縣庫區變遷情況調查社會實踐報告
縣庫區變遷情況調查社會實踐報告
在生活中,報告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其在寫作上有一定的技巧。寫起報告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縣庫區變遷情況調查社會實踐報告,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xx縣,為四川省xx市下屬縣。因建設xx壩水電站,包括xx老縣城在內的大面積區域成為淹沒區。作為xx兒女的一份子,在此就庫區變遷情況調查結果進行總結。
調查主要目標有五點。
1.瞭解水位上漲過程。
2.瞭解自然環境的變化。
3.瞭解人文景觀的變化。
4.瞭解人們生活的變化。
5.其餘一些連鎖反應。
調查方式。實地考察為主,聽取群眾認識,另透過網路渠道擴寬認識面,再以所學知識進行分析與綜合。
調查時間。聯絡上個寒假期間實地造訪得到的認識,於暑假期間進行三天的實地考察(20xx年7月17日至19日),此後為不定量的時間補充完善所得。
一,水位上漲過程。
整個過程採取分期蓄水的方式,逐次提高水位。以下是三次瞭解或觀察到的水位情況。20xx年10月12日開始蓄水,水位至縣城後山山腳。20xx年2月,水位至原汽車站下方五米左右。20xx年7月,水位至汽車站上方四米。據稱,下一次蓄水將再提高九米。
二,自然環境的變化。
原本為急湍激流的金沙江變得極為平靜,出現“兩岸連山臥平湖”的景象。原金沙江夾帶大量泥沙,顏色以紅黃色為主,夏秋季節的雨後最盛,冬春季節顏色稍淡。而今,江水為翠綠的一片,水愈深顏色愈深,顯得極為濃郁。
高崗成為島嶼或半島,山腰成為曲線的江岸,出現許多峽灣。xx縣在廣大山區腹地,縣城沿江呈帶狀分佈,其後便為高山高崗,水位上漲後,縣城沉睡江底,高山高崗成為天然的江堤。其風景極好,若能乘舟相遊期間,甚為美妙。
溝渠成為金沙江的一部分。縣內有許多的山溝,將山上積水引入江內,大溝如清涼寺溝、大橋溝、五米橋溝、冒水孔等,加上不計數的小渠,這些“兩山夾水”的地域在水位上漲後,成為巨大的峽灣,雖可以視為天然的港灣,但也拉長了水岸線,使得淹沒區更為廣闊,沿江交通也更多曲折。
三,人文景觀的變化。
千年古縣沉眠江底。石砌街道、石階等充滿古韻味的景觀消失,全木結構建築群落消失,後來興建的現代建築也成為碎磚後消失。
許多的樹木,或伐掉運走,或移植新縣城。其遷樹技術極差,加上氣候影響,造成極多樹木枯死在新縣城。至於那些價值較高的古樹,如高齡的黃葛樹和銀杏,暫不知去向。
縣城後山有幾座涼亭,所處位置較高,呈俯瞰縣城模樣,現在仍然儲存完好。如望江亭、鳳凰亭,以後水位上漲也不會對其產生影響。
清涼寺是縣內最大的佛寺,前殿為大雄寶殿,後院為觀音閣,內建塑像極多,法相莊嚴。觀音閣內,另有石獅、碑刻、竹、月季。自水位淹沒此地後,其情況尚未得知。另縣內金沙村有川澤廟與隱於山坡間的一座觀音廟。
水位上漲後,極多地勢低的墳墓被淹沒。墳墓最集中的是縣城後山,山上的墳墓群如往常,半山腰的許多墳墓則被淹沒,也有正好懸在岸邊的。有人稱曾看見一棺木漂浮在江面,盤旋甚久。
水果林景觀的.變化。原縣內廣泛發展水果業,成為遍地果林的盛況。水位上漲後,地勢低的嶄塘幀⒑炫鄹塘幀⒂吞伊幀⒐鷦擦值榷疾桓創嬖凇5厥平細叩蔫凌肆幀⒃孀恿幀⒑頌伊幀⒗鈄恿幀⒗媼值仍虻靡員4妗
趕集文化的變遷。未搬遷時,人們在農曆逢二、五、八到縣城內趕集,買或者賣,盛況已久,街道也常顯得擁擠。現在大部分人搬到了新縣城,留錦屏鎮以原縣城的位置為基準退後安置,形成以二十餘棟六層樓房組成的居民區,趕集習俗仍在,只是極為蕭條。
渡河文化的變遷。xx縣居四川,綏江縣居雲南,兩省人民隔江相望,通婚也極多(連帶的,許多小孩子就被取名字為“某雲川”)。上游的金沙村與雲南的新灘鎮相望,下游xx縣城與石龍店相望,人們商貿往來、走親訪友,都依賴渡河船,故渡河船就在這段區域內運轉頻繁。
捕魚文化的變化。往常江水流淌甚急,人們多愛好“安釣”和“舀魚”,也有幾家人乘著小漁船“安網”,最少見的是“扣魚”和“撒網”。
“安釣”:以小魚為誘餌勾在釣鉤上,再把線丟擲岸邊十多米,將裹線的木板安放在岸上,第二天去檢視是否釣到魚。由於成本低廉,有的人自己就有幾十個木板,一般人為了興趣也就準備幾個,這時江邊就出現了一排排線,甚為壯觀。
“舀魚”。漁具被稱為“舀子”,由兩根三米左右長的竹竿為主架,兩根竹竿的一端由鐵絲固定在一起,又可以成一定角度旋轉。已固定的那端往上半米處,用半米左右的短竹竿將兩根竹竿撐開,形成倒著的字母“A”。未被鐵絲固定的那端由連著漁網的線收緊一些,所以“A”字母又被勒得變形。漁網成凹型佈置在字母“A”寬闊的那邊。這樣,人就可以右手握住鐵絲固定的那端,左手持著那短竹竿,站在江邊石頭上,順著江水一瓢一瓢地舀,瞧見魚被舀了起來就豎起舀子揀魚,如果鑽進來的是大魚,就只敢抱著舀子往岸上扔!
“安網”。所用漁網大致就是人們認識中的漁網。由於水流常常夾雜樹枝、破爛塑膠等東西,這時漁網就很難收拾。倒是那漁船很有意思,原來都是木頭船,後來有了鋼板船。由於船很小,在水面顛簸得就厲害,膽小的人是不敢乘坐的。如果老式的木漁船有縫隙滲水,就可以把絲瓜葉和熟石灰摻在一起搗爛,作為補船的材料。
出現“兩岸連山臥平湖”景象後,用釣竿釣魚的人極多。因江裡被放養了價值十多萬的魚苗,所以釣魚的人收穫頗為豐富。江面還出現了許多網箱水產養殖,昔日半壞的木船隻得作為水上屋子與岸上來往的工具。
游泳文化的變化。人們在江邊長大,男子多數都習於水性的,如果不會游泳,很容易被笑話。每年夏天,江邊游泳的人極多,其大多數為十多歲的孩子,大人們多樂於捕魚。事故幾乎每年都有發生,但人們依然樂此不疲,惹得大人們極為憂心。人們喜歡“放灘”,也就是跑到上游下水,游出離岸很遠,再從下游收進來。其中善遊者可以穿過激流游到對岸,也就是從四川游到了雲南。水位上漲後,游泳的人極少了,因為岸邊有許多漂浮的木屑、塑膠垃圾。
四,人們生活的變化。
集中住宅。大部分人搬進了兩個小時車程外的新縣城,一部分人在老縣城的地方退後安置,形成二十餘棟六層樓房組成的居民區。不僅如此,部分村子(這些村子並不會被淹沒)實行集中住宅的政策,單家獨戶的房子被剷掉,這是為了退耕護岸林的建設。總體看來,人們生活的住宅越來越集中。
行政辦事。縣級政府機構等都搬到了新縣城,錦屏鎮的安宅區設錦屏鎮政府和各村辦事處。
基礎設施。學校方面,原縣城的學校遷居新縣城。銀行方面,錦屏鎮有農村合作社,辦事效率不高,排隊的人極多。水電方面,錦屏鎮沿用xx縣城原水廠,供電依舊。
遷出的人們的景象。新縣城成片的小區裡,氣象各有不同。比較奇特的是一些小區的綠化區被人們種上了豆子、花生、豇豆、芋頭等,可見人們失去土地後對土地的渴望,小區內遂出現“見縫插針的種植業”。
民俗習慣。人們的生活面貌越來越城市化,民俗習慣也變化許多,大體上都變淡了。而樓下悠悠揚揚的二胡聲,彷彿把老xx的味兒帶了來。
經濟生活水平。搬遷的人們許多是失去的農民、失去工作的工人,所以失業與再就業成為一個問題。而新縣城的商業還顯得很是蕭條,許多門面都處於關閉狀態,新開張的店子也鮮有人光顧。
五,其餘一些連鎖反應。
庫區蓄水後,地質被人為改變,有著許多不穩定的因素,也可能出現一些地質問題。如滑坡、泥石流這兩種在山區容易發生的災害,此時受水浸泡的山體是否穩定,尚待考量。所以,鞏固山體的工作必不可少。
交通方面。地形的改變,使得人們不得不在山體間開闢新道路,現在新建的沿江公路是暢通的,道路也更加寬闊。再有,許多地方得新建橋樑,縣內地段的地形並不很難,技術上沒多大問題,透過觀察山貌和路況得知。另外,交通線也有所變化,如某地到某地的實際距離有所變化,人們選擇路線可以加以分析後決定。
經濟結構。商業尚不興盛,農業大幅度減少,果林業大幅度減少,漁業養殖和林業正在發展之中。
戶口戶籍變化。移民搬遷有多種安置方式,造成戶籍變化,帶來一些麻煩,如身份證與戶口簿地址不一致,曾經的地名已經不復存在等。
六,補充。
在人們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時候,也改造和利用著人們自己,如何恰當處理其中的矛盾是關係根本的大事。人口的增長,迫使人們向自然索取更多,這就出現人地矛盾。特別是住房問題,大量的樓房拔地而起,更多的樓房正在拔地而起,還有許多買了房子的人們還未得到房子(尚在修建當中),這些現象與人們投機炒房有所聯絡,又涉及更多的問題。
社會發展的方向在哪裡?我們新一代青年又何去何從?值得我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