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小學語文課程改革實施現狀調研報告
赤峰市小學語文課程改革實施現狀調研報告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裡,報告的使用頻率呈上升趨勢,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內容的完整。寫起報告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赤峰市小學語文課程改革實施現狀調研報告,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在長期的小學語文改革實踐中,廣大教師努力轉變觀念,認真探索小學語文教育教學規律,透過加強集體備課、最佳化課堂教學、落實基礎知識和能力訓練、改革作業方式、改革考試方法等措施,優化了語文教學過程,有效地提高了小學語文教育教學質量。回顧10年來小學語文課程改革的歷程,赤峰市小學語文課程改革的實施逐漸從一種實驗性、探索性的課程實踐,轉變為一種常態的語文課程實踐,語文課程改革實驗進入了穩定的發展階段。各個旗縣區的小學語文課程改革的良好氛圍已基本形成,改革實驗取得了明顯的成效。為了進一步發揮優勢、克服不足、最佳化過程,現將目前全市小學語文課改實施情況做如下總結:
一、取得的成績
1、語文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發生了明顯變化
在各級教研部門和學校的組織引導下,廣大教師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新課程理論的學習中。如參加各種形式的新課程培訓、教研活動、專家講座等等。只要我們參與教師對語文課程教學問題的研討,去檢視語文教師的教案、論文、教學反思或教學札記,我們都會聽到、看到、“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尊重學生語文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等語文新課程理念的表述。這些現象表明,語文新課程所倡導的基本理念已經逐漸融入到語文教師日常的工作話語中。可以說,經過10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課程改革實驗,新課程所倡導的基本理念已經為廣大教師所熟悉、所認同,並且逐漸融入語文教師日常工作的話語系統。教師們已經初步樹立了新的教育觀、教學觀和學生觀。
2、語文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得到初步的轉變
經過10年的語文課改實驗,我們欣喜地看到,教師的教學行為正在逐漸發生變化。那種“滿堂灌”的講解少了,注重學生的感受體驗、強調誦讀領悟的多了;以教參中的解釋作為唯一正確解釋的少了,尊重學生的理解,強調透過閱讀討論、分享交流生成對文字的合理理解的多了。注重積累,培養語感,鼓勵學生自由、有創意的表達成為許多語文教師的實際教學行為。
隨著教師教學行為的變化,學生的學習方式也在發生著積極的變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逐漸為學生所熟悉和掌握。學生的學習方式表現出多樣化、個性化的特點。教師在課堂上注重創造機會讓學生自己閱讀、朗讀、思考、想象,加強學生聽、說、讀、寫的語文實踐,並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式,從而實現傳統的“教會”向現代的“學會”轉變。教師在教學中還非常關注學生學習的差異,關注學生的需求,注意讓全體學生參與學習,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透過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交流、討論。有的教師也開始從“合作學習=小組學習”的誤區走出來。體現在:形式多樣——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全班討論等多種形式;有效合作——討論的問題有挑戰性、有思考價值,透過交流產生思維碰撞;恰當指導——老師參與學習討論,適時引導點撥。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以及合作探究意識有了明顯的提高。
3、語文教師建立了初步的學生意識和課程意識。
在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中,教師更多地考慮學生需要什麼、學生會怎麼想、學生會怎麼做;教學過程中關注的不再只是重點、難點和考什麼,而是更多地去思考什麼地方打動了學生,什麼方式學生最喜歡。很多教師為此建立起了兒童意識,尊重童真、童趣,透過遊戲、故事、藝術表演等情境教學,讓學習成為兒童幸福童年的快樂音符。教師們真正開始嘗試以學生為中心、教為學服務的新課程理念。
課程不再被簡單地誤認為是少數人的專利和工作,越來越多的教師在課程改革的程序中深刻地認識到,課程的建設和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教師、學生共同參與和建設的過程。於是打破了傳統的簡單、被動地任務完成式的工作思路和方式,以《綱要》、《語文課程標準》為依據,充分挖掘自身的創造潛能,自主、靈活、創造性地開展各項工作。主要表現為:
(1)重新把握教師與教材的關係。教師不再簡單地拘泥於教材,“教”教材本身,而是用教材的內容,充分地挖掘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創造性地開展語文教學工作。多數教師意識到不能再把教材當作“聖經”來解讀,而是著眼於生活、著眼於兒童經驗。充分利用教材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2)主動開發當地課程資源。“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是語文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改革的10年間,圍繞這一目標的實現,很多實驗教師和學校的領導做了大量積極而有意義的探索,教師的課程資源意識和課程開發意識逐漸增強。建立大語文觀,擴充套件學生的語文學習空間,推進語文綜合性學習,在跨學科的綜合實踐活動中發展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成為許多教師課程開發的重點。很多學校語文老師會安排專門的.時間讓學生介紹自己在課外讀的書,精心設計語文綜合性學習實踐活動。不少學校把古詩文經典誦讀、古詩文鑑賞、書法等列入校本課程。
許多實驗教師在集體備課中,運用集體的智慧、共同思考並挖掘當地的課程資源,建立起了自己的課件庫、探究基地,並製作了許多活動材料,有創造性地開展語文教學活動。隨著各實驗學校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的開發,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推進,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建設,語文課程基礎性及其與生活的聯絡體現得更為明顯,語文課程的活力也明顯增強。這樣的課程意識,是打破以課本為本的傳統教學模式的突破口。
4、語文考試評價改革對教學起到了積極的導向作用
考試評價對語文教學實踐有著直接的導向作用,很多人都把考試稱為“指揮棒”。改革語文考試內容和形式,儘可能全面考察學生的語文素養水平,發揮考試評價的教學反饋和教學改進的功能,積極推進綜合素質評價,是10年來語文考試評價改革的重要內容。
赤峰市各旗縣區的語文考試評價,注重評價形式的多元化,從以前對學生終結性評價,到現在的過程性評價、發展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考試形式由過去的單一筆試改為口試與筆試相結合。口試主要考查學生的識字、朗讀、口語交際和課外閱讀積累等情況。筆試主要考查學生的識字寫字、閱讀、習作等情況。從測試的內容上看,全面考查學生的語文素養成為基本價值追求。積累與運用、閱讀、習作、口語交際、語文綜合性學習都成為考查的內容。試題也更加關注對學生實際語文運用能力的考查,重視在理解的基礎上積累語言,在具體的語言情境中恰當地運用語言,重視學生對閱讀材料的整體把握,考查學生提取資訊、利用文字資訊並聯繫個人經驗理解文字內容的能力;重視學生多角度地理解問題,側重考查學生聯絡生活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關注學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實的體驗,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重視學生有創意的表達等,都成為考試內容的重點。從測試題型上看,零碎繁瑣、死記硬背的題目越來越少,題目的綜合性、開放性明顯增加。刻板的命題作文越來越少,自擬題目、不限文體練習習作的則越來越多。簡單唯一的評分標準越來越少,依據學生不同的理解和運用語言能力以及思維水平賦分的越來越多。所有這些變化,對小學語文教學改革起到了積極的推進作用。
5、實驗學校敢於挑戰課改難題
語文評價改革、校本課程、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等是本次語文課程改革運作中的難點,大部分的學校沒有等等靠靠的思想,主動地承擔課題,挑戰難題。對課改中的難點作了初步的探索,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和值得我們學習。如:有對評價改革的探討,有對課堂教學的研究,有對教師培訓的探討,有對習作教學的研究,有對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研究,有對開設校本課程的嘗試,儘管這些做法還不很成熟,但是,可貴的是我們都去嘗試了,去探究了,這就是新課程理念在各實驗學校領導頭腦中的集中體現。
二、存在的問題
1、等、靠、看的思想依然存在。對於課改,首先是“態度決定一切”。有的學校處於觀望狀態,認為有現成模式可套,現成經驗可用,抱著等、靠、要的思想;有的教師反映,因為我們的班額太大,所以新的教學方式不適應我們,等班額小了再說;還有的老師說,新的教學方式該怎麼教,等教研室給我們提供一種現成的模式就好了;還有的學校說,評價改革不好操作,看看別的學校怎麼搞,我們照著辦就行了,等等。
2、常規教學與課程改革分離。認為常規教學是實的,是抓分數的,課程改革是虛的,是做給別人看的,教學與課改相分離。有的學校認為課改是應付各級檢查,耗時費力,影響校長和教師的精力,認為課改與教學質量是兩回事。新課程理念沒有真正融入平日的教學管理中,相應的監督評價機制還不健全。
3、新課程目標的落實不到位。儘管教師的教學觀念有了很大的轉變,但是在具體教學中很難使其轉化為自己的教學行為。在對新的教學方式的運用上,出現了傳統的教學方式摒棄了,新的教學方式又沒有很好的把握的尷尬局面。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成了一種形式,有的一節課只聽到老師“討論討論”的聲音,至於學生是否運用這種方式解決了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學生合作的時效如何,如何發揮教師的“引、導”的作用,卻關心得很少。有的課在落實“三個維度”目標的達成時,過分強調某一個方面,而忽略另外兩個方面。有的老師一節課下來,基本的教學任務都完不成,甚至學生連課文都讀不通順,就讓學生漫無邊際的想象,講解分析的現象依然存在,“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一”更無從談起。
4、對校本課程和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研究力度不夠。目前還缺乏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課程,把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等同於一般活動課,搞成了學生在學校演演唱唱的非語文的活動。
5、校本教研力度有待於加強,教研的形式亦需改革。全市大部分鄉鎮學校的低、中年級同學科教師只有一到兩名,大多數的教師包班,受時間空間的制約,受資金的限制,有很大一部分教師參與的大多是學校內部和其他年級的教師統一進行的教研活動,針對性不強。教師們反映學校開會太多,搞教學研究少。
三、反思與建議
1、加強小學語文課程改革實驗的領導。
課程改革不是僅改變一下教材而已,它是一場重要的教育變革。不要把小學語文課程改革等同於一般的小學語文課題研究,而要把小學語文課程改革作為一項巨大的工程對待。校長要加強小學語文課程改革實驗工作的宏觀管理,挖掘學校各職能部門的最大潛力。同時,校長應該積極參與到新課程的改革中,把握新課程的工作方向,透過聽課、評課、研討等活動,進一步感受新課程。
充分發揮基層教研組織的作用。把教研室、教導處的工作重心要下移,深入教學第一線,以課堂教學為突破口,深入課堂,和教師一起研討教學。透過聽課、評課、集體備課等活動發現問題、研討問題、總結經驗、推廣經驗,充分發揮中心教研組的輻射作用。各旗縣區不僅要關注城區學校的小學語文課程改革,更要關注鄉鎮農村小學的語文課程改革,對不同的學校在要求上要有所區別,分出層次,對師資力量相對強的城區小學,可以要求教師按新課程改革的更高要求進行,對鄉鎮農村小學就應該考慮其師資力量相對薄弱、教師工作量大的實際情況,在當前的情況下,可以相對放低要求,比如:首先要保證語文教學計劃的正常實施,要保證語文教學任務的按時完成,然後再要求教師儘快適應新的課改理念,用新的語文課改理念進行教學、評價。
2、進一步加強小學語文新課程培訓的力度。
新課程培訓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反思、不斷提升的過程。小學語文課程改革走到今天,人們已經少了許多偏執和浮誇,多了一些理性和平實。這無疑會使我們在小學語文課程改革路上邁出的步子更加堅實有力。從這次調研的情況來看,大多數教師對《語文課程標準》中所倡導的基本理念、基本要求,有所認識和了解,在課堂教學中也有所落實和體現,但對課標的精神實質把握的不夠全面、準確,有的只是一些浮淺的、形式化的東西。所以,要引導廣大語文教師進一步加強對《語文課程標準》的研究和學習,結合自己的語文教學實踐,努力將課程標準的要求和理念,轉化成教學實踐,形成教學策略,落實在日常的教學當中,成為一種自覺的教學行為,從而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
3、持續改進閱讀教學,不斷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1)、吃準目標 準確把握年段目標,增強目標意識。就是要把課上成語文課,上成所教那個年級的閱讀課,上成所教那種型別的閱讀課。做到年段目標準確、鮮明,不缺位,不越位。
(2)、精選內容 依據年段目標、文字特點、學生實際,精選教學內容。找準語言訓練點,能力培養點,方法習得點。
(3)、夯實基礎 就是要做好小學語文該做的事,學生要讀好書,寫好字,要聽得明白,說得清楚,寫的通順。一句話就是打好聽說讀寫書的基礎。
(4)、指導學習 就是要增強在閱讀教學中指導讀法、寫法、學法的意識。有切實可行、靈活多樣、適合本年級、本課文的指導怎樣讀、怎樣寫、怎樣學的方法策略。在學習中要培養學生的三種能力:從文字中提取資訊的能力;對文字作出解釋的能;對文字作出評價的能力。四種技能:朗讀、默讀、略讀、瀏覽。五種習慣:預習與自學的習慣;勤查工具書的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聽課記筆記的習慣;讀書看報的習慣。
(5)鼓勵創新 就是要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改革、創新。
4、加強校本教研的指導和管理。
校本教研是解決學校管理、教師教學存在的突出問題,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和學校發展的最便捷、最有效的方式。因此,各學校要建立校本教研製度,以語文課堂教學為主陣地,讓每位教師針對自己教學中的問題進行反思,研究如何將《語文課程標準》中的新思想、新理念轉變為有效的教學策略,落實在語文教育教學實踐中。解決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具體的、典型的問題。同時,採取切實措施,促使校本教研經常化、制度化,本著“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專業引領、行為跟進”的原則,將校本教研紮紮實實地開展起來。
5、加強對語文教育教學評價的改革。
評價機制是制約課程改革的瓶頸,如果評價機制不能與課改要求相統一,那麼,推進語文課程改革就成了一句空話。在語文教學工作中,大家都感覺到了評價改革的難處。但是,我們不能因為難就裹足不前,而應該進行積極的探索。我們的評價是為了教師學生的發展,重過程性評價,輕甄別性評價,讓教師學生時時感受到自己在成長。從調研的情況看,由於評價機制的原因,很多老師擔心按新課改的要求教學會影響教學質量,故“穿新鞋走老路”的現象屢見不鮮。因此,加強與新課改相適應的評價機制的研究與探索,已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按照《語文課程標準》中的評價建議和課程改革的理念要求,建立和健全新的語文評價機制,從而推進小學語文課程改革的深化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