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地貌實習報告(精選14篇)

地質地貌實習報告(精選14篇)

  時間過得真快,一段時間的實習生活已經結束了,回顧過去這段時間的實習經歷,收穫頗豐,這時候需要寫一份實習報告好好地作總結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實習報告頭疼,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地質地貌實習報告,歡迎大家分享。

  地質地貌實習報告 篇1

  一、實習概況

  1、實習目的與任務

  地質地貌實習是我們專業基本教學實習環節。透過此次實習,使同學們進一步鞏固地質地貌學的基本原理,學習並掌握野外地質地貌調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同學們對課堂理論知識的理解,形成比較完整的學科理論教學體系,為學習其他課程打下必要的基礎。

  使學生對地質地貌學有一個感性直觀地認識,鍛鍊學生自我探究的能力和野外勘查實驗的能力。

  透過對各種地質地貌的觀察,認知並瞭解典型的地質地貌特徵,能對野外的地質地貌構象作出基本的解釋,並能做出合理的推算當地的地質演變歷史。

  2、實習概況

  實習地點:xx自然保護區

  xx自然保護區位於青島即墨市城區西側,總面積7.74平方公里,公園內以海拔231米的xx為最高主峰,大山、寶安山、團山及長嶺等幾個側峰拱衛在周圍。山雖不雲高,峰雖不屬秀,然而這裡豐富而又獨特的地質現象,卻使其在地質保護、科研、旅遊等方面具有極高的價值。

  實習單位: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20xx級

  實習時間:20xx-12-31

  二、實習內容

  1、xx自然保護區概況

  xx自然保護區是1994年國務院批准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青島即墨市城西4公里處,總面積7.74平方公里。它集科學地質文化、民族宗教文化和民風民俗文化於一體,充分體現了xx文化豐富的內涵。它不僅是一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也是一處風景優美的旅遊勝地。

  xx自然保護區是全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面積最小的一個,但區內含有柱狀理石柱群、矽化木群、沉積構造、接觸變質帶及古脊椎動物化石等豐富的地質遺蹟,被地質界稱為“袖珍式地質博物館”。區內地質遺蹟不僅豐富,而且十分獨特,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淺粗麵火山岩柱狀節理石柱群是世界“三大石群”之一,高26米,寬150米,單株獨立、巍巍壯觀,可與英國的“巨人堤”、美國的“魔鬼塔”相媲美;矽化木,現已發現並儲存完好的有26處,最大的一株長16米、平均直徑0.8米矽化完全、年輪清晰實屬罕見;維妙維肖的沉積岩包卷層理和交錯層理勝似一幅山水畫,妖嬈多姿的接觸變質岩,展現了火山爆發的烈焰對地質的改變,給人留下了對大自然的感嘆。

  2、xx地質地貌概況

  xx經歷了漫長的地質演變過程,燕山運動晚期的火山運動奠定了xx的基礎。透過一系列的造山運動,形成了xx複雜的地形地貌和獨特的地質構造,特別是xx獨特的地質遺蹟,較全面的揭示了膠東半島及山東的白堊紀古地理的原貌及其發展過程。

  xx地層的形成為早白堊紀早期,其區域地層劃分屬萊陽群曲格莊組。其岩石型別分別由沉積岩和火山岩組成,其中蘊藏著較豐富的矽化木和獨特的安山岩柱狀節理,從而形成了一個集沉積岩、火山岩、接觸變質岩、古生物化石等多種地質現象為一體的綜合性地質寶庫。

  xx自然保護區由主峰xx(海拔233.1米)、西峰大山(海拔211.1米)、小峰寶安山(海拔I45米)、團山(海拔I26米)和長嶺組成。自南、北兩側遙望,xx、大山二峰並峙狀似馬鞍,其地貌型別屬剝蝕準平原上的殘丘地貌,山體圓凸,坡度在20度至25度之間,最高部位在保護區南側,海拔300米左有,相對高度達200米。山北坡延至埠南一帶,山西坡延至信村嶺,山前坡延至店子山及西流峰山(又名小龍山),山東坡延至陳家河東嶺,均屬低窪不平的平原兼低丘地形,殘丘周圍之沖溝多呈V字型和U字型。保護區範圍內無較大河流,只有數條季節河及山北坡截溝堵流形成的幾個小型水庫,以增加其自身景色。由於xx潛粗麵火山岩結構構造特徵,使其具有較強的抗風化能力,再加上斷裂構造等因素,在周圍沉積岩層逐漸侵蝕夷平的狀態下形成孤立殘丘地貌,使之具有山雖不高卻有拔地突起之感。

  保護區內地層單一,出露地層為白堊系萊陽群,主要巖性為紫紅、黃綠色中細粒長砂岩、含礫砂岩夾砂礫岩、鈣質粉砂岩、偶夾砂岩。特別是經多年採石,開挖揭露出了xx綠色次火山岩柱狀節理,形成了若干筆直挺拔柱狀節理形態的人工露頭景觀,俗稱“石柱群”。同時xx山體是一個集沉積岩、火山岩、接觸變質岩、動植物化石等多種地質現象為一體的綜合性的“地質寶庫”,是豐富的地質資源集中於一地,世界上少有的“天然地質博物館”。

  3、實習內容

  xx矽化木

  我們的站就是xx極富盛名的——xx矽化木。

  目前在xx四周發現而且儲存完好的矽化木有26處,這些遠古時代的樹木經過矽化反應形成了現在的化石。早在1.3億年前,xx地區曾為“古萊陽湖”的一部分,在潮溼的氣候條件下生長有大量樹木,其中部分樹木死亡後在本地或異地被掩埋起來,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發生矽化反應形成了矽化木化石。在xx西北麓發現的最大的一株被鑑定為南洋杉,樹幹長13米,平均直徑0.8米,樹根、疤節、年輪清晰可見,非常罕見。中生代地層中形體碩大、儲存完好的矽化木群落是xx國家自然保護區的重要保護物件。儘管國內有不少有關矽化木的報道,但在這樣特殊的地質結構條件下,分佈如此密集、儲存如此完整的大型矽化木群尚不多見。此外,古脊椎動物化石在本區內也有零星發現。

  xx石林

  xx盛產安山玢岩,多為灰綠、灰褐色,是約1億年前岩漿湧出地表冷凝而成,為優質建築雕飾石料。山之西南部因岩漿冷凝,均勻收縮,形成四方柱狀的節理,柱體截面直徑約1米左右,高約30餘米,筆直挺拔,排列緊密,恰似一片密林,蔚為壯觀,故名“xx石林”。

  據專家考證,xx石林一億多年前由火山噴溢的安山岩漿冷凝收縮而成。安山岩呈灰綠色,結構均勻,質地純淨,是一種高階建築雕飾材料。山之西南因岩漿冷凝,均勻收縮,形成四方形柱狀節理,柱體截面直徑一般在1.0-1.5米間,柱體長30米,柱體筆直挺拔,排列整齊,恰似一片密林,景色蔚為壯觀。此類柱狀石林多發育於玄武岩中,一般呈六稜或五稜柱狀,而xx石林可發育於安山岩中,且呈四方形,這在地質學上較為罕見。就其價值而言,xx石林規模比南京六合縣石柱規模更大,亦更宏偉壯麗,可與美國著名“魔鬼之塔”的柱狀節理玄武岩體相媲美。

  站在由大片柱狀節理石柱群組成的xx石林前面,人們似乎能從中探尋出發生在1·1億年前的火山活動的場景。在遙遠的中生代白堊紀時期,即墨地區火山活動強烈,以即墨城為中心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破火山口,破火山口晚期形成了許多火山錐,火山噴發出的大量岩漿經冷卻收縮形成了現在蔚為壯觀的xx石林,這片高26米、寬150米的石柱群與英國的“巨人堤”、美國的“魔鬼塔”並稱為世界“三大石柱群”。

  地質地貌實習報告 篇2

  眾所周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出真知”。為了鞏固《地質地貌學》的教學成果,提高教學質量,讓同學們學以致用,能夠用書本的知識來解決實際上的一些問題,提高同學們的野外作業能力和分析能力,20xx年7月9—11日,我們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20xx級150名同學在高全洲老師、劉祖發老師和楊清書老師的帶領下到肇慶市七星沿地區進行為期三天的地質地貌實習。儘管只是三天的時間,而且我們目前專業知識的匱乏、能力的有限,確實很難對肇慶七星沿地區的地質地貌狀況有很透徹的認識,但在已經掌握了當地詳細地質地貌情況的高老師等的精心講解和耐心指導下,加上不少學者之前做的調查資料,我們得以比較系統地瞭解掌握了當地的地質地貌情況,並學會了一些外出實習的基本要領和考察方法。

  肇慶市位於廣東省的中西部,地跨珠江的主幹流—西、北江流域。地勢由北部、東北部漸次向中部和東南部傾斜,具有山地、丘陵、平原、湖泊等多種地貌。市區背靠北嶺,面臨西江,上控蒼梧,下制南海。北部為北嶺山地和西江古河道形成的瀝湖,中部為河谷沖積平原,東西兩端重巒疊峰緊鎖江流,形成三榕峽、大鼎峽和羚羊峽。境內孤丘臺地疏落散佈,石山拔地而起,湖泊池塘星羅棋佈,形成五湖、六崗、七峰、八洞的獨特自然景觀,成為馳名中外的七星巖風景區。正因為肇慶獨特的地質地貌風光,它才成為我們實習的首選之地。

  本次實習從7月9日開始,在中山大學珠海校區出發,路經中山,江門、高要等市,並在途中的西江大橋到南岸卸煤碼頭考察滑坡和河流階地,然後才到肇慶黨校。下午到北嶺考察洪積扇,最後是東崗村觀察並討論了當地地貌。10日主要是在七星巖風景區對其地質地貌進行考察,主要考察地貌有地下溶洞,落水洞,幹溶洞,斷層帶等。第三天上午考察了西江三榕峽東岸的北嶺背斜,總結了實習成果,下午離開肇慶返回珠海,結束了為期三天的實地考察。具體路線如下:

  7月9日:告別中大珠海校區——西江大橋——卸媒碼頭(上南岸)——肇慶黨校——北嶺山南——東崗村附近。此次的目的主要是觀察滑坡和二三級階地地貌。

  7月10日:肇慶黨校——七星巖公園,考察七個秀麗的喀斯特石峰:閬風巖,玉屏巖,觀音巖,天柱巖,蟾蜍巖,仙掌巖和阿婆巖。這次的目的主要是觀察水平溶洞(雙源洞)和斷層及窪地地貌。

  7月11日:上午:肇慶黨校——三榕峽(位於西江的峽谷地段)——採石場。此次目的是觀察斷層及其層理結構。下午實習結束,返回中大珠海校區。

  我們這次考察的地區常見的七種地貌型別分別如下:

  1)侵蝕低山。其相對高度200m,主要是指北嶺山脈;

  2)侵蝕丘陵。其相對高度200m,主要是指西江南岸的丘陵和山地;

  3)侵蝕臺地。其相對高度在10m以上,坡度和緩,一般15度,主要是指位於侵蝕低山和侵蝕丘陵之間的低矮的高地;

  4)洪積階地和衝洪積扇。主要分佈在北嶺山麓;

  5)河流階地。主要是指沿岸二級、三級河流階地;

  6)沖積平原。主要是指西江沿岸的河漫灘和一級半埋藏河流階地;

  7)喀斯特丘陵。巖性為壺天灰巖或石磴子灰巖,主要是指七星巖等喀斯特石峰。

  實習內容:

  7月9日早上7點,我們從中大珠海校區乘車出發。沿路可以看到公路有很多低矮的丘陵,這些丘陵的岩石大多已經風化成磚紅壤了,很少有完整的基岩儲存下來。而正是由於肇慶的基岩出露狀況比較好,所以我們選擇它作為地質、地貌實習的基地。

  整體上來看,肇慶七星巖地區北部是山地,南部是丘陵,中部是西江沖積平原,肇慶七星巖喀斯特丘陵就是位於這個平原上。我們三天考察的地貌型別按順序大概如下:滑坡與階地,衝洪扇與洪積平原,充填構造,喀斯特丘陵與溶洞,落水洞,背斜與斷層。下面我就按照時間順序來說明肇慶七星巖地區的地質地貌狀況。

  第一天:

  我們從珠海出發乘車經過江門、新會、高要,在開往肇慶黨校的途中順道考察了西江大橋南岸東側的卸煤碼頭(上南岸),這是一個半埋藏階地。

  上南岸是一個潛在的滑坡,但是目前沒有再次滑坡的趨勢和跡象。滑坡是坡面上大量土體、巖體或其他碎屑堆積,主要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動面整體下滑的現象,它是山區建設中經常遇到的一種自然災害。據老師介紹,該地在20年前發生過一次大滑坡,現仍可以看到當年的滑坡壁(上圖山坡凹處),滑坡體由於採山取石和植樹造林等原因已經看不出。1983年12月16日上午約9時至11時該地發生一般規模的突然滑坡,塌方200多米,沉降深度10米。事發時該處卸煤碼頭上有四個民工在小屋內睡覺,後來只有一人逃脫。據首先發現滑坡的當地民工講,滑動是首先從下面開始的,後來才看到上部滑動,由此可分析判斷此滑坡屬牽引式或稱拖帶式滑坡,廣東地區的滑坡多是這種小型滑坡。

  根據老師的分析介紹,我們知道了造成這次滑坡的主要原因是:

  ①該地處於西江凹岸,終年被流水沖刷而造成岸壁不穩定;

  ②滑坡的上部階地上有一個水塘(現在已經填平),並且有地下滲透帶,水塘中的水以地下水的形式與江水互滲,使中間土體遭到破壞,土質疏鬆,有些地方甚至被掏空;

  ③滑體主要是花崗岩的風化殼,為第四紀的鬆散堆積物,很不穩定;

  ④滑坡上的碼頭堆積了大量的煤,負荷太重,其重力對滑坡的發生是一個間接的推動力;

  ⑤整個肇慶地區的粘土含量普遍較高,滑坡發生的前天當地下了一場大雨,粘土的膨脹係數大,雨水對其影響很大,造成土質鬆軟,從而引發了這次滑坡。

  此滑坡範圍寬134米,10多米厚,滑動後形成5個階梯,滑坡體伸入西江,由於規模不大,所以沒有造成西江淤塞。

  接著我們在老師的引導下又考察了階地,據資料介紹,階地的型別有常態階地(或階地)、半埋藏階地和埋藏階地,其中後兩種是階地變形的結果。

  (1)常態階地分佈在河流上游或源頭區。如鑑江信宜、漠陽江春灣、北江韶關,是洪水不能淹沒的階地,故稱常態階地,簡稱階地。

  (2)半埋藏階地是原先的第一階級地主要因海平面上升引起的均衡構造下沉,而與全新世堆積的高河漫灘類高、至今能被洪水淹沒的階地,主要分佈在中下游沖積平原,如肇慶市西江與七星巖之間的地貌即為第一級半埋藏階地。

  (3)埋藏階地是半埋藏階地向三角洲延伸逐漸被全新統覆蓋形成,,分佈在入海三角洲,這是最高和最年輕的埋藏階地。[1]

  據老師介紹,我們現在所走的公路和卸煤碼頭就是建在第一級階地上(左圖)。看完第一級階地之後,我們就爬上公路旁的小山去觀察第二和第三級階地。第二級階地分佈在上南岸碼頭公路旁的小山咀,高度大約為10米,在這裡可以找到磨圓度較好的鵝卵石。為什麼階地會跑到山上來呢?在第四紀,此處是西江河漫灘,後來由於構造運動和河流的下切,使河漫灘抬升,從而形成了現在的二級階地。沿途可見地上鵝卵石的成分多樣(下圖左),巖性複雜且較脆,風化程度較大,體現此處基岩的多樣性,也顯示了該二級階地是西江干流經遠距離搬運形成的。第三級階地位於西江大橋南橋頭東側的自來水廠高地,高度大約為15至16米,這裡地勢比較平坦,岩石年代更為久遠,鵝卵石風化程度更深,質地松化,一踩即碎(下圖右),不過現在由於人工作用,很多被水泥蓋住,已經很難找到地面證據——鵝卵石。

  透過我們的觀察,結合老師的分析,得出此處階地鵝卵石的幾個特點:

  (1)磨圓度好,粒徑不大,硬度不大,是河流長時間的搬運,所經距離遠;

  (2)具有多種多樣的巖性,由於是主幹流形成,上流很多物質被帶下來沉積,形成當地複雜的巖性;

  (3)階地級數越高,形成時間越長,風化作用越強,巖性越脆,越易碎。

  該地階地示意圖如下:

  肇慶市西江河谷地貌橫剖面圖[1]

  下午,我們又在老師的帶領下首先到了東崗村附近的北領山地考察,這裡是洪積扇和沖積平原的過渡地帶。洪積扇是由於山上下雨的雨水自溝谷出山口後,坡度驟減,溝谷水流所攜帶的物質大量堆積,就形成了以溝口為頂點的沖積錐或洪積扇。[2]如果擴大到整個山腳(四周)即稱為洪積群,如果面積繼續擴大,即可形成洪積平原。老師介紹了關於東崗村附近這些地貌的形成有兩種觀點:第一種是由北領山地衝積而形成的,另外一種是由西江的沖積而形成的。根據我們的觀察(右圖),這裡的岩石以沙葉巖為主,磚紅色,有一定的磨圓度,但有些有稜角,大多為礫石,粒徑較大,較疏鬆,而且顆粒由上到下、由山裡到山外是由粗變細。如果是由西江沖積形成的話,那麼這裡的巖型應該會比較複雜(這是因為沖積物複雜),顆粒一般是為圓形的,磨圓度較好,沒有稜角,質地也會比較硬,而且縱觀整個地貌型別,如果是由西江沖積形成的沖積平原,那麼寬度應該很大(比衝洪積扇大的多),但是此地的扇形寬度並不是很大。故我們判斷,這應該是由北領沖積而形成的洪積扇。

  從而我們也就可以知道,我們所走的公路、廣茂鐵路以及它們兩邊的建築物、還有我們住的肇慶黨校都是建在洪積扇上的。因為洪積扇是經過很上的時間堆積而成的,坡度比較平坦(這裡只有3到5度),在上面建一些東西是可以的,但是由於岩石不是很硬,地基不是很好,所以不宜建高層的建築,這也是我們在路旁都沒有見到高層建築物的原因。

  下午四點,我們到了另外一個點——在石牌村北面的公路邊觀察洪積扇的中部剖面。這裡剛好是有人搞建築,對洪積扇的中部進行了橫切,從而使我們能夠清楚的觀察洪積扇的內部結構(下圖)。我們所觀察的這個洪積扇剖面有六、七米高,據老師的介紹,這些岩層組成是第四紀時代的岩石,北領的岩石主要是泥盤系的砂岩滾下來再堆積成第四紀岩層的。據我們觀察,裸露在外面的紅色岩石是砂岩,由長石、石英組成,風化後很容易敲碎,因帶有Fe而呈紅色;沉積物顆粒有大有小,有一定的磨圓度,總體上來看,岩石自上而下,從扇頂到扇緣,依次是由粗到細的砂岩,符合老師所說的“一般情況下,洪積扇底部的沉積物粒徑較大”的規律。在這裡,我們還看到了充填結構(又稱透鏡體,左圖凹處),充填結構就是洪積扇停止生長,被大水衝出大溝,以後洪水又挾帶物質填上而成為的一種地貌現象。充填結構裡面的東西因為是後來填上去的,故其物質組成跟周圍的岩石有很大的差別,成分比較複雜多樣。

  第二天:

  旅遊勝地七星沿坐落在城區中心,背靠北嶺山脈,因七座奇峰列峙如北斗七星,故得名。七星巖的來歷傳說很多,有說七星巖的七座山峰是女媧補天時留下的七塊靈石;有說是天上七仙女羨慕人間、獨愛肇慶而下凡不歸等等。七星巖於1982年成為國務院批准的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七星巖風景區由閬風巖(峰頂高程103.3m)、玉屏巖(99.8m)、石室巖(89.8m)、天柱巖(108.0m)、蟾蜍巖(89.9m)、仙掌巖(61.8m)和阿坡巖(119.6m)七座喀斯特奇峰以及東湖、青蓮湖、中心湖、波海湖、裡湖等五個大湖組成。七座巖峰佈列,矗立在6.5平方公里的湖面上,整個景區山環水繞,亭樓閣榭,波光巖影,渾為一體,自然風光絕佳,向有“嶺南第一奇觀”、“人間仙景”、“天然山水盤景”之美譽。千多年來不知傾倒了多少名人墨客,留下了不計其數的詩文。“借得西湖水一圜,更移陽朔七堆山;堤邊添上絲絲柳,畫幅長留天地間。”葉劍英委員長的詩句高度概括了七星巖風景的詩情畫意。近年,七星巖風景區的8公里的堤路和七座巖峰上新裝飾各種霓虹燈,再造了一個“夜星湖”。

  早上8點多,我們就到達七星沿這個風景名勝區開始新一天的實習考察。進入大門,我們就看到,在路的左邊是沙頁岩形成的一些侵蝕丘陵,而右邊卻是石灰岩喀斯特地貌。我們向前走,大約到了一座招財佛像前時,面向佛像仰望,就可以明顯的看到兩邊的地貌景觀有很大的不同,左邊馬欄崗是砂頁岩經風化後形成的低矮山丘,而右邊卻是石灰岩形成的喀斯特高聳奇峰,由於兩邊巖性的不同,其上面所生長的植物型別和稀疏程度也不同,馬欄崗上的植物多草本,非常茂密,而右邊山峰上生長的植物多為藤本或木本並很稀疏。

  很快的,我們走到了位於阿坡巖下面的雙源洞的一個出入口。雙源洞是七星沿風景區裡面最長的一條靜水地下河,其實就是一個喀斯特地下溶洞,它長270多米(據我查證,它長並不是320米),洞中有兩條溪水匯合,向東流出洞外,故稱“雙源洞”。在這裡,老師為我們解釋了有關的地質地貌知識。雙源洞是發育在石炭紀下統的壺天群石灰岩,主要是由白雲石灰巖組成的,呈淺灰色,組成成分是方解石和白雲石,隱晶質(或稱泥晶質)結構,個別地方有粉晶結構,為厚層狀構造。因為存在白雲岩的緣故,故用10%的稀鹽酸滴在這些岩石上,岩石並不起泡,但是如果把岩石磨成粉,卻可以起泡,這是因為岩石成分裡面含有碳酸鈣和碳酸鎂。因這些岩石比較堅硬,故其經歷了千萬年而不倒,形成挺拔的山峰。在雙源洞的洞口上,我們可以見到斷層、節理、褶皺以及強烈的根劈地貌。(右圖)

  在這裡,老師也為我們介紹了雙源洞的形成原因。雙源洞的水是來自地表水的下滲和地下水的供給,在溶洞發育初期,地下水沿著細小的裂隙(如層面,節理面,斷層面等)流動,並進行溶蝕,當空隙完全被水充滿後,水就具有了承壓性,溶蝕能力加強,隨著空隙的擴大和水流量的增加,地下水具有了機械侵蝕的能力,加上重力作用,溶隙迅速擴大併合並,形成了地下河。在洞口的上方,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由兩個斷裂面交叉形成的x形斷裂,這是岩溶發展得最好的地方:在x節理處,裂隙最大,因而這裡水流動最快、最多,溶蝕力最強,侵蝕最厲害,因此兩條溪水在這裡匯合形成雙源洞。據查,在歷史上,雙源洞的地下水是一條彎曲的河流,一直溯源到北嶺山區。水的整個路線為:北嶺山地來水——洪沖積扇——地下水出露與喀斯特水相匯合——進入石灰岩發生溶蝕作用。

  我們繼續向前走,轉過阿坡巖,到了一處名為奇觀的鐘乳石前,這是一個外露的石鐘乳(左圖),是原來巖洞崩塌後留下來的,屬於洞穴次生化學沉積物,是經過石灰岩的不斷融蝕、再沉積的過程而形成的。這個石鐘乳是淺灰色的不透明體,這是因為雖然礦物的組成成分大部分是方解石,但是裡面含有太多的雜質。

  看完石鐘乳,我們向前走到了雙源洞的另外一個出入口,在這裡,地表水進入地下成為了盲谷。在洞口上面,我們可以看到白雲石灰巖和白雲岩具有的最典型特徵――披麻狀構造(右圖),岩石表面好像是老阿婆的臉一樣佈滿了橫七豎八的“皺紋”。在這裡因為不是沿著岩石的走向,所以岩石的傾角大概有40到50度,如果是沿著岩石的走向看的話,岩石都是水平的(在阿坡巖的背面就是這樣的)。在這裡又可以看到岩石相互交叉的層面、節理(下圖),這些地貌特徵對岩溶的形成很有利。岩溶發育必須具備的幾個條件是:

  ①岩石必須是可溶的。從成分上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碳酸岩類岩石,如石灰岩,白雲岩等;第二類是硫酸巖類岩石,如石膏,芒硝等;第三類是滷鹽類岩石如食鹽,鉀巖等。它們的溶解度依次增大。

  ②岩石必須是透水的。就是說岩石必須有裂隙、節理等。

  ③水具有侵蝕性。即水中含有大量的CO2,它溶於水後於水反應產生HCO3—,把CaCO3變為Ca(HCO3—)2溶於水。

  ④水具有流動性。流動的水具有增加溶蝕力的作用,因為停滯的水,很快會使溶液達到飽和而失去溶蝕力。這四個條件缺一不可,缺少了哪一個溶蝕就不發生了,岩溶也就無從發育了。如果這四個條件具備,隨著時間的增長,溶洞也就會發育的越大。雙源洞的巖性為石灰岩,而且又位於兩節理的交匯處,裂隙發育,空隙比較大,有利於水的滲透和流動,洞裡面有兩條水源與外面的湖相連,主要水源使雨水,使地下河水不斷迴圈流動,溶解了更多的二氧化碳,增加了水的侵蝕性。也正是由於雙源洞的具備了這些條件,經過日積月累,終於發育成為七星沿裡面最長的一個溶洞。

  看完了雙源洞,我們原路返回到那座招財佛,從旁邊的一條小路登上馬欄崗。這是一個石灰岩與沙頁岩的交匯處,馬欄崗主要是由石炭紀下統沙頁岩風化後形成的,經過上千年的變遷,現在已經遠遠低於兩邊的阿坡巖和天柱巖。據老師的介紹,這是一個背斜,馬欄崗是背斜的中部,由於頁岩的抗風化的能力比較弱,而且背斜中部由於張性大,收到擠壓而造成岩石的支離破碎,很容易受到侵蝕,再加上這裡是沙頁岩與石灰岩的交界處,可溶性岩石與不可溶性岩石交界處喀斯特水的溶蝕作用一般比較強烈,受到侵蝕背斜逐漸被削低,發育到現在就成為現在的馬欄崗低於兩邊的阿坡巖和天柱巖了,而且地表水在這裡彙集形成一個巨大的落水洞(左下圖)。這也是符合課本里面有關的背斜成谷理論的。

  落水洞是開口於地面而通往地下深處裂隙、地下河或溶洞的洞穴,它一般發育於不可溶的沙頁岩和可溶的石灰岩的交界處,喀斯特作用特別旺盛。據我們的觀察,這個落水洞比較大,由於其四周長滿了植物,陽光很難直射到落水洞底,從崗上望下去,一片綠蔭,根本就看不到洞底,很難判斷這個落水洞究竟有多深。

  接下來我們到了玉屏巖西面山腳觀察斷層和學習用羅盤量產狀(岩石三要素:走向、傾向和傾角)。這是一個右行平移的斷層,玉屏巖和觀音巖本來是連在一起的,但是由於後來觀音巖向南東方向移動,玉屏巖向北西方向移動,從而形成一個左旋的斷層,其斷層面呈彎曲形,這也說明了斷層面不僅僅是平直的事實,印證了課本上所說的。在兩個斷層的中間破碎帶,由於很容易被風化侵蝕,形成的粘土透水性很差,日積月累蓄滿雨水而成為湖。按照老師教我們的方法,我們判斷了斷層面的走向:微觀上根據擦痕判斷,用手摸斷層面,若光滑則是沿其走向;縱觀上根據斷層的階步,順則是其走向。

  接著,我們還學習瞭如何用羅盤定地物方位。基本方法是先開啟羅盤蓋,讓羅盤蓋上的鏡子中軸線前端對準遠方需要定位的地物,線的後端指向觀察者的胸前。稍後,指北針轉動、靜止至微動,其所指的角度就是地物的方位了,而指南針所指的角度就是人相對所指地物的方位。

  下午1點左右,我們齊聚天柱巖腳下,準備登上這個七星沿風景區最高的喀斯特山峰。在山底下,我們聽取了有關天柱巖的一些情況:天柱巖高108米,由下而上有4層溶洞,最低的一層由於在地下,我們見不到,越往上,溶洞的年代越久遠,這是由於抬升運動造成的,現在上面的三層溶洞已經停止了發育(缺少了有侵蝕性的水)。瞭解了這些資訊之後,我們就開始登山了,在登山之前,下了一場陣雨,使到我們的登山考察更具有情趣。在大概25到30米左右的高度,我們見到了第一個溶洞,它屬於第二層溶洞,但是它比較小,我們就沒有進去看;再繼續往上爬,到了50米高度左右,我們見到了第三層的溶洞,這個洞比較大,在接近洞口的地方已經被開發成為一個廟宇,我們只見到洞口進去5米左右的地方,在佛像的後面(不只5米的地方)由於光線太暗,我們無法看到這個洞究竟有多深,估計應該至少也有幾十米深。在這個洞裡,我們可以看到洞頂比較光滑,有些地方還向上凹入成為一個倒扣的“臉盆”,即石鍋,這是由於過去經常受地下水的溶蝕和侵蝕,而區域性地區又受到強烈的紊流作用,水壓增大,溶蝕、侵蝕力加強,結果這些地方溶蝕量比周圍大,從而形成向洞頂凹入的弧形面。其上的裂隙發育有石鐘乳,但是目前已經停止發育。四周也是比較光滑,並且發育有石幔,這是由於含有碳酸鈣的水溶液在洞壁上漫流時二氧化碳迅速散逸而形成的。繼續往上,我們在大約75米高的地方見到了第四層溶洞,但是這些溶洞經過長期的風雨侵蝕,現在已經變的很小了,很多就剩下一個凹進山壁的窟窿了,但是從這些“窟窿”裡面還是可以發現一些溶洞的痕跡的,比如有些岩層上有明顯的水平層理,反映出靜水沉積的作用。

  大約13:30的時候,我們終於登上了天柱巖的最高點――摘星亭。從山頂眺望,七星沿風景區一覽無餘,青山綠水,奇峰異景,無不讓人讚歎。整個七星沿地區的地形也盡收眼底(左圖和下圖):北領山脈自北向南過渡,背面有很多的別墅建在洪積扇上面,山前右傾斜平原過渡到沖積平原;西南是西江水到階地,接著是喀斯特丘陵;沖積平原上是市區;七星湖上是其它六個喀斯特山峰。這些山峰都是背斜中部被侵蝕挖空之後的兩翼形成山岩的(稱為殘峰),它們本來是連在一起的,但是由於抬升和平移運動,它們才逐漸斷裂分開發育成為今天的這種地貌型別,斷層中間破碎帶由於風化和搬運作用,就發育成今天的五個大湖。

  接下來的時間是自由活動時間,我和幾個同學到了龍巖洞參觀。龍巖洞是七星沿石室洞中的一個著名水洞,其實就是一個第一層的溶洞,裡面有關於溶洞地貌如石鐘乳、石柱等各種景觀都發育的特別好,如花似卉,類人似物,栩栩如生,引人入勝。這裡由於長期受自由流水的溶蝕、侵蝕作用,所以洞頂平坦,某些地方形成向洞內凹入的槽狀結構(原因在前兩段有說明)。洞內充滿水時衝擊力很大,石柱等不易形成(但還是有的,就像我們觸控過的姻緣石),故洞口在洞上方,易為冷氣積聚,形成清涼世界。讓人驚奇的是,在乘船遊洞登岸處有一個石鼓,一個工作人員用草蓆擊拍它,竟然發出猶如古代戰鼓的聲音。大自然真是神工鬼斧!游完龍巖洞,我們又到了旁邊的碧霞洞參觀,在這裡,我們看到了一個發育的非常好的落水洞(上圖),這個落水洞現在已經不發育了,它的洞口是在山頂上,高大概有10幾米,洞口比較小,但是到下面就逐漸變大,下面還發育了一些石筍,有一個還特別像一隻抱著兒子的母猴,讓人歎絕!

  第三天:

  第三天是實習的最後一天,同學們的積極性都很高,早上不到8點半,我們就到了位於西江的峽谷地段――三榕峽考察河流峽谷地貌和背斜、斷層和節理地貌型別。三榕峽為於西江的中下游,峽谷段河流狹窄,水流速度很快,水特別深,侵蝕能力也比較強。

  我們沿著公路從南往北走,在車上粗略的觀察了三榕峽附近這個大背斜的南翼、核部和北翼,然後在背斜的北翼下車開始考察。我們所對的大山整個就是背斜北翼的一部分,該背斜發育於泥盆系底層,主要是沙頁岩,頁岩具有明顯的巖理,節理髮育(岩石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沿重力方向裂開的裂隙為節理。),與泥岩一樣都是由粘土礦物組成。在北翼這裡,背斜向南傾斜,地表大部分為沉積岩多覆蓋,但是可以看到明顯的節理和層理。在這裡,老師為我們演習了怎樣來用羅盤來測量岩層的傾向、傾角和走向,然後由我們自己實踐,我粗略測出背斜北翼的岩層的傾角是向北南40度,層面傾向是北偏西30度,走向是40度。

  接著我們向南走來到一個採石場,這裡就是背斜的核部了(右圖)。由於背斜的核部受到兩邊的擠壓,岩石支離破碎,抗風化能力很差,使得土壤層較厚,植被比起背斜的兩邊要茂密很多。而且這裡岩層傾角近似水平(即傾角幾乎為0),節理最發育,形成很多的x形節理,並且有一些節理面兩面岩層有著顯著的位移,形成了斷層,甚至區域性有些岩石受兩邊岩層的擠壓,形成小型的褶皺。由於這裡受擠壓和頂部的張力,岩石容易破碎,故在這裡採石比較容易,這也就是這裡為什麼會建有一個採石場而在背斜的兩邊沒有采石場的緣故,但是這裡生產的岩石也有一個缺點,那就是堅硬度不是很高,一般不適合作為現代高層建築物的材料。在這裡,我們也發現了一些石英砂和粉砂岩,據我們所知,肇慶著名的端硯就是用本地產的很細的石英砂和粉砂岩製作的。

  考察完背斜的核部,我們就再往南走,沒多久就到了背斜的北翼了。這裡的岩層都是向南傾斜的,據我所測,這裡的岩層傾角是向北48度。在這裡,我們還見到了一個發育特別好的x形節理,但是可能因為人工的破壞吧,有一個角已經掉了(如右圖)。看完了背斜的北翼,我們就合影留念,實習也就告結束了。

  地質地貌發展史

  1、地質發展史

  下古生代(Pzl)大地構造為地槽構造特徵,這個時期的褶皺比較強烈。在距今5.7—5.0億年的寒武紀時期,肇慶地區是個淺海地區,有些地方的海相泥沙堆積達1000—1500厚,這些堆積來自華夏古陸(即今潮洲一帶)。奧陶紀時期發生的廣東範圍的鬱南運動使奧陶紀地層不整合於寒武紀地層之上。海相同時發生了變化,海水深度受地殼,氣候等的影響而由深到淺,志留紀(S)後,距今4.0億年,發生了著名的加里東運動,影響了整個肇慶地區抬升為陸地,而高要,德慶,羅定等地還殘餘狹長的海灣。

  到了上古生代(Pz2),大地構造進入了準地臺階段,七星巖地區就是在這一時期形成的。下泥盆世(D2)為陸地相,肇慶地區已形成山地丘陵,沒有沉積。中泥盤世(D2)有桂頭群石英岩,海陸相互動有淺海相沉積。海水從廣西方向湧來,發生海侵現象肇慶地區由陸地向海洋轉移,沉積物自西向東由粗變細,沉積物厚度由厚變薄。石炭紀時期繼續沉積成淺海環境,相繼形成測水灰巖,煤系,壺天組灰巖。從二疊紀到三疊紀,仍然呈海陸相互動,為濱海沼澤環境。

  上三疊世到下侏羅世發生的印支運動使整個廣東省大部分地區抬升為陸地。肇慶地區也從此脫離了海洋環境。在第三幕燕山運動時期,花崗岩出露地表,形成現在西江南岸的花崗岩群。至此,地質發育情況趨於穩定。

  2、地貌發展史

  第四紀中更新世(Q2)以前,由於燕山運動,喜山運動的構造作用以及以後的長期侵蝕,溶蝕作用,在中更新世以前肇慶地區的基本輪廓就已形成了。北面形成侵蝕低山,南面為丘陵,中間形成東西向的西江以及寬闊的西江低地,旱坡,羚羊峽。在早更新世末期某一階段的地殼相對穩定時期,形成了北嶺南坡的洪積扇,西江兩岸則形成河漫灘,在七星巖的水平流動帶形成地下河。

  在中更新世時期的陸像環境,早更新世末期與中更新世初期之間,七星巖地區快速地抬升了20多米(這是根據第三,第四層水平溶洞之間的高度差值估算出來的)。由於基面下降,地殼的快速抬升形成了水流下蝕,karst水向下溶蝕加強,使七星巖地區首先的水平流動帶抬升為幹溶洞,成為垂直上升帶。西江河漫灘上升形成河流階地,原河床上升為河漫灘;北嶺南坡形成洪積扇,而後洪衝擊扇抬升為洪衝擊階地。當地殼處於穩定階段後,七星巖形成新的地下河,北嶺山上河流帶來桂頭群的角礫石(第二層溶洞堆積物)在地下沉積,西江河谷形成新的河漫灘,北嶺山前形成新的洪積扇。在中更新世的第二階段,地殼開始快速抬升了20米。因此形成了幹溶洞,石灰華,鈣華地貌,原先的河漫灘又抬升為河流階地,北嶺山前形成新的洪衝擊階地。

  在晚更新世(Q3)時期,地殼大幅度抬升幾十米。由於構造上升,西江水流下切,西江河床的基岩面由此形成,第二級河流階地也形成,中更新世的七星巖的地下河抬升形成乾的水平溶洞。晚更新世抬升以後,從此地殼以間歇性緩慢下降為主要運動方向,出現了埋藏階地。雖有區域性的上升,實際沖積層厚度超過了正常沖積層厚度。

  至距今兩萬年,即晚更新世末到全新世,海平面下降對河流階地產生了兩個效果:

  (1)基面下降,河流下蝕,有利於河流階地發育;

  (2)海平面下降,海洋水容積減少,荷載減輕,牽引大陸構造抬升,冰期過後,廣東大陸下降,第一級和路階地在洪水期被洪水淹沒,形成第一級半埋藏階地。這一時期地殼表面以風化侵蝕為主,顆粒小,呈紅色,劇烈風化。

  結束語:

  三天的實習很快就過去了,但是我們都意猶未盡,期望著實習能夠再長一點,我們可以學到多一點的野外實習知識。透過這三天的實習,儘管不是很長,但是我們卻學到了很多過去課本上講的但是不是很好理解的東西,也學到了很多課本上沒有的知識,鍛鍊、提高了我們野外實習、考察的能力,為我們以後的學習和工作打了一個很好的基礎。我們期待著下次實習的到來。

  地質地貌實習報告 篇3

  砂岩、夾粉砂岩;在西江南岸侵蝕低山、侵蝕臺地和沖積平原上也有部分出露。在斷層線附近還有老虎坳組(D2l)的砂礫岩、石英砂岩夾砂質頁岩、泥質頁岩,估計是上覆新地層被侵蝕掉而出露表層的。

  另有兩組為晚泥盆世地層,分別為帽子峰組(D3m)的頁岩、粉砂岩、砂岩互層、夾灰巖和天子嶺組(D3t)的灰巖和泥質灰巖、夾鎢質頁岩。

  4.石炭系(C)

  石炭系的地層廣泛出露於西江北面的沖積平原上,由西江北岸出發,向北嶺方向分別從巖關階(孟公坳組)(C1y)砂頁岩過渡到測水段(C1dc)石英砂岩、泥質頁岩夾煤層。

  七星巖地區也主要為石炭系的地層,石牌附近為石磴子段(C1ds)微粒灰巖夾泥質頁岩,阿波巖為壺天群(C2+3ht)白雲石化灰巖、微粒灰巖、夾角礫狀灰巖。

  5.二疊系(P)

  龍潭組上部(P2lb)石英砂岩、頁岩與粉砂質頁岩互層、夾煤層只在圖中西江東南的沖積平原上找到一處,位於高要市東北部。

  6.三疊系(T)

  這一時代的岩石出露得不多,可以看到只在高要市西北的山地有分佈。為礫岩、砂礫岩、石英砂岩、粉砂岩與泥質頁岩互層、夾灰質頁岩及煤層(T3r-J1a)

  三疊紀時期比較重要的地層是晚侏羅世燕山三期黑雲母花崗岩(〥32(3)),這是在發生在三疊紀的燕山運動中形成的,主要分佈於西江南岸,形成黑雲母花崗岩群;另外在羚羊峽附近的西江沿岸和鼎湖山區也有較多出露。

  7.第四系(Q)

  主要分佈於西江沿岸的沖積平原上,為現代河床沉積。其中南岸主要是礫石、砂夾紅黃色粘性土,北岸主要為砂、砂礫、夾粉砂質粘土;另外在市區北部公路附近還有砂、砂礫、砂質粘土、夾泥炭及淤泥層的第四系地層。

  (二)構造

  1.褶皺

  肇慶地區的褶皺是在構造運動中岩層受力彎曲變形所形成的,幾乎整個肇慶地區都處於這一大型褶皺構造之上。北嶺、欄柯山是桂頭群為主的背斜山,中部平原是石炭系灰巖為主的複式向斜谷。

  肇慶平原的沉積主要來自西江對凸岸的沉積,大約距今三至四億年前,在肇慶地區首先沉積了砂岩和頁岩,後來又沉積了一層厚達百多米深的石灰岩。由於地殼運動的影響,形成向上彎曲突起的構造,即“背斜構造”,原來水平排列的底層變成了向側斜傾的地層,兩側岩層傾向相反,分別形成南北兩翼。

  2.斷層

  從地質圖上看到,在北嶺山有一段連續的`正斷層,還有一些性質不明的斷層和岩層不整合面。

  我們知道,北嶺山地層巖性主要為泥盆系的砂頁岩,七星巖為石炭系的石灰岩,按照地層時代來看,年代老的泥盆系地層應該在較新的石炭系地層之下,但是北嶺比七星巖高出許多,原因就在於地殼發生過斷裂,上升一側突起成山,低降一側形成低地。北嶺斷裂時上升成山,露出了古老地層;肇慶平原就斷陷成為西江谷地。北嶺山腳就是一條斷裂帶。

  我們在七星巖公園能夠看到明顯的大型斷層崖和斷層三角面。北嶺南坡和雞籠山北坡的“斷層崖”實際上是由抗蝕強岩石形成的斷層線崖。北嶺南坡的“斷層三角面”實際上是該背斜山的向南傾斜的蝕餘層面;該斷層在北嶺林場場部、西江大學的北面洪沖積地形基底透過,並無錯斷這類地貌。

  這一斷層屬於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北西向斷層,它的形成定型於喜山期末期,即新構造運動的主要活動時期。

  地質地貌實習報告 篇4

  一、實習概況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為了配合地質地貌學的教學,提高教學質量,並且使同學們對所學地質地貌學知識有更感性的認識,鞏固教學成果,20xx年7月13日,我們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01級的同學在高老師和劉老師的帶領下,到全國首批旅遊城市之一的肇慶七星巖地區進行了為期三天的地質地貌實習。儘管只是三天的時間,我們的地質地貌知識也相當有限,但是在已經掌握了當地詳細地質地貌情況的高老師和劉老師的精心講解和耐心指導下,加上不少學者之前做的調查資料,我們得以比較系統地瞭解掌握了當地的地質地貌情況,並學會了一些外出實習的基本要領和考察方法,同時也透過實踐,驗證和鞏固了所學的知識。

  本次實習從7月13日開始,從中山大學珠海校區出發,途經中山,江門等市,中午到達高要市,實習考察正式開始,首先在西江南岸卸煤碼頭考察滑坡和河流階地,再經西江大橋抵達肇慶市,下午到北嶺考察洪積扇,最後是到東崗村觀察並討論了當地衝積平原與洪積扇之間的過渡地貌。14日考察重點在七星巖風景區的地貌考察,主要地貌有地下溶洞,落水洞,幹溶洞,斷層帶等。第三天上午考察了西江三榕峽東岸的北嶺背斜,總結了實習成果,下午離開肇慶返回珠海,結束了為期三天的實地考察。

  二、實習內容

  7月13日早上,我們乘車出發,所經過的公路基本上都是沿著珠江三角洲的邊緣開闢的。南方多丘陵,沿著三角洲沖積平原的邊緣建設公路難度一般都較低。公路兩旁可以看到低矮的丘陵,這些丘陵的岩石大多已經風化成磚紅壤了,很少有完整的基岩儲存下來。而正是由於肇慶的基岩出露狀況比較好,所以我們選擇它作為地質、地貌實習的基地。

  整體上來看,肇慶七星巖地區北部是山地,南部是丘陵,中部是西江沖積平原,肇慶七星巖喀斯特丘陵就是位於這個平原上。下面我們就三天實習所考察的地貌型別來分類來說明肇慶七星巖地區的地質地貌狀況。

  1.滑坡與侵蝕階地

  坡面上大量土體、巖體或其他碎屑堆積,主要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動面整體下滑的現象稱為滑坡。滑坡是山區建設中經常遇到的一種自然災害。

  7月13日早上我們從珠海出發,首先到達的第一個實習地點是處於西江南岸西江大橋東側的一個小卸煤碼頭,也稱上南岸,屬於半埋藏階地。

  上南岸是一個潛在的滑坡,但是目前沒有再次滑坡的趨勢和跡象。該地區在20年前發生過一次大滑坡。1983年12月16日晚上約9時至11時該地發生一般性規模的突然滑坡,塌方200多米,沉降深度10米。事發時該處卸煤碼頭上有四個民工在小屋內睡覺,後來只有一人逃脫。據講,滑動是首先從下面開始的,後來才看到上部滑動,由此可分析判斷此滑坡屬牽引式或稱拖帶式滑坡,廣東地區的滑坡多是這種小型滑坡。

  此滑坡範圍在130m—140m內,滑動後滑坡體伸入西江,由於規模較小,所以沒有造成西江淤塞。造成此滑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點:

  (1)該地處在西江凹岸,受凹岸侵蝕使土石坊減少,導致不穩定。

  (2)滑坡體上部原本有一蓄水池(現已填平),與山體旁的西江距離不遠,水的下滲對滑坡體的滑動起了潤滑作用。

  (3)該地原本的卸煤碼頭比較大,卸下的煤多,加大了滑坡體的負荷,促進滑坡的產生。

  (4)滑坡體由第四紀粘土組成,是鬆散的堆積物,容易產生滑動。

  該滑坡滑動後形成了4-5個滑坡階地。如今的滑坡體由於採山造石和植樹造林等原因已經看不出,只有滑坡壁依然可見。

  2.河流階地

  河流階地是洪水不能淹沒的原先谷底地形,即常態階地。這裡的洪水不是一般洪水,而是百年一遇的洪水。原先谷底必須有殘留沖積物,如果河流谷坡僅有階梯狀的岩石坡面,可稱之臺地或古剝蝕夷平面,它不一定是河流形成的。

  肇慶市西江河谷地貌橫剖面圖

  階地的型別有常態階地(或階地)、半埋藏階地和埋藏階地,其中後兩種是階地變形的結果。

  (1)常態階地分佈在河流上游或源頭區。如鑑江信宜、漠陽江春灣、北江韶關,是洪水不能淹沒的階地,故稱常態階地,簡稱階地。

  (2)半埋藏階地是原先的第一階級地主要因海平面上升引起的均衡構造下沉,而與全新世堆積的高河漫灘類高、至今能被洪水淹沒的階地,主要分佈在中下游沖積平原,如肇慶市西江與七星巖之間的地貌即為第一級半埋藏階地。

  (3)埋藏階地是半埋藏階地向三角洲延伸逐漸被全新統覆蓋形成,,分佈在入海三角洲,這是最高和最年輕的埋藏階地。

  上文所說的滑坡歷時一個多小時,形成四五個臺階。如今的公路就修在一級階地,朝上是三級階地。階地是河流歷史時期的河漫灘下切或抬升造成,由鵝卵石可以判斷。

  沿西江邊一滑坡壁往上走到二級階地,在第四紀,此處曾是西江河漫灘,後來由於構造運動使河漫灘抬升,形成現在的二級階地。此現象體現了西江是擺動的,河流是下切的,兩岸是抬升的。

  地質地貌實習報告 篇5

  從5月30號到6月1號,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分別在肇慶七星巖,黃埔區蟹山公園,華農樹木林及教三附近進行了地質地貌學的實習。

  5月30日肇慶七星巖

  石灰岩山峰

  透過查閱有關資料,七星巖由風巖、玉屏巖、石室巖、天柱巖、蟾蜍巖、仙掌巖、阿坡巖七座石灰岩山峰組成,排列就像北斗七星般撒落在碧波如鏡的近600公頃湖面上。

  從表面觀察,七座山峰為灰色與少量白色相夾雜,可以初步判斷為石灰質岩石;由於此地區雨量多、氣溫高,侵蝕嚴重,灰巖山表面有許多較大的裂痕。透過這些裂痕,可觀察到其解理完整。

  實習指南上對七星巖的形成過程的圖解,可知為先由於地質運動,在七星巖附近形成了一個褶皺背斜山脈,正是由於肇慶地處亞熱帶,雨量多、氣溫高,侵蝕嚴重,尤其是流水侵蝕,這些岩石的抗蝕力都比較弱,因此背斜被破壞,部分岩石受風化成土,最終土山出露和石山形成當地低矮的地形。再由於進一步流水侵蝕,成排的背斜谷地兩側開始形成今天的七座石灰岩山峰。

  溶洞

  肇慶七星巖地區另一個特色之處就是其巖洞。實習過程中,老師指出溶洞形成之處是位於地表水層的水平流動帶,由於流水侵蝕而形成的洞穴,這些洞穴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地下河的通道。由於地質運動,這些溶洞慢慢上升出了地表,出現在了人們視線。我們在一溶洞入口處觀察時,老師還指出在我們所在的這個溶洞經歷過4次發育,可是我們觀察到洞內頂部都比較平滑相連,是因為再溶洞露出地面的漫長時間裡,由外力作用使得洞內每個發育的連線處發生岩石的掉落,使得頂較為平滑,而在地上,還可以見到坍塌下來的大石塊。

  我們進入溶洞,裡面到處都有石鐘乳。而石鐘乳的成因是:由於洞頂部滲入的地下水CO2含量很高,對石灰岩具有較強的溶蝕力,呈飽和碳酸鈣水溶液。溶液下滲時失去部分CO2而處於過飽和狀態,於是碳酸鈣在水滴表面結晶成為極薄的鈣膜,水滴落下時鈣膜破裂,殘留下來的碳酸鈣與頂板連線成為鈣環。下滲水滴不斷提供碳酸鈣,鈣環不斷外下延伸形成細長中空的石鐘乳。七星巖溶洞內喀斯特地貌極其發育,石鐘乳隨處可見,並被加以人工遐想,成為千姿百態的景觀。

  平原

  在往返肇慶的路上,我們並沒有發現高樓大廈,而且聽身邊的同學說,肇慶沒有高過20層的大樓。一開始我們覺得很奇怪,後來仔細想了想,還是有原因的。肇慶位於西江附近,其陸地為沖積平原。地面可見河漫灘相紅黃、紅黃白花斑色粘性土佔踞了肇慶沖積平原大部分面積。這樣的土地不易於建太高層的樓宇。

  5月31日黃埔區蟹山公園

  進入蟹山公園後,我們對這裡的岩石和地質進行了觀察。蟹山從表面上看,出去植物和人工建築後,其泥土和岩石主要為紅褐色。我們對這裡的岩石進行了分析。

  這裡的岩石主要是砂岩、粉砂岩,此外還有泥岩和頁岩。在一處多岩石碎塊的地方進行了觀察,發現這裡的岩石碎塊硬度較低,用手指就可以揉碎,揉碎後的顆粒非常細,應屬粉砂岩。老師講解的時候告訴我們,這裡的物理風化相當強烈,因此形成的碎屑非常細小。透過對某一大石塊觀察見到,石塊明顯分為好幾層,每層之間有一條約5釐米後的、由鵝卵石排成的一個面。由此可以知道,這個地區為河流衝擊成的平原,經過多次沉積下來的泥土經過物理變化又形成了沉積岩。老師後來還說到,這裡的岩石固結時,氣候非常穩定,為類似揚沙的天氣。而這裡的岩石為紅色,是因為岩石形成時,主要膠結物含有3價鐵離子。

  6月1日華農

  老師帶我們去了樹木園看已經風化完全了的花崗岩。我們發現,這裡的花崗岩風化之後的層黃色為主,夾雜了紅色及白色。用手對風化了的花崗岩搓揉,可感到裡面有許多細小顆粒。經過較完全風化後的花崗岩,只剩下透明細小的石英,因為花崗岩的成分中,石英最不易分解。花崗岩的風化為化學風化,主要由肉紅色的正長石,白色的斜長石,黑色的黑雲母和透明無色的石英組成。在華農教三附近的花崗岩化學風化得非常好,用手就可以從石頭上弄下寫石塊。而華農教三附近的花崗岩有呈橢圓的,也有呈片狀的。老師解釋,這是因為由於某些花崗岩本身有裂縫,而有的卻沒有,透過流水侵蝕,有裂縫的花崗岩裂縫越來越大,使花崗岩不斷侵蝕形成片狀;沒有裂縫的,由流水侵蝕使形狀越來越趨向球狀。

  結束語

  我們這次的實習儘管只有短短三天,不過我們從中實在學到了不少東西,能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習中更使我們提高了繼續學習的熱情。本次實習令我們加深了對地質地貌學的瞭解,更深刻認識到了學習地質地貌學的意義,鞏固了學習成果,體會到“學以致用”的道理,並且學會了一定的考察地質地貌的方法要領和細節。

  地質地貌實習報告 篇6

  一、實習概況

  1、實習目的與任務

  地質地貌實習是我們專業基本教學實習環節。透過此次實習,使我們進一步鞏固地質地貌學的基本原理,學習並掌握野外地質地貌調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我們對課堂理論知識的理解,形成比較完整的學科理論教學體系,為學習其他課程打下必要的基礎。

  野外考察實習使我們對地質地貌學有一個感性直觀地認識,鍛鍊了我們探究的能力和野外勘查實驗的能力。

  透過對各種地質地貌的觀察,認知並瞭解典型的地質地貌特徵,能對野外的地質地貌構象作出基本的解釋,並能做出合理的推算當地的地質演變歷史。

  2、實習概況

  (1)實習地點(其一):貴州關嶺花江大峽谷

  花江大峽谷:關嶺花江大峽谷風景名勝區,位於貴州省中部偏西南,安順市西部,貴州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縣城西南面。東北與鎮寧縣接壤,西南以北盤江為界和晴隆、興仁、貞豐三縣相鄰。花江大峽谷風景名勝區西北起崗烏鎮的毛草坪,東南至板貴鄉的三江口。全長79公里,平均寬3.8公里,面積300平方公里。共分為5個景區,即夾山景區、鐵索橋景區、下瓜寨景區、盤江橋景區和古生物化石景區。

  花江大峽谷風景名勝區主峰舊屋基大坡海拔1850米,景區最低點是北盤江和打邦河的交匯合處,海拔僅370米。山高、峽深、水急、壯美的自然景觀與古樸濃郁的民族風情、神秘久遠的海百合、龍化石構成“雄奇、宏大、險峻、神秘”的鮮明特色,這裡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碳酸岩石出露分佈廣泛,岩溶面積92%。岩溶極為發育,形態型別多樣,峰林、峰叢、孤峰、石林、溶洞、溶丘、瀑布、暗流、伏流、窪地、漏斗、奇石和千姿百態的鈣質一應俱全,形成貴州喀斯特地貌型別最為齊全的的亞熱帶岩溶景觀博物館。

  (2)實習單位:xxx

  (3)實習時間:xx年6月5號——xx年6月10號

  (4)實習器材;地質羅盤,地質錘;放大鏡,皮尺等

  (5)指導老師:莫世江教授、丁衛紅老師等

  (6)實習分組:09地理(1)班第一組

  (7)實習路線;畢節學院——安順市——黃果樹瀑布——關嶺縣城——關嶺國家地質公園——花江大峽谷——興義市——萬峰林——石林——織金洞——畢節學院

  二、實習內容花江大峽谷地質地貌概況

  地球的裂縫——花江大峽谷地處貴州高原南部,向廣西低山丘陵過渡的斜坡地帶,在地質構造上位於楊子臺褶帶中的黔南古斷褶來之西部,出露地層中三疊紀地層分佈廣泛,巖性以碳酸岩層為主,這是形成岩溶地貌的基礎。經過多次造山運動,地殼隆升,海水消退,出露的海沉積物中碳酸鈣含量高,經水的溶解和風化剝蝕,發育成各種奇觀,如溶洞、奇石等,這些奇觀主要是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奇。

  花江大峽谷經歷了漫長的地質演變過程,燕山運動奠定了其發展演化的基礎。透過一系列的造山運動,形成了大峽谷複雜的地形地貌和獨特的地質構造,特別是其獨特的地質遺蹟,較全面的揭示了該區域的白堊紀古地理的原貌及其發展過程。

  該區域地層的形成為早白堊紀早期,其岩石型別分別由沉積岩和火山岩組成,形成了一個集沉積岩、火山岩、接觸變質岩、古生物化石等多種地質現象為一體的綜合性地質寶庫。

  2、喀斯特發育情況

  花江大峽谷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碳酸岩石出露分佈廣泛,岩溶面積92%,號稱貴州省境內喀斯特地貌型別最為齊全的的亞熱帶岩溶景觀博物館。岩溶極為發育,形態型別多樣,峰林、峰叢、孤峰、石林、溶洞、溶丘、瀑布、暗流、伏流、窪地、漏斗、奇石和千姿百態的鈣質一應俱全,形成貴州喀斯特地貌型別最為齊全的的亞熱帶岩溶景觀博物館。

  3、該地區喀斯特地貌形成條件和發育的主要因素

  (1)岩石的透水性:水滲入可溶性岩石內部是加速岩石溶解和地質作用的重要因素。

  2)地下水的運動:地下水排水條件好,交替作用強,喀斯特發展速度快;地下水運動緩慢,則情況相反,溶解的碳酸鈣不能及時帶走,停滯的地下水很快成為飽和溶液而失去再溶蝕能力。

  (3)水的溶解能力:淨水溶解能力是比較低的,當水中合有碳酸時,溶解能力加強。自然界碳酸的來源很多,主要來自空氣中大量的二氧化碳(co2)和雨水的化合,以及土壤層中各種生物化學作用產生的二氧化碳與水的化合。此外,氣候和岩石成分、結構、產狀、厚度等,對喀斯特的發育也有很大的影響。

  4、沉積構造

  在大峽谷的山體上隨處可見的沉積構造也是遠古時期地殼活動留下的印記。當時湖泊流水中攜帶的大量泥沙一層層沉積下來,形成現在的岩石,不同的層理交織在一起,看上去好像一幅幅渾然天天成的山水畫。早期形成的沉積岩與火山噴發的岩漿接觸後,在高溫高壓的環境條件下發生變質,又形成了顏色豐富、妖嬈多姿的接觸變質岩。

  5、地質構造

  在花江大峽谷一帶進行實地的考察,觀察該區域的初露岩石的形狀,結合書本已學的地質學知識,可以形象的進行如下概括:

  地質構造主要分為兩大類,四小類:

  一是褶皺,包括背斜和向斜兩種形態;其中岩層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向下彎曲的是向斜。

  二是斷層,包括地壘(斷層上升岩層)和地塹(斷層下降岩層)兩種。6、地質羅盤的使用方法

  在使用前必須進行磁偏角的校正。

  因為地磁的南、北兩極與地理上的南北兩極位置不完全相符,即磁子午線與地理子午線不相重合,地球上任一點的磁北方向與該點的正北方向不一致,這兩方向間的夾角叫磁偏角。

  地球上某點磁針北端偏於正北方向的東邊叫做東偏,偏於西邊稱西偏。東偏為(+)西偏為(-)。

  地球上各地的磁偏角都按期計算,公佈以備查用。若某點的磁偏角已知,則一測線的磁方位角a磁和正北方位角a的關係為a等於a磁加減磁偏角。應用這一原理可進行磁偏角的校正,校正時可旋動羅盤的刻度螺旋,使水平刻度盤向左或向右轉動,(磁偏角東偏則向右,西偏則向左),使羅盤底盤南北刻度線與水平刻度盤0--180度連線間夾角等於磁偏角。經校正後測量時的讀數就為真方位角。

  (二)目的物方位的測量

  是測定目的物與測者間的相對位置關係,也就是測定目的物的方位角(方位角是指從子午線順時針方向到該測線的夾角)。

  測量時放鬆制動螺絲,使對物覘板指向測物,即使羅盤北端對著目的物,南端靠著自己,進行瞄準,使目的物,對物覘板小孔,蓋玻璃上的細絲,對目覘板小孔等連在一直線上,同時使底盤水準器水泡居中,待磁針靜止時指北針所指度數即為所測目的物之方位角。(若指標一時靜止不了,可讀磁針擺動時最小度數的二分之一處,測量其它要素讀數時亦同樣)。

  若用測量的對物覘板對著測者(此時羅盤南端對著目的物)進行瞄準時,指北針讀數表示測者位於測物的什麼方向,此時指南針所示讀數才是目的物位於測者什麼方向,與前者比較這是因為兩次用羅盤瞄準測物時羅盤之南、北兩端正好顛倒,故影響測物與測者的相對位置。

  為了避免時而讀指北針,時而讀指南針,產生混淆,放應以對物覘板指著所求方向恆讀指北針,此時所得讀數即所求測物之方位角。

  (三)岩層產狀要素的測量

  岩層的空間位置決定於其產狀要素,岩層產狀要素包括岩層的走向、傾向和傾角。測量岩層產狀是野外地質工作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之一,必須熟練掌握。

  岩層走向的測定

  岩層走向是岩層層面與水平面交線的方向也就是岩層任一高度上水平線的延伸方向。

  測量時將羅盤長邊與層面緊貼,然後轉動羅盤,使底盤水準器的水泡居中,讀出指標所指刻度即為岩層之走向。

  因為走向是代表一條直線的方向,它可以兩邊延伸,指南針或指北針所讀數正是該直線之兩端延伸方向,如ne30度與sw210度均可代表該岩層之走向。

  2.岩層傾向的測定

  岩層傾向——是指岩層向下最大傾斜方向線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恆與岩層走向垂直。

  測量時,將羅盤北端或接物覘板指向傾斜方向,羅盤南端緊靠著層面並轉動羅盤,使底盤水準器水泡居中,讀指北針所指刻度即為岩層的傾向。

  假若在岩層頂面上進行測量有因難,也可以在岩層底面上測量仍用對物覘板指向岩層傾斜方向,羅盤北端緊靠底面,讀指北針即可,假若測量底面時讀指北針受障礙時,則用羅盤南端緊靠岩層底面,讀指南針亦可。

  3.岩層傾角的測定

  岩層傾角是岩層層面與假想水平面間的最大夾角,即真傾角,它是沿著岩層的真傾斜方向測量得到的,沿其它方向所測得的傾角是視傾角。視傾角恆小於真傾角,也就是說岩層層面上的真傾斜線與水平面的夾角為真傾角,層面上視傾斜線與水平面之夾角為視傾角。野外分辨層面之真傾斜方向甚為重要它恆與走向垂直,此外可用小石於使之在層面上滾動或滴水使之在層面上流動,此滾動或流動之方向即為層面之真傾斜方向。

  測量時將羅盤直立,並以長邊靠著岩層的真傾斜線,沿著層面左右移動羅盤,並用中指搬動羅盤底部之活動扳手,使測斜水準器水泡居中,讀出懸錐中尖所指最大讀數,即為岩層之真傾角。

  岩層產狀的記錄方式通常採用下面的方式:

  既方位角記錄方式,如果測量出某一岩層走向為3100,傾向為2200,傾角350,則記錄為nw3100/sw∠350或3100/sw∠350或2200∠350。

  野外測量岩層產狀時需要在岩層露頭測量,不能在轉石(滾石)上測量,因此要區分露頭和滾石。區別露頭和滾石,主要是多觀察和追索並要善於判斷。

  測量岩層面的產狀時,如果岩層凹凸不平,可把記錄本平放在岩層上當作層面以便進行測量。

  7、花江大峽谷石漠化情況及其治理方案

  (1)石漠化

  石漠化即喀斯特荒漠化或石化,與我國西北一帶沙漠化現狀相似,是土地劣化演變的極端形式之一。廣西和貴州等地原本就有大面積的碳酸岩分佈,又由於不斷地開荒種地,破壞了原有植被,需千萬年才能形成的瘠薄土層經風吹雨打迅速流失,最後地表只剩下不能種任何植物的石塊。我國西部石漠化速度相當快,其中廣西碳酸岩佔全區土地總面積的37.8%,石漠化以每年3%—6%的速度遞增。石山地區不但形成“山光人窮,窮山惡水”的惡性迴圈,且由於土壤稀薄、缺水易旱,也是造林綠化中最難啃的“硬骨頭”。花江大峽谷地區也與此類似,治理石漠化當務之急!

  (2)成因機理

  一、花江大峽谷區域碳酸鹽巖系的抗風蝕能力強,成土過程緩慢。據資料顯示,每形成1cm厚的風化土層需要4000餘年,慢者需要85xx年,較非岩溶區慢1o~80倍,這是西南岩溶山區土層淺薄、易出現石漠化的客觀背景條件和基本原因。

  二、山多坡陡的地表結構不利於水土資源的儲存。西南岩溶山區地表崎嶇破碎,山多坡陡。山多坡陡的地表結構加劇了斜坡體上水、土、肥的流失,某些人類活動擾動的激發下,使大片岩溶山地變成石漠化。

  三、岩溶山區特殊的土體剖面結構加劇了斜坡上的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岩溶山區土壤剖面中通常缺乏c層(過渡層),在基質碳酸鹽母巖和上層土壤之間,存在著軟硬明顯不同的介面,使岩土之間的粘著力與親和力大為降低,一遇降雨激發便極易產生水土流失和石漠化。

  四、降水的影響。西南岩溶山區年均降雨量多在900~1300mm,暴雨集中在春季(約佔4o)和夏季(佔55%以上)。春季和初夏季的暴雨正是大面積坡耕地的中耕播種季節,農作物(玉米、油菜、綠肥等)正處於幼苗階段,疏鬆的坡土得不到很好的覆蓋,故春季和初夏季暴雨加劇了石漠化的發展。

  五、人口增長過快,農業人口多,土地負荷壓力大。西南岩溶山區是少數民族聚集區,農業人口比重大,增長速度快。人口增長快、密度大,加上素質低,使西南岩溶山區陷人人口增加一過度開墾一土壤侵蝕性退化一石漠化擴充套件一經濟貧困的惡性迴圈中。

  六、對土地掠奪式經營,耕種方式落後。亂砍濫伐、濫墾濫耕、剷草皮、挖樹根、燒秸稈等在山區經常發生,對土地掠奪式經營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石漠化。此外,耕種方式水分環比泥沙環比山地石率環比西南岩溶山區三分之一的旱耕地仍採用落後的順坡耕種方式,加劇了水土流失和石漠化。

  (3)合理的治理方案

  一是採取砌坎培土的方式,增加土層厚度;二是採取林農混種的方式,實行以耕代撫;三是採取興修蓄水池方式,保證林竹生長供水需要;四是採取封山禁牧的方式,禁止人畜踐踏,增加林草植被;五是有條件的地方,實行土壤改良、施肥,促進林竹生長。四、多部門聯動。石漠化綜合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關係到貧困山區生態環境的改善、群眾的脫貧致富和新農村建設,僅靠林業部門一家的努力難以達到效果。因此,政府把林業、國土、財政、農業、糧食、水利、畜牧等相關部門的力量進行整合,實現多部門聯動治理。一是積極開展林下種草。結合當地重點發展以花椒為種植的在石漠化綜合治理地區開展林下種情況下,種草養畜,增加了農戶收入,調動了廣大群眾石漠化綜合治理積極性。二是配套完善改土工程。該區域的石漠化治理區域主要集中在立地條件較差的陡坡耕地富集區,要投入較大力度。三是加強農村能源建設。岩溶區群眾生產生活能源主要靠薪材,長期隨意樵採是造成石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治理的難點之一。

  三、實習心得

  此次教學實習我們在實習指導老師的指導下,順利完成了教學實習的安排,達到了實習的目地和要求。為我們日後從事相關工作提供了一個難得的鍛鍊機會。

  透過此次教學實習,我們不僅鞏固了自己的理論知識,而且極大的鍛鍊了我們的實踐操作能力。實習中有許多知識課本上是沒有的,我們學到了更加明確可行的操作技術和應用理論。如何充分靈活利用自己課堂知識進行實際操作,鍛鍊自己的實踐操作能力,這次教學實習給了我們一個充分鍛鍊的自己的機會。

  地質地貌實習報告 篇7

  前言

  實習時間:xx年年7月7日——7月18日

  實習地點:國家地質公園秦皇島市

  實習人員:太原師範學院——城市與旅遊學院學生

  實習目的:

  1、學會地形圖、地質圖的使用和閱讀地質現象,

  2、掌握地質羅盤的使用方法

  3、練習做野外筆記,鍛鍊野外工作技能

  4、能比較正確地分析和認識一些地質現象

  5、瞭解實習區地層發育情況及接觸關係

  6、瞭解實習區總的構造構架和特點

  7、初步分析實習區礦產、地貌、水文地質等的一般輪廓

  實習概況:

  實習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為了提高教學質量,並對地質地貌知識有更深的理解,提高運用能力,在楊東林等幾位老師的帶領下,太原師範學院城市與旅遊學院100多名同學到河北省秦皇島市進行了為期11天的地質地貌實習。儘管只有11天,但是在老師們的精心講解和耐心指導下,配合一些背景資料,我們得以比較系統地瞭解當地的地質地貌知識,並學會了一些外出實習的基本考察方法,同時也透過實習,鞏固了所學的知識。

  目錄

  1實習區概況

  2實習主要內容

  3結束語:實習的心得體會及總結

  一、實習區概況

  實習地點在美麗的海濱城市—河北省秦皇島市柳江盆地周圍及海濱地帶,距太原市900多公里。其中北區實習區是本次實習的主要區域,所在柳江盆地位於秦皇島市撫寧縣境內,南距秦皇島市約23公里。本區地處燕山山脈東段,南臨華北平原和渤海灣,北依燕山,為南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區,最高峰為西北部的老君頂,海拔493.7米,最低處為大石河河谷內的南部落,海拔70米。行政屬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縣石門寨鄉管轄,有秦青鐵路、地方鐵路與秦皇島市相通,交通便利。氣候受海洋影響較大,比較溼潤溫和。實習區主要河流有大石河、湯河、北戴河。沿海產魚、蝦、蟹等,是我國北方主要水產基地之一。

  二、實習主要內容

  地層

  柳江盆地為一向斜構造,它位於華北地臺山海關至遵化之間的一個隆起構造上,地層序列與華北地臺標準剖面大同小異,見下表

  1、元古界

  龍山組

  分佈於張崖子至東部落,南部雞冠山等地。由兩個沉積韻律組成。不整合於下元古代之前形成的綏中黃崗巖之上。主要是紫紅色、黃綠色、灰黑色及蛋清色等雜色頁岩,底部為砂岩。屬典型濱海相沉積,與下伏的綏中花崗岩呈沉積接觸關係。厚91米。

  景兒峪組

  主要分佈在區內的東部地區,出露最好剖面在李莊北溝,在黃土營村東也有出露。巖性由粗至細,由碎屑岩—粘土巖—碳酸岩,構成一個完整的韻律,具有海侵沉積的特點。與龍山組呈整合接觸關係。其分界標誌是其底部黃褐色或鐵鏽色的中細粒鐵質石英砂岩,其中含大量海綠石,其底部的中細粒長石石英淨砂岩具大型海成風暴波痕。本組地層屬濱海相至淺海相沉積。厚38m。

  2、古生界

  《1》寒武系

  下統

  府君山組:

  在東部發育良好,東部落北剖面可作為標準剖面。是寒武系最下不的底層,巖性主要為暗灰色豹皮狀含瀝青質白雲質灰巖,含較多的萊得利基蟲化石。本組屬淺海沉積相,與下伏景兒峪組,上覆的饅頭組均為平行不整合接觸關係,分層標誌十分明顯。底部尾暗灰色含瀝青質、白雲質結晶灰巖,區域性含碎屑。厚146m。

  饅頭組:

  該組由於巖體的侵入破壞和構造破壞,出露零星,東部落的北部和西部都有出露,可作為標準剖面。本組上下界限明顯,與毛莊組的分界是以頂部的鮮紅色泥岩作為標誌層的。巖性特徵是鮮紅色泥岩、頁岩為主,頁岩中含石鹽假晶,並夾有白雲質灰巖。沒有發現可靠的化石依據。與下伏的府君山組呈平行不整合接觸;與上覆毛莊組為整合接觸。厚71m。

  毛莊組

  在沙河寨西出露比較好,化石豐富,可作為標準剖面。主要巖性以紫紅色頁岩為主,含少量白雲母,其顏色比饅頭組頁岩的顏色暗一些,俗稱豬肝紅。以褶頰蟲類三葉蟲化石為主。厚約112m。

  中統

  徐莊組

  分佈較廣,東部落西剖面出露較好,化石十分豐富,本組地層上下界限清楚,可作為標準剖面。巖性為淺海相的黃綠色含雲母質粉砂岩,夾暗紫色粉砂岩、細砂岩和少量鮞狀灰巖透鏡體或扁豆體。含有三葉蟲化石。與下伏毛莊組的分界是以黃綠色粉砂岩與暗紫色粉砂岩互層為標誌。厚101m。

  (5)張夏組:

  受到覆蓋和破壞較少,是寒武系地層在區內分佈最廣的地層之一,幾乎盆地周圍都有分佈,在揣莊北288高地以東的山脊上出露最好,是區內較好的標準剖面。下部為鮞狀灰巖夾黃綠色頁岩;上部以鮞狀灰巖為主,夾藻灰巖、泥質條帶灰巖。三葉蟲化石最豐富。本組與下伏地層為整合接觸。厚130m。

  上統

  (6)崮山組

  本組與張夏組在區內的分佈相仿,比較好的有288高地上的剖面,可為標準剖面。下部和上部都以紫色礫屑灰巖及紫色粉砂岩

  為主;中部則是灰色的灰巖與張夏組界限明顯,接觸部位兩者巖性差別很大。化石十分豐富,幾乎每層都可以採到。主要三葉蟲化石有:蝙蝠蟲未定種、帕氏蝴蝶蟲。厚102m。

  (7)長山組:

  出露較好的剖面在揣莊北288高地,為標準剖面。巖性為紫色礫屑灰巖、粉砂岩與頁岩互層,夾有藻灰巖及生物碎灰巖。三葉蟲化石主要有:蒿里山蟲未定種、長山蟲未定種、狀氏蟲未定種。與下伏地層為整合接觸兩者分界清楚。本組在區內出露厚度較小,只有18m左右。

  地質地貌實習報告 篇8

  一、實習的目的與任務

  目的:為更好鞏固課堂所學理論知識,得到第一手野外資料,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相結合,以為今後學習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培養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系統地瞭解秦皇島柳江盆地的地質地貌概況,學會野外實習所必須掌握的基本要領和考察方法,掌握一定的野外工作技能。主要任務有:

  1、斷層、褶皺等地質構造的識別

  2、河流階地、海岸地貌等的識別

  3、野外地貌素描的練習

  4、學會野外實習報告的編寫

  二、實習區地理概況

  實習基地—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縣石門寨鎮上莊坨村,位於秦皇島市北部,其中心距秦皇島市區28km,地理緯度119°34′45″E~119°36′50″E,40°7′45″N~40°9′50″N,位於燕山山脈東段。屬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縣管轄。

  鳥瞰秦皇島地區,表現為北高南低,西高東低,總趨勢為西北高,東南低,由山地、丘陵、平原、濱淺海四個地帶組成,總體上屬於丘陵區。但其北部和西北部的區域性為低山區,低山區以東、以南為丘陵地區,山體海拔高度在500m以下,並且多孤山,少線性山脊。柳江盆地地處燕山山脈東段,為南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區。北、東、南三面為燕山期花崗岩形成的陡峻山嶺所包圍,東南面多為丘陵。最高峰為西北部的老君頂,海拔493.7米,最低處為東南部石河河谷內的南刁部落村,海拔70米左右。盆地中西部火山岩分佈區山高坡陡,多在海拔400米以上,東部山丘的海拔高度一般為160—300米。總的地貌特徵與全區相同,亦表現為西北高,東南低。

  整體構造為一復向斜,東翼寬淺,西翼較陡。斷層有正斷層、逆斷層、平推斷層。可根據統一岩層的高度對比來判斷斷層的型別。該地區的地貌型別有河流地貌、海岸地貌、構造地貌、岩溶地貌等。

  整個柳江盆地是個不對稱的復向斜,褶曲核部新,兩翼老,為向斜,西翼東傾,動翼西傾;且西翼窄,東翼寬,即西翼傾角大,東翼傾角小,兩翼不對稱,且西翼上有多個小背斜。綜上可得:柳江盆地是一個兩翼不對稱的復向斜。

  實習區氣候屬暖溫帶,半溼潤,季風型大陸氣候。最底氣溫—21.5攝氏度(1959.1.1),最高氣溫39.9攝氏度(1961.6.10),年平均氣溫11.3攝氏度。暑期(6—9月)氣溫高於30攝氏度的天數僅為15天。年降水量在400—1000mm之間,多集中在7—8月份,可佔全年降水量的70%,山洪也主要集中在這個季節。

  該區工農業並重,農業主要種植玉米,小麥,高粱等。山坡多種果樹,尤以桃樹較多,盛產蜜桃。礦產以煤,耐火粘土為主。其中煤礦開採歷史悠久,煤質為無煙煤,區域性為劣質煤。柳江煤礦為區內最大工礦企業,年產60萬噸。其次是北山發電廠,主要滿足秦皇島市工業和居民用電。此外,水泥廠,建材廠在盆地內星羅棋佈。

  盆地內起伏小,河流廣佈,地處山海關與秦皇島之間,陸上交通便利,公路四通八達,另有鐵路縱貫其間。

  三、地貌營力

  a)內營力

  內營力是指主要由地球內部的熱能、化學能、重力能及地球旋轉能等所產生的作用力。內力作用的主要形式,包括地殼運動、岩漿活動及火山、地震等,內力作用不但可以改變地殼的物質成分、結構和構造,同時還可以改變地表的起伏,造成多種多樣的地表形態。比如造山運動,板塊運動等。

  b)外營力

  外營力是指主要由太陽能、重力能及生物活動產生的作用力。它們常常是透過水、冰、大氣和生物等介質的運動推動地表物質發生位移,從而改變地表形態的。外力作用的主要形式,包括風化作用、流水作用、岩溶作用、冰川作用、凍融作用、風力作用、波浪作用等。各種外力作用又都可以劃分為剝蝕和堆積兩種基本形式。主要由剝蝕作用形成的地貌稱剝蝕地貌,主要由堆積作用形成的地貌稱堆積地貌。剝蝕、堆積與內力作用也有密切的關係,在構造上升的地區一般形成剝蝕地貌,在構造下沉的地區則形成堆積地貌。隨著構造升降的變化,剝蝕地貌可以轉化為堆積地貌,堆積地貌也可以轉化為剝蝕地貌。

  柳江盆地的地貌形成是在多種多樣的地貌營力下形成的。本區地殼活動頻繁,多次地殼抬升和下降,造成盆地內的多個沉積和沉積間斷,以及周圍火山及地震活動,造成柳江盆地地表較大尺度的高低起伏。柳江盆地在內力作用下形成大體輪廓,再在外力作用如風、水、太陽能、生物和人類活動等作用下逐漸演變成為現在的地貌形態。透過風化、流水、岩溶、凍融、風力、波浪等作用,形成地表一系列地貌。在內外力共同作用下,地表變得豐富多彩,千姿百態。

  任何一個地區的地貌,都不是單純地由外力作用或單純地由內力作用形成的。儘管在某個地區和某個時期,內外營力可能是不平衡的,但在地貌的發育過程中,兩種營力總是彼此消長、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一般認為,地球表面大的起伏主要是由內力作用所奠定的,外力主要是刻削這些大型起伏,造成更復雜的形態,並最終趨於將地表夷平。許多地貌學家認為,就整個地球表面說來,內營力與外營力的地貌作用在數量上具有同等的意義。地貌營力的作用與地表組成物質(包括地質構造與岩石性質)也有密切的關係。正由於此,現代地貌學的一個重要原理是:地貌是內營力與外營力共同作用於地表的結果。

  地質地貌實習報告 篇9

  一.實習目的

  1、透過野外實習和實地地貌及水文觀察,理論結合實踐,掌握各種地貌型別的基本形態、基本特徵、物質組成、發育過程和演化歷史。

  2、瞭解不同水文條件下,河流地貌的演化規律,小流域地貌的發育,空間組合規律。

  3、培養野外觀察、動手和分析等技能,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和綜合能力。

  二.實習地區地貌概況簡介

  地點:xx地區

  時間:20xx年8月27日—20xx年9月2日

  杭州處於浙西山地與長江三角洲平原的銜接地帶。地勢西高東低,絕大部分為構造剝蝕地貌,遊客費為三個地形單元:外圍峰絲,主要由泥盆系砂岩組成,高度300-400米;內圈山體,如玉皇山,由石炭-二疊系石灰岩組成,高度200米左右,岩溶地貌發育;北部孤山、葛蛉、寶石山由侏羅系火山碎屑岩組成,高度在35-125米之間。杭州市平原部分由第四系組成,其分佈或近西湖、或濱湖面呈橢圓形,南北伸長3.3公里,東西2.8公里,周長為15公里,水面面積月5.6平方公里。

  錢塘江呈“之”字形流經杭州市城區的東南側。

  杭州地區大地構造處於揚子準地臺錢塘臺褶帶,杭州西湖地區一篇低山丘陵是西湖復向斜內中生代斷塊隆起區,包括市區在內的杭州市東北地區的平原是中生代斷陷盆地。中元古代以後,地層發育齊全,岩漿作用頻繁,地質構造複雜,成礦條件較好。近期由於現代構造運動趨向緩和,地震活動顯得微弱,地殼相當穩定。區內地層出露和岩石種類組成較齊全,地質構造複雜而地貌型別多樣,有火山熔岩地貌、構造地貌、岩溶地貌、流水地貌等等,地表起伏變化大,山、丘、崗、溝和平原組合構成了杭州地區獨特的地域綜合體。

  三.實習內容

  20xx年8月30日九溪十八澗途中

  九溪十八澗源頭在龍井村一帶,形成了一個面積巨大的漏斗狀盆地。該盆地的四周山嶺基本上由砂岩組成,只在東北角靠近龍井泉處出露了石灰岩,岩層傾向北東,與地形坡向趨近一致。岩層層面裂隙及節理髮育,一條北東方向延伸的斷層正好穿過龍井寺,這些都成為龍井泉的導水通道。泉水出露位置龍泓澗和九溪分水嶺“Y”口的下方,地形上有利於水的彙集。西面棋盤山集水面積較大,植被茂盛,有利於地表水入滲補給地下水,這些因素就是形成龍井泉的主要原因。得益於這種特殊的地形,無數細小的水流都彙集向盆地中心部分彙集,形成了今日的“九溪十八澗”。我們所觀察的階地在九溪十八澗這一實習路線中。階地是當某一地區由於河流下蝕,過去不同時期的谷底相對高出洪水期水面,呈階梯狀分佈在谷坡上形成的。該階地位於療養院門口,為基岩、礫石結構的基座階地,這種階地以基岩為基座,基岩頂部覆有河流沖積物,它的形成是由於構造抬升,河流下切,並切過原先河谷底部。上圖中的階地下部基岩為康山群的石英砂岩。礫石層約有80釐米左右,因河流作用礫石均有一定磨圓度(二級磨圓度),表土層約40釐米厚,上面為保護和改善環境已經種植了毛竹等植被。

  20xx年9月1日富春江流域(新沙島)

  新沙島是富春江江心的一座江心洲。它的形成大致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泥沙逐步落淤形成水下沙灘,它並不位於主流線上,在枯水期也不露出水面,此時稱之為雛形心灘當上遊河道河勢有利,河流經常交替地衝刷河道,而不直接衝擊雛形心灘,該心灘就有可能逐漸穩定和漲高,在枯水期露出水面而成為心灘。心灘的組成物質和雛形心灘一樣,多為河流所挾帶的較粗的床沙質。心灘前端流速較大,易受沖刷,尾部流速較緩,有利於粗砂落淤而使心灘向下遊加長,逐漸發展為淺灘,洪水期間細粒物質在淺灘上沉積,平水期淺談接受河流沖積物在其上堆積,形成了我們在洲頭沙灘所看到的沙泥交替的多旋迴二元結構。由於富春江大橋的修建使得洲頭上游水位雍高,使水流對洲頭的侵蝕速度加快,為阻止洲頭後退,沙灘上有一些木樁,同時種植了一些植被。

  沿江邊沙灘可以觀察到潮灘上有很多氣泡沙結構,這是由於漲潮時潮水將部分水壓入海灘,同時空氣也被壓入,退潮後空氣冒出所形成的。此外還有很多泥球(右圖),具有黏性,這是在水的作用下部分土塊碎裂,其中沙被水流沖走,剩下的泥被水流磨成球狀形成的。除了泥球,還能在照片中看到波浪狀的泥,這是一種灘角(間)地形,是由波浪向岸逼近沖走沙,泥被沖蝕後形成的外形。

  20xx年9月2日分水江地區

  分水江為富春江的最大支流,源於臨安天目山,全長165.2千米,上游臨安境內幹流稱天目溪,進入桐廬境內稱分水江,集水總面積343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31.8億立方米。富春江在平面形態上為微彎型與分汊型交替的河道,動力條件以徑流為主,河床相對穩定。

  我們所觀察的分水江流域地區江水較淺,兩邊是山,河層礫石密佈,有很多礫石心灘,邊灘和心灘清晰可見,對面為河漫灘,以種植了樹木,地形較為平整。河流彎曲處凹岸侵蝕為深潮,無邊灘;凸岸邊灘廣佈,河層礫石因水流長距離搬運,磨圓度較好。礫石有長(A)、寬(B)、厚(C)之分,一般AB面傾向河流上游,這樣停止下來時最為穩定,有時剖面中的礫石停止時是垂直的,說明當時水流非常急,礫石AB面的傾斜方向可指示水流方向。

  我們跟隨帶隊老師沿江水一直向前來到了一處河流沉積的礫石和沙交替的剖面,該剖面有多層礫石和沙,這是由於河岸的可動性及抗侵蝕能力差使得河流來回擺動,河床又有輕微的下蝕所形成的。

  20xx年9月2日瑤琳仙境

  瑤琳仙境,又名瑤琳洞,是一處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要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可溶解的岩石--石灰岩(CaCO3);二是可透水的裂縫,它具有原生和次生之分,地質學上分別稱為層理和節理斷層(原生是石灰岩在海水沉積過程中形成的層狀裂隙,次生的是由岩石經過地質構造運動而造成的裂開和風化、日曬、雨淋,岩石熱脹冷縮、動植物的破壞等);三是可流動的水。瑤琳仙境縱深1公里,總面積達28000平方米,位於浙江西部的桐廬縣瑤琳鎮。是我們這次野外實習的最後一站。

  瑤琳洞屬於地下喀斯特地貌,這種溶洞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巖的裂隙溶蝕擴張而形成的地下洞穴,它的初期是地下水沿著可溶性巖表面細小的裂隙流動並進行溶蝕。當孔隙完全充水後,水具有承壓性,其溶蝕量比在正常狀態下大得多。隨著溶隙的擴大和流量流速的增加,地下水除了溶蝕外,還產生機械侵蝕,溶隙迅速擴大與合併,形成管道式的流水。由於溶洞是沿各種構造裂隙溶蝕、侵蝕出來的,所以它的縱剖面具有階梯狀升降的特點。平面輪廓常呈直角轉折。在多組裂隙交叉處,無論是溶蝕、侵蝕或崩塌等方面都比較強烈,因此溶洞特別高大,如瑤琳仙境中的“廳堂”。它是水的溶蝕作用、流水侵蝕以及重力作用長期作用的結果。含酸的可流動水不斷沿裂隙對岩石進行長期的溶蝕作用,造就了溶洞內部奇特的溶蝕地貌;另一方面重力水的堆積是溶洞堆積地貌的主要形成方式,溶解了大量可溶性巖的水滴斷續的從溶洞頂部落下並不斷積累,從而形成絢麗多彩的石鐘乳、石筍、石柱、石幔、邊石堤等。例如瑤琳洞第一標誌“銀河飛瀑”。

  四.實習總結及體會

  這次綜合野外實習在遊覽過“瑤琳仙境”以後就圓滿結束了,雖然實習過程中每次大家都走的有種精疲力盡的感覺,但這也培養了我們的吃苦精神與小組合作的精神。而且沿途還看到了很多獨特的風景。尤其是在瑤琳洞內,大家在深深慨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時,也為人們所設計的燈光效果和想出的與洞內景觀相對應的美麗神話所著迷,參觀的路途中驚喜不斷,同時也加深了對喀斯特地貌及其成因的認識,鞏固了所學的知識。而且也讓我們看到溶洞這種獨特的地理景觀給我們生活帶來的影響,讓我們在流連其中的同時也思考如何能夠更好的保護好這類景觀。另外,這次實習也讓我們體會到了地理工作者野外考察的辛苦和苦中有樂的趣味所在。大家在行程中互相幫忙、交流,也加深了同學間的情誼。

  有點遺憾的是由於旅遊度假村的建設使原本位於九溪十八澗途中幾處典型的地貌(牛軛湖等)已經夷為平地,在後來去往新安江的路上幾處典型的剖面也已找不到痕跡。這些現象促使我們更深層次的認識到人類與自然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事實,尤其是人類在利益的驅使下對自然環境的不利影響,讓我們反思怎樣才能既滿足自身發展的需要,同時也保護大自然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總之,這次野外實習是我們大學生活中一次寶貴的經歷,我們的一些基本技能,如觀察環境,野外考查能力等也得到了訓練。每一個人在領略美麗風光的同時,都從中學到、領悟到了以前不知道,或者瞭解不深的東西。

  地質地貌實習報告 篇10

  一、實習目的與任務

  1、實習目的:

  透過野外實習,使我們鞏固,充實《資源環境地學基礎》或《普通地質學》、《構造地質學》、《礦物岩石學》、《古生物地層學》、《測量學》、《水文地質學》等基礎地質學的理論教學內容,加深對課程相關內容的理解,學會典型地質現象的觀察、描述、綜合分析的基本方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基本技能,以及團結互助、吃苦耐勞的精神。

  2、實習任務:

  (1)透過巢北鳳凰山地區自然露頭和人工揭露的地質點進行系統的觀測,收集各種地表地質資訊等有關資料,研究地表地質規律,包括地層劃分和層序、巖性組合及巖相特徵、地質構造及構造變動、岩漿活動以及有用礦產的賦存規律等。

  (2)繪製相應的地質圖件,如綜合地層柱狀圖、地質剖面圖、地形地質圖、構造綱要圖等。

  (3)編寫文字報告。對測區內的地層層序的沉積環境的變遷、古生物的演化、構造形態組合及變動歷史作綜合分析研究。

  二、實習要求

  1.掌握實習區內地層層序、巖性巖相、厚度、標誌層、接觸關係以及地質體的變化規律,對測區內的地層層序的沉積環境變遷、古生物演化、構造形態組合及變動歷史作綜合分析和研究。

  2.掌握實習區內各類岩石、古生物化石的野外觀察、鑑定、描述和命名方法。

  3.掌握各種野外地質現象(如地層接觸關係、褶皺構造、斷裂構造、典型沉積特徵、各種地質作用現象等)觀察、描述、記錄和分析的方法。

  4.掌握實測地質剖面和野外地質填圖的步驟、方法和要求。

  5.掌握編制地形地質圖、地質剖面圖、綜合地層柱狀圖等主要地質圖件的方法、格式和要求。

  6.學會在地質觀察、編圖基礎上進行綜合分析,掌握地質報告編寫的要求和方法。

  三、工作方法

  每個階段進行之前,都要上課對本階段的要求以及方法進行介紹。

  第一階段:由老師帶隊進行踏勘,分別到麒麟山東南麓以及麒麟山和鳳凰山交匯處、7410工廠及甘露寺一線、馬家山、平頂山、姚家山、和177高地等地,共計5天。

  第二階段:分組進行實測地層剖面(包括繪製地層剖面圖、編寫地層剖面說明書),共計5天。

  第三階段:地質測量填圖,共計5天。

  四、成果

  (1)、區域地質調查報告1份;

  (2)、實測地層剖面圖3張;

  (4)、1:10000地形地質圖1張;

  (5)、1:10000構造綱要圖1張;

  (6)、1/2千綜合地層柱狀圖1張;

  (7)、1:10000圖切剖面圖2張。

  地質地貌實習報告 篇11

  實習前

  那一個陽光明媚的早上,身穿軍服,帶上顯眼的橙色實習證,我來到了工業設計中心總部,我們的金工實習的篇章就在這裡開啟。

  對實習既有期待又有一絲絲恐懼的我們,來到了三樓的多媒體課室,聽老師講解金工實習的具體要求以及一些安全主意事項。從書本上了解到金工實習是我們工科院校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也是培養應用型人才具有一定實際知識和較強動手能力的重要教學環節。透過金工實習使學生了解機械製造基本知識,為學習專業課以及其他後續課奠定堅實的基礎透過鑄工、鍛工、焊工、熱處理工、機械加工和鉗工等工種的生產實踐,使學生獲得基本操作技能,為以後工作準備條件。同時也能加強勞動和紀律方面的鍛鍊,培養學生肯有踏實的工作作風,理論聯絡實際的求實的精神。和藹可親的老師讓我們之前的恐懼消失一空。她給我們簡要介紹完實習內容後,還點出一些我們常犯的毛病,如:產觀努力不夠,不主動請教師傅,一到車間,就這臺機床看一眼,那臺機床摸一下,走馬觀花,不聞不問,自以為一看就懂,到頭來,時間過去了,雖然下廠實習,但啥也沒學到手,一問三不知;對生產條件比較差的車間產生一種反差心理,覺得平時在學校乾乾淨淨,男女同學西裝革履,花花綠綠,可是一下到鑄造車間,滿地是沙了,灰塵到處飛揚,攪拌機、振動器、沖天爐噪音隆隆,第一感覺就是太髒。因此,有部分學生怕髒怕累,不願意跟師傅一起幹活,也懶得去接近工人,害怕弄儲自己的雙手和臉蛋,束手束腳的最且還是沒有真正學到東西;最後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安全問題。對於安全,大家都不敢馬虎,老師列出的件件事例,都告誡我們―大意不得。

  好!準備工夫全數做妥,開工!

  體力大挑戰——鉗工

  我們小組是班裡最"幸運"的一組,why?因為我們第一天就分到了公認最累的工種―鉗工。

  鉗工工廠裝置較為簡單,因為多數都是人工體力勞動。在這一天內,為了讓我們熟悉鉗工基本的工作操作以及鍛鍊我們的動手能力與意志,我們要做一枚m12的螺母。從劇斷鐵柱到銼磨平行平面,從打孔到擰螺紋,件件不是輕鬆的活。單看老師演示時,我們都已經目瞪口呆,可能嗎,莫非要上演鐵杵磨成針的現代版?

  實習是沒有絲毫人情可講的,驚訝的同時我們開工了。

  進入到之前感覺神秘的工廠裡面,光亮的燈光照射著大夥幹勁十足的臉。操起鋼鋸和銼刀,我們站在各自工作臺前與鐵柱開展了"拉鋸戰"。

  我沒多經思考,拿起一根鐵柱就開始鋸。老師走過,面帶笑容地對我說:"同學,你仔細看看你的原料,一天下來恐怕要白費功夫喔。"我不解,細瞧一下,原來鐵柱離我在磨的平面不遠就有幾道痕,痕深可能要影響到待會兒要磨出來的六邊形。

  幸虧有老師的提醒,我及早換了一根鐵柱,再接著鋸,銼,磨……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大家幹得熱火朝天,手臂麻了就停下來一小會兒,跑到旁邊同學那看人家的進度,既吸收磨得快的同學的"先進銼磨技術",又吸取動作比較慢的失敗原因……整個工廠裡,鋸磨,銼磨,還有大家偶爾之間的玩笑聲,為我們金工實習譜下了開幕曲!

  很快,時間到了下午快下班的時候了,可是體力問題,女生們都磨得較慢,我尤其磨蹭……牆上的大鐘指向了5字,隔壁工作臺的同學都完工了,興奮地拿著自己一天磨出來螺母,在對比誰的漂亮,誰的孔打得準,誰的外形更完美。這時的我手臂快舉不起來了,但是還沒打孔,沒擰螺紋,鬱悶之餘也沒時間停下來休息。大家都離開了,可是老師還是很體諒我們幾個動作較慢的,還留下來指導我們怎麼打孔和弄螺紋。

  五點半,我手裡終於能夠握住一顆基本完工的螺母,雖然六邊形明顯走位,雖然孔是歪到了一邊,雖然……即使再多毛疵,我都覺得那是最完美的。理由再簡單不過,那是我第一次拿起鋼鋸,銼刀,一刀刀鋸,一下下銼出來的螺母。

  一天下來,晚上手臂是不能動的,睡覺前痠痛得不能入睡,不過得益仍然不淺,一個好作品,一項好工作的完成除了蠻力之外,首先挑選好的源材料,選取最優的工具,吸取最有效率的方式,是最快達致目標的前提。當然,這挑戰體力的一天也令我對接下來的工種覺得倍感輕鬆。

  團體合作——刨工

  刨工在我的詞典裡還是一個陌生的名詞。到底什麼是刨工呢。那首先要從刨床開始瞭解。刨床主要用於加工水平面、垂直平面、傾斜面和t型槽、燕尾槽、v型槽等表面;用成形刨刀也可以加工一些簡單的直線成形表面。刨床可分為牛頭刨床、龍門刨床和插床、刨邊機等。刨床的主體運動是刀具或工件所作的直線往復運動。刨削加工的工作形程是刀具向工件前進時的行程,進行切削加工;返回時為空行程,不進行切削,且需將刨刀抬起,以便讓刀,避免損傷已加工表面和減少刀具磨損。進給運動是間歇性的直線運動,由刀具或工件完成,進給方向與主體運動方向垂直,它是在空行程結束後的短時間內進行的。

  似乎很高深喔~呵呵,其實不然,這個工作流程也並不複雜,只是過程較長。我們三人一組,團體合作的精神就充分體現出來了。我們小組裡面,我負責調刀具的高度,每刀的進給量都要很注意,每一刀刨的不能過多,而太少又會導致時間不夠,兩難全的東西,夠矛盾。我們組的其餘兩位男生就負責比較耗體力的更換工作臺水平位置與高度。大家合作無間,工作緊張順利的同時又增進了同學之間的瞭解。

  在這一次又一次的重複過程中,我望著刨刀一刀刀地把原料的表面刨平,被刨掉的削末飛出,多想平時的煩心瑣事,一刀刀得被刨掉,爽得很。

  數車

  從前面學過的車工,我們知道車床主要是使用各種車刀對內外圓柱面、圓錐面、成形迴轉體表面及其端面、各種內外螺紋等進行加工,還可使用鑽頭、擴孔鑽、鉸刀進行孔加工,使用絲錐、板牙進行內外螺紋加工等。車床有許多型別,按其用途和結構不同,可分為普通車床、六角車床、立式車床、單軸自動車床、多軸自動及半自動車床、多刀車床、仿形車床、專用車床等。

  但是從更精確的要求上來說,收工車出來的工件已經明顯不能滿足現代化的要求了,所以我們進一步刀到學習數車。

  開工前,我們還在研究這個數該念成第四聲還是第三聲,來到車間,不用懷疑,數車就是指數字車工。

  數控機床是綜合應用計算機、自動控制、自動檢測及精密機械等高新技術的產物,是技術密集度及自動化程度很高的典型機電一體化加工裝置。它與普通機床相比,其優越性是顯而易見的,不僅零件加工精度高,產品質量穩定,且自動化程度極高,可減輕工人的體力勞動強度,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數控機床可完成普通機床難以完成或根本不能加工的複雜曲面的零件加工,因而數控機床在機械製造業中的地位愈來愈顯得重要。但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能否達到數控機床以上所述的優點,還要看操作者在生產中能不能恰當、正確地使用。因為不管什麼機床,它都有一套自己的操作規程。它既是保證操作人員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保證裝置安全、產品質量等的重要措施。使用者必須按照操作規程正確操作,如果機床在第一次使用或長期沒有使用時,先使其空轉幾分鐘,使用中注意開機、關機的順序和注意事項,這些對初學者尤其應引起足夠重視,因為缺乏相應的操作培訓的,往往在這方面容易犯錯。

  在數車的這一天,我們集體坐在凳子上編寫程式,編好的先上機,一行行的程式被模擬出來,這是腦力勞動的成果。

  火花飛躍——熱處理

  熱處理是我做的最後一個工種,也是最為過癮的一個。熱處理的原理大概是:鋼的熱處理是將鋼在固態下透過加熱、保溫、冷卻的方法,使鋼的組織結構發生變化,從而獲得所需效能的工藝方法。熱處理工藝可用"溫度-時間"為座標的曲線圖來表示。在機械製造中,熱處理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例如:鑽頭、鋸條、沖模,必須有高的硬度和耐磨性方能保持鋒利,達到加工金屬的目的。因此,除了選用合適的材料外,還必須進行熱處理,才能達到上述要求。此外,熱處理還可以改善坯料的工藝效能,如改善材料的切削加工性,使切削省力,刀具磨損小,且工件表面質量高。

  我們首先學習了熱處理的一些理論知識,然後來到實習點,第一個房子是熱處理工序的實驗地方,放置著四臺加熱爐,還有硬度計量儀。在這裡我們完成了正火,淬火,等工序。接下來的第二個課室裡我們在反光顯微鏡下觀察了鋼的表面結構,增加了對fe的瞭解。最後也是我們最為閃亮的一個實驗是根據金屬與旋轉的砂輪摩擦產生的火花來判斷金屬的種類。小心翼翼的操作下,耀眼的火花飛躍著為我們的金工實習畫上永不磨滅的句號。

  實習後

  兩週的金工實習,受益頗多,身心都得到一定的培訓。總體感覺實習中心的工作安排合理,老師們都認真負責。

  實習專案對以後自己的發展也有不錯的啟發……

  地質地貌實習報告 篇12

  實習一、礦物(一)

  認識礦物的形態及主要物理性質,學習肉眼識別礦物物理性質的方法。

  實習二、礦物(二)

  觀察認識常見礦物的特徵,初步掌握礦物的鑑定描述方法。

  實習三、風化作用

  在校園後山觀察、認識風化作用產生的地質現象,觀察風化殼剖面特徵並畫素描圖;初步掌握野外觀察分析地質現象及地質素描的方法。

  實習四、地面流水的地質作用

  透過教師提供的圖片、錄影,觀察認識地面流水的種類及產生的地質現象;初步掌握沖溝、河谷的特徵及河床、河漫灘的沉積物特徵;觀察分析河流階地的形成和型別。

  實習五、常見的沉積岩

  觀察認識常見沉積岩的礦物成分、顏色、結構和構造,初步掌握岩石的鑑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夠識別幾種常見的沉積岩。

  實習六、地質構造與閱讀地質圖

  1.透過構造模組認識褶皺、斷層的型別,以及在平面上、剖面上的表現特徵;

  2.透過閱讀一幅地質圖,掌握地質圖讀圖步驟與方法。

  實習七、常見的岩漿岩

  觀察認識常見岩漿岩的礦物成分、結構和構造,初步掌握岩漿岩的鑑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夠識別幾種常見的岩漿岩。

  實習八、常見的變質岩

  觀察認識常見變質岩的礦物成分、結構和構造等鑑別特徵,初步掌握變質岩的鑑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夠識別幾種常見的變質岩。

  實習九、參觀認識古生物(化石)

  透過參觀地質陳列室,初步認識地殼歷史中各代主要古生物(化石),理解生物演化規律及在地質學中的研究價值。

  地質地貌實習報告 篇13

  一、實習位置、交通、地貌概況

  實習位置:實習地點位於北碚嘉陵江觀音峽左岸水北公路朝陽橋至屋基村段,渝碚公路沿峽谷右岸透過。

  交通:東南距牛角沱車站約35公里,西北距北碚車站2公里。而從學校乘校車出發,經由收費站上重慶主城區外環高速,最終抵達北碚實習地點,其中乘車大約需要1個小時。因而交通還是比較便利快捷。

  地貌概況:實習地區屬低山峽谷地貌,地貌初始行程時間是中生代末四川運動。地貌受巖性及構造控制,觀音峽的低山位於背斜軸部,高處海拔800~850米,頂部較為平坦,是一古老的夷平面,兩翼山坡由於巖性影響,硬質岩石凸起,軟質岩石凹下,灰巖處溶溝、石芽、溶洞、溶槽等發育。在山頂與山頂之間常形成背斜張裂帶埡口。

  嘉陵江由北西320度向南東140度方向深切橫穿背斜,兩岸岩石高聳,氣勢磅礴,相對高度差達600米(海拔850~165米)。

  河谷谷坡陡峻,河床寬僅100米,有一級較窄的高出枯水面約30米的基岩階地(公路所在處)。

  二、地層巖性、構造特徵

  (一)地層巖性

  實習區出露最老地層為二疊系上統長興組,而在公路上可見到地層是三疊系下統飛仙關組、嘉陵江組,三疊系中統雷口坡組,三疊繫上統須家河組,在山坡及河谷中有第四系分佈(由老到新分述如下):

  1.二疊系長統長興組(cP2)

  灰色厚層一塊狀含燧石團塊灰巖,錘擊後有臭雞蛋味,含腕足類、瓣鰓類化石。僅在白廟子大橋公路下江邊可見。

  2.三疊系(T)

  (1)三疊系下統飛仙關組(fT1)紫紅色——暗紫紅色泥灰岩、泥岩、頁岩,夾有青灰色、紫紅色灰巖,自下部向上頁岩厚度增加。

  厚度400~500米。

  (2)三疊系下統嘉陵江組(jT

  1)以石灰岩為主。底部是灰——深灰色,薄——中厚層狀砂岩,中上部灰巖中夾有米黃色白雲質灰巖

  及灰色角礫狀灰巖及泥灰色。厚度500~600米。

  (3)三疊系中統雷口坡組(lT

  2)以泥灰岩為主,夾泥岩,地表因風化作用多呈泥狀。厚度小於10米。

  (4)三疊繫上統須家河組(xjT

  3)灰白——棕黃色、厚色一塊狀,中一組粒長石石英砂岩夾頁岩和煤。

  3.第四系(Q)殘積、坡積、沖積物。

  (二)構造特徵

  1.褶皺

  觀音峽背斜屬川東南弧型構造帶華鎣山複式帚狀褶皺帶中南延最長之長軸背斜。自三江壩南延橫穿

  嘉陵江,經中梁山,終於長江貓兒峽,延長約150餘公里,實習區是在橫穿嘉陵江部分的一小段。但該

  背斜由於風華侵蝕等外力作用嚴重,背斜樞紐並未形成山頂,而是變成了埡口。

  實習區的背斜(觀音峽背斜一部分)軸線10~15度,西北翼陡(傾向300~305度,傾角60~80度),東南翼緩(傾向100~105度,傾角30~35度)。透過實際測量,屋基村段的石英砂岩傾向大致為140度,傾角是40度。

  2.斷層

  實習區內有斷層分佈,主要分佈在背斜軸部和翼部,其中軸部由於地層產狀亂,垮塌嚴重加之修建了擋牆,所以出露不好。但在兩翼可以見到一些小斷層,如在甘硐子一帶小斷層還是比較發育的。由於沿著斷層面可以看見上盤的下端岩石大致是傾向下的,所以上盤上升,此斷層為逆斷層。但這

  個斷層的形成並不是由於大型的地質運動所引起的,原因是這個斷層面兩端並不是無限延伸,切斷山體的。

  (三)地下水

  區內可見到上層滯水、潛水、承壓水、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以及地下暗河。

  (四)不良地質現象

  在渝碚公路三溪口——施實梁可見到滑坡,在長生橋可見到垮塌現象。

  三、實習收穫和體會

  透過此次工程地質野外實習,我學到了很多在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比如岩石的巖性、產狀、結構構造,以及層理層面等等特徵,有了初步的瞭解和加深。

  在以前的課本理論學習中,老師講岩層的產狀時,拿出一個地質羅盤,告訴我們怎麼測岩層的走向、傾向、傾角。雖然聽的時候知道怎麼測,但到了實際的情況,看到實習地點裡的很多岩石,拿著手裡的羅盤,就變得手忙腳亂了。最後透過老師的指導,和自己慢慢地理解,終於成功測出了岩層的產狀,並掌握了羅盤的使用。

  同時,在這次實習中,我認識了石灰岩、泥岩、泥灰岩、石英砂岩、頁岩等等許多的岩石,以及造岩礦物。雖然無論是在課堂中,老師的講解,還是實驗中,我們觀察了岩石的手標本,但是畢竟現實與實驗還是有所差距,面對由各種岩石組成的山坡,突然感覺所學知識變得不適用了,分辨不出這是什麼岩石,這是什麼構造,還有出露地層的情況。但在老師的耐心細緻的講解下,逐漸有了認識,並且得到了掌握,加深了對知識的印象,讓我受益匪淺。

  地質地貌實習報告 篇14

  實習內容:

  1.石佛寺水庫。具體內容:初步瞭解水庫在解決洪水災害、改善生態環境和全流域的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中起到的作用。

  2.瀋陽市森林公園。具體內容:地質構造的野外識別;實習區域內的岩石及礦物的肉眼鑑定及標本的採集;瞭解各種層面構造(波痕,雨痕,泥裂等);觀察沉積岩的層理構造;岩石的風化及岩石不同風化程度的風化帶的觀察;認識丘陵地帶地貌。

  3.棋盤山水庫。

  具體內容:水庫壩址與壩型選擇的工程地質條件。

  1.明確水庫的構成,瞭解水庫的整體情況;

  2.壩址與壩型選擇的工程地質條件;

  3.庫區選擇的工程地質條件

  4.土壩的防滲措施

  5.瞭解護岸的型別等。

  20xx年6月25日星期六石佛寺水庫今天是進入實習的第一天,天氣十分的晴朗。我們在老師的安排下,早上七點半準時出發,於大約九點達到石佛寺水庫庫區。

  當汽車行駛在一條通往水庫控制中心的長約7公里沿河大壩上的時候,遠遠地就能看見一條白色的護坡。

  懷著對水庫的大壩的強烈的好奇心,下車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看那個橫跨於遼河之上的攔河大壩上的基礎設施,觀看洩洪閘門,以及洩洪道的構造。

  接下來便是石佛寺水庫的高局長給我們講解了有關水庫的一些相關知識,使我們對石佛寺水庫有了而更進一步的認識。

  石佛寺水庫工程是遼河干流上唯一的控制性工程,也是國內流域幹流上大型的平原水庫,控制流域面積為164786平方公里,工程壩型為均質土壩,樞紐為二等工程,永久性建築物為二級。其主要功能是擔負遼河干流中下游的防洪任務。工程的建設使遼河中下游地區防洪標準由3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遠期滿足“北水南調”工程反調節水庫的要求。主要建築物由42.7km長的主副壩和洩洪閘16孔總寬248.5米、淨寬200m的洩洪閘組成,水庫最大庫容1.85億m,跨越瀋陽和鐵嶺。

  石佛寺水庫的設計目標就是:在滿足使用功能的同時,也為地區經濟發展作出貢獻。它的出現,不僅能提供向瀋陽市日供水20萬噸的能力,同時也在解決遼河的洪水災害、改善遼河的生態環境和全流域的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將起到極為關鍵的作用。

  聽完高局長的介紹後,我們在他的帶領下,也很榮幸的參觀了水庫的排程控制中心。

  在控制中心,高局長告訴我們,石佛寺水庫的調水控制中心控制著整個水庫的調水情況,洩洪閘的閘門起落控制系統有兩套控制系統。它可以由位於閘門上方的手動控制器控制,也可以由控制中心發出訊號進行控制,這兩套系統都能精確地控制閘門被拉起的高度,從而控制水流向下游的流量。而閘門採用的是雙層閘門,只有當下層的閘門被提起到一定的高度後才能同時提起上面的閘門,這樣的設計不僅降低了攔河大壩的整體高度,節約了建設成本,而且也使得壩基更加的牢固,大大的提高了最大蓄水位。透過安裝在不同地方的攝像機傳回的影象可以完整的反映水庫的水位情況以及是否外滲的情況,確保整個水庫的正常執行。同時我也知道了水庫之所以選擇在是佛是這樣的平原地區,主要考慮因素有地形地貌、以及對經濟產生影響等因素考慮,最終選址在石佛寺,並以地名命名此水庫。

  大概在上午十一點的時候結束了我們愉快而又充實的實習日程。

  20xx年6月26日星期日瀋陽森林公園經過昨天對石佛寺水庫的初步實習,我們班以更加飽滿的熱情與激情在八點準時出發前往位於瀋陽市東北郊新城子區馬剛鄉境內,南距瀋陽市中心40公里的瀋陽森林公園。經過一個半小時到達目的地。小憩一會後,便開始了我們此行的實習之旅,儘管天著小雨,可絲毫沒有影響我們這次實習的積極的熱情。

  我們的實習是從登上開始的,老師沿途給我們講解途中遇到的各種岩石的性質以及它的形成條件。老師給我們首先介紹的就是沉積岩,沉積岩是暴露在地殼表層的岩石(岩漿岩、變質岩、沉積岩)在地球發展過程中遭受各種外力的破壞,破壞產物在原地或者經過搬運沉積下來,再經過複雜的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而今天我們看到的主要是頁岩。其次我們還看到了一些層理構造,例如沉積岩上面的波痕、泥恨、雨痕等。形成的這樣的岩石,一般都比較堅硬,適合做水壩的壩基,是大壩壩址的較好選擇,但是在這樣的岩石上建壩的時候,必須考慮到裂縫出現對水庫的影響,從而需要考慮水庫的滲漏問題。

  經老師的詳細介紹,我們進一步的瞭解了泥裂和波痕及雨痕。泥裂又稱乾裂、龜裂紋,是指泥質沉積物或灰泥沉積物,暴露乾涸、收縮而產生的裂隙,在層面上呈多角形或網狀龜裂紋。波痕是由風、流水和波浪作用在層面上留下的一種波狀起伏痕跡。波痕是典型的沉積構造之一。雨痕則是雨滴打擊未固結的細粒沉積物表面所留下的痕跡,但比較少見。這些特徵反映了沉積岩的生成條件和形成環境的特殊性,同時也是我們研究古地理地貌的標誌。

  在半山腰的時候,我們在老師的引導下,透過遠眺,感受到了典型的丘陵地帶地貌特徵。

  接下來老師還帶領我們認識了斷層。在頂峰,在這裡盡覽山下風景之餘,我們很清晰的看到了斷層,斷層就是破裂面兩側的巖塊有明顯的相對位移的一種斷裂構造。

  完成此次的實習任務之後,我們自由活動盡覽一切森林公園的美景,下午2點左右,我們帶著疲憊卻又充實的滿足感踏上了回學校的路途。

  20xx年6月27日星期一瀋陽市棋盤山水庫今天是實習的最後一天,絲毫沒有感受到同學們這兩天的實習的疲憊,反而越發的精神。像習慣一樣,我們八點整準時從學校出發,前往新的目的地:瀋陽市東北部距瀋陽市中心約20公里的棋盤山水庫。

  今天老師主要給我們講解了關於棋盤山水庫的選址以及大壩特點。透過老師的講解,我明白了棋盤山水庫東西長3.63公里,南北寬容1.5公里,面積為5.04平方公里,正常蓄水量為三千萬立方米,大壩壩頂正常水位達94.5米,庫區平均水深達六米以上。同時它是一座山區水庫,因此對於壩址的選址需要相當的嚴格,既要考慮壩基滲漏問題,又要考慮地形地貌特徵以及周邊岩石的結構與構造。同時,,棋盤山水庫採用的是土石壩結構,不能夠堰頂過水。因此,對於攔河大壩選址也相當的重要,適當的選址可以大量的減少工程造價。而護岸則要採取加固保護措施,增加防浪牆。

  後來老師又給我們講解了關於褶皺的形成。褶皺是組成地殼的岩石受構造應力的強烈作用,使岩層形成一系列彎曲而未喪失其連續性的構造。

  學習之餘便是對棋盤山風景的無限享受。我們於下午大約2點順利返回學校,預示著我們的三天實習也告一段落。

  不得不感嘆實習結束的如此之快,他給了我們一次實地考察地形地貌以及接近大自然的機會,讓我們更好的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提高了我們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他不但讓我們有了鞏固所學知識的機會,同時也增加了同學的交流,增進同學之間的友誼。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