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俗實踐社會報告

風俗實踐社會報告

  在當下這個社會中,我們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報告,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語言要準確、簡潔。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對寫報告很是頭疼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風俗實踐社會報告,歡迎大家分享。

  我來自陝北的農村,在我的家鄉,現在依然儲存著許多比較古老和傳統的習慣,其中最著名的非窯洞和土炕莫屬。

  雖然經過這多年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住進了整潔的樓房和平房,但在農村的大多數地方,人們還是願意住在窯洞中,睡在土炕上。

  凡是住過陝北窯洞土炕的人都知道一個好處,那便是冬暖夏涼,這種起居方式記載著陝北人繁衍生息奮發自強的生活痕跡,讓人一生受益,它昭示了一個民族的傳統習慣。源遠流長的民風民情千秋輪迴。

  原始的陝北土炕,“土”的掉“渣”。它已土為主體,又接納歇息著以土為生的群體,所以從原祖到子孫都稱它為土炕。

  陝北的土炕如同負重的黃牛駝載了太多的.責任。春秋季節燒一把火,逼逼潮氣暖暖腰身,老漢們背莊稼翻大山腰不酸腿不疼,冬季火炕一燒滿窯暖氣,老人們盤腿而坐,談論家長裡短,孩子們趴在炕上嬉鬧,媳婦們量鞋底納鞋墊,勤快的婆姨們把黃豆,綠豆,黑豆分別裝在不同的罈子裡,放在熱鍋頭,蓋上被子,不幾天就生出白白嫩嫩的豆芽,或送人,或自家吃,而一家之主則抽著煙,計劃著過年,盤算來年的生產......

  現在許多青年人走出了這片黃土地,在另一塊土地上繁衍生息,但他們的骨子裡永遠透著陝北特有的黃土氣息。而生活在那裡的人仍然是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

  而在新建的平房中,雖然現代化得傢俱使人們的生活發生著許多變化,而現代的一些建材資料也使得土炕換了新顏,人們不再為土炕掉渣而覺得不整潔了。雖然“腹”中還是土,有些則用上水泥澆鑄的條形炕沿,瓷磚貼炕的前臉及周圍,使土炕也具有了些現代氣息。

  而今,許多已經在外的老人都想著回到陝北,回到那熟悉的土炕上去養老。陝北土炕是匯聚人生和智慧的集散場所,陝北的人,走完的生命的最後一步,仍把靈魂留在了他的土炕上。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