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習俗社會實踐報告合集
春節習俗社會實踐報告合集
社會實踐又即將告一段落了,相信大家這段時間來吸收了不少的新思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實踐報告吧。那麼如何把實踐報告寫出新花樣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春節習俗社會實踐報告,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春節習俗社會實踐報告1
一、實踐目的:
為了響應我院對此次寒假社會實踐活動的具體要求,激發學習興趣,增進生存體驗,形成服務意識,強化社會責任。我們組成員於1月15日至2月6日期間結合新春佳節來臨的契機,在遼寧朝陽,盤錦等地開展了體驗民俗文化,感受春節節日氛圍的社會實踐活動。
二、實踐內容:
在開展活動之前,我們調查了傳統節日新春佳節我們市區鄉村的飲食文化習俗、鄉村的文化娛樂及傳統活動。在調查新春佳節來臨之際的文化習俗時,透過在自己家過年,上街走訪、詢問、觀察,向老人們瞭解,透過書籍網路,實地考察等進行調查。採取先農村後城市的方法進行調查,在此期間我們發現我們的過年講究熱鬧、喜慶,年俗也特別多。
春節是中國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它標誌農曆舊的一年結束,新的一年已經開始。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因此春節的習俗也多種多樣,有貼春聯、貼掛錢兒、放鞭炮、守歲、吃餃子、給壓歲錢、跑黃河、鬧花燈等等。有民謠道出了過年的習俗: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但是不同的地區過年的習俗也不同。
(1)小年祭灶:在遼寧大多數地區,尤其是農村,在臘月二十三這天過小年要祭灶。有首民謠:“糖瓜祭灶,新年來到”。這樣做就是希望“灶王爺”保佑全家平安。祭灶時用的是糖瓜、關東糖等小食品,由膠狀麥芽糖製成,甜中略帶些酸味兒,很粘牙。
(2)掃塵:在臘月二十四這天,人們會將房間打掃乾淨,為一年最大的一次大掃除,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也叫除舊迎新,徹底清理粉刷乾淨迎接新年。
(3)春節前的準備:
置辦年貨:在農村,人們會熱熱鬧鬧的趕大集,採購春節用品,會在集市上給孩子買新衣服,買鞭炮,買菜等。
殺豬:在農村,舊時沒有冰箱,最好的殺豬季節為春節前,一是喜慶,二是此時天氣最冷,可以儲存較長時間,殺豬的時候要宴請左右鄰居好幾桌人熱熱鬧鬧的,現在也有二十六賣豬肉之說。
蒸饅頭:舊時為了春節期間來客人做飯而鍋不夠之備,所以要提前蒸幾鍋饅頭備用,也為春節祭祖用,也做粘豆包之類的,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即指此,也稱二十九把油走,意指做油炸食品。
(4)貼春聯、掛錢兒:在朝陽的農村,不僅要貼春聯,也要貼掛錢兒,其含義是辭舊迎新,期冀度過和和睦睦的除夕之夜,迎來甜甜美美的新春佳節,也暗藏著每個家庭對新一年的期待,希望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5)貼窗花、掛年畫、貼福字:每逢新春佳節,無論城裡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牆壁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在窗戶上貼上窗花,貼窗花顯示出了喜慶的節日氣氛,貼福字代表“幸福”、“福氣”、“福運”的到來。
(6)祭神祭祖:在朝陽的農村,春節時,祭祖是很重要的,有傳下家譜的就要給祖宗供奉豐盛的祭品、上香,全家男丁都要祭拜,也有在除夕之夜燒紙送“錢”祭祖,祭祖一般要到初三結束,在結束前女婿是不允許看丈母孃家的家譜的。
(7)年午飯與年夜飯:在朝陽市建平縣一些偏遠的農村,年午飯是很重要的一頓飯,年午飯的菜數和菜式都有很嚴格的規定,年午飯會很豐盛但必須有雞和魚,代表著年年有餘和大吉大利。吃完年午飯之後就會換上新衣服,等家族的長輩請完年之後就會準備年夜飯,年夜飯主要是肉餡的餃子,還要在餃子裡放一個一角錢的硬幣,看誰能吃到,誰吃到了就會財源廣進,其實誰吃到了都是一家人的福氣。一般年夜飯是等在零點之後,放完鞭炮才開始吃的。
(8)守歲與放鞭炮:守歲是在準備年夜飯開始的,一直到零點吃完餃子才可以睡覺,在這期間可以看春晚,還可以吃一些代表平安的蘋果,糖果,瓜子等。在零時的鐘聲敲響時,就準備放鞭炮了,這是孩子們最喜歡的節目了,放鞭炮創造了一種喜慶的氣氛,給人們帶來了歡愉和吉利。
(9)拜年:年夜飯吃完後孩子要給長輩拜年,給爸媽、爺爺奶奶、叔叔伯伯磕頭,然後大人準備紅包,成年人也要給父母拜年,祝福老人長壽、健康。然後就是從初一開始要帶上禮物給親朋好友等等挨家挨戶拜年,要很多天。一般已婚男子攜全家除夕、初一要在父母家過年,初二要到岳父家拜年。也有“初一不出門、初二拜家庭、初三初四拜丈人”之說。
(10)“破五”:“破五”要吃餃子,承載了人們期盼吉利、幸福的寓意。清晨起,家家戶戶放鞭炮,尤其是放“二踢腳”被稱作“崩窮”,把“晦氣”、“窮氣”從家中崩走。
(11)扭秧歌、看大戲:在遼寧建平縣朱碌科鎮,初六開始就有秧歌可看了,有高蹺,打花棍,蹌驢等形式,秧歌隊歡快活潑的嗩吶聲、鑼鼓聲在喜氣洋洋的節日氣氛中迴盪,有扮演西遊記裡的師徒四人,年畫上常見的公子和丫鬟等,此外還有舞龍舞獅。等到晚上就有皮影戲可看了,皮影戲是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做成的影人來表演故事的戲劇,表演時,演員在白色幕布後操縱影人,配以戲曲及對話形式。由於評劇是遼寧建平縣的特色,多半都是用評劇唱出來的。
(12)元宵節:正月十五這一天家家戶戶會圍在一起吃元宵或者湯圓,在朝陽建平縣喀喇沁鎮會有撒路燈的習俗,而朱碌科鎮會有跑黃河等習俗,這一天,大街小巷都會很熱鬧,在城市會有鬧花燈,猜燈謎,賞月,燃燈放焰等活動,在遼寧盤錦在每年的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都舉辦為期三天的大型燈展,每個單位會出至少一個聲色光俱全的大型燈盞,今年在遼寧盤錦市大窪縣展出了一座冰燈,正月十五,人們透過熱鬧的方式期冀了美好的祝願。
三、實踐結果:
春節,全國各地除了一些共同的習俗外各個地方也有自己的地域色彩。近些年來,社會上關於傳統民間習俗問題的爭論不少。有人認為應該移風易俗,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但反對者認為,如果把以前的習俗都改了,節日就會不像節日,不利於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有人提出,如果一律不放鞭炮,那麼過年還像過年嗎?正因為如此,所以一些城市在禁止燃放煙花爆竹後,又改為有條件的開禁。
由於價值取向不同,喜好不一樣,遇到具體事物時,個人會有個人的選擇和判斷。對於傳統習俗,我們不妨採取包容的態度,允許大家保留各自的觀點和做法。隨著社會的發展,當絕大多數人的認識趨於一般時,自然而然就實現了與時俱進。如果不顧現實與民眾心理,單憑理想就去推行所謂的新政策、新觀念,那會遭到群眾抵制的。傳統習俗的形式和內容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改變,但不管怎樣都體現了現代人對於幸福團圓的好日子的期盼。
四、實踐總結和體會:
這次社會實踐是我們充分利用寒假時間以各種方式深入社會,瞭解春節而展開形式多樣的活動。透過這次寒假的社會實踐,我們組成員經過自己的調查研究,有關於春節的風俗習慣這方面的知識收穫很大,在實踐的同時體驗到了春節喜氣洋洋的氣氛,也體會到了社會實踐的不容易。不過,積極參加社會實踐能夠促進我們對社會的瞭解,提高自身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現狀的認識,實現書本知識和實踐知識的更好的結合,積極投身社會實踐,深入群眾,瞭解社會,增長才幹使我們成長成才的重要途徑。這次寒假的社會實踐則恰恰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走出校園,踏上社會,展現自我的絢麗舞臺,這也為我們走向社會積累了寶貴的社會經驗。
春節習俗社會實踐報告2
這個寒假,學校再次讓我們做關於假期的社會實踐報告,這也是假期作業的慣例,之前,這個作業我沒有特別的重視,所以之前並沒有參加之前的評比。這個假期,這個作業我將會好好完成。
放了寒假了,20xx年有兩個九月,所以這學期的時間較長,放假較晚。一到了假期,同學們一定在家裡都規劃好了自己的假期。隨著寒假的開始,也寓意著快要過年了。春節,大家並不陌生,這是我國每年都要慶賀的大事。再說春節習俗,有人說,不就是吃餃子、放鞭炮嗎?其實不然,我國各地人民的春節習俗都是不一樣的。想要了解?我會一一介紹給大家。
我國異地的春節習俗:
河南:
河南地處中原,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過年”的風俗不僅具有很強的代表性,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地域特性使其又有明顯的獨特之處。
祭灶
在河南,春節的祭灶儀式尤為重要。這主要來源於一個民間故事:有一對老夫妻,他們只有一個兒子,兩人非常疼愛他,可沒辦法,家中貧困,只能讓兒子上煤礦去挖煤。有一次,老漢去探望兒子,在路上遇見一個光腳片的同路人,交談中得知,光腳片是閻王派來收回一百名礦工,老漢乞求不要收回他的兒子,光腳片應允,讓他別告訴別人。此事過了三年之後,在臘月二十二晚,老漢將此事講給自己的老伴,誰知被灶神聽去稟告了玉帝,玉帝隨之收回老漢的兒子,懲戒了光腳片。為此,每到臘月二十三這天,人們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宮後,不要再搬弄人間是非。久而久之,人們都在臘月二十三祭灶。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貼窗花和倒貼
“福”字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守得越晚越好。
湖南:
豐盛的年夜
飯大家都知道有俗語稱,江西人不怕辣,四川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這樣玩弄文字的目的在於形容湖南人嗜辣的飲食習慣。湘菜愛放辣椒,辣椒可說是湘文化的精神圖騰,製法也是多種多樣,辣字當頭,也兼顧色、香、味,讓食客吃罷汗流浹背,唇齒留辣,回味良久啊!這湘菜中有名的菜式卻都是普通之物,如老薑炒子雞,湘潭剁椒魚頭、毛式紅燒肉等,均是經濟實惠之物,價格與滋味都平易近人,因而廣受大眾食客追捧。
拜六神
打過開門炮,各家男女穿新衣。主婦燒佛茶,以江西瓷碗盛各種祭品,供於香案。中堂懸掛祖宗影象,先拜祖宗,再拜六神(灶神、簷頭神、白虎爺、井神、土地神、財神)。民間認為這六位神祗,是每家的保護神,新年祭拜,主要祈求全年人口平安,家業興旺。
拜祖
舊時正月初一中午,在XX縣,各家要祭拜祖宗。其儀式由家庭主婦主持。先列供品,擺好酒盅、筷子,在酒蠱裡斟上黃酒。在神位和供桌中間要擺一條長椅,然後點起紅燭,並在祖先、三官大帝、土地神、灶神等所有神龕香爐上焚香。待紅燭燃過四分之三左右或香引將焚完,此時開始燒"金紙"(一種貼著金箔,折成元寶狀的紙錢,俗信經過唸經才有效),放鞭炮。最後撤饌,撤饌前要先移動供桌前的椅子。
拜祖時,供桌上的禮品不準動;凡祭拜過的供品,除糕點果品外,均要重新煮過或經蒸氣熱過才能吃。否則,都認為是對神靈、祖宗的不敬。
拜茶
正月初一早上,在洞頭島上至今還保留了一種叫拜茶的習俗。拜茶即以紅棗、桂圓、年糕等煮成甜茶謂"紅棗茶",取其吉利之意:紅棗--日子越過越紅火,桂圓--閤家團圓、平安順利,年糕--步步登高。"拜茶"分兩部分:一是拜祖宗,盛小碗,供於灶神像前;二是拜灶神,都要焚香燃燭、燒金紙、放鞭炮。拜茶之後,全家每人各盛一碗喝。因新年第一餐是喝湯的,所以,在以後的日子裡,或出門在外,或在家幹活兒,若遇雨受阻,人們便會以"正月初一喝湯的"這話自嘲。喝過茶後,還要再燒線面吃,俗謂"長壽麵",既是圖吉利,祝願全家老小長命百歲,又因喝茶不夠飽,作為添食,可收一舉兩得之效。
廣州:
行花街除夕之夜,吃年飯、守歲和逛花市是老廣州辭舊迎新的三件大事。年三十晚上的年飯是越晚吃越好。
拜神凌晨祭祖拜神,殺雞。起床焚香,放炮仗。這天互相拜訪,不問貴賤,奔跑往來好幾日,名曰“賀新歲”。初一的中午飯必須吃齋,用粉絲、腐竹、髮菜、冬菇等煮成一鍋“羅漢齋”,希望這一年該吃的素菜都在這一天吃完,往後就可以大魚大肉了。
開年一大早,家中婦女要主持“開鍋”,下花生油,煎蘿蔔糕、煎魚。現代人更是喜歡將開年飯擺到酒樓吃,吃得越早越好。這天,鄰里和親友之間,往來拜節。廣東流行女兒攜家帶口回孃家。廣州的一些郊區農村還保留著“放生”的習俗,買活鯉魚,用紅紙蓋上魚眼,拜神之後到河塘放生。
窮鬼日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因赤口,希望避免與人發生口角爭執。一些廣州人會選擇足不出戶。這天如有人串門,會被當作窮鬼趕出門。
神落天接財神回家。如果舊年不如意的可能用“一碗清水、三支香”。
北方過年,有一個影響極為廣泛的俗語:“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大致道出了北方農村過年的安排。
黑龍江農村與這略有區別: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年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貼道有(對聯),三十走油,初一磕頭。其中,貼道有是貼對聯的意思,黑龍江農村,按老規矩,水井上貼的對聯一般是“道有”,兩字為豎著寫,道字最後一笑“捺”同時作為有字的“橫”,意思是水連續不斷,什麼時候都有。三十走油,是用油炸面制的乾果之類,現在做的已經不多了。
黑龍江農村過年,一般始於臘月二十三,過了正月十五,年算過完了。
1.臘月二十三,要放一掛鞭炮,吃餃子。灶王爺和財神要昇天,即將舊的灶王爺像和財神像燒了,有的人家會擺些供品,堵住灶王爺的嘴,讓他們“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2.臘月二十四,掃房,打掃衛生。
3.臘月二十六、七,要殺豬殺雞。不急著吃的肉,外面便是天然冰箱,直接送庫房凍起來。
4.臘月二十八,發麵,蒸包子饅頭和豆包,一部分作為貢品,供奉祭祀祖先用的。另一部分則為了吃,過年了,女人們也不會天天做飯,也要歇歇,也要過年。吃飯時,就取來熱熱就可以。現在這樣做的也不多了,麵食買著很方便。
5.臘月二十九,寫對聯,貼春聯。不僅人住的房屋貼,連雞窩豬圈羊圈牛圈都貼,印象中,牛圈經常貼的一幅對聯便是“牛似南山猛虎,馬賽北海蛟龍”,雞窩貼“金雞滿架”,豬圈貼“肥豬滿圈”或“大豬年年有,小豬月月增”。除了春聯,還貼窗花剪紙、掛帖和年畫。
6.臘月三十,早晨要放鞭炮,下午要吃餃子,接神,迎接祖先回來,有家譜的人家,會將家譜貼上,沒有家譜的人家,會用紅紙寫一張“三代宗戚”,貼在牆上,擺上供品供奉。同時,也迎接灶王爺和財神回來。有一些人會印許多財神像到各家送,這是送財,各家是不能不要,而且還要賞些錢的。
年夜飯一般要有豬蹄和雞爪,意味撓錢靶子,來年多多撈錢。年夜飯不能吃蝦和東北人經常吃的酸菜,蝦與瞎諧音,酸是變質了的意思,不吉利。年夜飯最好有雞有魚,象徵著新的一年大吉大利連年有餘。晚上守歲。一晚上的垃圾不能往外扔,似乎除夕夜扔垃圾是要倒錢,不吉利。午夜鐘聲響起,要給祖先家譜和家中長輩磕頭拜年,長輩要給小輩壓歲錢。
春節習俗社會實踐報告3
在我認為,春節是我國最重要的節日。因為那是神州大地所有人民都能歡聚一堂,共享一年的收穫,展望美好未來的日子。雖然是同樣的一個春節,卻因為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族間不同的風俗習慣使得這樣一個普天同慶的節日更加的絢麗多姿。因此出於好奇,我寫下了這份實踐報告。
這個春節對我來說,映象最深的就是壓歲錢了,畢竟這可能是我最後一次拿壓歲錢了吧。同時對於春節長輩給壓歲錢的習俗,我也查了一些資料。
傳說,古時候有一種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裡出來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頭上摸三下,孩子嚇得哭起來,然後就發燒,講囈語而從此得病,幾天後熱退病去,但聰明機靈的孩子卻變成了痴呆瘋癲的傻子了。人們怕祟來害孩子,就點亮燈火團坐不睡,稱為"守祟"。在嘉興府有一戶姓管的人家,夫妻倆老年得子,視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逼著孩子玩。孩子用紅紙包了八枚銅錢,拆開包上,包上又拆開,一直玩到睡下,包著的八枚銅錢就放到枕頭邊。夫妻倆不敢閤眼,挨著孩子長夜守祟。半夜裡,一陣巨風吹開了房門,吹滅了燈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頭時,孩子的枕邊進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縮回手尖叫著逃跑了。管氏夫婦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了大家。大家也都學著在年夜飯後用紅紙包上八枚銅錢交給孩子放在枕邊,果然以後祟就再也不敢來害小孩子了。原來,這八枚銅錢是由八仙變的,在暗中幫助孩子把祟嚇退,因而,人們把這錢叫"壓祟錢",又因"祟"與"歲"諧音,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被稱為"壓歲錢"了。
說完壓歲錢,我們再來說說吃。吃也是春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中也有著許多風俗。比如除夕夜燒一條魚留到大年初一嘰,便是預示著“年年有餘”等。在這其中,吃餃子可能是大部分家庭在春節都會有的一個習慣。我查了一些資料發現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期餚。
據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和現在的餃子形狀基本類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推測,那時的 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裡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這種吃法在我國的一些地區仍然流行,如河南、陝西等地的人吃餃子,要在湯裡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一說是為了紀念盤古氏開天闢地,結束了混狀態,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女媧摶土造成人時,由於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裡咬著,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餡(線),用嘴咬吃。
傳統的春節還有關於“年”獸、萬年建立曆法、熬年守歲、貼春聯、賞冰燈等各種傳說;有掃塵、春聯、門畫、倒貼“福”字、守歲、爆竹、拜年、看大戲、鬧元宵等習俗;有臘八粥、年糕、餃子、元宵、春餅等食俗;還有大年初一不掃地、不走後門、不打罵孩子、相互祝賀新年萬事如意等風俗。這些風俗習慣由來已久並且五花八門,在此我便不一一綴述了。
我認為春節不僅僅是給我們的一個休息玩樂的時間,更是一個瞭解春節習俗和民族風情的好機會。因此我們應在享受闔家歡樂的同時去發掘與瞭解這些自古流傳至今的燦爛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