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大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調研報告

雲南大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調研報告

  隨著人們自身素質提升,報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報告包含標題、正文、結尾等。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報告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雲南大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調研報告,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為了深入瞭解掌握大圍山自然保護區的情況,2019年3月,大圍山有關人員對大圍山自然保護區進行了調研。調研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查閱文獻;第二階段是實地調研。實地調研採用訪談法,對自然保護區的幹部職工、護林員和周邊的農民進行座談、訪問,從中瞭解情況。

  1、自然保護區概況

  1.1保護區成立時間和發展歷史

  1986年3月20日由雲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省級自然保護區,1996年11月,經雲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將河口南溪的花魚洞林區、小圍山邊境國防林區和屏邊的鑽天坡林區、大老柏箐林區,以及屏邊、河口、箇舊、蒙自四縣交界處的紅河蘇鐵省級自然保護區全部納入了大圍山自然保護區。2001年6月16日,經國務院批准,將大圍山正式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根據2015年12月1日印發《雲南省機構編制委員會關於紅河州設定國家級、省級自然保護區管護機構的批覆》(雲編[2015]56號)以及2016年3月31日印發《紅河州機構編制委員會關於設定國家級、省級自然保護區管護機構的批覆》(紅編[2016]15號)檔案,設定雲南大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加掛大圍山國家公園管理局牌子,為紅河州林業局所屬正處級事業單位。

  1.2保護區機構設定及人員現狀

  雲南大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內設辦公室、計財科、資源保護科、科普宣教和社群科、生態旅遊管理科5個正科級機構,核定事業單位事業編制19名。其中,設局長1名、副局長2名,正科級領導職數5名、副科級領導職數2名。局機關人員參照公務員法管理。

  下設機構:

  設定雲南大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科研所,為相當於正科級的全額撥款公益一類事業單位,以專業技術崗位為主,核定事業單位編制9名,設所長1名;

  設定雲南大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屏邊管護分局、河口管護分局2個管護分局,為正科級事業單位,河口管護分局核定事業單位編制21名,屏邊管護分局核定事業單位事業編制17名,各設局長1名、副局長2名。機關人員參照公務員法管理;

  設定雲南大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箇舊管護所、蒙自管護所2個管護所,為相當於正科級的全額撥款公益一類事業單位,以管理崗位為主,每個所核定事業單位事業編制5名,各設所長1名;

  設定雲南大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蘇鐵管護站、小圍山管護站、南溪管護站、瑤山管護站、蓮花灘管護站、玉屏管護站、新現管護站、白河管護站、蔓耗管護站、水田管護站10個管護站,為全額撥款公益一類事業單位,以管理崗位為主,每個站核定事業單位編制2名。

  保護區正式事業編制96人(參公67人),其中局機關28名(參公管理19名),設局長1名,副局長2名,正科級領導職數5名,副科級領導職數2名;河口管護分局29名(參公21名);屏邊管護分局23名(參公17名);箇舊、蒙自每個管護所核定事業單位事業編制5名,各設所長1名,人員參照公務員法管理。

  現有在職人員76人,其中:局機關8人,河口分局31人,屏邊分局21人,箇舊管護所5人,蒙自管護所11人。

  1.3保護區基本概況

  大圍山自然保護區位於雲南省東南部,北迴歸線以南,地處東經103°20′~104°03′,北緯22°35′~23°07′,跨屏邊、河口、箇舊、蒙自四縣(市)。保護區面積為43993hm,其中核心區17379 hm,緩衝區14137 hm,實驗區12477 hm.區內最高海拔2365m,最低海拔100m,海拔高差達2200多米。

  大圍山河口轄區涉及12個鄉鎮3個國營農場30個村委會169個村民小組,7465戶30305人,其中在保護區範圍內的村小組共24個,901戶3140人(其中核心區4個,96戶386人;緩衝區5個,296戶853人;實驗區15個,509戶1901人)。

  大圍山屏邊轄區直接接壤的村寨共涉及3個鎮,13個村委會,53個自然村,2825戶村民。居住在保護區內的有1 4個自然村,核心區內4個自然村,緩衝區有2個自然村,試驗區有8個自然村,保護區周邊39個自然村;

  大圍山箇舊轄區涉及到保和、卡房、蔓耗3個鄉鎮4個村民委員會7個村民小組,其中:坡頭村民小組在保護區的試驗區內,戶籍人口1214人。土地權屬均為集體和個人所有,保護區內有蔓耗綠水河熱帶雨林景區;

  大圍山蒙自轄區494公頃的保護區面積中有集體林權證的林地面積308.6公頃;耕地四至界線內的面積為185.4公頃,涉及水田鄉嘎馬底村委會嘎馬底一、二兩個小組,涉及農戶134戶541人。全部為緩衝區。

  1.4主要保護物件

  1.3.1保護熱帶溼潤雨林以及完整的熱帶山地森林生態系統,保護其生物多樣性及其環境和現有的原始森林生態系統。大圍山是東南亞熱帶北緣的中山山地,在海拔超過2000m的範圍內從熱帶溼潤雨林-季節雨林-山地雨林-季風常綠闊葉林-苔蘚常綠闊葉林-山頂苔蘚矮林,存在著完整的山地森林生態系統。

  1.3.2保護以蘇鐵、桫欏、望天樹、龍腦香、伯樂樹、毛坡壘等為代表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和多種蘭科植物,以及以蜂猴、雲豹、黑熊、黑冠長臂猿等為代表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活化石蘇鐵植物,是現存地球上最古老的種子植物,也是國家Ⅰ級重點保護植物。

  2、對保護區有重大影響的決策或措施以及其在保護區建設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2.1在大圍山上報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時,保護區面積有了較大的增加

  新增部分有很多是農戶的杉木林、柚木林,當時劃定保護區時未做好群眾宣傳工作,未充分徵求農戶意見,哪些地塊在保護區內他們不知道。同時,在2006年林權制度改革中,對這部分林地,未出臺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和辦法,核發了林權證。經過十多年的管護,這些樹木已成材,而保護區依據有關法律法規規定,不能出具准許砍伐的證明,這就導致了農戶自己種植、管理的樹木不能砍伐出售又得不到經濟補償。林木的採伐與保護區法律法規相沖突,社群居民意見越來越大,與保護區矛盾越來越尖銳,已給當地的社會安定帶來了挑戰。

  2.2經過保護區多年的管理實踐,保護區部分割槽域保護價值降低,同時,這些區域的管理與地方發展和社群居民的矛盾越來越突出,管理困難,邊界存在著很多不合理因素

  近年隨著經濟林和經濟作物價格的持續上漲,保護區外出現了開發宜林荒山和農地種植香蕉等經濟作物現象,而保護區內群眾由於受保護區法律法規的限制,難於利用保護區內的農地和宜林荒山發展經濟,於是產生了牴觸情緒。加之自然保護區內農戶持有的土地承包證面積與四至界線不相符,其四至界線的.實際面積大於土地承包的十倍甚至百倍,且又無保護價值,導致農戶在其四至界線內毀林開墾現象時有發生,執法難度極大。另外,保護區內持有土地承包證的部分農戶將土地出租給老闆、老闆又轉租給其它人種植香蕉。由於監管不力,在經營種植香蕉的過程中發生一些修路、建設管護棚等違反保護區條例的行為。物權法與保護區條例在這些地點的衝突,導致基層執法困難。

  3、自然保護區價值評價

  3.1社會經濟價值

  自然保護區及周邊地區鄉村的生產生活跟森林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絡,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1薪材採集。保護區周圍社群農戶一家一週需要燒柴2馱,約80~100 kg,年需薪材4000~5000 kg,周邊社群共有30083戶,年總耗薪材1.5億kg,這些薪材主要來自自留山或保護區周邊林區。

  3.1.2野生竹筍資源利用。保護區內有豐富的野生食物資源,居住在大圍山自然保護區周圍的村社農戶,平時都到保護區內採集竹筍,或自己食用或拿到市場出售。據調查,在保護區周邊,年出售竹筍達10萬kg左右,個別農戶年出售竹筍收入2000~3000元以上。

  3.1.3野生蕨菜資源利用。在屏邊縣農貿市場一年四季都可見到各種食用蕨菜出售,所有這些野生食用植物資源大多來自保護區周邊。

  3.1.4野生菌類資源。據瞭解,在保護區內或村社集體林中,每逢雨季,都生長有大量的食用菌,可拿到市場出售,一些農戶年出售食用菌收入在500元以上。

  3.1.5利用保護區森林種植草果。由於森林內溼度大,土壤肥沃,蔽蔭,自二十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位於大圍山保護區周圍的絕大多數村社都在保護區周邊種植草果,併成為當地社群農戶經濟主要來源。據調查,個別草果種植戶年收入達10萬元以上。因此,大圍山自然保護區不僅在生態上發揮森林維護自然環境的功能,最大程度地涵養水源,減少水土流失,改善氣候,淨化大地與空氣汙染,確保地區國土安全,改善人們生活質量,還為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自然生態環境條件。

  3.2科研價值

  大圍山保護區地處熱帶北緣,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複雜的地形地勢,悠久的地質歷史,高度異質性生境,加之在地質史上未受第四紀冰川侵襲,儲存了豐富的物種資源,特別是眾多的古老種和珍稀特有種,其氣候、植被、植物和動物區系在全國、全球也具有代表性,是我國乃至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地區之一,其科學和保護價值主要表現在:

  3.2.1代表性。滇東南作為中國種子植物特有物種的分佈中心,據統計,這裡有中國特有屬34個,地區特有屬5個;中國特有種2171種,地區特有種302種,其中大圍山保護區共有滇東南地區特有種137種(其中大圍山地區的特有種有50種左右),包括了其中大部分特有屬、種,是這一區域的典型代表。

  3.2.2完整性。大圍山保護區內的森林生態系統較為完整,植被連續性分佈,面積大,能為保護物件提供足夠的生境和通道,有利於生物群體的遷徙、覓食、交換、繁殖和生存;同時完整的生態系統還起著調節氣候,淨化水質和空氣,涵養水源,控制水土流失,維持生態平衡的作用,對保障當地農牧業生產和人民生活,以及長期持續地為人類發揮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都具有重要意義。

  3.2.3多樣性。生物資源的多樣性就其內涵來看,可以分為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

  遺傳多樣性:在遺傳多樣性方面,從生物地理單元觀點出發,這裡是植物種類最富集的地區之一,保留著不少古老種類,同時也是許多植物種類起源和擴散中心。按照起源中心學說,在一個物種起源並且隨後散佈到別的區域過程中,群體遺傳變異應是最大的。保護區有許多進化和較進化的科屬,有些古老的科也有一些較進化的類群。

  物種多樣性:大圍山保護區內熱量豐富,雨量充沛,四季溫差變化不大,有著優越的動植物生存環境,區內動植物種類異常豐富。保護區內已記載有維管束植物241科1226屬4043種,其中蕨類植物50科127屬282種;有種子植物191科1099屬3761種(其中裸子植物8科12屬25種,被子植物183科l087屬3736種),佔中國種子植物總數的14.9%。其中秋海棠科、蘭36科是大圍山種類豐富、獨具特色的植物類群,秋海棠科的秋海棠屬42種,佔中國秋海棠屬物種總數的46。7%,蘭科158種,佔雲南蘭科植物種數(764種)的20。7%。與野生植物一樣,大圍山保護區的野生動物也非常豐富,獸類92種,佔雲南獸類總種數的29。7%,佔全國的14.3%;鳥類285種,佔雲南的31.6%,佔全國的21.4%;兩棲類53種,佔雲南的52.0%,佔全國的19。0%;爬行類近60種,佔雲南的39。9%,佔全國的16。0%;魚類70種,佔雲南的17。6%,佔全國的2.6%。在1998年考察中發現兩棲爬行類新種1個(大圍角蟾),國內新記錄2個(細線蛙、長趾蛙),省內新記錄2個(紅吸盤小樹蛙、細鱗樹蛙),大圍山地區特有種有大圍角蟾、大湍蛙和屏邊泛樹蛙。大圍山保護區的面積雖然僅有43993 hm2,但是種子植物、蕨類植物、獸類、鳥類、兩棲爬行類和魚類種數則較多,是該區域物種多樣性較豐富的地區之一。

  生態系統多樣性:在生態系統多樣性方面,保護區內植被型別有雨林、季雨林、常綠闊葉林、竹林、灌叢、草叢6個植被型。

  4、保護區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困難和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

  4.1保護區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困難

  4.1.1保護管理亟需規範和完善。保護區的基礎管理設施嚴重不足,甚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巡護監測設施裝置還非常欠缺,再加上保護管理人才配備力量的不足,使得當前的巡護工作還停留在看護的水平上,與規範化、標準化的建設和管理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保護的有效性還未得到充分體現。

  4.1.2自然保護區與地方經濟發展的矛盾。保護區內有豐富的大理石礦資源,建立保護區後,這些資源就不能開採,影響了地方經濟的發展。政府為了發展地方經濟,出臺一些措施鼓勵農戶種植沙仁,由於監管不到位,導致一些農戶將沙仁種植在保護區內,給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帶來極大的困難。

  4.1.3社群經濟發展與自然保護區保護管理的矛盾依然存在。自然保護區內及周邊地區大多數居民依賴自然資源的程度很大。“靠山吃山”是他們的主要經濟來源。這些居民由於生存空間的侷限,以及受氣候、交通、保護政策等因素的影響,生活貧困。這些脫貧致富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矛盾依然存在。

  4.1.4大圍山國家公園的功能發揮不足。大圍山國家公園主要依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進行建設,在範圍上基本沒有突破自然保護區,周邊資源的整合力度不夠。當前大圍山國家公園主要進行了確標定界工作,由於基礎設施不足、保護管理壓力大、知名度低等原因,國家公園的科普宣教、遊憩展示、帶動社群發展等功能的發揮還不夠。

  4.1.5科研成果轉化程度較低。保護區雖然曾開展了自然資源的綜合考察和專項科學研究,但因調查時間、環境、季節和各自區域的侷限性,最終未能形成全面、科學、系統的基礎資源資料,缺少搭建資料共享平臺的條件。科研成果還不能充分應用到自然生態保護管理的實踐中去,科研成果轉化程度低。

  4.2保護區健康發展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

  4.2.1建立適應自然保護區發展的行政管理體制。自然保護區與當地的行政管理機構如部分鄉人民政府,因管理職能交叉發生摩擦。保護區堅持資源的保護原則,而政府側重於經濟發展。

  4.2.2完善自然保護區的業務管理體系。自然保護區的業務管理體系尚處於初級階段,管理素質參差不齊。自然保護區的工作是以資源保護、科學研究、環境教育等業務工作為主。保護區業務管理體制顯得比較滯後,不能滿足自然保護區發展需要。

  4.2.3健全保護區管理機構。保護區的管理機構不夠健全,管理人員不足,業務素質不高,管護手段和基礎設施普遍薄弱。2016年3月31日印發了《紅河州機構編制委員會關於設定國家級、省級自然保護區管護機構的批覆》(紅編[2016]15號)檔案,雖然明確了兩個分局機關人員參照公務員法管理,兩個管理所為相當於正科級的全額撥款公益一類事業單位,但沒有明確分局內設科室設定。在職人員由於擔心身份改變影響待遇,人心不穩,希望儘快出臺有利於保護區發展穩定的“三定”方案。

  4.2.4加大保護區資金投入。由於自然保護區,特別是基層管理站經濟來源不穩、地域偏僻、工作生活條件差、社會地位不高,從事自然保護區工作的人員面臨的工作難度大而缺乏信心。例如,河口蓮花灘、瑤山管理站沒有檔案櫃等辦公裝置、只有一臺多年前配置的電腦,防火需要的衣物也需要自己出錢購買。無論從裝置和人員配備來看,與當地林業站的辦公條件都差距較大。這種狀況不利於自然保護區的發展。

  5、今後工作打算和建議

  5.1建立試驗區

  試驗區是指自然保護區內可進行多種科學實驗的地區。試驗區內在保護好物種資源和自然景觀的原則下可進行以下活動和實驗:

  5.1.1有計劃地發展本地所特有的植物和動物資源。建立栽培和馴化試驗的苗圃、種子繁育基地、樹木園、植物園和野生動物飼養場。

  5.1.2建立科學研究的生態系統觀測站、標準地、實驗室、氣象站、水文觀察點、物候觀測站,用收集到的資料和資料對生態系統進行對比和研究。

  5.1.3進行大專院校的教學實習,設立科學普及教育的標本室和展覽館及陳列室、野外標本採集地。

  5.1.4進行生物資源的永續利用和再迴圈方面的實驗研究。

  5.2開展生態旅遊活動

  大圍山河口轄區內有花魚洞國家級森林公園、屏邊轄區內有大圍山省級森林公園。花魚洞國家級森林公園因缺乏旅遊設施尚未得到有效的開發;屏邊大圍山省級森林公園內的水圍城景區是其主要景點,得益於離縣城較近、交通便利的優勢,生態旅遊呈逐年上升趨勢,年接待遊客近10萬人次,主要為假日遊。但景點和服務設施需進一步完善。建議開發成徒步旅行的生態旅遊。由自然保護區進行開發和保護,控制旅遊人數,使保護區不受生態旅遊所帶來的影響,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此外還可以開展觀鳥、叢林探秘等專案。不僅使遊人領略到大自然美麗的風光,而且還受到自然保護和野生生物學知識的教育。

  5.3進行自然保護區宣傳

  自然保護區是為廣大公眾普及自然科學知識的重要場所。有計劃地安排教學實習、參觀考察及組織青少年夏令營活動,利用自然保護區的標本、模型、圖片和錄相等向人們普及生物學、自然地理等自然知識。

  5.4認真編制自然保護區規劃

  分步實施《總體規劃》是每個自然保護區落實有關自然保護區法律法規的具體方案。方案的制定必須按照有關的法律法規進行並且要結合保護區和社群的實際。貫徹“全面規劃、積極保護、科學管理、永續利用”的自然保護方針,根據自然保護區功能分割槽的理論與原則,必須合理劃分三個功能區,把保護、科研、監測、教育和旅遊結合起來統一規劃與佈局,正確處理保護與開發、旅遊與教育、資源保護區與社群發展等關係,致力於保護區和社群經濟的同步發展。在開發專案的選擇上,必須堅持因地制宜,在堅持保護第一的前提下,選擇不破壞自然資源又可重複利用資源的專案。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是一項長期的任務,規劃要先易後難、先保護後開發、先近期後遠期。規劃指導思想要明確、目標要合理、內容要具體、步子要現實、投資要可行。規劃一經審批,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要分年度分專案“按部就班”地實施,一項一項地落實,年年積累,循序漸進。

  5.5引進專業技術人才,提高工作人員業務素質

  進一步引進保護區管理與規劃專業人才,林學專業人才,野生動物學專業人才,繪圖專業人才。透過培訓,提高現有人員的業務能力及管理水平。

  5.6制定優惠政策、發展社群經濟

  自然保護區社群經濟的發展程度直接關係到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其一,自然保護區是與社群與榮俱榮、與衰俱衰的“孿生兄弟”。保護區只有根據社群居民生存發展的需要,透過促進參與和利益共享,發展自然保護區產業,提高社群居民的生活水平。其二,只要社群的經濟發展了,居民直接利用自然資源的程度降低了,自然保護區也就達到了保護自然的目的,同時也緩和了社群矛盾使周邊群眾和社群從自然保護區的可能破壞者變成共同管理者,把孤立的生態系統變成了開放的經濟社會生態系統,從而達到長期有效可持續發展的目的。發展自然保護區產業不是容易的事,因為自然保護區地域偏僻、交通不便、經濟觀念落後、發展基礎薄弱,加上長期的、落後的直接利用自然資源的生產生活習慣,發展經濟除了需要化很大的精力來做宣傳發動、教育培訓、技術指導等前期工作,更重要的是需要各級政府和部門制定優惠政策予以拉動和扶持,如產業政策、銀行貸款、減免稅費、技術輔導等等,涉及到部門利益的調整,所以需要政府的重視、部門的支援、社會的關心。同時還需要政府在基礎設施建設中制定特殊政策,予以大力扶持,為自然保護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5.7建議州、縣(市)林業局加大對自然保護區政策、專案傾斜及資金投入

  在造林綠化、退耕還林、抖坡治理等專案上給予支援,儘快修復保護區生態功能;在基礎設施裝置投入上給予支援,改善保護區職工生活工作條件;公益林基金足額按時撥付給管護局,由管護局撥付給基層單位並進行監督管理;在防火資金投入、裝備配備方面給予支援,以提高保護區的防撲火能力及管理水平;恢復保護區派出所,加強警力,加大對保護區的執法力度;加大對保護區幹部職工科技培訓力度,以提高保護區工作業務水平。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