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學習課題報告(精選5篇)

研究性學習課題報告(精選5篇)

  隨著人們自身素質提升,報告的適用範圍越來越廣泛,報告中提到的所有資訊應該是準確無誤的。其實寫報告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難,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研究性學習課題報告,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研究性學習課題報告 篇1

  一、課題名稱:

  山水與文化

  二、課題組組長:

  王君傑

  成員:王澤琛,王文周,楊帆,白松,閔超

  三、課題提出背景說明:

  中國山水千姿百態,可謂得天獨厚;中國又是文明古國,歷代人文薈萃。這自然與人文的兩大特點,孕育 出豐富多彩的中國山水文化。中國眾多的名山勝水,不僅自然景觀雄奇秀麗,而且沉積著深厚的文化,閃耀著 燦爛的異彩。所謂“中國山水文化”,就是山山水水中蘊涵和引發的文化現象。這是中國的寶貴財富,也是全 人類的自然與文化遺產,在世界上有顯著的地位。

  四、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中國山水文化具有多層面的價值。當今世界,旅遊越來越普遍地成為人們的一種重要的生活內容,人們以 這種活動來滿足高層次的需求。我國風景名勝區遍及全國各地,旅遊資源極其豐富,旅遊業被稱為我國的“朝 陽工業”,風景名勝區是我國的“無煙工廠”,發展旅遊業的潛力很大。中國山水文化的研究,揭示出我國風 景名勝固有的獨特魅力,幫助人們真正地認識和欣賞她們的美,激發起人們強烈的感情,從而吸引更多的人遊 覽我國風景名勝,熱愛我國風景名勝,理解我國風景名勝。這方面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都是不可估量的。這是第 一層面的價值。中國山水文化保留著歷史的足跡,又是瞭解中國文化及其發展的特殊的視窗。中國自古就有“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之說,把遊歷與讀書相提並論。許多風景名勝區都保留著豐富的實物資料,生動地體現 出不同時代的文化特色。發掘中國山水文化的這一層面的價值,是弘揚中華文化的一條重要的途徑。發揚中國 山水文化中蘊涵的優秀民族傳統,這是它更深的一個層面的價值。

  五、預期成果:

  瞭解山水文化的行成與本質,特點與形態,立足於當下從新時代的高度去理解人與山水的關係。

  六、研究方法:

  蒐集資料,問卷調查

  七、活動計劃:

  1、任務分工:

  分為3個小組

  第一組:王君傑,王澤琛負責制定問卷與發放。

  第二組:王文周,楊帆整理和蒐集資料。

  第三組:白松,閔超列印檔案及最終整理。

  2、活動步驟:

  (1)全體組員進行討論、確定課題、出動全體組員收集有關資料。

  (2)全體組員發放問卷。

  (3)對回收問卷和所收資料進行整理。

  (4)上網將活動細則及成果打印出來,便於寫論文報告和總結。

  研究性學習課題報告 篇2

  指導教師:

  課題組成員:

  目標:

希望在本次調查中,樹立節水意識,爭取在規定時間內完成。

  內容: 瞭解水汙染的危害,水的用途, 水的性質極其水汙染治理方法

  目的與意義:我們透過及時調查分析,發現部分同學沒有形成節水觀念,對於水汙染這一問題沒有高度重視。經小組討論確定以我們身邊的水為課題進行學習性研究。

  任務分工:論文撰寫: 設計調查問卷:

  發放調查問卷: 訪 談:

  資料查詢:

  活動計劃:

  1月29日-1月31日:討論研究內容,確定主題

  2月1日-2月3日:擬訂實施方案

  2月4日-2月5日:人員分工

  2月6日-2月11日:開展研究課題

  方 法:

  1、對校內學生按男女各30名的方法,抽取3位不同科目老師詢問採訪,向校外10名家長和學生進行調查,並向受訪者派發問卷(可開展網路問卷)。

  2、透過網路,書籍等方式搜查相關資料。

  3、將網路書籍中的相關內容,資料加以分析整理。

  4、根據整理內容設立相關報告。

  5、修改、整理報告與論文

  可行性:分工明確,組員可就自己能力完成相關事務,將報告完成。

  預期的成果:論文

  (結合實際,附操作點,將調查結果反思等加入其中,運用一些名言,提倡同學們節水)

  總結:同學們實踐能力增強,加強學生節水保護水的意識。

  體會:在研究性學習中,同學們鍛鍊了實踐組織能力,不僅在學習上更加努力,也對節水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希望同學們能透過本次調查讓自己有節約的意識行動,從節約每一滴做起,更增強了工作能力,責任感。

  研究性學習課題報告 篇3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意義與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1、在知識驟增的時代,掌握知識的多少已經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識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基礎教育的任務不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培養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因此,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是教學改革實驗的重要目標。

  2、自從20世紀70年代合作學習運用於課堂的研究開展以來,合作學習就一直是學校教學中一個引人注目的課題。雖然我國學校的合作學習研究到20世紀90年代開始起步,特別是近年來,在研究者的努力倡導和實踐者的積極推動下,合作學習成為教學非常重要的學習策略,對不同年齡,不同學段的學生產生的積極影響已經不可估計。

  3、21世紀最需要的是具有合作意識的人才。現在大多數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卻因為從小受到溺愛和嬌慣,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強,不願意也不會與他人合作。這種心理必將嚴重影響學生未來的發展。重視學生合作意識和合作技能的培養,是時代交付基礎教育的責任。

  4、當前語文教學的問題依然突出,似乎仍然沒有擺脫所謂“教學教學,教師教,學生學”這樣一種學生被動受動的局面,教師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識、結論準確地告訴學生,這種現狀與現代教育理論嚴重脫節。基於此,我們決定實施“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落實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校本課題實驗。

  二、意義

  在自主合作探究課堂教學模式中,與傳統模式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使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過程中,提高認知能力,提高對問題的探究思想,同時也是科學地發現和分析問題、科學地下定義的必要前提,是培養學生科學精神的必要條件。

  三、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1、透過有效的教學,引導學生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如何注重培養學生的積極個性,讓學生得到發展;如何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品質,鼓勵學生對書本的質疑和對教師的超越;如何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收集資料、整理分析材料、表達和交流研究成果的能力,形成一種在日常生活中喜愛質疑、樂於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傾向。

  2、透過課題研究,全體教師積極更新教育觀念,如何能迅速轉變教學方式,提高專業技能,與新課程同行,隨課程改革一起成長,形成一支具有較高業務能力和先進教育思想的高素質教育隊伍,全面提升學校素質教育的實施水平。這是我們研究探討的方向。

  (二)課題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在本課題研究中,自主學習是相對於被動學習(機械學習,他主學習)而言的。而合作學習是指教學條件下學習的組織形式而言的,相對的是“個體學習”與“競爭學習”。探究學習則是相對於接受學習而言的。我們所指的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轉變原有的他主性、被動性的學習狀態,把學習變成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張揚、發展、提升的過程。

  1、自主學習是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自我否定、自我選擇、自我調控、自我評價反思,發展自身的主體性的過程。自主學習是建立在自我意識發展基礎上的“能學”,建立在學生具有內在學習動機基礎上的“想學”,建立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學習策略基礎上的“會學”,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礎上的“堅持學”。

  2、合作學習是一種雙邊和多邊活動,既有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也有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又包括學生個體與學生個體、學生個體與學生群體、學生群體與學生群體等彼此間的互動,有明確的責任分工,合作學習能增強課堂互動的有效性,使教學過程遠遠不是一個認知的過程,同時還是一個交往與審美的過程。

  3、探究性學習即從學科領域或現實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於學術研究的情境,透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蒐集與處理資訊、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情感與態度的發展,特別是探索精神與創新能力的發展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它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

  (三)與本課題有關的國內外研究現狀(包括本課題研究的主要理論依據及觀點)

  課題的核心理念

  隨著新課程標準如火如荼的實施,其核心理念“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與重視。課程改革正成為轉變學習的一場革命,學習已成為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創造性不斷生成、張揚、發展和提升的過程。創設自由、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與生活實際貼近的各種情境中,自主與合作地探究,實現知識的再“創造”。

  課題的界定

  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指導下,在一定的環境中教與學活動各要素之間的穩定關係和活動程序的結構形式,是開展教學活動的一套方法論體系,是基於一定教學理論而建立起來的較穩定的教學活動的框架和程式。它是教學理論的具體化,同時又直接面向和指導教學實踐,具有可操作性,是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之間的橋樑。

  所謂“自主、探究、合作”教學模式是一種以發展能力為主要目標,以“激趣匯入——自主品讀——質疑探究——合作互動——遷移實踐”為教學流程,解決學生怕學、不想學、不會學的實際問題,從而提高初中語文教學質量的一種課堂教學模式。

  所謂“自主學習”是就學習的內在品質而言的,相對的是“被動學習”、“機械學習”和“他主學習”。簡而言之,即自由主動地學習。它是一種建立在對所學東西有一定的興趣,學習目的較為明確,學習態度較為端正基礎上的創造性的學習。

  所謂“探究學習”,即從學科領域或現實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於學術(或科學)研究的情境,透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蒐集與處理資訊、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情感與態度的發展,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獲得發展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

  所謂“合作學習”是針對教學條件學習的組織形式而言的.,相對的是“個體學習”。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

  自主、合作、探索的教學研究,國內國際上有著轟轟烈烈的開展和討論,

  西方教育學家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倡導自主學習,並將其作為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標之一。70年代,自主學習進入語言學習領域。“歐洲議會的現代語言工程”在1971年成立了自主學習中心,其宗旨就是培養學習者的自主學習能力,也就是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他們認為自主學習就是“能夠對自己的學習負責”,並且認為自主學習能力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1)確立學習目標;(2)確定學習內容和進度;(3)選擇方法和技巧;(4)監控學習過程;(5)評估學習結果。美國研究自主學習的權威心理學家齊莫曼(Zimmerman)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就與一些心理學家致力於自主學習研究。他在總結了以前學者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只要是學生在元認知、動機和行為三方面都是一個積極的參與者,那麼其學習就是自主的。

  合作學習是20世紀70年代初興起於美國,並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實質性進展的一種富有創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與策略。由於它在改善課堂內的社會心理氣氛,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促進學生形成良好非認知品質等方面實效顯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併成為當代主流教學理論與策略之一,被人們譽為“近十幾年來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學改革。

  探究學習最早提出在學校科學教育中要用探究方法的是杜威。在1909年前,大多數教育者認為科學教育的方法主要是透過直接教學讓學生學習大量的科學知識、概念和原理。1909年杜威在美國科學進步聯合會的發言中第一次對這種方法提出批評。他說,科學教學過於強調資訊的積累,而對科學作為一種思考的方式和態度沒有予以足夠的重視。杜威認為科學教育不僅僅是要讓學生學習大量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學習科學研究的過程或方法。從1950年到1960年,探究作為一種教學方法的合理性變得越來越明確了。

  國內情況: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議——“終身學習、全人發展”;楊福家教授的“優質基礎教育”;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顧明運教授的“時代呼喚人文精神的迴歸”;葉瀾教授的“新基礎教育”等。目前國內中小學“自主、探究、合作”課程開發,但教學模式的研究還存在一定的缺陷,一般表現為:①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輕考慮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學習習慣;②重精講多練,輕考慮學生的合作精神和集體主義精神的培養;③重提高學生的整體成績,輕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④重城鎮學生的學習研究,輕考慮農村廣大初中生的學習實際和心理特點;這些現象更是造成我們農村初中語文教學質量難以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一句話,其學習方式落實到課堂教學之中無成熟的理論體系與系統的實踐經驗。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知識由教師向學生的傳遞,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學習者的學習是主動的,是透過對外部資訊的選擇和加工主動建構資訊的意義。這種建構不可能由其他人替代完成。因此,教師不是簡單的知識呈現者,他應該重視學生自己對各種現象的理解,傾聽他們的看法,共同參與學生的探索,引起學生間的交流、質凝,從而使學生不斷豐富或調整自己的理解,以建構清晰、完整的認識結構。根據建構主義的理論,要有效地完成知識的建構過程,學生必須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物件,轉變為資訊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必須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

  2、人本主義理論。

  人本主義體現了學生的主動發展思想和主體發展地位,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教師的任務不是教學生學習知識,而是為學生提供各種學習資源,創設有利於學生髮現創新的資訊平臺,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促進學生個體的可持續發展。

  3、理念。

  “關注學生髮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課程標準強調構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相融合的新課程目標體系,倡導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等新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強調教學中的“民主、交流、互動、對話”。強調“經歷與體驗”,重視“過程與方法”,提倡課堂開放,努力把課堂變成實現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主陣地

  4、在課題研究當中,我們要參閱中外先進的教育科學理論和科研成果,以此指導我們的科研實踐。教育學理論,教育心理學理論,教育實驗理論,現代課堂教學理論和某些哲學理論等,都是本課題研究的重要理論依據

  (四)研究目標、內容(或子課題設計)與研究重點

  一、課題研究的目標:

  1、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探索一條有利於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形成的有效的教學模式。

  2、透過有效的教學,引導學生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積極個性,讓學生得到發展;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品質,鼓勵學生對書本的質疑和對教師的超越;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收集資料、整理分析材料、表達和交流研究成果的能力,形成一種在日常生活中喜愛質疑、樂於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傾向。

  3、透過課題研究,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透過實驗,全體教師積極更新教育觀念,迅速轉變教學方式,提高專業技能,與新課程同行,隨課程改革一起成長,形成一支具有較高業務能力和先進教育思想的高素質教育隊伍,全面提升學校素質教育的實施水平。

  二、課題研究的內容:

  (一)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內涵概述:

  1、自主性學習:是指學生為主體支配自己權力的意識、能力,集中表現為自尊、自立、自強等自我意識以及自我激勵、自我調控、自我評價的能力等,充分體現了個性化學習。心理學家布希爾指出,創造力的形成離不開個性這一因素。無數事例證明,有個性的人,才有思想,屬於自己的獨特思想,才有奇才,才能創造。

  2、合作學習:(美國威廉·格拉塞)又稱小組學習,它是指一系列促進學生共同完成學習任務的教學方法,以便透過同學之間的互動作用對學生的認識、發展、學習情感和同伴關係產生積極的影響。其為相對於個體學習的一種小方式。合作學習的優點是顯而易見的:它能激發學生髮揮出自己的最高水平,還能促進學生在學習上互相幫助、共同提高,能增進同學間的感情交流,改進人際關係,由於學習任務共同承擔,問題也就容易解決。

  3、探究性學習:是以學生的自主性學習為基礎,從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從語文學習內容中選擇和確定探索、研究專題,主要以個人或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的學習。有利於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學生學會學習和終身學習奠定基礎,它著眼於學生的主體地位,使自主學習落到實處。

  (二)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

  1、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與方法指導的實踐與研究;

  2、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探究學習能力的培養與方法指導的實踐與研究;

  3、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與方法指導的實踐與研究;

  4、新的教學模式對學生學習的學習行為及學習能力的評價的實踐與研究。

  三、課題研究的重點和難點

  (一)課題研究的重點:

  1、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中學習目標選定的有效方法

  2、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最佳化與調控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二)課題研究的難點:

  1、學生合作、探究、自主學習過程與方法的最佳化與調控策略;

  2、學生合作、探究、自主學習方式中,在控制狀態、半控制狀態、學生自組織狀態下的教學評價標準及方法。

  (五)研究的思路與方法

  研究的思路:

  一、確定研究方向;

  二、分解研究問題;

  三、理清研究思路;

  四、推敲課題名稱;

  研究的方法:

  (1)、資料文獻法:收集國內外相關理論資料,提供關於教學方式方法理論依據。

  (2)、調查研究法:追蹤調查學生的心理行為、能力表現、成績等狀況,為研究教師教學方式方法提供可靠依據。

  (3)、個案分析法:把每個教師的教學方式方法逐一分析,找出前後差距,總結經驗。

  (4)、行動研究法:課題組的教師做好全校教師教學方式方法隨堂聽課跟蹤,定時交流,並將效果較明顯的個案寫成研究報告。

  (5)、經驗總結法:實驗探索、交流總結、形成理論、推廣經驗。

  研究性學習課題報告 篇4

  一、課題提出

  2001年國家教育部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試用稿)》(以下簡稱語文課程標準)中首次將語文綜合性學習列入語文課程目標。“綜合性學習”作為語文課程的一種嶄新的課型正式進入教材,進入課堂。這是出於基礎教育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實現教育“三個面向”、提高國民素質和促進學生、教師和學校發展的現實提出來的。鑑於此,各版本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小學語文教科書都安排了綜合性學習教學內容。然而,經過調查發現,大多數學校教師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處於盲目和隨意狀態,存在著“不知怎樣教”等問題和困惑。調查顯示:條件好的、基礎好的學校比較認真地進行綜合性學習的教學和研究。而大多數的學校有的根本就沒有進行綜合性學習的教學,有的把綜合性學習當作課文來教,有的當作單元練習題來教,還有的把綜合性學習當作綜合實踐活動來教等。當然,各版本課標實驗教科書中設計的綜合性學習也存在著內容和形式的單一,對不同地區和學校缺乏廣泛的適應性等問題。因此,迫切需要我們研究解決:如何正確認識“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本質特徵,如何實施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如何設計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適應性強的語文綜合性學習內容;如何制定教學方法,構建教學基本模式等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對於深入推進新課程改革,真正落實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無疑十分重要的。

  目前在世界各國基礎教育改革中,綜合性學習都處於初步研究階段,如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非常重視對其的研究,並建立了相關的理論和實踐策略。在借鑑國外綜合性學習經驗的基礎上,我國語文綜合性學習注意了語文學科與其它學科的綜合和課內外結合,目前還處於探索階段,是一個嶄新的領域,尚無成熟的經驗。因此,本課題研究不但能豐富和填補課標實驗教科書的內容和空白,還對構建其基本理論框架和實踐模式,具有重要的價值。我們具此提出了本課題研究,於2006年2月被中國教育學會小學語文教學研究會列入教育科研專案課題,並正式獲准立項研究。我們在重慶市萬州區、涪陵區、渝中區、北碚區、綦江縣、榮昌縣、銅梁縣、璧山縣、梁平縣、彭水縣、人民小學、巴蜀小學、鴛鴦小學等20個區縣71所學校進行了課題研究,約10多萬學生參加了實驗研究。

  二、課題的界定

  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一種全新的課程組織形式,它超越了傳統單一學科的界限而按照水平組織的原則,將現代社會的綜合性課題和學生關心的問題統整起來,透過學生主題的、創造性的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有機地將語文知識與生活經驗、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結合起來,以提高學生運用語文知識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知情意行的和諧發展。它與識字寫字、閱讀、口語交際、習作共同組成語文課程新的目標體系。

  三、研究內容

  本課題從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設計與實施的實際情況出發,以國家《語文課程標準》為依據,初步構建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理論基本框架,努力探索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規律;力圖設計出符合《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的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內容;構建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基本模式。為在新課程思想理念指導下更好地實施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尋求有效途徑。

  主要研究以下內容:

  (1)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現狀分析。

  (2)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理論研究。

  (3)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內容設計。

  (4)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模式設計。

  (5)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策略與方法設計。

  (6)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

  四、研究思路與方法

  1、研究思路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綜合性學習”這一新課程,對廣大一線教師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對其概念的界定,特點的把握,教學的目標,教學的方法等都不甚瞭解,加之裝置、條件有限,語文綜合性學習作為語文課程內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學中必然存在著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和困惑,如何設計出既符合《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又適應不同地區和學校的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教學目標。為此,本課題研究憑藉大量的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現實場景(課堂),透過廣泛而深入的調查分析——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課程實施中問題及原因,分析研究不同地區學校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實際情況,開展有針對性地研究。

  研究的基本思路是:設計課題研究目標——進行現狀調查與分析——研究、總結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理論與規律——進行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設計——構建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基本模式——總結、交流推廣研究成果。

  2、研究方法

  本課題研究採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獻法、調查法、個案研究法、行動研究法、教育實驗法等。

  五、研究成果

  (一)語文綜合性學習理論研究成果

  1、對“語文綜合性學習”進行了界定

  實驗研究過程中,我們對“什麼是語文綜合性學習?它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有什麼區別?”進行了思想理論上的討論和研究,學習研究專家學者的種種理論觀點,同時也提出了我們的理論觀點。

  王文彥、蔡明認為:語文綜合性學習是基於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絡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的學習形態。(1)

  陸志平認為: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一種綜合性、生活化、經驗性、個性化的課程,並認為這種學習方式有三種:觀察—表達、問題—解決、活動—探究。(2)

  鄭國民認為:“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一種立足於語文課程之上,透過學生自主地開展語文實踐活動以促進其語文素養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的學習方式。”(3)

  朱紹禹認為它是與“識字與寫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相併列的“全新的一種課程形態,集中而鮮明的體現了語文課程的新理念和主張。”

  劉淼認為“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以語文學科為依託,以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學生生活與社會生活之間的聯絡為主線,以問題為中心,以活動為主要形式,藉助中心學習的內容和綜合性學習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髮展語文素養的一種課程組織形態”(5)

  巢宗祺認為“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基本目標應當指向語文,首先要保證在語文的某一方面或幾個方面取得比較確定的成效。”(6)

  靳彤認為“語文綜合性學習是語文課程中一種相對獨立的教學形態。它以語文課程的內容整合為基點,強調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整合,強調語文學習與生活的整合,強調語文學習與實踐的整合,強調多種學習方式的整合,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7)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知識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

  我們認為: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一種全新的課程組織形態。它超越了傳統單一學科的界限而按照水平組織的原則,將現代社會的綜合性課題和學生關心的問題以單元的形式統整起來,透過學生主體的、創造性的問題解決學習過程,有機與校外結合起來;以提高學生運用語文知識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知情意行和諧發展。它與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組成語文課程新的目標體系。

  故有研究認為:綜合課程“其綜合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以某一學科為中心,讓另一學科去配合;一種是找出幾個共同的主題,每個學科都選教與主題有關的內容。”(8)語文綜合性學習顯然與前一種方式相符合。

  2、提出了語文綜合性學習的五個主要特徵

  語文綜合性學習重在學科內外的聯絡、重在學習過程,注重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整合知識與能力,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觀察感受能力、綜合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搜尋資訊能力、組織策劃能力、互助合作和團隊精神等等。它的主要特徵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綜合性。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知識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語文綜合性學習首先要立足於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將理解運用語文,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和發展思維貫穿於活動的全過程。活動內容和形式的設計,應凸現聽、說、讀、寫的實踐;其次是體現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以語文課程為基點,有機整合數學、科學、品德、藝術等課程,突破學科教學的封閉狀態,實現語文知識的多元化,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自主性。“綜合性學習應突出學生的自主性,重視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的過程。”

  研究性學習課題報告 篇5

  【問題的提出】

  “播種行為,就收穫習慣;播種習慣,就收穫性格;播種性格,就收穫命運”一位哲學家如是說。習慣作為行為和性格的中介物,其意義何其重大。“學習習慣”是習慣的一個方面,是指在學習過程中好的學習方法或策略,透過不斷的重複與練習,從而形成並發展為個體一種需要的自動化學習行為的傾向。良好的學習習慣會對學習產生不可估量的促進作用。對於中學生來說,由於其行為習慣存在很大的可塑性,養成好的學習習慣特別是課堂學習習慣尤其重要。然而,在現實的課堂教學中,一些教師只追求學生表面上學習的熱鬧,而忽視了學生的課堂學習習慣的培養;許多老師缺乏培養學生良好的課堂學習習慣的經驗,不知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

  【主要觀點與創新之處】

  數學學科教育以它獨有的優勢,成為培養創造性思維的得天獨厚的重要途徑。現代教學論認為學生的學習習慣直接決定著他們的學習成果。本課題將從培養學生學習習慣入手。

  1、環境方面:人的思維的發展,要靠內在的動力,也要靠外在的條件。一個開放的、民主的、充分尊重個性的環境和心理氛圍,有助於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2、針對數學教材的通用性、共同性、簡約性而提出來的。

  3、學生學習數學不應該是記數學,背數學、練數學、考數學,而應讓他們“做數學”。強調要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活動對學生理解數學的重要性,學生的實踐、探索與思考是學生理解數學的重要條件。

  4、引導和幫助學生將“已知”的數學知識“還原”成“未完成”的數學,逐漸形成良好的課堂學習習慣,

  【研究的目標、內容與重點】

  培養學生良好數學課堂學習習慣必須按照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精神和數學《課程標準》思想,在 “十二五”課題研究的帶動下,結合班級及數學學科特點,在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理解知識、掌握知識這一目標的前提下,構建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實施創造性思維教學的有效途徑,探索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的有效策略,使之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積極體驗成功的喜悅,產生一定的創新動力。據此,本課題研究的目標是:

  1、透過研究,建立民主、寬鬆和愉悅的學習環境,培養敢於嘗試、敢於實踐、敢於想象的精神。

  2、透過研究,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發生發展過程,養成良好的數學課堂學習習慣。

  3、透過研究,實現學習方法的轉變。

  4、透過研究,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使學生養成認真鑽研、敢疑敢問、敢冒風險的習慣乃至精神。

  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是:

  1、如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養成學生良好課堂學習的習慣。

  2、如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歸納與演繹。

  3、弄清數學課堂教學結構安排與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培養的關係機理,探究數學課堂中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4、如何設計問題、設計作業、設計活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發揮作用。

  本課題研究的重點是:中學生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問題設計、作業設計、活動設計。

  【研究的思路、過程與方法】

  本課題研究的思路包括兩個方面:第一,研究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良好學習習慣。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創設能激發學生興趣、產生學習動力的良好情感環境,其次,教師在組織藝術教學活動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開展活動,鼓勵學生有創意的結論,及時做出有針對性的評價;最後,要引導學生想象和聯想,學會知識的遷移,進行應用性、擴散性實踐,自覺地進行創新實踐活動。第二,研究在數學課外活動中培養學生學習能力。本課題研究擬分四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從2012年3月起,至2012年4月,為課題準備階段。主要任務:準備材料,校內論證,撰寫《課題申報評審書》,申請立項。目前,本階段工作已圓滿結束。

  第二階段:從2012年4月起,至2012年5月,為課題起步階段。主要任務:重新審視《課題申報評審書》,進行課題開題論證,制訂研究計劃。

  第三階段:從2012年5月起,至2012年7月,為課題具體研究階段。主要任務:按計劃進行研究,積累研究的過程資料與個案材料,進行課題中期評估,根據中期評估情況最佳化研究方法。

  第四階段:從2012年7月起,至2012年12月,為課題結題鑑定階段。主要任務:對研究過程進行總結,撰寫研究文章,撰寫結題報告、整理成果材料,申請、接受結題評審。

  本課題研究擬使用以下四種研究方法:

  1、文獻法:以經典的創新教育和藝術教育理念為指導,廣泛吸納國內外的實踐成果,結合本地區、本校的實際,開展課題研究。

  2、總結法: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認真做好各類資料的收集、整理實施情況的記錄,及時總結各階段的成果。

  3、行動研究法:在重視理論指導的基礎上,強調實踐和探索,邊學習、邊實踐、邊總結。

  4、個案研究法:選取典型事例,深入細緻地加以分析、揭示帶有普遍性的規律。

  【預期研究成果】

  一、文字成果:

  1、《中學生良好數學課堂學習習慣的養成》;

  2、課題結題報告;

  3、相關論文、教學敘事。

  二、非文字成果:

  1、在學年檢測中,班級合格率、優秀率明顯高於其他班;

  2、學生參加縣以上學科競賽,獲獎率、獎勵等級明顯高於其他班;

  3、透過研究,努力使教師樹立正確的“學生觀”“教學觀”和“質量觀”,在以後的教學中更加註重學生良好數學課堂學習習慣的培養。

  【完成研究任務的可行性分析】

  我校是一所有數十年曆史的集鎮中心學校,又是我縣課改基地實驗學校之一,開展課題研究有相當的文化基礎與實驗基礎。

  本課題主持人對數學課堂中的良好數學課堂學習習慣培養有一定的研究,曾參加過省級課題一項縣級課題的研究,有良好的個人科研習慣與素質。課題主持人具有本科學歷、十多年教齡、較強的業務能力、具有較強的思想水平、教育理論水平和研究組織能力。根據我校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對本課題研究必須的物質,學校將給予保障。

  因此,本課題研究必將取得預期的效果。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