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人際交往調查報告(通用8篇)
大學生人際交往調查報告(通用8篇)
隨著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報告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報告具有雙向溝通性的特點。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報告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大學生人際交往調查報告,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學生人際交往調查報告 篇1
一、調查目的及意義
社會生活中的每一個人生活都生活在人際關係網中,每個人的成長和發展都依存於人際交往。人際關係的好壞往往是一個人心理健康水平,社會適應能力的綜合體現。記得一位叫做戴爾,卡耐基曾的名人說:一個人的事業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由於他的專業技術,另外百分之八十五要靠人際關係和處世的技巧。現代社會是一個開放的社會,開放的社會需要開放的社會交往。對於正在學習,成長中的大學生們來說,人際交往是生活的基本內容之一。同學之間,師生之間,老鄉之間,室友之間,個人與班級以及和學校之間等錯綜複雜的社會交往,構成了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網路系統。培養良好的人際效能力,不僅是大學生活的需要,更是將來適應社會的需要。一個沒有交際能力的人,就像陸地上的船是永遠不會漂泊到壯闊的大海中去。 比起中學生,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更為複雜,更為廣泛,獨立性更強,更具社會性。個體開始獨立地步入了準社會群體的交際圈。大學生們開始嘗試獨立的人際交往,並試圖發展這方面的能力。而且,交往能力越來越成為大學生心目中衡量個人能力的一項重要標準。
因此,我們小組開展了此次調查,目的在於大致地瞭解我校蔡家關校區大學生人際關係的情況,並針對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與不足,提出相應的整改措施。藉以在全校範圍內營造優雅、和諧、健康、文明、向上的校園寢室文化,並幫助廣大同學樹立正確的交往態度,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
二、調查內容
1、人際交往的概念及分類
2、大學生常見人際交往問題及對策
3、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原則和藝術
三、調查方法
1、問卷調查法
2、網路調查法
3、文獻法
四、調查物件
1、南通大學各學院各年級的學生以及已從事工作的校友。
2、全國各大高校學生(含中專,大專,及研究生博士生),應屆畢業生、以及從事工作多年的大學生。
五、調查結果分析(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現狀)
隨著時代與社會的發展,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表現出交往方式多樣,交往範圍開放,交往內容廣泛,交往界限淡化等諸多新特徵。但與此同時,也出現了自我中心、功利化、消極閉塞、虛擬淡化等不良傾向。因此,對於當代大學生而言,構建良好的人際交往要遵循正確的交往原則;積極參與交往,克服各種不正確的認知,塑造良好的個人形象;注重人際交往技巧、學會人際交往的藝術。
人際交往的概念及分類
人際交往的概念
人際交往是指人們為了滿足某種需要相互間進行的交流或聯絡。人際交往的基本要素是:資訊源、資訊、資訊接受者、反饋和干擾。
分類
人際交往按交往的規模分,有個體間交往、個體與群體間交往、群體間交往;按交往的媒介分,有語言交往和非語言交往;按交往的途徑分,有直接交往和間接交往;按交往組織結構分,有下行、平行和上行三種交往方式。
人際交往的功能
人際交往作為人類的一種最基本的社會活動,體現出人所共有的心理需求,具有重要的功能。
交流資訊功能
人際交往是實現人際資訊溝通的基本條件。從資訊理論的角度看人際交往的過程是資訊交流、資訊增值的過程。現代社會是資訊社會,資訊量之大,資訊價值之高,是前所未有的。人們對擁有各種資訊和利用資訊的要求,隨著資訊量的擴大,也在不斷地增長。透過人際交往,人們可以相互傳遞、交流資訊和成果,是自己豐富經驗,增長見識,開闊視野,活躍思維,啟迪思維。同時,人際交往可以使人克服認識中的盲點,具有比書本上獲得資訊,內容更廣泛、渠道更直接、速度更快等特點。
自我認識功能
人對自我的認識並非一個自然成熟的過程,而是透過交往,在與別人的相互作用中發生和發展起來的。正如美國社會學家庫利所說的鏡中之我,即他人如一面鏡子,我們只有透過交往,透過觀察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在他人那裡的反映,才能更加恰當地或更為全面地認識自己、評價自己。孔子也曾說過: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現代社會是開放的社會,只有善於與人合作和公事,在高水平上進行人際交往,才能是自己成為高素質的人才,獲得自我完善,實現人生價值。
心理保健功能
人本主義心理學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馬斯洛提出的需要層次理論告訴我們,人類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及自我實現的需要。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際交往的心理機制。不少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曾對孤獨感做過研究,美國心理學家哈類等人的實驗也證明了這一點。他們將猴子置於不鏽鋼的房子裡,溫度事宜、空氣流通、清掃和餵養等一切工作都是自動化的,經過一段時間的社會剝奪研究發現,被隔絕交往的猴子遠比正常交往情況下的孩子有更強的恐懼反應,它們在情緒和交往行為上收到損害,精神上是不
完善的。健康的人際交往使人心情舒暢、快樂愉悅,獲得一種安全感、歸屬感和滿足感。尤其是遇到苦悶、困惑、恐懼等情緒時,良好的人際關係有助於獲得親朋好友的同情、理解開導和幫助,得到心理支援和精神撫慰,相反人際關係受阻,會使人壓抑、失落和孤獨。
行為協調功能
人際交往執行著協調人們行為的作用。沒有交往,就沒有關係,就不能形成相互作用的準則,就沒有行動的協調和一致,社會的共同活動也是不可能實現的。人際交往促成人們之間的相互幫助和相互合作,形成聯合的強大能量,創造著人間的各種宏偉奇蹟。友好的將往具有積極的作用,有助於一個人良好的個性形成,更有助於人們更好地適應社會。
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問題及其對策
大學生常見人際交往問題有社交自卑感、社交嫉妒感、社交猜疑心、社交報復心、社交恐懼感、自我中心。
自卑是個人由於某些生理缺陷或心理缺陷及其他原因而產生的輕視自己、認為自己在某個方面或幾個方面不如他人的情緒體驗。大學生社交自卑主要表現為交往中比較憂鬱、悲觀、孤僻、自我封閉、言行被動,在社交場合拘謹、避讓、退縮。自我認識不足和過低的自我期望是形成大學生社交自卑心理的最主要原因。受自卑情緒影響的大學生一般具有敏感與虛榮性、掩飾性等心理特點。
應對策略有:
一、正確認識自己,修正理想自我,揚長避短。
自卑者要善於發現自己的長處,肯定自己的成績。具體做法有:一是自我舉例法;二是徵求意見法;三是與比自己差的人相比較。一個人不能沒有理想,但理想的建立一定要從自身實際出發。理想標準的確立應當以自己透過努力能夠實現為原則,只有這樣才會在實踐中不斷取得成功。
二、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勵。
這是一種純心理學的方法。要多分析自己的有利條件,總結過去成功的經驗,體驗過去成功的快樂,不斷提醒和激勵自己,使自己在心理上確信能夠獲得成功。
三、學習自信行為,自卑的大學生還應當在交往中學習自信行為。
比如鍛鍊自己在說話時做到聲音洪亮,不吞吞吐吐,當對方聲音超過自己時,學會故意將聲音放低,掌握交往主動權;練習自己能徑直向對方走去,講話時敢於與對方有眼神交流。
四、改變不合理觀念,學會放下,從社交陰影中走出。
自卑者在認識上大都受這種觀念之害,要學會改變觀念,做到拿得起放的下,保持一顆平常心。
嫉妒是一種極想排除或破壞別人的優越地位的心理傾向,它包括焦慮、恐懼、悲哀、猜疑、羞恥、自咎、消沉、憎惡、敵意、怨恨、報復等不愉快的情緒。大學生社交嫉妒一般表現為在交往中對他人的長處、成績心懷不滿,報以嫉恨。這種嫉妒感具有潛隱性、對等性、行為性和變異性的特點。嫉妒心理產生的原因:虛榮心強;心胸狹窄;自私自利的個人主義。
應對策略有:
一、糾正認知偏差,正確看待別人的能力和長處。
嫉妒者在別人成功時,總以為別人的成功是對自己的威脅,有礙於自己的發展。實際上,別人的成功來源於他的努力,榮譽是他努力的報酬,嫉妒者不應該把別人的成功等同於自己的失敗。
二、學會對比方法,培養達觀的人生態度,積極昇華。
在看到別人優點的同時,要善於看到自己比別人優越的一面,平衡自己的內心,遏制嫉妒心理的產生。
三、充實自己的生活,善於調整目標。
大學生無論多麼意氣風發,無論多麼足智多謀,如果不會在實踐中調整自己的腳步,吸取成長的養分,確立新的奮鬥目標,漸漸就會在嫉妒他人、抱怨環境中喪失鬥志,忘卻夢想,枉費青春年華。年輕的大學生更應滿懷渴望,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和愛好設計自己、發展自己。
四、加強修養,經常反省,完善個性。
當代大學生應當端正學習目的,做到心胸廣大,志向宏遠。惟其如此,才能寵辱不驚,不患得患失,才能為同學朋友的成功與榮譽感到高興,分享別人成績的同時鞭策自己、激勵自己、完善自己。
大學生人際交往調查報告 篇2
和諧的人際關係既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大學生形成健康心理的重要源泉。當代大學生基本上是在xx年以後出生的,由於受到社會、學校、家庭和自我等多方面的影響,部分大學生存在明顯的人際交往困難,從而引發一系列的不良校園問題,偶爾也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之一。本文就大學生的交往問題找出原因及其解決辦法。
關鍵詞
大學生 交往問題 原因 建議
一、大學生交往障礙種種
大學生以專業分班級、以學科分院系,班級和院系是他們生活的團體,一個單純的高中學生上大學後,若不小心被別人鄙視或被拒絕於團體活動之外,而他又不善於交往,不在改變中得到提高的話,就有可能進入孤獨、壓抑的境界,從而可能困擾大學四年的生活,甚至影響未來的行為。 大學生由於閱歷較淺,一般都缺乏處理人與人關係的經驗。大學生的交際困難主要表現為他們一方面在本能狀態驅動下渴望融入集體,另一方面他們又習慣於後天養成的惟我的行為模式,有時他們適應不了,接受不了,理解不了同齡人之間那種平等的爭吵、合理的衝撞和正常的磨合的自然法則,因此客觀上群體包容不了他們;主觀上自己也容納不下群體。 主要症狀①自我封閉:生活在自己的世界,對外界的事物不適應或不感興趣,不願與他人交往。②容易衝動:對於身邊發生的一點點小事常會以過激的行為去解決。大學生在校期間人際關係處理得好壞直接影響他們的學習、生活和工作。融洽的人際關係可以使人身心愉快,從而促進學習,提高工作效率。但是,現在有相當數量的大學生處在冷漠、疏遠的人際關係中,他們心情不愉快,有時還產生敵對、憎惡的態度,從而導致攻擊性行為,有損身心健康。
二、 大學生交往障礙的原因
影響大學生交際問題的原因很多,綜合起來大概有以下幾點:
1、社會人口政策發展及家庭生活的影響。新人口政策下的家庭生活往往使孩子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模式,這些孩子聚在一個集體裡,會出現中國特色的人口問題。中國的家庭不僅存在縱向關係,而且還存在橫向關係。 橫向關係體現為每個家庭基本有兩個孩子以上,鄰里之間的孩子相互串門。小夥伴在嬉笑玩耍中避免不了受傷掛彩,吵嘴哭鼻子,但是孩子們在做遊戲的過程中學會了競爭與合作,形成人際觀念。自從我國實施一對夫妻一個孩子的計劃生育政策以後,中國的家庭多為獨生子女,橫向關係沒有了,孩子享受的是縱向血親(爺奶、父母)帶來的呵護甚至溺愛,從小缺乏集體環境而導致缺乏集體榮譽感與合作精神;家長的過分包辦使獨生子女上大學後缺乏最起碼的獨立生活及為人處世的能力;缺乏坦誠的心態和理解偏激等等。小伍上大學了,沒過多久,他覺得宿舍太窄,班級無聊,獨自在校外租房,又把一個來自西北的女學生招來同居,他免費供她吃住,她則每天洗衣做飯,陪他睡覺,說不清是小兩口兒還是主僕關係。這訊息傳到了小伍的家鄉,母親覺得孩子鬧騰得太過分,於是打來長途電話興師問罪。沒想到孩子挺著脖頸蠻有理: 你們從小對我嬌生慣養,我又不會洗衣做飯,一個人怎麼生存?。一葉知秋,從小伍的家庭可以看出當代校園的新問題。
2、校園環境的影響。大學具有比較開放的學習環境,生活在其中的學生吸納多方面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處理不當就會產生矛盾。與中學比,大學的管理模式較為鬆散,強調的是個人的興趣與發展。中學時期住宿比較集中或居家,每天的安排有固定的規律,班主任也一任數年,天天相見。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語言、習俗,構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跨進大學,周圍的人來自不同地區,素昧平生,語言、習俗各不相同,要靠自己的交往能力來適應這個環境。大學是走向社會的橋樑,大學生可以與社會人員交往,可以自由上網咖甚至在宿舍中直接上網際網路。
3、大學生自身因素。大學是人的一生中心理變化最激烈、最明顯的時期之一,若不能正確評價自己和他人、不能正確地自我選擇和自我發展,就會影響一生。大學生在校園裡具有較大的自主空間。大學生可以鑽研浩瀚的專業知識,也可以在廣闊虛擬的Internet空間裡漫遊。糟糕的是迷戀遊戲的同學,在反恐、傳奇等介面中不能自拔,忽視同學、朋友、老師之間的人際活動,因為實際的遠不如虛擬的精彩。這樣的大學生如果自控能力弱小,就會覺得自己不順,甚至對別人出手。另外,不注意人際關係培養的大學生,在激烈競爭社會中喜歡單打獨幹,易於自我封閉,不善與人交流合作,以防止自我暴露和競爭力的喪失。小靈是個文靜內向的學生,以較高分數從鄉下考入大學,剛開始滿懷激情,但不久後發現自己不知道怎樣與別人交流,看著別人開開心心地談天說地,高高興興地參加各種各樣的活動,她感到心理極其緊張和不安,甚至不願意在人多的地方出現,曾有不如回家算了的念頭。從認知心理學方面理解,人際交往的認知意象來自經歷與感受。與他人交往的經歷就像輸入大腦的資訊,交往時所產生的感受好像一個軟體包,經過當時的加工處理與實施則組合成檔案。像小靈及那些常一個人在家裡的孩子們,中學時期以學習為主要任務平時極少與他人接觸,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缺少與人交往的客觀環境,缺乏與人語言交流的能力,所以形成不了與人交往的經歷和與人交往的現實感受,因此也就無從形成人際交往的認知意象。這就使得他們在大學校園相對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感到手足無措和缺乏信心。
三、提高大學生交際能力的建議
根據內因主導外因的辯證思想,要提高大學生的交際能力,首先要設立必修課程,以求改變他們的思想;然後,發展針對個體的資訊諮詢活動,做到點、面結合。
1、設立交際與心理的專業必修課,進行公開的正面宣傳教育。每個人都有發現別人內心秘密的慾望,一般來說只有敞開自己的心扉,才可能走進別人的心裡,主動向別人示好是取得思想上的溝通、感情上融洽的第一步。交往的過程中遇到意見不一致的時候,透過角色置換來看待問題,也許你會得到前所未有的理解。同時要明白每個人都有保留自己意見和按照自己意願去生活的權利,不要強制改變別人,尊重他人,不過高要求別人,以豁達心胸與他人合作。室友的好友來訪,熱情接待,休息時間,切勿大聲喧譁,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從身邊的每一件小事開始的。
2、發展心理諮詢服務,提高心理諮詢的作用。學校心理諮詢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最佳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性格日趨成熟與穩定,其價值觀,世界觀基本成型,在很多問題上都表現出自己獨特的觀點,但也可能易趨固執、鑽牛角尖。一些學生雖然平時不願意與身邊的同學交流,
但對心理諮詢卻有一定的需求,他們可能從學校心理諮詢老師那裡得到解釋和慰藉。在目前校校通和舍舍通的條件下,建議學校在計算機網路上設立採用不見面、不記名的文字、語音同步諮詢服務,以便能使該項工作能得到廣大學生的喜愛,成為學校的現代教育品牌之一。
3、加強學校與家庭的溝通,形成學生、家長與老師的教育合力。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在一個人的教育經歷中顯得尤為重要,孩子的情感、認識及價值觀很大程度上受家庭教育的影響。大學生是以寄宿為主,對於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家長並不能及時瞭解,學校和家庭應透過多種途徑加強溝通,互相配合對孩子進行心理疏導,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大學生人際交往調查報告 篇3
一、摘要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的教育得以普及,大學生的數量也越來越多。 在大學校園裡,現代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由於個性自我為中心、自卑、驕傲,嫉妒等心理,未能處理好自身的人際關係,面臨著如何處理好各種人際關係的困惑。潛意識裡,覺得大學生的人際關係還不夠完美,看著大學生跳樓、上吊、或被室友投毒導致死亡的現象屢見不鮮,所以大學生的人際關係問題如今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門話題。本文透過對造成人際關係緊張的原因進行分析,併為改善大學生人際關係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引言
1、調查目的:
(1)大學生人際關係方面到底存在什麼問題。
(2)大學生自殺或被同學投毒導致死亡,究竟出於什麼原因。
2、調查方式:採取的是對武漢大學學生透過問卷的形式進行隨機抽樣調查。
三、關於大學生人際關係的案例
1、復旦大學官方微博釋出訊息稱,該校2010級碩士研究生黃洋,經搶救無效,於當天下午3點23分在上海中山醫院去世。上海警方表示,在該生寢室飲水機內殘留水中檢測出某有毒化合物成分,認定其寢室室林某有作案嫌疑,目前林某已認罪,那到底林某的作案動機是什麼?因為林來自農村,家庭背景不是很好,然而在林的性格中,自尊、上進、好強、善良的一半,始終沒有停止與苦悶、自責、充滿挫敗感的那一半的戰爭。他以自己的方式竭盡全力與外界溝通,卻始終難覓出口。最終因為與室友關係不和,而導致自我與他人的毀滅。
2、還記得1994年清華大學女生朱令金屬鉈鹽中毒的事件嗎?如今因為復旦投毒案又被推到風尖浪口上,但至今也還沒有得到滿意答覆。
四、調查結果分析
調查分析顯示,56%的大學生認為自己的人際關係不錯,自己很滿意;37.50%的認為關係一般過得去,但也有6.25%的大學生覺得自己的人際關係很糟糕很失敗。 68.7%的大學生覺得自己性格不內向;問及“當你建立了穩固的朋友圈子後,你還願意去結識新的朋友麼?”68.7%的人選了願意,另外31.3%的同學也選了視情況而定,沒有人選擇“不願意”和“沒想過”。這說明大學生對自身的性格還是比較自信的,大部分人都有良好的心態和主動性去結交新朋友,都是渴望有好的人際關係的。只要我們抓住大學生的心理,瞭解他們的真實意圖,就有機會讓所有人都走上正常的交往之路。
大學生與朋友、家人的聯絡偏少 問卷顯示,大多數大學生透過簡訊和上網聊天來聯絡朋友。所以設定了關於簡訊傳送量和上網時間的問題。大多數學生的簡訊傳送量在300條以下。你可能覺得這比較多,但是大學生卡一般有簡訊套餐500條,只用300不到、甚至低於50條,確實說明大學生和朋友聯絡的不多。根據本人自身經驗,大一時每月要用近千條簡訊,現在大二卻只需150條足矣。說明隨時間推移,和朋友們聯絡少了,心態不夠積極。同家人的聯絡也一樣,只有極少數人主動聯絡家人,很多人甚至極少和家人互相聯絡。家該是最溫暖的港灣,家人是最親近的人,都應該記得常“回家”看看,打個電話發個簡訊互相問候和關心也好。大學生能比較好的適應寢室的生活 寢室是除了教室和圖書館,大家最常呆的地方,是在學校裡的家。調查顯示大多數大學生都能創造出比較和諧的寢室氛圍。雖然來自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習慣,但是都能調節和互相適應。
大學生的心理自卑和孤僻現象還比較嚴重,影響交往主動性 不少的學生常覺得自己是孤單一人,即使身邊有室友有夥伴。這體現出當代學生對交談技巧的缺乏,在交際中不能正確地表現自己,覺得自己孤單一人,不能和別人進行很好的溝通。有自卑心理的大學生在交往中往往是極其看重他人對自己的看法,畏首畏尾,不敢主動出擊,人際交往的主動性被殘酷地壓抑。自卑者常感不安,從而限制自己在狹小的人際交往圈中,極少主動進行人際交往。孤僻等不良情感也對大學生的人際交往主動性產生重大影響。孤僻表現為不合群,待人不隨和,或是由於行為習慣上的某種怪僻而使人難以接受,交往的主動性本來就不強,繼而遭到交往人群拒絕的暗示或明示,在心理上造成更深的自信危機,從而愈演愈烈,可能陷入惡性迴圈之中,交往的主動性變得很弱,難以自拔。
正對大學生的自殺或他殺行為,正是由於因為嫉妒或學習方面的原因,而不能很好的處理與同學、室友得關係,導致了悲劇的發生。第一,要調整自己的心態,擺正位置,瞭解大學校園人際關係的特點。從成為大學生的那一天起,我們就邁進了人生的另一個舞臺,要做到關鍵的一點是正確認識自己的過去,忘記過去的輝煌或陰影,保持一種全新的心態進入大學的校門。
同時明確在大學校園裡,與人相處的物件和特點都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在中學以前,我們與之相處的物件和含義比較狹窄那時的人際關係也比較簡單。
第二,要努力塑造良好的個人形象,改善性格上的不足之處,注重自身能力的培養。通常在大學生的交往中,往往喜歡與性格良好、成熟、待人熱情、坦率、思想活躍、有責任感的人交往,討厭虛偽、自私、冷酷的人。若交往中存在恐懼、自卑、封閉、猜疑、自傲、嫉妒的心理,都是不易與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這需要大學生在交往中注意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樹立信心,改正性格上的一些不足之處,在同學中間裡良好形象,學會在交往中真誠待人,信任他人,寬容他人。
同時在交往中要學會適度的真誠的讚美別人,有些人就會由於受到稱讚而使自尊心得到滿足,對此人產生心理上的接近和好感,因而也就減少了相互的摩擦和人際衝突,為良好的人際交往提供了心理條件。真誠地讚美他人,他人反過來會對你抱有好感。
第三,要寬宏豁達,學會體察對方立場,真誠待人。在大學生活中,人際關係的還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在交往中不能過於以自己的標準要求別人,還應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和生活方式也可能是別人所不能接受和不喜歡的。當彼此之間發生衝突或不協調時,不能僅僅指責和埋怨對方,而要做到互相的諒解和彼此的適應,克服自我為中心的不好性格。要學會容忍他人的行為的觀點,不斤斤計較他人的過失,學會熱心幫助別人,關心身邊的同學。真誠的對待每一位同學,不弄虛作假,說別人的壞話。當與同學發生矛盾時,受到不公平的對待,不被同學接納時,要學會寬宏豁達,學會站在別人的立場考慮問題,會體會到別人的心情感受,誤會、委屈就會煙消雲散,別人也會欣然的接受你,要有“化干戈為玉帛”的大度。
人際關係是一門藝術,是一門必修課。
關於大學生人際交往關係的調查 這份調查問卷調查的是大學生的人際關係狀況,問卷從大學生與同學、網友、家人的關係方面設問,考察大學生的人際關係狀況。希望能瞭解大學生的交往心理,能夠藉此得出相應結論或對策。
大學生人際交往調查報告 篇4
摘要: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教育制度的改革,當今社會對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使他們的人際交往呈現出新的特點。本文對當代大學生的人際交往特點進行了概括,並從心理因素分析了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產生的原因。
關鍵字:人際交往
一 大學生人際交往現狀
人際交往是人們為了彼此傳達思想,交換資訊,表達情感,滿足需要等目的,運用語言符號而實現的溝通。“無論是何種形式的社會,都是人們互動作用的產物”。與人交往和溝通,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是每個人的基本社會需要,也是個體能夠適應環境、適應社會生活,擔當一定社會角色,形成豐富健全的個性的基本途徑。正處於青春期的大學生們作為社會中一個特殊群體,,他們思想活躍、精力充沛、興趣廣泛,人際交往的需要極為強烈,力圖人際交往去認識世界,獲得友誼,滿足自己物質上和精神上的各種需要。大學生人際關係的現狀 從生理規律的角度看,大學生正處在熱情、自信、充滿著瞭解欲和嘗試欲的年齡階段,當他們擺脫了中學時期繁重的課業負擔和升學壓力,步人環境相對寬鬆、輕鬆的大學校園,那種渴望瞭解和被瞭解、渴望參與和成功的“合群天性”被淋漓盡致地釋放出來大學生們對人際交往有著強烈的心理需求,但在交往行為上卻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偏差。
深入考察發現,這些交往行為上的偏差,源於他們對人際交往認知的模糊及能力的欠缺,由此形成了人際交往的心理障礙,歸納起來主要有:自卑心理 ,恐懼心理,封閉心理,冷漠心理 ,嫉恨心理。
二 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原因
(一)客觀因素
首先是家庭因素。在校的大學生們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對子女的過分關愛甚至是溺愛,容易使子女形成自私、自愛、偏激、不合群等不良性格。一些家庭父母子女長時期不生活在一起,子女無法體昧家庭的溫暖父母的關愛,容易形成自卑、自閉、抑或是過分自尊等消極性格。部分家長對子女的期望值過高,給子女一定的心理壓力,一旦期望不能實現,挫敗感就會油然而生。另外,家長的知識素養、人生觀、價值觀,家庭的社會屬性、經濟狀況都是影響子女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家長良好的知識素養、積極向上的人生觀會培養子女良好的性格,反之,則會對子女不良性格的形成起示範效應。家長對自家社會屬性和經濟狀況正確理解並對子女正確引導,能培養子女富貴不驕、貧賤不餒的良好性格,反之亦反。其次是環境因素。進人大學,原來相對穩定、相對熟悉的環境發生了較大變化,大學裡相對寬鬆的學習和管理氛圍對他們的自我約束能力是一種考驗,大學裡來自五湖四海、有著不同語言、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的人際環境對他們的適應能力是一種考驗,大學裡各種各樣的社團、豐富多彩的活動對他們的參與能力是一種考驗。
大學,實際上是一個融人社會的準備期。這就要求大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人際交往能力去應對全新的環境,然而正是這種“全新”,有時會令他們不知所措,從而導致人際交往的失敗,而這種失敗又會使得一些同學把交往視為負擔,視為畏途,心理障礙由此產生。再者是社會因素。現代社會資訊科技的發展使得大學再也不是隔絕於社會的象牙塔,大學生們常常接觸的網路世界是各種資訊的彙集地,尚待成熟的理解力、判斷力使得他們難以對各種資訊都作出正確的理解和判斷,加之一些不健康的網路遊戲的影響,都可能使他們在人際交往方面產生心理障礙。
(二)主觀因素
其一是交往理念缺失.。在較長時期的應試教育的氛圍裡,大學之前的求學階段無論是家庭、學校還是學子們自身都難以對人際交往的理念給以系統關注,進人大學,專業的不同也使得大部分同學接觸到的人際交往的理論知識少之又少,以至於較難了解、把握人在交往中心理變化的原因、形式及過程,進而難以在交往中形成有效互動,當交往過程出現滯澀、卡殼等問題時,不是首先從自身找原因,而是責難對方,甚而是逃避交往,使人際關係難以維繫。久之則易視交往為畏途,形成人際交往的心理障礙。其二是交往認知有誤。大學時期是一個生理、心理、思維等各方面由成長到成熟的時期。這一時期,大學生們對自己和周圍的一切還難以作出全面、中肯的評價,也難以對人和人之間的關係作正確的理解,於是就會產生認識上的偏差。比如,過高或過低地估計自己,過高或過低地估計他人,把自己和他人作不切實際的比較等等。在這個過程中,難免會出現自傲或自卑、成功或挫敗、駕馭或屈從、乃至氣餒、嫉恨、衝動、暴怒等心理感受,從而形成人際交往的心理障礙。其三是交往技巧欠缺。無論是小學、中學還是大學,學生們的生活空間相對有限,交往範圍相對狹窄,交往理念相對貧乏,交往實踐相對不足,這就決定了他們交往技巧的欠缺。僅舉一例:在我們的問卷中有這樣一道問題“對於稱謂(如何稱呼別人)你是否運用的得心應手”,統計的結果是,有40.6%的同學選擇了“是”,50.2% 的同學選擇了“否”,9.2%的同學未作回答。僅僅一個稱謂,就有一半強的大學生不能應用自如,更何況人際交往中繁多的禮儀禮節的規範規則等。技巧欠缺導致的交往失敗往往會冰凍交往的熱情,使人形成交往的“誠心不被理解”的錯覺,進而逃避交往,產生交往的心理障礙。
三、提升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思路
(一)重視理論知識學習,形成正確的交往理念
可以在大學裡開設社會心理學、交際學等相關課程,讓大學生們系統地接受人際交往的理論教育,加深對人際交往的理性認知。這對於他們不斷地完善自己、形成正確的交往理念至關重要。學校可定期請專家開設心理學、交際學等有關課題的講座。專家們生動翔實的例證、鞭闢人裡的分析、高屋建瓴的概要、深入淺出的引導,不僅可以令同學們茅塞頓開、柳暗花明,更可以讓他們心悅誠服,從而起到細雨潤物的效果。定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學校可針對大學生年齡段生理、心理的實際狀況,制定有效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規劃,選擇科學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定期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學生從科學的角度認知自己,認知他人。如此既有利於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又有助於他們人際交往能力的提高。
(二)重視人際交往實踐,掌握嫻熟的交往技巧
鼓勵大學生利用寒暑假這段較為集中的時間廣泛地接觸社會,開展諸如社會調查、打工務農、科普宣傳等各類社會活動。透過這些活動,不僅能學會如何與不同群體的人進行有效交流,還可以瞭解社會各個層面的生存狀況,增加對社會的感性認知和理性思考,增強社會責任感。鼓勵大學生利用週末積極參加社會公益活動。比如環境保護、關愛孤殘兒童、敬老助老、幫貧支教、青年志願者活動等等。透過這些活動,讓他們瞭解人與人的交流實際上是心與心的溝通,有了真誠、理解和關愛,人心的隔膜就會被打破,交往的堅冰就會被融化,抑或由此,他們就能體悟出人際交往的真諦鼓勵教師積極利用相關課程進行人際交往的課堂實踐教學。比如人際交往的情景模擬,可以給同學們分配不同的角色,在角色扮演和互動中學習交往技巧;然後進行角色互換,體會不同角色在交往中的心理差異,鍛鍊不同的人進行有效交流的能力。教師還可以把課堂教學搬出教室,帶學生到人群中去進行人際交往的實時實地演習,教師只給同學們指導性建議,至於交往目的、物件、過程等皆由同學們隨境而定,如此可以引發同學們的交往興趣,調動他們交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重視心理諮詢工作。消除人際交往的障礙
培養專職心理諮詢教師。專職心理諮詢教師要有廣博的知識儲備,他們不僅要精通專業知識,還要對歷史、經濟、政治、時尚、新聞、熱門話題等等有廣泛的興趣及獨到的見解,如此才能憑藉自己深厚的知識功底和獨特的人格魅力春風化雨。滋潤諮詢者的心田。進行專業心理諮詢。這是指在學校設立的心理諮詢室由專職心理諮詢教師為有心理諮詢需求的同學進行的心理諮詢活動。教師針對諮詢同學的心理狀況進行心理疏導、心靈慰藉、交往理念闡釋和交往技巧指導,使他們逐步消除人際交往的心理障礙。收穫良好的人際關係。
大學生人際交往調查報告 篇5
一、導言
據統計,大學生在宿舍中的活動時間除去睡眠,每天仍有5.72小時,在大學生的生活、學習環節中居於首位。大學生宿舍成員間相互交往與接觸的程度是高校其他學生組織無法相比的。在宿舍裡,他們朝夕相處,在密切的交往中,成員間各自的思想特點,個性愛好,品行修養得到充分暴露,也使別人獲得深入的瞭解,往往在不知不覺中發生著相互的影響。宿舍是大學生進行思想交流最活躍,最寬鬆的場所,乙是資訊溝通最不受拘束的渠道,大學生在宿舍中的表現可以說是大學生思想、行為與情感的晴雨表。近年來,由於宿舍內部關係不和諧造成的眾多高校慘案,使得宿舍人際關係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那麼,目前大學生宿舍的關係到底如何?又有哪些因素影響了宿舍人際關係?影響的程度如何?為了解答這一系列問題,鄭州輕工業學院經管學院工商管理03-1班《鄭州市大學生宿舍內部人際關係》調查小組專門做了此次調查。
二、方法與步驟
(一)調查方式與方法)
我們小組調查的是鄭州市大學生群體,其中抽取了鄭州市四所大學,分別是鄭州大學(重點大學)、鄭州輕工業學院(理工類大學)、河南財經學院(文史類大學)、河南農業大學(農醫類大學),作為我們的抽樣範圍。所有樣本從這四所大學中抽取,採用的是自填問卷的調查方式,調查員即我們的組員。我們每人根據工作安排在這四所大學內發放問卷,當場發當場收,這樣可以保證問卷的回收率和質量。
(二)調查物件
這項研究的樣本是根據隨機抽樣的原則,從已選定的四所大學(鄭州大學、鄭州輕工業學院、河南財經學院、河南農業大學)住校大學生中抽取的。我們共發放問卷400份回收396份,佔問卷總數的,由於問卷數量有限,我們只將填答不全的問卷設定缺失值,並未當作無效問卷。所以有效率就等於回收率。其中男生199人,女生197人,一年級學生42 人,二年級學生197人,三年級學生137人,四年級學生 21人 ,其他5 人。獨生子女64 人,佔總數的16.2% ,非獨生子女 332 人, 佔總數的83.8% 。主要性格內向的184人,外向的 204人。
(三)資料收集方法與過程
1、研究的主要變數
本文考慮的是各種因素對大學生宿舍人際關係(因變數)的影響。所考察的自變數主要有:
性別:分為男、女,直接從問題1的答案得到該變數為一定類變數。
年級:分為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四年級、其它,直接從問題2的答案得到該變數為一定序變數。
城鄉差別:分為大城市、中小城市、鄉鎮、農村,直接從問題4的答案得到該變數為一定類變數。
獨生子女:分為獨生子女、非獨生子女。直接從問題6的答案得到該變數為一定類變數。
主要性格:分為外向、內向,直接從問題7的答案得到該變數為一定類變數。
2、資料收集過程
我們首先確定鄭州市四所大學(鄭州大學、鄭州輕工業學院、河南財經學院、河南農業大學),再從每一所大學隨機抽取100名學生。共抽取學生400名,這些學生就構成本次調查的樣本。調查採用自填問卷的方式進行,問卷由我們組員發給被隨機抽取的學生,染他們當場填答,填答完後仍由調查員收回。實發問卷400份,回收396份,回收率99% 。未收回問卷主要是因為被調查者私自收藏所致。從總的情況看,學生填答問卷是很認真的,問卷質量較高。
三、資料介紹與分析
(一)資料分類
1、統計資料
有效問卷396份,其中男生199人 ,女生197人。一年級學生42 人,二年級學生197人,三年級學生137人,四年級學生 21人 ,其他5 人。獨生子女64人,佔總數的16.2% ,非獨生子女 332人, 佔總數的83.8% 。主要性格內向的184人,外向的 204人。
2、典型資料
由於此次調查的大學生未發現很典型的案例,所以這項資料暫無。
(二)資料分析
1、我們調查之前提出的研究假設中認為宿舍成員的性格對宿舍的關係影響很大,性格外向的與宿舍成員的關係較和諧,反之,結果也相反。下面是調查後統計的資料中顯示性格外向的學生和宿舍成員間的關係非常融洽的比例高於性格內向的學生,他們的比例分別是29.9%和18.7%。性格外向的學生和宿舍成員間的關係比較融洽的比例高於性性格外向的學生和宿舍成員間的關係。他們的比例分別為58.9%和57.7%。性格外向的學生和宿舍成員間的關係一般的比例低於性格內向的學生比例。他們的比例分別為0.96%和21.3%。根據表1分析可知性格外向的學生與宿舍成員的關係較好,而性格內向的學生與宿舍成員關係則較一般。
2、下面再看一下家庭經濟狀況的不同及其與宿舍成員的關係有無影響。
表2
表2顯示出家庭經濟狀況良好的學生與宿舍成員的關係在比較融洽以上的所佔比例是78.6%,家庭經濟狀況中等的學生與宿舍成員的關係在比較融洽以上的所佔比例是86.9%,
家庭經濟狀況一般的學生與宿舍成員的關係在比較融洽以上的所佔比例是82.9%。家庭經濟狀況困難的學生與宿舍成員的關係在比較融洽以上的所佔比例是75.5%。由此可看出家庭狀況中等、一般的學生與宿舍成員的關係最好,家庭經濟狀況良好的次之,家庭經濟狀況困難的學生與宿舍成員的關係最差。
3、再看一下學生對宿舍能否做到團結的看法
表3
由表3可看出認為宿舍完全可以做到團結的有174人,佔總數的43.9%,認為有可能做到團結的有172人,佔總數的43.4%,認為不可能團結的只佔總數的9.6%。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大部分大學生對宿舍關係的看法還是很積極的。
四、結論與思考
(一) 研究結論
根據此次調查得出的結果看,當前大學生宿舍人際關係狀況還是比較好的,影響大學生宿舍人際關係的主要原因並不是什麼巨大的利益衝突,無外乎一些生活瑣事,如對宿舍成員的生活習慣以及日常行為的觀點不一致引發的一些小爭執,這些現象表現在女生身上更為明顯。還有一個現象是調查中發現的,那就是我們調查的四所學校中都存在異性留宿的情況,且比例還有挺大(12.3%)。
(二) 思考
建立良好的宿舍人際關係是每個大學生的必修課,在宿舍人際交往中沒有萬全之策。若在保持自身人格完整的同時,關心他人的需要,與別人溝通。平等真誠地對待朋友,將心比心,培養自己的角色互換心理,就能消除隔閡,獲得真正的友誼。建立起和諧的大學生宿舍人際關係。
大學生人際交往調查報告 篇6
人生活在社會中,離不開與他人的交往與協同,如何處理好各種人際關係就成為世人皆要碰到的,誰也迴避不了的事情。根據調查反映,當代大學生人際關係狀況並不理想。根據調查結果表明,佔44%的同學反映,跟宿舍同學存在人際關係緊張現象,75%的同學反映曾經跟同學有過關係緊張的現象。
從踏入大學校門的那天起,大學生就會遇到各方面的人際關係:師生之間、同學之間、舍友之間,以及個人與班級、學校之間的關係等等。面對如此眾多的人際關係,有的同學因為處理不當,整日鬱鬱寡歡,心情沮喪;有的同學因為人際關係緊張,精神壓力很大,導致程度不同的心理病症;而更多的同學則由於不知如何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而經常為苦悶、煩惱的情緒所困擾。
一、大學生人際關係事例
案例一:某同學來自某大城市一個富裕家庭,是獨生子女,入學一年,與宿舍的同學的關係很差,因為有一位同學晚上睡覺打呼嚕吵到她,她就跟那位同學發生了爭吵;因為有一位同學擅自用了他的電腦,她又跟那位同學爭吵;因為有一位同學說她不節省,浪費電,她又跟她吵起來了,等等,現在跟班裡的同學關係也弄得很差。
案例二:某位同學反映,她跟宿舍裡的其他三位同學相處的很不愉快,跟宿舍三位同學都發生了矛盾。一次,她跟外校的男朋友打完電話後,宿舍的同學就七嘴八舌的跟她說,她每次打電話的時間很長,經常霸佔了電話,說電話的聲音很大聲,經常吵到她們學習,她一時氣不過,就跟她們吵起來了,以後打電話就特意把那個聲音提高,時間拖長,跟宿舍的同學的關係就越來越差了。
案例三:有位同學反映,宿舍有四個人,但有兩個同學做得特別差,從不掃地,從不注意個人的衛生,不僅懶,在別人打掃衛生時還在一邊說風涼話,而且也很不節省,經常浪費電,浪費水,跟他們商量時,他們就說不是經常在宿舍,不關他們的事,要不就是假裝聽不到。有時班裡有活動的時候,那兩位同學也會找藉口推託,然後就不參加班裡的活動。
案例四:有位同學反映,他們宿舍有一位同學,說他經常在學校自修,所以每月交電水費時他就只交20%,這樣還不算,他在宿舍時,我們所有人都不可以吵鬧,要是吵到他了就罵我們,在宿舍裡好像個皇帝那樣子,任何人都要遷就他。
二、大學生人際關係緊張原因分析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根據調查,我們不難發現,在大學生中間存在這樣的問題,影響著人際關係的良好發展。
第一:以自我為中心。以自我為中心的人表現為只從自己的經驗和角度去認識人和事,而不能意識到別人對同一事物的看法和觀點,對人或事的看法帶有強烈的主觀性。常常只在乎自己的想法,在待人、接物、處事當中只關心自己的興趣和需要,而忽視別人的處境和利益,很少站在別人的立場為別人著想。常常喜歡盛氣凌人、自吹自擂,並且自私自利。隨著社會的發展,在大學校園裡,獨生子女越來越多,一部分的同學有這樣的傾向,導致了人際關係的緊張。
第二:性情孤僻,自我封閉。有些人性格孤僻,不願與他人交往,或者把自己的真實思想、情感掩蓋起來,不關心周圍的同學,冷眼看世界,周圍的同學也很難與他交談,對班裡的事情表現的很冷淡,對任何事情不發表意見,也不表示贊同。
第三:對人有偏見,有嫉妒心理。有些人經常在待人處事時很容易偏激,對他人言行敏感、多疑與不信任,猜疑是大學生之間進行交往的大敵。有些人因為他人的長處、成績會有偏見而產生嫉妒的心理,會心懷不滿,甚至在行為上冷嘲熱諷和採取不道德行為;有些人會因為別人的家庭情況比自己好進而產生嫉妒。
大學生人際交往調查報告 篇7
人際交往是人們在生活實踐中透過互相交往與相互作用形成的人與人的直接心理聯絡。大學生人際關係是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特殊產物,是其大學生活中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大學生進入學校的那一刻就已決定了其交往需要,交往需要是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基礎,大學活動能強化、鞏固基礎。但由於大部分大學生都不直接從事物質生產,因此其交往仍受生產力發展和自身經濟基礎的一定限制,表現為不能完全自由地選擇人際關係,因而大學生人際關係的基本動力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歸屬於精神生產。這是其不同於其他年齡階段人際交往特點的主要原因。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大都是在學習生活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主要形式有同學師生家庭關係,大學生在校主要為上承下繼,潛移默化的同學關係。其交往隨時代的發展而注入不同的內容,交往形式不斷豐富且越來越多樣化。
大學生的性格日趨成熟與穩定,其價值觀,世界觀基本成型,在很多問題上都表現出自己獨特的觀點,並且易趨固執,表現為一定程度的堅持性,因此,他們在人際交往中要求一種寬鬆與自由的環境。在具體交往中表現為以下特點:以人格平等為基礎;交往物件、範圍、內容、方式的開放性;較單純的精神性;期望值與理想較高;交往中的主動性以及合作意識強。 但是,一部分同學由於很少融入到一些實際活動中,導致不能形成合理的自我評價,也就對自己在所處環境中的地位與角色不能正確認識。因此在具體的交往活動或過程中便出現了各種“交往不適症”或“交往綜合症”。經歷著各種酸甜苦辣的心理感受,給大學生活留下了一些陰霾;嚴重者心靈扭曲,精神紊亂、甚至自傷或他傷,給自己,他人、家庭、學校、社會造成了一些不可思量的傷害。
針對當前大學生中普遍存在的人際交往與人際需要的矛盾,筆者認為可以採取一些措施或方法來緩解或解除這些問題,從而使大學生學會客觀地看待自己,培養和增進接納自己的意識,懂得完善自己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基礎,從而完善自己的大學生活。歸納起來,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主要有以下方法策略:
一)謙虛謹慎,擺正位置。
要做到這一點的關鍵是正確認識自己的過去,忘記過去的輝煌或陰影,把大學生活作為一個新的起點,平靜地看待周圍的人和事,保持一種平和而理智的心態,謙虛待人。
二)平等相待,真誠相處。
大學生的性格特點決定了其人際交往的基礎只能是人格平等,以誠相待。大學生之間存在差別,但他們在交往中卻都刻意追求平等,強者不願被迎合,弱者不願被鄙視。因此,在學習生活工作特別是困難面前,互幫互助。“善大,莫過於誠”,熱誠的讚許與誠懇的批評,都能使彼此間願意瞭解、信任、傾訴、交心。
三)主動開放。
每個人所隱藏的內心世界,正是別人希望發現的奧秘,一般來說只有暴露了自己的內心,才能走進別人的心裡。當你對別人作出一個友好的行動,表示支援或接納他時,他的心理就會產生一種壓力,為保持自己的心理平衡,他便會對你報以相應的友好行為。善於與人交談和一起娛樂,能恰當分配時間與人交往、參加集體活動,往往會取得思想上的溝通、感情上的融洽。
四)心理互換與相容。
生活中常常由於種種原因而導致不能很好的理解別人。但當你站在別人的位置看問題時,就會了解別人的所言所行,獲得許多從未有過的理解,便會覺得心理上的距離縮短了。另一方面,每個人都有保留自己意見和按照自己意願去生活的權利,彼此只能用自己的思想去影響別人,而不可能強制改變別人。如果時時處處尊重和理解別人的選擇,不過高要求別人,就可以減少誤解,有豁達心胸,從而達到心理相容。
五)合作協助,友好競爭。
生活在相同的環境中,彼此間的合作不可避免。你應該在別人午睡時,儘量放輕動作;自己聽音樂時戴上耳塞;有同舍室友親友來訪,熱情接待。“勿以善小而不為”。當你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時,彼此合作的契機便已來臨。在與他人的競爭中,倡導“公平公開,既競爭又以誠相助,既競爭又合作。”
如果你能努力朝這些方向前進,你就會發現,一切正在悄然改變:朋友之間的不快蕩然無存;能夠暢言的知音越來越多;親友間深摯互愛。你便會過得充實愉快,會覺得人際交往是一件自然與輕鬆的事,從而對學習生活持以樂觀的態度,對塑造一段完美的大學生活以及以後的人生充滿信心。
大學生人際交往調查報告 篇8
一.前言
人際交往是人類存在於社會生活中的必修課,學校的教育往往教學生學科知識、組織考試,但是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夠關注嗎?大學生這樣一個處於社會和校園邊界的群體,感受到的人情世故和壓力是極其特殊的。良好的人際關係不僅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社會適應能力的重要指標,是大學生成才的重要保證,也是今後事業發展的基石。因此,此次調查了大學生的人際關係,並希望能給存在人際關係困擾的大學生帶來一定的幫助。
二.當前大學生人際關係的主要問題
中國在校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屬於中等偏下水平,同時可以看出一般人在新環境中比較拘束,適應較慢。在異性和非同齡人面前會有所緊張,不夠大膽,不主動交往,甚至有少數同學有自閉心理。人際交往能力和方法的欠缺是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原因之一。不少大學生缺乏交往的經驗,尤其是成功的經驗。他們想關心人,但不知從何做起,想讚美人,可怎麼也開不了口或詞不達意,交友的願望強烈,然而總感到沒有機會。交往中想表現自己卻不能如願,內心想表示溫柔,言語卻是硬邦邦的,這些情況阻礙了他們和他人交往的順利進行。但絕大多數人都知道社交能力的重要性,想有所提高。
三.小組調研過程
1.調研形式:問卷調查
2.調查時間:2014年5月30日
3.調查人數:51人
4.問卷分析:
其中7人比較善於交往,佔13.7%;
23人社交能力還可以,佔45.1%;
15人社交能力較差,佔29.4%;
6人社交能力是相當差的,佔11.8%。
5.結果分析:
從資料歸納來看,反映出58.8%的大學生的人際關係困擾較少,說明大部分的大學生在與朋友相處上的困擾較少。善於交談,性格比較開朗,主動關心別人,對周圍的朋友都比較好,願意和大家在一起,彼此相處都不錯。一般來說,不存在或較少存在交友方面的困擾,善於與朋友相處,人緣很好,獲得許多人的好感與贊同。
但不可忽視的,還有41.2%的人存在著困擾,甚至11.8%有嚴重的困擾。
6.調研問題節選:
分析及解決
問題1:害羞對於大學生而言是一個很普遍的問題。凡事儘可能往好的方面想,多看積極的一面。平時注意培養自己的良好情緒和情感,相信大多數人是以信任和誠懇的態度來對待自己的,不要把自己置於不信任和不真誠的假定環境中,那樣,對別人就總懷有某種戒備心理,自己偶有閃失,或者並無閃失,也生怕別人看破似的,這樣自己就會惶惶然,更加重羞怯心理。人們可以透過意志的力量來改變自己性格上的許多東西,克服諸如優柔寡斷、神經過敏、膽怯等不良心理。
問題2: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們進行廣泛社交活動的必要條件。相反,心理狀態不佳,會形成某些隔膜和屏障,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人們交朋結友和適應社會要擺脫這種心理,要多和別人交流。不要老想著會出錯,要學著想一定可以征服突發情況。
問題3:這是一個很普遍的問題,沒有絕對的適合與不適合,集會時,同熟人一起,一方面可以加強感情,一方面又可以避免尷尬。但相對而言,又會丟失結交新朋友的機會,所以生活中儘量多的擴大人際交流圈,對我們而言,百益無一害。
四.良好人際交往的意義
人為什麼需要交往?人際交往對於個體有什麼具體的益處?
1、生存與安全的需要。
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在個體發展過程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 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是人們賴以生存的五種最基本的需要。它們構成了不同的等級或水平,併成為激勵和指引個體行為的力量。每個人都需要別人的關懷、幫助、愛護、同情,需要一種穩定的安全感,它表現為人們追求穩定、安全的環境,希望得到保護,能夠免除恐懼和焦慮等。這種需要是一種精神上的需要,如果一個人沒有親人、朋友,他會感到孤獨、寂寞、焦慮、恐懼,如果他有親人、朋友,他會感到充實、快樂、安全。
2、促進個人成長
如果我們觀察一個人的發展,就會發現,他的成長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不斷開放自己,與更多的人和更廣範圍的人交際的過程。如果一個人一生都封閉自己,他的發展就會受到很大的
限制。具體說來,交往對個體發展的作用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獲得自信與自尊,激發發展的動機。人除了基本的物質生存的需要之外,還有很豐富的精神生存的需要。一個人的發展往往都是因為在與他人的交往過程中認識到了自己的現有水平,發現了自己不如他人,產生了自己現有發展水平與需要發展的水平之間的差距,從而產生需要與現有發展水平之間的矛盾,激發發展的動機,才可能主動發展。在群體中每個人都想要同別人平等,或超過別人,這種願望使他產生了不斷髮展的需要,這種需要得到滿足就使他產生自信,獲得自尊。
(2)獲得社會經驗,促進自身發展一個人要認識自己,往往有兩種方法和途徑,一種途徑就是自省,反思自己所做過的事情以及後果,另一種途徑就是觀照,即從物件(包括自然物件和他人物件)身上反觀自己。因此,與人交往是個體認識自我的重要途徑,透過與周圍人比較及社會對比來評價自己,從他人對自己的反應,態度和評價中,發現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在交往中找到認識自我的尺度,為自我評價、設計、發展和完善創造有利條件。一個人的社會經驗從哪裡來,就是從認識自己中來,從對自己過去的活動進行反思,從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和相互作用中反觀自身,從而獲得心理和行為的除錯的經驗和教訓。同時,人際交往能讓你在較短的時間裡,以較少的代價獲得別人的積極的經驗,洞察別人失敗的教訓。一個人一生的經歷環境有限,所有的經驗教訓不能靠自己一個人慢慢地去一一經歷,只有與更多的人交往,與經理豐富的人交流,才可能獲得更多得更廣泛的有益經驗。
(3)獲得他人的幫助,提高發展的效率合作互助是目前很流行的一個詞,幫助和合作是人際交往的兩個方面,只要有交往就應該有幫助和合作。一個能夠得到許多人幫助的人,一定是願意幫助別人的人。幫助別人,從某種程度上講,是一種合作,因為,一個願意幫助別人的人、幫助過別人的人,他一旦遇到困難,一定就會有人幫助他。合作意味著不完全是別人受益,合作就意味著自己也受益。從這個角度看,合作和幫助實際上就是交往中的相互作用,是一種價值實現的互助。當前,很多單位招聘,培訓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強調現代社會中人們要有合作意識。人類得以生存、發展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人與人之間的能夠透過交往建立各種各樣的關係,分工合作,相互依存,人們想要達到目標,就離不開與他人的接觸和配合,在這種過程中,個體的行為的有效性大大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