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可行性研究報告(通用5篇)

建築可行性研究報告(通用5篇)

  在生活中,我們使用報告的情況越來越多,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語言要準確、簡潔。我們應當如何寫報告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建築可行性研究報告,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建築可行性研究報告 篇1

  一般來說,建築物的形象主要是透過建築物的色彩、質感以及其形式體現出來的。其中,建築物的色彩是最具視覺衝擊力、最具表現力、最具造型活力的因素,如果能夠合理的利用色彩,可以將人引入聯想,產生更高層次的美感追求。建築色彩不僅能夠體現出建築的人文特徵,同時還是城市時代風貌的見證,它與眾多其他建築因素相互作用,對建築的表現形式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本文首先從物理作用、標識作用、裝飾作用、情感作用等幾個方面對建築色彩的作用做了淺析,然後再對建築色彩美學的應用做了較為簡單的研究。

  1、建築色彩的作用

  關於建築色彩的作用,主要可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簡單的分析和闡述:

  其一,物理作用。建築色彩的物理作用主要體現在熱工方面。眾所周知,不同色彩明度的物體對光線的反射率存在著極大的差別,明度越高,其反射率越大,吸收的熱量也就越少。反之,吸收的熱量就越大。根據這種原理,在設計建築色彩時,可以將色彩作為調節溫度的因素,幫助建築物吸收熱量或散熱。

  其二,標識作用。建築色彩有著區分建築物、強調建築物的作用。色彩能夠傳達出多種資訊,可以區分建築物的部位、用途、材料、結構、功能等,同時還能夠起到劃分空間、引導視線的作用。如果建築物的色彩個性鮮明,就能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三,裝飾作用。作為建築的美化手段之一,色彩自古有之,色彩能夠傳達出建築物所蘊含的感情,同時還能夠營造氣氛。就以人們所熟知的北京故宮而言,其主流顏色是黃色和紅色,這類顏色所傳達出的是莊重和宏大,烘托出作為帝都的莊嚴形象。同時,透過色彩的裝飾,還能夠將建築物與環境融為一體,也能夠讓建築物顯得更為突出。另外,色彩還具備偽裝外形、掩飾缺陷以及調節比例等一系列作用。

  其四,情感作用。色彩的情感作用,主要是基於人們對色彩產生的心理、生理上的反應而形成的。色彩帶給人們的情感感受主要有遠近、輕重、軟硬、冷暖等,透過心理上的反應再作用於人的生理,進而產生生理變化。比如紅色能夠帶給人們溫暖感,讓人們聯想到火焰,能夠帶給人心理上的興奮,進而引起生理上的脈搏加快、血壓升高等;綠色能夠讓人聯想到大自然的花草樹木,給人以清新的感覺,讓人們感受到平靜、舒適、安詳;藍色能夠帶給人們暗、涼的感覺,使人聯想到天空、海洋,給人以心理上的鎮靜作用,消除人們的緊張情緒。總而言之,色彩的豐富內涵能夠顯示出建築物的特徵、個性以及品質,激發人們聯想,營造出各種不同的氛圍。

  2、建築色彩美學的應用研究

  在現今社會的建築色彩美學實際運用中,常常用馬賽克、大理石以及面磚等幾種材料綜合使用,這些材料本身在材質特性、塊狀大小以及光線強弱上有較大的懸殊,將其搭配起來可以形成分明的層次,使對比更加明顯。但是在使用這些材料時也需要注意一點,即材料的品種不宜過多,三種為宜。有些時候僅僅使用某一種材料也能夠達到較好的視覺效果。

  在建築設計中,關於建築色彩的通常標準有三個方面:

  (1)色彩的明度上宜明不宜暗;

  (2)色彩的彩度上宜淡不宜濃;

  (3)色彩的色相上宜簡不宜繁。個體建築要以單色為主要基調,再輔以其他的一種或是兩種色彩加以點綴和對比。不論是一座城市,還是城市中的某個住宅區,甚至是城市中的某條街道,其色彩基調都應該統一起來,以此確保整個建築風格的格調保持一致,不然就會給人帶去繁雜無章的感覺。但同時也要避免色彩過於單調的現象出現,否則就會顯得過於呆板和平淡,毫無生氣可言。在現今的建築行業中,尤其是城市建築中裝點一些色彩鮮明的醒目建築物,可以增加城市的情趣,相映成輝。綠色雖然是人們最易接受,也讓人最感舒暢的顏色,但是千篇一律全是綠色就會顯得單調乏味;紅色雖具有強烈的刺激作用,但如果全部都是紅色就會讓人頭暈目眩,產生疲勞、不安定的情緒。

  建築色彩的選用要以時代精神為基礎,同時又要充分考慮到當地的風俗習慣。因此,當建築師在設計建築的色彩時,必須要對建築物的所處時代以及所處地區的民族精神、風俗習慣等進行全面的調查,同時還要全面的收集當地的建築材料以及環境色彩樣本,提取出適合建築物所需的色彩元素,並將其與當地的城市空間以及城市整體色調協調起來,表現出強烈的歷史文化感以及個性特徵。

  3、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現今時代,城市的建築物越來越多,如果僅僅採用單一色彩就會顯得毫無生氣,這對整個城市人民的生活來說影響巨大。因此,建築設計師必須要高度重視建築色彩美學的應用,為人們營造一個舒適安逸、賞心悅目、精神愉悅的色彩環境。

  建築可行性研究報告 篇2

  一、前言

  文物古建築泛指我國曆史上儲存至今具有較高文物價值、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建築物,一般是指古人遺留下來的具有較長曆史年代的寺、廟、殿、樓、塔、橋等建築。文物古建築是國家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是國家文明的重要標誌。它們不僅是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也是研究古代社會的寶貴歷史資料。

  文物古建築一般都是建造在前消防在後,有別於現代建築的消防工作,然而到目前為止也沒有一部真正針對於文物古建築的消防規範。因此,目前的文物古建築消防保護工作大部分都是套搬了現行的消防技術規範,而且大多以撲滅火災為唯一目標,而不是以最大限度保護古建築、減少文物損失為首要目的,這種表面看似的保護實際上使文物古建築的價值逐漸減退,甚至被毀。如何在文物古建築保護中平衡消防工作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關係是擺在我們面前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二、現代消防與文物古建築保護的矛盾

  筆者透過對文物古建築的消防保護工作的調研發現,隨著文物古建築消防安全保護工作的深入開展,文物古建築消防與文化遺產保護之間的矛盾、不和諧因素不斷凸現。

  (一)現代消防設施與文物古建築保護的矛盾

  近年來,為了提高文物古建築抵禦火災的能力,各地文物管理部門和使用單位給我們的文物古建築安裝了火災自動報警系統、室內消火栓系統、自動噴水滅火系統等消防設施。應該說,在這些措施的保護下,古建築的消防安全係數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隨之而來的一些新問題、新麻煩也不斷呈現。如:遭遇火劫後重建的拉卜楞寺院大經堂內雖說增設了牆壁式消火栓,但滲漏出的水使牆上的壁畫面目全非。20xx年1月19日晚7點,世界文化遺產武當山古建築群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遇真宮主殿突發大火,導致最有價值的主殿三間共236平方米的建築化為灰燼,同時,火災撲救過程中壓力水流的衝擊和水漬損失給周邊文物也帶來了不同程度的損失。同時,文物古建築內消防設施的安裝損害了古建築的美觀,並對內部木結構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損壞,使其失去了原有的價值。

  (二)傳統消防保護措施與文物古建築保護的矛盾

  文物古建築的傳統消防保護措施對歷史文化的傳承也帶來了一定的衝擊。我國的文物古建築大多是宗教文化和民間活動的重要場所,正是這些傳統歷史文化提升了古建築的價值,也正是這些傳統文化的盛行使得我們的文物古建築在歷史的長河中得以完好地儲存下來。但是近些年來,一些部門為了杜絕火災隱患,採取了單純的絕對的保護方式。這些措施在文物古建築的保護中,確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隨之產生的新問題正以另一種方式吞噬著古建築,直至它倒塌。如:蘇州玄妙觀的三清殿自從禁香火以後,滋生了一種叫“天牛”的害蟲,對殿內的木結構進行吞噬,給建築結構安全造成了隱患。始建於南宋淳熙年間三清殿之所以能夠完好的儲存至今,在一定程度上是香燭煙氣的驅蚊殺蟲效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嚴禁點燭焚香,實際上打破了這種自然平衡,使得我們的文物古建築正在以另一種形式被加速損毀。

  三、如何正確處理古建築消防工作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關係

  文物古建築是祖先留給我們的能體現古代建築風格的遺產,具有不可再生性。我們應將消防工作結合文化遺產的保護,使文物古建築的消防保護工作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當今世界上對古代文化遺產的保護有兩種形式:“突尼西亞”形式(完全保證古建築的原貌)和“華盛頓”形式(保證古建築的外觀,根據現代的生活方式改變內部需要)。筆者認為,古建築的消防保護也應該遵循這兩種保護形式,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古建築保護。古建築的消防工作和文化遺產保護是一對矛盾,我們應該用哲學“重點論”理論來分析孰輕孰重。

  (一)“突尼西亞”消防保護形式

  對於影響較大、歷史文化價值較高的文化古建築,我們應保留他原有的建築風貌和文化功能,因為這些特點正是它的價值所在。筆者認為,這一類文物古建築應採取“突尼西亞”消防保護形式,文化古建築作為一個整體,一旦區域性受到破壞,其原先的歷史價值、藝術魅力就大大降低。因此,對於這一類文物古建築我們考慮的不應該是發生火災後如何去救,而是如何讓它的火災發生率降到零。如果我們一味地去利用現代消防技術、措施去對這類古建築進行消防保護,由於建築佈局、結構、材料等方面與現代建築有著本質的區別,現代建築防火規範和消防設施不但不能很好地發揮其效能,而且安裝、施工還會給文物古建築帶來不可彌補的損失。因此,對於這一類古建築的消防保護,我們應發揮自然平衡的效能,突出人的作用。

  1、前期的防護措施

  (1)認真落實文物古建築單位逐級消防責任制和崗位防火安全責任制,組織單位人員認真學習消防法規,提高全員對文物古建築消防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2)嚴格落實巡防工作制度,加強24小時值班和防火巡查。

  (3)加強消防安全宣傳教育,提高工作人員和遊客的消防意識。同時對工作人員開展消防培訓,使他們懂得用火安全管理,懂易燃物品的安全保管,會報火警,會正確使用滅火器材,提高初期火災控制和撲救能力。

  2、現代的消防設施

  那麼是不是對於這一類文物古建築就可以不用去做消防工作了呢?當然不是的,因為我們“防”的再嚴,也不能保證火災能夠永遠遠離我們的古建築。所以我們要在不損壞古建築本身風貌、文化功能,不打破幾百年來形成的這種自然平衡的基礎上去做好我們的古建築消防工作。筆者透過多年來對古建築的調查研究,認為這一類古建築消防工作應該著重做好兩方面。一方面,做好早期火災的探測和報警,只有把火災消滅在萌芽或者早期狀態,才能真正有效地保護古建築。一般建築物當發生火災後,我們可以運用各種有效的滅火手段控制火災,將損失降低到最低限度,而文物古建築由於其特殊性,一旦火災達到全面燃燒階段,撲救難度將大大加大,加之由於古建築所處地理位置、自身建築特點等原因,往往很難有效控制火勢,容易造成建築物的永久性損失,甚至導致蘊含珍貴歷史文物價值的古建築付之一炬。就算是利用現代的消防裝置進行火災撲救,由於古建築的消防設施的設定方面缺少一定的科學性,對古建築會造成嚴重的二次損害。因此古建築火災的控制重心應該放在早期火災的發現和撲救上,防止其形成規模,將其早早消滅在萌芽狀態。

  (1)火災報警系統

  筆者透過對文物古建築各種火災報警系統的對比分析認為,在古建築安裝無線火災報警系統是比較好的實現方式之一。無線火災報警技術的發展直接受益於近20xx年來行動電話市場的推動,微電子技術和蓄電池技術的進步使“無線監控”這一要求成為可能。無線火災報警系統由控制盤、探測器、手動報警按鈕和警報裝置組成,所有裝置均裝有無線電收發兩用機,除控制盤外,其他裝置由自帶蓄電池提供電源。該系統最大的優點就是基本無需電纜佈線。沒有佈線要求,就無須破壞建築物結構,無需埋設任何管線,這一點對古建築來說尤為重要。

  (2)必要的滅火設施

  另一方面,在保護古建築歷史文化價值的基礎上配置必要的滅火設施,由於暫時在文物古建築的消防保護上還沒有相應的規範可依,我們應結合古建築特點,因地制宜。筆者認為,在文物古建築的消防裝置的設定中,可以採取確“強化室外,暫緩室內”的理念,如消火栓設定方面,將室內消火栓移至室外設定,即室內消火栓外接,設定明顯標誌。並在室外消火栓處設定啟泵按鈕,以便火災時使用。同時,為防止滅火過程中帶來的嚴重水漬損失,可用霧狀水槍代替直流水槍,同時水源的選擇上也有一定的要求,杜絕利用汙染的水作為消防水源。這樣,既保護了文物古建築不受火災侵害,同時也不影響古建築的美觀,符合古建築保護的觀點。

  (二)“華盛頓”消防保護形式

  “突尼西亞”消防保護形式對管理上的要求較高,難度也較大。象我們蘇州,作為全國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擁有眾多的文物古建築,迄今為止,全市已有9座園林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有500多個各級文物保護單位、260多處控制保護古建築、800多處古構築物,都採用第一種消防保護形式,顯然是不現實的。對於一些歷史文化價值稍低一點的,如: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古民居、控保建築等。我們可以採用“華盛頓”消防保護形式,保證古建築的外觀,根據現代的生活方式改變內部需要,蘇州文物部門在這方面也有過開創性的探索,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由於古建築空關無人使用會加快老化速度,不利於古建築的保護;而房屋年久失修、無人養護,更容易產生坍塌事故,因此,蘇州文物部門透過一定的途徑將部分控保古建築租借給單位使用,並明確責任關係,這樣一來減輕了文物部門人力、物力方面的困難,也調動了社會的力量參與到文物古建築的保護當中來。筆者透過調研發現,這部分古建築透過改造,內部佈局、結構基本接近於現代建築,那麼我們在開展這部分古建築消防工作的時候,可以參考現代建築防火規範,結合古建築的特殊性,從各個關鍵環節入手,有針對性地制定消防安全對策,確實從充分保護文物價值的基礎上全面推進文物古建築消防安全工作。

  1、前期的防護措施

  (1)堅持堅持“從嚴管理,防患未然”的原則,落實各級部門的消防安全責任,加強古建築消防宣傳教育。

  (2)根據火災危險性調查、評估,設定相應的火災探測報警系統。

  (3)利用清潔、高效的阻燃技術對古建築的木結構進行阻燃處理,改善其耐火極限。

  (4)合理設定室內消火栓系統、自動滅火系統和滅火器,提高初期火災撲救能力。

  (5)對古建築群配置輕型消防車、消防摩托車、手抬機動泵、高壓脈衝水槍等移動式滅火裝備。

  2、現代的消防設施

  蘇州古城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城內歷史建築遺存豐富,共有各類文物保護單位538處,另有控制性保護建築500處。古民居是其中數量最多的建築形式,這些建築大多建於清朝、民國,存在有許多先天的消防隱患。蘇州市平江區消防部門在古建築中推行的安裝簡易自動噴水滅火系統和啟用由警用四輪車改裝而成的環保型電動消防車等措施對遏制古建築火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也印證了“華盛頓”消防保護形式的可行性。

  (1)簡易自動噴水滅火系統

  自動噴水滅火系統是目前國際上應用範圍最廣、應用量最多、滅火成功率最高且造價低廉的滅火系統,該系統具有自動探火報警和自動噴水滅火的優良效能,能夠有效地避免因火災而造成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在蘇州古城推廣應用簡易自動噴水滅火系統,對保護歷史遺產將起到重要作用。

  20xx年6月,蘇州市政府頒佈了《蘇州市歷史文化保護區修復、整治消防管理辦法》,並在新一輪消防規劃修編中專門加入了古城消防保護,這些地方法規和規範性檔案的出臺為古城的消防安全整治奠定了基礎。平江區率先在平江路歷史古街區進行了試點,在改造用作旅館、飯店、商店且使用面積小於1200平方米古建築和民居利用市政管網設定了簡易自動噴水滅火系統,同時消防部門進行了技術指導和監督。透過安裝簡易自動噴水滅火系統以後的這幾年,無一火災事故發生,為消除火災隱患,保護歷史文化遺存,促進古城保護和城市可持續發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環保型電動消防車

  環保型電動消防車由警用四輪車改裝而成,它體型小,機動靈活,行動迅速,電動也為環保型,長3340毫米、寬1400毫米、高1810毫米,額定乘員2名,可連續行駛80公里以上,車上還配有一臺手抬泵,可從河道和消火栓處取水,火災控制面積為100平方米。車上配有消防斧、斷電剪、水槍等滅火救援工具。該車還配備了影片播放裝置,在巡邏時候也能宣傳一些消防知識,提高居民的'消防安全意識。該車還配備了影片播放裝置,具有消防巡邏、宣傳等功能。這些紅色的環保型電動消防車投用後,穿行於古城的老街小巷,成了古城中防火的“新武器”。

  四、總結

  文物古建築物是全人類的財富,對其進行科學的防火保護是全民的責任。以新的認識、新的理念和先進的現代科學防火對策來積極面對當前古建築物防火安全問題,並採取有效措施,落實政府領導、齊抓共管、專群結合、群防群治的基本要求,確保古建築物的消防安全。我們有責任、有義務保護好這些人類文化的遺產和瑰寶,使之代代相傳,永續利用,使文物古建築的消防保護工作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建築可行性研究報告 篇3

  在工地實習中,曾經告誡自己:對於一個大學生,要敢於接受社會的挑戰,敢於面對社會殘酷的競爭。於是想到,透過暑期社會實踐的這種方式不就可以讓自己親身體驗社會,獨自面對社會了嗎?再者說:很多事業單位在招聘時都強調要求有經驗的,有經驗就意味著公司少了一大筆給新手的培訓費。而且有經驗的好處還可以很快上手,為公司帶來利益,試想哪個公司在招聘人才的時候不願意招一個有經驗的呢?

  針對我們學生而言,同樣理論與完美的結合亦可以透過社會實踐來表現。在學校我們只是一味的去學習,我們也沒有條件進行社會實踐。對於很多同學而言,沒有透過實際操作得到的純知識很難產生價值。對於我而言,在工地上與形刑色色人相處也可以培養我與人交往的能力。在當今的中國,每天都會有新的東西,新的思想湧現。只有每天不斷的去學習新東西,新思想,你才不會被社會淘汰。所以我們要不斷的武裝自己,特別是動手的能力。興奮的頭三天:

  第一天的晚上,我與同宿舍的一個電焊工閒聊,其實是我主動拉著人家聊天,向他了解工地上一些基本情況以及他這個小的分包隊的成員構成以及一個月的薪水是多少類似的問題。我透過與他聊天得知:這個城市是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規劃的一個城市功能完備的衛星城,將能容納30萬人口,建成後將發展成一個朝陽行業集中科技城,專案定位為:整體覆蓋光電資訊,生物醫藥,能源環保,現代裝備製造等五大主導產業領域,同時將迎來超過10萬的科技工作者。

  我很興奮的聽著他講著這些,期盼著自己能夠在這個專案學到以一些東西。瞭解到未來科技城是一個很受關注的專案,雖然目前我是一張白紙的大一的學生,沒什麼在工地上實習的經驗,但我暗暗發誓,我一定會做好自己的本質工作,認認真真的學習。

  早晨剛吃完飯,帶我的師傅就喊我去工地,師傅是工長。他說先帶我幾天,之後瞭解基本的東西之後就讓我乾點實事,就這樣帶著好奇與信心,我來到傳說中的工地。

  首先來到工長的辦公室,工長向我介紹了一些安全方面的知識,告訴我什麼地方可以去了解,什麼樣的地方一定要特別注意自己的安全。在這之後,工長拿來了一些圖紙,本以為他會帶著我去施工現場的。當時我想到,看圖紙不是在學校乾的事嗎?來這看有必要嗎?工長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就指了指圖紙上一個構件問我是什麼意思。一看我就殺眼了,竟然連電梯都沒有看出來。在這之後,我就不好意思在提出上工地的要求了,整個上午,我就待在工長的辦公室裡面看圖紙。工長告訴我讀圖的順序以及要領,遇到不懂的地方,工長就細心的給我講解,就這樣我對正在施工的專案有了一個詳細的瞭解。在這之前,我每次圖畫錯了以後只是簡單用刪除的命令修改一下而已。看著圖紙上密密麻麻的線條和標準,繪圖員都是一一賦予它們特定的意義,想到這些,我不禁對繪製圖紙這樣的神聖的職業產生敬意。

  瞭解到安全知識和熟悉現場的施工圖紙後,下午我就來到了施工現場,我就像一個剛出生的小孩一樣,好奇的張望著周圍的世界,好像很陌生,又好像很熟悉。明明在書上見過的東西,可卻感覺到不熟悉。下午的時間工長並沒有帶著我,他讓我在保證自己的安全的情況下自己在工地上熟悉熟悉。於是我就戴好工長髮給我的安全帽和手套來到施工現場轉悠起來了,工人師傅的忙碌和我悠閒的轉悠顯得格格不入。我就這樣東瞧瞧,西看看。有時過去和正在忙碌的鋼筋工聊聊,有時有跑去看看架子工的工作情況,有時“玩”累了就坐在地上休息。

  以前對塔吊的工作師傅很好奇,塔吊在工地上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別看塔吊的工作師傅一天到晚透過對講機重複出著那樣幾個命令,但要把建築材料準確的運到指定的工作地點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而且對每年對塔吊師傅的考核是十分的嚴格,工地上每一個工種都必須持職業上崗許可證才能上崗。第一天基本上了解了一些流程,對接下來的10幾天的工作有了信心。第二天,當我還在睡夢中時,工長就喊我去工地上。飯也沒顧上吃,我就來到工地上。

  今天一到工地上就被告知有一棟樓要澆築地基層。師傅說讓我過去看看,來到現場,我頓時就懵了。眼前是清一色的機械裝備。場面是十分的壯觀。以前是由於自己不瞭解,以為現在還是老式的人工澆築。我看到的是現在用的都是散裝水泥,直接從工廠中用混凝土攪拌車把攪拌好的混凝土直接從工廠運到工地上,高層澆築就必須要混凝土運輸管,只要幾個工人師傅拿著無線操作器就可以完成。這樣不僅可以控制管的伸縮,出料量以及隨時開關機器。只聽見那料子不斷的從管子中流出來,而站在出料口的工人師傅就倒黴了,他們全身上下沒有一處是乾淨的,全都被水泥漿覆蓋了。不時他們還用手擦掉臉上的水泥漿,此時他們是偉大的勞動人民,我看到的是偉大的勞動人民的熱情。放完料子,接下來就是瓦工師傅的事情了,他們必須將地基整平,是每一寸混凝土都不會浪費,並且不時要用混凝土攪拌器不斷攪拌震動夯實地基,這樣就可以保證混凝土的密實性了。

  在此,我想到了在課堂上學習的混凝土的和易性、流動性和保水性三個重要的特性以及這些性質的測法同時還想到了這些性質是透過什麼樣的方法測出來的。這也算複習了一下課本的知識吧!

  混凝土澆築完成之後,接下來就是養護和拆摸了。在學校實驗室做實驗的時候,我已經瞭解到混凝土養護時間是二十八天,還必須在養護箱中養護以保證混凝土對溫度和溼度的要求。在混凝土拆模前一定要進行養護工作,工地上每天會有專職的人員定期澆水,在天寒地凍地區,還必須給混凝土蓋上草蓆,這樣才能保證混凝土具有一定的強度,承受一定的荷載。

  想到自己在學校做實驗的時候,也是拌制一大塊混凝土石塊,然後拿到宿舍進行養護,之後拿到實驗室裡面進行抗拉壓試驗。自己當時不是很用心,怕麻煩直接把混凝土石塊扔到草叢中,讓他自然養護。想到當時自己是多麼的可笑,這樣的養護要是擱在工程上,必定是要出大事故的。

  到了第三天的時候,我依然很興奮的來到工地上,帶著前兩天工長交代的東西的我似乎更有信心面對接下來的挑戰。這次我要的任務是跟著工人師傅瞭解配筋。配筋是一項專業領域要求很強的工作,如果配的好的話,月收入過萬是很輕鬆的事。而且工作很輕鬆,基本上這要在辦公室裡畫畫圖紙,計算荷載就可以了。我想以後要是往這個方向發展其實是很不錯的。

  下午,我又與正在綁紮鋼筋的工人師傅聊了起來。在我的誘導下,工人師傅同意讓我試試綁紮鋼筋,其實綁紮鋼筋在工地上更本不能算上技術活兒,只要熟練就好。我一邊用極其不熟練的動作綁紮著鋼筋,一邊和工人師傅聊了起來,我得知工人師傅的工資是按天計算的。一天是180元,有的是當天結算工資。當時我心裡就打起了小算盤,180x30=5400,這樣算下來的工資在武漢市可不算少啊。算得上是一個小白領。工人師傅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他告訴我,他們不是天天都有活幹,一個月最多幹20天,而且他們的活又髒又累,還不包吃,我能理解了工人師傅的艱辛。

  接下來的日子,我與工長談到了施工技術的問題。我瞭解到施工技術的改進是工程建設可持續發展不變的動力,安全施工是工程中永恆的主題。隨著社會的發展,城鎮化建設的速度與規模與日俱增,人民不僅只是追逐建築的實用性,而且對建築的美學要求也是越來越高。同時,新材料新技術的運用提高了施工質量。中國的建築科技日新月異地變化,人民都在努力為提高社會主義的經濟做貢獻,但中國的建築和西方一些發達國家相比還是有很大的一段距離,所以我們建築行業還是應該抱著一種虛心學習的態度,學習西方一些先進的建築理念,同時工程安全的問題時時存在,這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問題更是社會經濟的問題,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追求了工程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的同時,把安全工程放在第一位才是永恆之道。

  建築可行性研究報告 篇4

  1.蘇式建築

  我們說到蘇州建築,常常用清秀,精巧,輕逸,雅緻等形容詞,而營造出蘇州古城特有的街市,院宅,水巷,石橋,園林,塔廟等各種建築和環境。

  蘇式建築,是根植於蘇州本地的一種傳統建築型別。明清時期的政治環境使建築獲得張揚個性的廣闊空間,清代蘇州城區已初步形成了江南區域的經濟文化中心,蘇州城內的民居建築也早已突破原有的城牆範圍,形成了“吳閶至楓橋列市二十里”的壯觀形象。此外,經濟生繁榮產生有閒階層,出現了修建精美建築的高潮。20世紀50年代,蘇州公共和住宅建築秉承著江南民居的造型和構架,完善了“水橋房”“黑白灰”“輕秀雅”的民族風格。

  在蘇州古城裡,從高處往下看,全是一片黑壓壓的屋頂,細看是一攏攏的瓦楞,斜坡的屋面,起翹的屋脊,一層層一片片高低錯落。這些屋面,在下雨天是黑油黑亮的,在陽光下泛起青蘭光影,被屋面下的白色牆面襯托,顯得格外強烈。因此人們常用粉牆黛瓦,鱗次櫛比來形容。

  蘇州民居的屋頂很講究,坡勢上有舉折,斜面上看也是柔變的曲線。屋頂形式有單坡,雙坡,長短坡,縱橫坡。不同的坡有著與之配合的山牆,馬頭牆,雲頭,觀音兜等。老房子的屋頂構成了蘇州古城的特色。

  仿造,貼加,摘用,萃取,轉化,再生,昇華;樣式,比例,尺度,材質,色彩,空間關係,虛實對比等手法,“黑―白―灰”三色基調,加上豎邊1橫邊2的水鄉瓦頂木屋架的精確模數,勾畫出了嚴肅卻不失活潑的蘇式建築。

  2.現代蘇式建築出現的困境

  現代蘇式建築是指在特定的蘇州地域範圍內,滿足現代建築功能的需求,使用現代的材料與技術建造,延續蘇式建築傳統文化與內涵,體現出蘇州地域特質的建築。然而在發展過程中,受社會環境及個體理解差異的影響,蘇式建築在現代的發展中遇到了種種困境,主要概括為:千城一面,特色漸失;黑白色彩的運用力不從心;以及忽略文脈的中心地位。

  2.1千城一面

  近二三十年來蘇州的城市建設蓬勃發展,城市面貌日新月異。各種建築風格、建築形式紛呈上演,一時間蘇州原有的城市特色變得模糊起來,傳統建築文化被逐漸淡忘。

  全球化導致的地域空間環境的喪失,使部分地域建築的理念趨同,呈現出千城一面的景象。簡單的複製,陣列,缺少對地方建築語言的積極考究,使部分蘇式建築淡化了地緣特徵,缺少了民族歸屬感。

  2.2黑白色彩力不從心

  粉牆黛瓦是蘇州傳統民居給人的一個標誌性概念。但是每種建築色彩都有著它形成的原因和內涵。關於蘇式建築的黑白灰,有以下幾點原因:1。建築色彩是人類對環境適應的結果,古時建造房屋往往因地制宜,蘇州地區多水澤,建築以白灰抹牆,用黑瓦覆頂。2。經濟技術制約了蘇州建築色彩的發展。《蘇州平江府志》記載:塗白堊以防潮,非為貴材而飾也。可推測早期的色彩為生態選擇,實用成為受經濟制約的百姓的首要考慮因素。3。色彩選擇還受封建禮制因素的限制。宋元以後,受理學影響,喜歡平淡者越來越多色彩的應用漸分為兩大派:宮廷與寺廟的繽紛華麗;民間文人的彩色樸實,以素為上。早在唐朝,京城內的普通民居就被限制為灰色,那麼在皇權輻射較近的蘇州民居的顏色可選擇範圍更加狹隘。

  陰陽黑白在蘇州建築中的互動運用,有常理而無常情,正因其本乎心靈,故而配色講求高古、優雅、脫俗、清靜、樸實;格調溫馨而明秀,追求感官與心靈的互補,格調沉穩、含蓄、平和與昇華。它貌似單調的黑白色彩是屬於心靈觀照的。

  然而回到現代的蘇州,面對不同區域和職能,傳統的黑白灰通用法則變得力不從心。一些現代蘇式建築往往忽略了黑白顏色的內涵,簡單的黑白灰堆疊使得建築失去了靈氣,並不能將蘇式韻味的現代化展現出來,相反顯然限制了蘇式建築的發展。

  2.3忽略文脈

  蘇州是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城市,也是唯一被要求全面保護古城風貌的城市。

  部分新建築只注重形式標籤,單純形式上模仿舊建築的符號,而不去提取文脈。注重形式的表皮,缺少對地域文化內涵的提煉。把蘇州傳統建築語言當做一種時尚符號,只注重單純形式的符號標籤。忽視江南建築神韻和尺度比例,造成魚龍混雜的一股濁流,既破壞了江南建築的原有意境和格局,又使建築師無法平靜思考。

  許多蘇州的建築設計者,並不像當年的建築師那樣仔細地推敲,反覆地琢磨,隨即這種黑瓦頂,黑瓦簷,出挑,馬頭牆等建築符號在蘇州就氾濫起來,建築立面成了這些建築符號的載體,符號之間缺少聯絡,堆疊生硬,使它成為蹩腳的蘇州風格

  3.發展建議

  蘇式建築具有明顯的江南水鄉的建築風格,粉牆黛瓦成為其最廣為人知的建築符號。如何使用現代技術、材料來表現這一特徵,力求體現“中而新,蘇而新”這一訴求,蘇州設計是要延續傳統還是有所突破,當下建築創作如何傳承蘇州記憶,蘇州建築設計如何適應現代蘇州的發展,容納城市內涵的沉澱,是我們需要深入討論的問題。

  現代蘇式這個概念並不僅僅是簡單的形式問題,或是傳統建築符號的簡單模仿,抑或是傳統建築元素的堆疊,而是要注重建築的整體設計,在傳統基礎上進行昇華。現代蘇式建築應強調歷史,文脈及傳統,以及對環境的協調呼應,保留蘇式建築中最重要的元素,符號及精神,運用傳統的構成手法,使用現代的建築技術及材料,創造出消除人們陌生感的建築形式。

  傳統或是地域特色的繼承並非只是繼承外在的“硬傳統”,而是要更深入的抓住其文化內涵的精髓,將“軟傳統”所包含的審美意識、設計觀念、哲學蘊涵等發揚光大,然後在這個基礎之上用充滿現代氣息的形式去表現它們,這樣才是一種有效地將傳統與現代設計理念相結合的方式。例如,建築外觀對於傳統元素的應用,有很多都是隱含在建築中的,並非是一眼就能全都看出,是需要仔細品味的。它是先提煉出了蘇州傳統文化的精髓,然後再將其加以使用,而不是與以往蘇州地區的現代建築一樣直接將表面的符號拿來使用。

  首先,在創作理念上需要堅持不仿古亦不復古。單純的模仿並不是我們聯絡傳統的唯一途徑。模仿與復古只是在重複歷史,對於不斷髮展的建築顯得不合時宜。採取符合現代條件的恰當方式進行創作才是我們追尋傳統正道。在形式向更深入的借鑑理念發展,設計中傳統文化與地域特色在理念上的傳承以及用現代的形式表現它們,兼顧時代性與地域性。

  其次,在創作立意上要開啟思路,創作理念不要拘泥於常見的傳統的建築概念,需多從文學、繪畫、音樂等方面多攝取靈感養分,為創作注入深層次值得體味的文化內涵。例如,黑白灰的解決方案上,色彩學規律認為,和諧的區域色彩應該是和而不同,和變共生的,那麼將整體色彩統一在主色調下並略加變化。

  最後,在創作手法上要深層挖掘,不要流於表面,不要盲目追求形而上的東西。在形式上刻意追求繼承發展往往會帶來一定的侷限性,應注重挖掘傳統文化內涵,運用現代技術方法,表達蘇式建築精神。

  此外,老宅子的保護和利用上,創造性代表了時代的精神和發展的未來,我們要充分發掘其文化價值,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這些建築為保留城市傳統文化和延續地域特徵,做出了很大貢獻。現代蘇式建築的推陳而出無疑為現代建築功能與傳統蘇式建築文化有機融合提供一個新的途徑。

  4.結語

  綜上,我們應充分尊重文化內涵和歷史底蘊,吸取傳統建築精髓的設計理念;將蘇式建築文化的傳統韻味與日新月異的現代科技和時代精神相統一併用現代設計語言來闡釋;汲取傳統建築形式建構的邏輯,提取傳統建築的符號,每處符號均有特定的傳統內涵。優秀的現代蘇式建築是一種傳承,根植於傳統蘇式建築,並有所創新及昇華,其體現的是傳統文化的延續。我們要打造的是一個承載歷史記憶,彰顯文化底蘊,維護城市特色,展現場所精神,渲染空間氣氛的建築。那麼我們既要有區域觀,即城市一體化理念,又要有發展觀,即提取元素緊跟時代,從而充分理解,將理解轉化成自己的東西,將自己的東西變成新的東西。

  建築可行性研究報告 篇5

  我對橋樑的美學有一定的認識。我對橋樑開始有了一個比較全面的瞭解,我深深地發現“橋樑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建築物”,它那挺立著的巨大的鋼筋混凝土支柱猶如一柱擎天,把周圍一切的事物都襯托得如此渺小,它就是大江大河上最偉大的奇蹟。想到這兒,我發現建築過程的艱辛也是值得的。當有一座雄偉的橋樑在你的手中誕生時,那種成就感是任何事情都無法比擬的。

  一、首先介紹一下這次專業認知實習的過程。

  我們橋樑1班和道路1班在高永老師的帶隊指導下,先後前往楊公橋立交橋、嘉陵江石門大橋、高家花園大橋、重慶長江大橋、菜園壩長江大橋、鵝公巖長江大橋進行了實地調研。從而,我們把所有型別的橋樑都調研了一遍,包括立交橋、斜拉橋、鋼構橋、梁式橋、拱式橋、懸索橋。下面分別介紹一下實習中的知識收穫:

  1、梁式橋。主樑為主要承重構件,受力特點為主樑受彎。主要材料為鋼筋混凝土、預應力混凝土,多用於中小跨徑橋樑。簡支梁橋合理跨徑約20米,懸臂樑橋與連續梁橋合宜的跨徑約60—70米。

  2、拱式橋。拱肋為主要承重構件,受力特點為拱肋承壓、支承處有水平推力。主要材料是圬工、鋼筋砼,適用範圍視材料而定。跨徑從幾十米到三百多米都有,目前我國跨徑鋼筋砼拱橋為170米。

  3、剛架橋。是一種橋跨結構和噸臺結構整體相連的橋樑,支柱與主樑共同受力,受力特點為支柱與主樑剛性連線,在主樑端部產生負彎矩,減少了跨中截面正彎矩,而支座不僅提供豎向力還承受彎矩。主要材料為鋼筋砼,適宜於中小跨度,如立交橋、高架橋等。

  4、斜拉橋。梁、索、塔為主要承重構件,利用索塔上伸出的若干斜拉索在梁跨內增加了彈性支承,減小了梁內彎矩而增大了跨徑。受力特點為外荷載從梁傳遞到索,再到索塔。主要材料為預應力鋼索、混凝土、鋼材。適宜於中等或大型橋樑。

  5、懸索橋。主纜為主要承重構件,受力特點為外荷載從梁經過系杆傳遞到主纜,再到兩端錨錠。主要材料為預應力鋼索、混凝土、鋼材,適宜於大型及超大型橋樑。

  二、感受:橋樑大師茅以升的時代已不再。

  我們這一代人,對於橋樑最初的感性認識,大多都來自於小學裡的那篇課文。不知道到現在是不是還有許多人能像我一樣還能把那陌生的文字從記憶中打撈起。“這座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橋面兩側有石欄,欄板上雕刻著精美的圖案:有的刻著兩條相互纏繞的龍,前爪相互抵著,各自回首遙望;還有的刻著雙龍戲珠。所有的龍似乎都在遊動,真像活了一樣。”沒錯,趙州橋,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中國橋樑工程技術的代名詞。同樣,也有另一篇課文,它講的是中國橋樑工程的代表人物,茅以升的童年故事。故事大抵是個故事,有演繹有藝術渲染的需要,但字裡行間,是中國近代工程發展的艱苦與老一輩工程師們的辛酸。兩篇課文,讓我們憑空意識到了橋樑的存在是那麼的必須,而長久以來我們竟把這必須當作了理所當然,把前輩們的奢侈品饕餮般揮霍。如今,在這份逼人的莊偉前,我不得不再次把目光投向橋樑,一個那麼熟悉而又頓顯陌生的名詞。

  橋樑,既是一種功能性的結構物,又是一座立體的造型藝術工程,也是具有時代特徵的景觀工程,橋樑具有一種凌空宏偉的魅力。這種重新審視,讓我不由地愧疚。橋樑,再熟悉不過的稱呼,居然承受了那麼多變革,也揹負了那麼多陳舊從錢塘江大橋到杭州灣大橋,技術上的完善,表現形式上的趨於多樣,這些讓人歎為觀止的工程奇蹟無不像我們暗示著,茅以升的時代已不再。

  透過這次橋樑工程專業認知實習,我從老師對我們的講解中學到了很多,也從實地調研中學到了很多,認識了很多。尤其是老師給我們講解他的工作經驗,告訴我們以後去了施工單位怎樣去適應,怎樣去面對那些不合理、不公平的現象,我從中感受頗多,學到的也很多。我們作為大三的學生了,也該去了解一些社會中真實的甚至腐朽的東西了,瞭解這些是為了能讓我們有一套自己的思維方式去看待這個世界,而不是一味的去憤青,去埋怨這個社會。這也是我實習後的一點感受。當然我的感受還是:

  橋樑——世界上最偉大的建築物!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