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社會公德調查報告(精選5篇)

大學生社會公德調查報告(精選5篇)

  須要明白一個情況或一個事件的時候,我們要透過科學的方法去研究,一般會把調查結果彙集成一份調查報告。調查報告怎麼寫才能避免假大空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大學生社會公德調查報告,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學生社會公德調查報告 篇1

  在現代社會,公共生活領域不斷擴大,人們的相互交往日益頻繁,社會公德在維護公眾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會穩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為公民個人道德修養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現。當今世界正在發生著廣泛深刻的變化,當代中國正在發生著廣泛深刻的變革。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廣大民眾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使社會公德建設凸顯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課題,使社會公德建設的價值具有了鮮明的時代色彩。在這樣的大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的社會公德便備受關注。

  作為一名當今社會的在校大學生,我們是當代中國的優秀青年,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21世紀振興中華的主力軍,這就要求我們不但要有過硬的專業技術,還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特別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要求下,我們更應爭當道德模範。

  在思想道德中,社會公德是最基本的,也是最貼近我們生活實際的。它在第一時間體現一個人的素質涵養,同時又無處不在地伴隨我們每一天的生活。針對當今大學生的社會公德狀況,我們做了一次社會調查。我們小組於半個月時間裡對本校的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發出問卷55份,共收回有效問卷55份(問卷有限,所作分析和結論僅供參考)。調查物件涉及校內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學生,調查內容包括大學生的社會公德認識以及個人道德實踐等方面。

  (一)、行為文明方面

  文明、禮貌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圖書佔位子是一種不文明、不禮貌的行為。圖書館是很多愛好學習的同學常去的地方,一般來說圖書館的環境是相當的不錯的,絕對是同學們看書、做作業的首選之地。這樣問題也就來了,如果看書的人很多,小小的圖書館怎麼能保證每個看書的同學都有座位呢,佔位子的現象也就隨之而來。在我們的調查之中有3.6%的同學認為應該這麼做,這樣做的話更有利於自己的學習,50.9%的同學認為大家都這樣,見怪不怪,32.7%的同學認為沒什麼自己也曾這樣做過,12.7%的同學認為這種行為是不道德的,應該受到譴責。

  文明、禮貌,這些道理大家都是知道的,資料顯示,絕大多數的同學心理面是知道怎麼做的,但是在行動上卻沒有起到起個表率的作用,長時間的這種佔座行為習慣讓大家都麻木了,同學們的態度變得很無所謂。明知道這個行為是不道德的,沒有合理有效的利用好圖書館的資源,但是沒有實際行動去改變這一不道德的行為。這說明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在行為文明這一點上的素質還需提高一個新的檔次。

  (二)、愛護公物方面

  校園中的“課桌文化”或旅遊景點處的“塗鴉”我們已經司空見慣。在我們的調查中有3.6%的同學認為蠻不錯的,它展現了個人風採,並且可以自由的宣洩感情,有54.5%的同學認為這種行為是不好的,它破壞了公物,造成了不良影響,有20%的同學認為沒什麼大不了,我也幹過,有10.9%的同學認為這是很隨便的事,關注自己就行,10.9%的同學認為要想辦法杜絕這種不良行為。

  從資料和生活的觀察上來看,大學生在愛護公物方面心理上是能夠接受的,落實到實踐中絕大部分大學生做的還是好的。對於自己的東西每個人都很愛惜的,但面對公共財產時,人性的弱點就顯示出來了,有時為了發洩自己的情緒,公共財產就成了犧牲品,這是一種極其自私的行為,近三成同學的卻對這種行為持無所謂的態度,這是很可怕的,這是低端的個人素質。誠然,要改變這一現狀不僅要靠社會的正確引導,更主要的還是大學生自己增強思想道德意識,自覺自主地成為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三)、保護環境等方面

  環境保護也是社會公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生義不容辭的責任。隨著我們周邊環境的日益改善,大學生逐漸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根據調查瞭解,在公共場合製造了垃圾,有64%的同學表示“一般不會扔”,有6%的人選擇“經常仍”,另外有9%的人可能礙於面子,會“周圍沒有人的時候會仍”,有21%的同學認為“只有在找不到垃圾箱的時候才會扔”。 資料表明在不破壞環境衛生這方面,大部分同學還做得不錯,即能“獨善其身”。然而對於真正以主人翁的態度來對待環境保護時,我們大學生做得還遠不夠,即不能“兼濟天下”。這個現象應該是和社會現象一致的,當今社會就是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社會,很多人為了一己之利不擇手段,當然不否認還存在許多為社會服務的人,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更要以當代大學生去影響下一個時代,而不是隨波逐流,保護好環境,從自己做起。

  活動總結

  雖然這次調查活動,涉及範圍比較小,調查物件比較侷限,資料量有限,但是透過此次活動,還是發現了許多問題,暴露出了許多不足之處,為我們今後的公德教育指明方向。

  大學生社會公德調查報告 篇2

  一、引言:

  作為一名當今社會的在校大學生,我們是當代中國的優秀青年,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21世紀振興中華的主力軍,這就是要求我們不但要有過硬的專業技術,還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特別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要求下我們更應爭當道德模範。所以針對當今大學生的社會公德狀況,就所在院校(北京交通大學)電信學院做了一次社會調查。

  調查物件為大二學生。利用自制問卷預調查5份,結果發現在問卷的問題設計、語言文字以及格式排版等存在些問題。特別是在問題的設計上,起初有像“你覺得大學生社會公德素質怎麼樣”的主觀問題,導致很多問卷在該問題上都是空白或寥寥幾句話,關鍵是這種問題對本次的調查無益,所以我對問卷進行一番調整,並自己填寫問卷,以被調查者的角度審視設計的問卷。隨後對40名電信學生進行了匿名調查,回收有效問卷35份,其中男生21份,女生14份。

  二、調查資料分析:

  總體概況

  經過資料分析顯示,雖然有一小部分的學生在一些方面存在缺陷,但當今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整體上比較強,也就說明了對基本的道德行為和範疇,大家都有比較清晰的認識。在現代社會,公共生活領域不斷擴大,人們的相互交往日益頻繁,社會公德在維護公眾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會穩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為公民個人道德修養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現。大學生作為時代的先鋒更應認識到社會公德的重要性,並在生活中踐行之,而要想提高社會公德意識,則要求我們個人,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努力。

  這次調查主要涉及文明禮貌,助人為樂和遵紀守法和對社會公德整體認識的問題。下面將就這幾方面的情況進行具體的展現和分析。

  助人為樂

  關心體貼他人,在他人急需的時候,能主動熱情地給予幫助和照顧,急人之急,幫人之苦,憂人之憂,救人之危,在別人得到幫助的同時自已也能從中得到快樂,這是人的一種高尚行為。正所謂“贈人玫瑰,手留餘香”,大學生應積極參與公益事業,力所能及地關心和幫助他人。

  在本次調查中,對於社群服務和公益活動,31.43%的人覺得很有意義並樂於參加,45.71%的人有時間才會去,22.86%的人則不樂於參加。而對於愛心募捐活動,經常參加的有34.29%,偶爾參加的為60%。而對於參加的動機,絕大部分人都認為“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參加公益活動是大學生社會公德的良好表現,它體現了一種無私奉獻的精神,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對於得到的結果我覺得大學生雖然知曉這種活動的必要性,但未能踐行,說明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有待提高。

  對於乞討的態度,80%的人會是視物件而定,只有17.14%的人會伸出援助之手。視物件而定的人覺得有勞動能力的人不應乞討,所以不幫,再者則是因為現在社會上騙子比較多;而幫的情況下主要是出於對弱勢群體的同情和傳統文化的影響。我覺得這樣的結果可以理解,社會的陰暗面多少會影響人們的判斷取向。但我們更希望看到的是大家能伸出援助之手,因為即使對方四肢健全,可以存在欺騙嫌疑,只要你幫助的人裡面有真正需要幫助的,哪怕只有那麼幾個,我覺得這是值得的,也許就是你那不起眼的一兩元錢,說不定就能幫助他們度過苦難。所以,這進一步說明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確實有待提高。

  文明禮貌

  古人說:“不學禮,無以立”,文明禮貌,是個人素質、教養的體現,是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的體現,是社會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也是調整和規範人際關係的行為準則,而且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細微之處。

  當在公交車上遇到弱勢全體時,80%的人會主動讓座,其餘20%的人則有時會讓,大家普遍尊老愛幼相當必要,需要給予弱勢群體以同情和幫助。說明大學生對讓座這一行為都持肯定態度。

  對公共場合吸菸的行為74.29%的人很反感,17.14%的人較反感;而當公共場合有人插隊時,82.86%的會在內心抱怨,8.57%的人會馬上制止。

  以上資料都說明了在文明禮貌層面,大學生有較高的道德修養。

  遵紀守法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要建設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必須在全社會形成“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的社會主義道德觀念,讓遵紀守法成為我們的責任。

  調查結果顯示,20%的人堅決不會闖紅燈,45.71%的人在趕時間的時候會,而31.43%的人在沒有車經過的時候會;當撿到物品時,91.43%的人會主動交公;但當看到校園內的消防栓損壞時,會告知相關人員和若無其事的人則幾乎對半。以上資料都揭露出了當代大學生的遵紀守法意識有待加強。這是由於當今的特定社會現象使大學生過早的有了世故圓滑、投機取巧的意識。誠然,要改變這一現狀不僅要靠社會的正確引導,更主要的還是大學生自己增強思想道德與法律意識,自覺自主地成為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而當問及對社會公德是什麼概念時,68.57%的人認為是心理上對社會的熱愛從而希望它變得更好,並盡全力支援;而14.29%的人會偶爾用行動支援。這表明大學生對社會公德的理解是很準確的,沒有太大的偏差。

  三、大學生社會公德情況總結:

  透過如上資料的初步分析,可將大學生社會公德狀況總結如下:

  遵守社會公德對於從小受正規教育的當今大學生而言,應該是道德的底限。雖然多數大學生能按照公德的要求去行事,但落實到每一項,有很多同學達不到公德的要求。換句話說,社會主義道德觀雖然依然佔據一定的優勢,但也並不是一統天下,其它的道德觀、價值觀已經對其形成了一定的衝擊。列如家庭成員道德水平的參差不齊從小就對孩子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而如今社會處於轉型期,非社會主義的道德觀在社會上大量存在,也會使大學生的公德觀發生一定的改變。

  大學生在踐行社會公德方面存在比較嚴重的“知”“行”脫節問題。當公共場所出現插隊情況時,82.86%的學生選擇了沉默,而只有8.57%的人會馬上制止的資料讓人難免有點心寒。所以道德對於多數學生而言,都只停留在“知”的層面,而沒能去“行”。而作為將“知行”作為校訓的交大學子更應儘快改變這種現狀。

  四、應對措施:

  作為個人,在平時要從我做起,嚴於律己,增強修養,樹立社會公德意識,不斷端正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家庭中,父母應以身作則,提高重視度,為孩子做好榜樣;家庭成員間可互相監督勸導,爭做模範家庭。

  學校則應積極舉辦公德素質宣傳,時常進行道德素質演講;儘快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化,更重要的是要不斷改善校園的文化氛圍,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改變道德觀念。

  國家社會要做好監督、引導工作,加大對損害公共利益行為的懲罰力度,不斷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的建設。

  大學生社會公德調查報告 篇3

  透過調查問卷設計,調查實踐,資料統計,我順利完成了“大學生社會公德”的問卷調查。從調查的結果看: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未來接班人的主幹群體,80%左右的被調查的同學具有較高的社會公德意識;僅有10%公德意識薄弱。在文明禮貌方面,接近90%能做到尊老愛幼。文明禮貌是社會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調整和規範人際關係的行為標準,與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相關,也是樹立中國人良好國際形象的迫切需要。

  在助人為樂方面,大學生作得更是出色。近93%的人能做到助人為樂。在社會公共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和問題,總有需要他人幫助和關心的時候,因此在社會公共生活中倡導助人為樂精神,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和原則在公共生活領域的體現,也是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

  對社會共同勞動成果的珍惜和愛護,是每個公民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和義務,它既顯示出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也是整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但40%的同學在愛護公物方面仍持不定態度,要不要愛護公物還要看情況而定。僅有50%會明確如何對待公共財物。

  保護環境人人有責,從根本上說保護環境是對全人類的'生存發展利益的維護。作為有較高文化素養的大學生要牢固樹立環境保護意識。但僅僅有15%的同學才會自覺地保護環境,主動撿起乾淨教室中的碎紙屑。20%的同學會視而不見;其餘被調查的同學會考慮去撿,但不一定會付諸行動。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程序中,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接班人,更應該遵守以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德;培養社會公德意識。社會公德意識的培養離不開社會實踐活動,我們應該在實踐中不斷增強社會公德意識,踐行社會公德規範。努力做社會公德規範的傳播者和踐行者。

  公共生活是指超越了私人生活的侷限,具有鮮明的開放性和透明性,對他人和社會的影響更為直接和廣泛的生活空間。而社會公德是指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應該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規範,準則。遵守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規範是每個大學生的義務。作為有較高素養的大學生,我們應當自覺培養公德意識,養成遵守社會公德的良好行為習慣。

  社會對大學生社會公德的修養和實踐水平有更高的期望與要求。同學們一定要把這些期望化為提高自身強大修養的強大動力,努力培養社會公德意識,樹立遵守社會公德的良好形象,爭做鹼性社會公德的模範,以實際行動推動我國社會公德建設。

  在實踐中增強社會公德意識,踐行社會公德規範。培養社會公德意識離不開社會實踐活動,大學生應當在實踐中不斷增強社會公德意識,努力做社會公德規範的傳播者和踐行者。

  積極參與各種社會活動,在實踐中培養社會公德意識和責任意識。參加志願者服務等公益事業和社會實踐活動對大學生了解社會。拓展實際工作能力,尤其是增強社會責任感有極大的幫助。大學生培養社會公德意識的實際活動有很多具體方式,既可以參加社會公德的宣傳活動,普及社會公德規範。傳播文明新風,也可以結合自身的專業特點服務社會。回報社會;既可以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社會公益活動,也可以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加入各種社會公益組織。大學生參與社會公德實踐活動本身就是一種學習,可以從實踐中體會到什麼是符合社會公德規範的言行,什麼是不符合社會公德規範的言行,從而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的社會公德素養,並帶動他人,影響社會。

  從小事做起,從小節做起,帶頭踐行社會公德規範。社會公德所規範的行為包括社會公共生活中最微小的行為細節,這些細節極容易被人們忽略,而它一旦被社會群體中的大多數人所忽視,往往就可能形成不良的社會風氣。因此,社會公德意識要在點點滴滴的日常小事中培養,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其實,踐行社會公德並不難,提升敬人禮讓的境界同樣不難,比如,見到老師。長輩主動問候是講社會公德;乘坐公交車主動為老幼病殘孕乘客讓座是講社會公德;在銀行。郵局等公共場所排隊時自覺站在“一米線”外是講社會公德;最後離開教室時隨手關燈是講社會公德;外出旅遊時不在景點設施上隨意刻畫是講社會公德,等等。社會公德的境界,就是在這些不起眼的一舉手一投足間慢慢昇華的。

  在真實的社會生活中,有著社會輿論的監督,我們大學生或多或少會因此更講社會公德。但在缺少監督的網路空間裡,遵守網路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有著更重要的意義。

  隨著資訊科技的迅猛發展,網際網路成為重要的資訊平臺與交流工具。網路生活中已成為大學生課餘生活的重要內容,成為大學生學習。交流的重要工具。然而,網路也是一把雙刃劍,網路活動中存在著不少突出的問題。遵守網路生活中道德要求的重要意義:對維護公共秩序和公共安全有積極作用;保證大學生的業餘學習和生活健康。豐富發展;有利於大學生活拓展視野,增強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避免個別大學生誤入歧途。

  大學生應當積極倡導網路文明,堅持文明上網,養成科學。文明。健康的上網習慣,在網路生活中加強社會公德自律,做到:正確使用網路工具。大學生應當學會利用網路這一先進工具獲取知識和資訊,使之成為提高自己學習能力的重要工具。目前網路上存在不少虛假、低階庸俗甚至反動、浮穢和色情的內容,同學們要提高鑑別善惡美醜的能力,做到不涉足不良網站,不瀏覽不良的內容。健康進行網路交往。網路已成為一種人際交往的媒介和工具。人們可以透過網路收發郵件、實時聊天、視訊會議、網上留言、網上交友等。網路交往要做到誠實無欺,不侮辱、誹謗他人,更不能參與網路色情遊戲、賭博等活動。同學們應透過網路開展健康有益的交往活動,在網路交往中樹立自我保護意識,不要輕易相信、約會網友,避免受騙上當。自覺避免沉迷網路。適度的上網對學習和生活是有益的,但長時間沉迷於網路對人的身心健康有極大損害。現實中存在著一些同學上網成癮,沉迷於網路而不能自拔,進而導致耽誤學業、甚至放棄學業的現象。值得同學們警惕的是,沉迷於網路尤其是遊戲已成為近年來青少年刑事犯罪率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學生應當從自己的身心健康發展出發,學會理性對待網路。養成網路自律精神。網路的慮擬性以及行為主體的匿名隱蔽特點,不利於發揮社會輿論的監督作用,使得道德規範所具有的外在約束的效用明顯降低。在這種情況下,個體的道德自律成了維護網路道德規範的基本保障。大學生應當在網路生活中培養自律精神,在缺少外在監督的網路空間裡,自覺做到自律而“不逾矩”。

  道德是分領域和層次的。不論在哪一領域哪一層次,大學生都應當自覺培養公德意識。《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明確指出:社會公德“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社會公德作為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應當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規範,我們大學生理應養成遵守社會公德良好行為習慣,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社會公德意識。

  大學生社會公德調查報告 篇4

  前言:

  社會公德是人們在公共生活中應當遵守的基本道德要求。作為最低層次的道德要求,社會公德在任何時代,任何社會都是不可或缺的。大學生作為具有較高知識儲備和道德修養的特殊群體。大學生的社會公德和科學文化素質高低,將直接關係到21世紀我國精神文明的面貌和現代化建設戰略目標的實現,社會對大學生的道德素質有較高的期望。大學生遵循社會公德對自身發展,對社會進步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總體情況 :

  調查顯示,現在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整體上比較強。我們的調查結果顯示,有49.2%的人對當代大學生的總體評價是“思想先進,有知識,有文化,但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差”。只有17.79%的人認為當代大學生“思想素質好,專業水平高和社會實踐能力強,有社會責任感。”這就表明,在公德認識方面,大學生普遍表現得好。對基本的公德行為和範疇,他們都有比較清晰的認識,但在具體表現的方面還有待提高,而且這種“知行脫節”現象隨著年齡的增長愈趨明顯。

  結合問卷及調查結果,我們作如下分析:

  助人為樂

  在社會公共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和問題,總有需要他人幫助和關心的時候。因此,在社會公共生活中倡導的助人為樂精神,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和原則在公共生活領域的體現,也是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基本要求。養成助人為樂的習慣,將是一生受用不盡的精神財富。正所謂“贈人玫瑰,手留餘香”,大學生應當“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積極參與公益事業,力所能及地關心和幫助他人。

  在本次調查當中,對於社會公益活動有57.75%的人選擇“經常參加”,有37.97%的人選擇“沒興趣,出於任務,偶爾應付”,另外有4.28%的人選擇“不參加”。參加公益活動是大學生社會公德的良好表現,它體現了一種無私奉獻的精神,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對於不太喜歡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的同學,社會也應該給予積極的鼓勵與引導。

  當代大學生中,大部分同學很少接觸社會,很少涉及世事紛爭,也因此儲存著那顆原始的善良的感恩之心。在我們的一個關於無償獻血的個人訪談中,接受採訪者回答每個問題都乾脆利落,毫不猶豫。獻血時她自主爭先,她覺得這是很有意義的事情。當我們問到:“有人說獻血很危險,甚至有可能感染疾病,你想過嗎?”她回答很乾脆:“沒有,沒想過。我只覺得我自己身體很好,抽點血沒關係,何況還有很多人掙扎在死亡邊緣,正等著我們獻血來搶救呢!”從我們的調查資料中也顯示,對於無償獻血,有58.63%的同學積極參與,還有36.31%的同學想去,但沒時間,只有10.06%的同學認為這是醫院在掙錢,不去獻。

  文明禮貌是社會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調整和規範人際關係的行為準則,而且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細微之處。比如:尊重師長,主動讓座等。在我們的調查中,84.54%的被調查者在路上見到老師都會主動問好。這說明當代大學生對尊師重教的認知程度較高,且能付諸行動。而在公交車上見到老弱病殘時只有49.47%的被調查者會積極讓座,48.47%的人會視情況而定,偶爾讓座。這說明廣大大學生對讓座這一行為都是持肯定態度的,因為二者之和佔了97.94%,但能始終如一,堅持將道德認知轉化在每一件日常小事上的人卻只有半數。這說明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在文明禮貌這一點上的素質還需提高一個新的檔次。 環境保護 環境保護也是社會公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生義不容辭的責任。隨著我們周邊環境的日益改善,大學生逐漸意識到愛護公物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根據調查瞭解,當外出製造了垃圾卻暫時找不到垃圾箱時,有87.05%的同學會“找到垃圾箱後再丟”,有6.22%的人選擇“隨手丟掉”,另外有6.74%的人可能礙於面子,會“找個角落再丟”。在不破壞環境衛生這方面,

  大部分同學還做得不錯,即能“獨善其身”。然而對於真正以主人翁的態度來對待環境保護時,我們大學生做得還遠不夠。比如,當看到地上有垃圾時,只有5.73%的人會馬上弄乾淨,而有80.21%的人想弄乾淨但最終沒做,其餘14.06%的人乾脆不理它。 遵紀守法

  遵紀守法的實踐是提高人們社會公德水平的一個重要途徑。在社會公共生活領域中,人員構成複雜,素質參差不齊,正常生活秩序可能受到影響,這就需要用紀律與法規來維持。大學生應當全面瞭解各項法律法規,熟知校紀校規,牢固法制觀念,“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自覺遵守相關紀律和法規。然而,當代大學生遵紀守法狀況並不是很好,安全事故時有發生,考試作弊更是屢見不鮮。在我們關於考試舞弊的調查中,竟有93.2%的同學認為舞弊不足為怪,能夠泰然處之。這反映出的不僅僅是一個學術道德問題,同時也反映出當代大學生的規則意識不強。許多大學生過早的有了世故圓滑、投機取巧的意識。

  大學生社會公德的特點及原因分析

  透過對調查資料的分析,並結合與部分學生的座談,基本可以看出大學生社會公德狀況呈現出如下特點:

  社會公德的這五個方面,在日常生活中真正的遵守起來並不困難,對於常年受正規教育的大學生而言,應該是道德的底限。雖然多數大學生能按照公德的要求去行事,但落實到每一項,有很多同學達不到公德要求的。可以想象,完全符合這五個方面的學生的數量會更少一些,也就是說,社會主義道德觀雖然依然佔據一定的優勢,但已非一統天下了,其它的道德觀、價值觀已經對社會主義道德觀形成了一定的衝擊。

  道德觀的多元化與複雜化有其家庭背景、學校背景與社會背景。

  1.首先是家庭成員的道德水平參差不齊

  2.是高校教師本身的道德觀具有多元化特點。

  3.社會正處於轉型期,非社會主義的道德觀在社會上大量存在。

  大學生社會公德調查報告 篇5

  “人人獨善其身者謂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謂之公德”。說到社會公德,讓我們先了解一下什麼是公共生活。公共生活是相對於私人生活而言的,公共生活的領域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髮展而逐漸擴大,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在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的當代社會,公共生活日益成為社會成員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社會公德則是指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應該遵守的道德準則。社會公德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是整個社會道德體系的基礎層次。

  調查目的: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思想道德修養。大學生具有較高的文化知識和科學素質,已成為我國傳播社會公德意識和實踐社會公德規範的重要力量,對宣傳、維護社會公德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透過調查研究,瞭解當代大學生社會公德現狀,發現大學生公德意識存在的問題以及提出如何更好地傳播公德意識的建議,共創和諧社會。

  調查形式:於XX年4月7日,隨機抽取湖南地區兩所大學(湖南師範大學和中南大學)的210位學生進行調查,其中男生佔49.7%,女生佔50.3%,調查問卷回收率79.5%,有效問卷167張,有效率100%,人工處理資料,統計圖表用excel來繪製。

  調查內容:從長沙市大學生對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態度,對人與社會之間關係的態度以及對人與自然之間關係的態度三個方面進行調查。調查結果如下:

  一、對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態度

  此次調查我們透過如下幾個問題,對大學生對待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態度進行了研究。

  1、坐公交車時,你會給老幼病殘孕讓座嗎?

  2、坐公交車時,你自己沒有座位,但看到坐著的年輕人對身邊的老人小孩熟視無睹,你會?

  3、你會在自習室裡大聲接電話嗎?

  4、一位農民工的權益受到侵害,但卻不知如何維護,而你恰好懂這方面的法律知識,你會?

  調查發現對於問題一,有70%以上的同學表示一定會讓,25%的同學表示視情況而定,只有3%左右的同學表示不會讓。表明大部分大學生具有基本的公德意識,視情況而定的同學,可能是因為公交車上人很多,自己的座位離老人又遠,不方便給老人讓座。對於問題二,有75%左右的同學,只是心中責怪那人沒素質,但沒有任何行動,有5%左右的同學表示不在意,15%的同學表示提醒年輕人讓座。表明大部分大學生具有公德意識,至少對這種行為表示不滿,但絕大多數保持沉默,缺乏維護公德的勇氣;更深層次的探究,還是私德在起作用,害怕別人不聽勸告,而使自己尷尬,或者說不知道怎樣用委婉的方式提醒他人;在公德與私德之間,大多數人還是在維護私德的基礎上再去維護公德,問題四和問題五同樣顯示出了這樣的問題。

  二、對人與社會之間關係的態度

  我們主要是透過調查大學生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度,以及參與公益活動的積極性等方面進行研究的。

  1、你對國計民生的態度是

  2、你曾主動去無償獻血嗎?

  3、你曾經利用手機或網路等媒介傳播過淫穢暴力等不良資訊嗎?

  調查發現,對於國計民生的態度,有57%的同學表示偶爾看一下,只瞭解周圍人談論的事情;40%的同學表示很關心,透過各種渠道瞭解;只有3%的同學表示與自己無關的不關心。表明大部分同學還是會去關心社會問題,但並沒有積極主動地去了解,大多都是從別人不經意的談論中,獲得資訊的,也有極少數同學表示不關心。當我們調查大學生無償獻血情況時,我們瞭解到有36%的同學表示想去,但不放心;33%的同學沒有獻過血;31%的同學無償獻過血。調查顯示:大部分大學生還是願意去無償獻血的,但有30%多的同學卻不敢去獻血,因為擔心衛生條件,害怕自己因為獻血而感染疾病。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出現呢?我們認為跟負面宣傳有關,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報道,大多是會因此而感染病毒。我們的社會、政府應該積極為大家建立一個安全的環境,作一些正面的宣傳與引導,消除人們心中的障礙,建立人們對社會的信賴。隨著近年來網路逐漸成為大學生生活中的一部分,網路活動也中存在著不少突出的問題,如網路暴力,色情資訊氾濫等,嚴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此我們對大學生在網路中的道德作了調查。調查結果如下:有81.25%的男生從來沒有在網路上傳播過淫穢暴力等不良資訊,93%的女生從來沒有做過,11.25%的男生曾經有過這種行為,但現在不再有,僅1%的女生有過這種行為,7.5%的男生一直都有這種行為,6%的女生一直都有這種行為。 結果顯示,在網路上接觸不良資訊並傳播不良資訊的人群中,男生明顯多於女生,究其原因,可能是男生的好奇心比女生強。作為當代大學生,應該正確使用網路工具,健康進行網路交往,避免自己沉迷網路,養成自律精神。

  三、對人與自然之間關係的態度

  此項內容,我們主要是透過大學生對待環保問題的態度,進行研究的。

  1、你對使用一次性餐具的態度是

  2、如果在舉行一些環保活動,你會積極參與嗎?

  在調查大學生對使用一次性餐具的態度時,有70.5%的同學表示有意識,儘量少用;6.5%的同學表示堅決不用;25%的男生表示不在意,6%的女生表示不在意。結果顯示,大多數同學有一定得環保意識,在能不用的情況下儘量不用,女生的環保意識要強於男生。可能是因為女生比較細心,比較關注細節,更注重環保。部分原因可能是性格差異造成的。同樣在調查大學生參加環保活動的積極性中,我們發現女生的積極性也要高於男生。

  從上述三個方面的分析表明長沙大學生的社會公德意識具有以下特點:<一>大多數大學生具有公德意識,並在實際行動中表現出來;<二>大多數大學生能自覺遵守公德但缺乏維護公德的勇氣;<三>大多數大學生還是會在維護私德的前提下再去維護公德。對於以上特點,我們認為有如下原因:1、大學生的個人思想道德修養和素質有待加強和提高;2、社會公德所規範的行為包括社會公共生活中最微小的行為細節,而大學生往往會忽視這些細節;3、從眾心理普遍存在;4、網路中的不良資訊的影響,如:網路中的暴力遊戲等;5、學校和家庭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有待加強;6、社會陋習依然存在。

  關於如何進一步加強大學生公德意識,我們有如下建議:1、首先是加強大學生自身修養與素質,透過積極參與各種社會公益活動,在實踐中培養社會公德意識和責任意識,要在點點滴滴的日常小事中培養公德意識,才能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懂得“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道理,從小事做起,從小節攻起,帶頭踐行公德規範;2、其次應該加強家庭與學校對大學生公德意識的教育。大學生接觸最多的就是家和校園,作為家長應該給孩子正確的道德教育,不要將一些自私利己、時時提防他人的錯誤思想教給孩子;作為學校,應該多開展一些有關加強公德教育的活動,讓同學們積極參與,並讓他們從實踐中培養公德意識;3、最後政府應該要為提高大學生公德意識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如:完善社會保障制度,讓在路邊乞討的人們能夠獲得救濟;完善醫療保障制度,讓人們在更完全、更清潔的醫療環境中得到治療。總的來說,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的進一步加強需要個人、家庭、學校和政府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實現。只有人們社會公德意識的普遍提高,社會風氣才會逐漸變好。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