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養老調研報告範文

社群養老調研報告範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裡,接觸並使用報告的人越來越多,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邏輯的合理性。那麼,報告到底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社群養老調研報告,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社群養老調研報告 篇1

  社群養老,主要是面向家庭日間暫時無人或者無力照護的社群老年人提供養老服務,具有就近、專業、便利和成本低廉的優勢。進一步完善社群養老,發揮社群養老的優勢和作用,對於構建完整的養老服務體系,真正全面實現“老有頤養”的社會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XX區社群養老現狀

  截止2013年底,XX區戶籍總人口為93萬人,老年人口為20.2382萬人,佔總人口的22%。近年來,XX區社群養老工作積極推進,老人們不同程度都享受到了社群養老服務。

  1、基礎設施建設情況。XX區社群養老服務機構在街道層面有6家,社群層面有118個社群設立了養老服務站。其中,符合XX市標準的有98個,a級(50平方米以上)66個,aa級(面積100平方米並擁有5張床位)16個;aaa級(面積150平方米並擁有10張床位)16個。77個社群養老服務站由社群自己執行;19個社群養老服務站是由街道社群提供用房,交給社會組織執行;2個社群養老服務站是由社會組織租賃,街道提供一半租金。有78個社群養老服務站的裝修費用由街道出資,20個由社會組織出資,透過申請公益創投予以補貼。

  2、服務專案開展情況。XX區各社群養老服務站根據老年人的需求,積極開展照料和託養服務、就餐服務、康復服務、心理關愛服務及文體活動、保健、培訓等綜合養老服務30餘項。金陵六村等37個社群開展日間照料服務;南秀村、大方巷等11個社群開展短期託養服務;工人新村等19個社群開設了“銀髮餐桌”。38個社群能夠開展康復訓練;41個社群建立“心靈茶吧”;依託“心貼心”修腳網,建立了16個固定點,成立了14個上門服務組,為1萬多名老人開展低償修腳服務。大方巷社群開展音樂照顧服務,與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師生深入養老機構及社群開展活動96場次,服務3000人次。

  3、社會資源利用情況。近年來,瑞海博老年康復中心、鶴顏養老服務發展中心、青春助老驛站、朝夕相處養老服務中心等一批社會組織陸續進入社群,開展社群養老服務。目前,全區參與社群養老服務的社會組織共有39家,其中專業負責社群養老服務站運作的有21家。在區政府提供租賃房屋的基礎上,引入了“心貼心老年人服務中心”,設立老年茶社、老年影視廳、老年照相廳、老年網咖、免費講座、老年大學等,服務隊伍人數已從最初的30多人發展到400多人,95%以上的人員經過考試獲得初級護理員證書,其中30%的人員擁有中級證書。

  二、亟待解決的幾個問題

  1、基礎設施薄弱,專業人才匱乏。《XX市社群居家養老服務實施辦法》要求每個社群40%的辦公用房用於提供養老服務,但在目前社群自身辦公用房都沒有完全達標的情況下,很難真正執行。有些社群由於用房緊張,1a級養老服務站(50平方米)至今未能落實到位,只能一房多用,社群養老服務站的設施、功能、標準、供養水平都比較低。另外,有些社群養老服務站沒有專職人員,就算有一般的工作人員,也大多沒有進行過系統的崗位培訓,缺乏相關的專業知識和技能。

  2、服務水平不高,標準缺乏統一。由於專業人才的匱乏,導致目前從事社群養老服務工作的很多是下崗職工,其中,又以年齡偏大的下崗女工居多,雖然他們經過短暫的服務技能培訓後能夠上崗,但是服務的專業化水平並不高。而且,由於缺乏統一標準,再加上條件限制,各個社群在服務專案的提供上水平參差不齊,有的社群服務專案較多,有的社群服務專案較少,有的服務質量較高,有的服務質量較低。

  3、依靠社會偏少,資源利用率低。由於社群養老具有公益性和非營利性的特點,社會組織不太願意參與進來。目前XX區參與社群養老的社會組織共有39家,其中負責社群養老服務站運作的只有21家,而且運作情況大都比較艱難。就算有社會組織參與進來,政府培育也不夠,沒有統籌利用好社會組織的各種資源,如醫務人員、志願者隊伍等,要是沒有更好的補貼政策,就會留不住專案,也留不住人,社會組織最終只能是自拉自唱,自生自滅。

  三、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1、思想認識不到位。由於我國長期以來實行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4+2+1”的家庭結構與“老有所養”的需求,要求政府承擔更多的養老責任和義務,而我們的思想認識仍停留在只重視gdp和傳統的家庭養老理念上。一些職能部門和社群管理與服務部門對開展和加強社群養老服務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認識不足,觀念落後,沒有把社群養老服務事業提高到反映一個社會文明進步水平和提高人民生活質量、保持社會穩定的高度來認識,服務意識較差,導致老年人沒有享受到普惠的社群養老服務。

  2、體制機制不健全。目前,社群養老在總體上仍屬於政府推動型,帶有濃厚的行政管理色彩,部分社群養老服務體系存在上層弱、中層空、基層虛的現狀,機制執行缺乏統一標準,社群權、責、利不一致。同時,政府職能在社群養老中存在缺位現象,政府對社群養老服務的支援力度不夠,主要表現在對非營利社會組織的培育不到位、投資社群養老服務的民間資本所應享有的相關優惠政策不完善等。

  3、財政投入偏低。據統計,XX區2013年可用財政收入為49.58億元,其中用於養老服務的財政投入總額為2898萬元,佔區財政收入的0.58%。扣除機構養老的投入,用於社群養老的投入及補貼為463萬元,僅佔區財政收入總額的0.093%,與機構養老的財政投入比為1:5.26。由於資金投入和扶持不夠,社群養老服務站等基礎設施破舊更新不及時、建設不到位,服務專案也難以拓展,有些老年飯桌由於虧本無法長期運作。

  四、關於完善社群養老的建議

  針對上述問題及原因,參考有關政策檔案,學習借鑑其他地區經驗,現就進一步完善社群養老提出以下建議:

  1、轉變觀念,增加投入,強化政府主導作用。要充分認識發展和加強社群養老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把社群養老作為迎接人口老齡化挑戰,滿足老年人需求和促進老齡工作可持續發展的一項戰略措施,納入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之中,進一步加強對社群養老工作的組織領導。建議加大財政投入力度,逐年提高社群養老財政投入佔財政收入總額的比例,保證每年給予財政上的支援,撥專款用於社群養老的發展和相關設施的建設。

  2、統一標準,建設隊伍,強化社群依託作用。區政府對社群養老的領導體制要有明確分工,在民政部門指導下對老齡委機構獨立強化,成立“關心老一代協會”;在街道建立社群養老服務中心,統籌社群養老事務;在社群設立社群養老服務站,具體承擔社群養老的服務和管理,最終在全區實現統一服務設施、統一服務內容、統一服務質量的“三統一”標準。每個社群明確1名專職社工,專門從事養老服務工作,每個社群養老服務站配備不少於3名的服務人員,並分批選送他們到高校或培訓機構學習老年服務知識和技能,提高做好養老服務工作的能力水平。

  3、完善機制,激發活力,強化市場主體作用。儘快建立“黨政主導,民政部門組織領銜,相關部門協助,社會廣泛參與”的領導體制,充分激發社會組織活力,透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為社群養老提供選單式訂製服務專案,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增強社群自籌、機構投資和社會捐助,實現多方位、多層次的資金籌集方式。積極引入社會組織,開放社群養老服務市場,支援企業、社會組織、個人參與管理運營社群養老服務,開展養老教育培訓、諮詢評估、標準制定、質量監督以及第三方認證等服務,逐漸將升級後的社群養老服務站交由社會組織運作,提高專業化服務水平。

  當前我國正在經歷世界歷史上最大規模和最快速的人口老齡化過程。有關資料顯示,目前60歲以上的老年人超過1.85億,約佔總人口的13.78%,老年人年均增長率達3.28%。西方國家是“先富後老”或“富老同步”,當社會進入老齡化的時候,已經有了很強的經濟基礎,實現社會化養老的能力已經具備。而我們國家則是“未富先老”,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經濟實力還比較薄弱,社會化養老準備不足。作為我國老齡人口的一個特殊組成部分,離退休幹部隊伍自身發生著深刻變化,特別是隨著“兩高期”的到來,高齡、空巢、獨居以及生活半自理、完全不能自理老人將越來越多,給服務管理工作帶來許多新的課題。為落實國管局的.工作要求,探索提高離退休幹部工作科學化水平的新途徑新辦法,我們對離退休老同志關心的機構養老服務問題進行了專題調研。透過拜訪國家民政部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國資委(機械)、國家安全部、國土資源部、農業部等部委離退休幹部局、廣電總局機關事務管理局以及XX市民政局老齡辦、XX區民政局,參觀XX市第一和第五社會福利院、匯晨、東嶽、香山、蓰贏、曜陽國際、太陽城銀齡、燕達國際等老年公寓及北京壽山福海養老服務中心、金夢圓老年樂園,到海南實地考察XX市委招待所、武警三亞療養院、三亞鑫源和愛馨兩個老年公寓,向第三協作組各單位發函,同部委機關老同志進行座談和開展問卷調查等,在對機構養老相關政策、發展現狀等進行分析、研究的基礎上,我們完成了本報告。

  社群養老調研報告 篇2

  一、基本情況

  望湖社群隸屬於望湖街道,成立於20xx年10月,是以省直機關住宅為主的純居民類的新興社群,轄區約1平方公里,含6個生活小區和2所中小學校,91幢樓房,現入住居民4893人,其中60歲以上老人429人。自2012年9月11日開放“居家養老食堂”以來,現已辦理食堂飯卡的有298人。

  食堂為社群自辦,位於社群二樓的活動中心。社群一次性投入8萬元,為食堂配備了灶臺、冰箱、消毒櫃、不鏽鋼灶具、桌椅等設施,食堂操作間面積約15平方米,餐廳面積約45平方米,可容納40來人同時就餐。社群聘用2名工作人員,每月工資1700元。食堂只供應中餐,有三種價格共選擇,一葷一素一炒一湯8元,一葷兩素兩炒一湯10元,兩葷一素兩炒一湯12元。自開放以來,每天約有30—40人就餐,最多時有近70人就餐,中青年及學生居多。

  二、主要做法和特點

  透過走訪座談,調研組認為社群食堂體現了以下幾個特點。

  1、為民服務。社群興辦食堂,在合肥地區也不多見。望湖社群雖然承擔著食品安全、輿論評判、群眾認可度及資金補貼壓力等風險,但仍立足為民服務,把辦食堂視作便民利民的突破點、結合點,作為為民服務的疊載入體,積極籌辦了社群食堂。

  2、公益屬性。社群把食堂定位為非盈利的公益性質,初衷是解決老年人吃飯不便問題,兼顧其他群眾,落腳點是方便於民、讓利於民,所以取名為“居家養老食堂”。食堂在經營中,雖然葷素炒湯齊全,價格低廉,場所免費,但由於我國老年人的傳統生活習慣,不願過多外出就餐,平常老年人光顧較少,大多為中青年及學生。食堂執行8個月來,由於飯菜售價便宜,多數月份為微虧經營(平均月虧約550元左右)。

  3、管理精細。社群從裝置的配製,到員工的聘用,都進行了精細的考量,不願多閒置一項資源;從食材的訂購,到就餐的人數,每天都有專人精確統計,不願多浪費一分錢;從飯菜湯的調配,到食品安全、場所的使用都明確專人管理,並注意收集各方面的意見,及時加以整改。由於管理精細、價位低廉、環境整潔,受到了社群居民的歡迎。

  4、盤活資源。望湖社群活動中心配套有閱覽室、健身房、保健室、室和室外封閉的活動場,都是由健身骨幹自我管理,全天候免費開放。這些場所可一場多用,能容納百多人同時就餐。這既可讓喜愛運動的人就餐後連續活動,也可讓中午不便回家的年輕人和學生飯後自我選擇運動專案、休閒娛樂。使食堂與活動場館互為補充,相互利用,做到了資源使用效益的最大化、最最佳化。

  三、值得思考和探討的問題

  調研組認為,在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的今天,小區已不僅是個住所的概念,人們普遍希望所居住的社群能夠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構建成一個包容和諧的“大家庭”。社群食堂的誕生,作為創新服務的載體,已贏得了居民的歡迎。如何將社群食堂作為社會管理創新的一個探索,保證食堂能長期正常運營,還需要作深入探討。

  第一,從政府層面來說:一是可把望湖社群食堂作為全區為民服務、居家養老服務的一種型別、一個品牌加以總結宣傳,以堅定社群的信念和決心,擴大社會的影響面,把這顆明珠打造更鮮更亮。二是在經費上給予獎補。社群食堂功能定位為公益性質,一直在微虧經營,對無固定資產、缺少資金來源的望湖社群,應給予以獎代補(每年約上萬元);對長期在食堂就餐或訂餐的老弱病殘人員可給予適當補貼。三是對有條件有積極性的社群,願意辦的,政府應予鼓勵。

  第二,從社群層面來說:一是適時調整服務物件。現階段小區入住率不高(只佔四分之一),食堂可面向社會開放。但隨著省行政辦公中心的啟用、高鐵站投入運營等,小區人口將會有大幅攀升,僅憑社群食堂現有的容量是很難滿足需要的,食堂功能定位應迴歸到居家養老服務上,以解決小區老年人吃飯難問題,重點是保證高齡、獨居、孤寡老人和病殘人員等特殊群體的就餐問題。二是測算經營成本。如果食堂長期虧本經營,社群沒有較好的財力支撐,將很難為繼。在目前老年人就餐不多的情況下,食堂可考慮改變純公益性服務,實行保本或微利經營,實現自負盈虧的良性運作。三是注重學習外地經驗,嘗試多種經營模式,增加服務內容(如開啟早餐等),實行多元化運營。四是加大宣傳力度。據瞭解,小區還有不少居民不知社群辦食堂,更不知食堂的定位,應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社群食堂的知曉率和社會影響面。五是要以“居家養老食堂”為專案由頭,善於策劃包裝,積極向上爭取政策資金獎補。

  第三,從食堂層面來說:一是要保證食品安全。要進一步規範管理,嚴把食材質量關、餐具消毒關和場所潔淨關等,真正讓社群食堂成為放心食堂。二是要提升服務質量。要注意瞭解不同人群的口味要求,不斷調整葷素菜花樣、粗細食搭配,做到營養均衡、數量滿足、價格合理,真正把社群食堂辦成居民滿意食堂。三是要擴大服務範圍。重點要了解掌握小區老年人群的結構、狀況、需求。調理好膳食結構,逐步探索對有需求的高齡、孤寡、獨居、病殘人員提供訂餐、送餐等服務,以精細化的就餐照料,不斷提高社群食堂的滿意度、知名度。

  社群養老調研報告 篇3

  為進一步深入把握我市社群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設情況,助推和提高養老社會化程度,促進昆明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社法委於20xx年4-6月間對我市不同型別、各具代表性的社群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服務體系的建設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

  一、我市老年人口和養老服務機構現狀及工作成效

  (一)我市老年人口的基本狀況

  按照國際標準,一地區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到10%,或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達到7%即為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標誌。我國於1999年進入老齡化社會,至2012年底全國老年人口達1.94億,佔全國總人口的14.9%。我市1991年有老年人口36.25萬,佔總人口比例的10.09%,標誌著我市進入老齡化社會;截至2012年底,我市戶籍老年人口達87.264萬,佔全市戶籍人口的16.06%,較1991年增長了1.41倍,年平均增長率為7.32%。目前我市有空巢老人23萬,佔老年人口總數的26.36%;失能老人19萬,佔老年人口總數的21.77%。在全國31個省會城市中我市老齡化程度排第9位,在雲南16個州(市)中排第1位,是人口老齡化較為嚴重的城市,具有高齡化、空巢化的特點,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數量劇增。

  (二)我市養老服務機構現狀

  我市目前具有一定規模的老年人活動中心4所,各類養老服務機構119所,總計擁有床位數1.6萬張,每千名老人擁有床位18張,已建成投入運營的社群居家養老服務中心72個,市級層面成立了XX市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協會、XX市養老產業協會,全市95%的城市社群和85%的農村社群(村)均成立了老年人協會。

  (三)我市社群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設情況及成效

  1、社群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建設情況

  根據省、市《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相關要求,我市於2012年啟動了社群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建設工作,當年省下達我市建設任務為60個,2013年為80個,到目前為止已有72個建成並投入使用。

  ——建設方式及規模。

  我市因建蓋較早的城市老舊小區難以找到800平米的場地,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採取新建、改擴建、租賃場地整合資源等方式進行建設,有的中心功能較為齊全,有的採取多點建設彌補或達到功能相對齊全。

  ——服務內容。

  目前根據我市不同社群老年人的需求,在個別“中心”四項基本服務已得到拓展,如XX區社群居家養老服務示範點在深入調查的基礎上,增加了情感關懷、養老機構外展、小家庭結對等服務。

  ——服務物件及方式

  服務物件為本轄區內60週歲以上老年人,具體根據老年人的實際情況分為無償、低償和有償服務,無償服務的物件為具有本轄區戶籍的城市“三無”和農村“五保”老年人;低償服務物件為具有本轄區戶籍老年群體中的高齡老年人、特殊群體的老年人;有償服務物件為有經濟來源並有服務需求的老年人。

  2.社群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運營情況

  我市積極探索不同的社群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運營方式,按管理主體和經費來源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五類。

  一是由政府全額負擔運營經費的,如XX區長壽路社群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成立於2008年,與社群居委會辦公用房合用,結合“4050”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工作招聘工作人員,成立至今已為12.9萬人次提供服務,每年投入65萬元用於政府購買服務。

  二是由集體經濟承擔運營經費的,如XX區中營社群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成立於2012年3月,新建小區預留用地建蓋,每天為150餘位老人提供用餐服務、為80餘人提供康體娛樂活動。三是社會力量興辦、民營經濟補貼。XX區916社群養老示範基地,成立於2011年4月,由愛心企業家免費提供場地,成立至今已為3.6萬人次提供服務,愛心企業每年提供運營經費120萬元。

  四是大型工礦社群,由單位與社群共建的,如XX市新村社群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成立於2011年,與社群居委會辦公用房合用,與單位離退休人員工作相結合,成立至今已為3萬人次提供服務,至今投入運營經費70萬元用於政府購買服務。

  五是市婦聯探索的“三工”協作參與社群居家養老服務模式,即市由婦女工作者、社會工作者和義務工作者三者結合,由市婦聯組織牽頭,引入南鑫家政服務公司提供社會工作者服務,招募志願者參與,共同為社群居家養老提供服務和幫助。

  3.取得的工作成效

  我市社群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至今經歷了3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00年的“星光計劃”,即2000之後的2-3年,透過發行福利彩票籌集的福利金,約40-50億元用於資助城市社群的老年人福利服務設施、活動場所和農村鄉鎮敬老院的建設;第二階段是2007年的“163”計劃,即給予每個社群5萬元啟動資金,建立“1個”老年服務中心,針對社群內的特困老人、殘疾老人、高齡老人、獨居老人和患病老人,開展溫情、援助、醫療、教育、康樂和維權“6項”服務,實行領導、標準和標識“3個”統一;第三階段是當前開展的“社群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建設,即建立健全縣(市)區、鄉鎮(街道)和社群(村)三級服務網路,城市街道和社群基本實現居家養老服務網路全覆蓋,80%以上的城市社群和20%以上的農村社群建立包括養老服務在內的社群綜合服務設施和站點。

  目前已逐步探索出居家養老為基礎,社群資源為依託,社會力量參與的新路子,社群居家養老服務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在西南地區處於中上水平。透過實地走訪與瞭解,截止2013年3月,我市72個建成投入運營的“中心”,獲得省、市、區三級財政撥付建設補助資金累計達4900萬元(具體補助標準見表五),其中申請省級財政補助2300多萬元、市級財政配套投入1600多萬元、縣(市)區級財政配套投入1000萬元左右,為近萬人次老年人提供了服務。

  二、我市目前社群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社群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發展不平衡。一是各縣(市)區之間呈現不均衡發展。二是各社群之間發展不平衡。

  (二)缺乏市級層面的政策支撐,各職能部門之間難以形成合力。社群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設涉及規劃、土地、住建、專業人員培訓、政府購買服務、志願者服務管理等多方面工作,需要多個職能部門的協同推進。

  (三)工作開展過程中“三難”問題突出。一是“中心”用房選址難是社群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主要制約因素。二是各級配套資金落實有困難。三是運營難是社群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面臨的突出問題。

  (四)服務專案有待擴充,充分發“中心”養老服務功能揮。由於“中心”的建設工作尚處於起步階段,與“中心”建設的基本功能要求還有較大差距。另外,一些“中心”由於缺乏宣傳,雖然具有較為齊備的設施和配置,但呈現出服務量不飽和的狀況,“中心”難以真正發揮養老服務的功能。

  (五)社群功能不健全,社群內資源整合利用率不高。社群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設支撐在社群、根基在社群、服務物件在社群,需要社群內每一個組織、每一個家庭的參與協作,需要整合社群內各種資源,納入整個社群的發展建設統一規劃之中。但調研中瞭解到,許多現有社群資源還處於“分離”狀態。一是社群內的基層組織未能實現有效聯動。二是“中心”與小區物管沒能實現資訊、資源共享。三是社群內公共單位、組織擁有的資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社會力量引入不夠。

  (六)“中心”責任主體要不夠明確,助老服務隊伍建設有待加強。一是“中心”責任主體不夠明確。二是助老服務隊伍力量薄弱,專業養老護理員緊缺。

  三、對策和建議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

  國際上一般都是在人均gdp達到10000美元以後才進入老齡化社會,而中國在3000美元的時候就已進入了老齡化社會,“未富先老”對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結構的調整帶來巨大的衝擊和挑戰。XX市作為省會中心城市,各級黨委、政府要充分認識到社群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設對構建和諧社會、建設幸福美好新昆明的重要意義,是我市在全省率先實現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是實現我市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要切實增強做好社群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緊迫性和責任感,結合社會管理工作創新,建立“政府投入主導化、投資主體多元化、服務物件公眾化、執行機制市場化、服務隊伍專業化”的社群居家養老服務工作大格局;要將社群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作為重要的民生工程,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績效考核體系;要透過政策扶持、資金投入、搭建平臺、培育機構、典型示範、服務監管等途徑,切實加強我市社群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領導。

  (二)加快制定有利於推動社群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政策措施。

  一是按照新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抓緊對《XX市老年人權益保障條例》進行修訂,將社群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設寫入地方性法規條例中。二是制定完善城鄉社群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中長期發展規劃,根據我市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老年人口分佈和老年人的需求,科學謀劃、高位統籌,做頂層設計。三是市政府要加快出臺《關於加快推進XX市社群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要認真總結試點經驗,深入調研,摸清情況,學習借鑑省內外的先進經驗和做法,明確社群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設指導思想、目標任務與階段性要求,以及各職能單位的具體職責,進一步規範“中心”的建設、運營,透過建立長效性的執行、管理、保障機制,逐步完善社群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政策措施。

  (三)建立健全我市社群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體制機制。

  一是強化市、(縣)區兩級老齡部門養老行業主管部門的責任,負責社群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行業管理和業務指導;強化縣(市)區、街道(鄉鎮)兩級政府為“中心”建設的主體責任,負責具體承建“中心”專案;強化街道(鄉鎮)、社群屬地管理主體的責任,在“中心”專案建成後,交由社群、社會組織及企業等管理運營,由街道(鄉鎮)、社群負責日常監管。形成“條抓塊管、條塊結合、以塊為主、非營利性組織負責“中心”營運”的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的管理體制。二是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打破行業界限,放開社會化養老服務市場,採取公建民營、民辦公助、政府購買服務、小額貼息貸款等多種形式,引導和培育社會力量參與社群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設,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鼓勵具有一定資質的、專業性較強的非營利性機構,尤其是社會工作機構進入社群居家養老服務,可學習上海模式,建立公益招投標平臺,設立養老服務專項,透過市場化的引入激發行業的活力,實現執行機制市場化。三是建立健全政府購買服務的工作機制,制定“普惠+特惠”的政策,優先向需求最迫切的老年特殊群體提供服務,將城市“三無”老人、農村“五保”老人、80歲以上獨居、空巢、失能、半失能的高齡老年人列為政府購買服務的物件,為其提供無償或低償服務;透過市場運作,不斷拓展服務內容、創新服務方式,為具有服務需求和一定經濟能力的低齡老人提供有償服務,逐步實現服務物件的公眾化。四是建立健全社群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的經費保障機制。老齡工作是關係到千家萬戶的民生工程,且養老產業屬於微利或無利行業,建議政府透過財政撥付、政策傾斜、稅收減免等形式給予一定的扶持,要,對社群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助老員”工資、日間照料床位、老年飯桌、場地租賃等方面給予補貼扶持。

  (四)進一步完善社群功能,夯實居家養老的硬體基礎。

  一是將“中心”建設納入社群配套服務設施統一規劃建設,作為“和諧社群”建設不可或缺的內容進行考核。二是加強社群硬體基礎設施建設,將“中心”建設用地納入新建小區的建設規劃,在開發時預留小區總面積的5%或8%,作為養老設施用地,規劃、土地、住建、民政等部門要在立項、規劃、用地、工程許可、小區命名等各個審批環節嚴格把關,形成政策合力;加大對老舊小區硬體設施的修繕和改造,充分利用有限空間,以改擴建的方式逐步加強“中心”硬體建設。三是加強對社群資源的整合利用,社群“兩委”應重視和支援“中心”建設,加強老齡、民政、衛生、工青婦等基層組織的協調配合,充分依靠和挖掘社群內公共單位的力量,調動小區物管的積極性,共同參與社群居家養老服務工作。

  (五)加強隊伍建設,建設一支專兼結合、以專為主的社群養老服務隊伍。

  一是進一步理順老齡工作管理體制,整合老齡辦與市委老幹局的資源,以適應老齡化程序不斷加快對老齡工作提出的新挑戰和新要求。二是與“4050”人員再就業工作相結合,參照社管綜治“協管員”的方式,在每一個“中心”設立2-3個“助老員”的公益崗位。三是加強養老服務人員的培訓,與勞動就業部門配合,定期對專職人員進行康復、護理、心理學等具有較強針對性的培訓,實行“助老員”持證上崗和定期星級評定,提高養老服務隊伍的專業化水平。四是注重發揮“養老服務志願者”隊伍的作用,開展“以老養老”、“銀行式儲蓄養老”,調動志願者的積極性,特別是一些低齡老年志願者的參與積極性。

  (六)加大宣傳力度,引領社會化養老新風尚。

  社群居家養老在全社會的認知度和認同度還有待進一步提高,要以新修訂的《老年法》普法學習宣傳為契機,將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上升為國家的一項長期戰略任務加強宣傳,發揮輿論引導和推動作用,強化“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會老”的意識,形成全社會關心、關注養老服務事業的濃厚氛圍。發揮好新聞媒體的作用,透過開展各類活動,集中宣傳開展社群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的背景、內涵和意義,透過對“中心”養老服務實際效果的提升和宣傳,釋放敬老、愛老、養老的社會“正能量”,以提高社會關注度;要針對老年人做好細緻的宣傳講解工作,逐步改變老年人傳統的生活觀念、消費觀念和養老觀念,接受這一新型的養老方式,引領社會化養老的新風尚。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