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產業發展調研報告(精選6篇)

健康產業發展調研報告(精選6篇)

  在當下社會,報告十分的重要,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避免篇幅過長。那麼什麼樣的報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健康產業發展調研報告(精選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健康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篇1

  一、我市健康服務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市健康服務業得到了快速發展,整體實力不斷增強,基礎醫療保障體系日臻完善,居民養老服務體系逐步健全,全民健身氛圍日益濃厚,服務領域全方位拓展,服務能力大幅提升。

  (一)基礎醫療保障體系日臻完善

  1、基本醫保覆蓋面不斷擴大。2015年全市參加城鎮職工和居民醫保人數達到60.6萬人,參保率達到98%,全市2.02萬名關閉破產國有企業退休人員和5.29萬名困難企業職工全部參加了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市政府將“新農合籌資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300元”列為承諾為民辦的實事之一,比省定標準290元高出10元,成為全省人均籌資唯一達到300元的地市。新農合參合人數56.93萬人,參合率達99.21%。

  2、基本醫療保障水平不斷提高。2015年我市城鎮職工醫療保險統籌基金最高支付限額由22.5萬元提高到28萬元,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基金最高支付限額由13.5萬元提高到15萬元,是我市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的6倍以上;城鎮職工和居民醫保政策範圍內住院費用支付比例達到73%,初步建立了城鎮醫療保險市級統籌資訊系統;大力推行社保“一卡通”工作,共發放社保卡58萬張,超額完成省下達的45萬張發放任務。率先在全省出臺了市級統一的補償方案,2015年全市統籌區域政策範圍內補償比達到了75%以上,封頂線達到12萬元,均超過省定目標。

  3、商業健康保險制度基本確立。2015年6月,我市建立了城鎮職工大病統籌保險制度,制定了《xx市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市級統籌實施辦法》,並將此工作透過購買服務的方式,委託中國大地保險公司山西分公司承辦。同時,我市還建立了城鎮居民補充醫療保險制度,制定了《xx市城鎮居民補充醫療保險實施意見》,規定了參保居民在報銷醫藥費用時的相關細則。

  4、基本藥物制度逐漸完善。我市目前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已全部配備使用了基本藥物,按規定實施了醫保支付政策。全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村衛生室全部實行省級網上招標採購和統一結算,確保了基本藥物供應及時和貨款安全、按時上繳。2015年,實施基本藥物制度的各級醫療機構向配送企業回款3202.81萬元,建立完善基本藥物採購新機制工作取得新進展。

  5、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進一步深化,建立了多渠道補償機制。2015年基本藥物零差率市縣財政配套資金共計646萬元,基本公共衛生經費3183萬元。各縣(區)根據《xx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補償辦法》制定了具體實施辦法,核定收入專案為醫療服務收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補助收入、藥品收入及其他收入;核定支出專案為人員經費支出、業務經費支出、藥品支出及其他支出。

  6、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穩步提高。一是強化全科醫生規範化培養和轉崗培訓、基層醫療衛生人員在崗培訓工作;二是認真落實鄉村醫生多渠道補償和養老政策,加強鄉村醫生隊伍建設。我市1620名鄉村醫生現都已參加新農保。對承擔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村衛生室,按行政村核定30%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予以補助。對無衛生室的村公開招聘的大學生村醫,在聘用期間其補助標準因不低於每人每月800元,2015年全市下撥村醫補助經費350萬元。

  7、基層中醫藥建立工作穩步推進。我市對加強中醫藥服務體系建設非常重視,各縣區政府均加大了投資力度,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配備了中醫醫療裝置,在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展適宜的中醫藥服務專案。其中:xx縣建立成為山西省唯一一家國家級第二批“治未病”預防保健試點縣,併成功建立為省級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xx縣的基層中醫藥建立工作受到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評審專家組的高度評價。

  (二)居民養老服務體系逐步健全

  陽泉是全省較早進入人口老齡化的城市之一,截至2015年,我市60週歲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市總人數的14.58%,預計到“十二五”末,我市老年人口將佔到全市總人口的18.19%以上。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視養老服務業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資金支援力度,不斷最佳化養老設施建設,積極創新養老服務形式,逐步完善養老服務體系,養老服務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導、民政牽頭、社會參與、市場運作,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群服務為依託、機構養老為支撐的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

  1、政策環境日漸完善。2015年,市政府出臺了《關於加快推進全市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陽政辦發[2015]53號),養老服務業的發展政策得到進一步細化,該《意見》具體明確了我市“十二五”期間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監督管理和保障措施,從土地保障、資金補助、人才培訓、稅費減免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優惠扶持政策。進一步擴大扶助範圍和內容,提高扶持標準,扶持政策更加完善。

  2、養老服務機構設施建設成效顯著。截至2015年底,全市共有社會養老福利機構46所,其中市級公辦養老機構2所;縣(區)級公辦養老機構2所,xx縣、郊區各1所;鄉鎮敬老院33所,分別為xx縣10所,xx縣15所(包括分院1所),郊區8所;民辦養老機構9所,分別為市級1所,xx縣1所,xx縣3所,郊區3所,礦區1所。

  3、城鄉社群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建設全面啟動。為了更好地落實市政府出臺的《關於加快推進全市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在已有5所社群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的基礎上,今年7月份,民政局制定出臺了《xx市2015年城鄉社群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建設工作實施方案》,明確了我市今年要完成14個城市社群和50個農村社群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的建設任務。全面推進居家養老服務,滿足廣大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以上專案完工後,日間照料養老床位將達到700張。

  4、養老服務隊伍專業化建設逐步推進。近年來,我市積極開展養老服務職業技能培訓,並逐步推行養老服務人員持證上崗制度,養老服務隊伍整體素質的穩步提升。2015年以來,全市共參加民政部、省民政廳組織的各類養老服務職業技能培訓80餘人,同時積極開展各類公益性養老助老服務活動,全市現有助老服務志願者近5000名,為全市提高養老服務整體水平發揮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三)全民健身氛圍日益濃厚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透過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以“三邊工程”為主要內容的群眾體育事業得到了較快發展全民健氛圍日益濃厚。

  1、場地設施建設數量大幅增加。已建成農民體育健身工程960個,全民健身路徑工程69條,鄉鎮全民健身活動廣場8個,全民健身中心1個,全市人均體育設施面積達到1.14㎡,群眾體育的物質條件得到了較大改善。

  2、健身組織不斷壯大。成立了全民健身工作委員會,批准成立了24個體育協會,發展社會體育指導員2000人,建立完成國家級體育先進社群2個,省級體育先進社群2個,全國體育先進鄉鎮7個,省級體育先進鄉鎮11個,群眾體育的網路組織不斷完善。

  3、群體活動品牌建立成效凸顯。以“五個百萬人群”和“兩個關愛人群”為重點的群眾體育活動蓬勃開展。打造了“全民健身大拜年系列活動”、“xx市足球聯賽”、“xx市乒乓球聯賽”、“國際籃球邀請賽”、“元旦登高、長跑、越野活動”、“8月8日全民健身日大型體育展演活動”等眾多品牌賽事,舉辦了“汽車場地越野賽全國邀請賽”、“山西省第十九屆傳統楊氏太極拳比賽”、“山西省‘體育三下鄉’桃林溝村健身行系列活動”、“迎奧運萬人長跑”等一系列有影響力的賽事活動,形成了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圍。

  二、我市健康服務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我市健康服務業的發展總體勢頭良好,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基礎醫療保障體系方面:

  一是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尚需繼續完善。我市現有醫療機構尤其是縣級以下基層醫療機構的基礎設施、醫療技術和裝置以及人才等,還遠遠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就醫要求;

  二是基本藥物制度配套措施有待進一步加強。社群衛生服務機構普遍存在人員少,基本藥物品種、數量少的問題,加之沒有單獨的醫保網路系統和收費系統,極大地制約了醫保職工購買基本藥物的積極性;同時,由於配送機制不完善,配送不及時,基本藥物品種與需求不相適應,基本藥物實行零差率銷售後的財政補償資金到位緩慢等,導致社群衛生服務機構使用基本藥物積極性不高,基本藥物的推廣受到一定影響。

  (二)居民養老服務體系方面:

  一是養老服務發展落後於經濟建設的步伐,養老服務的整體水平與社會需求差距較大,發展步伐遲緩,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二是養老服務機構建設資金嚴重匱乏,財政投入不足,政策扶持不夠,沒有很好地調動社會化養老的積極性,存在基礎設施數量少、條件簡陋、功能不全等諸多問題,難以滿足人民群眾對養老服務日益增長的需求;

  三是養老服務建設用地難以解決,成為制約養老服務業發展的瓶頸。多年來,我市在制定城市居住區規劃時,無論是新區建設還是舊區改造,都沒有很好地將社會福利設施特別是老年人服務設施納入公共設施進行統一規劃,存在著養老服務設施用地難的問題;

  四是服務理念落後,服務內容單一。與沿海發達地區相比,不僅在基礎設施建設上相對滯後,而且在服務理念上也存在很大差距。如:佔全市養老機構比重71.74%的鄉鎮敬老院,在服務內容上,僅僅侷限於為老年人提供日常的生活照料,而其他醫療保健,康復護理、精神慰藉、文化娛樂等服務專案尚未有效開展;五是隨著我市老年人口基數不斷增大,三口之家等家庭日益增多,“421”家庭結構已大量出現,加上市場經濟條件下競爭日益激烈,子女工作壓力大、閒暇時間少,外出讀書、工作、經商、留學人員增加,“空巢家庭”越來越多,傳統的家庭養老服務功能日益弱化,急需社會化的養老服務來解決;六是嚴重缺乏高標準多功能的大型綜合性養老服務機構設施建設。目前,我市市級老年福利機構只有2所,空餘床位有限,遠遠不能滿足城市老年人的基本養老服務需求。

  (三)全民健身構建方面:

  一是群眾健身意識有待提高,經常參加體育健身活動人數比例偏低;

  二是公共場地設施不足,公共體育設施數量、面積和質量不能滿足群眾多元化健身的需求;

  三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覆蓋範圍不夠廣泛,城鄉基層公共服務能力薄弱;四是城市、農村區域之間群眾體育事業發展差距較大,社會力量參與全民健身事業,興辦體育健身產業的積極性尚未充分發揮;五是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財政投入機制等有待進一步完善。

  三、關於促進我市健康服務業發展的建議

  健康的國民是社會全面發展的基礎,國民健康是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和民族興旺的重要保障。健康是生產力的基礎,對經濟發展來說,投資於健康,就是投資於生產力和投資於未來。疾病、傷殘和死亡會給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巨大的經濟負擔,為此,要堅持以人為本、統籌推進,政府引導、市場驅動,深化改革、創新發展,社會公益、全民參與的原則,大力發展健康服務業,提升居民健康素質,以此來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和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一)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健康服務業

  建立公開、透明、平等、規範的健康服務業准入制度,凡是法律法規沒有明令禁入的領域,都要向社會資本開放,並不斷擴大開放領域;凡是對本地資本開放的領域,都要向外地資本開放。民辦非營利性機構享受與同行業公辦機構同等待遇。鼓勵社會力量舉辦醫療機構,最佳化醫療服務資源配置,積極發展康復醫院、老年病醫院、護理院、臨終關懷醫院等醫療機構,推進護理服務的專業化、規範化。對連鎖經營的服務企業實行企業總部統一辦理工商註冊登記手續。

  (二)加強規劃佈局和用地保障

  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中統籌考慮健康服務業發展需要,擴大健康服務業用地供給,優先保障非營利性機構用地。新建居住區和社群要按相關規定在公共服務設施中保障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社群服務等健康服務業相關設施的配套。支援利用以劃撥方式取得的存量房產和原有土地興辦健康服務業。

  (三)最佳化投融資引導政策

  鼓勵金融機構按照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原則加大對健康服務業的支援力度,創新適合健康服務業特點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擴大業務規模。鼓勵各類創業投資機構和融資擔保機構對健康服務領域創新型新業態、小微企業開展業務。政府要採取積極措施,引導、推動設立由金融和產業資本共同籌資的健康產業投資基金。創新財政資金使用方式,鼓勵和引導融資性擔保機構等支援健康服務業發展。

  (四)完善健康消費的保障機制

  鼓勵商業保險公司提供多樣化、多層次、規範化的產品和服務,開發長期護理險,推行醫療責任保險、醫療意外保險等多種形式醫療執業保險。建立商業保險公司與醫療、體檢、護理等機構合作的機制,探索健康管理組織等新型組織形式。

  (五)積極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大力支援健康知識傳播機構發展,培育健康文化產業,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平面媒體及網際網路等新興媒體深入宣傳健康知識,鼓勵開辦專門的健康頻道或節目欄目,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公民健康意識和健康素養。開展心理健康諮詢活動,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把醫保工作的重點由花錢治現病轉向健身防未病上來,在全社會形成重視和促進健康的社會風氣。規範藥品、保健食品、醫療機構等方面廣告和相關資訊釋出行為,嚴厲打擊虛假宣傳和不實報道,積極營造良好的健康服務業發展氛圍。

  健康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篇2

  健康是人類的最大財富和永恆追求,是我們建設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社會的重要內涵。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健康產品總需求急劇增加,大健康產業已成為二十一世紀最有前景和最為重要的產業之一,被比爾·蓋茨喻為“未來能超越資訊產業的重點產業”。xx擁有國家級醫藥高新區,發展大健康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和條件,理應創出特色,搶佔制高點,確立領先、優勢地位。最近,我們組成調研組,對此進行了專題調研。

  一、xx發展大健康產業勢在必行

  大健康產業是維護健康、修復健康、促進健康的產品生產、服務提供及資訊傳播等活動的總和。與傳統的健康產業相比,大健康產業銷售的不單是一種或一類產品,而是提供健康生活的解決方案。

  健康產業和大健康產業最早源於西方發達國家。西方經濟學家認為,健康產業將成為繼IT產業之後全球“財富第五波”。美國是健康產業誕生髮展的典型代表,其健康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約為16%,超過汽車和石油兩大行業。近幾十年,日本、韓國、新加坡等亞洲國家大健康產業快速發展。新加坡透過組建國際醫療保健中心,每年吸引數十萬國際遊客接受醫療旅遊服務。我國作為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正加快從中等收入邁向高收入國家,健康產業極具發展前景。上海、杭州、蘇州、瀋陽、成都、三亞等多個城市,已把打造健康城市作為重要戰略目標,把發展大健康產業列為搶佔城市競爭制高點的戰略舉措。xx發展大健康產業,既適逢其時,又十分必要和緊迫。

  xx年,國家出臺了《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關於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到2020年健康服務業總規模達到8萬億元以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xx發展大健康產業,可以發揮好醫藥產業的綜合優勢,迅速拉長醫藥產業鏈,進一步拓寬和築牢醫藥產業的發展基礎,更好地發揮中國醫藥城對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和支撐作用;可以更好地搶抓宏觀政策新機遇,統籌發展資源和工作佈局,帶動製造業、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加快經濟轉型升級;可以倒逼城市功能的提升,助推健康城市建立,擴大健康服務和產品供給,加快構建更高水平的醫療服務體系,積極回應人民群眾對健康幸福的美好期待,讓“三個名城”深入人心、美名遠揚,進一步提升xx城市的品位和品牌。

  二、xx發展大健康產業的路徑選擇

  大健康產業是一個跨行業、跨領域的新興產業,既包括知識技術密集的研發製造業,又包括勞動密集型的服務業。我們認為,xx發展大健康產業,關鍵在走好融合發展之路,著力培育具有時代特徵和xx特色的大健康產業體系,加快打造以中國醫藥城為支撐的“一城三地”。

  1.醫藥研製高地。以中國醫藥城為主要載體,加快“六大功能區”建設,早日實現“5個1000”目標,不斷豐富“中國第一、世界知名”新內涵。同時,突出“生物、醫藥、健康”導向,依託揚子江、濟川、阿斯利康等一批知名醫藥企業,大力發展養生保健、綠色食品等產業,拉長醫藥產業鏈條,加快向健康保健、醫療器械、物流營銷等領域延伸拓展。

  2.養生休閒勝地。充分利用xx優越的自然環境、旅遊資源和華僑城的高階平臺,以及地處長三角城市群的區位優勢,著力打造中高階養生休閒區、城市生態休閒區、裡下河農業生態休閒區、沿江特色產業休閒區等五大休閒旅遊板塊,大力開發休閒度假、體育運動、健康娛樂、文化創意、鄉村體驗等旅遊專案,努力建設“休閒型健康養生旅遊目的地”,加快建立國家旅遊度假區,進一步叫響“水城慢生活”品牌。

  3.健康服務基地。依託中國醫藥城產業化基礎和國際化平臺,加快規劃建設中國醫藥城康健醫療區,加強與國內外體檢醫療機構合作,探索市場化運作方式,鼓勵國內外知名健康管理企業來泰發展,推動我市健康諮詢、第三方健康管理、健康保險等健康服務業的發展,構建集體檢、診療、康復、療養、養老於一體的健康管理服務體系。

  主要思路是“三個致力”:

  1.致力推動健康製造業與健康服務業高度融合。相對傳統的醫藥衛生行業,健康服務業是大健康產業發展的主要方向,發達國家的健康產業正呈現出以製造經營為主向以健康服務為主的轉型。無論是拓展現有醫藥產業鏈,還是提升服務業發展水平,我們都應堅持健康製造業與健康服務業“兩手抓”。要突出中國醫藥城建設,加快打造醫藥研發生產高地,組織各醫藥生產企業發揮自身優勢,加快進軍健康服務業,放大醫藥產業的品牌優勢,同時以健康服務業推動健康製造業向價值鏈高階攀升,全面提升大健康產業能級。

  2.致力推動大健康產業各領域要素有機融合。大健康產業涵蓋醫藥保健產品、營養保健食品、醫療保健器械、休閒保健服務、健康諮詢管理等多個與人的健康緊密相關的生產和服務活動。它們雖分屬不同領域,但相互之間關聯度高。xx發展大健康產業,應充分挖掘現有基礎,發揮既有優勢,選準方向和重點,突出研發能力建設、品牌標準打造、規模企業培育和商業模式創新,注重“研、產、購、醫、養、遊”等互促並進,協調發展,加快構建富有競爭力的xx大健康產業體系。

  3.致力推動健康產業與健康城市深度融合。發展大健康產業,離不開健康城市的載體平臺。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健康城市應該是一個不斷開發、發展自然和社會環境,並不斷擴大社會資源,使人們在享受生命和充分發揮潛能方面能夠互相支援的城市,並於1996年提出了健康城市的10條標準。這些標準,既是對城市建設管理的要求,更是對城市產業形態的呼應。要統籌大健康產業規劃與健康城市建設規劃,統籌產業發展與城鄉建設,做到以城市功能完善集聚產業發展要素、服務產業發展,以產業發展倒逼城市功能的提升、實現發展惠民。

  三、xx發展大健康產業的重點任務

  圍繞建設“一城三地”的目標定位,xx發展大健康產業應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重點發展以下業態:

  1.特色醫療服務業

  醫療服務是大健康產業的基本內容、龍頭專案。xx發展大健康產業,醫療服務業不可或缺。xx發展醫療服務業需要揚長補短,錯位發展,以特色打造醫療服務品牌。去年,中國醫藥城與北京兒童醫院、中炬集團合作,共建xx北京兒童醫院,為xx建設特色專科醫院提供了新模式。xx需要在深化公立醫院改革、加快構建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同時,切實加強與國內外知名醫學院校、醫療機構的合作,鼓勵引導社會力量辦醫,大力發展康復醫院、老年病醫院、臨終關懷醫院、專業護理醫院等緊缺型醫療服務機構和一批重點專科醫院,打造數家在省內外乃至國內外有名氣的專業醫療機構,打響xx特色醫療服務品牌。

  2.健康管理服務業

  健康管理是對健康進行全面分析、監測、評估、提供健康諮詢和指導,以及對危險因素進行干預的全過程。世界衛生組織研究報告認為,人類1/3的疾病可透過預防保健來避免,1/3的疾病可透過早期發現得到有效控制,1/3的疾病可透過資訊的有效溝通提高治療效果。

  據測算,健康體檢投資1元錢,可為個人及社會節省9元錢。近幾年,中國醫藥城在加快引入國際知名醫藥企業的同時,也引入了一批高階醫療人才和先進的醫療理念。xx應以中國醫藥城為平臺,積極引進慈銘、愛康國賓等專業性健康體檢機構,創新服務模式和組織業態,加快健康體檢專業化建設,發展針對不同群體的健康服務,重點發展亞健康人群干預、中醫理療、慢性病治理,打造健康體檢、健康評估、健康諮詢等全方位的健康管理服務鏈,率先搶佔國內健康管理服務業的高階市場。

  3.藥品衍生產品

  醫藥企業具備品牌優勢,醫藥生產的高技術、嚴管理、重功效等特點,使醫藥企業的衍生品更易獲得消費者認可。基於藥品的保健品、營養品、日化用品等具有一定的藥效功能,能滿足人們預防保健需要,產品市場廣、需量大。強生、惠氏、雲南白藥、東阿阿膠等國內外不少醫藥企業都積極開發藥品衍生品,拉長產品線和產業鏈。如雲南白藥牙膏市場份額現僅次於外資品牌——佳潔士和高露潔,排名第三,成為第一民族品牌和功能性牙膏的第一品牌。

  xx現有揚子江、濟川、蘇中等一批全國醫藥百強企業,新引進了阿斯利康、武田製藥等一批國際醫藥名企,擁有一批知名醫藥產品,應引導和組織企業利用品牌效應,開發基於知名藥品的保健食品、日化用品和個人護理用品。xx還擁有一批傳統的中醫藥方,可發揮中藥“簡、便、驗、廉”和“治未病”的優勢,開發推廣一批膏方補品。

  4.養老服務業

  從2009年開始,我國老年人口將年均增加800—900萬。巨大的“銀*浪潮”潛藏著巨大的“銀髮產業”。目前,國內多個城市和知名企業都在積極發展養老產業。如合眾人壽推出的“合眾優年”產品,已將“優先入住養老社群”作為業務拓展的利器,並在武漢、瀋陽、合肥、南寧四個城市投資建設新型專業養老社群。xx可積極引導現有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合作共建,提升養老機構的醫療、康復、護理、保健等功能。同時,加強與國內外企業的合作,探索發展“候鳥式”養老和“虛擬養老”模式,打造集健康退休社群、活躍老人社群、養生中心、健康管理、老年專屬醫院、醫療康復中心等功能於一體的養老旗艦社群,並引入連鎖經營模式,在市內外建設一批連鎖化、品牌化的養老服務機構。

  5.健身用品製造業

  健身器材對提高人的生活質量,增強人的體質及構建健康文明生活方式起著重要的作用。健身器材的發展經歷了功能由單一到多樣、結構由簡單到複雜、科技含量由低到高的過程。目前健身器材大多是機電一體化產品,與金屬材料製造、塑膠化工、電子、機電等系列產業密切相關。有關研究顯示,健身用品製造業將會佔到GDP的1%。xx的金屬材料、機電、化工、電子等產業基礎較好。特別是體育健身器材產業發展較早,但總體處於“小”而“散”的狀況。應大力引導健身器材企業加快規模化、集約化、品牌化發展,積極引入國際知名的健身器材製造商,發展高階體育用品、健身器材和老年人、殘疾人專用裝置,提升企業規模和產業層次,努力打造“中國健身器材生產基地”。

  6.養生度假旅遊業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眾旅遊需求持續升溫,養生度假旅遊已成為旅遊業的重要發展方向和人們健康消費的重要方式。圍繞進一步放大“祥泰之州、養生福地”主題文化品牌效應,依託城河、溫泉、溼地、農業、美食等生態文化資源和中國醫藥城特色產業,開發推廣休閒度假旅遊產品,加快體驗性、參與性和休閒性專案建設,加快建設以鳳城河景區為核心的城市中央休閒文化區,以溱湖溼地、華僑城、現代農業園區為載體的高階養生休閒區,重點開發適宜中短期遊客養生居住的酒店式公寓,打造生態休閒、最美花海、銀杏養生、江鮮美食等旅遊板塊,發展鄉村酒店、養生溼地、休閒農莊、生態漁村、水鄉生態農家樂等新型業態,不斷提升旅遊業的比重和品質。

  四、xx發展大健康產業的相關對策

  xx發展大健康產業,必須積極搶抓國家宏觀政策新機遇,及早明確產業發展路線圖,迅速展開工作佈局,搶佔產業發展先機。

  1.著手研究制定xx大健康產業發展規劃和政策意見。一是明確產業發展組織協調機構。大健康產業涉及一、二、三產業及多個部門,是天生的融合性產業。建議建立相應的組織機構,明確產業發展的牽頭部門和參與部門。二是編制產業發展規劃。緊盯健康產業發展趨勢,組織相關部門和專家開展規劃研究,借鑑國內外相關城市發展經驗,進一步明確xx大健康產業發展的目標定位、發展方向以及工作重點,明確各市區大健康產業發展分工,形成全市“一盤棋”的格局。三是出臺扶持產業發展的政策意見。及早將大健康產業納入我市重點產業扶持範圍,研究出臺促進大健康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在市場準入、專案立項、土地供應、技術創新、市場開拓等方面給予優惠,適時設立xx“大健康產業發展扶持資金”,幫助解決產業發展中資金瓶頸。

  2.加快中國醫藥城康健醫療區建設。康健醫療區是中國醫藥城六大功能區之一。當前要最佳化規劃設計,加快專案建設,儘快將其打造成xx發展大健康產業的重要引擎。一方面積極爭取國家試點政策。全力上爭國家衛生計生委,參照賦予海南博鰲國際旅遊醫療先行區的政策,支援xx醫藥高新區康健醫療區在開展幹細胞等前沿醫療技術研究、醫療器械和藥品進口註冊審批、允許境外資本投資設立醫療機構、延長境外醫師執業時間等方面先行先試。另一方面加快重點專案建設。

  積極引進戰略合作團隊,加快xx北京兒童醫院、永泰健康管理中心等建設。面向國內外高階客戶群體,整合中藥物與非藥物治療、健康飲食與康健療養以及與之關聯的商務休閒活動,打造醫療旅遊、健康休閒、康健養老品牌,把康健醫療區建成國際一流的特色治療及康健療養基地。

  3.培育大健康產業企業叢集。一是開展產業招商。把大健康產業列為全市招商引資的重點方向,充分利用我市醫藥產業、生態農業和休閒旅遊等資源優勢,積極與國內外大健康產業領軍企業對接,引進一批養老、健康、休閒等產業專案。二是組織重點醫藥企業拉長產業鏈。醫藥企業特別是中醫藥企業進軍大健康產業具有天然的優越性。要重點引導揚子江、濟川、蘇中等醫藥企業利用自身的產品、技術、資金、人才和品牌優勢,開發營養品、保健品,發展養生養老等產業專案。

  同時扶持發展一批有特色的大健康產業類中小企業,培育特色產業叢集。三是引導關聯企業和行業向大健康產業轉型發展。引導農業、製造業、旅遊業等行業企業選準方向,開發大健康產業類產品和服務。積極組織企業和研究機構對xx銀杏、芋頭等綠色農產品和鐵皮石斛、泰半夏等特色中草藥等,進行深度開發,推出一批營養品、保健品、健康食品。引導重點企業與行業協會和家庭農場等開展合作,組織推廣優勢特色農副產品種植;引導現有化工企業與醫藥企業聯手,開發功能性日化產品。

  4.集聚大健康產業發展的資源要素。一是加強上爭。密切關注宏觀政策舉措,積極組織部門對接跟蹤,爭取一批政策資源和試點授權,爭當全省乃至全國發展大健康產業的“試驗田”。二是引進和培養專業人才。把大健康產業類人才納入全市人才工作規劃,加快引進一批大健康產業發展領軍型人才,引導和支援在泰高校和職業學校開設健康產業類相關學科專業,加快培養護士、營養師、按摩師、理療師、養老護理員等專業技術人才。三是發展健康保險服務。

  在完善基本醫療保險的基礎上,加快發展商業健康保險。鼓勵保險公司加強與醫療機構、體檢機構、護理機構合作,為參保人提供健康諮詢、健康風險評估、健康風險干預、疾病管理等服務。四是推進健康服務資訊化。引導各類醫療機構加強“數字醫院”、遠端醫療和預約診療服務平臺建設,推進雲計算技術在大健康產業上的應用,加快引入電子商務,探索打造“健康雲”平臺。

  5.營造我市大健康產業發展的氛圍。一方面積極開展健康城市建立。健康城市是一張國際“名片”。xx應儘快制定健康城市建設行動計劃,統籌相關建立工作,引導全市上下樹立大健康理念、開展大健康教育、提升大健康服務,為發展大健康產業完善功能、打好基礎。特別要注重從大健康產業發展和健康城市建立的角度,加強對xx地方建築的研究,形成一套技術規範,落實到城鄉規劃和建築設計中。另一方面強化大健康產業的內外宣傳。進一步整合提升現有的醫博會、旅遊節等平臺載體,精心組辦大健康產業發展研討會、論壇等活動。統籌市內的傳統媒體與新媒體,開辦大健康產業發展和健康城市建立專題、專欄和頻道,普及相關知識,介紹新動態和新經驗。圍繞xx大健康產業發展和健康城市建立,花巨資、請高人,策劃好一句話、製作好一部片,大手筆在重點新聞媒體和入口網站上宣傳推介,迅速提升名氣、打響品牌。

  健康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篇3

  我國養老產業主要有三種形式:居家養老、社群養老、機構養老。根據各省市地區的規劃,居家養老的形式佔比最高普遍在90%以上,其次為社群養老和機構養老。今年8月我們調研了以上幾種形式的養老機構,結論如下:

  一、機構養老

  未來三年將是機構養老的一個整合過程。機構養老因其資金的投入週期比較長,其盈利見效也比較慢,是政府政策支援的主要方向。目前我國養老機構差異化很大,短期內盈利的機構不足10%,其中盈利超過5%的僅佔20%。主要原因是資源的配置沒有合理利用,空床率較高的一般都是在地裡位置比較偏的郊區。業內認為,未來三年將是機構養老的一個整合過程。

  二、地產養老

  地產養老看好有地產資源優勢的企業。地產養老是將居家養老、社群養老與機構養老相結合為一體的社會化養老形式。地產養老相比於傳統地產而言,前期投資較少、土地使用更靈活,政府扶持等便利條件。

  除此之外,在業態上地產養老更注重配套醫療、體檢、護理等相關服務設施。運營模式主要是會員制或租用,會員制更有利於前提投資的回收。有地產資源優勢的企業在地產養老上會節約很大成本。

  三、社群養老

  社群養老的核心是對社群資源的整合和掌控。社群養老是依託老人所熟悉的社群,在得到家庭照顧的同時,由社群為老人提供穩定的活動場所,以及家庭力所不能及的照顧幫助服務,主要包括文化娛樂、健身康復、學習交流、家政、緊急救助、康復護理等。社群養老更看重資源的價值,只有公益性質的組織才能夠參與政府的招投標、更易被街道所接納,對養老產業參與值利大於弊。

  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對居家養老很重要。居家養老佔據90%以上的市場,主要需求是醫療護理、生活護理。生活護理沒有太高的門檻,而醫療護理需要具備醫療資質,辦理該證件時間需要1年半到2年的週期。目前部分地區對部分人群的居家護理的支出,可以透過醫保,未來有望放鬆到退休之後即可。

  健康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篇4

  今年,射陽縣出臺了《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xx年健康養老產業規模顯著擴大,推動以老年生活照料、老年產品用品、老年健康服務、老年體育健身、老年文化教育、老年金融服務、老年旅遊等養老服務業全面發展,養老服務業增加值在服務業中的比重顯著提升,從業人員規模不斷擴大。培育一批產業鏈長、覆蓋領域廣、經濟社會效益好的養老產業叢集和品牌連鎖機構。”可見,發展健康養老產業已經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面臨難得的政策機遇。在此,對發展健康養老產業的路徑和舉措進行一些思考。

  一是強化政府主導和引領作用

  1、統籌規劃健康養老服務業發展。把發展健康養老服務業納入全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列入民生幸福工程建設重要內容。按照老年人口結構和分佈情況,編制我縣養老服務業發展規劃和養老服務設施專項規劃。在制定城鄉發展規劃時,合理規劃養老機構和社群養老服務中心佈局,避免重複建設、資源浪費。

  2、建立健康養老服務制度。以政府為主導,充分發揮社會力量作用,為所有老年人提供健康養老服務。公益性養老機構要充分發揮託底作用,重點為農村五保老人、城市“三無”人員以及特困、低收入、經濟困難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無償或低收費的供養、護理服務。完善供養標準自然增長機制,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職工平均工資增長、物價上漲等情況,穩步提高老年人健康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基本生活等保障水平。

  3、完善健康養老公共服務設施。在制定城市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時,按照人均用地標準,分割槽分級規劃設定健康養老服務設施。新建住宅小區按每百戶20至30平方米配套建設社群居家養老服務用房,並與住宅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驗收、同步交付使用。已建成的住宅區無養老服務設施或現有設施未達到標準的,由主管部門會同鎮政府、居委會,透過新建、置換、改造、租賃等方式,按每百戶15至20平方米的標準調劑解決。農村健康養老服務設施要納入農村公共服務設施統一規劃、優先建設,全面推進“關愛之家”等農村互助型養老服務設施建設。

  各類養老服務組織都要配備康復設施,到2020年,50%的城鎮社群和有條件的農村社群要設立適合老年人的康復場所。著力建設12349居家養老服務資訊平臺,依託行動通訊網路作為技術支撐,以12349公益電話號碼為服務熱線,為老年人和社群居民提供生活、醫療、緊急求助、健康諮詢等一系列居家養老服務。加快縣養老中心專案建設,建成集醫療、康復、護理、頤養、文化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性養老機構,努力打造成蘇北領先、江蘇一流、全國示範的綜合型縣級養老機構,力爭成為國家級示範性養老機構。

  4、加強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充實縣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工作力量,保障其對全縣各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履行管理職能。透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在健康養老服務組織中探索設定社會工作崗位。採取政府購買公益性崗位的辦法,為縣12349居家養老服務資訊平臺和每個鎮區及村居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等養老服務組織,配足配齊專職工作人員,從事居家養老服務工作。

  支援明達職業技術學院、縣職教中心增設養老服務類專業,加快培養老年醫學、康復、護理、營養、心理、社會工作和服務管理等方面的專業型人才。養老機構應依法為工作人員繳納“五險一金”和人身意外傷害險等費用。採取政府補貼的方式,對養老護理員開展業務或技能培訓。到2020年,養老護理員崗前培訓率達到100%,持證上崗率達到95%以上。加快志願者隊伍建設,逐步建立“為老服務”志願者庫和服務登記制度,為獨居、空巢、高齡老人和機構內老年人開展長期穩定的服務。

  5、營造尊老敬老助老社會氛圍。加強道德宣傳教育,大力倡導尊老愛老、子女盡孝的社會風尚,形成良好的尊老、敬老、孝老社會風氣。紮實開展“孝親敬老之星”、“老有所為之星”評選表彰活動,積極宣傳“雙星”先進人物和先進事蹟。支援社會服務視窗行業開展“敬老文明號”建立活動。建立老年人精神關愛服務組織,積極開展老年人精神關愛活動。加強與老年人進行生活和思想交流,開展心理講座和培訓,提供專業心理諮詢、輔導和康復服務。依託各類教育機構,廣泛開展老年人文化教育活動。重點支援射陽縣老年大學和縣養老中心老年大學專案建設。

  二是支援社會力量進入健康養老服務業領域

  1、引導社會力量發展居家和社群養老服務。充分利用社群(村)現有資源,抓住老小區整治、新農村建設和小城鎮建設的.有利契機,建設標準化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農村“老年關愛之家”、城鎮社群小型託老所等居家養老服務組織重點專案。引導專業化社會組織、家政和物業等企業和機構,加盟、參與、託管社群居家養老服務。在縣城主城區內培育一批政府購買服務的居家養老服務定點單位,支援縣養老中心連片輻射、連鎖經營、統一管理,打造特色品牌,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醫療護理、精神慰藉、緊急救援等基本服務。支援基層群眾自治組織開展居家養老互助服務。

  2、鼓勵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服務機構。加大政策保障、資金扶持力度,鼓勵社會力量對閒置企業廠房、閒置校舍、商業設施及其他可利用的社會資源進行整合和改造,興辦養老服務機構。扶持不同檔次的民辦養老機構向老年人提供多樣服務,重點發展一批提供生活照料、文化娛樂、醫療康復、精神慰藉等綜合性服務的護理型養老機構,推動形成一批具有知名品牌和較強競爭力的養老機構,逐步形成多元化、多層次的養老服務市場格局。

  3、培育健康養老服務社會組織。培養老年產品研發聯盟、養老服務行業協會、老年學專業研究會等社會組織,支援專業組織開展行業標準制定、服務質量評估、服務行為監督等事務。培育和扶持為居家老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潔、助購、助醫、助急等養老服務組織和社工,為特定物件老年人提供優質服務。新培育發展為老年人服務的公益慈善組織。支援慈善組織重點參與養老服務機構建設、養老產品開發、養老服務提供等領域發展。

  三是統籌發展農村健康養老服務

  1、加快推進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提檔升級。結合新型城鎮化建設,統籌規劃、科學確定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建設佈局。堅持“實用適用”原則,抓好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提檔升級工作。進一步最佳化管理,提升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服務水平。鎮區敬老院在滿足本地區五保老人供養服務的同時,優先為經濟困難的失能、半失能、高齡、空巢等老人提供養老服務。到2020年,建成二星級敬老院7家,三星級敬老院5家。全縣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基本具備養老服務、康復護理、心理慰藉等功能,成為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集中供養率達到80%。

  2、推進農村“老年關愛之家”建設。按照“村級主辦、互助服務、社會參與、政府扶持”的原則,支援和引導村民自治組織發揮主導作用。在老年人特別是留守老人較多、照料需求大、居住相對集中、經濟條件較好的行政村或自然村,透過新建或整合改造現有設施資源,按照“村建養老區”或“村辦互助養老院”的形式,建設農村“老年關愛之家”,滿足高齡、空巢、留守老人的養老服務需求。到2020年前,各鎮區都建成一家以上農村“老年關愛之家”。

  3、拓寬農村健康養老資金籌集渠道。可以依法將未承包的集體所有的部分土地、水面、灘塗等作為發展養老產業基地,收益優先用於老年人養老。養老服務的財政性資金重點向農村地區傾斜,要整合多部門相關資金,統籌使用到服務農村養老。加強城鄉養老合作,鼓勵城市資金、資產和資源投向農村養老服務市場。

  四是全面推進醫養融合發展

  1、加快推進醫療機構開展健康養老服務。在縣鎮醫療機構開設老年病科,增加老年病床數量,做好老年慢性病防治和康復護理。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要為老年人建立健康檔案,與有需求的老年人家庭建立醫療契約服務關係,定期開展健康體檢、保健諮詢、上門巡視等服務。探索醫院將閒置資源改造成康復醫療機構或增加老年病科床位,鼓勵部分非建制鎮衛生院積極開展養老服務。

  2、積極促進醫養融合發展。積極構建養老、醫護、康復、臨終關懷服務相銜接的服務模式,研究出臺鼓勵和支援護理型養老機構發展的具體措施。鼓勵醫療衛生資源進入養老機構和社群養老服務中心,設立衛生室或醫務室。規模較大的養老機構可與醫療機構合作設立護理院,實現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之間的衛生健康服務有機對接。支援有條件的養老機構設定醫療機構,將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及其醫護人員納入統一管理,在資格認定、職稱評定、技術准入和推薦評優等方面,與公辦醫療機構享有同等待遇。

  3、完善養老醫療保障制度。養老機構內設的醫療機構,符合城鎮職工(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定點條件的,有關主管部門應將其納入定點範圍,入住的參保老年人按規定享受相應待遇。完善醫保報銷制度,切實解決老年人異地就醫結算問題。探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對參加醫療保險的人員按個人、基金、財政補助等多種形式進行籌資,解決長期失能人員的護理和日常照料難題,不斷完善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五是推進健康養老服務產業發展

  1、培育健康養老產業叢集。按照集中、集聚、集約發展的要求,合理規劃佈局健康養老服務業集聚區和養老服務特色產業基地。支援江蘇恆愛醫療器械有限公司“護德爾”護理床設計研發和製造銷售,不斷培育擴大“護德爾”護理床銷售市場,力爭成為全省乃至全國老年人醫療護理產品市場上的領跑者。鼓勵建設一批功能突出、輻射面廣、帶動力強的休閒旅遊、生態養老、健康養生、醫療康復、教育培訓、商貿服務、現代資訊等方面的養老服務產業。加快射陽港經濟區健康產業園建設步伐,著力招引國內國際有一定知名度、掌握核心技術的保健食品、營養食品、功能性食品等專案落戶,特別是引進和開發適宜老年人的食品、保健品產業。結合射陽島生態旅遊區開發,發展適宜老年人的生態休閒、旅遊和養生專案。

  2、開發健康養老金融產品。引導和規範商業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開發適合老年人的理財、信貸、保險等產品,提升個人養老能力。引導商業保險公司發展長期護理保險和商業養老保險,為城鄉居民提供多樣化的養老保障金融服務。

  六是完善健康養老產業發展的推進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為切實加強對加快健康養老產業發展工作的組織領導,縣成立健康養老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縣政府主要負責人任組長,縣政府常務副縣長和分管縣長任副組長,縣政府辦、民政局、老齡委辦、發改委、教育局、公安局、財政局、人社局、國土局、住建局、交通局、文廣新局、衛計委、市場監督管理局、旅遊局、體育局、國稅局、地稅局、工商局、供電公司、電信公司等部門單位主要負責人為成員,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縣民政局局長任主任,辦公地點設在民政局。縣各有關部門要協作配合、各司其職,積極推進,確保各專案標任務落到實處。

  2、建立制度保障。一是建立健康養老服務評估制度。建立縣級健康養老產業發展調查評估制度。採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鼓勵專業機構對養老服務需求進行調查;鼓勵社會組織和養老機構開展健康養老服務評估。科學確定老年人服務需求型別、照料護理等級和養老服務補貼領取資格等。完善評估指標體系,嚴格評估流程,綜合利用評估結果,加強對評估工作的監督。到20xx年,全面建立科學合理、運轉高效的長效評估機制,實現養老服務評估科學化、常態化和專業化。二是健全健康養老產業發展規範。根據國家、省、市有關檔案精神,結合實際,推動我縣健康養老產業發展標準建設,逐步健全和完善養老機構、社群託老機構、居家養老機構行業標準體系。建立健全公開、平等、規範的准入、退出、運營、監管機制。

  3、嚴格督查考核。把健康養老產業發展事業列入縣政府民生實事工程,作為重點責任目標納入績效考核,加強跟蹤檢查,確保按期完成。建立健全養老機構准入、經營、轉讓、退出規則和養老服務質量評價體系,探索建立第三方評估機制,推行養老機構星級評定工作,實行動態管理,以評促建,以評促管。

  整肅養老服務市場,加大執法力度,對現有的養老機構實行分類分層分級指導,對未達到規範標準的限期達標,對無法達到規範標準的要依法予以取締。根據民政部有關健康養老產業發展機構建設、行業管理、服務質量的規定和標準,加強監督檢查,推進養老機構建設的專業化、規範化、標準化,提高社群、居家、機構養老服務質量和水平。

  健康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篇5

  當前,各地正在掀起一輪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熱潮,形勢很好,同時也出現一些值得關注的傾向性問題。比如,有一項針對全國新興產業發展的調查顯示:超過90%的地區選擇發展新能源、新材料、電子資訊和生物醫藥產業,近80%的地區選擇發展節能環保產業,60%的地區選擇發展生物育種產業,50%以上地區選擇發展新能源汽車。我們認為有必要進一步加深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律和特點的認識,並在此基礎上明確重點攻克的方向和創新發展模式,避免走大的彎路。

  一、把技術創新作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主攻方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在起步階段由於處於技術創新高度活躍期,具有主導技術路線尚不明朗的特點,存在著多種技術路線選擇。如新能源汽車就有電動車、燃料電池車、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等多種發展方向。

  這樣,企業和政府都難以明確主導技術路線和發展重點,存在極大的決策風險。美國政府在2002年將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重點集中在燃料電池技術,以及日本政府在確定第五代計算機、數字電視的主導技術中都有過失敗的教訓。同時,新興產業往往發端於顛覆性的技術創新,從而使原有產能在短時間內變成“廢資產”。因此,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如果不將主要精力用在關鍵技術的突破上,而只是把功夫下在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並實現產業化上,就難以擺脫技術嚴重依賴的尷尬局面。

  必須認識到,傳統產業沒有走通的“以市場換技術”的道路,在新興產業領域更加走不通。我們很多地方政府長期以來習慣並且善長運用要素資源,追求規模的快速擴張;善長引進技術和投資實現產業化,而不善長也缺乏足夠耐心推動技術創新。目前,有些地方只注重爭投資、搶專案,甚至不惜採用“新瓶裝舊酒”的手段,低水平重複現象比較嚴重,更進一步擴大了技術風險和投資風險。因此,我們認為當前應該更加強調把技術創新,特別是核心技術的突破放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首位。建議政府加大對相關核心技術基礎研究的投入;鼓勵和引導地方和企業把主要精力用於技術創新上;加快發展以企業為主體的開放性新興產業聯盟,給予更大的自主性與靈活性,解決其法人地位、智慧財產權共享等一系列機制束縛;統籌整合並公平開放包括軍口在內的各類工程中心、技術中心和重點實驗室等科學資源及平臺。

  二、既要鼓勵大企業的技術創新,更要為新興企業特別是高技術中小企業的發育和成長創造條件戰略性新興產業在起步階段的另一個特點是產業組織結構的劇烈變化,主要表現在創新型小企業十分活躍,大多數根本性創新來自新興企業。美國在20世紀90年代的資訊革命過程中,包括微軟、思科、雅虎等小型和微型企業,僅用了數年的時間就從創立迅速成長為世界IT業巨頭。調查中我們發現,我國的民營高技術企業異常活躍,已經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生力軍。事實上,戰略性新興產業能否成長起來,不僅取決於技術開發和科技成果的轉化,而且取決於創新型新興企業的發育和成長。對政府來說,產業組織的政策宗旨要著重鼓勵中小型新興企業的技術創新,為它們的發育和成長創造條件。產業組織政策不能沿用“求大”這種傳統做法。

  為此,建議著力解決民營企業准入中面臨的“玻璃門”問題和融資難問題,制訂專項計劃,鼓勵高技術中小企業進入新興產業。

  三、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的關鍵取決於市場,要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為此建議採取“寬進嚴管”原則,市場準入應求“新”不求“大",重技術水平、輕規模限制;鼓勵新興產業多元經營方式、多種技術路線並存發展;及時制定產品技術標準,強化智慧財產權保護,依法加強事中和事後監管;嚴禁政府性投資進入競爭性新興產業領域,同時要求政府加強資訊服務和引導,幫助企業做出正確決策,避免市場的盲目性;避免政府指定技術路線、“以批代管”等行為;扭轉一些地方爭投資、搶專案,大搞新瓶裝舊酒式新興產業形象工程的不良傾向。

  四、完善產業激勵政策受規模、技術、配套等制約,新興產業的產品成本一般較高,但具有很強的資源環境效益的正外部性。這就要求政府應著重製定有利於調動創新精神的政策法規,營造有利於新興產業發展的“軟環境”和“硬環境”。為此建議,系統改進新興產業支援方式,在公平公正原則的基礎上,採取競爭前補供方、發展中補需方和產業化靠市場的發展策略;動態調整競爭前供給側補貼,避免新興企業形成補貼依賴症;強化新興產業發展中的政府採購、應用示範、購置補貼等需求側補貼;深化資源環境等要素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加快傳統產業外部成本內部化等制度創新,扶持新興產業依靠市場提高競爭力。

  五、切實加快體制機制創新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往往需要突破現有管理體制約束。事實上,新能源上網、生物醫藥藥品審批等已經遇到傳統管理體制制約。為此建議,全面梳理新興產業發展中的體制機制性約束,加強產業規劃、投融資、稅收、技術創新以及產業管理等部門之間的政策協調,打破部門、地方的分割和利益侷限,突破傳統產業既得利益集團抵制,改革不適應新興產業發展的管理體制機制。加快推進“三網融合”,深化電力體制改革,完善可再生能源電價機制,改善新藥審批制度和健全醫保藥品目錄,建立新能源汽車准入制度和完善汽車公告制度,實施國產首臺(套)裝備的風險補償辦法。

  健康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篇6

  20xx年,造船行業仍處於復甦過程中,國際航運和造船市場形勢複雜多變。“轉方式、調結構”是經濟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關係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域性,也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大歷史任務。造船產業做為我市臨港產業的重點,造船產業辦緊緊圍繞省建設半島藍色經濟區、市建設北部沿海產業帶的戰略部署,充分發揮港口、岸線、腹地等資源優勢,大力實施“以港興市”戰略,深入產業研究,努力克服產業政策調整、後金融危機等帶來的不利影響,堅決打好“轉方式、調結構”攻堅戰,努力實現造船重工產業健康、快速發展。

  一、全市船舶工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市依託港口、岸線、腹地等資源優勢,大力實施“以港興市”戰略,把船舶重工作為發展重點,深化產業研究,積極應對金融危機對造船業滯後性影響,繼續加大防風險、保生存、渡難關工作力度,積極扶持企業轉型升級,強化海洋工程及船舶配套招商引資,全市船舶工業總體保持平穩發展態勢。

  (一)產業發展初具規模。按照“修造船與海洋重工並舉、主導產品與配套產品並重”的產業發展思路,我市規劃了北溝鎮、經濟開發區、潮水鎮三處船舶重工配套園,加快產業培植。目前,全市造船重工企業由2004年的2家增加到22家,新建成30萬噸級船塢1個、萬噸級以上船臺5個,年造船能力達到100萬載重噸。2010年,全市造船重工產業實現銷售收入40.3億元,利稅4.5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7.9%和22.5%。2008年6月,我市被命名為“省船舶工業聚集區”。京魯船業、渤海造船被列為重點扶持企業,成為全省重要的船舶工業基地。

  (二)骨幹企業生產能力得到提升。產業發展關鍵靠龍頭拉動,沒有龍頭,檔次上不去,鏈條拉不長,產業做不大。基於此,我們傾注力量,傾斜資源,大力實施引大培強工程,初步形成了京魯船業、巨濤海洋重工、渤海造船等一批骨幹企業群體。

  京魯船業是全省重點專案,2006年4月開工建設,佔地100萬平方米,已累計投入10億元,建成30萬噸級船塢1座、3.5萬噸級船臺2座、500噸龍門吊1座及各種造船專用裝置700餘臺套,年造船能力達到100萬載重噸。目前正投資8-10億元進行技術改造,達產後,年造船能力將達到200萬載重噸,可進入國內各大船廠排名前五位。目前,京魯船業已交付3艘5800噸成品油船、3艘75200噸散貨船,實現銷售收入18.5億元,利稅2.1億元。目前正在洽談多艘3.5萬噸、8.2萬噸散貨船訂單。

  巨濤海洋重工是市第一家單體投資超過1億美元的外資企業,自2006年5月正式投產以來,已累計投入7.14億元,目前正在為澳大利亞、中海油等建造LADUR淡水電站模組、PC-375370海上吊機、海洋石油161平臺改造等專案,正在洽談包含海洋石油模組、海上風電等專案將近100個。2010年,該公司投資9400萬元建設亞洲最大的45000噸海工製造出運滑道。2010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億元,利稅2.78億元,實現出口14922萬美元。

  渤海造船是國內全迴轉拖輪行業前六強,在做大做強全迴轉拖輪的基礎上,積極開發三用工作船、化學品船等高附加值的特種船舶。目前正在為新加坡、荷蘭、德國、英國等建造集裝箱、多用途散貨、化學品、多用途拖輪等船舶共19艘。2010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92億元,利稅1078萬元。

  (三)經濟指標穩步增長。2009年全市造船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1億元、利潤2.3億元、稅收1.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74%、98%和45%。2010年,實現銷售收入40.3億元,利稅4.5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7.9%和22.5%。2011年1-3月份,全市船舶重工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1.7億元,利潤7531萬元,稅收4951萬元,同比分別增長:48.1%,20.4%,39.5%。

  (四)科技創新取得一定進展。造船產業是技術密集型產業。為打破技術力量不足的困境,我們在產業規劃發展之初,即把科技創新擺在突出位置,大力引導企業加大科技投入,高點起步,組建研發機構,開展與高等院校和國內外船舶設計公司的合作,依靠技術進步,打造核心競爭力。京魯船業在推進專案建設的同時,高標準組建了技術研發中心,邊建設、邊研發、邊生產,僅一年多時間,就被德國、法國、英國船級社聘為中國技術委員會委員,併成為韓國現代重工在中國的唯一戰略合作伙伴。渤海造船公司依靠持續不斷的科技創新,產品暢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國內建造全迴轉拖輪的重點專業廠家之一。在中國目前港作拖輪企業中,第一條出口中東的全迴轉拖輪、最大功率的全迴轉拖輪、第一次使用可調螺旋槳技術的全迴轉拖輪,均由渤海造船公司製造。在省船舶工業調整振興規劃中,京魯船業的冷藏集裝箱運輸船、渤海造船的多功能供應船(三用工作船)被列為全省20個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研發專案;渤海造船的“高技術含量的海洋工程輔助船的研究與開發”被列為全省10項關鍵共性技術;京魯船業與江蘇科技大學建立的“船舶工程技術研發平臺”被列為全省10個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及研發平臺;興華公司的“管件及舾裝件加工配送中心”被列為全省三大生產加工配送體系。

  (五)船舶配套業發展有所突破。造船產業70%-80%的利潤來自配套產品加工。發展配套專案,既是產業體系建設的需要,也是提高產業整體效益的關鍵。立足龍頭拉動,我們根據《關於加快省船舶配套業發展的意見》和市船船產業配套發展的要求,研究彙總了150多個配套品種,市內市外並舉,大力發展船舶配套專案。市外,選擇韓國、日本、歐洲以及國內上海、江、浙等產業密集區,大力開展產業鏈招商。“十一五”期間,相繼引進斯瑞爾重工、福源船舶裝置、冶鑫船舶裝置、星都重工、天一重工、新和重工等17個配套專案。市內,發揮汽車零部件產業優勢,鼓勵機械加工企業進入造船配套領域,加速推進本地化配套。市興華機械工業公司是改裝車和汽車配件專業生產廠家,在我市產業辦的幫助指導下,向船舶配套產品大膽延伸,目前,已有21個系列、713個品種的舾裝配件獲得船級社認可,年新增銷售收入1億元,其“管件及舾裝件加工配送中心”被列為全省三大生產加工配送體系。

  二、造船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薄弱環節

  經調研,船舶重工產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為:

  (一)生產設施和能力不足,產業規模相對不大。目前我市京魯船業主要建造10萬噸以下巴拿馬型船型,渤海造船主要建造1-2萬噸特種船舶,巨濤重工主要建造導管架等海洋工程配套產品,浩通造船主要維修3000-5000噸級別船舶中小船,除渤海造船公司外,均處於投產初期階段,船舶工業產值及利潤相對不高,總體規模不大,龍頭企業帶動能力不足。

  (二)船舶配套基礎十分薄弱,產品生產能力小。目前,京魯船業在發動機方面與現代重工建立了戰略合作伙伴關係,但其舾裝、管件等主要由大連船舶舾裝公司負責,成本相對較高,而且受大連船舶重工公司影響較大,有可能造成配套不及時等問題。渤海造船公司除船東自帶裝置外,其餘大部分由江浙企業配套,成本相對較高,容易出現配套企業資金等方面出現問題而造成配套不及時等問題。而我市目前僅有船舶配套企業22家,均為近年來引進,僅有部分企業投產,大部分企業尚在建設期間,產品主要為舾裝件、管件等產品,生產能力小,產品檔次不高,缺乏高附加值的船舶機電等配套產品。配套基礎薄弱將嚴重影響整船企業的生產,尤其在市場低谷時間,配套成本增加及配套不及時將嚴重影響交船期,從而影響整船企業的生存。

  (三)技術與創新能力不強,高階技術人才及高階技師人才不足。企業科研經費嚴重不足,企業沒有形成自主研發能力,缺乏科技後勁。由於大部分企業為新建企業,僅能做部分生產設計工作,技術能力相對不足,高層次的設計人才缺乏,造成企業自主研發能力不足,高附加值船舶及大型海洋工程產品的開發力度不足。京魯船業正在研發多用途冷藏集裝箱運輸船,巨濤重工公司計劃開發海洋鑽井平臺生活模組、FPSO模組、深水導管架以及非海工機械等專案。

  三、下步工作建議

  面對當前的新形勢、新變化,要實現造船產業健康平穩發展,就要緊緊圍繞“轉方式、調結構”開展工作,我們將積極貫徹落實半島藍色經濟區戰略部署,積極發展面向國內外的船舶及配套業和海洋重工產品,重點發展造船、海洋工程、修船、船舶配套及遊艇。以市場為導向、以重點企業為龍頭、以北溝、開發區兩大專業園區為載體,以自主創新和有效投入為動力,堅持船舶製造與海洋重工、船舶配套並舉,以“高技術、高階產品、高配套率和較大產業規模”為目標,最佳化產品結構,推進產業集聚,實現船舶工業跨越式發展,將我市建成省重要的船舶工業基地。

  一是加快建設、重點發展北溝船舶工業園、經濟開發區海洋重工產業園。北溝船舶工業園在繼續發展現有造船產業的基礎上,重點引進海洋工程、海洋石油鑽探裝置、海洋工程船舶和重型裝備製造等專案,重點推進京魯海洋工程裝備、齒輪箱裝配出口基地、大馬力船用柴油機等專案。2011年內爭取將北溝船舶工業園列為省級船舶工業園區。

  經濟開發區海洋重工產業園要依託巨濤海洋重工專案,大力發展海洋鑽井平臺、FPSO等高科技產品。依託大金重工,加大海上風電零部件的引進力度,發展海上風力發電裝置製造、安裝的總裝,打造海上風力發電產業園。依託浩通造船,大力發展修船,並向現代遠洋漁船建造發展。依託現有港口岸線資源優勢,積極利用渤海海峽跨海通道、大型人工島等專案優勢,大力引進海洋空間利用大型裝備、跨海橋樑工程裝備、重大成套裝置、高技術裝備以及高技術產業發展所需關鍵裝備,建設省級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園區。

  二是加大與中央直屬企業、世界500強、國內500強、高等院校、行業龍頭企業的聯絡,爭取以訂單、投資、技術等方式開展強強聯合、戰略合作,爭取產業培育取得新突破。重點推動京魯造船與中集集團、華彬集團、省海洋投資公司等企業的全面戰略合作,渤海造船與國外石油公司的戰略合作。加快大金重工專案建設力度,依託大金上市公司雄厚資金實力,積極引導大金公司擴大在蓬投資規模,新上高階裝備製造、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專案。

  三是提升產品科技含量,加快產品結構調整步伐。船舶製造方面:在努力實現10萬噸以下散貨船、油輪、集裝箱船及特種工程船舶的批次生產、系列化、標準化、品牌化的基礎上,加快開發低溫冷藏船、化學品船、豪華遊艇等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搶佔發展先機。

  海洋工程裝備方面:在做好現有石油導管架、鑽井平臺模組、單點繫泊、海水淡化裝置、三用工作船等產品的基礎上,重點發展大型石油鑽井平臺、浮式生產儲油輪(FPSO)、起重鋪管船、多用途工程船等。加快大金重工專案建設進度,積極開發海上風力發電塔架基礎等新產品。

  船舶及海洋工程配套產品方面:重點推動國內外裝置著名企業以品牌、技術、組裝等方式與我市企業在發電機組、柴油機、螺旋槳、齒輪箱、焚燒爐、海水淡化裝置、通訊導航裝置、深海鑽機成套裝置、井控裝置、水下生產系統及海底電纜、繫泊鏈、螺桿鑽具、鑽井泥漿泵等產品開展合作。同時,大力引進船舶配套物流配送中心專案。

  四是幫助企業積極調整,加強內部管理。透過召開企業座談會、外出考察學習,瞭解國內外造船重工產業動態,探討產業發展思路。引導企業抓住金融危機帶來的市場格局調整機遇,大力開拓新興市場,增加國內訂單比例;鼓勵企業多承接海洋工程、修船及改裝船等訂單,規避造船訂單風險。加強與船東的聯絡力度,加大訂單及在建船舶生產管理力度,保訂單、保交船。

  五是強化校企合作,促進人才建設和產學研聯合。爭取引進國內外研發設計力量,強化海洋油氣裝備的概念設計、基礎設計,深化詳細設計、生產設計,提升我市海洋油氣裝備自主研發設計能力。同時引導我市企業與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江蘇科技大學、職業學院、商貿高階技工學校、高階職業學校等開展合作,共同打造產學研聯盟,建立人才實習實訓基地,實行訂單式培養,培訓行業技術工人。

  六是組建行業協會,推動行業協調發展。籌備成立我市船舶重工行業協會。為了增進全市船舶行業的溝通與交流,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為行業搭建交流合作平臺,推動行業又好又快發展,擬籌備成立由船舶製造、海洋重工、船舶維修、船舶配套、人才培訓機構等單位組成船舶重工行業協會,為企業提供資訊、技術、人才、市場等服務,幫助企業更好地開拓國際國內市場。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