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產業發展調研報告(通用17篇)

農業產業發展調研報告(通用17篇)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報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多數報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發生後撰寫的。為了讓您不再為寫報告頭疼,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農業產業發展調研報告,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農業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篇1

  農業產業化是促進農業發展,增強農業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的需要,也是統籌城鄉發展,實現和諧社會的需要。近年來,東坡鄉始終把發展“三農”問題擺在首要位置,按照圍繞“三農”調結構、抓特色、增效益的思路,認真貫徹中央的指示精神和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不斷深化農村改革,最佳化產業結構,充分利用河谷光熱資源,依靠科技進步,突出地方特色,進一步完善執行機制和管理體制,落實惠農政策,切實穩定民心,充分調動農民投身農業、開發農業的積極性,全鄉農業產業化獲得長足發展。

  一、全鄉概況

  xx鄉地處金沙江畔,位於武定縣城西北部,距縣城108公里,鄉域國土面積168平方公里,東鄰萬德鄉和發窩鄉,南接田心鄉和高橋鎮,西與環州鄉接壤,北與元謀縣姜驛鄉隔江(金沙江)相望,是武定目前唯一的民族鄉。境內居住著漢、傣、彝、苗、傈僳、拉祜、白等7種民族,少數民族約佔總人口的81%。境內地形地貌複雜,山高坡陡,溝壑縱橫,勐果河、沙拉河、環州河三河南北縱貫全境,形成四山夾三河的低熱河谷地形。立體氣候明顯,最低海拔950米(甲利),最高海拔2240米(大蕎地)。年平均氣溫25—28℃,年平均降雨量580—650毫米,氣候炎熱,常年無霜,宜廣泛種植香蕉、香巴蕉、花生、番茄、洋蔥、玫瑰茄、芒果、人生果、酸角、冬早包穀、冬早蔬菜等各類多種經濟林果及熱區作物。20xx年,全鄉轄8個村民委員會,60個自然村,75個村民小組。有4003戶,14389人。其中,農業戶3659戶,農業人口14032人,佔總人口的95.7%。現有耕地面積14845畝,其中水田5335畝,旱地9510畝,人均1.05畝。糧食總產量598萬千克,人均有糧353千克,工農業總產值517萬元,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9‰,全鄉經濟總收入為307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44元。由於基礎設施比較薄弱,農業農村發展後勁不足,經濟社會發展速度緩慢,鄉級財政收支困難重重等諸多原因,故是一個集貧困、山區、民族、宗教為一體的典型的民族貧困鄉。

  二、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鄉以優質香蕉、優質稻、冬玉米等為代表的農業產業化取得了較大進展。透過認真總結我鄉近十多年來冬農開發和熱壩作物栽培經驗,細化發展目標,狠抓措施落實,最佳化區域佈局,發揮河谷優勢。在“優質化、市場化、產業化”上狠下功夫,在“優質率、商品率、增加值”上大做文章,突出重點,狠抓優質香蕉、優質水稻、優質菜豆、冬早玉米、熱區水果基地建設,培育拳頭產業,發展“一鄉一業、一村一品”區域特色農業,取得了顯著成效。

  1、種植業內部結構明顯最佳化

  按照“注重特色,突出重點,規模經營”的發展思路,堅持穩水稻,保香蕉,增定單,重冬季農業,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大力調整主要糧經作物的作物結構、品種結構。到20xx年優質稻面積達到3640畝,產量205.5萬公斤,產值308.25萬元;優質香蕉面積4020畝,產值350萬元;冬玉米麵積由1200畝,產值112萬元,優質菜豆麵積1000畝,產值161萬元,花生1280畝,產值62.5萬元。我鄉已經發展為全縣最大的香蕉生產基地,糧經作物品種結構、品質結構明顯最佳化。

  2、科技措施、良種良法在農業產業化發展應用上成效顯著

  一是加大了科技培訓力度,做好新型農民培訓。20xx年共組織各種培訓350場(包括專題培訓及以會代訓)、黑板報48期,合計受訓群眾7600多人次,大大提高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種植管理水平和市場競爭意識。

  二是水稻良種桂朝系列、楚粳系列面積達4000畝,多櫱壯秧、扣種稀薄、單行條栽、雙龍出海等措施的應用率達98%以上。

  三是做好特產農業、訂單農業的引導和指導服務工作。配合縣農廣校完成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作。共培訓24場次,培訓農戶215人,合計150人畢業獲得“綠色證書”。

  3、特色、優勢產業框架基本構建

  經過近十年的探索,特色產業、優勢產業框架基本形成。依託低冬季熱河谷光溫水資源,注重冬季農業開發,形成了河谷冬玉米、冬番茄、優質菜豆為主的特色農業種植帶,20xx年發展種植了1100畝冬玉米,1000畝優質菜豆,350畝冬番茄。利用夏季光熱資源,在河谷兩岸發展優質花生1200畝,玫瑰茄450畝,優質柑桔300畝,龍眼150畝,大青棗450畝,石榴450畝,形成了河谷熱區水果種植帶。

  三、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我鄉農業產業化經過近十年的探索和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已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但與發達地區相比,還存在諸多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不大。表現為優勢產業少且規模小,缺乏具有示範和品牌效應的基地典型,產業競爭力弱。種植上依然以分散的小規模農戶家庭經營為主體,種植品種散而且規模小,制約了生產效率。個體經濟實力弱,難以抗拒自然和市場所帶來的雙重風險,導致收入增長困難。

  二是缺乏龍頭企業帶動,後續發展力量不足。近幾年,我鄉發展產業規模小,在引進龍頭企業開發產品加工方面非常困難,尤其是缺少跨行業、跨地區的規模大、知名度高、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在我鄉投資帶動,導致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發展後勁不足。產品在產、供、銷等環節上不能很好地銜接。

  三是基礎設施薄弱,制約農業產業發展。我鄉農村水、路等基礎設施滯後,造成“有水不能用,產品運不出”,旱季河水從谷底流過,半坡農地缺水嚴重;雨季時常斷路,造成農產品滯壓,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

  四是勞動者素質偏低。表現為由於農戶分散種植,缺乏必要的栽培管理技術和市場導向,優質高效農業意思淡薄,種植品種雜、亂,管理水平低,造成農業產出率低,農產品質量差,嚴重影響了群眾生產積極性,制約農業產業化發展程序。

  這些問題的存在極大地制約了我鄉農業產業化程序,我們必須認真對待,深入研究,落實措施,挖掘潛力,破解發展難題。

  四、今後工作的意見和建議

  農業產業化是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中一件帶有全域性性、方向性的大事,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的主要目標。當前,我鄉的農業產業化正處於加快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們必須牢牢抓住國家西部大開發、生態環境建設、擴大內需、移民搬遷扶持等機遇,緊緊圍繞農業結構調整戰略和“十一五”發展規劃,以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為主線,以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為目標,突出特色和重點,狠抓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關鍵環節,採取切實有效的對策和措施,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程序。

  1、最佳化農業區域佈局。遵循“面向市場、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發揮優勢”的原則,圍繞農業結構調整戰略,結合東坡鄉農業產業化發展五大基地建設(即優質稻、優質香蕉、冬玉米、優質菜豆、優質河谷水果基地),整體推進,重點突破,最佳化農業區域佈局。依託我鄉低熱河谷資源,重點發展優質香蕉、優質稻、無公害菜豆、雙低油菜、中藥材、熱區水果等特色主導產業,按照基地化、規模化、標準化、現代化生產要求,加速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

  2、培育主導產業。一是發展優質香蕉。在所所卡、東坡、東甸、白馬口、莊房發展優質香蕉3500畝。二是發展優質水稻。在所所卡、東坡、東甸、白馬口、莊房、達臥6個村委會夏季發展高檔優質稻4000畝。三是發展冬玉米。9月中旬在所所卡、東坡、莊房3個村委會利用秋熱發展地膜冬玉米1000畝。四是發展無公害菜豆。利用秋季光熱資源在東甸、白馬口發展無公害菜豆1000畝。五是發展玫瑰茄。在白馬口、以赤叨、東甸發展優質玫瑰茄1000畝。

  3、發展特色產業。按照農業結構調整戰略和“十一五”發展規劃,把農業產業化戰略與農業結構調整、扶貧開發、移民後期扶持等有機結合起來,根據自然條件和資源優勢,打破行政區域界限,統一規劃,統一品種,最佳化農業區域化佈局。在達臥、東坡、發展優質柑桔300畝,石榴300畝。在東坡、所所卡、東甸、白馬口發展優質芒果200畝,大青棗350畝。

  4、大力培育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組織。認真落實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村重專大戶的優惠扶持政策,引進龍頭企業到我鄉發展番茄、香蔥、甜脆玉米生產基地,並進行加工生產。大力培育農產品運銷中介人和經紀人隊伍,培養一大批農村種養加銷重專戶,大力發展專業合作組織。

  5、提高農業科技含量。鼓勵農業、畜牧、科技、林業、扶貧等部門及龍頭企業等參與到農業產業化發展中來。大力開展農業科技知識技能培訓,舉辦新型農民培訓班,結合鄉情突出特色,有針對性地對農村勞動者進行集中培訓,提高勞動者素質。

  農業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篇2

  在中央、自治區及市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的有力支援下,區狠抓農業產業發展不放鬆,優勢特色農業產業帶初步形成,呈現出區域化佈局、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的良好態勢,走出了一條符合實際的農業產業化經營之路。目前,區糧食、甘蔗、蔬菜、肉雞四大傳統產業規模優勢已經形成,火龍果、淮山、桑蠶、香蔥、野豬、芝麻鴨、速生桉、中草藥、園林苗木等特色產業初步形成,且產量逐年提高。

  一、重點產業發展情況

  優質稻區十分重視水稻產業,加大新技術和優良品種的推廣力度,產量不斷提高。多年來透過抓高產示範片區來帶動面上生產,城區優質水稻平均每年種植面積多萬畝,約佔糧食種植總面積的以上,截至,全城區獲得自治區認定的無公害優質谷產地面積共計公頃。全城區糧食播種面積4萬畝,糧食總產量萬噸;其中優質稻種植面積萬畝,佔水稻總面積以上,主要品種有等品種。城區榮獲了自治區農業廳頒發的“稻穀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證書。

  糖料蔗區糖料蔗種植歷史悠久,是農民和城區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城區透過等三家制糖龍頭企業帶動,實行訂單農業,年糖蔗種植面積一直穩定在萬畝以上,總產量噸左右,是市的糖蔗主產區,基地主要分佈在百濟、新江、中和等鄉鎮。近年來,甘蔗生產在城區政府大力扶持和龍頭企業的帶動下,農業技術部門加大新品種和新技術的推廣力度,新品種更新換代加快,優良品種覆蓋率已達以上,同時加強了甘蔗良種繁育示範和甘蔗“雙高”基地建設,形成了覆蓋全城區5個鄉鎮的甘蔗生產示範基地,帶動全城區甘蔗生產向高產高效方向發展。,糖料蔗播種25.07萬畝,糖料蔗產量111.08萬噸,平均畝產4.43噸,農民人均種蔗收入1800元,總兌現蔗款4.157億元,財政收入7000多萬元。

  蔬菜區地處市城郊,是市蔬菜供應的主產區之一。蔬菜生產現已形成幾個特色生產基地,有韭菜生產基地,生產基地,包心椰菜生產基地等。近年來,區大力推廣蔬菜無公害生產技術,蔬菜質量安全得到了保證,已經成為服務中心城市的重要“菜籃子”基地至今共有1077公頃蔬菜獲得自治區農業廳頒發的“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證書。“韭菜、大白菜等已獲無公害產產品認證。

  肉雞區家禽出欄2228.33萬羽,其中肉雞1820萬羽。主要的養雞企業有:市廣東溫氏畜禽有限公司,以“公司+基地+農戶”模式發展養雞業,在我城區已建成60多個養雞小區,合作養雞戶1400多戶,上市肉雞1800萬羽,戶均獲利3.8萬元。參皇養殖有限公司,9月成立,以“公司+農戶”模式管理,在等鄉鎮發展養雞戶300多戶,年上市肉雞450萬羽;市甘鳳禽業聯合養殖專業合作社,位於,有社員戶96戶,年育“童子雞”300萬羽。

  二、特色產業發展情況

  紅龍果區火龍果產業發展始於,初始種植面積約1000畝。8年來,憑藉得天獨厚的氣候、地理優勢和良好的群眾基礎,區火龍果種植面積目前已經發展到萬畝的規模,並依託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建成了1萬畝的火龍果科技示範園,園區產值約萬元,帶動農戶多戶,戶均增收左右。,區政府出臺政策,扶持農戶發展種植火龍果,對種植農戶給予種苗,種植農民人均收入增加元,力爭建成乃至全國最大的火龍果標準化生產基地,打造“中國火龍果之鄉”。

  桑蠶桑蠶產業是區的傳統產業,農民群眾種桑養蠶已有近百年曆史,積累有豐富經驗。重點是兩個鄉鎮。近年來,區抓住國家東桑西移和市把桑蠶產業列為農業發展重點專案的大好機遇,大力發展桑蠶產業,著重抓好等產業化標準示範基地建設,帶動全城區桑蠶產業的發展,目前全城區有桑園面積5.6萬畝,年養蠶達25萬張,畝產鮮繭122.4公斤,蠶繭產量0.51萬噸,蠶繭年產值約2.4億元。形成了以等鄉鎮的種桑養蠶基地。

  淮山淮山是區的傳統特色產業,主產區是,已有80多年的栽培歷史,產品遠銷全國各地,是地方特有的土特產,暢銷區內外。已是淮山經銷最大的市場,全鎮共有收購和加工點20多個,初步形成了產、供、銷、收購、加工產業鏈。淮山生產發展帶動了一批農民進行淮山深加工增值,推動了淮山產業化的發展。全城區淮山種植面積2.3萬畝,鮮淮山產量5萬噸,總產值。

  野豬近年來,區大力扶持養殖協會和市綠草原野豬養殖場發展,完成了野豬養殖協會商標註冊及無公害產地認定工作。市會長,目前,已發展成擁有個會員,年出欄1萬多頭商品野豬的養殖基地,產品暢銷國內、廣州、福建等地,還出口到東盟越南、緬甸等國家,年會員銷售收元,戶均獲利元。

  芝麻鴨鎮利用農村山澗溝渠大力發展芝麻鴨。百濟芝麻鴨飼養在野外環境中,以稻穀、玉米、雜草等為食,因而“肉質細密鮮嫩、堅實、味道香醇有地方野味”,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睞,產品供不應求。幾年來透過實施芝麻鴨養殖小區建設,促進了百濟鎮芝麻肉鴨萬羽,出欄萬羽,創利潤多萬元,“成為該鎮一大農業特色品牌。

  三、企業和專業合作社培育發展情況

  經過多年的引進和扶持,區農業企業數量不斷增加,經營規模不斷擴大,發揮了越來越明顯的帶動作用。目前,全城區現有自治區級農業龍頭企業2家,市級農業龍頭企業3家,規模(500萬元)以上農業企業2家。隨著農業龍頭企業數量的增加和規模的發展,企業與農產品基地的利益聯結和對農戶的帶動作用日趨增強、效益明顯。全城區註冊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共,萬元。農民專業合作社涉及多個產業,涵蓋了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業、服務業等多個領域的農業產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提高了農民組織化程度、產業化經營水平和養殖產品市場競爭力,為促進現代農業的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今後農業產業發展的建議

  (一)大力發展城郊型農業

  大力發展現代設施農業、優質高效農業、綠色生態農業和迴圈農業,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農產品品牌和市“菜藍子”基地。加大對優勢產業的扶持力度,重點培育和扶持糧油、水果、蔬菜、食用菌、絲蠶繭、林產品、羅非魚、畜禽等八大類農產品產業鏈。

  (二)大力扶持發展觀光休閒農業

  充分利用位於市近郊的區位優勢,有計劃地扶持、發展觀光休閒農業。依託現有的淮山、紅龍果、野豬等名特優農產品品牌進行休閒觀光農業的開發。重點在級公路沿線及周邊推動休閒觀光、體驗農耕、觀光農園、“農家樂”等創意農業的發展,打造一批融現代農業、鄉土風情、休閒娛樂與農事體驗於一體的休閒農業園區,形成一批帶動能力強、經濟效益好的休閒觀光農業專案。

  (三)加強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

  依託城區交通便利優勢,結合區農產品發展特點,透過大力招商引資,落實專案用地,科學規劃建設一批集市場、物流、檢驗、資訊於一體的特色農產品集散地,突出區位優勢特色,強化專業化規模經營,增強輻射帶動能力。加強農超對接工作,減少農產品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增加農民收入。大力培育農村經紀人及其組織,建立農產品運銷渠道。

  (四)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

  規劃建設農產品加工園區,引進和培育一批高起點、規模大、帶動力強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推行“公司+農戶”經營模式,推動農業產業標準化、品牌化、規模化發展,使農業產業化上規模上水平。

  (五)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

  積極引導、扶持農民按照自願、互利原則組建種植、養殖、農機、流通等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以“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發展規模商品生產,使農產品上聯龍頭企業,下接農戶,強化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企業和農戶的“雙贏”。指導農民專業合作社加強制度建設,創立自主品牌,不斷提高經營管理水平。

  農業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篇3

  農業產業化是農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進一步發展的必然選擇、是擴大農村經濟規模,適應市場競爭,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的重要途徑。近年來,我縣農業透過結構調整、培育和完善市場機制,開展一系列的切實可行的發展措施,在培育專業大戶、建立龍頭企業、發展基地建設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有力地促進了我縣農業的產業結構調整,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結合農業產業發展現狀,我就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談幾點粗淺的認識和思考。

  一、農業產業化發展趨形已基本形成。

  1、龍頭企業的建立和帶動,促進了我縣農業向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

  2、基地建設規模逐漸擴大,輻射帶動作用加強。透過基地建設,形成了規模化、系列化生產經營,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產業化程序。

  3、協會、專業合作社等中介組織的建立,有效地解決了農民產前、產中、產後等環節的服務工作,有力地提高了農業的組織化程度。

  4、專業化交易市場的建設,大大地促進了農產品的流通。農業產業化的最終落腳點是銷售和流通,完善的交易市場和暢順的流通渠道,是農業產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二、當前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思想認識不到位,不重視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有人認為農業的產業化不過是對傳統農業的改頭換面或換個說法而已,而沒有從本質上去認識這一新生事物,導致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難,農民不接受,政府也缺乏有力的組織領導、資金投入和政策配套,在操作上也缺乏具體的規劃和必要的協調,使農業產業化處於自流的狀態。同時,不少人將專業大戶發展單純地與產業化相結合,發展幾戶大戶,成立幾個協會,就可以宣傳產業化水平上臺階了,而不重視農產品的加工與銷售,不重視產加銷、農工貿有效結合,這樣的農業很難參與市場的競爭,農產品的附加值也得不到深度開發。

  2、企業與農民、市場的橋樑作用不夠明顯,聯絡不夠緊密。

  3、中介產業化組織規模小,實力弱,與農民之間的利益關係不夠緊密,發揮作用不夠。推進農業產業化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實現農業組織的創新,透過產業化組織的中介作用,建立起農民與市場的協作關係,推動農業向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

  4、缺乏市場風險防範機制。

  5、科技推廣工作乏力,機構不健全。

  三、推進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1、選準主導產業,建立規模基地。農業產業化的推進,必須要求農業的規模化發展,而基地建設最為重要。透過基地的輻射帶動作用,可以有效地帶動農民大規模生產,從而形成區域化發展、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形成群體生產優勢。在發展基地時,

  一是要堅持因地制宜,尊重農民意願,正確引導,合理配製和利用資源,培育適合本鄉鎮、本地區的,有市場潛力和開發價值的產業;

  二是要發展名、特、優、稀等專案,做到人無我有,人少我多,人多我優;

  三是要做到推進技術創新和品種改良,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提高現有傳統農業的科技含量和生產能力;

  四是要做到長期、穩定發展,主導產業一經確定,不要輕易變動,使主導產業逐漸形成規模化、區域化發展格局。

  2、著力培育以農產品加工、流通為主的龍頭企業。現代農業發展的趨勢是弱化種植農業,強化加工農業。加強加工、流通企業的發展,應圍繞主導產業,按照起點高、輻射力強、市場潛力大的原則,建立一批具有開拓市場、引導生產、深化加工、強化服務的骨幹企業。在發展這些龍頭企業時,

  一是政府一定要加強引導和協調,使企業與農民、基地真正形成“公司基地農民”的生產模式,做到優勢互補、實現“雙贏”;

  二是要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投入,制定扶持龍頭企業的優惠政策,確保企業正常執行,不半途而廢,不損害農民利益;

  三是擴大農業的對外開放,重點引進農產品深加工專案,提高農產品加工的質量的檔次,積極引進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大型綜合專案,帶動產業化上規模、上檔次、上效益。

  3、強化中介組織建設,加強組織與農戶的聯絡作用。

  一是要規範中介組織行為,克服盲目發展;

  二是要培育中介組織的發展載體,使中介機構在生產、銷售、加工等環節均有企業支撐,從而服務於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如我鎮擬建的蛋禽協會,就依託我鎮規模較大的孵抱、運銷、加工等個體戶,從組織形式和服務內容上將會更加完善;

  三是要建立組織、農民、企業的利益共同機制。中介組織在服務農民時,可採取各種形式,發展經濟實體,與農戶、企業建立產品(商品)供銷關係,明確農民、企業、組織之間的利益分配原則,從而壯大組織實力,擴大組織規模,完善服務功能和服務內容,更有利於推進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4、健立健全農業產業化發展風險保障機制。

  一是應建立產業化發展風險準備金,制定具體的風險金管理和使用辦法,重點就放在對公司、農戶的風險補償方面;

  二是完善企業與農民的風險保證行為,規範兩者的生產、經營行為;

  三是實行商業化風險運作,讓保險公司等中介組織介入農業產業化發展,採取個體投保或股份合作等辦法,減輕政府壓力,增大風險理賠保障,維護投保者利益,提高農戶和企業生產積極性;

  四是成立風險保障領導機構,在政府部門的領導下,讓風險雙方共同參與,確保風險保障機制得以公正、客觀地執行。

  5、促進土地的合理流轉,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在第二輪土地承包的基礎上,可透過轉包、轉讓、互換、入股、出租、兼併等形式,引導農村土地使用權的有序流動,完善土地流轉使用制度,制定土地流轉優惠政策,以使農用土地向農業經營能手轉移,促使土地相對集中,以推動農業產業化的基地建設和龍頭企業建設。在土地流轉過程中,

  一是不能搞強迫命令,以農民自願為前提;

  二是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

  三是不能改變土地的所有權;

  四是要完善流轉合同,不能放任自流。

  農業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篇4

  金秋九月,你們不辭辛勞,蒞臨我鎮調研指導工作,這充分體現了縣委政府和各級領導高度重視我鎮農業產業化發展工作,為此,受唐書記、魏鎮長的委託,我謹代表洛澤河鎮黨委政府及全鎮農民朋友向各位領導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按照會議安排,現就我鎮農業產業化發展情況彙報如下,不妥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一、洛澤河鎮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

  洛澤河鎮是一個集乾熱河谷、二半山、高寒山區為一體的農業大鎮,屬中深山深切割山地地貌,境內山高谷深,溝壑縱橫。幅員面積296.47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780米(全縣最高點),最低海拔850米,相對高差1930米,立體性氣候突出。全鎮有耕地6.29萬畝,人均佔有耕地僅1.03畝,平壩面積不足2%,林地22.3萬畝,森林覆蓋率24.8%,是耕地面積的3.5倍。轄13個村290個村民小組,總人口61055人,其中農業人口58341人,佔全鎮總人口的95.5%,20xx年末,全鎮農民人均有糧216公斤,人均純收入2424元。

  近年來,鎮黨委政府按照“一產調結構,二產抓服務,三產建平臺”的目標定位,在堅持穩定糧食生產不放鬆的基礎上,積極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培育支柱產業,積極發展生核桃、花椒、烤煙、魔芋、蔬菜等特色產業種植和生豬、土雞養殖。初步構建了農業產業化經營新體系,農民收入穩步增加,全鎮農業和農村經濟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

  (一)林產業初具優勢規模。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一鎮一業,一村一品,靠山吃山”的農業產業化發展工作思路,堅持把核桃、花椒作為農民增收支柱產業加以培植,20xx以來,全鎮規劃完成核桃種植7個村73個村民小組11.3萬畝,花椒種植5村43個村民小組2.95萬畝,漆樹種植2村20個村民小組1.05萬畝,20xx年,僅退耕還林種植的3000畝花椒,收入就超過1500萬元,農民人均可增收257.1元。同樣,2年後,10多萬畝核桃將成為全鎮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特色優勢產業塊狀日益明顯。

  (二)畜牧產業不斷壯大。立足區位和資源優勢,圍繞產業化發展,把全鎮13個村劃分為“河谷果蔬區、二半山糧林區、高寒畜牧區、糧煙綜合示範區、工礦經濟區”五大發展區域。在虎丘、大寨、龍潭、太坪四個村上半村和筍葉村高寒畜牧區,重點抓好土雞、能繁母豬、商品豬示範小區建設。近年來,全鎮已建生豬養殖小區3個,扶持規模養殖大戶6戶,規模養殖戶生豬出欄佔全鎮比重的15%。沿螞懷線和貓謝線建立毛坪灣灣灘、虎丘朝門“現代養豬專案”各一個,扶持養殖戶100戶;在虎丘村三寨、小苗、朝門新建“退耕還林後續養豬專案”一個,帶動扶持養殖戶148戶。建立虎丘蘆茅、小苗、三寨萬隻土雞養殖示範點,示範點有上千只4至5斤土雞已上市。目前土雞養殖初見成效,為農民帶來不錯的收益。

  (三)其它產業得到有力鞏固。20xx年,規劃完成蔬菜種植15600畝,其中核心樣板840畝;完成魔芋種植6600畝,核心樣板1600畝,根據目前市場價,預計魔芋一項收入將達1400多萬元,農民人均可增收200多元;烤煙規劃種植5700畝,市級樣板1000畝,7月份如沒有遭受大雨冰雹災害,烤煙將是我鎮獻雞、簸以、倉盈三村煙區農民的經濟支柱產業。

  (四)農業生產組織更加完善。為了推動產業結構、產品結構調整和新產品開發,不斷提高產品質量,促進產業的繁榮和發展,增加產業經濟的市場競爭能力,自20xx年以來,洛澤河鎮相繼成立了洛澤河鎮花椒協會、虎村核桃產業協會、向家蔬菜協會等農業產業化新經濟組織。透過發展專業合作組織,規範產業協會,明確協會職能,進一步建好產業發展的服務保障機制,真正做到產、供、銷一條龍服務,為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了經濟、技術保障。

  二、下步發展計劃

  為加快洛澤河鎮農業產業化發展,我們將從以下三個方面下功夫:科學制定產業發展規劃。科學規劃是產業良性發展的前提,要做大做強各項農業產業,必須進一步搞好發展規劃。

  一要注重產業規劃的科學性。按照“功能分割槽、佈局合理、資源集約、生態環保”的總體要求,降低開發建設成本,加速產業集聚發展。

  二要注重產業規劃的前瞻性。根據全鎮不同的資源條件、地理區位、產業基礎,充分考慮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開發潛力,緊密結合長遠發展需求,科學佈局,節約集約利用土地,努力完善配套設施,有效避免低水平產業結構,確保農業產業可持續長足發展。

  三要注重產業規劃的嚴肅性。嚴格執行建設規劃,杜絕農戶無序發展,促進核桃產業健康發展。

  二是加大產業建設投入。要建好各項農業產業,必須加大投入。

  一要加大財政資金投入。抓住產業發展政策機遇,有重點的增加產業建設資金投入,不斷改善交通、水利等基礎條件,積極拓展各項產業發展空間。

  二要堅持集約利用土地。規範實施地上栽核桃,樹下種牧草的複合型開發模式,輻射帶動畜牧產業的發展,集約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單位產出率和資源環境容量。

  三是營造良好發展環境。一個好的發展環境,對產業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一要建立科學合理的管理體系。立足村情、社情,建立科學、合理、完善的產業管理機構,使產業管理機構的職能職責制度化,為產業的良性發展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確保產業發展上檔次、上水平。

  二要建立精簡高效的服務保障機制。按照農村經濟專業和經濟組織的要求,發展專業合作組織,依託產業優勢,爭取扶貧專案資金,規範扶貧互助合作社,為產業發展提供經濟保障。

  三要打造配套和諧的產業發展環境。按照實地、實際、實效的原則,透過會議、舉辦科技培訓班,現場培訓等方式,加強對廣大農戶進行實用技術培訓。邀請知名專家舉辦科技講座,對鎮、村、社幹部進行培訓,推廣普及產業技術,提高管理水平,營造配套和諧的農業產業化發展環境。

  農業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篇5

  一、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

  西吉全縣農作物播種面積242萬畝,種植馬鈴薯120萬畝;牛、羊、豬、禽存欄7074萬頭,出欄6775萬頭,肉類總產量11萬噸,優質牧草留床面積7615萬畝,實現牧業總產值21億元;設施農業及西芹總產值21679萬元;新建拱棚14598畝,維修日光溫室224座,設施農業投入生產17265畝;全縣累計發展設施農業面積39797畝,其中:拱棚37397畝,日光溫室2400畝;完成旱作節水農業覆膜保墒面積1633萬畝。

  馬鈴薯總產在180萬噸以上,全縣農民人均馬鈴薯產業純收入達到1000元以上,畜禽飼養總量達到155萬個羊單位,肉類總產量達到1.5萬噸,實現木業總產值3.6億元,人均草畜產業純收入達到350元以上;西芹實現總產14萬噸,西芹產業總產值達到1.35億元,農民人均西芹產業純收入達到180元;發展旱作節水農業保墒面積23.8萬畝,實現農牧業總產值14.4億元。同時,大力實施“科教興農”戰略,建成自治區級現在農業示範基地4個,市級現代農業示範基地7個,農牧業科技示範點40多個,全縣共有農業產業化組織29個,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1家,自治區級龍頭企業3家,市級龍頭企業16家,農民專業合作社93家。全縣經認證的無公害農產品總數達到33個,生產單位21個,產量達到100萬噸,實現產值2.2億元。全縣綠色產品生產企業2家,綠色產品產品數2個,綠色產品產量達到53萬噸,實現產值1.2億元。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西吉農業產業化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不論從現階段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對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要求來看,還是從滿足農民持續增收的迫切要求來看,農業產業化的整體水平還比較低,與先進發達地區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馬鈴薯支柱產業的問題:

  一是加工不足(原料不足)。老百姓對土地流轉的認識不足,執法單位執法不嚴,導致馬鈴薯的偷盜情況越來越嚴重。

  二是由於品種的落後、老百姓種薯的選用認識不足。

  三是馬鈴薯沒有統一包裝,只能賣原材料,導致價格不如區外。四是馬鈴薯病蟲害問題日益嚴重,老百姓對於病蟲害的防治工作不到位。

  1、龍頭企業規模不大,帶動能力不強。由於西吉縣的龍頭企業基本上都正處在成長髮育階段,加上政府財力困難,無力投入大量資金扶持,使龍頭企業發展很不景氣,信譽度不高,很難得到農戶或農民的大力支援,反過來與產業基地、農戶關聯度底,對農戶和農民的帶動力不是很強。農村剩餘勞動力依託產業化發展,實現就地轉移的空間不大,容納人數不多。從企業銷售收入上來看,西吉縣現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中,年銷售收入上千萬元的僅有4家,其餘的都比較少,缺少規模大、效益好、品牌響、帶動力強的大企業、大集團。從龍頭企業對主導產業的帶動面上來看,還沒有形成以龍頭企業帶動而形成的產業聚叢集。

  2、區域化佈局不均衡,基地建設規模擴大比較困難。產業總體上分佈不均衡,對進一步擴大基地規模建設有很大的侷限性。就拿馬鈴薯來說,儘管走向了國內、國際市場,首先高品質的產品數量如果滿足不了外商的需求,創匯增收的前景也就不會很樂觀。另外,西吉縣農業特色產業優勢目前還沒有完全挖掘出來,尤其是西芹、胡蘿蔔、小秋雜糧等特色農產品的扶持種植、加工轉化前景沒有拓寬。

  3、農業產業鏈條延伸難,農產品轉化增值率低。產業鏈條的長短,決定著農產品轉化增值的大小。從調查情況看,多數農產品加工鏈條短,仍然停留在原料銷售上,只有一個"鏈條節",即使加工,也只是簡單的初級加工或粗加工,農產品附加值低,加之生產上是家庭式分散經營,流通上是各自為政、小打小鬧式營銷,以致農業難以形成規模,難以形成產業。

  三、改進措施

  必須抓住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機遇,充分發揮區位、資源、品牌優勢,走"農業穩縣"之路,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源為依託,以發展農村經濟和技術創新為動力,以調優、調特、調名、調強為突破口,以產業化的思路、市場化的思維、科技化的手段、城鎮化的戰咯為出發點,積極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及產業化發展。進一步鞏固馬鈴薯產業,提升草畜產業,培植西芹等特色優勢產業。扶優扶強一批專業批發市場,突破加工業,打造品牌,完善服務體系,增加投入,努力把西吉建成綠色農業經濟強縣,確保農民增收、農村穩定,加快小康社會建設步伐。

  1.在農業產業發展思路上,解放傳統思想觀念,跳出農業抓農業。要以抓企業化的思路謀劃農業產業,實行產業化經營、企業化生產、市場化營銷、專案化運作、社會化服務。將農產品的生產、加工、營銷作為整體來抓,從專案選擇到論證、決策,從業主確定到招商引資,從經營機制到專案管理,從市場營銷到品牌確立,都進行專案化運作;從原料基地生產到農產品加工,從產品開發到市場策劃都按企業化模式執行;從組織販運到流通銷售都按市場化模式營銷。特別要構建農業資訊服務體系、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和農村職業教育體系,進行市場化、社會化服務,聚集生產要素,參與市場競爭,構建成新型農村農業產業體系。

  2.在農業產業發展規劃上,突出區域規模化、生產專業化,構建大農業、大產業。要引導農戶間相互聯合,整合資源,實行大戶聯動發展,將產業辦出規模。特別是鄉鎮要加強區域間橫向協作,消除自我封閉,共同規劃發展適宜本鄉鎮、本區域的主導產業,主導產業確定之後,用三至五年甚至更長時間,集中生產要素,重點突破,形成規模,凸顯特色。

  3.在農業產業發展措施上,加快以農村土地流轉機制為主的各項改革,為土地規模經營提供條件。實現農業產業化的前提是建立良性土地流轉機制。加快農村土地流轉機制改革,重點要強化土地所有權、穩定承包權、放活使用權,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鼓勵農戶之間,外出務工,經商農民之間採取招商租賃、承包權轉讓等自由流轉土地,採取政府扶資、培養技術。聯片經營等形式,使土地向大戶集中、向能人集中、向農業企業集中,實現土地、勞動力資源最佳化配置;要組織引導滯留在土地上的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最大限度地減少耕地上的農民,以城鎮化來促進農業產業化。

  4.在農業產業發展經營上,重點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龍頭企業,實現生產與市場對接。要立足優勢資源和地方特色,與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和民營經濟、外向型經濟結合,積極發展種植、畜種繁殖等科技型龍頭企業;培育農產品精、深加工龍頭企業,引導現有農產品初級加工企業兼併、聯合,整合資源,最佳化結構。鼓勵工商企業興辦農業企業。總之,要重點培育一批規模大、帶動力強、產業附加值高的龍頭企業群體,增強市場開拓和輻射帶動能力。

  5.在農業產業發展流通上,著力建設以農村市場為主的流通平臺,拓寬農產品營銷渠道。要結合城鎮建設和鄉鎮主導產業定位,根據區域產業、特色和功能,儘快啟動區域主導產業交易市場,專業市場以及大型生產資料批發市場建設,並將其作為城鎮化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同規劃、同建設,使城鎮化、市場化同步發展。此外,要大力實施品牌戰略,擇優扶優,著力打造農產品品牌。

  6.在農業產業發展指導上,切實轉變行政職能,提高服務水平。政府對農業產業的指導服務要從以前包打包唱的行政命令轉移到宏觀指導、制定規劃、政策扶持、培育市場,調節利益上來,走"企業面向市場一一政府扶持企業一一企業組織生產"的路子,由企業自行規劃產業基地規模、開展扶術指導,回收產品、開拓市暢政府只研究扶持、投入等政策,培植社會化服務體系,調解公司與農戶、中介組織與農戶在生產發展過程中以及利益分配方面的矛盾。督促企業提高履約率,促進農戶與企業從一般的買賣關係變成利益共同體,使農民不僅獲得生產環節的利益,而且還分享加工和銷售環節的利潤,逐步建立企業與農戶、中介組織與農戶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優勢互補,相互促進,的良性機制。

  農業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篇6

  xx縣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縣,隨著近幾年農業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和最佳化,農業產業化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xx農業的現代化程序也不斷加快,已初步形成了優質稻米、優質水果、優質茶葉、優質苧麻和養殖業等幾大支柱產業。去年全縣實現農業總產值62.6億元,同比增長4.5%,農民人均年純收入4405元,比上年增長11.6%。可以說xx農業經濟與10年前相比,取得了巨大進步,但我們還應該清楚地看到xx在總體上的小規模、高成本、低效益的傳統生產方式並沒有得到根本改變,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並沒得到有效建立,城鄉之間的差距並沒有得到真正地縮小。在此,我們對xx縣現代農業發展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方面進行了一次認真的調查和摸底。

  一、現代農業發展的現狀

  (一)農業生產能力穩步提高。據全面統計,20xx年全縣糧食產量75.3萬噸,比上年增加4.2萬噸,增長5.9%;油菜籽產量8.7萬噸,比上年增加0.5萬噸,增長5.1%;棉花產量13290噸,比上年增加2274噸,增長20.7%;茶葉產量4350噸,比上年增加68噸,增長1.6%;柑桔產量98500噸,比上年增加8217噸,增長9.1%。牲豬出欄115.79萬頭,比上年增加1.2萬頭,增長1.0%;水產品產量4.3萬噸,比去年增加0.02噸,增長0.5%。

  (二)特色農業發展呈區域化。透過農業結構調整,全縣農林牧漁各業特色農產品基地發展迅猛,目前xx已形成了優質稻米、特色水果、優質苧麻、畜禽養殖、大葉茶四大高效特色農業產業。盤塘、馬鬃嶺、漆河、黃甲鋪的優質柑桔、黃甲鋪、理公港、太平橋的優質苧麻,楓樹、青林、漳江、深水港的畜禽養殖、太平鋪、茶庵鋪的大葉茶,牛車河、瓦爾崗的不上火辣椒等均達到一定的規模。xx縣已成為中南五省最大的蛋雞養殖基地縣、全國生豬調出大縣、中國優質果品基地重點縣等。

  (三)農產品知名度不斷提升。20xx年,xx縣有古洞春、騰瓊2家企業的4個名牌產品茶葉透過國家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認證,全縣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認證個數分別達13個和18個;陬福牌大米、三尖牌雞蛋透過國家無公害產品認證,認證總個數達9個;義哥牛肉、佳奇桂花糖、蜀中情特色食品獲第十屆省農博會金獎;“康多利”茶油和菜油,獲得湖南省農博會金獎、消費者信得過產品等稱號。

  (四)農業產業化經營大發展。全縣初步形成以優勢產業為依託和以民間資本為主體的發展格局,並呈現出規模化迅速擴張趨勢。20xx年,新培育規模農產品加工企業5家,產值過千萬元的農業龍頭企業達到25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4家,市級龍頭企業21家,總數居全市第一。湘魯萬福、三尖農牧兩家龍頭企業成為全省農業產業化現場會全市唯一的縣級參觀點。全縣共有傑新紡織、明月油脂、四喜養殖、躍宇竹業、金果果蔬等8家規模出口企業,出口基地12萬畝,年出口創匯2723萬元,比上年增長9%。主要出口品種有棉布、桔片罐頭、竹地板等,遠銷美國、歐盟、新加坡、南非等國家和地區。引資新建了總投資為4000萬元的騰瓊野茶神粉廠,專案投產後,茶農從茶葉中獲得的收入將由以前的每畝不足20xx元提高到5000元以上。新引進了xx市文源林業開發有限公司,積極對接國家油茶產業開發政策,發展壯大xx縣油茶產業。

  (五)農業合作組織不斷壯大。20xx年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24個,使全縣農民專業組織總數達104個,合作社成員達3.1萬人,帶動農戶15.6萬戶,戶平年純收入4.5萬元。三江禽業養殖專業合作社輻射範圍擴充套件到周邊地市及湖北、重慶、江西等省市,被列為全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經驗交流參觀點,被國家確定為全國百個合作組織示範單位之一,得到了政府主要領導的高度讚揚。

  (六)農業基礎設施逐步改善。積極抓住國家加大對“三農”投入的機遇,結合新農村建設,20xx年共向上爭取農村安全飲水、農村電網改造、農村沼氣等農業投資專案33個,到位資金16400萬元,比上年增加3800萬元,增長30%,有效地擴大了資金投入,加快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步伐。

  二、現代農業發展的制約瓶頸

  (一)資源制約。xx農業資源是有限的。xx縣農用耕地128.1萬畝,82.23萬農業人口中有勞動力47.95萬,人平耕地1.56畝,開發潛力十分有限。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國家退耕還林政策的落實,土地資源日趨減少,形勢比較嚴峻。在農業資源緊缺的同時,部分地方土地掠奪性經營,粗放式耕種仍然存在、農業生態比較脆弱、環境對農業發展的制約日漸突出。

  (二)市場制約。多年來政府培育的優質水稻、優秀水果、優質茶葉、優質油菜、優質苧麻、名優生豬等特色產業,隨著全國農產品質量的普遍提高,大中城市紛紛抬高市場準入門檻,對xx農產品質量和營銷提出了更高要求,再加上缺乏市場經驗,科技及資訊知識相對比較匱乏,對生產、流通、銷售中遇到的問題很難做出合理的判斷和科學的選擇。

  (三)科技制約。近年來,由於多種原因,部分農業生產服務部門人員很難做到有充足的精力主動為農服務。儘管農業部門多次組織農技人員開展了農業科技攻關、生產技術服務等,但輻射帶動和應用推廣效益並不十分明顯。

  (四)素質制約。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普遍偏低。據統計,20xx年底,全縣47.95萬農村勞動力中約22.9萬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或轉移到二、三產業和城鎮就業,致使農村真正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在年齡和文化知識結構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的人口和戶數比例在逐步增大,這種低素質、弱體力的農村勞動力,導致了傳統農業、粗放經營的惡性迴圈,必然會對推廣普及現代農業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帶來很大影響,延緩了現代農業的推進步伐。

  (五)投入制約。由於目前生產資料價格偏高、農產品價格回落,對農業的投入有所減少。縣鄉財政困難難以投入更多的資金來發展現代農業;其次是農民收入水平差距較大,收入低者缺錢投入,收入高者不願投入,而把有限的資金轉移到城鎮購房或伴君(子女)讀書等方面。這些因素致使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塘、堰、庫、堤等維修受阻。

  三、現代農業發展的對策

  (一)穩定糧食生產,鞏固傳統農業。把發展糧食生產放在現代農業發展的首位,抓住當前國家扶持力度大的機遇,加強宣傳,強化服務,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生產積極性,確保全縣糧食種植面積210萬畝以上,雙季稻複種面積增加到150萬畝以上,力爭更多投入,多爭單產、多爭總產。

  (二)抓住市場前景,壯大特色農業。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加強技術指導和示範基地建設,抓好市場對接工作,按照“一鄉一業”和“一村一品”的發展思路,壯大蛋雞養殖、生豬養殖、紡織、糖業、果業、竹業、油脂、茶葉、苧麻、富硒柑桔、魯鬍子辣椒、現代菸草、康多利茶油菜油、豬鬃加工等特色產業,並充分利用冬閒田,扶持發展油菜種植等冬季農業。重點扶持發展古洞春、滕瓊茶葉有限公司,發揮特色,合理擴建銷售點,將太平鋪、茶庵鋪兩地建成全省茶葉重點鄉鎮;大力扶持發展湘魯萬福有限公司,擴大品牌效應,構建產、銷一體化,促進農副產品的生產、加工和銷售。

  (三)依託本地優勢,創精品牌農業。以全面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為核心,鞏固、培育、做大、做強、做優一批特色農產品。充分利用展示展銷會等各類平臺,大力開展品牌建立活動,依託xx綠色生態、革命老區等特色優勢,創古洞春大葉茶、騰瓊野茶王、金信竹業、躍宇竹業、富硒柑桔、康多利茶油菜油、魯鬍子辣椒、xx土雞等農業品牌,提高xxx縣優質農產品的知名度,努力打造成全省、全國有影響力的名牌產品。

  (四)加大監管力度,構建綠色農業。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體系建設,抓好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嚴格產地環境、投入品使用、生產過程、產品加工、流通環節全程監控,切實加強農產品生產、收購、儲運、加工、銷售等環節的質量安全監管責任,杜絕不合格產品進入市場。同時加強農藥、化肥等農業投入品監管,積極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生物農藥及物理防治技術,大力推行無公害的生態農業模式,實施農業標準化生產,重點將優質稻、富硒柑桔等農產品發展成為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

  (五)健全協會組織,提升合作農業。積極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民專業協會等多種形式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以提升水平為重點,加大科技、管理、資金等方面的扶持服務力度,進一步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依法、規範發展。圍繞xx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的發展,努力打造一批管理規範、帶動能力強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使之成為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載體。

  (六)結合旅遊開發,發展觀光農業。堅持因地制宜、樹立特色、科學發展的原則,發展與旅遊相結合的新型產業——觀光農業。抓住xx“武陵漁川”沅水風光帶開發、桃花源旅遊開發的契機,以特色基地、特色農產品為依託,突破一、二、三產業界限,在縣城郊區、桃花源旅遊區、特色產業區等地採取農業園區型、休閒體驗型、科普教育型、資源景觀型、特色農產品型、“農家樂”型等模式,大力發展休閒觀光農業,讓廣大群眾不僅可以觀光、採果、採茶、體驗農作和了解農民生活、享受鄉土情趣,而且還可以住宿、度假和遊樂。茶庵鋪鎮松陽坪可利用茶園基地被確定為國家級無公害茶葉基地的先決條件,藉助“xx野茶王地理標誌品牌保護”的東風,弘揚茶文化、提升茶品味、創“茶葉生態園、觀光休閒園”的觀光農業。

  (七)提高執法水平,加強法治農業。加大對《農業法》、《種子法》、《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等涉農法律法規的宣傳和貫徹力度,進一步強化農業部門行政執法的主體地位。整合資源,積極推進種子、農藥、肥料和農業環境、基本農田保護、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植物新品種保護、野生動植物保護、動植物檢疫和農產品檢驗檢測等執法,以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保護生產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從而切實提高執法效率和執法水平,樹立農業部門依法行政的良好形象。

  (八)建立流通體系,形成市場農業。圍繞城鄉一體化做文章,培育發展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扶持農民中介流通組織,培育農村經紀人,完善市場機制。著眼於消費需求,城鄉兩個市場互動,透過在產區建立生產基地,在銷售區建立配送中心和網路化連鎖超市,構建農戶、生產基地、批發市場、配送中心、連鎖超市緊密結合的生產加工銷售網路,形成完整的流通鏈條。

  (九)加強農民培訓,創高科技農業。農民是現代農業的組織者和實施者,其綜合素質特別是科學文化素質的高低直接關係到現代農業的興衰成敗。因此,我們應把全面提升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作為發展xx現代農業的一個核心任務來抓。一要強化農民實用技術培訓。重點抓好科技專業大戶、農村致富帶頭人、科技示範戶的培訓,切實增強農民從事現代農業生產的本領。二要強化新型農民培訓。著重加強現代農業生產、經營和流通等方面培訓,努力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隊伍。目前,xx縣計劃並正在培訓1800名耕整機手,有力地推動了農業機械化程序。

  農業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篇7

  農業產業化是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有效途徑;是實現農村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根本出路。我市是農業大市,為全面摸清我市農業產業化發展狀況,發揮政協委員的參政議政、建言獻策作用,近期,市政協農業活動組組織委員對我市農業產業化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市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按照發展現代農業的要求,堅持用工業的理念謀劃農業,引導農業產業向規模化、集約化、效益化方向發展。有關職能部門著力把培育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和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作為主要抓手,透過政策扶持、招商引資、營造環境和強化服務等措施,有力促進了我市農業產業和農村經濟社會快速持續發展。到20xx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7025元,糧食總產量41.61萬噸。廣水成為全省糧食主產區、全國牲豬調出大縣。

  1、農業龍頭企業得到進一步壯大。全市現有農產品加工銷售收入1000萬元以上的企業49家,5000萬元以上的28家,億元以上的9家。全市農業龍頭企業固定資產達到6.8億元,34家企業分別榮獲湖北省、XX市、XX市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其中,省級3家,市州級17家,縣市級14家。大自然農業、妙知未食品、高翔麥面、奶狗面業等龍頭企業,積極實施訂單生產,逐步建立起企業與農戶利益連結機制,農業企業技術研發、基地建設、品牌整合、質量檢測等工作得以穩步推進。其中大自然農業年出口創匯1000萬美元,塗氏農貿出口創匯60多萬美元。

  2、農業產業基地得到進一步夯實。在農業產業化企業的帶動下,區域產業規模進一步壯大。經過幾年的努力,我市優質糧、吉陽大蒜、食用菌、牲豬、水產養殖、果茶等六大特色產業基地規模不斷擴大,特色板塊經濟初步形成。全市優質水稻面積已達到30萬畝,優質小麥面積20萬畝,果茶麵積10萬畝,花生8.6萬畝,油菜10萬畝。吉陽大蒜5萬畝,主要分佈在太平、李店、陳巷、十里、駱店等鄉鎮辦事處。蔬菜基地4萬畝,主要分佈在長嶺、餘店、十里、武勝關,其中東晨農業種植的功能蔬菜,已達20xx餘畝,標誌著我市蔬菜種植從傳統型向科技型的轉變。食用菌3500萬棒(袋),主要分佈在吳店、郝店、蔡河、武勝關。全市牲豬年出欄64萬頭,水產養殖3.3萬噸,家禽出欄20xx多萬隻,其中王鴿年出400多萬對。“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農業產業化格局正在形成,全市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達386家,其中示範合作社12家。

  3、農業產業質量安全意識得到進一步提高。全市先後建立了大蒜、“三白”蔬菜、茶葉、食用菌、馬鈴薯、蘿蔔、胭脂紅桃子、牲豬、水產養殖等八大示範基地,建立生產記錄檔案1.5萬冊。實行標準生產的農作物種植面積38萬畝,食用菌20xx萬棒袋,牲豬養殖35萬頭,水產養殖5.7萬畝,標準化覆蓋率達到65%。同時我市的吉陽大蒜、胭脂紅桃子被列入全國標準化生產示XX縣市。連續兩年,農業部和農業廳組織對我市蔬菜、水果、食用菌、茶葉、畜禽產品和水產品進行了抽檢,合格率達到100%。全市未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

  4、農業品牌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近幾年,我市涉農企業從過去的小作坊式逐步向公司化發展,品牌意識逐步增強,品牌建設得到各企業的重視,擁有農產品註冊商標和“三品”認證的企業逐步增多。一大批農產品取得了“三品一標”的認證。如:胭脂紅桃子和吉陽大蒜,分別於20xx、20xx年被國家認證為地理標識產品;先後取得認證的還有楊林溝茶場的“楊林溝”牌茶葉為有機茶,星光集團的“花山魚”為綠色食品,鄂北米業的“武勝關”牌大米為綠色食品,餘店的“三白”蔬菜為綠色食品,“吉陽”牌大蒜為綠色食品,大自然公司的小龍蝦為無公害農產品,長嶺李畈蔬菜專業合作社的“李畈”牌蘿蔔為無公害農產品。XX市仁健食品“家裡客”商標,XX市奶狗面業“奶狗”商標獲湖北省著名商標稱號。這些產品認證和品牌在市場上的影響力逐步提升,帶動了產業的發展,提高了農業的綜合效益。

  5、休閒農業得到進一步發展。休閒觀光農業是農業發展方式的一種改變,能極大地促進農民的就業增收。廣水地處南北交匯地帶,地形地貌及飲食文化特色明顯,近幾年休閒農業發展迅猛。目前,全市休閒農業經營主體達76家,總資產5000餘萬元,年營業額3800萬元,年利潤1000餘萬元,帶動農戶數260家。其中雙龍泉生態園、長嶺水泊梁山被省農業廳和旅遊局授予“湖北省休閒農業示範園”。

  二、我市農業產業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我市農業產業化雖然有了較快發展,但農業產業鏈條長、見效慢、不可控因素多,在發展過程中也逐步暴露出了一些問題和不足,突出表現在以下4個方面。

  1、傳統產業萎縮,新型產業優勢不明。近幾年,我市部分傳統產業正逐步萎縮。如:食用菌產業,前幾年在政府大力支援下發展較快,但近兩年卻大幅滑坡,種植數量由高峰時的5000萬棒(袋)左右下滑到20xx年的不足3500萬棒(袋),且主要集中在吳店、郝店、武勝關等鄉鎮。曾經在市場上比較暢銷的餘店“三白”蔬菜、吉陽大蒜,現在種植面積正逐步萎縮。近兩年新興的多功能蔬菜、王鴿養殖、中草藥種植等產業,由於規模、品牌、市場等原因,比較效益不高,尚缺乏產業發展優勢。

  2、企業與基地脫鉤,帶動作用不強。我市農業生產基本上仍是農戶分散性經營,機械化水平不高,勞動力投入大,且大多又是“4050”人員,科學意識談薄,技術知識更新慢。近幾年發展起來的一些農業產業化企業,由於在家勞動力減少、土地流轉不暢、種植業比較效益低等原因,沒有建立穩定的原材料供應基地,企業與基地嚴重脫鉤,造成有企業無基地現象,導致有較多企業存在原料不足的困難,嚴重製約了企業的發展,也沒有很好的發揮出帶動作用。如:近年發展較快的省級農業龍頭企業高祥麥面,由於基地建設滯後,本地小麥遠遠不能滿足企業生產需求,大部分是從外地調進。今年剛投入生產的新吉陽公司,由於菇農種植積極性不高,企業未能建立生產基地,全年僅收購東晨農業公司種植的白靈菇116.26噸,開工生產僅32天,導致企業舉步維艱。

  3、品牌意識淡薄,市場竟爭力不強。我市農業產業化企業大部分是科技含量低的簡單粗加工,主導產業和產品存在有市無優,有量無質,品牌效益差等問題,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低。雖然有吉陽大蒜、楊林溝茶葉、“三白”蔬菜、王鴿等一批叫得響的農特產品,但大多數屬分散經營,整體規模不大,品牌優勢沒能顯現。全市糧食加工行業成規模的廠家有達10多家,但絕大多數為低端產品,有的甚至沒有品牌,靠走量來獲得微薄利潤,難以進入高階消費市場,市場竟爭力不強,幾乎沒有抵禦市場風險能力,沒有一個在市場上叫得響的暢銷品牌。

  4、融資、用工困難,人才缺乏,發展後勁不足。市場融資是企業發展壯大的根本要素。我市農業龍頭企業都是民營實體經濟,抵禦風險能力較弱。糧油加工、種養殖產業等農業產業化企業在基礎設施建設、收儲加工等環節需要大量的前期資金投入,可金融機構對這些企業的放貸額度小、門檻高、手續繁雜,融資難成為制約企業發展的重要瓶頸。我市大多數農業產業化企業是滾雪球式發展,實行家庭式管理模式,在企業管理、技術創新和市場研發開拓上缺乏人才支撐。由於生活環境、工作待遇等原因,有的引進了技術人才也難以留住,企業難以發展壯大。此外,農業產業化企業大都屬於勞動密集型行業,用工量大,季節性強,而本市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在家勞動力不僅年齡偏大且遠遠不能滿足用工要求,用工困難也是困擾企業發展的又一難題。如大自然農業公司在旺季需用工300餘人,不得不到外省招工,不僅增加了企業成本,也不利於成熟產業工人的培養。

  三、加快發展我市農業產業化工作的建議

  1、加強政策扶持引導力度。針對我市龍頭企業少、小、弱的狀況,研究制定關於扶持龍頭企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和措施,真正做到扶持一個,發展一個,壯大一個。一是積極開展科企、銀企對接活動,政府要在資金、稅收、人才、資訊、技術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尤其要解決好企業融資難、滾動發展的問題。二是政府要出臺土地流轉鼓勵政策,讓土地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產,幫助企業建設原料生產基地,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三是搞好部門與企業的協調、服務,全力解決企業的後顧之憂。四是加大對農戶的服務引導,增強農戶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充分調動農民種養殖積極性,為企業提供土地、勞動力等保障。

  2、加大龍頭企業培植力度。建立農產品產、供、加、銷一體化體系,推進農業產業化快速發展。按照“依託板塊引專案,圍繞龍頭建基地”的思路,要在“龍頭+基地+農戶”的產業鏈條銜接上下功夫,幫助企業逐步走出有龍頭無基地、有基地無龍頭的困境。結合我市特色農業板塊,做好企業與基地的對接,增強龍頭企業對生產基地和農戶的輻射帶動能力,給予重點農業龍頭企業融資和政策專案的支援。重點扶持大自然農業、高祥面業、妙知未食品、深廣物流、永泰牧業等企業,力爭在3年內實現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零的突破。

  3、加強資源整合培優創特。政府要出臺政策,著眼企業的長遠發展,鼓勵企業實行強強聯合,走集團化發展的道路,讓企業做大做強。加大我市茶葉、糧油、王鴿等品牌、資源的整合,向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發展;加快農產品檢測監督體系建設,透過技術改造升級,充分發揮科技對農產品加工的支撐作用,促進農產品的加工質量和科技含量進一步提高。對廣水傳統的吉陽大蒜、平林蘿蔔、“三白”蔬菜、胭脂紅桃子等特色產品,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對這些特色產品進行深加工,進一步拉長拉粗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

  4、加強農業產業佈局規劃。強化產業引導規劃,進行區域化佈局。各地要在各自傳統種養殖的基礎上,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因地制宜,確定本地的主導產業,形成完整的產業發展鏈條,促進農產品的轉化升值,增加農業效益,提高農民收益。形成北有食用菌、牲豬,南有糧油、吉陽大蒜加工,東有茶葉、中草藥、功能蔬菜,西有蔬菜、養殖、休閒農業等農業板塊發展格局。

  農業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篇8

  隨著國家強農惠農政策實施力度的加大以及國務院關於支援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的出臺實施,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前景更為廣闊。因此,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依靠龍頭帶動和科技進步,對農業和農村經濟實行區域化佈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是加快我縣經濟發展,實現富民強縣的重要戰略。

  一、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現狀

  (一)三大主導產業根基穩固

  目前,全縣已形成一批佈局相對集中、區域特色明顯的刺葡萄、南酸棗、毛竹林等三大主導產業。據統計,全縣已種植刺葡萄1500畝,南酸棗人工栽種5萬畝,年產南酸棗鮮果3000噸以上。全縣現有毛竹林面積67.6萬畝,活立竹9861萬根,年加工產品竹200萬根,竹筍產量20000噸,實現產值2.6億元,實現稅收500萬元,林農來自竹產業人均年收入達1200元。

  (二)六大特色產業區域化生產格局已成雛形

  基本形成了茶葉、油茶、花卉苗木、有機水稻、畜禽養殖、臍橙等六大區域性特色產業。

  (1)茶葉:以橫水、鉛廠、上堡、樂洞等鄉鎮為主產區的茶葉生產初具規模,全縣茶葉面積25120畝,年產茶葉982噸。

  (2)油茶:全縣現有油茶總面積達8.3萬畝,主要分佈在金坑、傑壩、思順、上堡、過埠等鄉鎮,20xx年全縣油茶籽產量750噸,茶油產量250噸,實現茶油產值20xx萬元,有油茶專業合作社3家,油茶協會8家。

  (3)花卉苗木產業蒸蒸日上。等鄉鎮共有花卉苗木基地200個(處),總面積超過8000畝,主要品種有紅豆杉、香樟、桂花、羅漢松等,20xx年全縣花卉苗木產業總產值達到1.2億元。

  (4)畜禽養殖:有年出欄500頭以上規模養殖場30家,其中出欄4000-10000頭養殖場4家;有年出籠8000羽的家禽養殖場1家。20xx年生豬出欄9.5萬頭,家禽出籠77萬羽。

  (5)以新世野農業開發公司為龍頭的有機水稻種植1500畝,年產有機大米40萬斤,市場前景看好。

  (6)臍橙種植面積7.3萬畝,產量達9.2萬噸,實現產值2.2億元,主要分佈在龍勾、揚眉、鉛廠、橫水等鄉鎮。臍橙果品分級、包裝銷售企業43家,其中規模以上臍橙加工企業12家。

  (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作用逐步顯現

  縣有省級龍頭企業4家(貴竹發展有限公司、省華森竹業有限公司、齊雲山食品有限公司、縣林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市級龍頭企業4家(縣寶龍果業有限公司、縣鑫豐人造板廠、縣赤水仙商貿有限責任公司、君子谷野生水果世界有限公司),有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159家(其中:種植業81家,林業25家,畜牧業23家,漁業1家,農業服務業6家),20xx年在工商部門註冊登記的家庭農場有7家(涵蓋種稻大戶、苗圃基地、特種養殖等行業)。

  (四)農業產業化發展環境進一步最佳化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農業產業化發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檔案和優惠措施,努力為農業產業化發展創造良好環境。20xx年,縣委、縣政府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了從20xx年起每年縣財政拿出1000萬元、整合專案資金1000萬元,共計20xx萬元用於支援農業產業化發展。尤其在刺葡萄、南酸棗、大棚蔬菜等產業的種植、加工和銷售給予了大力支援,激發了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和農民發展產業的積極性。

  (五)農產品品牌建設初見成效

  我縣目前有8個農業龍頭企業開展了農產品質量認證,認證產品涉及茶葉、臍橙、大米等21個產品,認證面積達到83591畝,其中無公害認證3萬畝,綠色認證5萬畝,有機認證3591畝。“高山茶”正式被國家工商總局受理,“野生刺葡萄原產地”正在申報國家地理標誌。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

  近年來,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無論是從現階段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對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要求來看,還是從滿足農民持續增收的迫切要求來看,農業產業化的整體水平還比較低,與先進發達地區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主要表現在:

  1、龍頭企業規模不大,帶動能力還不強。目前,我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規模較大的只有齊雲山食品有限公司南酸棗加工企業,年產值突破億元,君子谷公司、新世野有機大米、崇峰罐頭食品等企業正處在發展壯大時期,還有很多拓展空間。從龍頭企業對主導產業的帶動面上來看,還沒有形成以龍頭企業帶動而形成的產業叢集。

  2、農業規模化標準化基地建設與農戶分散經營間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現農戶小規模經營與現代農業集約化生產的矛盾,農民戀土情結與土地規模經營的矛盾,分散經營的小農生產與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和社會化大生產要求的矛盾,如何透過現行土地制度的創新、加快農業現代化程序,是現階段農村工作面臨的重要課題。

  3、利益聯結機制不夠完善,企業與農戶利益聯結程度不高。就農業投入的風險評估而言,農業產業面臨市場價格、自然災害、政策調整等方面風險,使產業集約化經營很難建立完善的價格體系,市場價格好,農戶不按合同向企業提供農產品,市場價格低,企業不願按訂單收購,造成分散生產與集中加工銷售的矛盾相當突出。

  4、農業服務體系不健全,特色產業發展缺乏有力支撐。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對農業技術服務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而當前的一些服務內容、措施、辦法、手段已跟不上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需要。對市場資訊的調研、對科技含量較高的特種種養業技術支撐還不能滿足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需要,特別是在農民急需的銷售服務、資訊服務、科技服務、資金服務、法律和文化等公益服務方面的作用非常有限,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的阻礙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三、進一步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幾點建議

  農業產業化是新時期工業反哺農業的新形式,推進農業產業化不僅可以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動力,而且有利於加強農村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和農業現代化的程序。我們要把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貫穿整個新農村建設的始終。按照“做強龍頭、做大基地、做精加工、做活營銷”的發展理念,透過市場引導,龍頭帶動、農民參與、政策扶持、政府服務、著力提升農產品專業化、規模化種養加工能力、市場營銷能力、對農民增收帶動能力,推動我縣農業產業化的跨越發展。

  1、培育壯大本地龍頭企業。龍頭企業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關鍵。我縣要圍繞主導優勢產業,加快扶持,像“君子谷”、“齊雲山”等一批拉動能力大、輻射範圍廣、市場力爭強的行業“航母”。從而徹底改變我縣經濟結構單一的“一鎢獨大”的經濟格局。

  一是從政策、資金、土地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援;

  二是引導企業強強聯合,用市場的方式,積極引導和督促全縣同類型的龍頭企業具備條件的加強橫向聯合,實行品牌、技術、產品、資訊、資源共享,搞好分工合作,努力整合建設跨區域的大型龍頭企業。例如我縣茶葉、臍橙、竹業都不同程度出現廠家多、品牌多、“小而全”、競爭力低下等現象,非常有必要進行整合經營;

  三是推動科技創新,幫助企業在發展中做強做大,要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科企合作,引導龍頭企業在農產品生產、儲運、保鮮、精深加工、包裝和資源開發利用等方面,與國家科研單位、大專院校密切合作,開展聯合研究、技術攻關和產品開發。

  2、強化農業專案建設。實施專案帶動戰略。重點圍繞南酸棗、刺葡萄、茶葉、竹筍、有機大米、油茶等產業,切實利用國家各項惠農政策,並制訂優惠的政策,千方百計引進幾個國家級、省級龍頭企業來我縣落戶,建設規模農產品基地、開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建設農產品交易批發市場和加工營銷等,利用他們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暢達的市場銷售網路,建成一批一頭連線農戶,一頭緊貼市場的農業產、加、銷企業,帶動農業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

  3、加大特色農產品基地規模化建設力度。圍繞刺葡萄、南酸棗、竹業、茶葉、油茶、有機大米等主導(優勢)產業,按照“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要求,制定發展規劃,搞好產業佈局。採取訂單農業等形式,加強龍頭企業與生產基地的聯絡,引導龍頭企業,採取企業+基地、企業+合作社+基地、企業+合作社+種養大戶等形式,建設農產品生產基地,解決好農產品基地建設與企業加工能力不相適應的矛盾,使合作社、農戶按照龍頭企業的要求組織生產,使基地建設與企業加工所要求的品種、質量和加工能力相匹配。

  4、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探索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運作機制。

  一是透過簽訂合約,合理確定農產品收購價格,實行最低保護價;

  二是在再生產各環節上建立統一的管理組織,調整各利益主體間的分配關係;

  三是積極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戶以資金、技術、土地、勞力入股,建立股份合作制企業,使龍頭企業和農戶共享平均利潤或超額利潤;四是建立風險保障制度,從再生產各個環節經營額中,提取一定比例作為農業產業化的風險基金,以調節市場供求變化和自然災害給各方所帶來的損失;五是加強對合約的法律監督和仲裁,維護合約的嚴肅性。

  5、切實解決產業化經營資金。資金不足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最大困難。

  一是要加大力度爭取外資。要利用蘇區振興的政策優勢,爭取更多的國家扶持;要加大農業招商引資力度,爭取更多的社會資金到我縣從事農業產業規模化經營。

  二要穩定政策、用活政策,圍繞龍頭企業產業基地建設的需要,逐步建立健全政府補助、企業參與、農戶自籌的涉農政策性保險體系,減輕農業投入風險,吸引縣內外社會資金、民生資金從事農業規模化經營。

  三要積極治理金融環境,促使涉農貸款良性迴圈,提高金融部門的放貸積極性。

  四要加大現有政策性資金整合力度,加強資金的使用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6、進一步提高服務能力。

  一是各涉企部門應迅速轉變職能,要以企業、合作社和農民為中心,企業和農民的需要就是我們的服務內容。

  二是堅決打擊對企業、合作社、農民在服務過程中的“吃、拿、卡、要”、故意發難等行為,改善企業的投資環境,切實為企業搞好服務。

  三是轉變服務方式,允許有一技之能的工作人員,停薪留職承辦產業基地,開展技術承包、技物結合等多種形式的有償服務。

  農業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篇9

  一、鐵門鎮基本情況

  鐵門鎮位於洛陽市西40公里,全鎮轄33個行政村,6.5萬農業人口,耕地面積6.5萬畝,屬淺山區、丘陵區,是一個農業大鎮。鎮域內工業發達,交通十分便利,市屬企業、縣屬企業及民營企業星落棋佈,隴海鐵路、連霍高速、310國道橫貫東西,又是一個工業強鎮。

  二、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概況

  鐵門鎮作為一個工業強鎮,鎮域經濟不斷髮展壯大,工業總產值直線上升,財政收入大幅度提高,而另一方面受地理位置、惡劣環境等不利因素的影響,佔總人口三分之二的南嶺北山,傳統的小農意識禁錮著人們思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僅靠幾畝薄地,艱難的維持著生計,農業成了制約鐵門經濟發展的瓶頸。如何擺脫農業、農村、農民的貧困落後面貌,帶領全鎮人民共同富裕奔小康,已成為歷屆黨委政府首要共識。走“工業強鎮、產業富民”之道路,圍繞這一指導思想,如何充分發揮地區的區位優勢、自然優勢、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農業產業化,讓廣大農民從傳統的封建小農意識中解放出來,已成為發展的必然,一個發展農業產業化的規劃應運而生。南山以發展旱作農業為主,以鐵磁路、鐵鹽路為經濟發展帶,兩側各500米種植朝天椒和菸葉,北山以養殖和特色林果種植為主,川區以蔬菜種植為主,形成種、養、加工為一體的特色農業、高效農業基地。

  三、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成果

  鐵門鎮的'農業產業發展走過了艱難曲折的歷程。1999年透過考察論證,鎮政府決定在鐵磁路、鐵鹽路經濟種植帶發展朝天椒種植500畝。萬事開頭難,為了保證朝天椒種植成功,鎮政府成立了專門組織,黨委書記、鎮長親自抓,主抓副職專職抓,並抽調15名機關幹部成立專門工作組深入南嶺各村的農家院戶、田間地頭,幫助農戶解決實際問題,使他們自覺接受統一規劃,讓出土地種植朝天椒,對自覺自願接受統一規劃種植朝天椒的農戶,政府在育苗、耕作、施肥、蓋膜、栽植等方面予以資金扶持,調動農民的種植積極性。對不願接受政府統一規劃,拒不種植朝天椒的,政府採取必要的干預措施。一分耕耘,一份收穫,辣椒種植成功了,然而市場銷售不暢,政府按當時承諾的保護價全部收購。鎮政府積極與外地客商聯絡,組織辣椒供需洽談會,一年又一年努力,市場銷售暢通了,椒農從中得到了實惠,思想觀念發生了根本轉變,政府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的地位也改變,由過去的政府提倡、政府扶持、強行干預變成了現在的政策指導、重點扶持、區域種植、規模化經營,變主導為服務,廣大農民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地位也變了,由過去的被動變主動,積極性空前高漲,種植面積不斷擴大,歷經八年的艱辛努力,朝天椒種植從最初植的幾百畝發展到現在的16000畝,種植區域由原來的產業帶周邊的7個行政村,輻射帶動全鎮二十二個行政村,朝天椒種植農戶由原來的1200戶發展到現在的6000餘戶,種植面積超千畝的村達10個。20xx年僅朝天辣椒總產值達6400萬元,戶均純收入達5000元。

  為了規範朝天椒產業發展,做大做強朝天椒種植產業。20xx年,鐵門鎮朝天椒種植協會在各級的關心下應運而生,辣椒生產規程、技術服務、市場營銷有章可循。為了適應市場規律拉大產業鏈條,辣椒協會於20xx年4月在國家工商總局註冊了“鐵豐”牌商標,隨著產業基地的不斷擴大,於20xx年6月成立辣椒農民專業合作社。20xx年4月,鐵門鎮種植的朝天椒相繼獲得河南省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證、國家農業部無公害產品認證證書。20xx年5月,鐵門鎮鎮被推薦為河南省名優辣椒鎮。20xx年3月,鐵門鎮與洛陽農科所合作的“朝天椒引進無公害栽培技術研究與運用”專案獲洛陽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為了叫響“鐵豐牌”朝天椒品牌,實施品牌戰略,種植協會在擴大對外宣傳的同時,為了規範產銷渠道,杜絕無序經營和價格競爭,保護朝天椒品牌和質量。20xx年縣、鎮投資250萬元在鐵門鎮陳村村建成新安縣辣椒專業交易市場,統一市場收購、統一市場銷售、統一品牌包裝,切實維護了椒農和客商的利益,實現了產、供、銷一條龍服務。每到收穫季節,辣椒收購紅紅火火,全國各地客商慕名而來,最多達120餘家。更讓人振奮的是,鐵門鎮朝天椒除內銷外,由客商經廈門、貴州等地遠銷日本、韓國。

  由於辣椒產業的不斷壯大,還帶動第三產業迅速發展。

  一是出現了一大批的以經銷辣椒為業的本地經紀人,湧現出一批靠經銷辣椒迅速致富的典型;

  二是辣椒收購、分級、包裝等環節,帶動了大批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

  三是帶動了餐飲、商業、運輸等產業的發展,椒農在獲得生產利潤的同時,分享到流通和加工環節的利潤,以辣椒生產為龍頭的產業鏈條得到長足發展。

  作為農業產業化的主導產業菸葉生產和蔬菜種植,也經歷了朝天椒種植過程的同樣經歷,從群眾不認可的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從政府引導到市場引導,種植規模不斷壯大。至20xx年菸葉集中連片種植面積達5000畝,蔬菜種植面積達6000畝,菸葉生產創產值175萬元,蔬菜生產創產值320萬元。

  鐵門鎮農業產業化主導產業面積共計27000畝,佔耕地面積的40%,而所創造的經濟價值佔農業總產值的50%,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農村經濟注入了巨大活力,農民收入明顯提高,新房、樓房蓋起來了,三輪車、摩托車、小手扶幾乎家家都有,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如今的農村幾乎和城市沒有差別,到處呈現出和諧、文明、向上新風尚。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為了進一步落實國家產業政策、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經濟,做大做強產業規模,拉大拉長產業鏈條,我們將以市場為導向,進一步引導農民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和產業優勢,培植支柱產業和名牌農產品建設特色農業,建設龍頭企業,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完善產品市場網路,形成產、供、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經營格局,把千家萬戶的生產與大市場相連結,使廣大農民在獲得生產環節利潤的同時,分享到流通和加工環節利潤,提高農業經濟效益,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推動農業產業化向專業化、市場化、集約化、現代化轉變。

  1、20xx年底前完成朝天椒綠色食品申報工作;

  2、完成辣椒深加工專案論證工作,投資1000萬元,20xx年底建成辣椒深加工廠一個;

  3、新上蔬菜加工專案一個;

  4、進一步完善辣椒市場功能,在原有市場功能的基礎上,拉大市場框架,硬化市場8萬㎡,建交易廳、棚及倉庫9000㎡,購置辣椒檢測及化驗裝置一套,並完成市場配套設施1000㎡。

  五、鐵門鎮發展農業產業化的幾點做法

  回顧鐵門鎮幾年來農業產業化發展歷程,幾多艱辛,幾多收穫,經驗做法概括以下幾個方面:

  1、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農業產業化成為歷屆黨委政府的共識,不因政府人事變動更改,一張藍圖繪到底,把認準的路子走到底;

  2、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和服務作用。產業化初期,政府唱主角,大力提倡、政策扶持,行政干預、利益導向,透過各種行政手段,真正炒熱幹群思想,使廣大群眾有感性認識變為理性認識,自覺的從小農意識的思想束縛中解放出來,順應市場發展規律,自覺調整種植結構,做好產前、產中、產後各個生產環節的技術服務;

  3、產業基地形成後,政府的作用由主角變為配角,主要引導農民成立民間協調組織和協會,靠民間組織規範生產行為,靠技術章程規範生產環節。以市場資訊為依託,引導農民及時調整種植結構,以民間組織為依託,做好產前、產中、產後培訓服務工作;

  4、敢當紅娘,為企業牽線搭橋,引導發展龍頭企業,促進農業產業化,走貿、工、農一體化發展道路。

  農業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篇10

  為了深入瞭解我縣休閒農業發展現狀,根據xx市一村一品發〔20xx〕6號檔案精神及上級主管部門的相關要求。近期,我站就全縣休閒農業發展情況開展了專題調研。採取採取重點調研與全面調研相結合的方法對全縣休閒農業經營實體(休閒農家、休閒農莊、休閒農業園區)及休閒農家明星村展開調研工作。現就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一)休閒農家

  此次重點調研了我縣櫻桃溝景區的休閒農家發展情況,按30%的比例抽取了27戶進行了入戶走訪。27戶休閒農家從業人數147人,經營面積90.8畝,總收入395.3萬元,其中種養業收入11.87萬元佔總收入的3%,服務業(餐飲、休閒)收入343.3萬元佔總收入的87%,其他收入佔10%。年人均純收入1.4萬元。

  (二)休閒農莊

  1.西鄉縣鈞鑫農場開發有限公司。該公司是集生態農業,旅遊觀光,餐飲休閒為一體的綜合性生態農場。該農莊佔地面積400畝,總資產1420萬元,單日最大可接待遊客260人次,擁有住宿床位8張,可提供餐位26桌。該農莊從業人數49人,其中農民就業人數32人,帶動農戶328戶,年營業收入543萬元,利潤162.9萬元,從業人員年人均純收入1.5萬元。

  2.陝西西鄉一品源茶業有限責任公司葡萄生態農業休閒觀光示範園。該園區包含了葡萄採摘體驗及茶園觀光兩個專案,以休閒農莊模式開展生產經營。該農莊佔地面積200畝,總資產600萬元,單日最大可接待遊客120人次,可提供餐位12桌。該農莊從業人數60人,其中農民就業人數50人,帶動農戶180戶,年營業收入1800萬元,利潤120萬元,從業人員年人均純收入1萬元。

  (三)休閒農業園區

  1.陝西東裕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位於西鄉縣沙河鎮棗園村,距縣城10公里。該公司是以綠茶種——產——銷為一體的產業園區,園區佔地面積XX畝,總資產6686萬元,單日最大可接待遊客50人次,可提供餐位5桌。該農莊從業人數590人,其中農民就業人數500人,帶動農戶4000戶,年營業收入4060萬元,利潤230萬元,從業人員年人均純收入2.5萬元。

  2.西鄉縣峽口鎮江榜村茶產業休閒農業示範園。位於西鄉縣峽口鎮江榜村,距縣城30公里。該園區以綠茶種植為主要產業,佔地3500畝,總資產500萬元,單日最大可接待遊客40人次,可提供餐位4桌。該農莊從業人數230人,其中農民就業人數180人,帶動農戶3250戶,年營業收入2500萬元,利潤100萬元,從業人員年人均純收入1.4萬元。

  (四)休閒農家明星村

  西鄉縣峽口鎮江榜村是此次調研的明星村,該村有休閒農家標示牌數25個,公共衛生間2個,合作社組織1個,綠茶種植是該村的主導產業。該村603戶1768人,其中從事休閒農業25戶125人,分別佔全村戶數4%、人數的7%。全村年收入2670萬元,其中休閒農業經營性收入190萬元,佔全村總收入的7%。全村年人均村收入9090元,休閒農家從業人員年人均純收入1.2萬元,年接待遊客達1.2萬人。

  二、休閒農業的特點及成效

  (一)規模化發展迅速。西鄉縣在發展休閒旅遊農業方面,堅持在政策引導、規劃設計、規範管理、強化服務上下功夫,注重規模化發展。目前,已形成了以櫻桃溝景區,水東河灘景觀,羅鎮茶園,棗園湖公園為主的四大休閒旅遊農業特色區。四大區域充分利用周邊優越的自然環境,形成了以果蔬採摘、生態休閒、茶園觀光、水上娛樂為特色的遊覽專案。

  (二)品牌特色突出。西鄉休閒農業不僅在數量上有較快的發展,而且在品質、特色上有較大的提高,圍繞歷史文化、民族風情、農耕文化等主題,逐步打造出了一批特色鮮明的休閒農業產業叢集,其中包含了生態農業、休閒垂釣、農村風情、歷史人文、特色餐飲、林果苗木等方面。

  (三)休閒農業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休閒農業的發展不僅帶動了餐飲、休閒等服務業,也帶動了當地農村的種養業和加工、運輸製造業,進一步優化了農村產業結構。

  (四)休閒農業推進了現代農業發展程序。休閒農業作為產業鏈的關鍵環節,既帶動了旅遊休閒業的發展,也促進了我縣農業、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從事休閒農業的農戶、企業都能圍繞“綠色、安全、生態”這一主題,發展無公害和綠色農業。透過正確引導,農戶、企業開展標準化生產,建立了一批標準化生產基地,增加了農產品的附加值,農業經濟效益明顯提高。

  三、休閒農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農戶對休閒農業的認識不高,發展局限。一些農戶在發展休閒農業時,首先對休閒農業的認識不到位,僅憑一個灶臺,幾張餐桌就開始搞農家樂。缺乏對休閒農業的基本認識,導致其發展規模侷限,效益低下,前景渺茫。

  (二)科學化、規模化管理缺失。

  一是當前我縣的休閒農業普片存在設計單一雷同,功能欠缺,簡單仿效,經營粗放等問題。

  二是缺乏科學的管理。經營休閒農業和旅遊農業是一項新的事業,但多數經營者自身組織能力及管理技能不高,往往憑著自己的經驗對專案的建設及經營管理做出決策,明顯跟不上市場步伐。同時多數休閒農業企業的從業人員缺少必要的培訓,素質和服務水平低,管理水平差。

  (三)資金支援與優惠政策少。農民發展旅遊農業的資金極其匱乏,發展後勁嚴重不足。由於相關部門缺乏聯動機制和相關專案缺乏整合捆綁機制,真正能夠使休閒農業和旅遊農業經營戶得到實實在在資金支援和政策支援的措施還很少見,專門針對休閒農業旅遊農業發展的優惠政策比較滯後。

  四、對進一步推進休閒旅遊農業發展的建議

  (一)要進一步提促進社會對發展休閒農業的認識。目前社會各方面對發展休閒農業認識不足,影響了休閒農業的健康發展。政府部門做好對休閒農業的宣傳和推介,進一步提高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及社會對發展休閒農業的認識,切實把發展休閒農業放在解決“三農”問題的戰略高度考慮,充分發揮休閒農業在統籌城鄉發展、擴大內需、增加農民就業等方面的積極作用,確保休閒農業持續健康發展。

  (二)提升科學規劃。科學規劃是辦事前提,在發展休閒農業的過程中,首先要從規劃入手,要緊緊把握市場需求,結合當地農業發展實際和地區特點,依託當地資源稟賦、文化特色和產業基礎,因地制宜制定本地發展規劃。在規劃設計中,要突出功能定位與開發,要堅持突出文化功能、生態功能、科教功能和載體功能上下工夫,文化功能要把重點放在文化傳播和特色文化打造上,形成地方特色突出的農村和農耕文化;生態功能上要突出生態、安全特色,形成獨特的生態休假平臺;科技功能上,要不斷打造生產、科研、休閒觀賞、教育於一體的現代農業技術、品種展示平臺;載體功能就是透過發展休閒農業,舉辦各類特色節會,打造合作交流平臺。

  (三)創造休閒農業發展的優越環境。一是政策環境,就是各級黨委、政府必須重視,把這項工作放到應有的位置,加強領導和服務,規範經營發展,切實減輕農戶的負擔。圍繞解決影響休閒旅遊農業發展的難點、熱點問題制定扶持政策,切實解決好影響休閒旅遊農業發展的用地、用電等各種問題,形成促進產業發展的良好政策環境。二是社會環境,要在全社會打造產業發展的輿論氛圍,發揮社會的力量支援、維護、促進產業的發展。提升西鄉縣休閒農業的社會知名度。

  (四)完善服務體系。政府相關部門要結合實際,在教育培訓、資訊交流、創業輔導、融資貸款、管理諮詢、宣傳推介、規劃設計、教育培訓上加大工作力度。要把服務始終貫穿在促進產業發展的全過程,在發展初期階段,重視創業輔導和教育培訓,對達到一定規模的企業,要突出在行業規範、規劃設計、市場推廣加強服務。

  (五)創新發展體制。休閒農業不是純粹的農業開發,也不是傳統的旅遊專案開發,它的發展涉及農業、環境、生態、環保、教育、經濟、社會、旅遊、醫療、文化等,是一個大的產業鏈條。發展休閒農業必須走產業化發展的道路,不僅要把產業鏈條上的各個產業緊密聯絡起來,更重要的是把每個鏈條上的經營者的利益有機結合起來,只有這樣休閒農業才能走上健康的發展之路。休閒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主體是“休閒旅遊農業企業(中介組織)”,而基礎是“農戶”,其實質是“農戶”透過休閒農業企業(中介組織)把自己與市場連線在一起,透過有效的產品價值鏈管理,形成貿工農一體化。在發展方式上,要堅持以市場引導、政府支援、農民自願的原則,鼓勵農民和城市工商資本發展休閒農業,農民可以發揮自身優勢舉辦農家樂等小型企業,城市工商資本可舉辦大型的休閒農莊、農業觀光采摘園,農業科研、企業單位要利用自身資源優勢發展現代農業示範園。農民可採取土地租用、入股等方式參與休閒農業的建立,並享有薪金、租金、股金等穩定、長期的收益回報,確保農民穩定就業和增收。

  (六)要注重優勢企業、特色產業和名牌產品的培育。提高休閒農業的影響力和凝聚力,關鍵是要打造品牌企業和品牌產品。要透過培育特色產業,打造休閒農業的產業基礎,為當地農民創造更多的創業就業機會。透過培育龍頭企業,帶動休閒農業產業叢集的發展,增強產業的競爭力。透過培育品牌產品,帶動種養業的標準化、規範化生產,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

  農業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篇11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越來越注重農產品的品質、品牌。發展品牌農業已成為農業發展的一大趨勢,如何打造優質名牌,實現我縣農業生產由重量向重質、重效的轉變,推進農產品上檔次、上水平,推進農民增收,這是當前亟待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一、我縣品牌農業建設現狀

  近年來,我縣以三品一標為抓手,主要為提升優勢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品牌美譽度,立足本地資源優勢,引導和培育有一定規模和發展潛力的生產主體,效益逐步顯現,促進了企業增效、農民增收。截止到目前,我縣獲得三品一標認證的生產主體有30家,三品一標產品總數93個,有效認證面積40.79萬畝,其中無公害農產品生產主體22家,產品80個,面積22.1萬畝,綠色食品生產主體5家,產品10個,面積1.54萬畝,地標產品3個,認證面積17.43萬畝。上述獲證產品中,蔬菜類47個、糧食類19個、果品類21個、玫瑰產品3個、魚類2個、禽蛋1個。

  目前,我縣一些歷史悠遠、具有地域特色的農業品牌產品被越來越多的經銷商和消費者所熟知和了解,民樂享大白菜、天源玫瑰乾花蕾、九州玫瑰乾花蕾3個產品被評為山東省名牌農(林)產品,民樂享馬鈴薯、大白菜先後榮獲濟南市十大農產品品牌,騰龍山雞腿菇被評為濟南市市民最喜愛的十大品牌農產品。我縣玫瑰製品、食用菌、綠色蔬菜等品牌農產品的影響正逐步擴大。

  二、我縣品牌農業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品牌農業覆蓋面小。我縣三品一標新認證數量每年穩步增長,但認證產品大部分都是初級產品,加工產品少,而精深加工產品則更少。

  (二)企業品牌意識淡薄。由於目前實施市場準入制度進展緩慢,很多市場農產品優質不優價,無論認證與否產品都可以進入市場,導致企業參與三品認證的積極性不高,品牌意識淡薄,求精求高意識不強,不少獲證農副產品尚停留在出售原成品或初加工產品階段,加工精度和開發深度不夠,科技含量不高,品牌產品包裝設計檔次不高。

  (三)建設資金投入不足。品牌農業實施主體需要大量生產資金進行基地建設、配套相關設施,品牌建設資金投入不足,使我縣現有三品一標品牌較為混雜,存在小、散、弱現象,管理難度大,品牌作用難以發揮。

  (四)質量安全可追溯制度亟待建立。三品一標生產仍以農民分散種養為主,組織化程度低,生產加工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與基地農戶的產品質量安全控制和利益聯結機制還不緊密、不完善,農業標準化技術、質量安全可追溯化記錄難以真正落實到農戶、到產品。部分農產品仍存在質量安全隱患,違規、違法、超範圍用標現象仍然存在。

  三、發展我縣品牌農業的建議

  (一)強化行政推動,加強品牌認證宣傳。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年度認證計劃,把三品一標認證為重點的品牌農業建立任務分解到鎮街,嚴格考核,加快優質農產品品牌建設。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路等媒體平臺和科技下鄉、諮詢、發放明白紙、示範培訓等形式大力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宣傳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普及農業三品一標知識和相關法律、法規,提高農產品生產主體的申報積極性。

  (二)扶持龍頭企業,培育品牌主體。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業行業協會、種養大戶、家庭農場是打造農業品牌的主體,培育品牌必須抓住主體中的龍頭。大力支援具有知名品牌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著力擴大品牌農產品的生產規模,依託龍頭企業在資金、技術、資訊、市場和經營管理方面的優勢,制定實施企業品牌發展規劃,建立品牌農業基地,開發品牌產品。在政策、資金等方面向龍頭企業傾斜,鼓勵開展以品牌為紐帶的資產重組,透過聯合、兼併、股份合作等方式進一步做強做大。

  (三)嚴格認證監管,提高產品質量。在三品一標申報認證工作中,嚴把認證環節各個關口,落實各項監管制度並實行全程監控,嚴格執行審查標準,規範工作程式,嚴格審查申請主體質量監管體系,確保產品質量,認定一個產地,帶動一片標準化生產,發展一個產品,保障一方產品安全。按照全程質量控制措施的要求,對全縣有品牌的生產單位的產地環境、投入品使用、生產記錄、生產操作規程落實、基地標牌、檔案管理、產品抽檢等,開展定期檢查和不定期抽查,認真清理、打擊獲證三品一標企業不用標、不規範用標以及沒有認證的企業亂用標的違法違規行為,強化獲證單位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確保品牌農產品質量。

  (四)完善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提升品牌農業競爭能力。按照《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監管要求,以現有農產品質檢機構為基礎,結合特色優勢農產品區域佈局,以特色主導產業為重點,建設佈局合理、職能明確、專業齊全、執行高效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最佳化整合檢測資源,配備現代化檢測儀器裝置,加強檢測機構技術人員隊伍建設,全面提升檢驗檢測能力和水平。支援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購置檢測裝置,加強生產環節質量監控,為品牌農業建立提供保障。

  (五)打造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針對農產品標準質量不統一,造成市場混亂,降低市場競爭力的問題,學習外地先進經驗,建立一種區域公用品牌,打造一個能夠展現xxxx農業特色,為市場和消費者廣泛認可的公用品牌,提升xxxx境內名優特農產品的形象和效益。例如章丘市,在區域內就打造了百脈泉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提升了章丘農產品的美譽度。

  農業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篇12

  發展現代農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是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是促進農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徑,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舉措,是新農村建設的產業基礎。為進一步瞭解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情況,客觀分析建設現代農業所面臨的問題,以“農業發展”為調研課題,經過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農村開展了詳細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現狀

  近年來,賈沙鄉按照上級黨委、政府的安排部署,緊緊圍繞“三三一”發展思路及新農村建設二十字方針,狠抓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目前,賈沙鄉共有11個村委會,全鄉總人口21358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17385人,佔全鄉總人口的81.4%。十一五期間,鄉政府繼續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和扶持,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走優質、高產、高效的農業發展路子,農業生產以種養殖業為主,二三產業發展較慢。全鄉耕地面積27111畝,農作物播種面積66465畝。推廣種植雜交水稻6395畝,雜交包穀15468畝。糧食總產量11526噸。全鄉有經濟林果16271.9畝,完成荒山造林18430.3畝;生豬存欄23649頭,出欄27686頭;羊存欄3926頭,出欄2966頭;牛存欄8825頭,出欄1224頭;家禽存欄25493只,出欄34667只。肉類總產量2864噸。

  (一)最佳化產業結構,特色產業發展呈現新亮點。

  按照高效農業的發展目標,以典型示範引領結構調整,以政策措施推動新農村建設,初步形成了以“菸葉”為主導產業,其他產業並存的農業發展格局。20xx全年,賈沙共有7個村委會,30個村民組種植烤煙,種煙戶數402戶,栽種菸葉3000畝,計劃交售菸葉9260擔,實際交售菸葉10267.2擔,比計劃數超1007.2擔,完成任務數的110.8%,菸農總收入715.4萬元,實現稅收160餘萬元。

  (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得到新提高緊緊抓住國家把基礎設施建設轉向農村的機遇,認真貫徹落實支農惠農政策,大力實施農水改造、把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為保證全鄉農田用水,每年投入溝渠修復資金對農田水溝進行修復,確保了6946畝農田用水,做到滿栽滿播,為農民增收打下了基礎。解決了陸車衝、五臺坡、波羅克、白路腳、茂株柏、丫灑底等多個自然村的自來水,改善了飲水條件,解決農村飲水困難5000餘人。其次,加強煙區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按期完成了普灑河5840米的煙區配套改造工程。投資1.5萬元,修復民雲、丫灑底煙區管網3000餘米。大力實施鄉村道路通達工程,實現了行政村村村通公路、通電話的目標。

  (三)大力發展以勞務為主的二三產業,農民收入有了新提高。以“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程”為載體,加強農民培訓和農村勞動力轉移輸出工作,大力開展“技能型、職業型、創業型”培訓,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就業、創業的技能,每年培訓農村勞動力600餘人次,轉移農村勞動力500餘人次,提高了農民的轉移性收入。

  二、現代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新農村建設的逐步推進,賈沙鄉現代農業取得了長足發展,但同周邊鄉鎮相比還有著較大的差距,發展現代農業還面臨著許多困難和問題。

  (一)農村經濟基礎較差,農民收入水平很低。

  賈沙鄉早在1995年被雲南省政府列為506個扶貧攻堅鄉之一,農村經濟基礎相對較差,各村發展水平也很不平衡。尤其是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缺乏資金保障,新農村建設的主體作用難以發揮,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任務還很艱鉅。

  (二)農業產業結構單一,產業化程度不高。

  目前賈沙鄉農業產業結構主要以種植業為主,二三產業比重相對較小,且缺乏大型農業龍頭企業的支撐,農業的工業化程度很低。種植業中以菸葉為主,佔農業生產總值的75%以上。但由於主客觀因素的制約,發展相對緩慢,現有的核桃、洋芋等比較有特色的種植業,經營管理粗放,優勢不明顯,缺乏規模效應,產業化經營程度不高,難以形成“產、加、銷”一條龍的市場優勢和產業化鏈條,特色產業尚未形成規模,農業產業化的道路還很漫長。

  (三)農技推廣力量薄弱,農民文化程度很低。

  農業科技力量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業技術的推廣和應用。農民科技文化程度很低,農村初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人數不足50%,部分農民受小農意識影響,習慣於舊的生產方式,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有限,經營粗放,科技含量不高,外出務工也只能賣苦力,制約了農民收入的快速增長。

  三、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的建議

  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村穩則社會安。加強“三農”工作,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就是要緊緊圍繞“狠抓交通、水利、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種養殖、礦產、旅遊業發展,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發展思路,以產業結構調整為主線,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切實轉變農民觀念,提高農民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現代農業持續、健康、穩定的發展,紮實推進賈沙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一)進一步轉變觀念,形成明晰的現代農業發展思路。現代農業要求用嶄新的現代發展理論、先進的管理理論指導農業。特別是要超越農業和農村工作層面,跳出農業抓農業,充分發揮賈沙鄉礦產資源豐富的優勢,強化工業對農業的支援作用,建立以工補農的新機制。將先進工業發展理念、資金裝備於農業,從而推進農業的發展。

  (二)最佳化農業結構,大力推廣菸葉種植技術。

  產業化是發展現代農業的根本途徑和主要標誌。一個地區農業產業化水平越高,其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就越高。因此,要按照優質、高效的要求,突出抓好菸葉產業化建設。

  1、堅持控制總量。堅持“控制總量、適度從緊”的方針不動搖,科學安排生產量,做到既完成計劃任務,又最佳化結構,菸葉種植不失控。

  2、堅持需求導向。根據工業需求,圍繞知名品牌發展需要,適當擴大生產量,實現總量供給與需求平衡,確保結構總體平衡,提高菸葉配置效率。

  3、堅持服務菸農。將“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菸農利益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尊重菸農意願,算清菸葉種植成本和收益,合理補貼,充分調動菸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4、堅持合理留葉。圍繞“調結構、提質量、增效益”目標,大力推行菸葉標準化生產,待條件成熟時,可進行招商引資,建立菸葉復烤廠,逐步讓菸葉產業規模化和工業化,最終形成菸葉商品化。同時,合理確定留葉數,針對不同品種、不同氣候,遵循煙株生長髮育規律,細化封頂留葉技術措施,在合理留葉基礎上,在不影響正常生長髮育前提下,統一清除不適用兩片腳葉和一片頂葉,最佳化結構,提高質量和可用性。

  5、堅持統一組織。以村組或田塊為單位,統一時間、統一地點、統一方法、統一流程、統一標準、適度集中、定點處理,確保不適用菸葉“變廢為寶”,確保不造成環境汙染,積極探索田間消化鮮菸葉綜合利用。

  (三)加大資金投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切實改善農業生產條件。

  農業生產條件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基礎,是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的有力保障。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要加強以水利為重點的農田基本建設,加強主幹排水溝道的綜合治理,重點抓好水渠節水改造工程,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繼續加快農村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實現組組通公路的目標,不斷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

  (四)推進農業產業化,打造農業品牌,實現規模化、標準化生產。

  龍頭企業是農業產業化和外向化的重要支撐。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重點建設一批玉米等農產品加工和深加工企業。按照“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原則,對現有酒廠進行重組改造,重點扶持、提升產品質量和增強產品市場競爭力。嚴格按照商品質量標準生產、分級包裝上市,創出自己的品牌,提高農產品規模化、集約化和標準化水平,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步伐,促進農民增收。

  (五)依託溫泉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旅遊。

  充分發揮溫泉地熱資源優勢,進一步完善旅遊業發展規劃,整合旅遊資源,挖掘整理民間文化,開發特色旅遊產品,鼓勵民間資本踴躍參與旅遊開發,形成開放性、多元化的旅遊發展新格局。

  農業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篇13

  6月16日至20日,xx縣農機局組織技術人員對全縣13個鄉鎮(街道)設施農業發展情況進行了實地調研。與農辦、農業局、畜牧局聯絡,並深入到各鄉鎮(街道)、村,召開了由種植大戶、養殖大戶及有關部門負責人參加的座談會,聽取了基層種植、養殖人員的意見和建議,近幾年,設施農業在xx縣種植業結構調整過程中異軍突起,迅速發展,成為該縣農業最具潛力的經濟增長點,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種植品種、養殖品種逐漸增多,品種質量有所提高,已經具備了一定規模,並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一、xx縣設施農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近幾年,xx縣設施農業發展迅速,地位日益上升,在全縣農業總收入中佔有較大的比重。據調查統計:全縣種植瓜果、蔬菜的塑膠大棚有1.5萬個,規模1667萬平方米,總投資12800萬元,年產值12500萬元,從業人數33000人;種植西瓜、蔬菜的小拱棚6500個,規模233萬平方米,總投資1500萬元,年產值1050萬元,從業人數1400人;日光溫室有0.15萬個,規模100萬平方米,總投資3750萬元,年產值1500萬元,從業人數6000人;設施園藝溫室總數量400個,總規模20萬平方米,總投資800萬元,年產值4000萬元,從業人數2400人。養殖豬、牛、羊等的開敞式設施有15000個,規模13.5萬平方米,總投資3000萬元,年產值3000萬元,從業人數15000人;養殖雞、鴨、鵝、兔等的有窗式設施2100個,規模133萬平方米,總投資1600萬元,年產值4000萬元,從業人數4000人;養殖鹿、山雞、孔雀、狐狸、桑蠶、魚等的設施有1400個,規模16400平方米,總投資1800萬元,年產值896萬元,從業人數2800人;目前該縣共發展設施農業3萬餘畝,推廣設施農業機械20餘臺套,設施農業總投入2.4億元,年總收入2.6億元,且呈逐年增加的趨勢。

  二、全縣設施農業型別、投入構成和經營狀況

  1、以分散經營為主,極少數集中規模經營。全縣設施農業栽培以分戶經營為主,其中80%以上均在自己承包土地上建設農業設施,自主經營。招商引資建設的設施農業,科技含量較高,採用先進的經營管理方式,由於它們的存在,提升了全縣設施農業的整體水平,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加快了xx縣現代農業的發展步伐。

  2、設施栽培經濟效益可觀。根據調查情況看,設施栽培平均效益是露地栽培的5倍以上,有的品種可高達10倍。散戶經營的簡易大棚平均年收入為0.6-1萬元/畝,泗河街道喬家村向日本出口的菊花溫室大棚每畝純收入可達6萬元,效益是很可觀的。

  3、設施農業產品主要是外銷為主。如西瓜、蔬菜以前主要銷往北京、濟南等北方城市,現已銷往全國各地。每到成熟季節,外地商販往來於xx,車水馬龍,十分繁榮。他們的到來,保證了全縣設施農業產品的暢通,市場的繁榮也促進了全縣設施農業的穩定發展。為了雲集各地商販,暢通銷售渠道,xx縣建立了十餘處批發市場。如泗河街道辦事處西關街瓜果、蔬菜批發市場、泗張鎮瓜果批發市場、聖水峪鄉小河村瓜果批發市場等。透過這些批發市場,90%以上的設施農業產品暢銷外地。

  4、資金投入。個體農戶投入資金佔74%的比例,計18703萬元,招商引資共計投入設施農業到位資金300多萬元,政府投入資金6547萬元。

  經技術人員認真調查發現,xx縣在二十多年的設施栽培實踐中,積累了一套適合全縣特點的設施栽培技術,但與省內外先進設施農業發展技術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三、設施農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經營分散,規模較小。xx縣80%以上的農業設施為分散經營,無論是自建大棚經營還是租賃大棚經營,經營業主各自為戰,相互封閉。由於經營戶主缺乏更新資金,管理技術落後,資訊不暢,較少得到產前、產中、產後等服務,種植產品質量難以有較大提高。大棚設計和施工安裝缺乏技術標準,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差,利用率很低。這種經營業主還要受到市場因素的制約,一旦市場銷售不暢,將遭受很大的經濟損失。

  2、科技總體水平低。從設施裝置到栽培技術,管理不配套、不規範、難以形成大規模商品生產。xx縣農業設施60%為竹木結構,設施簡陋,圍護材料單一。多年來如遇大風、大雪、寒流災害氣象時,均有倒塌、壓垮、變形等情況發生,造成損失。近幾年全縣迅速發展的日光溫室,具有保溫、節能等特點。建造一個磚牆結構日光溫室大棚每畝需投入2-3萬元,建造時費工費時且投入較高。由於資金和技術方面的原因,推廣得到限制。從配套設施看,裝置不配套,調控能力較差,作業主要靠人力。尤其是溫、光、氣測試裝置,調控裝置基本上是空白,仍然停留在試驗階段。設施栽培小型作業機具也缺乏,除採用小型手扶拖拉機進行耕地作業外,基本上依靠人工作業,而且環境條件十分惡劣。

  3、缺乏專業育苗設施。設施栽培是不同於大田栽培的技術體系,從品種選育,栽培技術到管理等應形成一套完整的規範化技術體系。國內外先進的設施農業栽培基地都具有品種繁育基地,專為設施農業提供優良栽培品種。xx縣由於基礎較差,又受資金缺乏影響,這方面的研究開發緩慢。

  4、資金短缺,需各方面籌措資金。從全縣目前情況看,土法上馬的大棚(水泥立柱、竹竿棚架、覆蓋草簾)一般為每畝投入6000-8000元。日光溫室大棚(磚牆鋼架結構)一般每畝投入4-5萬元。佔總數90%以上的傳統簡易設施如不及時更新改造,必將被市場淘汰,而更新改造農業設施需大量改造資金,設施農業擴大發展規模也急需資金。由於資金缺乏,各層次設施農業栽培處於徘徊不前的發展狀況。因此,提高農業產品的競爭力,加快發展設施農業已是刻不容緩。

  四、加快設施農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1、科學規劃,分層次發展。制定設施農業發展規劃要從xx縣實際出發,考慮農民的經濟水平和當地自然條件,要突出當地特色,切忌脫離實際、貪大求洋、盲目發展。一是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遵循市場經濟規律,逐步建立由低階到高階,由小型分散到大型規模化的農業設施體系。二是要發揮區域比較優勢,進行規模建設。充分發揮各鄉鎮(街道)資源、經濟、市場和技術優勢。要與土地經營規模相適應。既要發展大規模、高水平的龍頭示範帶動基地,又要發展投資少、見效快、具有當地特色的中小規模的設施農業工程。

  2、建設多元化經營機制。xx縣目前已逐步建立起政府投入為引導,農民和社會投資為主體的多元化投入機制。特別透過招商引資建設了水平較先進的設施農業基地。農民建設設施農業的積極性有了很大提高。這說明政府支援與引導設施農業的發展起到了很大作用。一是鼓勵農民投入,農民作業散兵作戰的中小投入者,資金缺乏,技術落後,資訊閉塞,他們所經營的農業設施結構簡單,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弱,設施產品質量較差,在競爭中處於弱勢地位。要從政策上鼓勵他們,技術上幫助他們,為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後各環節的服務,特別是產後銷售服務,要保護和培育好各類市場。二是加大政府投入和鼓勵社會團體投資興辦設施農業。特別是提倡股份制經營體制。三是透過招商引資加快發展全縣設施農業。該縣設施農業工程水平較高的是新農村建設幫扶點聖水峪鄉小河村興辦的蔬菜大棚專案。透過吸引外資,彌補縣內發展資金的不足,從而促進全縣設施農業快速發展。

  3、選優種植品種,打造品牌優勢。這是設施農業能否迅速發展壯大的決定因素之一。目前,xx縣設施農業栽培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優勢。西瓜設施栽培經歷近二十年的發展,品種不斷優勝劣態,形成了京欣系列為主要品種,在國內具有一定的影響。品牌優勢是一種無形的資源,要充分利用這些資源,並且在發展過程中,繼續打造新的優質品牌。

  4、搞好設施農業工程專案示範,帶動全縣設施農業發展。目前,全縣已有蔬菜、西瓜、花卉、奶牛等設施農業發展示範區,分步在泗河街道、楊柳鎮、星村鎮、中冊鎮、泉林鎮、金莊鎮等鄉鎮(街道)。申報了市級設施農業工程示範專案,有的已批准,形成了各自的設施栽培技術管理體系,取得了寶貴的經驗,但只有西瓜設施栽培形成了產前、產中、產後各過程的體系標準。

  5、搞好工程技術與生物技術的結合,實行設施與栽培技術配套。在穩定提高單產的基礎上,著重於品種的增加和產品質量的提高,加強無公害蔬菜、秸杆生物反應堆技術的開發應用。目前縣級設施農業示範區已經著手研究秸杆生物反應堆技術的應用,並已取得效果。

  6、引進推廣先進設施裝置。一是耕整地機械推廣應用。目前國內已研製成功了微耕機,可進行犁耕和旋耕作業。二是推廣電動雙向捲簾機。聖水峪鄉小河村安裝的捲簾機構效能好,效益高,很有推廣價值。三是微、滴灌設施技術的推廣應用。該縣泗河街道、星村鎮、高峪鄉等在蔬菜、西瓜栽培中使用效果較好。既可減少室內水分蒸發,減少病蟲害,避免因大水漫灌引起的室溫急劇變化,還可隨灌溉施入可容性肥料,促進增產,增加效益。

  五、關於促進設施農業發展的政策措施

  1、繼續實行信貸支援。經驗證明,xx縣農行、農村信用社實行的“小額貸款”扶持政策,對發展設施農業起到了積極作用,泗河街道辦事處西曲泗村西瓜栽培大棚建設,總計投入資金達300多萬元,其中貸款即達100多萬元。由於設施農業工程造價較高,投入大,靠農民積累自身發展困難較大。一方面農業設施最佳化改造工程缺乏資金無法進行,設施農業發展出現徘徊不前的狀況。另一方面新發展專案由於資金問題無法按期投入。

  2、加強技術培訓工作。設施農業科技含量高,管理者需要一定的技術水平。全縣目前採取多種辦法進行技術培訓,包括組織技術人員現場指導,鄉鎮(街道)、村級實用技術培訓學校短期集中培訓,以及參觀學習等,取得一定的效果。但由於系統性差,只能解決眼前的一些具體問題,不能按科學的生產標準進行系統管理,建議培訓一批專業技術人員。

  3、加強農業招商力度,發展高科技設施農業,提升全縣設施農業質量檔次。外商經營的設施農業在科技方面是該縣的龍頭,其經營管理方式、設施配套等反映了設施農業的發展方向。他們的存在還擴寬了該縣設施農業生產經營範圍,打破了傳統的市場空間,這是該縣發展設施農業所迫切需要的。

  4、加強組織領導。

  ①縣、鄉鎮(街道)、村均應把發展設施農業工程列為重要工作來抓,當成農民增收的主要手段之一,設施農業的快速發展也將加快農民實現小康的步伐。要提高認識,加大措施,加快設施農業向縱深發展。

  ②加大政府投入。特別是在起步鄉鎮(街道)、村,政府投資要向設施農業傾斜,要拿出足夠的精力協調,並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③要搞好縣、鄉鎮(街道)二級示範基地建設。

  目前,xx縣縣級示範區起點較高。具有一定的規模和水平。鄉鎮(街道)根據各自特點,要加強設施農業示範的建設管理。形成適合全縣設施農業發展特點的分層次示範體系,帶動全縣各層次設施農業工程迅速發展。

  農業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篇14

  近年來,xx縣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始終堅持“發展是中心,增收是核心”,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特別是近兩年以來,以名優花木生產科技園區建設為契機,突出做大做強花木產業,著力打造高效農業板塊,全縣特色農業建設呈現良好發展態勢。

  一、基本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一)發揮比較優勢,突出產業特色。按照“區域調特、品種調優、規模調大、效益調高”的總體要求,加快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一是突出花木特色產業優勢,不斷放大特色,彰顯效益。20xx年以來,xx縣花木種植面積平均以每年5萬畝的速度遞增,目前,全縣花木種植面積已發展到52.4萬畝,形成了綠化苗木、盆景盆花、草皮草毯、鮮花切花4大系列2400多個品種,擁有各級、各類花卉企業610多家,花卉從業人員18萬多人,花卉經紀人8000多人,年產各類花卉18億株(盆),花卉年產值達22億元以上,佔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38%,產品行銷27個省、市、自治區,成為全國最大的花木生產、銷售集散地,花農年均收入達7000多元,先後被命名為“全國花卉生產示範基地”、“全國重點花卉市場”、“中國花木之鄉”、“中國蠟梅文化之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核心區、“全省林業生態縣”,成為“中國花木第一縣”。

  花木產業作為xx縣生態農業最突出、最典型的代表,已成為富民強縣的優勢產業、支柱產業和加快新農村建設的產業支撐。特別是20xx年8月籌建的佔地65000畝的名優花木生產科技園區,堅持走花木、生態、旅遊聯動發展之路,透過科學規劃、土地流轉、企業運作、配套設施、開展農民培訓、引進專案等工作,努力打造獨具xx縣特色的花木園、生態園、休閒園,建成標準化生產區、集約化示範區、名優花木展示區、生態旅遊觀光區、新農村建設實驗區。目前,園區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基本配套,已有來自省內外的59家企業入駐,共落實花木面積36600畝,栽植花木6200萬株,總投資達3.48億元。

  同時,以養殖小區建設為重點,按照“統籌規劃、分步實施、適度規模、聯片發展”的原則,抓住關鍵環節,加大扶持力度,強化科技投入,畜牧業迅猛發展,規模養殖成為主流。建成各類養殖小區48個、規模養殖場20xx個,成為“全國生豬調出大縣”、省“畜牧強縣”、全省“現代畜牧業發展重點縣”。瓜菜面積發展到18萬畝,特別是三櫻椒面積發展到13.8萬畝。相繼建成20xx畝的蓮魚共養基地,1000畝的大棗基地,20xx畝的櫻桃採摘基地。

  (二)加快基地建設,實施龍頭帶動。按照“因地制宜、統一規劃、發揮優勢”的原則,合理佈局特色農業生產基地,大力發展專業村、專業戶,逐步形成專業化、區域化、規模化的商品生產基地。目前,全縣已建成50萬畝花木生產基地、55萬畝優質小麥生產基地、10萬畝優質棉生產基地。重點培育龍頭企業,搞好示範帶動。透過培育龍頭企業,帶動產業開發,形成“政府扶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發展格局。目前,全縣已培育龍頭企業60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4家,市級龍頭企業12家,帶動農戶10萬戶,實現銷售收入10億元。

  (三)完善市場體系,擴大銷售網路。

  一是加快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建設。加強對季節性農貿市場的規範和引導,完善基礎設施,改進交易方式,促使產業、產品優勢轉化為商品流通優勢。目前,全縣已建起農產品交易市場50個,年成交額達7.5億元。重點培育和建設了沿311國道兩側及花卉主產區內的盆景盆花交易市場、馬欄棉短絨交易市場、只樂生豬交易市場、陶城旱鴨交易市場、柏梁活雞交易市場。同時,透過舉辦花博會等重大花事活動,擴大了花木等農產品的銷售。

  二是積極鼓勵、引導頭腦靈活、市場意識強的農民從事農產品購銷服務。目前,全縣各類購銷服務組織已達1500多個,農民經紀人達7000多人。

  三是以縣鄉農技推广部門為依託,建立健全資訊服務網路。目前,已建成xx縣農業資訊中心和花木資訊交易中心,及時準確地向農民提供中長期的農產品市場預測,構築農業資訊平臺,為“三農”提供資訊服務,幫助農民按照市場需求安排生產和經營。

  四是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重點發展花卉、糧食、蔬菜、棉短絨加工等經濟組織,創辦屬於農民自已的行業協會,為農業生產提供技術、資訊、供銷等方面的服務,提高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

  (四)狠抓科技投入,實現上檔增效。完善農業服務體系建設。與北京林大、河南農大等省內外大專院校、科研單位建立了長期、廣泛的協作關係。面向全國公開招聘具有本科以上文憑和中級以上職稱的專業技術人才來鄢工作,很多已成長為我縣農業發展的科技骨幹。採取舉辦培訓班、印發技術資料、開展技術諮詢等多種形式加強對農民的培訓,使80%以上的農村勞動力得到了實用技術培訓。加快農業新技術、新品種的引進推廣。花卉新品種引進培育、傳統名花的商品化研究推廣應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成果。目前,北方花卉集團已被批准為省級高新技術企業,先後承擔了國家兩個863計劃專案,採用組培技術規模化生產名、特、優、新苗木品種30多個,其中四倍體刺槐、冬棗、櫻花快繁及脫毒技術已達到國內同行業先進水平。組織推廣先進實用農業技術30多項,提高了農產品的科技含量。

  (五)落實惠民政策,促進農民增收。認真落實種糧直補、農業稅減免政策,切實減輕了農民負擔。加大對農村科技、教育、醫療等基礎投入,提高了農民生活水平。大力發展勞務經濟,做好勞務輸出工作。針對市場經濟對勞動力的用工需求,進一步加強了勞務資訊、技能培訓、勞務市場、組織協調四大體系建設,實現勞務輸出在數量和質量上的雙提高。

  二、存在的問題

  xx縣特色農業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與周邊發達地區相比,與又好又快的發展要求相比,還有明顯的差距,高效農業發展的諸多制約因素亟待解決。突出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加快發展的社會共識還不夠強。個別地方發展特色農業的人力、財力、物力投入不夠,客觀上存在著“上熱下冷”現象。部門間協調工作機制還未能形成,發展特色農業的合力有待於進一步增強。

  二是特色種植業規模集中度還不夠高。就產業的培育程度而言,存在著較大的不平衡性。仍然停留在小規模多點開花的層面,設施栽培投入不足,規模集中連片不夠,始終未能形成強烈的示範帶動效應。

  三是龍頭企業的拉動作用還不夠明顯。現有龍頭企業規模普遍不大,帶動力不強;有的龍頭企業產銷兩頭在外,與本地產業發展的關聯度不大,帶動作用不明顯。此外,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處於起步階段,缺乏具有區域影響力的農產品批發市場。

  四是人才和技術與特色農業發展要求還不相適應。目前,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勞動技能單一。同時,基層農技人員年齡老化,服務手段陳舊、裝置落後,跟不上現代特色農業的發展步伐。

  三、幾點建議

  1、進一步完善建設規劃,明確發展新目標。立足全縣自然條件和特色資源,突出特色,把工作重點放在耕地的高效利用上,進一步做深、做細特色農業發展總體規劃和產業發展規劃。

  2、進一步突出園區建設,構築發展新平臺。重點建設花卉苗木、有機農業、蔬菜立體種養和特精設施栽培等一批高效農業園區。畜禽業重點扶持養殖大戶、養殖小區、規模養殖場。大力發展農村土地股份合作,推動土地流轉,每年新增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組織努力達到20家以上,入股土地面積萬畝以上。

  3、進一步放大有機特色,增強發展新優勢。大力發展有機農業,確保有機食品基地每年新增1萬畝以上。積極爭取上級相關部門的支援,籌建有機食品交易市場、有機食品檢測中心。同時,大力發展休閒觀光農業,在拓展現代農業功能空間上尋求突破。

  4、進一步強化農業招商,增添發展新活力。一是充實農業招商專業機構。進一步整合全縣農業招商的工作資源,堅持定點招商與流動招商相結合,積極探索中介招商、委託招商、代理招商、網路招商等多種途徑。二是強化農業招商責任。把農業招商引資納入年度目標管理和責任考核體系,加大專項考核力度,形成狠抓農業招商引資的強大動力和合力。三是農業招商與工業招商有機結合。

  5、進一步增強龍頭帶動,打造發展新體系。一是培強龍頭。重點扶持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群體,力爭用2—3年的時間,使每個產業都有產銷過億元的企業,全縣產銷過億元的龍頭企業達10家以上。同時,對申報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實行獎勵等各項政策扶持,力爭每年新增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家、省級及國家級1家以上。二是建立現代農業流通服務體系。大力發展“四有”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培育農民經紀人和銷售大戶,培育2—3個具有區域影響力的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增強對高效農業發展的拉動能力。

  農業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篇15

  xx市設施農業經過近幾年的強力推進,目前在數量、產量、效益上都取得了明顯突破,已成為振興全市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和穩定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產業之一。

  一、xx市設施農業發展的現狀

  截至到20xx年末,全市設施農業面積累計達到28.57萬畝,佔全市耕地面積的1.8%,增加值達到13.5億元,佔種植業增加值的34%。也就是說全市用1.8%的耕地面積,實現了34%的種植業收入,使從事設施農業的農戶人均收入達到了465元,佔種植業人均收入的14.4%,成為農民增產增收的一大亮點。

  二、xx市設施農業發展的特點

  1、發展速度不斷加快。xx市設施農業發展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自然發展期。從80年代中期到1995年,在農業部門的引導下,學習外地經驗,引進先進的建造技術和栽培技術,在城市周邊和農業綜合開發專案區,首建日光溫室和大棚。到1995年設施農業面積為1.18萬畝。第二個階段為引導發展期。1996年xx市成立了菜籃子工作辦公室,主抓蔬菜生產。以日光溫室蔬菜為重點的設施農業建設,每年以1萬畝的速度發展,相對集中的規模小區不斷出現。20xx年,xx市遭受了歷史罕見的特大旱災,給全市農牧業生產帶來了巨大的損失。針對旱災帶來的損失,xx市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決定強力推進設施農業建設,並於20xx年6月,在寧城縣召開全市設施農業建設現場會,提出把設施農業建設作為抗旱救災的重大措施來抓。到20xx年底,全市設施農業發展到了10.2萬畝。第三個階段為快速發展期。20xx年11月xx市委根據自治區儲波書記調研講話精神,決定把設施農業作為xx市農業生產主動防災避災的重要措施來抓,提出了自20xx年始,在全市南部7個旗縣區,實施重點專項推進,力爭到“十一五”期末設施農業面積達到60萬畝的目標。由此,xx市設施農業步入快速發展期。20xx年全市設施農業面積達到了22.47萬畝。

  20xx年,xx市遭遇旱災、雹災、和早霜凍等多重自然災害,但從事設施農業生產的種植戶收入卻未受影響,效益依然不減,充分體現了設施農業在抗災避災、節水增效等方面的優勢。全市新增設施農業面積6.09萬畝,其中日光溫室2.26萬畝,大棚3.83萬畝,建成50畝以上小區278處,戶均一個棚的鄉鎮有5個,戶均1個棚的村61個。新增設施農業生產面積利用率達到84%,產量達到3.3億斤,增加值達到2.64億元。

  2、區域化種植初具規模。以往xx市設施農業佈局比較分散。20xx年開始,xx市發展設施農業,重點抓小區建設,以規模求效益,以規模拓市場。相對集中的規模小區不斷出現,目前全市50畝以上小區856處,面積達到15.6萬畝;50—199畝小區577處,面積7.79萬畝;200畝以上小區279處,7.81萬畝。全市實現戶均一個棚的鄉鎮5個,戶均一個棚的村60個。從品種上看,一鄉一品的專業村、專業鄉開始出現。如寧城縣的一肯中鄉80%以上的大棚種植尖椒,大雙廟鄉90%以上種植黃瓜;元寶山區古山鎮種植硬果蕃茄達到800畝以上。

  3、建造模式趨於多元化。建築型別根據各地的自然條件和經濟狀況不同來確定,主要有三種模式:第一種是高標準的磚混結構型。如元寶山區建昌營鎮和松山區當鋪地鎮的日光溫室等。採用鋼筋拱架,紅磚、水泥砌築牆體,中間加保溫板,每個標準溫室造價3萬元左右。這種溫室堅固,使用時間長,適合資金充足的地方建造。第二種是經濟適用節能型。如寧城縣、元寶山區、松山區等採用機械構建厚牆體,竹木或鋼筋拱架建造的日光溫室,冬季不用加溫。每一個標準溫室造價在1.0—1.5萬元,這種型別是當前xx市的主推模式。第三種是提早延晚型的塑膠大棚。一個一畝地大棚造價在3000—6000元不等。這種型別的大棚造價低,不受地形限制,不需要特殊的基礎建設投入,能滿足越夏茬蔬菜生產的需要,群眾益於接受,當年可收回投資並有一定的盈利,適合今後積極推廣。

  4、科技含量不斷提高。一是在設施農業栽培中,推廣應用了優良良種、嫁接育苗、二氧化碳施肥、反光幕、遮陽網、防蟲網、微滴灌溉、捲簾機、旋耕機、根外追肥等十多項新技術,全市設施農業栽培中新品種應用率達98%以上,新技術應用率達60%以上,使xx市蔬菜標準化生產水平大幅度提高。二是設施農業內部結構調整加快。除了生產蔬菜以外,瓜果、食用菌、花卉、制種及特色種植生產面積逐年增加,設施農業種植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

  5、農民收入大幅度提高。設施農業的發展,推進了農業的集約化經營,促進了農業生產結構和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提高了農業比較效益和農民收入。從投入和產出效益比較看:土牆日光溫室,平均年收益在10000——13000元之間,扣除種子、有機肥、化肥、農藥、水電等投入1800—2000元,平均年純收入8000—10000元左右;一畝塑膠大棚平均年收益7000元左右,扣除生產投入,純收入在4000—5000元之間。與種植大田作物(水地玉米按畝純增收300元計、山旱地雜糧按畝純增收100元計)比較,效益提高了幾十倍。松山區五三鎮北窪子種植戶李江宏20xx年建了4個棚,秋冬茬每棚收入4500元,冬春茬每棚收入11000元,這樣一年兩茬每棚收入1.55萬元,總計收入6.2萬元。由於效益好,20xx年他不僅自己又建了9個棚,還帶動外地的親朋好友也在專案區內建了24個棚。在全家梁專案區,像這樣自己再建或帶動親朋好友建棚的有20多戶。初步概算,20xx年全市28萬畝設施農業增加值達到2.64億元,每個農戶從設施農業中獲得純收入人均達到465元,佔全市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的14.4%。

  6、產業鏈條逐步延伸。目前xx市已建成具有一定規模並投入使用的蔬菜批發市場29處,交易總額13.25億元,年收入1.39億元;蔬菜經濟合作組織(或協會)24個,經紀人13045人。紅山區西城蔬菜瓜果專業批發市場是xx市蔬菜瓜果的集散中心,目前,該市場已有固定經營戶500多家,流動客戶2000多家,市場在旺季每天蔬菜上市量達100萬公斤,瓜果25萬公斤,日營業額近百萬元,年交易額達4億元。不僅滿足了本市需要,還輻射到錫盟、通遼、河北等地區。寧城縣龍頭山蔬菜合作社是跨村、跨鎮、跨縣的專業合作社,現有社員760戶,主要經營露地蔬菜。合作社成立後,改變了原來一家一戶生產經營的無序狀態,做到了生產、技術、資訊、銷售的統一,有效地提高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實現了農民收入的穩定增長。20xx年,合作社社員種植蔬菜每畝純收入實現1200元以上。在設施農業規模不斷擴大,設施蔬菜總量日益增加的情況下,這些逐步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一定規模和競爭力的蔬菜批發市場,充分發揮了極強的拉動作用,日臻完善的中介組織上聯龍頭企業和專業市場,下聯基地農戶,搞活了蔬菜產品的流通。使xx市的蔬菜產品不但打入京、津、唐等國內市場,還遠銷到日本、韓國、俄羅斯等國外市場。

  三、展望

  進入20xx年,xx市設施農業將站在新的起點上,進一步明確發展目標,加快發展程序,在設施農業標準化建設和市場銷售網路建設等方面實現新的突破,使產業更強,使亮點更亮,為xx市的新農村、新牧區建設做出更大貢獻。

  農業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篇16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推進農業規模經營,促進農業農村產業化程序的主要力量。作為一個山區農業小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情況如何,在發展中還存在哪些問題,以及如何加快促進我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近日對有關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了調查,現將調查情況整理報告如下:

  一、我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基本特點

  近年來,我縣高度重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作,加大了對產業大戶、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家庭農場等新型主體的扶持力度,全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迅速,呈現出三個方面的特點:

  一是數量增長快。今年新增農民合作社20家,全縣達到157家,比上年增長14.5%,同比增4個百分點,其中省級示範社12家,今年新增7家,同比增長快1倍,全縣符合條件的家庭農場203個,目前已有30個家庭農場在工商部門進行了登記註冊。

  二是經營方式活。一是土地流轉形式活:今年全縣已流轉耕地面積20190畝(其中:轉包3960畝,轉讓745畝,互換1038和出租10941畝,其他3506面),佔承包面積的20%左右。二是業主資本組織形式多樣:有合夥、股份合作、股份制、獨資等;三是從事經營領域廣: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休閒農業等。目前已呈現了由傳統產業向新型產業拓展,由農業生產向農業企業轉變,由各自為陣向聯合戰線推進的可喜態勢。

  三是輻射效應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代表最先進的農業生產力,在資訊、技術、投入和市場開拓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其經營收益是傳統生產的二倍、三倍甚至十倍。據調查,新型農業主體經營土地一般畝用工40個左右,每個工日40-60元。農民透過給業主打工,不僅獲得了務工收入,而且學到了致富本領。

  二、我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經營主體參與者素質有待提高。一是業主素質參差不齊:部分業主思想素質較差,管理水平較低。有的存在“等、靠、要”思想,為專案應付檢查,為享受優惠政策成立的;二是農民對新型農業認知較低:如農民加入專業合作社的意願不強,小農意識仍很嚴重,風險意識弱,社員議事意見難以統一。據不完全調查,我縣新型農業經營者中有近八成的年齡在40歲以上,超過1/3的經營者年齡在50歲以上。一旦他們從農業產業中退出,將轉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經營發展。

  (二)管理體制建設不規範。就全縣154家註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而言,仍有少部份是鬆散形的,沒有內設組織機構,管理混亂,制度不健全,運作上很少整體參與,甚至沒有搞過運作活動,規範化運作差。由於制度的缺失,合作社資金(包括股金)管理上民主度不夠,資金執行不透明,利潤分配不合理現象依舊存在於少數合作社中,極大影響了農民對加入新型農業經營的積極性。

  (三)政策落實效率不高。近些年來,國家和各級政府加大了對農業的支援力度,出臺了不少強農惠農政策,對農業穩定發展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成長起到了積極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支農政策之間缺乏整合性和銜接性,讓本來就少的扶持資金更難取到扶持作用。同時,不少支農政策從政府下達到農民獲得,經過的中間層次和環節過多,導致政策執行中的尋租現象,政策實施成本較高,具有明顯的時滯性,政策效率不高。

  三、推進我縣新型農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黨的十八大以及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要求圍繞現代農業建設,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逐步建立起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以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為骨幹,以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為紐帶,以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為保障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為加快推進我縣新型農業體系建設,建議:

  一是加快培養新型職業農民。高素質的農民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基礎。研究制定職業農民的認定標準,鼓勵各地結合實際,從所從事的農業行業領域、農業勞動時間、生產經營規模、素質能力等方面進行探索認定,並作為培育和扶持的依據。拓寬培養渠道,開展多形式、經常性的職業教育培訓,完善農業職業培訓體系和綠色證書制度,健全農業技能持證上崗制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擴大陽光工程和農村實用人才培訓規模,廣泛開展種糧大戶、養殖大戶、家庭農場經營者和合作社帶頭人等培訓。吸引和支援高素質人才務農創業。

  二是大力發展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按照“生產有規模、產品有標牌、經營有場地、設施有配套、管理有制度”的要求,探索不同生產領域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的認定標準。健全家庭農場註冊登記制度。加大扶持力度,對認定的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新增農業補貼重點向其傾斜。實行以獎代補,對達到一定規模的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予以獎勵。透過建立土地流轉專項資金等方式,鼓勵和支援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流轉。加強對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的指導和服務,提高其經營管理水平和市場競爭力。

  三是加快發展農民合作社。加大扶持力度,鼓勵農民興辦專業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型別合作社,擴大農村土地整理、農業綜合開發、農田水利建設、農技推廣等涉農專案由合作社承擔的規模。深入推進示範社建設行動,促進合作社規範化建設。建立示範社評定機制,分級釋出示範社名錄,把示範社作為政策扶持重點。完善合作社稅收優惠政策,規範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創新適合合作社生產經營特點的保險產品和服務。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人才庫和培訓基地,著力打造合作社領軍人才隊伍和輔導員隊伍。

  四是做大做強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支援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的意見》,進一步完善扶持政策措施,健全利益聯結機制,促進龍頭企業做大做強。深入建立農業產業化示範基地,促進龍頭企業叢集發展和縣域經濟發展。推動龍頭企業與農戶、合作社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採取保底收購、股份分紅、利潤返還等方式,實現龍頭企業與農民及合作社共舞共進共贏。

  五是加快培育經營性農業服務組織。從市場準入、稅費減免、資金支援、人才引進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多元化、形式多樣化、運作市場化,使農民享受到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社會化服務。鼓勵和支援經營性農業服務組織參與良種示範、農機作業、抗旱排澇、沼氣維護、統防統治、產品營銷等服務。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示範縣建立工作,積極探索“專業化服務公司+合作社+專業大戶”、“村集體經濟組織+專業化服務隊+農戶”等多種服務模式,及時總結推廣。

  農業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篇17

  白泡子鄉有著優越的環境條件和豐富的資源,是少有的綠色食品生產區。近年來,我鄉依託生態資源不斷改善生態條件,努力構建生態經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白泡子鄉有69個村民小組,67個自然屯,擁有耕地面積150277畝,其中水田面積15513畝。2014年,全鄉落實綠色水稻15445畝,綠色白瓜10084畝,綠色大豆20141畝,烤煙綠色面積5180畝。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

  1、在工作上突出連續性。

  生態的恢復與建設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幹秋的事業,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幾年、十幾年,甚至幾代人的不懈努力。白泡子鄉的領導班子,堅持不懈、常抓不放、一任連著一任、一代接著一代幹,最終才能實現綠水青山。白泡子鄉歷屆領導班子都始終把生態建設擺上日程,大力開展植樹造林、水庫周邊綠化、河道綠化工作。不斷最佳化生態環境,推進經濟可持續發展,近幾年,每年都組織大規模的綠化造林活動,大搞山水林田路的綜合治理。

  2、在措施上突出協調性

  一是規劃與實施齊頭並進。一方面制訂了還林總體規劃;另一方面,全力做好生態環境的恢復與保護工作。配合國家“天然林保護”工程,在地方林是實行了封山育林,大力開展退耕還林,退耕還草,退耕還溼工作。

  二是生態建設與經濟建設全面發展。發展綠色食品面積4.5萬畝,佔播種面積30%,大力發展生態旅遊。得天獨奪厚的興凱湖自然景觀,加之有無數神秘傳說的蜂蜜山,為我們構成了山水相依、山青水秀、人傑地靈、魚米飄香的美麗畫卷,每年都吸收了成千上萬的遊客到此觀光度假。全面啟動以張德財、馮玉忠、王忠臣、王善海等為代表的典型農家旅遊服務,並向周邊逐步延伸,使之規模化,產業化。

  3、在抓法上突出超前性

  抓生態建設,是一項長期系統工程,不但要持之以恆,還要超前運作。一是資源保護超前,既要保護好蜂蜜山的自然風景區花草樹木、又要保護好興凱湖自然保護區植被不被任何破壞。二是汙染預防超前,就是在招商引資、引進專案中、把環境保護、治理汙染擺在首位。

  二、以退耕還林為重點,進一步營造鄉村綠色生態環境。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發展之基、立鄉之本,我們把營造鄉村綠色生態環境工作抓實、抓出成效。

  2014年全鄉完成退耕還林面積1849畝,防護林面積160.2畝,全部通過了國家的檢查驗收。2014年計劃任務1800畝,實際完成退耕還林面積2459.2畝,超額完成659.2畝。完成防護林549.7畝。上述目標的實現,主要是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提高思想認識。採取典型引路、政策宣傳、算帳對比等有效措施,大力營造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的輿論氛圍。

  2、搞好規劃設計。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統籌規劃,做到重點突出,佈局合理。遵循自然規律、科學確定林種結構,合理配置樹種。

  3、管護措施到位。白泡子鄉地處中俄邊境,95.5%的有林地和造林地被列為國家重點生態林,全鄉林業用地面積40320畝,其中有36405畝得到了重點管護,共劃分13個管護責任區,安排了10名護林員,做到每個山頭有人看,每條道路的綠化樹木有人管。2014━2014年基本杜絕了濫砍盜伐現象的發生。

  4、林、牧業關係處理好,協調發展。退耕還林是我市近三年農村工作的重中之重,發展畜牧業又是打造全市農村經濟的“半壁江山”,實現農業結構最佳化和調整的重要舉措,本著既要兼顧好造林戶的利益,又要解決好養殖戶的利益,根據去年雨水過大,今年春天嚴重乾旱,飼草、飼料嚴重不足的實際情況,召集全鄉養殖戶召開專題會議,提倡和鼓勵舍室圈養。對養殖大戶飼草不足的、確有困難的、由林業部門安排定點、定區放牧、簽訂好林木管護放養協議書,基本上拒絕了牛羊破壞退耕還林地現象,促進了全鄉畜牧業快速發展。

  三、以開發特色綠色食品為重點,加快發展農業產業化。

  白泡子鄉依蜂蜜山自然環境,興凱湖無汙染的水資源、大力發展綠色食品農業、特別是我鄉綠色水稻生產主要靠引進興凱湖水灌溉、水資源無汙染溝渠配套,現有綠色水稻15445畝,綠色白瓜10084畝,綠色大豆20141畝。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抓觀念轉變,狠抓計劃落實。年初以來,我們從抓思想解放、觀念更新入手,採取綠色食品科技示範戶的現身說法和政府引導相結合的辦法,使政府的指導變為農民的自覺行動。主要採取三種途徑。第一宣傳教育。利用生產科普之冬、科普大集、集中培訓和印刷小冊子等形式大講特講發展綠色食品對於調整產業結構的必要性。第二、對比教育。利用鄉農技推廣站的科技試驗田對比種植綠色食品作物,用事實教育農民。第三、外出參觀考察。

  二是抓科技培訓促計劃落實。去冬今春以來,我們開展了以普及綠色食品知識,提高綠色食品種養技術為重點的科普之冬活動,先後請市農委農業專家,市科委有關人員、市農技推廣站農藝師多次到村、到組巡迴講授綠色食品知識,使農民開闊了視野,增長了綠色食品知識,激發了發展綠色食品生產的積極性。

  三是抓好市場開拓,確保計劃落實。

  我鄉為了開拓市場,認真解決銷售問題,除繼續鞏固與勃湖油脂有限公司、白泡子糧庫的供求關係外,還與上海、大連、廣州等地利用新老客戶關係開闢銷售網點,擴大銷售渠道,抓好市場建設。

  四是強化綠色食品生產資料的管理。

  四、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以資源為依託仍然是白泡子鄉農業發展的出路、如何改造湖濱澇區,完善“三江”老區水利工程配套問題嚴重製約了我鄉水田生產。近兩年,長林子村修排水壕12條33040米,土方31.4萬立方,永久闡門1處,共投資126萬元,臨湖村修排水壕2條3000米、土方3萬立方,投資10萬元。經省農業開辦發辦批准立項,在長林子村建設密山市優質高油大豆生產基地,技術依託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建設優質高油大豆生產基地3萬畝,其中建設種子基地3000畝,開發疏浚溝渠40公里,修建涵洞20座,購置農機具57臺套。專案總投資292萬元,其中:中央及省財政投資200萬元。專案建設後,畝增產30.5公斤,年增產大豆91.5萬公斤,年增加收入178萬元。透過開發治理,改善生產條件,增強農業抗禦自然災害能力,為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五、在開展生態農業建設中還存在哪些問題。

  1、發展畜牧是打造農村經濟的“半壁江山”,但畜牧養殖戶多年形成的放養習慣不是短時間能改正的,畜牧養殖需要翻蓋、新蓋很多圈舍,也需大量資金,農戶自己無法解決,很多農戶不願意用自己的承包田種植牲畜草,鄉村兩級又無法解決飼草、飼料用地。

  2、保護生態環境、加大退耕還草、退耕還溼力度,但有很多在還草、還溼範圍內的耕地是農戶承包田,土地政策是30年不變,土地的調整、更換存在著一定的困難。

  3、農業生產基礎建設不配套。稅費改革後村級可支配資金短缺,基本上沒有能力搞大型水利工程建設。去年冬雪來的早,農民收入不高,今春旱情持續近一個半月,農業生產形勢不容樂觀,依靠農民“一事一議”搞水利設施建設困難也很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