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數學研究性課題報告

高一數學研究性課題報告

  在現實生活中,報告與我們愈發關係密切,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語言要準確、簡潔。我們應當如何寫報告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一數學研究性課題報告,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一數學研究性課題報告 篇1

  我組申報了課題《高中數學有效課堂教學》研究,經過近一年的實驗與探索我們在學生學習小組的培訓、小組成員的建設、學習小組的具體執行以及評價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收效。現就課題的實踐情況總結如下:

  一、背景及意義:

  課程改革的關鍵在實施,而實施的關鍵在課堂。受傳統知識本位、考試本位的影響,當前學科教學儘管改革不斷深化,課堂的人文性有所加強,但學科教學效率低下的現狀沒有得到根本性變革,“教什麼”和“怎麼教”兩個問題都沒有得到解決,課堂教學的同質化現象比較嚴重,教師問題意識偏弱,反思意識有待強化。在一種取向於功利,止步於文化的教學生態背景下,課堂教學改革的動力機制仍然缺失,學科的特色難以凸現。

  陝西省秋季全面進入高中新課程實驗,可高中學科課堂仍然滯留於傳統學科教學的框架之內,未能擺脫服務於高考的慣性思維。在具體的學科教學實踐中,對新課程背景下高中學科新課堂教學和傳統課堂教學的區別,新課程標準下高中學科課堂教學的任務,高中學科課堂教學有效實施的目標、途徑和方法還不太清晰。在新課程實施的具體過程中,我們的學科課堂教學面對大量的矛盾和困惑,沒有達成實施課程標準的有效路徑,因此我們提出“新課程標準下高中學科課堂有效教學研究”課題,開展實驗研究,探討高中學科課堂有效教學的基本形態,以期達成實施新課程標準的有效路徑和方法。

  二、核心概念界定

  有效教學是為了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益、強化過程評價和目標管理的一種現代教學理念,是指透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後,教師幫助學生完成了學習任務,獲得了預期的進步和發展,實現了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個性發展與全面發展。主要包含三個基本要素:⑴有效果:教學活動結果要與預期的教學總目標相一致,體現教學的目標達成性;⑵有效率:師生雙方為實現教育目標而投入的時間、精力及各種教育資源,教育目標得以實現,包括學生知識、技能得到增長,身心素質得以進步、成熟,個性成長,創造力獲得培養以及教師素質和教學能力有了提高。⑶有效益:教學目標要與特定的社會和個人的教育需求相吻合且吻合的程度較高。

  三、預期研究價值

  1.理論價值:

  (1)積極探討新課程實施過程中互動有效教學的新策略,包括“分層策略”、“訓練策略”、“評價策略”等,豐富有效教學理論的內涵。

  (2)從實踐層面上研究互動有效教學的理念,為教育理論指導教育實踐提供有價值的案例。

  2.實踐價值:

  (1)轉變教育觀念。教學觀念的更新是教學行為轉變的前提。本課題研究有利於幫助教師正確認識新課程,正確認識教學,切實轉變教育思想,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2)改善課堂環境。透過有效教學努力創設輕鬆、愉快的課堂生活環境,引導學生改變學生傳統學習方式,主動參與知識探究,主動合作,在知識的獲得過程中造就良好積極的情感體驗,使課堂學習能充分滿足師生的生活需要,實現師生共同發展。

  (3)改善評價方式。透過形式多樣的教學評價方式,充分體現評價尊重性、激勵性、參與性的原則。

  (4)提高教學質量。本課題研究將學習的自主性和科學性作為啟用學生學習的內在機制的因素,一方面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另一方面提高教師的教學和研究水平,從而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校整體辦學水平。

  四、具體內容

  1、關於情境創設的有效性

  作為教學的第一個環節,問題情境通常有引入課題、提出問題、生成新知、揭示數學本質、激發學生興趣等功能,因而情境創沒對一節課來說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服從實際需要。情境的創設不一定都在課的開頭,同時一節課中也可能不止一處需要創設情境。控制展示時間。每個情境展示的時間不宜過長,通常在5分鐘之內比較適宜,否則有沖淡主題之感。儘量重複使用。為了提高使用率,應儘可能地在不同階段使用同一個問題情境,必要時可將相關情境適當改造一下。利於教學實效。創設情境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提高教學效果,便於教學的開展。如果使用某一問題情境有牽強附會之感,或者因為該情境的給出可能會削弱探究活動的思維價值,那麼這個情境就不如不用。

  案例1:“函式”,初中到高中,初中的函式,教材採用“變數說”,高中提出了“對應說”,人教A版採用了從實際例子中抽象概括出用集合與對應的語言,定義函式的方式介紹函式概念,把“對映”作為“函式”的一種推廣,這種安排我在實踐中覺得更有利於學生集中精力理解函式的概念。而具體教學過程,我為學生設計他們熟悉的“行程問題”、“比例問題”、“價格問題”,利用圖表、圖形(如課本第26頁的練習2),讓學生探究用集合與對應的語言來刻畫,從學生熟悉實際背景和定義兩個方面,幫助學生理解函式的本質。要求學生認識、描繪以及概括。

  到了第三章,函式的應用,儘量挖掘與其它學科的聯絡以及實際生活的聯絡,如電話費、水電費、計程車費與用時的關係,銀行利息與存款時間的關係,保險、物價、抽獎、股票、債券等等。引導和組織學生以學習小組的形式,進行調查和研究,讓學生經歷豐富的情感體驗和實踐活動,在情境中展開想象的翅膀,充分發揮思維的潛能,在生活中發現數學,提煉數學,應用數學。

  2、關於問題探究的有效性

  明確問題。要達到探究的效果,首先要引起學生的充分注意,老師可以說“下面請大家思考這樣的一個問題”或“請看問題X”;其次,問題的給出要清楚醒目,表達要乾脆,儘量不重複,有條件的可用投影顯示出來。

  充分思考。問題給出後必須留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思考,學生思考時,老師儘量不作任何提示,以免干擾和束縛學生的思維。及時評價。對於學生的回答,老師要及時作出評點。

  一、四象限內的部分,就想當然,也就把曲線畫穿過軸,由於是分工,所以學生每人就不需畫出所有的圖形,有時間指正(或更正)錯誤,欣賞別人的成功,同時加深對圖形的理解,這樣既省了時間,又能達到探究互助的目的。

  案例3:在研究幾類不同增長的函式模型時,我講完課本的例1後,就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在的增長情況進行比較,讓學生找出關鍵點,找出交點,在課內的探究,時間有限,數字運算不可能太複雜。而把課本的例2作為第二節上課時的複習與回顧,讓例2複雜的數字的處理簡化,直接由學生自己第一節課探究的結果來分析,得到題目想要的結論。

  新課程提出要賦予學生更多自主活動、實踐活動、親身體驗的機會,以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宗旨在引導學生透過動口、動手與動腦,在親自體驗過程中獲得發展,而一節課的時間很有限,處理好探究學習的時間與自主技能訓練的時間之間的關係,是提高上課效率的關鍵。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個體差異表現為認知方式與思維策略的不同,以及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的差異。我充分利用教材,同時也大膽地整合教材,使我的課堂教學更適合我的學生。

  3、關於知識建構的有效性

  依託舊知,在研究討論中生成新知。新知識的學習離不開已掌握的知識,所以結合問題情境,透過對已學知識的再度研究與討論來生成新知識是最常用的一種新知建構方法。

  合情推理;在歸納類比中生成新知。根據已學知識,利用歸納與類比等合情推理手段來得到新的命題也能自然地建構起新的知識,這種生成新知的方法在立幾、數列、解幾等知識塊中經常使用。

  展示例項,在抽象概括中生成新知。透過多個例項的展示,引導學生從中抽象概括出有關結論,這種新知生成方法比較直觀,學生易於接受。

  案例4:“集合的含義與表示”

  電腦設計情景:正在公路邊等公交車的乘客人群與公交車公司出車數量。 實物情景:①課室裡正在上課的學生; ②如何用適當的語言,把課室裡的同學分成兩部分,你有幾種分法? 公交車,好多學生每天都要坐,他們常常感覺,要不等了好久,要不好擠,身邊的話題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室裡的同學,熟悉的人用不同的詞彙描述。讓學生體會原來數學就發生在身邊。

  案例5:“函式單調性”,由的圖象觀察隨變化情況。 函式的單調性,教材編寫的很好,從圖形語言——文字語言——數學語言,一步一個臺階,可在實施過程中,我先讓學生自己探究後,犯錯、徘徊後才提醒,教學過程中發現,文字語言:“當時,隨的增大而增大”,學生在初中裡用過,一下就能說出來,而最後一個臺階,學生卻很難跨上,即數學語言:“當時,有”。特別是成績中下的學生,即使上課時用了幾何畫板展示,我自己教學體會,電腦展示得快,學生好象明白得快,忘得更快。這句“當時,有”,數學老師看似簡單,可學生剛剛接觸就感到怎麼來的式子,以及後來在遇到有關的單調性問題,例如:若函式是定義在上的增函式,求不等式的解集。我把和比喻成戴帽的人與沒戴帽的人,兩個人比高,要相同條件,要麼都不戴帽,要麼同時戴帽,增函式可理解為一般的普通的帽子,高個子戴著仍然是高個,矮個子戴著仍然是矮個子,減函式可理解為魔術帽,矮個子戴了變高,高個子戴了變矮。

  4、關於例題教學的有效性

  例題教學為學生的解題提供了示範,透過例題的講解既可以幫助學生深悟有關概念與原理,還能進行知識的遷移與拓展。如何有效地進行例題的教學引導學生審題。審題是解題的必要前提,在平時的教學中,老師就應引導學生學會審題,即如何從題目中拎出關鍵詞如何列出重要條件如何分析題目結構如何建立數學模型等展示學生思維。在例題教學中,要儘可能地創造機會讓學生多發表自己的見解,一位學生談完後,老師還要問其他同學有沒有別的想法,儘量做到一題多解,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

  進行變式教學。適當改造題目的條件或結論,進行一題多變,做到舉一反三。變式時要有明確的意圖,要指出它與原題的聯絡,提煉出學生應從中獲得的'注意點與啟示等。

  注重解後反思。及時歸納、最佳化解決問題的策略,做到能解一道題就能解一類題。對於學生出現的典型錯誤或共性錯誤,要引導學生反思出錯的原因,並及時進行糾錯訓練。

  改變呈現方式。為了便於學生把握題目的實質,揭示相關題目的解題規律,有時可改變題目的呈現方法。如將結構相同或方法類似的幾個題目放在一起以題組的形式出現;或者將靜止的題目運動起來,以揭示其變化的規律等。

  案例七:1、讓學生用類比兩個數的關係思考兩個集合之間的基本關係(包含、相等)。 在實際教學中,我讓學生在課外先探究,課內提問完成,讓我感到意外的是,第1個問題答得不好,而第2個問題學生回答的較好,學生把“並”類比為“加法”,“交”類比為“多項式的提取公因式的因式”,而“補”類比為“減法”,第1個問題回答不好,問題出在,學生並不理解“且 ,則”中的“”的意思,它代表了“小於或等於”。透過這個類比,修正了學生對“”的理解。

  案例6、“二次函式”。二次函式是中學應用廣泛的初等函式,曾經是初中階段的學習重點,由於初中的教學要求僅限於作圖,確定函式解析式,隨著函式概念和性質學習的不斷深入,但是教材這部分的內容沒有獨立的章節,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二次函式作為載體,把函式的性質(單調性、奇偶性、最大值與最小值)的學習逐步深入,二次函式的“升級”,正好是初高中數學教學的銜接,再一次貼近學生的思維過度期。

  每天我都上兩個班的課,上完一個班,馬上反思,如果發現有不合理的(包括教學目標的達到度、教學策略是否得當、學生主體地位是否得到足夠的尊重、課程資源是否整合、對未預見言行是否處理得當、問題設定是否有意義、情境創設是否到位等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效果等進行思考),如果時間允許,第二個教學班就馬上調整自己的教學,如果當天不能調整,記錄下來。透過與學生的互動,共同開發、創造課程資源活動的小結、思考,使自己的教學更加完善,感覺自己也在進步,也在收穫。

  5、關於課堂小結的有效性

  ⑴充分認識小結的作用。俗話說:“編筐編簍,重在收口;描龍描鳳,神在點睛,”的確,一個恰到好處的課堂小結能起到畫龍點睛、承上啟下、提煉昇華、乃至發人深思的作用,它可以給學生留下難忘的記憶,激起學生對後繼學習的渴望。

  ⑵力爭做到形式多樣。長時間使用同一種形式的小結方式,學生容易產生審美疲勞,進而失去了小結應有的作用,所以應儘量避免形式單一的小結方式。 “概括總結式、交流心得式、發散引申式、串聯歸納式、設定懸念式、表揚激勵式、幽默風趣式”等小結方式對新課程的教學仍然適用。

  案例7:“指數函式與對數函式”的引入,課本設計了魚化石中碳14的殘留量。其中一個班講課時用課本的引入,得,到講對數函式時,繼續用該引入中的,此時讓學生動手探究,學生很不願意動,原因大概是問題遠離他們實際生活,並且數字太繁,當我上另一個班時,我馬上把問題改為:如果你爸爸第一個月給你10元零用錢,你爸爸想透過獎勵,以你表現好,每月以10%的增長率,問多少個月後你的月零用錢達到1千元?這時學生可來勁了,馬上算,還問計算器怎麼按,學生所表現出的熱情和積極與第一個班我上課時完全不同。

  五、方法設計

  1、調查研究法:透過問卷調查、座談等形式瞭解教師、學生對課堂教學的評價並總結課堂教學的效果。

  2、行動研究法:透過對課題的研究和反思,發現、分析在研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採取改進措施,擬定改進計劃。

  3、觀察法:在本課題研究中運用科學的觀察方法對教學中出現的普遍性問題進行研究。

  4、文獻資料法:查詢高中有效課堂教學課的理論支撐,查閱歷年學生成長資料,尋找本課題實施的理論依據以及可供借鑑的優秀經驗,啟迪課題組成員的思想,開闊研究思路。

  5、經驗總結法:對高中課堂教學研究進行回溯性的研究,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由“區域性”經驗發掘其普遍意義,探索有效課堂教學的規律。

  六、存在問題及反思

  1.部分教師的觀念還跟不上,課堂教學還存在著“穿新鞋,走老路”的現象。

  2.大班制的現象比較嚴重,給課堂上學生開展活動、探究、交流和評價改革造成影響。

  3.配套的教具少,教輔資料很少,給老師們的教學造成一定的困難。

  高一數學研究性課題報告 篇2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的課程改革都把學習方式的轉變視為重要內容。與此同時,研究性學習也應運而生,成為教育領域的一個世界性課題。研究性學習的開展是當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深化的新嘗試,也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重要舉措。作為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一個獨具特色的課程領域,研究性學習走進我區高中生的學習生活已三年,我們以課程改革為突破口,就研究性學習進行了實踐探索,這些探索主要是基於這樣一些思考:

  第一,素質教育重要的著眼點是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幫助他們形成一種主動探求知識,並重視解決實際問題的積極的學習方式,這是一種有利於終身學習、發展學習的方式。為了倡導這種方式,我區在進行研究性學習實踐的初期,較多的採用以問題為中心的主題式研究性學習的途徑,即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去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從而使他們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和發展有了切實的落腳點。

  第二,改變了學習方式,學生就有可能在新的層面上開展學習,但這並不意味著否定記憶理解等層面學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不否定接受式學習方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於研究性學習與其他型別的學習有著密切的關聯並以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存為基礎,因此不同年級、不同經驗背景的學生,其主題研究學習在內容、形式和深度上應當有差異、分層次。

  第三,研究性學習既是一種課程理念,又是一種多用途的教學方法。它可以融合許多教育理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建構主義理論和多元智慧理論。建構主義是一種學生根據其自身經驗背景構建自己知識體系的理論,它關注的是學生積極地從事“做”的活動,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研究性學習就是一種建立學習環境,讓學生在環境中構建個人知識體系的方法。加德納多元智慧理論強調了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智力型別,每個人都有不同智力強項和優勢,學生透過運用自身的智力優勢來完成一個學習課題,就意味著他們要探究的去解決問題,研究性學習幫助學生開發各種智慧並注重了學習與實際生活的整合,能幫助學生使學習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而不僅僅是為遙遠的生活做準備,透過適當的培養和不斷積累學習經驗,學生的每一種智慧都可以得到提高。

  第四,研究性學習活動應當全員參與,每個學生都是有充分的學習潛能的。在符合他們身心特點和發展水平的探究活動中,學生往往都情緒高漲,接受知識和綜合運用知識的效率也特別高,因此,儘管學生之間存在著個別差異,參與研究性學習並取得良好收穫的可能性則是全體學生都具有的,所以,我們強調研究性學習的全員參與性。透過以上思考,我們進行了如下實踐:

  一、確定我區研究性學習的總目標

  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自主性、探索性學習,注重學習的過程和學生的實踐與體驗。因此,結合我區實際,我們將研究性學習的培養目標確定為:讓學生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學會分工與合作,並體驗過程的快樂;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培養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同時,各學校結合本校特點,在總目標的指導下各有所側重。

  二、加強教師培訓和學習

  在實踐中,我們更加認識到,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的角色雖然發生了轉變,但教師的作用仍然是十分重要的。我們首先抓好教師的培訓及研討工作,重點學習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導(試行)》,區教研室專門就“高中研究性學習策略”、“學科整合”、“指導方案設計”等方面組織了十餘次講座和校際交流活動,並透過東麗教研網將教師的優秀作品進行了展示和交流,使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能力都有了大大的提高;其次是透過典型引路,確定研究性學習的樣本校,要樣本校率先拿出成果。各校結合本校實際,都建立了相應的學習制度,為教師提供學習資源,並切實為確有特長的研究性學習骨幹教師提供進一步的發展條件,注重調動教師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

  三、重點抓好課程實施和課例研討

  本區專門就研究性學習課程實施問題進行了研究,制定了《東麗區高中研究性學習課程實施方案》,確保各校研究性學習課表化。提出了以新課改理念學習為重點、教學設計為突破、課例研討為載體的教研工作思路,在現有條件基礎上,為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開展,搭建了良好的平臺。各校都能採取因校制宜的原則,充分發揮各校校內資源優勢開展研究。有條件的學校定時開放網路教室、圖書館、實驗室等,為學生查詢資料提供便利條件。如一百中學結合本校實際把研究過程確定為選題、開題、證題、結題四個階段,將資料的收集整理貫穿研究始終,還對研究過程中的小組建立進行了重點研究,並承擔了市級課題“高中研究性學習課程教學的實踐與思考”。鋼管公司中學確立了主管校長、教務主任以及年級主任組成的研究性學習管理小組和由各學科教研組長、骨幹教師組成的研究性學習指導小組,制定了研究性學習實施方案和細則,併為學生編印了《研究性學習手冊》(一個學期一冊),使研究性學習的各個實施環節從時間到人員有計劃、有系統。無論是設立專門研究性學習教師指導學生研究還是與讓研究性學習與學科課程相結合,我區的研究性學習實踐活動都取得了較好的成果。其中,回慶瑞老師組織學生開展的“學生最喜愛的教師”研究專題獲得了天津市首屆研究性學習成果二等獎,還有多位教師的研究性學習論文獲市區級獎項。

  區教研室定期組織各校研學教師教研和下校觀摩活動,就本校實際進行研討,共同探索研究性學習有效教學的途徑。本學期共組織全區觀摩課四節,並在課後進行了交流和討論,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如“一百中學高一學生親子關係研究”就高中生與父母關係的現狀在本校範圍內展開調查,使學生不僅掌握了研究性學習的方法,獲得了合作和探究的體驗,更是對高中生的親子關係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從而促進學生與家長形成良好的關係,增進了親子感情;“一百中學高一新生學習方法研究”關注新生入學後的學習不適感,並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瞭解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透過情景劇的形式展示研究成果,讓人耳目一新;鋼管公司中學的“農民起義之作用專題研究”從歷史角度,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問題並透過檢閱收集資料解決問題,並透過課本劇的形式彙報了研究成果;還有一百中學的“關注身邊,熱愛生活”就學生身邊的問題開展調查研究,培養學生髮現生活、熱愛生活的態度,這些專題研究活動都較好地實現了研究性學習目標,使學生真正獲得了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學會了分享與合作,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收集、分析、利用資訊的能力都有所提高,更培養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四、思考與設想

  幾年來,我區開展的研究性學習活動都是遵循著“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的方法踏踏實實開展起來的。隨著“自主學習,實踐創新”的教研課題的深入研究,我們認識到研究性課程教學不只是傳授給學生現成的知識,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要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建立堅實的基礎;認識到在“研究性學習”的實施中,不僅要讓教師和學生熟悉研究性學習的流程、內容,更要深刻地轉變自思想觀念,改變教育教學行為和學習方式。透過課題研究,我們要經歷:從個體走向合作;從課堂走向實驗室;從學校走向社會;從教科書和教學參考資料走向教學資源多元化的開拓;從填鴨式的單向傳授走向雙向點撥、啟發和探討。由於師生同時啟動研究課題,保證了"研究性學習"課的順利實施,使教師能自然地改變傳統的師生關係,與學生打成一片,達到了令人滿意的指導效果。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的的新型課程,不僅以相對獨立的實體形態存在著,而且以非實體形態存在於學校教育的一切活動過程之中,尤其是各學科的課堂教學之中。並且教育實踐也證明,在當前基礎學科課程和課堂教學佔優勢的情況下,學生創新精神和實驗能力的培養僅靠每週2-3個課時的專題研究課,是很難奏效的。因此,我們還應進一步拓展理念,滲透擴張,著力構建以各科教學為基礎,以專題研究課程為核心的研究性學習課程體系。

  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在我區還處在實踐與探索階段。今後,我們還要不斷地總結經驗,改進方法,進一步推進我區教育改革的深化開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