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調研報告

思想道德調研報告

  在當下社會,需要使用報告的情況越來越多,其在寫作上有一定的技巧。我們應當如何寫報告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思想道德調研報告,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思想道德調研報告1

  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取得的進展以及基本經驗。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印發以來,學校積極貫徹落實意見要求,在弘揚和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培養良好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有了較大提升。學校按照黨的教育方針,把德育工作擺在了素質教育的首位,貫穿於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取得了較大進展。

  一是學校重視育人隊伍建設。抓好班主任的選拔、評選和考核。提供機會外出學習,定期舉行班主任論壇,交流管理經驗,提高班級管理水平。積極實施全員育人機制,學校每位教職工都擔負育人職責,實施“一崗雙責”,定期考核,宣傳全員育人氛圍。

  二是抓好學生文明習慣養成。學校以培養學生養成一身好習慣為抓手,細化生活、學習、安全、校內行為等細則要求,每週一個主題,每月一個習慣,引導學生把文明當成習慣。開展“文明伴我行”系列主題教育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文明的魅力和需要。

  三是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認真實施《中小學德育課程一體化綱要》,在德育課程、學科課程、傳統文化、實踐活動等方面積極實施德育滲透,全面落實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員育人。

  四是以節日活動、儀式課程等為載體,學校開展了豐富多彩的道德實踐活動。學生在活動中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都有了提升,道德行為也隨之發生改變。傳統節日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和感受,入隊儀式對自己身份發生變化的認知,畢業儀式對教師和父母的感恩,走近烈士陵園和抗日戰爭紀念館對革命精神的理解及內心的觸動等,都是道德實踐活動帶來的效果。

  五是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創造良好育人環境。學校以“為學生的全面發展與終生幸福奠基”為辦學理念,以“以愛為源,以情育行”為校訓,培養“有家國情懷,有責任擔當,博識儒雅的海天少年”。學校每年舉辦校園文化節、藝術節、科技節、體育節、經典誦讀、“六一”節的自選超市活動等,極大地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還利用地域優勢,圍繞“海洋文學”、“海洋科學”、“海洋藝術”、“海洋技能”、“海洋手工”五個系列,開發了以海洋為主題的43個“海文化”校本課程,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面臨的新形勢新情況新問題。

  時代在發展,全球經濟發展形勢、經濟新增長點的變化、社會變革中的一些衝突、為追求經濟利益而發生改變的價值觀等等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帶來了新挑戰。資訊化時代下的教育,也沒有可躲躲閃閃、掖掖藏藏,教育者的一句不良言論、一個不規動作、一個不符合大眾的觀點,就極有可能引起軒然大波。這對教育者來說,就是一個規範,一個約束,對教育者本身也是一個促進。

  目前,存在的問題是,學生受教育引起的變化在校內跟校外不一致,在校內還是滿腔熱情,內心充滿感恩、勵志、友善、自立,等到了校外就成了旁觀者、無拘無束之人、依賴父母之人。學生在學校感受到的觀點與在社會所觀察到的實際不一致,導致學校教育費力多、收效小。

  三、當前影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主要因素和突出問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中存在的薄弱環節和工作短板。

  主要因素和突出問題

  1.家長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直接影響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家風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的成長。

  2.社會環境的影響。社會上不良現象(短斤缺兩、假冒偽劣產品、弄虛作假現象)影響未成年人對正確事物的判斷。

  3.學校一些迎檢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孩子的'道德認知形成。要來檢查的了,學校佈置學生穿校服、打掃衛生、保持秩序、帶課堂工具等,甚至表演節目還要把一部分學生選下去,這極易給孩子造成不誠實的感覺。

  薄弱環節和工作短板

  1.學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內容和形式都豐富多彩,進行了精心設計,但是在效果上卻是收效甚微,甚至是三分鐘熱度,過去這一陣,又恢復到過去。

  2.雖然倡導全員育人機制建設,但是真正意義上的全員育人還沒有完全實現,在學校僅僅靠德育幹部和班主任在抓銷售思想道德教育,而其他教師關注甚少。

  3.部分家長重知識輕德育,只看考試多少分,不看孩子在做人上有多大進步,這樣就會與真正意義上的教育相脫離,與學校教育不合拍,孩子很難正常成長。

  4.在考核評價方面,無法真正對每一個學生的思想道德做出評價。對學校這方面的考核也無法來權衡,只能用一些活動參與程度、取得榮譽來衡量,不能從真正意義上上衡量學校德育工作開展的怎樣。

  四、對未成年人在思想道德方面提出的培養目標和具體要求。

  1.弘揚和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從小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2.從確立遠大志向做起,樹立和培育正確的理想信念。引導廣大未成年人正確認識社會發展規律,正確認識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把個人的成長進步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同祖國的繁榮富強緊密聯絡在一起,為擔負起建設祖國、振興中華的光榮使命做好準備。

  3.從規範行為習慣做起,培養良好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引導廣大未成年人牢固樹立心中有祖國、心中有集體、心中有他人的意識,懂得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備文明生活的基本素養,學會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基本關係。

  4.從提高基本素質做起,促進未成年人的全面發展。努力培育未成年人的勞動意識、創造意識、效率意識、環境意識和進取精神、科學精神,增強他們的動手能力、自主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

  五、農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現狀、存在的問題和下一步建議。

  農村家庭中學生父母忙於打工和生計,白天幾乎沒有時間接觸孩子,晚上對孩子頂多是督促孩子完成作業,很少關心孩子的思想狀況和心理狀況,談不上思想教育。更有甚者部分家長溺愛孩子、或粗暴對待孩子、或不管不問,對孩子的成長造成傷害。

  思想道德調研報告2

  為進一步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重慶市文明辦組織精幹力量,走進基層鄉鎮、中小學校,開展問卷調查,組織座談研討,廣泛聽取各方意見,對農村留守兒童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情況進行了深入調研,具體情況如下。

  一、基本做法

  近年來,重慶市按照中央以及市委市政府要求,紮實推進農村留守兒童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1.堅持教育引導。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持續深入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將“大道理”轉化為青少年易於接受的“小信條”。一是加強核心價值觀教育。舉辦“中華魂”青少年讀書活動,開展“紅領巾心向黨”愛國主題教育,實施“九童圓夢”教育行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的全過程。二是注重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廣泛開展春節關愛行動,組織留守兒童寫春聯、繪夢想、做年夜飯、拍團圓照,瞭解傳統文化習俗。編印《百家訓》《家訓參考》《最美家訓集錦》等圖書免費發放給留守兒童家庭。開展“最美家書”活動,評選“最美家書”3000封,增進孩子與父母的情感交流。三是建好用好活動陣地。建設農村留守兒童指導服務站1796個、省級以上鄉村學校少年宮492所、留守兒童之家6032個、校外託管機構1292個,留守兒童學習和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依託全市3760所鄉村市民學校開設“四點半課堂”,開展課業輔導、體育鍛煉、科普嘉年華、藝術小殿堂等活動,豐富留守兒童的業餘生活。

  2.堅持人文關愛。一是組建關愛隊伍。招募以女大學生、女村官、女教師等為主體的紅櫻桃義工6萬餘名,組織“五老”志願者2萬名,以“代理家長”等形式關愛留守兒童。結合大中專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成立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工作隊開展志願服務。組織百名書畫名家與鄉村學校少年宮結對,講授書畫知識,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二是打造活動品牌。開展“紅櫻桃·冬日針愛”“冬日陽光·溫暖你我”等關愛行動,捐助愛心物資3000餘萬元,參與志願者30萬人,幫助留守兒童16萬餘名。實施“流動少年宮”專案,免費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聲樂、舞蹈、書畫、航模等培訓,已培訓農村留守兒童6.5萬餘名。利用週末舉辦留守兒童訓練營,每年組織600餘名農村留守兒童參加素質拓展。三是開展心理健康疏導。依託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中心,進學校開展心理健康巡講,對有心理問題的留守兒童進行心理干預和跟蹤輔導。依託12355青少年服務檯,面向留守兒童開展心理諮詢和法律援助服務。

  3.堅持標本兼治。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大力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監護缺失等突出問題。一是強化家庭監護責任。出臺《重慶市家庭教育促進條例》,制定《農村留守兒童監護人責任清單》等檔案,明確農村留守兒童父母及其他監護人的責任。開設“家庭教育流動學校”,深入村社、院壩授課4萬餘場次,提高留守兒童家長的監護能力。對監護責任履行不到位的實施訓誡,嚴重的將提請變更監護訴訟,剝奪其監護權。二是扶持青年返鄉就業。有針對性開展各類培訓,提高留守兒童父母創業就業能力。實施新型青年職業農民培訓“新芽計劃”、創業致富“領頭雁”培養計劃、未來企業家培養青鋒計劃,幫助青年創業致富,把父母留在孩子身邊。三是保障隨遷子女權益。完善農民工子女異地就學、升學政策,創造條件讓學生隨父母在務工地就讀,從源頭上解決留守兒童與父母分離問題。目前全市接收隨遷子女31.5萬人,佔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22%。

  二、主要問題

  當前,重慶市農村留守兒童思想道德總體狀況是好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少數留守兒童思想抑鬱、精神空虛、行為失範,有的甚至走上違法犯罪道路,暴露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工作還存在許多不足。

  1.家庭教育嚴重缺位。一是父母盡責不足。留守兒童父母由於外出打工,將孩子委託給家中老人或者寄養在親戚家中,對孩子關心關愛不足。有的農村學校開家長會時,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家長能參加,且參加的基本都是家中老人,家長會“聽得懂的來不了,來參加的聽不懂”。二是家教水平較低。一方面留守兒童的監護人文化層次、教育能力相對較低,家庭文化和家風底蘊薄弱,教育方式簡單粗暴。據調查,留守兒童實際監護人平均年齡56.1歲,文化程度在小學以下的超過72%。另一方面老人或親戚往往溺愛孩子,造成一些留守兒童恣意放縱,在思想上、行為上比較偏激,聽不進批評教育。三是家庭環境不佳。農村休閒生活喜歡打麻將,有的家長甚至左手抱著孩子,右手摸著麻將,很多留守兒童在麻將聲中長大。有的家長崇尚燒香拜佛、求神問卜,留守兒童容易受到封建腐朽思想侵染。此外,“教育無用論”“讀書無用論”等錯誤觀念在農村還有一定市場,影響青少年健康成長。

  2.學校教育師資薄弱。農村學校思想道德教師隊伍建設比較滯後。一是教師數量不足。寄宿學校教師客觀上承擔了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部分職能,兼顧老師、父母、心理輔導員、營養師等多重角色,任務重、壓力大、人手緊。二是教師素質不高。農村中小學教師年齡普遍偏大、學歷較低、教育理念與教學方式滯後,偏於注重知識的傳授,對留守兒童思想、心理和情感的需求難以及時回應,部分教師甚至覺得思想上存在問題的留守學生是“燙手山芋”,疏離歧視這些孩子。三是教育方法陳舊。受應試教育影響,農村學校將“知識改變命運”,理解為“考試改變命運”,認為“智育”是硬指標,“德育”是軟任務,忽略了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有的學校德育工作只是應付上級檢查,搞形式主義、表面文章,導致學生反感,效果不佳。

  3.社會教育缺乏合力。近年來,社會各界越來越關心支援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教育,但針對性不強,缺乏持續性。一是重形式輕需求。目前,逢年過節走訪學校,慰問留守兒童的活動層出不窮,留守兒童表面看生活在“愛”的包圍之中,實際上這些活動缺乏事前調研,沒有真正滿足孩子的需求,錦上添花多,雪中送炭少。二是重活動輕機制。調研發現,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存在“重視—忽視—淡化—再重視—再忽視—再淡化”的怪圈,各個部門工作都能“走得近”,卻又都能“推得開”,出現“明有多方主體,實無一個落實”的尷尬局面。三是重獨行輕協作。各部門開展活動存在“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的現象,工作中缺乏協調配合,存在說得多、喊得響而溝通不夠、不能長期堅持的問題。

  4.留守兒童身心脆弱。農村留守兒童缺少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極易產生成長和心理問題。一是判斷能力弱。面對紛繁複雜的社會,他們在許多事情上的是非榮辱觀念缺乏引導,有時存在模糊概念和理解錯誤。部分留守兒童為了博取家長的關注,刻意模仿成年人的行為,存在抽菸、喝酒現象。二是自制能力差。據調研,留守兒童最普遍的三種不良行為分別是沉溺網路、髒話連篇、打架鬥毆,部分孩子紀律觀念差、處事簡單粗暴,容易導致意外。一些高年級留守學生法律知識匱乏、法律意識淡薄,可能走上違法犯罪道路。據司法部門調查,全市未成年人犯罪總體呈下降趨勢,但留守兒童違法犯罪呈上升趨勢。三是心理問題多。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相比生活自理能力相對較強,但心理問題較多。問卷調查顯示,47.9%的留守兒童感覺生活不開心,79.1%的留守兒童認為生活孤單。部分留守兒童自卑、孤僻,不善與人交流,個別“問題兒童”心理缺乏危機干預,有時礙於面子等原因不及時“就診”,導致出現極端情況。

  三、工作建議

  做好農村留守兒童思想道德建設工作,要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效果導向,構建以家庭為基礎、學校為主導、社會為平臺三位一體的教育網路,想在深處,抓在細處,落到實處,統籌推進。

  1.抓實家庭教育。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對青少年思想品德養成起著非常重要作用。一是明確監護責任。建議將家庭教育指導的時間節點提前,將家教培訓作為領取結婚證、準生證、出生證等的前置條件,引導適齡青年做好當家長的準備,提高他們對子女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同時還可以對不履行監護責任的父母增加曝光力度,在企業招工等環節增加限制條件,以對“未來家長”進行正確引導。二是加強教育指導。透過“家庭教育流動學校”“網路家長學校”“家庭教育指導中心”等,開展家庭教育指導活動,提高留守兒童父母的家庭教育意識和家庭教育水平,幫助他們掌握先進教育理念,形成正確的育兒觀。三是完善相關政策。制訂優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資、引智力度,發展特色產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留住更多青年在家就業,同時完善相關政策,創造條件讓外出務工父母將孩子帶在身邊,減少留守兒童數量。

  2.築牢學校陣地。學校是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陣地。一是端正辦學理念。要牢固樹立“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辦學理念,根據留守兒童成長成才的特點和規律,深化課程育德工作,改進教學方法,寓教於樂、潛移默化,不斷增強德育效果。二是夯實教育基礎。加大寄宿制學校建設力度,適當配備生活及心理輔導教師,並將其納入學校編制中。加快學前教育發展,推進托幼機構尤其是公立幼兒園的建設,讓更多的留守幼兒能接受學前教育。切實抓好教師隊伍建設,增加農村中小學教師配備,提升教師職業道德水平。三是加強家校合作。學校要建立與留守兒童在外務工家長聯絡制度,定期與家長溝通,通報留守兒童學習生活情況,利用春節等時機召開家長會,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和管理。

  3.最佳化社會環境。一是豐富文化活動。依託電視、網路等媒介,利用文化場館、公園廣場等設施,開展優秀文化作品展演展映展覽,讓更多的孩子接受文化薰陶。鼓勵作家、藝術家深入農村、深入生活,創作體現童真童趣、向善向上的優秀文藝作品。二是拓展服務範圍。加強鄉村學校少年宮、“留守兒童之家”等陣地建設,使文化服務向農村傾斜,更多地惠及留守兒童。鼓勵支援科技館、圖書館、文化藝術館創新服務渠道,延伸服務範圍,走進鄉村、學校,促進文化服務貼近留守兒童。依託鄉鎮電子閱覽室、村鎮文化站室等,加快公益性上網場所建設,為留守兒童文明上網提供良好條件。三是淨化社會環境。嚴格落實“校園紅線”制度,以學校周邊、農村場鎮和娛樂場所為重點,取締“黑網咖”,嚴厲整治接納未成年人行為,持續推進掃黃打非,堅決打擊網路和移動媒體上的色情、暴力等有害資訊,營造有利於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文化環境。

  4.堅持法德並舉。在道德教化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法律作用,助力留守兒童健康成長。一是提升法律意識。開展豐富多彩的普法活動,運用專題報告會、故事會、兒童劇等形式,引導留守兒童自覺學法、懂法、守法。組織開展法律宣講、犯罪預防等活動,切實增強留守兒童安全防範意識。利用鄉鎮婦女兒童維權接待室,組織法律專業人士為留守兒童及其家庭提供專業化、規範化的法律諮詢和援助服務。二是幫扶特殊群體。整合社會資源,以問題留守兒童、失足留守兒童為重點,透過“一幫一”“結對子”“愛心家長”等方式,為他們撐起愛的天空,助其重回正途。關注大齡留守兒童的需求和困境,建立長效幫扶和管護機制,培訓就業所需的基本技能和職業技能,對成長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給予教育指導。三是加強心理疏導。構築司法機關、鄉鎮、學校、社群、家庭等多方參與的留守兒童心理維護體系,搭建溝通幫教平臺,對有不良行為的留守兒童進行心理矯治,對服刑人員留守兒童子女進行心理疏導,幫助他們擺脫自卑,增強生活信心。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