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養老服務建設調查報告(精選9篇)
社會養老服務建設調查報告(精選9篇)
隨著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大家逐漸認識到報告的重要性,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涵蓋報告的基本要素。寫起報告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社會養老服務建設調查報告,歡迎大家分享。
社會養老服務建設調查報告 篇1
一、全區老年人口和社會養老服務機構的基本情況
20xx年底,全區總人口86萬,其中60週歲以上常住人口16.53萬人,佔總人口的19.2%,高於全國平均水平4.3個百分點,老齡人口呈現出規模大、增長速度快、日趨高齡化的特點。全區共有養老機構42個,床位5126張(其中民生工程建設床位3775張)。其中:
(一)農村敬老院28所,床位 4291張(含開發區敬老院228張),農村五保供養物件4092人,五保機構供養能力已達100%。目前供養標準散居五保戶人年均不少於2250元,集中供養物件年人均不少於3750元。
(二)社群養老機構2所,床位數75張,活動人數15人。
(三)社會辦養老機構12所,其中經過民政部門審批並登記的 5所,床位數500張,收養物件170人。(四)XX區福利院床位數260張,入住院民228人。
二、全區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主要成效
(一)政府主導,加大投入,社會養老服務機構基礎設施逐步改善。自20xx年將敬老院建設納入民生工程以來,我區堅持政府主導,多方籌集建設資金,加強養老服務機構硬體建設,先後投入建設資金10806萬元,共建設養老服務機構37個,新增建設床位3775張(其中農村敬老院33個,3570張),均購置傢俱、電視機、電扇等相關配套設施,有效改善了養老服務機構的設施及生活條件。自建院開始,鄉鎮政府就安排敬老院配套生產用地,供種植蔬菜、養殖牲畜用,以解決、提高院民的生活水平。目前,我區敬老院的環境面貌煥然一新,所到鄉鎮,最醒目的就是民生工程建設的敬老院、學校及幼兒園。
(二)完善政策,建立機制,五保老人的生活、醫療得到基本保障。區委、區政府先後出臺了《關於加強農村敬老院管理工作的意見》、《關於紮實做好農村五保物件集中供養工作的通知》、《關於印發XX區農村敬老院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等,對做好五保老人的養老保障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完善了具體措施,各鄉鎮養老服務機構也建立了一系列的規章制度。一是認真落實供養及管養經費。20xx年全區“五保”老人集中供養標準為3400元/年、人,分散供養生活費標準為 20xx元/年、人(分散供養按季打卡),全部列入財政預算並按期撥付;全區建立了敬老院及院民供養經費機制,並按600元/人、年的標準將管養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區財政負擔50%),每半年撥付一次,保證管養經費的足額到位,不足部分由鄉鎮兜底。二是切實解決醫療保障問題。全區所有五保老人全部納入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醫療救助範圍,全額資助五保老人參加“新農合”,五保老人住院的給予“新農合”補償和醫療救助,住院看病不設起付線,對住院結算後由五保老人個人負擔的費用納入醫療救助範圍,再給予50%的比例救助,五保老人生活實行用水補貼等等。三是切實提高供養水平。全區共為養老服務機構安排生產基地 70畝,用於發展生產,改善老人生活。
(三)加大力度,增加覆蓋,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建設穩步推進。近幾年來,我區不斷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建立覆蓋不同人群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促進了社會養老保障水平的提高。一是建立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城鎮居民醫保、城鄉醫療救助等重大醫療保障制度,實現了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全覆蓋。二是建立了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補充、完善被徵地農民和村幹部參加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的制度,實現了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全覆蓋,五保老人除享受五保生活補助外,與其他居民一樣同等享受60元/人、月的城鄉居民養老補助。三是從20xx年起已連續兩年向高齡老人發放高齡補助,20xx年發放高齡補貼664.5萬元。
(四)強化管理,積極創新,社會養老服務質量和水平不斷提升。按照民政部門頒佈的《農村敬老院管理暫行辦法》、《農村敬老院管理服務規範》的要求,我區不斷細化措施,強化管理,促進了社會養老服務質量和水平的提升。20xx年,我區投入管養資金907萬元。其中,院民生活費496萬,工作人員工資203 萬,工作人員及院民管理費96萬元,日常維修管理費用100萬元,工作人員養老保險12萬元。具體做法:一是完善制度,規範管理。全區統一制定了敬老院基本服務規範、院長責任制度、飲食生活安全管理制度等規章制度。各養老服務機構進一步完善了內部管理,建立了院務、財務、門衛、食堂管理制度,建立了院民臺帳、健康檔案,同時對院內服務人員堅持進行定期考核,強化服務人員的責任。二是積極探索,不斷創新。在區養老服務機構推行經營方式改革,實行“公建民營” 試點。沈村敬老院採取“公建民營”方式,在不改變其用途及保障五保老人入住的前提下,將沈村敬老院新院轉租實行社會化入住,放開讓有入住要求的老人入住併合理收費,政府以購買服務的方式支付給經營人一定的補助等。
社會養老服務建設調查報告 篇2
一、我縣社會養老服務的基本現狀
(一)人口老齡化現狀。截止20xx年底,全縣人口總數387330人,其中60歲以上老齡人口63803人,占人口總數的16.5%;65歲以上40936人,占人口總數的10.66%;80歲以上7117人、90歲以上751人、100歲以上6人。全縣空巢和獨居老人21299人,佔老齡人口的34.4%;基本生活有保障或受到救助的老人13310人(享受農村低保3037人、城市低保1414人,五保2120人,領取養老金6100人,享受新農保老人639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或城鎮醫療保險的老人53696人。根據現狀推測,我縣老年人口將以年均3%的比例快速增長,到20xx年可達76250人。我縣人口老齡化具有老年人口規模大、增長速度快、日趨高齡化,超前於經濟發展水平即“未富先老”及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等明顯特徵。
(二)養老服務機構的發展狀況。近幾年透過搶抓“福星工程”建設機遇,城鄉福利院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五保集中供養水平有了較大提高。全縣建有福利院21所,集中供養五保老人1060人,入住率50%,現有床位1375張,電視機210臺,健身器材8套,沼汽池18個,洗衣機50臺,冰櫃60個,太陽能12組,空調2臺,電腦1臺,投影儀1臺。福利院建築總面積18.6萬平方米,人均使用面積達到5.1平方米。現有生產基地465畝,其中經濟林95畝,年飼養出欄牲豬500多頭,摺合經濟收入25萬元,年人均增加收入200元。部分福利院還辦有柑橘廠、茶廠、養豬廠,所有福利院基本實現了蔬菜和肉食自給。
(三)政府扶持和投入情況。縣委、縣政府先後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五保供養工作的意見》、《關於進一步做好老年人優待和服務工作的通知》等檔案,初步建立了以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等為主要內容的養老保障體系。截至20xx年底,全縣企業養老保險參保人數7558人,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22978人,醫療保險參保人數36.3萬人。農村“五保”分散供養標準每人每年1300元,集中供養標準每人每年1800元。百歲老年人長壽補貼金每人每月200元。在資金投入上,20xx年至20xx年,省、縣級財政累計投入養老服務專項資金2500多萬元,其中,養老機構房屋和設施建設經費800多萬元,新農保養老金300多萬元,“五保”老人供養經費1415.7萬元。
二、當前我縣社會養老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一)空巢留守老人養老十分困難。我國經濟正處在轉型時期,隨著城市化、工業化、市場化的發展,農村外出務工經商人員逐年增多,使得一些老人只得獨居。經過調查,農村外出務工經商的子女有59.89%的人給父母生活費,但同時將子女留在農村由老人撫養,所給生活費,大多數還不夠第三代生活、教育費開支,還得由老人補貼。有40%在外務工子女不給付老人養老費用。老人患病,身邊需有人照料時,能回家照顧老人的只佔外出務工人員的6.3%。調查中農村空巢老人普遍存在憂慮經濟困難、生活無助,怕看病難、看病貴,怕精神感情孤獨寂寞等問題。可見,農村空巢老人經濟供養、生活照料、存在“缺位”與“錯位”的現象,養老十分困難。當前對大多數農村空巢老人而言,保障溫飽、有基本的經濟收入應對養老和疾病顯得尤為迫切。
(二)集中供養入住率偏低。現階段我縣養老服務仍然是以家庭養老為主。透過對楊林橋鎮天鵝、響水洞、楊林橋三個村空巢老人調查顯示,120人中有111人不願意去福利院,佔94.1%;因為自己生活不能自理或半自理,子女又不在身邊或工作繁忙難以照料日常生活,有選擇機構養老願望的僅有5%。絕大多數老年人,特別是需要生活照料的老人,目前還沒有形成選擇機構養老或社群生活照料的自覺意識。其主要原因是:思想觀念守舊,認為到福利院養老給子女丟面子。一部分老年人對養老服務社會化的養老新模式不適應而不願“走出家門”;一些子女因怕背“不孝之名”也不同意老人進入社會養老機構;還有部分“五保”老人認為在家住習慣了,入住福利院屬異地搬遷難以適應,怕受約束,還擔心死亡後回不到本村本地,成為孤墳野鬼。這些守舊觀念,導致老人社會化養老參與率較低。
(三)基本養老服務體系不健全。一是公辦養老機構水平不高。主要表現在硬體設施落後和服務質量不高兩個方面。我縣福利院中,除縣福利院配套設施標準較高以外,農村福利院有19所是透過原有學校、廠房以及鄉鎮合併後閒置房屋改、擴建而成,房屋設施裝置陳舊,配套設施落後,養老服務設施、床位數依然較少,福利機構服務物件仍然以傳統的社會救助物件為主,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據統計,20xx年底,全縣養老服務床位數僅達到每百名老人2.1個床位數,低於全國平均水平0.9個百分點,只能基本滿足農村“五保”和城鎮“三無”物件集中供養,老年服務設施尤其是各供養機構的功能用房十分緊缺。同時全縣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醫療服務設施、村(居)居家養老服務設施及公共娛樂、健身設施都嚴重不足。福利院工作人員大部分都是在社會上臨時僱請的,年齡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現有101個管理人員中,50歲以上的有39人,佔管理人員總數的39%;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有15人,僅佔管理人員的14.8%,其餘為文盲半文盲狀態。精通老年心理學、護理學等專業知識的人員極少,專業技術人才缺乏。二是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機構尚未起步。目前我縣老年福利設施主要由國家包辦,依附行政部門特別是直辦直管的做法沒有根本改變,政府負擔十分沉重。而有巨大潛力的社會力量還在觀望徘徊,沒有加入到養老服務行業中來,養老服務行業缺乏生機和活力。三是社群養老服務力量薄弱。基層社群目前普遍存在著服務人員少、工作任務重的窘境,既要組織居民開展民主自治,又要協助政府工作,工作上往往顧此失彼、流於形式。據統計,全縣7個城鎮社群,從事社群專職工作人員6名,平均每個社群的工作人員還不到1人,但其所承擔的工作任務平均達9項之多。四是社群養老經費不足。社群資源有限,辦公經費捉襟見肘,人員工資待遇低,難以吸引專職人員和專業人才從事養老服務,居家養老服務尚未啟動。
三、對策建議
針對當前老齡化的嚴峻形勢,提高社會養老服務水平,完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是當前面臨的重要課題,因此,必須認真對待,採取切實有力的措施,積極應對。
(一)加大宣傳教育力度,營造濃厚的養老氛圍。尊老、敬老、愛老、養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每一個公民的基本責任和義務,要透過多種形式加大對各類政策法規和孝親敬老模範的宣傳,教育和引導廣大群眾認識到“老人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尊重今天的老人就是尊重明天的自己”。要以加大《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宣傳為重點,進一步提高全社會尊老、敬老、愛老、養老的意識。各鄉鎮要以司法調解中心為依託,建立老年人維權保護工作站和老年人司法援助公開宣判機制,引導群眾樹立尊老、敬老、愛老、養老意識。村級組織要透過《村民自治法》,完善村規民約,將不尊敬贍養老人納入村規民約的範疇進行自治約束。
(二)努力構建多層次基本養老服務體系。一是加大城鄉公辦養老機構投入建設力度。要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多方爭取資金,加快城鄉公辦養老院、老年公寓等福利機構的建設步伐。要加大城鄉福利院維修、改造力度,不斷完善配套設施,積極探索集中供養、分散供養有效途徑,努力提高供養水平,基本實現農村五保和城鎮“三無”物件以集中供養為主、分散供養為輔的養老格局。二是積極支援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機構。堅持“政策引導、政府扶持、社會興辦、市場推動”的原則,支援社會力量以各種形式興辦養老機構,增強社會養老服務的生機和活力。透過床位補貼、運營補貼、購買服務、稅費減免等形式,鼓勵社會力量利用機關、學校、企事業單位和農村集體組織閒置土地、場所、設施等,開辦各種模式的養老院、託老所等養老服務機構。對社會力量興辦的養老服務機構,一方面要按照省、市檔案落實優惠政策,另一方面要加強監督管理,逐步推行養老服務ISO質量體系認證,確保社會養老機構健康發展。三是探索發展社群養老服務和特殊群體社會福利服務。把城鄉社群作為養老服務的重要陣地,加快社群養老服務設施和活動場所的建設,積極探索社群養老的服務形式,努力提高社群養老服務水平。積極引導和鼓勵社會中介機構、家政服務、物業公司以及社會組織參與社群養老服務。積極培育居家養老服務機構,加強居家養老服務規範化建設。進一步加強殘疾人、孤兒等特殊群體的福利服務工作,探索建立機構福利服務、公共福利服務和公益服務相結合的特殊群體服務體系。
(三)建立健全縣社會養老服務指導中心,強化行業管理和指導。一是依託現有公辦養老服務機構或構建相應的養老服務平臺,建立具有組織、指導、服務、培訓等功能的社會養老服務指導中心,強化對養老服務機構和居家養老服務的行業管理和指導,加強對老年服務從業人員的職業技能培訓,提高他們的職業道德和服務水平。二是要切實提高基層老齡工作者的待遇,確保他們進得來、留得住、能安心工作。三是要積極發展志願者隊伍,為老年人提供優質的志願服務。
(四)建設城鄉社群(村)居家養老服務站,逐步完善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結合城鄉社群建設,進一步加強城鄉居家養老服務網點建設,完善居家養老服務配套措施,增強生活照料、醫療護理等功能,提高養老服務水平。在農村,將居家養老服務站建設與農村集中居住點規劃以及農村社群綜合服務中心建設規劃等充分銜接,根據相應的農村集中居住點建設規模、經濟狀況和老年人口數量及需求情況,遵循習俗相近、地緣相鄰的原則,進行統籌規劃安排,分步推進實施。同時,加強居家養老服務站的建設和管理,著力在綜合性、配套型、服務性、多功能上下功夫,達到功能互補,形成網路。對於尚未建設農村集中居住點的部分村民委員會或居民委員會,可採取合用、置換、租用、建造和改建等多種方法設定居家養老服務站。在縣城,以具有一定規模(1000戶以上)的居民住宅小區為基本單元,採取新建、改建、租用等多種方法設定居家養老服務站。確定要建設居家養老中心服務站專案的鄉鎮和社群,要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地設定服務專案,配置必需的裝置設施。
(五)統籌規劃養老供養機構。建議縣老齡委和涉老部門加大對全縣老齡人口發展變化及供養機構的調查研究,結合三峽工程後續工作規劃實施,對全縣現有的供養機構以及今後新增機構進行一次統一的規劃佈局。規劃中要依據不同地區老齡人口的基數和供養需求進行布點,該改造升級的、該撤銷歸併整合的,要下定決心,一步到位。就我縣現有情況,有的鄉鎮2萬多人,建了3個福利院,每個院供養人員嚴重不足,加大了供養成本,浪費了供養資源。在規劃中可以打破鄉鎮界線,研究建立中心福利院等。
社會養老服務建設調查報告 篇3
第一部分社群進行養老服務的原因進行社會調查,得到一些資料,反映當前老年人的狀況
第二部分社群狀老服務的各個方面
1、生活護理
2、醫療照料醫療 保健機構
3、勞動服務
(1)服 務隊伍及其各項工作
(2)老人在社群的義務工作
4、文化教育
(1)圖書 室
(2)健身大型健身器材
(3)棋牌室
(4)球類活動
(5)專為老人舉行的活動金婚、現場書畫送對聯
第三部分對社群養老服務的分析與建議
二十世紀末,我國步入老齡型國家,進入新世紀,隨著社會的發展,老年人口的問題越來越明顯與突出。老年人的現狀如何,現在的社會是如何看待這類問題 的現在的社群是怎樣為老年人服務的在為老服務中還存在哪些不足需要改進經過此次社會實踐,對於社群在服務老人的方面所做的工作有所瞭解。
本文的目的是研究社群服務為依託的為老人社會服務的重要性。本文的一些資料資料來源於餘杭區各個社群。中國政府歷來關心與重視老齡事 業,多年來國家大力弘 揚中華民族敬老養老的文化傳統, “老有所養、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且中國老齡事業發展的目標,而社群作為基 層單位,養老服 務的擔子更是重大。
20xx 年的餘杭區統計公報顯示全年全區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 18.74 萬人,增長13.5。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率達到 99.9%。年末全區有各類福利院、敬老院 25 個,床位 2121 床。鄉鎮敬老院覆蓋率 100%。社群服務設施場地 333 個。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線人數為 9494 人。共發放低保金 860.3 萬元。如此可喜的 進 步說明我們的城鄉老人社會保障正在逐步走向完善,政府正在努力的完成“ 老有所養”這一目標。
社會養老服務建設調查報告 篇4
根據工作需要於20xx年6月參加了省本級培訓基地舉辦的山東省養老服務管理培訓班,遵照學習工作要求,我對濱州市養老服務現狀進行了專題調查。 透過對調查資料的統計彙總,獲得了濱州養老服務機構的基本資料。
一、老齡人口的基本狀況
20xx年濱州市城鎮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有55.42萬人,老齡化程度已達14.74%。高於全國12%和全省14.2%的水平,已經進入老齡社會。老齡化程序提前全國10年時間。預計從現在到20xx年的10年內,全市老年人口數量將比現在翻一番,達到100萬人,到20xx年全市每1.5個勞動適齡人口就將供養一個老年人。養老問題已成為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問題。
二、老齡人口家庭居住模式與環境
濱州市“421”式家庭結構所佔比例越來越大,子女隨著工作生活節奏的加快及本人所受壓力的加大,已經難以在時間、精力上更多地顧及父母及高齡老人,要求年輕人在家照顧雙親及祖父母輩老人幾乎是不現實的。而高齡老人、失能老人除了日常生活和身體照顧需要外,他們在精神生活方面也需要得到不斷的滿足,需要得到感情交流。他們對入住養老機構,接受老年護理及專業服務等方面的需求願望更加強烈。
現代城市住房的日趨寬鬆,中青年群體和老年群體在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方面差異,越來越多的老年夫婦開始選擇和已婚子女分居的方式,初步調查和外地資料顯示,濱州城區有半數以上的中老年人選擇與子女分開居住。其中59歲以下的老年人,80%都選擇跟子女分開過;80歲以上的,有30%選擇獨居。從職業比例看,醫生、幹部、教師中多數人願與子女分開過;工人和農民相對較低。在這種背景下,空巢家庭老人數量不斷上升,未來10年,空巢老人的數量還將大幅攀升,空巢家庭將成為老人家庭的主要形式。
中國是一個重視鄰里關係的國家,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隨著傳統社群的消失,更多的人屬於關上門就不知道鄰居姓什麼了,而且這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媒體時常有報道老人死在家中無人知道的事。所以有很多子女不放心老年人獨居,而老年人也不習慣獨居的寂寞,有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將選擇到養老機構養老。
三、養老服務存在的問題
濱州市目前城鎮養老服務機構缺口很大,基本上處於家政服務初級階段,專業的團隊和服務無論從規模上還是從檔次上都沒有形成。我市城鄉居家養老服務機構、城鄉以老年人為主要服務物件的家政服務機構、康復護理機構均為零,與當前養老方式多樣化需求尚有很大差距。
基本養老保險覆蓋範圍不夠大,個體私營企業參保率低。政府針對“五保”老人興辦的敬老院供養水平還比較低,公辦的老年福利機構體制不活,入住率偏低。民營養老機構仍處在起步階段,政府缺乏支援政策,規模較小、設施簡陋。護理人員多來自下崗職工和農村打工人員,護理隊伍不夠穩定,經營狀況不佳。造成工作開展過程中存在缺項、標準不高的現象,生活標準有待提高。政府對社群養老服務設施缺乏系統規劃,因地方投力限制,投入嚴重不足,硬體設施較為落後。同時,居家養老還處在社群組織的自願服務階段,還沒有建立系統化的低償服務政府補貼機制。老年人文化娛樂場地嚴重不足,設施不夠健全,資金普遍缺乏,影響了老年人參與文體活動的積極性。傳統養老觀念束縛養老事業發展。老年人家庭觀念較強,不願離開家人入住養老場所。
四、養老機構現狀與規劃
近年來,濱州市養老制度不斷健全,建立完善了城鎮“三無”和農村五保老年人集中供養和分散供養制度、城鄉養老保險等制度,養老服務機構和養老服務床位數量顯著增加,截至20xx年底,全市城鄉各類養老機構119個,養老床位13354張,達到了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22張。此外,城鎮“三無”、農村“五保”和城鄉低保等特殊困難老年人的保障範圍也在不斷擴大。
《濱州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到20xx年末,市級建成2所以收養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為主的規模較大且具有實訓功能的示範性養護設施;每個縣(區)至少建設1處以收養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為主的老年養護設施。各級政府要把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在編制實施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新農村建設規劃和基本公共服務規劃時,合理規劃佈局養老服務設施,要組織編制養老服務設施專項規劃,並納入城鄉總體規劃。“十二五”期間,市、縣(區)兩級財政將運用專項補助資金,對養老服務機構建設和運營、社群養老服務設施建設以及居家養老服務等方面予以補助。
此外還將加強隊伍建設,把建設養老服務隊伍與促進社會就業結合起來,將養老服務技能培訓與技能鑑定納入城鄉就業培訓與鑑定體系。到20xx年末,全市養老床位要達到2.3萬張,需新增1萬張以上,實現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數32張以上,養護型和醫護型床位佔到各類養老床位總量的30%以上,日間照料服務覆蓋全部城市社群和半數以上農村社群,基本實現養老服務資訊平臺覆蓋全市城鄉社群。同時要加快建設社群養老服務中心及資訊平臺,積極探索符合濱州市實際的養老模式。
社會養老服務建設調查報告 篇5
人口老齡化是當今社會各國面臨的共性問題,發達國家已於上個世紀中後期步入老齡化社會。中國於xx年也進入老齡化社會,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已達10.18%。預計到2040年我國將達到人口老齡化的高峰。安義縣目前60週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數為3.1672萬,佔總人口的11.73 %。各種養老需求正在悄然發生變化,養老事業正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因此,加強對養老模式等系列養老問題的研究,瞭解安義縣社會化養老事業現狀,分析目前養老事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老年人對養老資源需求的影響因素,對於推動安義縣未來養老產業的發展,從容應對人口老齡化高峰的到來,建設和諧社會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最近,我們對全縣養老服務業發展現狀進行了調研,結合外地的做法和經驗,就進一步加快我縣養老服務業發展提出了對策建議。
一、我縣養老事業發展現狀。
1、目前,我縣養老的主要模式有四種:一是傳統的子女、後代居家瞻養老人;二是五保老人(含城鎮孤寡老人)的集中供養及分散供養,經費由財政負擔;三是福利機養的自費代養;四是空巢老人的居家養老。近年來,我縣老年福利服務機構發展較快。5年來,透過向省市爭取資金及我局自籌資金,共投入了2500餘萬元,興建了十所農村敬老院,一所老年公寓和一個現代化的福利中心。實現了每個鄉鎮都有一個敬老院,使全縣上千名孤老老有所養。xx年建設了文峰社群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開創了我縣社群居家養老先河,拓展了我縣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目前,我縣共有五保物件1580人,其中集中供養186人,供養標準每人每年3744元,實現了全縣五保物件應保盡保。
2、城鄉老年人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全縣共有106個農村老年協會、158個基層老年體協。縣老幹部活動中心還設立的協會、學會、體育健身、文化娛樂等業餘社團,基本能滿足有參加集體活動意願的老年人需要。全縣老年社團發揮群眾性組織優勢,積極引導老年人發揮專長,培養興趣和愛好,豐富和活躍了城鄉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我縣養老方面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雖然,我縣老齡服務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困難和問題:一是基本養老保險覆蓋範圍不夠大,個體私營企業參保率低。二是政府針對“五保”老人興辦的敬老院供養水平還比較低,公辦的老年福利機構體制不活,入住率偏低。三是民營養老機構仍處在起步階段,政府缺乏支援政策,全縣僅有1所老年公寓,規模較小、設施簡陋,而且護理人員隊伍不夠穩定,經營狀況不佳。四是政府對社群養老服務設施缺乏系統規劃,因地方投力限制,投入嚴重不足,全縣只有一個社群設立了居家養老服務點,因處於起步階段,效果還不明顯。同時,居家養老還處在社群組織的自願服務階段,還沒有建立系統化的低償服務政府補貼機制。五是老年人文化娛樂場地嚴重不足,設施不夠健全,資金普遍缺乏,影響了老年人參與文體活動的積極性。六是傳統養老觀念束縛養老事業發展。老年人家庭觀念較強,不願離開家人入住養老場所。比如我縣的老年公寓設有床位160張,受傳統觀念及經濟狀況等因素影響,現入住老人只有54人,護理人員均是來自下崗職工和農村打工人員。
社會養老服務建設調查報告 篇6
按照全年工作安排,區政協組織部分委員就我區居家養老服務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目前我區居家養老服務的現狀
我區現有總人口26.5萬人,60歲以上人口5.94萬人,佔全區總人口的22.4%。 75歲以上空巢獨居老人317戶,“三無”人員406人。
(一)居家養老服務覆蓋面逐步擴大。自2010年底以來,為滿60週歲以上的城鄉低保老人每人每年發放生活補貼300元、購買助老健康預險;為滿85-99週歲的老人每人每年發放生活補助1000-1200元;對百歲老人每月發放300元生活補助;2016年政府出資10萬元,為全區75週歲以上空巢獨居老人購買了500部老年機。2017年區財政為高齡老人發放生活補貼410.6萬元,目前累計1641萬元。
(二)服務模式趨向多樣化。一是全區建成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56個,實現了居家養老服務區、街、居三級網路全覆蓋。以此為支撐,打造了集日間生活照料、康復保健、老年教育、精神慰藉、文化娛樂於一體的居家養老服務綜合體,如XX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福樂園社群、新華家園服務中心等。二是政府為城鄉困難老人購買居家養老服務。由政府出資購買服務、以社會服務機構加盟承接方式,為老人提供上門服務。依託“12349便民服務熱線”資訊平臺,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潔、助醫、助購、助急及精神關愛等居家養老服務。自2016年底開始至2017年8月底,為462名居家老人提供服務154次,居家養老服務試點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全社會對居家養老認識不足,尚未形成綜合合力。居家養老管理工作涉及民政、財政、老齡、人社、發改、衛生、食藥監局等多部門,從我區情況來看,此項工作基本是民政部門在單打獨奏,沒有形成政府、市場、社會、家庭資源合力;沒有充分發揮企業和社會組織的作用。委員們認為,這些因素一定程度阻礙了我區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的規範開展。
(二)社群服務功能尚不健全,缺乏有力地推動機制。從調研情況看,社群養老服務中心所能提供的日常照料服務只限於打掃衛生、走訪等相對簡單的上門服務,更高一級的如日間陪護、醫護、家電維修、上門理髮、提供送餐等家政服務在我區還是空白,而這些服務卻是老年人十分需要但自己又無法提供的,形成了需要的服務沒人提供,而提供的服務又不是老人最需要的。2013年我區投入建設了“電子保姆”呼叫系統,因受人員、服務內容的限制,並沒有真正發揮其作用,造成了資源浪費,裝置空置。2016年由市民政局牽頭重啟了“12349便民服務熱線”,試點設在XX區養老服務中心,透過一段時間的執行情況看,雖然為老人提供了一些服務,但實際執行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一是提供服務的加盟商服務水平和價位高低不等,老人消費水平不一樣,對服務價位的需求不一樣,供求雙方容易產生矛盾。二是老人對政府購買服務的理解有偏差,老人往往提出超出服務範圍要求,認為政府服務應該是全包,不應讓個人產生費用,如送老人去醫院打車的費用不在政府購買服務範圍內,而被服務的老人認為應在政府購買的服務裡,達不到本人的要求,就質疑服務的真實性。
(三)服務覆蓋範圍有限,可持續財力支撐不足。一是我區居家養老服務主要由政府出資,其他社會力量很少涉及這個領域,導致資金投入單一,數量不足。二是居家養老服務工作沒有專門的工作經費保障。各社群雖然成立了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啟動了居家養老工作,開展了針對老年人的一系列服務,但是因後續資金來源有限,使服務受到制約,各社群的服務中心成了“擺設”。三是政府為高齡、特困、低保等老人每月提供購買居家養老服務的資金,解決了一部分老人的困難,但要提供較為全面的居家養老服務,這些資金是遠遠不夠的。由於政府財力的制約和社會參與的不足,真正享受政府購買的服務和社會提供的低償服務的老年人數量佔特殊困難老人的比例偏低。
(四)缺乏專業的服務平臺和服務隊伍,服務質量不高。一是由於居家養老工作社會參與度低,基本是在政府主導下,依託社群,由社群工作人員負責,而目前社群承擔街道和政府部門轉移的大量行政性工作,就目前人員配置而言,工作已超負荷,無法抽調專職人員開展居家養老工作。二是從事居家養老服務的人員以下崗人員和農民工為主,文化水平低,又沒有接受過正規、專業的培訓,很難保證居家養老的服務質量,而服務質量的高低影響老人及家屬對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的認同感和接受度。
(五)社會各界對居家養老的認知度和關注度低,無發展後勁。雖然養老問題已經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但關注的重心大多在建立養老機構、增加床位等供養能力上。對切合老年人情感和心裡特點的居家養老形式,缺乏瞭解和認知,一些社群服務中心還處於應付上級檢查、面子工程上。調查中發現,有相當一部分老年人缺乏“花錢買服務”的生活理念和消費意識,走訪過的老年人及子女、社群幹部等,均認為居家養老就是“住在家裡養老”,導致此項工作推動過程中既缺乏政府的.有效引導,也缺少群眾的鼎力支援和廣泛參與。
三、意見和建議
(一)建立我區居家養老服務新模式。一是加強領導,制定規劃。建議由民政局牽頭、各社群參與,對各個社群居家老人進行摸底,分類,結合我區實際情況制定出我區居家養老規劃及服務專案、服務標準等。二是試點先行,逐步推進。充分利用現有社群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設施,明確一名專職工作人員負責居家養老工作,以助餐、護理、照料等服務專案為切入點,在具備一定條件的1-2個社群進行試執行,發現問題及時修正,借鑑試點經驗逐次推開。三是健全工作監管機制。要認真細化居家養老各項服務標準,要對收費的服務專案進行公示,體現公平公開原則;要根據老年人服務需求,制定長期、短期、定期、臨時的居家養老服務辦法,採取協議方式與老年家庭明確雙方的權利義務、服務專案、標準、價格,建立完善“無償、低償、有償”服務的市場信用體系,保證供需服務長期穩定;要聯合公安、工商、人社、衛生、食藥監等部門定期對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的服務質量、服務範圍以及服務收費的收支情況進行全程監管。
(二)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居家養老服務業建設發展。建議政府:一是將“居家養老專項資金”列入財政預算,要明確標準、細化專案、專款專用,一事一表列入財政預算計劃,保證居家養老融入的公共經費足額到位,為老年人提供看得見、感受到的實實在在的服務。二是要加大政策支援力度,提供有利條件,創造寬鬆環境,吸引更多社會資本進入養老服務領域。同時,藉助慈善組織、企業捐贈等方式充實居家養老服務保障資金,實現服務多元化投資。
(三)加強居家養老服務隊伍建設。一是要建立專業化服務隊伍。立足社群優勢,充分挖掘和整合社群現有人力資源,擴大網格化專業服務隊伍,為老人進行有償結對服務。二是加強服務人員培訓。從培養、評價、使用、激勵等環節入手,培養一支數量適度、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居家養老服務的專業隊伍。建議政府將其作為免費培訓支援範圍。三是完善志願者工作機制。逐步完善老年志願者招募社會化、管理正規化、服務常態化工作機制,促進老年志願者隊伍發展壯大,成為居家養老服務的重要力量。
(四)加強宣傳引導提高思想認識。一是高度關心重視老年人的養老問題。真正把養老工作放到重要位置,在思想上提高認識,在行動上凝聚力量,在落實上狠下功夫。二是大力宣傳老年人選擇居家養老方式。各街道社群要組織力量“進門進戶”,做好宣傳發動工作,摸底普查轄區老人養老意願,為政府提供居家養老情況的翔實資訊資料。
社會養老服務建設調查報告 篇7
人口老齡化是當今社會各國面臨的共性問題,發達國家已與上個世紀中後期步入老齡化社會。中國於2000年也進入老齡化社會,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已達10.18%。預計到2040年我國將達到人口老齡化的高峰。河梁社群目前的人口數為5680人,老年人口為712人,佔總人口的12.54%。各種養老需求正在悄然發生變化,養老事業正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因此,加強對養老模式等系列養老問題的研究,分析目前養老事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老年人對養老資源需求的影響因素,對於推動未來養老產業的發展,從容應對人口老齡化高峰的到來,建設和諧社會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最近我們對本地養老服務業發展進行了調研,結合外地的做法和經驗,就進一步加快本地養老服務業發展提出了對策建議。
一、本地養老事業發展現狀。
目前養老的主要模式有四種:一是傳統的子女、後代居家贍養老人;二是五保老人(含城鎮孤寡老人)的集中供養及分散供養,經費由財政負擔;三是福利機構的自費代養;四是空巢老人的居家養老。
二、養老方面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一是基本養老保險覆蓋範圍不夠大,個體私營企業參保率低。二是政府針對“五保”老人興辦的敬老院供養水平還比較低,公辦的老年福利機構體制不活,入住率偏低。三是民營養老機構仍處在起步階段,政府缺乏支援政策,全社群僅有9個居家養老服務機構,規模較小,而且護理人員隊伍不夠穩定,經營狀況不佳。四是政府對社群養老服務設施缺乏系統規劃,因地方投力限制,投入嚴重不足,同時,居家養老還處在社群組織的自願服務階段,還沒有建立系統化的低償服務政府補貼機制。五是老年人文化娛樂場地嚴重不足,設施不夠健全,資金普遍缺乏,影響了老年人參與文體活動的積極性。六是傳統養老觀念束縛養老事業發展。老年人家庭觀念較強,不願離開家人入住養老場所。
三、加快養老服務事業發展的工作重點。
1、大力發展社會養老服務機構。積極支援以公建民營、民辦公助、政府補貼、購買服務等各種方式興辦養老服務業,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事業發展,逐步形成多元化的養老服務事業投入機制。引導和支援社會力量興建適宜老年人集中居住、生活、學習、娛樂、健身的老年公寓、養老院、敬老院,鼓勵下崗、失業等人員創辦家庭養老院、託老所,開展老年護理服務,為老年人創造良好的養老環境和條件。對創辦的養老服務機構,應區分不同情況,給予相應的政策扶持。其中,屬孤寡老人且沒有生活來源的養老服務,應由政府投資建設為主;屬生活困難的高齡老人,可按市場化方式運作,實行民辦公助,由政府購買部分服務,並給予相應政策優惠;屬較高收入群體的,應實行市場化經營,政府給予一定的支援。支援興辦老年護理、臨終關懷性質的醫療機構,鼓勵醫療機構開展老年護理、臨終關懷服務。
2、積極推進社群養老服務。所有社群都要興建福利型養老服務中心,或居家老家服務站點,社群養老服務中心要拓展以老年人為物件的老年生活照顧、家政服務、心理諮詢、康復服務、緊急救援等業務,向居住在社群家庭的老年人提供養老服務。鼓勵發展居家老人服務業務,社群負責為空巢家庭建立檔案,並根據空巢家庭的要求實行包乾制或定期服務制,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安裝有遠端中央控制和服務的電子呼叫系統。社群衛生部門要定期上門為老人體檢,對長期老年病人上門問診、送藥到門。
3、積極推進居家養老模式,進一步完善其功能。在發展社會養老模式的同時,不能忽視居家養老的作用。居家養老模式的益處主要體現在:
①可以在及時為老年人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實際問題的同時,不改變老年人的生活環境,從而照顧到了老年人“故土難遷”的習慣。
②可以在排除子女後顧之憂的同時,維護老年人與其子女雙方的自尊心。
③可以開闢新的就業途徑,解決社群下崗失業職工的再就業問題。
④可以緩解社會養老的壓力,減輕政府的負擔。因此,居家養老服務適合中國的國情,具有廣闊的市場發展潛力。但仍需在管理上規範化,執行機制市場化,增強居家養老服務機構的生機與活力。
4、加快老年人文化娛樂、教育健身等基礎設施建設。要不斷加大老齡事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興建具有一定規模、滿足不同老年人需要的、層次不同的老年活動中心及老年學習、體育活動場所和設施。組織老年人開展經常性的老年文體、學習活動,街道辦事處週週有活動、社群天天有活動,進一步豐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5、加強教育培訓,提高養老服務人員素質。加快培養老年醫學、管理學、護理學、營養學以及心理學等方面的專業人才,提高社群和養老機構服務人員的專業素質。積極鼓勵職業教育機構設立與養老服務相關的醫學、管理學、護理學、心理學、社會學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老年食品用品開發等專業,培養有知識、懂技術、會管理的養老服務專業人才。推行養老護理員國家職業標準,採取委託培養、政府資助的形式對各類社會養老服務機構的從業人員進行規範系統的職業道德教育和在崗技能培訓,實行職業資格和技術等級認證制度,持證上崗,逐步實現養老服務從業人員的職業化、專業化。大力提倡社會互助,積極發展志願者隊伍,規範志願者培訓,建立專業人員與志願者相結合的服務隊伍。
6、進一步加強《老年法》的宣傳,要突出頌揚參與、支援、贊助老年人事業的單位、個人及各類好人好事。要動員全社會積極迎接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使大家瞭解當前社會的人口結構現狀和普遍存在的4-2-1家庭模式帶來的危機。影劇院、體育場館、公園、城市交通等相關社會服務機構要儘可能為老年人提供開放免費的優質服務。同時要倡導現代養理念,改變傳統養老觀念。要以“老人節”宣傳月等節慶活動為抓手,在全社會營造尊老愛老、人人關心老年人事業的良好氛圍。
社會養老服務建設調查報告 篇8
xx區作為XX市的中心城區,社群居家養老服務起步比較早,成效顯著,不僅榮獲全國唯一的居家養老示範區稱號,也獲得了第四屆中國地方政府創新獎優勝獎。為了進一步追蹤瞭解XX區社群居家養老服務的發展現狀及需求情況,區社會經濟調查中心於20xx年8月開展了XX區社群居家養老服務需求問卷調查,現將有關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調查樣本的分佈和調查方法
根據XX區社群總數及分佈情況,本次問卷調查共抽取了有代表性的9個社群,被抽中社群內的50歲及以上居民作為調查物件。本次調查採用上門訪問、當場填報的方式,實際有效調查300位老年居民。
1、調查樣本均衡分佈於9個典型社群
從轄區實際情況出發,根據社群規模及老年人分佈狀況,本次問卷調查遵循科學的抽樣原則,主要選取了天一家園社群、馬園社群、新高社群、平橋社群、芝紅社群、秀水社群、徐家漕社群、汪弄社群、北郊社群等9個社群。為了確保調查樣本具有較好的代表性,汪弄社群、天一家園社群和徐家漕社群分別調查40位老年人,其餘6個社群分別調查30位老年人。
2、調查物件的年齡分佈集中在50-70歲
在300位老年人中,調查物件的年齡多數介於50-70歲,是未來社群居家養老的潛在需求者。具體來看,年齡在50-59歲的老年人佔30.3%,60-69歲的老年人佔33.3%,70-79歲的老年人佔21.0%,8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相對較少,僅佔15.4%。從性別比例來看,男性被調查者所佔比重為33.7%,女性被調查者佔66.3%,以女性老年人居多。
3、調查物件未與子女同住現象比較普遍
在300位被調查的老年人中,98%的老年人擁有一個及以上的子女,其中一個子女的佔42.3%,兩個及以上子女的佔55.7%,無子女的情況較少,僅為2.0%。但是調查顯示,老年人由於多種原因未與子女同住現象比較普遍,如64.0%的調查物件表示未與子女同住,僅有36.0%的調查物件與子女同住。從調查物件的身體情況來看,健康狀況良好,82.3%的調查物件生活能夠自理,僅有2.7%的調查物件生活不能自理。
4、調查物件對養老費用的心理承受能力較高
調查顯示,城區居民收入水平較高,人均月收入高於2000元的老年人比重達到31.0%,在1000-2000元之間的比重最高,達到58.7%,低於1000元的僅佔10.3%,而且80.3%的人以退休工資或養老金作為主要經濟來源。由於收入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對養老費用的心理承受能力也相對較高,分別有21.7%、53.0%的調查物件認為可以接受每月2000元以上和1000-2000元的養老費用,僅有8.6%的調查物件只能承受每月不超過500元的養老費用。
二、社群居家養老服務的發展情況
為了進一步掌握社群居家養老服務的發展現狀及覆蓋程度,我們特別設定了關於知曉度及滿意度的相關問題。調查顯示,XX區社群居家養老的發展潛力巨大,但知曉度和滿意度均有待進一步提高。
1、六成以上調查物件偏好於家庭養老
調查顯示,在目前的各類養老模式中,大多數調查物件傾向於選擇家庭養老。其中,46.0%的調查物件選擇由子女負責的家庭養老,18.7%的調查物件選擇社群居家養老,兩類家庭養老的比重合計達到64.7%,超過六成。其次,機構養老模式比較受歡迎,分別有13.7%和10.0%的調查物件傾向於福利院或者老年公寓。相比之下,眾多調查物件不願意選擇聘請保姆或投親靠友的養老模式,選擇這兩類模式的調查物件分別僅為2.3%和0.7%。
2、社群居家養老模式的知曉度不高
雖然XX區社群居家養老模式較好,但這次調查顯示知曉度仍然不高,僅有半數以上的調查物件瞭解社群居家養老這一養老模式,知曉度較低。具體來看,2.7%的調查物件表示“很清楚”社群居家養老模式,19.0%的調查物件表示“知道”,28.7%的調查物件表示“瞭解一點”,三者合計比重達到50.4%,超過五成;仍然有49.6%的調查物件表示“不瞭解”社群居家養老模式。
3、享受過社群居家養老的調查物件滿意度較高
調查顯示,享受過社群居家養老的調查物件對這一養老模式比較滿意,僅有8.7%的調查物件選擇“不滿意”。具體分類來看,有10.9%的調查物件持“很滿意”的態度,31.5%的調查物件表示“比較滿意”,兩者合計比重達到42.4%,超過四成。但是由於多重原因的影響,仍然有48.9%享受過社群居家養老的調查物件對這一養老印象不深、滿意度不高,選擇了“一般”的選項。
4、社群提供的養老服務形式缺乏多樣性
調查顯示,社群提供的居家養老服務形式較為單一,缺乏多元化、綜合性的服務。具體來看,選擇所在社群僅提供一項服務的比重為58.4%,提供兩項服務的為29.2%,三項及以上服務的僅為11.9%。從服務形式來看,主要集中在層次較低的服務上,分別有35.8%、28.4%、28.0%、27.2%的調查物件表示社群提供了“健身保健”、“鐘點工”、“休閒娛樂”和“日漸照料”服務,僅有11.5%的調查物件認為社群提供了“知識講座”服務。
5、老年活動中心成為社群精神文化服務的主要載體
目前,社群越來越重視老年人的精神需求,精神文化生活服務成為社群老年服務的重要內容。調查顯示,79.3%的調查物件表示所在社群以各種形式提供過這一服務。其中,61.3%的調查物件表示“老年活動中心”是所在社群提供精神文化生活服務的主要平臺,另外分別有27.3%、13.0%的調查物件選擇了“文藝活動”、“興趣班、培訓班”等形式。
三、居民選擇社群居家養老服務的意願情況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區老齡化趨勢愈加明顯,這也意味著社群居家養老服務的需求將日益增多。為了準確瞭解實際需求,我們對300位老年人進行了社群居家養老模式的意願調查分析。
1、近四成調查物件願意選擇社群居家養老服務
調查顯示,調查物件選擇社群居家養老的意願程度一般。其中,39.3%的調查物件表示十分願意選擇社群居家養老,而26.7%的調查物件不願意選擇社群居家養老。此外,34.0%的調查物件表示未考慮是否採用社群居家養老模式,主要原因是這部分調查物件的年齡普遍不高。
2、地理優勢成為選擇社群居家養老服務的主要原因
調查顯示,在願意選擇社群居家養老服務的調查物件中,地理因素成為影響他們選擇的主要原因。一般而言,老年人普遍希望生活在熟悉的環境中,分別有59.3%、44.1%的調查物件認為選擇社群居家養老就“可以不離開熟悉環境”以及“作為家人照顧不到的地方的補充”。另外,分別有31.4%和28.8%的調查物件認為社群居家養老服務的“服務多元化”和“費用較低”是他們選擇這一養老模式的重要因素。
3、服務內容不全成為社群居家養老服務模式的短板
調查顯示,不願意選擇社群居家養老服務模式的重要原因是這一模式的服務內容不全,服務水平不高,形式不夠多樣性,無法滿足不同調查物件的各類需求。在不願意選擇社群居家養老的調查物件中,選擇“無法滿足需求”佔83.8%,超過八成;選擇“所在社群無此服務”的比重佔43.8%,選擇“服務質量不好”的佔32.5%,選擇“經濟負擔不了”的佔22.5%。
四、社群居家養老服務的需求情況
社群居家養老服務是城市化發展的必然產物。深入瞭解社群居家養老服務的實際需求,有助於我們彌補當前發展中存在的不足,不斷提高服務水平。
1、醫療保健、家政服務成為需求最大的專案
調查顯示,調查物件對於社群居家養老的預期較高,希望能夠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服務專案。具體分類來看,選擇醫療保健及家政服務的調查物件最多,均超過了四成,分別達到52.3%和45.7%;其次是要求提供方便營養的餐飲服務,所佔比重為31.3%。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希望提供聊天、健身、娛樂等精神文化服務內容的調查物件越來越多,所佔比重分別達到26.3%、25.3%和24.7%。
2、居家養老服務人員需要具備“多面手”特質
調查顯示,調查物件對於社群居家養老服務人員的技能要求較為“苛刻”。其中,分別有56.0%和47.3%的調查物件認為服務人員應具備“醫療保健指導”及“家政服務”等各項技能。而且老年人需求已經不僅僅滿足於物質層面,有40.3%的調查物件希望服務人員具備聊天解悶、心理輔導等“心理護理”的技能。此外,18.7%的調查物件希望服務人員能夠幫助老年人進行“日常生活理財”。
3、社群居家養老服務期待高質量的發展
調查顯示,調查物件認為目前社群居家養老服務水平偏低,希望今後不斷完善服務內容、提高服務水平,朝著良好的方向不斷前進。具體來看,53.0%的調查物件希望社群能夠“完善服務專案”來滿足調查物件的各類需求;其次41.0%、38.3%的調查物件希望能夠“健全服務設施”、“提高服務人員素質”,分別從硬體、軟體兩方面對社群居家養老提出了殷切希望。此外,24.3%的調查物件認為社群可以透過“增加服務活動的頻率”來提高社群居家養老的服務水平。
綜合上述分析來看,近年來XX區的社群居家養老服務發展勢頭良好,養老服務的體系不斷完善、內容不斷增多、水平不斷提高,這一模式深受老年人的歡迎。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XX區社群居家養老服務模式也存在一些不足,如覆蓋面、知曉度、滿意度有待進一步加強、服務內容有待進一步完善、服務水平也有待進一步提高,需要今後結合實際情況,不斷完善服務內容、強化培育專業隊伍、提高服務質量、健全養老保障機制,形成良好的發展氛圍。
社會養老服務建設調查報告 篇9
是我國進入老齡社會較早的城市之一,XX年已進入老齡化社會,比全國提前XX年左右。以銅梁為例:據統計,我縣共有60週歲以上老年人15.4萬人,佔全縣總人口的18.4%,比全市高1.2個百分點,比全國高4.7個百分點。老年人每年以6%的速度持續增長,已提前XX年達到全國老齡化水平。全縣有空巢老人8萬餘人,佔全縣老年人口的52%。老齡人口總體呈現出規模大、增速快、空巢老人多的特點。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日益加劇、家庭小型化、空巢化以及年輕一代面臨的巨大社會競爭,單純由政府提供機構養老已不能滿足養老需求,實施養老服務社會化已成為大勢所趨。
一、養老服務社會化的基本內涵
養老服務是指為滿足老年人物質、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需求為其提供的服務。養老服務社會化主要是指服務物件和服務提供主體的社會化轉變,不再是原來單一的政府福利供給方式,它是養老事業的發展方向。主要內涵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投資主體多元化。打破由政府和福利機構包辦養老事業的格局,鼓勵社會組織、企業和個人共同參與,投資興辦社會化、市場化的養老機構,形成多渠道、多元化投資,多種所有制形式共同發展的格局。
(二)服務物件公眾化。改變傳統養老模式主要由福利機構向“三無”老人、“五保”老人等特殊人群提供養老服務的局面,面向全社會老人並根據服務物件的不同情況,實行有償、減負或無償等多種服務。
(三)運營模式多樣化。改變以往養老福利機構全部由政府投資、政府管理的模式,引入政府投資建設,委託專業化管理,政府不投資建設而補貼部份入住老人費用;民間投資建設,按照市場化模式運營等多種運營模式。
(四)服務形式多樣化。透過拓展養老機構社群服務等服務專案,增加如託管、心理諮詢、康復治療等各種養老服務,為家庭提供支援。
(五)服務參與公共化。養老服務網路的構建,除了政府的主導和非營利組織的運作外,廣大志願者的參與也是一個重要的系統支援,特別是在社群養老服務中大力開展志願服務活動,不僅可以透過互幫互助為老年人提供便利,而且還有利於加強社群的精神文明建設。
二、我縣實施養老社會化開展的主要工作
(一)全面落實各項養老政策。我縣始終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以民為本,為民解困,為民服務”的宗旨,把社會養老工作擺在民政工作的突出位置,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抓好五保供養、高齡補貼等政策的落實。全縣現有五保戶2599人,城市三無人員1754人。自XX年10月起,農村五保供養標準由原240元/人·月調整為270元/人·月,城市三無人員供養標準由原370元/人·月調整為415元/人·月,均達到市政府規定的供養標準。全縣1686名90歲以上老年人每月按時領取了高齡生活補貼,其中,90—99週歲老人每人每月200元,百歲老人每人每月400元,補貼標準居全市前列。
(二)統籌推進養老服務設施建設。XX年,籌集資金1500萬元修建銅梁縣福利中心,採取慈善損贈、市級支援、自籌等方式,籌集資金940餘萬元,新建了土橋、二坪、安溪、白羊、蒲呂、圍龍敬老院;XX年,投資690萬元,新建少雲、安居和石魚3所敬老院,擴建高樓敬老院;目前公辦養老機構74所,共有床位2400張。同時,鼓勵發展民辦養老機構。目前民辦養老機構共6所,有床位800張,入住率達90%。我縣還建成老年大學1所、老年活動中心1所。
(三)順利推進社群養老。XX年以來,我縣相繼建成巴川街道正街、和平、龍山、東方4個社群老年人日間照料所,為老年人提供文體娛樂、培訓和免費體檢等服務。XX年,又在8個鎮街各選定1個社群或村作為全縣社群養老示範點建設,建成10個星光老年之家和12個社群綜合服務站,為老年人開展健康娛樂活動提供了陣地保障,為XX年前實現全縣50%的村、100%的社群建成社群養老服務站做好示範、引領。
(四)多舉措提高服務質量。一是加強養老服務機構管理。敬老院實施“268”管理制度,進一步規範了敬老院的組織建設和日常管理。對民辦老年公寓實施“兩規範一標準”(即:老年人建築設計規範、老年人社會福利機構基本規範、養老護理員國家職業標準)。每年對全縣老年公寓和敬老院進行全面檢查,加強對社會養老服務機構的監管,切實維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二是加強從業人員培訓。每年選送部分養老機構從業人員到市局進行培訓,縣民政局每年採取參觀見學、集中培訓、崗位練兵等形式對養老機構從業人員進行培訓,不斷提高養老服務人員的服務水平。三是提高從業人員待遇。XX年以來,兩次提高養老機構從業人員待遇。從XX年7月1日起,按院民50人以上、20人-50人(不含)、20人以下(不含)的院長,每月工資分別由1200元、1000元、1000元提高到1470元、1365元、1260元,敬老院炊事員、護理員由900元提高到1155元。今後,建立與最低工資標準聯動機制,從重慶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釋出我縣最低工資標準生效之月起,以上四類人員分別按最低工資標準的1.4倍、1.3倍、1.2倍、1.1倍調整工資待遇。四是組織志願服務活動。全縣組織志願者隊伍500餘名聯絡了306名空巢老人,在農村實行了鄰里親友結對幫扶空巢老人的制度,定期看望、生活照料、解決糾紛等,極大地發揮了社會的關愛,提高了老人對社會的認可度。
三、推進養老服務社會化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法規政策滯後,配套政策難落實。當前對養老服務機構管理的法規如《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社會福利機構管理暫行辦法》等等大都是1998年至XX年期間制訂釋出的。自XX年國家提出社會福利社會化改革思路以後,從上到下相繼出臺了支援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服務機構的優惠政策,特別是去年,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出臺了《關於扶持發展社會辦養老機構的意見》(渝辦發〔〕252號)。在實際執行中,由於涉及的單位多,沒有詳細的實施細則,兌現優惠政策的難度比較大,主要表現在落實土地難、享受補助難、審批時間長,嚴重製約了民辦養老機構的發展。
(二)佈局規劃隨意,投資回報週期長。地方政府對養老服務社會化發展缺乏統一整體的規劃,沒有具體的網點佈局,民辦養老機構在設點、數量、規模等方面的隨意性比較大,致使民辦養老機構的建設與發展比較零星,沒有統一的標準。另外,養老服務業初期投入較大、服務成本較高、投資回報週期較長、經營風險較大,致使投資者思想顧慮較大,投資積極性不高。據測算,新建養老機構平均每個床位要投入3萬元(不含土地費),辦一個100張以上床位的養老機構投資要300萬以上。目前的補助標準是:新建100張床位以上且符合條件的每張給予4000元的補助,租房新建且租期在5年以上辦50張以上床位的每張給予1000元的補貼,補助標準很低。
(三)服務內容單一,從業人員水平低。目前,社會養老機構提供的服務仍側重於生活起居、日常護理,而對醫療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娛樂、體育健身、法律維權等其它專案的服務重視不夠,難以滿足老年人的多層次需求;從業人員大多以臨時招聘為主,未經專業培訓,邊幹邊學,同時因為待遇不高、勞動強度大、社會偏見等原因,專業的養老服務從業人才引不起、留不住,從業人員流動頻繁,工作穩定性不高。
四、推進養老服務社會化的對策建議
(一)把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一是要制定科學系統的養老服務體系總體規劃。結合經濟社會發展現狀,站在養老產業化的高度,以適度普惠為目標,建立與人口老齡化相適應、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協調,基本滿足老年人的服務需求、覆蓋城鄉的基本養老服務體系總體規劃。要把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作為剛性指標,統盤考慮,同步實施。二是要把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納入城鄉建設總體規劃。根據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規劃好養老機構、養老設施的整體佈局,在土地劃撥、建設標準設定等方面進行宏觀考慮,專案設施要納入地方城鄉建設總體規劃,專案用地要納入土地使用總體規劃,多方籌措資金,保證專案如期實施。三是要細化各項指標,分步實施。政府要積極承擔養老事業的公共服務和市場監管職能,建立養老事業考核激勵機制,將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納入年度考核指標。
(二)政策層面給予足夠支援。要結合實際,制定出臺操作性很強的相關配套政策,不斷豐富和擴大養老服務社會化的政策體系。可以考慮制定為民辦養老機構服務人員購買公益性崗位、提高床位補助費。對社會力量興辦的養老機構,要幫助落實優惠政策,在審批、各種手續辦理等方面建立綠色通道,對有關手續費用給予減免。
(三)拓寬投資渠道。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在資金投入上對養老服務機構配套設施予以傾斜,逐年增加對養老服務事業的投入,重點建設一批基礎性、示範性的社會養老機構。同時,積極動員民間力量,鼓勵社會組織和個人以投資、承包、租賃、託管、股份制等形式參與養老服務業的發展,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解決社會養老投資難的問題。
(四) 積極鼓勵居家養老。居家養老是由家庭養老向社會化養老過渡的一種養老方式,是今後老齡化社會的一種主要養老方式。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建設社群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充分發揮社群在居家養老中的基礎性作用。有關部門要採取有效措施,積極推進養老服務中心(站)建設。可由所在街道解決活動場所,市、區(縣)兩級財政補助必要的開辦資金。同時動員社會力量積極參與並募捐,用於居家養老服務補貼,帶動居家養老服務社會化,以適應居家養老服務發展需要。二是完善社群服務。社群居家養老服務需要服務平臺,其基本功能要滿足老年人多層次的需求。
要充分利用現有的社群老年娛樂活動中心,提供選單式的服務;要整合現有養老資源向社群延伸,開設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接收附近社群的老年人;結合社群衛生服務機構的新、擴、改建,探索建立社群衛生服務型的養老機構,既滿足社會對託老機構的需求,又實現醫療機構非衛生渠道的床位擴張和社群衛生服務功能的完善。三是推進農村老年公寓建設。政府要予以鼓勵和支援,出臺具體扶持政策,在土地、規劃、消防以及財力方面制定相關規定,在土地方面,對符合條件的可以劃撥方式供地;在規劃方面,對發展養老設施等社會公共事業在審批上予以支援;在財政方面,對村辦老年公寓給予資金補助,以推動農村老年公寓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