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企業用工情況調查分析和建議

我市企業用工情況調查分析和建議

  今年以來,東南沿海地區的企業用工緊缺現象再次出現,“用工難”、“民工荒”再度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我市企業用工有無缺口?應該怎麼辦?為貫徹落實市委八次黨代會及全市重點專案觀摩點評會議精神,進一步搞好我市企業用工服務工作,加速企業發展,近期就這些問題我們深入企業、縣區進行了調查,提出一些對策和建議。

  一、我市企業用工情況。

  隨著我市招商引資和專案建設工作力度的不斷加大,新建企業不斷增多,現有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全市用工形勢出現了比較明顯的變化,個別企業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用工難,但全市總體用工形勢比較平穩。據調查,全市8個產業聚集區投產企業97家,投產76戶,在職員工15837人;在建26家企業預計今年投產。投產和在建企業全部達產後計劃用工58106人,其中今年用工需求16707人,1至9月共為雨潤生豬屠宰、全友傢俬等招商引資落地企業招收員工8729人。

  “用工難”的特點主要表現為:

  一是區域性緊缺。

  濮東產業集聚區需求6365人,佔計劃用工總量的67.5%。開發區、濮陽、清豐縣、範縣等4個產業集聚區今年計劃用工2256人,佔計劃用工總量的13.6%,屬於正常流動性用工。

  二是行業性緊缺。

  用工需求主要集中在餐飲、建築、服裝、縫紉等勞動密集型企業,南樂、臺前產業集聚區內骨幹企業,一般技術的工人比較容易招收,該集聚區未提出大的招工要求。

  三是結構性緊缺。

  熟練工和高中級技術人才緊缺,而大量的普工、無工作經驗的高校畢業生卻反映“找工難”。在企業招聘崗位中,近1/3都要求具備一定的職業資格,其中,要求具備初級工水平的崗位佔20%,要求達到中級工及以上水平的佔5%,要求初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達70%以上。

  四是流動性緊缺。

  以“80後”、“90後”為主的求職群體,期望到具有規模名氣大、發展前景廣闊、生產生活環境較好、社會保障福利健全的企業就業,我市工資水平、企業人文環境等因素,增加了其出市出省流動性,給企業穩定用工造成了一定困難。

  二、企業“用工難”原因分析。

  近年來,我市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透過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搭建優質創業服務平臺,吸引了一大批外地企業落戶我市,用工需求增長較快。與此同時,國家加大對農業的扶持力度,不斷出臺惠農政策,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效增加了農民收入,特別是我市農業及農產品深加工產業的快速發展,使農業對勞動力的需求迅速增加,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增長緩慢。

  企業雖然提供了不少型別、不同層次的就業崗位,但往往因為薪酬低等原因難以招到較為合適的用工物件,存在“有事沒人幹”的現象。有些企業招工門檻偏高,對應聘者的年齡、文化程度、技能甚至性別規定較多,普遍存在“重女輕男”、避“中”就“青”的現象。企業招工年齡多數要求女工28歲、男工35歲以下,使我市35—50歲的中年勞動力只能“望崗興嘆”。

  員工都希望到有較大規模、用工較規範、勞動條件較好、社會保障健全、月工資發放及時的企業就業,而不願到勞動強度大、工作時間長、住宿簡陋、文化生活單調、各種福利保障落實不到位的企業就業。而作為用工方的企業,由於勞動力長期供過於求,我市不少企業勞動強度大、工作時間長、住宿簡陋、文化生活單調、工資待遇低、福利保障落實不到位,加劇了員工的流動性,也加大了員工就業和企業招工的難度。

  在用工時片面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一味降低用工成本,消耗性、掠奪性地使用勞動力資源,不注重建立和諧穩定的勞動關係,損害了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這必然導致員工的大量流失。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勞動力市場也在逐步發生變化,現在的勞動工人主體已經由第一代民工向第二代乃至第三代轉化,當前主要是80後和90後群體。這些年青勞動力外出打工的目標,已經不再是簡單的賺錢養家餬口,更主要的是為了實現個人價值、擴大視野和體驗享受生活。這種情況下,如果企業還象當初對待第一代農民工那樣對待這些農民工,顯然已經不合時宜。

  三、破解我市企業“用工難”的幾點建議。

  目前,我市企業用工難問題雖然還不突出,但也初步顯現,特別是下一步又一批招商企業落地後,預計企業用工緊張問題將日益明顯。建議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立足長遠,未雨綢繆,在政府部門、企業和勞動者之間找到最佳結合點,把解決企業用工難問題同招商引資、專案建設、最佳化環境、改善民生等統籌考慮,建立健全適合我市企業健康發展的招工用工機制,形成多贏的合作局面。

  整合職業教育辦學資源,加快職教園區建設,擴大職業教育辦學規模。引導各級各類職業院校牢固樹立“社會需要什麼崗位設定什麼專業;社會需要什麼技能開設什麼課程;社會需要什麼人才培養什麼學生”的辦學思想,強化“特色立校”理念,發揮獨特優勢,找準辦學定位,突出辦學特色,培育品牌專業,打造特色鮮明、優勢明顯的職業技術教育品牌,不斷增強學校的吸引力、生命力和影響力。

  加強職業技能培訓,使求職者懷揣一技之長創天下。切實加強農村初高中剛畢業青年、失地農民、退伍軍人、下崗失業人員和城鎮新成長勞動力的職業技能培訓,把廣大勞動力資源變成寶貴的技工資源,人多變人強,著力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專業性和實用性,讓受訓者真正掌握一技之長,成為技能型人才,更好地為濮陽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引導企業善待職工。鼓勵企業建設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加強勞動保護,改善員工生產、生活環境。進一步加強與員工的感情交流,暢通員工發展晉升渠道,將員工前途和企業前途緊密結合起來,使員工樹立長期紮根意識,以企業為家,安心工作,真正做到以待遇留人、以感情留人、以事業留人,以精神凝聚人,吸引更多優秀人才為企業服務。為留住更多農民工,沿海有些企業向員工發放每人200元—300元的“開工紅包”,加班費也有所上漲,“錢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讓員工感受公司的溫情和誠意”。這幾年長三角地區不少企業為員工蓋起了公寓式宿舍樓,設定圖書室、籃球場、游泳池等設施,增加有組織的旅遊、娛樂活動,逢年過節甚至還為前來探親的員工親屬報銷來回路費。我市可以引導企業學習、使用、完善他們的做法。

  提高職工待遇水平。據中智人力資源管理諮詢有限公司管理諮詢中心針對上海地區的調查資料顯示,離職的員工中,薪資因素佔58.9%的比重。可見,直接或間接提高工人的薪水,能在一定程度上“拴住”員工的心。

  建議:

  一是相關部門參照沿海地區工資標準,逐步提高我市務工人員的工資標準。

  二是引導企業增設“工齡工資”。兩年前,寧波鑫洋電器公司率先實行工齡工資制度,使得該企業職工流動率不到3%,遠低於行業內20%的水平。目前,工齡工資制已被浙江、上海等地一些企業效仿。浙江金華的今飛集團今年設立“工齡工資”,以後員工按照工齡,每年上漲120元的工齡工資。

  三是制定完善鼓勵外來人員在本地企業務工的優惠政策,切實改善外來人員來濮務工的環境,在子女入學、戶籍管理、社會保險、保障性住房等方面,讓外來務工人員逐步享受到濮陽本地公民的“平等”待遇。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國資、工信、工會等相關單位要適時組織企業主和企業管理人員參加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社會保險法、工會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學習培訓,使企業和用工單位做到知法、守法、用法。同時,透過教育培訓,提高企業管理人員的文化知識和科技知識水平,從而提高經營管理者的創新管理能力,企業員工透過參加企業的技能培訓,既提高了自身技術熟練水平,增強了對企業的好感認同感,又滿足了企業用工的需要,支援了企業發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