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基層標準化統計局調研報告

建立基層標準化統計局調研報告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事務都會使用到報告,要注意報告在寫作時具有一定的格式。你所見過的報告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建立基層標準化統計局調研報告,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社會資源配置作用在不斷加強,社會經濟發展形式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特別是在城市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各級政府更加關注社會經濟發展的區域性特徵,更加側重於對區域經濟統計資訊的收集、加工和整理。因此,自從20xx年1月份以來,在地統計管理制度改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被提上議事日程。透過在地統計管理制度的有效實施,各級統計部門因地制宜地應用相應的統計方法,對本行政區域內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進行全方位的統計,發揮著統計資訊在社會經濟管理工作中的基礎作用,從而顯示了統計工作在社會經濟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但是在實施在地統計的過程中,各級統計機構特別是縣(區)級統計局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統計方法制度不健全、基層統計單位數量急劇增加、統計調查指標越來越細化、開展調查工作的難度進一步加大、面對同級政府部門開展統計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等等。諸多客觀因素要求縣(區)級統計局要進一步整合資源,充分利用現有的人力資源和基層統計調查隊伍,進行統計制度創新和統計工作創新,不斷提升統計服務水平。

  如何有效促進縣(區)級統計局的資源整合,使其在新社會經濟形勢下能履行統計職能,發揮其在監測國民經濟執行中的作用。xx市xx區統計局在近年來的工作中,提出了“建設標準化統計局”的目標,並在工作實踐中進行了有針對性的探索和研究並提出了建設標準化統計局的有效組織模式。

  一、縣(區)級統計局的工作現狀

  在我國現行行政管理體系下,縣(區)級統計局是縣(區)人民政府的職能部門,在業務上受上級統計部門的指導。因此,在工作上,縣(區)統計局的各項日常工作具有雙重性特點,所以,從縣(區)級統計局的目前現狀來看,具有工作人員少、工作量不斷加大、統計職能偏失及辦公條件相對緊張的局面。

  1、工作人員狀況。以xx區統計局的情況看,在地統計前全域性只有5人,3位局長、2辦事員兼科長,各項工作均是業務局長帶頭做,每人要對口市統計局的多個業務部門,工作緊張程度可想而知。在地統計後成立了城市綜合抽樣調查隊,招錄了工作人員和在地統計員,近年來區政府透過幹部調配、安排軍隊轉業幹部和招錄公務員,目前全域性人員共22人。按照區政府三定方案成立了三科一隊,能比較全面地履行本區域內的統計調查工作。但是按照對口市統計局的工作任務,不論專業大小和工作量的多寡,每個條口只能安排一個人負責統計業務,在部分專業和工作上還存在“一人多頭”的現象。在對xx市六城區的調研中,我們也發現了類似的情況,相對於繁多的統計業務和雙重的領導部門,縣(區)級統計局的人員狀況仍然顯得相對緊張。

  2、統計工作量情況。在地統計前,區統計局只統計本區屬的調查單位,並相應承接市統計局、城調隊下達的部分抽樣調查和專項調查。在地統計特別是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後,各專業限上調查都進行了調查擴面,並對從未開展的社會服務業、行政事業單位進行了抽樣調查,勞資統計全面在地並要求擴面調查,統計行政管理也逐步實行區域化管理,因此在統計業務上,出現了統計工作量急劇上升的局面。同時,在地統計以後,區政府更加關注區域經濟的發展,更加註重透過統計專項調查來了解社情區情。因此,縣(區)統計局面臨開展優質統計服務所帶來的工作量也急劇上升。

  總之,統計工作的覆蓋面擴大、統計調查細化、統計服務更深更廣,在客觀上都促使統計局工作量的增加。

  3、統計職能履行情況。在地統計以後,縣(區)統計部門既要應對各專業開展的統計調查、各種統計專項調查,還要以統計基礎工作和統計資料為依據,創新開展各項統計服務工作。在現實的統計實踐中,以統計局現有的工作人員應對兩方面的統計職能,其大量的工作時間則安排在統計調查、電話催報、報表稽核錄入和上報上,而開展專題調研和統計分析,開展統計服務的時間卻很少。因此,當前統計工作存在著疲於基層調查、無暇統計研究與統計服務,在統籌工作時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顧此失彼,這與統計工作的職能要求相比,其職能履行存在這不到位的情況。

  二、實施在地統計工作以後,基層統計局面臨的新形勢

  20xx年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以後,在地統計工作得以全面實施,並取得了既定的成果。市局各專業的統計調查單位被所屬縣(區)統計局接管,部分統計行政管理工作也得到了區域化分解,縣(區)統計局也及時補充了工作人員,確保了在地統計的有效實施。但是,在實現的統計工作實踐中,在地統計為縣(區)統計部門既帶來了挑戰,也帶來了機遇。

  1、在地統計改革帶來了緊張局面。實施在地統計後,基層統計局所開展的基層調查單位數量急劇增加,上級部門下達和本區同級委託的專項調查也與之增多,開展統計諮詢與服務的工作量也相應增大。面對大量的統計工作,對現有工作人員來說無疑顯得人員的缺少,需要透過各種途徑招錄工作人員,充實到統計工作隊伍中來。當工作人員得到充實以後,又面臨辦公場所、辦公條件和辦公經費的緊張,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統計工作的開展,都需要根據具體的物質條件,得到適時的解決。

  2、在地統計帶來的新挑戰。實施在地統計後,各縣(區)統計局所開展調查的統計物件將覆蓋本行政區域內所有企事業單位、個體工商戶和居民。從國民經濟核算的角度來看,原區屬統計單位和市在地下放單位只覆蓋了部分行業的部分單位,行業統計還存在著擴面的必要性;對部分沒有開展統計調查的行業,因沒有既定的統計調查方法和制度,需要創新性地開展調查工作,以取得相關的統計資料。面對當前統計工作所帶來的壓力,如何擴大並作好現有調查行業的統計調查工作,需要開展必要的工作方法創新,以達到在開展統

  計催報、報表稽核和錄入方面節約有限的人力成本和時間成本。如何做好諸如社會服務業、科技產業、文化創意產業的統計調查,需要開展統計方法制度創新,透過制定統計調查制度、設計調查指標體系、編制調查表、開發資料處理程式等一系列統計創新工作。因此,在地統計也給縣(區)統計局開展統計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

  3、在地統計對統計工作的新要求。面對在地統計給縣(區)統計局帶來的壓力和新挑戰,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縣(區)統計局能立足統計工作,不斷創新統計方法制度和統計工作方法。在統計業務上,形成以增加值核算統計為核心,各專業統計方法制度和區域特色經濟調查制度(如樓宇經濟、文化創意產業調查等)為支撐的統計調查制度體系,以實現對全區各行業經濟的調查和監測。在工作方法上,要根據所開展的統計調查工作,在資料處理手段、評估體系上不斷探索新方法,以達節約人力、物力,保證統計資料質量的目的。在工作制度上,要進行管理方法創新,透過建立一系列工作制度,規範統計工作辦事程式,實現對工作人員和工作事項的雙重管理,做到用制度實現“人”與“事”高效銜接。在統計執法上,需要透過建立、健全與統計制度相配套的統計法律、法規和制度,利用行政執法手段和經濟手段相結合,規範各類統計調查活動,形成調查審批、調查執行、資料釋出及違規處罰等各環節的操作規範,促進統計調查不斷走向標準化、規範化,並以此加快統計法制化建設的步伐。此外,還要根據工作需要,進行資源整合,做到在有限人力、物力的基礎上,實現工作效果的最大化。

  4、在地統計改革以後,縣(區)統計局的職能定位。實施在地統計以後,各項統計調查工作和對統計職能提出的新要求,客觀上需要對縣(區)統計局的工作職能進行重新定位。綜合分析來看,開展統計調查,研究制定統計調查方案的制度和開發資料處理程式,完成對調查資料的稽核、錄入、彙總分析與上報工作,仍將是基層統計局的基本職能。在統計調查的基礎上,針對上級領導關心的社會經濟問題,開展專項調查,並結合統計調查資料開展統計分析,撰寫分析報告,為各級領導的科學決策提供基礎的分析資料,將是基層統計局有待加強的基本職能。依據各類統計資料和統計分析資料,以各種不同的形式,面對社會公眾和各級部門開展深層次的統計服務工作,從而增加統計服務的廣度;同時,依據統計法律法規,加強統計工作管理與統計執法,推進統計工作法制法的程序。

  三、建立標準化統計局的意義

  實施在地統計工作以後,縣(區)級統計局面對新的工作形勢和要求,站在立足本職工作、開展優質統計服務的角度,提出建設標準化統計的設想,是對當前基層統計局開展統計工作思路創新的具體體現,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透過標準化統計局建設,將高效整合當前統計局有限的人力資源和財力、物力,透過職能分工與合理調配,能有效提高全域性協同作戰的整合能力,提高工作效率;能高效的完成各項時間緊迫、任務繁重的統計調查工作,確保統計調查開展的時效性。

  透過標準化統計局建設,有利於集中專業力量,針對各級領導關注的社會經濟問題,制定調查方案,開展專題調查,並結合統計資料和相關資料,開展分析研究。將各類統計資料資料轉化成為理論性強、分析嚴謹的高質量統計分析報告,從而增強統計服務的深度。

  透過標準化統計局建設,有利於完善統計局內部管理制度,促進統計工作管理的規範化、制度化。透過對辦文辦事制度、工作例會制度、人事管理制度、資料管理制度、固定資產管理制度和街道統計科管理制度的制訂,規範各項工作的辦事原則和管理要求,同時實現對工作人員的管理控制,保證工作質量和提高工作效率。從而促進統計工作的規範化和制度化發展。

  四、標準化統計局具有的特徵

  建立標準化統計局以後,基層統計局的工作將實現在現有資源上的科學整合,透過辦事流程、工作制度以實現對工作內容和工作人員的雙重管理;透過對各項工作制度的遵守,將統計工作任務與統計工作人員緊密結合起來,實現人和事的高效統一。建成後的標準化統計局,將具有一下特徵:

  1、規章制度是核心。標準化統計局建立以後,各項規章制度將構成統計局的管理核心。統計局將透過各項辦文辦事制度、工作例會制度、人事管理制度、資料管理制度、固定資產管理制度和街道統計科管理制度,形成一個從工作任務到人員管理、再到工作質量控制的制度管理體系。透過規章制度這一管理核心,可將對工作任務的管轄和對工作人員的業績考評緊密結合起來,從而實現統計局日常工作的制度化管理。

  2、工作管理更側重於規範化、制度化。透過對各類規章制度的遵守,各項工作都將按照既定的辦事流程被分解到相關的工作人員,各工作人員也都將按照自己的職責分工進行業務辦理,並接受辦公室對相關業務工作的綜合考評。從而使各項事務的辦理都有制度可以遵循,各項業務的操作都規範標準,規範化的作業流程更有利於工作效率的提高,從整體上也全面提升了統計工作的形象。

  3、人員管理更側重於人性化。建立標準化統計局以後,將制訂以工作目標為核心工作人員績效考核體系,透過建立目標考評體系,對工作人員的出勤、業務完成情況、工作態度、工作創新情況等進行全面的考核,並與民主評議相結合,完成對工作人員的年終綜合考評。考評結束後,對考評結果進行公示,並作為年終獎勵的重要基礎依據。透過將考核貫穿與日常的工作中,形成對工作人員的適時激勵,並與民族評議相結合,從而使業績考核在具有客觀性的同時,更體現出人性化管理的一面。

  五、怎樣建設標準化統計局

  將標準化統計局建設有理論落實到實踐,主要體現在對局內資源的整合,建立創新型的科室設定,明確相應的職能分工,促進各項統計工作的順利開展。科室設定主要包括:

  1、局長辦公室。

  主要職能:實現局長管理指示的下達和各室、中心意見的集中反映,對全域性性的業務工作實現溝通與協調。

  主要負責:全域性的日常管理工作和各項事務性工作,負責全域性性檔案和領導講話稿的起草工作,協調各室、各中心的工作關係;監督全域性各項規章制度的實施與遵守,對全體工作人員進行綜合考評;開展面向全社會和各級領導開展統計諮詢與服務。同時,完成局領導交辦的其他工作任務。

  2、統計方法制度研究室。

  主要職能:根據各項調查任務的要求,進行調查解釋,並根據需要制定調查方案、編制資料處理程式;開展在地統計模式下的統計方法制度研究與創新,開展對未開展統計的領域同時,負責全域性統計方法制度的創新工作。完成局領導交辦的其他工作任務。

  聯絡統計調研與資料分析中心、資料採集與處理中心對統計方法制度改革的意見,促進統計方法制度的最佳化。

  3、統計調研與資料分析中心。

  主要職能:根據各級領導關注的'社會經濟熱點,針對專題問題,開展調查研究,並充分利用現有的各類統計資料資料,開展統計分析,撰寫分析報告,為各級領導提供決策依據。

  主要負責:專題調研,完成對綜合資料的處理

  與分析,撰寫分析報告;同時,與統計方法制度研究室、資料採集與處理中心聯絡,確保統計調研工作的順利開展。完成局領導交辦的其他工作任務。

  4、資料採集與處理中心。

  主要職能:根據各項調查工作的要求,完成各項統計調查的資料採集工作,並完成對調查資料進行稽核、錄入、上報,各類資料資料的歸檔儲存工作。

  主要負責:建立各專業報表單位名錄庫,建立與統計基層單位的溝通與聯絡;負責對統計基層單位的統計監審、報表催交和信用等級評定。完成局領導交辦的其他工作任務。

  聯絡統計方法制度研究市和統計調研與資料分析中心,反饋資料處理意見,促進統計方法制度的改革和為開展統計分析提供意見。

  對以上4個職能科室的設定,將全域性的統計工作劃分為4個部分,從業務流程上看,資料採集與資料處理、統計調研與資料分析完全應了專業報表的處理規律;同時,又為統計方法制度改革提供了基礎依據。而局長辦公室則是站在全域性綜合工作的角度,對一室二中心進行總協調,從而保證全域性工作的整體性。

  六、標準化統計局的制度模式

  各職能機構的設定,是標準化統計局的“外衣”,如果真正按照標準化的要求運作起統計局,還需要建立健全各規章制度,以實現對基層統計局的制度化、標準化管理。因此,建立標準化統計局,還須建立標準化統計局的制度體系(本文只論述建立制度體系的方面,對具體的制度內容不作細緻闡述)。其體系的主要內容包括:

  1、工作流程方面:包括各專業統計方法制度與業務工作流程、專項調查方法制度與業務工作流程、統計法制工作與統計執法流程和工作會議制度等。

  2、工作人員管理方面:包括人事管理制度、局機關目標考評體系、街道統計工作考核辦法及各類專項工作考核評比辦法等。

  3、工作事務管理制度方面:包括檔案管理制度、保密工作規定、公章管理制度、車輛管理制度、檔案管理制度、統計資料管理制度、統計資料利用管理辦法、固定資產和辦公裝置管理規定等。

  在以上的制度體系中,分別就工作流程、人員管理和工作事務管理方面做了詳盡的規定,能將工作人員與工作事務緊密聯絡起來,實現對“人”和對“事”的雙重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證了工作質量,促進統計工作整體形象的提升。

  七、建立標準化統計局的可行性分析

  實施在地統計以後,各縣(區)基層統計局都面臨著統計工作量大幅度增加、統計調研與統計分析力量有待加強,統計方法制度創新亟待解決,統計服務有待進一步推廣與深化。因此,建立標準化統計局從理論到實踐都有較強的可行性。

  1、可以整合人力、物力資源,集中力量辦大事。在地統計以後,各基層統計局都存在人員和財力吃緊的情況。按照標準化統計局的要求,打破目前專業科室設定的安排,將所有工作人員分為局長辦公室、統計方法制度研究室、統計調研與資料分析和資料採集與資料處理等四部分,從而改變了以前各專業中人人都要訂製度拿方案、做統計報表和開展統計分析的局面,將分散在各專業科室的力量集中起來,統計後勤服務、方法制度研究、統計分析撰寫和資料採集均有既獨立又合作的職能科室來完成,做了了工作業務的專業化和流程化。

  透過專業力量的集中與配合,配以財力物力的集中,可以保證各類統計調查工作完成的及時性,又可透過職能分工的不同,從源頭上保證調查資料的高質量。

  2、可以促進工作效率提高和統計工作水平的提升。透過職能設定,將相同性質的工作歸為一類,使之在一個科室內部合理、集中安排時間,從而提高了統計調查工作的效率。

  在同一科室內部,透過專業人員的配合與交流,對工作方法的探討與創新,從整體上促進統計工作水平的提高。

  3、便於分層次使用人才,能做到人盡其才。在調配科室人員時,將根據科室職能設定的要求,充分發揮各類專業人員的技能特長,分層次的進行組合搭配,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從而克服原有模式下能力差的沒事做、能力強的事情做不完的局面。

  4、便於制訂崗位責任目標,推行綜合績效考評。標準化統計局建立以後,各個工作崗位將有更加明確的分工,並能根據職責分工核算出相應的標準工作時間,從而便於制訂崗位責任目標,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以目標考核為核心的綜合績效考評體系,推行對全域性工作人員工作的綜合績效考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