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管理使用調研報告
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管理使用調研報告
我們眼下的社會,報告的使用頻率呈上升趨勢,其在寫作上有一定的技巧。那麼什麼樣的報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管理使用調研報告,歡迎閱讀與收藏。
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管理使用調研報告 篇1
基層公共文化設施是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機構開展文化服務的重要陣地和場所。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下,我國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設施的建設也帶動了設施的管理,促進了設施的有效使用。但從總體上看,還存在著一些突出的問題和困難,需要認真研究加以解決。
一、基本情況
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將資金和專案持續向基層傾斜,相繼實施了縣級文化館圖書館建設規劃、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規劃、縣級公共圖書館文化館修繕專案,基本實現了“縣有圖書館、文化館,鄉有綜合文化站”的建設目標,設施條件也大為改善。據統計,20xx以來,全國共竣工公共文化設施專案近34000個,其中縣及縣以下的佔99%。竣工專案總面積2600多萬平方米,其中縣及縣以下佔88%。截至20xx年底,全國縣級圖書館、文化館基本全覆蓋,全國鄉鎮綜合文化站基本全覆蓋,村級文化活動室覆蓋率也達到65.3%,中央、省、地市、縣、鄉、村六級公共文化設施網路初步確立。全國每萬人擁有公共圖書館設施面積由20xx年的45.4平方米提高到20xx年的78.2平方米,增長了72.2%;每萬人擁有文化館(站)面積由20xx年的93.7平方米提高到20xx年的234.2平方米,增長了149.9%。全國公共圖書館閱覽室座席數由20xx年的43.9萬個提高到20xx年的73.46萬個,增長了67.3%。全國平均每個鄉鎮綜合文化站面積由20xx年的199.9平方米提高到20xx年的598.2平方米,增長了199.2%。
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的改善,為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也帶動了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全面建設。為了管理好、使用好這些文化設施,充分發揮這些設施的作用,文化部在有關部門的支援下,積極策劃並實施了一批文化專案,從裝置投入、經費保障、內容建設等多方面提高公共文化設施的服務能力。如設立鄉鎮綜合文化站裝置購置專項資金,加強公共數字文化建設,建立公共文化機構經費保障機制(“三館一站”免費開放)等。透過這些工作的開展,確保了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的有效使用,提高了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的水平,基層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不斷得到滿足。據統計,全國文化事業費由20xx年83.66億元增至20xx年的480.10億元。全國人均文化事業費由20xx年的6.51元提高到20xx年的35.46元。全國公共圖書館人均藏書量由20xx年的0.33冊提高到20xx年的0.58冊。20xx年,全國文化館(站)組織的文藝活動次數是20xx年的兩倍多,舉辦訓練班培訓人次是20xx年的5倍多,全國公共圖書館總流通人次是20xx年的近2倍。
近年來,全國各級文化部門圍繞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與管理,創新思路,紮實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成績,積累了大量寶貴經驗。一是強化政策保障是基礎。國家層面制定出臺的一系列政策規劃(如設施建設規劃、設施建設標準、“三館一站”免費開放政策等)有效保證了各級政府部門對文化建設的投入,提高了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速度和管理能力。二是文化設施建設(包括規模大小、功能佈局、形象設計等)應當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與後期的管理使用相適應,與當地文化資源環境相適應。三是集中組織實施是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尤其是鄉級村級)建設的有效手段。透過區域內統一招標、統一設計等方式,有效降低了建設成本,使基層文化設施建設更加統一規範。四是整合各種資源,在基層(尤其是鄉村兩級)建設集文化、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民政、體育及計生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服務中心是建設基層文化活動場所的主要方向。五是創新服務內容是管理好使用好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的核心。只有以人民群眾的需求為導向,不斷改革創新,提供適用性的文化產品,才能切實提高公共文化設施的使用效率。六是建立基層公共文化機構的業績評價機制是保障基層公共文化設施有效使用的重要手段。
二、主要問題
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管理使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集中體現為四個脫節:一是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和管理使用脫節,“重建設、輕管理”、“重硬體、輕軟體”的現象在部分地區依然十分突出;二是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保障能力和政策要求存在脫節。基層公共文化工作還面臨著人才不足、資金不足等諸多困難,這和相關政策的要求是不匹配的;三是文化部門的權力和責任存在脫節。文化部門在基層公共文化建設工作中責任重大,但在資金分配、人員配置等方面話語權有限,實際管理手段有限;四是基層公共文化產品的需求和供給存在脫節,文化機構提供的文化產品和服務還不能完全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文化需求。
具體看,突出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設施缺位。透過多年快速建設,我國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網路已經基本形成,但整體上看依然是“低水平、廣覆蓋”,部分地區基層公共文化設施仍存在數量不足,標準不高的現象。從縣級看,普遍存在建設年代久遠、建築面積相對不足的問題。據統計,全國28.8%的縣級公共圖書館和32.7%的文化館建成於1990年以前。這些圖書館的空間佈局大多不符合現代圖書館技術要求和建設標準,有的甚至存在安全隱患;全國仍有22.3%的縣級公共圖書館和28.4%的縣級文化館建築面積低於最低標準(800平方米),造成許多優秀文獻資料只能“束之高閣”。從鄉鎮級看,個別地區還存在鄉鎮綜合文化站覆蓋不全、面積不足的現象;從村級看,全國覆蓋率只有65.3%。因此,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任務依然艱鉅。
(二)管理缺位。相對於設施建設,設施的管理和使用是一項更加長期而重要的工作。如果設施不能得到有效的管理,設施的使用效果將會大打折扣。長此以往,設施就有可能遭到棄用或者挪用。據統計,全國705家縣級公共圖書館年流通人次少於10000人,佔22.9%;全國1050個縣級文化館年服務人口少於10000人,佔31.8%;全國13681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年服務人口少於1000人,佔33.7%。設施管理缺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基層公共文化資金相對不足,使用效率較低。從資金總量看,近年來,以“三館一站”免費開放為契機,已經初步建立了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中央與地方共擔的經費保障機制,但從總體上看,經費投入仍然相對不足,難以滿足基層人民群眾的基本需求,難以滿足建設文化強國的需要。一方面,受整體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約,部分地區文化財政投入水平較低;另一方面,由於稅收減免程式和手續繁雜等原因,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積極性不高。從資金的使用效率看,由於缺乏完善的資金監管機制和績效考評機制,缺乏多元化的財政資金投入機制,資金使用效率比較低下。如部分地區存在免費開放配套資金到位率偏低,甚至擠佔挪用免費開放資金的現象,造成中央免費開放資金難以切實發揮作用;文化部門對規模巨大的農村文化建設專項資金沒有太大的話語權,造成資金管理和使用的脫節等。
2、基層公共文化單位人員不足,專業素質不高。不少地方鄉鎮文化站工作人員編制得不到落實。據統計,全國鄉鎮綜合文化站從業人員83676人中,在編人員47240人,僅佔56.5%,平均每站僅1.4人。另外,由於缺乏職業門檻,基層文化人員整體素質不高。據統計,20xx年全國縣級兩館具有高階職稱和中級職稱的人員,分別佔從業人員總數的5.9%和27.9%。全國鄉鎮綜合文化站具有高階職稱和中級職稱人員僅佔從業人員總數的1%和9.4 %。
3、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內容總量不足,適用性較差。總體上看,以群眾文化需求為導向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模式尚未完全建立,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公共文化產品比較缺乏。一是資源總量偏少。如20xx年全國公共圖書館人均藏書量僅為0.58冊(基層群眾人均藏書量更低),遠低於國際圖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規定的人均藏書量1.5-2.5冊的標準。二是適用性不強。如部分基層文化機構花大力氣組織的文藝節目,難以得到農村群眾的青睞;部分鄉鎮綜合文化站、農家書屋的藏書內容偏離三農(農村、農業、農民)特點,農民看不懂、用不上,實際效果非常有限。三是流動性不強。如區域內的圖書流動服務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電子化的文化資源還不能進入千家萬戶。
(三)制度缺位。一是政策不到位。關於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經費、機構、人員、管理等,在國家層面缺乏剛性要求和制度安排;公共文化服務的設施建設標準、服務標準的制定也相當滯後。二是實施不到位。在很多方面,儘管已經出臺相應政策,但在執行中很難落實,也沒有相應的制約措施。如中宣部、中編辦等六部委出臺的《關於加強地方縣級和城鄉基層宣傳文化隊伍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明確要求確保每個鄉鎮綜合文化站配備不少於2個以上的人員編制,尚未得到真正落實。三是考核不到位。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的績效考核評估機制尚待建立,許多基層文化部門和公益性文化單位工作積極性不高。
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基層文化發展基礎薄弱,歷史欠賬較多的客觀原因,也有部分基層黨委政府和文化單位領導主觀認識不到位的原因。解決這些問題,一方面需要國家層面建立健全長效機制,從根本上保障文化建設長期穩定發展;另一方面,也需要全國文化系統和文化機構開拓創新,紮實工作。
三、主要政策建議
今後一個時期,我國將進入新興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加快發展的階段。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管理和使用,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要充分考慮並不斷適應這些新變化。
加強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管理和使用的主要思路是:以不斷滿足基層人民群眾的基本公共文化需求為導向,以中西部和貧困地區為重點,繼續深化改革、加強制度建設,不斷提高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保障能力,促進基層文化設施的建設和管理協調發展,提高基層文化設施的使用效率。主要建議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進一步加強基層公共文化制度建設。一是要加快推進文化立法工作,以法律的形式明確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文化機構的定位、文化投入的保障、文化活動的開展等相關內容,明確各級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權力、責任和義務,明確各級文化部門與相關部門的職責分工等。二是要加強頂層設計,進一步建立健全包括基層在內的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標準體系、公共文化機構的服務標準和公共文化經費的保障標準和方式等,從制度上解決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管理使用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促進文化服務日常化和規範化,提升文化設施利用率。三是要建立健全考核機制。一方面,要結合現有的文化統計資料,探索出一套科學規範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把文化改革發展列入各級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列入各級政府效能和領導幹部政績考核。另一方面,要加快建立基層公共文化工作的績效評價考核和監督機制,制定具體考核標準和量化指標,明確獎懲措施,建立服務專案公示制度,定期開展檢查督導工作。
(二)進一步完善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網路。針對縣級文化設施老化陳舊問題,要加快改造步伐,使其具備基本功能;針對個別鄉鎮綜合文化站缺失、部分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標準偏低的問題,要進一步加大投入,實現鄉鎮綜合文化站的完全覆蓋;針對多數農村文化活動場所缺失的問題,要借鑑部分地區先進經驗,整合各種資源,在每個行政村建設集文化、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民政、體育及計生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村民服務中心。
(三)進一步提高資金使用效益。一是要繼續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力度。要督促各地認真貫徹落實“保證公共財政對文化建設投入的增長幅度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提高文化支出佔財政支出比例”的要求,增加公共財政對文化建設的投入。要努力增加政府非稅收入用於文化的投入,提高彩票公益金用於文化事業的比重。二是要落實公益性文化事業捐贈減免的各項政策,積極引導企業、個人等社會力量資助和興辦文化事業。三是要加強資金監督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要建立健全財政投入激勵約束和績效管理機制,明確績效目標,把向社會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產品和服務作為財政投入的重要依據;要創新財政投入方式,探索將財政對文化投入由以前直接撥款為主轉為購買服務、專案補貼、以獎代補、基金制等多種方式;要協調財政部門,儘快制定出臺國家層面的《“三館一站”免費開放經費管理辦法》;要提高文化部門在資金安排和管理中的話語權,切實做到資金分配管理和使用的銜接。
(四)進一步加強基層文化人才隊伍建設。一是要貫徹落實中宣部、中編辦等六部委《關於加強地方縣級和城鄉基層宣傳文化隊伍建設的若干意見》精神,明確核定鄉鎮綜合文化站人員編制,確保每個鄉鎮綜合文化站配備不少於2個以上的人員編制,穩定基層文化隊伍。二是要抓緊建立推行職業資格制度。文化機構從業人員要透過文化行政部門或委託的有關部門組織的相應考試、考核,取得職業資格和崗位培訓證書才能上崗。三是要推行人員聘用制和崗位目標責任制,逐步打破人員能進不能出,幹好幹壞一個樣的局面,促進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人才資源合理配置和流動。四是要加強對基層文化單位人員繼續教育培訓,積極扶持鄉土文化能人、民間文化傳承人,建立相應的補貼和激勵制度,增強基層文化工作的活力。
(五)進一步豐富基層公共文化產品。一是基層文化部門和文化機構要轉變觀念,真正實現從辦文化到管文化的轉變,從文化產品的生產者向文化產品的提供者的轉變。二是要進一步深化公益性文化單位內部機制改革,完善監督考核機制,提升公共文化機構的管理和服務水平。三是要改進服務方式。針對基層群眾的文化活動習慣,利用傳統節慶和地方特色活動,開展群眾樂於參與、便於參與的文化活動,提高服務的針對性和滿意度,讓農民群眾自覺主動加入農村文化建設中來。四是要加強文化資源的流動性和數字化,提高文化資源的利用效率。
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管理使用調研報告 篇2
根據組織部通知要求,7月上旬,我們專門組織人員,由領導帶隊,對基層黨建工作創新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從調研情況看,近年來,特別是xx大以來,我們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適應基層黨建工作的新形勢新要求,不斷加大創新工作力度,全面加強基層黨建工作,全街道基層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鬥力明顯增強,有力地促進了全街道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事業的全面進步。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創新工作機制,不斷增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的活力基層黨建特別是農村黨建工作是一項常抓不懈的工作。要想抓好抓實,必須在創新管理上下功夫,形成常抓不懈的工作機制。
1、實行目標管理。每年年初,街道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確定工作重點,制定規劃和各項工作目標,並就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工作召開專題會議,下發專門檔案,明確要求,佈置任務。區委組織部定期組織考核檢查,年終總結評比,保證各級黨委完成好各項任務。我們還注重制度建設,建立健全了抓農村基層黨建工作的一整套工作制度,特別是建立和健全了市、縣、鄉、村、黨員之間的責任網路,抓好配套工作制度的完善。
2、完善獎懲激勵機制。依靠政策來調動各級黨委和領導幹部抓基層組織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街道對黨建工作目標完成情況每年考評一次,對黨建工作紮實、績效突出的黨組織,除命名“五個好”基層黨組織外,在經濟上給予重獎,在政策、專案、資金方面予以傾斜。對幫促工作成效明顯的市直單位和工作隊通報表揚,對錶現優秀的駐村工作隊員予以提拔重用;對完不成任務的,除進行通報批評外,年度內不得評為各類先進。
3、完善動態管理機制。我們對先進黨組織不搞一評定終身,對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先進提出一年一回訪、兩年一複驗,對先進村社群黨組織堅持一年一考證一審定。發現問題及時指出並及時解決,對問題嚴重的亮黃牌,直到取消榮譽稱號。特別在農村黨建工作中,我們透過開展“正排抓典型,倒查抓整頓”活動,加強對村級組織、“雙強”支部書記的動態管理,使村級組織始終保持生機和活力。
(二)創新工作思路,明確基層黨建的工作方向思路決定出路。基層黨建工作是一項常抓常新的工作,必須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需要,不斷賦予其新的內涵,以全新的工作理念推動黨建工作不斷實現新發展、新突破。我們圍繞深化黨建“三級聯創”和城市分行業創“五好”活動這一主線,透過創新機制、豐富內涵、拓展範圍,推動基層黨建工作邁上新臺階。在農村黨建工作上,我們緊緊圍繞黨在農村的中心任務,緊密聯絡農村工作實際來開展爭創工作,提出了 “育強爭先樹旗”活動(百面紅旗競賽活動)這一工作思路,樹立鄉鎮黨委10面紅旗、村黨支部50面紅旗、鄉鎮站所20面紅旗、農村基層幹部10面紅旗、黨員10面紅旗,激發了各級爭創的積極性,有力推動“三級聯創”工作的深入開展。在機關黨建上,我們以建立學習型黨組織,爭當學習型黨員活動為統攬,組織基層黨組織積極開展主題鮮明、各具特色活動,推動機關基層黨建工作不斷邁上新臺階。在黨員隊伍建設上,我們在總結前幾年工作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圍繞一個主題”(與時俱進強素質,建功立業當先鋒)、“開展四項活動”(農村黨員設崗定責、黨員活動日、黨員先進性教育、下崗職工黨員再創業),全面提升街道黨員隊伍建設總體水平的整體思路,並按照這一思路抓好落實,有效地啟用黨員幹部隊伍,提高黨員幹部隊伍整體素質,為各項工作的紮實推進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證。在發展黨員工作中,我們進一步建立完善了發展、教育、管理、監督、清退“五位一體”的工作機制。特別是嚴把入口關,廣泛發揚民主,擴大監督範圍,推動“兩推兩考兩公示”,確保了新黨員發展質量。在流動黨員管理上,我們針對外出流動黨員量大、分散、不易管理的實際情況,按照管住、管好、管活的工作思路,提出了“聯、建、轉、定、評”五工作法,逐步把流動黨員管理工作納入了制度化、規範化軌道。
(三)創新工作方法,提高基層黨建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一是發揮典型帶動作用。注重發現、培育、宣傳和推廣各個層面的先進典型,發揮典型的示範帶動作用。近年來,街道先後對農村湧現出 “雙強”村黨支部進行了大張旗鼓地表彰,並利用新聞媒體廣泛的宣傳,有效地帶動了農村基層黨建工作。二是注重分類指導。在“三級聯創”活動中,為增強爭創效果,我們根據農村班子狀況、經濟基礎、農民素質和治安狀況等因素,劃分不同的型別,努力使先進的上臺階,中間的趕先進,後進的變面貌,實現逐型升級,層層轉化。在村級類別劃分上,對全市有知名度,產業基礎雄厚,經濟發展較快的經濟強村,劃分為“示範型”,透過提升發展標準,專案傾斜,派工作隊幫扶等手段,鼓勵其幹大事、創大業,努力達到小康示範村標準。
(四)創新工作領域,擴大黨建工作的覆蓋面和影響力。當前,隨著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崗位和就業形式的日趨多樣化,我國社會結構發生了新的變化。基層組織工作必須適應形勢發展變化的需要,不斷拓寬工作領域。一是適應新經濟組織發展,加強基層黨組織設定,消除基層組織工作“空白點”。在新經濟組織中,非公有制企業是大頭,也是黨建工作的薄弱環節。抓好了非公有制企業黨建工作,黨的工作覆蓋面就相應地擴大。為此,我們把加強非公有制企業黨建工作作為開拓工作新領域的突破口,力爭做到非公有制企業建立到哪裡,黨員隊伍和黨組織就延伸到哪裡。透過採取“獨建、聯合、掛靠、選派”等方式,建立健全非公有制企業黨組織,提高了非公有制企業黨組織的組建率。全市符合建立黨組織條件的非公有制企業已全部建立了黨組織。在非公有制企業黨建工作的帶動下,社會中介組織、社團、民辦非企業單位等建立黨組織也取得了比較大的突破,出現了相互促進的良好局面。二是拓展活動範圍,積極開展社群黨建。我們把社群黨員的管理融入社群管理,立足為民服務,為民造福,組織開展了“在職黨員進社群”活動,變8小時“單位黨員”為24小時“社群黨員”,探索出了一條既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又加強對黨員幹部8小時之外考核和監督的新路子。三是把握髮展趨勢,黨員管理注重從固定向流動區域延伸。隨著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農村大批青壯勞力包括部分黨員紛紛外出務工、經商,在區域和行業間形成了特殊的流動群體,增加了管理的難度。針對這種情況,我們一方面在流動群體黨員中建立黨支部,加強聯絡和指導,並在外出的優秀分子中培養髮展新黨員;另一方面,大力實施“迴歸工程”,動員並引導那些經過市場經濟大潮鍛鍊、會經營、善管理的優秀人才返回本土,並將他們推選到村級領導班子中來,讓他們在家鄉兩個文明建設中建功立業。
(五)創新工作載體,激發基層黨建工作的內在活力我們結合形勢的發展,緊緊圍繞黨的中心任務,積極發揮黨建工作與中心工作相結合的工作載體,使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在服務於黨的中心工作任務中得到加強。一是實施了“領頭雁”工程。以農村“雙強”黨員幹部選拔為突破口,實施了“四個培養”,即把致富能手培養為黨員,把黨員培養為致富能手,把黨員致富能手培養為村幹部、把致富能力強的村幹部培養為村支部書記,全面提高農村黨員幹部的素質和帶動能力。
二、存在問題
一是創新工作發展不平衡。大多數黨組織立足單位實際,在組織建設,經濟發展走出了一條新路子,但也有一少部分基層黨組織對創新工作重視不夠,沒有把創新工作貫徹到具體工作中。二是對創新工作落實力度不夠,沒有正確處理務實與創新之間的關係。一些基層黨組織雖然在創新思路和方法上做了一些工作,但重安排輕落實,虎頭蛇尾,成效不是很明顯。三是黨建創新工作與經濟發展結合的不夠緊。
三、幾點建議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和市場經濟的不斷髮展,基層黨組織所處的社會環境和麵臨的任務發生了很大變化。只有適應不斷變化的新情況,加強基層組織建設,開拓創新,才能使之始終保持先進性,增強創造力、凝聚力和戰鬥力。
一要調整基層組織設定方式。隨著形勢的不斷髮展變化,以往黨組織的設定方式越來越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主要表現為:一方面農村傳統的以行政村設定黨組織的管理模式也不適應農業產業化、集約化經營中心村鎮,農村城鎮化的新發展。另一方面,非公有制等新經濟和各類社團組織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員自由擇業,出現了一些黨的工作延伸不到,覆蓋不了的空白點,“有人群無黨員,有黨員無黨組織”的現象普遍存在,直接影響了黨的執政基礎。因此,適時調整黨組織設定,拓展黨組織的活動領域勢在必行。農村基層黨組織設定方面,可以積極探索依託產業、股份公司、中介組織建立黨組織和相對集中設定黨組織進行管理的黨建新模式。非公有制經濟黨組織設定方面,凡是具備條件的個體、私營、“三資”企事業以及各類學會、協會等群眾團體和中介組織應抓緊建立黨的組織,逐步形成以黨(工)委為主體,黨支部為核心,以新興組織中建立黨組織為重點的黨建格局,以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需要,對暫不具備條件的,可以採取聯合、上掛、區域統籌等多種形式組建黨組織,力求做到哪裡有人員活動,哪裡就開展黨員工作,哪裡有黨員哪裡就有黨組織,不斷壯大黨的工作的覆蓋面。
二要改進基層幹部培養選拔工作。要緊緊圍繞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這一新時期農村的中心任務,進一步更新用人觀念,改革選人辦法,採取內育、外選、下派等多種方式,打破所有制,地域行業和身份界限,把那些善於謀發展、促發展、快發展的人才推選出來,並予以重用。要透過“兩推一選”和深化“雙強”工程,不斷探索農村基層幹部培養選拔的新路子,不斷把農村黨員幹部的精力引導到發展經濟上,引導到帶民致富奔小康上。
三要強化黨員隊伍建設。要嚴把入口,搞好發展黨員工作,做好在新的社會階層中發展黨員工作,不斷擴大黨的階段基礎。要積極探索農民黨員、機關黨員離退休黨員、企業黨員等不同層次黨員隊伍的管理模式。可以透過推行農村黨員設崗定責活動,積極探索農村無職黨員及離職退休黨員的管理,促其發揮作用的新途徑;按照“管住、管好、管活”的原則,不斷探索流動黨員管理新模式;透過開展“一崗雙責”、設定“先鋒崗”、劃分“責任區”等活動,在加強機關黨員、企業黨員管理上取得新進展。要進一步創新黨員教育培訓模式,可以透過赴高校落地培訓、外出參觀、請進來施教、到沿海發達地區外派掛職鍛鍊等全方位、多層次、大規模的教育培訓,全面提高黨員幹部隊伍素質,為農村建設小康社會提供進一步有力的人才支援。
四要完善工作機制。要繼續強力推進農村“三級聯創”活動,進一步提升“三級聯創”標準,拓展“三級聯創”範圍,豐富“三級聯創”內涵,創新“三級聯創”載體,完善“三級聯創”機制,務求“三級聯創”實效;要進一步推進城市分行業創“五好”活動,引導企業黨組織始終堅持圍繞企業生產經營開展爭創活動;引導機關黨組織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方針,完善爭創機制,改進考評辦法;要把社會團體黨建工作納入基層組織建設的總體格局,加強督查和分類指導,逐步實現規範化、制度化;要進一步完善黨員幹部教育培訓、農村幹部規範化管理、基層組織建設動態管理、組織領導責任等黨建工作機制,全面提升基層組織建設整體水平。
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管理使用調研報告 篇3
黨的十七大提出要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統籌發展新格局。這種新格局,既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城鄉統籌發展,又包含黨的建設城鄉統籌發展。在新形勢下,如何打破城鄉黨建二元分割的封閉格局,更好地構建城鄉統籌基層黨建新格局,為城鄉經濟社會統籌發展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是當前各級組織部門的當務之急。
為此,根據湛江市XX年組織工作重點調研課題分配方案安排,徐聞縣委組織部按照市委組織部的要求,成立了《構建城鄉統籌基層黨建新格局問題研究》課題組,透過召開座談會、實地走訪等形式,深入細緻地調研。走訪了全縣15個鄉鎮(街道),60多個村(社群),以及80多個市、縣固本強基工作組,並有針對性地約談鄉鎮(街道)黨(工)委書記、鄉鎮長(主任),縣直機關、企事業單位主要領導,村(社群)黨支部書記、主任共170多人,對當前構建城鄉統籌基層黨建新格局的現狀、面臨的困擾進行了專題分析,並對如何構建城鄉統籌基層黨建新格局,作了深入調查與探索性研究。現將調查研究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縣基層黨組織的基本情況
徐聞縣共有基層黨(工)委28個,其中鄉鎮黨委14個,街道黨工委1個,縣直機關黨工委1個,農墾系統黨委5個,機關企業黨委6個,以及徐聞經濟開發區黨委;黨組32個;黨(總)支部1045個,其中機關企事業單位黨支部847個,農村黨支部173個,社群黨支部25個(含6個糖廠社群黨支部)。全縣黨員26218人,其中機關黨員11850人,農村黨員14368人。
自XX年6月以來,我縣按照省委、市委的統一部署,認真開展“十百千萬”幹部下基層駐農村,深入實施固本強基工程活動。四年來,省、市、縣三級共派出工作隊404個、954人,其中省直工作隊4個、工作隊員19名,市直工作隊93個、工作隊員249名,縣直工作隊307個、工作隊員686名。進駐了198個村(社群)開展以城鄉統籌發展為目的的固本強基工作。XX年,省、市派出173個城市黨支部與我縣173個農村黨支部進行“一幫一”結對幫扶活動。據統計,四年來,省、市、縣工作隊和城鄉基層結對幫扶黨組織共籌集資金2300多萬元,其中為群眾辦好事實事3600多件,投入資金1740多萬元;為駐點村上集體經濟專案113個,投入資金570多萬元。幫助農村加強了班子建設和幹部隊伍建設,在一定程度上轉變了農村幹部的工作作風,建立健全了村務、黨務制度,理清了農村經濟發展思路。透過這些活動,幹部受到了教育,群眾得到了實惠,基層黨組織增強了活力,農村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奠定了堅實的組織基礎和群眾基礎,成為“群眾滿意工程”。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學習
近幾年來,我縣主要是按照省委、市委的要求,結合實際,認真開展了“十百千萬”幹部下基層駐農村、實施固本強基工程,開展選派優秀年輕幹部到農村基層任職鍛鍊,以及開展城鄉基層黨組織互幫互助活動等,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主要如下:
(一)加強組織領導,落實工作責任。自開展活動以來,我縣高度重視這些工作,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組織部門牽頭指導、鄉鎮(街道)黨(工)委具體協調、城鄉基層黨組織廣泛參與”的工作機制。縣四套班子成員分別掛鉤聯絡鄉鎮(街道)負責督導;縣直147個副科以上單位也掛鉤聯絡村(社群);各鄉鎮(街道)、村(社群)也相應成立領導機構,認真落實工作責任;各派出單位的領導定期或不定期下點指導工作和現場辦公。形成了級級有領導、層層有責任,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二)加強班子建設,夯實黨的執政基礎。各固本強基工作隊和城市黨支部以建立一支“不走的”工作隊為目標,著力加強基層班子建設。特別是今年,結合村、社群“兩委”班子換屆,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發展上有本事、人民群眾信得過的幹部選拔到合適的領導崗位上來。據統計,在今年村級“兩委”換屆中,我縣198個村、社群共推選446名經濟能人進入“兩委”班子,其中112名致富帶富有能力、服務群眾有本領、凝聚群眾有辦法的黨員幹部擔任村級黨組織負責人。同時,還結合先進性教育、思想解放大討論,以及村級黨支部書記、主任培訓班等,加強對農村黨員幹部尤其是村級“兩委”幹部的培訓,幫助黨員幹部增強責任感,改進作風,提高了綜合素質和致富帶富能力,進一步增強了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鬥力。
(三)加強經濟發展,增強村集體財力。思路決定出路,發展推動進步。幾年來,各掛點單位和駐村工作組緊緊抓住發展經濟這一要務,發揮各駐村工作隊的資金、技術、資訊等優勢,幫助駐點村理清發展思路,因地制宜,利用駐點村土地、資源、地理位置等優勢上專案,發展集體經濟,如:商貿經濟、店鋪經濟、服務經濟、特色經濟和資源經濟等。另外,還組織勞務輸出,增加農民收入,取得了較好的成效。駐點村(社群)的集體經濟純收入有了較大的提高,到去年為止,全縣共有60個村(社群)集體經濟年收入達到3萬元以上,實行了脫貧的目標。
(四)加強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村發展。各工作隊駐村後,以加強維穩能力建設為己任,採取多種方式推動農村的和諧穩定發展。一是做好調解工作。定期開展對農村不穩定因素的排查,及時掌握群眾的思想動態,瞭解矛盾糾紛的苗頭情況,調處各種矛盾糾紛,維護農村和諧穩定。二是解決農村熱點難點問題。駐村幹部深入瞭解群眾關心的各種熱點難點問題,並在能力範圍內透過採取資金幫扶、文化幫扶、科技幫扶、醫療幫扶、專案幫扶以及服務幫扶等形式,逐步解決熱點難點問題。特別是在解決群眾行路難問題上,支援和配合農村修建了水泥路3008公里。三是開展普法教育。開展各種形式的普法教育活動,進行法制宣傳,提高農民的遵紀守法意識,增強了村民的法律意識。四是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以建立特色文化村、建設文化室、舉辦文化活動為載體,引導農民在文化建設中作“主人”、當“主體”、唱“主角”,不斷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逐步提高農民的文明素質。
(五)加強制度建設,逐步規範管理。幾年來,廣大駐村幹部積極協助村“兩委”理順關係,進一步規範運作,全面推行黨務、村務、財務公開。為促進駐點村各項工作順利開展,各工作隊著眼於構建相關的工作管理、監督機制,如湛江市環保局駐龍塘鎮龍塘村工作隊,幫助駐點村建立健全了《龍塘村村規民約》,使該村有一個良好的管理和監督制度。目前,全縣198個村(社群)都建立黨務、村務等方面的制度,使農村基層組織各項工作逐步走上有章可循、有規可依的軌道。學習
(六)加強城鄉結對幫扶,提升城鄉共建水平。按照省委、市委開展城鄉基層黨組織互幫互助活動的安排,省、市173個城市機關黨支部與我縣農村黨支部結對幫扶共建,組織了黨員到我縣農村過組織生活,慰問困難黨員群眾,為群眾辦實事好事等,在組織共建、資源共享、黨員互幫以及城鄉互助方面取得初步的成效。透過城鄉互幫互助活動,城市參與農村建設的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七)加強自身建設,提高駐村幹部素質。廣大駐村幹部乘著到農村學習鍛鍊的契機,肩負重任、帶著感情,克服困難,一心撲在駐村工作上,自覺在艱苦環境中經受鍛鍊。在工作過程中,他們嚴格要求自己,認真扮好角色,積極充當農村工作的“調研員”、“宣傳員”、“指導員”、“監督員”、“調解員”和“傳播員”,主動投身到新農村建設各項工作中去,透過多種途徑提高自身素質。經過實踐鍛鍊,廣大駐村幹部更直接地掌握到村情民意,更深刻地感受到基層困難,更切身地體會到民生疾苦,增強了服務基層、服務群眾的自覺性,提高了做群眾工作的能力。
三、當前困擾構建城鄉統籌基層黨建新格局的主要問題
在開展城鄉統籌基層黨建工作過程中,我們發現,當前,在思想認識、組織設定、制度建設和組織活動開展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困擾構建城鄉統籌基層黨建新格局的問題。主要體現為“四個滯後”:
(一)思想認識滯後。一些基層黨組織及其領導對城鄉統籌基層黨建工作認識不到位,沒有從全域性的角度充分認識做好這項工作,是夯實黨的執政基礎,實現城鄉協調發展的重要措施。而是簡單地認為城鄉統籌基層黨建就是一般性的幫扶工作,導致了在工作過程中存在“三性”。一是應付性。只是按照有關檔案的要求,蜻蜓點水式地走過場,當村黨支部遇到困難,需要共同商量解決時,卻從不過問。有的單位甚至因為資金問題、領導不重視等原因,甚至有牴觸情緒。如下橋鎮橋南村黨支部反映,結對幫扶的機關黨支部只來過一次,走了後就沒有了訊息。在今年村裡遭遇嚴重水災時,結對的機關黨支部連打電話來過問都沒有。二是接濟性。機關黨支部對統籌共建的認識不到位,認為只是隨便拿一點錢、物給村黨支部就了事。大多數機關黨支部都只是給村黨支部帶些錢物來,或者是慰問困難的老黨員、孤寡老人和貧困學生,沒有解決村黨支部的實際困難,達不到統籌共建的目的。三是隨意性。機關黨支部沒有深入農村進行調查研究,只是隨便聽聽村班子個別人提出的一些不切合實際的專案,便不自量力草草上馬,也沒有對專案建設進行跟蹤,結果留下“爛尾工程”。
(二)組織設定滯後。長期以來黨組織的管理模式主要是按行政或地域關係設定,實行以具體單位為單元建立基層黨組織,並以嚴格的行政隸屬關係納入各自的條塊範圍。在城市黨組織裡,機關黨組織按照行政隸屬關係設定,而農村黨組織主要是按照行政村來設定。這種城鄉二元分割的基層黨組織設定方式,制約了城鄉黨組織相互間的交流和溝通,造成了城鄉黨組織互相分離、互不瞭解,在工作上往往出現就農村黨建抓農村黨建,就機關黨建抓機關黨建的現象,在人才培養、黨員的管理和教育上出現了城鄉脫節的現象,不利於城鄉統籌發展。
(三)制度建設滯後。由於沒有一套較為完善的城鄉統籌基層黨建工作制度,導致城鄉統籌基層黨建工作責任不明確,使城鄉統籌基層黨建工作缺乏強有力的保障措施,加上一些黨組織領導抓黨建工作責任意識不強,造成了“無人管事”的不良局面。如XX年省委、市委共安排173個城市機關黨支部和我縣的173個農村黨支部結對開展城鄉基層黨組織互幫互助活動,但到目前為止,只有55個城市機關黨支部到村開展互幫互助活動,仍有118個城市機關黨支部從未與村黨支部有過聯絡。
(四)活動形式滯後。在調研中發現,相當一部分的城市機關黨組織在開展統籌共建活動中,幾乎都是千篇一律地送電腦,慰問幾名困難黨員、貧困學生。活動內容空洞枯燥,方式簡單陳舊,效果差強人意。這與省委要求的要在互幫互助活動中,開展組織共建、資源共享、黨員互幫、城鄉互助,積極幫助農村黨支部解決實際問題,加強黨員幹部的作風建設,更好地服務農村群眾,促進城鄉黨組織協調發展等,還有相當的差距,與統籌城鄉基層黨建工作的要求極不適應。
四、構建城鄉統籌基層黨建新格局的對策措施
構建城鄉統籌基層黨建新格局,必須圍繞城鄉統籌發展來謀劃、部署和推進基層黨建工作,堅持統籌兼顧、城鄉互動的原則,進一步開闊思路,破除黨建工作方面不適應城鄉統籌發展的體制障礙,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創造活力,推動城鄉黨建互促互進,實現城鄉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由相對分隔向相對融合轉型,整體推進黨的基層組織建設。
(一)創新城鄉統籌基層黨建理念,以統攬全域性的觀念來引領城鄉統籌基層黨建的開展。
思想是行動的指南。要構建城鄉統籌基層黨建新格局,必須圍繞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新實踐,以統籌發展的思路,牢固樹立與構建城鄉統籌基層黨建新格局相適應的思想觀念,以新的觀念來引領城鄉統籌基層黨建的開展。學習
1、樹立城鄉黨建協調發展的整體觀。各級黨組織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統籌兼顧、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增強城鄉統籌意識,樹立區域觀念,轉變城鄉二元分割的思維模式,打破城鄉黨建封閉格局,把城鄉黨建工作作為一個整體來對待,做到思路謀劃城鄉“一盤棋”,制度設計城鄉“兩相益”,工作推進城鄉“兩手抓”,努力實現城鄉黨建整體推進、協調發展。
2、樹立城鄉黨員都是黨內主體的平等觀。各級黨組織要認真落實黨章規定的黨員權利義務,樹立農村黨員與城市黨員都是黨內主體的平等觀,消除黨員在身份、地位、心理等方面的“城鄉差別”,消除對農村黨員的偏見和歧視,公正平等地對待城鄉所有黨員。
3、樹立與時俱進的抓城鄉基層黨建的創新觀。各級黨組織要充分認識城鄉統籌基層黨建新格局與現行黨建工作模式的關係,在繼承傳統黨建工作好做法和好經驗的基礎上,對一些不適應、不符合城鄉統籌發展的思路、模式和做法進行改革,最佳化思路,拓寬領域,豐富內容,改進方式,健全機制,使黨的基層組織建設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於創造性。
4、樹立以構建城鄉統籌基層黨建新格局來推動城鄉協調發展的服務觀。各級黨組織要切實改變“就黨建抓黨建”的觀念,把基層黨建融入城鄉統籌發展的全過程和各環節,圍繞城鄉統籌發展搭建基層黨組織班子,配置基層幹部、人才,培養黨員隊伍,開展黨的工作,把黨的基層組織的組織資源轉化為發展資源、組織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組織活力轉化為發展活力。
(二)創新城鄉基層組織設定模式,以科學合理的組織機構來抓好城鄉統籌基層黨建的開展。
基層黨組織肩負著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領導和團結黨員及人民群眾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任務。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和統籌城鄉發展的不斷推進,按照地域、單位為主設定的基層組織體系,已經無法滿足城鄉統籌基層黨建新格局的要求。當前,務必在以地域、單位為主設定的基層黨組織的基礎上,樹立區域性大黨建觀念,轉變城鄉二元分割的思維模式,本著地域相鄰、行業相近、便於管理、便於互動和有利發揮作用的原則,打破城鄉界限,跨越所有制形態,以產業為紐帶,以區域為依託,建立覆蓋城鄉的形態穩定、機制開放、城鄉一體化的基層黨組織網路。
1、科學合理設定農村基層黨組織。要從適應農村城鎮化、農業產業化、農民分工化的要求出發,按照“一調二改”調整農村基層黨組織設定:“一調”即調整村級黨組織設定方式,由過去按農村黨員居住地域就近設定黨支部轉變為村級設定黨總支,並按產業分類設定黨支部,按黨員職業狀況設定分類黨小組;“二改”就是改變黨員編排方法,由過去按黨員居住地以村為單位統一編排,轉變為個人意願和組織安排相結合,以居住地和行業分類進行編排;改進黨支部職責,由過去統一職責轉變為組織共性與行業個性相結合的職責。逐步形成以農村黨總支為主體、產業黨支部為骨幹、分類黨小組為基礎的.新型組織構架,才能充分發揮黨總支的領導作用和黨支部的連帶作用,有利於城鄉基層黨組織統籌共建。
2、加快實現基層黨組織全覆蓋。大力推進基層黨組織動態延伸,採取“保留”、“新建”和“聯建”的方法,加快在城鄉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專業協會、集貿市場、產業園區、轉制企業設定和調整基層黨組織,提高黨組織的覆蓋面,實現基層黨組織全覆蓋。保留,即對已有黨組織的專業協會、集貿市場、改制企業,無特殊情況,原有的黨組織予以保留,其建制視實際上情況作適當調整;新建,即對具有一定規模的,還未設立黨組織,但正式黨員三人以上的“兩新”組織、專業協會、產業園區,單獨建立新的黨組織;聯建,即對黨員人數不足三人,暫不具備單獨建立黨組織的“兩新”組織、專業協會、集貿市場、產業園區、轉制企業,按照地域相鄰,行業相近,自願聯合的原則,建立聯合黨組織。
3、建立城鄉統籌基層黨組織共建工作機構。構建城鄉統籌基層黨建新格局,在機構設定上既要打破基層黨組織條塊分明、獨立工作的局面,實現基層黨組織黨建資源統籌和資源共享,同時,又要解決好城鄉統籌基層黨建中存在的“無人管事”、“人浮於事”等問題,做到有專門機構、專職人員負責抓。可以透過“五式一組”的模式,設定城鄉統籌基層黨建臨時黨委和城鄉統籌基層黨建工作領導小組解決好這些問題。“五式”即:區域聯建式,在就近的村、社群中,在自願平等、互利互惠的基礎上,按照資源共享、以強帶弱的原則,實行村與村、村與社群的黨支部(總支)聯合建立臨時黨委,促進生產要素和黨建要素最佳化配置;產業聯建式,對產業相同的村、社群、企業黨支部(總支),以產業為主體,依託產業鏈聯結黨組織建立臨時黨委,發揮產業黨組織在統籌城鄉黨建中的作用,實現產業內部互聯互建;社群聯建式,組織多個優勢城市社群與農村社群黨支部(總支)對接,建立臨時黨委,開展“多幫一”、“一幫一”、“一幫多”等,互聯共建,推動優勢互補,促進發展,實現雙贏;村企聯建式,按照以企帶村、村企整合、工農互助的思路,組織企業和村、社群黨支部(總支)聯合建立臨時黨委,推動以工補農、以工促農;部門聯建式,發揮機關事業單位黨組織在經費保障、人才聚集、管理規範等方面的優勢,組織發動機關事業黨支部與農村黨支部聯合建立臨時黨委,開展幫扶,引領農村發展。“一組”即設定城鄉統籌基層黨建工作領導小組。就是在臨時黨委的基礎上,成立城鄉統籌基層黨建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負責牽頭協調各基層黨組織開展城鄉統籌基層黨建工作,統一領導和指導臨時黨委開展城鄉統籌基層黨建工作,負責檢查、督促和考核城鄉統籌基層黨建工作,從而,在機構設定上形成城鄉一體大黨建工作新格局。
(三)創新城鄉統籌基層黨建工作制度,以規範的制度來保障城鄉統籌基層黨建的開展。
無規矩不成方圓。構建城鄉統籌黨建新格局,推動城鄉基層黨組織共同發展,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勞永逸。要立足城鄉統籌黨建實際,建立和完善相關的制度,將統籌共建工作責任具體落實到城鄉黨組織及其領導,並建立相關的督促和考核評價制度,以制度來保障各級基層黨組織抓好黨建“主業”,才能確保城鄉統籌黨建工作長期化、制度化、規範化。在這方面,要做到“三建一完善”。
1、建立城鄉統籌基層黨建相關責任制度。建立城鄉統籌基層黨建工作領導小組和城鄉統籌基層黨建工作臨時黨委工作制度,把構建城鄉統籌基層黨建,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的責任具體落實到相關黨組織。建立機關黨組織與城鄉基層黨組織結對共建制度,把構建城鄉統籌黨建新格局責任延伸到機關、事業單位。健全各系統黨(工)委之間聯動機制,定期召開協調會議,溝通情況,協商工作,從而形成上下聯、層層創、合力抓的新格局。要制定單位黨組織領導聯絡點及部門包村(社群)制度,明確黨組織書記為城鄉統籌基層黨建工作責任人,明確黨組織領導幹部黨建工作聯絡點工作內容。
2、建立健全黨建工作考核評價制度。要以“量化目標、強化責任、嚴格考評、兌現獎懲”為主要內容,把城鄉統籌基層黨建工作納入黨建工作考核目標,實行機關、事業單位、結對村(社群)黨組織同安排、同部署、同考核。把黨(工)委、黨組及其一把手抓黨建“主業”的情況作為考核重點,把基層黨建工作作為主要內容,把考核結果納入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年度考核。要建立城鄉統籌基層黨建職責評議制度,注重考核黨員、群眾對統籌城鄉黨建工作的公認度和滿意度,形成各級黨組織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局面。要把結對共建工作與黨內“爭先創優”活動有機結合,把黨員在結對共建活動中的表現和效果與幹部年度考核和黨員民主評議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互促互動,共同推進的工作長效機制。
3、建立相應的督促檢查機制。根據城鄉統籌基層黨建工作的目標要求,建立城鄉統籌基層黨建工作情況彙報制度,定期組織各級黨組織彙報工作情況,為下步工作開展提供依據。同時,採取定期或不定期巡查、隨機抽查、明查暗訪等形式,加強督促檢查,促進構建城鄉統籌基層黨建新格局工作紮實推進。
4、完善黨建工作制度。在過去的黨建工作責任制基礎上,實行黨員領導幹部既要抓好本級黨建,又要抓好城鄉統籌基層黨建的“一崗雙責”制,制定“雙責”工作目標,明確工作責任,強化各級黨組織領導幹部抓城鄉統籌基層黨建工作的責任意識,以制度來保障城鄉統籌基層黨建成為黨建“主業”的重要內容。
(四)創新城鄉統籌基層黨建工作形式,以科學可行的方式來推動城鄉統籌基層黨建的開展。
構建城鄉統籌基層黨建新格局必須服務於城鄉統籌發展,以統籌為基本思路,以人才資源、組織資源、陣地資源等資源共享為前提,以聯建為基本抓手,以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戰鬥力和號召力,提高黨員幹部的素質、服務廣大人民群眾為基本目標,創新開展實踐活動,透過城鄉基層黨組織之間工作聯動、功能互補,實現雙向受益、共同提高的“雙贏”。
1、暢通交流渠道,加強城鄉人才資源聯動培養。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要以加強城鄉基層黨組織班子、幹部隊伍和實用人才建設為核心,創新交流機制,拓寬渠道,為構建城鄉黨建新格局提供人才保證。一是選好配強村(社群)領導班子。要在堅持科學的選人用人機制的基礎上,採用“選”、“引”、“派”、“兼”等形式,把肯幹事、能幹事的優秀人才,選拔到基層領導班子。“選”,就是在堅持“兩推一選”、“公推直選”的基礎上,透過黨員選舉,把政治素質好、致富帶富能力強的人選進班子;“引”,就是透過公開選拔的方法,引進優秀的大學生和優秀的外來人員,到村(社群)班子任職;“派”,就是由上級黨組織下派機關、企事業幹部到村班子任職;“兼”,就是透過組織程式,讓那些致富後願意回報家鄉、幫助建設新農村的農民企業家兼任村(社群)班子成員。二是加強農村人才隊伍建設。要啟動實施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工程,把農村實用人才培養成黨員,把黨員培養成建設新農村的模範。要建立優秀外出務工人員檔案,指定專人聯絡,有計劃、有目標地培養農村人才。要制定外出務工經商能人返鄉創業政策,鼓勵支援他們帶資金、帶技術返鄉創業;要積極引導、鼓勵、支援城市人才到農村創業,並採取有力措施,把一些政治素質好、創業能力強的實用人才,作為村(社群)後備幹部進行重點培養。三是加強城鄉黨員幹部交流。要打破人才工作城鄉二元分割局面,實現城鄉人才縱橫有序交流。要推行黨政機關後備幹部到基層任職制度,深化機關、事業單位幹部派駐農村、社群工作制度,選派專業技術人員進駐農村、社群工作等。要大膽開展實施城鄉幹部“雙向掛職”鍛鍊工程,使城市機關的年輕黨員幹部透過下掛到農村基層鍛鍊,增強農村工作經驗,培養優良的作風。同時,使農村黨員幹部透過上掛到城市機關鍛鍊,學習機關先進的管理經驗,拓寬知識面。從而,促進城鄉人才互動交流,加快城鄉全面協調發展步伐。
2、堅持城鄉一體化,加強城鄉黨員聯動管理。一是建立城鄉一體的發展黨員機制。要在過去以地域、單位為主的發展黨員方式上,積極探索城鄉聯動的發展黨員工作方式,特別是在發展流動農民工黨員工作上,要實行流入地和流出地黨組織“雙向培養”辦法,由流入地和流出地各指定一名專人進行跟蹤聯絡培養,流入地、流出地定期互通訊息,嚴格把關,保證質量,共同培養入黨積極分子,共同發展黨員。二是建立城鄉一體的黨員培訓機制。依託農村遠端教育網路和區域性網路資源,建立城鄉黨員互動教育平臺,利用網路雙向交流的特點,開展城鄉黨員互動式教育和交流。要把黨員教育、資訊傳播、政策宣傳和實用技術培訓等有機結合起來,組織從業分散的黨員在網上參加黨的活動,接受培訓,提升城鄉基層黨員培訓一體化程度,以城鄉一體化促進城鄉黨員的聯動培訓。要充分利用城市機關、企事業黨組織的活動陣地、黨建資源和培訓設施,組織選派農村、社群黨員到機關、企事業黨組織培訓學習。要把農村、社群和機關、企事業單位黨員培訓統一納入整體培訓規劃,將城鄉黨員集中在一起培訓學習,不斷縮小城鄉黨員的思想觀念、知識結構、綜合素質上的差別。三是建立城鄉一體的黨員管理方式。按照屬地為主、原籍為輔、雙邊互動、共同負責原則,加強城鄉黨組織之間的聯絡,對外出務工黨員,加大雙向互動管理力度,完善流動黨員雙重管理辦法,城市社群、“兩新”組織及機關、企事業單位基層黨組織要主動接納在本社群、本單位居住、就業的流動黨員,實現從單向被動式管理向雙向互動式管理轉變。建立組織部門與公安、勞動社保、人事等有關部門的聯動機制,完善流動黨員資訊採集,建立“流動黨員一體化網路管理平臺”,在組織關係接轉、活動證發放、黨費繳納、提供服務等方面實行網路化管理,與流動人口資訊庫、黨員管理資料庫對接,做到黨員流動到哪裡,一體化管理到哪裡,實現由追蹤式管理向網路化管理轉變。
3、強化城鄉合作,促進基層組織協調發展。要積極探索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實現形式和城鄉黨組織互幫互助機制,推動黨建資源雙向流動,工作互相合作,促進基層黨組織共同發展。
一方面,要創新開展城鄉黨組織互幫互助活動。要統籌開展黨內建立活動,大膽創新活動形式,開展以城市社群、機關、企事業黨支部與農村黨支部結對互幫互助活動,為構建城鄉統籌基層黨建工作提供平臺,實現城鄉黨組織統籌發展。要結合實際,多形式開展以“兩創兩樹”為主要內容的活動:一是創黨建示範點。城市機關黨組織領導要把農村黨支部作為黨建工作聯絡點,主動幫助農村黨支部抓好班子、隊伍、作風和制度建設,到村黨支部過組織生活,指導村發展集體經濟,積極為群眾解決熱點難點問題,樹立典型,達到以點帶面的目的。二是創“五好”黨支部。開展機關黨支部與農村黨支部結對幫扶,促進城鄉黨組織之間互補共建,共同建設“領導班子好、黨員幹部隊伍好、工作機制好、小康建設業績好、農民群眾反映好”的“五好”農村黨支部。三是樹致富能人。城鄉黨組織共同組織,在黨員中開展“四個一”活動,即:學習一些管理知識、學好一門技術、找準一個專案、幫帶一名黨員,幫助農村黨員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管理的新型黨員,提升他們創造財富的能力。四是樹服務新人。要創新黨員聯絡和服務群眾的途徑和方式,深化和拓展黨員責任區、黨員承諾、設崗定責、結對幫扶等活動,組織跨城鄉的黨員自願者,在黨員中開展爭當新時期服務新人的活動。透過活動,切實幫助群眾解決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積極組織開展助民便民活動,更好地服務農民群眾。
另一方面,建立城鄉共享的黨內激勵關懷幫扶機制。以開展“關愛黨員,增強黨性,凝聚人心”活動為抓手,建立健全黨內激勵關懷幫扶長效機制:一是設立跨城鄉的黨員互助基金。採取“六個一點”方法,即“黨費撥一點、黨組織出一點、黨員捐一點、相關部門資助一點、企業贊助一點、外出人員贈一點”,籌集資金。主要無償用於對城鄉年老體弱、長期患病及大病、生活困難的黨員進行資助,對黨員亡故的善後補助或者受意外傷害進行救助,以及對困難黨員生產啟動資金的幫扶等。二是建立跨城鄉的黨員互助會。把城鄉黨員組織起來,成立城鄉黨員互助會,整合城鄉黨員的各方面資源,發揮優勢,取長補短,互相幫助。互助會經常組織黨員深入困難黨員家中,主動與其談心溝通,暢通黨組織和黨員的交流渠道,確保黨員的願望和訴求能及時得到組織的傾聽和關注,掌握他們的思想動態、生活狀況和需要解決的問題,針對問題組織黨員開展幫扶服務。另外,互助會還要為困難黨員提供家政幫助、家電維修、法律援助、就業援助,切實解決他們生活難題。三是開展城鄉黨員結對幫扶活動。組織城鄉先富、掌握技術、有生產資料的黨員與貧困黨員“認親”,結成幫扶“對子”,利用先富、掌握技術、掌握資訊的黨員在生產技術、經驗、生產資料等方面優勢,幫助困難黨員解決生產中遇到的資訊、資金、技術等實際困難,帶領黨員脫貧致富。
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管理使用調研報告 篇5
根據《關於印發<xx鄉科學發展大調研活動方案>的通知》要求,筆者對xx鄉黨建工作進行調研,一是調研xx鄉黨建的基本情況。二是部分黨員進行了問卷調查,透過調查主要了解xx鄉的黨員基本情況和xx鄉黨組織工作情況以及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尋求對策與建議,為社群更好發展準備第一手資料。現將調研報告彙報如下:
一、落實各級黨委抓基層黨建工作責任制
(一)進一步強化抓基層黨建工作主業意識。一要抓好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傳達。要建設和諧社會,必須高度重視基層黨組織建設,發揮政治思想和組織保障作用,擔負起更加繁重的統一思想、凝聚人心、整合力量的任務。二要抓好黨的基層組織建設。要根據經濟形勢的新變化合理調整黨組織設定。建立健全黨建工作制度,進一步加強黨員教育管理,透過加強黨員活動場地、現代遠端教育站點等陣地建設,提升黨員幹部的思想素質和理論水平;加強農村黨員實用技術培訓,提高待遇“帶頭致富、帶領群眾致富”的本領,以提高黨員致富帶富的成就感。三要抓好班子,帶好隊伍。透過“兩推一選”、“公推直選”、“村支部兩委交叉任職”等辦法,真正把那些想幹事、能幹事、會幹事的優秀分子選拔出來,樹立正確的選人導向;要以德才為本,用人所長,人盡其才,職責分明,科學調配,樹立科學的用人導向。
(二)建立村委黨組織書記黨建工作專題述職制度。建議鄉每季度召開一次黨建工作彙報交流會,聽取村委黨組織書記彙報黨建工作開展情況,強化村委黨組織抓基層黨建的責任意識。同時,根據年度黨建工作計劃,結合各自分管工作和聯絡村委工作,向黨委會彙報履行黨建工作職責情況。
(三)始終堅持圍繞科學發展來選幹部、配班子、建隊伍。要統籌鄉村領導班子的配備、培養和使用,不斷完善選人用人機制,強化幹部培訓和鍛鍊,著力最佳化結構,盤活幹部資源,打造高素質、創新型的基層領導班子和幹部梯次隊伍。
二、擴大基層黨組織覆蓋面
(一)創新基層組織設定模式,實現城鄉組織共建。選擇黨建基礎好、經濟實力強、黨員較多、條件成熟的村委組建黨委,並試行黨代表常任制。積極探索創新黨的組織設定模式,不斷加大聯建共建力度,逐步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基層黨組織體系。一是立足現有組織抓調整。著重改革和完善農村基層現有黨組織設定調整。二是打破區域限制抓組建。積極探索推進村村聯建、村企聯建、村居聯建黨組織的方式,發揮社群、企業黨組織帶動效應,促進城鄉生產要素最佳化配置。三是緊扣產業特色抓組建。根據目前形成的“一鄉一品”、“一村一品”的產業發展特色,依託產業化、兩新組織、行業協會、重大專案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實體,在產業鏈上建立合作社、協會黨支部,提高農村黨員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推動城鄉特色優勢產業做大做強。
(二)為適應城鄉組織構成的多樣化趨勢,應加大在兩新組織中組建黨組織的力度。堅持單獨組建優先,對確不具備獨立處理黨組織條件的,採取聯合組建、村企聯建等多種方式建立黨組織;必須在現有按單位、地域為主設定黨組織的基礎上,進一步最佳化黨組織設定模式;加大聯建共建力度,積極探索新的黨的基層組織建設體系,實現黨組織和黨的工作對城鄉全面覆蓋。
三、推進基層黨組織工作創新
(一)在組織活動上堅持轉變方式、注重實效,突出多樣性。對傳統的“三會一課”制度進行創新,體現“三為主”的原則,增強黨組織活動的吸引力。一是以黨員現代遠端教育為主,發揮電化教育的優勢,不斷探索網上教育的新途徑,激發黨員學習興趣,提高活動的質量和水平。二是從集中活動向小組活動轉變,平時以黨小組活動為主,支部按季活動一次,提高黨組織的戰鬥力。三是以黨性實踐活動為主,引導黨員發揮作用,體現黨員隊伍的先進性。按照突出重點,注重實效,分類指導的原則,開展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多彩的黨性實踐活動,為黨員發揮先進性搭建平臺。
(二)積極引導“兩新”組織堅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創新黨組織活動方式和載體。開展活動的形式可以採用分散、集中、業餘時間搞小型活動等,注重與推動“兩新”組織的生產經營活動,促進科學決策,塑造先進文化和開展公益活動相結合,讓黨組織活動得到業主支援,黨員歡迎,職工擁護,緊密結合“兩新”組織實際,積極開展“黨員先鋒崗”、“黨員責任區”和“三帶頭”(帶頭遵紀守法,帶頭愛崗敬業,帶頭服務群眾)等主題實踐活動,讓黨員亮身份、樹形象、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