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小學語文觀課報告(通用6篇)
2021年小學語文觀課報告(通用6篇)
在經濟發展迅速的今天,報告十分的重要,報告中涉及到專業性術語要解釋清楚。那麼一般報告是怎麼寫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2021年小學語文觀課報告(通用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學語文觀課報告1
今年暑假以來,我認真學習並觀看了張豔麗老師的《從現在開始》、劉夢榮老師的《十六年前的回憶》、韓慶芝老師的《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以及肖雲蘭老師的《月光啟蒙》。四位老師優秀的課例,精彩的課堂,巧妙合理的教學設計,先進的教學理念,以及網際網路+技術在教學中的無縫銜接,讓我深受啟發。
總體評價:四位優秀老師的課堂教學注重創設情景,讓學生在全方位的感知中,進入形象化、有感染力的場景,獲取直覺的體驗,共同參與到學習中去。在學習中開展多種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化體驗,課堂教學豐富多彩,活力四射。倡導以自主學習、探究合作為基本特徵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儘量創造條件,利用多媒體、圖片、影片等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設情境,將生活和書本知識融為一體。
下面就印象最深刻的地方進行一下分析點評。
四位老師課透過多種讀的形式幫助學生體驗角色,真切地進入文中的情境,才能製造出符合文字的課堂氣氛,從而感悟文字中蘊含的道理。
張豔麗老師的《從現在開始》,從二年級學生認知水平特點出發,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透過認真閱讀全文的重點段,瞭解動物輪流當“萬獸之王”的過程,並抓住動物的語言,讓學生充分的讀,體會角色的心理和人物的個性特點,從而使本文的難點在講讀中得到突破。
劉夢榮老師的《十六年前的回憶》透過引導學生透過抓住關鍵詞、句的來理解課文,結合孩子們課下蒐集資料及課上老師補充的資料,進一步走入人物內心,從而對人物的理解更立體。
韓慶芝老師的《跨越海峽的生命橋》引導學生感受人間真情,體會人與人之間無私奉獻的愛能創造奇蹟,採用資料補充、情境渲染法,體會人物的複雜內心、感悟人物捨己為人,無私奉獻的高貴品質。
肖雲蘭老師的《月光啟蒙》透過讓學生在閱讀中體會文章的語言優美、感情真摯,體會此刻作者對母親的感激之情,對學生情感上進一步昇華。
透過這次觀評課,對照自己平時的教學,深深體會到:
1、教師需要進一步轉變觀念,把課堂還給學生,尊重並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2、結合文字特點,創設情境,讓學生充分的讀,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努力實現學生主體與文字客體的對話,使閱讀真正成為學生的一種心靈的感受。
3、加強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各項業務水平,才能更好的教書育人。
總之,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不斷努力,完善我的課堂,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小學語文觀課報告2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要途徑,提高課堂學生參與度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保證。學生主動參與的實現,需要其自身發展具備一定條件。其中一個主要條件是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的發展水平。
聆聽殷老師的課,我們重點觀察了本節課學生的參與度。根據課堂觀察,我對學生的參與數量進行了統計:教師課堂提問叫答人次共26次。課堂中學生參與自主探究學習4次。參與回答問題的有21人,佔總人數的76%。積極主動回答問題的學生有11人,佔總人數的38%。透過數字統計,我們瞭解到學生參與課堂活動以主動參與為主,全體學生都能得到活動。
從學生參與的情況來看,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可以從中看出,全班有77%左右的學生獨立回答過問題,即使沒有單獨回答問題的學生,也透過自主探究、同桌交流讀等形式,參與了課堂活動,課堂氣氛也比較活躍。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透過自主探究、同桌交流等集體活動,做到了全班參與,這樣的集體活動,整堂課一共有4次,說明課堂上教師能充分尊重孩子的主體地位,並盡力照顧到全班學生。
2、課堂上有很多孩子還是特別活躍的,有四個孩子回答了3次問題,有三名孩子回答了2次問題,說明孩子對老師的提問積極性很高。總的來說,課堂氣氛活躍,教師充分調動起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班級中只有四位同學沒有獨立回答問題,若再多照顧一下這幾位邊緣生就更好了。
總之,活躍的課堂氣氛中,在祁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們學得輕鬆,課堂效果非常好。透過統計發現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較高,參與面也較廣,實現了語文教學的最最佳化。
小學語文觀課報告3
一、引言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遠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經過精心設計,恰當而富有吸引力的問題,往往能撥動全班學生的思維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尋味,甚至波瀾起伏的動人之曲。課堂環境的隨時變化,使實際的課堂提問活動表現出更多的獨特性和靈敏性,教師只有從根本上形成對課堂提問的`正確觀念,才能在實踐中發揮課堂提問的靈活性與有效性,讓課堂風生水起!西方學者德加默曾說:“提問得好即教得好。”語文課堂教學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的提問藝術。關注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應成為我們每個語文老師必須重視的問題。為研究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我們小組以一堂小學四年級語文《鳥的天堂》新授課實錄為觀察物件,觀察教學開始後第5分鐘至第17分鐘40秒(教師教授對大榕樹的靜態描寫的過程)教師的提問狀況。
二、觀察方法
1、觀察工具
我們使用自制的《教師課堂提問有效性觀察量表》進行觀察,該量表對教師課堂提問的問題水平、教師提問方式、教師候答時間、學生回答方式、教師理答方式等五個方面進行分析。(量表見附件1)
2、記錄方法
觀察該課課堂實錄。我們先觀察整堂課的課堂教學內容,然後把觀察段定位在第5分鐘至第17分40秒。在觀察過程中,採用了小組成員先討論、然後分工記錄,最後對資料進行統計與分析。
三、觀察結果與分析
1、觀察結果
我們對上述片段中出現的13次提問進行了統計彙總,得出如下結果,詳見下表:
教師課堂提問有效性觀察量表(總表)
2、分析
1)在十二分鐘裡,教師提出的問題數為13個。從問題的水平來看,其中記憶性問題2個,佔總數的15.4%,理解性問題9個,佔69.2%,創造性問題2個,佔15.4%。
2)在教師提問的方式上,13個問題都是直問,無曲問,寬問8個,佔61.5%,窄問5個,佔38.5%,單問8個,佔61.5%,重問5個,佔38.5%。
3)在提問的教師候答時間上,時間過短的10個,佔76.9%,三秒左右的1個,佔7.7%,五秒左右的1個,佔7.7%,過長的1個,佔7.7%。
4)在學生的回答方式上,個人回答的問題數為11個,佔84.6%,集體回答2個,佔15.4%。
5)在教師的理答方式上,鼓勵表揚的5個,佔38.5%,簡單肯定的6個,佔46.2%,提示或重複的1個,佔7.7%,追問的3個,佔23.1%,不作評價的3個,佔23.1%。
四、討論
1、該教師以問題作為教學的主線,其中貫穿語言文字的訓練,從問題的水平來看,該教師理解性的問題佔69.2%,提問技巧比較單一,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沒有應用性的問題,沒有進行有效的語文訓練。
2、直問就是直截了當地問,問的主旨即在直接的答案。曲問是一種迂迴問法,即所謂問在此而意在彼。這種問法運用得好,會有很強的激發作用。有時虛提一問,無須正面回答,目的是引導學生去探索。有時問題和答案都很簡單,但釋疑之後卻又引起更深的疑問。在本環節中,教師的直問佔100%,無曲問。寬問,又叫概括問或籠統問,是指提問的內容較寬較概括而言的。窄問,又叫具體問,是指提問的內容較窄較具體而言的。寬問居高臨下,窄問具體生動,各有各的效用。單問,就是集中提一個問題,然後集中釋疑。有時一堂課就是由一個或幾個單問組成,提問既成為線索,又顯出層次。本環節教學中,教師以“這是一株怎樣的榕樹”貫穿始終,構成清晰的線索。重問,就是重疊提問,又叫連續問,即在短時間內多次提問。提問藝術是一個教師教學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問效果的好壞,往往是一堂課成敗的關鍵;教師講課中不時出現的發人深省的問號,往往被看成是智慧和創造的象徵,它會使教學之間、師生之間處於和諧的資訊交流之中。
3、適時的教學等待是增強提問有效性的重要環節,它可以使學生反應長度增加,回答時間延長,答題正確率提高,增強學生自信心,創造性思維活動更加活躍,思維結果更為完善。在本環節教學中,教師提問後未作停頓的次數是10次,佔76.9%。教師應當多留一點時間,讓學生有時間整理自己的思維,組織自己的語言。
4、在學生回答方式上,選擇個人回答的問題數為11個,兩個問題選擇齊聲回答,在觀察時間段內,教師沒有選擇讓學生討論後代表回答這種方式。學生回答方式比較單一,應根據問題的不同型別,採用多種方式回答問題。
5、理答是教師對學生答問結果及表現給予的明確、有效的評價,其實質是教學資訊的反饋。教師理答的態度及行為方式,對學生答問的質量與積極性有直接影響,是有效課堂提問的重要環節。該教師能較為及時地捕捉生成,但理答方式較為單一,簡單肯定佔46.2%,不作任何評價為23.1%,簡單肯定佔主要部分,評價語有待於進一步豐富,方能實現評價多元化。教師預設問題過於簡單,一問一答式較明顯,沒有孩子潛心會文的時間和空間。
小學語文觀課報告4
在教學《落花生》一課時,胥老師首先採用談話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花生是我們常見的一種食品,你能說說你對花生的瞭解嗎?”接著又讓同學們質疑課題,相機介紹了有關花生的資料,如“花生為什麼又叫落花生?”“你知道花生有哪些用途?”等等。在這些問題的交流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積極性都被調動了起來,而且為文字的順利學習奠定了基礎。
在字詞的學習方面,胥老師既注重字詞的認讀,有特別強調有特點的詞語的讀音,比如“便宜、嚐嚐、石榴、體面”等詞語的最後一個字的讀音讀輕聲,採用個別讀、齊讀等形式鞏固字詞的認讀。在梳理文章脈絡和文章大意時,胥老師採用填空的形式,這樣既簡便,又利於學生直接抓住文章大意。胥老師還讓學生去看看每個小標題分別是課文中的哪些自然段落,在學生回答的同時相機引出課文的寫作方法之一“詳略有序”,以此來讓學生明白了哪些內容是每節課的學習重點。
與此同時,胥老師還特別善於抓住重點詞句的分析進行教學,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自由、和諧的實踐氛圍,給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臺,鼓勵學生大膽實踐,多讀、多思、多說、多聽,盡情發揮。如:“居然”等詞語,因為地荒,因為沒有精心耕作,沒有料到能豐收,所以用“居然”。但我認為這裡分析的還不夠深入,如果能進一步引出花生潛在的品質——好種易活就更好了。
此外,在引導學生理解父親說的兩段話這一環節時,父親的話雖然樸實無華,卻蘊含著一個深刻的做人的道理。教學時,老師不過多地講解分析,而是讓學生先自己讀,自己學,這樣學生在自學中就慢慢體會出了花生的默默無聞、無私奉獻、不炫耀自己的品格。接下來,胥老師對於體會花生與蘋果、石榴、桃子的價值時,並沒有一味地按照教參,讓大家都在體會花生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品格時,而否定蘋果、石榴、桃子的價值。
最後,胥老師特意留出了時間讓孩子們直抒胸懷。小練筆的設計符合五年級學生的特點,從孩子們當堂交上來的練筆中能看出這節課老師語言文字美的引導確實很到位,學生的活動受到老師言、行、舉、止包括情緒的影響,老師的激情影響感染到了學生,激發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的感悟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教學結束後,胥老師又介紹了作者許地山的生平事蹟,而且讓學生了解作者許地山之所以給自己取筆名為“落華生”,就是因為他喜歡“落花生”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品格,並以此筆名來告誡自己做一個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
總之,胥老師的這節《落花生》將老課文注入了新活力,在授課上不落窠臼,是一節優秀的課例。
小學語文觀課報告5
“這真是精心設計的流程,紮實推進的課堂”在認真地觀摩了董老師執教的《兩隻鳥蛋》一課之後,我由衷地發出這樣的感慨,因為這節課,董老師真正實現了從“教課文”到“教語文”的華麗轉身,從“文字解讀”轉向了“能力培養”,更多地關注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我受益匪淺。
下面,我就從董老師本課時教學流程的設計這一方面談談我的想法。
一、激發情趣,匯入新課
教師首先出示圖片,渲染氣氛:“同學們,春天是一個萬物復甦、柳綠花紅的季節,你喜歡春天嗎?你還能用哪些詞來描繪春天?是啊,春天這麼美好,你們願不願意到大自然中玩一玩呀?小動物也和你們一樣,來到了美麗的大自然中。聽!誰來了?哦!是小鳥飛來了,它們你一句我一句,唧唧喳喳的唱的可高興了”接著提問“那鳥媽媽是怎麼把小鳥帶到這個世界上來的呢?(加聲音,點課件)”從而引出課題。
這一步的設計,以聲音和圖片為媒介設定情境,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興趣,效果很好。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教師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小朋友們,關於這兩隻鳥蛋還有一個小小的故事呢!誰想知道?故事就藏在咱們的課本里,快去讀讀吧!”然後讓四位小朋友來接讀課文,要求聲音洪亮,流利,正確,有感情。
這一步的設計,讓學生整體感知了課文內容,而且目標明確,但我覺得在初讀課文時就讓學生有感情,要求有點高,可以在精讀時再讓學生達到有感情朗讀這個目標。
三、闖關遊戲,快樂識字
教師帶領大家去鳥的王國裡看一看,讓學生透過四關拿到四把智慧金鑰匙,才能順利到達鳥的王國。
第一關,讀帶拼音的詞語,自由讀,請小老師帶領大家一起讀,拿到金鑰匙,見到蜂鳥
第二關:去掉拼音讀詞語,變向開火車讀,拿到金鑰匙,見到鴕鳥
第三關:單個字,男生女生對抗賽讀,做猜字遊戲認識“捧、抬、投”拿到金鑰匙,見到啄木鳥
第四關:用“蛋”組詞
這個環節,把整個識字過程設計成一個闖關遊戲,設定四個關卡,一個比一個增加難度,用遊戲的形式調動學生識字的積極性,符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而且還用做動作猜字的遊戲讓學生認識新字,學生記憶深刻,也學會了一種新的識字方法。到最後教師還做了鋪墊“其實,鳥的王國裡還有很多鳥,它們要等你們學好課文才和你們見面呢?想見見它們嗎?那就認真學習課文吧!”,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
四、精讀課文,讀中感悟
教師想讓學生自由讀課文,然後逐段學習。
第一小節,教師版畫大樹,並讓學生摸鳥蛋說感覺,從而引導學生進行語言訓練“涼涼的鳥蛋”可以說成“鳥蛋涼涼的”,引導學生體會鳥蛋,真好玩,在指導朗讀。
第二小節,教師引導學生想象並表演鳥媽媽焦急不安的樣子,並聯系實際談感受,從而理解了重點詞語“焦急不安”。
第三小節,教師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如何送蛋,並上臺表演,指導朗讀。
第四小節,教師創設了小鳥慢慢出殼慢慢長大的情境,指導朗讀。
這個環節,教師利用多種方式突破了教學的難點,引導學生聯絡實際理解詞句,並用小組討論的方式,初步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讓學生表演讀,考察了學生對詞句的把握和理解,從而教會學生多種學習課文和詞句的方法。
總之,董老師的目標具體明確,經過了精心的設計,課堂紮實高效,既關注了課程內容,又注重了學生能力的培養,真正地驗證了xx老師說的“和‘內容分析’式的閱讀教學說再見”。
小學語文觀課報告6
《最後一頭戰象》這節課在老師的引領下,我們與臺上的孩子們一起走進一個發生在動物身上的撼人心扉、令人動容的悲情故事,結識了一頭有血有肉、重情重義、善良忠誠的戰象嘎羧,並與戰象嘎羧一同經歷了生命大限將至時的心路歷程——從英雄垂暮時的焦躁不安到重披戰甲時的英武豪邁,從重臨舊地時的深切緬懷到安葬自己時的坦然安詳,真是:英雄垂暮近黃泉,重披戰甲憶當年。憑弔故地念戰友,莊嚴歸去共長眠。
聽這節課總體感覺是:教學思路在清晰連貫中蛇行,教學環節在自然流暢中游走。動態生成中彰顯教師的教育智慧,氣定神閒中透露教師的紮實功底。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這是一節本色的語文課堂。本色語文,就是讓學生徜徉在內涵豐富的語言文字中,用自己的感官和心靈去觸控語言文字,用自己的情感和體驗去關照語言文字,用語言文字滋養稚嫩的心靈,用自己積澱的語言文字去放飛心靈。本色語文就是用語文的方法學語文,語文的魅力在語文裡。這節課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本色匯入。緊扣題目中的“戰象”,以一句“你們見過大象打仗的場面嗎?”引領學生快速進入了文字的第一自然段,在物件兵的介紹中學生感受到了戰象在戰場上的作用,它們不光馱著象兵浴血搏殺,還像一位勇猛無謂的展示奮力殺敵,“長鼻劈敵”、“象蹄踩敵”,它們像象兵一樣威風凜凜、勢不可擋。它們哪裡是象,分明是戰士,是士兵。對這樣的戰象,未曾走進故事,便已肅然起敬。在瞭解了戰象的作用,交流了印象之後,老師很自然地引出最後一頭戰象——嘎羧。這樣的匯入方式沒有花架子,充滿了語文味,劉老師是在用語文的方式匯入新課。
2、本色理解。閱讀理解過程以一個主問題(核心問題)貫通全文——“文中的嘎羧有著怎樣的情感,課文又是怎樣來表現它的情感的呢?”,這個問題牽一髮而動全身。在這個主問題的引領下,學生首先走進了“段落”的叢林——披掛象鞍,快速閱讀,感受戰象的所作所為;然後又走進“句子”的叢林——找最能表現嘎羧物件鞍深厚感情的句子,圈畫體味交流。此時,學生已經走進了語文的叢林中去感受體味嘎羧豐富的情感世界。但這還不夠,老師又繼續引領學生在密林中探幽尋蹤,那就是抓詞語——你覺得哪個詞最能表達嘎羧物件鞍深厚的感情,引導學生抓住描寫戰象嘎羧動作、神情的關鍵詞語來交流體會,摩挲、淚光閃閃、久久地、呼呼吹去、久別重逢。因為動物是沒有語言的,也沒有為常人所明瞭的表達方式,但它們的行為、神情自然流露出他們豐富的心理變化與情感起伏。抓住這些舉止神情就能走進它們的內心世界。
於是,學生從這些關鍵詞語中真切地感受到嘎羧見到象鞍時內心湧動的對輝煌過去的深深留戀與回味。憑弔戰場部分,劉老師同樣引導學生由段到句到字詞,抓住“久久凝望”、“親了又親”、“吼叫”體會嘎羧對戰友的無限緬懷,對過去驚天地、泣鬼神戰鬥場面的無比留戀。可以說,在整個閱讀理解的過程中,老師始終關注文字中的語言因素,以語言文字為載體和依託,不僅讓學生搞明白語言文字所承載的內容,即“寫的是什麼”,還讓學生搞明白這些語言文字中所蘊含的情感,即“表達的是什麼”,還讓學生知道作者是用什麼樣的語言形式來承載這些內容的,即“怎麼寫的”。我一直認為:只有鉚定語言文字的閱讀教學才是真正的語文課。
3、本色結課。本色的語文課不僅讓學生去觸控語言文字、關照語言文字、感悟語言文字,還會放飛語言文字。這節課的最後,劉老師安排了一個“練筆”環節,讀寫結合——臥在坑底的嘎羧眼睛睜得老大,凝望著天空。它凝望的眼睛一定有話想說,它想說些什麼?你看到靜靜躺在墓坑裡的嘎羧,又想說些什麼?從兩個內容中任選其一寫話。可以說此時學生已經體會到嘎羧豐富的情感世界,對這位“戰鬥英雄”充滿了無限的敬意。
老師用一種語文的方式為學生提供了傾吐心聲、抒發情懷的機會。於是學生的情感在放飛,語言文字在放飛。聽著學生髮自肺腑的心聲,我們感受到飽含真情的語言文字是溫潤的,是震撼的,是有生命力的。這就是本色語文的美魅力。語文課的最高境界有人說是“無痕”,我還想說是“本色”,是“本真”,是“原汁原味”,是“原生態”!
最後,由衷地感謝這次研修以及為我們講課的這些優秀教師,為我們奉上這樣一道豐盛的精神文化大餐。大道至簡,知易行難。這些優質課充滿了無限的魅力,帶給我們很多的思考和感悟,但要知道,光鮮亮麗的背後不知隱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打磨和歷練,不知凝聚了多少人的智慧和力量。有一種擁有叫付出,有一種付出叫幸福。就讓我們像這些優秀教師一樣,繼續執著地行走在語文教學的大道上,讓幸福在付出中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