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語文觀課報告(通用12篇)
2022語文觀課報告(通用12篇)
隨著人們自身素質提升,大家逐漸認識到報告的重要性,通常情況下,報告的內容含量大、篇幅較長。我們應當如何寫報告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語文觀課報告,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語文觀課報告 篇1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要途徑,提高課堂學生參與度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保證。學生主動參與的實現,需要其自身發展具備一定條件。其中一個主要條件是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的發展水平。
聆聽殷老師的課,我們重點觀察了本節課學生的參與度。根據課堂觀察,我對學生的參與數量進行了統計:教師課堂提問叫答人次共26次。課堂中學生參與自主探究學習4次。參與回答問題的有21人,佔總人數的76%。積極主動回答問題的學生有11人,佔總人數的38%。透過數字統計,我們瞭解到學生參與課堂活動以主動參與為主,全體學生都能得到活動。
從學生參與的情況來看,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可以從中看出,全班有77%左右的學生獨立回答過問題,即使沒有單獨回答問題的學生,也透過自主探究、同桌交流讀等形式,參與了課堂活動,課堂氣氛也比較活躍。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透過自主探究、同桌交流等集體活動,做到了全班參與,這樣的集體活動,整堂課一共有4次,說明課堂上教師能充分尊重孩子的主體地位,並盡力照顧到全班學生。
2、課堂上有很多孩子還是特別活躍的,有四個孩子回答了3次問題,有三名孩子回答了2次問題,說明孩子對老師的提問積極性很高。總的來說,課堂氣氛活躍,教師充分調動起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班級中只有四位同學沒有獨立回答問題,若再多照顧一下這幾位邊緣生就更好了。
總之,活躍的課堂氣氛中,在祁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們學得輕鬆,課堂效果非常好。透過統計發現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較高,參與面也較廣,實現了語文教學的最最佳化。
語文觀課報告 篇2
在教學《落花生》一課時,胥老師首先採用談話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花生是我們常見的一種食品,你能說說你對花生的瞭解嗎?”接著又讓同學們質疑課題,相機介紹了有關花生的資料,如“花生為什麼又叫落花生?”“你知道花生有哪些用途?”等等。在這些問題的交流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積極性都被調動了起來,而且為文字的順利學習奠定了基礎。
在字詞的學習方面,胥老師既注重字詞的認讀,有特別強調有特點的詞語的讀音,比如“便宜、嚐嚐、石榴、體面”等詞語的最後一個字的讀音讀輕聲,採用個別讀、齊讀等形式鞏固字詞的認讀。在梳理文章脈絡和文章大意時,胥老師採用填空的形式,這樣既簡便,又利於學生直接抓住文章大意。胥老師還讓學生去看看每個小標題分別是課文中的哪些自然段落,在學生回答的同時相機引出課文的寫作方法之一“詳略有序”,以此來讓學生明白了哪些內容是每節課的學習重點。
與此同時,胥老師還特別善於抓住重點詞句的分析進行教學,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自由、和諧的實踐氛圍,給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臺,鼓勵學生大膽實踐,多讀、多思、多說、多聽,盡情發揮。如:“居然”等詞語,因為地荒,因為沒有精心耕作,沒有料到能豐收,所以用“居然”。但我認為這裡分析的還不夠深入,如果能進一步引出花生潛在的品質——好種易活就更好了。
此外,在引導學生理解父親說的兩段話這一環節時,父親的話雖然樸實無華,卻蘊含著一個深刻的做人的道理。教學時,老師不過多地講解分析,而是讓學生先自己讀,自己學,這樣學生在自學中就慢慢體會出了花生的默默無聞、無私奉獻、不炫耀自己的品格。接下來,胥老師對於體會花生與蘋果、石榴、桃子的價值時,並沒有一味地按照教參,讓大家都在體會花生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品格時,而否定蘋果、石榴、桃子的價值。
最後,胥老師特意留出了時間讓孩子們直抒胸懷。小練筆的設計符合五年級學生的特點,從孩子們當堂交上來的練筆中能看出這節課老師語言文字美的引導確實很到位,學生的活動受到老師言、行、舉、止包括情緒的影響,老師的激情影響感染到了學生,激發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的感悟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教學結束後,胥老師又介紹了作者許地山的生平事蹟,而且讓學生了解作者許地山之所以給自己取筆名為“落華生”,就是因為他喜歡“落花生”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品格,並以此筆名來告誡自己做一個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
總之,胥老師的這節《落花生》將老課文注入了新活力,在授課上不落窠臼,是一節優秀的課例。
語文觀課報告 篇3
第四次參加省裡組織的高中教師遠端研修了。研修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平臺,讓我與全省的教師們一塊交流,一起成長。看到一篇篇那引人深思、感人肺腑的文章時,我相信,那字字珠璣凝聚的是老師們的努力與堅持。我看的越多,就越發自慚形穢起來。是啊,教師的水平與素質對學生的影響太重要了。要想不誤人子弟,就要不斷學習。透過培訓,我深深體會到了自己的“懶”,培訓督促我,讓我不斷進行反思與思考,不斷向優秀教師學習先進而可行的教學方法。遠端研修讓我煩躁的心沉靜下來。我體會到,高中語文新課改的開展,對我們老師的專業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覺得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須博學多才。
以前語文老師教過一輪教材之後,就可以駕輕就熟,遊刃有餘,現在選修教材很多,內容豐富,尤其是實行新課改之後,僅熟悉教材對語文老師來說遠遠不夠應對目前教學的需要,老師應博覽群書,有深厚的文學素養,才能更好的把握語文教材。
二、須獨立思考。
選修課要求老師與時俱進,不能一味依賴教學參考書,而應不斷更新觀念,提出自己的獨立見解。只有善於思考的老師,才會培養出更多善於思考的學生。
三、須拓展補充。
我們語文老師應勤於動手,圍繞所開選修課程蒐集資料,及時補充各種資訊,透過擴充套件老師的視野來擴充套件學生的知識面。學習讓我們成長,反思讓我們進步。在遠端研修學習的過程中,每天按時觀摩學習一個專題的講座,認真聽取了專家們對高中語文教學的指導和解讀。對每一個專題的問題都和老師們們進行了熱烈的探討,認真按時完成了作業。積極參與交流,儘可能多的閱讀老師們提交的作業及發表的文章並及時做出評論。認真閱讀了班級簡報和課程簡報,對每一點感悟都作了認真的記錄。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一名新課改的實施者,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我要力爭做到:
1、關注全體學生,注重個性差異。認真研究現代學生的特點,在思想上真正尊重學生的獨特性,在實踐中發展和完善學生個性。我們要讓學生在個性發展的基礎上掌握知識、發展能力、提高素養。學生的獨特性和教育的統一性應該是相互協調,不可偏廢的,使學生透過化學的學習都能得到相應的發展,成為一個具有完整知識結構、獨立個性的新人。
2、建立合理的課堂評價機制,合理的評價每一位學生。對學生的評價是對學生所學的一種反饋,也可以對學生起到一種激勵導向的作用,促使學生看到自己的優點和不足,並找到原因,調動積極主動性,激發學習的熱情。因此,應當建立一種合理的評價機制,合理的評價學生。不能片面的強調成功和不足,也不能所有學生用同一個尺子衡量,要合理界定。
總之,遠端研修雖已結束,但我獲得理論後的實踐才剛剛開始。雖然培訓並沒有為我掃清新課程前進道路上的障礙,但卻為我點亮了路燈。老師們深邃的智慧,坦誠的交流,真誠的指點、豐富的思想、開闊的視野,使我們深深的感動。參與研修的所有老師們真誠的一切,都給我留下了美好的回憶。
語文觀課報告 篇4
我最近非常榮幸參加了小學語文遠端研修活動,6節課下來,我對6位老師的授課情況的整體印象是:異彩紛呈,各有千秋。現將自己的感受彙報如下:
一、課前感情交流充分,做到師生心貼心。
多數老師注重課前的交流,以縮短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消除陌生感,活躍氣氛。透過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調節了一下學生心裡的緊張氣氛。
二、教態和藹可親,及時鼓勵有信心。
首先,無論是男老師還是女老師,讓聽課的老師覺得他們不是面對著一群學生,而是他們的朋友或孩子,談話或問問題,都是面對面的形式,感覺很自然、隨便。多數老師採用親切地謂,讓孩子們一聽就感覺到親呢,立刻喜歡上了這個老師。另外,老師們及時的鼓勵也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幫孩子們樹立了學習信心。
三、教學環節緊湊,環環相扣吸人心。
基本上每節課都做到了環節銜接的自然醒目,如行雲流水,一點也不硬,教學過程中也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聽課老師覺得輕鬆、不生硬,沒有累得感覺。真正做到了順學指導。
四、以讀代講練語感,細節教學是關鍵。
在課堂上,語文老師自身就帶有了課堂中應有的感情,在教學中,拿出重點段落,讓學生自讀、齊讀、帶感情讀、教師範讀、教師引讀等多種方式,來培養學生語感,從而體會課文的真正意境和內涵,使教學達到了高潮,使學生情緒激昂,情真意切!
以上就是我的感受以及分析,研修讓我真正意識到自己的渺小與孤陋寡聞,意識到了自己如同井底之蛙。遠端教育研修也激發了我對教育事業更加真實的愛戀。為我們一線教師的交流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平臺,在這裡我們可以暢所欲言,解惑釋疑。參加本次小學語文遠端培訓,有幸聆聽各位名師講課,我感慨頗深,受益匪淺。在這段學習生活中,我每天累並快樂著……因為,我收穫了知識,更收穫了友情。透過研修,我全面提升了自己的基本素養和業務綜合能力,對於個人今後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對教育教學工作也有了一種新的理解。 在這次觀課的過程中,我也深深感受到自己的不足,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一定深鑽文字,努力提升自己。
語文觀課報告 篇5
課堂是學生開展學習活動的中心,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直接影響著課堂質量的高低和其自身的發展。新課程標準倡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李凡老師的這節課上,教師利用用引導的策略和激勵性的評價語言,激發了學生的表達慾望,讓整節課的學習氛圍非常濃厚,課堂氣氛活躍。聽完李老師的課,如雷雨過後一股清新的氣息撲面而來。李老師的這堂課體現了小學語文低年級語文教學的課堂特性:
一、匯入開門見,山直奔主題。快!
雷雨是夏日的精靈,是人們身邊熟悉的一種自然景象。老師和學生一起交流課前蒐集到的關於雷雨的資料,如拉家常一般,一下子拉近了學生和老師的距離,為深入學問做了極好的鋪墊。
二、識字教學,靈活多樣。
妙! 眾所周知,識字教學是低年級教學的重中之重。李老師在這堂課上非常重視識字教學,並且方法靈活多樣。首先李老師引導同學說出,之前學生的識字方法,如加一加、減一減、去偏旁、結合動作等。最後李老師進行了集中識字,其中把蟲字旁的字集中在一起:蜘、蛛、蟬、虹,集中分析這些左右結構的字應注意些什麼,分析出注意的事項:寬窄、高矮、筆畫、穿插。其中重點強調了穿插的寫法。並反覆強調了寫字坐姿。
三、課件豐富多彩,緊扣文字。美!
在教學中,李老師是個有心人。在教學寫“雷雨前”這幾小節中,教師先讓學生看多媒體——雷雨前的情景,讓學生初步感知此時的景象,接著抓住重點詞語:滿天、黑沉沉、壓、垂等詞語進行體會,讓學生再次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教師用話語點撥,用激勵評價,讓學生在讀中感知,讀中理解,讀中想象,學生讀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在讀的過程中巧妙地將詞語理解(“壓”“垂”、“越來越響”的理解)、句子理解、積累運用融為一體,收到了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綜合效果。
四、演繹情景,多樣練讀!精!
李老師的課上還很重視學生的體驗,如:讓學生學做大樹,當狂風吹來時,學生的手臂就是樹枝,在風中搖擺不止,而老師對著這些搖擺不定的大樹進行採訪,學生連連說“風太了,我停不下來。”“我快要被吹倒了。”從學生的回答中我們不難看出,學生已經進入了情境,這時他們就是大樹,他們就是在風中搖擺的樹枝。還有一個地方就是那隻逃走的蜘蛛,周老師也讓學生說說:蜘蛛,你為什麼要逃走啊?學生也很自然地自己的角色變成了蜘蛛,以蜘蛛的心理表白著自己的害怕。這樣的移情體驗,這樣讓學生換位思考,可以讓學生學得更加入情入境,也學得津津有味,而且這樣的設計也很適合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
總之,李老師教學基本功紮實,教學目標明確,思路清晰,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氣氛活躍。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和審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全面的能力發展。”本課設計便以“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和審美的清泉”串起了讀、背、品、悟的心智活動。整堂課如行雲流水,絲絲入扣、清新自然、不落俗套,充分體現了大語文教學觀。
語文觀課報告 篇6
今天學習了《世界主要氣候型別的分佈》這堂觀摩課 ,感觸頗多。 這節課中,教師對教材和學情分析準確到位;教學目標明確;重難點處理合理符合學生的識知規律。課堂結構清晰明瞭、教學環節完整流暢。課堂教學採用了資訊科技直觀高效。教學語音富有激勵性,生動準確。
一、成功之處
1、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本堂課能夠讓學生自主學習,並能結合他們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感受到地理與生活的聯絡。
2、智慧拼圖遊戲讓學生在輕鬆愉快中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任務。
3、使用多媒體,以大量的圖片和地圖增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
4、採用激勵性語言進行評價,讓學生體會到了成功的愉悅,提高了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
5、經過教師整合,課堂教學有理有序、重點突出、化難為易。
6、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能夠自己做、自己說,培養了學生的獨立學習的能力。
7、重視學生自主學習,培養了學生自我梳理和歸納地理知識的能力。
8、教師教態自然語言條理生動、富有激勵性。
二、不足之處
1、對於氣候特點分析不到位,感覺比較模糊,表達也不夠清晰。
2、學生自主學習時間較少,有些問題不能夠放手讓學生自主完成。
3、缺少板書,有失課堂重點的突出。
4、教學方法單一,還可以採用多變的教學方法。
5、學生獨立學習、發言不足,有待改善。
6、課堂氣氛不夠活躍。
三、努力方向
學習了這堂觀摩課,收穫頗多,同時反思自己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應該從以下幾點加以改善:
1、應進一步認真研究教材,挖掘課程資源。
2、想方設法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3、認真分析教材和學情,根據實際制定合理的課堂教學容量,使教學設計更加完美。
4、多參加聽評課活動,取長補短,提高自我的教學水平。
語文觀課報告 篇7
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是指學生能夠在課堂上積極地進行聽、思、說、讀、寫、做的活動,是學生在教學中主體地位的最基本的表現形式,是學習效果的根本保證。如果有一個學生在一節課上沒有或很少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去,那麼就相當於這個學生沒有上這節課,學習效果更談不上了。
新課標指出在閱讀教學中必須面向全體學生,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中來,這也是新課標最重要的一步。讓每個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努力提高學生能夠參與的度,這是我們每位老師的教學目標,今天觀看了王老師的上課過程,讓我受益匪淺,下面我就學生的參與度方面做了統計。
本班共50人,回答了3次的學生有2人,所佔總人數比例的百分之6;回答了三次的學生有6人,所佔總人數的百分之12;回答了兩次的有20人,佔總人數的百分之40;回答了一次的有12人,佔總人數的百分之24;沒有回答問題的有10人,佔總人數的百分之20。從統計的數字來看,參與度很高,老師充分關注了絕大多數學生,真正實現了以人為本,發展個性的目標。
一、為每一個學生創造更多的表現機會
課上老師儘可能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發言中來,而不是一節課下來只有少數學生在反覆發言。老師尊重差異性,尊重多樣性,尊重創造性,儘量讓學生表述與眾不同的見解,沒有過早地去追求統一的認識、統一的結論,允許不同的認識和認識的不同水平同時存在。老師重視調動性格內向的孩子發言,及時捕捉他們想表現的瞬間,讓他們表現,即使答得不完整,或答錯了,也鼓勵他們的勇敢。
二、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快樂
興趣與成功是有機的統一體,興趣可以促進成功,成功可以激發興趣,使學生因感到能學會而願意學,因願意學而學得更好。在教學中,對學生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對問題的設計,優等生可以增加難度,提高力度,以促使其只有起跳,才能摘到果實;中下等生可以降低難度,讓每個學生能夠在課堂上飽嘗成功的喜悅,建立更多的自信,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進而掌握知識,增強技能,每一個學生都能不斷進步。
三、老師的提問很有實效性和層次性很強,以學定教。
老師的每次提問使多數學生嘗試到了成功的樂趣,引發了多數學生的思考,所以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很濃,課堂氣氛很活躍,紮實有效的進行了教學。
建議:希望老師在以後的教學中多關注不發言的學生,鼓勵學生大膽發言,肯定他們的閃光之處。
語文觀課報告 篇8
今天聽了xx老師執教的《稱讚》一課,收穫頗多。這篇課文帶給我們的是一個非常美麗的童話故事,文章內容貼近學生生活,語言簡潔生動、童趣盎然,故事性強,童話所獨有的優勢符合兒童的閱讀心理。我們教研組成員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觀摩:
一、教學流程:
張老師這節課環環相扣,實效性強,每一個環節都體現了學習語言文字運用這一核心目標。
教學流程觀察記錄表:
本教學流程脈絡清晰,設計合理,科學實用,創設多處情境指導朗讀的教學方法,無不體現著語文的美麗轉身。
建議:當然,課堂永遠是一種有遺憾的藝術,這節課我們考慮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
1、生字教學在紮實一些,可抓幾個重點字寫一寫,這樣更能體現低年級語文教學特點;
2、創設情境感情朗讀上,上一些分割,多一些整合。
二、課堂提問:
課堂是學生開展學習活動的中心,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和成就直接影響著其自身的發展。新課程改革要求學生更多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而張老師的這節課,正是用引導的策略和激勵性的評價語言,激發了學生的表達慾望,讓整節課的學習氛圍非常濃厚,課堂氣氛活躍、溫馨。
在《稱讚》這節課上,對學生參與情況統計結果如下:
從以上統計表可以看出,這節課的學生參與情況是比較好的,有37名同學主動參與了課堂,佔全體同學的88%,這個比例可以看出教師對學生的關注面較廣。從學生回答問題次數來看,大部分同學只回答了一次或者兩次,有14個同學回答了三次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本節課有5名同學沒有發言,從課堂表現來看,舉手回答問題不夠積極,很少見這幾位同學主動舉手。
建議:
1、多用一些激勵性的評價語言,鼓勵這些孩子積極大膽的舉手發言,以此來提高這些孩子學習的自信心。
2、充分關注這幾個孩子上課的學習狀態,如他們的聽課情況、小組合作情況等。
3、多給這些孩子回答問題的機會,這樣可以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也可以根據問題的回答情況來判斷這幾個孩子對於學習內容的掌握情況。
三、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的制定是非常關鍵的一環。因為教學目標在教學活動中處於核心位置,它決定著教學行為,不僅是教學的出發點而且是教學的歸屬,同時還是教學評價的依據。張老師的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共設計了四個:
1.在閱讀中運用多種方法認識“刺、蝟、板、凳、糙、但、傍、椅、瞧、留”10個生字,重點識記“背”“糙”的字音,會寫正確、規範、美觀的書寫“背、傍”2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有感情地朗讀稱讚的句子。
3.結合圖畫、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學習理解新詞稱讚、粗糙
4.體會稱讚所帶來的快樂,學會稱讚別人。
這樣設計做到了:
一、教學目標設計準確,得到有效落實。教學目標準確清晰,適合學生的認知過程。在課堂教學中張老師緊緊圍繞著這四個目標展開教學,採用多種方法反覆引導學生,使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得到了有效地落實。
二、注重學法的指導,使學生能夠學以致用。課文透過故事創設情境引入後,讓學生帶著問題自讀課文,找出生字詞,接著出示生字詞讓學生反覆讀,再把生字詞放到課文中讓學生讀,這樣學生不僅認讀了生字詞同時也讀熟了課文。理解字詞除了反覆讀,還讓學生聯絡生活實際,動手摸一摸理解“粗糙”,方法新穎,學生印象深刻。
建議:
“會寫正確、規範、美觀的書寫‘背、傍’2個字。”這一目標沒有落實。低年級語文教學,生字教學應作為重點來處理。
語文觀課報告 篇9
今年暑假以來,我認真學習並觀看了張豔麗老師的《從現在開始》、劉夢榮老師的《十六年前的回憶》、韓慶芝老師的《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以及肖雲蘭老師的《月光啟蒙》。四位老師優秀的課例,精彩的課堂,巧妙合理的教學設計,先進的教學理念,以及網際網路+技術在教學中的無縫銜接,讓我深受啟發。
總體評價:四位優秀老師的課堂教學注重創設情景,讓學生在全方位的感知中,進入形象化、有感染力的場景,獲取直覺的體驗,共同參與到學習中去。在學習中開展多種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化體驗,課堂教學豐富多彩,活力四射。倡導以自主學習、探究合作為基本特徵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儘量創造條件,利用多媒體、圖片、影片等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設情境,將生活和書本知識融為一體。
下面就印象最深刻的地方進行一下分析點評。
四位老師課透過多種讀的形式幫助學生體驗角色,真切地進入文中的情境,才能製造出符合文字的課堂氣氛,從而感悟文字中蘊含的道理。
張豔麗老師的`《從現在開始》,從二年級學生認知水平特點出發,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透過認真閱讀全文的重點段,瞭解動物輪流當“萬獸之王”的過程,並抓住動物的語言,讓學生充分的讀,體會角色的心理和人物的個性特點,從而使本文的難點在講讀中得到突破。
劉夢榮老師的《十六年前的回憶》透過引導學生透過抓住關鍵詞、句的來理解課文,結合孩子們課下蒐集資料及課上老師補充的資料,進一步走入人物內心,從而對人物的理解更立體。
韓慶芝老師的《跨越海峽的生命橋》引導學生感受人間真情,體會人與人之間無私奉獻的愛能創造奇蹟,採用資料補充、情境渲染法,體會人物的複雜內心、感悟人物捨己為人,無私奉獻的高貴品質。
肖雲蘭老師的《月光啟蒙》透過讓學生在閱讀中體會文章的語言優美、感情真摯,體會此刻作者對母親的感激之情,對學生情感上進一步昇華。
透過這次觀評課,對照自己平時的教學,深深體會到:
1、教師需要進一步轉變觀念,把課堂還給學生,尊重並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2、結合文字特點,創設情境,讓學生充分的讀,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努力實現學生主體與文字客體的對話,使閱讀真正成為學生的一種心靈的感受。
3、加強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各項業務水平,才能更好的教書育人。
總之,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不斷努力,完善我的課堂,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語文觀課報告 篇10
今天,聽了何麗萍老師上的《公輸》這堂課,感受頗多。下面,我將從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兩方面略作闡述。
一、教師主導地位發揮得當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始終處於主導地位,即在課文學習必要之處作適當點撥,引導學生髮現問題、解決疑點。
1、學目標明確而集中
用簡明的話說說墨子是怎樣一步步止楚攻宋的,體會墨子的勸說藝術。
2、教師能恰當設疑
“墨子是怎樣一步步止楚攻宋的”,能夠起到提綱契領的作用,有利於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從而達到突破學習重點的目的。授課過程中又將止楚攻宋的過程細化為三部分,這種問題設計能做到由淺入深,由簡單到複雜,帶有啟發性、思考性和思辯性,調動了學生積極思維,培養了學生閱讀、理解和分析能力,在課堂教學中融入了思維發展的訓練目標。
二、學生主體地位充分體現
首先是學生大面積地自讀,為學生理解課文記述的內容提供了基礎和條件。而學習文言文最常用的、切實可行的方法也是多誦讀,學生在閱讀中理解,在朗讀中感悟,在朗讀中得到美的薰陶,情操的陶冶。從而營造了和諧的教學環境,形成了互動的生動活潑的教學場景。
其次是學生能主動探究規律。在教師的引導點撥之下,學生透過分角色朗讀整體感知了文章內容,本節課摒棄了以往教學中單一的傳授性教學方式,而代之以新的學法,即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去提出個人問題,從而有所發現,並提出有價值的看法。如“荊之地方五千裡,宋之地方五百里”朗讀節奏的劃分,學生學有所思,學有所得。
作為學習的主體,一堂課中要讓學生在學習體驗中有所收穫和啟發,並能說出自己的見解。所以對於“墨子是怎樣一步步止楚攻宋的”這個問題教師可以充分放手,讓學生解決疑問,尋找答案。如果問題難度比較大的話還可以嘗試小組合作解決。這應該比教師逐層的分析講解更有挑戰性,也更有價值和意義。
何老師的課自然中透露著紮實,全面中突出著重點,點撥裡彰顯出主題,踏實、親切而富匠心的複習風格值得學習。
語文觀課報告 篇11
《最後一頭戰象》這節課在老師的引領下,我們與臺上的孩子們一起走進一個發生在動物身上的撼人心扉、令人動容的悲情故事,結識了一頭有血有肉、重情重義、 善良忠誠的戰象嘎羧,並與戰象嘎羧一同經歷了生命大限將至時的心路歷程——從英雄垂暮時的焦躁不安到重披戰甲時的英武豪邁,從重臨舊地時的深切緬懷到安葬 自己時的坦然安詳,真是:英雄垂暮近黃泉,重披戰甲憶當年。憑弔故地念戰友,莊嚴歸去共長眠。
聽這節課總體感覺是:教學思路在清晰連貫中蛇行,教學環節在自然流暢中游走。動態生成中彰顯教師的教育智慧,氣定神閒中透露教師的紮實功底。之所以這麼 說,是因為這是一節本色的語文課堂。本色語文,就是讓學生徜徉在內涵豐富的語言文字中,用自己的感官和心靈去觸控語言文字,用自己的情感和體驗去關照語言 文字,用語言文字滋養稚嫩的心靈,用自己積澱的語言文字去放飛心靈。本色語文就是用語文的方法學語文,語文的魅力在語文裡。這節課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本色匯入。
緊扣題目中的“戰象”,以一句“你們見過大象打仗的場面嗎?”引領學生快速進入了文字的第一自然段,在物件兵的介紹中學生感受到了戰象在戰 場上的作用,它們不光馱著象兵浴血搏殺,還像一位勇猛無謂的展示奮力殺敵,“長鼻劈敵”、“象蹄踩敵”,它們像象兵一樣威風凜凜、勢不可擋。它們哪裡是 象,分明是戰士,是士兵。對這樣的戰象,未曾走進故事,便已肅然起敬。在瞭解了戰象的作用,交流了印象之後,老師很自然地引出最後一頭戰象——嘎羧。這樣 的匯入方式沒有花架子,充滿了語文味,劉老師是在用語文的方式匯入新課。
2、本色理解。
閱讀理解過程以一個主問題(核心問題)貫通全文——“文中的嘎羧有著怎樣的情感,課文又是怎樣來表現它的情感的呢?”,這個問題牽一髮而動 全身。在這個主問題的引領下,學生首先走進了“段落”的叢林——披掛象鞍,快速閱讀,感受戰象的所作所為;然後又走進“句子”的叢林 —— 找最能表現嘎羧物件鞍深厚感情的句子,圈畫體味交流。此時,學生已經走進了語文的叢林中去感受體味嘎羧豐富的情感世界。但這還不夠,老師又繼續引領學生在 密林中探幽尋蹤,那就是抓詞語——你覺得哪個詞最能表達嘎羧物件鞍深厚的感情,引導學生抓住描寫戰象嘎羧動作、神情的關鍵詞語來交流體會,摩挲、淚光閃 閃、久久地、呼呼吹去、久別重逢。因為動物是沒有語言的,也沒有為常人所明瞭的表達方式,但它們的行為、神情自然流露出他們豐富的心理變化與情感起伏。抓 住這些舉止神情就能走進它們的內心世界。
於是,學生從這些關鍵詞語中真切地感受到嘎羧見到象鞍時內心湧動的對輝煌過去的深深留戀與回味。憑弔戰場部分,劉 老師同樣引導學生由段到句到字詞,抓住“久久凝望”、“親了又親”、“吼叫”體會嘎羧對戰友的無限緬懷,對過去驚天地、泣鬼神戰鬥場面的無比留戀。可以 說,在整個閱讀理解的過程中,老師始終關注文字中的語言因素,以語言文字為載體和依託,不僅讓學生搞明白語言文字所承載的內容,即“寫的是什麼”,還讓學 生搞明白這些語言文字中所蘊含的情感,即“表達的是什麼”,還讓學生知道作者是用什麼樣的語言形式來承載這些內容的,即“怎麼寫的”。我一直認為:只有鉚定語言文字的閱讀教學才是真正的語文課。
3、本色結課。
本色的語文課不僅讓學生去觸控語言文字、關照語言文字、感悟語言文字,還會放飛語言文字。這節課的最後,劉老師安排了一個“練筆”環節,讀 寫結合——臥在坑底的嘎羧眼睛睜得老大,凝望著天空。它凝望的眼睛一定有話想說,它想說些什麼?你看到靜靜躺在墓坑裡的嘎羧,又想說些什麼?從兩個內容中 任選其一寫話。可以說此時學生已經體會到嘎羧豐富的情感世界,對這位“戰鬥英雄”充滿了無限的敬意。
老師用一種語文的方式為學生提供了傾吐心聲、抒發情懷 的機會。於是學生的情感在放飛,語言文字在放飛。聽著學生髮自肺腑的心聲,我們感受到飽含真情的語言文字是溫潤的,是震撼的,是有生命力的。這就是本色語 文的美魅力。語文課的最高境界有人說是“無痕”,我還想說是“本色”,是“本真”,是“原汁原味”,是“原生態”!
最後,由衷地感謝這次研修以及為我們講課的這些優秀教師,為我們奉上這樣一道豐盛的精神文化大餐。大道至簡,知易行難。這些優質課充滿了無限的魅力,帶給 我們很多的思考和感悟,但要知道,光鮮亮麗的背後不知隱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打磨和歷練,不知凝聚了多少人的智慧和力量。有一種擁有叫付出,有一種付出叫幸 福。就讓我們像這些優秀教師一樣,繼續執著地行走在語文教學的大道上,讓幸福在付出中昇華!
語文觀課報告 篇12
“這真是精心設計的流程,紮實推進的課堂”在認真地觀摩了 董老師執教的《兩隻鳥蛋》一課之後,我由衷地發出這樣的感慨,因為這節課,董老師真正實現了從“教課文”到“教語文”的華麗轉身,從“文字解讀”轉向了“能力培養”,更多地關注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我受益匪淺。
下面,我就從董老師本課時教學流程的設計這一方面談談我的想法。
一、激發情趣,匯入新課
教師首先出示圖片,渲染氣氛:“同學們,春天是一個萬物復甦、柳綠花紅的季節,你喜歡春天嗎?你還能用哪些詞來描繪春天?是啊,春天這麼美好,你們願不願意到大自然中玩一玩呀?小動物 也和你們一樣,來到了美麗的大自然中。聽!誰來了?哦!是小鳥飛來了,它們你一句我一句,唧唧喳喳的唱的可高興了”接著提問“那鳥媽媽是怎麼把小鳥帶到這個世界上來的呢?(加聲音,點課件)”從而引出課題。
這一步的設計,以聲音和圖片為媒介設定情境,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興趣,效果很好。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教師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小朋友們,關於這兩隻鳥蛋還有一個小小的故事呢!誰想知道?故事就藏在咱們的課本里,快去讀讀吧!”然後讓四位小朋友來接讀課文,要求聲音洪亮,流利,正確,有感情。
這一步的設計,讓學生整體感知了課文內容,而且目標明確,但我覺得在初讀課文時就讓學生有感情,要求有點高,可以在精讀時再讓學生達到有感情朗讀這個目標。
三、闖關遊戲,快樂識字
教師帶領大家去鳥的王國裡看一看,讓學生透過四關拿到四把智慧金鑰匙,才能順利到達鳥的王國。
第一關,讀帶拼音的詞語,自由讀,請小老師帶領大家一起讀,拿到金鑰匙,見到蜂鳥
第二關:去掉拼音讀詞語,變向開火車讀,拿到金鑰匙,見到鴕鳥
第三關:單個字,男生女生對抗賽讀,做猜字遊戲認識“捧、抬、投”拿到金鑰匙,見到啄木鳥
第四關:用“蛋”組詞
這個環節,把整個識字過程設計成一個闖關遊戲,設定四個關卡,一個比一個增加難度,用遊戲的形式調動學生識字的積極性,符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而且還用做動作猜字的遊戲讓學生認識新字,學生記憶深刻,也學會了一種新的識字方法。到最後教師還做了鋪墊“其實,鳥的王國裡還有很多鳥,它們要等你們學好課文才和你們見面呢?想見見它們嗎?那就認真學習課文吧!”,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
四、精讀課文,讀中感悟
教師想讓學生自由讀課文,然後逐段學習。
第一小節,教師版畫大樹,並讓學生摸鳥蛋說感覺,從而引導學生進行語言訓練“涼涼的鳥蛋”可以說成“鳥蛋涼涼的”,引導學生體會鳥蛋,真好玩,在指導朗讀。
第二小節,教師引導學生想象並表演鳥媽媽焦急不安的樣子,並聯系實際談感受,從而理解了重點詞語“焦急不安”。
第三小節,教師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如何送蛋,並上臺表演,指導朗讀。
第四小節,教師創設了小鳥慢慢出殼慢慢長大的情境,指導朗讀。
這個環節,教師利用多種方式突破了教學的難點,引導學生聯絡實際理解詞句,並用小組討論的方式,初步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讓學生表演讀,考察了學生對詞句的把握和理解,從而教會學生多種學習課文和詞句的方法。
總之,董老師的目標具體明確,經過了精心的設計,課堂紮實高效,既關注了課程內容,又注重了學生能力的培養,真正地驗證了xx老師說的“和‘內容分析’式的閱讀教學說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