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質實習報告(精選12篇)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精選12篇)

  接地氣的實習生活已經告一段落,想必我們吸收了許多新的思想,這時候需要寫一份實習報告好好地作總結了。在寫實習報告之前,可以先參考範文,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工程地質實習報告,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 篇1

  實習目的:

  1、透過實習鞏固課堂所學的基本理論,從而達到理論聯絡實際,拓寬視野,培養實際工作的能力。

  2、透過野外的實地實習,認識三峽庫區的地質概況和三峽庫區地貌的基本型別及其成因。

  3、透過實際考察,瞭解各種地質現象,掌握地質地貌野外調查的基本方法,培養實踐技能。

  4、學習運用羅盤儀測岩石的走向、傾向以及傾角。

  5、培養學生吃苦耐勞、艱苦努力、遵守紀律等優良品質和增強集體觀念,總結此次實習與我們所學專業的相關聯絡。

  實習工具:

  羅盤儀、地質錘等

  實習時間:

  20xx年11月22日至20xx年11月23日

  實習內容:

  1、認識三峽庫區的基本地貌、岩層的產狀(用羅盤儀進行測量)以及岩石的特徵。

  2、實地瞭解三峽庫區的山體、河流的一些特徵。

  3、觀察並學習如何對庫區的邊坡進行治理。

  4、瞭解庫區的一些滑坡,掌握滑坡的形成原因及型別。

  5、觀察並學習鏈子崖危巖體的特徵及其所造成的一些影響。

  實習具體情況及內容:

  1、觀測岩層

  其中包括觀察岩石的型別和特徵,觀測岩層的產狀(測量是用羅盤儀、

  1.1岩石種類及岩層產狀的一些概念

  在課本上我們學到了岩石的型別有三種,即岩漿岩、沉積岩和變質岩。

  岩漿岩又稱火成岩,是由岩漿冷凝固結後形成的岩石。

  沉積岩是在地殼表層常溫常壓條件下,由風化產物、有機物質和某些火山作用產生的物質,經搬運、沉積和成巖等一系列地質作用而形成的層狀岩石。

  變質岩是指地殼中原有的岩漿岩或沉積岩,由於地殼運動和岩漿活動等造成物理化學環境的改變,當其處在高溫、高壓及其他化學因素作用下,使原來岩石的成分、結構和構造發生一系列變化,所形成的新的岩石。

  岩層的產狀用走向、傾向和傾角三個要素來表示,在野外工作中可以只測量岩層的傾向和傾角,走向可以根據前兩者算出。

  岩層面與水平面相交的方向稱為走向,傾向是指岩層的傾斜方向,是傾斜線的水平投影的方向,而傾角即岩層的傾斜角度,是層面也水平所夾的最大銳角,也是傾向線與傾斜線的夾角。

  1.2羅盤儀的使用方法

  在測量岩層產狀之前老師給我們仔細講解了幾遍如何使用羅盤儀進行測量岩層的產狀。

  測量走向時,使羅盤的長邊緊貼層面,將羅盤放平,水準泡居中,讀指北針所示的方位角,就是岩層的走向。

  測量傾向時,將羅盤的短邊緊貼層面,水準泡居中,讀指北針所指的方位角,就是岩層的傾向。

  因為岩層的傾向只有一個,所以再測量岩層的傾向時要注意將羅盤的北端朝向岩層的傾斜方向。

  測量傾角時,需將羅盤橫著豎起來,使長邊與岩層的走向垂直,緊貼層面,等傾斜器上的水準泡居中後,讀懸垂所示的角度,就是岩層的傾角。

  1.3所見岩石

  1.3.1頁岩 在路旁我們看到的首先是頁岩,頁岩在形成過程中有顆粒大的和顆粒小的,顆粒大的頁岩較顆粒小的頁岩的抗風化能力強,顆粒小的頁岩用地質錘很容易敲碎,可見其抗風化能力很弱,現在已經風化的很厲害了。

  而顆粒大的頁岩我們可以看到其現在還儲存的很好。

  頁岩是沉積岩,我們可以看到它有明顯的層理構造。

  1.3.2砂岩 在離我們比較遠的地方我們看到了一大塊砂岩位居一塊地中間,我們不方便測其岩層產狀,但老師這時給我們提出了一個方法,那就是在野外考察中可以根據某一岩層來推測另外的岩層。

  於是我們向路的前方看去果然在落邊看到了與那塊砂岩產狀一樣的另外的砂岩。

  於是我們趕緊拿出羅盤儀對其岩層產狀進行測量。

  最後測得其傾向是255°,傾角是30°

  1.3.3石灰岩 用羅盤儀測得我們看到的石灰岩的岩層層面產狀是傾向為260°,傾角為55°,節理面的產狀是傾向為65°,傾角為90°。

  用地質錘敲打石灰岩,可以看到其中的礦物有方解石。

  1.4褶皺構造

  我們看到了兩處褶皺構造,一處褶皺是頁岩的背斜構造,兩側岩層都是頁岩,則此褶皺的抗風化能力弱,用地質錘很容易將其敲碎,兩側岩層的傾向是250°,傾角是50°如右圖所示。

  另一處褶皺是輝巖的向斜構造,可以清楚的看到有彎曲的形狀,而且是非常有層理的。

  其風化程度是強風化。

  用羅盤儀測得兩測岩層即輝巖的產狀知其傾向是240°傾角是30°。

  其素描圖如右圖方框內所示。

  1.5斷層構造

  在路旁我們還發現了一處斷層構造,從書本上我們可以知道,岩層或巖體在構造應力作用下發生破裂,沿破裂面兩側有明顯相對位移的構造現象稱為斷層。

  而我們發現的斷層,它的上下盤是砂岩,破碎帶是由頁岩組成的。

  如右圖所示。

  其形成原因可能是上盤受下盤牽引,下盤對上盤的衝力。

  用羅盤儀測的上盤岩層的產狀是傾向為260°,傾角為50°,下盤岩層產狀是傾向為260°,傾角為55°,破碎帶岩層的產狀和上盤岩層的產狀相同。

  實習感言

  透過這次實習我覺得我真是受益匪淺,從中學到了很多在課本上學不到的東西,學會了在野外考察時該如何用羅盤儀測量岩層的產狀,如何認識一個地方的地形地貌,對三峽庫區也有了更多的更好的瞭解。

  能夠學著理論聯絡實際,並從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同時也鍛鍊了自己吃苦耐勞的能力,以及和別人團結協作的能力。

  總之在這次實習中我收穫甚多,拓寬了自己的視野,也學到了很多知識,同時我希望以後會有更多像這樣的機會。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 篇2

  一、實習目的:

  本次實習是地質課程的野外認識實習,其目的旨在透過短期的野外實踐是同學們對地質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和特點有一個比較全面的、概括性的瞭解,鞏固和掌握地質科的基本內容和方法,初步具備分析、解決在實際工程中出現的簡單條件下的地址問題的能力,為以後的工作實踐打下堅實的基礎。主要目的有三:

  (1)認識各類地質現象,瞭解華北地臺基本地層層序。

  (2)瞭解各種內外力地質作用。

  (3)初步掌握一般的野外地質技能,從野外觀察、記錄、描述羅盤儀的使用。此外,透過實習是同學們充分認識到地質實踐對於地質學科的重要性及其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從而逐步樹立艱苦奮鬥的思想作風和勇於探索的科學求實精神。

  二、實習時間:

  20xx年x月x日到20xx年x月x日

  三、實習地點:

  xx島石門寨地質實習基地

  四、實習內容:

  本實習區出露地層屬華北地臺型(包括前古生界及古生界)。除較普通缺失中上奧陶統至下石炭統、下中三疊統、白堊系、第三系外,就華北型地層而言,該區地層出露較全,化石較豐富,各單位地層劃分標誌清楚,地層特徵具有一定代表性。全區範圍內所有出露的地層有元古界的青白口群,下古生界的寒武系,下奧陶統,上古生界的中石炭統至二疊,中生界的上三疊統至侏羅系、新生界的第四系。

  (一)元古界青白口群

  (1)龍山組:分佈於張崖子至東部落,南部雞冠山等地。由兩個沉積韻律組成。不整合於下元古代之前形成的綏中黃崗巖之上。主要是紫紅色、黃綠色、灰黑色及蛋清色等雜色頁岩,底部為砂岩。屬典型濱海相沉積,與下伏的綏中花崗岩呈沉積接觸關係。厚91米。

  (2)景兒峪組:主要分佈在區內的東部地區,出露最好剖面在李莊北溝,在黃土營村東也有出露。巖性由粗至細,由碎屑岩—粘土巖—碳酸岩,構成一個完整的韻律,具有海侵沉積的特點。與龍山組呈整合接觸關係。其分界標誌是其底部黃褐色或鐵鏽色的中細粒鐵質石英砂岩,其中含大量海綠石,其底部的中細粒長石石英淨砂岩具大型海成風暴波痕。本組地層屬濱海相至淺海相沉積。厚38m。

  (二)寒武紀

  (1)饅頭組:該組由於巖體的侵入破壞和構造破壞,出露零星,東部落的北部和西部都有出露,可作為標準剖面。本組上下界限明顯,與毛莊組的分界是以頂部的鮮紅色泥岩作為標誌層的。巖性特徵是鮮紅色泥岩、頁岩為主,頁岩中含石鹽假晶,並夾有白雲質灰巖。沒有發現可靠的化石依據。與下伏的府君山組呈平行不整合接觸;與上覆毛莊組為整合接觸。厚 71m。

  (2)徐莊組:分佈較廣,東部落西剖面出露較好,化石十分豐富,本組地層上下界限清楚,可作為標準剖面。巖性為淺海相的黃綠色含雲母質粉砂岩,夾暗紫色粉砂岩、細砂岩和少量鮞狀灰巖透鏡體或扁豆體。含有三葉蟲化石。與下伏毛莊組的分界是以黃綠色粉砂岩與暗紫色粉砂岩互層為標誌。厚101m。

  (3)張夏組:受到覆蓋和破壞較少,是寒武系地層在區內分佈最廣的地層之一,幾乎盆地周圍都有分佈,在揣莊北 288高地以東的山脊上出露最好,是區內較好的標準剖面。下部為鮞狀灰巖夾黃綠色頁岩;上部以鮞狀灰巖為主,夾藻灰巖、泥質條帶灰巖。三葉蟲化石最豐富。本組與下伏地層為整合接觸。厚13m。

  (4)崮山組:本組與張夏組在區內的分佈相仿,比較好的有288高地上的剖面,可為標準剖面。下部和上部都以紫色礫屑灰巖及紫色粉砂岩為主;中部則是灰色的灰巖與張夏組界限明顯,接觸部位兩者巖性差別很大。化石十分豐富,幾乎每層都可以採到。主要三葉蟲化石有:蝙蝠蟲未定種、帕氏蝴蝶蟲。厚102m。

  (5)長山組:出露較好的剖面在揣莊北288高地,為標準剖面。巖性為紫色礫屑灰巖、粉砂岩與頁岩互層,夾有藻灰巖及生物碎灰巖。三葉蟲化石主要有:蒿里山蟲未定種、長山蟲未定種、狀氏蟲未定種。與下伏地層為整合接觸兩者分界清楚。本組在區內出露厚度較小,只有18m左右。

  (6)鳳山組:本組分佈與崮山組、長山組相同,出露較好的揣莊北288高地可作為標準剖面。主要巖性為黃灰色泥灰岩夾礫屑泥灰岩。黃綠色鈣質頁岩及薄層狀泥質條帶狀灰巖。泥質成分增多,容易被風化,風化往往形成黃色土狀物。化石豐富三葉蟲化石垂直分帶明顯。礫屑形成小團塊,本組與下伏長山組為整合接觸,分界是以底部的青灰色礫屑泥灰岩為標誌層。厚92m。

  五、實習總結:

  短短五天的野外實習很快結束了,我們從中學到了不少東西。增加我們對工程地質學這門課程的認識,瞭解了工程地質對實際工程建設的重要性。本次實習親眼見到了很多課本中描述過的地質構造以及岩石,學會了羅盤的使用方法,練習了利用地形圖使用後方交會法確定自己的位置,練習了透過讀地質圖來判斷當地岩層的年代、產狀等,深刻地感受了僅有課本上的知識是不夠的,還要透過實踐才能真正地將知識化為己用。本次實習真的收穫了很多,感謝兩位老師一路辛苦的教導。

  六、實習心得

  對我來說,這次實習是一個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過程,這樣的一個過程給了我無限的啟迪,在這個過程中我把所學的知識靈活的理解和運用,從而加強我們對這門課程的瞭解,從之前的感性認識上升為如今的理性認識,這種質的飛躍,應該歸功於實踐的作用。而不論我們以後從事怎麼樣的工作,我們的的人生應該是不斷將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這是一次完美的體會。同時在實習的過程中學到了很多書本上無法學到的東西,古語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說的便是這樣一種情況。最後在這裡我還要感謝學院給我們提供的這次實習機會,感謝老師在實習過程中的細心指導。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 篇3

  一、實習概況:

  20xx年xx月xx日,我們土木工程專業進行了工程地質實習,工程地質實習是整個工程地質學教學中十分重要的實踐環節,使學生在課程理論知識學習的基礎上,透過對基本地質現象的野外實地考察和現場實踐,獲得感性知識並鞏固和深化課程理論,使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為畢業以後的設計、施工中應用有關地質資料打下一定的基礎。同時增加感性認識,擴大視野,培養提高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實習目的:

  1、使理論聯絡實際,加深和鞏固課堂知識,提高在野外識別各種地質現象的能力同時增加感性認識,擴大視野,培養提高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鑑別和觀察常見的岩石,礦物特徵及工程性質。

  3、學習運用羅盤儀器測岩石的走向、傾向和傾角。

  4、瞭解三大岩石的形成過程,產生年代、結構、產狀、形成原因及現象以及流水的地質作用對岩石的影響和沖刷成河谷的過程。

  5、瞭解地質構造的內容,實踐其現場的判斷方法。

  三、實習內容

  地質概況:

  區內出露的地層主要有下元古界寬坪群和從中更新統到全新統的第四系。另外,還有少量第三系出露。該區出露的侵入岩包括酸性、基性和超基性岩,主要有花崗岩、輝長岩和輝石巖。該區位於北秦嶺加里東褶皺帶的北緣(黃邦強等,1984),寬坪群具多期變形特徵。早期褶皺近東西向,呈同斜緊閉褶皺,區域性出現平臥褶皺,發生軸面片理S1及腸狀褶皺、勾狀褶皺等,伴隨早期中基性脈岩侵入,為前寒武紀變形。中期褶皺也為近東西向,與早期褶皺樞紐交角不大(<20°)或近於共軸疊加,形成較開闊的彎滑褶皺,產生S2折劈理,為加里東期變形。

  1、秦嶺北坡山前斷裂觀測點

  斷層面走向時而北東,時而北西。實測斷層面產狀,測量構造透鏡體、構造角礫的大小;觀察斷層內出露的輝長岩強烈破碎帶。

  2、參觀湯峪溫泉和河流階地

  湯峪溫泉的特徵:

  湯峪溫泉的出露溫度為48—58.7℃(中溫)。湯峪溫泉水是經過下滲、加熱、上升的迴圈大氣降水,溫泉水出自一個PH值約為8.5,溫度約為87℃的深部熱儲。溫泉水在其上升至地表的過程中,混入了一些較淺部的水和潛水,混入比例隨季節變化。在湯峪,降水分配主要集中於七至十月份(約佔年降水量的56.6℅),最高值多出現在九月份。這段時間中,由於溫泉水在上升過程中混入的淺部水和潛水有所增加,使得溫泉水的溫度較平常偏低,溫泉水中比淺部水和潛水中濃度較高的化學元素濃度也較平常偏低。因此,湯峪溫泉的出露溫度在不同季節有所變化。

  湯峪溫泉形成條件:

  (1)允許冷的地表水和大氣降水下滲的適當岩層;

  (2)加熱下滲冷水的熱源;

  (3)足夠可供利用的補給水;

  (4)使冷水加熱的足夠時間以及足夠大的熱交換面;

  (5)熱水返回地表的通道。這些條件大多由本區構造提供。

  湯峪溫泉的形成條件幾乎都受構造控制。湯峪溫泉水來自大氣降水,補給區主要為出露於南邊的秦嶺,由於補給區較大,降水也較為豐富,因而湯峪溫泉有較為充足的補給源。大氣降水沿連通性較好的裂隙下滲,並匯入深大斷裂向更深處滲入,下滲過程中,水的礦化度與溫度都會有所改變,在下降到深斷裂某一深度,下滲到這裡的水有足夠長的時間和足夠大的能量與物質的交換面與圍巖進行相互作用,它不斷改變自身的礦化度和溫度,最後與岩石達到物理化學平衡,其平衡溫度為87℃左右,PH值為8.5左右,其礦化度的增高來源於與岩石中礦物的化學反應,溫度的增高來源於與岩石的熱交換,而使岩石獲得較高溫度的熱源是稍高於正常熱流值的深部熱流產生的熱量。經歷以上過程的水,最後上升出露於地表成為泉。湯峪溫泉的出露依賴於熱異常及活斷層交匯帶與低地勢在垂直方向上的重疊,即北東向和北西向山前斷裂與隱伏斷層F4交匯帶與低地勢位置的結合。這就是湯峪溫泉的形成模式,它明顯受活斷層控制。

  3、山前斷裂—湯峪水庫大壩路線觀測

  ㈠寬坪群變質岩及原巖恢復

  ①首先讓我們用放大鏡觀察雲母石英片岩、二雲母片巖的主要礦物、結構、構造,然後老師講解副變質岩概念,我們認識副變質岩的主要特徵;

  ②我們用放大鏡觀察綠片岩、角閃石片岩、斜長角閃巖的主要礦物、結構、構造等,老師講解正變質岩概念後,我們認識正變質岩的主要特徵。

  4、剖面

  剖面的集中礦物組成:

  輝長岩巖體:輝長岩巖體,是在張性空間中侵入,有片理化、弱蝕變,輝石含量60%左右,斜長石含量30-40%,無石英或極少,岩石呈深灰色,中-粗粒結構,灰白色斜長石和黑色粒狀輝石都成近等軸狀它形粒狀相間分佈,塊狀構造,粗粒輝石兩組解理近於直交。

  斜長角閃巖:流變構造、同斜緊閉褶皺發育,軸面和片理近於平行,長英質變質分異,暗色、淺色礦物分別集中到一起,石英脈和花崗質岩脈發育,有彎曲、石香腸化和透鏡體化,斜長角閃巖中還夾有云母片岩。 花崗岩:出露較寬,岩石呈肉紅色,具半自形粒狀結構-花崗結構,主要礦物長石、石英和雲母,區域性可見由混合巖化形成的眼球狀花崗岩,石英呈拔絲狀,斜長石呈(似)眼球狀,有旋轉碎斑,具粗糜稜巖化。 小褶皺特 徵: 寬坪群變質岩系中小褶皺特別發育,主要是同斜緊閉褶皺,區域性出現面理置換,存在同一方向的兩期面理,早期面理透入性好。斜長角閃巖中的石英脈隨面理褶皺,明顯地呈現出背、向形特點。該區褶皺為多期疊加而成,斜長角閃巖中出現兩期花崗岩脈,早期花崗質脈呈倒轉褶皺彎曲,晚期花崗質脈沒有倒轉,兩期褶皺近於平行。

  四、實習總結:

  透過實習,使我學到了很多東西,聽老師的講解,使我學會 很多課內學不到的東西,包括:如何透過一塊石頭的色澤,去判斷其類別、其形成年代;如何去辨別3大岩石;如何去測量岩石的走向等等;總之,工程地質學的實習在於透過實習學習使學生具備分析、解決在實際工程中出現的簡單條件下的地質問題。透過這次的實習我對這門工程地質學的瞭解更深一層,把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聯絡起來,牢固地掌握瞭如何分析岩石的層理,結構構造,學會測量岩石的產狀。實習期間,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了解和認識了實地勘察的方法和所要注意的方面,瞭解到許多關於地質構造、岩石產狀的判斷與測量,老師還詳細的向我們演示了根據層面構造判斷斷層形成情況,並且透過對已有地質圖閱讀及應用的講解,透過實習後我更好地掌握了《工程地質學》這門學科,更好地掌握了所學知識。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 篇4

  一、實習概況

  1、實習時間、參加人員和組織情況

  土木建築學院20xx級工程地質實習是在20xx年7月1日至20xx年7月5日,其20xx級土木工程專業的所有同學都需參加,土木工程專業十個班每班都配有一名實習老師。我所在的是土木xx班,我們班共36人,共分為六組,有組長一名,組員五名。

  2、工程地質實習的性質與目的

  1)、能夠理解基本的地質概念,瞭解基本知識,學會基本技能。透過簡短的野外地質實習,鞏固學過的《工程地質學》內容,加深對課程有關內容的理解,將理論和實際結合。

  2)、透過實習能夠培養對大自然的熱愛,陶冶情操,提高對地質學的興趣,同時充分認識到地質實踐對地質科學的重要性。

  3)、能夠培養我們吃苦耐勞、艱苦努力、遵守紀律、團結協作等優良品質和增強集體觀念,掌握實地操作技能和編寫實習報告的能力,總結此次實習與我們所學的土木工程專業之間的聯絡。

  3、實習地區地質地理概況

  實習地區主要位於xx市境內,恰好在我國南北地理,地質分界線上。其地質特徵雖屬華北型別,但又有其特殊地方。因煤炭資源豐富,更由於早期三胚層動物化石—“淮南蟲”的發現而蜚聲海內外,引起國內外地質界的重視。因而地質研究程度較高,資料也很豐富,為認識實習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實習地區處於北緯32度40分,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6度,年平均降雨量969毫升,屬於大陸溫帶半溼潤季風氣候區。

  淮河以南為丘陵山區,八公、舜耕、上窯“三山鼎力”,海拔多在200米以下,最高峰為xx區的白鶚山,海拔242米。淮河以北為黃淮海沖積平原,地勢平坦,海拔20-40米。

  二、實習基本要求

  1)、能夠根據所學的知識,識別沉積岩和變質岩,識別簡單的構造現象,能對一般的工程地質問題進行分析和評價,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2)、對實習中所見到的各種現象要現場做好原始記錄。

  3)、每天結束實習後,要及時總結,做好實習日記。

  4)、實習結束後,按要求認真編寫實習報告

  三、實習基本內容

  1、岩石礦物的野外識別

  1)、岩石型別的鑑別:首先根據野外岩石的產狀判斷岩石屬於的大類(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然後再從岩石的顏色、礦物成分、含量等具體確定岩石的具體名稱,注意使用一些輔助工具來幫助鑑別岩石,如放大鏡、小刀、稀鹽酸等。觀察時,首先要用地質錘敲開岩石的新鮮面再進行其它工作,否則其風化表面會使觀察產生錯誤的認識。一般放大鏡可將岩石中的細小礦物顆粒放大10倍,能夠觀察其成分、結構等,用稀鹽酸可以區別方解石與其它礦物。

  實地觀察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岩石的顏色,對岩石顏色的描述十分重要。一般地說,岩漿岩和變質岩的顏色往往與其暗色礦物(如橄欖石、輝石、角閃石、黑雲母等,它們都是含有的矽酸鹽礦物)含量有關。含量愈高,顏色愈深。因此在觀察岩漿岩,變質岩的過程中,對顏色的正確描述有助於岩石型別的識別。而沉積岩中,深色岩層系因其富含有機質所致,如淮南地區石炭,二疊系含煤岩層多為灰、深灰色。而常見於岩漿岩、變質岩中的暗色礦物極易風化分解,難以出現在沉積岩中。紅色沉積岩層多含有,是氧化、乾燥條件下的產物,接下來利用手中的工具觀察岩石的礦物成分、結構、構造現象。另外在沉積岩中,還要注意古生物化石的觀察。

  2)、岩石的結構型別識別:注意觀察巖體中結構面(裂隙面、斷層面、岩層層面等)發育的情況,包括髮育方位、密度、延伸情況、充填。由此確定巖體是屬於以下哪一型別:

  a、整體塊狀結構

  b、層狀結構

  c、碎裂結構

  d、散體結構

  2、常見堆積物型別及其工程地質特徵

  首先觀察堆積物所處的位置特徵,然後結合堆積物的組成,顆粒大小、顆粒表面特徵和下伏基岩的關係等判斷是屬於哪種堆積物(殘積物、洪積物、沖積物、坡積物等)。

  3、常見地質構造型別(斷層、裂隙)

  1)、會利用羅盤,測量岩層的特性,如岩層傾向、傾角和走向。

  2)、根據實習老師的指導,觀察斷層兩側地層產狀的變化、地層移動方向、斷層面的特徵,並由此判斷斷層的性質。

  3)、結合地形地質圖,觀察地層彎曲變化情況、核部地層、兩翼地層、樞紐產狀、軸面產狀。並由此判斷褶皺的型別:水平褶皺、傾伏褶皺、直立褶皺、倒轉褶皺。

  4、常見地貌型別及場地工程地質特徵

  根據實習老師的指導,觀察地貌型別(河流地貌、山嶺地貌、岩溶地貌等);根據場地平整情況、岩石的分佈以及工程性質、土的型別以及分佈情況、場地周圍地形複雜程度等初步判斷場地的工程地質複雜程度。

  5、各種地質作用

  1)、河流的側蝕作用--注意觀察側蝕方向和建築物位置的關係。

  2)、滑坡--注意觀察滑坡附近地形特徵,滑坡體的物質組成及其形態特徵,滑坡周界和滑坡壁特徵。

  3)、岩溶--注意觀察和描述岩溶的形態特徵、岩溶發育和岩石性質、地質構造、地形、氣候的關係。

  四、實習的內容與安排

  1)、週一上午8點在北2101教室舉行了工程地質實習動員大會,安排了為期一週的實習內容。

  首先,週二早上8點在羅山油庫站集合,學會地質羅盤的使用,觀察各類岩石,瞭解巖性、地層接觸關係、巖體結構型別、風化作用。

  然後,週三早上8點淮南礦業集團門口集合,到洞山實習。瞭解地層、巖性、地形地貌、差異風化、地層倒轉。

  再次,週四在校園觀察地板磚,牆上裝飾材料,選出三大巖性的代表性岩石,拍好照片、註明地點、編寫實習報告。

  最後,週五計劃早上7:30在北校區大門口準時出發去八公山、茅仙洞,考察邊坡穩定性、河流沖蝕作用。但由於天氣原因,計劃取消。

  週六,週日編寫實習報告。

  2)、實習第一站----羅山

  7月2日早上8點我們到達工程地質實習的第一站——羅山。首先我們在羅山山腳看到的是一塊紫紅色的岩石,在聽了實習老師介紹後,才明白這塊岩石居然是三疊紀的紫紅色中粒砂岩,命名為“劉家溝組巖”,如下圖所示。仔細觀察劉家溝組巖,發現其表面有黑色的泥皮構造,代表著河流沉積,岩石厚度為1m到2m;劉家溝組岩石具有槽狀交錯層理,由流水造成的切割面可判斷岩石新老關係,從而可以判斷岩石是正常地層還是倒轉地層。而我們觀察到的下圖所示的岩石便是倒轉岩石。

  透過實習老師講解使我們認識到到舜耕山是一座無根山,由於地球板塊運動平推而來,因此存在地質斷層。

  為了測量此塊岩層產狀,我們學會了使用羅盤。

  a)、磁偏角的校正

  b)、定向與定位

  最後測得該岩層的傾向330°,傾角63°,走向244°。

  告別第一塊岩石,我們繼續向山頂走去,不知不覺走到了羅山油庫圍牆外,在這裡我們看到了白雲岩,巖體的表面有許多刀砍狀的條紋,實習老師告訴我們這些條紋是巖體的風化表面,風化表面越細密,說明巖體中的鈣離子被鎂離子取代的越多。

  而白雲岩是含有雜質的,岩石的強度就與其所含的雜質成分有關,若雜質為泥質,泥質的含量越高,巖體的強度越低;若雜質為碳酸鹽,則碳酸鹽的含量越高,巖體的強度越高,如圖所示。

  稍作休息我們便繼續向山上走,終於爬上了山頂,有一種開闊的感覺,在山頂實習老師給我們講解的羅盤的使用技巧,然後便開始下山。下山的路很陡,老師讓我們拿出羅盤測一下傾角是多少,出乎我們的意料的是,目測有60到70度很陡的坡實際上只有17度的傾角。這讓我不禁想到其實很多事情,我們的經驗和眼睛看到的現象不一定就是真實的,必須拿出科學的依據來才行。

  3)、實習第二站----洞山

  第一站觀測的岩石是奧陶系馬家溝組巖,經實習老師介紹,我們觀察到岩石厚度大於2米,如圖所示。

  該岩石是奧陶系馬家溝灰巖,是整體狀、層狀巖體,細細觀測,發現奧陶系馬家溝組巖是倒轉巖體。接下來,我們拿出羅盤,各小組散開測岩石的傾向和傾角,我們這組測得的岩石傾向是350°,傾角是40°。在測傾向和傾角時要注意觀測的地方一定要是巖體的層面,岩石的層面是在沉積過程中由於環境變換造成的岩石變質。而我們觀測的岩石可以看到明顯滑動的方解石擦痕。

  繼續向上走,我們遇到了二疊紀石盒子組巖,肖縣組巖,賈汪古組巖,土壩子組巖,崮山組巖。經老師的講解和我們自己的觀測,我們瞭解到肖縣組巖是中厚層狀岩石,由白雲岩和灰巖交替組成;賈汪古組巖以泥岩和頁岩為主,而泥岩是隔水層。

  接下來遇到的岩石便是崮山組巖了,崮山組巖是由泥質白雲岩和鮞狀灰巖組成,鮞狀灰巖位於崮山組巖的底部。向上走一段路便是葛萬藻化石與徐莊組巖,徐莊組巖是由純淨的灰巖位於頂部,而砂岩是位於中部組成。

  經我們細細觀測,眼前的肖縣組岩石中有細小的晶瑩顆粒,老師說這個岩石是蜂窩狀白雲岩,而它的本質便是不規則石英條帶,而肉眼看不到的石英結晶稱為碎石。

  今天的最後一站是採集三葉蟲化石,由於風化作用以及人類活動,頁岩特別易碎,用手就可以掰開,這為我們找化石提供了便利,幾乎每塊頁岩裡都有距今5.7億年前的三葉蟲。很興奮,感覺好像親自經歷了5.7億年前的一些事,雖然身上全是泥巴,也走了很多冤枉路,但是我們依舊很開心。

  4)、實習第三站----校本部

  首先,我們來到了校本部的第一個觀測點---新教大廳。在大廳柱子上,看到了石灰岩,淺黃色可能是輕微大理石褪色所致。表面可以清晰地看到化石,由於此類化石是劃分石炭、二疊紀的重要化石,因此這種石材的科學價值遠高於它的應用價值。大廳地板為閃長花崗岩,其含有角閃石、黑雲母、長石等。還有一種俗稱“中國紅”的鹼性長石花崗岩,其強度高,抗壓強度在160mpa~180mpa。

  第二個觀測點為新教廣場上六根漢白玉石柱,因為其美觀、大方且不易打磨,實習老師說其價格非常昂貴。接著看到了灰巖塊,在其上可以看到許多樹枝、樹葉的化石,如圖所示。

  此塊岩石由溶洞中長成,故又被稱為石鍾。如下圖所示。

  校本部南門是有白雲岩砌成的,我們主要是根據它的顏色、硬度以及與鹽酸的反應來判斷的。用一個小刀輕輕的刮岩石表面就可以看到有白色出現,其實這是由於岩石的硬度小,被刮成粉末而呈現的顏色。如果在岩石上滴加幾滴鹽酸就會發現會有氣泡冒出,此外,我們還認識了灰巖等。

  五、實習體會

  透過工程地質學的實習,使我們具備分析、解決在實際工程中問題的能力。透過這次的實習我對這門工程地質學的瞭解更深一層,把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聯絡起來,牢固地掌握瞭如何分析岩石的層理、結構構造,學會測量岩石的產狀。實習期間,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了解和認識了實地勘察的方法和所要注意的方面。

  地質實習還對我們的意志有所磨練,雖然烈日當頭,但是我們還是在老師的帶領下勝利地完成了實習的各項工作。這期間我們曾經揮汗如雨,但是堅持就是勝利,我們克服了重重困難,沒有一個人退縮。

  最後我想對我們的實習老師說聲感謝,謝謝他不顧酷熱和我們一起爬山,看各種現象,向我們解釋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真誠的感謝他們。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 篇5

  一、實習基本要求

  1、能夠根據所學的知識,識別沉積岩和岩漿岩,識別簡單的構造現象,能對一般的工程地質問題進行分析和評價,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2、對實習中所見到的各種現象要現場做好原始記錄。

  3、每天結束實習後,要及時總結,做好實習日記。

  4、實習結束後,按要求認真編寫實習報告。

  二、工程地質實習的性質與目的

  本次實習是工程地質學課程的野外認識實習。工程地質實習的目的在於透過實習使學生具備分析、解決在實際工程中出現的簡單條件下的地質問題的能力。使我們瞭解工程建設中的工程地質現象和問題,以及這些現象和問題對工程建築設計、施工和使用個階段的影響,並能合理利用自然地質條件;瞭解各種工程地質勘測要求和方法,佈置勘察任務,合理利用勘察成果解決設計和施工中的問題。老師在課堂上已經向我們介紹了很多有關地質的知識,但這些知識是平面的、抽象的,我們還需要理論結合實踐,親自去觀察這些現象,透過實踐,知識才變得具體了,鮮活了。

  三、本實習基本內容

  岩石型別的鑑別:首先根據野外岩石的產狀判斷岩石屬於的大類(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然後再從岩石的顏色、礦物成分、含量等具體確定岩石的具體名稱,注意使用一些輔助工具來幫助鑑別岩石,如:放大鏡、小刀、稀鹽酸等。觀察時,首先要用地質錘敲開岩石的新鮮面再進行其它工作,否則其風化表面會使觀察產生錯誤的認識。用小刀可以區分硬度為6級上下的礦物,如方解石和石英。如遇石膏和滑石,指甲刻劃即可識別。礦物之間相互刻劃可判斷他們相對硬度大小。一般放大鏡可將岩石中細小的礦物顆粒放大10倍,能夠觀察其成分,結構等。用稀hcl可以區別方解石與其它礦物。實地觀察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岩石的顏色。對岩石顏色的描述十分重要。一般地說,岩漿岩和變質岩的顏色往往與其暗色礦物(如橄欖石,輝石,角閃石,黑雲母等,它們都是含有fe2+的矽酸鹽礦物)含量有關。含量愈高,顏色愈深。岩漿岩從超基性岩至酸性巖顏色逐漸變淺,就是暗色礦物含量漸少,而長石,石英等淺色礦物含量漸高的緣故。因此在觀察岩漿岩,變質岩的過程中,對顏色的正確描述有助於岩石型別的識別。而沉積岩中,深色岩層系因其富含有機質所致,如淮南地區石炭,二疊系含煤岩層多為灰,深灰色。它們往往代表還原,溼潤條件下的產物。而常見於岩漿岩,變質岩中的暗色礦物極易風化分解,難以出現在沉積岩中。紅色沉積岩層多含有fe3+,是氧化,乾燥條件下的產物,如淮南地區上二疊統石千峰組的紅色砂岩,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晚二疊世後淮南地區再也沒有煤的形成。接下來利用手中的.工具觀察岩石的礦物成分,結構,構造現象。沉積岩中,還要注意古生物化石的觀察。野外岩石在縱向上,橫向上會發生變化。觀察時應注意上,下,左,右追索一下,觀察它們的變化。這樣才能全面認識岩石及其組合特徵。

  1、岩石的結構型別識別:注意觀察巖體中結構面(裂隙面、斷層面、岩層層面等)發育的情況,包括髮育方位、密度、延伸情況、充填。由此確定巖體是屬於如下哪一型別:a整體塊狀結構b層狀結構c碎裂結構d散體結構。

  2、常見堆積物型別及其工程地質特徵。

  首先觀察堆積物所處的位置特徵,然後結合堆積物的組成,顆粒大小、顆粒表面特徵、和下伏基岩的關係等判斷是屬於那種堆積物(殘積物、洪積物、沖積物、坡積物等)。

  3、常見地質構造型別(斷層、裂隙、褶皺)

  (1)結合地形地質圖,注意觀察岩層的產狀,會利用羅盤測量地層的產狀三要素。

  (2)會利用羅盤,皮尺等工具研究裂隙發育情況,能夠繪製節理玫瑰花圖,並分析節理的發育情況(程度、方向)。

  (3)根據指導教師的指導,觀察斷層兩側地層產狀的變化,地層移動方向,斷層面的特徵,並由此判斷斷層的性質(張性、壓性、扭性)。

  (4)結合地形地質圖,觀察地層彎曲變化情況、核部地層、兩翼地層、樞紐產狀,軸面產狀。有此判斷褶皺的型別:水平褶皺、傾伏褶皺,直立褶皺、歪斜褶皺、倒轉褶皺。

  4、常見地貌型別及場地工程地質特徵

  根據指導教師的指導,觀察地貌型別(河流地貌、山嶺地貌、岩溶地貌等);根據場地平整情況,岩石的分佈以及工程性質,土的型別以及分佈情況,場地周圍地形複雜程度等初步判斷場地的工程地質複雜程度。

  5、常見不良工程地質現象

  (1)河流的側蝕作用注意觀察側蝕方向和建築物位置的關係。

  (2)滑坡注意觀察滑坡附近地形特徵,滑坡體的物質組成及其形態特徵,滑坡周界和滑坡壁特徵。

  (3)崩塌注意觀察山坡上危巖的發育情況,山腳處巖堆的分佈範圍。

  (4)岩溶注意觀察和描述岩溶的形態特徵,岩溶發育和巖性、地質構造、地形、氣候的關係;岩溶發育和土木工程的關係。

  (5)對各種型別堆積物(殘積物、沖積物、洪積物、坡積物等)的描述主要注意如下幾個方面:

  a觀察堆積物所處的位置和形態特徵。

  b觀察堆積物的物質組成,顆粒均勻性,顆粒表面特徵。

  c給出堆積物成因型別。

  d初步對所觀察堆積物的工程性質給出評加。

  四、實習具體內容

  實習區主要位於淮南市境內,恰好在我國南北地理,地質分界線上。其地質特徵雖屬華北型別,但又有其特殊地方。因煤炭資源豐富,更由於早期三胚層動物化石—“淮南蟲”的發現而蜚聲海內外,引起國內外地質界的重視。因而地質研究程度較高,資料也很豐富,為認識實習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我們第一天的實習地點是淮南的洞山。洞山遊園是舜耕山脈的重要組成部分。舜耕山因上古賢君大舜在此耕耘而得名。山脈橫亙在市區,東西走向。峰谷蜿蜒逶迤,景區秀麗,動植物資源豐富,是市民觀光、休閒、健身的重要場所。

  我們參觀了建設中的洞山隧道工程。該隧道是我省第一條市內城市隧道,其雙幅全長1823米,單洞隧道洞內淨寬14.5米,隧道斷面設計包括了2條2x3.75米機動車道、1條1x2.5米非機動車道及2米人行道、2米檢修道,隧道內設計縱坡2.2%。建成後的隧道既可滿足機動車、非機動車通行,又可滿足行人的需要。另據資料,該隧道在設計過程中綜合考慮了各種城市管線,配備了功能齊全的通風、照明、監控及消防系統。建成後的洞山隧道將成為淮南市的一個新的城市景觀。該隧道的總投資估算約1.32億元。

  根據帶隊指導老師介紹,這個工程採用了兩端共同掘進的施工方法,但兩端的施工進度卻大不一樣,其原因主要是山南的岩石較為堅固,力學效能良好,因此施工時可以大膽施工,施工進度較快,而山北的岩石較鬆散,在開掘施工的同時必須為其安全問題多多考慮,因此工程進度受到了影響。

  在山上我們認識了白雲岩。在野外,用小刀和稀鹽酸很容易認識和區別它們。石灰岩主要礦物為方解石,但其結構組分也可分為兩部分:泥晶基質與顆粒。特殊情況下還有生物形成的架狀結構,如淮南地區的疊層石灰岩。碳酸鹽巖中的顆粒不是岩石風化的產物,而是沉積過程中由於機械的,化學的或生物作用形成的,如粒屑,鮞粒,生物屑,藻團等。顆粒含量50%以上者可定為顆粒石灰岩,如:竹葉狀(礫石)石灰岩,鮞粒石灰岩,生物碎屑石灰岩。一般顆粒含量高,沉積時水體能量高。泥晶含量50%以上者稱泥晶。石灰岩,反映較為平靜的水體環境。例:中寒武統張夏組鮞粒石灰岩的描述灰色,厚層狀;主要礦物成分為方解石,滴稀鹽酸劇烈起泡;鮞粒結構。鮞粒圓球狀,大小均勻,一般粒徑1mm左右,含量60%;顆粒中含生物碎屑,主要為三葉蟲,軟體動物,約佔10%;亮晶方解石膠結,含量30%。水動力強,無泥晶基質。定名:亮晶鮞粒石灰岩白雲岩由白雲石組成,它們主要為白雲石交代石灰岩而成,故多為晶粒結構,放大鏡下能觀察得很清楚。若沉積時交代,則形成於乾燥氣候下,與鹽類共生,故少見生物化石。碳酸鹽巖易與水作用,表面溶蝕溝槽十分發育。特別是白雲岩風化面上的“刀砍”狀構造常是白雲岩的重要識別標誌,其成因系白雲岩在構造作用下破裂,在地下水作用下沿裂隙沉澱方解石,表面上方解石較白雲石易風化,形成“刀砍”狀。在地下,碳酸鹽巖是重要的含水層。

  我們還了解了沉積岩。沉積岩一望無際的層狀分佈是最易辨認的。單個岩層厚度大小不一也是沉積岩應描述的特徵:巨厚層>2m,厚層2—0.5m,中層0.5—0.1m,薄層0.1—0.01m,頁薄層2mm,粗砂2—0.5mm,中砂0.5—0.25mm,細砂0.25—0.1mm,粉砂0.1—0.01mm。中厚層;碎屑礦物成分主要為石英,含量75%以上,次要成分為長石,岩屑,炭屑等,共佔15%;粒屑大小在0.8—0.3mm之間,含量共佔70%以上,主要為中粒碎屑;碎屑多為次稜角——次圓狀,分選中等;膠結物主要為泥質,孔隙式膠結為主,次為接觸式;基質含量少,主要為泥質,粉砂。單斜層理髮育,上部見波狀層理。向上為細砂,粉砂岩,粉砂岩中可見植物碎屑化石。定名:中粒石英砂岩。在野外,碎屑岩常形成山脊或突兀地面,抗風化能力較強,表面無水溶蝕痕跡,除鈣質膠結者外,滴酸無反應。更重要的是經常使用手中的放大鏡,從結構的觀察中很容易與其它巖類區別。

  我們還測量了岩層產狀,它是描述岩層空間展布狀態,分析岩層形變和研究構造的重要資料。首先選定一個較平整的岩層面。注意選定時一定要前後左右觀察一下岩層層面的位置,不要將節理面或風化面當成層面。將羅盤開啟成面狀,將長邊緊貼岩層面並保持水平,代表一個水平面,讀出磁針(南,北針均可)指向的刻度盤資料,就代表水平面與岩層面交線的方向,亦即岩層走向。將羅盤折起,短邊緊貼岩層面,保持羅盤水平,北針所指資料即岩層傾向。將羅盤長邊沿垂直走向方向上緊帖岩層,旋轉羅盤底部手柄,讓垂直水準器氣泡居中,讀出白色短線標誌所指度數即岩層傾角。

  一般情況在對走向不做特別要求時,岩層產狀資料只需量出傾向和傾角。

  我們的第二站是淮南的羅山。羅山下半部的土壤呈棕紅色,上部呈土黃色。在這裡我們除了看到昨天的白雲岩、砂岩和泥岩外,還了解了風化作用的影響。羅山南側山餘家村北小山崗上,有一個完整的風化剖面自上而下:土壤層:灰褐色,植被茂盛,厚5—25cm。淋濾層:棕褐色,主要由粘土礦物組成;富含fe3+,板結成塊狀,垂直節理髮育,厚10—50cm。半風化層:土黃色,暗色礦物已風化,岩石結構尚儲存,但已疏鬆。基岩層:深灰色,為上太古界霍邱群角閃斜長片麻岩。基岩由角閃石和斜長石組成,風化過程中在h2o,o2,co2等作用下,礦物被分解,k+,na+,ca2+,mg2+等被淋濾,al3+,fe3+不活躍組分殘留原地,分別形成粘土礦物和氧化物。如地處熱帶—亞熱帶雨林氣候帶,粘土礦物。鐵的氧化物會進一步被水解,形成鋁土礦,褐鐵礦等礦產,是提煉鋁,鐵等金屬的重要原料。淮南地處溫帶,這種情況較難出現。沉積岩除了粘土巖,其它巖類都或多或少含有粘土礦物,它們風化後,也會殘餘大量的粘土礦物。八公山,舜耕山的岩石縫隙中,凹地裡都可以見到它們。

  風化作用可以形成許多有用礦產,但更重要的是它為人類提供了寶貴的土壤資源,形成人類賴以生存的耕地。但這是一個漫長的地質歷程。1cm厚的粘土層的形成可能需要成千上萬年,但一陣風,一場洪水就讓它們消失。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僅是世界的1/4,人口增加,水土流失,荒漠化還在使它不斷減少。究其原因,還是人類過度開發,生態環境日益惡化所致。保護環境,保護耕地,已是刻不容緩,否則,我們的子孫後代將何以為生地層中的古風化面常常當作不整合或假整合的標誌,它們代表岩層由沉積轉變為風化侵蝕的過程,造成了地層缺失和不連續,多被解釋為地殼上升的結果。如淮南地區奧陶系馬家溝組和上石炭統太原組之間的鋁土巖和褐鐵礦層,就是中奧陶世後華北地區整體上升,經歷了志留紀,泥盆紀,早石炭世的長期侵蝕風化的產物,直到晚石炭世才開始接受沉積,形成石炭二疊系含煤地層。山餘家霍邱群與上覆上元古界八公山組之間的不整合面上也有含鐵的古風化面。

  我們的第三站是茅仙洞和韭山洞。茅仙洞風光綺麗,令人心曠神怡,被道家奉為“清虛仙境”。西漢時茅氏三兄弟在此建觀修道,以後是否成仙不得而知。有一點是真實的,是淮河的地質作用造就了這如畫的風景。隨著侵蝕作用的繼續,河道會逐漸北移,茅仙洞會慢慢消失,如此發展下去,也許幾十萬年以後,茅仙洞與二道河之間的山體會被侵蝕殆盡,夷為平地,或者形成一個“牛軛湖”,而河道則會“去彎取直”,河水在茅仙洞的位置向東北在八公山鎮附近流向二道河。那時,八公山的大部分將不復存在。河流既是如畫山水的“雕塑師”,又是移山填海的“大力士”。淮河河床內沉積物主要是沙,主要由石英碎屑組成,其次為長石,白雲母,岩屑,生物介殼碎片等。分選較好,磨圓程度較高,大小一般在0.2—0.05mm左右,多為細砂。河漫灘主要為粉砂和粘土。地史中的河流沉積由河床沉積及河漫灘沉積組成,碎屑沉積物自下而上由粗變細,形成完整的沉積系列。在河湖密佈或河流入海處,河流淤積形成大量肥沃的土地,森林植被茂盛,是煤形成的有利場所。河流地質作用是陸地上最重要的地質作用之一,透過其侵蝕,搬運和沉積作用不斷改造地表形態,形成各種礦產,孕育著人類文明。茅仙洞附近,位於河流凹岸的八公山由於快速的側蝕作用形成了懸崖峭壁。繞過八公山,河流進入淮北平原,這裡地勢平坦,河道變寬,河水流速減緩,泥沙攜帶能力降低,沉積作用增強,特別是流經八公山侵蝕,搬運的大量泥沙在此淤積,逐漸形成河心灘,導致河流分叉,形成所謂的“二道河”。河流淤積的土地肥沃,適合農作物生長,因而建立了“二道河”農場,每年向國家提供了大量商品糧。

  韭山洞位於淮南市東南鳳陽縣宋集鄉境內韭菜山。韭山洞為石灰岩溶洞,形成於寒武紀,溶洞全長1400餘米,其鐘乳石,乳筍及岩溶造型千姿百態,五嶽齊天更為佳境。韭山以盛產野韭而聞名,又以群山連綿別名九山。山腹有溶洞,因山名韭山洞(九山洞)。四面崖石犬東交錯,洞內寬窄不一,洞頂有的高達數十米,石幔重重。行程左轉右拐,有時可見洞中藏洞,各種鐘乳石、石筍等千姿百態,任人比擬測思。韭山洞是鳳陽不可不去的景點,韭山以盛產野韭而聞名,又以群山連綿別名九山。山腹有溶洞,因山名韭山洞(九山洞)。四面崖石犬東交錯,洞內寬窄不一,洞頂有的高達數十米,石幔重重。行程左轉右拐,有時可見洞中藏洞,各種鐘乳石、石筍等千姿百態,任人比擬測思。區內出露下寒武統地層,為一單斜構造,岩層產狀一般為180°∠20°。其原為隱於淮北平原下淮南復向斜北翼東延部分。因受北北東向武店正斷層的影響,西部上盤下降,隱於淮北平原新生代鬆散層下,東部下盤上升得以出露。據測算,此斷層垂直落差在1500米以上。岩溶發生於毛莊組,灰巖與頁岩互層,節理密集,為地下水活動提供了便利條件。溶洞全長近1500米,初始時岩溶順著石灰岩層發育,隨著溶洞擴大,下伏頁岩層亦被沖蝕,上覆岩層發生重力垮塌,導致溶洞規模進一步擴大,形成“囊括五嶽”,“峽谷幽深”等壯麗景觀。洞穴延伸受岩層和節理控制,高低起伏,蜿蜒曲折,瞬息萬變,猶如一個巨大的迷宮。地下水的沉積作用形成的石鐘乳,石筍,石簾,石幔更因其奇特造型引出許多美麗的神話與傳說,讓人浮想聯翩。進入洞中,遠離塵世的喧囂,猶如到了夢幻般的人間仙境,讓人真切體驗到融入大自然的美好感受。將來,當我們享受富裕的物質生活的同時,應該有一個怎樣的生存環境這也許是一個有益的啟示。地下水的地質作用會繼續,溶洞會不斷擴大,最後導致地面塌陷,溶洞消失。但新一輪的侵蝕又會開始,形成新洞穴。只要其它條件不變,這個過程就會永遠進行下去,直到有一天將山體夷平。溶洞是人類最早的“家”,許多古人類化石就是在洞穴堆積中發現的。淮南地區山區多為碳酸鹽巖,岩溶發育,如上窯東洞山的溶洞,舜耕山洞山的溶洞規模都不小。這裡緊靠淮河,有充足的水源,應是古人類繁衍生息的理想地方。中國古人類學者曾將其列為古人類化石發掘的重點地區,但無所獲,這些珍貴的地質遺產常常是”可遇不可求”的。

  五、實習體會

  透過這次習,進一步加固和加深課堂多學過的理論知識,培養出用工程地質觀點分析實際問題和觀察能力,在實習中,觀察分析褶皺、斷裂特徵,學回了辨認分析河流地質作用的能力,從而進一步明確了地質的地位以及與工程建設緊密結合的治學思想。地質學科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野外地質教學是地質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地質認識實習就是引導讓一年前對地質學還一無所知的我們運用在課堂上了解的地質學理論和方法去認識地球,即從地質學的角度認識我們過去熟悉的山,水,土,石,從而觀察瞭解過去或現代的地質作用及其產物。學習一些野外的基本工作和方法,初步地建立科學的思維方式,為今後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運用學過的礦物岩石的知識和方法,在不斷的實踐中積累經驗,就會認識越來越多的礦物和岩石,識別能力會愈來愈強。

  此外,地質實習還對我們的意志有所磨練,雖然有烈日當頭,有雨打風吹,但是我們還是在老師的帶領下勝利地完成了實習的各項工作。這期間我們曾經汗如雨注,下雨時,雨水浸透了衣服和鞋子,最後一天,有不少同學有暈車的現象,但是,堅持就是勝利,我們克服了重重困難,沒有一個人退縮。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 篇6

  一、實習概況:

  本次實習為期一週,實習的主要目的是激發和提高同學土木工程專業的熱忱和愛好。實習包括課堂講解和實地考察兩部分。在課堂中,老師簡潔講解實習內容及各種地質相關內容,在現場依據詳細狀況姚老師深化分析,細心講解,不僅使我們把握了野外實習的基本要領,還使我們對課程理論學問有了感性熟悉並加以鞏固和深化。

  二、實習內容:

  岩石及邊坡工程地質問題,地質實習本質就是討論各種地質狀況,其中一大塊內容便是岩石和及其構成邊坡的工程地質問題,因此,此次實習最大的內容就是觀看各種岩石和分析其構成的邊坡狀況。實習中我們幾乎每天都跟岩石和邊坡打交道,老師也花了大半部分的精力講解這部分的學問。我們看到了由殘積土形成的土質邊坡,其下的坡積物顆粒大小懸殊,工程效能很複雜,需要壓實的能量相當的大。由於該坡的坡角和坡度均不大,這裡只實行了最簡易的邊坡防護方式——鋪一層水泥砂漿和插上一些排水管,但好像還是讓人有些擔憂。我們知道由於岩漿噴出地表後,快速結晶,以致其形成的岩石具有肯定的流淌性,並且排列有序,在此就可以用肉眼看到。該巖體結構是整體塊狀結構,強度較高,並且風化程度低,屬於微風化程度,故此邊坡穩定性相對較高,但由於該坡的結構面傾向和坡面傾向相同,且傾角小於坡面傾角,導致該坡存在潛在滑動問題。在這裡我們測量了一組岩石的傾向、走向和傾角:65°,155°,35°。在地質災難危急點,我們看到了一個路塹式邊坡,該坡的結構體為散體狀、碎裂狀,風化程度高,屬於強風化,穩定性較差。因此,該邊坡防護實行就地取材,用片石做成坡角擋牆,坡面鋪上一層水泥砂漿,插上一些排水管,但是山體的另一面則沒有做任何防護,真為山下的居民擔憂。我們還看到了由岩石和土構成的坡,該坡的表層是沉積土。由於該坡的地質構造產生的結構面傾角小而且與邊坡平行,加上巖體屬於全風化、強風化程度,導致該坡具有較嚴峻的失穩問題,因此其實行路塹式邊坡加固方式,用鉚釘、抗滑樁和擋牆做防護,這也是在高速大路上常見的防護方式。在其大路的剖面上我們看到了具有一層一層積累現象的層理層面構造的沉積岩,這也是本次實習唯一一處岩石類別為沉積岩的觀看點,該巖為碎屑岩中的細砂岩、混砂岩,有明顯的褶皺現象,較為完整,而且是傾斜背斜褶皺構造。這是我第一次見到背斜褶皺現象,由此我感到相當的榮幸。在這,我和同組組員對背斜兩翼岩石的傾向、走向和傾角進行了測量,左翼:73°,341°,34°,右翼:334°,240°,34°。

  在大路旁我們看到路旁的花崗岩的風化作用包括物理風化作用、化學風化作用和生物風化作用,巖體的表面長著一顆樹,自上而下患病著植物生長活動引發的物理風化和化學風化作用,這讓我想起了鄭板橋的一首《竹石》詩,不禁感嘆大自然的力氣。

  最終我們考察了變質岩。變質岩是指地殼中已存在的岩石,由於地殼運動和岩漿活動等造成物理化學環境的轉變,處在高溫、高壓及其他化學因素作用下,使原來岩石的成分、結構和構造發生一系列改變所形成的新的岩石。依據變質作用的地質成因和變質作用因素,將變質作用分為:接觸變質作用、區域變質作用、混合巖化作用和動力變質作用。變質岩的結構可分為:變餘結構(殘餘結構);變晶結構;碎裂結構。岩石經變質作用後常形成一些新的構造特徵,這是區分於其他兩類岩石的特有標記,是變質岩的作重要特徵之一。原巖變質後仍殘留有原巖的部分構造特徵者叫變餘構造。透過變質作用形成的新的構造叫變成構造:

  a)板狀構造岩石具有平行、較密集而平坦的裂開面劈埋面,沿此面岩石易於分裂成板體,原岩基本未重結晶,僅有少量絹雲母或綠泥石。

  b)千枚狀結構岩石常呈薄板狀,其中各組分基本已重結晶並呈定向排列,但結晶程度較低而使得肉眼尚不能辨別礦物,僅在岩石的自然裂開面上見有劇烈的絲絹完澤,系由絹雲母、綠泥石小鱗片造成。常具撓具和小皺紋。

  c)片狀構在定向盈利的長期作用下,岩石中所含大量的片狀、柱狀礦物如雲母、角閃石等,都呈平行定向排列,岩石中各組分全部重結晶,而且肉眼可以看出礦物顆粒。

  d)片麻狀結構以石英、長石等礦物為主,期間夾以鱗片狀、柱狀變晶礦物,並呈大致平行的斷續帶狀分佈而成,他們的結晶程度都比較高。

  e)塊狀結構岩石中的礦物分佈勻稱,結構均一,無定向排列,這是大理石和石英岩常具有的構造。鑑別變質岩時,可先從觀看岩石的構造開頭,依據構造,將變質岩區分為片理構造和塊狀構造兩類。然後可進一步依據片理特徵和結構以及主要礦物成分,分析所屬的亞類,確定岩石的名稱。

  三、實習感想

  為期一週的地質實習很快的就結束了,透過這次實習,我不僅培育了對大自然的喜愛,陶冶了情操,提高了對地質科學的喜愛和愛好,而且還在實習的過程中加深了對地質學問的瞭解,尤其是工程地質學中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概念的理解,從之前的感性熟悉昇華為如今的理性熟悉,這種質的飛躍,應當歸功於實踐的作用。此外,在此次實習中我在老師身上學了不少的東西。體會最深的就是做事要仔細、不能懈怠,更不能放棄,爬山時,在老師的激勵下,我堅持下來了,所以要.:做事要仔細,即使不喜愛的,也要努力去做,努力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讓自己造福於人類!在實習中我還學到了許多的在學校課本上和學問裡學不到的東西,這些都是在真正的實踐中才能夠得到巨大的熬煉的,我也信任我會做好這一切的,正是由於存在這樣的問題,我才會將我全部的精力用在學習上,學習中我信任我會連續不斷的做好的。透過實習我對自己更有信念了,這一次實習是給我的巨大的人生的財寶,信任我會在今後的工作生活中連續做好的!

  四、實習目的及要求

  1、培育同學吃苦耐勞、艱苦努力、遵守紀律、等優良品質和增加集體觀念,總結此次實習與我們所學專業的相關聯絡。

  2、熟悉瞭解水工建築物中的工程地質條件和要求。

  主要包括以下六個方面:

  a.地形地貌條件

  b.岩石與土的型別及其工程地質性質

  c.地質構造

  d.水文地質條件

  e.物理地質作用

  f.自然建築材料等方面。

  3、透過實習鞏固課堂所學的基本理論,聯絡現場實際,驗證和拓寬視野,培育和實際工作力量。

  4、透過實際考察,瞭解各種地質現象,增加感性熟悉。

  五、實習總結:

  經過五天的實地考察,我們學到了許多的東西,加深了對書本上老師所講內容的熟悉,對三大類岩石有了一個感性的熟悉,讓我知道了書本上的東西都是死的,假如你不和實際聯絡起來的話它只能變成無用的東西,所以我覺得應當儘量多的去實踐,只是感覺實習時間太短了,感覺還不是很夠用,假如能常一點的時間的話我們就能進行更深化的考察,對各種地址面貌有個更深的理解。這次實習也讓我熟悉到團體協作的力氣,在以後的學習生活和工作當中肯定要留意團隊合作,充分發揮集體的力氣。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 篇7

  經過一個多學期的學習,我們對工程地質與土力學有了深刻的熟悉與瞭解,把握了關於工程地質與土力學中的基本學問,但是書本上的學問與實際狀況往往有很大的差距,所以為了更好點的熟悉地質現象,加深對其瞭解,我們08級土木工程專業在六月三號在劉傳孝老師的帶領下開頭我們的地質實習。

  一、地質實習的目的

  1、學會對岩石的肉眼判別

  2、瞭解饅頭山沉積岩的每一層的岩石組成及其顏色、厚度等

  3、學會地質羅盤的用法方法

  4、用地質羅盤測量實地測量岩層的產狀(走向、傾向、傾角)

  5、把握褶皺的基本學問和推斷背斜、向斜的力量

  6、現場熟悉斷層、滑坡、岩層,背斜、向斜等地質現象

  二、地質實習的過程

  我們的實習分為兩天(六月三、四號),六月三號實習地點是長清張夏鎮滿壽山和靈巖寺,

  實習專案是滿壽山的岩層構成和滑坡、斷層現象,六月四號的實習地點是蘇莊,實習專案是背斜構造和地質羅盤的實習,六月四號下午我們結束地質實習,返回學校。

  三、實習的內容

  1、熟悉滿壽山的岩層

  饅頭山,海拔408米,位於濟南市長清區張夏鎮境內,當地老百姓習慣稱此山為“饃饃山”、“滿壽山”,或者高雅的稱為“曼壽山“。20xx年,饅頭山被世界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世界第三地質名山,當年又被列入省級地質自然遺蹟愛護區。饅頭組主要由紫紅色、黃綠色等雜色頁岩及泥質、白雲質灰巖組成。底部不整合於泰山雜巖的肉紅色片麻狀花崗岩之上。下部灰巖中含磁石結核和條帶,上部頁岩中具微細水平層理,中部頁岩含有三葉蟲化石~中華萊德利基蟲。厚度119米。

  在開頭實習前,劉老師將此次實習分為三組-饅頭組(十層)、毛莊組(六層)、徐莊組(五層)。

  一、饅頭組

  第一層是由頁岩組成,厚約兩米,岩層呈現黃綠色,區域性呈現灰色,風化程度特別的嚴峻,裂隙發育大,我們在工程中應儘量避開

  其次層是由石灰岩組成,該層岩石深化山體,厚約四米,岩石呈灰綠色,此處的裂隙極有可能發育成溶洞,所以工程中應留意勘探。

  第三層是頁岩,厚約八米,岩石呈現黃綠色,區域性呈現褐色

  第四層是由頁岩組成,厚約十三米,顏色顯紫色

  第五層是由石灰岩組成,厚度約六米,顏色呈現土黃色,裂隙發育稍微,有利於工程實施。

  第六層是由頁岩組成,厚度約四米,顏色呈現黃綠色。

  第七層是由石灰岩組成,厚度約兩米,顏色呈現綠色,空隙發育,石灰岩表面掩蓋物為填充在裂隙中的雜質。

  第八層為頁岩,厚度約七米,顏色為紫紅色風化程度比較大

  第九層為石灰岩,厚度約兩米,顏色為灰白色,縱向裂隙發育比較大,但是橫向裂隙發育小,前度較高。

  第十層是由頁岩組成,厚度約五米,顏色呈鮮紅色,由於該層位於山頂,所以此處岩石風化嚴峻。

  二、毛莊組

  第一層是由頁岩組成,厚度約四米,顏色為紫紅色,頁岩中含有云母

  其次層是由頁岩組成,厚度約為十三米,顏色呈現紫紅色

  第三層是由頁岩組成,厚度約為四米,顏色為紫紅色,由於該處地勢高以及各種外力因素,使得該岩層水土流失嚴峻,表面基本無植被掩蓋

  第四層:灰色鮞狀石灰岩,厚零點八米。

  第五層:灰色石灰岩,厚零點二米。

  第六層:灰色鮞狀石灰岩,厚零點三米。

  二、徐莊組

  由於徐莊組地勢陡峭,我們不能連續前行,所以未能近距離觀看徐莊組的岩層組成。

  2、熟悉滑坡與斷層

  下午我們到達靈巖寺四周,開頭下午的實習,主要是熟悉滑坡,斷層以及一塊花崗岩。

  首先老師將我們帶到實習地點,指著遠處的山體讓我們找出斷層的上盤,下盤,斷層線,斷層面以及滑坡體,然後具體講解了該處滑坡和短層,在山路的一邊同學們邊聽邊記,最終老師帶我們去看了一塊花崗頒巖,三號的實習結束。

  3、熟悉蘇莊斷層

  六月四號,我們開頭了其次天實習,首先是一處斷層,這處斷層比昨天的更有價值與意義,由於該處斷層斷距小,我們能看的很清晰上盤,下盤等,而且該處斷層低。加深了對斷層的熟悉。

  4、地質羅盤的實習及背斜的判定

  地質羅盤儀是進行野外地質工作必不行少的一種工具。藉助它可以定出方向,觀看點的所在位置,測出任何一個觀看面的空間位置(如岩層層面、褶皺軸面、斷層面、節理面……等構造面的空間位置),以及測定火成岩的各種構造要素,礦體的產狀。

  岩層走向是岩層層面與水平面交線的方向也就是岩層任一高度上水平線的延長方向。測量時將羅盤長邊與層面緊貼,然後轉動羅盤,使底盤水準器的水泡居中,讀出指標所指刻度即為岩層之走向。岩層傾向——是指岩層向下最大傾斜方向線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恆與岩層走向垂直。測量時,將羅盤北端或接物覘板指向傾斜方向,羅盤南端緊靠著層面並轉動羅盤,使底盤水準器水泡居中,讀指北針所指刻度即為岩層的傾向。

  背斜是褶皺的一種,為岩層向上拱起的拱形褶皺,經風化,剝蝕後露出地面的底層,分別向兩側成對稱出現,老地層在中間,新地層在兩側,另外褶皺也包括向斜,其為岩層向下彎曲的槽型褶皺,經風化、剝蝕後,露出地面的地層分別向兩側成對稱出現,新地層在中間,老地層在兩側。自然界的背斜和向斜相互連線、相間排列,常是多個連續出現。正常狀況下、背斜呈背形﹐、向斜呈向形、是褶皺的兩種基本形式。

  褶皺要素:褶皺要素是指褶皺的各個組成部分,主要有:核、翼、轉折端、樞紐、軸跡、脊線和槽線、褶軸。

  結束斷層的實習,我們連續登山,開頭褶曲的熟悉與實習,首先,老師將我們帶到一個牙口讓我們推斷一下該處是向斜還是背斜,同學都說是向斜,老師說過一會就知道答案了,咱們漸漸的揭露它,然後我們在劉老師的指導下對地質羅盤進行了實習,同學們分組測量,我所測得岩石產狀如下:走向NE35,傾向NE360,傾角45。

  在結束了羅盤的實習,我們連續上行,在途中老師時常停下給我們講解背斜與向斜的判定方法,我們從中知道背斜與向斜不能簡潔透過直觀的感覺來推斷,就像這個山他就是一個背斜構造,雖然在途中特別像向斜,當我們走到最終一個山頭的時候,結果就出來了,這就是一個背斜構造,是由於地質運動的時候,兩側受力不均造成背斜的一翼陡峭,而另一翼緩,所直觀看上去簡單造成錯誤推斷。

  在看完了,這個背斜構造後,

  我們的實習全部結束,下午返校。

  四、實習的結論

  1、我們在實習過程中學到了在課堂上學不到的學問,縮小了書本與實際的差距

  2、學會了地質羅盤的用法,測得岩層產狀

  3、把握了背斜與向斜的基本判定

  4、對斷層與滑坡等地質現象有了進一步熟悉,理論聯絡實際。

  5、瞭解了饅頭山的岩層構造,對沉積岩有了更深的熟悉。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 篇8

  一、實習目的及任務:

  鞏固和加深第二章關於岩石和礦物的理論知識,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教學效果;瞭解不同礦物的分類、形態、顏色、解理、硬度和鑑別方法;學會分析不同的岩石,清楚不同分類岩石的形成原因及構成和結構;為後續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實習時間:

  20xx年5月22日

  三、實習地點:

  土木工程學院樓 岩土標本室

  四、實驗內容:

  1)礦物的肉眼鑑定方法

  (1)、礦物的形態。包括礦物單體和礦物集合體

  (2) 、礦物的主要物理性質。

  a)顏色:礦物的顏色是礦物對不同波長可見光吸收程度不同的反應,是最明顯、最直觀的物理性質。

  b)光澤:是礦物表面的反射光感。有金屬光澤、半金屬光澤、金剛光澤、玻璃光澤等等

  (3)硬度。礦物抵抗刻劃、研磨的能力稱為硬度,一般用小刀或指甲刻劃來大概瞭解礦物的硬度。小刀為6~6.5,指甲為2~2.5

  (4)、解理和斷口。礦物受外力打擊後,嚴格按一定方向裂開成光滑平面的性質為解理。

  2)礦物的鑑定步驟

  ( 1)、首先應先找到礦物的新鮮面,只有礦物的新鮮面才能真是的反映出礦物的化學成分和特徵

  ( 2)、其次觀察、鑑別礦物的形態和物理性質

  ( 3)、最後,根據觀察到的礦物的物理性質,結合常見造岩礦物的特徵,對礦物進行命名。

  一、 六種礦物的鑑定過程

  1、 正長石

  首先找到正長石的新鮮面,然後觀察他的形狀,短柱狀、板狀,顏色是肉紅色(可以確定為正長石),在日光燈下或陽光下,有微弱的反光成玻璃光澤,先用指甲刻劃,刻劃不動說明硬度比2大,再用小刀刻劃,和小刀硬度差不多,所以為6,觀察解理面有兩向完全解理,近似正交。

  2、 橄欖石

  首先找到該礦物的新鮮面,然後觀察它的形狀,粒狀,顏色為淡黃綠色至黑綠色,在陽光下觀察,有玻璃光澤,用指甲刻劃,劃不動,所以硬度在2以上,在觀察解理面時無解理,貝殼狀斷口。由顏色、硬度、形態可知該礦物為橄欖石。

  3、 白雲石

  首先找到該礦物的新鮮面,然後觀察它的形狀,粒狀,顏色為灰白色,在陽光下,有微弱的亮光反射為玻璃光澤,用指甲刻劃,和指甲硬度差不多,所以為2~3之間,在觀察解理面時有三組完全解理面,斜交呈菱面體。綜上所述可確定為白雲石。

  4、 滑石

  首先找到滑石的新鮮面,然後觀察他的形狀,片狀、塊狀,顏色白色、 淡黃色、淺灰色,在日光燈下或在陽光下,反射光亮不明顯,成蠟狀光澤,用指甲刻劃就能刻劃的動,所以硬度比2 要小,即為1(可確定為滑石),在觀察解理面只有一組即完全解理面。可確定為滑石。還有就是在實驗室中,用手摸滑石會感覺有點滑。

  5、 石榴子石

  首先找到石榴子石的新鮮面,然後觀察他的形狀,粒狀、菱形十二面體、二十四面體,顏色為棕、棕紅色,在日光燈下或陽光下,有亮光反射,成玻璃光澤,用指甲刻劃,刻劃不動說明硬度比2大,再用小刀刻劃,也刻劃不動說明比6大(也就只有石英、橄欖石和石榴子石硬度比6大在實驗室),最後觀察解理面,發現無解理面、不規則斷口。可確定為石榴子石。

  6、 方解石

  首先找到方解石的新鮮面,然後觀察他的形狀,塊狀、粒狀、菱面體,顏色為白色、灰白色,在日光燈下或在陽光下,有亮光反射,成玻璃光澤,用小刀刻劃,能刻劃的動,說明硬度比6小,再用指甲刻劃,刻劃不動,說明比2大,最後觀察解理面有三組完全解理,斜交成菱面體(有方解石和白雲石),綜上所述可確定為方解石。

  二、 三大類岩石各描述兩種岩石的鑑別過程

  三大類岩石的總體的步驟是:先觀察構造,再觀察結構,最後觀察成分。

  (一) 岩漿岩

  1、 流紋岩先觀察他的構造,岩石中不同顏色的條紋、拉長了的氣孔, 以及長方形礦物按一定方向排列所形成的流紋狀構造,很明顯發現他是最典型的流紋構造,可知道他是噴出巖。再觀察他的結構,顯而易見是斑狀結構。顏色為肉紅色(正長石)、灰白色(石英),可知其礦物成分為長石和石英組成。

  2、 正長巖先觀察他的構造,礦物在岩石中分佈比較均勻,無定向排列,為塊狀結構,可知為深成岩。再觀察他的結構,岩石全部由結晶礦物所組成,為全晶質結構。顏色多成肉紅色、淺灰色,可知其主要礦物成分為正長石,其次為黑雲母和角閃石。

  (二) 沉積岩

  1、 碎屑岩鑑定碎屑岩時著重觀察其岩石結構與主要礦物成分。首要的是看碎屑結構,抓住這一特徵,就不會與其它岩石相混淆了。要仔細觀察碎屑顆粒大小:粒徑大於2毫米的礫岩,2~0.05毫米是砂岩,0.05~0.005毫米的是粉砂岩。粉砂岩顆粒肉眼難以分辨,用手指研磨有輕微砂感。對於礫岩,還應注意觀察其顆粒形狀,顆粒外形呈稜角狀的是角礫岩,由磨圓較好的礫石膠結成的稱為礫岩。 其次,看碎屑岩的礦物成分。礫岩類的碎屑成分複雜,分選較差,顆粒較大,一般不參與命名;砂岩,主要成分有石英、長石和一些岩石碎屑

  2、 化學巖及生物化學巖最常見的是由碳酸鹽組成的岩石,以石灰岩和白雲岩最為廣泛。 石灰岩顏色呈深灰色、淺灰色多成緻密狀,用指甲可以刻劃動,所以硬度較小,解理面無解理,在常溫下滴加稀鹽酸劇烈起泡初步斷定為石灰岩。 白雲岩顏色呈淺灰色、灰白色,呈隱晶質結構用指甲可以刻劃動,硬度較小比灰巖略大,觀察解理面為不完全解理,具有刀砍紋,即交叉成45度左右的普遍的裂紋,在常溫下滴加稀鹽酸不起泡,但加熱或研磨成粉末後則起泡。

  (三) 變質岩

  1、 片麻岩具有清楚的帶狀,麻巖的顆粒較粗,有些含有大量石英和長石。片麻岩上的條狀是由岩石中不同比例的礦物分佈形成的,比如深色條帶中含有鎂鐵質礦物,淺色條帶中含有長石、石英物質多。另外,顆粒大小也可產生條帶狀。認為他們是變質沉積岩,根據是一些含石榴子石等富鋁礦物的長英質片麻岩與比較均勻的、含黑雲母和角閃石的灰色片麻岩,呈互層狀共生。認為他的主要是英雲閃長巖、奧長花崗岩、花崗閃長巖等深成侵入體經變質和變形作用形成。

  2、 大理岩各種大理岩除純白色外,有的還具有美麗的顏色和花紋,常見的顏色有淺灰、淺紅、淺黃、綠色、褐色、黑色等,產生不同顏色和花紋的主要原因是大理岩中含有少量的有色礦物和雜 質。大理石具有粒狀變晶結構,粒度一般為中、細粒,有時為粗粒,岩石中的方解石和白雲石顆粒之間成緊密鑲嵌結構。大理石的構造多為塊狀構造,也有不少大理岩具有大小不等的條帶、條紋、斑點或斑塊等構造。

  實習總結

  經過這次的實習,我學到了很多東西,加深了對書本上老師所講內容的認識,讓我對三大類岩石和造岩礦物有了更深一步的瞭解,使我意識到學到的都是死的,只有透過實踐才能使知識變活,還有就是在實習中,老師透過實物講解,使我明白了許多在課堂上不懂的地方。所以我覺得這次實習時間有點短,學校應該多組織些這樣的實習,把時間延長些,這樣就能更好的學習工程地質。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 篇9

  一、實習目的

  1.透過實習鞏固課堂所學的基本理論,理論聯絡現場實際,再回歸到理論上來,培養我們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現場判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瞭解礦物和岩石的形成過程、結構、產狀等,掌握野外判斷能力,初步建立對某 一種岩石的工程地質評價。

  3.參觀工地,瞭解工程地質條件對基坑設計與施工的影響和地質災害與邊坡工程的治理。

  4.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團結協作、積極主動的優良品質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

  二、實習日程安排

  1、20xx年12月12日上午跟車前往湖山地區,陡山頂採石場,沿盤山公路步行下山;

  2、12日下午前往陽山參觀斷層地質;

  3、13號上午參觀南京地質博物館 。

  三、實習內容

  第一天 12.12

  今天上午下了不小的雨,雨中的山頂採礦區更加泥濘不堪, 湖山地區位於南京城東28km,地形上由三列山組成,走向北北東。北列山海拔120~169m,包括排山、棒槌山。中列山山勢較高,包括黃龍山、團山、紗帽山、十山、陡山、狼山等,主峰孔山海拔341.8m。

  此次實習由於天氣關係,我們著重參觀了泥盆系的茅山組。參觀實習過程中,指導老師十分詳細的為我們解說有關茅山組的地形地貌。茅山組總厚度達115m,與墳頭群整合接觸。孔山北側採石公路東端出露厚度約20m。為紫紅色間夾灰黃色之砂岩、粉砂岩、粉砂質頁岩,中厚層狀,沿層面常見白雲母片。岩石原生色為灰黃或灰白色,岩石因氧化作用而出現紫紅色。

  下午,緊接著到了南京周邊的湯山,有陽山碑材景點,已上大世界基尼斯之最,天下第一碑,陽山位於湯山鎮西北,由於獨特的地質環境和其它一些得天獨厚的條件,盛產石材且品質甚好。

  進得景區,迎面是一塊巨碑,上書“陽山問碑”四個大字,為江蘇女書法家孫曉雲所書,字好,寓意更好。導遊說,陽山碑材給後人留下太多疑問,所以有“問碑”之說。這塊碑同時也是一個參照物,神功聖德碑如樹起來,整個高度會是此碑的十倍沿著山路臺階走了二十多分鐘進到山裡面,終於依次見到已沉睡六百年的碑材。映入眼簾的先是碑座,再是碑額,最後是碑身。從介紹文字可知,碑座石材高17米,長23米,重達1.6多萬噸;碑額石材高10米,長22米,寬10.3米,重約6千噸左右;碑身石材長51米,寬4.5米,高14.2米,重約8800噸左右。若此碑立起總高為78米。關於碑材的“身高”、“體重”說法很多,爭論了半個世紀,這裡取景區的介紹。

  第二天 12.13

  早上我們乘車前往南京地質博物館,展開我們第二天的實習,此站主要目的是認識礦物和岩石,增進我們對礦物和岩石的感性認識。

  博物館裡的岩石和礦物琳琅滿目地陳列在展櫃裡,有關地球科學的圖畫也掛滿了牆。這裡的岩石和礦物有的在學校的實驗室裡見過,但更多的是從未見過的,只見於書本上介紹,自然也沒有那種感性的認識。這裡有常見岩石,如花崗岩、玄武岩、石灰岩、片麻岩、輝綠岩、混合巖、大理岩等。也有常見的礦物,如石英、螢石、長石、剛玉和雲母等。我們一邊仔細觀察這些礦物和岩石的顏色和形狀,一邊聽研究員和老師講解關於這些礦物和岩石的結構和構造,以及他們的工程地質評價。不過這裡最吸引眼球的要數沙漠玫瑰了,沙漠玫瑰又稱“戈壁石”、“風雕石”,常見的有球狀的和塊狀的,主要產於浩瀚隔壁,沙漠玫瑰是自然形成物,是沙漠的細石經風吹雨打後形成類似玫瑰般的結晶石,這種岩石在天然奇石市場上佔有特殊的地位,具有極其珍貴的研究和收藏價值。科普館裡同樣陳列這大量的生物化石,有大型的恐龍化石和恐龍蛋化石,以及第四紀全新世的鹿角,也有小型的植物和動物化石,如距今數億年的震旦角石、萊德利基蟲、創孔海百合、狼鰭魚、擬蜉蝣等,不一而足。

  四、小結

  為期兩天的工程地質實習很快便落下了帷幕,但這次地質實習給我們留下的印象卻是極為深刻的,在實習過程,從理論到實際,再從實際迴歸到理論上來,把書本上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上來,再從觀察到的實際對比理論,分析其中的異同,知識得到了運用、加深和鞏固,這是我們實習的主要目的。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 篇10

  一、實習目的:

  1、實踐對岩石的肉眼判別。

  2、瞭解饅頭山沉積岩的每一層的岩石組成及其顏色、厚度等。

  3、學習並實踐地質羅盤的使用。

  4、用地質羅盤測量實地測量岩層的產狀(走向、傾向、傾角)。

  5、掌握褶皺的基本知識和判斷背斜、向斜的能力。

  6、現場認識斷層、滑坡、岩層,背斜、向斜等地質現象。

  二、實習時間:

  xx

  三、實習地點:

  1、位於濟南市長清區張夏鎮境內的世界第三地質名山饅頭山2、濟南長清泰山西北支脈的有著明顯滑坡和斷層現象的靈巖山。

  四、實習內容

  (一)認識滿壽山的岩層

  饅頭山,海拔408米,位於濟南市長清區張夏鎮境內,當地老百姓習慣稱此山為“饃饃山”、“滿壽山”,或者高雅的稱為"曼壽山"。饅頭山被世界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世界第三地質名山,當年又被列入省級地質自然遺蹟保護區。饅頭組主要由紫紅色、黃綠色等雜色頁岩及泥質、白雲質灰巖組成。底部不整合於泰山雜巖的肉紅色片麻狀花崗岩之上。下部灰巖中含磁石結核和條帶,上部頁岩中具微細水平層理,中部頁岩含有三葉蟲化石~中華萊德利基蟲。厚度119米。在開始實習前,劉老師將此次實習分為三組—饅頭組(十層)、毛莊組(六層)、徐莊組、張夏組。關於饅頭組的分類:

  第一層:第一層主要是頁岩、沉積岩、粘土巖。石頭基本呈黃綠色,區域性呈灰色,風化嚴重,不利於工程。厚度約為兩米。

  第二層:第二層主要是石灰岩,有大約四米厚,呈藍綠色。

  第三層:為頁岩,厚度約為八米。岩石呈現黃綠色,區域性呈現褐色第四層:為頁岩,厚度大約十三米,顏色呈紫色。第五層:為土黃色石灰岩,厚度約為六米。

  第六層:為黃綠色頁岩,由於風化嚴重,基本為土,厚度約為四米。

  第七層:為灰色石灰岩,厚度二米。顏色呈現綠色,空隙發育,石灰岩表面覆蓋物為填充在裂隙中的雜質。

  第八層:頁岩,厚度約為七米,紫紅色。

  第九層:石灰岩,厚度約兩米,顏色為灰白色。

  第十層:厚度約五米,顏色呈鮮紅色,由於該層位於山頂,所以此處岩石風化嚴重。

  毛莊組的分層:第一層:紫色雲母頁岩,厚度約四米,其中有云母,為裂化材料性質第二層:灰色頁岩,厚度十三米,易風化,風大水少。

  第三層:紫色頁岩,四米。顏色為紫紅色,由於該處地勢高以及各種外力因素,使得該岩層水土流失嚴重,表面基本無植被覆蓋。第四層:灰色鮞狀石灰岩,厚零點八米。第五層:灰色石灰岩,厚0.2米。第六層:灰色鮞狀石灰岩,厚0、3米。

  (二)靈巖山滑坡

  在研究完著名的世界第三名地質山後,老師帶領我們來到了靈巖寺,到這裡來的原因是這個地方的靈巖山,曾有過較明顯的滑坡,並且現在形成的山體恰好適合我們的實習。老師給我們介紹了山體滑坡的形成之類的東西,讓我們受益匪淺。

  (1)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體或者巖體,受河流沖刷、地下水活動、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響,在重力作用下,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者軟弱帶,整體地或者分散地順坡向下滑動的自然現象。俗稱“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滑坡是斜坡岩土體沿著慣通的剪下破壞面所發生的滑移現象。滑坡的機制是某一滑移面上剪應力超過了該面的抗剪強度所致

  (2)滑坡的識別方法

  在野外,從宏觀角度觀察滑坡體,可以根據一些外表跡象和特徵,可粗略的判斷它的穩定性。

  1、後壁較高,長滿了樹木,找不到擦痕,且十分穩定;

  2、滑坡平臺寬大、且已夷平,土體密實,有沉陷現象;

  3、滑坡前緣的斜坡較陡,土體密實,長滿樹木,無鬆散崩塌現象。前緣迎河部分有被河水沖刷過的現象;

  4、目前的河水遠離滑坡的舌部,甚至在舌部外已有漫灘、階地分佈;

  5、滑坡體兩側的自然沖刷溝切割很深,甚至已達基岩;

  6、滑坡體舌部的坡腳有清晰的泉水流出等等;

  (三)蘇莊斷層

  第二天實習我們再次去了濟南長清,不過此次地點以及內容有所不同,首先是蘇莊斷層,這處斷層比之前一天的實習內容更有價值與意義,因為該處斷層斷距小,我們能看的很清楚上盤,下盤等,而且該處斷層低。加深了對斷層的認識。

  地質羅盤的實習及背斜的判定

  地質羅盤儀是進行野外地質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種工具。藉助它可以定出方向,觀察點的所在位置,測出任何一個觀察面的空間位置(如岩層層面、褶皺軸面、斷層面、節理面……等構造面的空間位置),以及測定火成岩的各種構造要素,礦體的產狀。

  岩層走向是岩層層面與水平面交線的方向也就是岩層任一高度上水平線的延伸方向。測量時將羅盤長邊與層面緊貼,然後轉動羅盤,使底盤水準器的水泡居中,讀出指標所指刻度即為岩層之走向。岩層傾向是指岩層向下最大傾斜方向線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恆與岩層走向垂直。測量時,將羅盤北端或接物覘板指向傾斜方向,羅盤南端緊靠著層面並轉動羅盤,使底盤水準器水泡居中,讀指北針所指刻度即為岩層的傾向。

  背斜是褶皺的一種,為岩層向上拱起的拱形褶皺,經風化,剝蝕後露出地面的底層,分別向兩側成對稱出現,老地層在中間,新地層在兩側,另外褶皺也包括向斜,其為岩層向下彎曲的槽型褶皺,經風化、剝蝕後,露出地面的地層分別向兩側成對稱出現,新地層在中間,老地層在兩側。自然界的背斜和向斜相互連線、相間排列,常是多個連續出現。正常情況下背斜呈背形向斜呈向形是褶皺的兩種基本形式。

  褶皺要素:褶皺要素是指褶皺的各個組成部分,主要有:核、翼、轉折端、樞紐、軸跡、脊線和槽線、褶軸。

  結束斷層的實習,我們繼續登山,開始褶曲的認識與實習,然後我們在劉老師的指導下對地質羅盤進行了實習。

  五、實習總結:

  短短兩天野外實習很快結束了,不過我們從中實在學到了不少東西,在實習過程中能把所學的知識靈活的運用。增加我們對工程地質學這門課程新的認識。實際觀察到各種地質年代的。本次實習令我們加深了對工程地質學的瞭解,更深刻認識到了學習工程地質學的意義,鞏固了學習成果,體會到“學以致用”的道。知識從感性認訓昇華到了理性認識,從抽象變得具體起來,我學習到了很多書上沒有的東西,瞭解了工程地質對實際工程建設的重要性。在這裡深深的感謝劉老師,使我們擁有這次來之不易的工程地質實習,並謝謝他的認真指導,以使這次實習順利完成。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 篇11

  一、實習目的

  鞏固和深化課堂上的理論知識,使之儘可能達到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透過實習使學生具備分析、解決在實際工程中出現的簡單條件下的地質問題的能力。本次實習要求學生能將課堂上所學的理論知識,靈活地運用於野外工作之中,對的常規工作方法、步驟,野外工作的基本技能,常見的工程地質問題等,有一個較全面、系統的瞭解。

  二、實習時間

  本課程講授及考試結束後第十五週(12月7日—12月11日)進行野外集中實習,時間一週。

  三、本次實習任務

  1、認識區常見的礦物和岩石,注意觀察岩層的產狀,學會區別三大類岩石;

  2、認識地層剖面,瞭解地層劃分對比的方法和依據;

  3、認識實習區的地質構造,學會判識方法;

  4、認識實習區的各種內外動力地質現象;

  5、編寫地質實習報告書。

  四、實習基本要求

  1、實習期間嚴格聽從實習隊長的要求和安排。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在幾天野外實習中結合所學知識,識別沉積岩和岩漿岩,識別簡單的構造現象,能對一般的工程地質問題進行分析和評價,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2、對實習中所見到的各種現象要現場做好原始記錄。

  3、每天結束實習後,要及時總結,做好實習日記(需上交)。

  4、實習結束後,按要求認真編寫實習報告。

  五、人員組成

  交通工程系xx級交通工程專業88人。

  六、實習地區簡介

  本次實習地點為xx省地區。

  xx市xx中西部,位於xx、xx、xx之間。市境東西長56公里,南北長35.5公里,總面積1220平方公里,轄6鄉6鎮1個工業園區。

  xx市的地形為東高西低,向東開口的盆地。該市區位於盆地中北部,海拔約380米,盆地北側為xx山脈。至東向西由xx、xx、xx、xx等山嶺組成。xx海拔1584米,xx海拔1512米。群峰禿立,山勢險峻,相對高差大於1000米,屬高中山地形;盆地南側為箕山、伏牛山。箕山海拔1064米,蜿蜒起伏於潁河之南,屬中山地形。伏牛山海拔627米,呈東西橫亙於箕山之北,屬低山地形;盆地內部為丘陵和平原。

  xx為黃河水系與淮河水系的分水嶺,箕山為潁河與汝河的分水嶺。

  本區屬溫暖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0℃,最高40℃,最低—8℃,年降水量為614—765毫米。年蒸發量平均為1259毫米。十一月中旬降雪,次年二月融化。

  第一章、實習地區地層概況

  這個地區發育的比較齊全,太古界、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皆有出露。由老至新分訴如下:

  (一)太古界xx群

  出露於xx市及其以北等地,為本地區最古老的岩層,自上而下分為三組岩層。

  1、石碑河組:主要為灰綠、灰黃色黑雲斜長變粒巖、黑雲斜長片麻岩等,厚度大約256米岩石遭受強烈的混合巖化,其中變閃長巖年齡值為29.86—30.6億年。原巖為基性火山岩夾中酸性火山岩及少量的沉積岩。

  2、郭家窯組:主要為黃褐、暗綠色角閃片岩、斜長角閃片岩夾斜長角閃片麻岩變粒巖等,上部夾雜少量的雲英片麻岩。厚度857米,原巖為基性火山岩和少量中酸性火山岩及沉積岩。

  3、老楊溝組:底部為不穩定的長石石英岩,下部為雲英片岩等,岩石厚度630米,本組岩石以片麻岩為主,未見混合巖化現象,具斜層理及各種片岩構成的韻律層,含大量雲母等粘土質礦物。原巖為淺海碎屑岩。

  (二)元古界

  1、下元古界xx群:分佈於玉寨山、xx、xx一帶,自上而下分為羅漢洞組、xx、屆坡山組、花峪組。

  (1)羅漢洞組:與下伏太古界xx群呈角度不整合接觸。下段為灰白色巨厚含粗粒石英岩、含長石石英岩等,厚155米。中段為白色厚——巨厚層中細粒石石英岩,呈不對稱波痕發育,厚391米。

  (2)xx組:含一、二、三段。

  一段為灰白、淺黃色娟雲石英巖片岩、石英岩與千枚巖互動層。上部有白雲質大理岩薄層或透境體。二段為青灰、灰白色千枚巖,頂部有白雲質大理岩透鏡體。厚304米。三段為紫雜色綠泥娟雲片岩、娟英片岩夾赤鐵石英岩。底部為一層厚層中粗粒石英岩,上部是一層厚8—10米的假象赤鐵礦層封式鐵礦。本段厚310米。

  (3)屆坡山組:

  下部為灰白的厚狀粗粒石英岩夾緻密石英岩,底部岩層發育呈波痕或泥裂狀。中部為灰白色夾紫紅色條帶狀石英岩。上部為中厚層狀粗粒石英岩夾紫紅色赤鐵石英岩及千枚狀絹英片岩。厚395米。

  (4)花峪組:

  底部為紫紅色鐵質千枚巖和角礫狀千枚巖,靠上有一層含磷千枚巖。下部為灰黃色厚層狀白雲岩和泥質白雲岩。偶夾千枚巖。中部為灰質、灰白色千枚巖。底有一層含磷千枚巖。上部為灰白色中層狀石英岩。厚194米。

  2、中元古界五佛山群

  不整合覆於xx群或xx群上,自下而上由何家寨組、駱駝畔組、葡萄峪組、xx組組成,本區缺少底部兵馬溝組。何家寨組為中薄層狀灰巖、泥質灰巖、矽質灰巖、白雲質灰巖與黃綠、紫紅色頁岩夾細砂岩及粉砂岩。中上部為疊層石灰岩。駱駝畔組為紫紅、灰黃色石英砂岩夾砂質頁岩。底部為粗粒或細礫岩。葡萄峪組為灰黃、黃綠、紫紅色頁岩、砂質頁岩夾泥質灰巖。xx組為紫紅色底礫岩和灰紫色含礫石英岩、肉紅色石英砂岩夾層間礫岩痕、泥裂和交錯層理髮育。厚度變化較大。向東南均變薄。本群總厚度大於1000米。

  3、上元古界震旦系羅圈組

  主要分佈在林區臨汝羅圈、偃師上徐馬等地,實習區南部送表馬窯一帶有零星出露。與下伏五指山群石英砂岩成不整合接觸,厚30—60米,下部為灰黃色膠結冰磧礫石。礫石分為石英岩、石英砂岩、灰巖、石英斑岩、花崗岩及各種變質岩。上部為含冰磧礫石的紫紅色泥砂質頁岩。

  3、上元古界震旦系羅圈組

  主要分佈在林區臨汝羅圈、偃師上徐馬等地,實習區南部送表馬窯一帶有零星出露。與下伏五指山群石英砂岩成不整合接觸,厚30—60米,下部為灰黃色膠結冰磧礫石。礫石分為石英岩、石英砂岩、灰巖、石英斑岩、花崗岩及各種變質岩。上部為含冰磧礫石的紫紅色泥砂質頁岩。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 篇12

  一、實習目的與任務

  1.實習目的:

  透過野外實習,使我們鞏固,充實《資源環境地學基礎》或《普通地質學》、《構造地質學》、《礦物岩石學》、《古生物地層學》、《測量學》、《水文地質學》等基礎地質學的理論教學內容,加深對課程相關內容的理解,學會典型地質現象的觀察、描述、綜合分析的基本方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基本技能,以及團結互助、吃苦耐勞的精神。

  2.實習任務:

  (1)透過巢北鳳凰山地區自然露頭和人工揭露的地質點進行系統的觀測,收集各種地表地質資訊等有關資料,研究地表地質規律,包括地層劃分和層序、巖性組合及巖相特徵、地質構造及構造變動、岩漿活動以及有用礦產的賦存規律等。

  (2)繪製相應的地質圖件,如綜合地層柱狀圖、地質剖面圖、地形地質圖、構造綱要圖等。

  (3)編寫文字報告。對測區內的地層層序的沉積環境的變遷、古生物的演化、構造形態組合及變動歷史作綜合分析研究。

  二、實習要求

  1.掌握實習區內地層層序、巖性巖相、厚度、標誌層、接觸關係以及地質體的變化規律,對測區內的地層層序的沉積環境變遷、古生物演化、構造形態組合及變動歷史作綜合分析和研究。

  2.掌握實習區內各類岩石、古生物化石的野外觀察、鑑定、描述和命名方法。

  3.掌握各種野外地質現象(如地層接觸關係、褶皺構造、斷裂構造、典型沉積特徵、各種地質作用現象等)觀察、描述、記錄和分析的方法。

  4.掌握實測地質剖面和野外地質填圖的步驟、方法和要求。

  5.掌握編制地形地質圖、地質剖面圖、綜合地層柱狀圖等主要地質圖件的方法、格式和要求。

  6.學會在地質觀察、編圖基礎上進行綜合分析,掌握地質報告編寫的要求和方法。

  三、工作方法

  每個階段進行之前,都要上課對本階段的要求以及方法進行介紹。

  第一階段:由老師帶隊進行踏勘,分別到xx山東南麓以及xx山和xx山交匯處、xx工廠及xx寺一線、xx山、xx山、xx山、和xx高地等地,共計x天。

  第二階段:分組進行實測地層剖面(包括繪製地層剖面圖、編寫地層剖面說明書),共計x天。

  第三階段:地質測量填圖,共計x天。

  四、成果

  (1)、區域地質調查報告x份;

  (2)、實測地層剖面圖x張;

  (4)、xx地形地質圖x張;

  (5)、xx構造綱要圖x張;

  (6)、x千綜合地層柱狀圖x張;

  (7)、xx圖切剖面圖x張。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