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的社會實踐報告範文(精選5篇)

思政的社會實踐報告範文(精選5篇)

  難忘的社會實踐結束了,這段經歷,相信你有很多感悟吧,這時候,最關鍵的實踐報告怎麼能落下。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實踐報告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思政的社會實踐報告範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思政的社會實踐報告 篇1

  一、課題提出:

  這也許是一個老掉牙的課題,可是這也是一個與時俱進的課題。曾經優美的環境已不復存在,曾經的調查結果也已不符和現在居民的想法,況且目前龍灣區確實面臨著環境質量普遍下降的問題。這不得不讓我們深思:居民的環境意識到底如何,還是“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舊思想佔上風嗎?因此,作為地理調查組組員的我們針對龍灣區的河流汙染、生活垃圾等的處理做了一次全面的調查與分析。

  二、研究內容:

  1、瞭解永強一帶的環境質量,垃圾筒及清潔工人的狀況;

  2、根據存在的問題,列表調查(附後)

  三、研究的目的意義:

  1、敲醒環境意識正處於“朦朧”狀態的居民,從而提高他們的警覺性:

  2、讓居民瞭解有關單位的工作情況,從而更好的配合好政府工作,同時也讓單位人員掌握居民的看法意見,進一步改進工作制度、措施;

  對提高龍灣區的環境質量和居民素質有一定的幫助。

  四、研究過程:

  (一)調查步驟:

  1、走訪附近街道並取景拍照

  2、設計問卷,發放填寫

  3、訪問環保局職能部門

  4、分析並總結調查結果

  (二)調查方法與調查物件:

  1、調查方法

  設計問卷(共15題)發放204張並全部收回

  具體方法:在龍灣區踩點永中、狀元、永昌、瑤溪五個街道的部分居民採用現場答題的方式進行問卷調查。問卷由調查物件當面填寫並收回。

  2、調查物件

  我們調查的物件為龍灣部分居民的沿街的經商者,另外還有學生、農民、工人、醫生等。

  (三)問卷調查及分析:

  我們的調查內容主要有居民對周圍環境的滿意程度,對當前環境問題的一些看法,日常生活垃圾的處理方法,對政府環保部門的工作建議等等。

  本次我們調查的居民為204人,從被調查者的態度來看大部分居民還是對環保問題感興趣的,而且在調查過程當中也本著認真、負責的態度填寫了問卷。但仍有少部分人對環保問題抱著無所謂的態度,對當前的環境狀況視若無睹,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從問卷的調查結果來看,有49%的人對亂扔垃圾的行為感到氣憤,而且69.6%人對自己亂扔垃圾感到慚愧,如此看來,環境問題已經日益喚起了廣大居民的重視。

  現如今的白色汙染已成為重要的汙染源。為什麼白色汙染如此嚴重呢?從調查結果中不難得出答案。問卷上有這麼一道問題:你上街買菜是否會帶上籃子?有86.8%的人回答沒有,且直接使用塑膠袋。而使用一次性用品的人也佔很大一部分比例。針對這一現象,有人就提出應該在菜市場口擺放籃子,以減輕白色汙染。

  對於生活汙染的處理方法,有80.6%的人表示會將垃圾丟於垃圾箱,這是一個令人欣慰的結果。然而在令一個問題的回答上又不禁引起我們的思考,其中有54.9%的居民反映在周圍找不到垃圾筒;他們提出要增加沿街垃圾筒的數目。據我們組成員的走訪調查,確實發現這一問題,如永興的下洋街,衙城街,永昌的紀興路等均無垃圾筒,而有些所謂的垃圾筒也早已經面目全非。所以,我們覺得環保部門應該多深入瞭解群眾的生活,對居民提出的好建議要採納並付諸行動。

  清潔工是我們城市的美容師,僅龍灣區人數就有1000多人,很多人對清潔工都抱感謝的態度,但也有大約半數的人對政府的環保工作不太滿意,認為太過於形式化。問卷的最後一道民意題“您對政府、環保職能部門今後的環保工作有何意見和建議。”很多人都建議政府加強宣傳力度,將口號落到實處!但是把環境汙染的原因全都歸咎於政府也是不合理的,因為政府畢竟只是一個以行政為職能的機關單位,居民的實際行動才是主題,提高居民自身的素質和環保意識才是解決環境問題的關鍵。比如問及對自家門口的河道被汙染後的反映,雖然有38.2%的居民表示會自覺監督,組織附近居民進行保護,但持“與我無關、愛理不理”的態度竟佔19%,據前述情況來看進一步提高居民的環境保護意識迫在眉睫。

  總體的居民調查結果顯示,龍灣區居民已初步形成環保意識。但這只是單方面的結論。為更好的對此次課題進行深入瞭解,我們小組成員一同走訪了龍灣環境衛生局,與那裡的負責人婁長貴婁主任交流了近一個小時。

  時間:20xx/5/7PM3:4:00~4:40

  地點:龍灣區環衛局3樓

  物件:婁主任

  問:您認為龍灣區哪部分的環境較好?

  答:就目前是狀元鎮搞的較好,永強及其他地區還是較差。

  問:龍灣區的居民環保意識又如何?

  答:還是比較差的。但已有所進步。

  問:談談你對某些地方綠化帶被拆用於道路建設的看法?

  答:拆掉的綠化帶是為了拓寬道路,而且我們政府提倡綠化建設,他不單單指公共場所的綠化,更在於家家戶戶都能在自己居住的周圍環境都能搞綠化,這樣才達到他的真正目的—美化環境。

  問:針對目前的不法廠商違法排汙卻沒有遭到有關部門的制止的現象,許多的居民認為政府及有關部門的工作只是拿納稅人的錢做表面工夫,比如河道汙染,你能談談自己的觀點。

  答;這主要於我們目前的經濟發展有關。我們把中心放在經濟建設上,而目前龍灣區的工廠尚未達到小汙染甚至無汙染的水平,可我們又無法完全的扼殺。這也是經濟發展的必經之路,是不可避免的,我們只能適當地予以整治。至於河道工人每天的河道清理,絕對不是表面工夫,而是非常有必要的,龍灣區每天的垃圾量很多,若這項工程不實施,那樣會更髒更亂。所以我希望大家尤其是河道周圍居民能夠理解並且支援這項工作。

  問:對於小攤小販,機動三輪車,為何沒有部門進行徹底的整治?

  答:對於這方面涉及的部門太多,大家懂得分工又不清晰,以致於這項工作不能細緻、完美的完成,這是我們工作的一大失誤。

  問:目前的垃圾處理的方法是什麼?

  答:主要是焚燒和填埋。而我們比較贊成的是填埋,就是將垃圾堆於一處,再蓋上七層土,種上樹木。這種方法相對於焚燒更環保。

  問:龍灣區的清潔工有多少,他們的待遇又如何?

  答:大概1000多人,我們正努力提高他們的待遇,但基於種種原因,能做到的只是對他們精神上的支援。不過,近幾年也有些日子,帶他們出去旅遊,不過數量有限。

  根據該部門的反映,龍灣區部分居民對環境保護意識是欠缺的,人們大都只是各人自掃門前雪,對公共場所的環境保潔意識不強。正因為沒有很好的重視,致使生活環境受到汙染。整個龍灣除狀元還算不錯,大部分地區不容樂觀,由於現在龍灣正處於經濟建設高峰期,對今後的環保問題考慮欠佳,環境汙染程度還在進一步加深。政府自身也正在加大各方面管理力度,比如安排清潔工每天分時間段對各大街幹道進行清掃,整潔,並將垃圾運到指定地點處理;派出技術人員進行大氣汙染的治理;河道上漂浮的生活垃圾也經常僱人打撈以防止更嚴重的汙染;適時地作宣傳工作。如此看來政府部門顯然已經在採取一定的措施了。但也有不足之處,對機動車及汽車圍氣排放的管理有點心有餘而力不足。還有就是為擴建道路而被拆掉的綠化帶沒有及時重建。對此,負責人的回答是他們要搞的是大綠化,是人均綠化帶的比分,並非我們平時看到的小綠化場地。

  五、總結:

  經過這次的調查,結合多方面的瞭解和分析,我們得出的結論是,文化程度與環境意識明顯地呈正比關係,文化程度越高,環境意識越多,環境意識越強。居民環境意識比農村強;青少年環境意識比成年人強。多年來在學校開展的各種環境教育活動,有效地提高了中小學生的環境意識,青少年環保知識來自於學校課堂,他們在對環保的重視程度、自然觀和參與環保活動等方面都明顯高於成人;公眾的環境意識呈“依賴政府型”,公眾對於自身及其他社會組織應該做的和能夠做的環保工作缺乏清晰的認識,可見,“誰汙染,誰治理”的環保責任意識需要進一步加強;對公眾環境意識影響最大的因素是宣傳教育活動和新聞媒體傳播,大部分人主要是從電視、廣播中獲得環保資訊的。環境宣傳教育要在公眾中的認同程度在調查中得到多方面的顯現。看來要想提高居民的環境意識需加強宣傳教育工作;而我們龍灣區居民的環境意識正在逐步加強,但是面對未來任務重,另外就是居民和政府沒有很好的合作,居民對政府所做的工作沒有給予一定的關注,以致錯誤的認為政府一直沒有進行管理;而政府雖然抱怨居民環境意識差,也同樣有不周之處。所以我們希望兩者能夠相輔相成,共同努力,為龍灣今後改善環境汙染問題盡一份力!

  思政的社會實踐報告 篇2

  一、調查目的

  現代社會要求人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意識,合作意識和開闊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在內的多方面能力。

  《新課程標準》對閱讀作了相應的要求。要求學生具有獨立的閱讀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為了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九年課外閱讀的總量在400萬字以上。

  二、研究的物件與方法

  (1)調查時間

  20xx年8—9月

  (2)調查物件

  採取隨即抽樣的方法,選取了甘肅省XX縣的五所農村初中學校(新城子中學、紅山窯中學、焦家莊中學、東寨中學、六壩中學)的七至九年級的學生,每校分別抽取200名,共一千名同學作為調查物件,發放問卷1000份回收有效問卷768份。

  (3)調查內容及方法

  為了解我校學生的課外閱讀情況及存在的問題,從以下幾個方面對三個年級的'學生進行了調查:

  1、學生閱讀動機和興趣;

  2、學生閱讀時間;

  3、學生的閱讀種類;

  4、學生的閱讀方式;

  5、學生閱讀書籍的來源;

  6、學生閱讀時間及做讀書筆記的情況;

  7、閱讀中外名著及雜誌報刊的情況;

  8、學生閱讀數量。結果採用問卷調查法、數學統計法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資料統計分析。

  三、存在的問題

  透過調查發現了一些共性的問題:

  1、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較高,以增長知識,開拓視野為主要動機;

  2、學生課外閱讀的時間少且閱讀量不足;

  3、學生課外閱讀的種類單一,無選擇性;

  4、自主地會做筆記的學生較少;

  5、學生讀中國古典名著和卡通類娛樂雜誌及影視作品的比例大,而對現代詩歌散文、小說和報刊類涉獵較少。

  四、反思與建議

  從調查的結果來看,學生課外閱讀量如此貧乏,尤其文學名著閱讀量嚴重不足,對科技讀物也不重視。課外閱讀量的嚴重不足直接影響課堂教學。自20xx年試行新教材以來,任課教師感觸最深的是學生知識面太窄,看的課外書太少,很多問題無法交流,語言感知能力較差。課堂內的一些問題因少於或沒有接觸過此類知識而無法議論,無法自行解決,這樣老師不得不越俎代庖,影響教學效果,學生的很多能力無法得到鍛鍊。從調查中發現,現在的大多數學生都明白課外閱讀的重要性,部分學生也非常喜歡,而且大部分學生都有能力購買一些課外讀物,可為什麼課外閱讀量還如此少,課外知識還如此貧乏?審視我們的教育環境,教育方法,本人覺得有如下原因:

  1、教師不真正重視課外閱讀。教師比學生更清楚課外閱讀的重要性,但在行動上並沒有真正重視起來,在升學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學校注重的是升學率,教師為了完成指標,讓學生扎進作業堆,只顧“眼前利益”,沒有對語言教學的策略進行深入思考,沒有在策略上取勝的意識。不會留些空餘時間讓學生看課外書,更沒有心思指導學生看課外書。調查中發現,“閱讀書源”來自自己購買的比例大,研究“課外閱讀教學”指導的潛力很大。“影響課外閱讀的原因”是教師不重視。調查中,老師沒有強行要求的佔60%,很多學生在回答“為什麼不看課外讀物”時說,老師不強行要求,也看不懂。

  2、電視、音樂等視聽媒體的衝擊,這一代孩子基本在電視機、vcd前長大,他們更熱衷於那些影象式、聲音式的東西,對文學的迷戀程度大大降低了。閱讀的啟蒙教育太晚了,看書並不是為了領略語言文字世界的精湛,而是圖消遣,尋開心。如今,家家戶戶都了有電視、vcd機。於是不少學生把課餘時間都花在看電視、聽音樂。80%的學生把“休閒娛樂”當作閱讀目的,久而久之將會導致一代人的知識貧乏、思維貧乏、文學修養貧乏、這是十分可怕的。

  面對學生課外閱讀的現狀和《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們這些教育者又該如何呢?

  首先,學校尤其語文教師要轉變觀念,變苦教、苦學為講究策略的巧教活學。新課程的推行,考試方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更側重於學生能力的考察。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全體語文教師應認真貫徹素質教育,為學生的課外閱讀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比如,減輕作業量,調整出課時讓學生讀書。給出書目讓學生去讀,沒有書籍的學生應在教師的指導下購買到2本。學校也應開放圖書室,為學生創造好的閱讀環境,培養閱讀氛圍。語文組還可以開展讀書筆記展評,讀書知識競賽,提高學生閱讀興趣。

  其次,教師還應發揮應有的指導作用,認真落實《新課程標準》對課外閱讀的要求,積極開展課外閱讀,幫助學生選擇優秀課外讀物,擠出課時指導讀書,開展讀書交流會,幫助學生理解和積累,培養學生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教會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這樣學生就會自覺地閱讀。

  第三,學校語文老師還要宣傳,讓家長也支援孩子的課外閱讀。為孩子創造好的環境,多給孩子買些課外書,多陪孩子一起學習、讀書。

  思政的社會實踐報告 篇3

  隨著中國經濟的日益發展和交通狀況的日益改善,務工人員的流動也日益頻繁。由於在城市能夠找到報酬相對較高的工作,許多原本生活在農村的人來到城市尋找工作以改善自己的生活。這些外出的農民工得生活狀況和工作環境究竟如何?為了切實的瞭解外出農民工的工作環境,特此展開此次調查。此次調查以杭州郊區小型工廠和個體戶為主體,深入走進農民工的生活,以尋求相關資訊。

  一、概述

  根據我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環節實施細則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校外社會實踐將於今年暑期展開。為了完成我校這一暑期實踐教學環節的任務,特此展開了此次調查。此次調查主要採取實地參觀、實習和訪談的形式,以在杭州郊區小型工廠和個體戶中從事工作的外來農民工為調查主體,以切實瞭解這些農民工的工作環境而開展的。透過實地的參觀和訪談,基本掌握了這一地區所調查的範圍內農民工的工作環境現狀,和一些突出問題,並提出相對的改善意見。經過這次調查我自身也有很多收穫。

  二、活動的展開

  工作環境不僅包括工人工作所在地的生態環境,還包括工作中的人際關係,住宿和飲食的環境,工作之餘的生活狀況(精神文明生活)等等許多與工人工作息息相關的各類各式各樣的周邊環境的總和。

  一個好的生活環境能夠讓人工作愉悅,身心健康,十分有助於提高工作效率,豐富精神生活,可以說有一個好的工作環境往往能夠事半功倍。由此可見,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是極其重要的。

  為了能夠更好的瞭解外出務工的農民工的工作環境究竟如何,以便更好的改善農民工的工作環境,特以此次暑期實踐調查為契機,開展了對杭州城東農民工的工作環境的調查。

  杭州城東郊區地形複雜,街道縱橫,工廠種類和數量眾多,情況十分不利於個人開展逐一的參觀和調查。所以我對工廠進行了分類,主要對從事輕工業加工和物流運輸的工廠和工人進行參觀和訪談。對於工廠數量多這一點,我採取了隨機抽取的辦法,對於同一地點的同一型別工廠,只隨機挑取期中的少數幾個進行參觀和調查。出於此次實踐的人數要求(人數不得多於兩人)和經費上的限制,本次社會實踐無法採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展開。

  確定了調查的地點和調查方法,接下來的就是實地的考察。

  我首先來到杭州五堡的一些小型服裝加工廠、物流公司和一些輔料加工廠。在說明來意後,大部分的工廠管理人員同意了我對其公司的工人的訪談。隨後我來到七堡和九堡的物流公司,布料、羅口加工廠和當地的一些外來人員開的小商店和早點鋪進行參觀和考察。

  為了便於統計,在訪談中我提的問題比較集中,主要有以下問題:

  1 您對您的工作環境是否滿意?

  2 哪些地方不滿意?

  3 您希望您的工作環境在哪些方面能夠改進?

  4 如何改進?

  大部分工人對我提出的問題做出了詳細的回答,透過與他們的交談,我也具體瞭解了這些工人的工作環境現狀。

  另外,我也在這些考察地點的周邊進行了觀察。對當地的生態環境和娛樂設施進行了考察。不同的地點周邊的生態有著比較大的差異,娛樂設施和娛樂生活也有一些不同。這也在訪談中影響了農民工對我提出的問題所做出的回答。

  透過此次調查,我共走訪了杭州城東二十餘家各類的工廠和公司,與不同年齡段不同性別的農民工進行了對話,並記錄了部分訪談的結果。在現有的時間、精力和經費的前提下,我走訪參觀了最大範圍、儘可能多的各類工廠和個體戶。所以,調查所得出的結果也是當前條件限制下最為準確的。

  三、結果統計與分析

  透過實地調查參觀和訪談所得出的結果比較分散,我對這些結果進行了統計和分析。主要將訪談的人群在年齡上進行了分類,再在不同的年齡段的人所得到的反應進行歸納和統計。

  透過調查發現,大部分的農民工每天的工作時間都很長,基本沒有節假日,所以工人的工後生活是極其匱乏的。實地參觀發現,農民工的工作所在地生態環境也不是很好,天然的河流都有嚴重的汙染,這主要是工廠的汙水和生活汙水排放所導致的。

  對於訪談所的出的結果分析後得出:只有30%左右的人對自己的工作環境感到滿意。 年齡在20-30歲的工人有70%左右覺得工作時間過長,年齡在40-50的工人有40%左右的人覺得工作時間過長,而30-40歲的工人則只有20%左右覺得工作時間過長。

  在精神生活方面,20-30歲的工人有70%左右的工人覺得精神生活匱乏,30-40歲的工人有14%左右覺得精神生活匱乏,40-50歲的工人有15%左右覺得精神生活匱乏。

  在衛生環境方面,兩成左右的農民工覺得自己所處的工作地點環境差,七成左右的農民工覺得工作地的衛生環境與自己的農村老家差不多,只有不到一成的農民工覺得工作地的環境要好於自己的農村老家。

  在食宿方面,30%左右的人覺得需要改善伙食條件。40%左右的人覺得需要改善住宿條件。

  在娛樂設施方面,大部分人表示不關注。

  在對工作環境的改進方面,覺得要縮短工作時間、制定規定休息日的人最多,其次是改善食宿條件。對於精神生活和衛生條件,覺得需要改進的人較少,大家都表示能夠忍受。

  對於如何改進,大家都沒有給出明確的方案。大家表示,如果追求高福利,很難找到待遇高的工作,而縮短工作時間必然會降低自己的工作報酬。對於降低報酬換來好的工作環境,大家都表示寧願工作環境壞點也會尋找報酬相對較高的工作,因為自己出來城市尋找工作的初衷就是找個工資高的工作以補貼家庭開支。

  在參觀的過程中我也發現,我看到的農民工們都比較忙,大多都是在邊工作的時候和我進行的交談,為了生活他們都在努力工作。

  透過統計的結果和參觀不難發現,來杭務工的農民工所處的環境都不是很好,大多數務工人員並不是很在乎自己的工作環境,相對於良好的工作環境,較高的報酬會更吸引農民工。調查還發現,大型工廠的工作環境普遍要好於小型工廠,但是小型工廠的工人拿到的工資會更高,工資的變動幅度也更大。

  四、活動的意義與總結

  透過此次寒期時間調查活動,我收穫頗豐。

  這是我第一次參加這種實踐調查的活動。實踐是一件很具意義的事情,在實踐中能夠學到書本上沒有的知識,增加社會實踐能力,我們必須在實踐中來檢驗自己所學的知識,儘管有時候會認為,書本上的知識根本用不上,但是,具備了知識也就等於具備了學習的能力,所以,我想實踐的目的不在於透過考試,而是為了獲取知識,換句話說,在學校學習是為了能夠適應社會的需要,透過學習保證能夠完成將來的工作,為社會作出貢獻。

  在這次實踐中,我不僅在實地參觀中學習到了一些工廠的管理模式,而且在與工人的交流中鍛鍊瞭如何與不同的人進行交流。與人交流是一種重要的技能,無論是在學校還是以後的工作中,能夠更好的與人交流是成功的一大關鍵。這次實踐中,我還鍛鍊了自己的意志和勇氣,讓我有了努力做好每一件事的決心。總之,在這次的實踐中我學到很多書本上沒有的東西,這些東西無論是對我以後的學習、生活還是工作,我相信都是很有幫助的。

  這次實踐最總要的就是讓我知道了當前農民工的基本的工作環境現狀,這也是本次實踐的目的所在。看到農民工們在這樣的環境下努力的工作,我沒有理由讓自己懈怠,我們現在又這樣一個好的學習環境,是不是更應該努力的學習呢?

  當然,此次實踐活動還是存在缺陷的。由於條件限制,我無法擴大自己的調查範圍,不能去更多的地區,更多的企業,調查更多的農民工。由於調查的範圍偏小,訪談的人數不多,由調查得出的資料和由此分析出的結果,不能精確的表現當前的問題,也不能代表當前杭城所有的農民工工作環境現狀,但是,這些得出的結論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夠反映我所調查地區的農民工工作環境的基本情況和他們對自己工作環境的感受的,因此,調查結果也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的。

  對於此次實踐調查,我覺得可以有一些改進。可以將小組的人數限制擴大,給每個小組固定的題目和經費,並派指導老師協助指導。多一點的小組人數能夠讓我們的調查範圍擴大,用問卷調查的方式能更直觀的得出結論,也更便於分析。這對於提高實踐調查的準確性有很大的幫助。指導老師能夠在細節方面給我們這些第一次做這樣的實踐調查的同學很大的幫助。

  無論如何,這次的社會實踐活動還是讓我有很大的收穫,也讓我知道了很多自身的不足,給了我自我提高的目標

  思政的社會實踐報告 篇4

  摘要:

  農民工問題是我國城鎮化、工業化和城鄉二元經濟社會結構下,政治、經濟、社會體制等多種因素的綜合性產物,是與農民工現象相伴生並不斷凸顯的社會問題。伴隨著農民工數量的快速增長,農民工群體步入代際轉換的重要時期,新生代農民工逐漸成為農民工的主力軍和生力軍。新生代農民工出生於80年代中後期,從小在農村長大,90年代中後期來到城市,是具有農村戶口在出生務工的勞動者。他們不同於第一代農民工,他們有著執著的出生夢想和現代意識,但由於種種限制和制度性障礙,他們很難真正融入和適應城市生活。退回農村,他們做不了合格的農民:紮根城市,他們很難逾越橫亙著的制度和文化藩籬。農民工是改革開放程序中成長起來的一支新型勞動大軍,是我國現代產業工人的主體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近年來,農民工中的新生代群體越來越受到黨和政府以及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關鍵字:

  新生代農民工城市適應社會保障

  農民工,是一個很特別的名稱,是一個在中國城市化過程中始終繞不開的話題。如今,這個群體已進入第二代,與他們的父輩相比,他們有農村烙印,卻從小成長於城市,但是他們並不被城市認可;同時,他們又不願回到農村去,對於他們自我身份的恐慌,或表於形,或隱於內,但始終難以解脫。

  新生代農民工係指:出生於20世紀80年代以後,年齡在16歲以上,在異地以非農就業為主的農業戶籍人口。

  農民工是改革開放程序中成長起來的一支新型勞動大軍,是我國現代產業工人的主體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近年來,農民工中的新生代群體越來越受到黨和政府以及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2010年中央一號檔案《關於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明確要求,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著力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問題。

  農民工是改革開放程序中成長起來的一支新型勞動大軍,是我國現代產業工人的主體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近年來,農民工中的新生代群體越來越受到黨和政府以及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現狀:

  新生代農民工佔外出農民工的比重日益上升,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日益發揮主力軍的作用。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資料:2009年,全國農民工總量為2.3億人,外出農民工數量為1.5億人,其中,16歲-30歲的佔61.6%1.據此推算,2009年外出新生代農民工數量在8900萬左右,如果將8445萬就地轉移農民工中的新生代群體考慮進來,我國現階段新生代農民工總數約在1億人左右。這表明,新生代農民工在我國2.3億(2008年為2.25億)職工中,已經佔將近一半,他們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日益發揮主力軍的作用。同時,新生代農民工的初次外出務工年齡更低,基本上是一離開中學校門就開始外出務工。全國總工會的一項一項調查顯示,在珠三角,傳統農民工初次外出務工的平均年齡為26歲,而在新生代農民工中,80後平均為18歲,90後平均只有16歲2.16歲、18歲的年齡,基本上意味著新生代農民工一離開初中或高中校門就走上了外出務工的道路,也意味著與傳統農民工相比,他們普遍缺少離開校門後從事農業生產勞動的經歷。

  從甘肅白銀到蘭州打工的韓文彬在某建築公司做電焊學徒。他已經逐漸習慣了城市生活,不想回到農村。“但有時,晚上出來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或下雨停工時,一種難以抑制的疏離感莫名而生。”韓文彬說。

  新生代農民工,是伴隨中國改革開放而產生的新一代,受教育程度相對高一些,來到城市不僅僅是為了謀生,而且他們心裡都盤算著如何在城市這一塊土地上成家立業。但他們如果沒有技能,他們在現實的生活中所面臨的困難一點也不會比他們的父輩們少。

  對他們而言,遠離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村生活,離鄉外出務工是這一代學業上失利的農村青年的時尚選擇。進城務工,意味著他們將以另一種生活方式方式親近現代城市生活。

  雖然來蘭州只有二年時間,韓文彬卻已經換了4份工作。在學電焊之前,他在一家餐廳做服務生,但這份工作她幹了不到2個月就辭職了。“沒日沒夜地上班,工作壓力太大不說,報酬也少得可憐。”只有初中畢業的韓文彬,曾兩次參加中考都未能如願。

  已適應快節奏作息的韓文彬,習慣了逛街、購物和吃夜宵的城市生活,他難以忍受農村的破舊、貧窮和慢節奏。雖然覺得自己的“根”仍在農村,但又與農村的生活格格不入,矛盾的心情使他處於尷尬的環境中。

  問題:

  事實上,農民工這個生活在城市裡卻又不屬於城市的龐大群體,因為沒有“市民”的身份,除了要面臨來自身身份的困惑和尷尬外,更在現實生活中處處碰壁。哪些對於“市民”津津樂道的住房、醫療、求學、就業等福利,對於他們來說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技校畢業在外打拼十年的康永軍的想法是:“省城蘭州這個城市是繁華的、的確不錯,但若是說把家安在蘭州,有人想、有人不想,在蘭州安家真的不容易,在這樣的城市裡生存壓真的很大,沒有工作就沒有飯吃。更別說安家了!”

  雖然已經十年不務農甚至很少回老家,康永軍還是把自己認定為一個農民。戶口簿上的“農”字,給新生代農民工的城市生活帶來很多現實困難。因為附著在“市民”光環下的教育、醫療、社保、住房等等權利和福利,對他們來說都遙不可及,他們只是這座城市的普通勞動力。

  在城裡人看來,他們是農村人,儘管他們中有的在城市已經打拼多年;在農村人看來,他們也許是城裡人,常年在城市中工作,氣質與見識似乎都比未出鄉村的人提升了許多。 他們自己則更多的是迷惘和不確定——一方面,沒有城市戶口,城市也沒有完全接納他們;他們中的大部分享受不到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高強度的工作和較低的工資使他們沒有時間也沒有財力接受提升人力資本的職業培訓。另一方面,他們大多不會農活,不願意回家種地,農村似乎也離他們很遙遠。

  這是一群被農村和城市雙重邊緣化的青年。如果是一個人或者一小群人,他們經歷的只是個體的漂泊無著。可他們是1億多人,一個龐大的人群,他們所感受和承受的一切,必將對整個社會產生極大的影響,讓社會無法忽視他們。

  增城事件只是一個點上的個案而已。更多的類似案件顯示,新生代農民工和他們所面臨的問題,必須在一個更高和更廣的層面加以解決,否則將帶來更多傷

  清華大學社科學院院長李強說:“農民工以及新生代農民工,已經成為城市經濟、勞動力重要的組成部分,既然是這樣,我們確實也要思考。作為一個長遠的社會發展,作為一個轉型中的社會,未來中國會逐漸走向城鎮化和城市化。那麼我們怎麼對待農民工,特別是我們怎樣對待已經接受了城市文明和城市文化的新生代農民工。”

  反思:

  其實造成新生代農民工難以真正融入城市的原因,一方面是一些地方政府在徵地拆遷安置中,“要地不要人”的急功近利思想,在城市化的過程中搞區別對待,把進城新市民當成負擔,忽視了人的城市化問題。另一方面,各種保障不全,相應的服務不到位和管理不科學,政策落實難。在方法手段方面,對新市民也缺乏相應的規劃設計和培訓教育等。

  目前的現狀是農民工可以獲得城市戶口,可以成為市民,但是以其收入水平,將無法支撐在城市的生活消費,所謂的市民化將成為一句空話。最根本的兩個問題是就業和住房。這兩個問題不解決,農民工無法真正成為市民。

  根據“十二五”規劃,2015年中國城鎮化率將由現在的47.5%提高到51.5%。但若沒有人的城鎮化,如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陳錫文(專欄)所言,將是一個“虛高”的城鎮化,這種城鎮化模式將不可持續。

  隨著中國人口結構的變化,中國勞動年齡人口將會持續減少。在這樣的背景之下,1億多30歲以下的年輕勞動力,更是一筆寶貴的人力資源財富。如何把問題變成財富,如何使新老農民工作為社會的一分子,公平地分享社會財富,需要政府、NGO及社會各方用智慧和愛心來慎重求解。

  思政的社會實踐報告 篇5

  摘要: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一至理名言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關心和救助社會弱勢群體,使他們能夠體會到社會的親情和溫暖,既是社會各界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本小組開展這一實踐活動,是為了透過調查孤寡老人集中贍養情況發現問題並發現解決辦法,同時呼籲更多人幫助和關注這一弱勢群體,弘揚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

  關鍵詞:孤寡老人、弱勢群體、關心、救助、和諧社會

  一、根據我們去常興鎮眉縣的幾個村落調查我們瞭解到:

  1.這些老人都很念家,這裡住的老人好多都在這裡住了十幾年的了。經過與老人家聊天我們瞭解到許多老人住鎮裡的敬老院是因為家中無人照顧,而兒女又不放心年邁的獨自在家,所以把他們送到敬老院。

  2.鎮裡敬老院經過一段時間的建設完善已經初具規模,宿舍很多,每一間都配有衛生間,娛樂設施健身設施都趨於完善。

  二、雖然社會對老年人的關注越來越多,老年人在生活中還是存在很大問題。

  1.在農村老年人的心中,身體健康、兒女孝順是幸福生活的最主要基礎,但是,由於農村社會的發展,流動人口掏空了農村的青壯年勞動力,老人不但要守屋帯孩,還要管理莊稼。因此,一部分老年人便抱著自食其力是最大福氣的觀念。事實上,農村老年人的社會保障結構非常單一脆弱。農村老人們大多自己沒有很多積蓄,老人們要求不高,只求兒女孝順,衣食有所著落。農村養老的一般形式是由子女們分擔父母的物質生活來源,但是,大量青壯年流出農村之後,這種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也開始難以為繼。

  2.由於老人在年輕時高勞動強度等因素的影響,絕大多數老人都患有慢性疾病,一般情況下他們只是在病發非常嚴重時到村衛生院打小針或打點滴做緩解治療。病情潛伏期和慢性發作期基本不做治療,甚至有時候因病痛不能進食,也只能強忍住。因為這些小的醫療費一般要從自己的生活費中承擔,有了大病,則由子女承擔。但是;由於經濟等各種因素的影響,有了大病而不能接受治療的事例也比比皆是。

  三、關愛老人,家庭、國家、社會應該做些什麼?

  1.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驟然進入老齡化社會,以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決定的社會保障系統方才建立,不可能一下子就接納和解決幾億老人的生活服務、護理及贍養工作。所以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還需要將社會養老措施和家庭養老結合,使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既要保證社會養老根據農村經濟發展的條件不斷提高,又要從我國農村的實際出發,鞏固並發展農村家庭養老的有益方面,以保障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使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得到不斷提高,而贍養父母是子女應盡的義務,因此要繼續弘揚敬老愛老的社會榮辱觀,努力給老年人營造一個安定和諧的晚年。與此同時,還必須大力發展社群服務,發揮農民基層組織的作用,調動社群群眾組織的積極性。

  2.對於國家,解決老年人的社會保障問題非常必要。鄧小平曾反覆強調:“發展才是硬道理”,我國農村老年人的保障問題本質上還是發展問題。而改革和發展已成為當今時代的主題,所以我國的老年人保障問題將會比發達國家更為嚴重,遇到的困難和挑戰也會更大。因此,發展農村經濟將是我國解決老年人保障問題的根本途徑。解決農村老年社會保障問題的關鍵就是“三農”問題,增加農村和農民的收入,加的農村老年人社會保障的財力,從基礎上更好的完善農村社會轉型後老年人的社會保障制度。老人,為社會奉獻,為家庭奉獻,是知識的寶庫,是智慧的鑰匙,不僅養育我們,還以言傳和身教向我們傳播做人的道理,雖然我們有時候感覺老人家們知識陳舊、思維方式過於正統古板,但是,老人依然是我們心靈最後的最堅定的依託,我們在現實中碰壁之後,返璞歸真,依然會感覺到老人家們傳承的是至理名言。這是我們民族的魂,經由老人們,再經由我們,一代代傳承。所以,我們政府關愛老人,社會關愛老人,家庭成員關愛老人,是絕對正確的,應該的。關愛老人,就是敬重老人,尊敬老人的思維方式和自主選擇,就是提供更多的便利使老人感受到關愛,就是自立自強為老人創造更好的頤享天年的環境,就要對老人放手,使他們有高興的生活方式,就要常回家看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