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教師研修觀課報告範文(通用5篇)

2021教師研修觀課報告範文(通用5篇)

  在當下這個社會中,越來越多的事務都會使用到報告,報告成為了一種新興產業。一起來參考報告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2021教師研修觀課報告範文(通用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教師研修觀課報告1

  隨著對“新課標”學習的不斷深入,我對新課標的認識又有了更全面的理解。新課標要求在教學中強調以學生為主體,關注每一個學生,注重師生雙方平等的相互交流,溝通與合作,交流學生在學習中的情感體驗,對學生的學習加以引導,對學生的學習給予肯定和讚賞。提倡、引導並促進學生建立“主動參與、樂於探究、交流與合作”為特徵的新的學習方式,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更加註重學生自身的發展

  傳統的教學觀念認為體育課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一定的技術和體育知識,所以體育課又被認為是技術學習課,因此在體育課中過多的強調了學習技能、技巧。小學體育教育並不是要讓每個學生都成為運動員,在體育課中把體育技巧作為每課必學的內容,並且把會不會技巧作為學生會不會體育的標準,不但偏離了教學體育的方向,而且由於純技術訓練帶有一定的強迫性,容易使學生產生對學習的體育懼怕心理,進而造成了學生和體育之間的距離,以致學生喪失了學習的體育熱情和信心。心理學家卡格安在觀察兒童的行為時發現"只有那些與他們熟悉的事物有所不同,但又看得出與他們有一定聯絡的事物,才能真正地吸引他們"。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運用多種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辦法,巧妙地將學生與體育拉近,使學生獲得良好的體育感受,逐漸地喜歡體育。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說,如果單純的說教,死板的講述體育知識,那隻會扼殺孩子們的想象力、創造力,而且,也無法令孩子們喜歡。我在對低年級學生教學實施新教材的過程中,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在課堂教學中設定了許多與傳授體育技能有關的小遊戲,並讓每個學生都有自己創想的內容。引導學生做一些小動物的外形模仿。讓學生自主地進行練習,逐步發展下去,可以自由發揮。學生自編的動作源於自己熟悉的小動物,由於個性和愛好的不同,每個學生創想的動作各不相同,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想象力。隨著課堂教學的深入,學生的動作已不僅僅侷限於模仿動物了,甚至連劉翔跨欄的動作都出現在了課堂上。不知不覺中既培養了形式的記憶力,模仿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創造力。

  二、設計好課堂教學的環節

  一堂課四十分鐘,是老師和學生相處的最重要時光,把握住這四十分鐘是十分重要的。運用多種方法和手段,激發起學生的興趣。精心設計好“開頭”、“銜接”和“結尾”這三個環節,讓學生像欣賞一首旋律優美的樂曲,觀看一部引人入勝的影視片那樣津津有味地參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更能使課堂教學具有“磁性效應”。

  首先,一個良好的開端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開頭的設計上應該注重新穎,吸引與調動學生的各個感官,讓他們把注意力都投放到課堂上來;其次,各環節的銜接要巧妙,使課堂教學流暢自然,各環節自然過度,保持課堂教學的整體性。且不中斷學生的思路,易於學生接受;再次,把握好結果的處理,讓學生有一種精彩的感覺,就如同一齣戲,一部電影,必定有高潮。同樣,一堂體育課也應該有“高潮”之處。這個“高潮”一般宜在一堂課的結尾前夕。“高潮”往往是課堂教學的“畢彩樂段”,此時是學生注意力最集中,興趣最濃厚,積極性最易發揮的時刻,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有利時機,推敲再三,精心設計,使學生意猶未盡,期待著下節課的到來。

  在"新課標"的指引下,我認為現在的教學重要的是去"做"。怎麼做,做得好不好都是其次的,我們要使學生樂意與自己合作,不應把目光盯在道路盡頭教學結果上,要集中精神引導學生在道路上如何前進。作為教師的我,必須在實踐中學習,不斷研究、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把自己的知識與經驗進行重組,找到自己在這場改革中的位置,作出自己的回答!讓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是我們的根本出發點,在教學中,讓我們“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儘快適應“新課程”,克服自身工作中的不足,讓我們為自己和學生創造一個充滿生機活力的課堂。

  教師研修觀課報告2

  我最近非常榮幸參加了小學語文遠端研修活動,6節課下來,我對6位老師的授課情況的整體印象是:異彩紛呈,各有千秋。現將自己的感受總結如下:

  一、課前感情交流充分,做到師生心貼心。多數老師注重課前的`交流,以縮短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消除陌生感,活躍氣氛。透過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調節了一下學生心裡的緊張氣氛。

  二、教態和藹可親,及時鼓勵有信心。首先,無論是男老師還是女老師,讓聽課的老師覺得他們不是面對著一群學生,而是他們的朋友或孩子,談話或問問題,都是面對面的形式,感覺很自然、隨便。多數老師採用親切地謂,讓孩子們一聽就感覺到親呢,立刻喜歡上了這個老師。另外,老師們及時的鼓勵也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幫孩子們樹立了學習信心。

  三、教學環節緊湊,環環相扣吸人心。基本上每節課都做到了環節銜接的自然醒目,如行雲流水,一點也不硬,教學過程中也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聽課老師覺得輕鬆、不生硬,沒有累得感覺。真正做到了順學指導。

  四、以讀代講練語感,細節教學是關鍵。在課堂上,語文老師自身就帶有了課堂中應有的感情,在教學中,拿出重點段落,讓學生自讀、齊讀、帶感情讀、教師範讀、教師引讀等多種方式,來培養學生語感,從而體會課文的真正意境和內涵,使教學達到了高潮,使學生情緒激昂,情真意切!

  以上就是我的感受以及分析,研修讓我真正意識到自己的渺小與孤陋寡聞,意識到了自己如同井底之蛙。遠端教育研修也激發了我對教育事業更加真實的愛戀。為我們一線教師的交流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平臺,在這裡我們可以暢所欲言,解惑釋疑。參加本次小學語文遠端培訓,有幸聆聽各位名師講課,我感慨頗深,受益匪淺。在這段學習生活中,我每天累並快樂著……因為,我收穫了知識,更收穫了友情。透過研修,我全面提升了自己的基本素養和業務綜合能力,對於個人今後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對教育教學工作也有了一種新的理解。在這次觀課的過程中,我也深深感受到自己的不足,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一定深鑽文字,努力提升自己。

  教師研修觀課報告3

  我觀看了研修平臺為我推送的六節數學優質課教學影片,內容涵蓋了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機率與統計等不同知識領域。其中有兩節課給我帶來的收穫和啟發最大,下面分別就這兩節課談談我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一、圓的認識——注重動手實踐經驗的積累

  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圓的認識》的課堂教學實錄,執教教師是濱州市惠民縣孫武鎮十方院小學的王海燕老師。這是一節成功應用了先進的教育技術輔助教學的示範課,自動錄播教室的錄製效果也很棒,觸控一體機的使用恰到好處,40人的班額大小適當,學生整齊的校服以及積極的精神面貌為課例增色不少。

  本節課最大的亮點是王老師精彩的教學設計以及高效的教學實施環節。王老師透過趣味運動會設計遊戲匯入新課,然後讓學生在折一折、畫一畫、說一說、議一議中明確圓心、半徑、直徑的概念和性質,充分運用了課件的幾何直觀的特點,很好的認識圓的特點,最後又迴歸現實生活的應用,設計套圈遊戲,車輪是為什們是圓的,以及課外練習的拓展,畫一個直徑是10米的圓。

  最後,提一個的建議:在練習環節有個練一練的題目,師生一問一答,效率低,效果也不很好。可以改由學生講解,即完整又清晰,難度也不大。

  二、體積單位間的換算——注重數學思想的滲透

  濟南市長清區萬德鎮中心小學的顧建鋒老師執教的《體積單位間的換算》,是新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的內容。本節課是在自動錄播教室錄製的,雖是借班上課,但是教學效果非常好,是一節值得好好學習的示範課。

  顧老師是一位數學素養非常高的老師,無論是粉筆字的板書,數學語言的規範,數學問題的設計,數學思想的滲透等多方面都展示了很高的水平。小學男教師特有的嚴謹、大氣的教學風格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

  顧老師首先從複習長度單位、面積單位的換算入手,引入探究體積單位的換算,這期中滲透了化新為舊的轉化思想。在探究新知環節,又是處處滲透轉化思想,借鑑長度單位、面積單位的換算方法學習體積單位的換算方法,從高階單位到低階單位的“化”——乘進率,從低階單位到高階單位的“聚”除以進率。在學習新知的同時,注重學生解決問題意識和能力的培養,設計了牛奶包裝箱、用磚砌牆、不規則物體的體積等現實問題,極大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課堂小結中,又一次總結昇華了轉化的數學思想,化陌生為熟悉,化複雜為簡單,化未知為已知。

  給本節課的一個建議,由於教學容量大,教學時間比較緊張,有些教學重難點的處理比較倉促。如,在練習環節,小組展示講解,4600立方分米=()立方米()立方分米,小組的展示沒有完全展開,教師就草草一帶而過。應該適當刪減前面幾個題型雷同的題目,讓出時間給這個小組詳細展示覆名數換算的過程。

  最後,感謝本次網研修,既為優秀教師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臺,又為我們普通教師提供了學習提升的機會。這種大範圍、多角度、高層次的溝通交流有效的推動了教師的成長和發展。

  教師研修觀課報告4

  我參加20xx年初中語文遠端研修收穫頗豐,下面我從五個方面來總結我此次遠端研修活動的心得體會。

  一、主動才能得到收穫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我們要有“道”可傳,有“業”可授,時能解“惑”,就必須不斷學習,不斷充實完善自己,而研修就是非常好的途徑。課程團隊給我們組織了這麼好的一個平臺,我們沒有理由不好好利用。唯有主動才能搶佔先機,唯有主動才能取得豐碩的研修成果。這種主動包括主動學習課程影片和文字資料,主動參與線上研討、班級研討,主動學習、收集、整理平臺上每日發表上傳的好資料,同時主動做出自己的評價,在這一過程中還要主動接受專家的引領,主動與同行交流等等。

  二、交流才能常進步

  學習,需要耐得住寂寞,關起門來用心鑽研是必要的。但不能永遠關起門來搞建設,我們還要嘗試走出去和引進來,這種走出去和引進來就是交流的過程。而交流是我們學習成長的催化劑,很多平時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可能因為對方的一句點撥就有如醍醐灌頂,豁然開朗。肖伯納說,倘若你有一種思想,我也有一種思想,而朋友之間相互交流思想,那麼,我們每個人就有兩種思想了。但我覺得我們很可能不單單因為交流有了兩種思想,我們非常有可能在交流的過程中產生多種思想,所以這遠非一個“一換一”、“一換二”的交流,而是“一換多”的交流。所以,交流非常有必要。

  在研修中這種交流就包括很多種,比如你讀文字資料,從文字資料中獲得知識和思想,你將寫出的文章發表出去,別人讀你的文章而與你的思想交流有了他自己的收穫;又比如我們給別人評論,會吸引來作者或其他學員回覆,然後再回復下去,或者參與班級研討和線上研討,這種交流就是一種非常及時的交流;甚至我們還可能由此而結交些許好友,大家相約著面對面交流。總之,交流讓我們們學到更多的知識,讓我們收穫更多的思想,也讓我們結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當然,在主動學習和主動交流之後我們還要學會主動反思和總結,這個過程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課程標準是統帥

  我認為對課標的正確落實源於對課標的準確理解。但反觀現狀,我們對課標在教學中本應有的地位已經忽視很久了。對課標的重視不夠,我們很多老師已經很久沒有(甚至從來沒有)認認真真看過課標了,更遑論研究解讀課標。很多老師平時教學往往就看兩本書:教材、教參;新老師可能再加幾本優秀教案之類的書;熟悉教材的老教師可能連教參都不翻了。其實大家都知道,課程標準體系嚴密、內容豐富,是我們教學設計對照的標杆、教學評價依託的依據。我們所使用的不同版本的教材的編制都是源於課標的,課標才是最高統帥,但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往往侷限於教材和教參,甚至對教參中“對應的課程標準”也不大在意,只有在做說課評比、優質課準備等比較“重要”的事時才想起翻翻課程標準對這一課是怎麼要求的。

  四、吃透教材

  我認真學習複製的影片和文字資料,張開思維的觸角,學人所長,取其精華的同時我也在對比思考,在對比中,我發覺我對教材體系的理解和掌握是如此的膚淺,這也是我們年輕老師往往薄弱的地方,但是沒透過對比,自己往往沒有這麼強烈的感覺。所以在研修的第二天,我就開始給自己多安排了一項任務:迴歸教材,認真研讀。透過認真研讀,再將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和掌握與研修結合起來,惟其如此,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後來的學習也證明我的這個反思是對的。

  所以,在沉浸於研修資料何活動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忘了教材,教材是我們教學研究的一塊主陣地,這塊陣地要守住,還要守好,研究它,吃透它。

  五、研修之路是鼓勵之路,溫情之路

  在此次研修中,我認識了很多學員,也認識了很多優秀的老師、專家,他們都給了我誠摯的鼓勵,非常感謝他們!

  我們在研修中知識得到提升,思想得到昇華,頭腦得到充實的同時,情感也時時受到關愛暖流的滋潤。這次研修,很值。

  教師研修觀課報告5

  20xx年7月7日—7月21日,我有幸參加了初中語文教師網路。為期十多天的培訓轉瞬即逝。時間雖然比較短,但是透過這次培訓,我深深地被專家教授們對教育教學中的許多精闢見解所折服,更被班級學員們的參加培訓的熱情所感染,雖然苦點,累點,但我要說:“樂中學,學中樂。”站在職業生涯的起跑線上,我走過了困惑,經歷了緊張,也曾有過無助,但這些都成為了過去,因為這次培訓我受益匪淺,收穫很多。

  一、聆聽專家講課,在收穫中提高

  開啟電腦,我馬上就被這樣全新的培訓方式所吸引住了,特別聽了專家們的報告,更是被專家們獨到的教育理論所吸引。“書到用時方恨少”聆聽了以後,自己的思想真可謂是豁然開朗,許多困擾了自己很長一段時間的教育教學問題也得到了迎刃而解。他們所講的東西對我來講,我的感觸非常大,“紙上得來終覺淺”,在以後的工作實踐中,我要更加重視人文思想的滲透,使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更加完美。除此之外,老師們講到同樣的文字,時代不同,人文思想也會有所變化,對於文字不能只停留在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的層面上,這一點是要注意的。透過培訓學習,我明白了人文思想是現代教育中最重要的思想。因此作為一名教師必須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充分挖掘文字。所學的專業課程,使自己的理論功底更紮實了。

  二、與學員們互動,在感悟中進步

  本次培訓,用這樣的一句詩來描述再恰當不過了,那就是“天光雲影共緋徊,”有的說學生課堂學習不能只流於形式,要注意效果。有的說對於出現這種現象,教師首先要對學生充分肯定,然後再慢慢引導學生,這樣不會傷學生的自尊心,也體現了人文關懷。也有的指出這種現象是時常發生的,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發揮小組合作學習功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大家各抒己見,我也談了自己的看法,這樣的互動使我所得到的感悟是深刻的,因此,所帶來的進步是任何催化劑都無法做到的。所以我要說,沒有互動,就不可能產生智慧的火花,更不能拓寬我的視野,更不可能提高我的專業技能。因為交流我充實了自己;因為互動,我獲得了進步相信。透過學習,我將把自己的感悟應用於實踐,到那時,自己的工作將是更加得心應手了。

  三、個人在職研修,在反思中提升

  我認真地完成了六項學習任務,不僅每兩天撰寫一篇教學反思日誌,而且還不斷加強自身業務學習。透過學習和反思,我認識到未來教育需要科研型的教師,而不再是“教書匠”。教師要想從“教書匠”轉為科研型教師,首先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給自己不斷充電,消除職業倦怠。由於我們從事的教育事業,面對的是一群對知識充滿渴求的孩子,將他們教育好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大家都知道要想給學生一碗水你必須有一桶水。其次要明確自己今後所要研究追求的目標:在整理中思考——日常滲透的自覺研究;在案例中反思——基於教學事例的進行思索;在行動中研究——探索問題解決的方案。最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進行實施:

  (1)加強教育理論學習多積累為今後的課題研究準備好科學依據;(2)把每一節課或平時的教學所思所得及時記錄,進行積累為今後的科研準備實踐材料;(3)找準自己教科研的切入點,注重科研的針對性、實效性。

  同時教師要成為研究者,還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總結,不斷地反思,及時將自己的經驗寫成論文。既不能脫離教學實際又要為解決教學中的問題而進行的研究,即不是在課本上進行的研究而是在教學活動中的探究。

  總之,這次培訓是一次對教師專業成長極有意義的培訓,帶給我最深的體會就是教學不僅是一門複雜的學問,同時又是一門高超的藝術,需要我們不斷去研究,不斷地去反思,不斷地去提高。惟其如此,我們才會在教師專業化成長的道路上走得更快,走得更好!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