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陽縣實施農業結構調整的考察報告
沭陽縣實施農業結構調整的考察報告
我們眼下的社會,報告的使用成為日常生活的常態,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語言要準確、簡潔。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對寫報告很是頭疼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沭陽縣實施農業結構調整的考察報告,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們赴江蘇省宿遷市掛職學習小組,在市委組織部統一領導和宿遷市委組織部、沭陽縣委、縣政府及有關鄉鎮(部門)的大力支援下,透過實地掛職、主動參與、調查瞭解、展開座談、走訪部門等多種形式,對沭陽縣近年來適應新形勢發展要求,不斷推進農業結構調整進行了考察學習,並對了解的情況有了初淺認識和體會。
一、基本情況
沭陽縣現轄37個鄉鎮、1個農場,總人口174萬人,非農人口46.98人,為全國人口第一大縣,城鎮化率27%。該縣是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和全國優質商品豬生產基地縣,是有名的“楊樹產業之鄉”,先後三次被授予全國平原綠化先進縣,20xx年被評為全國綠化百佳縣。這裡是聞名全國的“花木之鄉”,擁有花卉品種3000餘種,顏集鎮20xx年被中國花木協會評為“中國花卉之鄉”,新河鎮20xx年被省花木協會評為“花木之鄉”。
二、主要經驗與做法
沭陽縣把農業結構調整放在了全縣區域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衡量一個鄉鎮農業結構調整是否調出成效,就看這個鄉鎮在結構調整中是否形成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為此,全縣上下對主導產業優勢明顯的鄉鎮,實行做大規模,擴大影響,促大效益的辦法;對尚無優勢專案或優勢不明顯的鄉鎮,一方面在本地尋找農業結構調整中的增收亮點,加以放大。另一方面儘快組織鄉村幹部和種養大戶走出去,學習借鑑先進鄉鎮和外地經驗,篩選專案,把規模抓上去,把主導產業抓出來,真正地使當地農業主導產業明晰,農業產業結構最佳化。他們的主要經驗與作法是:
1、立足區位優勢,發展特色主導產業。他們把發展特色主導產業作為大力調整農業結構的關鍵措施來抓,用發展主導產業帶動農業結構調整。
到目前,全縣已形成了四大特色主導產業。一是花卉產業。全縣花卉苗木總面積達到22.5萬畝,品種3000餘種,盆景80餘萬盆,花卉專業市場10餘個,花木協會8家,花木企業20餘家,花木經濟人1萬餘人,年銷售花木收入10億元。年內花木將實現25萬畝,明年30萬畝的目標。花卉產業基地重點分佈在顏集、新河、紮下、廟頭和潼陽五個鎮。二是蔬菜產業。全縣瓜菜面積近60多萬畝,其中反季節蔬菜25萬畝,西甜瓜10萬畝,總產值達6億元。到20xx年,瓜菜複種面積發展到80萬畝,其中設施栽培達到30萬畝,產業基地重點分佈在潼陽、茆圩、廟頭、華衝、吳集、萬匹等鄉鎮。三是林木產業。全縣成片林面積達到59萬畝,活立木總蓄積量380萬立方米,木材加工企業20xx餘家,從業人員5.4萬人,總產值33多億元。林木產業覆蓋了全縣37個鄉鎮、1個農場,林木覆蓋率達到27.9%。四是食用菌產業。該產業由20xx年的不足300萬平方尺,發展到今年的1億平方尺,耿圩、北丁集、隴集、悅來、七雄、沂濤等鄉鎮的面積都突破了700萬平方尺。主要品種為蘑菇、平菇、草菇,同時又積極發展了具有出口創匯潛力的香菇、茶樹菇、竹蓀、猴頭菇等。
2、實施科教興農,增強發展後勁。一是資訊服務。各鄉鎮各相關單位建立農業資訊服務機構,進行市場調查、分析。建立相應的網站網面,定期釋出、交流有關生產、技術、銷售資訊。收集國內國際全域性性的中長期市場資訊,進行整理,準確預測、預報,
為農民提供全方位的資訊服務。二是技術服務。建立健全農業服務體系,提高農技服務水平。大力推廣諸如耕地淨化技術、投入品無害化技術、輕型栽培技術、秸杆返田技術、精準施肥技術、人工授精技術、胚胎移植技術、高效養殖技術等一批適用新技術。積極開展送科技下鄉活動,加大新技術的普及力度,透過舉辦各類科技培訓班、專業技術講座,全面提高農業經營者的素質。
3、流通服務進一步深化糧食、供銷、外貿等涉農流通部門的改革,改變計劃經濟條件下的經營觀念、經營模式、經營手段,為農產品物暢其流創造條件。新建改建一批特色明顯,功能齊全的專業市場,開拓大中城市的外埠市場。同時大力發展農業經濟協會、農村經濟合作社和其他農業經營服務組織,培育和壯大農村經濟人隊伍,使之成為現階段開拓農村市場、搞活農產品流通的生力軍、
主力軍。四是政策服務。加快農村土地流轉,使土地向種養大戶手中集中,提高農業集約化經營水平。在稅收、資金、土地、供電等方面制定並採取優惠政策,努力營造有利於農業結構調整的寬鬆環境。透過加大對調整的資金扶持力度,增加信貸額度,同時增加專案投資,緩解農業結構調整資金不足的矛盾。
三、幾點體會
赴沭陽掛職學習,時間雖短,但體會較多,感觸頗深:
體會之一,堅持科學規劃是實施農業結構調整的基礎。規劃是有序做好多項工作的前提。只有科學的規劃,才能使工作有循可遵、有的放矢。而科學的規劃、認真的落實,必然會帶來良好的效應。農業結構調整是農業發展的內在動力,必須科學規劃、統籌兼顧,實事求是地根據各地的具體情況,制定出發展模式,並要進一步強化落實,將有關目標任務分解落實到基層和田間地塊。對於農業內部的各業也要堅持分類指導的原則,切忌“一刀切”,但總的都應堅持“效益優先”的原則,並充分發揮地區特色和區位優勢,發展適合本地生產,又具有良好市場前景的品種和產業。
體會之二,強化技術服務是實施農業結構調整的生產力。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哪裡的科學技術運用的好、運用的多,哪裡的生產力就發展迅速。不斷強化農業技術服務是有效提高農業科技含量最直接的方式,是推動農業結構調整的助推器,也是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要多渠道、多形式地對農民進行栽培技術、養殖技術、管理技術、營銷技術等方面的培訓。要採取請專家學者舉辦培訓班、組織農業技術人員巡迴講解、利用新聞媒體宣傳報道、組織村幹部、種養殖大戶現場觀摩先進典型等多種形式,為農民傳授技術,解決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體會之三,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實施農業結構調整“賣出去”戰略的根本。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外聯市場、內聯基地(農戶),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方式。透過“公司加農戶”、“市場帶農戶”等多種形式,引導農戶按照市場經濟準則區域化佈局、規模化生產、合同化銷售,最終實現農產品遞次增值。要制定、落實好各項優惠政策,加大對現有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不斷加快技術改造步伐,提升農產品質量檔次,發揮龍頭帶動作用。要積極發展和壯大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村經紀人隊伍,充分發揮其在生產和流通之間的橋樑紐帶作用,使之成為開拓市場、搞活流通的主力軍。要培育品牌、創新品牌,透過全面實施品牌戰略,進一步提高產品的知名度和市場佔有率。要提高和完善現有各類批發交易市場建設,促其上規模、上檔次,並新建一批特色明顯、功能齊全的`專業市場,重點在完善市場軟環境建設、健全市場體系上下功夫。
體會之四,堅持群眾觀點與群眾利益是實施農業結構調整的基本立場。歷史是由人民群眾創造的,人民群眾不僅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而且是各項改革的決定性力量。調整農業結構是為了適應生產力發展和要求,是群眾在實踐中的客觀需求。要把農業結構調整與農民群眾的首創精神結合起來,尊重農民意見,支援農民意見,並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和實施群眾意見。要堅持“群眾利益無小事”的重要思想,把群眾認為是農業結構調整中的好思路、好經驗、好做法、好典型樹立好、宣傳好、發揮好。要注重農業結構調整的整體效益,充分發揮農民群眾參與農業結構調整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更大限度地增加農民收入,維護農民群眾的利益。
體會之五,加強組織領導是實施農業結構調整的保證。農業結構調整是一項需長期堅持的重點工作,必須切實把農業結構調整工作擺到農業發展的突出位置,確保領導到位、精力到位、責任到位、措施到位。要明確要求,加大領導責任,透過壓力傳遞,把主要領導一個人的壓力變成一支隊伍的壓力,一支隊伍的壓力變成廣大幹部群眾的壓力。要樹立發展是第一要務的思想,把加快農業結構調整程序與衡量幹部工作能力強弱、政績大小掛起鉤來,透過嚴格的督導檢查,發現幹部、培養幹部、鍛鍊幹部,促進農業結構調整有一個大的跨越。要組織召開農業結構調整先進典型觀摩會,激勵先進,鞭策後進,為農業結構調整樹立樣板,建立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