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品牌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農業品牌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在當下這個社會中,報告的用途越來越大,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避免篇幅過長。你還在對寫報告感到一籌莫展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農業品牌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歡迎閱讀與收藏。
農業品牌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1
6月13日,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李秀俠帶領辦公室、農工委、城建工委有關同志在農林委主要負責人的陪同下,深入臨渙雙林生物質燃料公司、百善昊晨食品有限公司、永民種業集團、淮北中瑞農產品批發市場,就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縣農業產業化成績和亮點
我縣農業產業化工作在市場嚮導、政府指導、政策引導“三輪驅動”下,以重點龍頭企業為牽引、農產品加工企業為依託、大戶經營為基礎,經過近幾年的努力,已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20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15家,市級龍頭企業46家,年營銷收入超億元的龍頭企業23家(皖雪食品進入20xx全省民營企業製造業50強榜單);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已達67家,初步形成了面及面製品加工、畜禽養殖肉製品加工、瓜果蔬儲運產銷、良種繁育生產加工推廣、秸稈綜合利用等五大主導產業,基地面積160萬畝次,輻射帶動20萬農戶,20xx年,全縣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產值達159億元,為我縣穩增長、惠民生髮揮了重要作用。
其亮點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124”現代農業發展佈局基本形成。宿永路一線“良繁帶”。
建設50萬畝標準化良種生產基地,打造全省良種生產大縣和國家優勢農作物制種基地。20xx年,我縣被安徽省認定為第一批小麥、大豆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種子基地每年生產小麥良種1.9億公斤、大豆良種0.25億公斤以上。百善現代農業示範區,五鋪現代農業科普示範區。重點推進百善現代農業綜合示範區爭創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和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五鋪現代農業科普示範(生態迴圈)區重點申報國家現代農業生態旅遊莊園。培育發展四大主導產業。一是培育發展品牌糧食產業;二是培育發展高效瓜菜產業;三是培育發展健康畜牧產業;四是培育發展農產品加工業。
(二)健全市場網路促進產品流通。
以中瑞農產品批發市場為代表的眾多“農”字號企業著力構建資訊溝通、網路連通、貨物互通、物流融通的大生產、大貨源、大市場、大物流、大集散貿工農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的格局,形成完整地保全縣、供周邊、買全國的全開放農產品產業鏈。
(三)提高創新能力加大品牌建設。
聯合國家級、省級科研院所及大專院校專家與我縣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交流合作;支援龍頭企業申報和推介馳名商標、名牌產品及“三品一標”產品,全縣農產品註冊商標已達186件,“魯王”牌面粉、“幸運”牌泡麵等7個品牌獲省級名牌稱號,15個農產品獲中國綠色食品標誌使用權。華瑞公司“永航”牌面粉經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審定為綠色A級食品。20xx年8月,我縣創成安徽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縣。
二、存在問題
(一)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培育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投入多、利潤小、見效慢、風險高,小農戶投不起,大企業不願投。
(二)農業產業化基地培育難。由於當前農業規模經營面積偏小、檔次不高,多數基地農戶沒有及時得到來自龍頭企業的市場資訊、技術指導和產前、產中、產後服務,農戶仍承擔較高的自然和市場風險。
(三)農業企業發展融資難。由於農業產業化企業投入大、資產負債率偏高、企業固定資產少、缺乏有效抵押資產、金融部門惜貸以及擔保體系不健全等因素,造成資金短缺、融資困難,制約了企業發展和市場開拓。
三、幾點建議
大力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好農產品提質、延鏈、增值文章。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最佳化農業產業化發展環境。縣政府要把農業產業化發展放在突出位置,加強對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組織協調、宏觀指導和服務工作,繼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對有比較優勢、有市場潛力、有競爭實力的特色產業和企業予以重點傾斜。
(二)做大做強龍頭企業,持續增強產業化發展的內生動力。多方籌措資金,促進龍頭企業發展。把產業扶貧、科技扶貧、金融扶貧、技術扶貧等扶貧資金與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有機融合起來;支援龍頭企業透過發行企業債券間接融資,幫助大型骨幹企業透過上市直接融資。一要扶大扶壯扶強一批骨幹龍頭企業。對現有的國家級、省級、市級重點龍頭企業,要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把農產品加工“蛋糕”做大,把品牌交響,把市場開啟;二要透過大力招商引資和科技創新,發展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創新型龍頭企業。促進農產品轉化增值。
(三)抓好延鏈補鏈,建設規模化標準化農產品基地。加大配套基地建設力度,搞好規劃佈局。鼓勵支援龍頭企業透過租賃、承包、股份合作、土地流轉和訂單等形式建設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的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增強品牌意識,提高產品競爭力。農業品牌化是衡量一個地區農業產業化水平的一個重要標誌,要把培育名牌農產品、加快推進農業品牌化建設作為一項重點工作抓緊抓好。要積極引導龍頭企業增強質量意識和品牌意識,加大技術研發投入,不斷研發新產品,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最佳化產品結構,爭創知名品牌,全面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農業品牌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2
關於全縣農業主導產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縣政協調研組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促進農業生產力與農業生產關係相適應,培育和發展新的生產力的重大舉措,是實現農業有效供給與需求匹配的新途徑。今年中央一號檔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對“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重大戰略進行了進一步明確和闡述。省市就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了具體貫徹意見。2017年縣政協農業專委會就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優農業主導產業、做強現代農業開展了一系列調研和探討,現就調研情況總結如下:
一、我縣現階段農業主導產業發展情況
1.農業結構調整最佳化,生產效益穩步增長。近年來,我縣農業生產呈現糧食生產穩定發展、主導產業快速發展、產業區域佈局合理、種植品種優良、產品提質增效的可喜局面。全縣糧食種植面積常年穩定在38萬畝左右,糧食產量穩定在14.5萬噸左右;蔬菜種植面積年年遞增,去年種植面積8.75萬畝,較上年增長2.34%;茶葉種植面積近三年來以每年新增3000畝速度上升,到2016年全縣已有茶園8.2萬畝,茶葉產量和產值也呈現逐年上升的態勢,去年產量2486噸,產值2.9185億元;畜禽養殖業等均現增長態勢。據20016年年底統計:全縣生豬出欄11.9433萬頭,存欄5.8865萬頭;大牲畜存欄0.5832萬頭;山羊存欄0.5543萬頭;家禽出欄1939.38萬羽。肉類總產量30864.94噸。蜜蜂蜂群10500群,產值達到1.07億元。
2.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和規模化經營發展加速。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保持良好增長勢頭。到2016年底全縣農業龍頭企業146家、農民合作社368個、家庭農場362個。新型經營主體促進了土地規模經營的發展,全縣已經流轉土地面積14.5萬畝,佔耕地總面積的45.3%。
3.農產品品質提升和品牌建立工作加快推進。2016年我縣“三品一標”新增無公害農產品產品14個、新增綠色食品產品10個、組織申報的有機產品1個、汀溪蘭香茶申報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獲評審透過。全縣已有“三品一標”61個,其中無公害農產品36個、綠色食品20個、有機產品3個、農產品地理標誌3個。湧現了紅星宣紙、雲嶺鍋巴、涇縣蘭香、丁渡醬菜等諸多知名品牌。尤其是茶葉品牌的建立力度大、企業積極性高、成效突出。目前,茶葉品牌建立引領全縣農業,已經擁有“涇縣蘭香”、“汀溪蘭香”、“綠環蘭香”、“大南坑蘭香”、“中徽烏龍茶”、“湧溪火青“等多個安徽省著名商標和名優產品,為提升我縣茶葉的知名度、促進產品銷售等發揮了積極推動作用。
二、農業主導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供給結構不夠合理。從“佈局”上看,我縣農業產業表現主導產業不強、優勢產業不優。種植業中水稻由於栽植方式由雙季為主,改為以單季為主,複種面積由以前的45萬畝,下降到如今的30萬畝左右。茶葉種植面積雖然增加迅速,但中低產茶園面積仍然佔總面積的40%以上,茶葉加工企業普遍規模不大,帶動力不強,“涇縣蘭香”等茶葉品牌影響力提升不快,茶產業效益不高,示範區建設投入力度不大;蔬菜生產城鎮居民保障性蔬菜基地不足1000畝,特別是鄉鎮的蔬菜基地發展滯後,形成鄉鎮蔬菜從城鎮倒流的現象。醬菜原料生產基地面積小且不穩定,加工原料80%以上靠從外調進。特色蔬菜生產分散且規模小,產品的產加銷體系沒有形成;養殖業方面在養殖數量上表現家禽數量多,生豬次之,草食性動物少。在規模養殖上表現小規模養殖戶多且標準化養殖小區少。從“產量”上看,全縣農產品供給還沒跟上供求關係變化的步伐,市內市場需求空間仍然較大。比如,我縣糧食生產僅僅滿足自給;果蔬自給率更低,70%以上的果蔬產品從縣外調入;畜牧業方面,牛羊和蛋雞養殖比重較小,外地生豬進入我縣市場比重較大,適度規模養殖不規範,按規矩養殖的企業進不來,違規的養殖戶遍地開化,既對環境不利,也對農民增收有影響。從“品種”上看,優良品種的應用步伐緩慢,種植業上水稻生產近年來,常規糯稻種植佔到30%以上,優質品種種植面積有所壓縮。茶葉生產無性系良種茶園面積17000畝,佔總面積的20%。蔬菜生產優新品種覆蓋率不足45%。畜禽養殖中散養戶中基本以本地老品種為主。
2.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業水利設施建設相對滯後,排灌系統不健全,一些地方農業生產幾乎還是“望天吃飯”,抗災能力弱。設施不配套,機耕道建設覆蓋面較小,很多地塊農業機械難以直接下田,生產工具主要還是鋤頭鐮刀,生產方式只能依靠肩挑背扛,很難實現規模化、機械化生產。科技支撐不足,良種良法推廣面有待進一步拓寬。
3.農業生產經營粗放。我縣農業供給不能完全適應市場需求變化、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不高、缺乏有真正實力的.龍頭企業、基地建設沒有形成規模化等等,嚴重製約我縣農業經濟結構調整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傳統耕種方式仍佔主導。“化肥當家,農藥護航”模式在創造糧食連年增產的同時,也帶來土壤質量下降、水體汙染乃至農產品安全等一系列重大問題;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步伐不快,農業生產經營服務體系不完善,影響了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
4.農業組織化程度低。農民合作組織的數量達到368家,平均每個村有2家。但由於合作社執行不規範,功能發揮差,部分合作社應對市場和自然風險能力較弱;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全縣有44家,但年產值過億元的沒有一家,而且他們的帶動能力有限;家庭農場達到362家,他們的生產也是僅限於自己家庭成員之間,帶動周邊農戶共同發展的能力不足;社會化服務組織主要在農機和植保方面,大多名不副實,不能發揮應有作用。農機合作社全縣實際成立有二十多家,但目前僅存幾家。
5.體制機制不夠活。農村金融發展遲緩,企業和農戶融資渠道狹窄;土地流轉不暢,一方面由於外出務工人員較多,加之農田基礎設施不完善,中低產田較多,棄田拋荒現象嚴重。另一方面,集體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和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三變”改革尚處於試點探索階段,農用地、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宅基地“三塊地”尚未完全盤活;農技服務最後“一公里”由於體系不健全,技術幹部從事專業的不多等原因而沒有到位。
6.農業經營者素質不高。一方面傳統農業生產效益不高,對農村青年缺乏吸引力,導致外出務工人員增多,在家從事農業生產的85%以上為老年和婦女,他們接受先進技術的能力不強,影響了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不利於現代農業的快速推進。另一方面許多農業從業者,守舊意識較強,對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材料等不敢先行先試。
三、推進我縣農業主導產業發展的建議
1.立足供給側改革,抓好農業結構調整。
要把調整結構作為核心任務,“十三五”期間要認真貫徹落實縣政府出臺的《關於加快現代生態農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涇政辦〔2016〕43號)、《關於印發加快推進保障性蔬菜基地建設實施辦法的通知》(涇政辦〔2016〕38號)、《關於印發加強現代生態農業示範區建設推進茶產業發展意見的通知》(涇政辦秘〔2016〕170號)、《涇縣畜禽養殖佈局規劃》(涇政秘〔2016〕138號)、《關於促進菸葉生產穩步發展實施意見的通知》(涇政秘〔2016〕224號)等五個政策性檔案。在最佳化產業結構和品種結構上下功夫,在做強農業主導產業上下功夫,在提升優質特色農產品供給水平上下功夫,做足山地特色現代高效農業這篇文章。
種植業方面:首先要穩定糧食生產面積,確保常年糧食種植面積在38萬畝以上,其中水稻種植面積要穩定在30萬畝以上。要加快引導糧食生產適度規模經營,儘快改變單戶生產存在的良種引進、農業機械配置、社會化服務發展緩慢、品牌建立力度不大等現狀。利用我縣獨特環境氣候條件,切實抓好現有的8萬畝水稻綠色增效示範基地的綜合建設,全面推行糧食綠色生產技術,提高糧食生產產量和質量,培育一批糧食生產龍頭企業,建立2個以上在市場唱得響的優質糧食品牌。其次是特色優勢作物生產。茶葉產業是我縣重要的支柱性產業,必須在抓好產業佈局、茶園更新改造、推廣無性系茶樹良種上下足功夫,建設好以“涇縣蘭香”為主的汀溪、蔡村、茂林、桃花潭等茶葉標準化生產基地、以“湧溪火青”為主的榔橋鎮黃田茶葉標準化生產基地、以“烏龍茶”為主的蔡村標準化生產基地、以“一品天下”為主的榔橋紅茶標準化生產基地。要以建設省級汀溪現代農業示範園(茶葉)為契機,抓好標準園區的建設,將茶園打造成公園、將茶區打造成景區。要繼續以加大無性系茶樹良種推廣和改造老茶園為基礎,切實加快我縣良種茶園的建設步伐。力爭到2020年,全縣無性系茶園發展到3萬畝,透過改造全縣中低產茶園面積減少到30%以內,全縣茶葉總面積達到10萬畝以上;蔬菜生產要繼續抓好保障性蔬菜、醬菜原料、特色蔬菜三大基地建設,其中在涇川鎮五星村和琴溪鎮馬鞍村建設2000畝永久性的保障性設施蔬菜生產基地要在2020年如期完成,鼓勵全縣各鄉鎮建設一批基礎設施好的穩定性蔬菜生產基地,滿足城鎮居民生活需求。醬菜原料生產面積近年來不穩定,主要受到市場行情和加工企業實力不強的影響。要切實採取措施,在我縣蔬菜醬製品加工重點鄉鎮的丁家橋、雲嶺、黃村抓好原料生產基地建設,力爭到2020年基地面積突破0.8萬畝。針對特色蔬菜生產分佈散且生產規模小的狀況,要有重點的抓好佈局,引導農戶生產。建議抓好以桃花潭為主的雷竹筍、以茂林和涇川為主的食用菌、以山區鄉鎮為主的高山蔬菜等幾個主要基地建設。透過蔬菜常年種植面積逐年遞增,力爭到2020年全縣蔬菜種植面積突破10萬畝。
養殖業方面:要認真落實《涇縣畜禽養殖佈局規劃》和《涇縣禁魚制度實施方案》,堅決實施禁養區內養殖場(小區)搬遷、關閉制度和在主要河流實施禁魚管理措施,在養殖區按照規劃、環評達標、審批要求適度發展養殖業。在主要河流實行增殖放流,人工補充生物資源到水裡去,改善生物的種群結構,同時也能夠維護生物的多樣性。以昌橋、琴溪、雲嶺、蔡村等鄉鎮為主發展肉蛋雞生產;以榔橋、茂林等鄉鎮為主發展生豬生產;以黃村、丁家橋等鄉鎮為主發展肉鴨生產,以汀溪、蔡村、涇川等鄉鎮發展蜜蜂養殖,以青弋江、徽水河等優質水源區域,大力發展特色優質水產品養殖。丘陵地區加大草山草坡開發力度,提高有效載畜量。山區地方充分利用山場資源,適度養殖牛羊和有機畜禽產品生產。同時,在引進名優畜禽水產品和保護開發本地特色產品上下功夫,提高我縣畜禽水產品的品質、產量和效益。
2.立足補齊農業短板,夯實現代農業發展基礎。
要根據我縣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採取針對性的措施儘快解決,只有彌補農業供給的薄弱環節,才能為最佳化農業供給創造條件、提供支撐。透過政府扶持、整合專案、廣泛集資籌勞等措施,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以補齊基礎設施薄弱的短板;透過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科技下鄉、科技結對服務、技術培訓等方式,廣泛深入地對農業經營者開展培訓,以補齊農民綜合素質不高的短板;透過全面開展先進實用技術、優質良種等示範推廣,切實提高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以補齊科技水平不高的短板;透過加大財政補貼、專案扶持等途徑,加快引進先進的農業機械,特別是大型的農業機械,特別是加大對農業機械作業、糧食烘乾收藏、茶葉自動化清潔化加工、蔬菜冷凍保鮮等機械裝置的扶持力度,以補齊農業機械全程全面應用步伐慢的短板;透過全面實施綠色農業、加強對農產品質量和安全的監管、保護農業生態環境、打造優質品牌等措施,以補齊農產品質量不高的短板。
3.立足制度完善組織建設,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發展。
農業主導產業要健康穩定發展,必須要徹底改變一家一戶的生產方式,走適度規模經營的道路。圍繞建立健全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意見、培育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推進土地合理流轉和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一是加快實行土地“三權分置”,引導土地有序流轉,實現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完善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進一步明確農民的“產權”,讓農民吃定心丸,放心流轉土地,放心轉移就業;儘快制定出臺《涇縣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實施意見》,放活土地經營權,進一步提高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和農業產業化水平,夯實基礎。二是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透過鼓勵土地流轉,實現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大力發展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加快構建集約化、專業化、規模化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走“公司(合作社、家庭農場)+基地+農戶”的生產模式,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三是培育社會化服務組織,透過開展農業生產託管服務,實現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建議對《關於印發加快現代生態農業發展若干政策意見的通知》(涇政辦〔2016〕43號)檔案進行修改,增加扶持社會化服務組織的政策內容,進一步加大扶持培育培育一批農機作業、病蟲害防控、水肥管理等多種形式的社會化服務組織,為規模種養大戶的農業生產提供全程服務或階段生產管理服務,解決生產關鍵時期用工難、季節緊的難題。讓農民在不流轉承包權和經營權的情況下,既能從事其他產業,以不影響農業生產,同時也促進了土地規模經營的發展。
4.立足農業產業發展,培育農業新業態新產業。
一是促進農產品生產產業鏈的延伸。支援現有大中型農產品加工企業做大規模、提質增效;扶持小型農產品加工企業、家庭作坊升級改造。全面落實扶持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各項政策,大力發展農產品貯藏、保鮮、分級、加工、包裝、運銷等,推動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重點抓好蔬菜、茶葉、畜牧業、特色經果、糧油、中藥材等規模種養殖農產品的精深加工,培育一批實力強的龍頭企業。如:雲嶺鍋巴、中徽茶業、章渡醬菜、榔橋木梳等一些實基礎較實、產品市場看好、帶動能力強的企業,要重點扶持,加快發展。二是加快農業經營者綜合素質提升。繼續加大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勞動就業技能培訓等,確保“十三五”期間完成1000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任務,確保每個新型主體的負責人和多數的勞動者都接受培訓,從而提高他們的生產、管理能力。三是構建“現代農業+網際網路”。我縣宣紙書畫紙企業、茶葉企業、木梳企業、糧食企業以及部分畜禽企業都開展了農產品電子商務,網上銷售已發展成為營銷的有生力量,有效地降低了企業在大中城市開設專賣點的銷售成本。要認真落實《涇縣促進電子商務發展扶持政策》,進一步推進農業電子商務發展。要認真落實《涇縣資訊進村入戶試點建設實施方案》(涇政辦秘〔2016〕168號),加快推進“涇縣縣級農業資訊中心”和村級農業資訊站室建設,健全縣鄉一體的農業資訊服務網路,力爭到2018年底實現資訊進村入戶工程全覆蓋,為農業生產提供全程服務。透過農業資訊網路為農業生產提供農業技術服務、農業生產資訊、農用物資配送和農產品銷售等服務。
5.立足農業持續增效,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
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是新農村建設的必然選擇,也是促進農業持續增效、農民持續增收、農業持續發展的關鍵工作。我縣優美的生態環境和良好氣候條件,為生產高品質的農產品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因此,要高度重視農產品品牌的建立,從政策上、組織上、領導上和措施上全面落實,為建立農產品品牌開通暢通渠道。縣政府要繼續加大對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的扶持力度,加大對“涇縣蘭香”、“紅星宣紙”、“章渡醬菜”、“雲嶺鍋巴”、“榔橋木梳”等品牌的宣傳推廣、開發創新力度。特別是對我縣農業主導產業茶產業品牌宣傳上,堅持每年由縣政府主辦“涇縣蘭香”茶葉交易會,以進一步擴大“涇縣蘭香”的知名度和品牌影響力。支援地方和經營主體舉辦針對性的農業休閒旅遊和產品生產交易會等。相關職能部門針對農產品品牌,要切實做到措施到位、管理到位、目標明確、責任明確。
6.立足營造發展活力,加大工作推進和扶持力度
一是組織領導到位。縣委縣政府要始終將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作為全縣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性工作,認真務實抓好,做到各項工作組織到位、領導有力。二是政策落實到位。認真落實好2016年出臺的5項扶持政策。要制定完善相關扶持政策,加大對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土地規模經營、農業社會化服務、品牌建立等方面的扶持力度;要認真落實《涇縣畜禽養殖佈局規劃》和《涇縣禁魚制度實施方案》,舉全縣之力,抓好組織、宣傳、執法、監管等,嚴格落實禁養區、限養區和可養區的劃分,嚴格執行禁魚令、對非法捕澇水生植物和底棲動物的行為保持高壓打擊態勢,為全面保護涇縣生態環境夯實基礎;構建農業新型經營主體融資擔保平臺,為他們發展生產提供服務。縣政府要制定執行《涇縣農業信貸擔保“勸耕貸”工作實施方案》,儘快組建縣級農業信貸擔保公司,為農業新型經營主體解決生產資金難以籌集的問題;四是完善農業保險制度,以政策性農業保險為主導,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增加保險品種,提高農業保險保障水平。三是專案整合到位。要將涉農專案進行整合,向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傾斜,以專案作為支撐,推動現代農業發展。
農業品牌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3
一、法庫縣農業品牌建設基本情況
20xx至20xx年,法庫縣立足農業資源優勢,大力實施“品牌興縣”戰略,不斷提升法庫農業的外向度和知名度。一是積極建立國家、省市農業品牌。目前,法庫成功建立國家級農業品牌4個,包括國家級出口紅樹莓質量安全示範區、國家級出口果蔬質量安全示範區、國家農業產業化示範基地、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建立省級品牌10個,主要有遼寧省出口果蔬示範區、遼寧省農業標準化示範縣、遼寧省農業投入品監管示範縣等。二是加快“三品一標”認證步伐,不斷增強農產品競爭力,全縣認證“三品一標”260個,“三品一標”主要包括地理標識保護產品4個、有機食品48個、綠色食品18個、無公害食品190個。三是積極申報註冊商標。目前,農事企業(農民經濟組織)註冊各類商標38個。四是積極建立國家級、省市品牌產品。共建立13個,其中國家級2個、省級3個、市級8個。被評為省級著名商標3個,分別是瀋陽愛新覺羅祖家坊酒業有限公司(愛新覺羅)、瀋陽宏君葡萄科技有限公司(五龍山)、法庫縣淑雲蛋雞專業合作社(鑫豐)。市級著名商標6個,瀋陽名牌2個。
20xx年至20xx“三品一標”補助款發放104.2萬元。
二、開展的主要工作
1、狠抓標準化生產,著力提升農產品品質
圍繞出口樹莓、辣椒、寒富蘋果、西紅柿等重點行業,大力推進標準化生產,建設標準化示範園23個,面積55萬畝。制定與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相配套的技術操作規程、農產品生產標準17項,整合轉化為通俗易懂的操作圖或明白紙,逐村逐戶發放宣傳,做到家喻戶曉、一看就懂、一學就會,有效提高了農產品生產標準化程度。
2、強化政策扶持,全方位開展品牌建設服務
以大力發展無公害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穩妥培育地理標識保護產品為戰略思想,堅持數量與質量並重、認證與監管並舉原則,圍繞縣優勢農產品,積極推進農業品牌和農產品質量認證,制定出臺一系列“三品一標”發展政策,在技術支援、資金補助、申報建立等多個方面給予大力扶持,有力推動了農事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的“三品一標”認證工作。截止目前,“三品一標”產品生產面積佔全縣耕地面積的77%,認證總量達到260個。
3、建立健全監管體系,為農業品牌保駕護航。
為確保農業品牌建設可持續發展,法庫縣建立了農產品質量監管體系,確保農業品牌建設不斷髮展。以龍頭企業、“三品一標”單位為重點,在全縣農產品生產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推進生產主體備案和生產檔案記錄制度。透過採取產品上市前檢測、發放農產品《產地證明》、規範農產品包裝標識等有效監管措施和手段,實現“生產有記錄、流向可追蹤、質量可追溯、責任可界定”的產銷一體化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確保全縣不發生一起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
4、實施產業化經營,以龍頭企業爭創名優品牌
品牌的發展,離不開產業化經營的發展壯大。法庫縣依託農業產業化經營,把農業品牌建設與開發特色農產品緊密結合起來,以新產品建立新品牌,以名優名牌帶動特色農產品提檔升級。目前,全縣規模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24家,其中省級重點龍頭企業達到了10家,先後開發了“五龍山”等著名商標。同時,還依託農民合作社發展農業品牌,全縣已有46家合作社4家家庭農場新註冊了自己的產品品牌,這些品牌已成為合作社產品走向市場、發展壯大的有力支撐。
五是強化品牌營銷,樹立品牌形象。為提升全縣農業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法庫縣政府加強引導,積極組織參加各類農博會,先後參加了瀋陽農業博覽會等國內外大型展覽會,多個企業在展銷會上獲得了各種獎項,銷售業績不斷提升,進一步擴大了法庫縣特色農產品和農業品牌的影響。
三、存在主要問題
主要是農產品整體品牌形象的塑造、標準化體系、評價體系、營銷推廣體系和政策支援體系的構建和完善等方面,都有差距和不足。
一是精品名牌少。目前,省級名牌產品僅有3個,品牌多、小、散,影響力不大,加之產業鏈條較短,精細深加工產品缺乏,許多品質優良農產品只能以原料和中間產品形式銷售,不僅價格上不去,影響農民增收,也影響了整個產業的長遠發展。
2、品牌意識還不強。多數農業經營主體忽視品牌形象塑造和優勢培育,特別是農民自己創立的經營主體,更是缺乏品牌建立理念,“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傳統觀念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比如養牛方面,規模化養殖場有59個,但是註冊品牌的僅有4個。
3、品牌應用影響力不大。同質化品牌較多、差異化的品牌較少,同產品不同商標、不同品牌的現象普遍存在,有的甚至還在市場上發生相互壓價惡性競爭的現象,難以形成組團出擊、集中打響品牌的合力;同時,現有品牌還存有宣傳推廣不足,品牌建立與使用脫節,商標內涵單一,存在簡單模仿,缺乏個性等問題。
4、特色農產品品牌不夠響亮。法庫縣帶有地域特色的高質量農產品不少,擁有“三品一標”農產品已達到241個,但獲得國家地理標誌產品認證、省級名特優產品認證的卻不多,能在國內外市場上真正享有較高知名度的品牌還比較少,像法庫牛肉、五龍山葡萄、葉茂臺花生等被消費者熟知的名牌產品更是屈指可數,大多農產品品牌對於消費者來說還很陌生,農業品牌效應沒有得到充分釋放,導致高質量農產品有品牌叫不響,難以獲得市場認可和發展空間,制約了農產品價值提升,影響了生產經營主體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發展的積極性。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發揮好政府、企業、社會作用,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持之以恆,攻堅克難,著力解決制約品牌發展和供需結構升級的突出癥結,明晰未來發展的方向和路徑,既順應全縣經濟形勢發展的要求,也是法庫農業實現新跨越的重要一步。
遵循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理念,緊緊圍繞現代農業發展,充分發揮市場決定性和更好發揮政府推動作用,以標準化生產和基地建立為載體,透過規模化和產業化,推行全程控制和品牌發展戰略,促進農業品牌持續健康發展。
1、壯大農產品品牌。農產品品牌建設和農業產業發展相伴而生,相互依存,沒有雄厚的產業基礎,就不可能有好的品牌;沒有知名品牌;產業也很難做大做強,只有品牌化與產業化相結合,才能凸顯效益,增加附加值。培育更多的地理標誌和名特優產品。建議以獲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國家級出口果蔬(及加工品)質量安全示範區為契機,充分發掘優勢、特色產品(如西紅柿、甜瓜、雜糧等),在提高產品質量的前提下,積極做好申報工作,力爭早出、多出地理標誌和名特優產品。形成特色產業帶和農業塊狀經濟新格局。
2、培育更多的農副產品深加工品牌。建議按照“扶大、扶強、扶優”的原則,扶持成長性好、潛力大的農副產品龍頭企業,支援和鼓勵重點龍頭企業以資本運營為紐帶,開展兼併、聯合,形成產業叢集和銷售網路體系。積極開展內聯外引,吸引國際、國內著名企業和民間資本參與農產品深加工業經營,並積極推廣“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
3、在主體建設、產業規模、產品品質上下功夫,不斷推動農業品牌發展。不斷豐富產品品種,提升產品品質,建立品牌管理體系,提高品牌培育能力,切實增強品牌意識,適應需求,做大做強品牌。繼續推進“三品一標”認證工作,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
4、強化品牌宣傳力度。樹立“品牌就是生命力”、“品牌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然要求”、“品牌是法庫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的意識,進一步營造農產品品牌建設氛圍,在全縣形成重品牌、樹品牌、保品牌的工作合力。建議充分利用農交會等重大農業展會,加強品牌展銷傳播,對“法庫牌”農產品進行集中推介,將國際國內的採購商“請進來”,促進“法庫牌”農產品“走出去”。鼓勵和支援企業、行業協會等品牌持有人,加強與權威廣告經營商的合作,透過電視臺、廣播、網路、報刊等廣告宣傳,叫響法庫品牌。積極組織農業企業參加各類展銷會,全方位、多層次、持續性地宣傳法庫縣農業品牌,提高法庫縣影響力。要從營銷半成品到營銷精深加工產品,從“游擊戰”發展到主攻大超市、大賣場或大城市設立營銷視窗的“陣地戰”。
5、健全品牌保護機制。加強政府引導,落實優惠政策,充分調動企業和生產經營者建立農產品品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加強農產品質量監管,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經營,健全農產品準出准入制度,推行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和監管,為農產品質量安全和品牌建立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