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家庭作業問卷調查報告

小學數學家庭作業問卷調查報告

  在現實生活中,報告使用的頻率越來越高,報告中提到的所有資訊應該是準確無誤的。在寫之前,可以先參考範文,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家庭作業問卷調查報告,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一、作業現狀的解剖:

  就當前的作業現狀而言,關注作業內容與形式變革的有很多,而關注學生需要及認可怎樣的家庭作業卻很少。為此,經過調查、實踐與反思,本著新課程提倡的三維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者並重,對現有的作業進入了深層次的反思,覺得新課程下的作業應該以學生豐富多彩的生活為基礎,關注學生精神成長的多渠道,著眼於課程發展的新趨勢,以心理認可為突破口,學生喜愛的家庭作業,提高家庭作業高效性。因此對學生和家長就作業的看法進行了一次調查分析。

  (一)、問卷調查的資料結果

  1、有51.8%的學生回答“老師不是根據你們的不同能力、興趣和個性特點來安排數學家庭作業。”

  2、有80.4%的學生回答“數學家庭作業的形式中適當佈置一些實踐操作作業。”

  3、有32.3%的學生完成作業過程中沒有與人合作的經歷。

  4、應教師、家長要求而做作業的學生佔了絕大部分;而感興趣的只有少數一部分人。

  (二)對調查結果的反思

  從上述調查問卷中不難看出,學生、家長對於現有作業的形式與內容存在著不滿意的現象,其表現在:

  ——學生對於作業,總是處於被動接受任務的境地。學生必須嚴格地按照教師所作的規定完成作業,沒有選擇權。而在這樣單調乏味的作業面前,學生很容易產生疲勞,並會使學生對學習產生厭倦和反感,從而使作業成為了一種呆板的機械訓練。

  ——家長們對於孩子的期望是越來越高,對孩子機械的背誦口訣,默寫,做大量的口算作業等等這樣原本常規的作業,大多持的是反對票。家長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這樣單一形式的作業中扼殺了學生的靈性和思維,不利於孩子自我認識,自我潛能的發展。

  ——教師在作業中迷茫,自己佈置大量的作業也是為了強化教學效果,但學生怎麼反而不接受呢?到底怎樣的作業是適合他們,怎樣才能讓學生認可,主動的完成作業,又能達到鞏固基礎知識與學生能力的發展,而這樣的作業存在嗎?

  反思:以往的教學過程,學生的數學作業形式總是很單一,書面筆算作業佔大部分,動手實踐、自主探究類作業所佔比例微乎其微,這單一的形式使學生厭煩,教師頭痛,應試訓練色彩濃厚,失去了作業發揮創造性、探究性的作用。也談不上人文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這嚴重地抑制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極大地限制了學生學習活動的空間,制約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而《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兒童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據此,我覺得在新課程理念下的傳統作業型式已不適合學生的需求,而必須對作業的.方式和方法作改革,使它成為學生張揚個性又一個舞臺。

  二、家庭作業的設計

  家庭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只有學生自己認可的家庭作業,才能使每個學生在學習的舞臺上,都能成為一個出色的表演者。

  (一)設計作業要注意:

  1、多樣性。作業在設時應採用多樣的形式(如圖片、遊戲、卡通、表格、文字等),直觀形象、圖文並茂、生動有趣的呈現作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2、開放性。在佈置作業時,教師既要培養學生的個性,又要兼顧到學生的學習特點,承認學生間存在的差異,做到因材施教,最終達到“不同的學生學習不同的數學的目的。”

  3、激勵性。作業的過程是不斷地解決問題的過程,應使學生在作業的過程中感受到問題解決後所帶來的成功體驗,逐步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使學生時刻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4、合作性。針對學生的特點,精心設計作業,啟用學生參與互動的積極情感,引領學生互動學習。而多佈置合作性作業,不但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性,而且有利於提高學生之間的合作交往能力。

  5、人文性。要使學生感到作業是自己的需要,不是教師強加給他的作業。

  (二)家庭作業的佈置形式

  家庭作業的佈置,不能毫無選擇地照搬課本的課後練習,教師要有目的、有選擇、有改變、創造性地使用。要根據學生的實情、學情,讓所有的學生都認可家庭作業,在做作業中體驗“自己能行”;學生有差異,要區分對待,“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數學”;使學生在做經過精心設計與安排的作業時,不僅能夠積極地掌握數學知識,而且創造性思維能夠得到培養和發展。

  1、趣味性作業——增加作業的趣味性,使學生樂學樂做。傳統家庭作業過多,機械、單調、重複,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家長不滿意,更談不上培養創新意識。在實施新課改的今天,設計家庭家庭作業,一定要擺脫那種單調乏味的重複練習,增加趣味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之產生一種內在的需求感,自覺完成家庭作業。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數學課程標準》也指出:“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事物,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作業設計時,我們在新鮮、有趣、輕鬆的練習活動中,學生積極思維,不斷探索、創新,使學生成為一個學習的熱情者和主動者。找一找、連一連、畫一畫是小學生喜歡做的事情。只要靈活運用,就能使家庭作業增趣。例如,低年級學習了“20以內的加法”以後,可以這樣設計:把“幾加幾”的練習,設計為“幫小動物找家”的形式。也就是在家庭作業紙的左邊一欄印上帶有算式的小動物,右邊一欄印上帶有不同門牌號的小房子,然後發給學生,讓他們幫助動物找家——連一連。同學們很喜歡。把訓練性和趣味性結合起來,既增添了趣味性,又達到了訓練的目的。

  2、操作性作業——在自己積極、主動的操作活動中提升思考,獲得發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操作性作業,我們認為有二種型別:一種是透過動手操作,主動獲取知識,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原理等。如測量一下你睡的床約幾米、你的身高和家裡人的身高並把他製成表格等相對應的家庭作業。二是透過實踐活動,瞭解到生活中就含有很多的數學規律,培養學生用數學知識去研究分析生活現象和自然規律的興趣與習慣。如學習重量計量單位後,可建議學生回家稱稱一千克蘋果大約有幾個,再掂一掂食鹽,還可以讓學生上市場去先估一估某些物體的重量,然後親自動手稱一稱或看賣主稱一稱,驗證一下,這樣的作業需要父母的協助下才能完成。小學生年齡小,好奇好動,因此,家庭作業的形式要多樣化。設計操作性的家庭作業,可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利於激發興趣,培養動手操作能力和思維能力。如:在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後,讓學生用硬紙自制長方體或正方體,等學了計算知識後,再讓學生算。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