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課題研究報告範文

高中課題研究報告範文

  隨著社會不斷地進步,報告的適用範圍越來越廣泛,報告具有成文事後性的特點。那麼,報告到底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高中課題研究報告範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課題研究報告範文1

  一、課題的提出

  1、今年來,在課堂中應用目標導學的研究中,很多研究者都把運用導學案進行的教學作為一種教學模式來進行研究。理論研究者主要從理論方面探討目標導學教學模式的特質與理論依據,一線的教師則更多地從自身教學實踐出發,從各自的學科角度對目標導學教學的具體操作進行了探索,圍繞著“學案”的設計和學案的實施兩方面內容進行研究,這些研究都取得了一些有效的成果。但在新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我們感覺,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目標導學還有研究的必要,首先是目標導學的內涵及策略都需要進一步豐富。其次,現行教材的目標資料需要進一步明晰。最後,在目標進一步豐富和明確的前提下,如何真正實現導學而不是導教,還需要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2、20xx年我校提出了目標導學教學新模式教學改革,該模式尊重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的思想理念,同時,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與領導者的“主導”地位被充分顯現。教師透過確定教學目標、實施教學目標、控制教學目標、檢測和評價教學目標等一系列環節,利用課堂內的資源及對問題的討論、分析與拓展,使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並把學習目標、內容在45分鐘的課堂內分步實施完成。

  (一)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1.課題研究的目的:

  (1)教師學習、認可“目標導學”模式的課堂教學優點。

  (2)研究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的實效性,真正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

  (3)探索出高效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積極參與,樂學、會學,從而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2.課題研究的意義

  (1)透過實施“目標導學”模式教學,探索、總結出適合該模式的歷史課堂教學案例,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改變我校一些缺乏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學方式。

  (2)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要我學”轉為“我要學”,面向全體學生。透過高效課堂走向高效學習。

  (3)以研促教,加快我組教師的專業成長。促進教師更新教育觀念,樹立高效教學觀,逐步提高我組教師的整體素質和業務水平,進而最佳化教學,更好地為學生的成長服務。

  (二)本課題的創新之處

  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圍繞“目標導學”,本著“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以課例研究為主要研究方式,採用“案例-評價-反思-交流”的教學流程,深入開展教學專題化研究,組織教師集體攻關。不斷提高研究的質量,探索在課堂教學中以“目標導學法”為特點的課堂教學方式。以創新教育理論引領課堂教學的發展,從而促進教師課堂教學能力以及駕馭課堂能力的提升,推動課堂教學改革的不斷髮展。

  二、課題研究的具體目標與主要內容

  具體目標:

  1、學生成才。學生協作互助能力、創新思維能力、自學質疑能力等得到大幅度提升,形成積極主動、樂觀向上、自信自強、克服困難的良好心理素質,培養終身學習的習慣和公平競爭、集體合作的精神。

  2、教師成長。透過“學習、實踐、評價、反思、交流、合作”的實踐策略,不斷提高教師在課堂教學方式改革過程中導學、導教、導練以及課後反思的能力。同時,透過這種課堂教學方式的改革,促使教師不斷鑽研業務,提升專業素養和教育教學理論水平,促進廣大教師在改革中成長。

  3、學校發展。透過課堂教學方式的改革,營造和諧快樂的學習氛圍,促進良好學風、教風、校風的形成,切實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全面促進學校可持續發展。

  研究內容:

  1、透過教師的“目標導學”模式課堂教學示範、現場聽課、評課及問卷調查與訪談,總結模式優點,使該模式能被其它教師認可。

  2、透過示範課及輔導講座,使課題組教師基本掌握“目標導學”模式教學的基本流程,並進行實踐、創新與總結,實踐出適合各章節內容的課堂教學高效教學模式及優秀教學案例。

  3、透過不同的目標匯入案例,觀察學生的學習興趣及與學生座談或問卷調查,總結出各章節的教學內容用什麼樣的目標匯入方式才能激發出學生最大的學習動機,獲得新課匯入的優秀案例。

  4、如何組織教學,達成高效課堂。即:

  (1)透過教學實踐,教師能確定哪些內容適合組織學生自主學習,哪些內容適合小組合作學習。

  (2)透過學習,借鑑及對比實驗,教師掌握編“合作學習小組”的科學性。

  (3)透過本課題的研究,總結出教師提出問題的科學性、有效性。

  (4)透過本課題的研究,教師獲得採取什麼樣的討論方式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從討論中得到收穫。

  (5)通過了解、調查、追蹤對比,瞭解各學科、各章節哪些知識需適當拓展。

  5、透過該模式的教學實踐研究發現和總結出還有哪些不足及困難。

  高中課題研究報告範文2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及目的意義

  (一)研究背景

  1.校情、學情的分析

  按照我校高中部在我縣中招錄取中的批次狀況和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看,我們學校應該當之無愧的算作普通高中中的普通高中了。在別的學校不起眼甚至說瞧不上的學生,換作在我們學校可能都要被當成寶了。

  我們的學生普遍基礎比較薄弱,學習習慣有待培養,學習方法不夠科學,學習能力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學習成就感不強,自我效能感意識不強,學習中的求助意識缺失等現象普遍存在。

  面對這樣的情況,學校也做了深入地思考,並採取了必要的措施。比如,在高一新生軍訓期間,就把教材發給學生,讓學生提前翻一翻,看一看。組織相關學科教師走進教室,跟學生介紹學科學習的情況,給學生鼓舞士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調動其學習積極性。我們把九月份看作新生心理調適月,學校組織迎新生的一系列活動,幫助他們進行心理調適,以使他們儘快地適應新環境、新同學、新老師,做好適應高中學習的學習方式的轉變以及學習方法的改進。我們一貫強調,現在大家都在同一個起跑線上,只要堅持按照老師說的去做,學習一定能上新臺階。正所謂:“今日事今日畢”,今天學習的`問題今天處理完。不讓學習問題無限積累和放大。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設想的都是很美好的,但結果卻是很現實的。

  學習習慣的培養、學習方式的轉變豈是一日之功。隨著學習任務的不斷增加,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也越來越多,不斷打壓著學生計程車氣。再加上他們不能正確的歸因,有些學生甚至就認為自己不是這塊料,就把學習落下了。可這一落不得了,等什麼時候悔悟過來了,再想趕上來,又不知道要付出多少努力嘍。

  這種消極的情緒會不斷蔓延、傳播,傳染給周邊的學生,甚至會傳染給教師。時間一長,有的教師,就給學生磨的,沒脾氣了,也沒鬥志了。有一些老教師,憑著自己的經驗,就斷定這個學生不行了沒希望,也不管不問他了。我們知道心理學上,有一個叫做“皮革馬利翁效應”的現象,即教師的期望或明或暗地傳送給學生,會使學生按照教師所期望的方向來塑造自己的行為。這樣一來,學生自己便更自暴自棄了,如此下去,就會走向惡性迴圈,嚴重影響教學工作的持續有效開展。

  2.作業情況分析

  長期以來,學校結合縣局開展了幾屆崗位業務大練兵活動,常抓狠抓教學常規管理,加強各教學環節的檢查落實情況,成效顯著,努力打造高效課堂的想法堅定不移。

  但有一個問題始終未得到很好的解決,那就是我們給學生使用的作業或者說練習,一直以統一訂購的同步作業為主。經過多年的使用,我們一致認為,對我們學校的學生不大適用,難度較大。教師講解也沒有針對性,容易的一點就過,把那些相對難一些的題反覆講,那些我們心目中的“好生”才勉強領會,大多數學生簡直就在聽天書。這樣的課堂教學最終效果可想而知。

  我們知道練習作為教學過程五個環節中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的重要性,尤其對於理科的學習更甚。練習是形成技能的有效途徑,也是學生思維訓練的重要方法。

  我們曾經也鼓勵學生自己去書店選購一些練習。儘管市面上的輔導資料十分豐富,但真正適合我們學生的真的很少。有的學生買了一本,卻也很少看。

  總之,普通高中教學課業繁重,學生課外時間被大量的作業佔據。而且很多都是機械的、重複的作業。導致學生厭學怕做怕聽,作業抄襲成為常態,學業成就低下,嚴重打壓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甚可以說摧殘學生的身心健康,一些學生在緊張、壓抑的心理狀態中,缺乏自信心和進取心,漸漸地,受不了的輟學了。堅持坐下來的,還有一部分要為全縣高二學業水平考試墊底,每年都有一些學生無法順利學業達標。

  (二)目的和意義

  本課題緊密聯絡學校、教師、學生實際情況,圍繞所遇到的真實教學問題而開展實踐研究,遵從以校為本、以人為本、師生共同發展的原則,堅持務求實效、從小處著手,認真研究和解決具體實際問題。

  教師在實踐中主動反思,從區域性入手,從當前入手,研究實際問題,提出課題。在困惑中學習,在迷茫時合作,開展課題研究,理論聯絡實際,解決具體實際問題。

  1.透過作業分層的設計研究,教師在備課環節要加大備作業環節的份量,促進教師有效備課、有效上課。

  2.對作業佈置從關注量、關注批改次數到關注作業目的、關注作業質量的轉變,讓學生有效的、及時的鞏固知識。透過作業分層的設計,讓學生根據自己情況選擇自己能吃下的、愛吃的“餡”,促進學生有效學習。

  3.透過作業分層的實踐研究,促成教師的教育教學的有效性,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4.研究與教學實踐有機結合,學生學習畏難情緒減弱,學習進取心增強,學業成就提高,最終必將反映在學業考試達標情況上。

  透過作業分層設計實踐與研究,有針對性地給不同層次的學生布置不同層次、不同形式的作業,充分尊重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充分滿足學生的個別需求,從而提高學生的有效的學習參與度,進而促成學困生順利學業達標的同時,亦不至挫傷優等生的進取心,給予我們的。

  高中課題研究報告範文3

  一、課題研究的的背景:

  偏科,是我們在評價學生時經常用到的一個詞。在平時學習中,學生在成績上反映出來的某科分數持續低下,我們稱之為偏科。或學生對某學科的態度特別冷淡,不感興趣,我們也稱之為偏科。

  有的孩子學習的時候,在某門課上表現非常好,而在有些課上顯得特別差,甚至出現不及格現象。學習偏科,作為高中生學習過程普遍出存在的現象,一直以來令家長頭痛不已。

  偏科存在著假性偏科和真性偏科。所謂假性偏科就是無論成績突出的,還是成績特別差的,都是暫時性的,而長期以來都是偏科狀態,並投入很大的精力在落後的課程上,補課,強化做題等等方法用盡,依然成績甚微,就有可能是真性偏科。

  由於社會不斷髮展的原因,使得偏科的現象日益嚴重,這不僅影響著個人的發展,而且對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設,社會和諧發展都產生著不利的影響。其中以下三種原因:

  (一)教師問題:學生偏科學習,受教師影響較大。學生偏愛某一學科,能提高該科學習成績,而好的學習成績又強化了對該科的喜愛,形成良性迴圈;反之學生不喜歡某個老師,也往往不喜歡某個老師所教的學科,久之,學習成績下降,喪失對這一科學好的信心,導致惡性迴圈。

  (二)家庭影響:家庭特殊文化氛圍和家長的某些愛好,以及家長職業差異,也會誘發學生偏科。

  (三)學生原因:

  1.學生偏重什麼學科學習,跟不同智力發展有一定關係。

  2.學生偏科往往也是由“興趣差異”造成的,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學生重視感興趣的學科,輕視或不學討厭的學科,學生對某門學科興趣較強,就產生了學習動力,便能主動積極的專學這門課,反之,對某門學科興趣弱或沒興趣,學生自然不願把工夫下在這門課上。

  3.中考和高考的指揮棒對學習科目的導向作用,對很多同學造成有意偏科,或是主動偏科。

  二、目的和意義:

  為此,我們給予高度的關注,希望透過我們的深入調查研究,能夠引起社會對人文科學的重視,併為高中生的選科提供科學的指導和建議,促使個人及社會能夠全面和諧的發展。

  三、內容:

  為了使課題研究更有意義,我們對以下幾個問題進行探討和研究:

  一.偏科的含義是什麼?

  二.高中生為什麼大多數偏科?

  三.高中生偏科對個人和社會造成什麼影響?(社會、家長、教師.……)

  四.高中生如何正確科學的選科?

  五.應該從那些方面來扭轉偏科的局面?

  四、過程:

  隨著素質教育思想的提出,隨著高考模式在全國的實施,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成了一個新課題,但是,高中生學習過程中長期存在著偏科現象,為了準備而又全面的瞭解清楚偏科現象的成因,時間以及人們對它的認識和評價,為了從人才成長過程中探索中糾正偏科的辦法和措施,以有效的指導高中生的學習生活,我們高二(3)班研究性學習小組,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調查研究。

  一是以三班為單位,進行全員問卷調查;

  二是對典型的偏科生進行個案調研;

  三是採訪有關專家和教師。

  (1)問卷調研

  為了使問卷調查科學全面具有操作性,我們談論設計出問卷調查表:高一(3)班共58人,我們以6人一表發放操作,調查前進行了細緻系統的指導,同學們的配合很協調。調查是真實可信的。對調查結果的統計,從表中我們發現喜歡科目人數最多的是微機佔78.72%,然後是音樂70.71%,再次就是語文,英語,數學分別為27.66%、30.80%、25.61%,其中語文的厭惡率最低為11.83%,次之為微機14.89%,厭惡率在20%以上的有:數學21%,化學25%,美術22%,體育29%,政治30.85%,物理40.1%,在此調查中我們發現形成偏科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我們先說喜歡的原因,在眾多調查物件中,有的認為“從小就喜歡文科,基礎一直也很好,沒有掉隊,所以喜歡文科。”而有的“出於好奇心和求知慾。”有的卻是認為“由於班主任,家長或其它課老師、同學、朋友的影響。”同時形成偏科的原因還和社會時代的發展有關係。譬如,有的同學認為“與現實生活聯絡密切,希望透過學習這些科目進而瞭解現實生活。”由於媒體的影響或是看書籍等影響,比如因愛著歷史性的電視劇而喜歡學歷史。”再就是和自身的認識有關,如有的說:“因為自制力薄弱而投入不進去。”學起來心情舒暢,有種美的享受,可以增強興趣、自信心。

  接下來再說形成厭惡的原因。有的同學認為“天賦較差”、“從小不感興趣”、“基礎一直很差”、“討厭背誦和記憶而不願學文科”。有的則是因為“聽不懂老師講的內容,感到乏味、難學”,由於一項成績不理想就失去了學習這門課的興趣和自信心。”同時對周圍的環境也是有影響的,如“因為班主任,科任教師,同學,朋友影響。”覺得所學科目在實際生活中用處不大,所以不想學。還有人說“自身性格,愛好有關,”自身性格缺陷或意志力薄弱,不願下苦工。

  在面對高考和人才成長的問題上,同學們的認識和評價也是複雜多樣的,有的同學已有所認識,如他們說:“馬上文理不分科了,大綜合後,每科都要考,為了高考,不得不學。”學習不單是為了考試,認真思考從中可以體會到無窮樂趣。要盡力學習較差的科目,學習是為以後的生活打基礎,是我們將來立足於社會的必要途徑。“對於自己擅長的學科或特長,要再接再厲,發揮自己的一技之長,”不管哪一科對自己都有益處,我已認識到偏科的嚴重性,努力改正,爭取做一名全面發展的好學生。將來的社會,需要的是多方面的複合型人才,偏科不利於我們將來的事業的發展。就算自己學不好,也要為關心自己的父母,親人努力去拼搏、奮鬥。為自己的前途,父母,國家而學習,應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培養和發展自己的特長。

  對偏科時間的統計,發現61.7%的同學在初中階段有不同的偏科,在小學偏科的佔24.47%,高中偏科為19.15%。

  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數學生對操作性強和娛樂性的科目比較感興趣,此外對三門主科也具有較大興趣,對美、體、政厭惡率也較高。

  這次研究性學習的調查活動,我們有以下一些體會和認識:

  (1)中學生的偏科現象,是人才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現象,似乎個別人的偏科並沒有影響到他以後的發展和成長,我們估計這應該是一種特殊現象。

  (2)從問卷調查訪問的過程中,不少同學認為為了高考,主觀上希望糾正自己的偏科現象,可見高考“指揮棒”對偏科是有導向作用的。

  (3)從調查瞭解中,偏科現象出現的高峰期,在初中這恐怕與初中生特定的心理,生理以及課程的加重有關,比如說他們會因為同學的一句話,社會思潮等等的因素而形成偏科,也就是易受外因的影響。

  (4)從成功人士的調查來看,偏科還是應糾正的,堅持全面發展,會使人終生受益,可見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以及培養堅強的意志,尤其要加強對初中時期預防偏科的教育。

  (5)如果我們能對偏科現象予以正確的,適時的引導培訓,開辦各種特長班、興趣班、文學班。多種多樣的形式來引導它,那麼即使偏科的同學也會走上一條健康發展的道路。

  五、結果:

  實踐證明,高中生偏科的現象是一把雙刃劍,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高中生的偏科現象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激發學生的才能,為以後的生活打基礎。反之偏科也影響學生的自信心,影響其他學科。學習上的弱科往往會導致整體成績下降。學生一旦出現偏科現象,如果得不到及時的引導,往往會造成煩躁和厭倦,進而產生對學習的厭煩情緒,很可能波及其他學科。由於各學科都是相互聯絡,融會貫通的,學習上出現“瘸腿”現象也會影響其他學科的學習,並給升入高一年級的學習帶來困難。同時,高中生自信心不足,缺乏毅力造成偏科記憶力較差或記憶方式特殊造成高中生偏科。

  六、對策:

  1.解決思想問題:心理學家指出,厭學往往只是孩子心理問題的表面現象,其背後隱藏的原因不盡相同,而家長們卻往往只看成績單,缺乏對孩子真正的關注。

  2.激發學習興趣:偏科往往是學習沒有興趣,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是糾正偏科的關鍵,我們可以透過這幾個方面:(1)用目標激發興趣;(2)用興奮形成興趣;(3)用優勢引導興趣;(4)用意志強化興趣;(5)用成功來激發興趣。

  3.解決心理的問題:偏科是指在學習學校文化課程中,某一門或者幾門功課成績特別好或一般,同時剩下的功課成績特別差或較差,我們稱之為偏科。這些現象有些可以納入學習心理範疇,有些學生的學習心理有問題,或者說,在某學科的學習上,這些學生的學習心理是不健康的。

  4.從零做起:學習偏科現象是一個客觀的事實。每當學生們的學科出現“瘸腿”時,不僅學生自己著急,家長和老師更是甚為頭疼。所以,我們應該正確的去看待和應對這個問題,不應該存有焦慮的心情,要敢於從零做起。

  5.“有效”偏科法:所謂“有效偏科”就是“哪壺不開提哪壺”,越是感覺困難大的科目就越是要努力拿下它,“啃的就是硬骨頭”。這與一般的“偏科”的意思截然相反。

  七、感悟:

  時間過得真快,兩年已過,我收穫很多,開心多,傷心過。在研究性學習這門課上,我更是領會頗多,一個小組(團隊),只有所有人都付出,才會成為好的團隊,一個再強的也強不過一群人要認真的觀察生活。只有平時多努力,學習方法正確,我的學習也會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取得巨大收穫。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