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考察報告

安徽考察報告

  在當下這個社會中,需要使用報告的情況越來越多,報告中提到的所有資訊應該是準確無誤的。一起來參考報告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安徽考察報告,歡迎閱讀與收藏。

安徽考察報告1

  考察時間:20xx年10月9日——20xx年10月19日

  考察地點:安徽黟縣歙縣等地的古村落

  考察形式:速寫、攝影

  考察目的:提高藝術修養和審美能力,鍛鍊自己的表現技法,提高對傳統建築的認識與理解。

  考察環境的瞭解:我們主要實習的落腳點安排在黟縣宏村,以宏村為起中心,我們在實習的10天時間裡參觀考察了南屏,關麓,宏村,西遞等古村落。黟縣因黟山而得名,總面積857平方公里,轄8個鄉鎮,總人口9.67萬。建置於公元前221年,是全國曆史最為悠久的文明古縣之一,也是“徽商”和“徽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境記憶體有大量的明清民居、祠堂、牌坊、園林,更有世界文化遺產西遞,宏村古村落,素有“東方古代建築藝術寶庫”、“中國傳統文化縮影”之美譽。

  徽派建築是中國古建築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主要流行在古徽州地區(今安徽省黃山市、宣城市績溪縣、江西省婺源縣)以及泛徽州地區(浙江淳安、江西浮樑)。它的工藝特徵和造型風格主要體現在民居、祠廟、牌坊和園林等建築實物中(圖一)。在徽州地區現今尚有大量徽派古建遺存,散落在徽州大大小小的村落中,吸引著海內外無數的遊客紛至沓來。

  圖一

  徽派建築集徽州山川風景之靈氣,融風俗文化之精華,風格獨特,結構嚴謹,雕鏤精湛,不論是村鎮規劃構思,還是平面及空間處理、建築雕刻藝術的綜合運用都充分體現了鮮明的地方特色。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為典型(圖二),被譽為“徽州古建三絕”,為中外建築界所重視和歎服。

  圖二

  一,村落佈局

  它在總體佈局上,依山就勢,構思精巧,自然得體(圖三);在平面佈局上規模靈活,變幻無窮;在空間結構和利用上,造型豐富,講究韻律美,以馬頭牆、小青瓦最有特色;在建築雕刻藝術的綜合運用上,融石雕、木雕、磚雕為一體,顯得富麗堂皇。

  圖三

  二,徽派雕刻藝術

  徽州古民居受徽州文化傳統和優美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響,形成獨具一格的徽派建築風格。粉牆、瓦、馬頭牆、磚木石雕以及層樓疊院、高脊飛簷、曲徑迴廊、亭臺樓榭等的和諧組合,構成徽派建築的基調。徽派古民居規模宏偉、結構合理、佈局協調、風格清新典雅,尤其是裝飾在門罩、窗楣、樑柱、窗扇上的磚、木、石雕,工藝精湛,形式多樣,造型逼真,栩栩如生(圖四、五)。

  圖四

  圖五

  有“民間故宮”之稱的宏村承志堂前廳橫樑上的“唐肅宗宴客圖”和“漁樵耕讀”、“琴棋書畫”等木雕精品,每每令旅遊者驚歎不已。徽州民居講究自然情趣和山水靈氣,房屋佈局重視與周圍環境的協調,自古有“無山無水不成居”之說。

  三,徽派建築的特點

  徽派建築由於在建築當中採用了磚木結構。這種建築體系最大的優點是承重與圍護構分離,適宜建築使用功能的多樣化,充分最佳化自然條件,使人們生活適應自然,自然環境為生活服務。最大的缺點是防火效能差,牆挨著牆,屋頂挨著屋頂,在古代沒有消防隊,也無消防通道,一旦失火,便遭遇滅頂之災。為了避免災害,聰明智慧的徽州勞動人民在房屋建造中創造了徽派馬頭牆(圖六),砌築了高高的馬頭牆則能在相鄰民居發生火災的情況下,起著隔斷火源的作用,故而馬頭牆又稱封火牆,也稱為防火牆特指高於兩山牆屋面的牆垣,也就是山牆的牆頂部分,因形狀酷似馬頭,故稱“馬頭牆”。古建築中屋面以中間橫向正脊為

  界分前後兩面坡,左右兩面山牆或與屋面平齊,或高出屋面,使用馬頭牆時,兩側山牆高出屋面,並循屋頂坡度迭落呈水平階梯形,而不像一般所見的山牆,上面是等腰三角形,下面是長方形。

  圖六

  現代徽派建築隨著水泥、鋼筋建築材料的發展和應用。消防設施的完善,防火力大幅度提高。馬頭牆逐漸失去了其應有的作用,但是為了體現徽州文化的特色,皖南山區的現代建築要求繼續突出徽派建築元素。原來防火作用的馬頭牆被視徽派建築的特色元素在現代建築中廣泛應用。不少現代建築為體現傳統特色,往往將傳統建築的區域性特徵符號照搬到現代建築中,結果常常是與現代的審美理念桐悖,反而引起觀者的反感。應該延續傳統建築特徵符號的尺度比例,抽象變通地運用,追求神似而不是簡單地在形式上的模仿。

  四,徽派建築的文化底蘊

  徽派建築追求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講究人際的協調,以達到人的自我完善(圖七)。它以風水的形式出現,透過建築的擇地、定位、佈局來探求自然與人的最好聯絡,力求實現“天人合一”。無論是村落街鎮、民居商肆,或是“水口”建築與園林都非常注意人和天、地、山、水的環境關係,充分顯示出徽派建築佈局整

安徽考察報告2

  自從我選擇了環境藝術這個專業後,我就對自己有了些新的認識。做事要注重效率這個沒錯,但有些事情並不是光花時間就能見成效的,就拿環境藝術設計這個專業來說吧,它就是一個科學與藝術相容的新興學科。而沒有立意新穎的審美觀和一定的藝術鑑賞力是無法在此專業上有太大成就的。

  在學習過程中,我們就從如下幾方面去努力。首先透過自身的刻苦努力,訓練好紮實的美術功底;其次,守住一顆寧靜的心,排除雜念,著力提高自身對藝術的修養及審美鑑賞力;再次,著眼長遠,多多瀏覽名家名作,兼顧現實,學好環境藝術設計相關基礎。

  此次考察屏山、西遞、宏村、南屏之行,讓我獲益不少,收穫頗多。早日就對安徽世界文化遺產地——屏山、西遞、宏村、南屏懷有一種美好向往,很想見識一番它的無限魅力之處。當然,對一種美好事物的欣賞,光用眼睛去觀看,用現代數碼技術去記錄是遠遠不夠的。某學者為徽州題詞:“想了解中國古代帝王生活,到北京去;想了解中國明清百姓生活,到屏山、西遞、宏村、南屏去。”這足以體現了這裡民居建築的藝術魅力,也從側面反映了屏山、西遞、宏村、南屏的歷史背景。

  我們的第一站——屏山。

  經過了兩個小時汽車的顛簸,終於到了這次考察的目的地——黟縣屏山。到達之後稍做安頓就參觀村落,那麼的古樸,小橋、流水、人家,最原始古樸的村落。北靠如屏青山、地處黟縣盆地一角的屏山村,兼有山鄉小鎮與江南水鄉的風景特色:一條小河穿村而過,十幾座單孔石拱古橋又彎腰弓背地跨河將它們緊緊相連。

  這裡秀麗的湖光山色、對比強烈的青瓦白牆、堅挺厚實的老磚古房,還有處處氤氳的文化氣息,都讓我的目光難以離棄。只要到過這裡的人沒有一個不稱讚這裡的美景的,這個被稱作“桃花源里人家”的地方。

  潔白的粉牆、黝黑的屋瓦、飛挑的簷角、鱗次櫛比的獸脊斗拱以及高低錯落、層層昂起的馬頭牆,綿亙著一幅宗族生息繁衍的歷史長卷,穿行其間,思緒隨著青石板巷步移景異,遙遠的歷史記憶漸漸復甦。作為極具個性特徵的文化現象,徽州的老房子是在特定的自然和文化環境中形成的。“胸中小五嶽,足底大九州”的徽州人,他們服賈四方,或成鉅富榮歸故里,將域外更高層次的文化引入境內,窮極土木,廣侈華麗以明得志,構築起一幢幢精巧別緻的民居建築。故此,早在晚明時期,“入歙、休之境而遙望高牆白屋”就成為徽州村落的獨特景觀。我真正領略徽派建築是在屏山村。這是一個被現代社會遺忘的舊夢。現代的陽光還沒有照耀在它青灰的屋瓦上,在都市的喧譁這之外,它抱殘守缺,在皖南的清澈中向我們呈現了一種樸素的民間生活。屏山村在黟縣,是目前儲存最完整的徽派建築群。遠處望去,屏山村是一片線條簡潔的黑瓦鋪成的屋頂和高大的白牆,黑白相間,錯落有致。邁入老屋你會發現,這些老屋內部繁複精緻與外部的簡潔純粹形成鮮明的對照,徽派建築中著名的三雕——木雕、磚雕、石雕在這裡體現的淋漓盡致。

  屏山古稱長寧裡,為舒氏聚族而居之地。屏山舒氏始祖德輿原居廬江,唐朝僖宗年間公元833年為避戰亂,攜家南逃。相傳途中夢見仙人指點道:“逢長則止。”德輿一路跋山涉水,幾經輾轉,進入黟縣盆地,來到了長寧裡。只見這裡北倚屏風山,東邊則有困睡尖、吉陽山、三姑峰諸峰挺立;在屏風山與吉陽山之間由北向南流來的吉陽溪,和源於三姑峰的一股細流在村子東南角匯合,繞村西流,在不遠處匯入龍川河。看到這樣的地形,德輿滿心歡喜,實在是一塊難得的風水寶地:有山環繞以擋風,又有水環抱以聚氣,符合“山環水抱必有氣”的風水定律,於是便決計在此地定居下來,更何況這個地方的地名中還含有“長”字呢?

  風水學論中有“山主貴,水主財”的說法,有意思的是,屏山舒氏家族的發展史似乎也印證了這一說法。“山主貴”,貴在舊時指業儒入仕做官。屏山村自古崇文重教,詩書傳家,確實從這裡走出了達官貴人。族人舒榮都,明萬曆乙未公元1595年進士,授職中書舍人,後因政績突出擢為御史。舒斯笏,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進士,欽點主事,籤分兵部。除了他們之外,其他名流,代不乏人。“水主財”,財即財富家產。屏山人也有不少經商有成者,他們取財有道,理財有方。村中至今仍存在的眾多民居祠堂等古建築,不正在顯示著當年屏山舒氏財力的雄厚嗎?

  屏山村整個村落的佈局也是有講究的。村中的古民居、祠堂,密密匝匝,鱗次櫛比。儘管吉陽溪穿村而過,但是這些古建築主要集中在吉陽溪的西畔。為什麼不沿著溪流大體上呈對稱分佈呢?其實,“河右為吉,河左為兇”,這是經驗之談。“河右為吉,河左為兇”中的左、右分法是以人橫跨河流,水從背後流向前方,此時左手為河左,右手為河右。中國古代文獻中關於“河右為吉,河左為兇”的記載頗多。因此屏山舒氏在做房屋特別是建造族祠時,一定也會考慮到這一點。

  屏山舒氏非常看重風水,認為風水與人生禍福、家族興衰息息相關。所以,他們的村落佈局和住宅基地,力求遵循風水定律,甚至墓地選擇,也鄭重其事,絲毫不敷衍。在胡時濱、舒育齡編著的《屏山旅遊詩話》一書中,載有“調包計堪得好風水,朱娘子熱葬發屏山”的傳說故事,說的是嫁到舒家的朱娘子依據風水先生所言,在一塊神牛寶地“熱葬”,數十年之後,舒氏家族果然興旺發達起來了。故事是真是假,誰也說不清。

  在這塊風水吉地上,屏山舒氏世代致力耕讀,勤儉持家,民風淳樸。明清之際,不少人外出經商,以誠待客,以義取利。致富後,熱心公益事業,捐資助學濟困,行善積德。古人云:“好風水必以德求之。”千百年來,風水的神奇魅力在屏山的展現,無疑與舒氏家族一貫重視讀書修身、行善立德分不開。

  現在,屏山村正在大力開發古村落旅遊,以顯示自身的特色與價值,因為風水在該村確有一種神妙和玄乎。

  在屏山住下一星期後我們就去了附近的一個古村落——南屏。南屏是那種還沒開發完全的小村,民風淳樸,沒有濃厚的世俗氣。村落裡只有一些出售小吃和古董的小店,其他什麼都沒有,村民生活得安逸,差不多與世隔絕。徽派建築大體相同,比較引人注意的是做工很精細的木雕和石雕。南屏雖深居山第,卻也是各家各戶門第井然,等級森嚴。古時的比較富貴的人家門楣高挑,做工細緻;而一般人家就平淡無奇了。

  貫穿村落的還有小溪,不止江南古鎮有小橋流水人家的景緻,這邊也不缺,而且更勝一籌,這邊的水都是山間的水順流而下流進村落,自然清冽潔淨。村民們就在家門口的小溪裡洗菜洗衣,考察時聽著敲衣棒敲出的嘟嘟的聲音,很是愜意。村中家中大都養些小貓小狗,我們進去的時候也是異常的熱情,圍繞著我們轉了又轉。安徽村落中的小路大都蜿蜒曲折,像迷宮一樣,一不小心就會走迷路,對於我這個毫無方向感的人自然是很困難,所以便迷路了好幾次,只能向村上的人打聽去路,村民也是熱情周到,有兩次還親自將我送到村口。

  老徽州的兩大世界文化遺產——西遞、宏村,我對其歷史背景有了如下一些瞭解。

  西遞——位於黟縣城東8公里處,屬於黃山市,黃山腳下,它是一處典型地,以宗族關係為紐帶,經數十年的繁衍而成的同族聚居村落。相傳,歷史上我負盛名的唐太宗的後代,流落到皖南山區,並形成了胡氏聚居村落,並在此土地上創造了輝煌。

  這就是西遞?高牆夾著深巷,這般沉寂,如此安詳,我們所想見的帝王之村的風範呢?穿過巷子時,彷彿進入了中世紀的古堡,始終沒有一絲光亮。幽幽的高牆並著沈沈的石板路,淡淡的星輝稀疏地遊離在遙遠無邊的暗空。我們完全進入另一個時代了。

  興奮讓我們半夜難眠,馬的嘶鳴,透過清澈的夜風傳了過來,明天,會是怎樣的一個開始呢?我們都在想著,不知不覺,古村迎來了它的平常的朝陽了。我們卻驚奇於這千百年如一的平常了。

  這裡的霧氣很平常,淡淡的遊絲般飄浮在空氣中,無處不在。我早早地起了床,站在招待所房頂上。這是一個比較陳舊開闊的兩層樓的屋頂,帶隊的盧老師比我們還早地在那裡畫畫。四周是比較矮而連綿起伏的山脈,把西遞裝在碗裡,但又不是很壓抑的那種。

  天空還只是灰濛濛的一片,古老的西遞像裹在紗帳裡酣睡的帝王。高高的馬頭牆被勾勒出淺淺而威武的輪廓仰天長嘯。灰白的房屋輝映出變化多姿的色彩,分不清哪裡是真,哪裡是假,哪裡是實,哪裡是虛,搜腸刮肚也找不出幾個詞兒來形容此刻的心情。

  霧氣緩緩地像是虔誠的朝聖者,輕盈又如超凡脫俗的絕色舞女。那麼自然卻又無序整齊,理論中所有的矛盾,似乎都在這裡相互擁抱,和平共處了。相信處在這樣的朝霧中的每一個人都會暫時地忘卻塵世所有的煩憂。

  一會兒,同學們都來了,有的背了相機,有的拿了速寫本,都驚歎於眼前的超脫,忘了手中記錄的工具,只好相互安慰,還有機會,反正還有幾天時間。

  那霧卻是要走了,戀戀不捨地還回頭望了望,終於一絲絲地不知消失到了哪裡。太陽從樹梢探出頭來,柔柔睜開惺忪的睡眼,微笑地看著朝聖者遠去,宣告了人間的到來。

  西遞的夜是美的,那種古老的美,沒有車水馬龍的煩雜,也沒有霓虹閃爍的豔麗,就那樣古樸的,不加修飾地存在著。如果要說有修飾,那便是這相宜的建築和腳下別有情致的石板路。

  白天要參觀和畫畫、照相,晚上的時間全是我們自己的,一路逛過去,一些製作精巧的小玩藝和服飾別開生面地擺在店鋪裡,讓人禁不住誘惑。還有不少的風味小吃,就在宗祠門口,我想在以前,這可能是大逆不道的,但現在誰也不會管了,只要白天不擋道也就足夠了,何況,這些小吃,真的讓旅途的生活充滿了樂趣。

  有時候,也喜歡幾個人一起走一走小巷子。讓腳步擊打著石板的節奏在夜的靜謐裡傳得悠揚。那天我們走到水邊的時候,聽到一聲貓叫,同學突然講出一句,貓在西方是邪惡的象徵,嚇得我們一個個毛骨悚然,拔腿就跑。儘管還沒有看到貓的影子。要是在白天就不同了,我拍了許多以古牆為背景的貓,有曬太陽的、奔跑的,捉魚的。畢竟,貓這東西,還是暗夜的精靈。

  有月光的晚上,整個村落籠罩在一片朦朧之中,古樹搖曳著陰影,斑駁的牆壁更顯得古老和神秘。有人說西遞的形狀像一艘揚帆待航的船,而此刻,真的感覺到心在波濤裡暢遊。周圍的山,都如同海中的巨浪,餘下的,只有無盡的剌激了。

  溪水的流響在夜裡更為清晰,清脆的聲音像是合著節拍的舞步。水並不深,但鑲嵌在西遞這樣的村子裡是恰合時宜的,使它不會喧賓奪主,映襯著主體的完美。月光投在水面泛起的粼粼微波,遊動著在石壁上投下若隱若現的影像。村子的周圍是一大片的土地,收了莊稼的稻田已長滿了青草,可以養馬、養牛,晚上的時候,馬的嘶鳴劃破夜的空氣,雄渾而清亮。遠處的山也在陰影中沉寂地睡著了。只有星星,還在滿空地亂跑,像是頑皮的孩子,我們是不行的了,一天的勞累,爬到床上剛聊不到幾句,就都甜甜地進入夢鄉了。

  在西遞的一段日子,淺略地瞭解了徽州的一些文化,徽州儲存了太多明清時期的建築和村落,歷經了這麼多的年代,那裡的人們似乎連生活上的作息都一併從祖輩上繼承了下來,沒有什麼大的改變,而時間在那裡,似乎也捎不走更多的東西,於是我們才能看到,錯過時光的流轉,看到從前。徽州,有“一世婚姻三年半”的說法,男人們長年在外謀生計,即便成了家,也是三年才回家一次,每次在家中只能待上一個月,然後又要離開。這樣算下來,一輩子的時間裡,與妻子一起生活的日子加起來也不過三年半而已。為了保障家人的安全(當然也為了防止“後院起火”),徽商們的房子全部都是高牆深宅,外牆上不開一扇窗,只在宅子裡留有天井,取“肥水不留外人田,四水罩明堂”之意。而西遞、宏村,都是這樣一個徽商聚合的村落。

  宏村——有著500多年曆史的牛形古村落,可以說是當今世界歷史文化上的一大奇蹟。宏村位於黟縣縣城東北,距縣城10公里。這裡川媚山秀,氣候宜人,湖光山色,獨領神韻。故被藝術家譽為“中國畫裡的鄉村”。宏村始建於南宋年間,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為汪氏聚族而居之地。

  信步走進窄窄的巷子,不必擔心會迷失方向。一條涓涓清流,繞過村中的家家戶戶,只要順著水流的方向走,就能一直走回到碧荷秀水的南湖。這條流水,當地人把它叫做“牛腸”,從修建至今,大約有600年的歷史了,據說是中國最早的“自來水”。這一水繞村,戶戶清泉的設計,當初是為了避免村裡接連遭遇幾次的火災,沒想到後來竟成了日常生活中所必須依賴的重要水源。循著記憶中對那些扎染衣服和畫的印象,我們衝進了幾家店。挑了塊彩色的披肩,叫老闆披上,很是滿意,拍了照,臭美了一下,哈哈,最終還是把它買回來了。

  村子的正中央有一片半月形的水塘,取名叫“月沼”,這裡常常是徽商婦們淘渙漿洗、垂淚思念的地方。高高的院牆,消磨了女們人的青春,也囚住了她們隱忍的心。年華逝去,徽州女人也只能一日復一日地在寂寞無奈中感嘆著,生活著。只是如今,這個吸引了無數人的月沼,看上去顯得那麼渾濁,太多的遊客顯然不經意間汙染了它。無奈的是宏村與西遞不同,已經成了商業的奴隸。承包著的的人拒絕不了遊客的消費,卻也讓月沼不可避免的黯然失色。相比之下還是更喜歡西遞。少了煩躁,更多了份古樸。

  考察作為一門課程,有著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初到宏村,看著那一幢幢青瓦白牆的小房子,一座座沿著小河而建的小橋,心裡由然產生了嚮往之感。首先導遊帶領參觀了宏村全景,經過導遊的歷史講解,我對宏村有了更為細緻的瞭解。南湖——南湖書院——承志堂——承德堂——德義堂。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特別是那一條條水圳——牛腸,靜如鏡面的湖水月沼——牛胃。被看作宏村的點睛之妙。

  初到這裡,便定了定神,不管生活條件如何艱苦,我都守住一顆寧靜的心,因為藝術是容不得半點浮躁之心的。當天上午,我們便揹著作畫工具—速寫本,

  到達宏村的風水寶地——月沼。被這裡的一番情景所感染和折服。這裡不僅有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更有為數不少的外國朋友,然而,更令人激動的是,這裡河邊上,小巷子裡坐滿各地美術院校及環境藝術設計等相關專業的學生,他們坐在那裡,在認真的創作,用自己手中的筆在細心地記錄眼前這個神奇的地方,併為自己的未來描繪藍圖。

  老師每天給我們指點作品,讓我們在一天天的進入了狀態。開始了我們真正意義上的考察。也掌握了鋼筆速寫的基本技法。在取景方面也慢慢學到了一些技法。學會了選取各種美麗的地方,作為我們的素材,讓它成為我們自己的東西。學習一些特殊的表現手法。我在鋼筆速寫方面有了很大提高,也建立了自信心。我開始在速寫時著要訓練自己的速度,提高我下筆的準確性,及畫面的美觀性。

  總之,在那個藝術與自然的環境中,給了我一些在不能得到的感受。我的考察之行雖然已經過去了,但它帶給我們的藝術修養是不會過時的,也會在我的以後學習過程中起到應有的作用。

安徽考察報告3

  姓名:xx

  班級:xx

  學號:xx

  指導老師:xx

  20xx年3月25號,在學校的統一安排下,我們10級環藝專業的同學懷著高興的心情踏上了去安徽的寫生旅途。

  我們足足坐了十多個小時的車終於眼前出現了期待已久的徽派建築,沿途的風景也大有不同,麥田漸漸的被水田所取代,不時還能看見幾頭大水牛在稻田裡耕作,遠處出現了成片的竹林,山上的植被也越發的茂密起來,不時還有許多雲霧環繞其中,風景如畫美麗極了,同學們也是激動不已。慢慢欣賞著沿途的風景,我們的車也不知不覺的進入了黃山市,路邊的小山也漸漸多了起來,風景也越發秀麗了,我們的車子在小山之間穿梭,不時還穿越幾個長長的隧道,這是在北方少見的愜意,同學們也紛紛拍照留念。

  不知不覺的到了下午七點多,我們的車隊也終於抵達了目的地南屏,下車後我們直奔飯店,天色也慢慢暗了下來,也許是剛下過雨的緣故,這裡的空氣比較涼爽,沒有想象中那麼熱,當天晚上吃完晚飯同學們就拖著疲憊的身體早早睡了。

  第二天早晨吃完早餐,老師讓我們集合安排了一天的行程。幾位導遊帶領我們各班同學進入南屏景區,開始參觀景點,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群充滿古代氣息的建築,綠樹白水下的房子,以馬頭牆為建築主題的屋頂,以灰色的牆壁,黑色小瓦片的屋頂為主題的房子,充滿了情畫意,在導遊小姐的帶領下,我們領略了南屏的美麗風光,如“慎思堂”“程氏宗祠”還有“抱一書屋”、這裡的居民以“葉”氏為主,建築古樸,地方特色十分濃郁。沿途還有一些茶館,木雕館,酒館,頗有一番地方味道。空氣中略微帶些溼氣,天上下著小雨,顯得格外清爽,真不失為居住養生的好地方。房屋多為高大的牆體,巷子也格外幽深,窄窄的充滿古香古味。最吸引人的是建築上的石雕、木雕,每一塊石板、木板,都不是為一件精美的工藝品。使人不禁讚歎古人技藝的精湛。

  對於南屏,最深的印象是村中上上下下的臺階和村邊的萬松林,以及村外田地邊的石橋和水車.萬松林因為樹梢上跳躍的松鼠而得名,遺憾的是我未曾親眼目睹松鼠的身姿;不過倒近距離觀賞了採蜂蜜的小蜜蜂.大水車是我長這麼大第一次見,清澈的水流隨著轉動的水車灌入小水渠,讓人不禁讚歎勞動人民的智慧.大石橋上行人匆匆,橋下河水潺潺,勾起人無限的繪畫衝動。

  南屏,聚居著葉、程、李諸姓家庭的上千號人口,至今仍較好地儲存著8幢代表著宗族勢力的古祠堂,有著族祠、家祠和支祠之分,被譽為“中國古祠堂建築博物館”。不過這些建築也越來越商業化:敘秩堂(《菊豆》中的老楊家染坊)和葉氏祠堂等。《菊豆》、《復活的罪惡》、《南京的基督》、《大轉折》、《徽商》及《風月》等多部影視片曾在此拍攝。因此也被稱為中國影視村。然後我們又來到了關麓,關麓並不是很大其特色是它的主要建築為汪氏八個兄弟的“八大家”住宅群,。“八大家”它是整套佈局合理、設計靈巧、建築精美的典型徽州古民居系列建築。

安徽考察報告4

  考察緣由

  此次考察活動人員為代表山魂戶外俱樂部的山水君主(黃淼)、我愛中華(袁晶);考察物件為安徽阜陽地區兩所由志願者辦學的學校――復興學校和復新學校。

  復興學校,位於安徽阜陽地區利辛縣,由三位有志於從事農村教育事業的青年建立,成立於20xx年4月。20xx年7月,在經過了一系列的操作後,成立了由衡理(袁謙誠)牽頭,七個志願者組成的籌委會。學校獲得正式註冊,並與當地政府簽署了託管協議,接管了利辛縣淝東中學。在此之前,復興學校的最初創辦者——當地村民楊華已經離開了復興學校。20xx年8月,因辦學中發生的一些矛盾激化,復興學校的另一個創辦者——殷永純,脫離了復興學校,在鄰近的渦陽縣高公鎮呂湖村新辦了一所復新學校,繼續實踐著自己振興農村教育的理想;20xx年4月,學校三個建立者中依然留在復興學校的趙志雄,最終也離開了學校。

  復興學校發生的這些分裂和動盪,給這所本著“為中華之崛起,為民族之復興”的願望,由志願者創立的農村學校帶來了非常不利的後果。

  在這樣的背景下,受復興學校籌委會代表蝴蝶花(湯徵)的邀請,俱樂部委託山水君主(黃淼)與我愛中華(袁晶)二人自費於20003年12月12日晚前往復興學校實地考察,並帶去了由俱樂部出資購買的4個足球和4套少年壘球(共價值150元)贈與復興學校。

  在為期三天(20xx年12月13日至15日)的考察中,我們走訪了復興學校,和學校的教師、教工、學生進行了訪談,並就教學方法和教育心理方面的問題和當地教師進行了適當的交流;拜訪了當地鎮教辦和利辛縣主管教育的副縣長及教育局長,和他們進行了座談;和當地的一些知道復興學校的村民進行了談話。並和籌委會的代表蝴蝶花(湯徵)對復興學校各方面的情況,包括設立、教學、日常管理等進行了調查和探討。

  我們還兩次走訪了渦陽縣的復新學校,在這個全由志願者擔任教師的學校裡,我們也展開了類似於在復興學校的調查活動,並和殷永純本人就復新學校的成立、現況和目前的困難情況進行了面對面的溝通。

  考察經過

  12月12日晚從上海乘坐火車出發,12月13日上午到達阜陽後,“越野”了一個多小時的路程,於臨近中午時分,終於來到了地處安徽省阜陽市利辛縣張村鎮的復興學校。

  學校門口有高大的梧桐樹,顯示了學校的悠久歷史。但走進學校後強烈的對比使我們震驚。校舍已多年失修,教室的牆壁破舊斑駁;教室的窗戶沒有玻璃,只有破敝的塑膠布遮寒擋風;室內地上坑凹不平,課桌椅非常陳舊;室外操場上非常凌亂,環境雜沓。學校給人的感覺非常破敗,並且管理狀況給人的印象也很不佳。

  到達的當天下午,我們參加了與當地老師舉行的座談交流會。會議由蝴蝶花(湯徵)主持,並由同行的楊浦區初級中學教師、民進愛心俱樂部的檸檬(李夢章)主講的,。散會後,我們分別對當地的10多名教師和學生進行了一些個別訪談。

  復興學校的前身為1942年建立的縣立淝東中學。20xx年7月,由衡理(袁謙誠)等七人組成的志願者籌委會和縣教委簽訂30年的使用權和管理權後,將其更名為復興學校。

  學校當時有學生500餘人,現有學生共226人〈其中初一、初二各二個班,初三一個班〉。辦學初時有志願者和當地教師共同承擔教學責任,目前教師16人,全部為當地任課教師。教師工資為當地教師由政府教育部門每月每人發放500元基本工資。復興學校自20xx年4月起已無志願者任課。學校的日常管理由原學校副校長張化山代理校長(未經籌委會授權,但據實際瞭解,當地政府包括縣一級政府對張化山代理校長表示認同)。

  晚飯後,我們和蝴蝶花(湯徵)及其他一些志願者進行了比較深入的交流,認為復興學校目前的辦學條件總的來說還是比較艱苦的,無論是校舍、志願者和教師的福利待遇、學生的學習生活條件都相當的困難。同時瞭解到復興學校的另一個創辦者一—殷永純,在鄰近的渦陽縣高公鎮呂湖村新辦了一所復新學校,並決定第二天(20xx年12月14日)下午就去渦陽縣的復新學校看看。

  12月14日下午,我們來到了復興學校最初的三個創始人之一——北大法律系畢業生殷永純脫離復興學校後另外創立的復新學校進行參觀考察。

  復新學校位於利辛縣旁的渦陽縣高公鎮呂湖村,距離復興學校約10多公里遠。我們在泥濘坑窪的機耕路上顛簸了將近1個半小時才到達復新學校。

  在距離學校百米的地方,就能遠遠望見學校的房頂上飄揚的五星紅旗,進入校園,環境之簡陋比之復興學校更過十分,但學校裡活躍的學生們和他們在活動中所展現出的精神面貌,是一種能讓人明顯感覺到的活力。

  復新學校現有學生180名左右(其中初中部約160名左右,分三個年級;高中部有高一、高二各一個班,共20多人,全部為當初殷永純脫離復興學校後依然跟隨他的學生)。任課老師14名,其中實際擔任教學任務的為10人,全部為志願者,另有三名志願者教師受委派在附近的臨湖中學幫助教學。

  我們隨機選擇地對那裡的志願者教師和學生進行了訪談,並參觀了教師的宿舍和各個年級的'教室。

  這裡的教室窗戶同樣沒有玻璃,同樣的用塑膠紙擋風遮雨,但這裡的塑膠紙卻安置地整整齊齊,並不因窗戶的殘破而給人破敗的感覺。那種在艱苦條件下依然一絲不苟的精神和這裡學生的面貌非常的合拍。

  教室內的很多規章制度都由學生自己書寫張貼,我們發現,嚴格的作息制度並沒有給學生帶來壓力,學生們發自內心的向學的願望使得他們都非常願意遵守這些由他們自己書寫並張貼的規章。

  教室內的課桌椅幾乎沒有一件是相同的,書桌與書桌之間雖然高低不平,但是井然有序,桌上的書本和文具排放整齊。簡陋的講臺、講桌、課桌、板報上到處都留下了學生、教師勉勵自己、催人向上的字句。那些學生書寫的座右銘上或許還帶有一些語法的錯誤,但是他們敢想、敢寫、敢於學習、敢於實踐的作風讓我們感到了一絲動力。

  老師的宿舍或許應該說是簡陋到了極至。殷永純的床頭張貼著一幅水墨山水,聽說是他的親筆,談不上繪畫的技巧,或許只是他在陋室中聊以自遣所畫,但山水本身的精神卻是表達於技巧之外的。

  復新學校的師生之間關係融洽。這裡的教師全部由志願者組成,每人每個月除領取200元基本生活費之外,別無收入,而相對應的是他們每週每人要承擔教學任務20-30節課。志願者教師都對自己進行著的教學生活有著超乎現實的熱情。我們訪談的老師中有一位去年畢業於浙江師範大學,已在這裡堅持當志願者教師有一年多了。她和她的學生之間似乎更像是關係融洽的朋友。

  學生們非常活潑也非常樂於和外來的我們溝通。在談話中,無論是初中生還是高中生,我們發現他們對自己的老師們非常認同和尊敬,並且具有非常高的學習熱情。

  那天,學生們自發地到學校來幫助老師一起整理校園,一起將因雨水浸泡而變得鬆軟的操場泥地夯實。他們還會在休息日自己來組織一些集體的活動。會定期在星期天的下午到學校來和老師就學習和生活進行溝通和交流,並一起唱歌、跳舞、聯歡。那個星期天,我們就碰上了初中年級的學生們在進行的一場唱歌聯歡會。我們的山水君主(黃淼)受邀參加了他們的活動,還當場表演了一段京劇的銅錘花臉唱段《上天台》。

  在陳設簡陋的校長室內,我們仔細閱讀了牆上張貼著的校訓校規,感到在相當簡陋和艱苦的教學環境中的這所學校,正在為走向一條制度明確、目標清晰、教學方法相對先進的辦學之路而切實努力著。

  從復新學校參觀考察歸來,所見所瞭解到的一切讓我們思緒難平。

  12月15日上午,山水君主(黃淼)受俱樂部的委託再度前往復新學校,去實地看看他們的授課情況,並代表俱樂部給復新學校捐款500元,用於安裝課室的玻璃窗,併為復新學校的師生買了一隻活羊帶去,讓復新學校的師生能夠打打牙祭。也表示了俱樂部對於那些能在如此艱苦環境下依然不懈堅持實踐著自己人生理想的青年志願者們的敬意。

  山水君主(黃淼)此行拍下了復新學校的一些照片,並在實際聽講後,對那裡的教學方法讚不絕口。那裡在進行的是一種迥然不同於慣常教學模式的教育方式,啟發、誘導學生本身的思維活力,讓他們在學習中感到樂趣,正是那些志願者教師們在努力實踐著的目標。

  復新學校師生的午餐令人吃驚的簡單。那裡每個學生和老師的伙食標準只有3元/天,學生們從家裡帶一些雜醬,每天的主菜就是土豆絲。老師吃的是同樣的伙食。或許學生們已經習慣了這樣一種在許多人包括我看來不能忍受的生活,但他們有明確的學習目標,也有自己的人生理想,他們也很快樂、開朗,並在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學習著……

  15日上午同時,我愛中華(袁晶)和蝴蝶花(湯徵)、檸檬(李夢章)等一行前往張村鎮教育辦公室拜訪了當地的鎮教辦領導,探討交流了一些學校管理的事宜;下午按約定拜會了利辛縣主管教育的王副縣長和縣教育局的有關領導,進行了一些溝通工作。

  15日晚,結束考察,回程。於16日晨抵滬。

  小結和討論

  其實,我們之所以對復興學校和復新學校感興趣,是因為,這種由志願者完全獨立辦學並進行授課的辦學模式在全國都是獨一無二的。復興學校和復新學校能夠生存到現在,應該說是一個很大的奇蹟。誰都不能否認,在缺乏物質條件的情況下,志願者幾年來辛勤的工作和維持學校的正常運作是多麼的艱難。

  復興和復新,這兩個學校的辦學模式既有其相同的地方,也有其不同之處。從目前的現狀來看殷永純後來創辦的復新學校在教學實踐和學校管理上似乎較為成功。

  我們針對兩個學校的辦學方法,和辦學中發生的問題在當地進行了比較深入的調查分析。發現,雖然兩個學校目前都處境比較困難,但面臨的問題有非常大的區別。在充分聽取了當地教師、學生,當地縣鎮兩級政府領導,以及志願者本身和同行的其他參觀考察者的情況介紹和反映建議後。我們得出了一些初步的結論。

  我們發現,復興學校的問題關鍵集中在籌委會的管理,以及由此而造成的一系列矛盾;復新學校的問題關鍵在於物質準備和資金困難上,其辦學模式及教學模式中有許多可取之處,但有待好好總結。

  現分別就兩個學校的調查中所發現的問題小結如下:

  復興學校

  一、籌委會至今沒有建立(似乎也從未建立過)一套切實可行的學校管理規章,也未就辦學方針和發展方向形成系統的方案。因無切實可行的制度保證,學校的管理基本處於無序狀態;

  例如:學校的財務制度等於空白,所收學費沒有入賬,現金坐支,收付無據;對公用裝置的使用和管理混亂等等。

  二、對於志願者的管理同樣缺乏合理的制度。志願者的招募、培訓和使用均缺乏管理,由此造成志願者流動性過大,水平參差不齊,非但沒有起到透過吸收高素質的志願者來提高農村教學質量的初衷,還嚴重干擾了原來的教學秩序,造成教學質量下降;

  例如:志願者教師流動過於頻繁,2年的時間內換了4任校長,一個學期中同一個班級同一門課的志願者任課老師最多的換了7個;學生流失嚴重,由辦學初期的500多名下降到200多名。

  三、志願者和原淝東中學留任老師之間的溝通存在極大問題。這種情況同樣存在於籌委會和志願者,以及籌委會和當地教師之間;由於文化背景不同,教學的方式也存在很大差別,在責任、權利和義務都沒有明確制度規範的情況下,各方都主觀地按個人意志行事,並因不注意工作方法和態度,從而造成矛盾的積累和激化;

  例如:志願者和當地教師在教學方法和工作方式上基本上是各行其是;籌委會主要負責人對教育缺乏瞭解,對當地教師缺乏應有的尊重等;

  四、籌委會輕於許諾,而不能兌現,並將籌資困難的責任單方面地責備當地教師和志願者。籌委會自身也未能形成解決籌資問題的可行方案,而又過分依靠遠端管理,脫離當地實際情況的簡單工作作風,導致雙方矛盾進一步惡化;

  例如:籌委會一般在網上召集會議,缺少現場辦公;對校長等重大人事任免事項缺乏具體的制度,人治傾向較為明顯。

  籌委會目前已很難再實施相應的管理職能。

  例如:目前籌委會7人中的5人已長達近兩年時間不知去向;志願者已基本散盡;當地政府(利辛縣主管教育的王副縣長)也認為復興學校“已是一個句號”等。

  作為一種不同於國辦、民辦學校的第三種辦學模式,復興學校作為志願者辦學的開創意義不可否認,雖然現在就說復興學校的模式已經徹底失敗或許還為時過早,但實際操作中的問題如不及時解決的話,的確令人擔憂。現有的情況已經嚴重影響到教學,老師怠工現象明顯,課堂紀律混亂,學生學習目標不明,對學習缺乏興趣和熱情,當地政府在近一年無志願者承擔教學任務,並失去和籌委會的直接聯絡的情況下,認為復興學校這一志願者辦學的實踐已經劃上了句號。

  復新學校

  復新學校似乎已經避免了復興學校許多管理上的問題。

  雖然至今沒有獲得政府部門的辦學批准,但透過掛靠學籍的辦法,復新學校的學生能夠獲得國家認可的學籍,並參加國家統一的升學考試。

  在復新學校的教學實踐中,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都比較完善,包括對志願者的考核、使用和管理的制度,也在實踐中基本成型,並得到志願者教師和學生的認可和貫徹。

  志願者教師責任感很強,並有著超乎想像的教學熱情。

  學生由於學習目標明確,在志願者教師啟發誘導式的教育方式下,學習熱情很高,也非常刻苦。這裡的學生一般是從其他學校掉隊的學生,但在這裡,他們的進步很明顯。

  應該說,復新學校目前本身的校務管理和教學狀況是令人滿意和感動的,它目前最迫切需要的或許就是能以實際的升學成績來證明自己教育實踐上的成功。

  但感動之餘,我們依然要對復新學校目前存在的問題做一個小結。

  一、復新學校目前很難維持。

  它收取的學費只是當地其他學校的一半,但所有志願者教師的補貼和教學設施的添置和維護都只有從並不寬裕的學費收入裡支出一途;自復新學校成立的一年多來,外界對他的捐款總數在5000元左右,包括俱樂部捐贈的500元,在目前沒有其他收入來源的情況下,它的生存存在著現實的問題;

  二、復新學校的辦學並未得到當地政府教育部門認同。

  由於復興學校的問題而造成的影響,殷永純的辦學還得不到正式辦學的准許。復新學校目前類似於非法辦學狀態,也缺乏必要的影響力來獲得正式辦學的資格;

  三、目前似乎還缺乏推廣的可行性。

  雖然殷永純和他的追隨者在努力實踐著自己的理想,並在實際的教學中對學生產生了非常好的效果(除跟隨殷永純而來的原復興學校的20幾個學生外,當地招生的學生大多家庭較困難,基礎較薄弱,到復新學校後,他們的進步大都非常明顯)。但不可否認,因為缺乏多餘的時間來總結,也缺乏必要的資金來支援,他們的教學模式目前依然帶有非常濃厚的個人色彩,並且還處於摸索階段,缺乏系統的規劃。

  四、志願者缺乏實際的物質保障。

  雖然目前能留在復新學校授課的志願者都經過了充分的考驗,也以自己的能力獲得了當地學生的認同,然而他們能堅持多久,和如何堅持,都是非常讓人困惑的事情。

  可以說,目前維繫復新學校生存著的更多是依靠殷永純的個人魅力,以及那些志願者教師投身農村教育,改變目前農村教育落後面貌的一腔熱血,但是在物質準備上的先天不足將直接影響到復新學校的生存和發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