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調研報告(通用19篇)

需求調研報告(通用19篇)

  在現在社會,報告與我們愈發關係密切,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邏輯的合理性。那麼你真正懂得怎麼寫好報告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需求調研報告,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需求調研報告 篇1

  我們隨機在大學校園內進行了問卷調查其中男生佔總人數的31.43%,女生佔總人數的68.57%。在這些調查的人數中月平均支出飲食費用在300-450元之間的學生佔2.86%,450-600元之間的佔22.86%,600-750元之間的佔34.29%,750元以上的佔40%。對日常飲食的考慮因素中最為重要的是個人的口味喜好,其次是營養健康分別佔54.29%和22.86%。

  在這些調查的學生中有97.14%的人是有接觸過外賣的,只有2.86%的學生是沒有使用外賣訂餐的。對於叫外賣頻率的調查中經常叫外賣的學生佔42.86%,偶爾叫外賣的佔51.43%,從未叫過外賣的佔5.71%。

  通常用什麼方式定外賣的調查中,電話訂餐最經常被運用佔74.29,其次是口碑外賣(淘點點)的佔60%,第三是餓了麼佔28.57%。當然除了這些還有一些其他的方式,例如,百度外賣。簡訊訂餐等等。

  平均每次叫外賣的消費額度在8-10元之間的佔11.43%,10-15元的佔77.14%,15元以上的 佔11.43%。理想的送餐時間的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的學生都是希望在20分鐘以內的佔51.43%,30分鐘以內的佔45.71%,40分鐘以內的佔2.86%。但是我們都知道與實際的送餐時間相比較是,20-30分鐘的28.57%,30-60分鐘的佔68.57%,60分鐘以上的佔2.86%。根據相比較之後的結果我們可以看出,實際的時間是非常慢的,與理想的時間相比較是差距非常大的。

  如果價格、口味差不多,更多的人是選擇外賣送餐的佔40%,飯堂就餐的佔28.57%,飯堂打包的佔25.71%,其他的佔5.71%。

  在調查的學生中大部分的學生是同學推薦的得知外賣餐廳的相關情況佔45.71%,其中傳單和上網查詢的佔22.86%。擇外賣服務的原因調查中,忙著學習、有事走不開的佔45.71%,玩遊戲走不開的佔14.29%,懶得走動的佔80%,別人都叫的佔31.43%,天氣原因的佔65.86%,比食堂樣式多的佔25.71%,食堂就餐環境不好的佔28.57%,個人喜好的佔42.86%,其他原因的佔8.57%。

  選擇外賣時間段的調查中,我們發現週一至週五中午時段點外賣的學生是最多的佔65.71%,週一至週五晚上時段佔42.86%,週末中午和晚上時段分別佔62.86%和40%,其他非用餐時間段是站2.86%

  外賣送餐也是有不足的地方,由調查資料結果的顯示,大部分的人對於送餐時間速度是不滿意的佔82.86,認為太慢了,衛生狀況差的佔40%,還有一些是認為送餐的價格和外送員服務不好的分別佔31.43%和20%。

  你希望外買有哪些改進的調查中,74.29%的學生都是希望送餐的時間能夠提高,不要讓他們等太久,62.86%的學生都是希望能夠增加分量,價格合理化,54.29%的學生認為需要改善衛生,還有37.14%的學生是希望送餐的人員態度能夠好點。

  需求調研報告 篇2

  為進一步瞭解服裝行業的發展現狀、相關企業的用人需求,把握服裝專業人才培養的方向,辦好我校服裝製作與營銷專業,我們特就全國服裝行業及本專業人才需求和培養目標做了大量調查。

  一、專業行業背景

  服裝行業在我國國民經濟和出口貿易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出口1440億美元,同比增長25.2%,佔全國貨物貿易出口量的14.9%;全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額累計1712億美元,佔我國出口貿易總額的15.4%,繼續穩居我國各行業出口創匯之首,出口總額也高居世界首位。

  加入wto後,我國逐步成為“世界製造中心”。為增強世界競爭力,服裝行業已廣泛使用先進的服裝技術。隨著服裝行業新裝置新工藝新材料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對服裝專業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雖然目前服裝行業深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行業發展和出口均出現萎縮,大批行業從業人員失業,但是技術工人和技術含量較高的崗位的人才需求仍相當旺盛,培養服裝設計與工藝方面的人才具有廣闊的市場需求前景。我國的服裝產業正處於重大的行業升級和產業地域調整的關鍵時期,從經濟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向經濟相對落後的中西部地區轉移。懂設計、精製作、會管理、善營銷的一專多能的職校畢業生仍大有用武之地。

  二、專業技術工作的需求

  調查表明,近年來,隨著私營、民營經濟的飛速發展,企業升級改造,經濟結構調整及大規模的行業轉移,大量新工藝、新材料、新裝置投入使用。為提高工作效率,改善產品質量,服裝裝置和技術升級已是大勢所趨,服裝實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將會更多。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面向的崗位主要有服裝設計、服裝加工、服裝結構製圖、結構設計、質檢、服裝紙樣推檔、服裝企業管理、營銷等崗位或工種,而由中專層次學歷人才擔任的服裝車縫、排料制板、裁剪、整燙、質檢、裝置的維護與保養等崗位需求量最大。

  三、用人市場的需求

  目前我國服裝設計與工藝水平同歐美等世界先進國家的水平還有著很大差距,有影響力的服裝設計師和工藝師還不到總就業人數的3%,其比例僅為發達工業國家的十分之一。現有的很多服裝機器裝置未能充分利用,服裝專業人才的匱乏是主要原因之一。據有關部門統計,廣東近年在服裝設計與工藝行業短缺技能型人才達40萬人,迫切需要大量從產品設計到產品製作加工的各個環節各個層次的技術人才,尤其是中專層次的一線機器操作技能型人才。

  四、根據企業對技能型人才需求確定就業崗位

  根據就業市場的需求,專業工作崗位目標定位為:

  ①服裝製衣工

  ②服裝打板師

  ③裁剪師

  ④樣衣製作師

  ⑤跟單員

  ⑥質檢員

  ⑦成本核算員

  ⑧基層管理人員

  ⑨其他相關專業崗位。

  培養能從事現代服裝設計、生產和經營的中級實用型技能型人才。

  根據就業崗位的要求,將各崗位所需知識、能力和素質進行分解,確定本專業人才培養規格如下:

  ①良好的人際交流能力、團隊合作精神和客戶服務意識。

  ②良好的質量和效益意識及產品檢測評估能力。

  ③運用服裝設計與工藝的基礎知識,合理選取服裝裝置、服裝加工的相關要素的能力。

  ④瞭解服裝裝置、服裝技術的發展方向,具備繼續學習和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

  ⑤cad繪圖(設計、製圖、造型、自動程式設計),初、中級服裝設計定製工,服裝製作工,服裝裝置操作(平縫機、包縫機、鎖眼釘釦機、整燙機)等技能。

  ⑥編制服裝加工工藝檔案。

  ⑦識讀服裝檔案技能。

  ⑧安全用電知識和服裝裝置維護技能。

  ⑨具備良好的文化素養。

  需求調研報告 篇3

  為總結第三輪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工作,研究部署“十二五”培訓,增強培訓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根據省教育廳《關於組織開展“十二五”中小學教師培訓需求調研工作的通知》精神,我們於近期組織了我縣“十二五”中小學教師培訓需求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調研的基本情況

  本次調研,我們根據省廳調研檔案要求,組織專人分別深入縣城區、圩區和山區的中小學(幼兒園),採取分割槽、分層抽樣方法,對從幼兒園到高中的不同參訓物件開展培訓需求調研。調研期間共組織召開座談會3場,××區、××區部分學校教師和全縣部分中小學校長、業務指導人員座談會各一場,參加座談人員48人;發放調研問卷106份,回收有效問卷100份,其中:高中25份、初中24份、小學37份、幼兒園11份、培訓者3份。

  在提交問卷的100名培訓物件中,教齡在15年以上的有84人,這些人基本上都全程參加了我省組織的前三輪繼續教育,對繼續教育工作的沿革發展有著深刻的認識和理解,他們的態度和建議有利於對培訓工作的全面審視和規劃;縣城學校教師48名,鄉鎮學校教師52名,校級以上骨幹教師47名,普通教師53名,兩種不同地區、不同身份的培訓物件人數基本持平,中層以上幹部、校長21人,普通教師79人,他們的意見應該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適性。

  二、對調研問卷的資料分析

  (一)對08年至今的培訓評價

  在對08年開展至今的第三輪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的總體評價中,有61人選擇的是“滿意”或“比較滿意”,32人認為“一般”,說明大家對過去一輪的培訓是基本認可的,但培訓的滿意度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在培訓內容上,老師們覺得對自己最有幫助的是“上好課”專題的學習,佔49%;其次是 “評好課”專題,佔21%;再次是“備好課”和“育好人”專題,各佔17%;“命好題”專題僅有佔2%的人選擇。由此可見,老師們對那些與課堂教學直接關聯的,對教學實踐具有指導意義的,操作性相對較強的培訓內容較為感興趣,同時,對未能開展的“育好人”專題仍抱有一定的期待。

  在培訓模式上,認為效果最好的培訓模式選項中,“以遠端為依託,整合集中和校本的混合學習模式”以微弱優勢排在首位,佔24票,“集中培訓”和“集中與校本結合”的模式分別以21票和20票緊隨其後,“遠端與校本結合”、“校本培訓”分別為14票和12票,“遠端培訓”僅為8票。大家對不同培訓模式認識的分化,說明目前尚無一種模式能夠得到大家的一致認可,各種模式的優點和不足同樣是突出的。從排在前三位的情況來看,集中、校本、遠端相結合可能大家認為更有利於各種模式的揚長避短, 因而大家更樂於接受。

  在培訓的方式上,大家認為最有效的是“名師帶教”和“觀摩考察”,分別佔36%和35%,“案例研討”佔19%,選擇“經驗交流”、“專題講座”、“自主研修”方式的均不到10%。無獨有偶,培訓方式與培訓內容相似,相對集中在實踐性、指導性、可操作性較強的幾種方式上,老師們需要更多的是面對面的直接指導和借鑑。

  (二)對新一輪全員培訓的需求

  在培訓時間安排上,有70%的人希望在“學期中”組織培訓,26%的人願意在“暑假”接受培訓,願意在“雙休日”和“寒假”接受培訓的僅各佔1%。這樣的資料說明老師們一方面工作負擔和家庭負擔較重,僅有的休息時間(尤其是雙休日)需要休息調整或用來處理個人的一些事務,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老師們的自我權利意識增強,國家法定的節假日,他們希望能夠得到充分享受。

  在最需要的培訓內容方面,“教育實踐與教學新技能”以52%的得票位列各項之首,“專業發展與教科研能力”以26%居其次,“教育理論與學科新知識”得票數佔18%,“教育政策與法規”和“職業道德與素養”僅佔4%。與前述有關資料相一致,老師們還是迫切希望得到“教育實踐、教學技能”等課堂教學實踐、操作能力方面的培訓,對“專業發展與教科研能力”、“教育理論與學科新知識”等涉及個人專業發展的理論、知識和能力也有一定的需求。

  在最希望的培訓教師方面,“名師”、“教授和專家”、“骨幹教師”分別以38、25、19票位列前三,“優秀教研員”和“進修學校教師”分別以11、7票居後。說明一方面老師們希望得到既有豐富教學實踐經驗又能將實踐上升到一定理論高度的“名師、專家和骨幹教師”的培訓引領,另一方面,“教研員”和“教師進修學校教師”的水平和能力亟待提高。

  在培訓的考核方式上,大家最認可的選擇從高到低的順序依次為:過程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相結合29票;實踐觀察與測評22票;作業練習20票;實踐技能測試10票;統一筆試9票;競賽評比4票。說明大家在接受“過程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相結合”這個大的考評原則的同時,對注重實踐的“實測評價”方式也較為認可,透過提交“作業練習”的方式進行考評也能部分接受。

  三、座談會的情況綜述

  在召開不同地區、不同層面人員參加的座談會中,我們把調研問卷所列的“參加培訓的最大困難,教師培訓存在的主要問題,對新一輪教師培訓的期待”等議題作為座談的主要內容,以期達到總結反思過去的培訓工作,瞭解今後培訓需求的目的。透過座談,我們發現:

  老師們參加培訓的困難主要集中在如下兩個方面:

  困難之一是工學矛盾。我縣中小學大多分佈在農村山區,儘管學校規模小,班額小,但班級個數並不少,因此這些學校的教師教學負擔仍很重,全天包班的現象很普遍,正常教學日全在課堂,基本無暇參加培訓,即便是校本培訓組織交流研討,也必須在放學後開展。農村教師大多在居家所在地附近學校工作,放學後或雙休日有一定的家務瑣事,因此很難或不願再抽出時間投入培訓。

  困難之二是老年教師現狀。由於近十年間,新進教師較少,中小學(尤其是農村地區)教師老年化(50歲以上)現象較為普遍,這部分老師因視力、記憶力減退和精力不濟,參加學習,尤其是理論性較強或操作上有特殊要求(如遠端培訓)的培訓,他們感覺困難較大。

  培訓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五大方面:

  一是認識的問題。這裡既有領導重視的問題,也有教師認識上的問題。領導重視不夠,對培訓工作缺乏強有力的管理措施和激勵機制,造成教師參訓主動性不夠。教師認識不到位,形成了對培訓應付了事的現象。

  二是內容的問題。過去培訓內容的確定,主要是自上而下確定的,教師們主要是被動接受。第三輪培訓儘管增加了調研和問題反饋環節,但是重理論輕實踐的成分還是很大,培訓的內容往往與教師的需求還是兩張皮,培訓的針對性還不強,對實踐的指導還不夠。

  三是方式的問題。過去的培訓主要是集中培訓、校本培訓、遠端培訓。集中培訓主要以專題報告的形式組織開展,一人講,數百人(甚至上千人)聽,方式單一,受訓者被動接受,效果不好。校本培訓由於缺乏有效的互助和真正的專業引領,沒有落到實處,往往變成了枯燥的讀書和填寫報告冊,校本流於形式,成為教師的負擔。遠端培訓由於缺乏有效的監控,以及在農村學校還受到條件制約等因素的影響,實際效果也大打折扣。

  四是成果轉化的問題。各種培訓的訓後跟進不到位,形成了培訓結束,就畫上了“圓滿”句號的現象,使得有限的培訓成果失去了及時轉化為自己或指導他人實踐的最佳時機,訓了就“訓了”。

  五是培訓者的問題。大多數培訓的培訓者主要由縣級教師培訓機構的教師和縣教研室的教研員擔任,他們在理論上和實踐方面都難以稱得上是最優秀的,且長期往復承擔培訓任務,難以讓參訓教師信服,產生排斥心理。

  老師們對新一輪培訓的期待主要有:

  一是希望加強培訓工作的組織管理,建立健全教師培訓工作的激勵獎懲制度,進一步調動教師參訓的積極性,讓老師們在參加培訓的過程中得到更多的精神鼓勵和實惠;

  二是希望培訓的內容緊密聯絡當前的課堂教學,理論的學習要易於內化為實踐,有較強的實踐性和可操作性,既立足於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又能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三是希望進一步豐富培訓形式,讓老師們自己選擇符合自己實際的培訓方式,大多教師非常希望到名校觀摩學習,得到名師的指導和培訓,有條件的教師也很歡迎遠端培訓。

  四是希望能夠根據不同的物件採取不同的培訓方式和要求,開展分層、分類培訓。如老年教師的特殊要求,幼兒園、音體美等教師的特殊要求等,不能大一統、大呼隆。

  五是希望加強培訓者隊伍建設,組建名師講學團,開展巡迴教學指導,同時要加強縣、鄉、校三級培訓指導網路建設,加大對學校層面業務指導人員的培訓力度,因為他們是校本培訓的最基層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他們是校本培訓能否落到實處的關鍵。

  六是希望加強縣級教師培訓遠端支援服務平臺建設,為教師提供方便快捷的交流展示的平臺,促進培訓工作的有效開展。

  四、對新一輪培訓的思考和建議

  透過調研,我們梳理了過去教師培訓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瞭解了教師對新一輪培訓的期望和需求,探討了新一輪培訓中需要完善和改進的重點。

  一是要進一步完善和落實教師培訓制度,加大督導檢查力度。首先,既要落實約束機制,又要建立激勵機制,要透過制度的完善落實來提高教師參訓的積極性、主動性。其次,要加強對教師培訓工作的督導評估,將其納入到教育督導工作中(如縣(市、區)黨政領導幹部教育工作督導考核),並作為主要內容之一,以推動教師培訓工作的持續開展。再次,要對縣級教師培訓工作進行年檢,評出等級,結果在全省通報。

  二是要真正從教師的現實需要出發,設計培訓內容。培訓實施過程中,老師們最喜歡向培訓者提的一個要求就是“請你告訴我該怎麼做?”,其實老師們的需求很具體,但我們在培訓的時候關注了過多的“是什麼”、“為什麼”的問題,而到了關鍵的“怎麼辦”時,又輕描淡寫,一筆帶過,教師們當然不滿意。當前,課程改革正進入深水區,課堂教學正在向追求“有效”、“高效”的方向發展,教師如何轉變自己的角色,引導、指導學生自主學習,成為廣泛關注的焦點,也是廣大一線教師最普遍、最迫切的需求。因此,新一輪教師培訓圍繞“提高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的能力”這個核心設計內容,無疑是對路的,與第三輪培訓也是緊密銜接的。但實施過程中一定要突出“做”字來做文章,強調在“做中學”,只有老師們行動了,才可能有改進、有轉變、有提高,才能改變過去培訓中的“聽了激動,回去不動”的現象,培訓才有實效。當然,除此以外,順應當前教育改革發展形勢和教師專業發展的其他培訓內容也是必需的,如:規劃綱要專題、師德專題、班主任工作專題、專業知識更新和學科素養提升(學科知識PCK等)等。

  三是要創新豐富培訓的模式和方法。從教師的希望和教師培訓工作發展的趨勢來看,集中培訓、校本研修和遠端培訓相結合的混合學習模式是開展中小學教師全員培訓的主要途徑,但在實施過程中,三種方式一定要既能發揮自己的優勢,又能互相彌補各自不足,成為有機結合的整體。集中主要解決培訓的組織部署、階段性總結、交流研討和問題指導等,遠端主要解決專業引領、問題指導、交流展示等,校本主要解決“做”的問題。同時,要進一步豐富培訓的方式,像名師講學、脫產研修、案例觀摩、送教上門等教師們喜聞樂見的培訓方式,要作為常用的方式貫穿於教師培訓的始終。

  四是要大力加強培訓者隊伍建設。要以專兼結合的方式,從一線優秀教師中選拔部分骨幹充實培訓者隊伍,組建名師講學團。加強培訓者培訓,可透過外出學習、崗位研修、下校實踐等方式,認真組織實施培訓者每年72學時的培訓研修,嚴格培訓者的考核評價,提高培訓者的施訓能力。

  五是要加大教師培訓經費投入力度,落實《教育部關於大力加強中小學教師培訓工作的意見》中的第24條規定,納入教育督導考核,建立教師培訓經費保障的長效機制。加大對縣級教師培訓機構的投入,改善辦學條件,適應教師培訓形勢發展的需要。

  需求調研報告 篇4

  為提高農村勞動力的職業技能,促進農民就業、增收,實現我縣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和促進本地經濟的發展。從20xx年開始,按照國家的相關政策,我縣開始實施農村勞動力陽光培訓工程。為了做好20xx年陽光工程實施工作,加快提升農村勞動者的從業技能和綜合素質,為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提供人才支撐。全面瞭解我縣陽光工程實施狀況,建立系統化、結構化的培訓體系。我們對本縣的陽光工程實施情況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概況

  (一)、全縣勞動力分佈情況

  我們縣地處地區,面積達平方公里。其中,農業耕地萬畝,林地萬畝。全縣轄個鎮,個區,共有個自然村,總人口達萬。全縣總人口中農業人口萬人,佔總人口的xx%,城鎮人口萬人。全縣有農村勞動力萬人,外出務工勞動力萬人,剩餘勞動力萬人。農村勞動力中,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有萬人,初中文化程度的萬人,小學及以下的有萬人。全縣從事農、牧、漁業生產的勞動力萬人,男性佔xx%,女性佔xx%,年齡層主要集中在歲至歲。從事農產品加工人,男性佔xx%,女性佔xx%,年齡層主要集中在歲至歲。從事農資產品經營的勞動力萬人,男性佔xx%,女性佔xx%,年齡層主要集中在歲至歲。到目前為止,全縣農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共建立個,現有人參加合作社。

  (二)、全縣農業基本情況

  我縣共有耕地萬畝,其中,已建立個優質農產品示範區,落實經濟作物萬畝。把,等經濟效益好的農作物列為本縣的特色經濟支柱產業。畜牧業方面,為加快現代畜牧業的發展,帶動本地農民增收、創收。現已建成個大型化、標準化的養殖基地。20xx年,生豬產量達噸,牛肉產量達噸,羊肉產量達噸,禽肉產量達噸,禽蛋產量達噸。漁業方面,我縣的水利資源豐富,現已形成水產養殖面積畝,佔總水面積%。主要發展,等經濟效益好的魚類養殖。截止20xx年底,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億元,農業總產值達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元。

  二、陽光工程培訓情況

  (一)、本縣農民培訓意願

  隨著我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工作的進一步深入,農業產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調整升級,對農村農業人才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隨著近幾年來,農業市場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很多農民都意識到科學文化的重要性。經過調查,%的農民都表示希望學到相關的農業專業知識,有助於他們調整思路,發展農業,達到脫貧致富的目的。

  (二)、培訓取得的成效

  20xx年,在上級的正確指導下,我們認真完成陽光工程培訓任務。全年共培訓次,計劃培訓人,實際完成培訓人。教學過程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簡單易懂,讓廣大學習者能夠快速掌握,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這大大提升了農民的從業技能,並積極引導有能力的農民參與農業合作社,發展主推農產品,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把我縣的農業產業和勞動力培訓工程提升到一個新的階段。

  三、主要措施和做法

  (一)、選好培訓基地,做好全面部署

  根據國家關於“陽光工程”定點培訓基地的認定意見,我們按照相關程式先後確定職業技術學校、職業技術學校、,,等個學校為我縣陽光工程定點培訓基地。在培訓計劃安排上,我們依據上年度各基地任務完成情況和縣委、縣政府的統一部署進行了落實,縣陽光辦與培訓基地簽訂了培訓合同,實行合同化管理。要求參與培訓的單位自覺接受縣陽光辦的管理、監督、檢查工作。另外,成立了陽光工程培訓領導小組,設立了專門的辦公室,便於對培訓工作的指導、管理工作。

  (二)、加強制度建設、規範運作程式

  為嚴格落實省對陽光工程實施的相關要求意見,抓好對學員的培訓工作,切實為新農村建設培養更多更優秀的農業從業者。這必須從源頭抓好,加強制度建設工作。一是嚴格落實“第一節課“制度。向參加培訓的學員講解國家的相關政策。二是核實學員的身份是否屬實、正確。三是嚴格落實請示報告制度。在每次開班前,培訓單位都必須向縣陽光辦寫出開班申請、培訓計劃、培訓過程中及時上報相關工作情況。四是嚴格規範臺賬制度。 各培訓基地都建立了農民培訓臺帳,作為檢查驗收培訓情況的重要依據。臺帳按要求真實規範填寫明學員姓名、年齡、身份證號、家庭住址、培訓專業、培訓時間、補助金額、收費情況等。培訓基地主要負責同志共同對臺帳的真實性負責。每個培訓班次結束後,將形成的紙質臺帳由培訓機構法人代表、主要負責同志核實簽字後及時上報。五是把好資金撥付關。縣陽光辦和財政局認真核實臺帳資料、驗收報告、監管紀錄,嚴把發放簽字關,最後將專項資金撥付各個培訓基地。

  (三)、創新辦學方式,增強培訓實效

  一是根據市場需求,明確培訓方向。重點加強對農業的種養大戶、生產能手、科技示範戶等的培訓工作。對生產過程中易產生的問題和動植物疫病的防治等以及怎樣實現增收增產進行重點培訓,對學員進行實地指導。二是對農產品的貯藏保鮮、深加工、農機維修等進行專門指導培訓,以加快新農村建設的步伐。三是把與農業產業發展和相關重大工程專案結合起來,透過實際的生產過程,來為養殖戶提供技術和相關政策。針對農業合作社,重點進行人員管理培訓。四是抓好師資隊伍的建設。把參加過農技推廣示範縣專案培訓的農技推廣人員作為陽光工程的主要師資力量。增強教學質量、透過面對面交流、傳授知識,讓農民快速掌握相關專業技能,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

  四、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透過此次調研,我們看到自從實施“陽光工程”以來,我縣在培訓農民適應新農村建設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績,但同時也存在以下一些問題和困難:

  (一)、縣級財政投入嚴重不足

  由於農民對陽光培訓工程需求日益高漲,但用於培訓計劃的配套資金比較不足,大大制約了農民技能培訓的規模和質量。

  (二)、培訓硬體設施不足

  我縣培訓機構共家,師資共人,培訓機構的基礎設施建設嚴重不足。多數都存在裝置老化、功能單一、規模較小,師資隊伍建設不夠等問題。這些嚴重影響了培訓質量。

  (三)、農民培訓難度大

  農民整體文化素質不高,對學習領會不深,對新技術、新知識接受程度不高。有的剛開始還興趣勃勃,隨著培訓過程中,自己從事繁重的農事勞動,致使精力、體力都更不上學習進度,學習意願也逐漸降低。

  (四)、培訓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

  在走訪調查中,我們瞭解到很多農民有參加培訓學習的意願,但存在很多實際困難。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一是經濟條件問題。很多農民不願拿或拿不出相應的生活費、差旅費等。二是精力有限,家庭事多和忙於生產,擔心學不會,還耽誤時間。

  五、對20xx年陽光工程實施的幾點建議

  (一)、進一步加強領導

  各級應該由主要領導擔任農民陽光工程領導小組組長,並把農民陽光工程納入黨委、政府日常事務,在制定“十二五”規劃時,做好農民陽光工程培訓專案銜接工作,結合本地區實際制定中長期培訓規劃,實施計劃和方案,要既有目標,又有措施,並且措施要細化,切實可行。各培訓部門要建立一個好的專班,保證規劃、教學和管理到位。各級種植、畜牧獸醫、水產、農機、農業經管部門要積極配合,切實做好陽光工程農民培訓工作。

  (二)、進一步加強財政配套資金監管和使用

  一是加強財政專項資金的管理使用,嚴格按照《資金使用辦法》設立專項資金賬戶,由專人管理,保證專款專用。杜絕截留、挪用、套用等違規使用資金的行為發生。二是加強對培訓資金的管理和監督,切實提高資金使用效益。進一步規範臺賬、將其作為專案管理和檢查驗收的重要依據。三是實行動態管理,確保陽光工程順利開展。加大社會輿論監督,對人民群眾反映的問題,要及時進行調查核實,對出現的問題立即整改,對於違紀違規的相關責任人要進行嚴肅處理。四是合理分配資金,對好的培訓基地加大投入力度,改善教學設施。把陽光工程補助資金以農民直接受益為原則,以培訓券的形式直接補貼給農戶,也可以透過降低收費標準的方式補貼給培訓機構。

  (三)、擇優選擇培訓單位,打破“一認定終身”

  全方位考察認定培訓機構。立足師資力量、實習場地,提前考察好轄區內的培訓機構,以適應陽光工程的新要求、新特點和滿足當地農民的新需求。採取績效考核機制,擇優選擇培訓質量好的單位進行培訓合作。藉以調動各培訓機構工作的積極性。轉變培訓任務分配方式,對過去相對固定的任務分配上轉變為根據上年績效考核情況來分配各培訓機構的任務量,引導培訓資金向積極性更高、培訓效果更好的單位傾斜。

  (四)、20xx年培訓擬採取的主要措施

  一是加強農業職業技能培訓。重點培訓相關的農業生產及管理技術,對農產品的加工、貯藏、保鮮技術,農機操作及維修技術、沼氣建設及維護技術,農業經營管理及農村社會管理知識等。主要透過種養大戶、科技示範戶及農業專業合作社進行以點帶面,逐步覆蓋的教學形式。

  二是開展系統的創業知識培訓工作,以提高有創業需求人員的經營管理水平。特別是對農村初高中畢業生、復轉軍人、在外打工已積累資本的農民作為重點培訓物件。一般培訓時間累計約兩週。

  三是以村為單位,大力開展農業實用技術普及型培訓,每村培訓人員不少於50人,累計培訓時間為1-2天。針對當地產業發展、氣候條件和生態環境,結合專業合作社發展,對主推產品、配套種植和養殖技術、抗災減災技術為主要內容進行培訓。

  四是教學過程,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透過實地培訓,面對面,手把手的教授知識,讓農民易懂、易學,快速掌握實用的技能。

  需求調研報告 篇5

  一、問題的提出與分析

  近年來,對澳門地區的旅遊業來說,中國內地旅客是旅遊收入的主要來源。目前旅遊業已成為澳門地區經濟發展特別是第二產業發展的支柱。建立科學的可操作的旅遊預測模型是實現澳門地區旅遊業持續健康穩定發展的理論基石和前提。由於影響某地旅遊人數的因素各異,還不存在普遍適用的神經網路模型。

  基於此,本文擬用3層bp神經網路模型來模擬模擬分析和預測澳門地區旅遊需求,以此為旅遊需求預測提供一種新的方法。

  二、模型的假設與符號說明

  1.基本假設

  1)交通在旅遊中通常不是重要的,為了研究的方便(主要是無法獲得交通資料),把交通這個影響忽略。

  2)假設澳門的接待能力都滿足需求。

  3)在本例旅遊需求預測模型中,我們考慮的主要因素有:客源地的人口,客源地的總收入,客源地的消費水平,旅遊目的地的生活水平。

  4)為了研究的方便,假定以上四因子之間相互獨立,本例旅遊需求即為上述四因子的函式,即y=f(gdi,pop,gde,m-gp)。就用這四個因素作為人工神經網路模型輸入層的神經元。

  2.符號說明

  三、模型的建立與求解

  1.人工神經網路模型理論原理

  人工神經網路(artificialneuralnetwork)是由大量的、簡單元件(神經元)廣泛相互聯結而成的非線性的、動態的複雜網路資訊處理系統,它是在現代神經學研究成果基礎上提出的,能模擬人腦的若干基本功能。它具有並行分佈的資訊處理結構,可以透過“自學習”或“訓練”的方式完成某一特定的工作。它可以從積累的工作案例中學習知識,儘可能多地把各種定性或定量的因素作為變數加以輸入,從而建立各種影響因素與結論之間的高度非線性對映,採用自適應模式識別方法來完成預測工作。人工神經網路模型尤其是對處理內部規律不甚瞭解、不能用一組規則或方程進行描述的複雜的、開放的非線性系統顯得較為優越。

  人工神經網路模型一般由處理單元、啟用狀態、單元輸出、連線模式、啟用規則、學習規則等6個部分組成。一個多層神經網路中包含有很多個資訊處理單元,分佈於不同的層次中。根據每項輸入和相應的權重獲取一個綜合訊號,當訊號超過閾值則啟用神經元而產生輸出。各類影響因素和最終輸出結果之間可以假定存在一種對映,即輸出結果=f(影響因素)。為了尋求最佳的對映關係f,將訓練樣本集合和輸入、輸出轉化為一種非線性關係,透過對簡單非線性函式的複合,從而建立一個高度的非線性對映關係f,最終實現輸出值的最優逼近。在人工神經網路的實際應用中,80%~90%的人工神經網路是採用前饋反向傳播網路(back-propagation-network,簡稱bp網路)或它的變化形式。bp神經網路(如圖一)是一種單項傳播的多層前向神經網路,分為輸入層、隱含層和輸出層,層與層之間採用全連線方式,同一層單元之間不存在相互連線。它是前向網路的核心部分,體現了人工神經網路最精華的部分。標準的bp網路是根據w-h學習規則,採用梯度下降演算法,對非線性可微函式進行權值訓練的多層網路。

  bp神經網路的每一層的權值透過學習來調節,其基本處理單元為非線性輸入-輸出關係,選用s型作用函式:

  其中:xj為該神經元第i個輸入;wij為前一層第i個神經元至該神經元j的連線權值,i=0時的權值為閾值。其計算步驟如下:

  (1)給定一組隨機的權值和閾值初始值及步長係數η與勢態因子α;

  (2)取學習樣本資料,根據學習樣本、權值及閥值計算輸出,並與學習期望輸出比較,當誤差滿足要求時結束訓練,否則將誤差向後逐層傳播,並修正各層連線權值。

  (3)澳門內地旅客人數神經網路模型的建立

  (一)bp網路設計

  網路設計是一個綜合性問題,它應滿足多種不同要求,例如,希望所涉及的網路有較好的推理能力,易於硬體實現,訓練速度快等,其中有較好的推理能力是最主要的。一般來說,推廣能力決定於3個主要因素,即問題本身的複雜程度、網路結構以及樣本量大小。在一般情況下,旅遊需求預測研究中樣本的數量是一定的,因此可歸結為在樣本量一定的情況下,如何選擇網路規模的問題。

  在進行bp網路預測模型設計中,我們主要考慮以下因素:網路的層數、每層中的神經元個數、初始值的選擇、學習速率和期望誤差。

  i)網路的層數已證明:具有偏差和至少一個s型隱含層加上一個線性輸出層的網路,能夠逼近任何有理函式。所以,本文選擇一個3層的bp網路。

  ii)每層中神經元的個數輸入層和輸出層神經元的個數根據解決具體問題的複雜程度而定。為了提高網路訓練的精度,可以透過採用一個隱含層,再加上1到2個神經元以加快誤差的下降速度即可。因此,本文輸入層神經元個數選擇為4個,隱含層神經元個數分別選擇了9、12、15個,輸出層神經元個數選擇為1個。

  iii)初始值的選擇由於人工神經網路是一個非線性系統,初始值的選擇對於網路學習是否達到區域性最小、是否能夠收斂以及訓練時間的長短都有較大影響。在初始值的選擇上一般是使經過初始值加權後的每個神經元的輸出值都接近零,這樣可以保證每一個神經元的連線權值都能夠在它們的s型啟用函式變化最大處進行調解。所以,初始值一般選擇在(-1,1)之間的隨機數。本文的初始值為預設值。

  iv)學習速率

  對於任何一個網路都對應一個合適的學習速率。學習速率決定每一次迴圈訓練中所產生的權值的變化量。大的學習速率可以導致網路的不穩定,但是小的學習速率又會導致訓練時間延長,收斂速度較慢,不能保證網路的誤差能最終趨於最小。綜合上述考慮,在學習速率的選擇上傾向於選擇較小的學習速率以保證網路的穩定性,本文選擇的學習速率為0.01。

  v)期望誤差值

  期望誤差值的確定也是透過網路對不同誤差值分別進行訓練比較後確定的最適合值。所謂的最適合值是相對於所需要的隱含層的節點數來確定的,一個較小的誤差值的獲得需要增加隱含層的節點以及訓練時間。本文經過不斷測試,選擇0.0001為期望誤差值。

  (二)網路訓練模式的選擇

  訓練網路有兩類模式:逐變模式和批變模式。在逐變模式中,每一個輸入被作用於網路後,權重和偏置量被更新一次。在批變模式中,所有的輸入被應用於網路後,權重和偏置量才被更新一次。使用批變模式不需要為每一層的權重和偏置量設定訓練函式,而只需為整個網路制定一個訓練函式,使用起來相對方便,因此,本文在進行網路訓練時採用批變模式。

  1、資料和模型的建立

  神經網路模型要求資料具有:

  a、易獲得性

  b、可靠性

  c、可測度性。

  本項研究採用很可靠的官方發表的資料作為分析的資料來源(見表1),主要來自於中國統計局網。

  用3層bp網路模型對本例旅遊需求進行模擬,根據bp網路的對映原理,對於樣本集合x和輸出y,可以假設存在一對映f。為了尋求f的最佳對映值,bp網路模型將樣本集合的輸入、輸出轉化為非線性最佳化,透過對簡單的非線性函式的複合,建立一個高度的非線性對映關係,實現f值的最優逼近。對於本例旅遊需求模型的模擬:其輸入層結點數(4個神經元):中國內地國民總收入(gdi)、中國內地人口總數(pop)、中國內地國民消費水平(gde)、澳門生產總值(m-gp)。把澳門內地遊客量(t)作為輸出結點。從而得出3層前饋反向傳播神經網路模型。

  四.模型結果及分析

  1、網路訓練效能的檢查。

  不同個數的隱層單元組成的bp網路訓練曲線如圖1,2,3所示。透過比較發現,中間層神經元個數為9和12時,網路的收斂速度比較快。

  2、網路預測效能的考查。

  在資料列表中選取1996年到20xx年的資料作為網路的測試資料。20xx、20xx年的遊客量檢驗誤差曲線如圖4。

  其模擬結果令人滿意,達到預期的效果。

  五.模型的應用與評價(優缺點與改進)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3層bp神經網路模型的模擬模擬效果是鄰人滿意的。可以看出,人工神經網路的擬合精度比較高,主要是基於人工神經網路抗干擾能力強,穩定性好,能自動準確地找出各種輸入和輸出之間的線性或非線性關係,具有較強的模擬適應能力等特點。在本例對於澳門的內地遊客量的旅遊預測中bp神經網路模型是一種有效的預測方法。

  這一研究方法為旅遊學的定量預測研究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也為工程實踐問題中的一些研究工作提供了一種非常好的指導方法。

  雖然bp網路得到了廣泛應用,但其自身也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主要包括幾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由於學習速率是固定的,因此,網路的收斂速度慢,需要較強的訓練時間。

  再次,網路隱含層的層數和單元數的選擇尚無理論上的指導,一般是根據應驗或者透過反覆試驗確定的。因此,網路往往存在很大的冗餘性,在一定上也增加了網路學習的負擔。

  原題附帶問題簡析:

  透過對本例旅遊需求模型的分析,我們認為在利用數學建模的方法對旅遊需求進行預測預報時,對於資料的採集和整理工作需要認真做好。對於資料的分析有助於我們尋求變數間的關係,以形成初步的想法。如何獲得資料以及如何獲得準確的資料對於我們研究實際問題具有相當重大的意義。收集資料並非多多益善,而是要弄清究竟需要哪些資料,剔除不必要的資料,從而減少冗餘的工作。同時,需要什麼形式的資料也是我們應該思考的一個問題,這與建立模型的目的和所選擇的模型的特點有關。

  需求調研報告 篇6

  以“牧民定居行動計劃暨帳篷新生活行動、‘9+3’免費教育計劃和衛生事業發展計劃”為主要內容的藏區“三大民生工程”實施3年多來,不僅極大地改善了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而且對促進藏區經濟社會發展和長治久安發揮了重要作用,全鄉各項事業得以長足發展。但近日來,我縣境內連續發生“11.27”、“11.30”“12.2”自殺案件,給我縣當前良好發展局面和全縣農牧民群眾正常生活、生產造成了極大危害。目前,我鄉為確保轄區穩定,圍繞農牧民生產生活、醫療、教育、就業、幹部作風建設等做了深入調研。

  一、基本情況

  “三大民生工程”的實施,有效改善了農牧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夯實了藏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至少帶來四個方面的顯著變化。

  一是社會環境得到最佳化。“9+3”免費教育計劃實施後,藏區青年透過職業教育走上工作崗位;遊牧民實現定居後,相對集中居住,各地始終把定居點的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擺在重要位置,引導牧民走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路子,形成公共管理的強大合力,社會管理得到加強,治安環境明顯改善;隨著農牧民群眾利益訴求的逐步解決,社會大局保持和諧穩定,為藏區抓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二是基礎設施明顯改善。生活功能齊全的牧民定居點及與之相配套的公路、學校、衛生室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極大地改善了牧民生產生活條件,提高了畜牧業經濟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在定居點建設過程中,注重融入藏族傳統文化特點和地方特色,按照精品旅遊村寨進行規劃設計和精心打造,形成了獨特的優勢資源,為培育和發展生態畜牧業、畜產品加工業、生態旅遊業等特色優勢產業創造了條件。隨著衛生事業發展計劃的實施,一座座嶄新的鄉(村)衛生院(室)拔地而起,一批批先進的醫療裝置配置到基層,藏區醫療衛生保障和服務水平明顯提高。

  三是人才隊伍不斷壯大。加快藏區經濟社會發展、促進藏區長治久安,關鍵在人才。透過“三大民生工程”的實施,逐步培養起一批思想品德素質高、科學文化素質強、職業技能掌握好的藏區青年人才,成為帶領藏區脫貧致富的重要力量。

  四是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提高。牧民定居後,其生產生活由傳統遊牧粗放模式逐步向集約化家庭牧場的可持續模式轉變,牧區經濟增長方式發生歷史性變革,經濟效益大幅增加,發展質量明顯提高。農牧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性進一步增強,公共服務均等化、優質化程序加快,教育、醫療衛生等社會事業迅猛發展,農牧民文明素質大幅度提升,基層服務功能不斷強化,激發了藏區經濟社會發展活力,增強了藏區可持續發展能力。

  二、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透過調研,我們在肯定取得成績的同時,也清醒的認識到,全鄉經濟社會發展的道路任重道遠,仍然存在諸多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教育水平低,人口素質相對不高。因受傳統觀念、宗教氛圍、學校軟硬體等條件影響和制約,當地的牧民子女入學習積極性不高,給牧民子女接收文化知道和更新觀念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另外,由於勞動力受教育程度低,沒有很好的理財觀念,外出打工的技能技術不高,導致大多群眾無法外出打工。

  二是產業結構相對單一,牧民群眾收入渠道不多。由於生活環境和歷史原因,習慣於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發展方式,市場經濟意識不強,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依舊存在,對新型的生產生活方式難以接受,一些科技含量高的生產方式無法推廣。牧民群眾中75%依賴於傳統的放牧來維持生計以外,15%依靠經商維持生活,還有10%牧民依靠外出打工過日子。20xx年該村牧民定居後,定有所居的問題得以解決,但仍有30%群眾在溫飽線上掙扎。

  三是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後,制約產業發展。由於地處邊遠山區和高寒山區,生產和生活的環境相對惡劣,近年來,儘管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對少數民族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進行了建設和改善,但仍然無法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特別是鄉境內通鄉油路,由於在牧民定居建設過程中,大型車輛過往頻繁,加之今年內降雨量大,因此鄉道損壞嚴重,目前鄉道給全鄉農牧民出行帶來了嚴重的安全隱患,成為全鄉社會發展的瓶頸。

  四是村兩委會待遇不高,嚴重影響村兩委會幹部工作積極性。村支部書記每月工資為860元,村委會主任每月工資780月,民兵連長、婦幹、團幹每月工資286元,村組長每月為200元。村兩委會每年辦公經費為20000元。隨著物價日益飛漲,村兩幹部所得報酬遠與所付出勞動不相適應。加之地區物價飛漲,村幹部也無時間進行其他創業增收,也將從先富的“領頭羊”變成“貧困戶”。

  三、加快地區經驗社會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充分認識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加快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對於增進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順利實施,重點在農村,難點在少數民族地區。因此,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不僅是經濟問題,而且是政治問題。

  (二)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提高人口的綜合素質。一是要破除各種形式的“等、靠、要”思想,教育幫助民族群眾樹立“等不是辦法,幹才有希望”的意識;二是崇尚科學,樹立商品意識,科技意識;三是破除守舊觀念,大膽創新;四是組織勞務輸出,增加收入,並學習外地先進的技術和良好的生活習慣。

  (三)抓好基礎設施建設,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促進牧業發展。一是加強暖棚建設,降低牲畜死亡率;二是最佳化草畜結構,加強畜種改良;三是加強沙化治理,改變生態環境,由過去的“靠山吃山”轉變為“靠山養山”。

  (四)加強民族地區基層組織建設及少數民族幹部的培養力度。一是把那些有知識、有文化、有一定特長的少數民族青年,培養成優秀的少數民族幹部人才,這樣他們就能帶領少數民族群眾走科學致富的路子;二是積極爭取提高村幹部待遇,提高村幹部積極性和主動性,把村幹部任用由“你來當”成為“我要當”。

  需求調研報告 篇7

  根據XX市領導幹部下基層“三解三促”活動領導小組《關於開展全市領導幹部下基層“三解三促”調查研究月活動的實施方案》等相關檔案要求,市殘聯組織開展了“走進社群(村),走近殘疾人”為主題的大學習、大調研活動。活動分成領導幹部小組,各處室、中心分別為1個小組,共計7個小組,採取從主要領導到普通工作人員,每人負責1個社群(村)等方法在全市對30個社群(村)進行調查。此次調研,我結合全市領導幹部下基層“三解三促”調查研究月活動和市殘聯開展的“走進社群(村),走近殘疾人”為主題的大學習、大調研活動,對XX區新孔社群、浦北村和XX縣瓜安村等283名殘疾人進行調查,透過問卷調查、入戶訪談、召開座談會等形式,得到如下結論:

  (1)調查的283名殘疾人中197名殘疾人有貧困殘疾人救助與扶持、殘疾人醫療服務與救助、殘疾人康復訓練與服務、輔助器具、法律援助與服務、教育費用補助與減免、職業教育與培訓、就業安置與扶持、無障礙設施與資訊無障礙等需求,佔調查的殘疾人總數70%。

  (2)選擇需求的殘疾人依次貧困殘疾人救助與扶持、殘疾人醫療服務與救助、殘疾人生活服務、殘疾人康復訓練與服務、無障礙設施與資訊無障礙等需求較大,對殘疾人的需求進行了分析,找出了原因和問題。

  (3)本調研提出了以需求為導向,認真貫徹落實殘疾人大政方針政策、省、市惠殘政策,推動殘疾人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為特殊困難群體提供更有針對性的經濟支援等對策建議。

  “兩個體系”建設是中央7號檔案的核心內容之一。隨著我市社會經濟發展,殘疾人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正在逐漸完善,而殘疾人社會服務體系建設還剛剛開始。為了更好地瞭解殘疾人的需求並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結合全市領導幹部下基層“三解三促”調查研究月活動和市殘聯開展的“走進社群(村),走近殘疾人”為主題的大學習、大調研活動,我此次主要對“XX市殘疾人需求問題”進行調查。目前,該項調研已完成了資料整理、資料分析以及調查研究報告的初稿。限於時間的要求,本報告僅圍繞調查資料談幾個問題。

  一、調研目的及方法

  本次調研活動以XX市各類殘疾人為核心,透過調研,充分認識和準確把握我市殘疾人工作面臨的形勢和任務,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銳意進取,切實增強投身殘疾人事業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深入瞭解殘疾人基本狀況,掌握殘疾人各方面的需求,切實幫助他們解決生活和生產中的實際困難;進一步宣傳黨和政府殘疾人工作的方針政策,推動各項惠殘政策的落實,促進殘疾人保障體系的建立完善,為推動全面工作提供基本思路和理論依據。

  本報告將回答四個問題:

  (1)殘疾人有哪些需求?

  (2)分別選擇貧困殘疾人救助與扶持、殘疾人醫療服務與救助、殘疾人康復訓練與服務、輔助器具、法律援助與服務、教育費用補助與減免、職業教育與培訓、就業安置與扶持、無障礙設施與資訊無障礙等需求的殘疾人有哪些主要特徵?

  (3)選擇需求存在原因,提供的保障和服務等是否已滿足需要,還存在什麼問題?

  (4)工作思路及對策建議。

  調查方法包括問卷調查、入戶訪談和召開座談會。

  二、被調查者的基本情況

  本次透過簡單隨機、等距抽樣等方法共抽出283名被調查殘疾人。

  1、性別結構:男性150名,女性133名,男女比例大致為8:7。

  2、年齡結構: 0-18歲佔15.5%,18-60歲佔64.4%。按60歲劃分,非老年人佔79.9%,60歲以上的老年人佔20.1%,與我市領證的殘疾人年齡結構相似。

  3、戶口性質:農業戶口占88.1%;非農業戶口占11.9%;農業與非農業比例大致為7:1,與XX市人口的整體構成一致。

  4、婚姻狀況:初婚有配偶63.8%,未婚佔23.8%,再婚有配偶佔0.7%,離婚佔0.8%,喪偶佔10.1%。

  5、文化程度:小學文化程度27. 2%,初中文化程度12.5%,高中文化程度佔2.2%,大專及以上程度0.8%,未上學的佔到了56.5%。

  6、殘疾狀況:

  (1)殘疾型別:視力殘疾佔25.8%,肢體殘疾佔35.1%,智力殘疾佔5.5%,精神殘疾佔4. 3%。

  (2)殘疾等級:一級佔19.2%,二級佔31.9%,三級佔29.9%,四級佔18.8%,與我市領證的殘疾人殘疾狀況大約一致。

  7、生活自理狀況:生活能自理63.4%,不能自理36.6%。

  8、就業和社會保障情況:

  (1)18—50歲130名殘疾人中(除一級殘疾人)未工作的近1/2,因喪失工作能力未工作的1/4。

  (2)個人生活主要來源:靠離退休金25人,靠家庭成員供養的近1/2,靠領取基本生活費的16人,靠保險收入和財產險收入的不足4人。

  (3)社會保險狀況:城鎮殘疾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障不足4/5,農村殘疾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不足1/2。

  (4)職業技能培訓狀況:有就業能力殘疾人,接受過職業技能培訓不足1/3。

  (5)享受定期生活救助狀況:近1/4的享受民政部門的最低生活保障或城市重殘人生活補助。

  9、康復服務狀況:有康復需求的殘疾人近2/3沒有得到康復服務,得到治療與康復訓練服務的殘疾人1/10以上,心理疏導服務不足1/10,康復知識普及服務不足1/5,輔助器具配置不足3%,日間照料與託養不足2%

  三、被調查者需求分析

  本分析主要基於問卷調查資料和訪談資料。

  本部分的分析集中在:透過對被調查者對需求選擇分析,瞭解需求的原因和在殘疾人事業發展中存在問題。

  1、需求選擇分析

  按照問卷調查的要求,被調查的殘疾人根據自己實際情況和意願選擇需求,對選擇需求的殘疾人進行具體分析:48%需求者選擇貧困殘疾人救助與扶持,18%需求者選擇殘疾人醫療服務與救助, 8.3%需求者選擇殘疾人無障礙設施、殘疾人資訊無障礙,7.9%需求者選擇殘疾人康復訓練與服務,7.8%需求者選擇殘疾人輔助器具,5.9%需求者選擇殘疾人法律援助與服務、殘疾人文化服務、殘疾人生活服務,4.4%需求者選擇殘疾人教育費用補助與減免、殘疾人職業教育與培訓、殘疾人就業安置與扶持。

  2、需求原因分析和存在問題

  (1)殘疾人社會保障觀念落後,救濟色彩太重。傳統觀念認為殘疾是殘疾人及其家庭的事情,與社會無關,過分強調家庭自我保障與殘疾人自立,使得殘疾人保障在某種程度上具有施捨和救濟的濃重色彩。在調查中,近1/2的殘疾人要求政府給予經濟救助,特別是農村殘疾人對殘疾人的服務需求很少,認為政府給點錢,家人給吃給穿就滿足了。家人承擔了家庭中殘疾成員由生到死的“無限責任”以及巨大的精神負擔。這種殘疾觀及受此影響下的社會保障觀念不能適應社會、經濟發展與整個殘疾人事業發展的客觀要求。

  (2)保障覆蓋面窄,保障水平低。在 “普惠”加“特惠”的政策環境下,殘疾人社會保障的核心內容應該是“特惠”。而作為欠發達地區,殘疾人除城鄉最低生活保障以及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普惠”政策外,為殘疾人提供的“特惠”保障很少,標準也較低。無固定收入的二級以上重度殘疾人按月領取低保金或低保標準的生活補貼,只有市區、XX縣和XX縣已全部落實,其他縣正在落實中;肢體三級以及三級四級的智障和精神病人等更多殘疾人還享受不到這一“特惠”。享受這一“特惠”的標準也很低。現行低保標準是城區230元/月,農村155元/月,只是勉強“餓不死”的水平。除此以外的就業、康復等其他方面的“特惠”則更少,同樣也是標準低,覆蓋面窄。

  (3)保障服務的層次低。現行的保障措施幾乎只能考慮殘疾人的基本生活資料方面的溫、飽需求,精神層面的需求則很少顧及。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隨著政府對殘疾人事業投入的不斷加大,殘疾人的溫飽問題已基本得到解決(或即將解決)。起碼的生活需要得到滿足後,廣大殘疾人要求精神層面生活享受將成為必然。目前,現行的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在保障殘疾人多種類、多層次需求方面存在明顯不足。

  (4)保障經費投入不足。近年來,用於殘疾人社會保障的經費投入實現逐年增長,但由於總體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的制約,投入的殘疾人社會保障經費遠不能滿足實際需求。由於經費不足的制約,只能是低覆蓋率的、低水平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其他方面的保障多為空白,或是剛剛起步。當前,我市殘疾人社會保障資金投入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制度化、多渠道的資金供給方式還沒有建立起來,從殘疾人社會保障基金的籌集來看,渠道還比較狹隘,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為主,福利彩票、福利基金會為輔,社會捐贈有限支援的模式。特別是社會捐贈方面,還沒有建立起長期穩定的捐贈管理機制和激勵機制,來自社會的資金投入很少。

  (5)服務體系不完善,不能提供多樣化的保障服務。殘疾人保障需求的增長和轉型,增加了社會保障的難度。目前殘疾人的社會保障突出生存性需求保障,重點解決殘疾人的基本生活保障問題,在改善殘疾人生活狀況以及扶貧就業等方面力度不斷加大,但是還沒有建立起針對殘疾人特殊性、多樣性、類別化需求的服務體系,相關專業機構、社群之間沒有形成暢通的服務網路,鼓勵社會資本興辦殘疾人服務機構的相關政策和行業標準、管理措施還沒有出臺,導致不能為殘疾人提供多樣化的保障服務。我市殘疾人康復中心投入少,裝置不上規模,人才缺乏等,不能很好發揮應有的功能作用。已建成的鄉鎮及部分村殘疾人康復室,由於殘疾人居住分散,加之缺少專業康復指導人員和合理的執行機制,普遍存在利用程度不高的問題;去年啟動建設的市、縣級殘疾人託養中心,尚處在規劃設計,建設、裝修等階段,建成後的功能定位和運作機制等的有待摸索探討。

  (6)殘疾人社會保障法律法規不健全,法制化程序緩慢。殘疾人社會保障政策法規的建設總體滯後,難以適應新階段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需要。一方面,社會保障法律體系的不健全制約了殘疾人社會保障的發展。目前,我國從整體上還沒有形成完整的殘疾人社會保障法律體系,殘疾人的社會保障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落腳點,制約和影響了殘疾人的社會保障法制建設的實現。另一方面,現有的保障殘疾人合法權益的法律法規不完善,與社會保障立法比較起來,殘疾人社會保障立法更為滯後。雖然我國已經出臺了《殘疾人保障法》、《殘疾人教育條例》等專門的法律法規,在《憲法》、《選舉法》、《婚姻法》等法律法規中也都有保障殘疾人合法權益的條款,但其內容總的來說過於籠統,許多條文還停留在原則性的規定上,缺乏可操作性,難以適應新形勢的需要;作為保護勞動者就業權利的《勞動法》,對殘疾人勞動就業的規定也顯得空泛。

  四、發展殘疾人事業的基本思路和對策建議

  (一)大力推進殘疾人就業。一是大力弘揚“三創”精神和殘疾人“四自”精神,樹立先進典型,激勵殘疾人積極投身“全面奔小康、重振連雲港”的偉大實踐。保障殘疾人平等就業、社會參與的機會和權利,積極開展職業教育培訓,加大就業援助力度,多形式、多渠道就業,努力提高殘疾人就業率。二是大力發展殘疾人教育。進一步健全教育培訓體系,教育部門切實將殘疾人教育納入當地教育發展體系,維護殘疾人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提高特殊教育質量,力爭使殘疾學生高中和大學入學率達到60%和40%。三是透過殘疾人扶貧基地建設、小額貸款、提供就業崗位、購買公益性崗位等形式,幫助更多有就業能力的殘疾人就業。

  (二)逐步提高社會保障覆蓋面和保障水平。一是建立健全保障制度。建立健全普惠政策與特惠救助相結合的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做好殘疾人生活救助工作,確保符合條件的殘疾人全部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和有關生活救助。根據社會經濟發展速度,不斷提高保障覆蓋面和保障的標準。二是不斷完善社會保險制度。勞動保障部門要保證殘疾職工能平等參加養老、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等社會保險,保證所有農村殘疾人都能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證城鎮無業殘疾人都能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三是發展殘疾人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採取多種措施,積極為貧困和低收入殘疾人爭取更多的福利政策,切實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確保殘疾人生活改善程度與當地群眾生活水平提高幅度相適應,不斷縮小殘疾人生活狀況與社會平均水平差距。

  (三)加快服務體系建設。一是加大硬體投入和資金投入,建立規模大、服務設定齊全,檔次高,內容多,為殘疾人提供優質服務的機構建設。二是各職能部門,特別是殘聯要開展各服務機構精細化管理,其中有一項內容就是對各服務機構服務進行認定型管理,建立健全監督管理機制和工作績效的評估獎勵機制。三是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建立一支恪守“人道、廉潔、服務、奉獻”職業道德的高素質管理幹部隊伍和一批愛崗敬業、精益求精、默默無聞勤勤懇墾的專技工作者隊伍。鼓勵各服務機構引進、選拔、培養和使用一批一專多能的殘疾人工作骨幹,從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關心愛護他們,解決好他們待遇問題,促進服務體系建設可持續發展。

  (四)完善促進殘疾人事業發展的協調機制。黨委、政府將殘疾人事業納入全市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體系並予以優先發展,納入當地黨委政府年度工作計劃和年終考核,實現殘疾人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殘工委協調各部門在殘疾人社會保障、康復、教育、就業、維權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援;廣泛動員社會力量,伸出援助之手,關愛殘疾人、支援殘疾人事業,在殘疾人機構建設上給予優惠政策。

  (五)加強對殘疾人的教育管理。積極引導殘疾人勇敢面對現實、超越自我、自主創業,鼓勵殘疾人發揚樂觀進取精神、幫助他們樹立“自尊、自信、自強、自立”信念,對生活充滿信心。加強對殘疾人的法制教育,不要讓他們成為法制教育的一個盲點,使殘疾人自覺遵紀守法。

  需求調研報告 篇8

  一、調研目的

  新形勢下如何實施有效地新教師培訓工作,是培訓者和管理者直接面對的課題。實踐證明,培訓內容和施訓形式的科學與否,應是以參訓者的評價為標誌,否則,培訓會因缺少參訓者的參與和生成而低效。從調查入手,瞭解新教師需求,把握新教師成長動態,實施有效培訓,使新教師培訓工作更加切合新教師成長的實際需求和成長規律,促進新教師進行準確的職業定位,提升新教師的教學業務水平,使新教師培訓工作更加專業化、科學化。

  二、 調查過程

  本次調研,我,採取分割槽、分層抽樣方法,對從幼兒園到高中的不同參訓物件開展培訓需求調研。發放調研問卷106份,回收有效問卷100份,其中:高中25份、初中24份、小學37份、幼兒園11份、培訓者3份。

  在提交問卷的100名培訓物件中,教齡在xx年以上的有84人,這些人基本上都全程參加了我省組織的前三輪繼續教育,對繼續教育工作的沿革發展有著深刻的認識和理解,他們的態度和建議有利於對培訓工作的全面審視和規劃;縣城學校教師48名,鄉鎮學校教師52名,校級以上骨幹教師47名,普通教師53名,兩種不同地區、不同身份的培訓物件人數基本持平,中層以上幹部、校長21人,普通教師79人,他們的意見應該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適性。

  三、 阜南縣教師培訓現狀及問題

  (一)培訓現狀

  面對經濟一體化、教育國際化、人才多元化的發展背景,市南區歷經改制、重建、更名、升格、擴編之路,整合部門資源、最佳化機制內涵,於20xx年投資3千萬元,“多元現代”培訓機構建設面積近7000平方米的8層中心大樓,打造“多元現代”培訓機構。20xx年區教育局又斥資300萬進行內部設施建設,配備了適用於各學科教師培訓的各類專用教室,使之成為集學術報告、教學展示、教師培訓、會議交流、網路互動等多功能為一體的“學術交流中心”,達到示範性縣級教師培訓機構的基礎設施要求,為區域教師培訓提供了良好的技術和環境支援。

  市南區教育局制定下發了《新教師三年培訓方案》,《新教師培訓手冊》,對參訓教師的課題研究、專題培訓、分散培訓、教研活動、校本培訓、讀書、聽課、反思等情況進行跟蹤記錄,透過自我評價、同行評價以及校長導評等實現對培訓教師的全程監控,使學習、反思、研究真正成為教師的專業生活方式。同時建立了培訓反饋機制,綜合學員每月一次培訓的出勤情況、培訓表現、培訓作業、平日課堂等情況進行及時的總結,透過區域網面向全區進行反饋,及時調控教師的學習與發展狀態,調控發展的方向。

  (二)培訓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

  1、是認識的問題。這裡既有領導重視的問題,也有教師認識上的問題。領導重視不夠,對培訓工作缺乏強有力的管理措施和激勵機制,造成教師參訓主動性不夠。教師認識不到位,形成了對培訓應付了事的現象。

  2、是內容的問題。過去培訓內容的確定,主要是自上而下確定的,教師們主要是被動接受。第三輪培訓儘管增加了調研和問題反饋環節,但是重理論輕實踐的成分還是很大,培訓的內容往往與教師的需求還是兩張皮,培訓的針對性還不強,對實踐的指導還不夠。

  3、是方式的問題。過去的培訓主要是集中培訓、校本培訓、遠端培訓。集中培訓主要以專題報告的形式組織開展,一人講,數百人(甚至上千人)聽,方式單一,受訓者被動接受,效果不好。校本培訓由於缺乏有效的互助和真正的專業引領,沒有落到實處,往往變成了枯燥的讀書和填寫報告冊,校本流於形式,成為教師的負擔。遠端培訓由於缺乏有效的監控,以及在農村學校還受到條件制約等因素的影響,實際效果也大打折扣。

  4、是成果轉化的問題。各種培訓的訓後跟進不到位,形成了培訓結束,就畫上了“圓滿”句號的現象,使得有限的培訓成果失去了及時轉化為自己或指導他人實踐的最佳時機,訓了就“訓了”。

  5、是培訓者的問題。大多數培訓的培訓者主要由縣級教師培訓機構的教師和縣教研室的教研員擔任,他們在理論上和實踐方面都難以稱得上是最優秀的,且長期往復承擔培訓任務,難以讓參訓教師信服,產生排斥心理。

  (三)老師們對培訓的期待主要有:

  1、是希望加強培訓工作的組織管理,建立健全教師培訓工作的激勵獎懲制度,進一步調動教師參訓的積極性,讓老師們在參加培訓的過程中得到更多的精神鼓勵和實惠;

  2、是希望培訓的內容緊密聯絡當前的課堂教學,理論的學習要易於內化為實踐,有較強的實踐性和可操作性,既立足於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又能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3、是希望進一步豐富培訓形式,讓老師們自己選擇符合自己實際的培訓方式,大多教師非常希望到名校觀摩學習,得到名師的指導和培訓,有條件的教師也很歡迎遠端培訓。

  4、是希望能夠根據不同的物件採取不同的培訓方式和要求,開展分層、分類培訓。如老年教師的特殊要求,幼兒園、音體美等教師的特殊要求等,不能大一統、大呼隆。

  5、是希望加強培訓者隊伍建設,組建名師講學團,開展巡迴教學指導,同時要加強縣、鄉、校三級培訓指導網路建設,加大對學校層面業務指導人員的培訓力度,因為他們是校本培訓的最基層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他們是校本培訓能否落到實處的關鍵。

  6、是希望加強縣級教師培訓遠端支援服務平臺建設,為教師提供方便快捷的交流展示的平臺,促進培訓工作的有效開展。

  四、對新一輪培訓的思考和建議

  透過調研,我們梳理了過去教師培訓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瞭解了教師對新一輪培訓的期望和需求,探討了新一輪培訓中需要完善和改進的重點。

  (一)是要進一步完善和落實教師培訓制度,加大督導檢查力度。首先,既要落實約束機制,又要建立激勵機制,要透過制度的完善落實來提高教師參訓的積極性、主動性。其次,要加強對教師培訓工作的督導評估,將其納入到教育督導工作中(如縣(市、區)黨政領導幹部教育工作督導考核),並作為主要內容之一,以推動教師培訓工作的持續開展。再次,要對縣級教師培訓工作進行年檢,評出等級,結果在全省通報。

  (二)是要真正從教師的現實需要出發,設計培訓內容。培訓實施過程中,老師們最喜歡向培訓者提的一個要求就是“請你告訴我該怎麼做?”,其實老師們的需求很具體,但我們在培訓的時候關注了過多的“是什麼”、“為什麼”的問題,而到了關鍵的“怎麼辦”時,又輕描淡寫,一筆帶過,教師們當然不滿意。當前,課程改革正進入深水區,課堂教學正在向追求“有效”、“高效”的方向發展,教師如何轉變自己的角色,引導、指導學生自主學習,成為廣泛關注的焦點,也是廣大一線教師最普遍、最迫切的需求。因此,新一輪教師培訓圍繞“提高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的能力”這個核心設計內容,無疑是對路的,與第三輪培訓也是緊密銜接的。但實施過程中一定要突出“做”字來做文章,強調在“做中學”,只有老師們行動了,才可能有改進、有轉變、有提高,才能改變過去培訓中的“聽了激動,回去不動”的現象,培訓才有實效。當然,除此以外,順應當前教育改革發展形勢和教師專業發展的其他培訓內容也是必需的,如:規劃綱要專題、師德專題、班主任工作專題、專業知識更新和學科素養提升等。

  (三)是要創新豐富培訓的模式和方法。從教師的希望和教師培訓工作發展的趨勢來看,集中培訓、校本研修和遠端培訓相結合的混合學習模式是開展中小學教師全員培訓的主要途徑,但在實施過程中,三種方式一定要既能發揮自己的優勢,又能互相彌補各自不足,成為有機結合的整體。集中主要解決培訓的組織部署、階段性總結、交流研討和問題指導等,遠端主要解決專業引領、問題指導、交流展示等,校本主要解決“做”的問題。同時,要進一步豐富培訓的方式,像名師講學、脫產研修、案例觀摩、送教上門等教師們喜聞樂見的培訓方式,要作為常用的方式貫穿於教師培訓的始終。

  (四)是要大力加強培訓者隊伍建設。要以專兼結合的方式,從一線優秀教師中選拔部分骨幹充實培訓者隊伍,組建名師講學團。加強培訓者培訓,可透過外出學習、崗位研修、下校實踐等方式,認真組織實施培訓者每年72學時的培訓研修,嚴格培訓者的考核評價,提高培訓者的施訓能力。

  需求調研報告 篇9

  一、 概述

  為切實做好20xx年幼兒教師培訓工作,搞好幼兒教師培訓管理,增強幼兒教師培訓工作的科學性和實效性,促進我區幼兒教師繼續教育的規範性。我們深入基層幼兒園組織召開了24多次領導和教師座談會。

  本調研於20xx年x月x日至6日進行,調研範圍覆蓋22多所幼兒園,調研物件來自不同幼兒園、不同地域、不同年齡、不同崗位、不同性別,共有280位教師代表參加了本次調研。調研主題包括瞭解和掌握當前幼兒教師對幼兒教師培訓工作的需求和意見,如何進一步改進幼兒教師培訓工作等三大方面內容。

  二、 調研方法

  本次調研具體採用方法有:訪談、觀察、參與式調查。

  (一) 訪談:園長主要領導的訪談。

  (二) 觀察:看幼兒教師教育教學活動。

  (三) 參與式調查:用參與式活動的方式瞭解幼兒教師的需求,為參加者提供了均等寬鬆的發言機會。

  三、 幼兒教師反映的主要問題

  (一)在培訓內容方面

  1、“提高教學技能、技巧的培訓”

  多數幼兒教師十分重視基本的教學技能的提升。他們希望借鑑優秀幼兒教師成功的經驗提高自己教學執行能力;同時也想透過教育理論知識的學習來指導實踐,如何將所學的理論知識很好地遷移到工作中去,是幼兒教師感到很困惑的。

  2、“學歷提高培訓”

  主要物件來自幼兒教師群體。

  3、“資訊科技能力提高培訓”

  目前中心城區和中心小心幼兒教師在實際工作中,迫切需要利用有較高層次的資訊科技水平來輔助教學。

  4、“術科培訓”

  目前我們的培訓主要集中在主課方面,對術科及幼兒教師培訓重視不夠,培訓力度也不大,他們呼籲增加學習的機會。

  5、“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

  社會、學校對幼兒教師要求越來高,幼兒教師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幼兒教師渴望能運用良好有效的調節方式,緩解、放鬆心理壓力。

  (二)在培訓形式方面

  目前培訓形式較單一,主要體現在幼兒教師一言堂現象嚴重。座談發現,教學研討、專家互動、小組活動等是教師一般關注的形式。可見,開放性、參與式、主體性的培訓方式更受歡迎。

  (三)在師資聘請方面

  幼兒教師普遍喜歡來自一線的專家和名師,說明幼兒教師們希望借鑑他們的經驗提高自己的教學執行能力。

  四、 分析與思考

  (一)教師專業化發展和教學實踐能力的提高是當前教師關注的焦點。

  透過座談,我們發現幼兒教師在普遍關注“提升身素質、提高教

  學技能”的大前提下,幼兒教師關注的側重點不同,可以反映出,幼兒教師對自身發展問題上是有針對性進行了反思。

  (二)教師對培訓的期望呈現多元化的趨勢。

  從幼兒教師培訓的內容來看,教師在這方面的需求是集中與分散的並存。如:“資訊科技能力提高的培訓”,目前教師普遍能熟練的將資訊科技手段輔助到教學中,如PPT的使用非常廣泛,但在實際工作中,更多的教師不滿足簡單的操作技術,透過系統、規範、實用的培訓提高資訊科技能力。“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在日益緊張,社會壓力增大的環境中,幼兒教師開始關注自身的心理問題。同樣,孩子心理健康也引起社會的重視。在這個環境下,幼兒教師需要掌握基本層面的理論知識,特別是心理分析技術的學習。

  五、 建議與對策

  (一)創新培訓模式,實現個性化引領是幼兒教師對培訓的期望。

  “會議式”培訓一直是我們採用的主要培訓方式,隨著幼兒教師培訓需求多樣化發展,培訓報告會難以滿足教師個性化培訓需求。因此,多開展參與式、對話式、觀摩式等形式的培訓。

  (二)圍繞幼兒教育教學問題為目標,突出教師關注的熱點,滿足培訓者的需求。

  將幼兒教師關注的內容進行整理,開設培訓專案。圍繞教育教學,開展調研,加強培訓課程建設。改變以往培訓專題零散、不繫統的專題設定,體現課程針對性、層次性、系統性。

  需求調研報告 篇10

  一、問題的提出:

  訂單供貨是當前菸草行業共同面臨的一個全新課題,我們理解這項工作的核心要義在於:透過對市場真實需求的準確預測和採集,充分暴露出現有捲菸商品總供給、總需求之間的矛盾,品牌體系內部供給結構之間的矛盾,從而完成菸草行業從現有自上而下“生產—銷售”執行模式向在堅持專賣法基礎之上的市場化運作模式的轉變。顯然,需求預測是這場變革的邏輯起點,也是這場大變革的關鍵環節,因此,能否對當前市場真實需求作出準確判斷,是這場“戰役”成敗之關鍵。以西安市場不同業態零售客戶研究為基礎,結合經濟學理論、預測理論,探索適合捲菸市場特點的普遍預測思想和方法。

  二、各業態的市場特徵分析

  (一)各經營業態銷售數量和銷售結構分析

  本次我們對西安市捲菸零售戶總體經營情況進行了統計,所得資料如下表(表1)所示:

  以上資料表明,西安市轄區內商場、超市、便利店、菸酒專營店等較新型業態佔零售戶總量的17.3%,“五度”(注:“五度”評價是指將零售客戶對菸草公司的貢獻度、依存度、合作度、成長度、誠信度作為對零售客戶進行評價的依據。透過“五度”評價,目的是找到客戶的“需求點”,為客戶提供針對性的服務,從而不斷提高客戶的滿意度和忠誠度)得分較高,主要分佈於城區和鄉鎮市場;食雜店、娛樂服務類等傳統業態佔零售商戶總量的82.7%,“五度”得分較低,客戶遍佈全市。專營店和小型超市已在城區和鄉鎮市場中迅速發展,所佔比重迅速增加。總體來說,食雜店仍然是菸草最主要零售方式,佔捲菸零售戶總量的76.5%,因此,如何準確預測這類客戶需求量,應為“訂單供貨”工作之重點。

  各種經營業態的銷售結構分析可由“各種業態條均值對比分析表”看出:從捲菸銷售結構看,商場、超市、便利店、菸酒專營店等較新型業態銷售高檔卷煙產品的優勢明顯好於食雜店等傳統業態,一、二類煙大大超出全區域平均水平,因此,在制定品牌營銷策略時,大型商場、連鎖超市及特殊場所可作為高檔和高階品牌的重點培育物件;專營菸酒商店作為進一步提升高檔煙的重點客戶,同時也可作為高階產品的培育物件;小型超市、便利店和城市食雜店可作為中檔煙的培育戶;農村食雜店和其他業態作為中低檔煙的重點培育戶。

  總之,大型商場、超市、便利店、菸酒專營店等較新型的業態雖然銷量比重低於傳統業態,但銷售結構、檔次明顯高於傳統業態,其銷售潛力不可忽視。傳統業態客戶作為捲菸銷售網路的核心客戶,是我們提升網路核心競爭力的關鍵。

  (二)各種業態主要經營方式分析

  從各種經營業態《捲菸經營方式抽樣調查彙總表》經營捲菸方式的抽樣結果可以看出,我市除專營菸酒店和其他業態的客戶以捲菸業務為主業外,有75%以上的客戶是以捲菸業務為輔助經營專案,這些客戶經營捲菸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服務客戶,方便顧客購買,從而吸引或留住更多的顧客。從主要銷售形式抽樣結果得出,新型業態憑藉其環境服務好、品牌信譽高和規模優勢等吸引了以條消費的大部分群體。

  (三)各種經營業態的主要客戶結構分析

  大型商場、連鎖超市其消費群體結構較為複雜,分佈於各個消費階層,還有機關事業單位及外來旅遊經商人員,顧客收入水平差異較大,流動性較強。特殊場所其消費群體結構單一,侷限於追求時尚的年輕消費者及高收入、高消費群體。食雜店其消費群體結構主要是附近居民、過往行人、外來務工人員,消費群體中各消費層次均存在,城區食雜店表現為中高收入群體比重較大,顧客相對穩定,農村食雜店表現為中等和中低收入消費群體比重較大。菸酒專營店,其消費群體主要以機關事業單位、商務群體為主,及附近居民,整體消費層次較高,顧客多數為固定客戶,其對捲菸經營業務重視程度較高,品牌意識強。小型超市和便利店消費群體主要是附近居民、過往行人,農村小超市、便利店以服務外來人口為主(特別是在春節等節日中)其消費群體參差不齊,但顧客群相對穩定。其他業態主要是方便附近居民購買和滿足過往行人隨意購買,客戶也相對穩定。

  (四)各種經營業態消費者行為分析(如表5)

  從上表分析可以看出,在購買捲菸作為禮品時,菸民傾向於去大型商場、超市、便利店、菸酒專營店等較新型的業態購買;在購買自己消費的捲菸時,菸民傾向於去傳統業態或根本不關心購買渠道,特定的條件決定了食雜店等只能以零包銷售已滿足顧客的應急之需。

  (五)各種經營業態的競爭優勢分析

  表6捲菸零售戶經營業態抽樣調查表——客戶發展價值。

  1、大型商場、大型超市的競爭優勢在於:

  第一,資金雄厚,電子結算執行力強,規模龐大。

  第二,人流量大、信譽度高。環境服務好、品牌意識強,都設有捲菸專櫃。因而潛在捲菸消費群體龐大。

  第三,具備系統科學的管理,經營水平高,資訊流通快,應變能力強。短期內對專賣店影響很大。劣勢:受節假日消費影響很大,訂貨量和訂貨次數規律性不強,給市公司的庫存管理帶來一定困難。

  2、菸酒專營店經營優勢在於:與一般食雜店相比,資金相對充裕,銷售穩定性強,具有經營面積大,店堂形象好,容易讓消費者產生信任感,從而激發購買慾望,新品牌接受能力強,產品品種齊全,注重打造自身品牌等優勢。劣勢:菸酒專賣店經營靈活,“以批代零”現象時有發生,往往會出現銷量波動大的情況。

  3、食雜店的競爭優勢在於:點多面廣,方便購買,服務物件較廣,城區食雜店對新品牌接受能力強。劣勢有:服務半徑小,捲菸經營資金相對缺乏,消費者多為固定客戶,市場競爭激烈,相互壓價現象高於其他業態,造成價格管理混亂。

  4、便利店屬於較新型經營業態,其消費量相對較為穩定、落地銷售能力較強,一般有其固定的消費群體,因此,銷量、結構都較為穩定。

  5、娛樂服務場所絕大多數只是將捲菸產品當作其一個必備服務專案來看待,並不以菸草製品經營為主,但其特定的經營環境決定著這類業態有較高的經營結構和相對固定的銷量。

  三、市場需求預測分析

  (一)市場需求預測的困境

  西安地區的經濟總量(以gdp或gnp為標誌)、總體消費水平、人口數量和結構、收入水平、消費文化、消費習慣等等都是影響和制約菸草商品需求數量和需求結構的因素。但同時應當看到,菸草行業、菸草商品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首先,該行業長期存在貨源偏緊的情況,特別是對於供需比不足50%的緊俏品牌,同時,西安市場捲菸購入量、品牌結構等都存在較強的行政計劃性色彩,嚴重扭曲了真實的市場需求訊號。其次,“外渠道煙、假煙”等客觀存在的實際和量的不確定性,更增加了真實市場測量的難度。第三,有效市場調查的缺失(內部的調查或外部的調查),也使得現有資料無法滿足對真實市場需求量的測定。因此,在現階段,消費水平、經濟總量等宏觀因素只能作為最終預測需求量的調整因子。

  (二)市場需求的理論分析

  鑑於上述原因,我們認為以下幾個因素決定著需求預測的準確程度:

  1、捲菸總消費量指在一定時期內捲菸總的實際消費量。它受人口、經濟等客觀因素影響,在地區經濟總量、消費結構等沒有重大變化的情況下,一定時期內應當是穩定的。

  2、總體經濟庫存水平指由於需求的不確定性,在保證未來正常銷售安全邊界條件下能夠使庫存成本最小時所確定的週轉量,它應當是市場內所有捲菸零售戶經濟週轉量的加總。從微觀來看,它決定於某一卷煙零售戶的日常銷量狀況,經營資本成本等因素。值得說明的是合理庫存水平和整體捲菸實際銷量有著非常強的相關關係(關於這方面研究,這一結論的得出,可參見中國零售業發展狀況報告20xx),因此,從宏觀視角看,我們可以得出“有什麼樣的市場需求,就有什麼樣的整體經濟庫存水平”,這一點可以進一步引深為:對於經營規模、流動資金、經營方式、經營地點等條件趨同的零售戶來說,其經濟庫存水平應該是收斂於某一均值水平之上的。因此,這一結論的得出也就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平衡將來客戶經理上報合理週轉量數字的參考因子,同時也說明,合理週轉量必須是建立在業態分類、分析和“五度”評價基礎之上的合理庫存水平預期。

  3、消費者預期是目前影響合理週轉量預測工作準確性的重要因素。其經濟學含義是:從長期看,市場的總需求決定總供給,當某一時點總供給低於總需求時,市場就會自動放出需求訊號,刺激供給量的增加已滿足市場需求。產品提供者在獲知這個訊號後,會對該商品未來走向做出良好預期,因此,在其自身經營利益最大化的驅使下,每一個銷售商都想盡可能多的滿足市場需求以獲得收益,(也就是說,大部分經營者缺乏自身調控能力)從而使總供給很快滿足總需求並出現過量供應狀況。因此,我們在作合理週轉量工作時,必須採取切實措施有效剔除因消費者預期的不確定性而導致的泡沫需求。因此,這就要求客戶經理必須對採集到的合理週轉量資料做出客觀分析,擠掉因消費者預期的不確定性而導致的多餘部分需求量。

  四、零售客戶預測方法選擇

  (一)各業態預測方法綜述:

  根據前述,零售客戶銷量波動主要受其周邊消費群數量、零售戶預期兩個因素影響:食雜店、社群便利店(特別是農村地區)這兩種業態,因其輻射半徑較小,消費群體相對固定,零售戶受店面、資金等因素限制,因此歷史銷售資料基本能夠反映出由其周邊人口量所決定的真實捲菸需求,故對這兩類業態零售戶的預測主要應建立在歷史銷售資料的分析基礎之上,再結合對其個別品牌需求缺口強度的可信性分析,綜合確定其預測值;商場、超市這兩種業態所面對的消費者較為複雜,主要以流動人口消費為主,因此,特定的經營環境決定著這兩類業態銷量較大,受季節因素影響明顯,且突發性銷量波動出現的頻率較高,但是,這兩類業態客戶自身購、銷、存管理能力較強,大多能做到落地銷售,所以,對這兩類業態客戶的預測主要應建立在客戶主動提交“訂單”的基礎之上,同時建立與之相配套的應急缺貨補給制度和緊缺貨源調整制度既可;菸酒專營店銷量較大、波動較為明顯,落地銷售能力不強,由於這類零售戶流動資金較為寬裕,所以歷史銷售資料中由零售戶預期的不確定性所產生的需求泡沫較大,因此,對這類客戶首先應做好銷量流向調查、合理庫存調查兩項工作,同時結合歷史銷售資料分析,綜合確定供應量上限,以此來解決這類業態客戶的需求預測問題;娛樂服務類客戶大多把卷煙業務看作完善其服務專案的附加手段,並不以出售捲菸製品為主要盈利手段,這就決定了這類客戶較強的落地銷售能力和較為穩定、單一的品牌需求數量和結構,因此,對這類客戶需求預測應採取客戶提報為主,客戶經理適當調整地方式完成需求預測工作。

  (二)預測模型的選擇:

  有很多種理論上已較為成熟的預測模型(主要包括平均值法、普通最小二乘法、季節指數預測法、基於序列平穩性基礎上的arma模型等)可供我們選擇,用於對零售客戶的銷量預測。但是,前述分析已提到,零售客戶歷史銷量可能包含著不規則的零售客戶預期,同時卻可能沒有反應出部分品牌真實需求量資訊(主要受貨源限制),因此,我們認為,對理論假設要求過高的預測模型並不適用於當前環境約束條件下的客戶預測工作,鑑於上述分析和菸草消費的明顯季節性特點,筆者認為將平均值預測思想和季節指數預測思想組合運用後建立起的“加權移動平均+季節指數模型”較適合於當前環境下的客戶銷量預測工作。

  這樣就會得出一組預測資料,客戶經理進行銷量預測時,應在這個資料值的基礎上,與零售客戶廣泛溝通,確定最終預測值。等到以後貨源限制逐步放寬,市場逐步規範,滿足其它對資料質量要求較高的預測模型時,可適時作出調整,應用更加精確的.預測方法。

  五、結論及建議

  對捲菸市場真實需求的預測,重點是對零售客戶訂單的預測,而對零售客戶作出的“訂單預測”,實質上是如何對不同類別零售客戶購、銷、存系統進行管理的問題。由於客戶經營水平的不同,其自身管理能力也有差異,因此應掌握轄區內不同業態零售客戶服務營銷能力、“購、銷、存”體系管理水平、消費群體構成狀況、捲菸流向情況、品牌間缺口可信性、流動資金等要素,依次劃分預測客戶類別,分類使用不同的預測方法對歷史銷量進行分析和統計,得出預測結論,從而保證整個市場捲菸銷量預測工作順利完成。

  需求調研報告 篇11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化程序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土地洗腳進城,尋求增收致富的途徑。我區這幾年在部分街鎮實施了萬頃良田建設工程,農村家庭承包土地開始整體向農業企業和大戶集中,農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後,男人多數外出務工,女人為了照顧孩子、贍養老人大多留守農村,這些留守農村的婦女,她們為推動農村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為家庭的和諧穩定做出了巨大的犧牲,但她們也面臨許多生存發展問題和實際需求,值得我們共同關注。今年,xx市婦聯在我區啟動了農村留守婦女調研工作,我們根據調研課題,結合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進一步走近農村留守婦女,透過問卷調查、入戶走訪、實地座談等形式,對我區10個街鎮農村留守婦女的婚姻家庭、生產生活、健康安全、發展需求等情況進行了深入調研,瞭解了一些實際情況,具體如下:

  我區現有人口89萬(除化學工業園),其中,女性人口45萬,兒童16萬,婦女31萬。全區約有24萬戶家庭,據各街鎮婦聯不完全統計,目前農村留守婦女約0.8萬人(統計口徑:丈夫一年中累計有半年以上在xx市外務工不回家),本次調研,發放農村留守婦女各類調查問卷超千份;召開座談會十多場,走訪360多人次。從調研情況反映:

  1、留守婦女年齡結構。20-30歲的婦女佔比14.4%;31-40歲婦女佔比31%;41-50歲佔比35.4%;51歲以上婦女佔比19.2%。調查顯示,31至50歲是農村留守婦女相對集中的年齡段。

  2、留守婦女受教育程度。小學以下文化佔比17.9%;初中文化佔比49.1%;高中或中專文化佔比21.1%;大專以上文化佔比11.9%。留守婦女整體受教育水平偏低,年齡越大,受教育水平越低。

  3、留守婦女家庭收入情況。留守婦女家庭與夫妻雙方均在家務農的家庭相比,經濟收入相對穩定,生活相對富足。家庭人均年收入在6500元以內的佔比18.3%,在6500-16500元的佔比37.1%,在16500元-3萬元的佔比44.6%。家庭收入主要以丈夫外出打工為主,半數以上留守婦女有自己獨立的收入來源,主要源於自己的穩定工作、零散打工、務農、飼養副業等。

  4、婦女留守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我區部分街鎮實施萬頃良田工程,農村家庭土地向農業企業和種植大戶集中,農民手上基本沒有土地;另一方面城市化程序加速,部分地區被徵地拆遷,男人外出打工謀生,女人為了照顧孩子、贍養老人留守農村。透過調研發現,30歲以下婦女留守是為了生育、照顧孩子;31-40歲婦女留守是要照顧年邁的父母和撫育正在成長的孩子;40歲以上婦女留守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喪失了外出務工的年齡及技能優勢,另一方面也要照顧兒孫輩,也有的是隻求生活過得去,不想出去打工。而丈夫外出務工的原因主要是在家鄉找不到收入較高的合適工作,也有的是為了帶孩子出去求學等等。

  5、留守婦女的婚姻狀況。大部分留守婦女表示,丈夫外出打工後婚姻基本穩定,夫妻感情和婚姻狀況沒有因丈夫外出務工而改變;但也有9.6%的留守婦女認為夫妻感情不如以前親密了。半數的留守婦女家庭的丈夫外出務工都能在每月至少回家一次;92.3%的留守婦女家庭的丈夫會把工資交給留守妻子;39.6%的家庭的丈夫會每天與留守妻子聯絡,48.4%的家庭的丈夫會每週至少與妻子聯絡一次;而且,大部分是透過電話、網路等聯絡。這樣,留守妻子對丈夫在外打工情況是基本瞭解的。

  6、留守家庭的負擔結構。從調查情況看,我區留守婦女家庭中,34.8%的家庭需要贍養、照顧1位老人,41.6%的家庭需要贍養、照顧2-3位老人;69.6%的家庭需要撫養、照顧1個孩子;大多數留守婦女與丈夫的父母共同居住,留守婦女除了照顧小孩外,還需要護理老人,由此,贍養老人、撫育子女的家庭義務理所當然的就由留守婦女來承擔。

  7、留守婦女的社會保障。接近半數的留守婦女已經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25%的留守婦女參加了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失地農保、職工社保或其他商業保險,也有15%的留守婦女未參加任何養老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新農合)接近全覆蓋,群眾醫療參保意識較強。

  8、留守婦女家庭矛盾糾紛。留守在家的婦女遇到最多的困擾就是鄰里糾紛,大家洗腳進城後集中居住,由於素質參差不齊,容易產生鄰里矛盾;其次是家庭糾紛,大部分兒媳不願與老人共同居住。

  透過調研,我們發現,我區農村留守婦女雖然留守在家,卻承擔了重要的家庭角色,既要承擔農活(或上班)、家務活,又要照顧老人,教育孩子。她們是農村社會穩定的主力軍、是家庭生活的頂樑柱。

  調研發現,當前,我區農村留守婦女生存發展主要問題是:

  1、文化水平有限,教育子女力不從心。調研發現,大多數留守婦女文化水平偏低,沒有能力輔導子女功課,對子女重呵護缺教育。同時,由於丈夫外出務工,個別孩子缺少父愛,性格敏感、偏執、叛逆,容易遭受傷害或惹禍生非。大多數婦女表示教育子女力不從心,教育子女的能力差已成為留守婦女最愧疚和擔憂的事情。

  2、獨自孤單持家,缺少文娛活動。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所限,偏遠分散居住的農村婦女文化娛樂生活單調,留守婦女精神空虛孤單,部分留守婦女沉迷於等不良習氣。街鎮集中居民區、萬頃良田集中居住區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較為豐富,據調查,她們生活悠閒,常常串門聊天、看電視打發時間,最喜歡參加街鎮、村(社群)組織的文娛活動,熱衷於廣場舞,其次為打麻將;偶爾也參加社群或婦聯組織的其它活動。

  3、多數婚姻穩定,少數出現危機。雖然交通通訊較為發達,留守婦女一般都能和丈夫經常聯絡,但也有少數家庭,尤其是年輕夫妻,由於夫妻分居,留守婦女把主要精力放在照顧年幼子女上,而缺少對丈夫的關心與交流,導致一些丈夫在外打工出現外遇,婚姻關係出現危機,家暴離婚案件攀升。

  調研表明,當前我區農村留守婦女最迫切的需求依次是:幫助居家就業、參與技能培訓、改善子女教育、減輕養老負擔。

  1、實現居家就業是第一願望。農村群眾在家鄉就業選擇面較小,留守婦女希望政府加快發展本地經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幫助丈夫及自己在家鄉找到早出晚歸、收入較高的工作;一些老年留守婦女希望居家找些零工,掙些零花錢。

  2、加強技能培訓是關鍵之匙。半數以上的留守婦女有增收致富的迫切需求,她們希望參加各類培訓來提高自身素質,提升自主創業和發展生產的能力,就業技能培訓最受歡迎,尤其是31—40歲留守婦女希望透過掌握一門技能,對於未來道路有更多選擇和發展的機會。

  3、強化子女教育是迫切需求。大部分留守婦女對子女教育問題感到力不從心,希望政府和社會能夠幫助她們解決這個難題,從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提升婦女教育子女能力、強化農村教育資源均衡等方面入手,給農村留守家庭予以實質上的幫助,以利於農村留守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4、解決養老大病負擔是最大期盼。調研中發現,中老年留守婦女(40—50歲)經濟負擔較重,上有老下有小,她們這一代人的父母大部分沒有任何養老保障,自己也是半數沒有養老保障,或是養老水平較低,雖然參加了新農合,但一旦家中有人生大病仍會把一個家庭壓跨,希望政府和社會加大扶持力度,使她們的負擔進一步減輕。

  關注婦女,服務婦女,促進婦女發展是婦聯組織的基本職能。今年,區婦聯結合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積極為區委區政府分憂解難,在改善農村留守婦女生存需求狀況方面進行了積極有效的探索。

  盡綿薄之力支援巾幗創業,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讓更多的農村婦女在家鄉創業就業,從而減少農村留守家庭。一是用好市級婦女創業講堂資源。今年先後動員組織了4個批次的創業女性進修學習,讓xx創業女性定期充電,實現更好更高層次的發展。(xx蔬菜合作社、眾籌經營、網際網路、來料加工)二是建立市級巾幗農家樂示範基地。爭取省市婦聯4萬元資金對我區xx街道“愉人農莊”農家樂基地的發展支援,要求帶動周邊3戶農家樂和20名婦女實現就業。三是爭取區扶貧開發協會對創業女性的無息貸款支援。幫助xx和xx兩個婦女創業農業企業的發展生產,並帶動當地農村困難留守婦女30多人實現就業。四是發揮區女企協幫困作用。倡議區內女企業家開展獻愛心活動,幫助農村大齡留守婦女、單親貧困家庭婦女在農業龍頭企業就近、就地、就便就業,並幫助女農戶推銷農特產品。五是用好村社群資訊平臺。在村社群婦兒陣地積極宣傳當地農業龍頭企業招工招聘資訊,幫助留守婦女實現在家門口打工就業。

  透過調研瞭解到的農村留守婦女需求和市場需求,今年我們在全區重點開展初級月嫂培訓。一是精心設計留守婦女培訓計劃。為了確保有人來,使培訓對留守婦女有吸引力,我們精心設計課程;為了確保留得住,使留守婦女能全程參與,我們精心選優老師;為了能讓留守婦女輸的出,我們組織她們參加技能考試,聯絡家政公司現場招聘。使有條件想就業的農村留守婦女快速流向就業窪地。二是加強與區人社部門的合作。街鎮婦聯積極配合人社部門,先後在馬鞍、龍袍等街道組織農村留守婦女開展家政服務員培訓,共培訓婦女200多人。三是主動向市婦聯爭取培訓計劃。今年積極爭取了350個名額人均300元的婦女技能培訓計劃。四是跨界合作,整鎮推進留守婦女培訓。先後在xx、xx、xx三個街道引進優質資源,實施整鎮推進,免費培訓月嫂(育嬰員)380多人,使參訓中的優秀婦女拿到技術含金量較高的資質證書,培訓結束時,省家政協會、市月嫂聯合會聯合開展現場招聘會,8家家政公司到場與實訓婦女面對面介紹就業行情,釋出資訊,解惑答疑,簽訂意向書,使受到培訓的婦女學以致用,一方面可以服務家人,促進家庭和諧;另一方面可以服務他人,為家庭增加財富。

  加強與教育、關工委、培訓機構的密切合作,注重對父母尤其是母親的教育引導,幫助培養合格家長。一是開展網上家長學校教育。加入xx市家庭教育公益行動,信託村社群婦兒陣地,從網上家長學校起步,宣傳動員婦女參與學習,掌握子女教育、家庭關係維護、安全自護、心理疏導、健康生活等急需必備的知識(此項活動已啟動)。二是開設學校家教課堂。與教育聯手,引進xx名師專家、科普專家走進學校,教授家長未成年保護常識、教授孩子新穎的科普知識,培育孩子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培養孩子追求知識的興趣。三是開展親子游戲活動。在母親節、國際家庭日到來之際,聯合共好培訓學校開展xx名校與我區學生手拉手親子互動活動,互補交流育兒經驗,讓孩子體驗農耕,感恩父母,感恩社會。四是開展伴成長公益活動。全區開辦8個春蕾班,其中今年新辦2個,援助困難兒童完成學業,建設xx留守兒童愛心小屋,建立愛心聯絡卡,開展一對一的伴成長公益關愛活動,彌補留守兒童父母教育的缺失。五是開展城鄉愛心探訪活動。聯絡省兒基會、xx音樂臺、市婦聯、xx名校與烏石希望小學共同開展學生愛心探訪活動,加強城鄉孩子之間互動交流,開辦愛心集市讓城市的孩子瞭解農村的各類農作物,讓農村的孩子玩會城裡的手工,培養孩子熱愛生活、真誠待人、感恩社會的意識,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提升教育能力,成為有素質、能擔當的好家長、好母親。

  引導留守婦女參與“家和萬事興”家庭文明建設活動,倡導鄰里互助、團結友善、知榮明恥、和諧融洽的新風尚,增強留守婦女的幸福感。一是開展“家和萬事興”家庭文明建設活動。在全區宣傳和選樹了10戶最美家庭、10位最美女性,10戶最美庭院,10位最美少年,上報市婦聯8戶最美家庭,參加市最美家庭宣講團,推薦市“十佳家長”,參加市家庭法律知識競賽獲市唯一的一等獎。透過宣傳新風尚,弘揚了家庭正能量。二是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引導留守婦女積極參與秧歌隊、鑼鼓隊、健身隊等婦女文藝表演隊,在“三八”等重大節日期間,開展了豐富多彩、貼近農村生活的文藝娛樂活動,自編融洽鄰里關係、家庭關係的小品節目,豐富留守婦女精神文化生活。三是建立社群各類女性互助組織。組織農村婦女成立文化表演隊伍100多支,成立家庭矛調隊伍50多支,大家在生活上互相關照,精神上互相慰藉,閒暇時有共同話題,娛樂時有共同愛好,有效緩解留守婦女在生產生活中的壓力,增強留守婦女對社群的歸屬感。四是認真接訪調解家庭矛盾糾紛。配合公安部門在全區推行家暴法律告戒書制度,有效制止和減少家暴的發生;發揮巾幗法律援助中心作用,為困難弱勢婦女提供諮詢援助;堅持接訪工作首問負責、維權工作接地氣,區婦聯與街鎮部門主動對接,切實化解婚姻家庭矛盾30多起;引進了寧姐工作坊培訓資源,對婚姻家庭關係調處工作開展培訓5期,教會留守婦女處理家庭關係、解決家庭糾紛的正確方法。五是堅守母親學堂、女性講堂陣地。紮實開展婦女素質提升教育,培養新時代“四自”精神的新女性。

  今年,xx區婦聯對留守婦女紮實開展了“請讓我來關心你,就像關心我自己”的系列關愛活動,積極守護農村留守婦女身心健康,切實減輕貧困家庭生活負擔。一是發放“兩癌” (子宮癌、)篩查券。向市婦聯爭取了500張 “兩癌” 免費篩查券,每街鎮50張,由各街鎮婦聯組織農村留守婦女、單親貧困母親赴xx恆安專科醫院進行免費檢查,呵護農村留守婦女身心健康。二是爭取“兩癌”大病救助。積極申報中央財政救助,對全區9名“兩癌”患病婦女分別給予每人1萬元的慰問金,併為23名正在治療中的“兩癌”重度患病婦女蒐集整理各類相關資料,錄入中國婦女網,申報辦理中央財政救助手續,努力減輕患者的家庭負擔。三是開展助醫進社群活動。與市婦聯聯合邀請醫護志願者為社群居民義務諮詢問診,先後在xx天一、xx等7個社群開展了“家和萬事興”助醫進社群活動。四是開展母親節慰問活動。在母親節來臨之際,對全區夫妻患癌的特困“雙癌”家庭、特困單親母親、特困“最美家庭” 婦女開展走訪慰問活動,幫助解決實際困難。五是開展巾幗助困送溫暖活動。爭取區級財政資金支援,春節前後,對全區篩選出的非低保邊緣農村單親貧困母親開展節日慰問活動,並納入政府惠民工程,營造社會各界共同關愛留守婦女的良好社會氛圍。

  需求調研報告 篇12

  地板,在整個地面鋪裝材料中究竟佔據多大的比重,或者說在消費者心中木地板的認可度有多高?《地板消費需求大調查》的問卷活動在河南地區引起了較大的反響,不同市區的消費者均參與了活動。

  在參與調查的消費者當中,仍舊有24%的人表示“在家庭裝修中不會考慮地板作為地面鋪裝材料”,可見地板消費更應當樹立引導、普及的職責。而不願鋪設地板的人中,認為“木地板打理麻煩”、“價格較高”的人相對較多,認為“安裝麻煩”、“甲醛釋放”、“花色單一”的人數基本持平。

  在對木地板鋪裝持肯定意見的消費者重,普遍認為木地板的舒適環保是吸引他們購買的主要因素。單就南陽地區來說消費者對強化地板情有獨鍾,而實木地板、實木多層、地熱地板恰恰三分天下,地熱地板能夠在南陽擁有如此多的擁護者是該型別地板產品在當地的滲透。

  九正建材網瞭解到,南陽地區的消費者對新型地板的資訊掌握比較多,近37%的調查物件知悉生態木地板,對超實木地板、仿瓷木地板、軟木地板、PVC地板、防靜電地板等新型地板均有一定數量的人認識,這在其他調查地區較難看到的。

  這一點從對地熱地板的接受程度上,也可見鮮明的差異。有近一半的消費者表示願意嘗試鋪設地熱地板,其中不到四成的人對地熱地板有過了解。而與其他地區的調查有鮮明差異的還有一點,南陽地區消費者對木地板色彩的鐘愛比較集中,大部分人都傾心於本色。

  與其他地區相似的是95%以上的人員不會採用網購的形式來購買地板產品,虛擬形式的交易模式可能在南陽地區實施起來更加艱難。

  需求調研報告 篇13

  人口老齡化是世界人口發展的一大趨勢,預計在二十一世紀三、四十年代將達到高潮。目前,這一問題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

  北京市在80年代末就已經步入老齡化社會,90年代以來,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劇,人口老化形勢日益嚴峻,老年人口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在總人口中的比重都在不斷提高。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劇,老齡問題即老年人的需求問題和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社會經濟問題日益突出,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解決北京市的老齡問題,北京市統計局最近在全市範圍內進行了老年人生活現狀及需求的抽樣調查。

  (一)老年人的生活現狀

  大多數老年人與子女居住在一起。從老年人的居住方式看,70%的老年人與子女居住在一起;近三分之二的老年人享受離退休待遇;老年人的就業比例較低;老年人的經濟來源主要是離退休金;80%以上的老年人生活能夠自理;老年人公費醫療的比例達到60%;老年人的娛樂活動較為單一。

  (二)老年人對一些問題的看法

  老年人大多願意與子婦住在一起;三分之一的老年人對自己的經濟狀況表示滿意;絕大多數老年人選擇家庭養老;半數以上的老年人贊同再婚;大多數老年人沒有學習的興趣;60%的老年人肯定自己的社會價值。

  (三)老年人最需要解決的問題

  老年人提及最多的問題是“生活有人照料”,其次是“有寬敞的住房”,第三是“經濟上有人幫助”和“看病就醫方便”,另外,還有一定比例的老年人提出要“增加服務社群”,而提到其它問題的老年人較少。老年人所提出的問題存在著地區差異、年齡差異和文化差異。

  地區差異:城近郊區的老年人對目前生活狀況的滿意度要低於遠郊區縣,城近郊區老年人提及最多的問題是“有寬敞的住房”,位於第二位的是“看病就醫方便”和“增加服務社群”,位於第三位的是“合法權益受到保護”;而遠郊區縣老年人提及最多的問題是“生活有人照料”,其次是“經濟上有人幫助”,第三是“看病就醫方便”。

  年齡差異:60-69歲老年人提出的需要解決的問題很多,主要涉及六個方面,根據老年人提及的多少來排序,這六個方面依次是:“生活有人照料”、“有寬敞的住房”、“看病就醫方便”、“增加服務社群”、“經濟上有人幫助”和“合法權益受到保護”;而7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所提的問題比較集中,主要是一個,即“生活有人照料”,而對其它問題提及的較少。

  文化差異: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越高,沒有問題的人數比例越低。受教育程度在小學及以下的老年人提及最多的問題是“生活有人照料”,受教育程度為初中和高中的老年人提及最多的問題是“有寬敞的住房”,而受過大專及以上教育的老年人提及最多的問題則是“增加服務社群”。

  (四)中青年人的觀點

  大多數中青人願意與老年人住在一起;近60%的中青年人不贊同老年人就業,主要原因是老人年齡偏高、身體不好以及老人應該享受生活;中青年人中90%以上在生活中都幫助老年人;中青年人認為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是很豐富;在養老方面,中青年人的看法與老年人一致,87%的人選擇家庭作為老年人的養老場所;將近70%的中青年人贊同老年人再婚;中青年人認為老年人是社會的一筆寶貴財富,不是家庭的社會的負擔。

  (五)結論及對策

  1、加強養老保障體系的建立,制定符合北京市情的養老政策。

  養老問題是老齡問題中最重要的問題,它包括兩項基本內容,即養老期間的經濟保障和服務保障。關於經濟保障,由於我市的老年人口以離退休人員為主,他們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是離退休金,因此,在發放離退休金時,一方面要保證離退休人員按時領到離退休金,另一方面要隨著就業人員工資水平以及物價指數的變化,及時調整離退休金的金額,以保證老年人的實際生活水平。與此同時,還要不斷完善北京市的養老保險制度,逐步減輕企業和個人的負擔,使我市的養老工作步入良性迴圈。關於服務保障,目前北京市的養老方式主要是居家養老,這是我國傳統的養老方式。調查發現,無論是老年人還是年輕人都傾向於這種養老方式,但是由於現在的家庭結構、規模正在發生變化,家庭的養老功能已趨於弱化,不能完全滿足老年人的各種需求,因此,應該把居家養老和規範化的社群服務相結合,把社群服務引入家庭,以彌補家庭養老的不足。只有做到家庭養老和社群養老的有機結合,才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2、發展老年教育,提高老年人口素質;

  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真正做到老有所樂;拓寬老年人的就業渠道,實現老年人的社會價值。

  3、搞好社群建設,發揮社群的助老服務功能

  社群是老年人的主要活動場所和生活空間,隨著家庭養老功能的減弱,老年人對社群的依賴性越來越強,對社群服務的需求也越來越多,因此,加強社群建設,充分發揮社群對老年人的服務功能是解決老齡問題的重要途徑。目前,北京市的社群建設比較薄弱,不能適應老年人的各種需求,因此,在進行社群建設時,首先要加大對社群養老服務業的投入,透過多方位、多渠道籌集資金,加大投資力度。其次,增加社群老年人的服務設施和服務內容,主要包括醫療保健、家政服務、健康娛樂、學習教育、法律諮詢等服務專案。第三,要培養一批高素質的社群管理人員和服務人員,提高社群為老年人的服務質量,不僅讓老年人享受到有關的照顧資源,還要讓老年人享受到高質量的服務。

  需求調研報告 篇14

  為全面瞭解xx市困境兒童的生存、發展現狀,積極探索新農村貧困兒童幫扶助學的有效途徑,根據省婦聯《關於開展兒童慈善需求調研的通知》要求,市婦聯利用一週時間,專門深入各縣(市、區),村組、學校進行調研,採取以座談、走訪、問卷調查等形式,對全市貧困兒童現狀進行了深入調查。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我市轄11個縣(市、區),全市總人口540萬。我市的困境兒童共有115328名,主要包括單親兒童、孤兒、殘疾兒童、留守兒童、患大病兒童以及因父母殘疾、家庭遭遇意外事故或者父母患大病等原因導致的特困兒童等6個群體型別。這些兒童在全市11個縣(市、區)均有分佈。他們的生活都很困難,多數單親家庭兒童生活在貧困之中,62.8%的農村留守兒童家庭年人均收入在1500元以下,他們在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及生活方面都存在許多困難和需求。

  二、困境兒童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困境兒童的這些問題形成,既有家庭原因,也有學校原因,還有社會方面的原因,現具體分析如下。

  近年來,隨著農村留守兒童的日益增多,市婦聯在市委、政府的正確領導和支援下,高度重視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工作,圍繞建立以學校為主導,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困境兒童教育管理體系,結合各地的實際,採取了許多行之有效又各具特色的政策措施,創造了一系列成功的典型經驗。

  1、廣泛建立困境兒童檔案與聯絡卡制度作為加強困境兒童教育管理的一項基礎性工作,為每一個困境兒童建立了內容詳盡的學習與生活檔案或成長袋,以便於對留守兒童進行動態管理和跟蹤服務。

  2、全面構建留守兒童情感呵護工程:

  一是廣泛推行“代理家長”制度,形成了四支關愛工作隊伍(即“愛心媽媽”關愛隊伍、“五老”關愛隊伍、代理家長關愛隊伍、家教指導服務關愛隊伍);

  二是建立留守兒童幫扶制度,形成了四種關愛工作模式(即結對幫扶式、學校託管式、站所服務式、專案運作式);

  三是建立“留守兒童之家”;

  四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為疏導與調適“留守兒童”因親情缺失、學習壓力過大以及青春期等導致的各種心理障礙,開通心理熱線等方式,積極開展了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生心理障礙干預,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3、 整合多方資源,實施關愛救助。婦聯利用婦聯組織機構健全、聯絡領域寬泛的優勢,充分發揮“紅鳳工程”、“春蕾計劃”、貧困婦女兒童維權救助行動、托幼園所補助等各類專案資源的綜合效應,幫助農村留守兒童解決實際困難,使她們真正得實惠、普受惠、長受惠。多渠道籌集救助資金幫扶救助貧困兒童。

  根據初步的摸底調查,就全市範圍來看,隨著城鎮化程序的不斷推進,對於經濟欠發達的xx而言,當前及今後一段時期內,困境兒童仍將呈現穩步、緩慢增長的趨勢。因此,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農民工子女特別是留守兒童學習、生活、教育工作,仍將是xx市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下面,根據上述調查結果及初步分析提出如下建議:

  1、加快區域經濟發展,努力發展支柱產業和非公有制企業,以服務當地為基本指標,出臺相對優越的條件,吸納當地農村富餘勞動力,實現勞動力的就地轉移,從而減少留守兒童的數量。

  2、建立困境兒童基本生活救助制度,為困境兒童生存提供製度性保障。

  3、加大對困境兒童的教育救助力度,為他們自強自立奠定基礎。形成以政府資助為主體,以社會捐助為補充,惠及所有貧困學生的助學保障體系。建立愛心助學基金,切實保障困難兒童和殘疾兒童接受9年義務教育,並資助其高中階段教育。對考上大中專學校的困難學生實施幫困助學

  4、村級組織也要加大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度。村組幹部應對貧困的留守兒童進行走訪慰問,瞭解他們的學習,生活情況,看哪些地方需要幫助。另外,村組幹部要組織留守兒童的監護人進行學習,讓他們真正承擔起這份責任,不僅要給予他們物質上的滿足,還要給予他們精神上的鼓勵;同時還可以號召年輕黨員行動起來,讓他們去幫助那些留守兒童、困難兒童,關心他們的學習、生活。

  5、家庭的作用也至關重大。在外務工的父母也需要經常和孩子進行交流,瞭解情況,然後這些父母也需要定期和學校進行交流溝通,反映情況,瞭解情況,這樣有利於留守兒童、困難兒童的健康成長。

  需求調研報告 篇15

  為了進一步提高2014年小學教師培訓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我校開展了小學教師培訓需求調研工作,根據學校安排,我組(xxx、xx、xxx、xxx)到xx小學、xx小學、xx小學、xx小學調研。所到學校無論硬體建設、師資配備都是所在校區最好的學校。調研期間聽課8節,組織召開座談會4場,發放調研問卷80份。 現將我組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聽課情況

  8節課,語文、數學各四節,授課教師年齡在30—40歲,其中僅一位是男教師,使用多媒體技術的四位。使用了分組教學模式的兩位。 8位教師都能做到教學目的明確、教學思路清晰,透過問題展開教學,課堂氣氛活躍。但存在問題也不少,使用簡報的老師,製作上僅停留在圖片、文字的使用上,音樂和影片的插入都沒有。使用多媒體,就忘了板書。大多忽視教學生成,忽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很少創設情境,讓學生在親身參與、體驗中學習新知識。個別教師使用了分組,但是利用程度不高,流於了形式。

  二、對調研問卷的資料分析

  綜合問卷分析:

  1、100%教師參加過不同形式的培訓。

  2、90%的教師最需要對新課標、新教材的理解和把握。

  3、92%的教師認為目前最欠缺的是現代教育資訊科技教學能力。

  4、100%的教師贊同對小學生開展學校心理輔導。

  教育技術問卷分析:

  1、不會操作電腦的教師為0。能簡單操作的為30%,掌握的60%,精通的為10%。

  2、90%的教師掌握網路上資訊及資源的搜尋。

  3、95%的教師能夠使用電子郵件。

  4、100%教師能簡單使用word。90%的教師能簡單操作excel。

  5、95%的教師不會對音訊處理,85%的教師不會圖片處理。

  6、90%教師能簡單操作多媒體裝置。

  音樂問卷分析:

  1、95%的教師沒有接受過演唱訓練或學習過歌唱的方法,還是自我感覺來唱。

  2、90%能簡單使用鍵盤,但僅限於右手但旋律。

  3、70%的教師獲得新知識的途徑是透過網路。

  4、90%的教師不具備音樂軟體的使用。

  5、95%的教師沒有指導過課外小組的活動。

  6、100%的教師沒有見過2011年新課標。

  三、座談會的情況綜述

  透過座談,我們發現:

  音、體、美教師嚴重不足,兼職教師因專業知識或升學壓力多數不上,換成了自己的主課。

  新配發的教學裝置,因不會使用多閒置。

  老師們參加培訓的困難主要是工學矛盾。學校的教師教學負擔仍很重,特別是遠離縣城的邊遠小學,師資短缺。並且現在的培訓有時扎堆,再加上主題調研,讓老師基本無暇以對。農村教師大多在不能住校,放學後或雙休日有一定的家務瑣事,因此很難或不願再抽出時間投入培訓。

  老師們對新一輪培訓的期待主要有:

  一是希望培訓的內容緊密聯絡當前的課堂教學,理論的學習要易於內化為實踐,有較強的實踐性和可操作性,既立足於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又能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二是大多教師非常希望到名校觀摩學習,得到名師的指導和培訓。

  三是希望能夠根據不同的物件採取分層培訓,因材施教,不能大一統,一概而論。

  四是希望能夠送教下鄉,讓老師在家門口參加培訓。

  需求調研報告 篇16

  為深入瞭解鄉鎮農民接受培訓的需求意願,根據xx縣A鄉鎮戶數印製下發調查問卷14132份,發放到戶13256份,最大程度確保調查工作達到村莊100%覆蓋、農戶100%覆蓋。包村幹部和村“兩委”採取入戶訪談和問卷調查形式,共得到有效問卷13119份。經整理分析,得到如下調查結論。

  (一)農民參加培訓的願望強烈。

  在接受調查的農民中,76.6%的農民願意參加培訓,23.1%的農民不願意參加培訓,0.2%的農民對參加培訓持無所謂態度。其中,71.0%的農民希望透過培訓增加收入,15.9%的農民希望透過培訓提高技能,此兩項培訓目的佔到被調查者的比例達到86.9%;透過培訓獲取政策扶持、獲得學歷、獲得證書等目的所佔比例分別為3.7%、0.5%和1.6%。63.7%的農民更加傾向於點對點的培訓型別。以上資料表明,農民普遍對參加培訓具有較高的積極性。結合面談訪問發現,隨著現代高效農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民認識到提高科技文化素質對於增收致富的重要性,越來越感受到自身的知識和技能的不足,迫切希望透過接受培訓以適應日益變化的形勢,特別是希望能學到一技之長,提升增收致富的能力。

  (二)農民最希望學習的內容。

  調查問卷顯示,農民最希望學習的內容是實用技術,佔56.9%,政策方針、電子商務、個人創業分別佔3.6%、10.6%、17.0%,、其他類佔1.9%。在證書類培訓中,農民則傾向於電工、焊工、心得體會家政等實用技能,所佔比例分別為11.5%、18.9%、19.1%,對於新興技術面點師、計算機應用、電子商務、財務類、營養師的需求意願相對較低,認識不足,所佔比例分別為6.0%、9.2%、4.3%、0.3%、0.6%。調查表明,像A鎮這樣經濟發展處於中等水平的農業大鎮,實用技術仍然是廣大農民最希望學習的內容。

  (三)農民對於創業基金的認識。

  調查資料顯示,39.0%的農民表示願意申請創業基金,53.5%的農民表示並不願意申請創業基金。願意申請創業基金的農民中,98.4%的農民對於創業基金服務較為滿意,1.6%的農民對創業基金服務不滿意。農民申領創業基金是政府立足當下、著眼長遠推出的一項惠農政策,旨在給予農民創業資金支援;目前,已有越來越多的農民認識並接受創業基金,相關部門應當不斷更新改善服務質量和水平,自我完善,使創業基金服務更好地惠及更多民眾。

  (四)農民喜歡的培訓方式

  調查問卷顯示,農民喜歡的培訓方式依次是集中授課與現場教學相結合(佔29.8%)、現場教學(佔29.6%)、集中授課(佔26.4%)、其它(佔3.6%)。由於農民的文化水平相對較低,接受新的資訊和技術,主要是靠直觀感受,因此,農民最願意接受的培訓方式是專家學者或技術人員在生產經營現場的指導。調查資料也表明,集中面授也是農民願意選擇的培訓方式,體現在政策方針、電子商務等的學習方式上。錄影和多媒體教學具有教學成本低、覆蓋面廣、形象直觀的特點,培訓教師在集中上課的同時,再輔以錄影或多媒體教學,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五)農民喜歡的培訓教師。

  在接受調查的街道農民中,9.8%的農民喜歡的培訓教師是高校教授,26.2%的農民喜歡的培訓教師是市內農業專家,30.9%的農民喜歡的培訓教師是點對點教師,23.4%的農民喜歡的培訓教師是當地土專家。市內農業專家和點對點教師所佔比例較大,主要原因在於當地土專家雖然實踐經驗豐富,但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專業學習,對事情的認識程度存在侷限性;高校教授雖然專業知識很強,但由於理論性、專業性較強,農民往往不易接受;而市內農業專家和點對點教師由於長期服務於農民,瞭解他們的生產經營狀況,既有理論性,又有豐富的實踐,講課的內容更能符合農民的需求,因而最受廣大農民的歡迎。

  (六)農民最希望接受的培訓時間。

  在接受調查的農民中,25.3%的農民選擇最希望參加半天的培訓,36.7%的農民選擇最希望參加1天的培訓,6.4%的農民選擇最希望參加2天的培訓,12.4%的農民選擇最希望參加3天的培訓,11.5%的農民選擇最希望參加5天以上的培訓。調查表明,目前農民對培訓的需求以短期為主,一是農民最希望學習的內容是農業新技術,而單項農業新技術學習不需要太長時間;二是從農民難以抽出更長的時間參加培訓,即農民接受培訓存在一定機會成本;三是從培訓的供給來說,鄉鎮可能受培訓資金、組織難度的影響,較難開展較長時間的培訓。

  (七)農民喜歡的培訓地點。

  在接受調查的農民中,59.9%的農民喜歡的培訓地點是在本村,17.6%的農民喜歡的培訓地點是在鄉鎮,15.7%的農民喜歡的培訓地點是在縣城,2.1%的農民喜歡的培訓地點是其他。絕大部分農民認為適合的培訓地點是在本鄉鎮範圍內,主要是因為本鄉鎮範圍距離近,節約時間和金錢,既能參加培訓,又能照顧到生產,符合農民的實際要求;但是,仍有一些村民能夠接受到鄉鎮範圍之外參加培訓,因此,對於這些參訓需求意願強烈、層次要求較高的生產大戶,新型農民學校應當適當開展一定比例的高層次培訓,組織當地農民到市外參觀學習,汲取借鑑外地先進經驗,帶動當地農戶發展。

  (八)農民獲取培訓資訊的途徑。

  在接受調查的農民中,獲取培訓資訊途徑由高到低依次為村幹部通知、身邊的群眾、鄉鎮新農校辦、其他和培訓資訊,所佔比例分別為60.2%、17.1%、13.8%、1.2%和1.1%。資料表明,目前,鄉鎮新農校辦宣傳較為到位,往往透過下發通知至各村、村幹部轉達、群眾相互傳達等方式,將新型農民培訓資訊通知到村民。

  (九)影響農民培訓的因素。

  在調查問卷列出的影響農民培訓的影響因素各選項中,69.0%的村民選擇沒有時間,21.1%的村民選擇培訓內容不感興趣。資料表明,新型農民培訓的開展,要充分考慮當地農民生產、生活實際情況,依此分批次、分時間段、安排不同內容型別的培訓課程,個人簡歷以滿足現代農民的多樣化需求。

  需求調研報告 篇17

  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進步,計劃生育和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的延長,人口老齡化問題變得日益嚴峻。本次調研,主要就人口老齡化及養老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總結和討論,以期為我國養老問題獻計獻策。調研範圍雖然僅限於我所工作在的石河子市東城區鳳凰嘉苑社群,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現今我國的人口老齡化情況和老年人養老方式情況。報告將從整體和部分角度,社群和個體層次來全面分析鳳凰嘉苑社群人口老齡化及其養老方式情況。

  調研目的與意義:

  當今社會,養老的主要問題包括老年人經濟供養,醫療健康,生活照料,精神撫慰以及權益保障等。進行此次調研,我們希望人們能對養老問題引起重視,關注身邊老人的身體狀況和精神狀況,讓老人感受到來自家庭和社會的溫暖,為老年人創造一個更好的養老環境,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

  調研物件分佈範圍及調查內容:

  (一)、本次調研,主要集中在鳳凰嘉苑小區內,調研物件的主要以老年人為主,同時兼顧中年人,青年人的態度和認識,做到了調研的客觀性和實際性。採用隨機抽樣的方法,一共調查50名退休老年人。對老人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前講明這次調查的目的,然後對老年人進行現場調查,因考慮到老年人的一些特殊情況,調查問卷由調查人員按調查欄目逐條進行詢問並填寫。

  (二)、調查內容包括三部分:老年人的基本情況、老年人的生活現狀、老年人的養老方式。老年人的基本情況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職業、婚姻現狀、家庭關係、收入來源等。老年人的生活現狀主要調查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健康狀況、生活支出等方面。老年人的養老方式則包括跟家裡人的關係、生理或心理方面的需求。

  一、石河子市東城街道鳳凰嘉苑社群人口老齡化基本情況

  鳳凰嘉苑社群隸屬於開發區管委會東城街道,地處東城街道最南端,管轄區域:南北方向為鐵路線(不含鐵路林場機關)至北二路,東西方向為東六路至東四路,管轄面積3.83平方公里,社群所轄鳳凰嘉苑、天富康城小區、高中學區一中、二中、管服中心及第九中學。轄區總人口6900人,其中常住人口6816人,流動人口84人。其中,老年人口900多人,約佔轄區總人口的13.04%。社群環境幽靜,空氣清新,適合老年人居住。此外,社群交通便利,社群內大型超市,社群診所,老年人活動中心和居民健身場所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為老人便利生活提供了條件。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老年人的基本情況

  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老人的職業大多以工人、農民為主;

  二是56歲—65歲的老年人居多,大部分都已婚;

  三是大部分老年人生活來源都是自己的退休金跟自己勞動所得;四是大部分老年人家庭感情融洽。

  此外,老年人生活狀況調查還顯示,老年人對社會各種服務方式的需求是較為廣泛的,但目前社會服務的普及程度還不高,服務宣傳還不夠到位,老年人對本地是否已設有這些服務方式並不瞭解。老年人閒暇在家,把時間花在看書閱報、看電視聽廣播、體育鍛煉和運動健身方面較為普遍,另外老年人在社群幫子女帶小孩的也較多。

  (二)老年人的生活現狀與分析

  1、老年人家庭具有養育多子女特徵;

  在所調查的老年人家庭中,無子女的為0,有1個子女的佔27%,有2個子女的佔31%,有3個及以上子女的佔42%。其中大部分老年人家庭子女數平均為3—4個。

  2、多數家庭幸福和睦;

  本次調查顯示,有87%老人表示,子女對他們是尊重和關心的。其中有四成的老人認為子女對他們是非常尊重和關心的。有10%的家庭關係一般,只有3%的認為家庭關係不是很好約有六成的老人表示,女兒對他們的關係更細緻一些。

  3、身體和醫療狀況;

  在本次調查過程中,有接近四成的老人表示自己有需長期治療的慢性病,在常見疾病中,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排前三。只有不到兩成的老人每年的醫療機構進行全面體檢。每季度花在醫療上的費用,500以下佔73%,500—1000佔17%,1000以上的10%。大部分老人認為有病是常事,不必太在意,不想花冤枉錢。

  4 、老年服務基礎設施基本滿足老年人活動需求;

  調查顯示,老年人住所附近建有的各種活動場所,基本滿足了老年人的活動需求。有些老年人表示,社群的活動場所還不夠大,而且運動設施沒有大量的更新。

  5、老年人多數具有較高的生活自理能力;

  養老服務按功能可分為自理、半護理和全護理。能自理的老人一般日常生活行為完全自理,不需依賴他人護理;半護理的老人一般日常生活行為需依賴柺杖輪椅等輔助設施;全護理的老人一般日常生活行為需完全依賴他人。調查顯示,有88.12%的老年人能自理和身體健康能照顧家人,需要別人適當幫助的老人佔9.77%,完全需要別人照顧的僅佔2.11%。

  (三)老年人的養老方式

  國家的經濟實力、老年人的養老觀念、家庭結構、收入來源和身體狀況等都是決定老年人養老方式的重要因素。目前,老年人養老的形式不再單一,但基本仍以居家養老為主,養老院養老為輔助。在被調查者中,希望居家養老的佔79.0%;希望住養老院的佔20.0%;希望其它方式養老的佔1.0%。

  1、居家養老方式;

  (1)傳統家庭養老。老年人由其子女贍養、照顧,是我國傳統養老模式,老人幫助子女做家務、照顧孫輩,子女也方便照顧老人,有利老人身心健康。在被調查者中,與子女同住、一起生活的老年人佔75.5%。

  (2)單獨生活。由於住房條件、子女生活方式與老人不同、子女去外地工作生活等原因,年齡雖大,促使老人選擇了與子女分開居住這種養老生活方式,並且這種現象正漸漸成為一種發展趨勢。在被調查者中,與子女分開居住,自己或夫妻倆自己料理生活的佔14.5%。

  (3)請保姆照料。調查顯示,請家政保姆照料的僅佔2.0%。這種養老方式較少的原因是多數的老人是認為“養老金收入較低,保姆或護理人員費用較高,負擔不起”;另有一小部分老人是認為“找不到合適的護理人員”。

  2、機構養老方式;

  (1)收入來源也是影響和決定養老方式的重要原因。隨著年齡增大,老年人自理能力下降,但老人多數仍然願意居家養老,而不願意去養老機構的原因是收入較低,養老機構服務收費還不適應老年人的承受能力。在調查的離退休老人中,居家不便而又不願機構養老的老人中有7.0%是因為養老費用較高,經濟條件窘迫、無力支付費用。

  (2)健康因素和不想給子女添麻煩的。隨著年齡的增長,老人的健康狀況開始下降、自理能力減弱而選擇機構養老的佔9.5%,不想給子女添麻煩而選擇機構養老的佔12.0%。

  需求調研報告 篇18

  快遞,是指快遞公司透過鐵路,公路和空運等交通工具,對客戶貨物進行快速投遞。快遞的特點是,一個點到另一點,快速方便。近年來隨著網上購物的普及,地區間的物流增多,快遞行業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同時作為服務業也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為我國經濟增長貢獻了一份力量。現在我院在校大學生達到了17016名,作為大學生消費市場的一部分,快遞行業得到了進一步的繁榮。因此我們以校園快遞狀況為主題,對我校學生進行了部分的隨機調查。希望透過調查能夠真切的瞭解校園快遞現狀。

  (一) 活動主題

  有關校園快遞現狀的調研報告。

  (二) 調研目的

  瞭解學生的快遞使用現狀,並在瞭解現狀的基礎上發現總結影響快遞發展的各方面因素、學生消費群體對快遞各方面因素的評價以及快遞公司應該改進的

  地方。

  (三) 調研方式 區域性抽樣調查

  (四) 調研時間 20XX年10月12日

  隨著網路購物的愈演愈烈,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加入網購陣營,迅速激發起高校校園師生對快遞的需求。這也促進了校園快遞的迅速發展,但目前許多高校外圍和內部的快遞企業的運營存在著許多問題,無秩序競爭、低質的快遞服務等問題仍不能讓師生滿意,服務投訴日漸增多,快遞業該如何改進?大學生對於快遞行業的未來有何看法? 根據調研部部門成員對校園周邊的快遞公司進行實際調查,進行情況彙總,校園快遞現狀如下:

  據調查得知,現今在學院內有快遞業務的公司分為有固定代理點和無固定代理點兩種模式。

  有固定代理點:申通快遞、圓通快遞、中國郵政、韻達

  無固定代理點:順豐快遞、匯通快遞、中通快遞

  1)代理點所在地 申通快遞公司:后街中段

  圓通快遞公司:大校門口

  中國郵政、韻達:后街後段

  2)代理點單日收發快遞件數(旺季)

  申通:單日收到快遞大致150件(只能自己去代理點取,當日不取每天加收一元) 圓通:單日收到快遞大致100件(只能自己去代理點取還需交3元) 韻達:單日收到快遞約500件(免費送到各個園區) 中國郵政:單日收到快遞約10件(免費送到各個園區)。

  其他快遞:單日共收到快遞大約30-40件,共計單日收到800件。(皆免費送到各個園區)

  校園快遞市場特點 :

  1 )代理點多而雜

  針對上述快遞公司代理點的所在地,校園快遞顯現出多而雜的特點。代理點數量雖多,但由於租金問題,店家往往選擇施工簡易房或與其他商鋪共同租用很小的店面來維持日常的經營。地方狹窄簡陋,師生難以對其產生信賴感;貨物擺放零亂無序,給師生造成以易丟失,安全係數不高的感覺。

  2) 不穩定性大

  單個代理點由於現有的市場份額有限,所賺取的利潤同樣有限,而在租金和人工費等成本的開支下,淨利潤額就相對不高的情況。在這種大的背景下,各代理點就會出現經常性換址或經常性更換代理人,乃至於更換營業業務的情況。

  由圖表反映出來為我們學校師生提供快遞服務的公司還是很多,這樣多的快遞公司讓我們同學有了更大的選擇空間,也說明了高校的快遞競爭激烈,各個快遞公司都想佔有一定的校園市場份額。在此次調查中發現申通、韻達、郵政這幾個快遞公司所佔的校園份額較多,原因在於郵政、韻達這兩個在我們學校設立代理點時間較長,有一定的信譽,再加上它們免費將快遞物品送到學校各個園區,這是一個優勢;然而中通、匯通也佔有一定份額,是因為它們也將快遞物品送到各園區,然而缺陷在於沒有郵政、韻達在我校師生中影響力大;圓通是因為將同學們的快遞只送到代理點並且還要收取同學們3元的附加費。這一系列的快遞公司都在育才佔有自己的校園市場,這樣也給師生選擇快遞業務提供了便利。

  需求調研報告 篇19

  校園,被人們看做是知識的殿堂,在校學生一方面以學生的身份在校接收教育,另一方面也是校園消費的主體。校園這個特殊的市場,與一般商業市場有許多的不同。

  首先,就校園這一宏觀體系而言,校園市場具有以下特點:

  1. 封閉性。在校大學生與電視媒體接觸不多,資訊多來源於廣播和網際網路,資訊的普及和傳播主要是靠同學間的口耳相傳,形成了一個較為封閉但卻活躍的消費市場圈,產品的接受度和知名度主要依賴於其在高校市場內,也就是學生消費圈內的口碑,是利用關係營銷手法的重要市場。

  2. 容量大。隨著我國高等教育近年來的連續擴招,規模不斷壯大,學生對商家和企業來說,也就意味著一個巨大的、高素質的新型消費市場,也將佔據未來整個消費市場不可忽視的一大份額,所以校園也逐步成為商家和企業謀求進一步挖掘和開發的重要部分。

  3. 開發成本低。目前,企業在校園的經營並非相當激烈,企業可以選擇與校園社團合作互助等方式,所以一個企業要進入校園市場比其在一般市場上搶佔份額要容易得多,成本也低得多。

  4. 集中性。校園市場消費集中,在校學生群體消費量大,所以企業能夠透過各種活動進行有效的宣傳,透過這些方式,企業花費的成本相對較低。而且,透過校園的海報、校園網、BBS 等宣傳方式,有效的資訊傳達也比校園外市場上更迅速直接。

  5. 延續性。校園市場是有未來導向性的,具有連續性。企業佔領這個市場不僅會帶來短期的商品效益,而且,大學生群體之所以是特殊的消費群體,在於他們擁有知識資本,以腦力勞動為主,崇尚品質生活,具有鮮明的品牌意識,這種意識一旦形成忠誠度也很高,他們是形成中國新生中產階級和引領青年一族消費潮流的重要支柱,必將成為未來社會中消費的主導力量。

  6. 文化的獨特性。高等學校的文化既是校園文化的,又是社會文化的一部分,具有大眾化和獨特性綜合的特點。新生代的高校學生熱衷於各種時尚、潮流的“文化娛樂”方式,以此作為彰顯自身個性的方式,這些都預示著高校市場文化消費的巨大潛力。高校文化在普及的過程中,也將引發新一輪的文化消費的熱潮,而網路的迅速發展,使得校園文化加速傳播與擴充套件,這種趨勢將會打破以往校園文化僅作為社會文化的亞文化存在的現象,並將全國各個高校的校園文化連成一個統一,互動,活躍的整體,使得文化消費成為不可忽視的一個消費熱點。

  其次,校園的主體是學生,就學生這一微觀的、具體的消費群體而言,有研究發現,大學生和精英分子,也就是那些他們的師兄師姐,無論是在品牌偏好,還是消費產品的選擇上,都非常類似。在耐用消費品消費方面(所謂耐用消費品,也就是那些高價值的消費品) ,他們和那些沒有進入大學的同齡人很類似,這主要是受到經濟因素的影響。但是,在快速消費品方面,無論是在品牌的選擇,還是在消費的數量、消費的滲透率方面他們和師兄師姐非常類似。從這個角度上講,經濟和文化兩個因素的影響在他們身上體現得非常突出。在經濟制約之下,他會趨同於他們的那些沒上大學的同齡人。但是,品牌的偏好、對事物的判斷、其他觀念上比如愛情,大學生群體都和他們的師兄師姐,那些已經成為社會精英白領們非常類似。

  鑑於大學生的這一特點,企業在高校,針對大學生進行品牌及產品的推廣,即校園市場的開發有兩個方面的意義。首先,大學生處於一生消費的初始階段,處於價值觀和品牌觀念形成的階段,在這個時期開展品牌的推廣活動,將對大學生在未來的長期消費產生強大的引導性。同時,大學生所具有的相對較高的學歷和綜合能力使得他們將成為未來的中產階級和最具實力的中堅消費力量。其次,經過一系列的市場調研,或者從市場容量的估算來看,大學生市場在某些產品上(例如IT 數碼、快速消費品、考試培訓、圖書音像等)具有巨大的現實消費需求。因此,企業既可以從這塊市場上獲得實際的利益,同時更可以培養高價值的潛在客戶。

  所以,透過調查研究校園市場和在校大學生的特點,可以發現企業和商家在進行市場的開發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和定位方向,開發校園市場時,要時刻了解校園市場的特點和新動向、新問題,注意“因材施教”,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