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調研報告(通用16篇)

需求調研報告(通用16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需要使用報告的情況越來越多,不同種類的報告具有不同的用途。你還在對寫報告感到一籌莫展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需求調研報告,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需求調研報告 篇1

  1.調查目的

  為了瞭解企業對高校畢業生的需求標準以及企業家的人才觀,對高校人才培養機制進研究與分析,促成高校培養的人才與社會接軌,更好地整合學校教學資源,促進學校提高自身服務質量。

  2.調查內容

  到服裝企業找負責人瞭解服裝企業對人才需求方面的資訊並且完成“關於企業人才需求的調查問卷”。

  3.調查時間

  調查集中在7月6日、7月7日、7月8日,這3天進行。

  目前,服裝行業發展勢頭猛進。透過走訪調查顯示,服裝設計人員為數不多,高檔的服裝設計人才更是微乎其微,從走訪的溫州服裝企業所瞭解現有的服裝設計人員其中本科生佔極少的比例,畢業生的實踐能力,溝通能力,工作能力都還有待於提高。這種狀況,對於服裝行業向著更高、更遠方面發展是一種阻礙。廠家們反映,畢業生,掌握了理論知識,又會操作,技術比較全面,但技術熟練程度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尤其缺乏實踐。這說明在校訓練的機會少,應加強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這要求教學內容要更新,這就建議讓學生應拓寬視野多參加實踐。我們應該把握自己的優勢——在學校重視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切不可浪費時間!我們比很多人都幸運,有良好的學習機會。在大學這個小型社會學習溝通能力,加強人生觀,職業道德和勞動態度方面的修養。

  調查問卷顯示企業對本科生的需求呈上升趨勢。但在調研中發現:如今,在溫州一些企業裡已開始“淡出”學歷、資歷、經驗方面的框框,主張“適用才是硬道理”,將擁有業績、成果、具備真才實學、為市場檢驗證明具有創新思維和發展潛質的人才,納入引進的主視野。如果擁有高學歷但無法在起職位為企業創造價值,那麼對企業來說是無用的。只要略加留意溫州的報紙、網路和琳琅滿目的招聘廣告,經常可見“至少2年以上工作經驗”、“無工作經驗免談”等招聘內容,“有工作經驗”常常成為了應聘的門檻。越來越多的企業已經認識到在人才的選擇中,既要注重人才的文憑、證書及身體狀況,更注重人才能力及綜合潛質等,不同崗位有不同的需求,最重要的是適用。事實上,採用了“適用即人才”的標準,是企業務實發展思想的迴歸,這也代表了目前許多企業的用人策略。

  訪問的服裝企業對大學生最多的評價是:大學生在學校所學與社會需求脫軌,但要求高,又缺乏實際能力。其實現在的企業都很現實,看重工作經歷和技術,希望員工能儘快為公司創造價值。有誰希望把自己的企業給員工當練兵場呢?因此在校大學生要有危機感,不要以為一步入社會就能找到滿意的工作。應明確自身的價值和定位,你有什麼能力能讓你找到好工作。很多大學生找工作都存在這樣的誤區:一個方面是自己眼高手低,自己根本自身素質沒有達到一定的水平,另一方面是自己沒有給自己一個很好的定位,沒有找準自己的位置。“加強大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培養!”這是大多數企業給我們大學生的忠告。

  我們只要瞭解了社會的需求和自己所長,就會很快找到自己社會中的位置打好人生中漂亮的一仗。現代大學生缺少社會知識和資訊,在學校時從不關注社會中的情況,甚至連新聞都懶得看,更不用說社會鍛鍊,所以當他們邁出校門的那一刻就迷失了方向,拿著自己的簡歷不知何去何從,只知道自己學的是什麼專業,卻不知道自己能幹什麼,以至於很多大學生畢業後都找不到工作;因為大學生缺少社會鍛鍊,空一肚子墨水卻不知如何用,很多用人單位不願招聘應屆畢業生,都願吸取有工作經驗者,因此大學生的就業率也越來越低!有的學生辛辛苦苦學了數十年的專業當走進社會時卻找不到任何與所學專業有關的工作,這是多麼可悲的事情,這就是不瞭解社會的需求所造成的。

  所以我們要發起倡議,為了我們今後更好更快地投入到社會當中去,為了我們早日實現我們的人生價值,為了能夠更順利的工作用自己的所長服務於社會,讓我們積極投入到社會實踐中去吧!

  需求調研報告 篇2

  以“牧民定居行動計劃暨帳篷新生活行動、‘9+3’免費教育計劃和衛生事業發展計劃”為主要內容的藏區“三大民生工程”實施3年多來,不僅極大地改善了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而且對促進藏區經濟社會發展和長治久安發揮了重要作用,全鄉各項事業得以長足發展。但近日來,我縣境內連續發生“11.27”、“11.30”“12.2”自殺案件,給我縣當前良好發展局面和全縣農牧民群眾正常生活、生產造成了極大危害。目前,我鄉為確保轄區穩定,圍繞農牧民生產生活、醫療、教育、就業、幹部作風建設等做了深入調研。

  一、基本情況

  “三大民生工程”的實施,有效改善了農牧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夯實了藏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至少帶來四個方面的顯著變化。

  一是社會環境得到最佳化。“9+3”免費教育計劃實施後,藏區青年透過職業教育走上工作崗位;遊牧民實現定居後,相對集中居住,各地始終把定居點的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擺在重要位置,引導牧民走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路子,形成公共管理的強大合力,社會管理得到加強,治安環境明顯改善;隨著農牧民群眾利益訴求的逐步解決,社會大局保持和諧穩定,為藏區抓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二是基礎設施明顯改善。生活功能齊全的牧民定居點及與之相配套的公路、學校、衛生室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極大地改善了牧民生產生活條件,提高了畜牧業經濟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在定居點建設過程中,注重融入藏族傳統文化特點和地方特色,按照精品旅遊村寨進行規劃設計和精心打造,形成了獨特的優勢資源,為培育和發展生態畜牧業、畜產品加工業、生態旅遊業等特色優勢產業創造了條件。隨著衛生事業發展計劃的實施,一座座嶄新的鄉(村)衛生院(室)拔地而起,一批批先進的醫療裝置配置到基層,藏區醫療衛生保障和服務水平明顯提高。

  三是人才隊伍不斷壯大。加快藏區經濟社會發展、促進藏區長治久安,關鍵在人才。透過“三大民生工程”的實施,逐步培養起一批思想品德素質高、科學文化素質強、職業技能掌握好的藏區青年人才,成為帶領藏區脫貧致富的重要力量。

  四是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提高。牧民定居後,其生產生活由傳統遊牧粗放模式逐步向集約化家庭牧場的可持續模式轉變,牧區經濟增長方式發生歷史性變革,經濟效益大幅增加,發展質量明顯提高。農牧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性進一步增強,公共服務均等化、優質化程序加快,教育、醫療衛生等社會事業迅猛發展,農牧民文明素質大幅度提升,基層服務功能不斷強化,激發了藏區經濟社會發展活力,增強了藏區可持續發展能力。

  二、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透過調研,我們在肯定取得成績的同時,也清醒的認識到,全鄉經濟社會發展的道路任重道遠,仍然存在諸多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教育水平低,人口素質相對不高。因受傳統觀念、宗教氛圍、學校軟硬體等條件影響和制約,當地的牧民子女入學習積極性不高,給牧民子女接收文化知道和更新觀念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另外,由於勞動力受教育程度低,沒有很好的理財觀念,外出打工的技能技術不高,導致大多群眾無法外出打工。

  二是產業結構相對單一,牧民群眾收入渠道不多。由於生活環境和歷史原因,習慣於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發展方式,市場經濟意識不強,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依舊存在,對新型的生產生活方式難以接受,一些科技含量高的生產方式無法推廣。牧民群眾中75%依賴於傳統的放牧來維持生計以外,15%依靠經商維持生活,還有10%牧民依靠外出打工過日子。20xx年該村牧民定居後,定有所居的問題得以解決,但仍有30%群眾在溫飽線上掙扎。

  三是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後,制約產業發展。由於地處邊遠山區和高寒山區,生產和生活的環境相對惡劣,近年來,儘管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對少數民族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進行了建設和改善,但仍然無法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特別是鄉境內通鄉油路,由於在牧民定居建設過程中,大型車輛過往頻繁,加之今年內降雨量大,因此鄉道損壞嚴重,目前鄉道給全鄉農牧民出行帶來了嚴重的安全隱患,成為全鄉社會發展的瓶頸。

  四是村兩委會待遇不高,嚴重影響村兩委會幹部工作積極性。村支部書記每月工資為860元,村委會主任每月工資780月,民兵連長、婦幹、團幹每月工資286元,村組長每月為200元。村兩委會每年辦公經費為20000元。隨著物價日益飛漲,村兩幹部所得報酬遠與所付出勞動不相適應。加之地區物價飛漲,村幹部也無時間進行其他創業增收,也將從先富的“領頭羊”變成“貧困戶”

  三、加快地區經驗社會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充分認識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加快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對於增進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順利實施,重點在農村,難點在少數民族地區。因此,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不僅是經濟問題,而且是政治問題。

  (二)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提高人口的綜合素質。一是要破除各種形式的“等、靠、要”思想,教育幫助民族群眾樹立“等不是辦法,幹才有希望”的意識;二是崇尚科學,樹立商品意識,科技意識;三是破除守舊觀念,大膽創新;四是組織勞務輸出,增加收入,並學習外地先進的技術和良好的生活習慣。

  (三)抓好基礎設施建設,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促進牧業發展。一是加強暖棚建設,降低牲畜死亡率;二是最佳化草畜結構,加強畜種改良;三是加強沙化治理,改變生態環境,由過去的“靠山吃山”轉變為“靠山養山”。

  (四)加強民族地區基層組織建設及少數民族幹部的培養力度。一是把那些有知識、有文化、有一定特長的少數民族青年,培養成優秀的少數民族幹部人才,這樣他們就能帶領少數民族群眾走科學致富的路子;二是積極爭取提高村幹部待遇,提高村幹部積極性和主動性,把村幹部任用由“你來當”成為“我要當”。

  需求調研報告 篇3

  一、引言

  1.1、編寫目的

  雲南省城鄉規劃管理資訊平臺是立足於規劃工作實際,統籌引領全省的規劃管理資訊系統,建立全省規劃大資料的管理體系,可實現全省城鄉一體的資訊化管理,獨立成形的規劃審批系統。

  1.2、調研目標

  根據規劃處辦理的各項業務流程進行詳細的分析,包括省級、市級、地州級、縣級等各環節操作的詳細步驟和企業需上報的相關資訊進行整合、分析確定開發方向和內容。

  1.3、參考資料

  根據投標檔案:雲南省城鄉規劃委員會規劃專案申報審批資訊系統採購專案

  二、調研流程

  2.1調研整體流

  1、問題識別:根據調研內容瞭解系統需求包括:功能、效能、環境、可靠性、安全性、保密性、使用者介面、資源使用、成本、進度。同時建立需求調查分析所需的通訊途徑。

  2、分析與綜合:從資料流和資料結構出發,逐步細化所有的軟體功能,找出各元素之間的聯絡、介面特性和設計上的限制,分析它們是否滿足功能要求並剔除不合理部分,綜合成系統解決方案,給出目標系統的詳細邏輯模型。

  2.2組成部分關係

  三、組織機構

  3.1報審流程圖3.2組織報審流程詳細說明

  企業(省內、外規劃設計)企業根據模組進行填報企業基本資訊、人員資訊及專案相關資訊等逐級上報到省規委辦進行稽核,稽核通過後企業可以繼續進行操作。各級主管單位可以對企業上報的各項資料進行稽核、檢視並可打回和新增稽核意見等。最終稽核通過後企業可繼續進行操作包括規劃成果電子章出章等。

  3.3各級單位可實現功能

  1、省建設廳規劃處。透過各州市規劃局及企業申報的資訊進行審查。

  2、各州市規劃局。填報規劃局基本資訊,可以報送資訊、傳送訊息、會議報名,檢視規劃企業報送的規劃資質以及企業人員相關資訊。

  3、各省內規劃企業。填報本單位基本資訊及規劃資質資訊,可以報送資訊、規劃資質申報、會議報名等。

  4、各省內設計企業。填報本單位基本資訊及設計資質資訊,可以報送資訊、城鄉規劃電子章申請等。

  5、各省外規劃企業。填報本單位基本資訊及設計資質資訊,可以報送資訊、城鄉規劃電子章申請等。

  6、各省外設計企業。填報本單位基本資訊及設計資質資訊,可以報送資訊、城鄉規劃電子章申請等。

  四、軟體技術需求

  4.1系統的總體結構設計遵循如下原則:

  1、系統應具有良好的適應性:能適應使用者對系統的軟體環境、管理內容、模式和介面的要求;

  2、系統應具有可靠性:採用成熟的技術方法和軟體開發平臺,以保證在以後的實際應用中安全、可靠;

  3、系統應具有較好的安全性:應提高完善的安全機制和使用者許可權限制機制,確保資料的受限訪問;

  4、系統應具有良好的可維護性:系統應易於維護、安裝;

  系統應具有良好的可擴充套件性:系統應適應未來資訊化建設的要求,能方便得進行功能擴充套件,以建立完善的資訊整合管理體系。

  4.2體系結構

  1、B/S架構的全稱為Browser/Server,即瀏覽器/伺服器結構。Browser指的是Web瀏覽器,極少數事務邏輯在前端實現,但主要事務邏輯在伺服器端實現,Browser客戶端,WebApp伺服器端和DB端構成所謂的三層架構。B/S架構的系統無須特別安裝,只有Web瀏覽器即可。

  2、B/S架構中,顯示邏輯交給了Web瀏覽器,事務處理邏輯在放在了WebApp上,這樣就避免了龐大的胖客戶端,減少了客戶端的壓力。因為客戶端包含的邏輯很少,因此也被成為瘦客戶端。

  3、對於核心資料庫來說,選擇一個合適的資料庫系統對我們的系統執行是很重要的,選擇資料庫的關鍵因素是要考慮預計會有多少人同時訪問資料庫;正常工作時間的級別;用來訪問資料庫的應用程式的型別;執行資料庫的伺服器的硬體和作業系統型別;以及管理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目前市場上適用於中小型企業的資料庫產品有IBMDB2、Mysql系列、大型資料庫Oracle系列。所有這些產品都基於SQL語言。同時,它們還擁有精密複雜的安全控制以適應不同的商業需要。考慮到價格因素、易用性,我們使用Oracle11g作為系統後臺資料庫系統。

  需求調研報告 篇4

  實施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戰略,不但可以推動東北產業結構的調整,更是對人才的需求產生的重大影響,這樣的影響將會從三個方面體現出來:一是高層次人才的需求數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二是高層次人才的需求結有了很大的影響;三是高層次人才的整體素質要求更高了。

  一、目前人才需求現狀

  儘管東北三省在中國國民經濟整體中佔有比較重要的地位,但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發展現狀不容樂觀。制約東北老工業基地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缺乏大批的高素質的現代化人才。目前一是企業中的工作人員很大部分的文化程度偏低,還有一部分並不是從事的自己所學的專業,缺乏專業的理論知識。二是東北老工業基地對很多崗位都需要高學歷有技術的人才,主要可以劃分為4個型別,辦公室文秘管理人員、財會專業、會外語商務營銷專業、技工學校畢業生。三是用人東北老工業基地與擇業大學生兩頭涼的狀況.東北老工業基地缺少專業技術人才,也有用人願望,卻對剛畢業的大學生取排斥態度,不願招收大學畢業生。大學生雖然就業困難,但也不願意到非公企業去工作,雙方形成了隔岸互望,兩頭涼的尷尬狀況。

  二、東北老工業基地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新專業的建設滯後

  東北的老工業基地所需的專業人才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很大的有針對性。而這些人才的在學校的教育並沒有足夠的針對性,特別是一些從舊專業延伸出來的專業。對於這些新的專業來說,高校教育課程開發的速度較慢,對於專業方面的改造和設定也都不盡跟得上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發展步伐。

  (二)大學生和東北老工業基地兩頭涼現象

  對於很多大學生來說,在東北老工業基地就業,待遇比較低,條件也比較艱苦,和機關事業單位等比起來缺乏吸引力。而對於東北老工業基地來講,他們認為大學生吃苦能力不足,辦起事來隨心所欲,再加上一些大學生缺乏工作經驗,進入工作狀態的速度較慢。

  三、最佳化學科建設的思路

  (一)最佳化、盤活內部高層次人才

  (1)堅持科學調控以及總體籌劃的原則

  以能力的建設作為總體核心,做好高層次人才隊伍目標的調控以及總體要求的建設和頂層設計,以最快速度組建並形成一支具有優良的素質,且數量充足,種類和結構科學合理,能夠動態發展的高層次人才隊伍。

  (2)堅持超前的規劃和動態的調整原則

  以科學的指標來統籌各個種類高層次人才所需的具體要求,如年齡區間、素質結構,以及崗位、職級和專業等要求。以超前的規劃和動態的調整原則,對高層次人才隊伍的年齡、學歷、專業和職級結構進行科學合理化的調整。確保高層次人才隊伍具有科學合理的整體結構,實現高層次人才隊伍個體的素質較高、整體的結構最佳化、進出更替井然有序、作用發揮得突出明顯,實現高層次的人才隊伍總體的建設水平和全市的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相互協調。

  (3)堅持合理的配置並盤活存量的原則

  要在不斷加大對高層次人才引進的基礎上,透過井然有序的流動,科學合理的配置、最佳化的組合現有的高層次人才,盤活已有的高層次人才隊伍,保證效益的最大化,繼而在最大的程度上減少高層次人才資源的浪費和流失。同時要謹慎而且科學合理的處理廣攬人才同量才使用兩者之間的關係,特別要注重發揮好已有人才的創造活力,保護他們對於創新的熱情,鼓勵其創新和實踐,同時重視對那些本身具有發展潛質但當前尚未脫穎而出的本土高層次人才的幫助和扶持。

  (4)堅持搭建平臺和統籌選拔的原則

  為了避免對於高層次人才的選拔過程當中會出現以偏蓋全、標準單一和不能統籌選拔的這些現象,所以在實際的人才挑選和招聘過程當中就要求組辦組織能幹哦擴大民主,統一選聘標準,在綜合考量的前提下,竭力的為那些想幹實事、能幹實事和能幹成事的人,創造能夠成就自身和社會事業的條件環境,為這些人搭建施展自身才華的舞臺。

  (二)與地方高校合作,明確專業建設要求

  針對東北老工業基地新專業建設滯後的情況,東北要和地方高校進行密切合作,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東北老工業基地要協助地方院校科的教育課程的創新、研究、和開發,做好對其新專業的設定和已有專業的改造,緊緊跟隨東北老工業基地發展的步伐。務必要以應用能力的培養為基礎,從而進行對課程的設定。加強人才在其職業的崗位上創造性地完成任務並從事實際的職業活動能力的培養,安排課程中的重要內容。根據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改造對高技術人才的需求,分析高技術崗位群體和一般技術崗位群體之間不同的要求,學校也要明確專業建設的要求,要確保專業能夠處在社會職業的需求和學科的體系的交叉點,一方面是為教育培養與社會職業緊緊相關的人才而設定的,另一方面又是為培養相應的學科承擔人才從而設定的。所以,地方高校應該以學科的建設為基礎進行各個專業的分析和建設,以與老工業基地緊緊相關的職業需求為目標,結合地方發展實際所需,教育培養應用型人才。

  1.堅持把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作為人才教育培養第一宗旨

  合理科學的進行各項專業設定建設,本地省教育廳在《關於進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為加快新型工業化程序提供人才服務的若干意見》當中指出的高校要調整專業設定結構,一定要根據全省的經濟社會發展並加快新型工業化的產業體系構架對各類的專業人才的要求,密切和社會用人單位聯絡,有針對性地設定專業和調整專業方向,這就需要要求本地的省地方院校,在設定專業的工作上要把服務於地方經濟作為工作主線,積極地創辦、開設本地的省里老工業基地急需的網路資訊工程和電子機械工程、軟體工程以及生物技術等各項新興專業,來為本省老工業基地發展,教育培養其所需的各門各類的高層專業技術人才。

  2.高校人才的培養,實踐教學肯定是一個重點,加強課程體系建設。

  一要為當地高校提供高校所需要的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應該著眼於地方經濟發展方向,結合社會實際,針對本地省的石化工業、綠色食品和裝備製造,以及能源工業和醫藥工業這些老工業五大基地的各自特點,

  一方面透過和東北老工業地基聯合,在高校內建立相關研究所或研究基地,東北老工業基地聯合提供資金支援,學校則提供人才支援,為企業和社會的發展進行共同地科學和研究,致力於把科學技術轉化為實際的生產力,努力為老工業基地的持續發展提供智力和人力以及高新科技的多方支援;

  在另一方面,東北老工業基地可以和學校簽訂協議,建立實踐教學的基地,為高校的學生提供一些實習和實踐的勞動工作崗位,把學校作為企業的研究、發展提供人才和技術的堅實支援,共同為本省老工業基地的發展培養應用型技術人才做出自身的貢獻。

  需求調研報告 篇5

  校園,被人們看做是知識的殿堂,在校學生一方面以學生的身份在校接收教育,另一方面也是校園消費的主體。校園這個特殊的市場,與一般商業市場有許多的不同。

  首先,就校園這一宏觀體系而言,校園市場具有以下特點:

  1、封閉性。在校大學生與電視媒體接觸不多,資訊多來源於廣播和網際網路,資訊的普及和傳播主要是靠同學間的口耳相傳,形成了一個較為封閉但卻活躍的消費市場圈,產品的接受度和知名度主要依賴於其在高校市場內,也就是學生消費圈內的口碑,是利用關係營銷手法的重要市場。

  2、容量大。隨著我國高等教育近年來的連續擴招,規模不斷壯大,學生對商家和企業來說,也就意味著一個巨大的、高素質的新型消費市場,也將佔據未來整個消費市場不可忽視的一大份額,所以校園也逐步成為商家和企業謀求進一步挖掘和開發的重要部分。

  3、開發成本低。目前,企業在校園的經營並非相當激烈,企業可以選擇與校園社團合作互助等方式,所以一個企業要進入校園市場比其在一般市場上搶佔份額要容易得多,成本也低得多。

  4、集中性。校園市場消費集中,在校學生群體消費量大,所以企業能夠透過各種活動進行有效的宣傳,透過這些方式,企業花費的成本相對較低。而且,透過校園的海報、校園網、BBS等宣傳方式,有效的資訊傳達也比校園外市場上更迅速直接。

  5、延續性。校園市場是有未來導向性的,具有連續性。企業佔領這個市場不僅會帶來短期的商品效益,而且,大學生群體之所以是特殊的消費群體,在於他們擁有知識資本,以腦力勞動為主,崇尚品質生活,具有鮮明的品牌意識,這種意識一旦形成忠誠度也很高,他們是形成中國新生中產階級和引領青年一族消費潮流的重要支柱,必將成為未來社會中消費的主導力量。

  6、文化的獨特性。高等學校的文化既是校園文化的,又是社會文化的一部分,具有大眾化和獨特性綜合的特點。新生代的高校學生熱衷於各種時尚、潮流的“文化娛樂”方式,以此作為彰顯自身個性的方式,這些都預示著高校市場文化消費的巨大潛力。高校文化在普及的過程中,也將引發新一輪的文化消費的熱潮,而網路的迅速發展,使得校園文化加速傳播與擴充套件,這種趨勢將會打破以往校園文化僅作為社會文化的亞文化存在的現象,並將全國各個高校的校園文化連成一個統一,互動,活躍的整體,使得文化消費成為不可忽視的一個消費熱點。

  其次,校園的主體是學生,就學生這一微觀的、具體的消費群體而言,有研究發現,大學生和精英分子,也就是那些他們的師兄師姐,無論是在品牌偏好,還是消費產品的選擇上,都非常類似。在耐用消費品消費方面(所謂耐用消費品,也就是那些高價值的消費品),他們和那些沒有進入大學的同齡人很類似,這主要是受到經濟因素的影響。但是,在快速消費品方面,無論是在品牌的選擇,還是在消費的數量、消費的滲透率方面他們和師兄師姐非常類似。從這個角度上講,經濟和文化兩個因素的影響在他們身上體現得非常突出。在經濟制約之下,他會趨同於他們的那些沒上大學的同齡人。但是,品牌的偏好、對事物的判斷、其他觀念上比如愛情,大學生群體都和他們的師兄師姐,那些已經成為社會精英白領們非常類似。

  鑑於大學生的這一特點,企業在高校,針對大學生進行品牌及產品的推廣,即校園市場的開發有兩個方面的意義。首先,大學生處於一生消費的初始階段,處於價值觀和品牌觀念形成的階段,在這個時期開展品牌的推廣活動,將對大學生在未來的長期消費產生強大的引導性。同時,大學生所具有的相對較高的學歷和綜合能力使得他們將成為未來的中產階級和最具實力的中堅消費力量。其次,經過一系列的市場調研,或者從市場容量的估算來看,大學生市場在某些產品上(例如IT數碼、快速消費品、考試培訓、圖書音像等)具有巨大的現實消費需求。因此,企業既可以從這塊市場上獲得實際的利益,同時更可以培養高價值的潛在客戶。

  所以,透過調查研究校園市場和在校大學生的特點,可以發現企業和商家在進行市場的開發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和定位方向,開發校園市場時,要時刻了解校園市場的特點和新動向、新問題,注意“因材施教”,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需求調研報告 篇6

  為深入瞭解鄉鎮農民接受培訓的需求意願,根據xx縣A鄉鎮戶數印製下發調查問卷14132份,發放到戶13256份,最大程度確保調查工作達到村莊100%覆蓋、農戶100%覆蓋。包村幹部和村“兩委”採取入戶訪談和問卷調查形式,共得到有效問卷13119份。經整理分析,得到如下調查結論。

  (一)農民參加培訓的願望強烈。

  在接受調查的農民中,76.6%的農民願意參加培訓,23.1%的農民不願意參加培訓,0.2%的農民對參加培訓持無所謂態度。其中,71.0%的農民希望透過培訓增加收入,15.9%的農民希望透過培訓提高技能,此兩項培訓目的佔到被調查者的比例達到86.9%;透過培訓獲取政策扶持、獲得學歷、獲得證書等目的所佔比例分別為3.7%、0.5%和1.6%。63.7%的農民更加傾向於點對點的培訓型別。以上資料表明,農民普遍對參加培訓具有較高的積極性。結合面談訪問發現,隨著現代高效農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民認識到提高科技文化素質對於增收致富的重要性,越來越感受到自身的知識和技能的不足,迫切希望透過接受培訓以適應日益變化的形勢,特別是希望能學到一技之長,提升增收致富的能力。

  (二)農民最希望學習的內容。

  調查問卷顯示,農民最希望學習的內容是實用技術,佔56.9%,政策方針、電子商務、個人創業分別佔3.6%、10.6%、17.0%,、其他類佔1.9%。在證書類培訓中,農民則傾向於電工、焊工、家政等實用技能,所佔比例分別為11.5%、18.9%、19.1%,對於新興技術面點師、計算機應用、電子商務、財務類、營養師的需求意願相對較低,認識不足,所佔比例分別為6.0%、9.2%、4.3%、0.3%、0.6%。調查表明,像A鎮這樣經濟發展處於中等水平的農業大鎮,實用技術仍然是廣大農民最希望學習的內容。

  (三)農民對於創業基金的認識。

  調查資料顯示,39.0%的農民表示願意申請創業基金,53.5%的農民表示並不願意申請創業基金。願意申請創業基金的農民中,98.4%的農民對於創業基金服務較為滿意,1.6%的農民對創業基金服務不滿意。農民申領創業基金是政府立足當下、著眼長遠推出的一項惠農政策,旨在給予農民創業資金支援;目前,已有越來越多的農民認識並接受創業基金,相關部門應當不斷更新改善服務質量和水平,自我完善,使創業基金服務更好地惠及更多民眾。

  (四)農民喜歡的培訓方式

  調查問卷顯示,農民喜歡的培訓方式依次是集中授課與現場教學相結合(佔29.8%)、現場教學(佔29.6%)、集中授課(佔26.4%)、其它(佔3.6%)。由於農民的文化水平相對較低,接受新的資訊和技術,主要是靠直觀感受,因此,農民最願意接受的培訓方式是專家學者或技術人員在生產經營現場的指導。調查資料也表明,集中面授也是農民願意選擇的培訓方式,體現在政策方針、電子商務等的學習方式上。錄影和多媒體教學具有教學成本低、覆蓋面廣、形象直觀的特點,培訓教師在集中上課的同時,再輔以錄影或多媒體教學,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五)農民喜歡的培訓教師。

  在接受調查的街道農民中,9.8%的農民喜歡的培訓教師是高校教授,26.2%的農民喜歡的培訓教師是市內農業專家,30.9%的農民喜歡的培訓教師是點對點教師,23.4%的農民喜歡的培訓教師是當地土專家。市內農業專家和點對點教師所佔比例較大,主要原因在於當地土專家雖然實踐經驗豐富,但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專業學習,對事情的認識程度存在侷限性;高校教授雖然專業知識很強,但由於理論性、專業性較強,農民往往不易接受;而市內農業專家和點對點教師由於長期服務於農民,瞭解他們的生產經營狀況,既有理論性,又有豐富的實踐,講課的內容更能符合農民的需求,因而最受廣大農民的歡迎。

  (六)農民最希望接受的培訓時間。

  在接受調查的農民中,25.3%的農民選擇最希望參加半天的培訓,36.7%的農民選擇最希望參加1天的培訓,6.4%的農民選擇最希望參加2天的培訓,12.4%的農民選擇最希望參加3天的培訓,11.5%的農民選擇最希望參加5天以上的培訓。調查表明,目前農民對培訓的需求以短期為主,一是農民最希望學習的內容是農業新技術,而單項農業新技術學習不需要太長時間;二是從農民難以抽出更長的時間參加培訓,即農民接受培訓存在一定機會成本;三是從培訓的供給來說,鄉鎮可能受培訓資金、組織難度的影響,較難開展較長時間的培訓。

  (七)農民喜歡的培訓地點。

  在接受調查的農民中,59.9%的農民喜歡的培訓地點是在本村,17.6%的農民喜歡的培訓地點是在鄉鎮,15.7%的農民喜歡的培訓地點是在縣城,2.1%的農民喜歡的培訓地點是其他。絕大部分農民認為適合的培訓地點是在本鄉鎮範圍內,主要是因為本鄉鎮範圍距離近,節約時間和金錢,既能參加培訓,又能照顧到生產,符合農民的實際要求;但是,仍有一些村民能夠接受到鄉鎮範圍之外參加培訓,因此,對於這些參訓需求意願強烈、層次要求較高的生產大戶,新型農民學校應當適當開展一定比例的高層次培訓,組織當地農民到市外參觀學習,汲取借鑑外地先進經驗,帶動當地農戶發展。

  (八)農民獲取培訓資訊的途徑。

  在接受調查的農民中,獲取培訓資訊途徑由高到低依次為村幹部通知、身邊的群眾、鄉鎮新農校辦、其他和培訓資訊,所佔比例分別為60.2%、17.1%、13.8%、1.2%和1.1%。資料表明,目前,鄉鎮新農校辦宣傳較為到位,往往透過下發通知至各村、村幹部轉達、群眾相互傳達等方式,將新型農民培訓資訊通知到村民。

  (九)影響農民培訓的因素。

  在調查問卷列出的影響農民培訓的影響因素各選項中,69.0%的村民選擇沒有時間,21.1%的村民選擇培訓內容不感興趣。資料表明,新型農民培訓的開展,要充分考慮當地農民生產、生活實際情況,依此分批次、分時間段、安排不同內容型別的培訓課程,個人簡歷以滿足現代農民的多樣化需求。

  需求調研報告 篇7

  縣位於江蘇省東北部,119°2′-119°52′,北緯34°11′-34°38′。國土面積154.273千公頃,轄13個鄉鎮,302個行政村,人口100.26萬。主要農作物有水稻、小麥、玉米、大豆等,特色農業主要有伊山鎮的西瓜、陡溝鄉的蘆蒿以及現代農業園區剛剛建成萬畝藍莓基地等。夏玉米主要集中在圖河鄉和南崗鄉,現有一個國家級和一個省級萬畝建立基地。縣地處亞熱帶和暖溫帶的南北氣候過渡帶和海陸過渡帶,屬亞熱帶北緣海洋性季風氣候,溫和溼潤,四季分明。颱風、暴雨、雷電、乾旱、大風、高溫、暴雪、低溫冰凍、冰雹、龍捲、大霧等都有發生,其中發生頻率較高的有暴雨、乾旱、雷電、低溫凍害、高溫、大風,常常造成嚴重的氣象災害。作為農業大縣,對氣象災害的影響十分敏感,現代農業生產和氣象條件依存關係愈來愈密切。同時,隨人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公眾對氣象服務工作從服務的具體內容到服務方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氣象事業發展的生命力在於服務。同時,為更好地貫徹《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20xx年)》、《現代農業氣象業務發展專項規劃》等檔案精神,加強全縣“三農”服務專項工作,提高氣象為農服務的針對性,根據中國氣象局《關於組織做好“三農”服務專項工作的通知》要求,結合縣實際情況,縣氣象局近期在全縣範圍內開展了“三農”服務專項調研,重點了解和掌握“三農”氣象服務的迫切需求,以改進和完善氣象服務工作。

  一、調查方法及步驟

  氣象服務需求調查以面對面的現場提問式、書面和座談會形式進行,主要了解被調查物件對農業氣象服務的需求、對氣象防災減災服務的需求、需要服務產品和手段、氣象科普服務形式、建議和意見等。全面、科學地反映氣象現代化建設水平,同時反映廣大群眾對氣象服務的具體要求。調查時間為4月10日~4月16日,調查物件為涉農部門工作人員和生產一線的普通農民、特色農業大戶和養殖戶,共發放氣象服務需求問卷調查表302份,回收302份,回收率為100%,座談會調查1次,面對面現場調研10次,在問卷調查基礎上按指標體系進行分類整理和相關的統計分析。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透過深入的調查研究,我們對新時期做好“三農”氣象服務工作有了更深的認識,主要有:

  (一)農村氣象服務需求有了新的變化。相對來說,過去的農業結構單一,氣象服務需求簡單。農業結構調整後,隨著農村經濟的多元化,對氣象服務和需求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主要表現為:產品種類要求更多。今後一段時間內,除了常規預報外,天氣實況、生活健康指數、出行天氣參考、農事氣象分析的需求等將顯得迫切;預報要求更加精細化,由於農業新技術的運用,不僅從時間上,而且從空間上也要求預報要素儘量精細,要求降雨落區、量級等都要準確;產品的個性化要求,不僅需要提供預報,而且需要進行分析,並提供具體的防範措施;在農業結構調整過程中,還需要提供各種農業氣候論證、評價。這些服務需求,仍然不能直接到達農民的手中。

  (二)氣象災害防禦服務措施缺乏。近年來,政府制定了很多方面的《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但是應對農村氣象災害的措施不多。如何採取有效的措施,防範和抵禦氣象災害風險,沒有一個比較全面的、響應及時的可行性較強的規劃和預案。一旦發生氣象災害,多數農民只能望天興嘆。

  (三)服務產品和服務手段相對落後。過去由於需求簡單,預報準確率不高,氣象資訊的釋出主要透過廣播電視、96121聲訊電話定時釋出。近幾年,在農用天氣預報上也做了許多嘗試,但針對性、實用性還不強,不能及時向基層農民傳遞。因此,如何最好最快的將實用的氣象資訊及時的傳遞到廣大農民特別是欠發達地區農民手中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四)農村氣象科普率不高。多年來,我們透過3.23世界氣象日、科普周、三下鄉等活動,開展氣象科普活動,但活動的地點大多集中在縣城、集鎮,覆蓋面有限,絕大多數農民不能直接接受氣象科普教育,急切要求氣象科普進村入戶。

  三、“三農”工作對氣象服務的需求

  透過調研和分析,就氣象服務工作而言,我縣農村對氣象服務的需求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糧食高產穩產意義重大,要求氣象預報精細、準確。隨著種植結構的調整,耕作栽培方式由粗放型、零散型向精細化集約化不斷轉變。雖然糧食耕地面積減少,但是糧食高產意義重大,這就要求氣象部門做好重大農業氣象災害和病蟲害的監測、預報、預警以及評估工作,提供精細而準確的農業氣象服務,確保農業高產穩產。

  2.設施農業不斷擴大,特色農產品氣象服務需求迫切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大棚種植規模不斷擴大,開展特色農業、設施農業的氣象應用服務,以滿足作物引種、區劃等所取專業氣象的需要,為農業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及時、可靠的決策依據,為農民增收和農業發展提供及時的氣象保障服務。

  3.農村氣象資訊釋出體系急需完善。農村人口居住比較分散,甚至比較偏僻,農民獲取氣象資訊的渠道仍然較少。切實做好為百姓的氣象服務,需要建立完善的農村氣象資訊釋出體系,提高氣象資訊覆蓋率,使廣大農民最方便地獲得氣象服務資訊。

  四、我縣農村氣象服務工作措施和建議

  透過調研分析,氣象部門為農村的服務措施主要是充分利用氣象部門的現代化裝置和技術優勢,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依託科技進步,不斷提高天氣預報準確率和重大災害性天氣預報和預警的能力;依託社會的電視和通訊科技發展能力和現代通訊技術,把針對廣大農民和農業生產的實用氣象資訊無縫隙的及時送到農民的手中,幫助廣大農民防災減災。

  2.著力加強農業氣象預報服務工作,積極開展農業氣候年景預測和預估技術研究,積極支援針對設施農業和特色農業的氣象服務技術方法研究,進一步增加農業氣象服務資訊。

  3.氣象部門負責收集氣象災情並直接上報政府,這樣有利於幫助政府部門及時準確地瞭解當地發生的氣象災害情況,幫助領導在指揮抗災和減災時科學決策。同時,氣象部門對氣象災害現場拍攝的資料,作為災害資料予以儲存,以便在以後的科研中進行分析和利用;氣象部門透過電視等傳媒以實時報道的形式加強科普宣傳,對提高整個社會的防災減災意識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4.氣象部門要把積極開展人工增雨和防雹工作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舉措,認真組織作業,不定期組織對當地人工增雨和防雹的效益進行科學評估。

  5.氣象部門應當在重大氣象災害發生前,透過各種媒體及時向社會發布預警資訊,特別透過氣象手機簡訊向農民使用者及時釋出對農業生產有影響的氣象資訊。

  6.積極推廣氣象預警大喇叭建設,及時透過大喇叭廣播的形式把氣象預警、預報資訊通知到每一個農民家庭,使廣大農民群眾對突發的氣象災害提前做好預防,把氣象災害造成的生命和財產損失降到最低限度。

  7.加強農村氣象科普教育工作。加強鄉鎮氣象協理員培訓,將協理員培訓成氣象科技的行家裡手,再透過協理員,培訓村資訊員,資訊員將氣象科普知識傳遞到千家萬戶。也可透過免費發放氣象資訊明白卡的形式,進行科普宣傳。

  五、結語

  透過調研和分析,氣象部門更加認識到“三農”氣象服務的重要性,所以加大和完善大氣綜合監測體系,細化為農服務產品、提高氣象預報預警服務水平,建立各類氣象預警服務系統,為經濟發展需求開發各類特色氣象服務。天氣預報要在時間和空間上提高精度和準確率,利用各種渠道使廣大使用者及時收到天氣預報和氣象科普資訊,讓廣大農民能用、會用、及時用到實用的氣象資訊,並結合自己的需求,合理安排農業生產、做好防災減災,使氣象服務效益得到充分發揮。

  需求調研報告 篇8

  近年來,隨著國家在教師培訓方面重視的不斷加大,從“國家培訓計劃”,到各類農村教師繼續教育的進修學校,各級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都加大了農村教師培訓的力度。我國現在60%—70%的人口生活在農村,所以,農村教師的整體素質直接影響著全民族的數學水平,直接影響著國家的整體建設。

  農村教師培訓是教師教育的主流話題,已經被提高到國家戰略地位。越來越注重實效性、越來越要求有針對性的農村教師培訓理念已經成為當今的潮流趨勢。然而我國當前的教師培訓尤其是農村教師培訓存在種種問題,集中表現在培訓需求內容和培訓方式上。。

  近年來,隨著國家在教師培訓方面重視的不斷加大,從“國家培訓計劃”,到各類農村教師繼續教育的進修學校,各級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都加大了農村教師培訓的力度。我國現在60%—70%的人口生活在農村,所以,農村教師的整體素質直接影響著全民族的數學水平,直接影響著國家的整體建設。

  農村教師培訓是教師教育的主流話題,已經被提高到國家戰略地位。越來越注重實效性、越來越要求有針對性的農村教師培訓理念已經成為當今的潮流趨勢。然而我國當前的教師培訓尤其是農村教師培訓存在種種問題,集中表現在培訓需求內容和培訓方式上。

  本研究以參與20xx年河南大學“國培計劃”學員和培訓教師等為物件,透過文獻法、問卷調查法、集體座談法的形式,實際調查瞭解農村數學教師培訓內容、方式和時間等方面的需求,在揭示農村數學教師培訓問題及對其歸因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具有反思性的建議:設定科學的培訓內容,設定有效的培訓方式,完善評價方式和建立多種評價方式相結合的評價模式,加強培訓隊伍建設。

  需求調研報告 篇9

  [摘要]

  本文探討分析了目前企業人才需求現狀和職業學校人才培養規格的關係,為職業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發展方向提供專業調研和準確定位。

  一、調研基本思路與方法

  為使職業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縮小與企業人才需求的距離,培養優質的人力資源,我們積極深入大型國有企業進行調研,研究企業的崗位需求和職業學校人才培養規格之間的關係,為職業學校教育改革提供專業調研和準確定位。

  1.調研內容。(1)調研目前企業人才學歷層次和比例的基本情況。(2)調研企業人力資源部門對人才規格內涵的介定情況。

  2.調研方法:調研組以座談、資料統計、下發問卷等形式,對企業員工的學歷結構及比例、專業人才比例、企業用工需求、合作辦學等情況進行調研,聽取企業對職業教育工作的意見和建議。

  二、企業用人需求現狀分析

  1.學歷結構和比例分析。根據對某大型國有企業1700多名從業人員進行調查,可以得知其學歷結構。在企業的技術工人中,中等職業學校的畢業生所佔的比例接近40%,成為企業技術工人的主體。職業學校學生除了能從事該企業基本組裝等工種外,在專業技術崗位、基層管理崗位均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2.專業技能等級及對應的比例分析。根據對1700名從業人員進行調查,可知人員根據從事的崗位不同,其職業資格證書一般分為專業技術資格證書及技術等級證書兩種。

  企業管理人員及專業技術人員一般具有三種專業技術資格證書,其中高階佔21%,中級佔46%,初級佔22%,無技術資格佔11%。企業技術工人持有五個級別的技術等級證書,不同等級對應的比例如下,初級以下佔72%、中級佔14%、高階佔10%、技師佔3%、高階技師佔1%,從初級到高階技師的比例呈金字塔型分佈。目前企業的技術工人中,技術等級比例不夠合理,初級及以下比例過大。

  3.企業所需的人才規格與專業工種分析。企業隨著社會的發展,產品要不斷更新、不斷升級,需要引進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及先進的生產裝置,這一切促使企業必須擁有大批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是企業發展壯大的根本保證。但職業學校對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與企業的實際需要有差距,畢業生的實踐經驗和動手能力與企業的要求差距較大。同時,職業學校在人才培養上,與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對接程度還遠遠不夠,部分企業急需專業工種有機械加工、農藥化工、儀器儀表、鍋爐、鑄造、焊接、食品加工、話務員和營業員等,無論在質量與數量上職業學校都難以滿足企業的需要。

  三、企業人才需求現狀對職業學校教育教學改革提出的挑戰

  1.企業技術工人的知識結構不盡合理。調查顯示我市企業技術工人的比例結構以初、中、高排列為74:16:10,按照國家要求的20:50:30的比例結構,企業技能型人才數量不足和結構不合理。取得職業資格證書的工人數量嚴重不足,無證人員佔技術工人總數的52%。企業員工缺乏現代企業所必須的職業技能和基本知識,影響企業生產效率的提高。職業學校在為企業提供優質的教育服務等方面有很大的辦學空間,面臨重大的發展機遇。

  2.企業需求的專業工種和職業學校開設的專業錯位。因為職業學校專業制約和市場用工需求有偏差,導致學生的就業率並不是很高。一部分中職學校並沒有辦出職業教育的特色,教學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教學評價等與社會實際需求脫節,不受企業的歡迎,造成招生與就業兩大難。而企業卻因缺少優秀的技術工人,制約著自身發展,也制約著經濟社會的發展。

  3.職業學校的學生培養目標和企業的實際員工素質有差距。企業對員工的各種規章、制度、操作規程及工作標準要求較高,但在部分就業的中職生的身上還存在著職業道德教育欠缺,敬業精神不強,責任心較差,不能勝任本職工作。這就需要職業學校在人才培養目標及教育教學改革上進一步深化。

  4.校企合作關係尚未形成良性互動。在調研企業人才需求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受調查企業中管理崗位的領導往往說不出我市各職業學校的特色或品牌專業,對於曾合作過的學校也只能說出與之合作的幾個專業。根據國務院技能型人才培養要求,職業教育的發展離不開企業的支援,提高產教結合、加強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培養高技能人才的根本之路。職業學校無論是教育教學還是招生就業,無論是教學科研還是生產實踐,都需要與企業相互交流,相互補充。

  四、對推動職業學校教育教學健康發展的幾點建議

  1.規範職業學校專業設定,大力加強校企專業對接。學校要堅定不移的走校企合作之路。一方面學校要與企業建立緊密的聯絡,把企業的實際需求作為辦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及時掌握企業當前的經濟資訊、技術資訊和今後的發展趨勢,主動調整專業設定和課程設定,使學校的專業與當地產業結構相吻合。在職業學校的專業設定上,力求做到“設定一個專業,培養一類人才”。另一方面,學校要主動積極為企業員工開展培訓,針對企業特點,制定培訓方案,採取靈活多樣的形式,為在職職工提供繼續學習的機會,實現職前教育與職後教育相結合。按企業需求實現校企聯合,鬆散型、緊密型、合一型均可。

  2.塑造高素質、重技能的勞動者,培養企業所需要的人才。學校要將素質教育貫穿於教育教學全過程。要加強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充分認識職業和技術實踐活動對經濟發展和個人成長的意義和價值,使學生形成良好職業道德和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和勞動態度。以就業為導向,以文明禮儀教育為塑造學生職業形象的基礎,以公益勞動為塑造學生職業素養突破點,縮短畢業生適應企業工作的時間,使畢業生儘快地進入職業角色。

  3.加強職業學校教師深入到企業進行自身培訓,提高教師整體素質。學校組織教師到企業實踐和鍛鍊,透過零距離接觸企業,親身參加生產勞動,使學校的教學、管理和服務工作更加貼近企業的需求,提高對教學的指導性。同時,邀請企業專家深入地參與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探索和建立按企業用人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機制,在確定市場需求的人才規格、知識技能結構、課程設定、教學內容、實訓實習和學習成果評估等各方面聽取企業專家的意見,透過多種渠道培養和引進“雙師型”教師,適應新型職業學校課程的教學要求,為培養企業需求的優質人才。

  需求調研報告 篇10

  第一部分前言

  大學生這個朝氣蓬勃的群體一直備受社會的關注,而近年來大學生創業又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之一。國內各所高校積極響應國家鼓勵大學生創業的政策,採取各種措施鼓勵大學生創業。基於此,為了準確把握大學生創業現狀,有針對性地做好鼓勵大學生創業工作,大學積極響應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培養和儲備大學生創新創業人才”和市建設創新型城市的號召,將在全校範圍內開展一次關於探究“大學生創業意向及需求”的調查。學子對於創業持怎樣的態度?又有多少人已經先人一步進行了創業?創業過程中遇到了怎樣的困難?他們需要學校提供何種支援?帶著這些疑問,調查人員展開了此次調研工作。

  一、研究背景與現狀

  1、概念:大學生自主創業就是大學生透過個人及組織的努力,利用所學到的知識、才能、技術和所形成的各種能力,以自籌資金、技術入股、尋求合作等方式,在有限的環境中,努力創新、尋求機會,不斷成長創造價值的過程。

  2、現狀:從XX年起,教育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人事部等部委以及許多地方政府相繼出臺了有關政策,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大學生創業成為一個社會熱點話題。隨著就業壓力的增大,大學生自主創業者也不斷增加。據相關調查顯示,目前各高校大學生自主創業的人數佔到在校生的近5%,而打算創業的大學生數量所佔的比重則更大。大學生創業意向與社會環境、學校氛圍息息相關,也與自身的創業意識密不可分。

  二、研究目標

  此次在全校範圍內進行的大學生創業意向及需求的調研及訪談,旨在瞭解我校大學生的創業意向及需求狀況,根據得到的資料進行分析和統計進而響應我國科學技術部《關於大學生科技創業見習基地試點工作的實施方案》的相關檔案要求,並由學校相關部門依此來制定支援我校大學生創業的政策及制度,以積極引導山大科技園威海分割槽所屬的科技企業孵化器開展大學生創業見習基地工作。

  三、研究方法

  一次調查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研究方法的制定。為了確保資料的真實性與全面性,調查人員採取問卷調查的方法。問卷調查的物件為我校12個學院和馬克思主義教學部級—級在校本科生級、級研究生。

  調研採取系統抽樣與隨機抽樣相結合的方法,按照我校十二個學院的人數比例分配問卷。在每個學院隨機選取專業,在選定的專業中隨機選擇班級,並且使男女人數比例為1:1,保證了調研的科學性。

  四、問卷基本情況

  按照我校十二個學院的人數比例情況,共列印650份問卷,實際發放634份,實際收回614。其中,商學院發放189份問卷,實際收回187份問卷,缺失2份,廢掉6份;法學院發放49份問卷,實際收回44份問卷,缺失5份;新聞傳播學院發放51份問卷,實際收回48份問卷,缺失3份;翻譯學院發放33份問卷,實際收回30份問卷,缺失3份;韓國學院發放31份問卷,實際收回30份問卷,缺失1份;藝術學院發放26份問卷,實際收回26份問卷,缺失0份;數學與統計學院發放44份問卷,實際收回44份問卷,缺失0份,廢掉9份;空間科學與應用物理學院發放45份問卷,實際收回43份問卷,缺失2份;海洋學院發放52份問卷,實際收回50份問卷,缺失2份;資訊工程學院發放41份問卷,實際收回41份問卷,缺失0份;機電工程學院發放51份問卷,實際收回51份問卷,缺失0份;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發放19份問卷,實際收回19份問卷,缺失0份;馬克思主義教學部發放1份,實際收回1份,缺失0份;其中,因不明原因缺失兩份。

  第二部分本次調研需要顯示的幾個核心問題

  一、描述現象

  1、我校學生對創業的瞭解,他們的創業意向,以及現在所處的狀態。即“是已經開始創業,還是考慮過創業但是有疑慮而未進行創業”。

  2、性別與創業意向之間的聯絡。

  3、不同學院、不同專業與創業之間的關係。

  二、總結問題

  1、我校學生對創業的態度。

  2、調研物件所認可和傾向的創業模式。

  3、影響我校學生創業實踐的緣由。

  4、調研物件在創業中遇到的主要問題和困難。

  三、提煉觀點

  1、為提高創業水平和質量,學校應做哪些工作。比如,宣傳推廣創業賽事等。

  2、學校應該給有意向創業的同學提供哪些幫助,給與什麼政策扶持。

  3、如何在傳統教育模式的基礎上突出創新,提高創新水平。

  第三部分調研資料分析

  一、調研物件的基本資訊

  本次調研物件選擇涉及全校商學院和法學院等12個學院以及馬克思主義教學部,包含了工商管理類、朝鮮語、新聞學等26個專業,年級跨越XX級—XX級在校本科生和XX級、級研究生。其中,男同學人數為327人,佔總人數的54.6%;女同學的為271人,佔總數的47.2%(有一人未選擇性別),男女比例接近1:1,基本與前期調研計劃相符。

  在不同年級的選擇上,級—級的選中人數比例基本為2:3:3:2,研究生一共選擇50人,約佔總數的7%,符合調研前期的計劃安排。

  二、大學學生的創業意向及實踐狀況

  1、調研物件的創業意向

  (1)有超過半數的調研物件“考慮過創業但是有疑慮而未進行”

  在調查中,總共599人回答了“您現在是否有創業的打算,狀況如何?”這一問題,其中,有191人表示“從來沒有過創業打算”,佔總人數的31.9%;表示“考慮過創業但是有疑慮而未進行創業”的人數為379,佔總人數的63.3%;正在進行創業或者已經成功創業的人數只佔總人數的4.6%,有超過半數的調研物件“考慮過創業但是有疑慮而未進行”。

  (2)調研資料顯示男生比女生更傾向於創業

  在全體調研物件中,回答這一問題的男生總數為327人,女生總數為271人。其中,有創業意向或者已開始創業的男生有241人,女生有165人;已成功創業的男生有5人,女生為0人;而“從來沒有過創業打算”的女生有106人,男生只有85人,可見在調研物件中,男生比女生有更明確的創業意向和更強烈的創業激情。

  (3)創業意向與專業及學科有一定的'關係

  在調查中,商學院與其他學院相比,有創業意向的同學在人數上明顯多於其他學院,在比例上也處於相對較高的水平。由此可見,創業意向與專業及學科是有一定關係的,無論在何種層面上說,商學院的同學都更加容易接受有關創業的相關資訊,因為與學科關聯性較強,創業對於商學院的學生來說不是那麼遙遠。

  2、對創業教育的瞭解

  以下是調研的相關資料

  (1)對“教育部門試點創業教育”的瞭解程度

  (2)對“團中央和學聯組織承辦的kab專案”的瞭解程度

  (3)對“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承辦的syb專案”的瞭解程度

  (4)對“多個組織聯合舉辦的‘挑戰杯’創業計劃競賽”的瞭解程度

  (5)對“高等學校自主設計創業教育專案”的瞭解程度

  由以上資料資料可知,調研物件對諸如“教育部門試點創業教育”、“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承辦的syb專案”、“團中央和學聯組織承辦的kab專案”“高等學校自主設計創業教育專案”等專案瞭解較少,表示不瞭解這些專案的同學比例均在70%以上;然而,對於“多個組織聯合舉辦的“挑戰杯”創業計劃競賽”,在被調研的599人中,有近437人是瞭解的,佔到總數的73.0%。這是因為,“挑戰杯“賽事是我校長久以來大力宣傳的重大賽事,而對其他的專案宣傳推廣較少,甚至還未啟動。由此可見,學校對相關創業賽事的推廣和宣傳是提高學生認知和參與這類競賽的前提,也是普及創業教育、推進創業的保障。

  三、大學學生創業需求調查

  1、創業資金、創業團隊、創業專案、人脈資源和良好的心態是大學生認為創業成功最需要把握的因素。

  由資料顯示,被訪者認為創業成功最需要把握的因素是創業資金、創業團隊、創業專案、人脈資源和良好的心態的比例分別為71.8%、62.8%、58.4%、60.8%、52.3%;而認為是商業模式(即盈利模式)創業經驗、腳踏實地的實務能力的比例分別為45.4%、40.6%、50.1%。

  2、調研物件認為大學生創業最需要的是個人強烈的價值觀志向、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各種場合的應變能力以及個人或團隊研究成果或專利。

  從上述圖表可以看出,認為大學生創業最需要的是個人強烈的價值觀志向、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各種場合的應變能力以及個人或團隊研究成果或專利的人數比例分別為26.3%、24.2%和20.4%;認為是大學生科技創業基金支援、學校提供的各類創業培育和服務、的到社會化專業化的管理和服務的則分別為14.2%、4.8%、8.7%。其中,被訪者對於學校提供的各類創業培育和服務並不看重,這一方面說明大學生獨立創業意識增強,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學校之前對於學生創業扶持力度不夠,扶持方式簡單而老化,缺少創新,因而不被學生看重。鑑於此,學校在提供相關幫助時,就要做到相關措施切實有效、落到實處,真正的能對扶持大學生創業起到幫助作用。

  需求調研報告 篇11

  20xx以來,杭州樓市的走勢主要分為2個階段展開:1—5月是一個單邊上揚的增長期,六城區一手成交量從1月的1344套飛昇到5月的10058套。6—9月則是一個回落震盪期,其中6—8月一手成交量逐月下降,9月開始則出現反彈。第1階段樓市的快速上漲建立在寬鬆的金融政策、稅費政策和土地政策等方面。從第2階段開始,政策微調和信貸收緊的力度逐步加大,從二套房貸收緊到公積金暫停差額貸款,以及銀行補充資本金的要求,都反映出透過適度調控來降低金融風險的思路。

  然而市場的熱度並未就此減弱,從近期的新開樓盤的銷售情況來看,大多數樓盤單日銷售率都可達到八成,“日光碟”也頗為常見。與之相應的是一直處於低位的可售存量,目前六城區商品房存量不足1.2萬套,而住宅更是在6000套以下。而令消費者感知更為深刻的便是價格的持續增長,進入三季度後,各個板塊的價格持續上升的趨勢似乎未見緩和的跡象。

  市場趨勢依舊,消費者的心態如何?帶著這個問題,中原地產在本次房展會上組織開展了需求調研,一探箇中究竟。

  心態篇

  市場的最終趨勢是供求雙方及與之相關的環境共同形成的合力作用的結果。這個合力會隨著各個分力的變化而不斷演變的,而需求的變化是這些分力中極為重要的部分。心態決定行為,因此我們首先從需求心態入手,看一看這個構成最終行為決策的前提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從觀展的目的來看,當前和未來會形成購買行為的客戶比例佔到81.2%,也就說超過八成的客戶仍然會在當前走勢下購房。我們與今年5月的需求結論比較發現,在5月份的房展會中,這部分客戶的比例為七成。可以說,在樓市價格日益高企的趨勢下,購房者對未來房價持續上升的預期已經被完全確認,看漲情緒較高。

  我們結合消費者對當前樓市的心態來看,目前繼續持幣觀望的比例為42.5%,提高總價預算的佔17.9%,降低購房面積的佔21.3%,另擇購房區域的佔18.3%。持幣觀望與調整購買計劃的比例大致是四六開。這部分持幣觀望的群體又分成兩類,一類是被動觀望型,這部分群體並非是真的不願入市,而是在錯過了上半年較佳入市時機,又被當前房價上漲所拋離的群體,由於錯失了週期底部,又不甘在當下追高,因此繼續觀望。另一類是主動觀望型,這部分群體對於房價高漲的可持續性抱有懷疑,認為週期性的高點已經到來,當下並不是適合的買房時機。在觀望者之外的六成是行動者,這部分客戶的購房意願較為急迫,他們同樣受到當下不斷上漲的房價的困擾,但作法是透過調整自身來適應,如提高預算,減小面積,改變選擇區域。

  本次觀展的目的

  當前對樓市的心態

  自08年杭州市政府出臺24條意見以來,樓市的反應基本符合政策制定的初衷,成交量的同比大幅增長以及價格的上行都反映出這一系列政策的效果。然而隨著09年年末的臨近,交易環節稅費補貼的截止日期已經越來越近。從需求的反映來看,63.9%的客戶認為對自身有一定的影響,16.2%的客戶認為影響很大,19.9%的客戶認為無所謂。目前大多數客戶的心態處於一個兩難的選擇當中,由於不能判斷稅費補貼政策是否有延期的可能,如果要趕在優惠期內購房,則必須在未來2個月內完成購房,如果明年再作購房打算,則很可能面對房價持續上漲,而稅費優惠不再的窘境。但畢竟,能買到好房才是客戶的核心需求,稅費的優惠能激發需求,但停止後未必直接造成抑制作用。購房者主要的困境仍在於當下供不應求的市場態勢下,選到好房的不容易。

  在對未來樓市走勢的判斷上,當下的客戶心態準確地詮釋了當下市場繼續火爆的原因。45.6%的購房者認為房價將持續上漲,21.3%認為將保持穩定,17.6%難以判斷,15.5%認為將下跌。結合今年5月的情況來看,當時33.7%的人認為房價已經調整到位,34.7%的認為還有下調空間,31.6%難以判斷。與5月相比,看跌的比例大幅降低。看漲的大幅上升。當預期成為一種主流傾向後,帶來的就是行為的趨同,因此房價未來上升的預期十分強烈,而需求的分歧縮小也再度證明了這一趨勢的必然。

  稅費優惠即將到期的影響

  對未來樓市走勢的判斷

  需求篇

  房價在今年前三季度中單邊上揚的態勢,以及信貸政策的寬鬆和交易成本的降低,共同構建了一個投資者所喜好的環境。在購房群體中,投資者一直較為活躍,從本屆房展會的觀展客戶來看,頻頻出現外地投資者的身影。中原的需求調研結果來看,購房目的中有投資傾向的比例總和達到47.2%,其中純投資的比例在25.1%,投資兼自住的在22.1%。而在今年的5月份,純投資的比例為12.7%,投資兼自住的比例為16.2%,二者合計為28.9%。投資需求的持續升溫是當下非常顯著的一個特點。在自住需求方面,改善居住條件和婚房的需求是主流。在樓市交易的活躍期,改善性的需求往往在以小換大,以舊換新的置換行為中體現,二手房市場持續活躍的態勢也印證了這一特點。改善性的需求在今年二三季度中的釋放比較明顯,而婚房需求一直是市場上較為穩定的剛性需求。

  在購房型別的選擇上,普通住宅的比例佔76.3%,別墅排屋類佔10.5%,商鋪、酒店式公寓和寫字樓共佔13.3%。杭州樓市的主要增長點一直都在住宅領域。同地段的住宅的價格往往都會高於寫字樓的價格,且近年來高階住宅的發展非常快,大戶型的高階公寓大有與別墅排屋類物業一較高低之趨勢。

  購房目的

  購房型別

  購房者在區域板塊選擇上的傾向與今年5月相比沒有發生大的變化。政府規劃明確,區域建設日新月異的板塊都陸續進入一個需求持續增長的時期,如濱江區、九堡、城東、三墩、申花等。而擁有稀缺資源的板塊,也因其獨特的板塊價值而被購房者所認同,如錢江新城、蔣村、西溪板塊等。與之相應的是今年以來各個板塊推出的土地成交地價相繼創出新高,地價的上升迅速推高了購房者對同板塊內房價的未來預期。曾經的主城邊緣板塊,在城市化程序不斷提速的情況下,逐步實現和提升其居住價值。在城市外擴的程序中,越來越多的板塊從價值窪地變成了價值高地,而不斷湧入的購房者也為這些板塊未來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具體房源的選擇依據上,地段和交通的重要性依舊排在前列,佔20%,而小區環境同樣佔20%,總價、停車和配套分別佔14.4%、12.2%和11.2%。值得注意的是配套在本次調研中比例降到了第五位,而在5月份則高居第三位。位次的下降反映出了當前需求的一些特徵,簡單來看,對於投資性需求而言,當下配套的完善程度並不構成對其購買的直接影響,而對於自住需求而言,在選擇主城周邊的板塊時,已經清楚瞭解到配套升級尚須時日的現況,但由於房價的持續上漲,這一問題的重要程度顯然被置後了。而在5月前,房價處於回升期,投資比例不高,自住者的需求尚能從容地考慮,故而配套的重要程度尚能排在第三位。可以說,在價格持續上升的趨勢下,價格之外的因素影響決策的作用被不同程度的削弱了,購房者的妥協事實上正反映了其心態的無奈。

  購房區域

  選擇房源的依據

  從本次調研的結果來看,購房者在戶型選擇方面與5月期間比較類似,比例較高的仍是2房的戶型,其中2室1廳1衛佔31.5%,2室2廳1衛佔23.4%。3房戶型中,3室2廳2衛的比例最高,佔14.7%。與5月相比,房價繼續上漲,購房者的計劃也須相應調整,2房戶型屬於家庭用房的基本配置,講究的是經濟性和實用性,對於首次置業者而言,2房的需求繼續佔據主導地位。對於改善性的需求而言,3房戶型中的3室2廳2衛是舒適性住房的標準化體現,在功能和尺度方面都能滿足舒適性的要求,因此這部分的戶型所佔比例是3房戶型中最高的。

  面積方面,由於9070政策的適度放寬,從供應面來說,開發的戶型不再大量集中於90平方米以下,中小戶型的設計限制有所放寬,使得供應的中小戶型的格局有更多變化的餘地。從需求方面來說,81—90平方米,91—100平方米以及101—120平方米的比例位居前三,分別為20.9%、18.6%、15.9%。戶型反映的是功能空間上的需求,而面積往往是與總價預算緊密相關。總體來看,中小戶型佔主流的趨勢並未發生變化,而各個面積段的比重差卻下降了,這是供應和需求結構共同發生變化的結果。

  戶型選擇

  面積選擇

  價格因素一直以來都是反映購房者自身承受力和未來預期的有效指標。對比5月的情況,我們發現隨著房價的上漲,在單價承受方面也呈現出同步上揚的趨勢。本次房展會上需求方對單價的可承受空間主要分為2段,一段在10001—15000元/平方米,佔32.4%,另一段在8001—10000元/平方米,佔29.7%。而在今年的5月,這2個區間的比例的位次正好相反的,前者佔25.8%,後者佔30.8%。可以說,在當下的市場形勢下,各個區域內的樓盤售價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上漲,二季度的單價預算在三季度末已經無法找到匹配的產品進行購買。同時,我們也注意到6000—8000元/平方米區間的比例從5月的26.3%下降到14.9%,低單價區間比例的縮小也是當下市場形勢發生變化的有效佐證。

  總價方面,主流需求集中在80—100萬元,佔25.6%,其次是100—120萬元,佔17.4%,再次是150—200萬元,佔14%。總價預算的分佈形態基本符合單價和麵積對應的邏輯結果。而在當前市場條件下,如此的總價預算才能基本匹配當下各個板塊的樓盤供應價格。在這樣的市場走勢下,從需求面反映出來的是預算的同步上漲,事實上落實在群體內,我們會發現具體的客戶物件一直在發生位移,而投資者的不斷加入在成為新增需求的同時,也擠壓了部分購房者的需求,在資料的背後,是消費群體種類的不斷演變。

  可承受的單價總價選擇

  背景篇

  與5月的調查結果相比,首次置業的青年群體的比例有所減少,而有多次置業經歷的中青年有所增多。反映在資料上雖然只是幾個點的比例,但結合現場觀察結果來看,是符合實際狀況的。事實上,從近幾年的統計結果來看,年齡分佈和置業經歷的區間段變化都比較有限,大致呈現出一個相對穩定的態勢。目前的財富積累方式,已經在區域性領域跨越了年齡的限制,多元化的從業途徑使得年輕群體在一定時間積累大量財富成為可能,而房地產本身所具有的類金融產品的投資屬性也使得越來越多的人不再單純將之作為居所,而是從產生收益的角度來對待。因此,背景分析的範圍不能只侷限於用家的角度,必須充分且完全的考慮投資者的視角,金融和地產炒家在未來樓市中產生的影響將更大,而這些都不是能以年齡和置業經歷的劃分而予以區別的。

  置業次數

  年齡分佈

  從需求者的職業分佈來看,城市群體的中堅力量,公司一般職員無疑會延續主流地位,其比例為22.1%。而專業技術人員、企業中高層管理者分別佔14.5%和13.7%,而自由職業者的比例達到11.5%。這裡的自由職業者事實上背景是非常多樣的,但其共性也非常鮮明,就是具有比較敏銳的投資意識,無論在金融領域還是地產領域,當投資環境不錯的時候,都會成為投入資金的力量之一。在未來的社會發展階段中,常規收入+投資理財將成為一個家庭非常普及的積累財富的方式,因此,一個家庭的收入高低將不完全地體現於其所從事的職業上,這也是分析購房者的背景時必須予以考慮的。

  職業分佈

  從家庭結構來看,單身的消費者比例佔到32.8%,其次是父母帶未成年小孩佔19.9%,再次是新婚夫婦佔15%。本次調研所形成的序列和5月相比基本一致,其中剛性需求比例較高的群體往往在這三類,隨著自身境遇的不斷變化,買房的需求也在不斷演變,從無房到有房,從小房到大房,從舊房到新房,在這一過程釋放出的需求正是推動房地產發展的有生力量。

  從居住現狀來看,租房的比例為39.8%,自有公房和商品房的比例分別是24.8%和27.6%,在自有住房中,有相當一部分事實上是與父母同住,嚴格來說並不屬於真正的有房階層。租房群體和無房群體在未來隨著自身條件的改變,必將陸續成為有房群體,而在這個過程中需要自身資金積累和市場供應的匹配,這部分需求具有龐大的基數,是值得廣為關注的。

  從客群的來源來看,主要還是在杭州居住、從業的購房者,其中以住在城西和城北的比例相對較高,分別佔23.6%和19。3%。這兩塊區域是新老小區比較集中的板塊,在租賃和買賣市場上都是相對活躍的板塊。因此,這裡集中了大量的租房群體和待改善的置業群體。此外,來自省內其他地區的客群比例有7.4%,較5月有所降低,但仍高於杭州周邊的幾個板塊,來自省內的客群事實上在本次房展會上較為活躍,各大樓盤展位都有其身影。

  家庭結構

  居住現狀

  現居住地

  小結:

  本次房展會,一部分購房者的心態是矛盾的,既擔心房價持續上漲所導致的繼續被動的局面,又不甘心今年以來錯過房價低谷的現實。另一部分購房者主動調整了自身心態和購房計劃,量力而為。當然還有投資群體繼續著博取市場收益的機會。樓市未來繼續上行的機率非常大,由於投資比例的上升,未來的成交量波動的幅度可能也會加大,對於購房者而言,仍然需要明確自身所求,量力而為。

  需求調研報告 篇12

  一、調研目的

  新形勢下如何實施有效地新教師培訓工作,是培訓者和管理者直接面對的課題。實踐證明,培訓內容和施訓形式的科學與否,應是以參訓者的評價為標誌,否則,培訓會因缺少參訓者的參與和生成而低效。從調查入手,瞭解新教師需求,把握新教師成長動態,實施有效培訓,使新教師培訓工作更加切合新教師成長的實際需求和成長規律,促進新教師進行準確的職業定位,提升新教師的教學業務水平,使新教師培訓工作更加專業化、科學化。

  二、調查過程

  本次調研,我,採取分割槽、分層抽樣方法,對從幼兒園到高中的不同參訓物件開展培訓需求調研。發放調研問卷106份,回收有效問卷100份,其中:高中25份、初中24份、小學37份、幼兒園11份、培訓者3份。

  在提交問卷的100名培訓物件中,教齡在xx年以上的有84人,這些人基本上都全程參加了我省組織的前三輪繼續教育,對繼續教育工作的沿革發展有著深刻的認識和理解,他們的態度和建議有利於對培訓工作的全面審視和規劃;縣城學校教師48名,鄉鎮學校教師52名,校級以上骨幹教師47名,普通教師53名,兩種不同地區、不同身份的培訓物件人數基本持平,中層以上幹部、校長21人,普通教師79人,他們的意見應該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適性。

  三、阜南縣教師培訓現狀及問題

  (一)培訓現狀

  面對經濟一體化、教育國際化、人才多元化的發展背景,市南區歷經改制、重建、更名、升格、擴編之路,整合部門資源、最佳化機制內涵,於20xx年投資3千萬元,“多元現代”培訓機構建設面積近7000平方米的8層中心大樓,打造“多元現代”培訓機構。20xx年區教育局又斥資300萬進行內部設施建設,配備了適用於各學科教師培訓的各類專用教室,使之成為集學術報告、教學展示、教師培訓、會議交流、網路互動等多功能為一體的“學術交流中心”,達到示範性縣級教師培訓機構的基礎設施要求,為區域教師培訓提供了良好的技術和環境支援。

  市南區教育局制定下發了《新教師三年培訓方案》,《新教師培訓手冊》,對參訓教師的課題研究、專題培訓、分散培訓、教研活動、校本培訓、讀書、聽課、反思等情況進行跟蹤記錄,透過自我評價、同行評價以及校長導評等實現對培訓教師的全程監控,使學習、反思、研究真正成為教師的專業生活方式。同時建立了培訓反饋機制,綜合學員每月一次培訓的出勤情況、培訓表現、培訓作業、平日課堂等情況進行及時的總結,透過區域網面向全區進行反饋,及時調控教師的學習與發展狀態,調控發展的方向。

  (二)培訓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

  1、是認識的問題。這裡既有領導重視的問題,也有教師認識上的問題。領導重視不夠,對培訓工作缺乏強有力的管理措施和激勵機制,造成教師參訓主動性不夠。教師認識不到位,形成了對培訓應付了事的現象。

  2、是內容的問題。過去培訓內容的確定,主要是自上而下確定的,教師們主要是被動接受。第三輪培訓儘管增加了調研和問題反饋環節,但是重理論輕實踐的成分還是很大,培訓的內容往往與教師的需求還是兩張皮,培訓的針對性還不強,對實踐的指導還不夠。

  3、是方式的問題。過去的培訓主要是集中培訓、校本培訓、遠端培訓。集中培訓主要以專題報告的形式組織開展,一人講,數百人(甚至上千人)聽,方式單一,受訓者被動接受,效果不好。校本培訓由於缺乏有效的互助和真正的專業引領,沒有落到實處,往往變成了枯燥的讀書和填寫報告冊,校本流於形式,成為教師的負擔。遠端培訓由於缺乏有效的監控,以及在農村學校還受到條件制約等因素的影響,實際效果也大打折扣。

  4、是成果轉化的問題。各種培訓的訓後跟進不到位,形成了培訓結束,就畫上了“圓滿”句號的現象,使得有限的培訓成果失去了及時轉化為自己或指導他人實踐的最佳時機,訓了就“訓了”。

  5、是培訓者的問題。大多數培訓的培訓者主要由縣級教師培訓機構的教師和縣教研室的教研員擔任,他們在理論上和實踐方面都難以稱得上是最優秀的,且長期往復承擔培訓任務,難以讓參訓教師信服,產生排斥心理。

  (三)老師們對培訓的期待主要有:

  1、是希望加強培訓工作的組織管理,建立健全教師培訓工作的激勵獎懲制度,進一步調動教師參訓的積極性,讓老師們在參加培訓的過程中得到更多的精神鼓勵和實惠;

  2、是希望培訓的內容緊密聯絡當前的課堂教學,理論的學習要易於內化為實踐,有較強的實踐性和可操作性,既立足於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又能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3、是希望進一步豐富培訓形式,讓老師們自己選擇符合自己實際的培訓方式,大多教師非常希望到名校觀摩學習,得到名師的指導和培訓,有條件的教師也很歡迎遠端培訓。

  4、是希望能夠根據不同的物件採取不同的培訓方式和要求,開展分層、分類培訓。如老年教師的特殊要求,幼兒園、音體美等教師的特殊要求等,不能大一統、大呼隆。

  5、是希望加強培訓者隊伍建設,組建名師講學團,開展巡迴教學指導,同時要加強縣、鄉、校三級培訓指導網路建設,加大對學校層面業務指導人員的培訓力度,因為他們是校本培訓的最基層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他們是校本培訓能否落到實處的關鍵。

  6、是希望加強縣級教師培訓遠端支援服務平臺建設,為教師提供方便快捷的交流展示的平臺,促進培訓工作的有效開展。

  四、對新一輪培訓的思考和建議

  透過調研,我們梳理了過去教師培訓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瞭解了教師對新一輪培訓的期望和需求,探討了新一輪培訓中需要完善和改進的重點。

  (一)是要進一步完善和落實教師培訓制度,加大督導檢查力度。首先,既要落實約束機制,又要建立激勵機制,要透過制度的完善落實來提高教師參訓的積極性、主動性。其次,要加強對教師培訓工作的督導評估,將其納入到教育督導工作中(如縣(市、區)黨政領導幹部教育工作督導考核),並作為主要內容之一,以推動教師培訓工作的持續開展。再次,要對縣級教師培訓工作進行年檢,評出等級,結果在全省通報。

  (二)是要真正從教師的現實需要出發,設計培訓內容。培訓實施過程中,老師們最喜歡向培訓者提的一個要求就是“請你告訴我該怎麼做?”,其實老師們的需求很具體,但我們在培訓的時候關注了過多的“是什麼”、“為什麼”的問題,而到了關鍵的“怎麼辦”時,又輕描淡寫,一筆帶過,教師們當然不滿意。當前,課程改革正進入深水區,課堂教學正在向追求“有效”、“高效”的方向發展,教師如何轉變自己的角色,引導、指導學生自主學習,成為廣泛關注的焦點,也是廣大一線教師最普遍、最迫切的需求。因此,新一輪教師培訓圍繞“提高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的能力”這個核心設計內容,無疑是對路的,與第三輪培訓也是緊密銜接的。但實施過程中一定要突出“做”字來做文章,強調在“做中學”,只有老師們行動了,才可能有改進、有轉變、有提高,才能改變過去培訓中的“聽了激動,回去不動”的現象,培訓才有實效。當然,除此以外,順應當前教育改革發展形勢和教師專業發展的其他培訓內容也是必需的,如:規劃綱要專題、師德專題、班主任工作專題、專業知識更新和學科素養提升等。

  (三)是要創新豐富培訓的模式和方法。從教師的希望和教師培訓工作發展的趨勢來看,集中培訓、校本研修和遠端培訓相結合的混合學習模式是開展中小學教師全員培訓的主要途徑,但在實施過程中,三種方式一定要既能發揮自己的優勢,又能互相彌補各自不足,成為有機結合的整體。集中主要解決培訓的組織部署、階段性總結、交流研討和問題指導等,遠端主要解決專業引領、問題指導、交流展示等,校本主要解決“做”的問題。同時,要進一步豐富培訓的方式,像名師講學、脫產研修、案例觀摩、送教上門等教師們喜聞樂見的培訓方式,要作為常用的方式貫穿於教師培訓的始終。

  (四)是要大力加強培訓者隊伍建設。要以專兼結合的方式,從一線優秀教師中選拔部分骨幹充實培訓者隊伍,組建名師講學團。加強培訓者培訓,可透過外出學習、崗位研修、下校實踐等方式,認真組織實施培訓者每年72學時的培訓研修,嚴格培訓者的考核評價,提高培訓者的施訓能力。

  需求調研報告 篇13

  一、概述

  為切實做好20xx年幼兒教師培訓工作,搞好幼兒教師培訓管理,增強幼兒教師培訓工作的科學性和實效性,促進我區幼兒教師繼續教育的規範性。我們深入基層幼兒園組織召開了24多次領導和教師座談會。

  本調研於20xx年x月x日至6日進行,調研範圍覆蓋22多所幼兒園,調研物件來自不同幼兒園、不同地域、不同年齡、不同崗位、不同性別,共有280位教師代表參加了本次調研。調研主題包括瞭解和掌握當前幼兒教師對幼兒教師培訓工作的需求和意見,如何進一步改進幼兒教師培訓工作等三大方面內容。

  二、調研方法

  本次調研具體採用方法有:訪談、觀察、參與式調查。

  (一)訪談:園長主要領導的訪談。

  (二)觀察:看幼兒教師教育教學活動。

  (三)參與式調查:用參與式活動的方式瞭解幼兒教師的需求,

  為參加者提供了均等寬鬆的發言機會。

  三、幼兒教師反映的主要問題

  (一)在培訓內容方面

  1、“提高教學技能、技巧的培訓”

  多數幼兒教師十分重視基本的教學技能的提升。他們希望借鑑優秀幼兒教師成功的經驗提高自己教學執行能力;同時也想透過教育理論知識的學習來指導實踐,如何將所學的理論知識很好地遷移到工作

  中去,是幼兒教師感到很困惑的。

  2、“學歷提高培訓”

  主要物件來自幼兒教師群體。

  3、“資訊科技能力提高培訓”

  目前中心城區和中心小心幼兒教師在實際工作中,迫切需要利用有較高層次的資訊科技水平來輔助教學。

  4、“術科培訓”

  目前我們的培訓主要集中在主課方面,對術科及幼兒教師培訓重視不夠,培訓力度也不大,他們呼籲增加學習的機會。

  5、“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

  社會、學校對幼兒教師要求越來高,幼兒教師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幼兒教師渴望能運用良好有效的調節方式,緩解、放鬆心理壓力。

  (二)在培訓形式方面

  目前培訓形式較單一,主要體現在幼兒教師一言堂現象嚴重。座談發現,教學研討、專家互動、小組活動等是教師一般關注的形式。可見,開放性、參與式、主體性的培訓方式更受歡迎。

  (三)在師資聘請方面

  幼兒教師普遍喜歡來自一線的專家和名師,說明幼兒教師們希望借鑑他們的經驗提高自己的教學執行能力。

  四、分析與思考

  (一)教師專業化發展和教學實踐能力的提高是當前教師關注的焦點。

  透過座談,我們發現幼兒教師在普遍關注“提升身素質、提高教學技能”的大前提下,幼兒教師關注的側重點不同,可以反映出,幼兒教師對自身發展問題上是有針對性進行了反思。

  (二)教師對培訓的期望呈現多元化的趨勢。

  從幼兒教師培訓的內容來看,教師在這方面的需求是集中與分散的並存。如:“資訊科技能力提高的培訓”,目前教師普遍能熟練的將資訊科技手段輔助到教學中,如PPT的使用非常廣泛,但在實際工作中,更多的教師不滿足簡單的操作技術,透過系統、規範、實用的培訓提高資訊科技能力。“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在日益緊張,社會壓力增大的環境中,幼兒教師開始關注自身的心理問題。同樣,孩子心理健康也引起社會的重視。在這個環境下,幼兒教師需要掌握基本層面的理論知識,特別是心理分析技術的學習。

  五、建議與對策

  (一)創新培訓模式,實現個性化引領是幼兒教師對培訓的期望。

  “會議式”培訓一直是我們採用的主要培訓方式,隨著幼兒教師培訓需求多樣化發展,培訓報告會難以滿足教師個性化培訓需求。因此,多開展參與式、對話式、觀摩式等形式的培訓。

  (二)圍繞幼兒教育教學問題為目標,突出教師關注的熱點,滿足培訓者的需求。

  將幼兒教師關注的內容進行整理,開設培訓專案。圍繞教育教學,開展調研,加強培訓課程建設。改變以往培訓專題零散、不繫統的專題設定,體現課程針對性、層次性、系統性。

  需求調研報告 篇14

  人口老齡化是世界人口發展的一大趨勢,預計在二十一世紀三、四十年代將達到高潮。目前,這一問題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

  北京市在80年代末就已經步入老齡化社會,90年代以來,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劇,人口老化形勢日益嚴峻,老年人口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在總人口中的比重都在不斷提高。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劇,老齡問題即老年人的需求問題和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社會經濟問題日益突出,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解決北京市的老齡問題,北京市統計局最近在全市範圍內進行了老年人生活現狀及需求的抽樣調查。

  (一)老年人的生活現狀

  大多數老年人與子女居住在一起。從老年人的居住方式看,70%的老年人與子女居住在一起;近三分之二的老年人享受離退休待遇;老年人的就業比例較低;老年人的經濟來源主要是離退休金;80%以上的老年人生活能夠自理;老年人公費醫療的比例達到60%;老年人的娛樂活動較為單一。

  (二)老年人對一些問題的看法

  老年人大多願意與子婦住在一起;三分之一的老年人對自己的經濟狀況表示滿意;絕大多數老年人選擇家庭養老;半數以上的老年人贊同再婚;大多數老年人沒有學習的興趣;60%的老年人肯定自己的社會價值。

  (三)老年人最需要解決的問題

  老年人提及最多的問題是“生活有人照料”,其次是“有寬敞的住房”,第三是“經濟上有人幫助”和“看病就醫方便”,另外,還有一定比例的老年人提出要“增加服務社群”,而提到其它問題的老年人較少。老年人所提出的問題存在著地區差異、年齡差異和文化差異。

  地區差異:城近郊區的老年人對目前生活狀況的滿意度要低於遠郊區縣,城近郊區老年人提及最多的問題是“有寬敞的住房”,位於第二位的是“看病就醫方便”和“增加服務社群”,位於第三位的是“合法權益受到保護”;而遠郊區縣老年人提及最多的問題是“生活有人照料”,其次是“經濟上有人幫助”,第三是“看病就醫方便”。

  年齡差異:60-69歲老年人提出的需要解決的問題很多,主要涉及六個方面,根據老年人提及的多少來排序,這六個方面依次是:“生活有人照料”、“有寬敞的住房”、“看病就醫方便”、“增加服務社群”、“經濟上有人幫助”和“合法權益受到保護”;而7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所提的問題比較集中,主要是一個,即“生活有人照料”,而對其它問題提及的較少。

  文化差異: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越高,沒有問題的人數比例越低。受教育程度在小學及以下的老年人提及最多的問題是“生活有人照料”,受教育程度為初中和高中的老年人提及最多的問題是“有寬敞的住房”,而受過大專及以上教育的老年人提及最多的問題則是“增加服務社群”。

  (四)中青年人的觀點

  大多數中青人願意與老年人住在一起;近60%的中青年人不贊同老年人就業,主要原因是老人年齡偏高、身體不好以及老人應該享受生活;中青年人中90%以上在生活中都幫助老年人;中青年人認為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是很豐富;在養老方面,中青年人的看法與老年人一致,87%的人選擇家庭作為老年人的養老場所;將近70%的中青年人贊同老年人再婚;中青年人認為老年人是社會的一筆寶貴財富,不是家庭的社會的負擔。

  (五)結論及對策

  1、加強養老保障體系的建立,制定符合北京市情的養老政策。

  養老問題是老齡問題中最重要的問題,它包括兩項基本內容,即養老期間的經濟保障和服務保障。關於經濟保障,由於我市的老年人口以離退休人員為主,他們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是離退休金,因此,在發放離退休金時,一方面要保證離退休人員按時領到離退休金,另一方面要隨著就業人員工資水平以及物價指數的變化,及時調整離退休金的金額,以保證老年人的實際生活水平。與此同時,還要不斷完善北京市的養老保險制度,逐步減輕企業和個人的負擔,使我市的養老工作步入良性迴圈。關於服務保障,目前北京市的養老方式主要是居家養老,這是我國傳統的養老方式。調查發現,無論是老年人還是年輕人都傾向於這種養老方式,但是由於現在的家庭結構、規模正在發生變化,家庭的養老功能已趨於弱化,不能完全滿足老年人的各種需求,因此,應該把居家養老和規範化的社群服務相結合,把社群服務引入家庭,以彌補家庭養老的不足。只有做到家庭養老和社群養老的有機結合,才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2、發展老年教育,提高老年人口素質;

  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真正做到老有所樂;拓寬老年人的就業渠道,實現老年人的社會價值。

  3、搞好社群建設,發揮社群的助老服務功能

  社群是老年人的主要活動場所和生活空間,隨著家庭養老功能的減弱,老年人對社群的依賴性越來越強,對社群服務的需求也越來越多,因此,加強社群建設,充分發揮社群對老年人的服務功能是解決老齡問題的重要途徑。目前,北京市的社群建設比較薄弱,不能適應老年人的各種需求,因此,在進行社群建設時,首先要加大對社群養老服務業的投入,透過多方位、多渠道籌集資金,加大投資力度。其次,增加社群老年人的服務設施和服務內容,主要包括醫療保健、家政服務、健康娛樂、學習教育、法律諮詢等服務專案。第三,要培養一批高素質的社群管理人員和服務人員,提高社群為老年人的服務質量,不僅讓老年人享受到有關的照顧資源,還要讓老年人享受到高質量的服務。

  需求調研報告 篇15

  為全面瞭解xx市困境兒童的生存、發展現狀,積極探索新農村貧困兒童幫扶助學的有效途徑,根據省婦聯《關於開展兒童慈善需求調研的通知》要求,市婦聯利用一週時間,專門深入各縣(市、區),村組、學校進行調研,採取以座談、走訪、問卷調查等形式,對全市貧困兒童現狀進行了深入調查。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我市轄11個縣(市、區),全市總人口540萬。我市的困境兒童共有115328名,主要包括單親兒童、孤兒、殘疾兒童、留守兒童、患大病兒童以及因父母殘疾、家庭遭遇意外事故或者父母患大病等原因導致的特困兒童等6個群體型別。這些兒童在全市11個縣(市、區)均有分佈。他們的生活都很困難,多數單親家庭兒童生活在貧困之中,62.8%的農村留守兒童家庭年人均收入在1500元以下,他們在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及生活方面都存在許多困難和需求。

  二、困境兒童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困境兒童的這些問題形成,既有家庭原因,也有學校原因,還有社會方面的原因,現具體分析如下。

  近年來,隨著農村留守兒童的日益增多,市婦聯在市委、政府的正確領導和支援下,高度重視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工作,圍繞建立以學校為主導,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困境兒童教育管理體系,結合各地的實際,採取了許多行之有效又各具特色的政策措施,創造了一系列成功的典型經驗。

  1、廣泛建立困境兒童檔案與聯絡卡制度作為加強困境兒童教育管理的一項基礎性工作,為每一個困境兒童建立了內容詳盡的學習與生活檔案或成長袋,以便於對留守兒童進行動態管理和跟蹤服務。

  2、全面構建留守兒童情感呵護工程:一是廣泛推行“代理家長”制度,形成了四支關愛工作隊伍(即“愛心媽媽”關愛隊伍、“五老”關愛隊伍、代理家長關愛隊伍、家教指導服務關愛隊伍);二是建立留守兒童幫扶制度,形成了四種關愛工作模式(即結對幫扶式、學校託管式、站所服務式、專案運作式);三是建立“留守兒童之家”;四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為疏導與調適“留守兒童”因親情缺失、學習壓力過大以及青春期等導致的各種心理障礙,開通心理熱線等方式,積極開展了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生心理障礙干預,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3、整合多方資源,實施關愛救助。婦聯利用婦聯組織機構健全、聯絡領域寬泛的優勢,充分發揮“紅鳳工程”、“春蕾計劃”、貧困婦女兒童維權救助行動、托幼園所補助等各類專案資源的綜合效應,幫助農村留守兒童解決實際困難,使她們真正得實惠、普受惠、長受惠。多渠道籌集救助資金幫扶救助貧困兒童。

  根據初步的摸底調查,就全市範圍來看,隨著城鎮化程序的不斷推進,對於經濟欠發達的xx而言,當前及今後一段時期內,困境兒童仍將呈現穩步、緩慢增長的趨勢。因此,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農民工子女特別是留守兒童學習、生活、教育工作,仍將是xx市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下面,根據上述調查結果及初步分析提出如下建議:

  1、加快區域經濟發展,努力發展支柱產業和非公有制企業,以服務當地為基本指標,出臺相對優越的條件,吸納當地農村富餘勞動力,實現勞動力的就地轉移,從而減少留守兒童的數量。

  2、建立困境兒童基本生活救助制度,為困境兒童生存提供製度性保障。

  3、加大對困境兒童的教育救助力度,為他們自強自立奠定基礎。形成以政府資助為主體,以社會捐助為補充,惠及所有貧困學生的助學保障體系。建立愛心助學基金,切實保障困難兒童和殘疾兒童接受9年義務教育,並資助其高中階段教育。對考上大中專學校的困難學生實施幫困助學

  4、村級組織也要加大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度。村組幹部應對貧困的留守兒童進行走訪慰問,瞭解他們的學習,生活情況,看哪些地方需要幫助。另外,村組幹部要組織留守兒童的監護人進行學習,讓他們真正承擔起這份責任,不僅要給予他們物質上的滿足,還要給予他們精神上的鼓勵;同時還可以號召年輕黨員行動起來,讓他們去幫助那些留守兒童、困難兒童,關心他們的學習、生活。

  5、家庭的作用也至關重大。在外務工的父母也需要經常和孩子進行交流,瞭解情況,然後這些父母也需要定期和學校進行交流溝通,反映情況,瞭解情況,這樣有利於留守兒童、困難兒童的健康成長。

  需求調研報告 篇16

  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進步,計劃生育和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的延長,人口老齡化問題變得日益嚴峻。本次調研,主要就人口老齡化及養老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總結和討論,以期為我國養老問題獻計獻策。調研範圍雖然僅限於我所工作在的石河子市東城區鳳凰嘉苑社群,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現今我國的人口老齡化情況和老年人養老方式情況。報告將從整體和部分角度,社群和個體層次來全面分析鳳凰嘉苑社群人口老齡化及其養老方式情況。

  調研目的與意義

  當今社會,養老的主要問題包括老年人經濟供養,醫療健康,生活照料,精神撫慰以及權益保障等。進行此次調研,我們希望人們能對養老問題引起重視,關注身邊老人的身體狀況和精神狀況,讓老人感受到來自家庭和社會的溫暖,為老年人創造一個更好的養老環境,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

  調研物件分佈範圍及調查內容

  (一)、本次調研,主要集中在鳳凰嘉苑小區內,調研物件的主要以老年人為主,同時兼顧中年人,青年人的態度和認識,做到了調研的客觀性和實際性。採用隨機抽樣的方法,一共調查50名退休老年人。對老人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前講明這次調查的目的,然後對老年人進行現場調查,因考慮到老年人的一些特殊情況,調查問卷由調查人員按調查欄目逐條進行詢問並填寫。

  (二)、調查內容包括三部分:老年人的基本情況、老年人的生活現狀、老年人的養老方式。老年人的基本情況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職業、婚姻現狀、家庭關係、收入來源等。老年人的生活現狀主要調查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健康狀況、生活支出等方面。老年人的養老方式則包括跟家裡人的關係、生理或心理方面的需求。

  一、石河子市東城街道鳳凰嘉苑社群人口老齡化基本情況

  鳳凰嘉苑社群隸屬於開發區管委會東城街道,地處東城街道最南端,管轄區域:南北方向為鐵路線(不含鐵路林場機關)至北二路,東西方向為東六路至東四路,管轄面積3.83平方公里,社群所轄鳳凰嘉苑、天富康城小區、高中學區一中、二中、管服中心及第九中學。轄區總人口6900人,其中常住人口6816人,流動人口84人。其中,老年人口900多人,約佔轄區總人口的13.04%。社群環境幽靜,空氣清新,適合老年人居住。此外,社群交通便利,社群內大型超市,社群診所,老年人活動中心和居民健身場所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為老人便利生活提供了條件。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老年人的基本情況

  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老人的職業大多以工人、農民為主;二是56歲—65歲的老年人居多,大部分都已婚;三是大部分老年人生活來源都是自己的退休金跟自己勞動所得;四是大部分老年人家庭感情融洽。

  此外,老年人生活狀況調查還顯示,老年人對社會各種服務方式的需求是較為廣泛的,但目前社會服務的普及程度還不高,服務宣傳還不夠到位,老年人對本地是否已設有這些服務方式並不瞭解。老年人閒暇在家,把時間花在看書閱報、看電視聽廣播、體育鍛煉和運動健身方面較為普遍,另外老年人在社群幫子女帶小孩的也較多。

  (二)老年人的生活現狀與分析

  1、老年人家庭具有養育多子女特徵;

  在所調查的老年人家庭中,無子女的為0,有1個子女的佔27%,有2個子女的佔31%,有3個及以上子女的佔42%。其中大部分老年人家庭子女數平均為3—4個。

  2、多數家庭幸福和睦;

  本次調查顯示,有87%老人表示,子女對他們是尊重和關心的。其中有四成的老人認為子女對他們是非常尊重和關心的。有10%的家庭關係一般,只有3%的認為家庭關係不是很好約有六成的老人表示,女兒對他們的關係更細緻一些。

  3、身體和醫療狀況;

  在本次調查過程中,有接近四成的老人表示自己有需長期治療的慢性病,在常見疾病中,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排前三。只有不到兩成的老人每年的醫療機構進行全面體檢。每季度花在醫療上的費用,500以下佔73%,500—1000佔17%,1000以上的10%。大部分老人認為有病是常事,不必太在意,不想花冤枉錢。

  4、老年服務基礎設施基本滿足老年人活動需求;

  調查顯示,老年人住所附近建有的各種活動場所,基本滿足了老年人的活動需求。有些老年人表示,社群的活動場所還不夠大,而且運動設施沒有大量的更新。

  5、老年人多數具有較高的生活自理能力;

  養老服務按功能可分為自理、半護理和全護理。能自理的老人一般日常生活行為完全自理,不需依賴他人護理;半護理的老人一般日常生活行為需依賴柺杖輪椅等輔助設施;全護理的老人一般日常生活行為需完全依賴他人。調查顯示,有88.12%的老年人能自理和身體健康能照顧家人,需要別人適當幫助的老人佔9.77%,完全需要別人照顧的僅佔2.11%。

  (三)老年人的養老方式

  國家的經濟實力、老年人的養老觀念、家庭結構、收入來源和身體狀況等都是決定老年人養老方式的重要因素。目前,老年人養老的形式不再單一,但基本仍以居家養老為主,養老院養老為輔助。在被調查者中,希望居家養老的佔79.0%;希望住養老院的佔20.0%;希望其它方式養老的佔1.0%。

  1、居家養老方式;

  (1)傳統家庭養老。老年人由其子女贍養、照顧,是我國傳統養老模式,老人幫助子女做家務、照顧孫輩,子女也方便照顧老人,有利老人身心健康。在被調查者中,與子女同住、一起生活的老年人佔75.5%。

  (2)單獨生活。由於住房條件、子女生活方式與老人不同、子女去外地工作生活等原因,年齡雖大,促使老人選擇了與子女分開居住這種養老生活方式,並且這種現象正漸漸成為一種發展趨勢。在被調查者中,與子女分開居住,自己或夫妻倆自己料理生活的佔14.5%。

  (3)請保姆照料。調查顯示,請家政保姆照料的僅佔2.0%。這種養老方式較少的原因是多數的老人是認為“養老金收入較低,保姆或護理人員費用較高,負擔不起”;另有一小部分老人是認為“找不到合適的護理人員”。

  2、機構養老方式;

  (1)收入來源也是影響和決定養老方式的重要原因。隨著年齡增大,老年人自理能力下降,但老人多數仍然願意居家養老,而不願意去養老機構的原因是收入較低,養老機構服務收費還不適應老年人的承受能力。在調查的離退休老人中,居家不便而又不願機構養老的老人中有7.0%是因為養老費用較高,經濟條件窘迫、無力支付費用。

  (2)健康因素和不想給子女添麻煩的。隨著年齡的增長,老人的健康狀況開始下降、自理能力減弱而選擇機構養老的佔9.5%,不想給子女添麻煩而選擇機構養老的佔12.0%。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