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學實習報告(精選8篇)

地質學實習報告(精選8篇)

  在現在社會,我們使用報告的情況越來越多,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邏輯的合理性。那麼報告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地質學實習報告,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地質學實習報告 篇1

  一、實習目標

  地學基礎野外實習是《地質學基礎》課程的基本教學環節,同學們透過此次野外實習,要求能夠進一步鞏固地質學基礎的理論知識,學會和掌握野外地質地貌考察鑑別的基本方法及基本技巧,加深對課堂教學內容的理解,為學習《土壤學》、《土地管理學》、《小城鎮規劃》等專業課程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實習時間:20xx年12月18日

  三、實習路線:學校----金馬河大橋----映秀鎮----都江村

  四、實習工具:鐵榔頭、稀鹽酸

  五、指導老師:吳德勇老師、鄭子成老師

  六、實習要求:

  1、深入認識和了解溫江周邊地區的地質地貌;

  2、能夠利用所學知識分析不同地區地質地貌所屬型別、形成原因和如何合理地加以利用;

  3、能夠清楚地質地貌與生產利用的關係,以及某些地質災害的形成原因和必須的防禦措施。

  七、川渝地質地貌:川渝面積57萬km2,分為東部地臺區和西部地槽區,其中東部包括四川盆地和盆周山地,西部包括甘孜、阿壩及涼山洲的部分。

  (一)地質構造

  1、東部地臺區。從元古代代早期,由於呂梁運動、晉寧運動和澄江運動,形成盆地的雛形。龍門山以東,形成的褶皺較低,褶曲起伏較小。

  a、構造盆地

  (1)盆地西部

  ①龍門山山前坳陷,龍門山和龍泉山之間盆地界線

  廣元—寶興—鹽源—木裡

  ②龍泉——熊坡斷褶帶,包括龍泉山、丹稜總崗山。

  ③江油——蘆山斷褶帶

  (2)盆地中部

  位於龍泉山和華鎣山之間,形成許多小背斜或稱為平緩而較的穹隆構造,傾角較小,產狀平緩。

  (1)川北深拗大向斜以白堊系地層為主,梓潼為中心,包括三臺、綿陽。

  (2)宣漢旋轉背向斜。

  (3)蓬萊鎮——南充穹背斜群。

  (4)威遠穹窿(威遠——滎經之間)

  (3)盆地東部

  條形褶皺,分佈華鎣山大斷裂以東,巫山、七曜山以西,形成一系列向斜開闊,背斜狹窄的隔檔式構造,北邊平行,南部分支,形成掃帚狀構造。

  (1)華鎣山褶皺帶

  (2)永川帚狀褶皺帶,華鎣山褶皺向南延伸時受盆地邊東南褶皺影響,形成許多短(帚狀)背斜。

  (3)雲陽、開江弓弧背斜

  b、盆地邊緣

  龍門山褶皺帶:位於盆地西部,由一系列緊密走向北東的斷裂褶皺構成。大巴山斷褶帶:分佈於盆地東北緣,四川重慶、陝西、湖水交界的地方。復背斜,在向斜翼部產生次一級構造。

  涼山斷裂帶:分佈於峨眉斷塊以南,康滇古陸以東,以一系列南北走向的隆起、斷裂組成。

  2、西部地槽區。平武金湯孤形構造。

  (二)地貌

  1、東部盆地

  (1)盆西平原、沖積扇平原、複合沖積扇、西低東高南低海拔750-400m。

  (2)盆中丘陵區,位於龍泉山與華瑩山之間,地熱南高北低,北部深丘,南部低丘,有方山丘陵(簡陽)、單斜丘陵,饅頭丘(遂寧)。

  (3)盆東平行嶺谷,寬度5-8km,有很多三迭系岩層(石灰岩),很多溶洞,背斜出露,在背斜核部形成三山一槽谷。

  2、盆周山地

  (1)盆地北緣山體雄偉。

  (2)盆地東、東南、南緣七曜山、大婁山,山地海拔1000-1500m,溶洞特別發育,溶洞成層分佈。

  (3)盆地西緣峨眉山、龍門山、斷裂帶發育,坡度陡,新構造運動活動頻繁。

  3、川西高原

  南部:從東到西,高原面上有幾條江和山川。

  金沙江→沙魯裡山→雅礱江→大雪山→大渡河→邛崍山→岷江

  山、江相間分佈,河流由斷裂構造形成

  北部:橫斷山區(範圍)具體而言:三江流域地區。

  八、實習內容

  (一)金馬河大橋(平原)

  1、金馬河地理位置

  金馬河上起都江堰的青城大橋,下至新津紅巖子,全長約79.194km,流經都江堰、溫江、崇州、雙流、新津5區(市)縣,金馬河為岷江排洪河道。外江向南流經都江堰市、崇慶市、溫江區、雙流縣,至新津縣武陽鎮段稱金馬河。它的河床寬窄不均,一般為300~600m;河床甚淺,橫剖面呈“U”型,洪枯流量變幅大。金馬河的地勢開闊平坦,河水攜帶固體物質的能力較低,致使年均約900萬噸的推移質和懸移質沿河淤積,河床逐年抬高,河洲遍佈,灘沱相間,河道彎曲,河床左右擺動不定。金馬河是一條寬、淺、散、彎的典型平原遊蕩性河,金馬河同時也是成都平原的重要防洪屏障。金馬河是典型的河流地貌,沉積物型別是沖積物,具有二元結構,其特點是分選性好,磨圓度較好,成層性較清楚,具有韻律性。

  2、金馬河地質地貌概況

  金馬河遍佈鵝卵石,鵝卵石大部分分選性較差,磨圓度較高。用力用鐵錘將石頭敲開,發現岩石顏色大部分呈白色,灰白色,有云母存在。由此初步判斷其為岩漿岩。但通常來說,河流兩岸的堆積物應該為沉積岩,金馬河的岩石卻為岩漿岩,這是由於岩石倒置所形成的。

  河漫灘是常年河流洪水期淹沒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不能被佔用。現在有些人說河漫灘可以利用起來,例如耕地、建房。但是,這是不合理的,河漫灘是不能被佔用的,因為只要發大水,就會被淹沒,更何況是幾十年不遇的大洪水。

  站在河漫灘上,發現冬季的金馬河河流水流量小,河心灘很明顯地顯現出。

  可見河心灘枯水期常露出水面(河心灘是在水流變緩的雙向環流作用下形成的,洪水期可往下游移動)。當河心灘不斷淤高增寬,高出平水期水面,就成為可耕作和作為居住地的江心洲。而我腳下所站的金馬河的河漫灘,是河床長期側向移動與河流中騎行氾濫的產物。河漫灘具有二元結構,這是沖積物區別於其他成因堆積物的主要標誌之一,其沖積物上層粗下層細。

  有河漫灘的存在,多半就伴隨著河流階地的出現。當時我們走下來的可以通車的小路一階,就是金馬河的一級階地。河流的下切侵蝕,原來的谷底超出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階梯狀的沿河平臺稱為河流階地。階地的形成原因主要有氣候的變化;構造運動;侵蝕基準面的變化;人類活動的影響等。據觀察,金馬河的階地是一級階地,因此階地形成較晚。階地的階面和陡坎全部由河流堆積物組成,因此屬堆積階地。階地具有二元結構,與河流二元結構類似。一級階地營養成分豐富,耕性好,加上金馬河河道比較寬,河谷比較深,人工修築了防護堤,因此是一級階地就作為了建築用地和基本農田用地。但是,從長遠考慮,最好不要將一級階地用作永久建築用地。同時,此地也是地下水彙集區,地下水豐富。

  3、金馬河缺點

  (1)金馬河河道寬窄不均,影響河水的運動。在河道寬闊段,水層較薄,受固體邊壁制約更明顯,則流動緩慢,相反地,在狹窄地段,河水流動相對較快。

  (2)由於洪水對金馬河河床的不均勻沖刷和無序地亂採河中砂石,導致金馬河河床起伏不平,坑灘相間,加大了床面粗糙程度,使河水流動的難度增大。

  (3)金馬河洪水沖毀都江堰渠首工程及金馬河沿岸堤防工程,基本上是年年發生。遇大洪水或特大洪水,沖毀主要灌溉渠道的取水口,洪水進入灌溉渠道。近期使灌溉渠道沿線發生洪澇災害,淹沒村莊、農田、莊稼,遠期則可能影響灌溉渠道的取水,造成洪水後灌溉缺水,形成旱災。洪水嚴重威脅金馬河沿岸的城鎮、村莊以及下游河心洲上的村莊。

  4、金馬河治理

  (1)早年,金馬河的防洪治理多采用國家財政補貼的方式,對沖毀的工程進行及時修復。但結果是年年在修復,年年有破壞,不能形成整體防洪能力,無法從根本上消除隱患。

  (2)採用河道砂石資源開採與開槽束水的技術方略。束水攻砂,攻砂定槽,制定了河道砂石開採與河道治理相結合的整治方案,即在河道中心利用採砂手

  地質學實習報告 篇2

  一、實習目的

  1、學會地質羅盤的使用方法

  2、學會對工程地質的基本判別方法

  3、學會用地質羅盤測量岩層的產狀

  4、瞭解岩石種類及物理性質和岩石標本

  二、 實習儀器地質羅盤 鐵錘

  三、地質羅盤的使用方法

  岩層產狀測量,是地質調查中的一項重要工作,在野外是使用地質羅盤直接在岩層的層面上測量的。測量走向時,使羅盤的長邊緊貼層面,將羅盤放平,水準泡擊中,讀指北針所示的方位角,就是岩層的走向。測量傾向時,將羅盤的短邊緊貼層面,水準泡居中,讀指北針所示的方位角,就是岩層的傾向。因為岩層的傾向只有一個,所以在測量岩層的傾向時,要注意將羅盤的北端朝向岩層的傾斜方向。測量傾角時,需將羅盤橫著豎起來,使長邊與岩層的走向垂直,緊貼層面,等傾斜器上的水準泡居中後,讀懸垂所示的角度,就是岩層的傾角。

  四、實習的內容和過程

  12月11日上午十點,統一學習使用地質羅盤的,下午1點半去往金牛山進行地質勘探,12日早上到倉山校區觀看岩石標本。

  1、金牛山的簡介

  金牛山位於福州鼓樓區北側閩江鄉新建村,海拔163米,一路上山就可以看到滑坡,崩塌,斷層及不均勻沉降對山體與道路的影響,例如馬刀樹,公路裂縫等。

  2、測定岩層產狀

  確定山體旁兩顆很明顯的大樹為盆架,記做樹1和樹2。測定圖中的斷層位置為對樹1的位置為N308E,對樹2的位置為N279E,上盤相對下降,下盤相對上升,可知道是正斷層。根據要確定位置測得的岩層的產狀為:N330E, N247E,<503。斷層岩石(樣品)結構及成分的分析

  1)結構 金牛山的岩石大部分都是岩漿岩,而且都是粗粒結構和中粒結構

  2)構造 金牛山的樣品分析看可知道該岩石是塊狀構造,礦物在岩石中分佈雜亂無章。不顯層次,呈緻密塊狀,富含花崗岩及花崗斑岩等系列淺成巖的構造。

  3、成分 從樣品看岩石是淺色的,那就可能是花崗岩或正長巖的酸性或偏酸性的岩石。但從全晶質中粒和粗粒結構,塊狀構造,就可以判斷是淺層巖。

  4、斷層地理環境情況

  金牛山地質相對複雜,在上山途中發現了很多滑坡斷層及不均勻沉降等地質現象。僅大家用於觀測的一面山體,比較大的斷層就達7處之多。金牛山斷層現象千姿百態,產狀各不相同,並帶有多出滑坡現象產生,是因為金牛山主要由岩漿岩構成,岩漿岩分化後,風化殼表層間的滑動引起的風化殼滑坡。

  5、岩石標本的賞識

  實驗室中,陳列了大量的岩石標本,可以分為礦物光澤標本,礦物斷口標本,礦物硬度標本,礦物解理標本,礦物比色標本,礦物形態標本等型別。理論的學習,已經讓我們對這些岩石有了一些初步的瞭解,經過這次的標本參觀,使我們對岩石有了更深的瞭解,讓我們開拓了視野。

  6、實習總結

  兩天的實習非常短暫,但我們的收穫是重大的,學到了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學到了地質羅盤的使用及利用地質羅盤測量岩石的產狀,對真實的地質現象有了一定了解。從標本室裡我們更認識了許多未見過的岩石,擴大了我們的視野,充實了我們對大自然的認識。實習結束了,而我們對實際動手的渴求依然很強烈。

  地質學實習報告 篇3

  一.前言

  實習的目的:工程地質野外教學實習是本課程教學實踐的重要環節,目的在於鞏固和加深理解在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使理論與實踐緊密相結合,提高教學效果;學會野外觀察地質現象和分析評價工程地質問題的初步能力,為今後學習、工作中使用分析地質資料打好基礎。

  實習意義:本次實習鞏固了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聯絡實習現場和土木工程實際,加以驗證和拓寬,使我們獲得了感性知識,開闊了視野,培養和提高了實際觀察能力,識圖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瞭解了野外地質工作的基本方法,掌握了一定的操作技能以及訓練編寫實習報告等。為以後土木工程有關課程的學習打下基礎。此外,野外實習還培養了我們吃苦耐勞,艱苦奮鬥,遵守紀律,團結協作等優良品質和增強集體觀念,也有利於我們增強體質和磨練意志。

  二.區域地質構造與地層

  此觀測路線位於峰峰礦區新市區南約1000米。本區為丘陵區,地層零星出露於高地和溝谷,因此觀測線沿地層露頭佈置,按地層順序,由老至新進行觀測。觀測路線從南山村北開始,至仁義村東止,全長約4000米。

  觀測路線上零星出露的地層由老至新有奧陶系中統峰峰組,石炭系中統本溪組,石炭系上統太原組,二疊系下統山西組,下石盒子組及二疊系上統上石盒子組部分地層。觀測路線上出露的岩石有第四紀沉積物,泥質岩,砂岩,鋁質巖,石灰岩和煤層。可以看到的構造有節理,崩塌,正斷層,平移斷層,平行不整合線,角度不整合線等。

  三.區域氣候條件

  峰峰礦區地處中緯度地帶,年乾燥度為1.4度,屬暖溫帶半溼潤大陸性季風氣候。

  春季

  (3~5月):升溫快,少雨雪,多風沙,氣候乾旱。3月份的月均氣溫是7.7℃,4月份升到15.1℃,5月份再度上升達21.4℃,其中4月份升溫幅度最大為7.4℃。春季是日較差全年最大的季節,其中5月份最大,平均為12.7℃。由於冷暖氣團活動頻繁,南風北風交替出現,大約每隔4至6天就有一次天氣過程。歷年最大風速14m/秒。

  春季降水量佔全年的12.7%,由於氣溫迅速升高和水份增加較慢,使春季的相對溼度為全年最低值。歷年3月至5月的最低相對溼度甚至降為零。稀少的降水抵償不了蒸發的水分消耗,因而形成"十年九春旱"的氣候特點。特別是冷空氣南下時,常伴有5至6級的大風,出現較嚴重的風沙現象。歷年4月最多沙暴日為3天。春末至夏初,往往出現一種災害性天氣--乾熱風。峰峰礦區焚風效應明顯,這種效應影響峰峰礦區氣溫明顯偏高。年平均氣溫比邯鄲市區高0.5℃,比肥鄉縣高0.9℃。這是由於冬春秋冷空氣較強,夏季冷空氣較弱之故。

  夏季

  (6~8月) 炎熱多雨、降水強度大、集中、變率大。月平均氣溫都在25℃以上,7月平均為27.0℃,是全年最炎熱的月份。極端最高氣溫41.9℃以上,降水量佔全年的降水量的67.0%。雨日較多,日雨量≥0.1毫米的日數,6月8天,7月13.1天,8月11.2天。夏季降水又以7、8月為最多,平均降水量7月為178.0毫米,8月為146.6毫米,一般7月上旬進入雨季,8月下旬汛期結束,往往降水時間短促,強度大,因而產生暴雨、冰雹、大風等災害性天氣。夏季降水的另一個特點是變率大,不穩定,因而造成某些年份先旱後澇、旱澇交替發生,其原因主要與每年夏季風的強弱及其進退早晚有關。

  秋季

  (9~11月) 秋季氣候涼爽,風和日麗,大氣透明度好。秋季來臨非常急促,一般始於9月上旬,正如農諺"一陣秋風一陣寒"。10月中下旬已是深秋時節,這時峰峰礦區旬平均氣溫已降到12-15℃。降溫幅度逐月加大,9月平均氣溫20.7℃,10月下降到14.8℃,11月平均氣溫7.2℃。秋季強冷空氣的南侵常常促使區域性的霜凍出現,初霜凍的日期平均在10月30日。

  秋季是旱季的開始,降水明顯減少。平均降水量9月為52.0毫米,10月33.7毫米,11月為17.7毫米,總計為103.5毫米,佔年降水量的17.9%。個別年份由於夏季風撤退較晚,形成秋雨連綿,甚至有的年份到10月上、中旬仍降暴雨。多數年份降水偏少,造成秋旱。

  冬季

  (12~2月)冬季多晴朗天氣,少雪乾冷。平均氣溫11月上旬開始降到10℃以下,至翌年3月下旬才逐漸回升到10℃以上,是峰峰礦區一年中最長的季節。1月為最冷月,平均氣溫負1.4℃,較暖年為1.1℃。年極端最低氣溫出現在12月至1月,歷年極端最低氣溫為負15.7℃。

  冬季降水稀少,季平均降水量14.0毫米,僅佔全年的2.4%,各月平均降水一般在3至7毫米之間。11月至次年3月為土壤封凍季節。凍土深度一般在10至20毫米,最大凍土深度可達24釐米。土壤穩定凍結日期在1月4日,土壤化凍日期在2月3日。平均每年出現寒潮次數為1.6次。

  四.區域經濟條件

  區委、區政府提出了“解放思想、發揮優勢、搶抓機遇、加快發展、在全市基本實現現代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峰峰”的奮鬥目標。

  工業發達

  工業基礎雄厚。峰峰礦區是一個典型的資源性工礦區,是全國聞名的煤炭、鋼鐵、建材工業基地,以“煤都、瓷都、鋼鐵城”而遠近聞名。經過年五十年的發展,已形成了以煤炭、陶瓷、水泥、電力為支柱,鋼鐵、食品加工、電子、機械、化工、建築、煤氣等行業齊全,企業眾多的工業體系。該區利用和發揮當地的資源優勢,交通優勢,區位優勢,駐區大企業優勢,人才優勢和民間資金優勢,努力增創後發優勢,大力推進和加快實現原材料工業向現代加工業轉變,資源向資本轉變,開發礦產資源向人力資源轉變。重點推進了義井煤化工產業園區、大社迴圈經濟產業園區、和村煤化工產業園區、義井陶瓷產業園區和新坡新型工業園區,大批新型產業和專案迅速發展,有力推動了該區經濟高速執行。

  資源豐富

  旅遊資源豐富。該區旅遊資源豐富,致力於建設“山水峰峰、園林峰峰、生態峰峰”,在結合傳統旅遊強勢專案南北響堂石窟、磁州窯遺址、無樑閣等景點基礎上,聘請中國旅遊學院和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的知名專家學者,對區內旅遊資源進行論證和規劃設計,系統開發利用。

  地質學實習報告 篇4

  一、實習目的及任務:

  鞏固和加深第二章關於岩石和礦物的理論知識,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教學效果;瞭解不同礦物的分類、形態、顏色、解理、硬度和鑑別方法;學會分析不同的岩石,清楚不同分類岩石的形成原因及構成和結構;為後續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實習時間:

  20xx年5月22日

  三、實習地點:

  土木工程學院樓岩土標本室

  四、實驗內容:

  1)礦物的肉眼鑑定方法

  (1)、礦物的形態。包括礦物單體和礦物集合體

  (2)、礦物的主要物理性質。

  a)顏色:礦物的顏色是礦物對不同波長可見光吸收程度不同的反應,是最明顯、最直觀的物理性質。

  b)光澤:是礦物表面的反射光感。有金屬光澤、半金屬光澤、金剛光澤、玻璃光澤等等。

  (3)硬度。礦物抵抗刻劃、研磨的能力稱為硬度,一般用小刀或指甲刻劃來大概瞭解礦物的硬度。小刀為6~6.5,指甲為2~2.5

  (4)解理和斷口。礦物受外力打擊後,嚴格按一定方向裂開成光滑平面的性質為解理。

  2)礦物的鑑定步驟

  (1)、首先應先找到礦物的新鮮面,只有礦物的新鮮面才能真是的反映出礦物的化學成分和特徵

  (2)、其次觀察、鑑別礦物的形態和物理性質

  (3)、最後,根據觀察到的礦物的物理性質,結合常見造岩礦物的特徵,對礦物進行命名。

  一、六種礦物的鑑定過程

  1、正長石首先找到正長石的新鮮面,然後觀察他的形狀,短柱狀、板狀,顏色是肉紅色(可以確定為正長石),在日光燈下或陽光下,有微弱的反光成玻璃光澤,先用指甲刻劃,刻劃不動說明硬度比2大,再用小刀刻劃,和小刀硬度差不多,所以為6,觀察解理面有兩向完全解理,近似正交。

  2、橄欖石首先找到該礦物的新鮮面,然後觀察它的形狀,粒狀,顏色為淡黃綠色至黑綠色,在陽光下觀察,有玻璃光澤,用指甲刻劃,劃不動,所以硬度在2以上,在觀察解理面時無解理,貝殼狀斷口。由顏色、硬度、形態可知該礦物為橄欖石。

  3、白雲石首先找到該礦物的新鮮面,然後觀察它的形狀,粒狀,顏色為灰白色,在陽光下,有微弱的亮光反射為玻璃光澤,用指甲刻劃,和指甲硬度差不多,所以為2~3之間,在觀察解理面時有三組完全解理面,斜交呈菱面體。綜上所述可確定為白雲石。

  4、滑石首先找到滑石的新鮮面,然後觀察他的形狀,片狀、塊狀,顏色白色、淡黃色、淺灰色,在日光燈下或在陽光下,反射光亮不明顯,成蠟狀光澤,用指甲刻劃就能刻劃的動,所以硬度比2要小,即為1(可確定為滑石),在觀察解理面只有一組即完全解理面。可確定為滑石。還有就是在實驗室中,用手摸滑石會感覺有點滑。

  5、石榴子石首先找到石榴子石的新鮮面,然後觀察他的形狀,粒狀、菱形十二面體、二十四面體,顏色為棕、棕紅色,在日光燈下或陽光下,有亮光反射,成玻璃光澤,用指甲刻劃,刻劃不動說明硬度比2大,再用小刀刻劃,也刻劃不動說明比6大(也就只有石英、橄欖石和石榴子石硬度比6大在實驗室),最後觀察解理面,發現無解理面、不規則斷口。可確定為石榴子石。

  6、方解石首先找到方解石的新鮮面,然後觀察他的形狀,塊狀、粒狀、菱面體,顏色為白色、灰白色,在日光燈下或在陽光下,有亮光反射,成玻璃光澤,用小刀刻劃,能刻劃的動,說明硬度比6小,再用指甲刻劃,刻劃不動,說明比2大,最後觀察解理面有三組完全解理,斜交成菱面體(有方解石和白雲石),綜上所述可確定為方解石。

  二、三大類岩石各描述兩種岩石的鑑別過程

  三大類岩石的總體的步驟是:先觀察構造,再觀察結構,最後觀察成分。

  (一)岩漿岩

  1、流紋岩先觀察他的構造,岩石中不同顏色的條紋、拉長了的氣孔,以及長方形礦物按一定方向排列所形成的流紋狀構造,很明顯發現他是最典型的流紋構造,可知道他是噴出巖。再觀察他的結構,顯而易見是斑狀結構。顏色為肉紅色(正長石)、灰白色(石英),可知其礦物成分為長石和石英組成。

  2、正長巖先觀察他的構造,礦物在岩石中分佈比較均勻,無定向排列,為塊狀結構,可知為深成岩。再觀察他的結構,岩石全部由結晶礦物所組成,為全晶質結構。顏色多成肉紅色、淺灰色,可知其主要礦物成分為正長石,其次為黑雲母和角閃石。

  (二)沉積岩

  1、碎屑岩鑑定碎屑岩時著重觀察其岩石結構與主要礦物成分。首要的是看碎屑結構,抓住這一特徵,就不會與其它岩石相混淆了。要仔細觀察碎屑顆粒大小:粒徑大於2毫米的礫岩,2~0.05毫米是砂岩,0.05~0.005毫米的是粉砂岩。粉砂岩顆粒肉眼難以分辨,用手指研磨有輕微砂感。對於礫岩,還應注意觀察其顆粒形狀,顆粒外形呈稜角狀的是角礫岩,由磨圓較好的礫石膠結成的稱為礫岩。其次,看碎屑岩的礦物成分。礫岩類的碎屑成分複雜,分選較差,顆粒較大,一般不參與命名;砂岩,主要成分有石英、長石和一些岩石碎屑。

  2、化學巖及生物化學巖最常見的是由碳酸鹽組成的岩石,以石灰岩和白雲岩最為廣泛。石灰岩顏色呈深灰色、淺灰色多成緻密狀,用指甲可以刻劃動,所以硬度較小,解理面無解理,在常溫下滴加稀鹽酸劇烈起泡初步斷定為石灰岩。白雲岩顏色呈淺灰色、灰白色,呈隱晶質結構用指甲可以刻劃動,硬度較小比灰巖略大,觀察解理面為不完全解理,具有刀砍紋,即交叉成45度左右的普遍的裂紋,在常溫下滴加稀鹽酸不起泡,但加熱或研磨成粉末後則起泡。

  (三)變質岩

  1、片麻岩具有清楚的帶狀,麻巖的顆粒較粗,有些含有大量石英和長石。片麻岩上的條狀是由岩石中不同比例的礦物分佈形成的,比如深色條帶中含有鎂鐵質礦物,淺色條帶中含有長石、石英物質多。另外,顆粒大小也可產生條帶狀。認為他們是變質沉積岩,根據是一些含石榴子石等富鋁礦物的長英質片麻岩與比較均勻的、含黑雲母和角閃石的灰色片麻岩,呈互層狀共生。認為他的主要是英雲閃長巖、奧長花崗岩、花崗閃長巖等深成侵入體經變質和變形作用形成。

  2、大理岩各種大理岩除純白色外,有的還具有美麗的顏色和花紋,常見的顏色有淺灰、淺紅、淺黃、綠色、褐色、黑色等,產生不同顏色和花紋的主要原因是大理岩中含有少量的有色礦物和雜質。大理石具有粒狀變晶結構,粒度一般為中、細粒,有時為粗粒,岩石中的方解石和白雲石顆粒之間成緊密鑲嵌結構。大理石的構造多為塊狀構造,也有不少大理岩具有大小不等的條帶、條紋、斑點或斑塊等構造。

  實習總結

  經過這次的實習,我學到了很多東西,加深了對書本上老師所講內容的認識,讓我對三大類岩石和造岩礦物有了更深一步的瞭解,使我意識到學到的都是死的,只有透過實踐才能使知識變活,還有就是在實習中,老師透過實物講解,使我明白了許多在課堂上不懂的地方。所以我覺得這次實習時間有點短,學校應該多組織些這樣的實習,把時間延長些,這樣就能更好的學習工程地質。

  地質學實習報告 篇5

  一、前言

  透過這六天的實習,加深了我對工程地質這門課的認識,讓我從書本中走了出來,親眼見到了真實的地質現象,瞭解了斷層、背斜和滑坡等重要的地質現象,親自觀察了和體驗了各種岩石的`分佈和形態,讓我從本質上對三大岩石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實習讓我們在自然中更好的理解了原先抽象的概念,使知識具體化,印象更深刻。實習豐富了我們的學習生活,為我們以後的工作和學習都有必須的幫忙,同時實習的過程激發了我在將來學習的熱情。所以,實習對我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好處。同時,我們對這次實習也做了縝密的部署:

  1.時間:20xx年5月4日—20xx年5月9日

  2.地點:xx省xx市xx盆地國家地質公園

  3.路線:

  1).xx市石門寨鎮

  2).xx市祖山東門

  3).xx市北戴河區鴿子窩公園海灘

  4.目的:

  1).使理論聯絡實際,加深和鞏固課堂知識,提高在野外識別各種地質現象的潛力同時增加感性認識,擴大視野,培養提高觀察潛力,動手操作潛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潛力;

  2).鑑別和觀察常見的岩石,礦物特徵及工程性質;

  3).瞭解三大岩石的構成過程,產生年代、結構、產狀、構成原因及現象以及流水的地質作用對岩石的影響和沖刷成河谷的過程;

  4).學習運用羅盤儀器測岩石的走向、傾向和傾角;

  二、實習地區概況

  1.xx盆地地質概況

  xx盆地為我們在xx地區野外地質實習的主要區域。它位於xx市區北側,其中心距xx市28km,屬xx省xx市撫寧縣管轄。

  區內有縱貫南北的公路及地方窄鐵路與xx市區相通,交通極為方便。該盆地為南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區,其北、東、西三面為陡峻的高山所包圍。貫通盆地的大石河是本區最主要的水系,自西北流向東南,出盆地後在山海關的南側入渤海。盆地內丘陵一般海拔200—300m,最高的山為老君頂,海拔493.7m。本區年降水量為400—1000mm,其中70%集中於7、8月份,所以山洪也主要集中在這個時期。

  2.祖山國家地質公園概況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級地質公園和國家級稀有植物及瀕危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位於xx省xx市西北部。京沈高速xx西出口沿秦青公路北行12公里即到,距xx市區23公里。屬原始森林峽谷型自然風景區。因燕山以東、渤海以北諸峰均以它的分支延綿而成,故名“祖山”。1996年開發至今,構成五大景區,100餘處自然景點,是淮河以北少有的南派山水。

  祖山原始森林峽谷總面積118平方公里,主峰(天女峰)海拔1428米,區內千米以上高峰20多座,植被覆蓋率96%以上。象形奇石、雲海、日出、古洞、原始叢林、溪流、飛瀑、奇花、高山天然草原、樹掛構成景區十大景觀。祖山原始森林峽谷是侏羅紀至白堊紀末地殼運動而成。在長期風化剝蝕和流水衝擊下,構成了多處絕壁幽谷和造型地貌。

  祖山,山勢跌宕,峰巒陡峻,因渤海以北、燕山以東諸峰都是由她的分支盤撥而成,故以“群山之祖”名之。她立峭巖作脊樑,以瀑流注血脈,搽嬌花飾容顏,披蔥蘢為秀髮。景區內山勢陡峻,溪水跌宕,可謂立峭巖作脊樑、注瀑布為血脈、披茂林作秀髮,裁白雲作霓裳,集雄奇嫵媚於一體。峰奇水異,洞幽石美,林豐草茂,歷史淵源,是觀光旅遊、避暑度假、科普考察的絕好場所。

  3.鴿子窩公園海灘概況

  鴿子窩公園又稱鷹角公園。由於地層斷裂所構成的臨海懸崖上,有一巨石形似雄鷹屹立,故名鷹角石。該石高20餘米,過去常有成群的鴿子或朝暮相聚或窩於石縫之中,因此得名鴿子窩。鴿子窩公園是觀賞海上日出的最佳之處,每逢夏日清晨,那裡雲集數萬名遊客觀賞“紅日浴海”的奇景。

  三、實習資料

  1.xx盆地保護區石門寨西門180米處

  該處岩石以沉積岩居多,由地質構造構成。亦有石灰岩,主要成分為碳酸鈣,經長期風化作用,裸露在外表的部分呈深灰色,岩層為中厚型,中間夾有薄的灰巖。灰巖呈竹葉狀,較破碎,屬碎屑結構,這些碎屑物質經膠結後構成灰巖。此處岩石約5億年前構成,屬下奧陶世紀,粘土礦物發黃,岩石經強烈的構造運動,由水平變為傾斜,產生背斜現象,並有正斷層出現。用地質羅盤測該處岩石的產狀,走向為北偏東10°,傾向為北偏東100°,傾角為30°。

  由此處向西約200米處岩石出露於地表,經驗證為砂岩,其結構為碎屑結構,此處不整合現象明顯,由砂岩和灰巖組成,屬沉積接觸,砂岩約2億年前構成,灰巖約5億年前構成,由於構成年代不同,說明為不整合。此現象說明xx地區至今至少經歷了2次地殼運動,因為3億年間隔構成的不整合面應在海平面下構成,至少經歷2個迴圈,而該處岩石此刻又出露在地表。在不整合面上有礦物,是地質學家發現地下礦物的依據。不整合面處強度差,不適合在此面上施工。

  2.砂鍋店東北200米處

  該處為石灰窯產石場,觀察此處岩石,岩溶現象明顯,有溶溝、石芽、天生橋等。其原因是地殼運動抬升到潛水地表以下,潛水地表共同作用構成的岩溶現象,因岩石中有裂縫,有空間且水有徑流通道。岩溶現象是因為水和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與岩石經長期化學反應,使岩石具有可溶性。該處向西北走約100米處,發現大面積的岩石間侵入接觸現象,石灰岩中夾有岩漿岩,說明此處經歷過火山噴發。該處亦發現有巖牆,較長,寬約3-4米,其走向為南北方向320°,由花崗岩、長石、石英、雲母組成。靠近地表的岩石經長期風化,產物為第四紀土,岩石中還發現有巖洞。此處向東南方向約200米處,有超多石灰岩構成的岩層,呈單斜,基本走向為南偏北。在砂鍋店東等地,發現石英斑岩,它是花崗斑岩的又一種變種,具隱基斑狀結構,石英斑晶特多,普遍具有熔蝕現象。此處也有閃長玢岩,呈巖牆狀產出,具隱基斑狀結構,斑晶主要是斜長石,有時含角閃石較多,有的基質中含少量石英,有的可見球粒結構和流線結構等。

  3.xx市祖山東門

  祖山為早白堊紀構成,為響山岩基的一部分,此處沉積岩中有破碎帶,火山爆發時岩漿從中冒出,冷凝成岩漿岩。祖山佔地217平方公里,平面形段呈橢圓形,長軸長25公里,短軸長15公里,南北方向,岩石中以花崗岩居多,佔65%左右,為中粗粒,成分主要是成肉紅色的正長石,又稱甲長石。石英其次,佔20%-25%左右,透明發亮。此外,還有云母、斜長石。斜長石呈灰白色,由於長石含量不同,雲母色彩也不盡相同,雲母佔整個岩石的5%-10%。較黑的岩石中,雲母含量不超過5%。在此處觀察,長石顆粒大小在1釐米左右,晶體顆粒,為結晶結構。山體構造為原生結理構造,山體中有裂縫,都為豎直方向,有原生孔洞,又稱之為晶洞構造,而形狀不規則的孔隙是水晶的成長地。此處地貌陡峭,險峻,構造為原生結理,由於長期的風化作用及地表水的侵蝕作用,岩石部分豎直掉落,構成深谷奇峰。此處岩石傾角較大,巖體破碎。山體中有河流,稱為石河,發源於祖山響山山脈,山上有明長城,由元朝徐達修建,1967年,戚繼光重修,基本走向為南北方向,直達青龍。祖山最高峰為響山,海拔為1421米。

  4.xx市北戴河區鴿子窩公園海灘

  此處濱臨渤海,為海洋環境。海洋環境按地理位置分為濱海、淺海、半深海和深海。低潮時裸露於海岸帶的部分,稱為濱海。濱海又分為後濱帶、前濱帶、外濱帶。後濱帶為平均海潮線,常年裸露在外;前濱帶為平均海潮線到中濱線處;外濱線為中濱線以外的部分。海岸線到海底深約200處的部分,稱為淺海,此處陽光充足,有機物含量多,是海洋生物的理想棲息地。深海處動物少。

  此處岩石又遠古火山噴發而構成,以岩漿岩為主,岩石受海洋水動力作用,常見有海浪作用、潮汐作用和洋流作用,使此處構成有特色的海蝕地貌,有海蝕崖,海蝕柱,海蝕拱橋和海蝕平臺等,構成原因有沖蝕作用,磨蝕作用等,使岩石破碎。

  岩漿岩受風化作用等轉成高嶺土、偉晶岩。偉晶岩顆粒大,和花崗岩成分相差不大,由正長石、斜長石、雲母、石英等組成。岩石被多組結晶切割。

  四、結束語

  透過本次實習我認識到:本區地層出露較全。從中生代地層開始,除缺失寒武系、奧陶系、三疊系、侏羅系、第三系以外,其他地層均出露完好。所構成的岩石型別多樣,包括岩漿岩類,沉積岩類以及變質岩類。本區的岩漿活動從方式上有深成侵入,淺成侵入,噴出等。所見巖類有基性巖類和酸性巖類。從變質作用和變質岩方面,本區的變質作用主要為區域變質作用。主要變質岩有千枚巖,大理岩以及板岩。在構造方面,本區分佈有四大褶皺,另外還有七個斷層。兩個大斷層幾乎將此區分為三部分。區域發展方面,本區經歷了多次構造運動,構成了四個構造層。總體說來本區構造運動較強。

  經過6天的實習,使我學到了很多東西,透過老師的講解,使我學會了很多課內學不到的東西,包括:如何透過一塊石頭的色澤,去決定其類別、其構成年代;如何去辨別3大岩石;如何去測量岩石的走向等等;總之,透過實習後我更好地掌握了《工程地質學》這門學科,更好地掌握了所學知識。

  地質學實習報告 篇6

  一、實習時間:xxxx年xx月xx日

  二、實習地點:生態樣方調查及植被認知、土壤結構和取樣、華南植物園溫室。

  三、實習內容

  1植物樣方調查

  1.1樣方調查的目的

  瞭解植物分佈情況。瞭解各層植物的種類以及各自的生長情況。學習用正確的方法調查不同的植物。透過植物樣方調查,找出植物生長與周圍環境的關係。鞏固、深化所學理論知識,培養在實際環境中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虛心學習,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形成熱愛專業、熱愛大自然、熱愛勞動的良好品德。

  1.2準備的材料

  一盤捲尺、一盤皮尺、標本袋、標本夾、繩子、頭、繩子、編號牌。

  1.3調查過程

  對於喬木層,我們選取了一個長20米,寬20米的樣方面積,然後我們觀察了一下,確認了樣方中喬木。接下來,我們又數清楚了每種喬木的棵數,並給它們編號掛上了號碼牌。然後我們按照一定得順序,一棵一棵的測量這些喬木的高度、胸徑、冠幅、枝下高以及判斷它們的生活力。並同時將測量的結果記在相應的表格中。

  對於灌木層,我們選取了一個長5米,寬5米的樣方面積,然後我們觀察了一下,確認了樣方中灌木。接下來,我們又數清楚了每種灌木的棵數,並給它們編號掛上了號碼牌。然後我們按照一定得順序,一棵一棵的測量這些灌木的高度、基徑、蓋度以及判斷它們的生活力。並同時將測量的結果記在相應的表格中。

  對於草本層,我們選取了1個長1米,寬1米的樣方面積,然後我們將樣方內的草本植物進行分類,數出各種植物的棵數,接著量出每棵植物的平均高度蓋度,並根據它們各自的生長狀況判斷它們的生活力。

  2.土壤剖面

  2.1挖土壤剖面

  剖面的設定、挖掘和觀察土壤剖面應設定在代表性較廣的地形部位上。一般挖成1×1.5~2米的長方形土坑,其深度因土而異。對發育於基岩上的土壤,一般挖至露母巖為止;通常深1~3米左右;對沼澤土、潮土、鹽土和水稻土等地下水位較高的土壤以出現地下水為止。挖出的表土與心土要分別堆置於剖面坑的兩側。觀察面上沿的地表不能堆土和走動,以免影響觀察、取樣。

  剖面挖就後,先按形態特徵自上而下劃分層次,逐層觀察和記載其顏色、質地、結構、孔隙、緊實度、溼度、根系分佈、動物活動遺蹟、新生體以及土層界線的形狀和過渡特徵。接著根據需要進行pH、鹽酸反應、酚酞反應等的速測。最後自下而上地分別觀察、採集各層的土樣,並將挖出的土按先心底土、後表土的順序填回坑內。

  2.2剖面的結構

  土壤剖面指從地表到母質的垂直斷面。不同型別的土壤,具有不同形態的土壤剖面。土壤剖面可以表示土壤的外部特徵,包括土壤的若干發生層次、顏色、質地、結構、新生體等。在土壤形成過程中,由於物質的遷移和轉化,土壤分化成一系列組成、性質和形態各不相同的層次,稱為發生層。發生層的順序及變化情況,反映了土壤的形成過程及土壤性質。

  土壤剖面發生層一般分為:表土層(A層)、心土層(B層)和底土層(C層)。底土層中,還包括潛育層(G層)。表土層也叫腐殖質-淋溶層,是熟化土壤的耕作層;在森林覆蓋地區有枯枝落葉層。心土層也叫澱積層由承受表土淋溶下來的物質形成的。

  底土層也叫母質層,是土壤中不受耕作影響,保持母質特點的一層。潛育層也叫“灰粘層”,是在潛水長期浸漬下經潛育化作用形成的土層,土色藍綠或青灰色,質地粘重,通氣不良,養分轉化慢。觀察和了解土壤剖面是認識土壤、分析鑑定土壤肥力,制定耕作措施的最重要方法之一。

  從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質的土壤縱截面稱為土壤剖面。一般都表現出一定程度的水平層狀構造,在野外以其顏色、質地、結構及鬆緊度、新生體等區分。層狀結構為其最重要特徵,是土壤形成及其物質遷移、轉化和累積的表現。一般劃分3個最基本層次:

  ①表土層(A層)。為有機質積聚層和物質淋溶層;

  ②心土層(B層)。為淋溶物質澱積層;

  ③底土層(C層)。又稱母質層。

  這3個基本層最早由俄國土壤學家道庫恰也夫命名,以後,人們根據每個基本層的性狀與發生學特點又進一步細分。

  簡單剖面

  原始剖面:剖面上只有A和AC層。弱分異剖面:剖面層次分異不明顯,各層之間無明顯界線

  侏儒剖面:發生層完整,但每一土層的厚度甚薄。

  巨型剖面:熱帶氣候條件下高度風化形成的超深厚剖面,厚度可達數米至十餘米。

  侵蝕剖面:土壤剖面上部部分層次被侵蝕掉。複雜剖面

  1)異源母質剖面:土壤剖面上部土層的成土物質與底部基岩或母質組成不一致的剖面。

  2)埋藏剖面:由於後來物質覆蓋,在土壤剖面的一定深度中出現一個或一個以上埋藏層或埋藏剖面的剖面。

  3)堆疊剖面:原來的土壤剖面多次被沉積物質覆蓋,或由於大量使用泥肥、土糞等使土壤表層或耕層不斷墊高。

  4)翻動剖面:剖面表土層以下的土層經人為翻動到地表。

  5)人造剖面:在採礦、興修水利等活動後,將混雜的土壤物質堆積或填回而形成的剖面。

  2.3分層取樣

  2.3.1樣品採集

  瞭解汙染物質在土壤中的垂直分佈,沿土壤剖面層次分層取樣,每個柱狀樣取樣深度都為100cm,分取三個土樣:表層樣(0~20cm),中層樣(20~60cm),深層樣(60~100cm)

  2.3.2取樣方法

  ①鐵鍬、鐵鏟、竹片等直接取樣;

  ②取樣筒取樣;

  ③土鑽取樣;

  ④挖坑剖面取樣

  1、地表層:鐵鍬、鐵鏟、竹片直接取樣;

  2、分層取樣:手工操作和機械操作土鑽,進入一定深度的土壤,將土柱提上,按需要切割取樣;或鐵鍬、鐵鏟等挖一剖面,分層取樣。

  2.3.3取樣量各點(層)取1kg土樣裝入樣品袋,對多點均量混合的樣品可反覆按四分法棄取。

  2.4注意事項

  1、對照取樣點不能設在田邊、溝邊、路邊或肥堆邊。

  2、有腐蝕性或要測定揮發性化合物,用廣口瓶裝樣;含易分解有機物的待測定樣品,採集後置於低溫(冰箱)中。

  3、分層取樣次序:自下而上,先採剖面的底層樣品,再採中層樣品,最後採上層樣品。

  4、測量重金屬的樣品,則應避免使用金屬器具取樣。可用竹片或竹刀去除與金屬取樣器接觸的部分土壤,再用其取樣。

  3生態研究案例分析:酸沉降對森林生態系統的影響

  3.1酸沉降對森林植物的影響及其機理

  森林衰退的原因一般認為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對植物的生理生化過程造成直接影響;二是對森林的間接影響,即認為酸沉降經過一系列的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引起土壤的酸化,造成植物營養不良,有毒元素活化,重金屬釋放,進而影響植物生長和森林衰退[3]。

  3.2直接影響

  3.2.1植物體形態

  1、傷害葉片

  葉片是植物與大氣環境進行氣體交換的主要場所,是大氣汙染物最先進入植物體的門戶。因此,植物的傷害症狀最早出現在葉片上[4]。幹、溼沉降都會改變植物葉片表面蠟被層和角質層的物理、化學特性。這些結構對葉片除了起到保護作用外,還可以調節植物的許多生物化學反應。對樹葉表皮的破壞,加速了葉片的老化,使葉片失去活力,變得枯焉甚至掉落、死亡[5]。特別是在低pH值的酸沉降作用下,在短期內就能對葉片造成可見傷[6]害。樹葉的變小,黃葉的增多,數量的減少,勢必會削弱其一系列的生理生化活動,影響光合作用,導致林業生產下降,森林退化[7]。

  2、傷害根系

  根系作為植物水分代謝和礦質營養的重要器官,是土壤資源的直接利用者和產量貢獻者,它的生長髮育直接影響到地上部莖葉的生長和生物量的高低,並與植物的抗逆性以及森林生態系統的持續發展有關。根系也是一個重要的碳素庫,其呼吸作用是生態系統中重要的反饋途徑之一[8]。植物根系養分吸收效能與土壤養分、水分、pH值和溫度等環境條件有著密切的關係,同時又影響著根際土壤中養分的遷移和有效性。酸沉降不但改變了根系周圍的物質組成、理化特性,也直接傷害了根系的生長。

  3、生長及生產力

  酸沉降引起森林生產力的下降已成為無可爭辯的事實。但在一定的時空範圍內,一定的酸度條件下,酸沉降的的確確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樹木的生長或群落的增長。如在中歐和美國等國家出現的大面積森林衰退之前,其森林生長量比同時期未受酸雨影響的森林的生長量有較大的增加。其原因是錯綜複雜的,有學者認為一方面酸沉降中的N、P和S素對植物起到了施肥的作用,另一方面酸沉降中強酸根離子的增加促進了土壤的風化,從而使進入土壤溶液中的營養元素含量增加,有利於植物的生長[9]。至於在有些受害林群中,樹木仍能繼續增長,是因為死亡的樹木被分解、礦化後為其附近的樹木提供了養料。雖然這種增長能夠持續幾年,但最終會導致樹木死亡率的增加和生物量的降低[10]。一些人工模擬實驗也證明了,在輕度酸雨或短時期內,酸雨對植物的生長具有促進作用[11]。

  地質學實習報告 篇7

  一、實習概況

  1、實習目的與任務

  地質學是關於地球的物質組成、內部構造、外部特徵、各層圈之間的相互作用和演變歷史的知識體系。

  地質地貌實習是我們專業基本教學實習環節。透過此次實習,使同學們進一步鞏固地質地貌學的基本原理,學習並掌握野外地質地貌調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同學們對課堂理論知識的理解,形成比較完整的學科理論教學體系,為學習其他課程打下必要的基礎。

  2、實習地點: 即馬山國家地質公園

  馬山自然保護區(地質公園)位於青島即墨市城區西側,總面積7·74平方公里,公園內以海拔231米的馬山為最高主峰,大山、寶安山、團山及長嶺等幾個側峰拱衛在周圍。山雖不雲高,峰雖不屬秀,然而這裡豐富而又獨特的地質現象,卻使其在地質保護、科研、旅遊等方面具有極高的價值。

  3、實習時間:20XX年5月10日

  二、實習內容

  1、馬山自然保護區概況

  馬山自然保護區是1994年國務院批准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青島即墨市城西4公里處,總面積7.74平方公里。它集科學地質文化、民族宗教文化和民風民俗文化於一體,充分體現了馬山文化豐富的內涵。它不僅是一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也是一處風景優美的旅遊勝地。

  馬山自然保護區是全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面積最小的一個,但區內含有柱狀理石柱群、矽化木群、沉積構造、接觸變質帶及古脊椎動物化石等豐富的地質遺蹟,被地質界稱為“袖珍式地質博物館”。區內地質遺蹟不僅豐富,而且十分獨特,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淺粗麵火山岩柱狀節理石柱群是世界“三大石群”之一,高26米,寬150米,單株獨立、巍巍壯觀,可與英國的“巨人堤”、美國的“魔鬼塔”相媲美;矽化木,現已發現並儲存完好的有26處,最大的一株長13米、平均直徑0.8米矽化完全、年輪清晰實屬罕見;維妙維肖的沉積岩包卷層理和交錯層理勝似一幅山水畫,妖嬈多姿的接觸變質岩,展現了火山爆發的烈焰對地質的改變,給人留下了對大自然的感嘆。

  2、馬山地質地貌概況

  馬山經歷了漫長的地質演變過程,燕山運動晚期的火山運動奠定了馬山的基礎。透過一系列的造山運動,形成了馬山複雜的地形地貌和獨特的地質構造,特別是馬山獨特的地質遺蹟,較全面的揭示了膠東半島及山東的白堊紀古地理的原貌及其發展過程。

  馬山地層的形成為早白堊紀早期,其區域地層劃分屬萊陽群曲格莊組。其岩石型別分別由沉積岩和火山岩組成,其中蘊藏著較豐富的矽化木和獨特的安山岩柱狀節理,從而形成了一個集沉積岩、火山岩、接觸變質岩、古生物化石等多種地質現象為一體的綜合性地質寶庫。

  馬山自然保護區由主峰馬山 (海拔233.1米)、西峰大山(海拔211.1米)、小峰寶安山(海拔I45米)、團山(海拔I26米)和長嶺組成。自南、北兩側遙望,馬山、大山二峰並峙狀似馬鞍,其地貌型別屬剝蝕準平原上的殘丘地貌,山體圓凸,坡度在20度至25度之間,最高部位在保護區南側,海拔300米左有,相對高度達200米。山北坡延至埠南一帶,山西坡延至信村嶺,山前坡延至店子山及西流峰山(又名小龍山),山東坡延至陳家河東嶺,均屬低窪不平的平原兼低丘地形,殘丘周圍之沖溝多呈V字型和U字型。保護區範圍內無較大河流,只有數條季節河及山北坡截溝堵流形成的幾個小型水庫,以增加其自身景色。由於馬山潛粗麵火山岩結構構造特徵,使其具有較強的抗風化能力,再加上斷裂構造等因素,在周圍沉積岩層逐漸侵蝕夷平的狀態下形成孤立殘丘地貌,使之具有山雖不高卻有拔地突起之感。

  區內地層單一,出露地層為白堊系萊陽群,主要巖性為紫紅、黃綠色中細粒長砂岩、含礫砂岩夾砂礫岩、鈣質粉砂岩、偶夾砂岩。特別是經多年採石,開挖揭露出了馬山綠色次火山岩柱狀節理,形成了若干筆直挺拔柱狀節理形態的人工露頭景觀,俗稱“石柱群”。同時馬山山體是一個集沉積岩、火山岩、接觸變質岩、動植物化石等多種地質現象為一體的綜合性的“地質寶庫”,是豐富的地質資源集中於一地,世界上少有的“天然地質博物館”。

  3、實習程序

  (1)馬山矽化木

  我們的第一站就是馬山極富盛名的——馬山矽化木。

  目前在馬山四周發現而且儲存完好的矽化木有26處,這些遠古時代的樹木經過矽化反應形成了現在的化石。早在1·3億年前,馬山地區曾為“古萊陽湖”的一部分,在潮溼的氣候條件下生長有大量樹木,其中部分樹木死亡後在本地或異地被掩埋起來,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發生矽化反應形成了矽化木化石。在馬山西北麓發現的最大的一株被鑑定為南洋杉,樹幹長13米,平均直徑0·8米,樹根、疤節、年輪清晰可見,非常罕見。中生代地層中形體碩大、儲存完好的矽化木群落是馬山國家自然保護區的重要保護物件。儘管國內有不少有關矽化木的報道,但在這樣特殊的地質結構條件下,分佈如此密集、儲存如此完整的大型矽化木群尚不多見。此外,古脊椎動物化石在本區內也有零星發現。

  (2)馬山石林

  馬山盛產安山玢岩,多為灰綠、灰褐色,是約1億年前岩漿湧出地表冷凝而成,為優質建築雕飾石料。山之西南部因岩漿冷凝,均勻收縮,形成四方柱狀的節理,柱體截面直徑約1米左右,高約30餘米,筆直挺拔,排列緊密,恰似一片密林,蔚為壯觀,故名“馬山石林”。

  據專家考證,馬山石林一億多年前由火山噴溢的安山岩漿冷凝收縮而成。安山岩呈灰綠色,結構均勻,質地純淨,是一種高階建築雕飾材料。山之西南因岩漿冷凝,均勻收縮,形成四方形柱狀節理,柱體截面直徑一般在1.0—1.5米間,柱體長30米(地表以下可延伸至60米),柱體筆直挺拔,排列整齊,恰似一片密林,景色蔚為壯觀。此類柱狀石林多發育於玄武岩中,一般呈六稜或五稜柱狀,而馬山石林可發育於安山岩中,且呈四方形,這在地質學上較為罕見。就其價值而言,馬山石林規模比南京六合縣石柱規模更大,亦更宏偉壯麗,可與美國著名“魔鬼之塔”的柱狀節理玄武岩體相媲美。

  站在由大片柱狀節理石柱群組成的馬山石林前面,人們似乎能從中探尋出發生在1·1億年前的火山活動的場景。在遙遠的中生代白堊紀時期,即墨地區火山活動強烈,以即墨城為中心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破火山口,破火山口晚期形成了許多火山錐,火山噴發出的大量岩漿經冷卻收縮形成了現在蔚為壯觀的馬山石林,這片高26米、寬150米的石柱群與英國的“巨人堤”、美國的“魔鬼塔”並稱為世界“三大石柱群”。

  (3)沉積構造

  在馬山山體上隨處可見的沉積構造也是遠古時期地殼活動留下的印記。當時湖泊流水中攜帶的大量泥沙一層層沉積下來,形成現在的岩石,不同的層理交織在一起,看上去好像一幅幅渾然天成的山水畫。早期形成的沉積岩與火山噴發的岩漿接觸後,在高溫高壓的環境條件下發生變質,又形成了顏色豐富、妖嬈多姿的接觸變質岩。

  馬山區域內的沉積岩層屬中生代白堊紀萊陽群曲格莊組,為萊陽群的最上層部位。該組為河流相,山麓洪積相粗碎屑堆積,一般以中、粗粒砂岩、砂礫岩為主、兼有漫灘相或區域性淺湖相的細碎屑沉積。區域沉積岩之沉積構造特徵,屬較典型的網狀河流相沉積。大型交錯層理、槽狀交錯層理及斜層理隨處可見。在山之北坡各採石場中沿坑壁可觀察到極好的垂直剖面,如大型洩水構造、抱卷層理、大型交錯層理等。另在馬山東坡還可以同時見到向上變細和向上變粗兩種沉積層序。測量岩層產狀可以斷定,馬山地區當年有一古水流,方向為自北向南。各種沉積構造宛若一幅幅山水畫,遍佈于山林之間,給旅遊、地質教學提供了一處理想場所。

  (4)接觸變質帶

  由於岩漿的入侵及對圍巖的烘烤諸因素,在接觸帶部位沉積岩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接觸變質作用。在馬山極頂東麓可見紫色、灰色粉砂岩及細砂岩發生角化,但尚未形成角巖,以及沉巖體邊緣不規則分佈的黑色角巖。在火山岩中也可見到砂礫岩捕虜體。長達幾百米的接觸變質岩,將火山岩與沉積岩截然分開,宛如一條“黑色長龍”,極其壯觀,具有非常高的觀賞及科研價值。

  (5)其他

  馬山是即墨西部平原地區的一座孤山,且範圍較小,故形不成其獨立的氣候特徵,它與城區及中西部地區的氣候狀況無大的差異。由於馬山地區地勢較高,水資源相對貧乏,其主要水源為天然降水。馬山因受地貌、巖性之影響,土壤型別及分佈也不盡相同,大體分為山體土壤和山周土壤兩種型別。馬山的山體植被由於地形及土壤狀況,大致可分林木植被、灌木植被、草甸植被、作物植被四種類型。馬山的的自然資源包括地質遺蹟在內的礦產資源及植被資源、土地資源等。有的極其珍貴,聞名於全國乃至於全球有的非常豐富,蘊藏於整個馬山區域中。馬山山體間的林木主要有黑松、雪松、側柏、水杉、刺槐、合歡、火炬、拓樹及其它林木。就目前統計,它的綜合面積可達3000餘畝,其發展前景十分廣闊。儘管這些各類林木尚在幼年時朋,但它不但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和觀賞價值,而且可起到防止水土流失和調節氣候的重要作用。

  三、實習心得

  透過此次教學實習,我們不僅鞏固了自己的理論知識,而且極大的鍛鍊了我們的實踐操作能力。實習中有許多知識課本上是沒有的,我們學到了更加明確可行的操作技術和應用理論。如何充分靈活利用自己課堂知識進行實際操作,鍛鍊自己的實踐操作能力,這次教學實習給了我們一個充分鍛鍊的自己的機會。透過著此次教學實習,我們不僅鞏固了自己的理論知識,而且極大的鍛鍊了我們的實踐操作能力。走出校園,走進大自然的懷抱,感受大自然的魅力。這次野外實習我們不但欣賞了馬山秀美的自然景色,調查瞭解馬地質地貌的型別和地質變化,而且學習並掌握了野外地質地貌實習的一些調查研究方法,提高了我們的知識應用與實踐能力。在野外實習的過程中,雖然非常的勞累,但看到如此的美麗的自然景色,實習後的成果心裡還是非常愉悅。這次教學實習讓我們受益匪淺。

  但同時在調查過程中我們也發現馬山旅遊開發一些不合理現象,存在著不少問題。例如北部的大山,南部的、寶安山、團山,由於長期墾殖,過度放牧及人類經濟活動綜合影響,水土流失嚴重,土壤乾旱貧瘠,岩石裸露,原生植被破壞殆盡,只有赤松、櫟類稀疏分佈,河流及山溝兩側有零星楓楊、槐樹等等。因此如何充分利用馬山天然的資源優勢,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的大豐收是開發者應慎重考慮的。

  此次教學實習我們在實習指導老師的指導下,順利完成了教學實習的安排,達到了實習的目地和要求。為我們日後從事相關工作提供了一個難得的鍛鍊機會。

  地質學實習報告 篇8

  一、實習目的

  透過對嶗山仰口、馬山毛公山等地的實習,使我們進一步鞏固課堂上所學的地質學基礎理論知識,可以使課堂內容不再空洞,有助於我們培養社會實踐能力。運用這些知識去觀察、研究、分析和判斷各種地質現象解決實際問題。培養我們理論聯絡實際,樹立熱愛專業以及勤奮學習的思想和決心。透過對馬山等地的實習研究,對周圍環境的地質地貌有了更深的觀察,瞭解各地的地形、巖性等,對以後預防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有了一定的幫助。對我們今後的就業工作有很大的幫助,提高了我們實際操作的能力。

  二、實習要求

  1、實習中聽從老師安排,認真聽指導老師講解。

  2、認真細緻觀察馬山、嶗山、毛公山等的地質現象,作好記錄。

  3、學會分析地質地貌的方法,培養地址分析能力。

  4、採集有代表性的岩石、礦物或化石標本。

  5、實習結束後,編寫一份地質學實習報告。

  三、實習任務

  1、在野外對各種內、外地質作用進行初步觀察分析,著重點是外力地質作用的觀察分析。

  2、初步對三大類岩石、地質構造和礦產進行觀察認識,瞭解它們在馬山、嶗山等地的分佈狀況。

  3、初步觀察嶗山、馬山的地貌環境特徵,學習分析地貌特徵的方法。

  四、實習安排

  5月10日至5月23日

  指導老師:xxx

  五、實習地點馬山嶗山仰口毛公山

  六、實習概況

  (一)馬山馬山石林自然保護區位於山東省即墨市區以西4公里處,由5個山丘組成,經長期風化剝蝕,形成了中部 高,四周低,呈一凸起山頂渾圓的丘陵地帶,面積約800公頃,1993年11月正式透過專家評審,1994年4月國務院正式批准即墨市馬山石林保護區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物件是淺剖面火山岩柱狀節理石柱石林群、矽化木及古生物化石等地質自然遺蹟。該保護區地貌特徵,由四個山丘組成,經長期風化剝蝕,形成了中部高,四周低,呈一凸起山頂渾圓的丘陵地形。該地已有多年的採石歷史,開挖揭露出了馬山綠色安山玢岩的柱狀節理,透過近十幾年來的開採,已經開採出數個具有筆直挺拔柱狀節理人工露頭景觀。專家們一致認為,馬山不僅有被人們稱為"石林"的柱狀節理,而且是一個集沉積岩、火山岩、接觸變質岩、動植物化石等多種地質現象為一體的綜合性的"地質寶庫"。

  目前在馬山四周發現而且儲存完好的矽化木有26處,這些遠古時代的樹木經過矽化反應形成了現在的化石。早在1·3億年前,馬山地區曾為"古萊陽湖"的一部分,在潮溼的氣候條件下生長有大量樹木,其中部分樹木死亡後在本地或異地被掩埋起來,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發生矽化反應形成了矽化木化石。在馬山西北麓發現的最大的一株被鑑定為南洋杉,樹幹長13米,平均直徑0·8米,樹根、疤節、年輪清晰可見,非常罕見。中生代地層中形體碩大、儲存完好的矽化木群落是馬山國家自然保護區的重要保護物件。儘管國內有不少有關矽化木的報道,但在這樣特殊的地質結構條件下,分佈如此密集、儲存如此完整的大型矽化木群尚不多見。

  此外,古脊椎動物化石在本區內也有零星發現。馬山盛產安山玢岩,多為灰綠、灰褐色,是約1億年前岩漿湧出地表冷凝而成,為優質建築雕飾石料。山之西南部因岩漿冷凝,均勻收縮,形成四方柱狀的節理,柱體截面直徑約1米左右,高約30餘米,筆直挺拔,排列緊密,恰似一片密林,蔚為壯觀,故名"馬山石林"。馬山區域內的沉積岩層屬中生代白堊紀萊陽群曲格莊組,為萊陽群的最上層部位。該組為河流相,山麓洪積相粗碎屑堆積,一般以中、粗粒砂岩、砂礫岩為主、兼有漫灘相或區域性淺湖相的細碎屑沉積。區域沉積岩之沉積構造特徵,屬較典型的網狀河流相沉積。大型交錯層理、槽狀交錯層理及斜層理隨處可見。在山之北坡各採石場中沿坑壁可觀察到極好的垂直剖面,據考證,馬山石林一億多年前由火山噴溢的安山岩漿冷凝收縮而成。安山岩呈灰綠色,結構均勻,質地純淨,是一種高階建築雕飾材料。山之西南因岩漿冷凝,均勻收縮,形成四方形柱狀節理,柱體截面直徑一般在1.0—1.5米間,柱體長30米(地表以下可延伸至60米),柱體筆直挺拔,排列整齊,恰似一片密林,景色蔚為壯觀。

  此類柱狀石林多發育於玄武岩中,一般呈六稜或五稜柱狀,而馬山石林可發育於安山岩中,且呈四方形,這在地質學上較為罕見。就其價值而言,馬山石林規模比南京六合縣石柱規模更大,亦更宏偉壯麗,可與美國著名"魔鬼之塔"的柱狀節理玄武岩體相媲美。站在由大片柱狀節理石柱群組成的馬山石林前面,人們似乎能從中探尋出發生在1·1億年前的火山活動的場景。在遙遠的中生代白堊紀時期,即墨地區火山活動強烈,以即墨城為中心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破火山口,破火山口晚期形成了許多火山錐,火山噴發出的大量岩漿經冷卻收縮形成了現在蔚為壯觀的馬山石林,這片高26米、寬150米的石柱群與英國的"巨人堤"、美國的"魔鬼塔"並稱為世界"三大石柱群"。

  馬山石林自然保護區內地層單一,出露地層為白堊系萊陽群,主要巖性為紫紅、黃綠色中細粒長砂岩、含礫砂岩夾砂礫岩、鈣質粉砂岩、偶夾砂岩。特別是經多年採石,開挖揭露出了馬山綠色次火山岩柱狀節理,形成了若干筆直挺拔柱狀節理形態的人工露頭景觀,俗稱"石柱群"、"石林"。同時馬山山體是一個集沉積岩、火山岩、接觸變質岩、動植物化石等多種地質現象為一體的綜合性的"地質寶庫",是豐富的地質資源集中於一地,世界上少有的"天然地質博物館"。

  除地質遺蹟外,保護區內還有云皇殿、白雲庵、千佛洞等人文古蹟。馬山石林已揭露的團山和長嶺兩座低山全部由粗麵英安巖柱狀節理分割成的巨大石柱群組成,柱體直徑一般在1.0—1.5m之間,柱體長25m(地表以下延深可達60m),形態以四邊形為主,也有五邊形、六邊形的。團山主體筆立挺拔,長嶺柱體呈扇形展布,猶如孔雀開屏。這些蔚為壯觀的景象,可與英國已列為世界保護遺蹟的"魔鬼堤"和美國已列為國家自然保護區的"魔鬼塔"相媲美。中國古代哲人孟子在二千年前曾有"吾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作為他的後代,齊魯兒女或許可以添上一句"登馬山而奇造化"的感慨。馬山這一自然遺蹟不僅是寶貴的地質地貌景觀,也是具有重要科學價值的研究物件。本區列為第二的自然保護物件,是中生代地層中形體碩大、儲存完好的矽化木群落。

  目前在馬山已發現二十多株矽化木。其中較大且儲存完整的有十多株,最大的樹幹長13m,橫徑0.8m,其年輪十分清晰。儘管國內有不少有關矽化木的報道,但在這樣特殊的地質結構條件下,分佈如此密集、儲存如此完整的大型矽化木群尚不多見。此外,古脊椎動物化石在本區內也有零星發現。在人文歷史上,馬山曾是廟宇鼎盛、香客雲集的風水寶地。據清雍正年間(1734年撰寫的《馬山志》記載,馬山是著名的道教聖地。山上樹木茂盛,寺宇宏闊,有玉皇殿、聖母殿、大士庵等15處殿堂,頗具規模。山凹處有一眼"丹泉井",也稱"濟公井",泉水清澈甘甜,"醒脾爽氣,甲於諸水",任憑大旱,泉水長年不涸,故有贊曰:"窟中疑滾千層浪,地底遙通一線天"。

  (二)嶗山嶗山的主體山脈,為花崗岩石質聳拔成山,氣勢雄偉,千峰競秀,貴為華夏濱海第一高山。花崗岩主要由長石、石英、雲母三分子所組成,石色白淨,石質堅硬,是建築行業的優質石料。花崗岩經千古風化酥蝕以後,淤積在河道海灘上的白沙,所含石英石佔到很大的比例數,是建築上的優質沙料。嶗山在中生代燕山晚期造山運動以前,這裡的"老坐地戶"有沉積岩和岩漿岩,在嶗山高處的九水和明道觀一帶的山谷裡,還殘存有這些岩石的蹤跡。嶗山的花崗岩熱熔岩漿在地層深處冷凝成石後,聳拔抬升成山,巨大的鼎力將地表的原有岩石推的四分五裂,侷促屯集於周邊。在花崗岩高溫強力擠壓的嶗山成山過程中,周邊的圍巖發生熱熔烘烤變質,許多變異成了變質岩。譬如仰口豐山一帶的嶗山綠石,就是泥灰岩經過高溫變質後,形成的細膩變質岩石。和嶗山花崗岩糾結在一起的岩石,主要有沉積岩、變質岩和岩漿岩三大類。

  石老人和登瀛半島一帶的低山岩石,主要為沉積砂岩,石質呈灰褐色,作建築石料容易酥蝕風化。這種石質的沙礫石灘,也呈深褐色,石茬尖利。流清河海灣的東半部一小部分,也是這一類砂岩的海灘,顏色非常明顯。流清河以東到太清灣的西半部一帶,嶗山的主體山峰直插大海,沒有雜色岩石摻雜。而從太清灣到埡口,以溝谷為界,除了埡口以東一座山峰是花崗岩石以外,再往東直抵八仙墩,就盡是沉積岩和變質岩了。特別是嶗山頭一帶,幾乎盡為沉積砂岩,層層疊疊像千層餅一樣,很是壯觀。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