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稅務約談制度的調研報告(通用11篇)

關於稅務約談制度的調研報告(通用11篇)

  隨著社會不斷地進步,各種制度頻頻出現,制度是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辦事規程或行動準則。什麼樣的制度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稅務約談制度的調研報告,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稅務約談制度的調研報告 篇1

  稅務約談是稅務機關在日常徵管、日常檢查、所得稅彙算、納稅評估、稅源監控、稅務稽查等過程中,發現納稅人、扣繳義務人有一般涉稅違章違法行為或疑點後,根據自行收集的資料以及案頭分析所發現的問題和線索,主動約請納稅人溝通相關資訊,宣傳和輔導稅收政策,要求其解釋和說明涉稅問題,促使納稅人主動自查自糾,並對涉稅違法違章行為進行處理和處罰的行政管理活動。

  一、稅務約談的表現形式

  在眾多的稅收服務方式中,稅務約談能夠使徵納雙方相互溝通,滿足納稅人和稅務機關的共同需求。

  (一)它是一種內容和形式統一的服務方式,為依法治稅、引導誠信納稅、營造良好的稅收氛圍奠定了基礎。

  (二)納稅人總是希望在並非故意的情況下,在涉稅操作中少犯錯或不犯錯,希望稅務機關給予輔導和提示,以達自查自糾,避免被罰,免於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降低或節約納稅成本。

  (三)稅務機關作為職能部門,也希望納稅人在涉稅上不犯或少犯錯誤,減少徵收管理成本,便於稽查部門集中力量查辦大案要案。

  (四)稅務約談具有明顯的人性化特徵,可有效融洽徵納雙方關係,提升稅務形象。

  二、稅務約談存在的問題

  (一)約談制度不規範。

  對經約談補繳的稅款是否應加收滯納金和罰款,實踐中較難把握。若自查補稅加收滯納金和罰款,有悖於情;如不加收滯納金和罰款,則有悖於法,因為《稅收徵管法》明確規定了滯納金制度。稅務約談一般不使用調賬的方法,如果某些納稅人提供了虛假資料,稅務部門往往無從辨別真偽,從而影響約談結果的確定。

  (二)徵納資訊不對稱。

  有些納稅人提供的納稅申報資訊不完整、不準確、不連續,稅務部門單透過資訊進行案頭稽核,會影響約談評估的準確性,而實地檢查又無疑會增迦納稅人負擔;稅務部門從其他方面獲取的資訊源較少,如未與海關、工商、地稅等部門聯網;稅務機關內部資訊不共享,徵收、管理、稽查資訊分塊割據,傳遞不及時、完整、準確,造成約談資源浪費。

  (三)約談效力層次低。

  目前,無論是《稅收徵管法》及其實施細則還是各稅種暫行條例,都未明確有關約談的法律依據、法律效力及與稅務檢查的關係等。雖然國家稅務總局近期下發了《納稅評估管理辦法(試行)》出現了“稅務約談”字樣,但對稅務約談的定義、內容、範圍、辦法、要求等沒有作具體的規定。這樣,當實踐中約談與檢查“撞車”時,許多令稅務部門困擾的問題就出現了,如與納稅檢查無關的約談舉證,是否侵犯了納稅人合法權益?如果進入訴訟程式,根據納稅評估得出的結論,是否合法?如果納稅人不願提供或不願意參加約談舉證,法律是否認可?

  (四)稅務內容單一,方法簡單。

  目前,稅務約談內容較為單一,有的地方規定對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特別是商貿企業資格認定、廢舊物資經營單位資格認定、納稅評估疑點分析進行約談,而其他日常徵管、彙算清繳、涉稅審批等方面很少涉及;約談方式簡單,基本就問題問問題。而且納稅人的素質參差不齊,有些納稅人稅收法治觀念淡薄,以種種藉口拖延約談或提供虛假納稅資料,使約談很難正常進行。稅務部門約談人員自身素質與有效約談也有一定差距。

  三、完善稅務約談的幾點建議

  (一)完善約談工作機制。

  應把稅務約談上升到法規或規章的範疇,目前至少應在全國範圍內對稅務約談制度進行規範,統一規程。稅務機關要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總結經驗,探索一條適合稅務工作特點的約談工作方法。在約談前,細緻分析問題和疑點,做好充分準備,談什麼,怎麼談,怎樣圍繞疑點步步深入,怎樣引導納稅人如實回答,要做到心中有數;在舉證環節,要突出主題,因勢利導,有的放矢,注意發問方式和約談效果;約談完成後,要舉一反三,善於總結,經約談仍不能排除疑點的,要實地調查核實,為約談工作創造更大的發展空間。

  (二)加快資訊化建設。

  稅務機關應完善、充實內部的資訊質量,把好資訊採集關,確保採集資料的真實、全面、準確。不僅要採集納稅資訊、財務資訊、發票資訊,還要儘可能地採集生產經營資訊,儘快實現稅源資訊、徵收資訊、稽查資訊等納稅資料的全面共享,並結合納稅評估機制,積極開發稅務約談資料資訊系統,同時進一步加快與海關、工商等政府部門的資料網路交換系統和內部資料交換平臺的建設,使約談資訊獲取渠道暢通。

  (三)加強隊伍素質建設。

  培養和造就一批精通財務知識和稅收理論,熟練掌握法律法規、資訊科技與應用技術,以及瞭解與約談相關學科知識的複合型檢查人才。可以把各地開展納稅評估以來的成功案例彙編成冊進行經驗交流和範例指導。

  稅務約談制度的調研報告 篇2

  近年來,我國稅收制度改革不斷深化,稅收徵管體制持續最佳化,使稅務執法機制和制度不斷健全和完善。但在進一步深化稅收徵管體制改革中,稅務執法機制和制度的建設仍存在一定的問題。

  一、稅務執法機制和制度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稅收法定原則仍未健全。

  一方面,18個稅種中仍有稅種為暫行條例,暫未上升為法律。稅收立法任務繁重複雜,實施暫行管理條例的稅種,權威性不高,規定簡單,規章條例交錯重疊,這無疑給給稅收執法帶來了困難。另一方面,非稅收入管理體制仍未健全。政府非稅收徵管職責劃轉稅務部門徵收的專案越來越多,但是各項“非稅收入”在劃轉稅務部門後,稅務局只是擁有簡單的“收錢”的權力,而且全國各地在各項“非稅收入”的徵收標準上也難趨統一。

  (二)部分稅務執法行為缺少規範化,未依法依規徵稅徵費。

  一方面,對於國家稅務總局、財政部下發的稅收優惠政策,由於未真正掌握政策的關鍵,導致未落實到位,從而使稅收紅利未真正地帶給納稅人。一方面,稅務系統實行雙重管理體制,由於地方政府既定的稅收任務,導致徵收“過頭稅費”的行為,損害了企業肌體健康,摧毀經濟穩固發展的基石,埋下更大隱患。一方面,在稅務執法活動中,稅務幹部貪圖方便、省事,未嚴格履行稅收執法相關制度,使執法行為存在紕漏。不僅損害了納稅人在稅收執法中的正當權利,也損害了稅務幹部在納稅人中的良好形象。

  (三)稅收執法標準區域化給經濟跨區域式發展帶來了困擾。

  一方面,當今區域間經濟融合越來越深,跨省市間的貨物、勞務、服務流動性日漸增多,不同省市的納稅主體面對異地不同稅收政策、執法標準,會有不同程度的困擾,這種困擾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便捷”納稅的初衷。另一方面,企業主體在辦理涉稅涉費事宜中,面對本地和異地不同的稅收徵管系統,面對繁瑣的程式,這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只跑一次腿”的原則。

  二、完善稅務執法機制和制度的措施

  (一)健全稅費法律制度。

  一方面,實現所有稅種、費種的設立、徵收、管理等均由法律規範的時機已經成熟,要全面推行稅費法定原則,加快推進現行暫行條例上升為法律,使各項稅費的徵收有法可依。一方面,對於劃轉稅務部門的各項“非稅收入”,在現行平穩劃轉的同時,要建立“非稅收入”徵收的相關法律制度,細化相關的徵收規範,使各項“非稅收入”的徵收在核定部門和稅務部門之間更好的協調和運轉。既要確保核定部門“非稅收入”的數額準確,又要確保繳費人能在法定期限內足額的繳納。

  (二)嚴格規範稅務執法行為。

  一方面,堅持依法依規徵稅收費,做到應收盡收。稅種、費種的設立,稅率、費率的確定和稅費徵收管理基本制度只能有法律規定,在稅收工作中嚴禁任何徵收“過頭稅費”的行政命令,始終恪守依法依規徵稅收費的底線思維。一方面,在當前減稅降費大環境下,稅務幹部要認真領會減稅降費的內在精神和政策本質,使稅收優惠能夠真正地惠及到每一個納稅人。一方面,稅收執法活動作為一項日常工作,即要確保執法程式的正當、公開,又要確保執法結果有力度和溫度。嚴格遵守執法程式,確保納稅人合法權益,做到寬嚴相濟、法理相融。

  (三)加強稅務執法區域協同。

  一方面,擴大跨省經營企業全國通辦涉稅涉費事項範圍,使跨省企業在經營之餘,無任何涉稅稅費事項辦理負擔,進一步促進公平競爭、最佳化營商環境。一方面,統一區域行政處罰標準,制定區域性行政處罰裁量基準和稅務輕微違法行為“首違不罰”清單,形成統一的執法尺度,做到相同情形相同處理、教育與處罰相結合,打造更加穩定公平透明的營商環境、推動區域一體化高質量發展。

  稅務約談制度的調研報告 篇3

  一、“稅收存續期”的定義及管理現狀

  企業當期所發生的經濟事項往往會影響到後期的稅收問題,從經濟事項發生到涉稅事項產生的這段時期即稱之為“稅收存續期”。一般而言,“稅收存續期”隨經濟事項發生而開始,隨涉稅事項產生而逐步結束。現階段,對“稅收存續期”的管理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問題:

  (一)思想認識不夠。不管是稅務機關,還是納稅人,對“稅收存續期”涉稅事項管理的重要性還沒有充分的認識。雖然,目前從“後續管理”的角度對企業所得稅“稅收存續期”的管理有所強化,但如何從“稅收存續期”的角度統籌各稅的“後續管理”,還缺乏統一的認識與研究,更沒有系統的規劃、明確的目標和具體的措施等。

  (二)風險意識不強。“稅收存續期”具有三個特點:

  1、存在的普遍性。

  “稅收存續期”普遍存在於納稅人和多稅種之中,尤其是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和營業稅;

  2、時間的不確定性。

  有的存續時間較為明確,有的存續時間卻無法預知;

  3、相關人員的變動性。

  存續期內,既可能是企業財會人員變動,也可能是稅收管理人員變動。導致稅企雙方均可能產生一定的稅務風險,而這些風險往往容易被稅企雙方所忽視。

  (三)政策水平不高。

  稅收管理工作中,由於部分稅務人員對涉及“稅收存續期”的稅收政策不熟悉,對稅收政策與財會制度的差異不瞭解,導致不能對“稅收存續期”相關稅收事宜進行系統規範的管理。

  (四)管理範圍不廣。

  目前對“稅收存續期”的管理,較多的是從企業所得稅“後續管理”的角度進行強化,而對個人所得稅、營業稅等稅種的“稅收存續期”管理較薄弱,有的甚至還是盲區。

  (五)管理手段滯後。

  目前對“稅收存續期”的涉稅事項管理方法較為落後、手段比較單一,既沒有推行專業化管理,也沒有實行資訊化管理。

  二、“稅收存續期”產生的原因

  (一)因稅收政策原因產生的“稅收存續期”。按照稅收政策相關規定,企業當期所發生的經濟事項影響後期的稅收繳納,特別是明確規定企業經濟事項發生時暫不徵稅的稅收政策。例如,國家稅務總局國稅發〔XX〕年60號文規定“對職工個人以股份形式取得的擁有所有權的量化資產,暫緩徵收個人所得稅;待個人將股權轉讓時,就其轉讓收入額,減除個人取得該股份時實際支付的費用支出和合理轉讓費用後的餘額,按‘財產轉讓所得’專案計徵個人所得稅”。

  該政策中,從個人以股份形式取得擁有所有權的量化資產暫緩徵收個人所得稅,到個人將股權轉讓時再按“財產轉讓所得”專案計徵個人所得稅相隔一段時期即“稅收存續期”,而且存續期的長短因股權轉讓的時間而定。又如,《企業所得稅法》第十八條明確規定,“企業納稅年度發生的虧損准予向以後年度結轉,用以後年度的所得彌補,但結轉年限最長不得超過5年”,該規定中,企業當期所發生的經濟事項(虧損),影響到後5年的企業所得稅,其“存續期”最短可能一年,最長可能5年。

  (二)因稅收政策與會計差異原因產生的“稅收存續期”。由於稅收政策與財務會計的目的和前提,以及遵循的原則不同,稅收政策對某些經濟事項的確認與財務會計存在差異,而不可避免地產生的“稅收存續期”。

  例如,對房地產開發企業的預收賬款,會計上不確認收入;營業稅上確認為計稅收入;企業所得稅上不確認收入,但要按毛利率預徵企業所得稅;土地增值稅上不確認為清算收入,但要按規定比例預徵土地增值稅。由此,《企業所得稅法》第二十一條專門規定:“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企業財務、會計處理辦法與稅收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不一致的,應當依照稅收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計算”。如企業發生的廣告費和業務宣傳費,按會計制度能夠全額計入當期損益,但稅法規定,不超過當年銷售(營業)收入1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過部分,准予在以後納稅年度結轉扣除,其“以後納稅年度”即屬於“稅收存續期”。

  三、“稅收存續期”稅收管理相關案例

  (一)個人所得稅案例:某有限責任公司由原集體企業於XX年改組改制成立。改制時,註冊資本(實收資本)1000萬元,其中,企業職工以股份形式取得量化資產250萬元。XX年10月,股東轉讓65.78%股權計657.8萬股,在計算股權轉讓個人所得稅時,企業按賬面實收資本乘以轉讓比例扣除轉讓成本657.8萬元。

  “稅收存續期”分析與處理:企業職工以股份形式取得量化資產的涉稅經濟事項於XX年7月發生,但根據國稅發〔XX〕年60號文規定暫不徵收個人所得稅而“存續”於企業,XX年股權轉讓時所轉讓的65.78%部分164.45萬元(250×65.78%)不能作為成本扣除,因而稅務機關稽核時調減了成本扣除額而補徵了個人所得稅32.89萬元。尚未轉讓的34.22%的股權所包含的量化資產則仍然“存續”於該企業。

  (二)營業稅案例:XX年,某房地產開發公司共開發了abcgf共5棟商住樓,其中a號樓為產權式酒店,共有332間產權房,XX年底止已售出257家。購房合同約定,業主在簽訂合同時首付50%,剩餘款項由租用業主產權式酒店房的某酒店用租金(年租金為購房總價的8.5%)代業主支付,至付完為止。合同總價款4977.7萬元,首付2488.85萬元,剩餘款項由酒店分6年付清,每年支付423.1萬。

  “稅收存續期”分析與處理:房地產開發公司XX年銷售不動產業務已經發生,按營業稅條例規定,首付50%應於XX年申報繳納營業稅,剩餘款項在未來6年內於每年收到酒店租金時申報繳納營業稅,其“稅收存續期”長達6年。XX年3月稅務稽查部門對該公司XX年和XX年度納稅情況進行稽查時,XX年首付及XX年合同款項均申報了營業稅,但XX年3月進行稽查時,因主管會計變動,XX年和XX年合同款項均未申報營業稅,稅務稽查部門不僅追繳了該公司營業稅42萬多元,還給與了一定的處罰。

  (三)企業所得稅案例:某紡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XX年6月委託某資產評估機構對其15宗土地進行了評估,賬面價值2500萬元,評估值3500萬元,評估增值1000萬元,企業進行了借記“無形資產”、貸記“資本公積”1000萬元的賬務處理。XX年10月,該公司以15宗土地作價3500萬元和現金500萬元投資於某公司,取得某公司80%計4000萬股股權。

  “稅收存續期”分析與處理:企業資產評估增值,會計上允許增加相關資產的賬面價值,但稅法規定不得改變計稅基礎,不得計提折舊或者攤銷費用,也不確認收益。如果企業轉讓該資產,原評估增值部分應確認收益的實現並繳納企業所得稅。該案例中,從資產評估經濟事項發生,到該資產用於股權投資,其存續期為4個月。地稅稽查部門於XX年對該企業XX年至XX年度的納稅情況進行稽查時,該企業XX年賬面虧損712萬元,調增應納稅所得額1000萬元後,實際應納稅所得額為288多萬元,不僅減少了XX年以後需要彌補的虧損,而且當年查補企業所得稅72多萬元。

  四、加強“稅收存續期”管理的建議

  (一)加強相關稅收政策及財會制度的學習。特別是要熟悉財務會計制度與稅收政策存在的差異。只有這樣,才能對企業發生各項稅收進行正確的分析判斷,才能準確地對企業“稅收存續期”影響到本期的稅收進行計算,從而規避因政策不熟而可能導致的稅務風險。

  (二)及時建立“稅收存續期”檔案。“稅收存續期”經濟事項發生後,及時採集相關資訊,既要分門別類建立專門臺賬記錄,又要將企業的稅收徵管資料記錄於資訊庫之中。同時,對存續期內涉稅事項的變動及時進行登記並跟蹤管理,做到“稅收存續期”管理系統化、資訊化。

  (三)強化“稅收存續期”涉稅事項的檢查。稽查人員對企業進行稅收檢查時,應對企業“稅收存續期”涉稅事項逐一進行檢查。其中,以營業稅收入的確認、企業所得稅扣除專案的調整、個人所得稅有關計稅成本和費用的扣除為檢查重點,對企業“稅收存續期”涉稅事項進行檢查。

  稅務約談制度的調研報告 篇4

  稅務檔案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務是收集、整理、保管檔案,維護檔案的完整和安全,積極開展檔案的開發和利用,為徵收管理、納稅評估、稅務檢查和開具涉稅證明等工作提供基本依據。為進步規範稅務檔案管理制度,提高稅務檔案管理水平,充分發揮稅務檔案的利用價值,基層徵管檔案管理工作應須注意一下幾點問題。

  一、提高基層單位歸檔的及時性和有序性

  按照縣局業務檔案管理規範(試行)的辦法,基層分局按月生成的徵管檔案資料,依據分局日常管理要求,以各業務股室為單位,及時、有序、規範的對稅務檔案進行合理的收集、整理、分類,次月初移交分局檔案管理崗,為縣局檔案管理中心的歸檔工作做好基礎性工作。

  二、提高基層單位檔案管理人員自身的專業化水平

  由於檔案事業的迅速發展,檔案管理人員必須加強學習,開拓創新,與時懼進,不斷更新知識以適應不斷髮展科學技術要求的需要。加強檔案業務人員檔案資訊化建設相關的計算機應用基礎知識、數字化技術知識、網路技術知識、現代管理技術知識的學習,加強對檔案業務人員應用新技術、新裝置、新方法的學習,提高檔案業務人員掌握和運用現代化技術的技能,充分發揮檔案資訊資源服務社會的作用。

  三、加強基層單位稅務檔案工作的考評和監督

  採用資料收集、資料歸檔、檔案保管及借閱、檢查考核四項考核機制。在日常工作中,一是檢查檔案歸擋各環節、各責任人在檔案歸集過程中的工作進度和工作質量。二是對各基層單位移交稅務檔案案卷的考評。加強稅務檔案工作的評比和考核,是推進稅務檔案工作的一項有力措施。在完善稅務檔案管理辦法的基礎上,制定檔案工作考核評比的細則,作為檢查和衡量每個單位檔案工作的標準和依據,將有效促進稅務檔案工作的開展。

  四、提高基層單位檔案檢索利用服務的質量和效率

  要充分運用計算機技術,不斷適應稅務檔案更新的歸檔工作需要,利用檔案管理系統強大的資料庫,提高檔案檢索、利用服務的質量和效率。

  五、加大對基層單位檔案宣傳工作力度

  搞好稅務檔案管理工作,首要的任務就是大力宣傳稅務檔案工作的重要性,使地稅幹部充分認識到稅務檔案工作是稅務機關、稅務人員的本職工作,推動稅務檔案工作的發展是全體地稅幹部義不容辭的責任。

  加強稅務檔案管理工作旨在遵照國家稅收政策和法令,貫徹執行、掌握經濟稅源變化、防止偷漏稅現象,保證國家稅收計劃的完成,發揮稅務檔案服務於社會的作用.

  稅務約談制度的調研報告 篇5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執行軌跡中,企業與個人的市場行為是否誠信成為影響一個地區外部形象最主要、最直接、最廣泛的因素。加人wto之後,建立與完善企業間的信用體系,規範企業信用行為,是維護經濟秩序,加快企業發展的重要內容。

  一、信用檔案工作現狀

  信用記錄大都產生在具有登記、審查、審批與監管職能的銀行、稅務、保險、技術監督、工商、法院、檢察院、公安局等部門。稅務部門的信用記錄產生於徵管和稽查的業務過程之中,主要有納稅人(戶)的完稅記錄或偷逃稅記錄等,稅務管理體制改變後產生信用記錄的部門有所變化,但產生的過程、內容與種類沒有變化。

  銀行的客戶信用記錄大至可分為評估記錄和信貸記錄兩種。客戶信用等級評估記錄來自於信用等級評估委員會、特殊資產管理部、客戶部或資產保全部等部門,信貸記錄則來自於信貸部門,產生在信貸部門的信貸業務過程之中。司法部門的信用記錄實際上就是法人與個人的涉案記錄,產生於案件的結案報告或判決書等。

  信用檔案來自於信用記錄,沒有信用記錄就沒有信用檔案。信用記錄一般包括履約情況、資質情況、註冊情況涉案情況及其它不良記錄等。從我們平時掌握的情況來看,許多企業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是信用檔案,更談不上有專門的信用檔案,有的有信用資訊記錄都是分散在其他檔案之中,有的還沒有把這些資訊記錄作為檔案儲存。

  信用檔案在本單位、本企業中常被利用,但對社會提供利用卻很少。如銀行的客戶信用記錄只對本行和司法機關提供,對其他銀行及外界不願提供查詢。在對我縣部分銀行、稅務、工商、保險、民政、公檢法部門的調查中,大都對法人及個人的信用資訊持保守、神秘態度,不輕易提供利用。

  一方面普遍單位認為本單位產生的信用記錄沒有必要提供給他人共享,自己的資源不願意向外人提供,這裡面有商業秘密,不能讓別人知道。但另一方面又有了解他人信用狀況的需求,所以信用檔案在實現資訊共享過程中受到了制約。如何認識和看待信用檔案資訊共享是有差異的,這種差異有法律上的原因,也有觀念上的原因。不改變或轉變觀念,就難以實現信用檔案資訊共享。

  二、對信用檔案工作的幾點思考

  透過以上信用檔案的現狀,我們感覺到,檔案資訊資源的開發利用,不僅僅是對已有館藏檔案資訊的挖掘,也應該包括對尚未進館的檔案資訊的開發利用。

  “法人信用”及“個人信用”制度的建立,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信用檔案的建立、完善與共享。在一定意義上講,法人及個人信用檔案的建立,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信用約束機制得以確立的“物質”基礎,沒有信用記錄,亦沒有信用檔案,也沒有可供共享的信用資訊,信用制度就成為沒有內容的空殼。“信用檔案”作為一種特殊的專門檔案,有著自身的特性與規律,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不斷髮展和完善,市場個體行為的誠信關係到市場運作的健康和規範已顯得越來越重要。

  我們都知道,信用檔案資訊實現資訊資源共享才能充分發揮其作用,要實現信用檔案資訊共享,使用計算機和網路是基本技術條件,否則,就談不上資訊共享。

  稅務約談制度的調研報告 篇6

  稅收報表是以表格化的形式對稅收徵收管理的資料資訊進行披露的一種方式。與其他的資訊披露形式相比,稅收報表具有更集中、更概括、更系統和更有條理性的特點。稅收業務報表主要是為服務徵管、反映稅收政策影響、分析社會經濟執行狀況提供稅收參考資訊。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以網路、資訊、知識和高新技術為主要特徵的新經濟執行模式開始形成,傳統的稅收業務報表編報方式其低效、陳舊和不適應的問題越來越突出。因此,如何按照統一規範、集中高效、網路化共享的目標改進稅收報表編報方式,減輕基層工作負擔,提高稅收報表編制質量,x地稅局對此進行了有益的實踐與探索並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改革前稅收業務報表編報的概況

  (一)稅收業務報表體系的概述

  在集中編報改革前,x地稅系統填報的稅收業務報表有79份,其中78份是國家稅務總局要求上報的報表,1份是自治區地稅局要求上報的《x重大投資專案稅源監控表》。稅收業務報表一直以來採取的都是至上而下分部門佈置下達,按部門組織採集和使用。這種分部門統計、分析和使用模式,在技術手段較比落後、資訊共享需求低的情況下,存在合理性,對反映稅收工作成果及稅收決策提供依據方面發揮了較大作用。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稅收報表的編報工作也出現新的變化和需求。首先是報表指標更趨於細化,資料來源更趨向於徵管一線。其次是網路的發展,計算機硬體的更新,資料庫技術的發展,軟體開發技術的日新月異,為報表編報提供了更多的方法和手段,也給稅收業務報表編報提出了更高要求。

  稅收業務報表按管理的部門可以細分為7類,即稅收會統核算類、稅收政策法規類、財產行為稅類、所得稅類、流轉稅類、徵管類和稽查類。

  (二)各類稅收業務報表產生的背景

  當前填報的絕大多數的稅收業務報表是由國家稅務總局制定下發,各類稅收業務報表都有著一定的產生背景。

  徵管類。

  (1)徵管情況報表:其主要目的是為適應稅收徵管改革不斷深化的需要,力求綜合反映稅收徵管基礎工作情況。

  (2)徵管質量報表:其主要目的是為有效檢驗稅收管理工作質量與效率,規範稅務行政執法,切實強化管理,促進執法意識、管理質量和幹部素質的全面提高,確保稅收徵管行為依法、公正、廉潔、高效。主要考核指標登記率、申報率、入庫率、滯納金加收率、欠稅增減率、申報準確率和處罰率。主要填報的報表有《徵管質量考核得分彙總表》、徵管質量考核分項統計表(1)-(3),共計4張表。

  (3)其主要目的是為及時掌握重點集貿市場和個體大戶的生產經營及納稅情況,分析研究解決問題的措施,積極穩妥推進大戶建賬工作,逐步提高查賬徵收的比例。主要填報的報表有《個體工商大戶稅收徵管情況報告表》、《重點集貿市場稅收徵管情況報告表》。

  稽查類。

  稽查類稅收報表15張,主要反映稽查部門人、財、物的配備,稽查部門查處案件的情況。例如:稅收專項檢查報表主要是對國家稅務總局統一部署和組織開展稅收專項檢查工作進行統計及情況彙報;年度稅收違法舉報案件分析統計表主要是為加強稅務違法案件舉報工作的規範化管理,反映各地稅務違法案件受理和查處情況;稅務稽查機構查補收入統計表主要是為全面瞭解和掌握稅務稽查工作及稅務稽查案件查處的總體情況。

  (三)稅收業務報表的編報軟體系統

  隨著稅收業務報表填報要求的不斷髮展,以及網路、程式設計軟體、資料庫技術等不斷髮展,稅收業務報表填報使用的軟體系統也在不斷髮展和完善。當前稅收業務報表軟體呈現以下特點:軟體形式多樣,功能相對單一,網路化程度及資訊共享程度低。以下是各類稅收業務報表軟體發展狀況。

  1.稅收會統報表軟體。從x年稅務機構分設後,全區地稅系統市局以下單位採取手工填報報表,自治區、各市局統一使用《KT-pC》會統核算軟體。x年1月1日起在全區地稅系統推廣應用《x地稅基層管理資訊系統》(稅收會統模組)(以下簡稱新稅收會統軟體),原稅收會計核算軟體《KT-pC》停止使用。x年,市級用《x地稅資訊管理系統》(稅收會統模組),自治區用《稅收計會統管理系統(TRS)》。

  2.法規類稅收報表,主要採取EXCEL電子表格填報,透過FTp上報。

  3.所得稅類報表軟體,從x年開始採用《企業所得稅彙算清繳彙總表》簡稱“彙總表”軟體系統採集,彙總上報。

  4.徵管類稅收報表軟體,從x年開始推廣使用徵管報表系統(1.03版)。

  5.稽查類稅收報表軟體,x年推廣應用新版的《稅務稽查管理資訊系統》(TAMIS)。從x年推廣應用《稅收違法檢舉案件管理資訊系統》(以下簡稱《系統》)。從x年起推廣應用《稅務稽查統計系統》。

  (四)稅收業務報表發展趨勢及特點

  1.報表數量呈現逐步增長態勢。隨著稅收徵收管工作的不斷深入,各個稅收業務部門不斷深入開展精細化管理,體現在稅收業務報表方面即報表數量及統計指標的增加。從報表的分類情況看,報表數量增加較快的報表型別為稅收會統類,主要以稅收統計報表增加為主。其次是稽查類報表,主要是加強了專項檢查及稅務違法案件情況的統計。再次是徵管類報表,主要是加強了徵管情況及徵管質量的考核。

  2.報表統計、使用部門化。隨著各稅收業務部門管理力度不斷加強,在管理中自然而然地細化了本部門業務報表管理。當前主要體現在各部門都形成了從上到下的一套報表收集管理方法,形成了本部門的一套報表指標,開發了本部門的報表管理軟體,上下級間有相對固定的報表管理人員。報表的指標設計主要滿足本部門管理使用需要,報表資料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很難被其他部門利用。

  3.報表統計指標明細化、資料來源多樣化。從前面的分型別報表發展狀況不難看出,稅收業務報表數量在不斷增加,稅收業務報表從大的方面來說,涉及的統計指標在不斷增加。從細的方面來說,同一指標的分類更加明細化。例如稅收會統報表中的《營業稅分行業分企業型別統計月報表》,原來只統計到涉及營業稅的行業大類“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水上運輸”,而現在已經統計到“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水上運輸--內河貨物運輸”。在報表指標細化的同時,稅收業務報表的資料來源也趨於多樣化,主要體現在從原來注重稅務機關內部工作情況的統計,逐步擴充套件到外部對納稅人經營情況、稅收政策的影響等方面的統計。比如x年開展的重點稅源管理,就是加強對納稅人的經營狀況的管理,重點稅源報表中的資料主要來源於企業的財務報表。

  4.報表統計方式、軟體多樣化。從稅收業務報表發展看,稅收業務報表統計主要經歷了手工編報、手工與電子表格結合編報、單機版軟體編報、網路版軟體編報等幾種方式。當前稅收業務報表的編報方式是幾種方式並存,同時由於各稅收業務部門不斷設計報表軟體,現有的稅收業務報表軟體已有6種。

  二、稅收業務報表編報使用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當前稅收業務報表編報使用存在的問題

  1.報表重複報送。受大而全、小而全傳統統計觀念影響,少數部門統計工作只考慮自身便利,缺乏統計成本意識和全域性整體觀念,報表隨意增加,簡單重複統計,表現在上級多個部門同時要求下級報送內容基本相同的報表,或上級職能部門可在本級取數編制的報表仍由下級單位逐級上報。造成基層單位忙於報表的統計,減弱了基層單位的徵收管理力度。具體表現在:

  (1)稅收會統報表中有《納稅登記戶數統計年報表》,主要按納稅人登記型別統計“登記戶數”,“納稅戶數”“一般納稅人”“小規模納稅人”的數量,而徵管部門統計上報《稅務登記戶數年度報告表》,其中也包括了按納稅人登記型別統計的“登記戶數”,“納稅戶數”“一般納稅人”“小規模納稅人”指標。

  (2)稽查報表中《稅務稽查機構查補收入情況統計表(季報)》,主要是按季統計查補和實際入庫的“稅款”、“滯納金”“沒收非法所得”“罰款”數量,而在稅收會統報表中的《查補稅金及稅款滯納金、罰款收入明細年報表》也對稽查機構查補和實際入庫的“稅款”、“滯納金”、“沒收非法所得”、“罰款”按月進行統計。

  (3)所得稅報表中《企業所得稅管戶情況統計表》,該表內統計指標已經可以在《企業所得稅彙算清繳彙總表》中反映,這只是一種簡單重複,其中的新辦、老轉新、內轉外、消亡等指標,在現實中缺乏統計基礎,沒有太大的現實意義。

  上述各表統計內容基本一致或是其中一張已經包括了另外一張需要統計的內容,由於部門間缺乏必要聯絡,所以造成內容相同的報表向下級佈置了兩次,增加了基層工作量。

  2.指標設定標準不一,同一指標數出多門,資料嚴肅性受到質疑。表現在各部門均按照本部門業務管理需要設計統計指標體系、指標涵義、計算方法、計算口徑、分類目錄、統計編碼和上報要求等,難以在全域性形成統一標準,其結果是指標多頭採集、統計口徑各異、數出多門、相互矛盾,例如對稅收查補收入的統計,除了在稅收會計報表中有反映,同時在稽查查補報表、徵管報表中都有統計,而這些報表要求的取數來源、計算口徑都不盡相同,所以最終得到的結果也不盡相同。

  3.業務系統平臺不統一、資訊共享難以實現、投入大效率低。首先每個業務部門都開發了本部門的報表編報軟體,這些稅收業務報表系統技術平臺各異、互不相容、資訊共享度低,使資訊在業務部門之間無法橫向流動。其次是多個部門的報表軟體最終都要在基層稅務機關使用,給基層稅務人員在使用上帶來較大困難,特別是基層人員崗位輪換時,對不同的報表軟體應用需要較長的時間去熟悉和掌握。同時多種報表軟體開發,消耗了稅務機關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給各級稅務機關的維護、推廣應用帶來了諸多資金困難,投入大而利用效率低。

  4.管理體制不健全,崗位責任不明,造成報表編報不夠順暢。稅收業務報表的編報涉及的層級和崗位多,其中總局要統計的報表就可能涉及總局、省級、市級、縣級、分局、徵收一線的管理員共6個層級,具體崗位就因報表統計指標而異。這種多層級多崗位的工作,必須有一個健全的管理體制,明確資料的採集標準、資料來源,以及平時資料的準備和積累。由於當前我們在稅收業務報表管理制度和崗位考核上的缺失,所以造成我們在編制報表時容易出現分工不清,報送不及時,資料質量無法得到保證。

  5.不斷增加的報表編報工作量給工作人員帶來壓力。稅收業務報表數量從x年的27張發展到x年79張,其間報表數量還有增有減,總量已經增長了近兩倍。而稅務幹部從x年的8421人發展到x年12140人,增加了44%。而稅務機關管理的納稅戶從x年42.47萬戶發展到x年的56.56萬戶,增長了33.17%。這樣數量相對固定的稅務人員就要承擔日益增長的稅收業務量,用手工編制或應用不同軟體來採集各類資料,給各級稅務機關的稅收報表工作人員帶來很大的壓力。

  (二)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

  1.稅務部門在加強專業化管理的同時,缺乏有效的部門聯絡機制。各個部門只注重本部門的工作需要,把稅收業務報表的編報僅作為本部門內部工作考慮,缺乏大局意識和統籌安排。從內因來分析,就是我們上級管理人員缺乏團隊精神,做事情沒有從團體工作去思考,只顧本部門想要的資料能夠統計上來,與其他業務部門缺乏溝通。從機構職能分工來說,當前缺少負責稅收業務報表管理的職能部門,負責稅收報表的管理和報表資訊釋出,各部門在處理稅收業務報表方面,更多采取的是各自為政,造成報表資訊資源浪費。

  2.稅收業務報表基礎資料的完整性、準確性亟需進一步提高。稅收業務報表的資料絕大多數來源於徵管資料的彙總,徵管工作質量直接影響到稅收業務報表的質量。多年來,我們在稅收徵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基層資料質量仍有待提高。一是受人員數量、素質、崗位操作流程等因素的影響,崗責制度落實不到位,造成徵管工作不夠規範。二是徵管資料只注重錄入,缺乏資料質量的監管,徵管資料的完整性、準確性急需加大管理力度。三是徵收管理工作過於重視過程,忽略工作成果的歸檔管理,結果填報資料一大堆,但是要用的卻取不到。因此,只有加強徵管基礎工作才能確保稅收業務報表資料來源準確。

  3.缺乏統一的報表管理平臺。從報表表現形式來看,稅收業務報表有著相對固定的模式,一般都具備表頭、報表統計指標、填報單位、數量單位、製表、稽核、製表日期等組成因素。統計方式上主要採取相同指標的累加或是同類記錄的彙集。基於稅收業務報表的相同特性,應採取統一的管理軟體實現對稅收業務報表進行統一管理。

  三、集中編報稅收業務報表、提高報表編報效率的總體思路

  x地稅系統稅收業務報表集中編報改革的總體思路是:實現全區地稅系統稅收業務報表集中編報,切實減輕基層稅務機關負擔,避免重複編報各類報表,提高工作效率,實現報表編報“統一規範、分崗採集、集中彙總、統一上報、平級傳輸、分類研究、資訊共享”。

  (一)加大報表整合力度,進一步壓縮報表總量。

  一是建立報表定期清理整合制度。定期調查,規範管理,對報表設計過時、資料分析現實指導意義較弱的報表進行清理,對內容基本雷同重複編制的報表予以整合;

  二是嚴格控制新增報表,能與上級報表合併採集的就不要單獨列表,能從同級相關部門取得的就不要基層單位重複報送,能一次採集的就不要分次佈置,能自動取數的就不要手工填報。對確需新增的報表,必須事先向管理資訊部門提出申請,按規範標準設計報表格式,編寫編報說明,經稽核同意後方可增加執行。對非常規報表,要求凡臨時報送超過規定次數的必須到資訊管理部門備案,並規定具體截止時限,以防止非常規報表向常規報表轉變。

  (二)理順部門統計關係,確立統一的稅收報表編制管理部門。

  結合當前各部門在職能分工上的特點,稅收業務報表的管理工作交由計統部門來負責比較合理。首先是計統部門原來就負責了稅收會統報表的統計,在資料的統計分析方面基礎較好。其次把稅收業務報表統一由計統部門管理,有利於今後稅收業務報表資料釋出及共享利用。

  (三)做好稅收業務報表的基礎管理,完善稅收業務報表體系。

  首先最佳化指標設計,建立報表統一資料標準是建立統一報表體系的關鍵,建立覆蓋所有稅收徵收管理業務的指標庫,詳盡解釋指標內涵,統一指標口徑,形成全系統標準化指標體系。其次要加大稅收業務報表指標的採集力度,稅收業務報表指標的採集要以日常採集為主,週期性分類彙總。再次採集來的報表指標儘量採取資料庫技術進行儲存,以便實現從資料庫自動提取指標生成報表,避免重複採集指標資料,解決不同出處的資料相互矛盾的問題,保持報表設計適度靈活,增強報表的針對性與適用性。

  (四)加大科技投入,構建稅收業務報表平臺。

  首先要加大科技投入,建立起全系統稅收業務報表管理平臺,連通各業務部門的報表資訊,開闢不同業務系統間的報表資料傳輸通道,從根本上解決不同部門不同報表系統間資料不一致、資訊不共享的問題。其次要強化業務部門與計算機中心的溝通,促進《x地稅資訊系統》資訊資源充分為稅收業務報表編報服務。

  (五)不斷完善考核制度,細化崗位工作流程,為稅收業務報表提供準確的資料來源。

  稅收業務報表資料主要來源於稅收徵收管理一線,我們的徵管一線工作是否到位,流程規範與否,這都直接影響到報表的質量。隨著稅收徵管改革的深入,我們稅收徵管業務流程不斷得到規範,但是我們要更加註重流程的細化。只有細化的工作流程,在我們的實際工作中才會有可操作性。

  四、x地稅系統開展稅收報表集中編報的實踐及取得的成效

  (一)稅收業務報表集中編報的具體實踐

  1.成立領導小組,確保工作有序發展。

  為了確保全區地稅系統稅收報表集中編報工作的順利開展,自治區地稅局成立了稅收報表集中編報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同時要求各市、縣(市、區)地稅機關成立相應的領導組織機構。

  2.清理簡併稅收報表,切實減輕基層負擔。

  今年年初,自治區地稅局下發了《自治區地方稅務局關於清理簡併稅收報表的通知》,把原來國家稅務總局和自治區地稅局要求各地編報的稅收報表123張進行簡併,保留了78張稅收報表(其中77張是國家稅務總局要求上報的稅收報表,1張是我局要求上報的稅收報表)。並明確要求從x年1月1起,各級地稅機關只向自治區地稅局編報保留的稅收報表,其他稅收報表不再編報。若有增加、變化的稅收報表,一律以正式檔案明確,未經自治區地稅局批准,各市、縣(市、區)地稅機關不得擅自向基層稅務機關要求定期增編、增報稅收報表。

  3.自主研發稅收報表編報管理軟體。

  我局在全區範圍內抽調業務和計算機技術骨幹,在充分論證業務需求的基礎上,由技術人員進行攻關,用一個月的時間成功開發了《x地稅稅收報表管理系統》(以下簡稱:稅收報表系統)。我局在研發過程中充分考慮當前資料資訊大集中的發展趨勢,確定了稅收報表資料的儲存採取省級集中的模式,採用資料庫實現稅收報表資料儲存管理,充分利用了通用製表軟體EXCEL的強大表格處理功能。稅收報表系統的功能介面既簡潔又通俗易懂,同時方便操作。

  4.採用“點面結合”,開展多層次培訓,確保各級操作人員熟練掌握稅收報表系統。

  為了稅收報表系統推廣的順利開展,我局舉辦了兩期稅收報表系統應用師資培訓班,共培訓市、縣(市、區)師資人員170多人。同時各市、縣(市、區)地稅機關也按自治區地稅局的要求開展基層操作人員的培訓。為了讓各級地稅機關的領導對稅收報表系統有深入瞭解,我局在舉辦領導幹部資訊科技基礎應用培訓班上安排了稅收報表系統專題介紹,確保各級領導對稅收報表系統有較全面的瞭解。

  5.實行倒計時工作日程安排,使各級稅收業務報表集中編報工作統一有序進行。

  推廣稅收報表系統是一項時間緊、任務重、涉及面廣、技術性強的工作,為確保該項工作在x年7月1日開始上線使用,自治區地稅局下發了《關於集中編報稅收業務報表有關問題的通知》,制定了《x地稅稅收報表管理系統推廣應用日程表》,對推廣準備工作進行逐項明確,實行倒計時督查,確保全區推廣應用工作做到步調一致,有條不紊。

  6.明確崗位工作職責,強化部門協作,實現優勢互補。

  自治區地稅局下發了《關於明確稅收報表集中編報稽核分析工作職責的通知》和《稅收業務稅收報表分崗填報說明表》,對稅收業務報表集中編報各崗位的填報、彙總、稽核、分析工作職責進行了明確,確保了整項工作的有序開展。同時各業務部門充分利用稅收報表系統收集的資料進行深入分析,形成高質量的分析材料,為領導決策及有關部門提供了很好的參考資訊。

  7.及時總結經驗,加強宣傳推廣。

  自治區地稅局於x年8月13日舉行了全區地稅系統稅收報表系統應用影片演示會,對稅收業務報表集中編報取得的階段工作成果進行了總結,並與地市編報人員對稅收報表軟體的功能實現互動演示,讓全區地稅系統幹部對稅收報表系統有了更加直觀和深入的瞭解。會議得到國家稅務總局計統司的支援,舒啟明司長親臨會場指導,並對稅收資料應用提出具體要求,對完善稅收報表集中編報工作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二)稅收業務稅收報表集中編報的具體成效

  1.統一了稅收報表編報軟體。

  現在所有稅收業務報表都統一透過稅收報表系統來進行採集上報,避免了多種軟體互不相容給採集人員帶來的工作困難。基層稅務機關的人員只要應用稅收報表系統,就能取得稅收報表的統一表樣,並進行填報、稽核、分析、上報,操作簡單,口徑統一,減少工作量。

  2.明確了崗位職責,強化了編報人員的責任感。

  由於在稅收報表系統中對每一個填報人的工作職責進行了逐一明確,填報人只要登入到稅收報表系統就能清楚地瞭解自己要填報的稅收報表,上級管理彙總人也能透過稅收報表管理系統瞭解每一張稅收報表的具體填報單位及填報人,及時瞭解掌握填報的資料質量,這樣有利於監督考核,也有利提高填報人員的工作責任心。

  3.實現了稅收報表資料全區集中,資料資源充分共享,提高了稅收報表資料的利用率。

  使用稅收報表系統後,全區地稅系統所有編制的稅收報表資料統一存放在自治區地稅局的伺服器中,由自治區地稅局進行統一維護管理,確保了稅收報表資料的安全。各級稅務人員可以透過登入稅收報表管理系統,查詢到許可權範圍內所有的稅收報表資料,有利於稅收報表資料的充分利用。

  4.強化了部門協作,加強了稅收報表的分析和稽核。

  使用稅收報表系統後,原來由各稅收業務部門管理的稅收報表改由計統部門進行統一管理,使稅收報表的編報由分散式向集約式轉變,部門間的協作關係更為緊密,稅收業務報表的指標體系更加規範,資料處理效率進一步提高。稅收業務報表統一由計統部門管理,大大節約了人力資源,有利於其他業務部門集中精力進行深入稽核、分析,充分發揮各業務部門的各自業務特長,提高工作效率,促進稅收分析工作質量的提高。

  5.減少了中間環節的重複勞動,切實為基層減負。

  一是統一使用一套稅收報表編報軟體,減少基層稅務人員使用多套管理軟體填報稅收報表資料的工作量;

  二是直接由稅收報表系統直接上報資料和文字分析材料,提高了工作效率。稅收報表管理系統有強大的資料彙總功能,能實現稅收報表的自動彙總、報送或抽取,並實現各級稅務機關業務部門撰寫的文字分析材料與稅收報表一起上報的功能,大大減少了中間管理環節的工作量,切實減輕了基層負擔。據統計,我區共有14個地市和120個縣(市、區),原來每個市(縣)的稅政、徵管、法規、稽查、所得稅、計統部門都有一個負責稅收報表彙總的人員,現在統一由計統部門負責,彙總人員從原來的x多人減為現在的900多人。

  五、進一步改進稅收報表集中編報的建議

  (一)加強稅收業務報表集中編報的調研和質量考核。

  建議定期組織人員到各地市進行調查,瞭解各地稅收業務報表集中編報開展情況,改進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加強稅收業務報表編報工作質量考核,促進稅收報表集中編報工作質量提高。

  (二)改善稅收業務報表指標體系。

  建議總局在修改完善報表指標體系時要統籌考慮,充分考慮各職能部門間的需求,避免報表指標重複統計,提高稅收業務報表的編報效率,切實減輕基層工作負擔。在制定報表統計指標前要進行必要的實際調研,聽取基層稅務機關對統計指標的看法,瞭解指標的實際來源狀況及可操作性,確保統計指標能夠統計上來、資料準確。如有可能,從更高的層次要求出發,總局可以與有關部委聯絡,就有關的經濟執行中的資料採集進行協商,分部門明確職責,加快經濟執行中的資料收集處理及共享使用的效率,減輕基層有關單位人員的負擔。

  (三)進一步完善稅收報表管理系統軟體。

  《x地稅稅收報表管理系統》的開發應用已取得初步成效,但是由於研發工作時間緊、任務重,稅收報表系統難免存在一些設計上的不足。比如存在TRAS重點稅源系統軟體、通用稅收報表系統TAXBLE、企業所得稅調查軟體、稽查軟體等多種稅收報表應用軟體共存的情況,稅收報表系統還未能實現與以上多種軟體進行資料介面對接,仍需進一步完善。其次是加緊完善稅收報表系統與現有的《x地稅資訊系統》資料介面,實現稅收報表系統與徵管系統之間資料資源的共享。為了統一報表管理,建議總局改變現在多種報表軟體共存的現狀,統一開發報表管理軟體,自治區地稅局也要加大資訊化工作力度,進一步整合各種軟體介面,這樣多種軟體造成的資料介面問題就迎刃而解。

  (四)提高稅收業務報表質量。

  影響稅收業務報表質量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主要包括報表指標的合理性、統計方法、報表的資料來源,其中報表指標的合理性可以由總局在指標體系設計時給予解決,統計方法可以透過構建統一的報表管理平臺得以實現。對於報表的資料來源,這涉及到報表指標的具體採集,與我們的徵收管理工作密切相關,只有提高稅收徵收管理工作質量,才會給我們稅收業務報表提供高質量的資料來源。

  (五)逐步提高稅收報表集中編報人員素質。

  首先作為區局要組織人員編好和規範稅收報表管理軟體的操作教程,增加統一的操作手冊及影片教材,為各地市做好師資培訓。其次各地市要做好基層人員的培訓工作,特別是稅收報表工作崗位的崗前培訓,確保基層人員能夠在需要時得到統一規範的培訓,大大降低培訓成本。

  (六)進一步細化稅收業務報表集中編報的崗位考核。

  為了確保稅收業務報表編報各崗位的工作步調一致,要不斷細化崗位職責分工。同時制定配套的崗位考核管理辦法。建議自治區地稅局在崗位職責中明確稅收業務報表編報職能,調查制定稅收業務稅收報表集中編報管理辦法和考核制度。

  (七)充分發揮稅收報表管理系統的共享平臺作用。

  稅收報表管理系統現已具備了表格和文件的收集、儲存、共享的功能,但是實際工作中還受傳統習慣的影響,偏愛於為了某項具體工作而收集資料和材料,工作過後材料資料未能及時歸檔,造成資源浪費。我們應充分利用稅收報表軟體所具有的功能服務於我們的日常工作,制定統一的資料資料採集規範,提高我們收集資料的效率和利用率,促進我們上下級、平級地稅機關之間的業務處理,確保我們的稅收工作有序高效地完成。

  (八)建議國家行政資訊化主管部門進一步整合資訊資源,建立機制實現政府各部門的資訊共享。

  在當前實際經濟工作中,許多行政部門存在資訊採集工作重複交叉的問題。如國稅、地稅、財政、統計、發改委、經貿委等有關政府部門在對企業進行的經營、財務指標的調查統計工作中,重複地向企業採集上報有關資訊資料,造成企業工作量增加,部門間缺乏有效的聯絡機制,企業對此意見很大,影響了政府形象。

  建議政府資訊化主管部門重新評估各部門的資訊資源,加大整合力度,建立定期聯絡機制,在設計調查統計指標時達成一致,儘量使用統一的統計軟體採集企業資訊資料。這樣既減輕企業的負擔,也減少行政部門資源的耗費,樹立行政部門廉潔高效的形象。

  稅務約談制度的調研報告 篇7

  多年來,我縣國稅部門一直在徵管、機構、人事的改革和變化中,尋求一種基層稅務管理的最佳模式和最有效的手段,稅收管理模式也由過去的專管員發展到目前的徵收、管理、稽查相互分離的精細化執行格局。在充分看到這種模式取得成績的同時,也深切體會到它的不足,現與大家探討一下目前基層的稅務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基層的稅務管理目前存在的問題

  目前基層稅務管理是以納稅申報和最佳化服務為基礎,以計算機網路為依託建立的“集中徵收,重點稽查”模式,基本確立了徵收、管理、稽查相互分離的精細化執行格局。我縣縣局由徵管、稅政、辦公室、人教股、計統、監察、服務大廳、管理等內設股室和資訊中心、稽查局二個直屬單位組成,基層稅務所和稅務分局全部撤消,全部人員集中在一起辦公。

  機構大幅收縮,在提高納稅人辦事效率的同時基層稅務人員也深切的感受到“疏於管理,淡化責任”的問題日漸突出。主要表現在:徵收、管理、稽查之間缺乏有效的銜接,資訊的溝通嚴重脫節,像是人人有責任又是人人無責任的局面;對稅源、稅基的監控不力,基層管理人員對納稅人的缺少全面瞭解,漏徵漏管現象嚴重;管理人員感到力不從心,怎樣管,管什麼心中沒數;工作缺乏主動性,大廳人員等上門,管理人員等派工,稽查人員搞遊擊。綜合上述原因主要是“部門資訊銜接不暢,責任追究難以劃分,稅源監控不力”是當前稅收管理面臨的基本難題。

  二、存在問題的成因

  一是體制的原因。稅務內部管理體制的問題,在幹部中存在“做多做少,做好做壞一個樣,吃大鍋飯的問題,多做多錯,少做少錯”,獎罰機制、激勵機制不明顯。

  二是認識的原因。對“集中徵收、重點稽查”的徵管模式理解認識上存在誤區,以為只要設立辦稅服務廳,納稅人能按期到辦稅服務廳申報,徵收人員能按時受理企業申報,及時稽核申報資料,完成資料錄入,檔案整理就完事大吉了,稅收管理形成遠離企業,坐看報表的靜態管理狀態。

  三是銜接的原因。隨“集中徵收、重點稽查,強化管理”新模式的執行,儘管對徵管查三環節的崗位職責、業務流程均作了明顯規定,但由於徵管查部門間相互分離,三者間產生的銜接空檔沒有綜合部門協調,致使部門間出現工作相互推諉、扯皮、脫節現象。

  四是工作量的原因。從目前推行的工作職責看,其工作內容和任務涉及徵管查各個環節,其工作內容多,任務重,從現已配備的人員力量來講,遠遠不能滿足管理工作的需要,大多停留在一般意義上的交辦的幾件事項,如:新辦企業調查、正式認定、發票增量增版調查等等。

  五是考核體系的原因。隨新徵管模式的執行,部門工作職能、幹部工作崗位的職責都發生了變化,而隨之保證日常徵管工作正常執行、促進工作質量提高的考核依據、標準未隨之改變,原來制訂並實施的“千分制考核辦法”已不適應新徵管模式下的考核要求。

  六是人員素質的原因。目前現有幹部年齡從20多到50多,學歷從高中到本科,業務水平有高有低,工作責任心有強有弱,個別幹部思想精力沒有集中到稅收管理上。

  三、對應措施

  (一)內部管理方面

  1、稅務機關內部體制的改革,打破“吃大鍋飯”的體制,真正做到“多勞多得”,獎勤罰懶。可以利用現有的ctais中的考核系統,按難易程度設計出每筆業務的分值,對應換算成獎勵金額髮放給工作人員,體現“多勞多得”。

  2、加強教育培訓,提高幹部素質。為提高幹部的綜合素質,應加強對幹部的政治思想和業務培訓,從實際工作需要出發,不斷更新幹部的知識,以適應“加強稅收基礎管理”新形勢的需要。

  3、更新理念,強化責任意識。應加強對幹部管理理念的更新,不能停留在過去吃老本的思想上,以為做好上級指派的幾項調查工作就行了,必須樹立對國稅事業高度負責的精神,強化責任區管理。

  4、完善徵管質量考核體系。根據新形勢、新情況,結合幹部的業務素質、崗位工作量、工作難易程度等因素,修改原有的考核辦法,引進“績效管理系統”,建立起以即時性、系統性、準確性和成果性考核指標為主的徵管質量考核體系,促進工作質量和效率。

  (二)對納稅人管理方面

  1、加快資訊建設。儘快實現國稅、地稅以及稅務部門與工商之間資訊聯網、相互交流、最大限度的減少漏徵漏管戶。

  2、提倡與納稅零距離聯絡。稅收管理員透過稅務登記、各種稅收結算、清算、減免稅核實、各類實地調查,稅收宣傳、稅源調查以及稅款催報催繳等,與納稅人全方位接觸,瞭解納稅人的靜態和動態的情況,同時將稅法宣傳、解答,優質服務、依法治稅貫穿於與納稅人的聯絡中,從而提高納稅人的納稅意識和對稅法的遵從度。

  3、落實精細化管理。稅收管理員下企業不能太簡單,交辦什麼,就做什麼。目前我們主要缺乏對納稅的動態管理,可以由縣局具體擬定需掌握的動態指標,如納稅人原材料及包裝物的進、銷、存、工資、動力消耗,庫存商品的產、銷、存等等,由稅收管理員每下一戶企業,就掌握一戶。考慮開發專門的資料庫和應用系統來採集、利用、分析這些指標,並實現資料共享和資訊利用增值。

  4、實施分類管理。目前稅收管理人員少、職責多、任務重,要每一戶都達到“精細化”管理要求,是有困難的,應該對我縣的所管轄業戶根據企業規模大小和納稅情況進行分類管理,重點突出稅源大戶,抓住中戶,管住小戶。對不同的稅源戶採取不同的管理和監控方式,對規模大的納稅大戶實施戶籍管理,分戶監控,重點管理,隨時掌握資訊。

  5、對納稅人由單一監控向聯合監控轉變。稅務機關受人力、物力等因素制約,不可能將所有的稅源都納入控制範圍內,這就需要社會各方面的齊心協力,我們應加強與工商、財政、公安、審計、海關、銀行等方方面面的合作,追求資訊共享性,實現聯動管理。出現異常情況,可以謀求各部門的配合,採取強力措施增強聯合監控的威懾力。

  6、建立完善的納稅評估體系。現有的納稅評估工作不能適應現代化徵管的新要求,還不能為稅源的全能監控提供強大支撐,應建立完善的稅收評估體系,採取智慧化分析手段提高對納稅人納稅行為的資料化測算、分析和有效利用能力,對資料進行深度挖掘。透過評估工作輔助和完善對稅源的監控。

  稅務約談制度的調研報告 篇8

  稅基管理是稅源管理的基礎和關鍵,是有效提高稅收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如果將稅源看作是一條永不幹涸的水流,那麼稅基就是這條水流的發源地,只有保持稅基的穩定和活力,才能開源拓流。企業所得稅作為地稅部門的一項重要稅種,保持稅基的穩定和壯大尤為重要。XX市地稅局為實現“穩稅基”的目的,深入開展調查研究,摸清企業現狀,進行認真分析,認為應從加強戶籍管理、日常監控、核定徵收等幾個方面入手,深化措施的制定和實施,真正將企業所得稅稅基管實、管準、管到位。

  一、當前企業所得稅管理現狀

  隨著國家《企業所得稅法》的出臺和稅務機關控管水平的提高,企業所得稅的管理日趨科學、完善。但是企業所得額虛報瞞報,侵蝕企業所得稅稅基的現象仍然在部分企業中存在。主要表現在:

  一是2002年企業所得稅徵管範圍調整以來,地稅部門管理的企業中,除正常的破產登出外,一些企業借改制、改組之機,停舊辦新,脫殼重建,以此享受國家新辦企業稅收優惠政策,導致地稅管理的企業所得稅戶數大幅減少,嚴重侵蝕了企業所得稅稅基。

  二是部分企業受利益驅使,採取收入不入賬、虛列成本、多攤費用等不正當方式進行會計核算,造成納稅申報不真實。

  三是少數企業存在著連續虧損、長虧不倒、虛虧實盈等不正常現象。

  二、壯大穩定企業所得稅稅基的建議

  (一)加強戶籍管理,穩定納稅戶數

  1、關口前移,主動介入。地稅部門要加強與工商、國稅、質檢、民政等部門的政務協作和資訊聯絡,建立企業所得稅納稅人戶籍變化資訊庫,定期採集登記資訊,及時掌握新辦、變更、遷移、登出戶情況,對其所得稅管轄權進行界定,將應屬於地稅管轄的企業及時納入地稅管理。加強稅務管理員巡查制度的落實,深入企業進行經常性的調查和了解,對有投資、改制、關停等成立新企業意向的老企業加強宣傳和動向監控,多渠道引導企業在註冊資金、投資方式、註冊地點、公司章程的訂立上向有利於地稅部門的方向轉移,爭取將新舊稅源保留在地稅系統進行管轄。

  2、落實政策,加強稽核。準確掌握企業所得稅徵管範圍的劃分標準,尤其是從事稅務登記、稅源管理崗位的人員,應認真學習國稅發[XX]X、[XX]XX、[XX]XX和[XX]X的有關規定,加強對企業設立時各項實質要件的稽核。對在實質要素上不符合新辦企業標準的新登記企業,按照實質大於形式的原則,不予承認新辦企業條件,努力爭取管轄權力。

  3、加強調查,摸清底數。對轄區內的稅源企業進行一次徹底的調查,建立分行業、分經濟性質、分經營規模、分贏利水平和納稅水平的《企業所得稅稅源登記臺帳》,對行業分佈、重點稅源、贏利面、虧損面等情況準確掌握瞭解。

  (二)狠抓日常監控,強化稅基核實

  1、加強調查核實。落實稅管員巡視制度,尤其是落實好對重點稅源企業的駐廠管理制度,切實加強對企業財務狀況、生產經營、納稅情況、重大經濟行為的掌握和了解,著重對企業申報資料的調查與核實,綜合運用各種方式方法,牢牢把握住備案類和審批類事項管理、收入與成本確認、關聯交易管理這三個核心環節,對連續發生或跳躍式發生零申報、負申報、微利申報的納稅人,加強調查核實。

  2、注重發揮分析預警和納稅評估重要作用。整合利用申報資料、實地採集資料和第三方資料,加強分析預警和納稅評估是強化稅基日常監控的又一重要途徑。

  一是建立分析預警體系模型,合理確定預警標準和範圍,積極引入第三方資料(變電站用電資料、勞務部門用人資訊、財務報表、國稅部門增值稅、消費稅徵收資訊、土地、房產部門資訊、工商部門取得企業股東和股權變動資訊、建設專案分專案明細申報等),並透過典型調查、召開稅企座談會充分徵求意見,結合行業宏觀資料、歷史資料等因素進行綜合分析測算,建立商業、紡織、建築、房地產、飲食業、交通運輸業、商務服務等不同行業的投入產出比、產品物耗比、產品能耗比、平均利潤率、平均應稅所得率、成本率、平均所得稅稅負率等分析預警體系,合理確定行業預警值。在此基礎上,以監控指標為引數,定期開展收入分析,進行橫向和縱向對比,對變化較大、明顯低於平均指標數的納稅人納入預警名單,強化過程監控。

  二是加強稅收分析,深化納稅評估。結合納稅人納稅申報表、財務會計報表、行業即時資訊、企業歷史資訊,以及日常管理掌握的企業實際情況,綜合採用案頭分析、預警值分析、同行業資料橫向比較、歷史資料縱向比較、與其他稅種關聯性分析、主要產品物耗能耗指標比較分析、稅務約談舉證、實地調查核實等方法,對偏離峰值較多、稅負異常、疑點較多的納稅異常企業逐戶進行企業所得稅納稅評估。

  (三)加強中小企業管理,做實核定文章

  賬證不健全的中小企業往往透過隱匿應稅收入、虛增成本費用的方式侵蝕所得稅稅基。因此,必須提高查賬徵收界定門檻,加強中小企業所得稅核定徵收力度。

  1、準確界定徵收方式。嚴格按照《徵管法》、《企業所得稅法》和現行企業財務會計制度的有關規定,準確界定企業賬務不規範情況下的徵收方式。即:凡是沒有材料賬及庫存商品賬的、實現收入結轉不及時的、沒有財務報表或賬表不符的、不能做到賬目日清月結的、未按規定設定賬簿的、不能如實反映企業財務情況和經營成果的、不能及時將本企業財務制度或財務、會計處理方法報送稅務機關備案的、發生業務無法取得發票且金額佔到成本費用總額10%(含)以上的,一律認定為賬目混亂、賬務混亂,實行核定徵收。

  2、合理確定稅負標準。透過掌握企業機器數量、用工、用電、用料等關鍵生產經營資料,測算企業收入水平、材料耗用、投入產出比,切實掌握納稅人的收入盈利水平,合理確定納稅人稅負標準。

  3、抓好巡查環節,減少核定徵收偏差度。對實行核定徵收的企業,不能“一核了之”,要嚴格按照核定徵收額進行徵收,並透過日常巡查,隨時掌握核定徵收企業所得稅納稅人的生產經營狀況,用工、用電、用料變動情況,防止企業人為調節收入以規避稅收。

  稅務約談制度的調研報告 篇9

  新的稅收徵管模式實施以來,我市徵管、稽查狀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徵管、稽查質量和效率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隨著經濟形式的發展,各項改革的不斷深入,在稅收徵管、稽查工作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亟待進一步研究解決。

  一、稅收徵收管理及稅務稽查的概念、意義及其作用

  (一)稅收徵收管理的概念及意義

  稅收是國家為了實現其職能,憑藉政治權力,以法律、行政法規,強制地、無償地參與國民收入分配的一種形式,其基本職能是滿足國家的基本財政需要和對經濟執行實施有效的調控。稅收徵收管理是國家以法律為依據,根據稅收的特點及其客觀規律,對稅收參與社會分配活動全過程進行決策、計劃、組織、協調和監督控制,以保證稅收職能作用得以實現的一種管理活動,也是政府透過稅收滿足自身需求,促進經濟合理化的一種活動。稅收徵收管理是稅務管理的核心,在整個稅務管理工作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加強稅收徵收管理,對於完成稅收收入計劃,保證財政收入和實現對經濟執行的調控及監督,促進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1.稅收徵收管理,可以使稅收法律得到貫徹實施。

  2.稅收徵收管理可以實現稅收財政職能。

  3.稅收徵收管理可以實現稅收調控經濟的職能。

  ⒋稅收徵收管理可以實現稅收監督的職能。

  ⒌稅收徵收管理,可以增強公民的納稅意識、提高納稅的自覺性。

  (二)稅務稽查的概念、意義及作用

  稅務稽查是稅務機關依法對納稅人、扣繳義務人履行納稅義務、扣繳義務情況所進行的稅務檢查處理工作的總稱。

  首先稅務稽查的意義具體講是稅收經濟職能得以實現的重要手段;是稅收徵管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稅收徵收的重要補充和保證;是監督納稅人、扣繳義務人按照稅收法律、法規履行納稅義務和扣繳義務的有效工具;是完成稅收任務,保證財政收入的重要環節;是嚴肅稅收法紀,保證稅收法律、法規順利貫徹的有力保障。

  其次稅務稽查有以下作用:

  1.有利於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

  2.有利於保證稅收組織收入和調節經濟職能的正常發揮。

  3.有利於稅收監督職能的有效發揮

  ⒋有利於促進納稅人強化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

  ⒌有利於提高稅務機關征管工作水平

  稅務稽查作為稅收徵收管理的主要環節,在整個稅收管理的各個環節中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二、目前徵管、稽查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徵管規範管理工作不到位,對涉稅企業監控不力

  1.申報不實,難以監控

  為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稅制改革的要求,我市稅務系統進行了徵、管、查三分離及取消稅務專管員制度的徵管改革,普遍建立了徵收服務廳,實行了納稅人自行申報。徵管改革雖然改善了企業納稅環境,但增加了稅務部門掌握納稅企業動態資訊的難度。

  因為納稅人集中在每月1至10日進行納稅申報。而有限的徵收人員只能就企業的納稅申報表和會計報表的對應關係進行書面的形式核審,對其申報的納稅申報表和會計報表的真實性和可靠性不能作更深入的實質考證,所以對納稅企業的檢查只能依靠稅務稽查,但稅務稽查又受到稅務人員的數量、業務能力以及稽查時限等條件限制,因此對納稅企業稅務稽查的深度和廣度不能保證,造成對納稅企業監控不力。

  2.對稅源監控不力,產生漏徵漏管

  對涉稅企業資訊掌握不足必然導致稅源不請。首先,對一些不申報的“地下經濟活動”和一些外地來津無證經營活動的個體業戶無法掌握,產生了漏徵漏管;其次,對一些零散稅源戶缺乏全面、深入和詳細的瞭解,只能簡單定額收稅,極易形成漏徵漏管;再次,缺少對重點稅源戶的長期跟蹤監督,不易獲得足夠的企業資訊,對納稅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情況不能較透徹分析,對企業的納稅情況不能進行準確的預測,形成漏徵漏管。由於稅源不清監控管理弱化,不僅增加了稅務稽查選案的盲目性,弱化了對納稅企業的日常管理,同時也使偷稅、逃稅問題不能得到有效的遏止。

  3.異地徵收不利於稅收徵收管理規範化

  全市開始實行新的徵管模式,為了實行模式改革的平穩過度,新的徵管模式繼承了條塊管轄形式。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各種經濟形式的企業越來越多,這種新興企業經營手段靈活,行政管理薄弱,異地申報納稅不僅給經營者帶來諸多不便,也給稅務機關在管理上造成困難,形成“看的見管不著,管得著看不見”怪現象。另外,異地徵收極易形成漏徵、漏管。如坐落在紅橋區的企業需要到南開區申報納稅,而有的稅種(車船使用稅、房地產稅、印花稅)按稅法規規定應在企業坐落地進行申報納稅。異地申報納稅造成企業只能在其主管稅務局進行所管稅種的納稅申報,卻漏掉了在座落地應該進行的納稅申報。

  異地交叉管理造成了稅源管理混亂,增加了規範徵收工作的難度,也給偷稅者創造了機會。

  (二)稽查管理工作不規範,缺乏監督

  1、選案盲目性強,缺乏監督

  稽查選案工作的有效性,是建立在掌握納稅企業完全、真實的資訊基礎之上的。由於對企業的監控不到位,對納稅人的經營情況和財務狀況不能全面掌握僅靠企業會計報表的表面資料和工作經驗進行選案很難抓住重點。選案的針對性和準確性都很低,並帶有較強的盲目性。另外,由於“人情”關係和“同事”效應的干擾,加上選案工作崗位長期不變,缺乏必要的監督機制,往往使有背景、有關係的大戶免於檢查,造成稅負不公平。

  2、檢查面寬,不能體現重點稽查的原則

  由於缺少對納稅企業日常監督管理工作,不得不把工作重點放在對企業的日常檢查上。而稅務稽查又受到稽查人員的數量和稽查人員本身業務能力等因素影響,不可能在有限的時限內將眾多的納稅企業查深、查透。不能體現稽查工作以點線為主,透過對少數違法行為的查處來影響廣大納稅人的行為的目的。同時,大面積、拉網式稽查不僅加大了稅收成本,也增加了納稅人的負擔。

  3、個別稽查人員素質不高,造成種種不規範現象

  個別稅務人員素質偏低,執法能力差,不能適應偷稅與反偷稅,騙稅與反騙稅,避稅與反避稅鬥爭日趨尖銳複雜的新形勢。面對納稅人高智慧的偷騙稅手段,束手無策,聽之任之,加上責任心不強,造成該查的不查,該管的不管,或查的不深,管的不嚴,只得讓稅款白白流失。

  不僅助長了納稅人偷騙稅行為,也使原本依法納稅的企業產生不平衡心態,抱著僥倖心理竟相偷逃稅,導致違法案件屢禁不止。稅務稽查人員每天都與納稅人打交道,經常接觸錢和物,一些稽查人員意志薄弱,為私利所趨,執法犯法,置國家利益於不顧,為蠅頭小利出賣國家賦予的權利與納稅人私下拉手,參與違法行為。有的利用自己對稅收法規的熟知能力及業務技能幫助納稅人作假帳或通風報信、包庇縱容,查而不報,查大報小,避重就輕,嚴重破壞稅法的嚴肅性,干擾了稅收工作,給國家的財政收入造成了一定的.損失。

  4、稅務文書不統一,不規範

  現行的稅收法律對每一個執法環節都規定了相應的執法文書。然而,一些單位井未完全準確使用。那種“重組織收人,輕法律文書”的思想大有人在。他們認為使用規範的文書只是“畫蛇添足”,認為工作太煩瑣,所以常出現以口頭告知或“便條”代替“法律文書”的現象。或者責令納稅人限期納稅時,不下達《限期納稅通知書》查封(扣押)商品、貨物或者其他財產時,不使用查封扣押證,不開具《查封商品、貨物、財產清單》或者《扣押商品、貨物、財產專用收據》。即使使用了執法文書也有不規範的現象,如:使用過期稅務文書;文書填寫不規範、不完整;漏填專案;字跡潦草,反覆塗改。還有的沒有加蓋稅務機關的印章對於應當登記備(立)案的資料不登記備(立)案等等。

  鑑於稅收徵管和稽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上述問題,我認為,應根據企業本身的特點和實際情況,積極採取有利措施,儘快加以規範和解決。

  三、規範稅務徵管、稽查管理工作的幾點措施

  (一)規範稅務徵管工作,加強對納稅企業的動態監督

  1.強化稅源管理的基礎地位

  對稅源戶的管理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很多部門(工商、銀行、公檢法、技術監督局、國稅局、地稅局等),稅務部門只是這一管理系統的一個子系統。因此,要強化對稅源戶的管理,必須建立與其他管理部門相聯絡的協調機制。為此,首先應加強計算機網路建設,儘快完成與其他子系統的計算機聯網,形成資訊資源共享,最大限度的採集和掌握納稅企業資訊。建立納稅企業的資訊庫,對各類資訊進行科學的對比、分析、整理、生成各項指標和資料,測定企業應稅額,並與企業的納稅申報進行比較,以核定納稅申報的真實性。對有意瞞報的企業要進行嚴肅處理,以維護稅法的統一公平。其次,強化對稅源的監控管理。稅源監控管理是稅收管理的基礎,透過規範稅務登記管理和網路資訊資源共享,有效的減少漏徵漏管,使無稅務登記的“地下經濟組織”得到監控。

  2.規範稅務稽查選案

  稅務稽查的準確性是建立在稽查選案針對性的基礎之上,因此規範稽查選案工作是至關重要的。首先,要對納稅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情況進行全面、準確的瞭解多渠道掌握納稅企業動態資訊;其次,必須建立健定期輪崗制和監督機制,對稅務稽查的全過程進行跟蹤監督,還必須加強上級對下級的監督、檢查和考核,對有意讓企業欠稅、瞞報欠稅和有意漏選的要進行嚴肅處理,以維護稅法統一與稅負公平。

  (二)提高稽查人員的業務素質,加強稽查執法監督,完善執法制度和複查制度

  1.提高稽查人員的業務素質

  搞好稅收工作,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要努力建立一支素質高、業務精、敢打硬仗、高效廉潔的稅收隊伍。採取多種形式加強培訓力度,不斷提高稅務幹部的業務技能、執法水平。各級稅務部門在普遍重視稅收業務技能培訓與提高的同時,認真學習稅收法規、政策及刑法、行政訴訟法、行政處罰法、國家賠償法、行政複議條例以及其他涉稅法律法規和執法程式等,要求稽查人員較系統的熟悉法律理論知識,準確把握具體條法,正確理解實體法與程式法的辯證關係,深刻認識依法治稅的含義,逐步提高執法者的法律素質。進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競爭上崗,實行分類等級制,拉開收入分配距離,對不稱職的人員予以下崗培訓或辭退,形成可上可下、優勝劣汰的競爭局面。以全面促進稅收隊伍素質的提高。

  2.加強對稽查人員的執法監察

  執法監察制度稅務是指稅務監察部門透過多種形式落實各項制度,對各級稅務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工作執法情況進行監控,以確保執法隊伍的廉潔。如制定稅務稽查人員廉潔自律規定、職業道德規範、設定群眾舉報箱、舉報電話,開展向稅務幹部家庭發放公開信徵意見書等活動,強化家庭監督。透過有效的監督機制及時發現處理稅務稽查人員執法不嚴、濫用職權、徇私王法、等嚴重破壞稅法貫徹執行的行為。加強執法監察首先要進一步規範稽查工作的內容、程式。

  確定稽查程式四環節本意是強化對稽查權利的制約。但就目前實際情況看,各環節尚未完全實現相互制約。從取證到執行由一個或兩個包辦的現象仍然存在。只有嚴格落實四環節徹底分離才能確保準確有效地執行稅收政策,規範稽查行為,促進稽查工作健康發展。其次,不斷完善,嚴格落實執法責任制和錯案追究制度。透過建立執法責任制,做到執法權力和責任的統一。

  執法責任制可把建立錯案追究制度作為突破口。目前面臨的關鍵問題是抓落實,應設定執法過錯追究委員會,制定較全面的操作辦法和處罰決定,並將各項辦法、規定公示於眾,接受群眾的監督。對於違法不究者,除對違規人員進行處罰外,對其直接領導也要進行連帶處罰。而且還要透過開現場會、發簡報等形式子以曝光,加大警示力度。

  3.完善稅收執法檢查制度和複查制度

  稅收執法檢查制度對保證稅法的嚴肅性是非常必要的措施。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

  一是本級稅務機關組織自查。根據國家法律、法規、稅收政策進行對照檢查,自我糾正檢查中發現的問題,自覺改進、提高。

  二是由上級稅務機關對下級稅務機關組織開展的稅收執法專項檢查,幫助下級稅務機關糾正深層次問題。對執法檢查發現的問題明確責任,按照規定進行懲處。情節嚴重的要追究直接責任人的責任外,還要追究有關領導的責任,或處分和誡免甚至撤職。就目前執法檢查制度而言,其檢查頻率,檢查力度仍有侷限性,還不能真正及時發現隱蔽問題。做好基層稅務機關幹部思想工作,端正自查態度,放下思想包袱,確實認清稅收執法檢查制度的重要性。鼓勵基層稅務機關就實際工作中的問題提出具有創新性建議和措施,並配以相應的獎勵制度,形成一條上下結合的執法檢查陣線。

  複查制是抽查部分已審查的稽查案件進行重新檢查。這項制度推行以來收效並不明顯。從我國國情出發,借鑑國際稅收管理的先進做法和經驗,對我國依法治稅將有很大的推動作用。比如:對稅務稽查監督制約分兩個方面:

  一是稅務稽查稅前制約,即在處理前,透過稽查對案情事實及適用法律進行稽核。

  二是稅務稽查事後制約,即在檢查內部設有一個質量檢查處。其職責是對已結案的稅務案件進行案頭抽查複審,不面對納稅人。我國的複查制度可參照美國事前事後制約方法,挑選有較高政治素質和業務技能、具有豐富稽查工作經驗的人員組成較穩定的機構,從事稽查事前規範工作以及事後的案件質量檢查工作。在此基礎上,建立相關的獎懲制度,促使稽查人員深入學習業務知識和法律知識,規範執法行為,保證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三)建立完善的計算機管理體系

  隨著計算機在稅收領域的廣泛應用,開發研製規範、統一的計算機應用程式,擴大計算機在稅收工作中的應用範圍,儘量以計算機代替手工操作,在稅務徵收管理、稽查過程中減少人員的執法隨意性日益重要。

  1.強化計算機功能

  進一步開發軟體應用系統,使計算機的稅控功能涵蓋稅務登記、納稅申稅、稅源動態、稅款徵收、納稅檢查、減免稅管理等全部內容,對納稅人的涉稅事項進行全方位監控。進一步強化稅務稽查監控功能,開發運用稅務稽查應用系統,強化專用發票監控功能,對專用發票的發售、管理、使用、交叉稽核和防偽稅控,全部納入計算機管理。只有使計算機各項監控功能齊全,系統開發建設模式科學、合理,資訊採集、加工輸出和儲存真實、準確,才能充分實現對徵、管、查全過程的有效監控。

  2.完善計算機網路

  在開發強化計算機功能的基礎上,逐步實現計算機的上下縱向、左右橫向和內外雙向聯網,建立全國及區域性稅務資訊收集及處理機構。一是建立各級稅務機關之間徵管、計會、稅政、法規、稽查、監察各部門、各環節的網路,實現稅務資訊內部監控。二是建立與各相關部門的網路,如與海關、工商等部門聯網,實現稅源有效監控;與銀行聯網,實現稅款徵收入庫監控;與重點企業聯網,實現重點稅源監控,保證稅款及時足額入庫。

  總之,稅務稽查作為稅務徵管工作的基礎工作,必須用科學嚴格的管理制度來規範,以保證稅務徵管工作的高效執行,真正把稅務徵管工作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稅務約談制度的調研報告 篇10

  稅務新聞資訊是指導和推動稅收工作科學發展的“催化劑”,是稅務機關對內對外交流宣傳的平臺。近年來,稅務系統高度重視新聞資訊工作,各級稅務機關努力在強硬體、嚴關口、高質量、優成果等方面狠下功夫,促進了稅務新聞資訊工作上臺階、大發展。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新聞資訊傳媒呈現出多元化,特別是網路媒體優勢凸顯,使新聞資訊傳播渠道越來越寬,節奏感越來越強,質量要求越來越高。我們如何適應形勢發展,進一步加強稅務新聞資訊工作?筆者立足基層國稅工作實際,談談自己的觀點。

  一、深化認識

  稅務新聞資訊工作作為稅收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宣傳稅法、傳達稅情、反映稅事、展示稅貌、指導工作等方方面面,發揮著重要的職能作用,其重要性主要體現三個方面。

  一是做好稅務新聞資訊工作有利於爭取工作主動。稅收工作需要黨委政府的關心,需要社會各界的理解支援,需要納稅物件的積極參與,需要上下左右的協調溝通。如果不利用新聞媒介,加強稅收法律法規、稅收政策和稅收工作的宣傳,就很難讓社會了解到黨和國家的稅收工作方針和惠民政策,很難了解到一個地區的總體經濟發展水平,廣大公民也就不瞭解社會主義稅收的本質、稅收的地位和作用、納稅人的權利和義務等。如果不透過資訊刊物載體傳達稅情、反映稅事,上下級之間、單位內部就不能及時瞭解稅收工作進展、工作動態,上級決策和領導意圖難以在第一時間顯現出來,我們的工作就容易產生被動。

  二是做好稅務新聞資訊工作有利於加強社會監督。在推進依法治稅、依法行政過程中,稅務新聞資訊可以讓群眾通曉稅收法律法規、政策,瞭解稅務機關的監督制約機制,從而擁有對稅收工作更多的知情權。稅收工作透明度的增強,有利於促進稅收行政執法工作的公開、公平、公正。

  三是做好稅務新聞資訊工作有利於強化溝通交流。隨著稅收事業的發展,稅收工作出現了不少的新情況、新問題,各級稅務機關創新思維,創新工作,採取了很多積極有效的措施和辦法,推進了稅收工作創新發展,在本系統、本地區、本單位形成了先進經驗和優秀成果。如果不透過新聞資訊渠道去宣傳、推廣這些經驗成果,這不僅不利於經驗成果的交流,還會影響到經驗成果的快速轉化。

  二、正視問題

  伴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稅收工作面臨著新的形勢和任務,對稅務新聞資訊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前國稅機關新聞資訊工作,特別是基層單位的新聞資訊工作,還存在著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其主要表現為“四多四少”:

  一是人員老面孔多新面孔少。近年來,從省國稅局到市、縣(區)國稅局,對新聞宣傳和資訊調研工作給予了足夠重視,除在人、財、物力等方面儘可能傾斜外,還在為新聞資訊工作人員減壓減負、提高待遇、改善工作條件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各單位,尤其是縣(區)國稅局,新聞資訊工作人員的配置、後備力量的培養等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與實際工作需求尚有一定的差距。目前,基層國稅機關新聞資訊工作人員,除了擔任全域性文秘工作之職之外,還承擔著其他繁重的行政工作事務,他們成了名副其實的“多面手”。

  二是作品數量多含金量少。由於基層國稅機關新聞資訊人員少、事務多,難以抽身到基層一線、到新聞現場實地調查採訪,加之他們對一線和外勤業務部門的實際工作知之不詳,無法以一名新聞資訊工作人員特有身份和視覺感官去找亮點、抓重點,難以瞄準熱點、關注焦點、主攻難點。進而在採寫編輯新聞資訊過程中往往憑直觀、憑感覺,使作品浮於層面,缺乏有意識、有系統、有力度、深層次的報道,這樣不僅對工作的推動作用不大,也難以輔助領導決策。

  三是粗製濫造的多精工細作的少。現實中,基層稅務新聞資訊人員大多數沒有經過專業培訓,其素質、能力和寫作水平參差不齊,以致於出的“精品”少。一方面,採寫編輯稿件的火候不夠。在稅務新聞資訊稿件處理過程中,跑題偏題,文字不精煉,語言表述不準確,內容冗餘繁瑣等現象時有發生。另一方面,角度把握不到位。有的同志新聞資訊的敏銳性不強,缺乏對新聞資訊的直觀認識,錯失了好的點子、好的素材,白白浪費了宣傳報道資源;有的對新聞資訊的定位不準,把不屬於新聞的東西大寫而特寫,有意無意製造“新聞”。筆者認為,新聞就是要講究“新”,除了要求新聞事件本身要“新”之外,新聞資訊人員還要以其獨特的新聞視覺,去洞察事物,判斷是非,並在寫作立意、寫作手法、寫作技巧和時效性上體現出“新”;資訊就是要力求“準”,以第一時間直觀為受眾傳達傳遞出有價值的資訊或訊號,寫作上要強調一語道破主題、直擊要害。

  四是按部就班的多開拓創新的少。實踐中,有的同志缺乏工作的預見性,忽視了身邊即將、正在和已經發生的事件,其作品的宣傳作用、參考作用、指導意義不大。有的同志缺乏工作的主見性,作品體現不出自己的思想、智慧和個性,沒有特色。還有的同志缺乏工作的能動性,習慣於被動接受資訊,其作品大多停留在會議報道、領導講話、反饋資訊和就事說事上。

  三、對策建議

  上述這些問題,有客觀的,也有主觀的。要解決這些問題,除了新聞資訊工作人員要堅持“三克服三樹立”,著力提高個人素質能力外,我們還要進一步加強隊伍建設和制度建設。

  一是堅持“三克服三樹立”,提高素質

  第一,新聞資訊人員要克服無所作為思想,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觀。

  要學會在滿負荷、快節奏的環境中,以一種任人難任之勞、承人難承之重、挑人難挑之擔的思想境界,去積極應對繁重的政務和事務。

  第二,新聞資訊人員要克服經驗主義,樹立名牌精品意識。

  一要有超前意識,勤于思考、善於洞察、勇於探索,把握事物的規律性,提前做好預案,進一步增強工作的預見性和主動性;

  二要有緊迫意識,堅持“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自我加壓,自我超越,劃高標準線,迎著困難上,力求辦的每件事、處理的每個問題都能達到最優效果;

  三要有創新意識,敢於突破常規和經驗的束縛,能夠沉入底層,按照需要、實用、有效的原則,增強調查採訪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採寫出有深度、有精度的“精品”文章。

  第三,新聞資訊人員要克服飄浮主義,樹立良好的工作作風。

  一要勤政高效,不僅要口勤多問,眼勤多看,腿勤多跑,還要腦勤多思,耳勤多聞,手勤多寫;

  二要端正文風,著力提高寫作水平,不斷增強其作品的思想性、生動性和可讀性,堅持客觀公正地反映事實真相,不搞虛假新聞和“違心”報道;

  三要加強學習,以求知若渴的精神學習稅收工作領域各方面的知識,堅持在學中幹,在幹中學,不斷為自己“充電”、“加氧”。

  二是進一步加強隊伍建設,夯實基礎。

  新聞資訊工作需要政治可靠、立場堅定、熱衷本職、責任感強和功底紮實的人員去擔綱此職。稅務新聞資訊工作專業性強,更需要既懂新聞資訊工作,又懂經濟稅收工作的人員,去從事這項事業。實踐證明,稅務新聞資訊工作需要“內行”,稅務幹部充當了這方面的“主力軍”。

  因此,我們

  一要加快人才儲備,建立稅務系統新聞資訊工作人才庫,形成以國家稅務總局、省(自治區、直轄市)國稅局為主體,以市(州)和縣(市、區)國稅局為支撐的“四級”稅務新聞資訊工作梯級隊伍;

  二要加強業務培訓,堅持請進來、送出去,強化針對性、實用性培訓,開闊稅務新聞資訊工作人員視野,提升其業務能力;

  三要最佳化隊伍結構,既要著力穩住現有隊伍,又要多渠道、寬範圍吸收“新鮮血液”,進一步改善隊伍存量結構,突破稅務新聞資訊工作人才匱乏、人力緊張“瓶頸”;

  四要突出專才作用,適度提高稅務新聞資訊工作人員待遇,在晉職、晉級和獎勵方面予以傾斜,使之能安心本職、超脫自我,多在特長優勢上下功夫,少在物慾是非中費心神。

  三是進一步加強制度建設,擴大成果。

  一要完善報送制度。適度區分主流媒體和主攻物件,進一步整合稅務系統新聞資訊釋出平臺,建立以省國稅局為中心的新聞資訊直報系統,覆蓋到縣(區)國稅局,切實解決多頭報送、重複報送、垃圾資訊成堆等突出問題,規範入口;

  二要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本系統、本地區、本單位新聞資訊管理制度,嚴把採寫、稽核、釋出關口,統一出口;

  三要建立聯絡制度。以省(自治區、直轄市)國稅局為中心建立稅務新聞資訊聯絡點,以市(州)和縣(區)國稅局為單位建立稅務新聞資訊聯絡員制度;

  四要完善獎勵制度。近年來,為支援稅務新聞資訊工作發展,各級稅務機關都建立了相應的新聞資訊工作獎勵制度,激發了新聞資訊人員工作熱情。實踐中,因地區不同、工作環境差異,還有單位之間工作不平衡,以致於目前各單位對新聞資訊工作的獎勵尺度不統一,差異性較大,需要省(自治區、直轄市)和市(州)國稅局出臺相應的制度或指導性意見,從而讓基層有章可循,確保獎勵政策兌現、落實,以此推進稅務新聞資訊工作創新發展。

  稅務約談制度的調研報告 篇11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廣泛應用,依靠計算機進行資料管理,已被愈來愈多地運用到社會各個領域。計算機處理資料的準確快捷,不僅使人們在工作中節省了大量的人力和時間,而且為人們生活、社會經濟和管理帶來了難以估量的巨大效益,資訊資料已經成為21世紀第四大資源。

  計算機資料管理在國稅系統同樣發揮著主要作用。以中國稅務徵收管理資訊系統的推廣為標誌,計算機資料管理已滲透到稅務工作的各個環節。從納稅人進行稅務登記,到錄入納稅申報資訊進行收入彙總統計,到計會部門稅票核銷、金庫對賬,到稅收會計賬,不難看出各項業務工作已越來越離不開計算機系統中的資料資訊。稅務系統資料管理工作中對資料資訊這一寶貴資源的利用方面還存在不少問題亟待解決。筆者就此類問題結合工作實際談幾點看法。

  一、資料管理的概念及當前稅務系統資料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資料管理是指透過對資料的採集、稽核、調整、儲存、傳輸、釋出等過程進行合理有效的計劃、組織、協調和監督,以保證資料的質量與時效,提高資料利用效率的一種職能活動。根據稅務部門目前工作的實際情況,資料管理的物件是稅收業務資料及相關資料。資料管理工作與當前稅務系統設定的資料處理中心的工作存在明顯的不同:資料處理中心的工作是解決如何對資料進行加工和整理的問題,強調對具體資料操作行為的規範。

  它是稅收整體業務流程的一部分,它的工作目的是滿足各類工作需要;而資料管理工作是對資料操作行為實施的管理,強調對資料操作過程的控制與監督,它的工作目的是保證資料的質量的時效。以某稅務分局為例,該局的計算機系統執行以來,各項基礎工作尚十分薄弱,特別是各級稅務幹部對資料資訊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沒有為計算機系統提供配套的資料管理組織機構和管理措施,導致基礎資訊長期不準確、錯誤率較高。各科室的相關統計表長期以來嚴重不準確。透過調查分析,筆者認為造成基礎資料不準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一)稅務系統沒有為稅務管理資訊系統配備相應的資料管理機構,各科沒有配備相應的資料管理人員。沒有資料管理人員稽核錄入質量,各科室又需要計算機部門的技術人員幫助查詢,而計算機部門的技術人員因為有自己的日常工作也不可能經常性地幫助其進行資料查詢。同時計算機管理部門作為一個技術部門,因為不熟悉各科室業務又不能單獨管理資料,像這樣資料由多個部門管又都管不好的狀況在其他業務部門同樣存在;

  (二),在資料採集、錄入兩個重要環節都存在昔影響資料質量的管理漏洞。

  1、在資料採集環節,存在著對納稅人輔導培圳不到位、納稅人填表票差錯率高、稅務人員因業務水平稽核資料差錯率高的問題。由於各企業的財務人員文化程度、業務水平參差不齊,有相當一部分人對稅務登記表、納稅申報表、稅收繳款書不能較正確地填寫,因此導致填寫的納稅基礎資訊錯誤率較高。另一方面,由於負責初始申報與納稅核定工作部門的同志業務水平有高有低,掌握業務標準不一致,加之責任心的強弱不同,因此在給新納稅人辦理初始申報及納稅核定時,對企業所屬行業、財務會計制度(所得稅行業)、應納稅種、預算科目的核定隨意性很大,造成其中一部分錯誤資訊源源不斷地進入稅務部門計算機系統。

  2、在資料錄入環節存在著打字人員技能低、操作責任心不強、資料差錯率高的問題。在稅務系統的日常工作中,資料錄入主要體現在每月徵期所受理納稅申報環節,這是一項艱苦而繁重的手工操作,它不僅要求錄入人有熟練的計算機操作技能,而且要求錄入者有較強的責任心。由於稅務系統大多數前臺受理申報人員沒有經過專門的計算機打字技能培訓,不懂計算機打字的指法,只能用一兩個手指錄人數字。在徵期錄入量大的時候,這種操作情況不僅錄入速度慢,而且差錯率高。另一方面,確實有部分錄入人員缺乏工作責任心,因為資料量大嫌麻煩而不錄、少錄入某些資料,使統計彙總結果出現嚴重偏差。

  透過以上對造成稅務系統基礎資訊不準的原因分析,以及這幾年應用稅務管理資訊系統的工作實踐表明,稅務部門原有的資料管理方式已不適應稅務管理資訊系統的要求,探索新的資料管理模式已經迫在眉睫。

  二、解決稅務系統資料管理工作中存在問題的建議

  (一)在稅務系統明確設立資料管理工作職能部門,在全域性範圍內建立統一管理與具體工作各負其責、相結合的資料管理工作機制,以解決目前資料資訊由各業務科分散管理、管理環節多,各部門都管卻管不好、缺乏協調配合的問題。筆者認為新成立的資料管理職能部門的職責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負責協調、統一、維護全域性性的資料口徑。

  2、負責建立全域性性的資料管理規章制度。

  3、負責培訓各科資料管理員。

  4、負責日常性的稽核、調整、修改資料資訊。其中要負責編寫涉及各類資料管理自動檢錯、糾錯程式,使資料檢查、修改、調整儘可能地利用計算機的自動化手段完成。

  5、負責對各科的資料管理工作進行考核評價。

  在上述職責中筆者認為負責日常性的稽核、調整、修改基本資訊,應是資料管理職能部門最主要的任務。

  (二)在設立資料管理職能部門的同時,筆者建議儘快在稅務系統建立一支高素質、高水準的資料管理員隊伍。筆者個人認為,計算機操作水平高、工作責任心強、實際工作經驗豐富的稅務人員勝任資料管理員崗位。

  (三)在上述資料管理機構和人員確定之後,應在全域性範圍內建立資料統一管理與具體工作各負其責相結合的工作機制。統一管理的含義是資料管理職能部門按照全域性的部署進行組織協調,而所謂具體工作各負其責的含義是各業務科室都有著各自的業務管理職能,因此各業務科也必須承擔它所直接管理的業務資料的監督、管理責任。由於計算機使每個使用者都可以從系統中輸入、輸出資料,實際上輸入和輸出的過程也是一個對資料的時效性和準確性監督的過程,因此各業務科的使用者在操作資料的過程中也負有監督管理的責任。所以資料管理不能光靠一個專門的職能部門監督管理,它必須由各業務科在日常工作中對所發生的資料問題進行監督管理,只有這樣才能使全域性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資料管理。

  關於如何處理統一管理與各部門各負其責的關係,筆者認為日常工作中只涉及到的問題由資料管理職能部門和該部門資料管理員、主管局長研究解決,對涉及全域性大多數科的重大問題應召開資料管理的例會,由局領導統一研究後,交由資料管理職能部門查詢解決。

  (四)要根據資料採集、錄入環節的特點採取相應的資料管理辦法,以堵塞資料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

  1、對資料採集環節加強輔導,強化管理,以解決源頭資料錯誤率高的問題。把對納稅人的宣傳輔導作為一項長期的納稅服務工作來抓,除了對新納稅戶的培訓輔導外,對老納稅戶的財務人員也要進行填稅表(票)的培訓。同時充分利用社會中介組織為納稅人提供納稅服務,以提高納稅人納稅申報水平和填寫各種稅務報表的質量,這項工作要作為加強資料管理工作中一項長期的基礎工作來抓。

  2、對資料錄入環節加強培訓,強化考核,以解決受理申報人員錄入水平低、責任心不強的問題。建議將開展的打字技能培訓考試堅持開展下去。透過某局進行的培訓考試,發現原來大多數在受理申報視窗對計算機數字鍵盤操作不熟練的同志,經過培訓練習,對數字鍵盤操作比過去規範熟練多了,這樣就會對今後納稅申報錄入質量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礎。

  但是如果想從根本上提高稅務部門資料錄入質量,筆者建議應對前臺申報錄入制定嚴格的考核制度以及一系列檢查資料質量的辦法,同時要將考核制度列入各局全年的目標管理考核制度中,將每個操作員的錄入質量與該所季度年終目標管理考核分數緊密掛鉤,以改變過去各科對資料錄入質量不重視的狀況。真正創造一個在稅務管理資訊系統中,前後臺緊密配合、資料流動的各個子系統嚴格“過濾”把關,使最後流入主系統的資料是“乾淨”、“純淨”的這樣一個良性迴圈。綜上所述,要解決稅務徵收管理資訊系統基礎資料不準的問題還是要堅持以人為本,從建立健全管理機構、管理制度人手,建立適合稅務系統實際工作需要的資料管理新模式,以推動稅收工作躍上一個新的臺階。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