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問題社會實踐報告

留守兒童問題社會實踐報告

  一段難忘的社會實踐結束了,大家這段時間一定收穫不少吧!這時候,最關鍵的實踐報告怎麼能落下。怎樣寫實踐報告才更能吸引眼球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留守兒童問題社會實踐報告,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留守兒童問題社會實踐報告1

  活動主題:

  對本村留守孩的生活和教育狀況進行調查

  活動時間:

  xx年2月9日

  活動地點:

  xx市xx湖村馬湖二隊

  活動內容:

  1、調查外出務工人員比例

  2、調查留守孩比例

  3、面對以上問題該如何做

  實踐人員:

  xxx

  隨著我國社會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留守孩”儼然成為一大社會問題。心痛之餘,我們無法袖手旁觀,尋求解決之道才是根本。家庭,社會,學校,在哪裡開啟缺口,就要在哪裡補上漏洞。最近,透過走訪,座談,對xx市xx湖村的這個地方,田地稀少,人均耕地面積不足0.8畝,農民透過農業生產獲得的收入十分有限。由於地理位置比鄰廣東,跨省務工成為該鄉農村富餘勞動力謀生就業的重要途徑。目前,該鄉在外務工人員達八千多人,超過全鄉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中夫妻雙雙在外務工的現象十分普遍。由於絕大部分農民工沒有能力將孩子帶到城市讀書,因而形成了相當數量的“留守孩”。據全鄉中小學校的調查。現有“留守兒童”1503人。其中,“留守孩”902人,佔全鄉小學生總數的60%。調查問卷顯示,“留守孩”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照料的佔83%。由叔伯舅姨等親戚照料的佔12%。有哥哥姐姐照料的佔1%,寄養在鄰居家的佔4%。“留守孩”的父母外出打工後,一般半年以上才回家一次。其中62%的家長一年回家一次,有進13%的家長兩年以上沒有回過家。“留守孩”主要是透過書信,電話與父母進行聯絡,但次數很少,一般至少要一個月才能聯絡一次,半年以上聯絡的佔63%,有的一年到頭都沒有聯絡。在問及對父母外出務工的態度時,有63%的孩子表示不希望父母在外務工,渴望和他們生活在一起,8%的孩子表示“無所謂”。在生活上,“留守孩”與監護人有矛盾的佔41%。其中經常發生矛盾的佔20%。在學習上,51%的“留守孩”表示學習遇到困難時有無助威。在與同學的關係上,43%的“留守孩”表示曾經受到過同學的欺負。在回答“平時父母不在身邊,你最盼望什麼,最擔心什麼,最大的困擾是什麼時”,有81%的孩子表示最盼望的是父母回家,得到他們的關愛;有73的孩子表示最擔心父母的健康和安全;有48%的孩子表示面臨的最大困擾是遇到困難時不知道該怎麼辦。

  基於以上情況存在的問題:

  (1)自由散漫,不服管教。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對人格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由於家庭教育的突然斷裂或缺位,許多“留守孩”出現內向,孤僻,自卑,不和群,不善於與人交流,頑皮伶俐,衝動易怒,神經過敏等問題。一位班主任對我說,她班上有個叫小羅的學生,跟爺爺一起生活,從三年級下學期開始,經常逃課去打電子遊戲或上網,成績一落千丈,幾乎每次考試都倒數幾名。

  (2)成績偏差。大多數“留守孩”在學習上缺乏自主性,自覺性,心不在焉,應付了事,據調查不少教師告訴我,大多數留守兒童厭學傾向嚴重,成績普遍較差,認為讀書無用。中心小學四年級學生許某,三年級時曾是全鄉的第一明,去年父母去了廣東工作後,她的成績直線下降,現在已是班上的倒數幾名了。據一位班主任介紹,他所帶的班級“留守孩”佔70%,這些“留守孩”中,80%的學習成績處於班級上以下水平。其中,超過40%的人屬於差。對很多教師而言,“留守孩”已成為教學成績後退的一快“心病”。

  (3)家教缺位,不良行為突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他們的教育對孩子影響深遠,由於缺乏父母的正確的教育和引導,不少留守兒童養成不良的習慣,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據調查,31%的留守孩平時有說謊話的習慣;15%的人有過偷人錢物,破壞公物,抽菸喝酒等不良行為

  (4)心裡問題嚴重。由於缺乏全方位的監管引導。“留守孩”極易放鬆對自己的要求,待人處事往往有盲目性,隨意性,衝動性,有的還流入了社會不良群體中,成為“小混混”,有的甚至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調查發現,有20%的“留守孩”上學經常遲到曠課;22%的人經常沉迷於打遊戲機;30%的人有過打架鬥毆的經歷。

  面對以上問題,我們不得不進行思考並採取一定的措施來彌補這些嚴重的事情發生。

  (1)用親情溫暖留守孩子。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課堂,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家長要轉變育人觀念。不少農民對自家孩子的期望值過低,認為將來不會有什麼大的出息,對孩子的學習不是很關注,抱有引導不夠,他們以自己在外務工受苦受歧視的經歷現身說法,要求孩子“適應社會世俗”,這些錯誤的育人觀念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影響極大,必須切實加以轉變。其次,要加強與子女的交流和溝通。調查發現,有相當一部分家長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哪個班級唸書,不知道班主任是誰,更不用說了解孩子的思想狀況了。家長們應該充分利用兩季大忙,春節返鄉等機會,多向老師和監護人瞭解孩子在學校、家裡的學習生活狀況,或藉助電話與孩子交流溝通,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家庭的溫暖。再次,可適當改變外出務工方式。夫妻兩人儘量不要同時外出務工,一方可擇近在本地務工,最好能隔不長時間回家一趟,增進與孩子的親情交流,關心其成長。

  (2)給留守孩子撒播愛的陽光。農村學校作為直接面對“留守孩”的教育單位,應該成為其提供個性化、針對性強的教育,在學習、生活上予以更對的關心和愛護。一是要建立“留守孩”檔案。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孩”的摸底工作,將其在校的各個方面表現記入檔案,及時向監護人和外出務工家長通報“留守孩”的成長情況,形成學校、家長共同教育的局面。二是在學校開設“二線一室”。即:開通“親情熱線”,讓外出務工家長定期與子女通電話;開通“師長熱線”,讓外出務工家長可隨時與班主任取得聯絡;設立心理健康諮詢室,安排有經驗的教師擔任心理醫生,及時幫助“留守孩”解決心理上的困惑。三是教師要切實增強對“留守孩”的關愛度。調查顯示,在很多教師眼裡,“留守孩”與雙差生劃上等號,屬於"不受歡迎"的一群,"留守孩",從老師那裡得到的關愛明顯要少於非留守孩,對處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孩子而言,教師與其親密程度越高,越有信賴感受.對其的影響就越大.在家長與"留守孩"之間產生隔閡較為疏遠的情況下,老師理應擔當起“扭轉乾坤”的角色,四是深入開展有助於“留守孩”身心健康發展的各類活動。如:主題班會、聯誼會、道德法制講座以及“我為留守孩獻愛心”活動等,讓“留守孩”充分感受到來自學校大家庭的溫暖。

  當然,要從根本上解決留守孩問題,各級政府應承擔更重的責任,真正按中央要求加大小學基礎建設的投資力度,將外來務工人員教育納入到城市教育的整體面局和規劃之中,讓當地公辦教育資源向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開放,讓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得到平等教育的機會。要給接收外來務工人員較多的學校予以補助。同時,做到讓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在教育收費、評優獎勵、入隊、課外活動等方面與當地學生同等待遇,總之,社會要為留守孩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

  當然,要從根本上解決留守孩問題,各級政府應承擔更重的責任,真正按中央要求加大小學基礎建設的投資力度,將外來務工人員教育納入到城市教育的整體面局和規劃之中,讓當地公辦教育資源向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開放,讓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得到平等教育的機會。要給接收外來務工人員較多的學校予以補助。同時,做到讓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在教育收費、評優獎勵、入隊、課外活動等方面與當地學生同等待遇,總之,社會要為留守孩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

  留守兒童問題社會實踐報告2

  摘要:留守兒童問題是近年來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隨著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走入城市,在廣大農村也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農村留守兒童,如何教育好這些留守兒童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面對的一個難題。本次調查就留守兒童的學業問題做一番探討,並就這一問題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

  關鍵詞:留守兒童 學業問題

  本次社會實踐調查採用問卷調查和口談交流的方式進行調查,對我市和平鄉湖東村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調查,該村現有村名人口2178人,留守兒童96人,在調查中我們共發放問卷調查表217份,共收回有效問卷146份,佔整個問卷調查的67.28%,與27名留守兒童進行了口頭交流。在本次調查中,我們發現留守兒童存在的學業問題主要有以下方面。

  【學業問題】

  一、 學習目標不明確

  許多的孩子的在問到,為什麼讀書的問題的時候,回答“父母要我讀的”佔21.4%,回答“不讀書不知道幹什麼”佔16.7%,回答“至少讀完初中,之後就去打工賺錢的佔28.4%。回答“讓自己掌握知識,為以後找一個好一點的工作的24.7%,回答其他的佔8.8%。從我們調查的資料中我們發現,留守兒童對為什麼讀書,讀書為了什麼缺乏很明確的目標。

  二、學習的態度不夠積極

  在本次調查中,我們發現約大部分留守兒童的學生的寒假作業幾乎都沒有做,或者所做很少,有約10%的孩子沒有做寒假作業。但問到明年開學怎麼去報名的時候,他們的回答很相近:老師不會很在意去查作業,或者是開學的時候找幾個學生把寒假作業抄一下,只有約24%的同學在認真的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

  三、父母關注學業的情況堪憂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能看看學生的成績冊的學生家長只佔所有調查留守兒童的82.6%。有一部分孩子的家長沒有問孩子的學業成績。有約14.94%的學生家長對孩子成績的糟糕沒有什麼反應。只有約29.7%的孩子父母仔細詢問了孩子的學業成績,並對孩子提出了希望和要求。在平時的學習中,當被問到“家裡的大人是否輔導你功課的時候,絕大數的孩子表示幾乎沒有”

  四、學業成績兩極分化嚴重。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在這些留守兒童中學業成績比較突出的學生僅佔21.89%,絕大部分學生學業情況堪憂。在調查中,我們發現不少的留守兒童成績合格率很低,很多的'學生的成績都顯示為c等,只有一小部分的學生的成績為a等。84.75%的學生在英語科目很吃力,主要是男留守兒童,數學主要為女生,約佔整個被調查的留守兒童女生的90.4%。

  五、厭學思想比較的突出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很多的留守兒童表示都不想讀高中,或者到職業學校學習。他們都表示比較討厭學校的生活。有約14.26%的學生表示自己有逃學的現象,有9人已經輟學在家半年。究其原因,80%以上的留守兒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監護和親友臨時監護,年事已高、文化素質較低的祖輩監護人基本沒有能力輔導和監督孩子學習。農村學校受辦學條件、師資力量、教學理念的侷限與制約,針對留守兒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關愛力不從心,學校與家庭之間缺乏溝通。家庭和學校監護不力,導致相當數量的留守兒童產生厭學、逃學、輟學現象。

  六、 對父母和老師的教育有敵對心理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在這些留守兒童中,比較害怕老師的佔87.4%,害怕家長詢問自己成績的43.3%,對老師或者家長找自己談論學業問題表示緊張或者討厭的佔89.2%,討厭父母給老師打電話的佔27.6%。對自己的家長和老師不滿意的佔36.9%,表示和老師與家長髮生過沖突的佔20%。其中就有三個男孩因為在學生和老師發生衝突輟學。

  七、 學習習慣差

  透過對20名留守兒童的臨時監護人進行有目的、有重點的訪談調查,瞭解到在這20名留守兒童當中,有2名兒童晚上能自覺的複習功課,佔10%,有8名孩子能在別人的催促下才能勉強複習一會兒,且不太認真,佔40%,有10個孩子乾脆不學習,飯一吃完就到外面上網,回來就看電視,早晨遲遲不起床,佔50%。在過年期間能堅持學習的只有4人,佔整個調查人數的20%。

  針對現階段,存在的以上現象和問題,我們都表示了憂慮,我們一直認為留守兒童問題不是一個簡單的社會問題和社會現象,應當引起全社會和政府的高度注意,分析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找到一些改善這一問題的對策和方法。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留守兒童出現以上這些問題呢?

  【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的缺失

  目前“留守兒童”的監護情況主要是隔代監護,即由祖輩撫養的監護方式。只要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健在,對“留守兒童”採用這種監護的方式比較多。對於這種監護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較放心。但這種監護方式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卻有著難以克服的問題。一是由於天然的血緣、親緣關係,監護者多采用溺愛的管教方式。無法在學業上給孩子幫助,無法認真履行教育孩子的任務。更別提輔導孩子學習的任務。一些家長本身受教育的程度不是很高,對孩子的學業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大部分監護人往往對“留守兒童”要求不嚴,或缺乏文化知識,無法對孩子的學習進行監督。父母在家的檢查作業、參加家長會等對孩子最基本的學習監督職責都無人擔當。處於童年時期的孩子學習自覺性、主動性、自我控制能力本來較差,在缺乏必要的鼓勵和督導,甚至失去監督後,就沒有學習壓力和動力,學習處於放任自流狀態,自然難以上進。另外,“留守兒童”雖然在學習條件上有所好轉,能獲得更多的書籍,更多的學習用品等,但校外的學習時間變少了。

  2、父母“關愛缺失”引起嚴重的“情感飢餓”

  20世紀世界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在她的名作《有吸收力的心理》中指出,對於兒童來說最好的環境就是父母本身。她說:“母親必須餵養子女,當她出門時不應單獨將他們留在家中。兒童需要‘營養’與聯結母子間的‘愛’,因為她們可解決兒童適應上的困難。”由於長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關愛,“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出現了“適應”上的諸多問題。“留守兒童”由於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關愛和溝通的環節,容易產生心理障礙。長期與父母分離,導致留守兒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關懷,遇到困難不能從父母那裡找到感情的支援,在學習、生活過程中出現一些差錯得不到及時的引導、糾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顯的心理行為問題。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內心壓力較大,害怕被別人欺負,尋求保護或自我保護的意識特別強,在自我保護行為上出現過激行為等。

  3、打工父母的一些觀念存在負面影響

  儘管“留守兒童”家庭這種親子之間的交往在時間上的長期間斷,但父母“打工”對留守兒童的影響則是顯而易見的。有些父母在外打工掙了錢,增長了見識,深刻體會到“知識的重要性”,他們對子女的要求一般較高,隨時關心著子女健康成長和學業成績,會經常與教師或監護人取得聯絡。他們的思想和情緒也會引起其“留守孩子”積極要求進步,勤奮學習,這種影響是良性互動的。另一種情況卻是,因機遇掙了錢,或者認為自己下苦力掙的錢比文化較高的人掙錢還多的“打工”父母,在他們心目中滋長著新的“讀書無用論”思想,於是對子女沒有明確的要求,順其自然,從而“能讀書就讀,讀不好去打工也能賺錢”的觀念在農村兒童思想中普遍存在。而一些沒有掙得什麼錢的打工父母,認為是命運不好,整天怨天尤人,對子女的一切不聞不問,不負責任。使“留守兒童”幼小的心靈上背上了父母沉重的情緒包袱,承擔著很大精神壓力,嚴重影響他們的正常學習和健康成長。

  4、學校教育困難重重

  學校教育對現行的留守兒童教育也有不少影響,首先學生的負擔處於兩個極端,一是“放羊式”,這點在農村小學比較的普遍,這些留守兒童在學校沒有學到足夠的知識,在家又缺少規範和監督,時間一長,就產生學生基礎差、學習困難的難題,當這些孩子升到初中後,學生感到學習強度前所未有的難度。二是“填鴨式”,這樣的教育能讓學生學到一定的知識,但問題同樣也比較的突出,這樣的學生,缺少一種靈性,缺少自主創造知識的能力。在學到後面的時候,學習的積極性往往很糟糕,容易形成挫敗感。雖然現在全國都在喊素質教育,但真正的素質教育我想需要時間、實踐。需要探索。對於這樣的一些學生。其次、學生心理得不到疏導。學生,特別是這些留守兒童在學習、生活、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許多的心理問題,這些問題的堆積得不到及時的疏導,會給他們的心靈帶來一些列的創傷,這直接影響到他們學習的動力、興趣和主動性。

  5、社會及現行的教育體制的弊端

  留守兒童的出現,首先應該歸結於我國經濟發展模式的需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就著力發展勞動密集型企業,建國以來,長期的城鄉二元體制,造成農村經濟的長期落後,使得大量的青壯年勞動力外流。在現在城市化發展的潮流中,又有一部分勞動者遠離故土,尋找就業的機會。其次,在我國,特別是我市有不少的網咖,這些網咖從某種程度上市扼殺留守兒童學業的殺手,這些在沒有親情的溫暖,沒有學業的成就感後紛紛在網咖、在遊戲中尋求安慰,這些都讓這些孩子在遠離學業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三、現行的教育制度對教育從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傷害。學而優則仕,可是現在在現在的教育的體制下很多的孩子和家庭在受教育的過程中不能得到切切實實的好處,先不說現在就就業過程中的“官二代”“權錢交易”監督漏洞。寒門學子的求學的過程中,沒有感受學習所能帶來的希望。這也是我們一直在抱怨現在的學生缺少理想的原因之一吧。對於這些留守兒童而言,他們似乎知道他們的命運就是追尋父母的足跡。這也是學生學業問題出現的一個原因。

  【對策探討】

  1、創新教育機制

  對於留守兒童,可以創辦“留守兒童學校”或者“留守兒童班”,給這些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配備高素質的教師,對這些孩子的成長我們想是大有裨益的。這主要是在流動力流出比較多的省份、市、縣、鄉鎮等地區。政府部門應該建立留守兒童成長檔案。在沿海省份,勞動力集中的打工者地區應該建立相應的學校,在這些適齡兒童就近在父母工作單位就近入學,放寬限制。

  2、完善心理救助機構

  留守兒童的學業問題,從某種程度上也體現於一種內心世界的精神教育,無法排遣的內心的精神壓力也留守兒童的學業和學習帶來的困難絕不亞於他們在知識上遇到的困境,有時甚至可以說能讓留守兒童快樂的學習就是一種成功的教育。

  3、對留守兒童進行必要的職業培訓

  我想我們的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學習,教育就是為以後我們的國家培養合格的勞動者,和一般的孩子不同的是留守兒童都會在今後12年的時間裡,走上父輩的老路,畢竟沿海一帶他們的父輩關係,或者對那邊很熟悉,對內地反而不熟悉。或者在那邊已經紮根,那麼對這些孩子的職業技能的培訓,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一來可以讓那些在文化教育過程中失去信心的學生找到求學的理由。第二、也為他們今後的就業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找到一個突破口

  4、父母的親情教育

  作為孩子的父母,如果外出打工,務須妥善安排留守兒童的生活;要儘量抽出時間,常回家看看;即便分身乏術,也要經常給孩子打打電話、寫寫家信,及時瞭解他們學習、生活、心理上的變化,避免其出現成長危機和道德失範等問題。對於孩子的父母,如果不能在家照顧孩子,應當選擇合格的監護人,對孩子的成長予以關注。父母也應當及時和孩子的班主任老師加強溝通交流,及時瞭解孩子的學業成績。對於父母,根本是要轉變觀念,要認識到不是給孩子一個溫飽富足的生活條件,更重要的是要給孩子一個健全的人格,讓他們體味到在外打工知識技能的重要性。

  5、加強學校的教育

  留守兒童所在的學校,應設立心理健康諮詢室,聘請專職專業的心理教師、開設心理健康課,定期為學生舉辦心理健康教育講座。透過心理諮詢與輔導、悄悄話信箱等形式,幫助留守兒童解決無人傾訴、無處傾訴的問題,使之解開心靈的疙瘩。班主任老師應該多一點愛心、責任心、事業心,關注這一特殊的群體,幫助留守兒童在學業、心理問題進行必要的介入和幫助。學校可以建立留守兒童學習小組,建立報告制度,讓老師和學校及時瞭解學生學習情況。建立和完善“留守兒童家長學校”,加強與家庭的聯絡,共同承擔起教育孩子、培養孩子的責任。

  6、政府和社會加大投入

  作為政府應當加大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由勞動密集型向知識密集型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加大對中西部省份的基礎設施建設,吸引外資由沿海向內地腹地的轉移,加快小城鎮建設。加大“新農村建設”的進度,扶持農民發展規模企業。加大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技能培訓。從源頭上讓留守成為一個歷史的名詞。作為社會,我想給學校及周邊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應當成為全社會的責任,在查處網咖、遊戲廳等等方面應當有所作為。

  總之,一個孩子的身心、人格、思想的健康發展離不了家長的教育。“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成了當前社會的熱門話題,就讓我們攜起手來,從現在起,時時、處處、事事關注留守兒童吧!

  留守兒童問題社會實踐報告3

  一、時間

  2018年2月1日-2月3日。

  二、地點

  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濱北辦事處北卜村、李馬伕村、北劉村。

  三、實踐目的

  本次社會實踐的目的主要是研究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發現社會現象背後的原因,並試著探索有利於農村留守兒童發展的路徑。

  四、實踐過程

  在寒假放利用3天的時間,分別走訪了北卜村的留守兒童妞妞、李馬伕村的留守兒童小偉和北村劉的留守兒童麗麗。在這些村子裡有不少的父母都外出打工,留下子女與爺爺奶奶相依為命。這些孩子有的上小學、初中,有的才上幼兒園,甚至還有的不滿3歲。這就是社會上常常被提及卻又常常被忽略的農村留守兒童現象。由於正處寒假期間,這些留守兒童都沒有上學,而是在村子裡到處跑著玩耍。

  五、實踐形式

  我向當地村民瞭解到,這幾個村子裡有1/3的家庭都是父母外出打工,子女留守家中,跟隨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為此,我特意走訪了其中的三家,其中包含一名幼兒(妞妞,3歲),一名小學生(小偉,8歲),一名初中生(麗麗,14歲)。下面是我的訪談過程。

  六、實踐結論

  透過對這三個村不同年齡階段的留守兒童的訪談,筆者發現農村留守兒童身上普遍存在著以下問題:

  第一,缺乏父母關愛。

  父母遠在幾百、幾千裡地之外,打工任務繁重,因此常常會忽略對子女的關愛,導致這部分留守兒童或者缺乏安全感,或者產生叛逆心理,或者過於成熟,失去了少年兒童應有的純真。

  第二,監護人素質欠缺。

  妞妞的奶奶、小偉的爺爺都是文化水平極低的老人,他們對於留守兒童的關愛僅僅停留在生活方面,而對於他們的心靈則很少能予以關懷。而且由於隔代教養,容易造成溺愛等問題,使留守兒童產生任性、內向等心理問題。

  第三,學習素質偏低。

  農村留守兒童缺乏父母在學習方面的輔導與監督,很容易放任自流,對待學習常常抱以一種“滿不在乎”的心態,所以無論是小偉,還是麗麗,他們的學習成績常常會比較落後。而且透過與麗麗的訪談,筆者發現,農村留守兒童對於學習的態度並不端正,所以輟學打工的現象也並不罕見。

  七、實踐心得

  由於我國現代化建設與城市化建設的不斷加速,農村留守兒童現象已越來越嚴重,這不僅為留守兒童本身帶來越來越多的困惑,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社會產生了越來越多的相關問題,近些年來,經報紙和網路媒體報道了很多留守兒童走上不歸路的新聞。為此,要解決這一問題,不僅需要家長在繁忙的工作之餘對子女多一些關懷,還需要學校的力量、社會的力量,使留守兒童這一問題逐條得以解決,更好地促進留守兒童身心的健康發展,促進社會的有序發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