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實習報告四篇

地貌實習報告四篇

  我們眼下的社會,我們使用報告的情況越來越多,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內容的完整。你所見過的報告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地貌實習報告4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地貌實習報告 篇1

  一、實習的目的與任務

  目的:為更好鞏固課堂所學理論知識,得到第一手野外資料,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相結合,以為今後學習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培養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系統地瞭解秦皇島柳江盆地的地質地貌概況,學會野外實習所必須掌握的基本要領和考察方法,掌握一定的野外工作技能。主要任務有:

  1、斷層、褶皺等地質構造的識別

  2、野外地貌素描的練習

  3、河流階地、海岸地貌等的識別

  4、學會野外實習報告的編寫

  二、時間與地點

  為期九天,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縣石門寨鎮上莊坨村地質地貌實習基地。

  三、實習區地理概況

  實習基地—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縣石門寨鎮上莊坨村,位於秦皇島市北部,其中心距秦皇島市區28km,地理緯度119°34′45″E~119°36′50″E, 40°7′45″N~40°9′50″N,位於燕山山脈東段。屬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縣管轄。

  鳥瞰秦皇島地區,表現為北高南低,西高東低,總趨勢為西北高,東南低,由山地、丘陵、平原、濱淺海四個地帶組成,總體上屬於丘陵區。但其北部和西北部的區域性為低山區,低山區以東、以南為丘陵地區,山體海拔高度在500m以下,並且多孤山,少線性山脊。柳江盆地地處燕山山脈東段,為南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區。北、東、南三面為燕山期花崗岩形成的陡峻山嶺所包圍,東南面多為丘陵。最高峰為西北部的老君頂,海拔493.7米,最低處為東南部石河河谷內的南刁部落村,海拔70米左右。盆地中西部火山岩分佈區山高坡陡,多在海拔400米以上,東部山丘的海拔高度一般為160—300米。總的地貌特徵與全區相同,亦表現為西北高,東南低。

  整體構造為一復向斜,東翼寬淺,西翼較陡。斷層有正斷層、逆斷層、平推斷層。可根據統一岩層的高度對比來判斷斷層的型別。該地區的地貌型別有河流地貌、海岸地貌、構造地貌、岩溶地貌等。

  整個柳江盆地是個不對稱的復向斜,褶曲核部新,兩翼老,為向斜,西翼東傾,動翼西傾;且西翼窄,東翼寬,即西翼傾角大,東翼傾角小,兩翼不對稱,且西翼上有多個小背斜。綜上可得:柳江盆地是一個兩翼不對稱的復向斜。

  整個柳江盆地的地形如圖所示:

  中間為火上積塊巖,巖性抗蝕能力強,周圍岩石抗蝕能力弱,經過長期剝蝕後,地勢較周圍的高,而盆地四周為抗蝕能力更強的花崗岩,地勢最高,這樣,就形成了如圖所示的地形。

  實習區氣候屬暖溫帶,半溼潤,季風型大陸氣候。最底氣溫-21.5攝氏度(1959.1.1),最高氣溫39.9攝氏度(1961.6.10),年平均氣溫11.3攝氏度。暑期(6-9月)氣溫高於30攝氏度的天數僅為15天。年降水量在400-1000mm之間,多集中在7-8月份,可佔全年降水量的70%,山洪也主要集中在這個季節。

  該區工農業並重,農業主要種植玉米,小麥,高粱等。山坡多種果樹,尤以桃樹較多,盛產蜜桃。礦產以煤,耐火粘土為主。其中煤礦開採歷史悠久,煤質為無煙煤,區域性為劣質煤。柳江煤礦為區內最大工礦企業,年產60萬噸。其次是北山發電廠,主要滿足秦皇島市工業和居民用電。此外,水泥廠,建材廠在盆地內星羅棋佈。

  盆地內起伏小,河流廣佈,地處山海關與秦皇島之間,陸上交通便利,公路四通八達,另有鐵路縱貫其間。

  四、地貌營力

  a) 內營力

  內營力是指主要由地球內部的熱能、化學能、重力能及地球旋轉能等所產生的作用力。內力作用的主要形式,包括地殼運動、岩漿活動及火山、地震等,內力作用不但可以改變地殼的物質成分、結構和構造,同時還可以改變地表的起伏,造成多種多樣的地表形態。比如造山運動,板塊運動等。

  b) 外營力

  外營力是指主要由太陽能、重力能及生物活動產生的作用力。它們常常是透過水、冰、大氣和生物等介質的運動推動地表物質發生位移,從而改變地表形態的。外力作用的主要形式,包括風化作用、流水作用、岩溶作用、冰川作用、凍融作用、風力作用、波浪作用等。各種外力作用又都可以劃分為剝蝕和堆積兩種基本形式。主要由剝蝕作用形成的地貌稱剝蝕地貌,主要由堆積作用形成的地貌稱堆積地貌。剝蝕、堆積與內力作用也有密切的關係,在構造上升的地區一般形成剝蝕地貌,在構造下沉的地區則形成堆積地貌。隨著構造升降的變化,剝蝕地貌可以轉化為堆積地貌,堆積地貌也可以轉化為剝蝕地貌。

  任何一個地區的地貌,都不是單純地由外力作用或單純地由內力作用形成的。儘管在某個地區和某個時期,內外營力可能是不平衡的,但在地貌的發育過程中,兩種營力總是彼此消長、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一般認為,地球表面大的起伏主要是由內力作用所奠定的,外力主要是刻削這些大型起伏,造成更復雜的形態,並最終趨於將地表

  夷平。許多地貌學家認為,就整個地球表面說來,內營力與外營力的地貌作用在數量上具有同等的意義。地貌營力的作用與地表組成物質(包括地質構造與岩石性質)也有密切的關係。正由於此,現代地貌學的一個重要原理是:地貌是內營力與外營力共同作用於地表的結果。

  柳江盆地的地貌形成是在多種多樣的地貌營力下形成的。本區地殼活動頻繁,多次地殼抬升和下降,造成盆地內的多個沉積和沉積間斷,以及周圍火山及地震活動,造成柳江盆地地表較大尺度的高低起伏。柳江盆地在內力作用下形成大體輪廓,再在外力作用如風、水、太陽能、生物和人類活動等作用下逐漸演變成為現在的地貌形態。透過風化、流水、岩溶、凍融、風力、波浪等作用,形成地表一系列地貌。在內外力共同作用下,地表變得豐富多彩,千姿百態。

  五、地貌型別

  地貌分為坡地地貌、河流地貌、岩溶地貌、冰川地貌、凍融地貌、荒漠地貌、黃土地貌、海岸地貌、熔岩地貌等。柳江盆地區域內這些地貌型別並不齊全,只有部分。

地貌實習報告 篇2

  地質地貌學綜合實習報告,普通地質實驗室實習

  實習一、礦物(一)

  認識礦物的形態及主要物理性質,學習肉眼識別礦物物理性質的方法。

  實習二、礦物(二)

  觀察認識常見礦物的特徵,初步掌握礦物的鑑定描述方法。

  實習三、風化作用

  在校園後山觀察、認識風化作用產生的地質現象,觀察風化殼剖面特徵並畫素描圖;初步掌握野外觀察分析地質現象及地質素描的方法。

  實習四、地面流水的地質作用

  透過教師提供的圖片、錄影,觀察認識地面流水的種類及產生的地質現象;初步掌握沖溝、河谷的特徵及河床、河漫灘的沉積物特徵;觀察分析河流階地的形成和型別。

  實習五、常見的沉積岩

  觀察認識常見沉積岩的礦物成分、顏色、結構和構造,初步掌握岩石的鑑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夠識別幾種常見的沉積岩。

  實習六、地質構造與閱讀地質圖

  1.透過構造模組認識褶皺、斷層的型別,以及在平面上、剖面上的表現特徵;

  2.透過閱讀一幅地質圖,掌握地質圖讀圖步驟與方法。

  實習七、常見的岩漿岩

  觀察認識常見岩漿岩的礦物成分、結構和構造,初步掌握岩漿岩的鑑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夠識別幾種常見的岩漿岩。

  實習八、常見的變質岩

  觀察認識常見變質岩的礦物成分、結構和構造等鑑別特徵,初步掌握變質岩的鑑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夠識別幾種常見的變質岩。

  實習九、參觀認識古生物(化石)

  透過參觀地質陳列室,初步認識地殼歷史中各代主要古生物(化石),理解生物演化規律及在地質學中的研究價值。

  普通地質野外認識實習

  地質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因此,學生在完成普通地質室內教學之後,將進行為期三週的野外認識實習。以達到理論聯絡實際、鞏固和加深(!)課堂所學知識的目的。提高學生的地質綜合思維能力以及實際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使學生具備初步的野外地質調查能力。

  (一)實習任務

  1.使學生初步學會觀察常見的地質現象,分析其相關的地質作用和形成機制,這是本次實習的主要任務。

  2.認識實習區內常見的礦物、岩石、古生物、地層、構造及礦產,分析它們形成的作用。為後續專業課程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3.掌握地質羅盤和手持GPS的使用以及岩層產狀的測量方法;初步掌握野外地質現象的觀察記錄方法;編寫地質實習報告。

  (二)實習內容及要求

  實習的主要內容(重點)是觀察和分析內、外力地質作用及其現象,在實習中必須學習並初步掌握野外基本工作方法和工作技能。難點是有關地質作用與地質現象的因果分析。具體內容及要求如下:

  1.觀察認識外力地質作用及其現象

  (1)xx市湖邊石灰山地質觀察路線 一天

  透過石炭系地層剖面的參觀,初步瞭解實習區內的主要地層層序、接觸關係,地層單位名稱、地層厚度、主要巖性特徵及構造變動。初步掌握沉積作用、成岩作用的型別,沉積岩野外識別描述方法,以及岩層產狀的測量方法,同時能初步辨認幾種常見的古生物化石。學習繪製信手剖面圖。

  透過參觀煤礦、石灰岩礦,瞭解外生礦床的一般特徵及沼澤的生物沉積與成礦作用。

  普通地質實驗室實習

  實習一、礦物(一)

  認識礦物的形態及主要物理性質,學習肉眼識別礦物物理性質的方法。

  實習二、礦物(二)

  觀察認識常見礦物的特徵,初步掌握礦物的鑑定描述方法。

  實習三、風化作用

  在校園後山觀察、認識風化作用產生的地質現象,觀察風化殼剖面特徵並畫素描圖;初步掌握野外觀察分析地質現象及地質素描的方法。

  實習四、地面流水的地質作用

  透過教師提供的圖片、錄影,觀察認識地面流水的種類及產生的地質現象;初步掌握沖溝、河谷的特徵及河床、河漫灘的沉積物特徵;觀察分析河流階地的形成和型別。

  實習五、常見的沉積岩

  觀察認識常見沉積岩的礦物成分、顏色、結構和構造,初步掌握岩石的鑑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夠識別幾種常見的沉積岩。

  實習六、地質構造與閱讀地質圖

  1.透過構造模組認識褶皺、斷層的型別,以及在(!)平面上、剖面上的表現特徵;

  2.透過閱讀一幅地質圖,掌握地質圖讀圖步驟與方法。

  實習七、常見的岩漿岩

  觀察認識常見岩漿岩的礦物成分、結構和構造,初步掌握岩漿岩的鑑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夠識別幾種常見的岩漿岩。

  實習八、常見的變質岩

  觀察認識常見變質岩的礦物成分、結構和構造等鑑別特徵,初步掌握變質岩的鑑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夠識別幾種常見的變質岩。

  實習九、參觀認識古生物(化石)

  透過參觀地質陳列室,初步認識地殼歷史中各代主要古生物(化石),理解生物演化規律及在地質學中的研究價值。

  普通地質野外認識實習

  地質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因此,學生在完成普通地質室內教學之後,將進行為期三週的野外認識實習。以達到理論聯絡實際、鞏固和加深課堂所學知識的目的。提高學生的地質綜合思維能力以及實際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使學生具備初步的野外地質調查能力。

  (一)實習任務

  1.使學生初步學會觀察常見的地質現象,分析其相關的地質作用和形成機制,這是本次實習的主要任務。

  2.認識實習區內常見的礦物、岩石、古生物、地層、構造及礦產,分析它們形成的作用。為後續專業課程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3.掌握地質羅盤和手持GPS的使用以及岩層產狀的測量方法;初步掌握野外地質現象的觀察記錄方法;編寫地質實習報告。

  (二)實習內容及要求

  實習的主要內容(重點)是觀察和分析內、外力地質作用及其現象,在實習中必須學習並初步掌握野外基本工作方法和工作技能。難點是有關地質作用與地質現象的因果分析。具體內容及要求如下:

  地質地貌學綜合實習報告,

  1.觀察認識外力地質作用及其現象

  (1)xx市湖邊石灰山地質觀察路線 一天

  透過石炭系地層剖面的參觀,初步瞭解實習區內的主要地層層序、接觸關係,地層單位名稱、地層厚度、主要巖性特徵及構造變動。初步掌握沉積作用、成岩作用的型別,沉積岩野外識別描述方法,以及岩層產狀的測量方法,同時能初步辨認幾種常見的古生物化石。學習繪製信手剖面圖。

  透過參觀煤礦、石灰岩礦,瞭解外生礦床的一般特徵及沼澤的生物沉積與成礦作用。

  2.觀察認識內力地質作用及其現象

  (1)xx峰山滴水巖地質觀察路線 一天

  觀察認識寒武系變質岩、震旦系混合巖的岩石特徵,初步掌握區域變質作用、混合巖化作用的因素;觀察認識峰山花崗岩體(黑雲母花崗岩)的岩石特徵及細晶岩脈的穿插關係,瞭解岩漿侵入作用的機制;觀察認識峰山岩體與寒武系變質岩的侵入接觸關係,以及接觸帶附近巖體結晶顆粒的變化,地層受熱接觸變質作用產生的角巖化、斑點化現象;初步掌握斷層的識別描述方法,學習斷層素描圖的繪製。

  (2) xx峰山電視臺地質觀察路線 一天

  觀察認識峰山花崗岩體的岩石特徵及細晶岩脈、石英脈、煌斑岩脈的穿插關係;觀察認識峰山岩體與寒武系變質岩的侵入接觸關係及花崗岩的粒度變化,分析峰頂處的變質岩(殘餘頂蓋)的形成機制;觀察認識花崗岩中的“X”次生節理,學會節理的產狀測量與記錄。

  (3)贛縣江口木材廠地質觀察路線 一天

  觀察認識燕山晚期玄武岩的巖性特徵及產出狀態,初步掌握岩漿噴出作用及噴出巖的野外鑑定特徵。學習斷層特徵的判別與產狀測量。

  (4) xx市蛤湖地質觀察路線 一天

  觀察認識筆架山岩體(花崗斑岩)的巖性特徵及中細粒花崗岩脈的穿插關係;透過參觀瑩石礦,瞭解氣水-熱液成礦作用的機制,初步掌握瑩石礦的鑑定特徵及形成條件。

  3. 編寫地質實習報告 三天

  第一部分 前言:實習的目的任務、要求、時間、地點等;

  第二部分 實習路線中主要地質特徵:按照地層、岩漿岩、變質岩、構造、礦產的順序進行概括性地總結;

  第三部分 幾種地質現象的認識與探討:選擇地質實習路線中最有興趣、感想最深的兩種以上地質現象,對其作用方式、形成過程、產物及特徵作較深刻、有見地的分析與探討。

  第四部分 結束語:透過實習的收穫、體會及建議。

  地質實習報告要求實事求是、邏輯清楚、言簡意駭、圖文並茂。

  4.透過實習,要求對野外基本工作方法和基本技能掌握的程度是:

  (1)學會用手持GPS定點。

  (2)能掌握地質羅盤測量岩層(構造面)的產狀。

  (3)初步學會使用放大鏡觀察礦物、岩石並描述其主要特徵。

  (4)學會繪製地質信手剖面圖,學會繪製地質現象示意圖、素描圖。

  (5)基本掌握地質觀察點的記錄格式和描述方法,以及編寫地質路線小結。

  (6)初步學習標本採集的一般方法和有關知識。

  (7)學習編寫地質實習報告。

地貌實習報告 篇3

  實習目的

  實踐出真知,透過一學年的《自然地理學》的學習,我們基本掌握了書上的理論知識,但作為當代大學生,死讀書是不行的,我們必須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這樣,我們才不至於在日後的社會競爭中被社會所淘汰,地貌研究實習報告。於是,學院組織了本次的肇慶野外自然地理實習,透過野外調查的方法來鞏固我們的自然地理知識。

  摘要:羚羊峽位於西江上游,在肇慶城區東北部。峽谷左右為高山相扼,左為龍門山,海拔 615米,右為爛柯山,海拔達903米。羚羊峽的形成,是與第四紀以來新構造運動的作用有關。更新世末,羚羊峽斷裂斜切爛柯尾山,破碎帶一面受西江正面而來的河水衝擊,一面在山區沿破碎帶受支溝的底蝕作用.當新河床低於旱峽原河床時,便襲奪了原河道之水,作第二次改道,形成了著名的“羚羊峽”,實習報告《地貌研究實習報告》。羚羊峽峽谷深而窄,最窄之處僅有220米,全峽長度約為7000米(自羚山寺至硯坑口)。

  關鍵詞:西江 地貌 羚羊峽 新構造運動 河道

  羚羊峽作為珠江流域西江下游的最後一道峽口門戶,我們對其的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此次的地理野外實習,羚羊峽是我們實習的重要地點之一,因此,本文根據此次的野外調查結果及一些前人的調查資料,將對羚羊峽的地形地貌進行初步的探討。對此,本文將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探討:

  羚羊峽的地貌概況

  羚羊峽的地貌發育成因及過程

  羚羊峽形成與新構造運動的關係

  實習的工具:

  本次的研究主要用到的工具是地質羅盤,透過地質羅盤,我們可以測量目的物方位,測量岩層產狀要素,包括岩層走向的`測定,岩層傾向的測定,和岩層傾角的測定,在老師的指導下,我們基本掌握了地質羅盤的使用方法。

  一、·羚羊峽的地貌概況

  羚羊峽是西江的現河道,穿越爛柯山的低山地區,為一狹長斷裂峽谷。河道較平直,河身狹窄,兩岸沒有積階地,在峽谷的西北岸山腳與江面呈波狀接觸,東南岸則呈鋸齒狀。該地區以溝谷流水地貌為主,水流湍急,兩岸地勢險要,並沒有形成河漫灘。西江在羚羊峽口有三條河道,一為肇慶東面的早期河道萬都坳,另一為羚羊峽西北面的中期河道旱峽。羚羊峽為現在的西江河道。由於肇慶地處亞熱帶,雨量多、氣溫高,侵蝕嚴重,這裡岩石的抗蝕力都比較弱,因此背斜被破壞,形成當地低矮的地形。因此,羚羊峽附近多低山。

  圖羚羊峽附近現代河道與古河道位置圖

  ①一西江早期古河道②一西江中期古河道③一西江現河道

  二、·羚羊峽的地貌發育成因及過程

  羚羊峽地貌發育與構造運動

  構造運動造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因而成為形成地表宏觀地貌特徵的決定性因素。大約距今三至四億年前,在肇慶地區首先沉積了砂岩和頁岩,後來又沉積了一層厚達百多米深的石灰岩。由於地殼運動的影響,形成向上彎曲突起的構造,即“背斜構造”,原來水平排列的底層變成了向側斜傾的地層,兩側岩層傾向相反,分別形成南北兩翼。在區域構造劃分上, 羚羊峽位於粵西隆起與粵中褶皺帶之接界處,發育於燕山運動時期, 羚羊峽位處背斜地帶,在第四紀以來新構造運動的升降作用下,背斜斷裂下沉,形成了今天的羚羊峽。

地貌實習報告 篇4

  一、實習概況

  1、實習目的與任務

  地質地貌實習是我們專業基本教學實習環節。透過此次實習,使同學們進一步鞏固地質地貌學的基本原理,學習並掌握野外地質地貌調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同學們對課堂理論知識的理解,形成比較完整的學科理論教學體系,為學習其他課程打下必要的基礎。

  使學生對地質地貌學有一個感性直觀地認識,鍛鍊學生自我探究的能力和野外勘查實驗的能力。

  透過對各種地質地貌的觀察,認知並瞭解典型的地質地貌特徵,能對野外的地質地貌構象作出基本的解釋,並能做出合理的推算當地的地質演變歷史。

  2、實習概況

  實習地點:xx自然保護區

  xx自然保護區位於青島即墨市城區西側,總面積7·74平方公里,公園內以海拔231米的xx為最高主峰,大山、寶安山、團山及長嶺等幾個側峰拱衛在周圍。山雖不雲高,峰雖不屬秀,然而這裡豐富而又獨特的地質現象,卻使其在地質保護、科研、旅遊等方面具有極高的價值。

  實習單位: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20xx級

  實習時間:20xx—12—31

  二、實習內容

  1、xx自然保護區概況

  xx自然保護區是1994年國務院批准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青島即墨市城西4公里處,總面積7。74平方公里。它集科學地質文化、民族宗教文化和民風民俗文化於一體,充分體現了xx文化豐富的內涵。它不僅是一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也是一處風景優美的旅遊勝地。

  xx自然保護區是全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面積最小的一個,但區內含有柱狀理石柱群、矽化木群、沉積構造、接觸變質帶及古脊椎動物化石等豐富的地質遺蹟,被地質界稱為“袖珍式地質博物館”。區內地質遺蹟不僅豐富,而且十分獨特,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淺粗麵火山岩柱狀節理石柱群是世界“三大石群”之一,高26米,寬150米,單株獨立、巍巍壯觀,可與英國的“巨人堤”、美國的“魔鬼塔”相媲美;矽化木,現已發現並儲存完好的有26處,最大的一株長16米、平均直徑0。8米矽化完全、年輪清晰實屬罕見;維妙維肖的沉積岩包卷層理和交錯層理勝似一幅山水畫,妖嬈多姿的接觸變質岩,展現了火山爆發的烈焰對地質的改變,給人留下了對大自然的感嘆。

  2、xx地質地貌概況

  xx經歷了漫長的地質演變過程,燕山運動晚期的火山運動奠定了xx的基礎。透過一系列的造山運動,形成了xx複雜的地形地貌和獨特的地質構造,特別是xx獨特的地質遺蹟,較全面的揭示了膠東半島及山東的白堊紀古地理的原貌及其發展過程。

  xx地層的形成為早白堊紀早期,其區域地層劃分屬萊陽群曲格莊組。其岩石型別分別由沉積岩和火山岩組成,其中蘊藏著較豐富的矽化木和獨特的安山岩柱狀節理,從而形成了一個集沉積岩、火山岩、接觸變質岩、古生物化石等多種地質現象為一體的綜合性地質寶庫。

  xx自然保護區由主峰xx(海拔233。1米)、西峰大山(海拔211。1米)、小峰寶安山(海拔I45米)、團山(海拔I26米)和長嶺組成。自南、北兩側遙望,xx、大山二峰並峙狀似馬鞍,其地貌型別屬剝蝕準平原上的殘丘地貌,山體圓凸,坡度在20度至25度之間,最高部位在保護區南側,海拔300米左有,相對高度達200米。山北坡延至埠南一帶,山西坡延至信村嶺,山前坡延至店子山及西流峰山(又名小龍山),山東坡延至陳家河東嶺,均屬低窪不平的平原兼低丘地形,殘丘周圍之沖溝多呈V字型和U字型。保護區範圍內無較大河流,只有數條季節河及山北坡截溝堵流形成的幾個小型水庫,以增加其自身景色。由於xx潛粗麵火山岩結構構造特徵,使其具有較強的抗風化能力,再加上斷裂構造等因素,在周圍沉積岩層逐漸侵蝕夷平的狀態下形成孤立殘丘地貌,使之具有山雖不高卻有拔地突起之感。

  保護區內地層單一,出露地層為白堊系萊陽群,主要巖性為紫紅、黃綠色中細粒長砂岩、含礫砂岩夾砂礫岩、鈣質粉砂岩、偶夾砂岩。特別是經多年採石,開挖揭露出了xx綠色次火山岩柱狀節理,形成了若干筆直挺拔柱狀節理形態的人工露頭景觀,俗稱“石柱群”。同時xx山體是一個集沉積岩、火山岩、接觸變質岩、動植物化石等多種地質現象為一體的綜合性的“地質寶庫”,是豐富的地質資源集中於一地,世界上少有的“天然地質博物館”。

  3、實習內容

  xx矽化木

  我們的站就是xx極富盛名的——xx矽化木。

  目前在xx四周發現而且儲存完好的矽化木有26處,這些遠古時代的樹木經過矽化反應形成了現在的化石。早在1·3億年前,xx地區曾為“古萊陽湖”的一部分,在潮溼的氣候條件下生長有大量樹木,其中部分樹木死亡後在本地或異地被掩埋起來,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發生矽化反應形成了矽化木化石。在xx西北麓發現的最大的一株被鑑定為南洋杉,樹幹長13米,平均直徑0·8米,樹根、疤節、年輪清晰可見,非常罕見。中生代地層中形體碩大、儲存完好的矽化木群落是xx國家自然保護區的重要保護物件。儘管國內有不少有關矽化木的報道,但在這樣特殊的地質結構條件下,分佈如此密集、儲存如此完整的大型矽化木群尚不多見。此外,古脊椎動物化石在本區內也有零星發現。

  xx石林

  xx盛產安山玢岩,多為灰綠、灰褐色,是約1億年前岩漿湧出地表冷凝而成,為優質建築雕飾石料。山之西南部因岩漿冷凝,均勻收縮,形成四方柱狀的節理,柱體截面直徑約1米左右,高約30餘米,筆直挺拔,排列緊密,恰似一片密林,蔚為壯觀,故名“xx石林”。

  據專家考證,xx石林一億多年前由火山噴溢的安山岩漿冷凝收縮而成。安山岩呈灰綠色,結構均勻,質地純淨,是一種高階建築雕飾材料。山之西南因岩漿冷凝,均勻收縮,形成四方形柱狀節理,柱體截面直徑一般在1.0-1.5米間,柱體長30米,柱體筆直挺拔,排列整齊,恰似一片密林,景色蔚為壯觀。此類柱狀石林多發育於玄武岩中,一般呈六稜或五稜柱狀,而xx石林可發育於安山岩中,且呈四方形,這在地質學上較為罕見。就其價值而言,xx石林規模比南京六合縣石柱規模更大,亦更宏偉壯麗,可與美國著名“魔鬼之塔”的柱狀節理玄武岩體相媲美。

  站在由大片柱狀節理石柱群組成的xx石林前面,人們似乎能從中探尋出發生在1·1億年前的火山活動的場景。在遙遠的中生代白堊紀時期,即墨地區火山活動強烈,以即墨城為中心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破火山口,破火山口晚期形成了許多火山錐,火山噴發出的大量岩漿經冷卻收縮形成了現在蔚為壯觀的xx石林,這片高26米、寬150米的石柱群與英國的“巨人堤”、美國的“魔鬼塔”並稱為世界“三大石柱群”。

  沉積構造

  在xx山體上隨處可見的沉積構造也是遠古時期地殼活動留下的印記。當時湖泊流水中攜帶的大量泥沙一層層沉積下來,形成現在的岩石,不同的層理交織在一起,看上去好像一幅幅渾然天成的山水畫。早期形成的沉積岩與火山噴發的岩漿接觸後,在高溫高壓的環境條件下發生變質,又形成了顏色豐富、妖嬈多姿的

  接觸變質岩。

  xx區域內的沉積岩層屬中生代白堊紀萊陽群曲格莊組,為萊陽群的最上層部位。該組為河流相,山麓洪積相粗碎屑堆積,一般以中、粗粒砂岩、砂礫岩為主、兼有漫灘相或區域性淺湖相的細碎屑沉積。區域沉積岩之沉積構造特徵,屬較典型的網狀河流相沉積。大型交錯層理、槽狀交錯層理及斜層理隨處可見。在山之北坡各採石場中沿坑壁可觀察到極好的垂直剖面,如大型洩水構造、抱卷層理、大型交錯層理等。另在xx東坡還可以同時見到向上變細和向上變粗兩種沉積層序。測量岩層產狀可以斷定,xx地區當年有一古水流,方向為自北向南。各種沉積構造宛若一幅幅山水畫,遍佈于山林之間,給旅遊、地質教學提供了一處理想場所。

  接觸變質帶

  由於岩漿的入侵及對圍巖的烘烤諸因素,在接觸帶部位沉積岩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接觸變質作用。在xx極頂東麓可見紫色、灰色粉砂岩及細砂岩發生角化,但尚未形成角巖,以及沉巖體邊緣不規則分佈的黑色角巖。在火山岩中也可見到砂礫岩捕虜體。長達幾百米的接觸變質岩,將火山岩與沉積岩截然分開,宛如一條“黑色長龍”,極其壯觀,具有非常高的觀賞及科研價值。

  其他

  xx是即墨西部平原地區的一座孤山,且範圍較小,故形不成其獨立的氣候特徵,它與城區及中西部地區的氣候狀況無大的差異。由於xx地區地勢較高,水資源相對貧乏,其主要水源為天然降水。

  xx因受地貌、巖性之影響,土壤型別及分佈也不盡相同,大體分為山體土壤和山周土壤兩種型別。

  xx的山體植被由於地形及土壤狀況,大致可分林木植被、灌木植被、草甸植被、作物植被四種類型。

  xx的的自然資源包括地質遺蹟在內的礦產資源及植被資源、土地資源等。有的極其珍貴,聞名於全國乃至於全球有的非常豐富,蘊藏於整個xx區域中。

  xx山體間的林木主要有黑松、雪松、側柏、水杉、刺槐、合歡、火炬、拓樹及其它林木。就目前統計,它的綜合面積可達3000餘畝,其發展前景十分廣闊。儘管這些各類林木尚在幼年時朋,但它不但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和觀賞價值,而且可起到防止水土流失和調節氣候的重要作用。

  三、實習心得

  此次教學實習我們在實習指導老師的指導下,順利完成了教學實習的安排,達到了實習的目地和要求。為我們日後從事相關工作提供了一個難得的鍛鍊機會。

  透過此次教學實習,我們不僅鞏固了自己的理論知識,而且極大的鍛鍊了我們的實習操作能力。實習中有許多知識課本上是沒有的,我們學到了更加明確可行的操作技術和應用理論。如何充分靈活利用自己課堂知識進行實際操作,鍛鍊自己的實習操作能力,這次教學實習給了我們一個充分鍛鍊的自己的機會。

  透過著此次教學實習,我們不僅鞏固了自己的理論知識,而且極大的鍛鍊了我們的實習操作能力。走出校園,走進大自然的懷抱,感受大自然的魅力。這次野外實習我們不但欣賞了xx秀美的自然景色,調查瞭解馬地質地貌的型別和地質變化,而且學習並掌握了野外地質地貌實習的一些調查研究方法,提高了我們的知識應用與實習能力。在野外實習的過程中,雖然非常的勞累,但看到如此的美麗的自然景色,實習後的成果心裡還是非常愉悅。這次教學實習讓我們受益匪淺。

  但同時在調查過程中我們也發現xx旅遊開發一些不合理現象,存在著不少問題。例如北部的大山,南部的、寶安山、團山,由於長期墾殖,過度放牧及人類經濟活動綜合影響,水土流失嚴重,土壤乾旱貧瘠,岩石裸露,原生植被破壞殆盡,只有赤松、櫟類稀疏分佈,河流及山溝兩側有零星楓楊、槐樹等等。因此如何充分利用xx天然的資源優勢,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的大豐收是開發者應慎重考慮的。

  目前xx的旅遊開發剛剛拉開了序幕,我們相信開發者會充分合理利用xx的天然自然資源和人類的智慧,讓xx自然保護區煥發出新的樂章,實現經濟、社會、生態三方面和諧發展,造福人類。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