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測量的實習報告三篇
【精選】測量的實習報告三篇
隨著個人素質的提升,越來越多人會去使用報告,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內容的完整。一聽到寫報告馬上頭昏腦漲?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測量的實習報告3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測量的實習報告 篇1
一、實習目的
正確認識和理解RTK定位技術,學會並掌握RTK在工程上的放樣過程。 RTK定位技術是基於載波相位觀測值的實時動態定位技術,它能夠實時地提供測站點在指定座標系中的三維定位結果,並達到釐米級精度。在RTK作業模式下,基準站透過資料鏈將其觀測值和測站座標資訊一起傳送給流動站。流動站不僅透過資料鏈接收來自基準站的資料,還要採集GPS觀測資料,並在系統內組成差分觀測值進行實時處理。流動站可處於靜止狀態,也可處於運動狀態。RTK技術的關鍵在於資料處理技術和資料傳輸技術。
RTK 系統正常工作要具備以下三個條件:第一,基準站和移動站同時接收到5顆以上GPS衛星訊號;第二,基準站和移動站同時接收到衛星訊號和基準站發出的差分訊號;第三,基準站和移動站要連續接收 GPS 衛星訊號和基準站發出的差分訊號。即移動站遷站過程中不能關機,不能失鎖。否則RTK須重新初始化。
二、實習組織及時間安排
20xx年xx月xx日至20xx年xx月xx日
三、實習任務
1、瞭解和掌握RTK的基本原理和作業模式。
2、利用RTK進行點的放樣。
3、瞭解RTK的優點和侷限性。
1)啟動基準站。將基準站架設在上空開闊、沒有強電磁干擾、多路徑誤差影響小的控制點上,正確連線好各儀器電纜,開啟各儀器。將基準站設定為動態測量模式。
2)建立新工程,定義座標系統新建一個工程,即新建一個資料夾,並在這個資料夾裡設定好測量引數[如橢球引數、投影引數等]。這個資料夾中包括許多小檔案,它們分別是測量的成果檔案和各種引數設定檔案,如*.dat、*.cot、*.rtk、*.ini等。
3)點校正 CPS 測量的為 WCS -84 系座標,而我們通常需要的是在流動站上實時顯示國家座標系或地力獨立座標系下的座標,這需要進行座標系之間的轉換,即點校正。點校正可以透過兩種方式進行。
A、在已知轉換引數的情況下。如果有當地座標系統與 WCS-84 座標系統的轉換七引數,則可以在測量控制器中直接輸入,建立座標轉換關係。如果上作是在國家大地座標系統下進行,而且知道橢球引數和投影方式以及基準點座標,則可以直接定義座標系統,建議在 RTK 測量中最好加入 1-2 個點校正,避免投影變形過大,提高資料可靠性。
B、在不知道轉換引數的情況下。如果在局域座標系統中工作或任何座標系統進行測量和放樣工作,可以直接採用點校正方式建立座標轉換方式,平面至少 3 個點,如果進行高程擬合則至少要有 4 個水準點參與點校正。
4)流動站開始測量
A、單點測量:在主選單上選擇“測量”圖示開啟,測量方式選擇“RTK”, 再選擇“測量點”選項,即可進行單點測量。注意要在“固定解”狀態下,才開始測量。單點測量觀測時間的長短與跟蹤的衛星數量、衛星圖形精度、觀測精度要求等有關。當“儲存”功能鍵出現時,若滿足要求則按“儲存”鍵儲存觀測值,否則按“取消”放棄觀測。
B、放樣測量:在進行放樣之前,根據需要“鍵入”放樣的點、直線、曲線、 DTM 道路等各項放樣資料。當初始化完成後,在主選單上選擇“測量”圖示開啟,測量方式選擇“RTK”,再選擇“放樣”選項,即可進行放樣測量作業。在作業時,在手薄控制器上顯示箭頭及目前位置到放樣點的方位和水平距離,觀測值只需根據箭頭的指示放樣。當流動站距離放樣點就距離小於設定值時,手薄上顯示同心圓和十字絲分別表示放樣點位置和天線中心位置。當流動站天線整平後,十字絲與同心圓圓心重合時,這時可以按“測量”鍵對該放樣點進行實測,並儲存觀測值。
3、利用RTK進行點放樣
1)測前準備:獲取 2~3 個控制點的座標(如果沒有已知資料可用靜態 GPS 先進行控制測量),解算或用相關軟體求出放樣點的座標,檢查儀器是否能正常使用。
2)站的架設:將基準站架設在較空曠的地方(附近無高大建築物或高壓電線等)架設完後安裝電臺,連線好儀器後開啟基準站主機,開啟電臺並設定頻率。
3)建立新工程:開啟移動站主機,待衛星訊號穩定並達到 5 顆以上衛星時,先連線藍芽,連線成功後設置相關引數:工程名稱、橢球系名稱、投影引數設定、引數設定(未啟用可以不填寫),最後確定,工程新建完畢。
4)輸入放樣點:開啟座標庫,在此我們可以輸入編輯放樣點,也可以事先編輯好放樣點檔案,點選開啟放樣點檔案,軟體會提示我們是對座標庫進行覆蓋或是追加。
5)測量校正:測量校正有兩種方法:控制點座標求校正引數和利用點校正。第一中方法,利用控制點座標庫(即計算校正引數的一個工具)的做法大致是這樣的:假設我們利用 A,B 這兩個已知點來求校正引數,那麼我們必須記錄下 A,B 這兩個點的原始座標(即移動站在 Fixed 的狀態下記錄的這兩個點的座標),先在控制點座標庫中輸入 A 點的已知座標之後軟體會提示你輸入 A 點的原始座標,然後再輸入 B 點的已知座標和 B 點的原始座標,這樣就計算出了校正引數。第二種方法,利用校正向導校正,此方法又分為基準站在已知點校正和基準站在未知點的校正。
我們這裡只說明一下基準站架設在未知點的校正方法。
A、利用一點進行校正:步驟依次為工具--校正向導--基準站架設在未知點--輸入當前移動站的已知座標——待移動站對中整平後並出現固定解--校正。
B、利用兩點校正:步驟依次為工具—校正向導—基準站架設在未知點-輸入當前移動站的已知座標—待移動站對中整平後並出現固定解—下一步—將移動站移到下一個已知點—輸入當前移動站的已知座標—待移動站對中整平後並出現固定解--校正。
C、利用三點校正:與利用兩點校正相同,只是多增加了一個已知點,多重複了一遍。
6)放樣點:選擇測量--點放樣,進入放樣螢幕,點選開啟按鈕目,開啟座標管理庫,在這裡可以開啟事先編輯好的放樣檔案,選擇放樣點,也可以點選“增加”輸入放樣點座標。
4、RTK 的技術特點
1)工作效率高:在一般的地形地勢下,高質量的 RTK 設站一次即可測完 4km 半徑的測區,大大減少了傳統測量所需的控制點數量和測量儀器的設站次數,移動站一人操作即可,勞動強度低,作業速度快,提高了工作效率。
2)定位精度高:只要滿足 RTK 的基木工作條件,在一定的作業半徑範圍內(一般為 4km )RTK 的平而精度和高程精度都能達到釐米級。
3)全天候作業:RTK 測量不要求基準站、移動站間光學通視,只要求滿足 “電磁波通視”,因此和傳統測量相比,RTK 測量受通視條件、能見度、氣候、季節等因素的影響和限制較小,在傳統測量看來難於開展作業的地區,只要滿足 RTK 的基木工作條件,它也能進行快速的高精度定位,使測量工作變得史容易史輕鬆。
4)RTK 測量自動化、整合化程度高,資料處理能力強:RTK 可進行多種測量內、外業工作。移動站利用軟體控制系統,無需人工干預便可自動實現多種測繪功能,減少了輔助測量工作和人為誤差,保證了作業精度。
5)操作簡單、易於使用:現在的儀器一般都提供中文選單,只要在設站時進行簡單的設定,就可方便地獲得二維座標。資料輸入、儲存、處理、轉換和輸出能力強,能方便地與計算機、其他測量儀器通訊。
5、RTK的侷限性和精度保障
RTK 也有其侷限性,會影響到執行上述測量任務的能力。瞭解其侷限性可確保 RTK 測量成功。最主要的侷限性其實不在於 RTK 本身,而是源於整個 GPS系統。如前所述,依靠的是接收兩萬多公里高空的衛星發射來的無線電訊號。 GPS相對而言,這些訊號頻率高、訊號弱,不易穿透可能阻擋衛星和 GPS接收機之間視線的障礙物。
事實上,存在於 GPS接收機和衛星之間路徑上的任何物體都會對系統的操作產生不良影響。有些物體如房屋,會完全遮蔽衛星訊號。因此,GPS不能在室內使用。同樣原因, GPS也不能在隧道內或水下使用。有些物體如樹木會部分阻擋、反射或折射訊號。GPS訊號的接收在樹林茂密的地區會很差。樹林中有時會有足夠的訊號來計算概略位置,但訊號清晰度難以達到釐米水平的精確定位。因此,RTK 在林區作業有一定的侷限性。
這並不是說,GPS RTK只適用於四周對空開闊的地區。RTK測量在部分障礙的地區也可以是有效而精確的。其奧秘是能觀測到足夠的衛星來精確可靠地實現定位。在任何時間、任何地區,都可能會有 7 到 10 顆 GPS 衛星可用於 RTK 測量。RTK系統的工作並不需要這麼多顆衛星。如果天空中有 5 顆適當分佈的衛星,就可作精確可靠的定位。有部分障礙的地點只要可以觀測到至少5顆衛星,就有可能做 RTK 測量。在樹林或大樓四周作測量時,只要該地留有足夠的開放空間,使 RTK系統可觀測到至少5顆衛星, RTK測量就有成功的條件。在論述 RTK技術的原理時,我們知道,RTK測量的關鍵是確定整週未知數,能否連續地、可靠地接收基準站播發的訊號,是RTK 能否成功的決定因素。在實際應用中,來自各方面的干擾,降低了RTK 的可靠性和精度。 研究表明,為了保證地物點的測量精度,我們在選點時要採取以下措施:
1、點位應設在易於安裝接收機裝置、視野開闊、視場內周圍障礙物高度角應小於 15°(如可以選在最高建築物的頂樓)。
2、點位應遠離大功率無線電發射源(如電視臺、微波站、微波通道等),其距離不小於200 m;遠離高壓電線,距離不小於50m。
3、點位附近不應有大面積的水域或強烈干擾衛星訊號接收的物體。
4、點位選擇要充分考慮到與其它測量手段聯測和擴充套件。
5、點位要選在交通方便的地方,以提高工作效率。
6、點位要選在地面地基堅硬的地方,易於點的儲存。除此之外,為了保證地物點的測量精度,我們還要對接收機天線進行校驗,選擇有削弱多路徑誤差的各種技術的天線。同時,我們還要不斷利用新的資料處理技術,以削弱各種誤差帶來的影響。
四、實習收穫和體會
鑑於這次的實習,對RTK實時動態定位技術有了一定的瞭解。實習過程中有各種困難。對儀器操作的不熟悉,對3.0工程之星的運用操作。所遇到的各種問題能及時向別人請教才能順利完成此次實習。RTK技術是GPS技術發展到目前階段的最新技術,由十它有著精度高、速度快、不需要通視等優點,己經迅速進入測量中的眾多領域。應用RTK進行地籍測量,有著其它方法不可比擬的.優勢。在城鎮地籍測量中,拋開對RTK測量的干擾因素,RTK測量的速度將比全站儀的方法要快許多。研究證明,對於大範圍的地籍測量,GPS方法比常規方法更廉價和可行,生產效率將成倍提高。與採取全站儀相比,採用RTK技術在地籍界址點測量中也具有非常突出的優勢:
1、採點速度快,由於RTK無須通視不受光學通視的限制,減少做控制和換站的工作量,所以採點速度快。
2、實現單人操作,節省勞動力。在保證基準站安全的前提下,每臺流動站只需要一人。但是,RTK對與緊靠牆壁或建築物的界址點,移動站是無法完全立於界址點上的,這樣就會存在對中誤差,影響測量精度。對於這樣的界址點往往需要使用其他測量手段。應用RTK技術,使得工程放樣和地籍測繪的精度、作業效率和實時性達到最佳的融合。隨著資料傳輸能力的增強,資料的穩健性,抗干擾性水平和軟體水平的提高,傳輸距離的增加,RTK 技術將在和工程放樣和地籍測量及其他領域得到更廣闊的應用。
GPS RTK 技術己經在測量和工程界產生了重大變革,帶來了空前的高效率。隨著RTK價格的降低,它將會被測量部門所普及,隨著RTK的廣泛使用,它將使GPS的應用領域獲得極大地擴充套件,從根本上提高測量的質量和作業效率。但是,對於RTK的不足之處還有待於改進。對於雙星RTK和單星RTK的定位比較是一個很有突破的實踐研究課題,希望能有時間和儀器裝置的前提下再一次挑戰自己,仔實習成產實踐中能學到更多更有利於自己的知識。
測量的實習報告 篇2
一 實習目的:
1.熟練掌握常用測量儀器(水準儀,經緯儀,全站儀等)和工具的使用與維護方法;
2.鞏固和加深對測量基本知識,基礎理論和基本方法的理解和運用;
3.掌握圖根控制測量及大比例尺地形圖的測繪;
4.掌握施工放樣的基本方法;
5.瞭解測量的組織計劃,生產管理全過程,併為以後測圖,讀圖和用圖打下良好的基礎,以更好地適用自身專業的需要;
6.培養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7.培養嚴肅認真,實事求是,吃苦耐勞的工作作風,以及團結協作的集體觀念。
二 實習任務及要求:
(一)儀器的檢驗
1.水準儀的檢驗
包括圓水準軸平行於豎軸的檢驗,十字絲橫絲垂直於豎軸的檢驗,水準管軸平行於視準軸的檢驗。
2.經緯儀的檢驗
包括照準部水準管軸垂直於豎軸的檢驗,十字絲豎絲垂直於橫軸的檢驗,視準軸垂直於橫軸的檢驗,豎盤指標差的檢驗。
(二)地形圖測繪
1.控制測量
(1)平面控制測量
平面控制宜採用閉合導線或附合導線形式,導線點均勻部設在測區內,每組選定的導線點不得少於7個,於校園已知點連測。
(2)高程控制測量
控制點高程採用水準測量方法獲得。按普通水準測量與已知高程點連測,構成閉合或附合水準線路形式。
2.碎部測量
(1)準備工作
選用圖幅大小為40cm*50cm的聚酯薄膜圖紙,經檢查合格後(網格邊長誤差不超過圖上0.2mm,對角線誤差不超過圖上0.3mm),標定格網座標,並根據控制點座標展繪各控制點,最後用比例尺量出各控制點間距離,與實地距離比較,相差不超過圖上0.3mm。
(2)地形圖測繪
每組測繪一幅40cm*50cm,比例尺1:500,基本等高距為0.5m的地形圖。主要採用經緯儀測繪成圖,並依據實際情況部分採用全站儀數字畫成圖。
①碎部點應選地物,地貌的特徵點。對地物應選在地物輪廓線的方向變化處,如房角點,道路轉折點,交叉點,池塘轉彎點及獨立物的中心點;對地貌應選在能反映地貌特徵的山脊線,山谷線等地形線上,如山頂,鞍部,山脊,山谷,山坡,山腳等坡度變化及方向變化處。碎部點的間距最大不超過圖上3cm,最大視距對1:500,主要地物為50m,次要地物為70m.
②立尺員隨時觀察立尺點周圍情況,弄清碎部點之間關係,地形複雜時還需繪出草圖,以協助繪圖人員繪好圖。
③繪圖人員要注意圖面正確整潔,註記清晰,並做到隨測點,隨展繪,隨檢查,隨連線地物輪廓線,勾繪等高線,做到站站清。碎部點高程註記在點的右側,字高約2mm,字頭朝北,注至0.01m。
④策展結束時,應及時檢查有無漏測、測錯,並將圖上地物、等高線與實地對照,檢查點,線是否矛盾,及時發現問題,予以糾正。
(3)測站點增設
當測站點數量或位置不能滿足測圖要求時,可採用支導線法進行增設。視距支導線一次只能支出一點,用經緯儀盤右、盤左測定距離和高差,距離相對誤差為1/300,高差較差每100米不應大於5cm,支導線邊長一般不應大於碎部點最大視距長度的2/3。全站儀支導線邊數不應多於三條邊。
(三)施工測量
1.建築基線測設與建築物定位
(1)建築基線的測設
各組所在測地形圖上設計一條60~80m的“一”字型建築基線,然後進行實地測設。距離、角度的測設均按一般測設進行,距離測設取至0.001m,角度測設至1〞。
(2)建築物定位
各組在所測地形圖上一舉設計的建築基線設計一棟20m*30m的矩形建築物,根據已有控制點和建築基線,在實地測設建築物的軸線交點樁和軸線恢復樁,並檢查角度和長度是否符合要求,角度誤差≤±1′,邊長相對誤差≤1/20xx.
2.±0標高設定
各組按設計建築物的實際位置,確定±0標高(一般比室外地面高程高約0.3m),然後用水準儀把±0標高標定在附近穩固的建築物或構築物上。
3.圓曲線主點測設
各組在所測地形圖內,先擬定一圓弧半徑,設計一段長度約為50m的圓曲線,實地測定轉折角的大小,轉折角用經緯儀測一測回,半側回差≤±40″.根據圓曲線的設計半徑R及測得轉折角α計算圓曲線的主點要素,再根據附近的測土控制點,實地測設圓曲線的主點位置。要求圓曲線主點測設的縱向相對誤差≤L/1000,橫向誤差≤±10cm。
4.土方量測算
各組在附近的池塘、窪地或一定的坡地上,用方格法、等高線法或斷面法,測算一區域的填、挖土方量大小。
實習內容
1)領儀器:
水準儀一套、水準尺一把、經緯儀一套、測圖板一套、30m鋼尺一把、測傘一把、花杆兩根、測釺兩根、記錄板一個、量衣尺一把、鐵錘一個、木樁15個、聚酯薄膜圖紙一張、量角器一個、三稜尺一支、文具盒一個、小鐵釘若干。
2)選點:
我們選了8個點,要求便於安置儀器,考慮地面溼滑、來往車輛等對人身和儀器安全的影響;點位間通視良好、便於測角量距;
3)導線佈設:
以已知點097為第一點,096為最後一點,導線邊在80~150米範圍內,均勻分佈各區,便於控制整個測區,並使相鄰邊長之比小於3:1。導線點的標誌是打木樁並用紅筆做標記或者打鐵釘並畫紅油漆於固定點處。依次為100,6-1,6-2,6-3……6-7。
4)高程控制測量:
操作步驟:
1、安置儀器(高度適中、架頭大致水平,固定儀器。)
2、粗略整平(目的:使圓水準氣泡居中,視準軸粗略水平)
3、瞄準水準尺(目的:使目標和十字絲成像清晰。
方法:
① 初步瞄準(用準星對準目標)
② 目鏡調焦(使十字絲清晰)
③ 物鏡調焦(使目標成像清晰)
④ 精確瞄準(使縱絲對準目標)
4、精確整平(目的:使水準管氣泡居中,視準軸精確水平。方法:調節微傾螺旋,使氣泡影像符合。)
5、讀數(用十字絲橫絲在水準尺上按從小到大的方向讀數,讀取米、分米、釐米、毫米)
6、計算。
5)測量水平座標
1.水平角測量
(1)按角度測量鍵,使全站儀處於角度測量模式,照準第一個目標A。
(2)設定A方向的水平度盤讀數為0°00′00″。
(3)照準第二個目標B,此時顯示的水平度盤讀數即為兩方向間的水平夾角。
2.距離測量
(1)量儀器高、稜鏡高並輸入全站儀。
(2)距離測量
照準目標稜鏡中心,按測距鍵,距離測量開始,測距完成時顯示斜距、平距、高差。精測模式是最常用的測距模式,測量時間約2.5S,最小顯示單位1mm;跟蹤模式,常用於跟蹤移動目標或放樣時連續測距,最小顯示一般為1cm,每次測距時間約0.3S;粗測模式,測量時間約0.7S,最小顯示單位1cm或1mm。在距離測量或座標測量時,可按測距模式(MODE)鍵選擇不同的測距模式。
測量的實習報告 篇3
實習時間:20xx年12月16日至20xx年12月19日
實習地點:
1.地形圖測繪實習地點: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豹澥鎮龍泉山地區
2.地形圖識圖實習地點: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豹澥鎮花山地區
實習小組資訊:
組別:地球科學學院011081班測量6組
指導老師:賴祖龍
組長:江曉斌
組員:辛悅、孫軍、朱令、劉超、崔永國、屈超
組員分工:
選點與跑尺:朱令、崔永國
觀測與讀數:屈超
記錄與計算:辛悅、孫軍
描點與繪圖:江曉斌、劉超
特說說明:因12月18日武漢大霧,無法進行測繪工作,故原定於18日進行的測繪實習改為識圖實習,19日繼續進行測繪實習。實際日程安排為16、17、19三日進行測繪實習,18日進行識圖實習。
一、實習目的與要求:
測量學實習是測量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使學生鞏固、擴大和加深從課堂學到的理論知識,獲得實際測量工作的初步經驗和基本技能,進一步掌握測量儀器的操作方法,提高計算和繪圖能力,對測繪小區域大比例尺地形圖的全過程有一個全面和系統的認識,會認識地形圖,能夠根據給定的地形圖在實際中尋找到圖上所示的點,並在實習的過程中增強其獨立工作與團隊協作意識,為今後解決實際工作中的有關測量問題打下堅實的基礎。
學生透過本次實習應達到如下要求:
1. 掌握經緯儀、視距尺等測量儀器的操作方法;
2. 掌握地形測圖的基本方法,能夠具有初步測繪小區域大比例尺地形圖的工作能力;
3. 能夠根據給定的地形圖在實際中尋找到圖上所示的點;
4. 各小組分工明確、透過合作完成測量任務,增強獨立工作能力與團隊協作意識。
二、實習任務及內容:
(一)小區域大比例尺地形圖的測繪:
1.測區: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龍泉山地球科學學院011081班測繪區域
2.任務:透過3天的地形圖測繪實習,每小組要取得200個左右的測點資料,並根據得到的資料完成一幅比例尺1:1000,等高距2 m 的20 cm*20 cm的地形圖。
3.內容:
(1)校正儀器(經緯儀),工具及用品的準備(包括測量記錄計算手簿、2H繪圖鉛筆、三稜尺、半圓儀、圖板、膠帶等基本物品);
(2)按照使測繪更加方便、有效、快捷的原則,根據測區位置,在圖板上佈設控制點;
(3)過程:
為期3天的測繪實習是在江夏區的龍泉山進行。這裡的山算不得山,站在這山測那山,高差不過幾米,地形圖居然可以用等高距為2米的等高線來描繪。山上的植物只有三種--枯草、高矮不同的樹和最難纏的荊棘。對於我們的測繪而言,草是極具積極作用的,它們可以為我們的休息提供軟墊。而樹具有極強的阻擋視線的作用,需要強調的是,這裡的手機訊號也受到樹兒們的強烈阻擋,以致於山間迴盪著彼此聲嘶力竭的呼喊。至於萬人的荊棘,它不僅刮壞了弟兄們的衣服褲子,劃傷了同志們的手,還嚴重阻擋我們前進的道路。
控制點是已知高程(海拔)的點,我們需要在這些控制點上架設經緯儀,以它們為基準來測它與其他位置點的高差,進而推算位置點的高程(海拔)。因為控制點的個數有限,尤其是位置好的控制點更是稀少,所以我們必須要有搶佔有利控制點的意識與衝動。只有如此,我們的測繪才會更加高效。實習的前一天,所有人都在搶佔有利控制點上做了充分準備。
第一天,大家都沒有一點經驗。到達指定區域後,各組殺向各方,去尋找前一日展在圖上的控制點。不論是基地班、地質一班還是地質二班,絕大部分的人都在基地班的位置尋找控制點,而基地班的點對於我們是沒有意義的。我延著似乎有人走過的小路獨自前行。在路邊發現了“地大I17”,短暫的興奮後,我繼續前行,I17並不是我們要找的點。走了大約80米,“地大I15”的樁子又一次吸引了我,但它同樣不是我的目標。旁邊的山上似乎有片草叢,那裡或許有控制點吧。看了看周邊,還沒有人跟上我,略加思索,我決定上山。拿著圖板,穿過了一片荊棘,累得滿頭大汗,終於到了山頂。這裡果然有點,“地大I05”,這不是我們的點。又一次抬頭時,我已經看不到地大的人了,判斷了一下方向,下山。可是我找不到上山時的路了。沒路了怎麼辦,開路唄。戴好手套後,我用20分鐘開了一條路下了山,到了主路。“地大I40”也是這樣找到的,它在I15對面的山坡上。估計這座山上還會有控制點,我就爬了上去。這時時的我已有些疲憊。站在山腰上休息了一下。
突然,下面的一片草叢裡的一塊大石頭吸引了我。經過一番與荊棘的鬥爭,我到了那個地方。這裡果然有控制點,“地大I13”,它依然不是我們6組展在圖上的點。
每一件事情都不是很容易就能做成的,就連召集全組的同志都是如此的困難。在幾乎喊啞了大家的嗓子後,我們7個人總算湊齊了。對前一段的尋點做了短暫總結,我們決定在控制點旁邊架設支點,代替控制點。實際證明,這是多麼英名而偉大的決定啊!這次會議成為了6組測繪全程的轉折。一切就緒後,已經10點多了,離當日結束測繪時間還有2個半小時。經過我組同志的全力奮戰,我們後來居上,當日測得50個點,為後兩日測繪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由於我組對困難預計不足,導致全組成員在當日的實習中把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浪費在找控制點上。當日測繪工作結束後,我們6組成員聚在一起交流了經驗,並對第二天的測量做了更加具體的安排。大家相互鼓勵,要在後兩日的測繪工作中發揚今天我組在找控制點的過程中表現出的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高質量地完成測繪任務。
12月17日早,大家吃過飯後坐中國地質大學校車又一次前往龍泉山。沿途的景物已經變得熟悉,大家都沒有了前一天的好奇,各自拿著圖板和記錄本為即將開始的工作做著積極的準備。40分鐘後,我們到達龍泉山。一下車,我們測量6組按照事先的安排不跟隨大部隊,直接前往我們的控制點--“地大I06”。I06的位置是在兩個山之間的鞍部,周圍高樹較多,短暫地商量後,我們果斷地放棄了它,決定在其附近視野更加開闊地地方建立支點I06-1。將經緯儀對中整平、消除視差後,我組的測繪工作正式開始,大家立即投入工作狀態。負責選點跑尺的朱令和崔永國同學先是圍繞著I06-1樹立視距尺。我讀取的資料經檢驗出現多次出現“零誤差”。
負責計算的辛悅和孫軍同學也加快了步伐,一組組資料很快傳遞給負責繪圖的江曉斌和劉超同學手裡。整個小組緊張而忙碌。I06-1的支點位置之優越,視野之開闊很快得到驗證。我們在這裡所能測到的最遠的點就是011081班測繪區域的邊緣。在中午補給的時間,組長召集全組交流上午工作經驗,負責各項工作的組員都提出了相應建議,決定接下來先繼續在I06-1進行測繪,結合上午描出的圖上點的位置,在測區邊緣進行補點,然後轉到“地大I16”控制點。
變成了泥土的顏色,衣服也弄髒了,頭髮上都是灰塵的痕跡。有的同學坐下一會就睡著了。這一天是疲憊而幸福的。
三、實習總結及體會:
在測繪實習過程中,我負責的是觀測與讀數。我們在實際測繪中,沒有一次採用在控制點上架設經緯儀,而是選擇若干視野開闊,位置更加優越的支點。這樣就要多次驗證、計算支點的資料,確保支點的資料誤差較小,進而測得其他位置點,根據支點資料計算未知點資料。採用這種方法節省了大量的時間,使我們的測量更加方便。另外就是在觀測人員讀完上中下絲讀數後,要及時讓跑尺人員選取下一個點。因為經緯儀此時在水平和豎直方向都已鎖定,水平度盤與豎直度盤的讀書固定,所以在讀角度之前就可以讓跑尺人員離開當時的位置。這樣做可以加快測繪進度,讓跑尺人員得到足夠休息。
在識圖實地跑點的過程中,我們要明白一點,就是“盡信圖不如無圖”,要根據實地情況,透過比例尺計算需要走的大概路程,相信自己的判斷。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就是要時刻知道北方向,這樣,地圖才是有用處的。否則,它會起負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