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經濟發展調研報告(通用9篇)
集體經濟發展調研報告(通用9篇)
報告使用範圍很廣。按照上級部署或工作計劃,每完成一項任務,一般都要向上級寫報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況、工作中取得的經驗教訓、存在的問題以及今後工作設想等,以取得上級領導部門的指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集體經濟發展調研報告,歡迎大家分享。
集體經濟發展調研報告 篇1
一、忘私村集體經濟發展狀況
俞垛鎮忘私村地處裡下河地區,南與鎮相鄰,省級河道唐灣河穿村而過,水陸十分便利,全村共有17個村民小組,810戶,總人口2118人,村地域面積3000畝,耕地面積2502畝,人均耕地1.18畝,2008年村集體純收入100萬元,農民純收入7000元。村裡三分之二大部分村民主要透過種田和上班取得收入,部分村民承包農田種植稻麥和林木,還有部分村民從事畜禽養殖,另外還有少數的個體業經營戶,主要從事機械加工、造船。
二、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對策與思考
1、充分利用土地,讓土地出金子
農村經濟要發展,農民要增收,離不開土體,土地出效益。如何讓土地出金子?我有幾點思考。第一,我們要強化科技服務,進一步提升農業科技含量。讓農民增收,最直接的就是讓農田增產,我們要利用本村與鎮農機站結對掛鉤這個優勢,多派村幹部到農機站學習新的農業知識,還可以請農機站的工作人員到我們村宣傳和推廣農業技術,並對我村村民進行培訓,讓農民科技種田。而且這方面我們也已經有了成果,譬如說我們村率先實行的麥套稻技術,已取得了成效,還有在糧作物的病蟲害防治、全量還田方面我們也都取得了喜人的成就,幫助農民增加農田產量。以後我們要做的是繼續和農機站保持對接,不斷投入新的農業技術,繼續走科技興農的道路。第二,我們村地靠集鎮,目前通往集鎮的通北公路全長大概400米,而且這條公路寬廣,交通便利,但是路兩邊仍是農田,還沒有開發,而且我們村的村民坐落主要集中在莊中心,而且住房緊湊,大都是舊房,莊中心的道路狹小,不方面行車,只能由腳踏車和電動車行走,所以大都村民再造房時豆想搬往集鎮,利用這一點,我們可以將通北公路兩側的農田開發,建住宅區,促進本村經濟發展。
2、充分利用優勢,做好招商引資工作
農村經濟發展,光靠農業還不行,我們還要發展工業。我們村南與鎮相鄰,省級河道唐灣河穿村而過,水陸交通便利,我們要充分利用地理位置的優勢來促進招商引資工作。目前我村已經完成了一個500萬、一個300萬的招商引資專案。在此基礎上我們要進一步完善村裡的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水陸交通建設,充分發揮人際作用,促進招商引資工作的推展。
3、充分發揮特色,讓造船業形成氣候
俞垛鎮是一個魚米之鄉,我們村從事船舶運輸業的比較多,所以這也促進了我們村造船業的發展,目前我們村已經有兩個造船廠,但都是粗放型的經營模式,而且也沒有形成規模,所以我們要提供便利和平臺,促進造船業的發展,讓造船業形成氣候,成為我村的優勢。
4、溱湖會船,發展文化經濟
我們村地靠溱潼鎮,是俞垛鎮的一個文化大村,每年都會參加溱湖會船比賽,參賽的有貢船、龍船、篙子船、划船等,連續幾次獲得會船比賽的一等獎。鑑於這樣一個文化優勢,我們要充分發揮出來,讓文化充實我們生活和思想的同時,我們還要想法子讓文化出經濟,推出我們自己的文化節目,同時也為招商引資坐鋪墊。
三、總結
在市鎮黨委、政府要領導下,在我們村村幹部的努力下,在我村廣大村民的充分參與配合下,我相信我們忘私村的集體經濟發展會蒸蒸日上,村民的生活會更加富裕,共同建成社會主義新農村。
集體經濟發展調研報告 篇2
xx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工作,立足實際,採取多項有效措施,不斷增強村集體“造血”功能,為進一步推進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20xx年,xx市實現村級集體經濟總收入3.5億元,同比增長26%,總支出2.67億元,同比增長5.9%。有集體經濟收益的村發展到487個,其中,收益在5-10萬元的村發展到xx7個,在10-50萬元的村發展到87個,過50萬元的村發展到20個。全市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四種類型。
1.資源開發型。充分利用區位優勢,鼓勵市郊村、鎮郊村以及公路沿線、流域沿線的村組,合理開發利用現有資源,採取多種形式發展二、三產業,增加集體經濟收入。幹河街道辦事處xx村屬城中村,近年來,他們在積極參與城市建設,著力發展現代商貿業、房產業的同時,大力興辦商業門棟,用於增加村級積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全村共擁有各類大小門棟400多個,年租金收入近600萬元,不僅解決了村裡適齡人員的養老保險,而且每年用於村民分紅的資金就高達300多萬元。xx街道辦事處劉口村抓住城中村改造的政策機遇,以“瞄準一個區域、建設一條街道、打造一帶產業、完善一箇中心、醞釀一個市場”為目標,在短短六年多的時間裡,實現了由負債200多萬元到集體經濟“億元村”的神奇蝶變。龍華山街道辦事處河灣村充分發揮緊鄰漢江的區位優勢,先後興建了貨運碼頭、青沙站、搬運站和倉儲設施,每年可創收近100萬元。xx鎮xx村從2002年開始,拿出1700畝土地打造工業發展平臺,開發xx工業小區,目前已有33家企業進場興業,吸納了全村90%以上的勞動力,同時,村裡每年還可得到徵地公益金34萬元。
2.資產經營型。一是盤活土地資產。順應農村勞動力非農化、農業經營規模化的趨勢,合理利用村級“自留地”,適度流轉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使土地資源得到最優配置,增加集體收入。20xx年,xx鎮xx村與中糧米業xx有限公司簽訂協議,按650元每畝的價格集中流轉土地1959畝(其中溝路渠近200畝),建設富硒水稻產業園,增加集體收入xx萬元。xx鎮xx村採取反租倒包的形式,按500元/畝的標準流轉土地1000畝,隨後以600元/畝的價格分別租賃給2家企業興辦苗圃基地,既解決了部分農民就業問題,又推進了規模經營,增加了集體收入。二是盤活閒置資產。透過盤活閒置場地、閒置固定資產和資金,開展資產運作,實現資產增值。xx鎮xx村把經營不善、停產多年的磚瓦廠租賃給一回歸創業老闆,平均每年新增村集體收益5萬元。xx鎮xx村經村民代表討論透過,對8個臨街門棟進行維修和翻新,每年租金收入達4.8萬元。三是發展“綠色銀行”。充分利用溝渠河道以及道路兩側發展經濟林,xx鎮xx村從2009年底開始,在村裡4條總長6000多米的溝渠和道路兩側種植和補植了3萬多株經濟、綠化苗木,按目前市場價格匡算,可增加村集體積累150萬元以上。
3.服務創收型。圍繞農業產業化經營,透過提供生產、流通等環節的有償服務,解決一家一戶辦不了、辦不好的事。xx鎮先鋒村大力發展黃鱔養殖,成立了養鱔協會,興建了黃鱔交易市場和冷庫,同時為養鱔戶提供苗種、飼料供應及技術指導、貸款擔保和市場營銷等服務,全村3700多畝耕地基本上全部開發成魚池,帶動全鎮網箱養鱔面積發展到6萬畝、全市網箱養鱔面積發展到xx萬畝。20xx年,先鋒村村集體僅黃鱔交易市場提成就超過了200萬元(分別收取農戶和老闆交易額的4‰)。xx鎮xx村成立了村級蔬菜專業合作社,20xx年,合作社與山東老闆進行合作,按700元/畝的標準流轉土地500畝,發展蔬菜大棚160個,集體盈利23.7萬元,今年全村蔬菜種植面積已發展到1150畝。
4.管理提升型。加強集體“三資”監管力度,從清理經營性資產資源和承包合同入手,統一建立承包合同管理臺賬,對人情合同、口頭合同以及期限明顯過長、價格明顯偏低的不規範合同統一合併整理,重新簽訂,對到期合同一律嚴格按程式實行公開招標競標,增加集體經濟。xx鎮xx村從20xx年開始,累計清理各類不規範合同和到期合同15份,涉及面積489畝,原承包價每畝最低24元,最高xx0元,競價承包後每畝最低價217元,最高價420元,村集體每年增加收入8萬多元。該鎮xx村集體所有的一塊100多畝的低湖田,在20xx年實施土地整理專案後,生產面積有所增加,生產條件得到改善,承包價格也由以前的每畝100多元,透過競價提高到現在的每畝616元,增加集體收入近6萬元。
集體經濟發展調研報告 篇3
5月中旬,根據市委領導的指示,市農辦會同市農林局、財政局、國土局等部門,在去年年底調查10個鄉鎮街道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情況的基礎上,組成專題調研組,深入另外10鄉鎮街道和37個不同區域、不同集體經濟實力和不同發展模式的行政村,採取聽、問、看、查和召開座談會等方式,逐個進行實地摸底調研,廣泛聽取基層幹部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從調查情況來看,廣大幹部群眾能積極探索發展路子,推陳出新,確保村級組織的正常運轉,夯實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
一、村級集體經濟的重要性
村級集體經濟是村級組織的重要物質基礎,是村級組織有效發揮職能作用的前提和保障。從調查情況看,近五年來,我市各行政村主要依靠本村村級集體經濟實力,不斷加大對新農村建設的投入,苦苦扮演著“一級政府”的角色。
1.村級集體經濟是確保農村“有人幹事”的重要保障。
從我國目前現行的行政體制來看,村委會屬於村民自治組織,不是一級政府,不在政府地財政預算之內,無固定的運作經費來源。從調查情況來看,村幹部和聯防、保潔、管理等人員的工資報酬,主要都由村裡自己解決支付。人員工資的及時足額到位,對確保村裡工作人員思想穩定、提高工作積極性、維護農村社會安全和諧起到了重要作用。
2.村級集體經濟是確保農村“有錢辦事”的重要來源。農村環境衛生保潔、河道道路養護、綠化、合作醫療和各類建立等專案,雖然上級有部份的配套資金,但杯水車薪,還要從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中來開支,確保了村級組織的運作和農村社會的安全穩定。
3.村級集體經濟是確保農村經濟發展的堅強後盾。稅費改革後,農戶農業生產支出越來越小,基本上不交任何費用,但進行必要的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確保農業生產,必須從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中來支配。我市平原各行政村每年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一般都要在10萬元左右,從而保證了農業的穩定生產。
4.村級集體經濟是確保實現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如xx村、xx村等集體經濟強村,在促進農村各項事業發展的同時,也帶動了農民增收致富,農民人均收入超過1萬元,明顯高於市平均水平。實踐證明,村級集體經濟的強弱,與農民收入水平的高低有著直接的因果關係,是實現農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質基礎。
二、我市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現狀和問題
(一)發展現狀:從2006年度農村經濟收益分配年報資料看(共列入xx個村社),全市村級集體經濟總資產xx萬元,與2005年的xx萬元相比,增長xx%;所有者權益xx萬元,比2005年的xx萬元相比,增長xx%,扭轉了村級集體經濟積累下降的局面。全市農村集體經濟總收入xxxx萬元;當年收入(含土地徵用補償)按村組分,50萬元以下的村社132個,佔總村數的46.975%;50-100萬元的村社數60個,佔21.35%;100萬元以上的村數89個,佔31.67%;全市當年集體經濟收入入不敷出的村有95個,佔村總數的33.81%,比2004年多1個,連續二年出現低收益的村增多、高效益村減少的現象。
(二)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主要來源:①村級經營收入9267萬元,佔總收入的43.22%;②發包及上交收入3791萬元,佔17.68%;③村投資收益445萬元,佔2.08%;④其他經濟收入7937萬元,佔37.02%。另外,各級的補助收入7250萬元,未計入總收入。從調查情況來看,我市集體經濟總體上體現出北強南弱、近郊村優於遠郊村、平原優於山區的特點。
(三)存在問題。
1.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兩極分化”。從統計資料來看,兩頭大中間小的現象比較突出。50萬元以下的村社132個,佔總村數的46.975%,50-100萬元的村社數60個,佔21.35%;100萬元以上的村數89個,佔31.67%。如,xx村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不含土地徵用費)達1588餘萬元,而xx村、xxx等村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僅幾千元。
2.村級集體經濟增收難度加大,發展後勁不足。區域位置好的村,依靠工業園區,透過承包經營、租賃經營、股份制合作等辦法,多渠道獲得穩定的收入來源;而靠自然資源的有限開發的村,隨著對生態自然要求的進一步控制,收入來源渠道正在逐步萎縮,增收後勁嚴重不足。
3.對上級政策補助的依賴性較為突出。2006年各種財政配套補助xx萬元,村社均xx萬元,依靠上級財政的補助,使村級組織勉強度日。同時,也使少數農村幹部群眾產生了“等、要、靠”等惰性思想,艱苦奮鬥、主動作為的優良傳統和思想意識日漸淡化,甚至出現了大部分村所報村級集體經濟收入與當年實際收入相差甚遠的虛假情況。
4.鋼性支出逐年攀升,部分村級組織不堪重負。農村環衛長效保潔、治安聯防、農田設施、合作醫療、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及各項建立活動等方面的鋼性支出逐年攀升,村級組織面臨著巨大的經濟壓力。尤其是對集體經濟本身薄弱的村級組織來說,實在難釋重負。另外,部份農民群眾集體意識不強,只要權利,不要義務,拖欠、拒交應交費用的現象滋生,無疑又給村級組織增添了不該有的負擔。
5.集體資產流失現象比較嚴重。突出表現在,村級組織對農村公共設施的投入但得不到相關的物權回報。如,在農村飲用水、電網改造等方面的費用,都要由村級組織負擔一部分,但工程完成後,物權和收益由水、電等相關部門所有,無形之中使村級資產化為烏有。
集體經濟發展調研報告 篇4
內容提要:
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程度的高低,與一個地區農村社會發展進步和農民思想意識、生活水平是否達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密切相關。國家減免農業稅等優惠政策實施後,布林津縣的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發生了明顯變化,各個鄉(鎮)村(社群)依託自有優勢,圍繞土地、林地、畜牧養殖、旅遊服務、勞務等,大力發展農村集體經濟,鄉村集體經濟得以不斷髮展壯大。但在集體發展過程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透過對布林津縣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客觀分析,探討如何進一步完善、發展鄉村集體經濟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
集體經濟、資源優勢、科學經營、獎懲激勵
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是整個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措施,是加快推進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建設和增強農村基層組織凝聚力的物質基礎。近幾年,布林津縣不斷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加大了農村經濟發展的指導和扶持力度,農村級集體經濟的總體實力得到了不斷壯大。
一、發展的基本現狀
據我們調查資料顯示,截止xxxx年底,全縣轄x鄉x鎮xx個行政村,x個居委會,目前,鄉村集體經濟總收入為xxx.xxxx萬元。其中:村(社群)級集體經濟收入為xxx.xx萬元,集體地面積xxxxx畝收入xxx萬元,集體林面積xxxx畝收入xxx.x萬元,草集草場xxxx畝收入xx.xx萬元,集體畜xxxx頭(只)收入xx.x萬元,其他經營性收入xx.x萬元。xx個行政村和x個社群居委會中:x萬元-x萬元的xx個,佔村總數的xx.x%;x-x萬元的xx個,佔村總數的xx.x%;x-xx萬元的xx個,佔村總數的xx.x%;集體經濟收入xx---xx萬元以上的x個,佔村總數的x.x%;集體經濟收入xx萬元以上的x個,佔村總數的x.x%。
二、呈現的主要特點
近幾年來我縣鄉村兩級黨組織從各自的實際出發,積極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新要求,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依託地緣、資源、產業等優勢,走出了各具特色的發展路子。從全縣鄉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總體趨勢來看,呈現出以下特點:
(一)依託土地資源優勢,開發農業增收,仍然是農村集體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據統計,我縣農村集體共有集體地xxxxx.xx畝,平均每村xxx.x畝;集體林xxxx畝,平均每村xxx.xx畝;草集草場xxxx畝.平均每村xxx.xx畝,總數收入xxx.x萬元,佔總收入的xx.x。特別是杜來提鄉耕地面積大,各村預留機動地相對較多,周邊宜農荒地也較廣,在全縣集體經濟收入x個到十萬元以上的村中,該鄉就佔了x個,其中最多的杜來提鄉草原新村集體地xxxx畝,承包費x.xx萬元,集體林xxx畝,收入xx.xxx萬元。這些村充分利用土地資源豐富的優勢,採取集體所有,農戶竟價承包經營辦法,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
(二)依託集體資產優勢,實行多種經營,仍然是鄉、村級集體經濟最普遍的經營方式。我縣大部分鄉、村的集體經濟規模較小,經濟總量不大,區位優勢不明顯。這些村採取靈活多樣的形式,搞活集體資產經營,促進資源轉化增值,增加集體收入。主要是利用集體統管的荒地、荒灘、林場、草場、養殖場(集體畜)、房屋等資源,透過招標承包、招商引資,使用權出讓,租賃經營等途徑,搞綜合經營性開發,增加集體經濟收入。xxxx年全縣各村集體畜xxxx頭(只),收入xx.xx萬元。杜來提阿肯齊村集體林xxx畝,收入x.x萬元。窩依莫克鄉託洪臺村水費收入x.x萬元。禾木哈納斯村房屋租賃一次性收入x.x萬元。
(三)依託地緣區位優勢,發展二、三產業,成為鄉、村集體經濟增長最具活力的增長點。按照“圍繞旅遊辦基地,辦好基地促旅遊,搞好旅遊促發展”的思路,充分發揮靠城、靠路、靠景點的優勢,修建飯店、市場、出租門店等設施,圍繞第三產業求發展,成為鄉村集體經濟增長的新亮點。目前,由各鄉鎮村自主開發建設了“陽光沙灘”、阿合貢蓋提民俗風情園、白樺林休閒園等xx多個旅遊景點和配套服務網點,使鄉村集體年增收xx多萬元。例如,窩依莫克鄉養殖示範區透過招商引資的方式在旅遊沿線建起了“大藥房”,一部分用作村辦公室,一部分用於出租,每年可為村集體增收近xxxx元。
(四)依託資源優勢,組建農村股份合作社,拓寬集體經濟增收新渠道。在集體經濟發展過程中,許多村集體創造性的開展工作,想出了很多好辦法、新點子壯大集體經濟。例如,託洪臺村積極興辦農村股份合作社,按照“參股不控股,監督不經營”的原則,採取村集體出資、村民出力的方式,成立了“託洪臺湖股份合作社”,增加集體收入,達到了村集體與村民共同獲利的“雙贏”效果。窩依莫克村在不影響正常辦公的前提下,把村辦公室的臨街處全部建成了門面房,增強了集體經濟。
(五)依託幫扶共建,確保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上下聯動工作形成合力。建立了滾動幫扶重點村發展集體經濟工作制度,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工作與扶貧開發“整村推進”工作結合起來,並選派了xx個有一定綜合實力的縣直部門滾動幫扶貧困村發展壯大集體經濟。這一舉措收到了明顯成效,在圓滿完成第一輪幫扶目標任務的基礎上,xxxx年又啟動了第二輪幫扶工作,各幫扶單位累計投入xx萬,為x個重點幫扶村購買了xxx只生產母畜、新建了村級辦公陣地及配套設施、安裝了有線電視等。針對部分村資源匱乏、集體經濟發展緩慢的問題,採取強鄉幫弱村、強村帶弱村的方式扶持“後進”村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例如,杜來提鄉採取牧業村給農業村借畜、農業村給牧業提供草料的方式,促進了村級集體經濟的協調發展。也格孜託別鄉透過給村集體借畜、劃拔集體畜的方式,確保了“空殼村”不出現反彈。
三、當前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存在的問題和主要原因
總體來看,雖然布林津縣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邁出了可喜的一步,但從整體來看,鄉村集體經濟整體的實力還比較薄弱,特別是從我縣農村基層幹部隊伍素質和經濟大環境等主客觀條件分析來看,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和制約因素。因而,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所面臨的形勢依然十分嚴峻。
(一)存在的突出問題
增收渠道不寬,收入乏力的問題.xxxx年全縣農村(社群)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為總數收入xxx.xx萬元,其中直接經營收入僅為xx.x萬元,發包上交收入xxx.xx萬元。
發展水平不平衡的問題。就全縣整體情況來看,杜來提鄉、闊斯特克鄉是村集體土地較多的村,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水平整體比較高,年收入大多都在x萬元以上,
全縣年收入超過xx萬元的村只有x個,超過xx萬元的只有x個。而一些地處偏遠,而又無資源優勢的村,年經營性收入只有x萬元,可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還非常薄弱,無錢辦事的問題仍然十分突出。
幹部素質不適應的問題。儘管目前鄉村幹部的素質有了明顯提高,但與當前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現在村幹部文化層次普遍較底,思想解放不夠,發展意識不強,對市場經濟知識知之甚少,也沒有經營管理的經驗,不能順應市場的要求,從市場發展需求出發尋找路子,因而,在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方面顯得力不從心。
基層工作不到位的問題。一是部分鄉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閉塞,人多地少,自然資源匱乏,發展的空間很小。加之縣、鄉兩級對集體經濟特別是薄弱鄉村的集體經濟扶持不夠。不僅總體上數額小,而且扶溫飽的多,扶根源的少,極易返貧。二是一些鄉、部分村的發展思路不清,缺乏長遠規劃,增收路子窄,發展點子少,短期行為多,滾動發展慢。
(二)主要原因
全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狀況,與近年來農村個私經濟的快速發展相比,顯得相形見絀,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意識不濃。不少人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認識不足:一是“過時”論。認為現在大氣候是鼓勵發展個私經濟,再講發展集體經濟不合時宜。二是“畏難”論。認為在當前的社會經濟條件下,集體資產管理難度大。三是“無用”論。認為現在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無關乎農村經濟發展大局,不須再強調集體經濟作用。此外,在一些貧困村還存在“等靠要”的心理,自我發展意識不強。
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基礎條件薄弱。全縣不少集體經濟薄弱村所處地理位置偏僻,可開發利用資源較少,而且交通不便、資訊不靈,技術落後,經濟的發展空間很小。只能靠機動地獲取有限的收入,缺乏新的有效的增收渠道。
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幹部能力不強。村幹部在素質上差距還比較大,特別是在發展農村經濟、致富農民群眾上思路不清、辦法不多。少數村幹部對發展村集體經濟別有目的不是千方百計想辦法、找思路,而是想從中撈取好處,謀取個人利益;不少村黨支部書記整日忙於鄉鎮的中心工作,很少有時間謀劃村裡發展大計,對發展村集體經濟存在“小富即安”思想。
四、進一步發展壯大鄉村集體經濟的對策
進一步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保持農村集體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縣、鄉、村三級聯動,各級領導及各鄉(鎮)和有關單位要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意識,立足現實,放眼長遠,積極培育和擴大集體財源,拓寬增收渠道,不斷增強集體經濟實力。
(一)統一認識,加強領導。
大力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是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力、創造力、凝聚力的物質基礎。各級黨委、政府要提高對發展村集體經濟的認識,引導廣大幹部群眾充分認識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重要性,增強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緊迫感和自覺性,為村集體經濟提供寬鬆的發展環境,選優配強村領導班子,要加大村幹部教育培訓力度,提高村幹部發展集體經濟的能力,將有經濟頭腦,有實幹精神的能人選進村級領導班子,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帶動全村經濟發展。
(二)因地制宜,多輪驅動,擴大鄉村集體生產資料規模。
各鄉村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宜農則農,宜牧則牧。也可以發展第三產業,購置農業機械,入股搞合作社等多種形式。
第一、抓住農區畜牧業和現代畜牧業加快發展的機遇,充分挖掘農牧區的載畜潛力,不斷擴大集體畜、禽養殖規模。
一方面,採取有力措施挖掘鄉(鎮)村的內在潛力,在幫扶單位的支援下,多方籌措資金,根據自身的發展能力,不斷擴大集體畜群的數量。
另一方面,把扶貧專案購進的牲畜作為鄉集體扶貧基礎畜,無償轉借分配到各重點貧困村,由村集體負責承包經營。每輪幫扶任務完成後,基礎畜如數返還鄉集體,形成“牲畜輪借,幫扶輪茬”的滾動發展機制,在滾動發展中增加集體的生產資料。透過x-x年的發展,使每個村集體畜達到xxx頭(只)以上,有條件的村達到xxx頭(只)以上。
第二、結合退耕還林工作,用足、用活、用好國家政策,在保證效益、有利增收的前提下,穩步增加集體林面積。
藉助國家退耕還林還草的補助資金,縣鄉村三級聯動,積極開展工作,多渠道籌措資金,除將不宜耕種的土地還林還草外,把荒山荒地及其它宜林地一起納入了還林還草工程,透過國家和集體出資,農民出力的方式大幅度增加集體林面積,在農民受益的同時,增加集體收入。種植業扶貧專案主要以低產田改造、發展黃豆基地和飼、草料基地為主。布林津縣現有鹽鹼低產田x.xx萬畝,因鹽鹼化而棄耕的土地x.xx萬畝。可透過爭取扶貧專案,實現低產田改造,擴充套件黃豆基地和飼草料基地建設。
第三、積極利用喀納斯旅遊資源優勢,為農村發展集體經濟謀求一席之地。引導鄉鎮立足本地優勢,在全縣旅遊開發的大框架、大規劃下,積極參與旅遊配套設施建設,在交通、遊覽、住宿、餐飲、購物、娛樂等旅遊服務方面創收,增加集體收入。如禾木喀納斯鄉、衝乎爾鄉、窩依莫克鄉、布林津鎮都可以藉助旅遊的優勢,發展集體經濟。
(三)明確獎懲,加強激勵,督促鄉(鎮)村、幫扶單位形成發展集體經濟工作合力。
一是透過建立健全目標管理責任制這一有效途徑充分調動各方的工作積極性。由縣委基層組織建設領導小組負責研究制定切實可行的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目標管理責任狀,明確鄉(鎮)、村、對口幫扶單位和下派幹部的工作職責,按照百分制量化集體經濟發展目標任務,層層簽訂責任狀,逐級落實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責任主體。每年把各鄉(鎮)、幫扶單位、下派幹部落實責任狀情況與鄉村綜合評比、幫扶單位評優定等和幹部考核結合起來。完不成任務的鄉(鎮)和單位取消年終評優資格,黨政“一把手”、下派幹部,取消年終評優資格,並與工作較好的單位和個人一併在全縣範圍內進行通報。
二是實行村幹部結構工資制度,改變那種幹好幹壞都拿相同報酬的舊模式,把村幹部的報酬與村集體經濟有機結合起來,建立多勞多得的工作機制。村幹部是村民自治的代言人,是由村民自主選舉產生的代表村民管理村級事務的特殊群眾,調動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只有透過引導和制定激勵措施來實現。為達到這一目的,我縣制定並實行了村幹部結構工資制度,把村幹部工資劃分為基礎工資、獎金和發展集體經濟效益工資三部分。基礎工資、獎金部分由各鄉黨委、政府根據各村的集體收入狀況和每年年終考核情況確定。在此基礎上,按照集體經濟依靠自我投入和滾動發展增收的部分核定一定比例作為發展集體經濟效益工資發放給村幹部。
(四)加強監管,科學經營,引導鄉村集體經濟步入長期穩定增長的良性發展軌道。
一是加大對鄉村集體資產的監管力度,每年由縣委基層組織建設領導小組負責組織對鄉級集體資產進行一次專項稽核,鄉(鎮)負責組織人員對各村進行一次稽核,全面排查掌握各鄉(鎮)村集體資產的數額和各項財務開支情況,摸清各鄉(鎮)村集體經濟收入底數。強化村賬鄉管制度,建立鄉、村集體資產專門臺帳,定期進行登記更新。
二是完善鄉村集體資產承包經營制度,向科學經營要效益。對現有集體耕地和集體畜,堅持扶優扶強的承包方向,結合養殖示範區、種養示範戶建設工作,改變以往撒“胡椒麵”的方式,集中發包,確保規模經營。發包採取公開競標的方式進行,根據集體資產安全運營的需要,明確規定經營能力、賠償損失能力等承包條件,經過可行性論證後才能發包。對大規模承包經營集體資產的,預收部分承包費或以固定資產作抵押。所有承包行為必須簽定書面承包合同,並經過公證部門的依法公證後,才能承包。
三是逐步建立健全集體資產經營管理責任追究制度,對因工作失職、失察、失誤導致集體資產流失的,將追究有關責任人的責任,要求其追回流失的資產或按一定比例進行賠償,並視情節輕重給予相應的黨紀、政紀處分。
(五)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做好“五個”結合。
各級黨委、政府要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放在整個農村工作中通盤謀劃,實行“五個”結合:一是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與整個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相結合。二是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與體制創新相結合。三是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與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相結合。
四是發展與管理相結合。五是“輸血”與“造血”相結合,加大對經濟落後村的幫扶,使其儘快擺脫貧困局面。
集體經濟發展調研報告 篇5
我們花莊村是俞垛鎮的一個偏遠村落,距離鎮裡大約12公里,我村地處三縣市交界處,全村共有農業人口2358人,非農業人口104人,耕地面積4000多畝,河溝面積3000畝以上,村集體收入18萬元,三產總產值一億元,人均純收入6480元,村所在轄區私營企業6加,加油站,奶牛場各一家,主要以加工毛絨玩具、石油機械、鍛仲、傢俱製造、特種養殖為主導產業。就自己近期的調查來看,有許多的因數制約我村現代農業的發展。
一、我村發展現代農業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農業基礎設施薄弱,難以強化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
我村的農業生產受物質技術裝備水平低、產業化程序慢等因素的制約,其生產仍然沒有跳出小規模、低水平、傳統粗放經營的怪圈。農業機械化作業水平低,實際機播、機電灌溉率不高。
有這樣有句話“要想富,造公路”,現在興泰公路全線通車了,但是我們村的村級公路還很不發達,村西面跟南面的許多地方現在還是磚頭路,有些地方甚至還有危橋,沒有好的交通,就沒有人來投資創業,農副產品就沒有市場競爭力。
(二)農民素質低、適應性差,難以承擔起發展現代農業的重任。
目前,我村平均受教育年限7、9年,不足初中文化水平。而在農村勞動力非農化流動過程中,出現的農民人力資本的“逆向選擇”現象:流出就業非農行業的基本是年富力強、受過較多教育的農村“精英”,留下從事農業生產的主要是人力資本含量和勞動技能較低的兒童、婦女和老人,進一步從總體上降低了從事農業生產的留守農民素質。無疑,農民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主力軍其素質偏低,難以承擔起發展現代農業的重任。
(三)落後的思想觀念仍是農戶走入市場的最大障礙。
我村的農民仍然沿續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習慣,思想觀念保守,在尋求專案和資金投入上多希望政府給以扶助,“等、靠、要”思想往往相當的嚴重。相當的一部分村民固守以農為本的生存觀念和溫飽型目標,小富即安,脫貧致富的心理預期不高。受固有觀念的制約,資源開發利用和經營模式停留在初級水平。
(四)經濟發展中“短視心理”造成集體實力日漸削弱,對戶營經濟的扶持存在誤區。這裡的“短視心理”是指部分村幹部群眾中存在的重短期利益,輕長遠利益,重個人利益,輕群眾利益,享樂主義,擺官架子的不利傾向。由於村集體經濟底子薄,加之片面地看待戶營經濟的發展,多數村幹部對集體經濟發展抱的期望不大,導致近年我村集體經濟實力處於緩慢的發展趨勢。
由此看來,由於經濟基礎和自然條件因素的存在,要加快我村新農村建設的步伐,縮小鄉村致富的差距,就應該透過合理的規劃,採取有效措施解決遏制我村農民致富緩慢的勢頭。
二、多管齊下全面推進
發展現代農業,繁濟榮農村經,促進農民增收,是建設新農村的首要任務,是整個經濟社會現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為此,必須以創新農業發展理念為前提,以提升農業裝備水平為基礎,以提高農民素質為根本,以推廣科學技術為支撐,以增加投入為保障,全面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加快我村新農村建設步伐。
(一)用先進理念引領農業。
發展現代農業,首先要樹立新理念。要樹立用現代工業推動農業發展的理念。要用辦工業的方法辦農業,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實行集約化經營、企業化管理、區域化佈局、市場化運作,逐步實現農村工業化、農民工人化、農業現代化。要樹立按比較原則參與新一輪市場分工和合作的理念。要透過不斷比較、調整、改進、提高,著力打造具有競爭力的名牌產品,培養具有競爭力的支柱產業,做強做大農業龍頭企業,逐步形成農民跟著產業走、產業跟著“龍頭”走、“龍頭”跟著市場走的良性發展軌道。要樹立抓農業就是引導農民走向市場的理念。要透過解決農民待遇不公、資訊不靈、市場把握不準等問題,引導農民進入市場,改變農民身份,促使農民從產品生產者轉變為商品生產者。
(二)用現代裝備帶動農業。
改善農業設施裝備,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內容。明年我村公路交通條件會得到改善,我村已經得到上級部門的支援,進行土地整改,修建鄉村公路和橋樑,國家明年對經過我村的國家V級航道魯汀河進行休整。
我村要著力推進農田水利建設,要實施沃土工程,以鼓勵農民發展綠肥、秸稈還田和施用農家肥為突破口,加快農業綜合開發步伐,切實提高耕地質量,前段時間我鎮的秸稈還田現場會在我村召開,這不僅是對於我村前段時間秸稈禁燒工作的肯定,也是對我們下一階段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以“一池三改”為突破口,全面推進“六通、六有、六化”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農民生存環境,帶動現代農業發展。
(三)根據村的實際,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的農業,實現農業的現代化,科技興農,這樣才能強村富民。
我村是俞垛鎮注水養殖大村,應該發揮自己的產業特色,將養殖業做大做強,聯合各養殖戶進行規模化生產銷售,成立農村經濟合作社,降低市場風險,建立品牌,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加強招商引資,今年我村已經引進了四個專案,其中有一項就是蘑菇大棚種植,在今後的生產過程中要擴大規模,建立食用菌生產基地,建立加工廠,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服務,品牌化經營,包裝出口,爭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加快現代農業的發展,更多地關注農村,關心農民,支援農業,把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開創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新局面。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花莊村的農村經濟一定能夠走上一個新的臺階——奔小康。
集體經濟發展調研報告 篇6
近期,按照區委農工部關於開展農業農村經濟情況調研的通知要求,我局立足實際,對全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情況進行了細緻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區農業農村經濟總體發展現狀
近年來,在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推動下,區農業農村經濟總體發展較好,特色產業快速發展壯大,農民收入持續增加,農村社會和諧穩定。以20xx年為例,各項農業工作指標均順利完成,蔬菜產業規模進一步壯大,面積達到18.6萬畝,產值突破9.3億元,標準園建設成效顯著,建成千畝蔬菜標準園7個;農村沼氣建設指標全部完成,新建沼氣池300個;惠農補貼力度進一步加大,共落實農機具、良種、沼氣、一事一議、設施蔬菜等方面的補貼資金1600餘萬元;農技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測土配方施肥、植物檢疫、病蟲防治、農民培訓、農業執法、種子管理等方面工作成效明顯;新增專業合作社8家,土地流轉面積突破8000畝,“三資”管理趨於規範,所有村街全部建立了財富積累機制。農業農村工作的順利開展,為建設和諧提供了有力支撐。
二、現代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1、存在的問題
(1)資金不足。發展現代農業各方面的要求比較高高,從生產設施建設到栽培管理都較以往更加嚴格,為此,需要更多的資金投入。而據我們調查雖然近兩年各級對農業有一定的政策和資金支援,但仍不能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由於歷史原因,現在農村信用社、農行等金融部門不願發放小額貸款,更加加劇了資金瓶頸問題,制約了農業產業發展。
(2)組織化程度不強。當前農民進入市場很不順利,原因之一是組織化程度低。針對目前家庭經營為基礎的現實,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的最好辦法是透過合作社組織農民。但就目前全區的實際情況看,各類合作社數量雖比較多,但真正能夠發揮示範帶動作用的合作社和龍頭企業並不多,沒有具備一定實力的合作社和龍頭企業,很難將農民有效組織起來,抱團發展。
(3)品牌效應不太明顯。以蔬菜為例目前,雖然我區已經註冊了“營綠”、“碧緣”、“乾綠”等蔬菜品牌,但在開拓蔬菜銷售市場方面都處於各自為政、各找出路的局面,沒有擰成一股繩,創立代表本區域蔬菜特色的大品牌,致使蔬菜產品知名度不高,品牌效應不明顯。
(4)技術服務不能及時跟進。專業農技人員缺乏,基層農技推廣組織不健全是我們的現狀。所有技術服務工作全部由農業技術綜合股一個部門承擔,業務上不堪重負,鄉鎮農業技術服務機構完全處於“真空”狀態,有名無實。區農業局現有工作人員中,非農專業人員多,涉農技術人員少;工人多,幹部少;初級及中級職稱人員多,高階職稱人員少。發展現代農業離不開全面的技術服務,對服務的水平和質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的技術服務隊伍現狀嚴重阻礙了農業向前發展。
2、發展對策
(1)拓寬融資渠道。建議政府在加大農業發展扶持力度的同時,積極組織建立產業發展融資平臺,適當地為融資提供擔保,協調農村信用社、農業銀行、農業開發銀行等金融機構和合作社及農戶的關係,使二者之間建立起合作互信關係,提高金融機構放貸的積極性。同時,透過政策吸引,調動社會資金參與發展現代農業的積極性,全方位、多角度的拓寬融資渠道。
(2)加大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建議制定專項的扶持政策,對發展有機蔬菜產業的合作社和龍頭企業予以扶持,使其運作更加規範,輻射帶動能力進一步增強。吸引更多的農戶加入其中。
(3)培樹“廣科源”蔬菜大品牌。建議對現有的蔬菜品牌資源加以整合,聚零為整,抱團發展,逐步培育並樹立在京津市場叫得響的,能反映有機蔬菜發展特徵的大品牌,進一步提高我區蔬菜的知名度。
(4)建立健全農技服務體系。建議區政府進一步健全和完善農技服務體系,重點是加強鄉鎮農技服務隊伍建設,落實人員編制,給予經費保障,使空轉的鄉鎮一級農技服務機構真正運轉起來。在確定人員編制中,重點向農業系統予以傾斜,落實高層次人才待遇,引進和吸收一批具有高階職稱的農業專業技術人才紮根,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三、農村經營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1、農民負擔監管還存在一些間接收費問題。一是少數部門仍然違規向村集體收取資料費、培訓費、學習考察費等費用;二是村街報刊超限額,存在報刊訂閱向村街攤派,部門刊物過多過濫等問題。在今後的監管工作中,我們將繼續加大對農民負擔專項治理工作力度。按照“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把減負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列入專項治理的重點內容,屬於哪個部門,由哪個部門負責治理,沒有檔案依據收費的要堅決不能再收。明確要求鄉鎮各部門確需向農民或是村集體經濟組織收費的,需要經過區減負辦稽核備案,以防止亂收費行為的發生;村街訂閱報刊應堅持自願的原則,不能強行攤派。報刊徵訂要嚴格按照省規定的標準執行;三是加大農民負擔的執法檢查力度,督促減負工作的更好開展,查漏補缺,確保今後農民負擔執法檢查中不再出現類似的問題。
2、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問題突出。一是村民實際籌資比較困難,部分村街存在集體墊資現象,把應發給村民的福利代替籌資。二是由於申報程式比較繁瑣,部分村街申報專案的積極性不高。三是上級資金撥付遲緩,造成報帳不及時,影響下一年度專案申報。四是未將籌勞納入獎補範圍,獎補數額小,難以滿足村街公益事業建設的實際需求。今後我們將盡量簡化審批程式,提高工作效率,重點解決這方面的問題。
3、農村集體三資管理不夠規範。一是管理體制不暢。各鄉鎮(辦事處)農村集體“三資”委託代理服務中心具體負責業務的是鄉鎮財政所長,長期以來財政部門執行的業務處理程式是行政事業單位的業務處理程式,與農經部門的業務處理程式有很大的差別,實際工作中很難貫徹落實農經部門的政策法規和有關規章制度。二是村街各項財務監管制度很難落到實處。從調研中發現有的村街民主理財小組難以真正發揮監管職能,對村集體的財務收支活動的監管流於形式;有的村街大額開支沒有履行民主議定程式;有的村民代表不是村民大會選舉產生,不具有廣泛的代表性。調研中還發現有的鄉鎮“三資”代理服務中心對於村街財務審批手續把關不嚴,收入不及時入帳。村委會開支嚴重鋪張浪費,個別部門違規向村街收費等現象。在今後“三資”管理中,一是要繼續加強財務制度建設,規範財務管理程式;二是規範農村集體財務收支審批程式;三是切實履行民主決策程式,實行民主理財。
4、農村集體財富積累機制尚不健全。一是三資管理工作體制不順,人員短缺。二是由於村街幹部基於村街穩定因素考慮,對歷史遺留問題大多本著後人不理前帳的態度,對清理核實和履行民主監督程式心存疑慮,對應收款不積極清收,應付款不主動償還,對無償或低償使用村街資產的情況也採取迴避的態度;此外,區城區周邊村街出租資產的數量較多,情況複雜,資產清理起來比較困難,而其它村街基本上可利用的集體資產又很少,因此村街對建立村級集體財富積累機制工作不積極不主動,也影響了此項工作的開展。在今後工作中還需進一步加強對鄉鎮村街開展此項工作的督導檢查力度,深入村街指導工作開展,透過總結已建立機制村街的經驗做法,推動未完成村街的工作,完善相關措施,力爭年底前實現全覆蓋。
5、農村經濟審計處於“真空”狀態。我區沒有開展對農村集體經濟的審計工作。具體原因是:一是農經管理體制不順。我區農村集體三資委託代理服務,全部由鄉鎮(辦事處)財政所代管,農業部門的相關經濟政策及報帳制度不能在鄉鎮(辦事處)財政所代管的村街帳務中得到較好的落實,造成開展審計監督工作達不到應有的效果;二是審計力量薄弱。我區農經人員少,縣鄉兩級農經管理人員只有3人取得審計證,審計力量與任務相差懸殊,致使農村集體經濟審計工作難以開展。開展農村集體經濟審計工作存在的困難依然是農經管理體制不順和審計人員缺乏。建議區政府充實這方面的專業人才。
集體經濟發展調研報告 篇7
為準確瞭解和掌握杭州市網路經濟發展現狀,從政府服務監管角度出發,有針對性地提出一些政策建議和措施,促進我市網路經濟健康持續發展,杭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作為杭州網路經濟行政服務監管部門,組建了網路經濟調研組,從20xx年4月份開始,進行了專題調研。本次調研的具體情況如下:
一、杭州網路經濟發展的背景
網路經濟,可以概括為一種建立在計算機網路(特別是網際網路)基礎之上,以現代資訊科技為核心的新的經濟形態。其本質上是一種在傳統經濟基礎上產生的、經過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現代資訊科技提升的高階經濟發展形態。網路經濟是國家大力培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是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調整最佳化經濟結構的重要戰略舉措。作為“中國電子商務之都”,杭州大力支援和發展網路經濟,並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豐碩成果。
在20xx年至20xx年四年間,杭州市政府先後出臺了以促進經濟和社會資訊化發展、工業企業資訊化為主要內容的多項政策,大力推進了杭州市經濟、社會資訊化基礎建設,扶持高科技和新興產業的發展,為杭州市網路經濟和電子商務的發展奠定了資訊化硬體資源基礎和技術支撐。20xx年,杭州市政府出臺了《杭州市電子商務發展實施綱要(2004-20xx年)》和《關於促進杭州市電子商務發展的若干意見》等政策檔案,首次直接針對杭州的電子商務發展制定了穩定和具有階段性、科學性的政策規劃。20xx年以後,杭州市政府先後出臺了大企業培育計劃、中小企業“瞪羚計劃”和《打造“中國電子商務之都”三年行動計劃》等,提出了打造“中國電子商務之都”的目標,並採用直接財政補助、最佳化服務、設立企業榮譽等手段和方式,促進和引導企業應用電子商務。20xx年9月,杭州市建立電子商務進企業專項資金,據瞭解已為15000多戶企業提供了財政資金補助,共發放專項補助資金3700多萬元。20xx年8月,杭州電子商務網路有限公司等10戶企業被杭州市政府授予“20xx年度杭州市電子商務應用示範企業”的稱號,並進行了資金獎勵和廣泛宣傳。數年以來,杭州市出臺的諸多扶持電子商務發展的政策,點面結合,有效地促進了杭州市電子商務的發展和繁榮。
杭州市的網路經濟發展,有著自己鮮明的特色和優勢。一是發展環境優越。杭州擁有一批高等院校和大中型企業,it產業人才濟濟;杭州市場經濟發達,民間資本充裕,社會需求旺盛,具有明顯的市場優勢;杭州市政府深入實施打造中國電子商務之都、電子商務進企業、網商培訓三個“三年行動計劃”,又為杭州市網路經濟的迅速發展提供了寬鬆的政策環境。20xx年以來,杭州市委、市政府就制定了一系列的網際網路經濟激勵、扶持措施,每年用於人才引進和技術創新、企業融資方面的財政獎勵、資助資金達3億元以上。二是聚集優勢明顯。杭州擁有以“中國化工網”、“中國鋼鐵網”等為首的眾多行業性電子商務網站,在20xx年,在中國行業電子商務網站top100中,有31戶杭州企業入選。全國3000多家領域電子商務平臺中,1/6落戶於杭州,位居全國第一。20xx年,淘寶網以2083億元的交易額佔據了全國c2c交易市場80%以上的市場份額。三是模式創新突出。近年來,以移動電子商務、雲計算、物聯網等為代表的新興網路經濟模式在杭州迅速崛起並得到快速發展。20xx年9月,阿里巴巴宣佈成立阿里巴巴雲計算有限公司,期望能透過反饋消費者資料給中上游製造業,讓他們生產出更好、更適合市場的產品。20xx年6月,中科院杭州射頻識別技術研發中心揭牌,杭州市宣佈將要打造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物聯網產業基地和物聯網技術應用示範城市,力爭到2015年將物聯網產業培育成千億元產業。
二、杭州網路經濟的基本狀況
本次調研活動透過座談會、實地走訪和問卷的形式,對杭州參與網路經濟的企業進行調查。調研組成員與阿里巴巴、淘寶網、博庫書城、老闆集團等33戶參與網路經濟的典型企業的負責人進行了面對面交流,召開了2次網商代表座談會。設計了調查問卷,發放了1000份的調查問卷,收回有效問卷484份,並對工商部門掌握的企業登記資料、經營型網站備案資料及經營情況資訊進行了分析。經由上述幾種手段分析顯示,杭州網路經濟的基本狀況為:
(一)網路經濟產業分佈:
全市參與網路經濟活動的企業(以下簡稱“涉網企業”,指依託網路釋出產品相關資訊或從事網上交易的企業。)42288戶,有效網址65328個。涉網企業佔全地區188664戶企業總數的22.4%,其中第三產業企業數量為25336戶,佔所有涉網企業的59.91%;第二產業企業數量為16566戶,佔39.17%;第一產業企業數量為386戶,僅佔0.92%。
全市參與網路經濟活動的個體工商戶(以下簡稱“涉網個體工商戶”,指依託網路釋出產品相關資訊或從事網上交易的.個體工商戶。)1729戶,佔全地區290979戶個體工商戶總數的0.594%。
全市涉網企業註冊資本共有3494億元,其中第三產業註冊資本總額最高,達到2266.63億元,第二產業註冊資本總額為1188.92億元,第一產業註冊資本為38.45億元。
(二)網路經濟行業分佈:
全市42288戶涉網企業中,從行業分佈看,“製造業”和“批發和零售業”是涉網企業的主體。數量位居第一的是“製造業”,有15224戶,佔全部涉網企業的36.00%,其註冊資本總額達到1078.89億元;數量位居第二的是“批發和零售業”,有13151戶,佔31.10%,其註冊資本總額為516.99億元。
(三)網路經濟交易模式分佈:
資料分析結果顯示,直接透過網路交易的主體15916戶,其中企業15800戶,個體工商戶116戶。從交易模式看,大多數網路交易的主體同時開展b2b和b2c交易,共有11057戶,佔總數的69.48%;只進行b2b交易和b2c交易的企業分別位居二、三位,為3160戶和1580戶;只進行c2c交易的主體相對較少,為118戶,其中116戶為個體工商戶,2戶為網路交易平臺舉辦方企業;同時有b2b、b2c、c2c交易的企業是網路交易平臺舉辦方企業,為1戶。
(四)涉網企業規模分佈:
全市涉網內資企業註冊資本在500萬元以下的有32930戶,佔涉網內資企業的80.75%,其中註冊資本在50-100萬元的涉網內資企業最多,達到14665戶,其次為註冊資本在100-500萬元的涉網內資企業有9815戶,註冊資本在50萬元以下的涉網內資企業有8450戶。
全市涉網外資企業註冊資本在500萬美元以下的有1098戶,佔全部涉網外資企業的77.11%;註冊資本在50萬美元以下的涉網外資企業數為549戶,50-100萬美元的涉網外資企業171戶,100-500萬美元的涉網外資企業位378戶,500-1000萬美元的涉網外資企業148戶,1000萬-1億美元的涉網外資企業167戶,1億元以上註冊資本涉網外資企業為11戶。
(五)涉網企業地區分佈:
從涉網企業的地區分佈看,全市共有5個行政區內的涉網企業數在4000戶以上,3個行政區內的涉網企業數在500戶以下。蕭山地區涉網企業數最多,達到6706戶,佔全市涉網企業的15.86%;拱墅區涉網企業數為5745戶、佔13.59%,西湖區涉網企業數為4936戶、佔11.67%。
(六)網路交易平臺總體情況:
全市共有網路交易平臺23個,主要分佈在以下4個行業:“資訊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批發和零售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以及“租賃和商業服務業”。其中只提供b2b交易的平臺9個,只提供b2c交易的平臺2個,只提供c2c交易的平臺2個,同時提供b2b、b2c交易的平臺9個,同時提供b2b、b2c、c2c交易的平臺1個。
20xx年度,網路交易平臺上發生交易筆數共有150504.5451萬筆,交易金額為2101.35893億元,其中只提供c2c交易的平臺交易筆數最多,達到150000.08萬筆,交易金額為2083.05億元,平均每筆交易金額為139元;交易筆數位居第二的是同時提供b2b、b2c交易的平臺,交易筆數為475.5萬筆,交易金額為4.8415億元,平均每筆交易金額為102元;交易筆數位居第三的是隻提供b2b交易的平臺,交易筆數為20.55萬筆,交易金額為13.47億元,平均每筆交易金額為6553元。
(七)企業關注問題情況:
從問卷調查的反饋意見情況來看,受訪企業關注的問題主要集中於政府服務、政府監管、信用建設、自身經營等幾個方面。
1.政府服務。有30%(143戶)企業關注政府服務,他們主要希望政府能加大力度推出更多促進網路經濟發展的政策,包括推出電子商務的稅收優惠、財政資金扶持、開展並完善行政指導等工作。有9.3%(45戶)企業關注資金支援性問題,希望政府能為其提供財政資金支援;有8.5%(41戶)企業關注資訊共享的問題,希望政府能夠完善政務公開,透過適當的方式將政府各職能部門掌握的企業基本情況和信用資訊向公眾開放查詢,提供具有權威性的第三方資信認證平臺,以促進網路經濟誠信體系的建設和發展。
2.政府監管。有35.1%(170戶)企業希望政府能完善法律法規,加快自身資訊化和管理隊伍建設,建立科學高效的網路監管工作機制。細化分析之,被調查企業主要關心政府監管網路經濟的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開展市場準入監管,包括主體准入和商品准入。被調查企業基本認可參與網路經濟活動的各類企業和個人應當進行實名認證,並在經營性網站上開展“網上亮照”,公開企業基本登記資訊和個人實名認證資訊,確認交易主體的合法身份和資格資質,以降低交易過程中資訊不確定的風險。同時,也有部分企業表達了實行實名制可能會帶來管理手續繁多、產生管理費用和對網店進行徵稅等問題。商品准入方面則希望政府職能部門能對網上經營的商品進行經營資格、產品質量等進行審查。二是開展經營行為監管,主要是希望政府職能部門加強打擊不正當競爭、虛假廣告宣傳、侵犯智慧財產權、銷售假冒偽劣產品等違法經營行為的力度,淨化網路經濟競爭環境,推進網路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3.信用建設。有16.7%(81戶)企業關注網路經濟中的誠信體系建設,包括消費維權、市場規範性、企業及行業自律等方面。在消費維權方面,企業希望政府職能部門加大消費維權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培養消費者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加強消費維權網路建設,完善異地消費維權體系,加強對商家售後服務的監管。在配套法律法規建設方面,反饋意見主要著眼於企業級的電子商務法律法規的制定、完善網路智慧財產權保護。在企業和行業自律方面,反饋意見主要集中於組建行業協會,加強行業引導工作,開展企業間培訓、交流,建立行業誠信自律體系等。
4.自身經營。有70.5%(341戶)企業關注自身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其中人才資源、企業管理水平等方面處於較為突出的位置。有17.6%(85戶)企業關注人才問題,反映為開展電子商務的企業缺乏精通訊息化及電子商務營銷的綜合性高階人才,傳統制造業聚集的區域缺乏電子商務管理人才等;有7.9%(38戶)企業關注自身管理水平的侷限,主要是電子商務業務與線下經營業務的
集體經濟發展調研報告 篇8
加快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是適應深入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社會化主義新農村的必然要求,是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村經營體制改革的現實需要,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渠道,是增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引領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凝聚力、發揮主力軍作用的有效手段,是促進農村社會穩定的重要途徑。
為了認真貫徹落實盟委“三年打基礎,五年上臺階,七年大變化”的發展戰略,快速推進我辦事處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從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古蹟辦事處開展了一次為期1個月的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專題調研活動。辦事處11個村根據區位不同,按照集體經濟發展較弱、一般和較好的三種情況,召集村領導、財政所所長或農經負責人以及村兩委負責人共計32人舉行了座談。透過座談,認真聽取了各村發展集體經濟的現狀、措施和難點,深入剖析了制約集體經濟發展的各種因素,與會人員對今後發展我縣農村集體經濟提出很好的建議和意見。
一、我辦事處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現狀
我辦事處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因區位優勢不同,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發展較好的村,依據原有的集體資產,在發展擴容過程中的近城優勢,或在產業發展過程中,抓住規劃制訂的產業支援政策,加速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整合集體資產、資源,集體經營性資產日漸增多,集體經營年收益逐步增大;但絕大部分村社,因受地理位置的限制,集體可經營資產很少,有的甚至沒有可經營性資產,集體收入甚微,經濟增長方式和增收渠道十分單一,集體資產增速極慢,效益極差。
目前我辦事處農村集體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原有村辦企業、集體辦公用房及其它資產的租賃收入;二是財政的各項補助收入(如修建農民活動中心的資金支援);三是透過土地流轉,流轉業主給予村社集體的服務費協調費;四是透過招商引資,引進業主的各項協管費。
二、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辦事處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速度普遍較慢的原因,歸納起來講,主要存在“兩缺”(缺資金、缺人才)、“一差”(農村基礎設施差)和“兩制約”(土地政策制約、規劃制約)。透過調查,基層幹部主要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村集體經濟收入單一,缺乏新的增長點和後勁。大多數村集體經濟收入都依靠集體資產租賃,而集體資產也大多為幾間鋪面,一般也只有幾百上千塊元收入;土地流轉協調費因區位和配套服務的限制也只能收到100元/畝左右,隨著經濟的發展,這些固定的微薄收入很難壯大農村集體經濟。
(二)農村基礎設施條件差。部分種植業生產有特色的村,因道路、渠系等基礎設施太差,道路不通,造成農產品銷售困難,並且很難引進農產品加工、銷售企業或種植大戶,進行農產品規模化生產,有限的財政投入,難以在短時間內改善農村基礎設施現狀,採取“一事一議”農民籌資籌勞辦法來解決當地的道路渠系等,操作難度也很大。基礎設施條件差,成了制約這部分村集體經濟發展的致命點。
(三)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缺乏必要啟動資金。農民專業合作社是農民依據產業特色建立起來的 “民建、民管、民受益”的經濟組織。一些村社在種植、養殖或其他副業生產方面具有優勢,也在抓緊籌建農民自身的合作經濟組織,但因缺乏必要的啟動資金,使部分合作社遲遲沒有組建起來。
(四)土地徵佔,帶來土地流轉收益減少。原農村土地流轉較多的村,村集體在協調服務方面等獲得一定的收益。現在因城鎮規劃或工業佔地,大部分農用地徵用後,村社集體在土地流轉方面的收益逐年減少。
(五)農業產業發展政策跟進滯後。有發展規劃的地段因缺乏明確的政策支援而無法啟動。
(六)土地政策的瓶頸制約。在農業招商引資中,引入的農產品生產或加工企業,需建生產用房,存在國土、規劃等部門辦證難。嚴重限制了村社集體經濟組織引進招商引資工業企業和農產品加工企業。修路和發展村級企業都需要土地資源。
(七)集體經濟經營管理水平不高,人才匱乏。現有的村兩委幹部,有部分因經營管理水平不高,缺乏改革創新精神和現代企業管理理念,沒有相關知識的培訓機會。
(八)發展集體經濟的激勵機制和集體經濟發展的監督機制不健全。在集體經濟發展過程中,對帶動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龍頭企業,發展集體經濟帶頭人等沒有明確的激勵政策;在農村集體資產監管上,缺乏更科學有效的管理制度。
三、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意見和建議:
(一)品牌戰略。各鎮村根據自己的區位和產業優勢,找準發展的路子。在農產品種植區,主要發展農業專案或與農業相關的產業,延長農業生產的產業鏈,做大做強農產品品牌,增強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辦事處在政策、技術和資金上支援特色農業生產發展,鼓勵其發展壯大。提倡一村一品、整村推進的發展戰略。
(二)變土地資源為土地資本。在現代農業發展中,在農業產業化程序中,不單純進行農村土地流轉,而是採用以土地資本入股的方式,參與農業產業化發展,與產業化企業共同發展,從而增強集體經濟實力。
(三)土地政策的支援。為解決農業產業發展的土地瓶頸問題,以新農村建設和土地整理為契機,在保證基本農田總量不減的前提下,把整理出來的土地,留置一部分土地指標給村集體,且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限制土地的用途,用於集體經濟的發展。
(四)加強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農業生產要實現規模化、標準化經營,農用地要向業主集中,農業生產的基礎條件有明顯改善,才能實現,農村道路、農田水利是關鍵。而這部分投入僅靠村集體或業主,是遠遠不夠的。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用部分土地收益支援農村搞基礎設施建設投入。
(五)最佳化環境,加大推進力度,支援集體經濟薄弱村的發展。政府和各部門要採取多種形式,從政策、資金、技術和基本生產條件上支援薄弱村的發展。對發揮產業優勢,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或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村,給予一定的有償或無償啟動資金,推進其發展。對集體經濟薄弱村,前幾年因發展形成的債務,在債務化解上能否進行先掛,當集體經濟發展壯大以後,再來化債。
(六)加強培訓。採取多種形式,增強農村集體經濟經營管理知識的培訓,提高農村基層幹部和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帶頭人的經營管理能力,擴大發展集體經濟的視角和眼界。還可採取招聘優秀經營管理人才的辦法,選準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發展的路子,發展壯大集體經濟。
(七)建立各種幫扶制度。對集體經濟發展較為薄弱的村,採取企業或部門對口幫扶的辦法,以促進其發展。
(八)建立健全發展集體經濟的激勵機制和集體經濟發展的監督機制。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了,收益增加了,農村公益事業發展了,農民也得到了實惠。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速度較快的村和促進發展的帶頭人,應制定明確的獎勵政策。同時在集體經濟發展過程中,對集體資產的經營管理和資產處置,要建立更有效的監督機制。
這次調研活動得到了參與調研的各村幹部的積極配合和歡迎,各村充分結合自身實際提出很多很好意見和建議,希望抓住發展的契機,能夠在集體經濟發展方面走出新的路子,為農民增收找到切實可行的方法。
集體經濟發展調研報告 篇9
為全面深入瞭解xx區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現狀,近日,區人大常委會組織相關部門負責人深入xx鎮xx村、xx鎮xx村、xx鎮xx村、xx鎮xx村等鄉鎮實地調研,對全區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
一、主要發展模式
1.資源開發模式。開發利用村組集體土地、林地、“四荒”地、塘庫等資源,透過自營、對外承包或入股等方式,發展種植養殖業、觀光農業、休閒旅遊等產業,增加集體經濟收入。
2.資產營運模式。利用集體現有辦公用房、閒置村小、集體果園、經濟林園等可利用資產,採取招商引資、租賃經營等模式,促進集體資產保值增值,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
3.合作投資模式。主要透過把財政資金、幫扶資金等,發展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主導產業,村集體從中獲得入股分紅、固定收益。利用省扶持村集體經濟專案資金、農業特色產業發展基金等,採取自營、聯營、租賃等方式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
4.土地經營模式。對開展土地整理的村集體新增收益按農戶、村集體、業主x:x:x分成,對整村整片流轉土地的村集體,航測新增土地面積流轉收益按村集體、農戶x:x分成,向村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流入方收取基礎設施使用費和土地流轉管理費服務費。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缺乏發展集體經濟的帶動人。一是幹部職責模糊。部分村幹部對自身肩負的職能職責認識不全,村幹部分工中誰負責發展村集體經濟無明確安排,導致缺少發展村集體經濟的牽頭人和負責人。二是幹部能力不強。目前,留居農村擔任村幹部的人員存在年齡偏大、學歷較低、思想保守等問題,缺少發展村集體經濟的經營管理能力和領導能力。三是幹部動力不足。一些村幹部發展村集體經濟的意願不強,存在消極懈怠心理和畏難情緒,認為發展村集體經濟不但自己要承擔風險,在收益分配上也沒有優勢。
2.缺乏規範執行的集體經濟組織。一是集體經濟組織不夠健全。大多數行政村尚未規範成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合作經濟組織,由村“兩委”代為負責發展集體經濟,市場主體地位不明確。二是內部管理制度不夠完善。大多數村集體經濟存在產權結構、治理機制、管理制度不健全、財務不明等問題。三是缺乏專業化運營管理團隊。大多數行政村缺少懂技術、懂經營、善管理的農村經營管理人才,回引各類鄉村精英人士較困難。
3.缺乏持續穩定的增收渠道。一是收入來源渠道單一。全區大部分村的集體經濟收入來源主要靠資源性資產承包收入、集體閒置資產租賃收入、土地流轉管理服務費收入等,合資合營、引資聯營的經濟實體極少。二是可利用的資源資產有限。目前村域界限可供村集體直接支配利用的資源資產僅為少量的“四荒”地和閒置集體建設用地、閒置辦公用房等。同時受交通、區域等因素影響,部分村組道路、水利等基礎設施差,無業主承接,集體資產、資源未能發揮作用。三是長效政策扶持不足。發展村集體經濟缺少長效發展配套政策支援,特別是在資金、用地、信貸、稅收等方面缺少專項政策,不能形成助推集體經濟發展的合力。
4.缺乏協同運轉的制度機制。一是缺乏風險防控機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經營的專案大多為農業專案,尚未建立起農業險種齊全、風險分擔完善的風險防控機制。二是缺乏激勵保障機制。村“兩委”幹部、集體經濟經營管理人員與集體經濟經營收入之間沒有建立起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村幹部和經營管理人員幹事熱情難以調動。三是缺乏收益分配機制。絕大多數村集體經濟組織未建立兼顧各方的收益分配機制,導致在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合作經營過程中,出現股權佔比不明晰、收益分配簡單、集體資產流失等現象。
三、對策與建議
1.充實集體經濟組織帶動人。一是明確基層幹部職能職責。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未規範建立前,由村“兩委”代為履行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職能職責,並加大對不作為幹部的問責力度,推動村“兩委”幹部積極盤活利用有限的資源資產,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二是加快確定集體經濟組織帶頭人。統籌區、鄉、村三級人才資源,選優配強村級黨組織書記,推進村黨組織書記透過合法程式擔任村集體經濟組織或合作經濟組織負責人,提高管理執行效率。三是有效發揮鄉村能人帶動作用。運用“物質+精神”雙重手段,促進新鄉賢、優秀農民工等各類鄉村精英人員迴歸家鄉,構建鄉村能人與集體經濟組織的合作機制。
2.全覆蓋建立規範執行的集體經濟組織。一是規範建立村集體經濟組織。利用村級建制調整契機,同步建立村集體經濟組織或合作經濟組織,並按照“舊賬分開、新賬統一”原則,規範管理集體資金、資產、債權債務。二是平穩過渡村級建制調整改革。有序做好村級建制調整改革農村集體資產核實和財務合併工作,堅持集體資產權屬不變,經濟利益關係不變,農民享受的政策不變,充分尊重和維護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合法權益,促進農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三是加快完善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管理制度。持續鞏固清產核資、成員界定和股份量化成果,理順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產權關係,完善集體資產“三會”制度,實現集體“三資”監管制度化,防範集體資產流失。
3.拓展集體經濟多元增收渠道。一是有效盤活農村資源資產。深度挖掘生態、水文、歷史等資源,發展特色農業、觀光農業、康養農業、生態旅遊等多種產業,透過產業業態的多元化發展,形成多種集體經營性收入來源。二是加快探索社會化共營合作模式。將集體的資源佔有優勢、組織協調優勢與新型經營主體的市場適應優勢相銜接,鼓勵村集體將財政支援資金投入所形成的資產、村集體自有資源資產等,透過租賃轉包、作價入股等方式,引入新型經營主體聯合經營,透過固定分紅加收益分紅等複合收益模式,增加集體經濟收入。三是加快探索協同化抱團發展模式。鼓勵多個村集體經濟組織透過共同出資的方式成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股份合作聯合社,拓展集體經濟發展空間,實現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飆升。
構建集體經濟組織協同運轉體系。一是完善集體經濟風險防控機制。建立集“農業保險、風險分擔、監督有效”於一體的集體經濟組織經營風險防控體系,協調保險機構開發覆蓋各類農業經營專案的保險產品,建立健全農業產業專案風險分擔機制,有效防範集體經濟經營管理風險。二是建立激勵保障機制。將村“兩委”幹部、集體經濟經營管理人員薪酬待遇與集體經濟經營收入相掛鉤,透過“保底底薪+績效獎勵”的薪酬結構、股權激勵等方式,激發基層幹部、鄉村能人發展村集體經濟的動力。三是最佳化收益分配機制。探索建立兼顧各方的收益分配機制,因地制宜制定兼顧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新型經營主體、經營管理人員、特殊群體的收益分配機制,用好各類財政惠農政策和扶貧政策,支援集體經濟組織以股份形式入股各類新型經營主體,明確股份佔比和收益分配模式,保障村集體經濟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