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鄉村振興的調研報告

有關鄉村振興的調研報告

  在生活中,報告使用的頻率越來越高,報告根據用途的不同也有著不同的型別。那麼大家知道標準正式的報告格式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有關鄉村振興的調研報告,歡迎閱讀與收藏。

  鄉村振興調研報告1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以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家庭承包經營為前提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曾經極大地釋放了農民的潛能,深刻地改變了我國農村面貌。但是,隨著農村勞動力的老化和減少,農村土地零散化、碎片化,土地產出低效化等問題也逐漸凸顯,並逐步滯後於現代農業的要求,已然成為鄉村振興的一道坎。近年來圍繞落實農業農村改革部署,正確處理農民和土地關係這一改革主線,透過土地三權分置、承包權入股、適度規模經營、創新經營體制的方式,我們在街道村進行了一些實踐和探索。

  一、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現狀及難題

  街道村地處街道北面,距離城區2.5公里,下轄7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519戶,農業人口1781人,現有耕地面積1947畝,人均耕地約1.09畝。在實行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初,為了體現公平原則,將耕地分級搭配,整田整土劃割為若干小塊分到農戶,導致每家每戶承包經營的耕地零散分佈。隨著城鎮化程序加快,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增多,在家的“留守農戶”接手耕種承包地,使地塊分佈更加零散。如村5組其中一戶農民3.5畝旱地被劃分成10餘塊,最小的一塊地只密植了3株柑桔。分散的土地,給農業生產帶來了諸多不便。

  一是難以進行機械作業,耕作效率低;

  二是增加基礎設施建設的難度;

  三是產業結構調整相互掣肘;

  四是種養結合的農業迴圈經濟模式難以有效執行;

  五是對外土地流轉涉及農戶多,難以協商一致;

  六是地塊分割產生了較多不能耕作的邊界,浪費了耕地資源。圍繞破解這一難題,近年來我們在街道村進行了一些實踐和探索,透過承包權入股、土地預流轉的方式,有效地實現了耕地的“團聚”和適度規模經營,勞動效率和經營效益也相應提升。

  二、土地股份制的探索及構想

  在村調研發現,雖然群眾意識到了承包地散碎化的各種弊端,也有將土地“集零為整”的願望,但缺乏系統性解決方案和具體路徑,缺乏組織者。如農戶間相互可以進行土地調換,但各懷心思,效果有限;外部業主整體流轉集約經營因農戶意見不一難以達成。鑑於此,我們在廣泛調研、聽取民意的基礎上,提出了土地三權分置、承包權入股、適度規模經營試點的構想:以生產社為單位,以農民自願為前提,農戶的耕地承包經營權全部入股,土地股份化,對農田進行集中整理,引進專合社、龍頭企業進行成片經營。在具體探索過程中,我們分別制定了《村耕地成片經營試點管理辦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預流轉協議》等,組織街道及村幹部成立了工作小組,透過宣傳動員並與村民們達成一致意見,在不改變土地農業用途的情況下,以書面協議形式,每戶農民將所有土地經營權委託給所在村民小組,村民小組和村集體資產公司完善入股相關手續,實現土地標準化整理和規模化經營。

  三、土地股份制的實踐和成效

  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扶持村集體經濟發展,街道以村為試點村,透過盤活農村資產資源,吸引民間投資,以村集體資產公司為主要載體,建立“公司+合作社+農民”的互利共贏產業發展模式,大力發展血橙基地,切實提升村集體經濟發展水平,有效增加農民收入。

  (一)落實三權分置。農村承包土地確權頒證後,推進土地股份制改革,要堅持推進“三權”分置並行,落實好集體所有權,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不動搖,這是開展土地股份制改革的前提。在實踐中,穩定農戶承包權,賦予農民對承包地佔有、使用、收益等用益物權權能;放活土地經營權,創新土地經營權流轉模式,推行由農民一次性出租讓渡土地經營權向入股經營、合作經營等共享土地經營權方式轉變,形成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家庭承包、多元經營的新型農業經營機制。

  (二)規範資源管理。街道村xxxx年註冊成立市區社群集體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對現有山坪塘、渠道、提灌站、村道、村級公益性房屋等集體資源資產進行清產核資,透過回收分散的集體資產,對村級“三資”開展集約化、規範化管理。對村集體經濟共有人進行確認,為下一步村集體收益分配提供依據。按照“村集體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的思路,農戶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到村集體公司,集體公司聘請專合社和農村經紀人負責生產經營,透過把村集體資源資產折股量化組建村集體公司,並整合上級財政扶持資金和吸收民間資金,實現村集體公司、專業合作社和農戶之間的三方合作和互利共贏。

  (三)培育主導產業。

  一是以區大規模綠化行動專案(混交林)為支撐,透過新栽苗、嫁接等方式,規範化種植塔羅科血橙1000畝。注入社會化資本,完成“夥兒山牌”血橙商標註冊,透過電商平臺開展前期市場拓展、銷售。

  二是林下種植蔬菜、芽菜等,並與公司簽訂蔬菜訂單收購合同,培育近郊城市保障性蔬菜基地。

  三是發展特色水產和肉牛生態養殖,利用嘉隆竹木專業合作社竹筍加工廢料為牛飼料,牛的糞便作為種植血橙有機肥,實現種養結合、種養迴圈。四是培育發展休閒農業經營主體,結合血橙、蔬菜種植、有機草莓等產業,融合新村發展和七洞湖休閒體驗,打造村田園綜合體品牌,建立1-2家星級農家樂、農業公園,形成輕紡園區和南觀路農業旅遊示範點。

  (四)最佳化利益機制。進一步強化產業發展對村集體經濟的帶動作用,村集體公司爭取區集體經濟發展試點專案資金90萬元投入血橙種植專案,專合社吸收民間資金和技術,透過採取“村集體資產公司+專合社+農戶”的股份合作模式,引導農戶、村集體公司和參與“三變”改革的新型經營主體依法訂立合同或協議,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股份聯結和合作機制,確定村集體與合作社共佔4成、入股農戶佔6成的初次收益分配方案,探索建立靈活多樣的股權收益分配和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擬實施經營收益二次返利,切實保障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村居民股東權益。同時,聘請本村種植大戶、貧困戶進行長期或臨時性工作,以工資收入的形式回饋種植大戶和農戶。

  (五)開展新村建設。加快“四好村”建立和幸福美麗新村建設,著力實施農村房屋改造、風貌改造、環境整治、潔淨亮化工程;開展農村垃圾治理、汙水處理和廁所改造,示範區內農房、道路及沿線人居環境改善逐步提升,適度統一,彰顯特色;推進鄉風文明示範工程建設,建立完善“一約三會”(村規民約,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禁賭反黑會),開展五好家庭、星級文明戶、文明院落等評比,開展法律明白人、法律進鄉村等活動,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群眾生活;開展感恩奮進教育,大力弘揚自強不息、扶貧濟困的傳統美德,提振貧困群眾精氣神。

  鄉村振興調研報告2

  十年前,四都鄉作為松陽縣整鄉搬遷的下山脫貧鄉鎮,不少農戶下山搬遷到縣城周邊生活,村裡的房子、田地、山林被大量閒置,鄉村“空心化”現象嚴重。十年後,四都鄉大力發展精品民宿,一些賢才能人返鄉創業,鄉村重新煥發新活力。調研組針對四都鄉基層黨組織如何利用民宿經濟發展助推鄉村振興的課題,展開深入調研,形成如下調研報告。

  四都鄉是松陽典型的山區鄉鎮。20xx年以來,該鄉立足實際、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其獨特的地理氣候、生態資源和鄉村優勢,高起點、高標準推進精品民宿建設。截止目前,全鄉共有中高階民宿、農家樂27家,床位283張,餐位1500餘個,共接待遊客50餘萬人,四都山居民宿的集聚效益和經濟效益日益凸顯,知名度和美譽度不斷增強。

  一、四都鄉民宿經濟發展的成效與啟示

  (一)品質引領,政府主動作為。

  一是高起點,開展規劃設計。引進國內外知名團隊參與規劃建設,先後與清華大學、哈佛大學等團隊開展緊密合作。如平田村26幢民居由多個知名學院的團隊聯合設計施工。在政策處理之初,村兩委幹部主動參與難題破解,村民思想不通,實行黨員聯絡戶包乾制度落實;村莊建設進度延緩,村兩委幹部齊上陣,確保按時完工。

  又如,20xx年8月第一家精品民宿“過雲山居”試營業,三年多入住率穩定在90%以上。業主與村集體良好互動,多次參與“主題黨日”志願者服務,為村民送上寒冬裡的暖陽;20xx年以來,南京先鋒書店、雲夕酒店、榔樹民宿綜合體等先後入駐四都,期間,村主要幹部全程參與,營商環境和諧。

  二是強整合,建設基礎設施。四都鄉統籌整合,全域謀劃,結合六邊三化三美、五水共治、傳統村落保護等工作,整合資金,在道路建設、村莊環境整治、自來水提升、汙水治理等方面優先考慮民宿發展村的'配套建設,加大政府投資力度。2014年以來,共投入政府資金3000餘萬元用於村莊和民宿的基礎配套設施建設。

  三是優保障,提供高效服務。如何利用民宿發展助推村集體增收,四都鄉陳家鋪村、西坑村、莊河村走出了一條盤活存量資源的道路,將村閒置房產、土地、山林等統一租賃到村集體,為客商提供優質資源。做好政策處理和要素保障工作,主動對接民宿專案建設各階段存在的難題破解,形成鄉、村、民宿三方聯動模式,為業主提供優質服務。

  (二)內涵發展,民宿共建共享。

  一是立足當地,深挖特色。堅持高品質的規劃設計,現已營業的過雲山居、雲端覓境等除了憑藉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態環境,也充分展示了在地文化,挖掘和突出當地文化元素,鄉村特色,在保留中創新,在創新中顯品質。

  二是發揮優勢,融入鄉村。一方面透過舉辦蘿蔔節、鄉村音樂節、鄉村論壇、藝術沙龍等風格各異的活動以及與村民共過傳統節慶等形式,進一步融入農村、農民。另一方面村兩委邀請設計師、專家等參與村莊建設,為村莊發展把脈,聘請了王維仁、張雷、葉勝海等7人為鄉村振興顧問。

  三是注重長效,打造品牌。重視民宿自身文化品牌的建設,積極研發符合民宿特色的logo、伴手禮等,開展員工服務、禮儀等培訓,組織參加管家、廚師比賽等。

  (三)強村富民,助推鄉村振興。

  一是民宿帶動“雙增”。四都民宿已初步形成了以江蘇、溫州、上海、杭州等城市為主的客源市場,民宿經濟進一步壯大,帶動了當地農民就業500餘人,間接帶動相關行業就業1000餘人,村集體年增收40餘萬元。

  二是民宿促進產業。透過民宿的健康發展,有效地促進了當地產業結構的調整最佳化,新成立香榧、番薯、果蔬等村級合作社4家,全鄉生態迴圈農業、文化產業、全域旅遊等發展勢頭良好。

  三是民宿改善鄉風。隨著優秀人才的鄉村迴歸和深入參與,“鄉村振興”講習所孕育而生,社會治理格局發生新變化,文化修復、人心修復於無聲處改變著鄉風民風。

  調研組也發現四都民宿發展存在一些短板,如民宿的融合度不高,“民宿+文化”、“民宿+農業”等深度挖掘不夠,功能比較單一,缺乏與生活習俗、生態資源、農業生產的深度融合;民宿的同質化現象,一定程度上存在自然景觀類似,文化特色相同,不能充分體現民宿主人獨特氣質、內涵,“故事分享”不多。

  二、四都鄉民宿經濟發展的建議

  根據四都鄉民宿旅遊開發的現狀及面臨的問題,調研組提出如下發展策略。

  一是建立健全利益聯結機制。鄉村民宿是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應始終放在“鄉村振興”和“三農”戰略的大背景下謀劃,否則就喪失了生命力。下一步,要樹立與村集體、村民共融共生的發展意識,最終於村集體之間建立利益聯結機制。

  二是深化一二三產融合。要鼓勵民宿業主樹立對農業、農村、農民的行業特色、空間要素、民俗文化的深度融合意識;要加強對當地原汁原味的人文環境保護和傳統文化的傳承意識,做好“民宿+文化”、“民宿+農業”等文章。

  透過五年的探索和發展,四都鄉在民宿經濟發展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堅持以黨建引領村莊發展,在城鄉融合發展、產業轉型升級、鄉村文化復興、生態環境保護、農民持續增收、農村治理有效等方面走出了鄉村振興的“四都模式”,為打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邁出了新步伐。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