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春節風俗調查報告
最新春節風俗調查報告
當去接觸不知道的一個情況或事件,我們需要調查清楚情況,最後用調查報告將調查成果展示出來。寫調查報告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最新春節風俗調查報告,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春節風俗調查報告1
【調查人員】:xxx
【調查時間】:20xx年1月30日——2月15日
【調查地點】:xxx鳳翔鎮
【調查方式】:實地調查尋訪老人查閱資料
【調查目的】:為響應學校對寒假實踐活動的具體要求,改變學習方式,拓展學習資源,拓寬學習空間,激發學習體驗,我們對家鄉春節文化民俗民風展開了調查,透過此次調研,我們對xxx農村春節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瞭解。並形成文字展現出來,以此來激發人們對年俗的關注,同時也為文化流失敲響警鐘。
【調查內容】農村新年習俗和禁忌
【前言】
春節,是農曆正月初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千百年來在每一個華夏子孫心中都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中國地域廣袤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民俗,南北方的年俗文化更是存在巨大差異。例如09年我在海南省三亞市過得新年,大年初一不吃餃子吃年糕,意為“一年更比一年好”。而哥哥所在的重慶地區,新年第一餐吃湯圓,寓意著生活甜甜蜜蜜。遠在新疆的姑姑家,新年第一餐吃以大米、羊肉、葡萄乾做成的香噴噴的普羅,還吃用麵粉、羊肉等做成的包子和用帶骨羊肉做成的手抓羊肉。我從小生活在xxx,記憶中每逢除夕、大年初一都吃餃子。除夕吃餃子,取“更年交子”(來年交好運)之意,大年初一吃餃子則是為了一年交好運。餃子形似元寶,所以寓有進寶之意。餃子中有的餡裡放糖,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有的餡裡放花生(稱長生果),用意是吃了人可長壽;有的在一個餃子餡中放一枚錢,用意是誰吃到了就“財運亨通”。中國的文化博大精神,正因為各地區不同的風俗文化才勾勒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民俗畫卷。
在xxx地區正月期間的飲食有著豐富的含義,臘月初八,我們稱為“臘八”,在這一天早上,我們要吃臘八粥,教育後人不忘勤儉。小年,就是臘月二十三,稱為“辭灶”這一天要吃水餃,大掃除,祭拜灶王爺,來保佑新的一年裡豐衣足食。
臘月二十九清晨上墳祭祖,去上墳的都是家裡的長者和小孩,表達對祖先的尊敬悼念和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平安的心願,祭祖一般沒有女性這是古代封建社會重男輕女思想的遺留。除夕即大年三十,這一天就是吃、喝、玩、樂的日子,張貼春聯和福字,xxx農村有個風俗,如果這一年家裡有人去世是不能貼上春聯的,去世三年才可以張貼紅色春聯。除夕晚上全家團圓吃年夜飯,菜餚中必須有魚預示著年年有餘。守歲,在十二點時吃餃子,燃放最長的鞭炮,接財神。春晚成了全國家家戶戶的盛宴。
全家集聚一堂,談笑風生,守歲過節。大年初一,在此起彼伏的鞭炮聲中開始了新的一年,早餐要吃素餃子,吃過早餐開始走訪拜年,這是小孩最高興的一天可以收到壓歲錢。大年初一有個禁忌就是不能動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黴運。正月初三稱為莊稼會,如果這一天吃餃子,在新的一年裡就會五穀豐登,糧食滿倉。初五被稱為元寶日,這一天吃餃子,在新的一年裡會興旺發達,財源滾滾。初七被稱為“人七日”這一天吃麵條預示著大人小孩會身體健康,無病無災。正月十五,這是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也叫元夕、元夜、也稱上元節,有觀燈吃元宵的習俗,所以我們都叫元宵節。
在我的家鄉還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正月禁忌剪頭髮,據說剪頭髮方孃家舅舅,意思是正月裡剪頭髮對自己的舅舅沒什麼好處,記得小時候媽媽就不讓我剪頭髮,現在我長大了,社會也進步了也就沒有這樣的做法啦。我還聽說在xxx地區正月裡做媒也是不允許的,做媒有自找倒黴的意思。同時新正月也不允許買鞋,買鞋與“買邪”同音也就是說把邪氣帶回家裡,是不吉祥的預兆。一個正月裡處處暗藏著年俗“機關”稍不留意就會中招。初一到初四是禁忌亂用針線的,初五那天才可以用,被稱作縫破,意思是把過去一年裡的瑣碎和缺憾都縫補起來。
在家鄉的新年期間對天氣也格外關注,如果初一到初六天氣都為晴,那麼預示著在新的一年裡六畜興旺,反之災禍不斷。就這樣的一些年俗似乎已經成為人們新春的希望,每天都期盼豔陽高照,對生活充滿了信心和美好的希冀。這些再簡單不過的民俗已經潛移默化的成為人們的希望。在人們不知不覺遵循它的時候,也就產生了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由此產生動力去創造生活創造幸福。
【結論】這次調查讓我對家鄉的民俗文化有了更多的瞭解,我們系統地收集了xxx地區鄉村民俗的資訊,想以此來激發更多的人,去關注年俗,關注身邊的普通文化,捍衛鄉土文化,避免文化的大量流失。
春節風俗調查報告2
除夕
農曆年的最末一天稱歲除,這天晚上稱除夕,潮汕習俗謂之“過年”。除夕前人們便忙碌張羅備辦各式年貨了:買雞、鵝、鴨、魚肉;添制新衣飾;新購傢俱、器皿;選購年畫、春聯等。尤其要買柑桔、青橄欖等水果作象徵吉祥如意和迎送親友的佳果。舊俗過年前,男必新理髮,女必“挽面”,現女子多為剪髮美容。
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職”之時。是日起,家家戶戶大掃除,用物和被帳都行清洗,謂之“採囤”。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戶戶製作各式粿品,以備過年之用。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趕回家團聚。除夕夜全家圍爐吃團圓飯。飯後大人們給孩童、子女給父母上輩,分發“壓歲錢”。是晚農家水缸要貯滿水,米缸要填滿米,燈火不能熄滅,以象徵“歲歲有餘”、“年年不斷炊”的好兆頭。
過年夜守歲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來臨,新年鐘聲敲響,家家戶戶鳴放鞭炮。
春節
農曆正月初一日稱元日,為新歲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曉喜炮聲聲,家家戶戶廳中大桌上,紅盤盛滿大吉(即柑,柑大於桔,故稱大吉)、青橄欖及各式精美糖果,門前張燈結綵,晚輩向上輩敬茶祝福。這天多數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葷。早餐後大人攜小孩帶上大吉到親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賀發財添福等吉利話;主人請客以大吉、檳榔(古俗敬檳榔,今用青橄欖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贈上大吉賀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贈,俗謂轉敬式換吉,意在回敬美好祝願。
初一早,不少舞獅班及英歌隊敲鑼打鼓到各村各戶參拜賀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還有手搖萬年青葉(俗謂搖錢樹)或手執書有“招財進寶”等吉利句小紅紙貼於人家門上的;或是吹嗩吶、敲竹板、唱歌謠、做四句、說吉利話挨家賀年的,都趁著討點賞錢。初二、初三日鄉村圩鎮多組織有慶新春文娛活動,除搭戲棚演潮劇、山歌劇、做皮影戲外,還有大鑼鼓隊、虎獅隊、英歌隊、舞龍隊等沿街挨村寨遊行表演。今還有映電影、賽球、書畫展、猜謎語等。白天夜晚人們成群結隊盡興遊賞觀看,一片迎春的熱鬧喜樂氣氛。
吃團年飯
家家戶戶的住宅打扮得煥然一新後,除夕將至。於是,主婦們便忙著準備做一年之中最豐盛、最富意義的團年飯。團年飯,顧名思義,是一家在過年時歡聚在一起吃飯,連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記的。因此,家家戶戶做好團年飯之後,首先必須“拜老公”(祭祖宗)。祭祖時,應該將代表祖宗的香爐從神龕上請下來安放在供桌上,然後焚香禱祝,請祖宗用餐。
然後長幼依序跪拜,這充分表現出潮人慎終追遠、百善孝為先的傳統美德。祭畢,將祭祖用的飯菜重新熱過,設大桌於大廳,一家人團團圍堅,這是每個家庭大團圓的美好時刻。一家人不論平時天各一方,或者平時有多少疙瘩,這個時候也應該歡聲笑語,不能說傷心事或吵鬧。
用過晚餐,家中主婦就忙著收拾飯桌,於是,一場大清掃活動便開始了。這一次清掃不用很講究,純粹是為了清潔衛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場,必須用松枝掇草掃刷。然後便生爐起火,開始準備明天祭神的供品——齋菜。齋菜的種類很多,有芋頭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棗子做的,有的則是用花生米。
春節風俗調查報告3
調查背景及目的
春節,俗稱過年,是中華民族最為隆重的傳統佳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春節歷史悠久,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
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乞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名族特色。地分東西南北,我國各個地區都有其獨特的風土人情,在春節習俗上也各有特色各有看點。
調查物件
1、區域本次調查區域為重慶市東北部山區,以萬州、雲陽兩地的城鄉為重點調查物件。
2、人群。本次調查的目的是瞭解當地的春節習俗,調查人群為當地居民,對人群年齡等不再細分。
調查經過
本次調查主要採用實地調查方式,走訪萬州、雲陽兩地的城鄉,觀察當地居民在春節期間的行為,並向其詢問具體習俗。調查的第一站是萬州區枇杷坪某街道居民秦伯家,時間是農曆臘月二十六,距離除夕大年夜還有三天時間。秦伯家剛剛喬遷新居,正在宴請賓客慶祝,當地人稱“賀房子”。
從秦伯口中得知,由於臨近春節,臘月裡許多都是大吉大利的好日子,擺酒席的人特別多,酒樓至少得提前一個月預定。另外在萬州王家坡地區,調查員走訪了幾家大型商場和超市,發現裡面都是人頭攢動,生意十分火爆。一打聽,人們都在忙著置辦年貨。給自己和家人買身新衣裳,給家裡添置些紅紅火火的裝飾品,買些待客用的糖果、瓜子、飲料等。
第二站是萬州區郭村鎮某村居民王婆婆家,時間是農曆臘月二十九,正是20xx年的最後一天。王婆婆平時和老伴兒兩個人住在家裡,兒孫們都在外地工作生活。今年過年,兒孫們都從外地趕了回來陪老兩口歡度春節,老兩口樂得嘴都合不上了。
王婆婆一家四世同堂,一大家子人都在為年夜飯忙碌著,有說有笑,其樂融融。第三站是雲陽縣濱江路張女士家,時間為農曆大年初二,張女士一家正準備出門去拜訪孩子的外公外婆。張女士夫妻二人提著為二老準備的新年禮物,簽著他們的女兒,樂呵呵的出了門。
最後一站是雲陽縣江口鎮某村居民黃先生家,是時間是農曆正月初六。黃先生一家基本結束了走親訪友,回到自己家裡,收拾收拾準備投入新一年的奮鬥之中,向著幸福生活繼續努力前行。
此次調查共經十天,從節前到節後,觀察瞭解到了重慶市東北部地區居民在春節期間的習俗,為調查結論的得出奠定了良好基礎。
調查結論
經過調查,關於重慶市東北部山區的春節習俗,得出以下結論:
1、該地區居民和全國所有群眾一樣都十分看重春節這一重大節日。由於該地區的外出務工人員特別的多,尤其是在農村,空巢家庭十分普遍。臨近新春佳節,許許多多在外打拼的人都回到了自己的老家看望父母親人,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頓熱騰騰的年夜飯。比較有特點的是,該地區居民十分看重除夕當天的午飯,菜品十分豐盛,豬頭肉、雞和魚是必不可少的。吃飯前會先在屋外點燃一掛爆竹,在屋內飯桌旁先燒幾張紙錢,桌上擺好三葷三素三碗飯三碗酒,請祖先來吃頓團圓飯,撤掉後才能開飯。相鄰的幾家人之間還會比比誰家更早開飯,搶個步步爭先的好彩頭。
2、當地人在祭祖方面十分看重,節前一定會給自家祖先“上墳”,即除掉墳上的雜草,給墳上添些新土,有些家庭還會讓每一個成員都來添土,表示對祖先的尊敬,同時乞求祖先的保佑。在過年的時候會給祖先燒紙錢、上香、放鞭炮、掛墳票,隨著經濟實力的提升,一部分人會同時在墳前放煙花。當地人十分看重風水玄學,據說明年是閏年,閏年不能動墳,除草添土都不行,只能燒些紙錢之類的。
3、該地區居民在尊重傳統的情況下也會有些變通,比如說守歲,現在很少有人會真的一夜不睡,通常只會等到零點鐘聲響起,燃放過爆竹煙花過後便去睡了。聽說先前當地還有在零點時放十二個大炮仗的習俗,由於安全係數實在太低,出現過很多起被鞭炮炸傷的事故,這個習俗現在已經很少有人在繼續堅持了。
4、正月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在這一天會有很多的忌諱,不能說不吉利的話,不能做不吉利的事,總之一切都要大吉大利,為新的一年求個好的開始。有趣的是大年初一這一天,家長不能吵吵著叫孩子起床,那樣不吉利,很多家長會在睡覺前叮囑孩子一定要自己早起,遇上睡懶覺的小孩兒家長可就沒法了,既不能打也不能罵,只能由著他了。
5、在該地區走親訪友非常的普遍,大年初二是回孃家的日子,很多小孩便隨著父母去拜見外公外婆。從大年初二開始,大家便忙碌著走親戚了。為了避免客人來了主人卻走親戚去了這樣的尷尬情況,一般會約好某一天去某人家裡拜年,這樣大家才都方便安排。
6、當然了,壓歲錢是少不了的。一般是長輩給晚輩給壓歲錢,晚輩也會給長輩錢,但不叫壓歲錢,只能說是晚輩的一點心意,孝敬長輩的。如果初次帶男朋友或女朋友回家的話,幾乎會收到所有長輩的壓歲錢。初次隨父母走親訪友的嬰兒也一樣,不光長輩給,已經工作的哥哥姐姐也會給壓歲錢。
經過調查,我們發現當地很多的春節習俗和全國其他地方的習俗相差不大,大致上都是在春節討個大吉大利的好彩頭,為新的一年做個好的開始,寄託了人們對將來的希望,對更加美好的生活的憧憬。
春節風俗調查報告4
一、調查目的
瞭解中國春節有哪些習俗,這些習俗的由來,感受人們過春節時的喜悅心情和歡樂氣氛。
二、調查時間
三、調查方式
1、利用談話的方式,詢問長輩。
2、跟爸爸媽媽打理家務,親自感受迎接新年的到來。
四、調查內容
1、除塵
臘月二十四這天,媽媽早早把我叫起來,叫我和她一同打掃衛生,房間的裡裡外外,庭院的旮旮旯旯徹徹底底地清掃一遍。我很疑惑,問媽媽為啥打掃這般早哩?
媽媽告訴我說:“‘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不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
除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家家戶戶都要清掃庭院,疏浚明渠暗溝,撣拂室內塵垢蛛網,清洗鍋碗瓢盆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等。年前打春時,各家再忙也得趕在打春前徹底整理一下室內外衛生,立春後就不可在打掃了,防止把新春的財氣,新春的喜慶掃了出去。”
聽媽媽這麼一講,我恍然大悟,原來這個習俗寄託著人們除舊迎新的美好願望。
2、貼春聯
臘月二十九這天,吃過早飯,我就和媽媽忙著貼春聯和福字。
“媽媽,‘福’字為什麼要倒著貼呢?”
“傻孩子,這是因為‘福’到來了。”
“媽媽,你給我講講貼春聯的來歷吧!”
原來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用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鄉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的氣氛。王安石“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的詩句,說的就是這件事。每年春節,家家戶戶在門上貼上大紅豆春聯,更增添了喜慶氣氛。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
3、守歲
大年三十的晚上,我們一家聚在一起守歲,共同期待著新的一年的到來。
爸爸說:“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我國至少在南北朝時已經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在這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團聚,歡聚一堂。全家人圍坐在一起,茶點瓜果放滿一桌,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家人一直要吃到深夜。除夕之夜,一家老小,邊吃邊樂,談笑暢敘。”
在這個激動的時刻,我們邊看春晚,邊吃東西,談笑風生。
4、放爆竹
第二天一大早,哥哥就去點響了爆竹,“啪”“啪”……聲音真響,我趕緊捂住了耳朵。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巴巴的爆竹聲除舊迎新。
相傳此舉是為了驅逐“山魈”。山魈據說是古時深山裡的一種兇惡的獨角鬼怪,但是它最怕聲響,人們就用燒竹子的爆破聲來嚇跑它。有了火藥後,人們就用火藥裝入竹筒,做成爆竹,後用紙質筒,也稱爆仗或炮仗。到現代,人們已不相信什麼“山魈”了,但還是習慣在春節放鞭炮,藉以歡慶節日,振奮精神。所以,從大年三十晚上到大年初一清早,鞭炮聲總是連綿不斷。
5、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穿著新衣,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兔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互祝賀,稱為“團拜。”
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拱手作揖,祝長輩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地度過一歲。
五、調查結論
我們的春節習俗豐富多彩,當然不止這麼幾種,但唯有一個是不變的,它承載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