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對寶寶滿月祝福語
餘秋雨先生寫作散文前已經有過深厚的人生體驗。他出生在文化蘊藏深厚的鄉村,經歷過十年浩劫的家破人亡,又在災難之後被推舉為廳局級高校首長,還感受過辭職前後的蒼茫心境,更是走遍了中國和世界,把這一切加在一起,他就深知中國的穴位何在。因此,他所選的寫作題目,總能在第一時間震動千萬讀者的內心。即使講歷史、講學問,也沒有任何心理隔閡。這與一般的“名士散文”、“沙龍散文”、“小資散文”、“文藝散文”、“憤青散文”有極大的區別。所以他的文字總是那麼通透,深得人們的喜歡。勵志故事網的小編在此精選了餘秋雨作品裡的經典語錄60句,喜歡的拿走喲!
1. 君子的本質:蹈仁義而弘大德。
2. 世界上真正的大問題都鴻蒙難解,過於清晰的回答只是一種邏輯安慰。
3. 君臨萬物的高度,到頭來只能構成自我嘲弄。出自: 餘秋雨 《文化苦旅》
4. 羅丹說,什麼是雕塑?那就是在石料上去掉那些不要的東西。我們自身的雕塑,也要用力鑿掉那些異己的、卻以朋友名義貼附著的雜質。不鑿掉,就沒有一個像模像樣的自己。
5. 地下總有水源,它們漸漸又都有了波光。但伸頭一看,與我在渤海國遺址看到的一樣,冷眼,總是冷眼。—— 《文化苦旅》
6. 張旭為字字連動創造了最佳理由,那就是發掘人格深處的生命力量,並釋放出來。這種釋放出來的力量,孤獨而強大,循範又破範,醉意加詩意,近似尼采描寫的酒神精神。憑著這種酒神精神,張旭把毛筆當做了踉蹌醉步,搖搖晃晃,手舞足蹈,體態瀟灑,精力充沛地讓所有的動作一氣呵成,然後擲杯而笑,酣然入夢。出自: 餘秋雨 《中國文脈》
7. 黃山谷說過:“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澆灌,則塵俗生其間,照鏡覺面目可憎,對人亦語言無味。”這就是平庸的寫照。如此好事,如果等到成年後再來匆匆彌補就有點可惜了,最好在青年時就進入。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遲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擾。
8. 因尊嚴,萬事萬物才默然自主,悄然而立;因自立琳琅世界才有跡可循,有序可尋。 沒有尊嚴,世間便是一個爛泥塘。 --餘秋雨 《君子之道》
9. 文化要求公開,文化要求透明,文化要求傳播,文化要求共享,文化要求化解,文化要求溝通,文化只要真正發揮自己的健康功效能,那就會克服恃弱、逞強這樣的偏執心理。
10. 人間的多數災難,表面出自惡,實際出自愛。
11. 用是非善惡來概括世上的一切鬥爭,實在是一種太狹隘的觀念。
12. 以空求實,無異於以假求真。
13. 仇恨可以用仁慈澆滅,強敵可以用武器征服,自然災難雖然你容易對付但形態明確,而謊言呢?仁慈和武力都沒有用,而形態又是那麼曖昧,怪不得它千年蔥蘢、萬古不滅有那麼多小人躲在它後面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出自: 餘秋雨 《千年一嘆》
14. 中年人的堅守,已從觀點上升到人格,而人格難以言表,他們變得似乎已經沒有頂在腦門上的觀點。他們知道,只要堅守著自身的人格原則,很多看似對立的觀點都可相容相依,一一點化成合理的存在。於是,在中年人眼前,大批的對峙消解了,早年的對手找不到了,昨天的敵人也沒有太多仇恨了,更多的是把老老少少各色人等照顧在自己身邊。請不要小看這“照顧”二字,中年人的魅力至少有一半與此相關。
15. 看雲看霧看日出各有勝地,要看水,萬不可忘了都江堰。
16. 修善,總意味著一定程度的損壞。 --餘秋雨 《文化苦旅》
17. 滄海滴水,何問其源?來自無限,歸於無限。—— 《文化苦旅》
18. 中華文化的三大優點: 一不喜遠征。中國人不會舉一國之力去攻打遠方之國。 二不喜極端。儒家講究[中庸之道",會努力尋找一箇中間點,規避極端 三不喜無序。中國一直處於集權統治的狀態中,習慣所有的事務都在管理之中,中國失控的時候是很少見的。
19. 人世間最有吸引力的,莫過於一群活得很自在的人發出的生命訊號。這種訊號是磁,是蜜,是渦卷方圓的魔井。沒有一個人能夠擺脫這種渦卷,沒有一個人能夠面對著它們而保持平靜。 --餘秋雨 《文化苦旅》
20. 最大的悲劇,莫過於把並不存在的文明前提當作存在。文明的傷心處,不在於與矇昧和野蠻的搏鬥中傷痕累累,而在於把矇昧錯看成文明。 --餘秋雨 《歐洲之旅》
21. 我等不到天晴,也等不到天亮,正如我等不到世界的覆滅,等不到回憶時的甜蜜。
22. 尋找遠方的自己,開創圈外的生活。
23. 害怕失敗,那就反而很難做成事情。
24. 人與人之間已無所謂單純的清濁、強弱、枯榮,大家都變成了一個自然過程,漸次分擔著不同的基調,每一個基調間互為因果又互相懲罰,互相陌生又互相嘲弄,斷斷續續接成所謂人生。
25. 所謂偉大的時代,也就是誰也不把小人放在眼裡的時代。 --餘秋雨 《借我一生》
26. 有很多歷史悲劇,站遠一看,都成了歷史幽默。
27. 夜臨了,什麼沒有見過的明月苦笑一下,躲進雲層,投給廢墟一片陰影。
28. 世事漠漠,恰如水墨,被人加濃,反失常態,由濃歸淡,即返自然,便得泰然。
29. 假飾天真是最殘酷的自我糟踐。 --餘秋雨
30. 大凡風景絕佳處都不宜安家,人與美的關係,竟是如此之蹊蹺。—— 《文化苦旅》
31. 他們錯了,因為最重大的文化現象,都產於異態對接之中。小文在他們身邊,大文在遠方曠野。
32. 看了一會兒,聽了一會兒,我發覺自己也被裹捲進去了。身不由己,踉踉蹌蹌,被人潮所挾,被聲浪所融,被一種千年不滅的信仰所化。 這樣的觀看是一種暈眩,既十分陶醉又十分模糊。因此,我不能不在閉館之後的黃昏,在人群全都離去的山腳下獨自徘徊,一點點地找回記憶、找回自己。 晚風起了,夾著細沙,吹得臉頰發疼。沙漠的月亮分外清冷,山腳前有一泓泉流,在月色下波光閃爍。總算,我的思緒稍見頭緒[3du.tw]。 --餘秋雨 《文化苦旅》
33. 人類精神的起點和歸宿,都是童話。不同的是,天真的孩子常常把童話看成真事,智慧的老人喜歡把真事看成童話。
34. 人生的滋味,在於品嚐季節的詩意,從自然的季節到生命的季節。有了詩意,人生才讓人陶醉。
35. 放縱的結果只能是收斂,揮灑的結果只能是服從。就連愷撒也只能以死亡來完成最徹底的收斂與服從。 --餘秋雨 《行者無疆》
36. 美與醜的極端性的對比,便是人間與地獄的差別。出自: 餘秋雨 《千年一嘆》
37. 為了不讓通往真理的路上太擁擠,命運選擇讓大多數人迷茫。
38. 什麼是流浪的本性,哥倫布表明了:不在乎腳下,只在乎前方。
39. 安適的山寨很容易滯留人生。 --餘秋雨
40. 人生真是艱難, 不上高峰發現不了它, 上了高峰又於能與它近乎。 看來,註定要不斷地上坡下坡。 --餘秋雨 《文化苦旅》
41. 人類常常產生“高於自然”的藝術夢想,在這裡必須放棄。—— 《文化苦旅》
42. 人生,只要有一線希望,就還有無限可能。
43. 第五,靈魂上的對應。有不少人,就整體而言不能算是小人,但在特定的情勢和境遇下,靈魂深處也悄然滲透出一點小人情緒,這就與小人們的作為對應起來了,成為小人鬧事的幫手和起鬨者。謠言和謊言為什麼有那麼大的市場?按照正常的理性判斷,大多數謠言是很容易識破的,但居然會被智力並不太低的人大規模傳播,原因只能說是傳播者對謠言有一種潛在需要。只要想一想歷來被謠言攻擊的人大多數是那些有理由被別人暗暗嫉妒、卻沒有理由被公開詆譭的人物,我們就可明白其中奧祕了。謠言為傳播、信謠者而設,按接受美學的觀點,謠言的生命紮根於傳謠、信謠者的心底。如果沒有這個根,一切謠言便如小兒夢囈、腐叟胡謅,會有什麼社會影響呢?-----出自: 餘秋雨 《歷史的暗角》
44. 蒙眛往往有著樸實的外表,野蠻往往有著勇猛的假象。
45. 但畢竟是王陽明、黃宗羲的家鄉,民間有一個規矩,路上見到一片寫過字的紙,哪怕只是小小一角,哪怕已經汙損,也萬不可踩踏。過路的農夫見了,都必須彎下腰去,恭恭敬敬撿起來,用手掌捧著,向吳山廟走去。廟門邊上,有一個石爐,上刻四個字:“敬惜字紙。”石爐裡還有餘燼,把字紙放下去,有時有一朵小火,有時沒有火,只見字紙慢慢焦黃,熔入灰燼。----出自: 餘秋雨 《中國文脈》
46. 孤獨不是一種脾性,而是一種無奈。 --餘秋雨 《文化苦旅》
47. 單向完滿的理想狀態,多是夢境。人類難以掙脫的一大悲哀,便在這裡。
48. 餘秋雨先生曾這樣表達對千戶苗寨的喜歡:用美麗回答一切,看西江知天下苗寨。
49. 現代,本不是一種文質彬彬的搭建,而是人類的一種原始創造力的自然發展。
50. “成功”這個偽座標的最大禍害,是把人生看成“輸贏戰場”,並把“打敗他人”當做求生的唯一通道。因此,他們經過的地方,遲早會變成損人不利己的精神荒路。 --餘秋雨 《北大授課》
51. 我在望不到邊際的墳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現出艾略特的《荒原》。這裡正是中華歷史的荒原:如雨的馬蹄,如雷的吶喊,如注的熱血。中原慈母的白髮,江南春閨的遙望,湖湘稚兒的夜哭。故鄉柳蔭下的訣別,將軍圓睜的怒目,獵獵於朔風中的軍旗。隨著一陣煙塵,又一陣煙塵,都飄散遠去。我相信,死者臨亡時都是面向朔北敵陣的;我相信,他們又很想在最後一刻回過頭來,給熟悉的土地投注一個目光。於是,他們扭曲地倒下了,化作沙堆一座。 --餘秋雨 《文化苦旅》
52. 天竟晴了,風也停了,陽光很好。
53. 世間很多最珍貴的友情都是這樣,看起來親密得天荒地老、海枯石爛了,細細一問卻很少見面。相反,半輩子坐在一個辦公室面對面的,很可能尚未踏進友誼的最外層門檻。
54. 一件新事,大家立即理解,那就不是新事;出一個高招,大家又立即理解,那也不是高招。任何真正的創造都是對原有模式的背離,對社會適應的突破,對民眾習慣的挑戰。如果眼巴巴地指望眾人理解,創造的純粹性必然會大大降低。平庸,正在前面招手。不錯哦
55. 年齡本不該被太多利用的,因為它帶有天然的不公平性和無法辯駁性,但一旦真被利用了,出現了黴氣十足的年齡霸權,那也不要怕,不知什麼地方銀髮一閃,冷不丁地出現一個能夠降伏它們的高神。煙塵散去,只剩下這位高神的笑容隱約在天際,而此時天下,早已月白風清。一雙即將握別世界的手,向我指點了一種詩化的神聖。——《關於年齡》
56. 青菜大米粥,加上藿香正氣丸,入口便回神,這就是中國人—— 《文化苦旅》
57. 說自己冷的人不可能真冷,因為真冷無感於冷。
58. 白天看了些什麼,還是記不大清。只記得開頭看到的是青褐渾厚的色流,那應該是北魏的遺存。色澤濃厚沉著得如同立體,筆觸奔放豪邁得如同劍戟。那個年代故事頻繁,馳騁沙場的又多北方驃壯之士,強悍與苦難匯合,流瀉到了石窟的洞壁。當工匠們正在這些洞窟描繪的時候,南方的陶淵明,在破殘的家園裡喝著悶酒。陶淵明喝的不知是什麼酒,這裡流蕩著的無疑是烈酒,沒有什麼芬芳的香味,只是一派力,一股勁,能讓人瘋了一般,拔劍而起。這裡有點冷,有點野,甚至有點殘忍。 --餘秋雨 《文化苦旅》
59.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大群非常重要的人物肯定被我們歷史學家忽視了。這群人物不是英雄豪傑,也未必是元凶巨惡。他們的社會地位可能極低,也可能很高。就文化程度論,他們可能是文盲,也可能是學者。很難說他們是好人壞人,但由於他們的存在,許多鮮明的歷史形象漸漸變得癱軟、迷頓、暴燥,許多簡單的歷史事件變得混沌、曖昧、骯髒,許多祥和的人際關係慢慢變的緊張、尷尬、凶險,許多響亮的歷史命題逐個變得暗淡、紊亂、荒唐。他們起到了如此巨大的作用,但他們並沒有明確的政治主張,他們的全部所作所為並沒有留下清楚的行為印記,他們決不想對什麼負責,而且確實也無法讓他們負責。他們是一團驅之不散又不見痕跡的腐蝕之氣,他們是一堆飄忽不定的聲音和眉眼。----出自: 餘秋雨 《歷史的暗角》
60. 不在企望遷徙,聽任蔓草湮路,這便是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