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

[拼音]:xianbingdu ganran

[英文]:adenovirus infection

腺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易侵犯呼吸道及消化道粘膜、眼結膜和淋巴結。主要表現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和肺炎(急性呼吸道感染由腺病毒引起者約佔2~4%),其次為眼部和胃腸道感染。人群普遍易感,多見於兒童。約半數病人為隱性感染。嬰幼兒易患腺病毒肺炎,病情重,病死率高。無特效治療。根據人群血清特異性抗體調查和病毒分離,可知腺病毒感染十分廣泛。中國20~25%的兒童和成人,可在血清中查得腺病毒抗體;手術切除的扁桃體和淋巴腺標本中,50%以上可分離出腺病毒。傳染源為病人和隱性感染者,病毒由呼吸道和眼結膜分泌物、糞便及尿排出體外,經空氣飛沫、密切接觸及糞—口途徑傳播。

病原學

腺病毒為 DNA病毒,屬腺病毒科。因能致淋巴結(腺)、咽及結膜炎症,又稱腺—咽—結膜病毒(簡稱APC病毒)。電鏡下觀察,呈20面體顆粒,直徑為70~80nm,核心由雙股DNA和蛋白質組成,外有核殼,上有252個殼粒,由240個六鄰體和12個五鄰體組成(見圖)。外無類脂質包膜,故能耐乙醚和氯仿等脂溶劑。耐酸,不耐熱,56℃30分種能使本病毒滅活。本病毒可用人胚腎、猴腎、人羊膜等細胞培養分離和繁殖。目前已知至少有35個不同的血清型,不同血清型的病毒間無交叉免疫力,最常見的致病型為1~8型。

臨床表現

不同血清型的腺病毒引起的臨床表現不同,可分以下型別:

(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有發熱、流清鼻涕、咽痛、咳嗽、聲音嘶啞等。半數病例咽部出現白色滲出物及頸淋巴結腫大,多於3~4天后退熱,全身症狀減輕,但咳嗽等呼吸道症狀可持續1~2周。

(2)腺病毒肺炎。主要由3型和7型引起。多見於兒童,可繼發於麻疹後。病變呈點片狀或為融合性肺炎,炎症可延及整個肺葉。起病急,有發熱、咳嗽、氣促、鼻扇、胸痛等,亦可發生胸膜炎。嚴重者有呼吸困難和紫紺,並可發生心功能不全,乃至死亡。

(3)咽結合膜熱。最常見的病原為3型,但1、2、5、6、7及14型亦可引起。常在兒童中引起流行。發病急,主要表現為發熱、咽炎、單側或雙側眼結膜炎及頸淋巴結腫大。病程5日左右。

(4)眼部感染。可表現為濾泡性結膜炎,主要由3及7型引起,結膜明顯充血,瞼結膜可見多數濾泡,亦可表現為流行性角膜結膜炎,主要由8型及19型引起,先有結膜炎,後出現角膜炎,病程可達數週至數月,能引起視力障礙,多在游泳者中流行。

(5)其他。可表現嘔吐、腹瀉、腹痛等胃腸炎症狀,糞便中可分離出腺病毒,也可出現出血性膀胱炎、腸繫膜淋巴結炎、腸套疊等。在器官移植和免疫功能低下者可引起腦炎和腦膜炎。

診斷

腺病毒感染確診較難,須做病原學及血清學檢查,取病人鼻咽部脫落細胞塗片,用帶有熒光素的多價腺病毒抗體染色,可見細胞核內有熒光,可藉此快速診斷。亦可取鼻、咽及結膜分泌物做病毒分離或用急性期及恢復期雙份血清做補體結合試驗、血凝抑制試驗和中和試驗。

治療和預防

尚無特效治療,以支援和對症療法為主。

預防可用多價腺病毒滅活疫苗及減毒活疫苗。但由於腺病毒對動物有致癌性,且細胞培養中易汙染有致癌性的猴病毒Sv40,兩者可雜交而成致癌性更強的雜種病毒,故有的國家已生產不含DNA的核殼成分疫苗,經人體試用證明有效,有待推廣。

參考書目

餘主編:《醫學微生物學》,人民衛生出版社, 北京,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