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帶蕨

藥材名稱:膜葉星蕨

名稱出處:《雲南藥用植物名錄》

概況

異名:大風草(《植物名實圖考》),大葉包針(《廣西藥用植物名錄》),斷骨粘、寶劍草、爬山姜(《雲南藥用植物名錄》),光石韋、大石韋(《西昌中草藥》),雞腳蓮、巖姜七(四川)。

基源:為水龍骨科星蕨屬植物膜葉星蕨的乾燥全草。

原植物:膜葉星蕨Microsorium membranaceum(Don)Ching(Poly podium membranaceum Don)

歷史:膜葉星蕨,始載於《植物名實圖考》,以大風草為名,雲:“大風草,石韋之類,而葉長尺許,薄脆,橫直紋,皆類蕉葉,背有白綠點。蓋無風自搖者。”所述及附圖,經考證與本種一致。

形態:植株高50~80cm。根狀莖橫生而粗壯,被闊披針形鱗片,漸尖頭,近全緣。葉近生;葉柄長1~2cm,淡棕色;葉片膜質或薄紙質,闊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長50~80cm,中部最寬可達14cm,頂端漸尖,基部下延成狹翅,幾達葉柄基部,全緣或略呈波狀;側脈明顯,兩面均隆起,近平展,橫脈在每對側脈間有4~6條。孢子囊群小,生於小脈連線處,不規則地滿布於側脈中間。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2000m左右的陰溼山谷、溪溝旁樹幹上或岩石上。分佈於中國西南及臺灣、廣東、海南、廣西。

藥性

主治:肺結核。膀胱炎,外傷出血。

臨床應用

方選和驗方: 《四川中草藥》:“治膀胱炎:膜葉星蕨15g,金錢草15g,左轉藤15g,水煎服。”

單方應用:①《四川中藥志》:“治外傷出血:膜葉星蕨適量,研細末,撒患處。” ②《四川中藥志》:“治骨折:膜葉星蕨60g,虎杖90g,共研細末,兌甜酒,煎熱調敷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