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顙魚涎

藥材名稱:喜山葶藶

名稱出處:《中草藥》

概況

異名:毛萼葶藶(《青藏高原藥物圖志》)。

基源:為十字花科葶藶屬植物喜山葶藶的全草。

原植物:喜山葶藶Draba oreades Schrenk,又名石波菜(陝西),希王拉普(藏名)。

形態:多年生矮小草本,植株高2~10cm。根狀莖多分枝,下部宿存有鱗片狀枯葉,葉基生,呈蓮座狀,偶有互生,葉片長圓形至倒披針形,長6~25mm,寬2~4mm,全緣或有鋸齒,下面和葉緣有單毛、叉狀毛或少數分枝毛。花葶高5~8cm,被長單毛、叉狀毛和分枝毛,無葉或偶有1葉。總狀花序,有花8~12朵,密集近頭狀,花時疏鬆;萼片4,長卵形,背面有單毛;花瓣4,黃色,倒卵形,長3~5mm。短角果卵形或短寬卵形,長4~6mm,寬3~4mm。種子褐色,卵圓形,長約1mm。花期6~8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2冊.51頁.圖1832)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3000~5300m的高山岩石邊及高山石礫溝邊裂縫中。分佈於內蒙古、陝西、甘肅、青海、新疆、四川、雲南、西藏。

藥性

性味:《新華本草綱要》:“辛、平。”

功效:助消化,消炎,解肉食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