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牛木

藥材名稱:叢毛榕根

名稱出處:《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概況

異名:小葉鑽石風、鐵牛入石、竹葉牛奶子(《福建中草藥》),叢毛榕(《浙江藥用植物志》)。

基源:為桑科榕屬植物小果榕的根。

原植物:小果榕Ficus gasparriniana Miq.var.viridescens(Levl.et Vant.)Corner(Ficus comata Hand.-Mazz.;Fiicus congesta Levl.et Vant.),又名綠葉冠毛榕(《貴州植物誌》)。

形態:灌木或小喬木;幼枝具柔毛。單葉互生;葉柄長2~5mm;托葉披針形,長約5mm;葉紙質,倒卵狀橢圓形,長5~14cm,寬2~4cm,頂端漸尖,基部寬楔形或圓鈍,全緣,上面被小而緊貼的毛,下面密被綿毛;側脈4~8對,幹後綠色。榕果單生或成對腋生,有短柄,幼時卵橢圓形,被柔毛,長成後球形,有白斑,直徑5~10mm;頂生苞片臍狀突起,紅色,基生苞片3,寬卵圓形,成熟榕果紫紅色;雄花和癭花同生於一榕果中;雄花集中孔口,花被片3,雄蕊2~3枚;癭花花被片3~4,倒披針形,子房斜卵形,花柱側生,淺2裂;雌花生於另一榕果內,花被片4,花柱側生。瘦果卵球形,光滑。花果期5~7月。(圖見《浙江藥用植物志》.上冊.182頁.圖192)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500~1700m的山坡林下、水邊或疏林、灌叢中。分佈於浙江、福建、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印度、緬甸、寮國、泰國、越南也有分佈。

藥性

性味:甘、微辛,溫。 《福建中草藥》:“甘、微辛,溫。”

功效:祛風行氣,健脾利溼,生肌斂瘡。

主治:風溼痺痛,勞倦乏力,消化不良,白帶,癰疽潰瘍不易收口。 ①《貴州民間藥物》:“鎮驚,祛風。治急驚風。” ②《浙江民間常用草藥》:“補腎虧,強筋骨。” ③《福建中草藥》:“祛風行氣,健脾利溼。” ④《全國中草藥彙編》:“治關節風溼痛,勞倦乏力,消化不良,胸悶,白帶,癰疽潰瘍不易收口。” ⑤《浙江藥用植物名錄》:“與天仙果功用基本相同。”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0~60g;或燉肉。外用:適量,煎水薰洗。

臨床應用

單方應用:①《貴州民間藥物》:“治急驚風:叢毛榕根250g,煎水薰洗,以汗出為度。” ②《福建中草藥》:“治消化不良,白帶:叢毛榕幹根30~60g,水煎服。”

食療:①《福建中草藥》:“治關節風溼痛:叢毛榕幹根60~90g,用豬腳1只,加水燉服。” ②《福建中草藥》:“治勞倦乏力:叢毛榕幹根30g,用墨魚1條加水燉服。” ③《福建中草藥》:“治癰疽潰瘍不易收口:叢毛榕幹根120g,加羊肉同煮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