揹帶蕨

藥材名稱:苦碟子

名稱出處:《全國中草藥彙編》

概況

異名:抱莖苦蕒菜(《長白山植物藥志》),敗醬草(遼寧),滿天星(黑龍江),巴刀拉(蒙族名)。

基源:為菊科苦蕒菜屬植物抱莖苦蕒菜的全草或當年生幼苗。

原植物:抱莖苦蕒菜Ixeris sonehifolia(Bunge)Hance

歷史:苦碟子為中國北方民間草藥。本品還為少常用蒙藥,稱巴刀拉,清朝著名藏藥學家帝瑪·旦增彭措撰《晶珠本草》1840年出版,就有記載。《中國民族藥志》第2卷,1990年出版,也有收載。

形態:多年生草本,根圓錐狀,伸長,褐色。莖直立,高30~80cm,具縱條紋,上部多少分枝。基生葉多數,鋪散或成蓮座狀,基部漸狹成柄,葉片長圓狀倒披針形,長3.5~8cm,寬1~2cm,倒向羽裂或羽狀缺刻,頂端短尖或鈍圓;莖葉較小,無柄,葉片長圓狀卵形,長2.5~6cm,寬0.7~1.5cm,頂端急尖,基部擴大成耳形或戟形抱莖,全緣或羽狀分裂。頭狀花序多數,組成傘房狀;總苞圓筒形,長5~6cm,寬2~2.5mm,總苞片無毛,頂端尖,外層的卵形,短小,內層的較長,線狀披針形;全為舌狀花,長7~8mm,黃色,舌片頂端截形,具5齒。瘦果紡錘形,稍扁,長2~3mm,有細條紋及粒狀小刺,喙長約為果長的1/4;冠毛長3~4mm,白色。花果期3~7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4冊.706頁.圖6826)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300~1100m的山坡、路旁、河邊或疏林下。分佈於中國東北、華北和貴州。原蘇聯遠東地區和朝鮮也有分佈。

生藥

採集:夏季採收當年生幼苗,晾乾。

化學性質

含黃酮類化合物。

參考文獻

中藥大辭典.上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