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魚藤

藥材名稱:山薄荷

名稱出處:《吉林中草藥》

概況

異名:白賴洋古(蒙語),摩眼子(遼寧),紫藻(吉林),香花子(河北),野青蘭(陝西)。

基源:為脣形科青蘭屬植物香青蘭的地上部分。

原植物:香青蘭Dracocephalum moldavicaL.,又名青蘭(甘肅、山西、陝西),小蘭花、臭蘭香(內蒙古),山青蘭(北京)、臭蒿(山西)。

歷史:本品為蒙古族和維吾爾族習慣用藥。蒙古語稱“昂凱魯莫勒、畢日陽古,”維吾爾語稱為“巴德蘭古”。已收載於《中國藥典1977年版》一部中。目前內蒙古、新疆南部和田地區及吉林省多自採自用。

形態:一年生草本,高15~50cm,全株被短毛。莖常在中部以下具分枝,枝四稜形,被倒向短毛。葉對生,草質,葉片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1.5~5.5cm,寬0.7~2.5cm,頂端鈍,基部圓形或寬楔形,邊緣通常有規則或不規則的三角形牙齒,有時基部的牙齒呈深裂片狀,齒端常具長刺。輪傘花序生於枝上部葉腋,通常具1~4朵花,淡藍紫色;苞片長圓形,每側具2~4小齒,齒端具長刺;花萼長7~10mm,上脣3齒裂,近等大;下脣2裂較深,比上脣短;花冠脣形,上脣稍向下彎,長約為花冠的1/3,下脣於中部兩側內凹成2個半圓形側裂片;雄蕊4,上方兩個較長,伸出,花葯平叉開;雌蕊花柱伸出花冠上脣外。小堅果長圓形,具3稜脊,長約2.5mm,黑色,光滑。花期7~8月,果期8~9月。(圖見《中藥志》.第4冊.第2版.圖62)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220~1600m的乾燥山地草坡、林緣、山谷地或江灘多石處。分佈於中國東北及河北、山西、陝西、甘肅、青海、新疆(南部,多為栽培)河南。原蘇聯西伯利亞、東歐、中歐南延至克什米爾地區均有分佈。

生藥

採集:8~9月採收全草,晒乾。藥材產於內蒙古、吉林及新疆南部和田地區。

鑑別:全草長20~40cm。莖直徑2~5mm,嫩莖呈方柱形,密被倒向短毛,老莖近圓柱形,較光滑,表面紫紅色或黃綠色;質脆,易折斷,斷面中心有髓。葉對生,有柄;葉片多皺縮破碎,完整者展平後呈披針形,長1.5~4cm,邊緣具三角形齒或鋸齒,有時基部的齒端具長刺毛,兩面葉脈疏被細毛,葉背面有凹陷的棕色腺點。輪傘花序頂生,苞片長圓形,每側有3~4長刺齒,背面有腺點;花萼筒狀,長約1cm,具15條縱紋,先端5齒裂,齒間具小瘤;花冠脣形,淡藍紫色。氣香,味辛。以葉色綠、花多、香氣濃者為佳。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

化學性質

全草含揮發油,其成分有檸檬醛(Citral)、香葉醇(Geraniol)、橙花醇(Nerol)、香芳醇(Citronellol)、百里香酚(麝香草酚Thymol)、乙酸香葉醇酯(Geranyl acetate)[1]。此外,還含香青蘭甙(Moldavoside-刺槐素-7-β-D吡喃半乳糖甙)等[2]。

參考文獻

[1] CA 1930;24:3322,1976;86:117593n,1980;93:41546w 。


[2] CA 1968;69:44172m,1970;73:15759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