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兒屎

藥材名稱:鱘魚肉

名稱出處:《本草拾遺》

概況

異名:鮪(《詩經》),鰭(《毛詩傳》),鮛鮪(《爾雅》),

(《上林賦》),尉魚、仲明魚(陸璣《詩疏》)鱏(《爾雅》郭璞注),乞裡麻魚(《飲膳正要》),碧魚(《綱目》),鰉魚、黃魚(《中國經濟動物志·淡水魚類》)。

基源:為鱘科鱘屬動物中華鱘的肉。

原動物:中華鱘Acipenser sinensis Gray

形態:體長,呈梭形,背面拱而腹面平直。吻近犁形,基部寬厚,頂端尖,略向上翹,頭部背面披有光滑的骨板。口下位,成一橫裂,口能夠向外伸縮自如,上下脣不發達,具有細小乳突。吻部腹面中尖有須2對,等長,排成橫列。眼小,鰓孔大,鰓耙薄而尖,14~28枚,一般為18左右。全體具有5行骨板,背部正中的一行較大,在背鰭前有8~14塊,背鰭後有1~2塊,在尾鰭上葉有棘狀骨板一行。各行骨板間的面板較光滑。背鰭條54~66,位置很後。胸鰭發達,著生於腹面。臀鰭條32~41。尾鰭為歪型尾,上葉特別發達。鰾大,1室,前部鈍圓而後端尖。體背和頭部青灰色或灰褐色,腹部白色,各鰭均為青灰色。(圖見《中國經濟動物志·淡水魚類》.圖19)

生境與分佈:生活於大江和近海中,是底層魚類,具有洄游性或半洄游性。春夏季5~6月間多群集於河口,秋季上溯而至江河之上游。以動物性的食物為主,如搖蚊幼蟲,蜻蜓幼蟲,以及其它水生昆蟲,軟體動物,寡毛類和小魚等。主要分佈於長江、錢溏江、黃河,沿海各地也產此魚。

生藥

採集:四季捕捉,捕後取肉鮮用或晒乾。

藥性

性味:甘、平。 ①《本草拾遺》:“甘、平。” ②《醫林纂要》:“甘、溫。”

歸經:《本草撮要》:“入手太陰、厥陰經。”

功效:益氣補虛,活血通淋。

主治:貧血,營養不良,血尿,前列腺炎,淋巴結腫大等。 ①《食療本草》:“主血淋、可煮汁飲之。” ②《本草拾遺》:“益氣補虛,令人肥健。” ③《飲膳正要》:“利五藏,肥美人。” ④《隨息居飲食譜》:“補胃,活血通淋。”

用法用量:內服:煮食適量。

臨床應用

方選和驗方: ①《南海海洋藥用生物》:“治消化不良;鱘魚肉適量,扁豆、白朮、陳皮各10g,煎食。” ②《中國動物藥》:“治膀胱炎:鱘魚肉60g,黃柏15g,海藻50g,水煮食。” ③《中國藥用海洋生物》:“治血尿(淋):鱘魚肉60g,川柏15g,海藻5g,煎服。” ④《中國藥用海洋生物》:“治貧血、營養不良、脾虛洩瀉:鱘魚肉30g,白朮9g,山藥9g,陳皮9g,煎服。” ⑤《中國藥用海洋生物》:“治淋巴結腫大:鱘魚肉60g,牡蠣30g,夏枯草12g,煎服。”

單方應用:①《中國藥用海洋生物》:“治瘰癧:鱘魚肉60g,夏枯草15g,水煎服。” ②《中國動物藥》:“治痢疾:鱘魚肉250g左右,和馬齒莧30g水煎,食肉服湯。” ③《中國動物藥》:“治前列腺炎:鱘魚肉60g,海藻適量水煎服。” ④《中國有毒魚類和藥用魚類》:“治遺尿:鱘魚肉60g水煎,服湯食肉。亦可加茅根適量同煎。”

醫藥家論述

陳藏器《本草拾遺》:“肝,無毒,主治惡血疥癬,勿以鹽炙食。肉,補虛益氣,利人肥健;鼻肉,補虛下氣;子,食之肥美,殺腹內小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