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嗉子花

藥材名稱:鹽咳藥

名稱出處:貴州綏陽

概況

異名:走莖丹蔘(《中藥大辭典》),湖廣草(四川、貴州),小退火草(貴州),蔓莖鼠尾(《福建藥物志》)。

基源:為脣形科鼠尾草屬植物佛光草的乾燥全草。

原植物:佛光草Salvia substolonifera Stib.,又名火燈臺草,小銅錢草(四川平安)。

形態:一年生草本。莖少數,叢生,基部上升或匍匐,高10~40cm,被短柔毛。根出葉,大多為單葉,莖生葉為單葉或3出葉或3裂,單葉葉片卵圓形,長1~3cm,寬0.8~2cm,先端圓形,基部截形或圓形,邊緣具圓齒,膜質,3出葉或3裂時,小葉卵圓形,頂生的較大,卵圓形,側生的較小。輪傘花序2~8花,在下部疏離,上部稍密集,組成7~15cm的頂生或腋生總狀花序,有時頂生總狀花序基部具2短分枝,因而組成三叉狀的總狀圓錐花序;花萼鐘形,2脣,上脣梯形,頂端截形,下脣比上脣稍長,深裂成2齒,齒卵狀三角形,先端銳尖;花冠淡紅或淡紫色,長5~7mm,冠筒鐘形,長3~4mm,冠簷2脣形,上脣近長圓形,先端微凹,下脣3裂,中裂片較大,近倒心形,側裂片圓形;能育雄蕊2,彎成弧形,上下臂等長,下臂發育,較上臂為小,分離;花柱內藏,先端2裂,前裂片伸長;花盤前方稍膨大。小堅果卵圓形,長1.5mm,直徑0.7mm,淡褐色,頂端圓形,腹面具稜,無毛。花期3~5月。(圖見《中國植物誌》.第66卷.169頁.圖版39∶1-4)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40~950m的林下、溝邊、石隙等潮溼地。分佈於浙江、福建、湖南、貴州、四川。

生藥

採集:夏、秋季採全草,晒乾。

藥性

性味:《四川常用中草藥》:“微苦,平。”

功效:清肺熱,止吐血。

主治:風熱咳嗽,痰多氣喘及吐血,痧症,蜘蛛瘡。 ①《廣西藥用植物名錄》:“治痧症,蜘蛛瘡。” ②《四川常用中草藥》:“清肺熱,止吐血。治風熱咳嗽,痰多氣喘及吐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或燉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