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板膠

藥材名稱:柿餅

名稱出處:《日用本草》

概況

異名:幹柿(《日華子本草》),柿花(《綱目》),柿幹(《本草備要》)。

基源:為柿樹科植物柿的果實經加工而成的餅狀物。

原植物:柿Diospyros kaki L.f.

餘項參見“柿子”條。

生藥

加工炮製:參見“柿霜”條。

藥性

性味:甘、澀,寒。 ①《綱目》:“白柿,甘,平,澀;烏柿,甘,溫。” ②《日華子本草》:“平。” ③陶弘景:“日干者性冷,火薰者性熱。” ④《本草通玄》:“甘、寒而澀。”

功效:潤肺,澀腸,止血。

主治:肺熱咳嗽,吐血,咯血,血淋,腸風,痔漏,痢疾。 ①《本草拾遺》:“日干者溫補,多食去面皯,除腹中宿血;火幹者,人服藥口苦及欲吐逆,食少許立止。” ②陶弘景:“烏柿,火薰者斷下,又療狗齧瘡。” ③《別錄》:“火柿主煞毒。療金瘡、火瘡,生肉止痛。” ④《日華子本草》:“潤聲喉,殺蟲。” ⑤《日用本草》:“澀腸止瀉,殺小蟲,潤喉音。治小兒秋深下痢。” ⑥《嘉祐本草》:“厚腸胃,澀中,健脾胃氣,消宿血。” ⑦《本草通玄》:“止胃熱口乾,潤心肺,消痰。治血淋,便血。” ⑧《綱目》:“白柿治反胃,咯血,血淋,腸澼,痔漏下血。”

用法用量:內服:生食,1~2枚,煎湯,15~30g;或燒存性入散劑。

使用注意:脾胃虛寒,痰溼內盛者不宜食。

臨床應用

方選和驗方: ①柿餅丸(《絳囊撮要》)治腸風下血:棉花核(炒黑,去殼)90g,側柏葉(炒黑)120g,槐米(炒)30g。柿餅蒸爛搗丸,清晨滾湯下12~15g。 ②柿焚散(《世醫得效方》)治血淋:幹柿,燒灰存性,為末。米飲調服。 ③《本草匯言》:“治吐血、咯血、嗽血、咳血,及小便淋血,腸風瀉血、痔熱流血等證:柿餅300g(青州出者,去蒂核),枇杷葉(刷去毛)、白果肉(去衣)、懷熟地各12g,生薑皮30g(炒焦黑),百部150g,天門冬、麥門冬(俱去心)各180g。用水15000ml,熬至3000ml,濾出渣,再如法煎,共3次,取汁共9000ml,總和一處。入砂鍋內,慢火熬至1500ml,加煉蜜18g,收貯淨磁瓶內。每早、午、晚各服100ml,白湯調服。” ④《綱目》:“治熱淋澀痛:幹柿、燈心等份。水煎日飲。”

單方應用:①《經驗方》:“治小便血淋:白柿、烏豆鹽花煎湯,入墨汁服之。” ②《滇南本草》:“治咳嗽吐痰:幹柿燒灰存性;蜜丸,滾水下。”

食療:①《丹溪纂要》:“治痰嗽帶血:青州大柿餅,飯上蒸熟,批開,每用1枚,摻真青黛3g。臥時食之,薄荷湯下。” ②《全國中草藥彙編·下》:“治痔出血、大便乾結:柿餅適量,加水煮爛當點心吃,1日2次。”

醫藥家論述

李時珍《綱目》:“柿乃脾、肺血分之果也。其味甘而氣平,性澀而能收,故有健脾澀腸,治嗽止血之功。蓋大腸者肺之合,而胃之子也。按方勹《泊宅編》雲,劉椽病髒毒下血凡半月,自分必死。得一方,只以幹柿燒灰,飲服6g遂愈。又王璆《百一方》雲,曾通判子病下血十年,亦用此方一服而愈,為散為丸皆可。與本草治腸澼,消宿血,解熱毒之義相合,則柿為太陰血分之藥,益可徵矣。又《經驗方》雲,有人三世死於反胃病,至孫得一方,用幹柿餅同乾飯日日食之,絕不用水飲,如法食之,其病遂愈,此又一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