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荊枝

藥材名稱:白魚尾

名稱出處:《閩東本草》

概況

異名:溪桃、野桃(《閩東本草》),楊波葉、白波越子(《福建中草藥》)。

基源:為馬錢科醉魚草屬植物駁骨丹的根及莖葉。醉魚草屬全世界約100種;中國約40種,14個變種。

原植物:駁骨丹Buddleja asiatica Lour.,又名水楊柳(海南),白花洋泡(廣東)。

形態:直立灌木,高1~2m。幼枝、花序和葉背密被灰色或淡黃色短絨毛,有時毛極密而成綿毛狀。葉膜質,披針形或長披針形,長7~18cm,寬1.5~4.5cm,頂端長漸尖,基部漸狹,邊全緣或有小鋸齒,干時腹面褐黑色,無毛;側脈每邊10~14條,在腹面略明顯,背面凸起;葉柄長4~10mm,密被短絨毛。總狀花序狹長,由多個小聚傘花序組成,長7~25cm,有時單生於枝頂,但通常3至數個聚生於枝頂或上部葉腋,再組成頂生的圓錐花序;花梗很短,長約1mm;小苞片線形,短於花萼;萼長約2mm,被綿毛;花冠白色,管狀,長3~4mrn,外面被稀疏的短柔毛或近無毛,裂片極短,鈍頭,廣展;子房無毛,花柱短,柱頭頭狀。蒴果橢圓形,長3~5mm。種子小,有翅。花期10月至翌年2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3冊.372頁.圖4698)

生境與分佈:生於河岸沙石地、向陽山坡。分佈於中國西南及福建、臺灣、湖北、廣東。

生藥

採集:根、莖隨時可採,葉8~9月為佳,晒乾或鮮用。

貯藏:晒乾用者置乾燥處。

藥性

性味:苦、微辛,溫。有小毒。 ①《福建中草藥》:“苦、微辛,溫,有小毒。” ②《全國中草藥彙編》:“辛、苦,溫,有小毒。”

歸經:《閩東本草》:“入心、腎、大腸三經。”

功效:祛風除溼,活血通絡,解毒殺蟲。

主治:風寒發熱,頭身疼痛,風溼關節痛,脾溼腹脹,胃寒作痛,痢疾,丹毒,溼疹,無名腫毒,跌打損傷,骨折,蟲積腹痛。 ①《閩東本草》:“驅風寒,去溼熱,止疼痛,健脾胃,殺蟲解毒。治風寒發熱,頭身疼痛,胃腹蟲痛,頭暈眩嘔,丹毒。” ②《福建中草藥》:“驅風化溼,行氣活絡。治痢疾,脾溼腹脹,關節風溼痛,無名腫毒,跌打損傷。” ③《全國中草藥彙編》:“祛風利溼,行氣活血。治婦女產後頭風痛,胃寒作痛,風溼關節痛,跌打損傷,骨折;外用治面板溼癢,陰囊溼疹,無名腫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

使用注意:《閩東本草》:“體質虛弱者不宜多服。”

臨床應用

單方應用:①《閩東本草》:“治丹毒:白魚尾全草9~15g,煎湯服。” ②《福建中草藥》:“治跌打損傷:白魚尾鮮根60g,酒水煎服。” ③《福建中草藥》:“治脾溼腹脹:鮮駁骨丹根60~90g,水煎,早晚分服。”